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领略文学之美、丰富心灵的重要方法之一。2.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使文章更加真实和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好书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一
我读了一本叫《穿救生衣的种子》的书。里面有许多科学故事。作者杨红樱阿姨把枯燥的科学加入了一点有趣的情节,这样,故事就变成了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了。比如说睡莲是怎么侨居下来的:
睡莲海绵质的浆果结构十分奇特,它是“水上漂”传播种子的典型(种子传播类型有:动物传播,动物吃了植物果实后,种子随着动物的粪便被排出。例如柿子;风传播,一阵风吹来,种子就随风飘荡,风灭便落。例如蒲公英;水传播,种子落入水中,随水漂浮。种子渐渐沉入水中(或浮上岸),并且腐烂,长出幼芽。例如睡莲;弹射传播,种子成熟后,原先植物把种子弹射出自己的营养吸收区以外,以免幼芽跟自己抢营养,自己无法吸收营养而死。例如豌豆)。浆果里面装有好多种子,每粒种子的外面包着一个充满空气的袋,浆果成熟后,许多种子浮在水面上,好像套着个“救生圈”。它可以漂很远在路途中,袋里的空气慢慢消失掉,种子就逐渐下沉到水底下,等到种子在水底烂掉以后,第二年春天,一颗美丽的新睡莲就侨居下来了。
看完后,我想,我要向杨红樱阿姨学习,也当个作家,写故事!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二
种子有没有救生衣呢?是谁的种子当然有了。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一条红鲤鱼在池塘里欢快地游着。它看见一个小球飘在水面上,就顽皮地用头去顶。谁知小球叫了一声;“哎哟”,红鲤鱼吓了一跳仔细一看才知道这个球是睡莲的种子。
睡莲的种子说:“我身上穿着又软又松的救生衣,里面有空气。”
第二年夏天到了。一天红鲤鱼看见水面上浮着一朵粉红色的花,就游过去关心它问:“你怎么掉到水里了?”“你不认识我了吗?我就是去年那棵种子变的睡莲哪!”
“什么,你就是睡莲?你身上的救生衣呢?”红鲤鱼惊喜的问。睡莲说:“我救生衣里的.空气都跑掉了,我就沉到了水底,后来我生根发芽就长成现在这样子了。”
红鲤鱼和睡莲成了好朋友。
每一个种子都有衣服,只要有衣服才能保护它。瓜子是向日葵的种子,它的救生衣是一层硬壳。花生种子的救生衣是一层就象两个小屁股一样的壳。黄豆种子的救生衣是一层比较薄的壳。还有很多很多种子都有救生衣呢。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让我读得津津有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故事是《老马过生日》。这个故事大概讲的是:有天是老马的生日,可是它的屋子里空荡荡的,桌子上只摆着一盘孤零零的咸菜。热心的小羊看见了,连忙喊来其它的动物给老马过生日。瞧啊,小鸡送来了一盘小虫子,大象送上一筐嫩树叶,猴子送来香蕉,松鼠送上一袋松子......(它们送的都是自己最爱吃的食物)老马看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它只收下了小山羊和老牛送来的两大筐青草,其它的礼物,老马都送还给了它们的主人。那些动物都非常奇怪――老马为什么不收它们的礼物呢?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一读到这里,便忍不住笑了,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其它动物送的东西,老马都不爱吃,老马属于食草类动物,它只吃草,小山羊和老牛送的东西才合它胃口,所以老马只留下了它们俩的礼物。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送别人礼物时,一定要思考一下别人真正喜欢什么,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行事,这就叫做“投其所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样的礼物不合他人心意,别人也许会假装喜欢地收下,从而束之高阁,放在家里也是一种浪费。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自己也有过老马类似的经历。过生日的时候,好朋友给我送了礼物,小巧玲珑的熊猫挂饰、造型奇特的圆珠笔、色彩明丽的存钱罐等等,各种各样,应有尽有。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好朋友送我的熊猫挂饰,她很喜欢熊猫,又知道我也很喜欢熊猫,所以就把这个熊猫挂饰转送给我了。以后,我也要象她一样,送别人喜欢的礼物,想他人之所想。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四
曾多次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课与讲座,每次都是在笑声与回味中度过。他的课与讲座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有深度与内涵,这次看到了他撰写的书籍,仍然吸引了我。
俞正强在书中引言中说,教学三十余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同行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从他的《种子课》一书中,或许有一些启发。
一、如何上好种子课
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这是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初衷。俞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如以计量单位为例,一共有八类,这八类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而在这一系列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说的种子课。而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就是生长课。如果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三节课,就会出现雷同,学生就将会失去兴趣。但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这三节课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样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
那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与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模糊,那么其他的生长课上可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难了。
二、如何面对学困生
在我们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困生,他们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但又必须认真听,还不能走神,有时想想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我们办公室内,经常可看到我们的老师课后在辅导学困生,教师累,学生烦,关键成绩还不一定上去。俞老师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班上的学困生,他课上多提问,不让他们走神,课中多指导,不让他们掉队太多,课后多补课,尽量讲懂当天学的东西。两年下来,花了十分多的力气,孩子终于考了七八十分上初中啦。孩子上了初中后,又打回了原形。这让俞老师不禁想到,他可以给这样的孩子补课一年,两年,可补得了三年、四年吗?我们说,学习的好坏主要还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点心的沟通,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可能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俞老师认为,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他说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学生也没有找人补课也就会了。而教师的'守候,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因此,有的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由于学生的暂时不成熟而引起的,等一等,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能也是个好办法。
俞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他说如果要给学困生问题开出一剂药方:那只能是四味中药:即体力劳动一分,拼时间花力气,大量补课,成绩短期内会有所提高。价值追求二分,即改变孩子的心,而心的改变是不能急躁的,要慢慢来。他认为,如果我不能改变学生,但至少可以不伤害学生。方法求索三分,即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对话寻找原因,只要原因找到了,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生命等候二分。()即学生的学习困难可能既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命的成熟问题。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要静待花开,每个孩子总会有属于他的花期。
三、教师如何反思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学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是关于得与失的原因。能否找到得与失的原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重要因素。一个成熟的专家教师是倾向于从自身寻找原因的,当然也不忽视学生和外在的因素。反之,如果把失误的原因归之于学生或客观因素的老师,专业发展都很难得到发展。教师在反思时,有时会停留在浅显的表面。比如我们学生常犯的一个计算错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包括学生都认为是粗心,心里有时还会侥幸说,反正会做,就是粗心了一些。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会跟孩子说细心一点。却不知只是这样一说,孩子们还是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努力。事实上,孩子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数字抄错,有的是书写习惯,有的是进位时的瞬时记忆,有的是口诀误读,有的是计算顺序,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归为粗心,是很浅薄的,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找出草稿纸,寻找到算错的真正原因,这样孩子下次粗心的机率就会降低。
我们的教师常常抱怨自己在上面口干舌燥讲,可孩子们在下面却不听。或许我们老师该反思自己课的设计是否吸引学生,或许思考一下当天孩子也有突发状况,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味的抱怨与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对教学得失作出正确归因,这才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情怀。我们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专业有所发展,但效果不佳。在努力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专业发展的追求,于是工作就成了一件依惯性而为的工作,失去了乐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与践行,将束缚自己的原因去掉,才能破茧而出!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五
大家好,现在他们都叫我小书虫,因为我一有空就看书,但是我最喜欢的就非《穿救生衣的种子》莫属了。这本书里有《穿救生衣的种子》、《无情鸟》等,但我最喜欢的就是《小骡子是谁的孩子》了。
在一片无边无际的绿油油的草地上,小兔、小牛、小羊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小骡子看着看着就哭了起来,因为小骡子找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可爱的小兔、温柔的小牛、善良的小羊和天真的小骡子一起顶着热浪,一起去找小骡子的爸爸妈妈。它们先找到了老骡子,可爱的小兔问骡大伯:“小骡子是您的孩子吗?”骡大伯说:“可爱的孩子们,小骡子不是我的孩子。”接着,它们又看见骡大妈,温柔的小牛问:“骡大妈,小骡子是您的孩子吗?”“傻孩子,我们骡子是就不会生孩子。”骡大妈说。四个小伙伴很吃惊。小骡子说:“我们不用找了,我没有爸爸妈妈。”“别泄气,小骡子我们有爸爸妈妈,你也有的。”小兔说。在一口井边,一匹红色的马在喝水,“这不是我的孩子吗?在你出生的时候我就给你带了一个小铃铛,里面还有三颗玩具钻石呢!”老马说。三个小伙伴一看,果然有三颗玩具钻石呢!哇!小骡子的妈妈是马,爸爸是驴。
从这个故事里,我有一些不知道的,现在也知道了。最后,我总结了一个道理:看书真有用呀!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六
杨红樱阿姨写的《穿救生衣的种子》是一本科学童话,也许你会说它肯定很枯燥无聊吧!其实不是这样的,杨红樱阿姨以童话的形式把一些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了出来,让人把这些故事读一遍,科学道理也随之明白了。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哦!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让我读得津津有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故事是《老马过生日》。这个故事大概讲的是:有天是老马的生日,可是它的屋子里空荡荡的,桌子上只摆着一盘孤零零的咸菜。热心的小羊看见了,连忙喊来其它的动物给老马过生日。瞧啊,小鸡送来了一盘小虫子,大象送上一筐嫩树叶,猴子送来香蕉,松鼠送上一袋松子……(它们送的都是自己最爱吃的食物)老马看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它只收下了小山羊和老牛送来的两大筐青草,其它的礼物,老马都送还给了它们的主人。那些动物都非常奇怪——老马为什么不收它们的礼物呢?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一读到这里,便忍不住笑了,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其它动物送的东西,老马都不爱吃,老马属于食草类动物,它只吃草,小山羊和老牛送的东西才合它胃口,所以老马只留下了它们俩的礼物。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送别人礼物时,一定要思考一下别人真正喜欢什么,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行事,这就叫做“投其所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样的礼物不合他人心意,别人也许会假装喜欢地收下,从而束之高阁,放在家里也是一种浪费。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自己也有过老马类似的经历。过生日的时候,好朋友给我送了礼物,小巧玲珑的熊猫挂饰、造型奇特的圆珠笔、色彩明丽的存钱罐等等,各种各样,应有尽有。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好朋友送我的熊猫挂饰,她很喜欢熊猫,又知道我也很喜欢熊猫,所以就把这个熊猫挂饰转送给我了。以后,我也要象她一样,送别人喜欢的礼物,想他人之所想。
这个故事只是《穿救生衣的种子》这本书里的其中一个故事,这本书里还有许多许多精彩的故事,我就不一一说了。同学们,你们自己去细细品味吧!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七
在我温馨的小卧室里,有一个很漂亮的书柜。记得妈妈很早的时候就给我买了各种各样的书。儿童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有国际大奖小说,中国当代获奖儿童文学作家书系,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系列,杨红樱系列,曹文轩系列……还有儿童百科全书,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等等。这个暑假我迷上了杨红樱的科学童话系列画本,这些书图文并茂,杨红樱阿姨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给我们介绍了许多科学知识。每次我一翻开这些书,就沉醉其中,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看得津津有味。其中《穿救生衣的种子》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睡莲的种子是漂在水面上的,漂了很久很久,“救生衣”的空气跑掉了,种子就沉到了水底,到了第二年春天,它就开花了。读着读着,我仿佛就看见了一个小球似的种子,穿着救生衣在水面上漂呀,漂呀,漂了很久,忽然慢慢下沉了,第二年春天,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睡莲的种子是多么有趣啊!
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要数《木房子花房子》了。因为里面的大灰狼真笨,它在第二年春天就找不到木房子了,也没看到小白兔。大灰狼明明肚子都咕咕叫了,还不吃那只小灰兔,一定要吃小白兔。你知道大灰狼为什么那么笨吗?我来告诉你吧,因为木房子被爬山虎缠了起来,变成了花房子。小白兔长大了,变成了小灰兔。雪娃娃融化了,变成了小水塘。所以大灰狼就被弄糊涂了。
杨红樱阿姨的有魔力的科学童话系列,希望其他小朋友也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很多惊喜,像我一样,也会入迷的。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八
初看到书的名字,以为讲述的是有关起始课的教法,深入的读下去,才感觉自己的理解是那么片面和局限。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活力,种子给人一种生命力和萌动的感觉,有着生长的希望。
学生就像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但是,种子也会发不出芽,发了芽也可能夭折。
教师也像一粒种子,是一粒很饱满的种子,也有很强的发展能量。从襁褓中模仿着走上教学之路,慢慢地能独立上课,慢慢地能分清知识点、落实知识点,慢慢地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慢慢地知道承载知识学习的是哪些相关的经验与思想,慢慢地知道有些课该怎么上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两次课,每次都给我很大的冲击和震撼感,让我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原来有的课还可以这样上,真让我大开眼界。在这本书里俞老师通过课堂实例或者课堂片段、知识点之间的架构,让我理解了什么样的才叫种子课,对比自己原来上的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甚至是不对的。《用字母表示课》我上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感觉有进步,看了俞老师讲解的课,我忽然感觉到我原来上的这一课,仅仅局限在用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可以表示数量关系或者公式。但是为什么数学家发明用字母表示数却说不清楚。我上的课仅仅算是照本宣科,学生具有了解题技巧,但缺乏对数学上字母的理解。如果学生跟俞老师上了这么一节课,我相信学生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会很轻松。
种子课,意味着生长课,“种子”们需要教师给的温度和雨露。我们老师怎样才能给予学生生长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了解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是一种学习准备,例题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不仅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虽然有些教学是建立在生活原型中,学生还是不解其意,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起作用的是生活经验,而非生活原型。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教师从成人的思维回归到孩童时期的思维是件难事。这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下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上一些准备课,或者让学生进行先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法的指导要看每个教师的功力和经验,是一个需要教师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复制和模仿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对自己定位、寻求方法、不断的努力、思考与反思,只有自身的功力达到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名师才能出高徒,课堂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学生即种子,课程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和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能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个教师,要修炼好自身,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和甜甜的雨露,才能看到遍野的绿色和丛中的花朵。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九
《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事实上,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在课外学习中往往不经意间接触了某一知识。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信息量也不同,于是加剧了学生间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做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尝试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经常会跟他们分享一些数学绘本、数学游戏。如这个超长的寒假,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翻拍游戏,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设计如何精心选材,选择的材料应是蕴含着序的,是一个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而后向上生长的。文中俞老师认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序应该是这样的:一在情境中感受数的不确定性,并且是有范围的二、接受数学规定——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有范围的数三、理解相同的物体不同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四、不同字母间存在某种比较关系五、不同字母间的相差或者倍数的关系可以用其中一个字母式表示另一个字母。六、体会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式表示的区别。立足学生的认知经验,设问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动态生长的过程。选材若没有“立序”,没有学生经历自主生长的动态过程,那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教学意义,无法实现其教学目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课堂教学究竟怎样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在选材方面,教师需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于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数学则变成了学生最痛苦最害怕的事,我们教师应当尽可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成就感,兴趣渐渐提高,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会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修炼好自己,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甜甜的雨露。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使我意识到对于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找到“种子课”,对于这种课还需精雕细琢,不怕浪费时间。种子课上好了,后面的课便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生长的`力量。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十
今年暑假,学校布置了教师的读书活动,我是一名数学一线老师,所以我选择阅读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的《种子课》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们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特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特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急于表现对知识结果的了解,从而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失去耐心,更别提好奇心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千万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支撑等量关系式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互逆”的经验。而这种互逆的经验在学生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从家向东走到学校,那么,从学校向西走回到家;上坡走到学校,那么走下坡回到家;等等,这些关于“互逆”的经验支撑了学生对等量关系式的理解。
而支撑等式性质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守恒”的经验。比如一支队伍可以因为间隔不同而呈现不同长度,但其人数不变,由此体会到长度变了但数量没变,或者对同一对象虽然形态变了,但重量没变等,但这还不足以支撑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当学习个体的守恒经验从关于一个对象发展到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后,意义就不一样了。可是学生对这种“守恒”经验却很少。从而使得学生在某段时间习惯于用等量关系式解方程,而在之后的又一段时间内,习惯于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这需要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孩子采用不同的解题依据,而不是想当然地省略某个阶段。
总之,读了《种子课》这本书,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愿再次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十一
周六要去图书馆给孩子们讲艾瑞.卡尔的绘本故事《小种子》,这几天都在看这本书,看多了,那种感觉慢慢就上来了,仿佛体验到了作者当初写这个故事的心境。
小种子生下来很小很小,一阵大风吹来她跟着兄弟姐妹一起飞,有些飞的高的种子被太阳烧焦了,有些落到了雪山被冻死了,有些掉到了海里,有的种子掉在又干又热的沙漠没法发芽,整个过程磕磕绊绊,所幸她活下来了。落地了,没想到新的一轮考验又来了,有颗大种子被一只大鸟吃了,有颗种子埋在地里,被下面的老鼠吃了。
还好小种子因为小没有被发现,所以没有被吃掉,得以保存到春天来到。在春日的阳光雨露下,小种子迟迟不发芽,结果有些早发芽的小树苗被着急出来采青的孩子踩断了,有些先开花的被男生摘下来送给了他的女朋友。
等着等着,小种子终于发芽了,她长啊长啊,长得好高好高,并开了一朵巨型化。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演绎了对小种子最终得以存活并成长的欣喜,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敬畏。
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的体验,一颗种子从孕育到成熟到落地到发芽到成长,最终开花结果,然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生命历程,这个过程何其象我们的生命啊!
有的人骄傲自大,高高在上,最后被盲目的自我烧焦了自己;有的人冷漠,自己的心也被冻住;有的人在危险的时候害怕了,没有坚持的勇气,就会放弃自己;有的人太浮躁,急于表现自己,结果反倒没有慢慢积蓄自己慢慢发力的人来得长久和从容。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生命中会发生很多很多的事情,能够生存下来的都是最棒的。所以,我们要尊重所有的存在,对所有的生命给予尊重和珍惜。
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浸着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很多的道理,比如关于生命,关于自我认知,关于尊重和接纳,关于人际交往,关于环保,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
带他们体验了小种子的生命之旅,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就埋下了对生命敬畏和尊重的种子。不需要什么大道理和空洞的说教,这些东西早已内化到他们的灵魂中,这就是好的故事的力量。
由此也明白了为什么好的故事能够历久不衰。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十二
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个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在教育的路上,迫于各种外界原因,我们有时候揠苗助长,像本;有时候过分宠溺,像静… …毫无例外,无论哪一种所收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题记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和全部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儿童之间的一条通道。”那什么样的“爱”才称得上“高尚纯洁”呢?我觉得,“适合”即是“高尚纯洁”。其实,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座快乐的城堡,每座城堡都需要知识的铸造。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无疑就是帮助每个孩子用“知识”把他们自己的城堡建设的独一无二。但所有的孩子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有层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每个孩子量身选择、传授。
绘本中,安有着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当然,安的莲花开得也是那样美丽,那样惊艳。其实,孩子就是一粒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可是我拿什么送给你,我亲爱的孩子?”这是各位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冥思苦想的问题。因为时间总是那样白驹过隙,我们都希望在你那灿烂的时光,给你童年的幸福,让我们的爱与智慧和你同行,共同成长。
首先,我们教师不再是成批生产的“工程师”而是个性凸显的“裁缝”。教师是工程师,幼儿是没有生命力的钢铁,幼儿在教师的拿捏下成为一模一样的零件。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成了“裁缝”,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倾注毕生所学,为幼儿在童年做一件终身受益的“衣服”。
其次,各位家长也要有点“虎妈”“狼爸”的精神,让孩子从小明白“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虽然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但并不意味着“物以稀为贵”,因此适当地放手,适当的摔打,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更是是一笔获益匪浅的财富。
或许,我们的孩子是铁树,不开则以,一开惊人;或许,我们的孩子是梅花,只有在适宜的季节才会凌寒独自开;或许,我们的孩子是大器晚成,大智若愚… …探索那教育的真谛,静静等待那一朵朵花开吧!时间就在我们用心走过的每一天内,时间就在我们执着守望的童年里。要相信,为了孩子们微笑的花朵盛开的刹那,我们为之去付出,去努力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十三
《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事实上,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在课外学习中往往不经意间接触了某一知识。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信息量也不同,于是加剧了学生间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做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尝试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经常会跟他们分享一些数学绘本、数学游戏。如这个超长的寒假,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翻拍游戏,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设计如何精心选材,选择的材料应是蕴含着序的,是一个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而后向上生长的。文中俞老师认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序应该是这样的:一在情境中感受数的不确定性,并且是有范围的二、接受数学规定——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有范围的数三、理解相同的物体不同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四、不同字母间存在某种比较关系五、不同字母间的相差或者倍数的关系可以用其中一个字母式表示另一个字母。六、体会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式表示的区别。立足学生的认知经验,设问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动态生长的过程。选材若没有“立序”,没有学生经历自主生长的动态过程,那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教学意义,无法实现其教学目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课堂教学究竟怎样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在选材方面,教师需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于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数学则变成了学生最痛苦最害怕的事,我们教师应当尽可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成就感,兴趣渐渐提高,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会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修炼好自己,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甜甜的雨露。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使我意识到对于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找到“种子课”,对于这种课还需精雕细琢,不怕浪费时间。种子课上好了,后面的课便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生长的力量。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十四
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有的知识是显现在外部的阅读性学习,有的知识是隐性的体验性学习,而将两种结合起来的便是种子课。
关于先期学习,即在授课之前就已经积累的经验,俞老师提到先期学习有时会导致个体差别较大,有的孩子理解很有质量,有的孩子理解肤浅。有的问题老师刚提出来,学生便把本节的知识讲出来了,打乱了老师的预设和探究的氛围。原本预设是课堂中经过师生互动形成的过程和结论,在学生的思维成果或开展的实验操作结论与老师预设相左或意想之外有意义的学习这样非预设生成时,教师如何面对解决,合理驾驭课堂,为学生进行合理解释,非常关键。往往会出现两极性——尴尬与精彩。预设和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俞老师认为:现代课堂中,保持安静、整齐的课堂是开展学习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为了做一个“好学生”而时刻警惕自己的一举一动,学习起来必不能安心地思考,而太嘈杂的课堂也不可能有好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控和调节。
作为一个新入门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模仿参照,再积累实践,不断地反思改进才有可能慢慢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只有不断地思考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十五
故事是这样的,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的时候,寺院里的老师父给了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这是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下去吧!”
本和静立即就开始行动了:本拿了锄头,把种子种到雪地里,因为看不到种子发芽而气急败坏;静则找来最好的花盆,查阅关于莲花种植的书籍和资料,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不久,他的种子发芽了,静把它当成了宝贝,用金罩子罩住。因为没有阳光和氧气,结果枯死了。静垂头丧气。
而安他把种子装在小袋子里,一直挂在胸前,然后像以往一样平静地为寺院扫雪、做斋饭、挑水,课后悠闲地散步。春天到了,安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他的种子,有一天挑水时看到了嫩芽,到了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个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在教育的路上,迫于各种外界原因,我们有时候揠苗助长,像本;有时候过分宠溺,像静……毫无例外,无论哪一种所收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十六
暑假里,我读了《小种子》的故事,被这粒细小的种子深深感动了。
一粒小小的种子躲过了炽热的太阳,飞过了冰山、大海、沙漠;逃过了馋嘴的小鸟和老鼠……这粒小种子很顽强,不管经历了多少磨难,都没有放弃,终于落在在大自然妈妈的怀抱中。
几个月过去了,冬雪化了,春天来了!
小鸟飞来了,太阳出来了,春雨落下来了。种子们开始长大了,我们的小种子长成的小植物飞快地生长着,但它的邻居长得更快,有的还开出了美丽的花了。小种子长成的植物没有心急,还是这样孤独地、努力地生长着,它长啊,长啊,一刻不停。阳光照耀着它,雨水滋润着它。它有很多叶子了,它越长越高。比人高了!比树高了!比房子都高了!
现在,它也长出了一朵花。附近的人们,甚至远处的人们都来看这朵花。这是他们看到过的最高的花,整个夏天,小鸟,蜜蜂,蝴蝶们不停地来拜访,它们也从没有看到过那么巨大,那么好看的花!
又是一个秋天到了,巨大的花失去了它的花瓣。它在风中摇晃着,一阵风吹来,果荚打开了,无数小种子从里面飞出来,随风飘去。大风吹来,把花种子们高高地扬起来,带到远方。有一粒特别细小的小种子,又要到哪里去呢?是不是又会有一个小种子的故事发生呢?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妈妈说我就是一粒小种子,要展开翅膀迎着太阳,不怕风雨勇敢的飞翔,像那粒特别细小的种子一样克服自然界的各种困难,找到春天的沃土,发芽、开花、健康快乐成长!
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篇十七
寒假期间我读了《穿救生衣的种子》这本书,书里讲了许多美丽的童话故事。其中把所有的主人公都描写的绘声绘色,就像真实的人物一样。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科学知识。其中我最喜欢《最后的晚餐》这篇故事,故事主要讲了食物链的关系。通过阅读我知道了生物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条,叫食物链。
故事中的食物链:青草--蝗虫--蛙--鹰,这条食物链是以植物为基础,由植物再到小动物再到大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这就是捕食性食物链。书中还讲了其它的食物链。通过阅读让我学习到了新的科学知识。
里面还有许多科学故事。作者杨红樱阿姨把枯燥的科学加入了一点有趣的情节,这样,故事就变成了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了。比如说睡莲是怎么侨居下来的:
睡莲海绵质的浆果结构十分奇特,它是“水上漂”传播种子的典型(种子传播类型有:动物传播,动物吃了植物果实后,种子随着动物的粪便被排出。例如柿子;风传播,一阵风吹来,种子就随风飘荡,风灭便落。例如蒲公英;水传播,种子落入水中,随水漂浮。种子渐渐沉入水中(或浮上岸),并且腐烂,长出幼芽。例如睡莲;弹射传播,种子成熟后,原先植物把种子弹射出自己的营养吸收区以外,以免幼芽跟自己抢营养,自己无法吸收营养而死。例如豌豆)。浆果里面装有好多种子,每粒种子的外面包着一个充满空气的袋,浆果成熟后,许多种子浮在水面上,好像套着个“救生圈”。它可以漂很远在路途中,袋里的空气慢慢消失掉,种子就逐渐下沉到水底下,等到种子在水底烂掉以后,第二年春天,一颗美丽的新睡莲就侨居下来了。
看完后,我想,我要向杨红樱阿姨学习,也当个作家,写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288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