优秀长沙市博物馆心得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6:22:17
优秀长沙市博物馆心得大全(18篇)
时间:2023-10-28 06:22:17     小编:影墨

散文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感情和抒发思想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体裁。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来不断提升。下面是一些成功的公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一

有的双手抱住脑袋,嘴角往下咧,蹲下来,好像在回忆什么痛苦的事情。还的参观完猿人区,就来到孔子区。让我一眼就看到了,一个两米多高的孔子木雕站在大厅中间。据讲说员告诉我,这个孔子像是楷木雕的,楷木也叫孔木,也叫黄连木,是孔林内一种特有的名贵树木,该雕像是选择孔林内的一株巨大的楷树,有山东工艺美术大师,颜景新先生,运用圆雕技法雕刻而成的,这尊孔子像看上去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脸,眼神比传统的画像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让我肃然起敬。在孔子像周围,有一个孔子洞,这是孔子以前住过的地方。在洞的旁边一口大锅被两条铁链左右吊在玻璃柜里,是孔子以前做饭用的大锅。

最后我来到了一号大厅,是古代秦汉---明清区。那里摆放着许多美丽的丝绸布锦和名画、乐器让我说也说不尽,讲也讲不完。

山东博物馆内的一切一切,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的结晶!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二

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兰西小屋的新浪博友们一起前往安仁镇参观建川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我自认为看得比较多了,可今天这次建川博物馆之行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中流砥柱馆,我欣喜地看到有一处复制的地道战的场景,大伙都高兴地前去体验,呵呵,从狭窄的洞口钻出来,居然是一个衣柜。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实际创造出挖掘地道的方式在敌人包围村庄或进驻村庄时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激昂的游击队队歌。快看,“海娃送鸡毛信,那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我高兴地指着墙壁上的一座浮雕告诉妈妈。妈妈说:“这些少年儿童都是当时的抗日英雄,你们要好好学习他们。”墙上的周恩来愤笔急书的题词引起了我的`关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了当时皖南事变的真相。

在正面战场馆前面,门口一座雕塑映入我的眼帘,那是“哀兵”,是一位国军战士的形象。有道是“哀兵必胜”。我想,这里用“哀兵”来形容当时面对野蛮日军侵略的国军将士,将奋起反击,必将打败侵略者,取得这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吧。

当导游告诉:“抗战中,伪军有118万时”时,这让我很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当汉奸,背叛是卑鄙的,更何况背叛的是一个民族!又偏偏是在抗战进行之中,出了百万人的汉奸!如今,有些人也是崇洋媚外,哈日哈韩,应该让他们到这里来看看,让我们牢记历史,千万别忘了切肤之痛。

我们步行了几座博物馆,天色已暗了,我的脚已经走得很痛了,但还有几个馆还没看完,然而我的心里却是激动不已,心里充满了历史责任感,“同学们,大家起来,一起担负天下的兴旺吧!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三

国家海洋博物馆是中国首座国家级综合性、公益性海洋博物馆,全面展示海洋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成为集收藏保护、展示教育、科学研究、交流传播、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洋科技交流平台和海洋标志性文化设施。

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建设,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结束我国没有一座与海洋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历史。

同时,国家海洋博物馆还是首座落户天津市的国家级博物馆,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天津城市文化品位,增强文化实力,构筑文化优势,提高国际知名度,带动文化、旅游、商贸、交通及相关服务业加快发展、聚集发展,成为推动本市及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又一强劲引擎。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四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10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观博物馆心得篇6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五

楚人是相信鬼神的,所以两千年前的楚人屈原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所以两千年后的楚人毛泽东放歌: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骄杨”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与他最为相爱,所以死后还如此怀念,相信她的灵魂永在,高高飘扬在九天,在高高的九天依旧关注着地上人间的爱人,关注与爱人志同道合的革命事业。

而在他们生前,夫妻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就在长沙的清水塘,如今的长沙市博物馆内。

进入占地四点二万平方米的长沙市博物馆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高大的毛泽东铝镁合金塑像,塑像为晚年毛泽东形象,他头戴军帽,身穿军棉大衣,挥手屹立在蓝天白云下。像高七点一米,象征党的生日,基座五点一六米,纪念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指导““””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塑像总的高度为十二点二六米,寓意毛泽东诞辰日。让我们高兴的是,这尊塑像是家乡黑龙江省的作品,是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在一九六八年铸造完成的,当年塑像有两尊,一尊运来长沙,一尊留在厂内,由于铝镁合金是制造飞机的材料,毛主席知道后说“雕像虽好,还我飞机”,于是厂内的塑像被回炉熔掉了。长沙市清水塘的这尊塑像,是国内唯一一尊是铝镁合金(也有人说是铝质,非合金)巨型毛泽东塑像。

塑像后有一弧形拱门,正中镌有主席手迹“故园”二字。过此拱门便至一塘边,塘边有石刻“清水塘”,清水塘杨柳依依、绿波荡漾,沿塘边向前便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到长沙旅游的,很多人都会到长沙市博物馆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这里是中宣部二oo一年公布的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oo四年评选的百姓最喜爱的湖南百景之一,二oo六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游人往来,热闹得很。

然而当初毛泽东他们看中这里的原因却恰恰是它位于城外荒郊、环境僻静,不引人注意。一九二一年十月十日中共湖南支部建立了,毛泽东为书记,这是全国最早的中共省级支部。当年秋天,中共湖南支部的委员易礼容经手租下了清水塘二十二号房屋,系一栋坐落于一个大菜园之中的青瓦平房,砖木结构,单层二进三开间,占地面积一百七十九平方米,建筑一百一十二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开东壁,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共六间。前有围墙庭院,临清水塘,后有杂屋竹林。毛泽东以湖南省第一师范教员身份租佃此屋,他的薪水每月八块大洋,租金就要七块大洋,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在此居住工作,同时做为区委机关所在地。把个人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七点五拿出来为党的事业所用,毛泽东何等无私,杨开慧对丈夫的这一举动无条件支持,又是何等理解和恩爱!这样无私的奉献,终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样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杨开慧是毛泽东心中永远的骄傲永远的“骄杨”。我们知道,《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中收录最早的文章和诗词都是写于一九二五年的,在一九二五年之前,他与爱人在一起,应该是未必英雄气短,但一定儿女情长的。导游让游客仔细看青年毛泽东的照片,下颌上并没有那颗痣,痣是中年以后才有的,所以叫“中年得志”。在共同理想和相互恩爱中,一九二二年十月和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他们的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相继在这里出生。卧室很简单,除了一张床,几乎没多余的家具。洗澡间很小,并没有现在的水龙头和浴盆等沐浴设施,就是一个封闭的空地,用木盆盛水来冲洗而已。还有一间为杨开慧母亲向振熙老人的卧室。

一九二二年五月前后,在湖南支部基础上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湘区辖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乡地区),毛泽东继续任书记,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刘少奇、郭亮等为领导成员。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都曾来此开会、汇报,然后在客房休息或住宿。

旧址旁边是长沙市展览馆,是““””时建设的红色陈列馆,曾名“万岁馆”是一座大型仿苏建筑,造型极富时代特征,两边各有红旗的旗杆,红旗上有镰刀斧头,中间是青年毛泽东像,如今已是国内罕存。

我们去展览馆参观时,馆内有两项展览,一个是“虎年话虎”,今年是虎年。一个是率真瓷李铁映工艺美术作品展,李铁映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名誉理事长,展览以“率真”命名旨在表达直率真诚。展出了二百余件陶瓷作品,包括紫砂壶、珐琅瓷、青瓷、景德镇釉上彩、景德镇釉下彩和青花瓷、刻瓷、钧瓷、汉光瓷等几十个品种。李铁映是长沙人,所以他的作品在长沙展览很合理,但选择在长沙市展览馆展出,应该还有另一层深意。

在一九二三年四月,毛泽东赴上海党中央工作,李维汉成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第二任书记。李铁映的父亲,正是李维汉,能在父亲工作过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应该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毛泽东虽离开这里,但杨开慧带着孩子继续在此住了一年多,于一九二四年五月才搬走。

毛泽东一九二三年离开长沙去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时,与爱人杨开慧依依不舍,对往日温馨的回忆,让他情不自禁,吟了一阕平生难得一见的婉约之作《贺新郎》:“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即有豪情,更有温情,多了两情深重的缠绵,多了双飞比翼的倾诉,看着清水塘中缺月儿的倒影,憧憬着离别后幸福的团圆。

如果万物有灵,他们的灵魂一定会团圆的,世界上相互最了解,最情意相投的这对知己,不是在九霄云外的高天之上双飞,就是在明月映照的清水塘畔比翼。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六

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学校的组织参观,当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异常的兴奋。

我们和老师一起走出校门,就租了一辆车,开往博物馆。

很快就到了,我迫不及待的冲了进去,这里的风景是如此美丽,一片绿色了“海洋”出现在我的眼前,“海洋”的中间广阔的湖,我们在四周转了转,一起拍了几张照片留念。

那里的树木多,竹子更多,并且空气也非常清新。

当我知道博物馆里有一位凤凰名人作品时,我就感到非常的自豪。

进入这个博物馆之后,有五彩缤纷的画、书法、雕塑,还有一前留下来的东西,都很有价值,有意义。

我进去看见的第一样东西是衣服大型的图画,他的长大约4米,宽至少也有2米,里面的东西都印在我脑海里,里面画有几多荷花,栩栩如生,看见那幅画就感觉身临奇境,里面有水,但是水就像要往外涌,这幅画的作者,也太出神入画了。

博物馆里的所有,我唯一看上的是一颗古树,树上刻有“谁说我憨睡至今,吮吸历史的乳汁,一万五千年,是另一种生存方式,爱的方式。

观博物馆心得篇3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七

走进博物馆,在主展区恐龙骨架参观区,我看到了很多恐龙骨架化石,包括马门溪龙、李蜀龙、霸王龙和会飞的禽龙。最让我惊讶的是高耸入云的马门溪龙化石。它有四楼高。看了它的标志,我知道它弯弯的脖子有9米长,是长颈鹿颈的三倍,全身有54米长,体重55吨。我边看边想:如果它活着的时候一步一步走向我们,我们一定会被这个庞然大物吓倒。幸运的是,现在在我们面前。

然而,我最喜欢的是霸王龙,因为它身体的每个部位都透露出霸道。例如,它的头、颈、躯干和四肢特别强壮,它的牙齿特别粗大和坚硬。据说它的牙齿咬合力可以达到10吨。这个霸王龙真是霸道!

我们还参观了恐龙遗址化石区、恐龙植物化石区、古代动物骨架化石区,学到了很多关于恐龙和侏罗纪的知识。

快闭馆了,我们才舍不得离开。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八

今天,小姨带我参观了大庆博物馆。在这里,许多有趣的动物、神奇的恐龙化石和模型,还有成百上千的昆虫标本让我大饱眼福。

走进博物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黑色的大鼎,足有四米多高,威风凛凛地矗立两旁,像两尊黑面门神。小姨告诉我:“快去二楼,那里才有你要找的“朋友”呢!”我迫不及待地冲上二楼。

我们首先进入了动物区。哇!这里四处回荡着动物的叫声,“呀!这不是金雕吗?”我寻声望去,原来是一个比我小的男孩在看一只栩栩如生的金雕模型。只见这只金雕站在树桩上,展开巨大的翅膀,瞪着圆圆的眼睛,恶狠狠地盯着我,仿佛把我当成了一顿美餐,令我不寒而栗。我拿起相机,把它健美的身姿拍了下来。这时,我才发现栅栏旁边的一块牌子上写着“扎龙湿地”四个字。我继续向前走去,不远处,一对丹顶鹤悠闲地站在草丛中,它们头对着头,好像在说什么小秘密呢!它们旁边的池塘里,一对鸳鸯正在戏水。这时,小姨提醒我说:“快看你的脚下。”啊!好险哪!一条大鳄鱼在我脚边张着大嘴正要咬我呢!我吓的拔腿就跑。

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我们来到了恐龙区。我一向喜欢研究恐龙,就兴致勃勃地走了进去。突然!“嗷——”的一声吼叫,把我吓了一跳。原来是一只慈母龙正在呼唤它的孩子。它脖子来回摆动着,好像很着急的样子,难道它的孩子遇到危险了吗?一抬头,一个恐怖的恐龙头占据了我的视野。它张着血盆大口,口中叼着一只腔骨龙。我从它的爪子认出它是一只霸王龙。这种凶猛的肉食恐龙到白垩纪末期才灭绝。趁它没注意,我赶紧从它身边溜走了。耳边又传来几声怪叫,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无齿翼龙在欢迎我呢!它这一叫不要紧,旁边的腕龙也叫起来了。只见它伸长了脖子,使劲摆动尾巴,好像在驱赶侵犯它的敌人。我还看到了许多恐龙蛋和恐龙的化石。令我自豪的是,有一具披毛犀化石竟是在我们大庆市出土的。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昆虫区,看到了许多美丽的蝴蝶和各种各样有趣的甲虫,真是大开眼界!

全中国的小朋友们,如果你有机会来大庆游玩,一定要来大庆博物馆看看啊!这里时时给你新奇,处处令你惊喜,到时候,我愿意为你当导游。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九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长沙市博物馆参观“长沙三国吴简暨历年出土文物精品展”。

现在参观的是第一展厅。这里采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复原出吴简考古发掘的现场。7月至13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市中心五一广场东南侧“平和堂商厦”的建筑工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战国至明清时期古井61口,出土铜、铁、竹、木、陶等各类文物达3000余件(套)。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在编号为22号的古井中发理了大量写着文字的简牍,经确认为距今17前的三国时期孙吴的遗物。这批文物,对相对匮乏的三国文献史料,将作出全面而精确的补充。我国曾有过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发现: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区屯戍简牍,敦煌石室文书,清宫内阁档案。长沙三国吴简完全有资格与这四次发现相提并论,也将形成某一学科的分支,成为国际学术界相关学者的研究课题。

请大家看第22号古井的剖面复原。22号井发现时,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时被破坏。这是—口不规则的圆形竖井,底部略呈袋状。井口南北长3.5米,东西长3.1米;现存井深5.6米,井口覆盖着纯净的红褐色泥土,下深1.5米处发现简牍层。简牍层中间厚,四周薄,呈坡状堆积,边缘厚20厘米,中间厚50厘米。绑扎简牍的绳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们当时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统计共有10万余片。简牍层下为灰褐土层,厚约3.1米,其中夹杂着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树叶、碎砖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处)套有一个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构井圈,井圈四角各钉一根木桩,桩外各镶两块木板为井壁。井圈长93厘米,高58厘米。这个小井的作用,大概是为了将仓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这里,然后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仓井的干燥。这是发掘时拍摄的现场照片。

从22号井的结构和遗物来分析,它是一个古代的仓井,其作用是用来储藏食物。长沙气候湿热多雨,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深达10多米的井下环境相当于一个现代的冰箱。考古发现证实,从商代开始,人们就使用这种储藏方式。也许大家会问,10万余片的吴简为何埋藏于井中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孙吴所处的三国时代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突发性的**使这批简牍被匆忙埋藏在这里。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这批简牍大多是档案文书、契约合同,将它们埋在井中可能是当时处理档案的一种方式。

请再来看这张照片。这是第22号井发掘现场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见简牍浸泡在泥水中。这次发掘出来的简牍,为什么能经过1700余年至今还保存完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简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较深,密封情况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余年仍完好如初。

接下来,请大家参观第二个展厅。

这是一张对坐着的陶俑照片,是20世纪50年代在长沙金盆岭一座西晋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边的一人手持宽厚的木牍,口中念念有词;而右边的一人则一手持笔,一手持牍,正在书写文字。这件陶俑生动形象地将古人书写简牍的情景再现在大家眼前。

再来看看这一组照片。这是一支毛笔,1954年在长沙在家公山一座战国墓中出土,笔杆长而小,容易折断;旁边有一个套笔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时对笔有保护作用。这是一个砚台,旁边放置的小碎块是墨块。这儿还有一把铜削刀,为书写者削制简牍以便修改书写错误的工具。这是1975年在湖北楚国故都纪南城168号墓发现的一套书写工具的照片,另外还有无字的木牍6片。这也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汉代文具。

我们的古人计算简牍数量的单位不是“片”,而是“斤”。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批阅奏章竹简,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约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

下面请看,这是本世纪以来全国出土的简牍情况一览表。其中红色字一栏为本次长沙发掘简牍的数量,超过了历年来全国各地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所以称之为“惊世发现”,“本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众所周知,由于战乱的原因,三国时代的文献史传之后世的很少。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总共才100余万字。历年来全国考古发掘的三国简牍也十分罕见,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几十片。而长沙今天一次出土总数达10万片的三国吴简,以每片20字计算,总字数可达300多万字。这些文字资料大大超过了《三国志》字数的总和,为我们研究孙吴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简册制度、职官沿革、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大大填补了史籍之缺。长沙吴简的发现必将影响到中国历史研究的诸多方面,重新审核过去已有的定论。

再来看这一张地图。长沙考古工作者通过围绕五一广场区域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初步确定了近3000年来长沙古城的区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东至蔡锷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长方形状,中心区域为今天的五一广场。可以说,近3000年来长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没有变迁。这一次发掘出来的简牍按其形制可分大小木简、木牍、竹简、封检、签牌等,依其用途可分五类:

第一类为券书类,包括佃田租税券书和官府调拨券书。佃田租税券书,形制为大木简,一般长0.5米,文字有100至200个,书写工整,由右向左直行书写。佃田租税券书,涉及佃户租佃土地应向国家交纳租米、租布、税钱的数量,这种券书一式两份或多份由交租人分别保存,作为凭据。官府调拨券书主要记录官府各机构之间钱、粮、物的交换调拨情况。下面这一种个体比较小的为分类签牌,上面写着“中仓吏黄伟、潘虑嘉禾元年月旦簿”。意思是当时两个仓吏一个叫黄伟,一个叫潘虑,他们在嘉禾元年记录的一份月度报表。

第二类为司法文书类,记录当时一些文化、经济案件的审理、申诉、复查的具体内容及有关程序。这一片牍上记录的是当时一个督邮,贪污了多余的官盐,事发后被判死刑,他不服,于是上诉,经过“重复核实”,仍然维持原判,他只好“诚惶诚恐叩头死罪死罪。”

第三类为人名簿类,相当于现在的户口簿。请看第二片小竹简,上面写着“戎里户人公乘何钦年五十五,算一,刑两足”。“戎里”是长沙当时的一个地名,这里有一个名叫何钦”,爵位是“公乘”,年龄55岁,算一个纳税人丁。“刑两足”是指被锯掉了两条腿。这是当时的户口簿,记录了户主的姓名、年龄、职务、身体状况,比现在的户口簿还多了一个身体状况的介绍。

第四类为名刺、官刺,它主要涉及问安、赠物及行政事多方面的内容,相当于现在用的名贴、名片。

第五类为账簿类,详细记录了长沙郡府所属有关部门经营管理的钱、粮、布、器物、租税等方面的出入账目。

再请看这几件文物。这些是在走马楼古井中出土的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器。请看,它们釉色晶莹,装饰淡雅。其中第二件为鸡首壶,壶作鸡首状,引颈高冠,造型很美。这在晋朝比较流行,一般作水壶和酒壶用。

大家看了不少的照片,听了这么多的讲解,下面再来看看出土的简牍原物。

在金字塔形展柜中看到的,就是这一次在走马楼古井中发掘的简牍原物。简牍是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书写材料,其中狭长的竹、木片称“简”,宽厚的木片称“牍”。您一定要分清楚,并不是木头做的就叫做“牍”,竹子做的就称“简”。简也有木质的。右侧这一边放着的是木牍,中间的是大木简,左侧压在透明玻璃条下的为竹简。简牍上面的文字简单明了,清晰可辨,字体是隶书到楷书的过渡。

这种木简和木牍是用杉木制作的,质地细密,保存完好,制竹简的原材料竹子质地疏松,容易弯曲变形,所以在陈列展览时需要压在玻璃条中。古人制作竹简有好几道程序。先把竹子锯成一段段的竹筒,然后剖开成竹片,打磨光滑,形成了一片片简。刚劈成的竹简很湿,无法写字,要用火烤干。火烤时,竹片上有水冒出,称为“汗青”或“杀青”。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典故源于此。长沙三国吴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因此经过省、市领导及有关专家的反复研究和论证。已在天心区天心阁对面建成了一座融保护整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文物旅游于一体的简牍博物馆,等正式开馆后欢迎大家去参观.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十

超市的公交ic卡的充值终端一直在升级中,不得不徒步去很远的华润万家一层充值中心。

大街上的.人真多,这是我来到兰州,一直存在的印象,到这个清明节,满一年,真快!

我思故我在,穿梭在人群中,我一直在想,自己存在的价值,是我现在的工作吗?是我依赖于工作,还是工作依赖于我?假如我丢了工作,又该往何处。

昨天,去省博物馆参观了一圈,有悠长的茶马古道,先进的齐家文化,艰苦的红色甘肃,更有恐龙时代,早期人类的遗迹。遗憾的是,没有看到镇馆之宝——铜奔马。

甘肃省博物馆,从入口到出口,似乎穿越远古,穿越未来。宇宙走过了138.2亿年,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恐龙时代和人类文明只不过是一小段而已,中华文明更不过上下五千年,人的寿命,以现在乐观看,只是百年,弹指一挥间。

历史的沉淀,才让一段文明影响深远。悠悠百年,真正付出的人,名垂千古。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十一

今天,我们来到了民族博物馆。博物馆看起来像一个大火锅,上面装饰着许多v形。

上完电梯,我来到三楼,看到了家里的展厅。展厅中间有立体地图。地图上还有很多民族图片,图片上还有民族介绍。有壮族,汉族……走进展厅的门,里面有几栋少数民族住的房子。听老师说:一楼是用来养动物的,二楼是用来住人的。当人们想喂饲料时,他们会把饲料从洞里扔下来给动物吃。又一扇门,里面有一些民族服装。黑衣服,红衣服……衣服上有很多漂亮的装饰装饰。

下楼后,我来到了民族博物馆后面。有几座民族建筑和一条清澈的溪流。我上了一栋楼,地板被踩得啪啪一声。从远处看,有些房子的屋顶像三角形,边缘像牛角一样弯曲。

这是民族博物馆,希望你能来这里看看。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十二

长沙市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八一路480号,是改革开放后在原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基础上修建的综合性的地志博物馆,下面是本站带来的长沙市博物馆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长沙市博物馆参观“长沙三国吴简暨历年出土文物精品展”。

现在参观的是第一展厅。这里采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复原出吴简考古发掘的现场。1996年7月至13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市中心五一广场东南侧“平和堂商厦”的建筑工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战国至明清时期古井61口,出土铜、铁、竹、木、陶等各类文物达3000余件(套)。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在编号为22号的古井中发理了大量写着文字的简牍,经确认为距今1720xx年前的三国时期孙吴的遗物。这批文物,对相对匮乏的三国文献史料,将作出全面而精确的补充。我国曾有过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发现: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区屯戍简牍,敦煌石室文书,清宫内阁档案。长沙三国吴简完全有资格与这四次发现相提并论,也将形成某一学科的分支,成为国际学术界相关学者的研究课题。

请大家看第22号古井的剖面复原。22号井发现时,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时被破坏。这是—口不规则的圆形竖井,底部略呈袋状。井口南北长3.5米,东西长3.1米;现存井深5.6米,井口覆盖着纯净的红褐色泥土,下深1.5米处发现简牍层。简牍层中间厚,四周薄,呈坡状堆积,边缘厚20厘米,中间厚50厘米。绑扎简牍的绳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们当时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统计共有10万余片。简牍层下为灰褐土层,厚约3.1米,其中夹杂着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树叶、碎砖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处)套有一个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构井圈,井圈四角各钉一根木桩,桩外各镶两块木板为井壁。井圈长93厘米,高58厘米。这个小井的作用,大概是为了将仓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这里,然后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仓井的干燥。这是发掘时拍摄的现场照片。

从22号井的结构和遗物来分析,它是一个古代的仓井,其作用是用来储藏食物。长沙气候湿热多雨,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深达10多米的井下环境相当于一个现代的冰箱。考古发现证实,从商代开始,人们就使用这种储藏方式。也许大家会问,10万余片的吴简为何埋藏于井中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孙吴所处的三国时代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突发性的动乱使这批简牍被匆忙埋藏在这里。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这批简牍大多是档案文书、 契约

合同

,将它们埋在井中可能是当时处理档案的一种方式。

请再来看这张照片。这是第22号井发掘现场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见简牍浸泡在泥水中。这次发掘出来的简牍,为什么能经过1700余年至今还保存完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简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较深,密封情况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余年仍完好如初。

接下来,请大家参观第二个展厅。

这是一张对坐着的陶俑照片,是20世纪50年代在长沙金盆岭一座西晋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边的一人手持宽厚的木牍,口中念念有词;而右边的一人则一手持笔,一手持牍,正在书写文字。这件陶俑生动形象地将古人书写简牍的情景再现在大家眼前。

再来看看这一组照片。这是一支毛笔,1954年在长沙在家公山一座战国墓中出土,笔杆长而小,容易折断;旁边有一个套笔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时对笔有保护作用。这是一个砚台,旁边放置的小碎块是墨块。这儿还有一把铜削刀,为书写者削制简牍以便修改书写错误的工具。这是1975年在湖北楚国故都纪南城168号墓发现的一套书写工具的照片,另外还有无字的木牍6片。这也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汉代文具。

我们的古人计算简牍数量的单位不是“片”,而是“斤”。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批阅奏章竹简,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约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

下面请看,这是本世纪以来全国出土的简牍情况一览表。其中红色字一栏为本次长沙发掘简牍的数量,超过了历年来全国各地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所以称之为“惊世发现”,“本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众所周知,由于战乱的原因,三国时代的文献史传之后世的很少。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总共才100余万字。历年来全国考古发掘的三国简牍也十分罕见,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几十片。而长沙今天一次出土总数达10万片的三国吴简,以每片20字计算,总字数可达300多万字。这些文字资料大大超过了《三国志》字数的总和,为我们研究孙吴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简册制度、职官沿革、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大大填补了史籍之缺。长沙吴简的发现必将影响到中国历史研究的诸多方面,重新审核过去已有的定论。

再来看这一张地图。长沙考古工作者通过围绕五一广场区域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初步确定了近3020xx年来长沙古城的区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东至蔡锷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长方形状,中心区域为今天的五一广场。可以说,近3020xx年来长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没有变迁。这一次发掘出来的简牍按其形制可分大小木简、木牍、竹简、封检、签牌等,依其用途可分五类:

第一类为券书类,包括佃田租税券书和官府调拨券书。佃田租税券书,形制为大木简,一般长0.5米,文字有100至200个,书写工整,由右向左直行书写。佃田租税券书,涉及佃户租佃土地应向国家交纳租米、租布、税钱的数量,这种券书一式两份或多份由交租人分别保存,作为凭据。官府调拨券书主要记录官府各机构之间钱、粮、物的交换调拨情况。下面这一种个体比较小的为分类签牌,上面写着“中仓吏黄伟、潘虑嘉禾元年月旦簿”。意思是当时两个仓吏一个叫黄伟,一个叫潘虑,他们在嘉禾元年记录的一份月度报表。

第二类为司法文书类,记录当时一些文化、经济案件的审理、申诉、复查的具体内容及有关程序。这一片牍上记录的是当时一个督邮,贪污了多余的官盐,事发后被判死刑,他不服,于是上诉,经过“重复核实”,仍然维持原判,他只好“诚惶诚恐叩头死罪死罪。”

第三类为人名簿类,相当于现在的户口簿。请看第二片小竹简,上面写着“戎里户人公乘何钦年五十五,算一,刑两足”。“戎里”是长沙当时的一个地名,这里有一个名叫何钦”,爵位是“公乘”,年龄55岁,算一个纳税人丁。“刑两足”是指被锯掉了两条腿。这是当时的户口簿,记录了户主的姓名、年龄、职务、身体状况,比现在的户口簿还多了一个身体状况的介绍。

第四类为名刺、官刺,它主要涉及问安、赠物及行政事多方面的内容,相当于现在用的名贴、名片。

第五类为账簿类,详细记录了长沙郡府所属有关部门经营管理的钱、粮、布、器物、租税等方面的出入账目。

再请看这几件文物。这些是在走马楼古井中出土的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器。请看,它们釉色晶莹,装饰淡雅。其中第二件为鸡首壶,壶作鸡首状,引颈高冠,造型很美。这在晋朝比较流行,一般作水壶和酒壶用。

大家看了不少的照片,听了这么多的讲解,下面再来看看出土的简牍原物。

在金字塔形展柜中看到的,就是这一次在走马楼古井中发掘的简牍原物。简牍是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书写材料,其中狭长的竹、木片称“简”,宽厚的木片称“牍”。您一定要分清楚,并不是木头做的就叫做“牍”,竹子做的就称“简”。简也有木质的。右侧这一边放着的是木牍,中间的是大木简,左侧压在透明玻璃条下的为竹简。简牍上面的文字简单明了,清晰可辨,字体是隶书到楷书的过渡。

这种木简和木牍是用杉木制作的,质地细密,保存完好,制竹简的原材料竹子质地疏松,容易弯曲变形,所以在陈列展览时需要压在玻璃条中。古人制作竹简有好几道程序。先把竹子锯成一段段的竹筒,然后剖开成竹片,打磨光滑,形成了一片片简。刚劈成的竹简很湿,无法写字,要用火烤干。火烤时,竹片上有水冒出,称为“汗青”或“杀青”。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典故源于此。长沙三国吴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因此经过省、市领导及有关专家的反复研究和论证。已在天心区天心阁对面建成了一座融保护整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文物旅游于一体的简牍博物馆,等正式开馆后欢迎大家去参观.

楚人是相信鬼神的,所以两千年前的楚人屈原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所以两千年后的楚人毛泽东放歌: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骄杨”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与他最为相爱,所以死后还如此怀念,相信她的灵魂永在,高高飘扬在九天,在高高的九天依旧关注着地上人间的爱人,关注与爱人志同道合的革命事业。

而在他们生前,夫妻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就在长沙的清水塘,如今的长沙市博物馆内。

进入占地四点二万平方米的长沙市博物馆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高大的毛泽东铝镁合金塑像,塑像为晚年毛泽东形象,他头戴军帽,身穿军棉大衣,挥手屹立在蓝天白云下。像高七点一米,象征党的生日,基座五点一六米,纪念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塑像总的高度为十二点二六米,寓意毛泽东诞辰日。让我们高兴的是,这尊塑像是家乡黑龙江省的作品,是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在一九六八年铸造完成的,当年塑像有两尊,一尊运来长沙,一尊留在厂内,由于铝镁合金是制造飞机的材料,毛主席知道后说“雕像虽好,还我飞机”,于是厂内的塑像被回炉熔掉了。长沙市清水塘的这尊塑像,是国内唯一一尊是铝镁合金(也有人说是铝质,非合金)巨型毛泽东塑像。

塑像后有一弧形拱门,正中镌有主席手迹 “故园”二字。过此拱门便至一塘边,塘边有石刻“清水塘”,清水塘杨柳依依、绿波荡漾,沿塘边向前便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故居。

到长沙旅游的,很多人都会到长沙市博物馆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这里是中宣部20xx年公布的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xx年评选的百姓最喜爱的湖南百景之一,20xx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游人往来,热闹得很。

然而当初毛泽东他们看中这里的原因却恰恰是它位于城外荒郊、环境僻静,不引人注意。一九二一年十月十日中共湖南支部建立了,毛泽东为书记,这是全国最早的中共省级支部。当年秋天,中共湖南支部的委员易礼容经手租下了清水塘二十二号房屋,系一栋坐落于一个大菜园之中的青瓦平房,砖木结构,单层二进三开间,占地面积一百七十九平方米,建筑一百一十二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开东壁,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共六间。前有围墙庭院,临清水塘,后有杂屋竹林。毛泽东以湖南省第一师范教员身份租佃此屋,他的薪水每月八块大洋,租金就要七块大洋,毛泽东偕夫人在此居住工作,同时做为区委机关所在地。把个人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七点五拿出来为党的事业所用,毛泽东何等无私,对丈夫的这一举动无条件支持,又是何等理解和恩爱!这样无私的奉献,终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样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是毛泽东心中永远的骄傲永远的“骄杨”。我们知道,《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

诗词

》中收录最早的文章和诗词都是写于一九二五年的,在一九二五年之前,他与爱人在一起,应该是未必英雄气短,但一定儿女情长的。导游让游客仔细看青年毛泽东的照片,下颌上并没有那颗痣,痣是中年以后才有的,所以叫“中年得志”。在共同理想和相互恩爱中,一九二二年十月和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他们的长子、次子相继在这里出生。卧室很简单,除了一张床,几乎没多余的家具。洗澡间很小,并没有现在的水龙头和浴盆等沐浴设施,就是一个封闭的空地,用木盆盛水来冲洗而已。还有一间为母亲向振熙老人的卧室。

一九二二年五月前后,在湖南支部基础上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湘区辖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乡地区),毛泽东继续任书记,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刘少奇、郭亮等为领导成员。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都曾来此开会、汇报,然后在客房休息或住宿。

旧址旁边是长沙市展览馆,是“文革”时建设的红色陈列馆,曾名“万岁馆”是一座大型仿苏建筑,造型极富时代特征,两边各有红旗的旗杆,红旗上有镰刀斧头,中间是青年毛泽东像,如今已是国内罕存。

我们去展览馆参观时,馆内有两项展览,一个是“猪年话虎”,今年是猪年。一个是率真瓷李铁映工艺美术作品展,李铁映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名誉理事长,展览以“率真”命名旨在表达直率真诚。展出了二百余件陶瓷作品,包括紫砂壶、珐琅瓷、青瓷、景德镇釉上彩、景德镇釉下彩和青花瓷、刻瓷、钧瓷、汉光瓷等几十个品种。李铁映是长沙人,所以他的作品在长沙展览很合理,但选择在长沙市展览馆展出,应该还有另一层深意。

在一九二三年四月,毛泽东赴上海党中央工作,李维汉成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第二任书记。李铁映的父亲,正是李维汉,能在父亲工作过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应该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毛泽东虽离开这里,但带着孩子继续在此住了一年多,于一九二四年五月才搬走。

毛泽东一九二三年离开长沙去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时,与爱人依依不舍,对往日温馨的回忆,让他情不自禁,吟了一阕平生难得一见的婉约之作《贺新郎》:“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即有豪情,更有温情,多了两情深重的缠绵,多了双飞比翼的倾诉,看着清水塘中缺月儿的倒影,憧憬着离别后幸福的团圆。

如果万物有灵,他们的灵魂一定会团圆的,世界上相互最了解,最情意相投的这对知己,不是在九霄云外的高天之上双飞,就是在明月映照的清水塘畔比翼。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

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20xx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

前言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

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照片:马王堆汉墓外景图)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但是,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定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现湖南省武警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才揭开了这三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图片:一号墓墓室纵剖面模型)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学名叫做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文物: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葬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一一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藏君。”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的记录,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年代。

走进軑侯家

(文物:“利苍”玉印)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軑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軑侯、长沙国丞相利苍。他生于战国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得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初他升任长沙国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軑,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但是,由于利苍在长沙国的独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了厚葬。

(图片:汉初吴氏长沙国及毗邻郡国疆域图)

高祖五年(公元前220xx年),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其中,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领部下协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佗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因此汉初长沙国仅占长沙一郡,比现在的湖南省略大。高祖末年,长沙国由于起着安抚百越的作用而成为翦除异姓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为刘氏统治集团所深忌。为了控制和监视吴氏,利苍作为刘邦的亲信,出任了长沙国的丞相,名为辅佐长沙王的“统众官”,实际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长沙国的直接统治者。

(文物:“妾辛追”印)

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心之痛,于汉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中国警官大学的赵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拟复原系统”复原了四张軑侯夫人7岁、18岁、30岁和50岁左右的头部像,并制作了一个中年軑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文物:黄杨木梳、篦)

辛追生前养尊处优,衣着打扮十分讲究。一号墓中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和单层五子漆奁中除装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种化妆品外,还有铜镜、镜擦、粉扑、梳、镊、笰、环首刀等梳妆用具。镊用于修眉、笰用于上妆。出土时笰毛的部分染为红色,很可能是胭脂。请特别注意看黄杨篦子。它好象刚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齿均匀,非常精致,宽度仅仅5厘米,却有74齿,比现在一般的篦子还要精细。它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制作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复制品:驻军图)

三号墓墓主人是利苍的儿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根据纪年木牍记载,他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仅30多岁。从三号墓中不仅出土兵器38件,还出土了一张军事地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发兵攻打长沙国南部,随即汉王朝及长沙国派兵征剿。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汉文帝初年。《驻军图》的出土说明墓主人是长沙国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且曾经参与指挥过这次战役。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现在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散落图中各处的圆圈,它们代表的是里,相当于现在的村落;四方框表示的是县城;兵营则画成多种不规则的形状;在整个防区的中央、几支河流的汇合处设有军队的指挥部,以三角形来表示。整个防区内,在指挥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驻守有六支军队,分二线部署兵力,并依托三条山谷扼守南越国进入长沙国内地的通道。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国南境驻军采取的是凭险固守的姿势。图上军事部署之严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对各军事因素思虑之详审,都充分说明了由于长期战争的实践,汉初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照片:一号墓云纹漆鼎内残存的“藕片”)

从一、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饮食器具、食物标本等,西汉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可见一斑。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打开一号墓出土的云纹漆鼎时,竟发现里面盛有2100多年以前的汤,而且在汤的表面还漂浮着一层完整的藕片。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藕片内部纤维早已溶解,出土后与空气接触,再加上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荡,藕片迅速消失,全部溶解于水中了。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2100多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有破坏性的地震。

(浮雕:导引图)

(文物:冠人男俑)

一、三号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们是軑侯家各种奴仆的替身。形体最为高大的冠人俑头戴高高的帽子,身着丝绸长袍,在鞋子的底部刻着“冠人”两字,出土时身后率领着几十个彩绘木俑。他应该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总管。女侍俑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绣花长袍上还用纹锦镶边,应该是主人的贴身丫鬟。与它们相比,彩绘立俑形体最为矮小,出土的数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脸的。他们是軑侯家中地位最为低下、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再加上后面的歌俑、舞俑和奏乐俑等,可以说各类奴仆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文物:竽)

一、三号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编钟、编磬等8种乐器。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为研究西汉音乐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这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竽。它出土于一号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上端没有气孔,斗内没有气槽,也没有用以控制音高的簧片,只是一具乐器模型罢了。

(文物:奏乐俑)

奏乐俑共有5个,其中两个吹竽,三个鼓瑟,俨然一支家庭管弦乐队。您看:他们都身着长袍,娥眉高挑,小嘴紧闭,神情紧张地在准备为宾客们演奏。此外,歌俑面目清秀,身着长袍,席地而坐,似乎在歌唱婉转悦耳的曲调;舞俑面部丰腴,涂脂抹粉,身体稍微向前倾斜,两膝略微弯曲,身着短褂长裙,体态轻盈,好像伴随着歌声翩翩起舞。軑侯夫人生前过着金声玉振、轻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后还随葬歌舞乐俑梦想在地府继续尽情享乐。

(文物:博具)

三号墓中出土了一套当时的娱乐用具——博具。它主要由1个博局、12个大棋子(六黑六白)、20颗小棋子、42根筹、1个骰子组成,装在特制的漆盒里,是为玩“六博”而特意制作的。那么,六博的玩法是怎样呢?请看汉画像石中的博戏场面:二人面向棋盘对坐,分别执黑、白两棋,并将棋子置于博局上的12个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后轮流投掷一个18面球体的骰子。骰子一面刻着“骄”字指一种有利的棋步,相对的一面刻着“妻畏”字,即“骄”的

反义词

,其余各面分别刻数字一至十六。通过投掷骰子所获得的数字行棋,以获得筹码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博戏在汉代曾经风行一时,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戏迷。但是晋代以后逐渐衰落,唐代之后便演变成为现在大家都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中国象棋。

(文物:云纹漆鼎)

鼎是一种盛食物用的祭祀礼器。从夏朝至两汉,它是国力、权力的象征,并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士五鼎,在使用时谁也不敢僭越。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7件鼎,由此可知墓主人的阶级地位。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块木旋削而成,称为旋木胎。体型稳重,器表髹黑漆,口沿有一道菱纹图案,盖和器身都彩绘红色、灰绿色的涡卷纹和方连纹,使它形成几何云纹的图案。足部朱漆彩绘兽面纹,耳部为云纹。器内髹红漆,并书写“二斗”两字,表示它的容量。

(文物:云纹漆案)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十三

今天,我和父亲去河南博物馆参观和玩耍。他们非常高兴,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在售票处买票,检票后进入博物馆。

走进大厅,我一眼就看到大厅中央站在我面前的嫦娥一号模型。中间是红色的',两边是白色的,宽约3米。总的来说,它非常壮观。评论员解释得很仔细。我听得很仔细,学到了一些天文学知识。我又来到了展示实验结果的地方。真有趣!最有趣的是地震。

8人站在上面,服务员按下按钮,踏板振动,从1级开始,然后水平越来越高,直到9级停止地震演习,我头晕,感觉很有趣,学习地震知识:只要人们破坏地球,就很容易引起地震。

我又玩了一架战斗机。我坐在战斗机上,盯着电视屏幕,认真地操纵战斗机,左右,非常有趣。今天,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玩得很开心。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十四

星期天,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邯郸市博物馆。邯郸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就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与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体建筑得前身就是1968年建成得”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到了博物馆,我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邯郸市博物馆里得东西还真多,常年设有磁山文化陈列、赵文化陈列、中国历代钱币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与磁州窑瓷器陈列。磁山文化得发现就是我国新石器考古得重大收获,填补了我国在新石器时代中早时期考古得空白。

走出博物馆,我在想:我们对邯郸得文化了解地还不够,大家真应该去博物馆瞧一下。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十五

今天,八月十四日,注定是个特别的日子。

犹如老家办喜事选的黄道吉日一般早已定下行程。记忆中不知多少次带着可爱的孩子们出行了,以前是带着孩子们春游、秋游或者参加比赛什么的。唯独今天不一样,这是我第一次在异地他乡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的心情。紧张?忐忑?高兴?或许都有吧!

四十分钟的车程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中很快就结束了。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说不尽的欢快,而我,早已被这三伏天的高温烤得汗流浃背。看着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我的那份焦灼感减轻了不少。

来参观的老师加上孩子有五十多人,我负责的参观小组有九个孩子,好在他们年纪不大,还算比较听话,这让我放心了不少。就这样,我们五十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博物馆。

博物馆分成了几个展馆,有宁波历史馆、陶艺馆,蕾丝馆,濒危动物展馆和古文化馆。不用说,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濒危动物展馆了。其他几个展馆,这些孩子都是走马观花似地看了一遍就出来了,唯独在濒危动物展馆逗留的时间最长。

一进展馆,两边墙上便有投影播放,画面内容是自然风光,给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恨不得马上去了解这些岌岌可危的动物们。

展馆里的所有动物都是制作成标本展示出来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看到。每一种动物都有一个标牌,上面有详细介绍,而且还配备了一些动物的叫声,让人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们在参观的途中还拿出小本子记录,趴在地上或者靠在墙上记。看着这些用心的孩子们,我欣慰地笑了,相信如此用功的孩子们,他们的未来肯定灿烂无比。

其实最让我震撼的是展馆最后的那面墙,墙上挂满了近三百年来已经灭绝的动物。看到那么多动物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根据介绍说,这其中很多动物的灭绝都是人类滥捕滥杀造成的,我的心在滴血。是啊,时代飞速发展到今天,这过程中又给那些可爱的动物带来了灭顶之灾,让人痛心。不过感到欣慰的是,现在人们已经在保护这些动物了,而且很多国家已经有关于保护自然的法律法规了,这让我看到了希望。相信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只要是还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都能永远的繁衍下去。那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动物,就让它们留在记忆深处吧!

参观完博物馆,我和孩子们一样,收获良多,谨写下几句作为留念!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十六

我曾有机会参观了一座军事博物馆,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从历史文物到现代武器,这座博物馆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在战争领域所取得的进步。

首先,我被博物馆的入口所吸引。那是一座巨大的木质大门,上面刻有众多战车的图案。走进博物馆,我被一座座展示柜所吸引,里面陈列着古老的枪械和火炮。其中最古老的一件展品是一支17世纪时期的火枪,它依然能让人想起那个时代军事技术的先进性。

博物馆还展示了一些现代化的武器。其中包括一把激光瞄准器和一枚导弹。我近距离观察了这些展品,惊叹于它们的设计和技术。这些武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在战争领域所取得的进步。

在参观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们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每件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也让我更加尊重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士兵们。

参观结束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军事博物馆的价值。这座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人类在战争领域所取得的进步,还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尊重那些为国家付出生命的士兵们。此外,我也学到了许多有关军事历史和技术的知识,这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这次参观军事博物馆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军事博物馆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我相信这次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十七

3月20日,妈妈和爸爸带着我一起去长沙市博物馆参观,我非常高兴。一进门,我就看见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伙子,他一边走一边叫着:“卖糖葫芦啦,很好吃的糖葫芦。”我买了一串就走进了博物馆。博物馆的前门有个大厅,大厅的顶上有几盏金光闪闪的玻璃大吊灯,把整个大厅照得亮晃晃的。我们走进右大门,这时我看见这间展厅的墙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介绍表,展厅的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恐龙骨架。许多人围着看,我也挤进去看了一下。然后,我们又走进左大门,刹时,两个恐龙骨架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还看了一些介绍古生物进化史的图片。我们又向前面走去,我看见一个阿姨在卖恐龙小卡片,我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妈妈就帮我买了两盒。接着,我们又看了一些恐龙,有伤齿龙、巴西翼龙、剑龙、霸王龙、似鸟笼、肿头龙、蛇颈龙等恐龙。我看得眼花缭乱。然后,我把有用的东西都抄下来,最后,我们来到了前左大门。“啊!好多化石呀!”我叫了起来,有始祖鸟的化石、小昆虫的化石、有小鱼儿的化石......不知不觉,我们看完了整个展览。回到家了,我想:今天看的东西可真多呀!这次参观博物馆学的知识可真不少呀!参观长沙市博物馆作文4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长沙市博物馆心得篇十八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

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20xx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

前言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

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照片:马王堆汉墓外景图)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但是,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定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现湖南省武警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才揭开了这三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图片:一号墓墓室纵剖面模型)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学名叫做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文物: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葬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一一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藏君。”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的记录,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年代。

走进軑侯家

(文物:“利苍”玉印)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軑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軑侯、长沙国丞相利苍。他生于战国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得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初他升任长沙国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軑,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但是,由于利苍在长沙国的独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了厚葬。

(图片:汉初吴氏长沙国及毗邻郡国疆域图)

高祖五年(公元前220xx年),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其中,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领部下协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佗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因此汉初长沙国仅占长沙一郡,比现在的湖南省略大。高祖末年,长沙国由于起着安抚百越的作用而成为翦除异姓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为刘氏统治集团所深忌。为了控制和监视吴氏,利苍作为刘邦的亲信,出任了长沙国的丞相,名为辅佐长沙王的“统众官”,实际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长沙国的直接统治者。

(文物:“妾辛追”印)

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心之痛,于汉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中国警官大学的赵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拟复原系统”复原了四张軑侯夫人7岁、18岁、30岁和50岁左右的头部像,并制作了一个中年軑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文物:黄杨木梳、篦)

辛追生前养尊处优,衣着打扮十分讲究。一号墓中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和单层五子漆奁中除装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种化妆品外,还有铜镜、镜擦、粉扑、梳、镊、笰、环首刀等梳妆用具。镊用于修眉、笰用于上妆。出土时笰毛的部分染为红色,很可能是胭脂。请特别注意看黄杨篦子。它好象刚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齿均匀,非常精致,宽度仅仅5厘米,却有74齿,比现在一般的篦子还要精细。它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制作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复制品:驻军图)

三号墓墓主人是利苍的儿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根据纪年木牍记载,他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仅30多岁。从三号墓中不仅出土兵器38件,还出土了一张军事地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发兵攻打长沙国南部,随即汉王朝及长沙国派兵征剿。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汉文帝初年。《驻军图》的出土说明墓主人是长沙国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且曾经参与指挥过这次战役。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现在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散落图中各处的圆圈,它们代表的是里,相当于现在的村落;四方框表示的是县城;兵营则画成多种不规则的形状;在整个防区的中央、几支河流的汇合处设有军队的指挥部,以三角形来表示。整个防区内,在指挥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驻守有六支军队,分二线部署兵力,并依托三条山谷扼守南越国进入长沙国内地的通道。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国南境驻军采取的是凭险固守的姿势。图上军事部署之严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对各军事因素思虑之详审,都充分说明了由于长期战争的实践,汉初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照片:一号墓云纹漆鼎内残存的“藕片”)

从一、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饮食器具、食物标本等,西汉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可见一斑。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打开一号墓出土的云纹漆鼎时,竟发现里面盛有2100多年以前的汤,而且在汤的表面还漂浮着一层完整的藕片。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藕片内部纤维早已溶解,出土后与空气接触,再加上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荡,藕片迅速消失,全部溶解于水中了。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2100多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有破坏性的地震。

(浮雕:导引图)

(文物:冠人男俑)

一、三号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们是軑侯家各种奴仆的替身。形体最为高大的冠人俑头戴高高的帽子,身着丝绸长袍,在鞋子的底部刻着“冠人”两字,出土时身后率领着几十个彩绘木俑。他应该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总管。女侍俑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绣花长袍上还用纹锦镶边,应该是主人的贴身丫鬟。与它们相比,彩绘立俑形体最为矮小,出土的数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脸的。他们是軑侯家中地位最为低下、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再加上后面的歌俑、舞俑和奏乐俑等,可以说各类奴仆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文物:竽)

一、三号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编钟、编磬等8种乐器。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为研究西汉音乐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这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竽。它出土于一号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上端没有气孔,斗内没有气槽,也没有用以控制音高的簧片,只是一具乐器模型罢了。

(文物:奏乐俑)

奏乐俑共有5个,其中两个吹竽,三个鼓瑟,俨然一支家庭管弦乐队。您看:他们都身着长袍,娥眉高挑,小嘴紧闭,神情紧张地在准备为宾客们演奏。此外,歌俑面目清秀,身着长袍,席地而坐,似乎在歌唱婉转悦耳的曲调;舞俑面部丰腴,涂脂抹粉,身体稍微向前倾斜,两膝略微弯曲,身着短褂长裙,体态轻盈,好像伴随着歌声翩翩起舞。軑侯夫人生前过着金声玉振、轻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后还随葬歌舞乐俑梦想在地府继续尽情享乐。

(文物:博具)

三号墓中出土了一套当时的娱乐用具——博具。它主要由1个博局、12个大棋子(六黑六白)、20颗小棋子、42根筹、1个骰子组成,装在特制的漆盒里,是为玩“六博”而特意制作的。那么,六博的玩法是怎样呢?请看汉画像石中的博戏场面:二人面向棋盘对坐,分别执黑、白两棋,并将棋子置于博局上的12个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后轮流投掷一个18面球体的骰子。骰子一面刻着“骄”字指一种有利的棋步,相对的一面刻着“妻畏”字,即“骄”的反义词,其余各面分别刻数字一至十六。通过投掷骰子所获得的数字行棋,以获得筹码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博戏在汉代曾经风行一时,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戏迷。但是晋代以后逐渐衰落,唐代之后便演变成为现在大家都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中国象棋。

(文物:云纹漆鼎)

鼎是一种盛食物用的祭祀礼器。从夏朝至两汉,它是国力、权力的象征,并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士五鼎,在使用时谁也不敢僭越。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7件鼎,由此可知墓主人的阶级地位。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块木旋削而成,称为旋木胎。体型稳重,器表髹黑漆,口沿有一道菱纹图案,盖和器身都彩绘红色、灰绿色的涡卷纹和方连纹,使它形成几何云纹的图案。足部朱漆彩绘兽面纹,耳部为云纹。器内髹红漆,并书写“二斗”两字,表示它的容量。

(文物:云纹漆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1734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