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19:21:15
专业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范文(18篇)
时间:2023-10-28 19:21:15     小编:纸韵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编写教案时要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学习以下的教案范例,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一

这个星期教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主要是用尺子量课本、铅笔盒、可桌的长度等,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可是在作业中,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红的身高130米”、“床长2厘米”……这样的错误。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呢,学习之前可能听说过,可究竟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在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

《厘米和米》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孩子之所以在这部分有欠缺,主要就是开始接触长度概念时,没建立好直观印象,而要让孩子建立好这种表象,操作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让他们先用眼睛观察1厘米,再闭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根据对1厘米的印象估计自己的手指、手掌、文具盒、橡皮、练习本等的长度是几厘米。在建立1米的表象时,主要是利用张开双臂比划1米的长度,除此之外,我还用米尺测测1米到学生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到脖子的、有到胸的、有到嘴巴的等。于是学生们也知道了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一些,也是100多厘米。最终联系大人的身高,让学生明白了大人的身高一般都是2米不到、1米多,那么门必须比人高,床必须比人的身高还要长,这样的门大家都能进出、这样的床大家都能睡。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用身高作为参照物,不太可能再出现:床长2厘米的的错误,当我出示“大树高4厘米”的纠错题时,学生们早已笑的前仰后合,用手指比划着4厘米长,说:“大树才这么高,还没一张叶子长呢。”看来学生对于1厘米和1米的表象建立已经很清晰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将身边的事物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去实践、去体会、去感悟、去思考的平台,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2.请小朋友们用你的铅笔、文具盒,或者手来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结果告诉我。

二、合作探究

2.我们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有没有1厘米长的物体?集体讨论交流

7.通过在尺子上找这些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减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题,男生测蓝线,女生测红线,再交流,小结: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表示。

4.第四题,今天认识了我们的学生尺,那么你能照着书上的样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长吗?量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我们班那个小朋友的手掌最长。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厘米,回家后,请你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三

《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小段童话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扶手”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蓝纸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一直围绕童话故事展开教学,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生讨论,解决了尺子量物体的过程中可能出项的诸多问题。

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认识厘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这节课教师只是单纯的在完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很好的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最后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1厘米时,老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四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五

第一节是黄山实验小学的张**老师执教。张老师导入得十分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整节课前半部分十分流畅,各个环节衔接得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认识几厘米开始,课堂秩序稍微有点混乱,在认识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稍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混淆了。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第二节是明集小学的左**老师执教。左老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示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最后展示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认识尺子这个地方。一堂课下来,几乎没看见教室的笑脸。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课是开发区三小的刘**老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刘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1:1米=1oo厘米吗?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生:想

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1)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

(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四)联系估测。

生:手臂伸开的长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计出来了,我们刚才步测3歩大约1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大约有几个3步,就有多少米。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这样看来,我们身上又多了好几把尺子呢。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忙测量一下吧!可以怎样测量,请在空格内打对号。

师:通过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计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步测更合适。

(五)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软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软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出示课件。

(1)领生观察,课件出示刻度:0、10、20……100cm

100cm(1米)

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2)认读刻度。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课件出示:0—30cm

0—42cm

20—40cm

三。自主应用。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现在看看谁的反应快。我说长度,你打手势。

2。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比1米少得多

铅笔的长比1米多得多

教室的长比1米多一些

信心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28米

铅笔的长10厘米

教室的长1米30厘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七

模式:结构式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亲自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分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媒体:尺子、课件

教学意图:

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标准要一致。

2、让学生体验到要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借助课件认识尺子。

4、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

(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可以选择铅笔、数学书、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二)认识尺子。

1、讲: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

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

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1cm就是1厘米。

在你的尺子上指出2cm、5cm、10cm的长度。

(4)做练习。

手掌宽()厘米。

一乍长()厘米。

臂长()厘米

(5)说说还有那些物体长1厘米?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练习一

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理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单位。教学准备: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过了一个假期,在教家里做了哪些有益的活动,如果你们在家里有些物体是有长短的要知道有多长该怎么办(教师做示范)记录下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能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想法,老师不作评价。老师:要想准确的答案该怎么办。

二、出示直尺

师: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直尺来量。

1、首先老师说明尺上“0”是表示起点,就象我们在赛跑时,从起点开始尺子上有竖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2、认识1厘米

问:一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上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有多长。

问:如果你能用手指比画出1厘米有多宽。问:在寻找1百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手比画

用手指在尺上量一量感知1厘米有多长,在用学生在桌上或纸上画出1厘米长度。

4、认识几厘米

5、用厘米量

同学们都懂了1厘米有多,3厘米有多长,如果老师指数量你们能用尺量出它们有多长。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在黑板上订正。

三、练习

练习一

第1—3题

1、填一填,第一题

2、量纸条,拿一张纸条,先估计3厘米大约多长,再用尺量出它的准确数。

3、量实物

如课本、练习本等。

四、布置作业: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做了大胆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

首先,采用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实践活动入手,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乐趣。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九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本4页到5页内容。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

:测量时要有一定的标准。你知道在测量长度时经常用什么工具吗?对,用尺子,用尺子测量,这样既准确又便于交流。

1、认识尺子: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呢?请你拿出来,仔细观察。

生答,交流。课件出示尺子:数字(都有哪些数字?最小的是几?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从0刻度开始)、刻度线(这些刻度线都一样长吗?哪一条最长?)、cm,cm表示的是长度单位厘米,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厘米。(板书课题)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感知1厘米:

: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厘米,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课下请小朋友们找一找,与小伙伴们交流一下。

(4)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画下来?同学们先试着画一画,然后师演示画法。

(5)看到同学们学习的这么带劲,有位小朋友不服气了,说是要考考我们,你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请看大屏幕!这是几厘米?这又是几厘米?让生指着说一说怎么数的。

2、老师的一扎有多长?实物投影。边量边讲解量的方法,(我在大拇指尖这个地方点上一个点,再在中指指尖这个地方点上一个点,然后用尺子连接这两个点,画出了一条线段,这条线短的长度就是我一扎得长度。)那怎样来测量这条线短的长度呢?用直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个点,看另一个点指向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你的一扎有多长,想不想测量?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看一看。生汇报测量方法。

4、想不想测量每天陪伴我们的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本子等。

先估一估,再测量,同时把估计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看你估计的准确程度如何。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直尺、布尺、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用童话故事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问题

2、学生汇报。

3、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会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为什么?

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大声告诉老师。

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尺。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直尺,拿出来看一看,你们在直尺上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5、根据学生的发现出示课件。自由的读一读数字。在尺子上最左端的数字是几?0我们以前学过,那你们现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吗?总结:在尺子上0对准的这条刻度线叫做起点。板书,在尺子上你还发现了什么?cm表示什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你还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刚才有同学发现尺子上有厘米的标志cm,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数字、cm、长短不同的线)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出示课件,蚂蚁们为了使小桥变得更漂亮,他们给小桥涂上了五彩的颜色,大家猜猜看,绿色这一段可能是多长?到底是多长呢?咱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这段有多长?那你们能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吗?行不行?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那同学们在仔细看看,在尺子上还有哪段是一厘米长的呢?出示课件让学生指出。

指着课件提问: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啊?原来啊,尺子上的每一个大格啊就是一厘米。每一个小格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找一找

(2)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有多长啊?

(3)好了,同学们,刚才咱们认识了一厘米,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有多长呢?

(6)那课本上是怎么说的呢?请翻开课本,看完之后,把小纸条的长度填在括号里

三、巩固

1、出示课件,学生判断,对的举对牌,错的举错牌。(看仔细了,请评委亮牌。,请人说为什么正确)

2、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比赛结束了,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一个测量比赛呀?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量。(板书)同学们的表现啊都非常出色,那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一个忙,行不行啊?钱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啊,想知道手腕有多长。那我这样量可以吗?这样量呢?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啊?刚才同学们都大胆的展开了想象,正是有了这种想象啊,人们不仅发明了直尺,还发明了各种卷尺,那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那今天下去后,请同学们量出自己的一柞和一步有多长,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0刻度线:起点

厘米:cm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三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进行正确的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老:请同学们用我们上节课用的方法来量一下桌子的长?(请用拃来量)

学生量出来是拃,老师量出来是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老师的手大)

总结:因为长度单位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更好的学习具体长度,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引入今天学习内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

(2)注意总结

基础练习

(1)观察尺子

(2)认识、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从起点开始跑,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

(4)认识几厘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离(小组合作)

看课件做题

尺子上每邻相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开始。

(2)让学生量自己指甲盖、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离。

(3)第5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一、课本上第8页练习一,第一题

二、 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每个问题,正确填空。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节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主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米河镇东竹园小学曹喜辉目标制定的依据: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3、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任务:

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3)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3、用厘米量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五、课堂检测

一、我会填。

10厘米+8厘米=53厘米-3厘米=7厘米+40厘米=27厘米-20厘米=

1、尺子上的一大格里有()个小格.

2、()个大格是1厘米?()个小格是1厘米.

3、橡皮左端对着“0”刻度,右端对着5,橡皮长度是()厘米?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五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量、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实践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

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了解

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

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突破】

以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寻找1厘米长度的物体的活动中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对物体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尺子,测量用的纸条。

【教学关键】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快乐学习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叫阿福

的人在做衣服的时候闹笑话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让我们

来看一下吧。

二、研讨学习,动脑思考

(学生看完动画)

师: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先讨论一下,一会儿发言。(小组讨论)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

师:我们想个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闹这样的笑话了呢?

生: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应该用尺子去量。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

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讲解学习,动手实践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识一下;请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

么?和同位交流一下。(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

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同学们读一读(生自由读)

生:数字是按照由小到大排列的。

师:你们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

刻度(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线叫刻度线,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一

般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四、加深认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把食指放到0刻度线上,从0刻度慢慢滑到1刻度,它之间的长度

就是1厘米。同学们用手从0摸到1,感觉一下,每相邻两条最长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从2到3,从3到4,从6到7,从9到

10是几厘米?(课件展示不同长度,让学生说出长度是几厘米)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

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

身边或在我们身上以及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学生们找,测量)

师: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拿尺子,将手指一个个的放在尺子了,看一下

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用你的手势来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大姆指的宽度为1厘米)

师:同学们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那你知道尺子上0刻度到4刻度之间有

多长吗?(生试着回答)

师:谁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了,如果从0刻度开始的右边对着几就读出几厘

米。

从0——7;从0——10;那么从2——8是几厘米?为什么是6厘米?生:有6个大格

师:你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5厘米吗?(学生找,师巡视)

师:(强调从数字几——数字几)数一下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课件出示)我们来看看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呢?一拃的长度是指从大姆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这段距离。

生:(生先估再答)12厘米。

师:徒弟一拃长12厘米,大家来估计一下师傅的一拃可能有多长?

(生估计并回答:20厘米)

师: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阿福的上衣之所以做小的原因了是不是?现在我

们知道了师傅和徒弟一拃的长度,你想不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长?自己量一下,同位之间交流。(生测量并汇报)

师:(总结一边示范一边介绍)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

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蓝纸条,不知道他们的长度,你们可以帮老师量一下

吗?(两人一组测量)

生积极测量,回答,然后再测量(白纸条、红纸条)

五、拓展

师:如果要量桌子的宽,又没带尺子,怎么办呢?

(生想办法并发言,用拃、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出色,老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也可用绳子先量手腕一圈,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用软尺。

师:对呀!大家真聪明,其实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有很多工具,以后我们慢

慢学习。

六、练习测量

刚才同学们已经学会看尺子了,现在我们分组利用尺子来量一量

(1)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

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

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2)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七、评价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积极回答)这节课同学们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表现非常出色。

【课后作业】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七

1、 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认识厘米。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 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直尺、布尺、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一、用童话故事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问题

2、 学生汇报。

3、 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会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为什么?

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大声告诉老师。

4、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尺。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直尺,拿出来看一看,你们在直尺上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5、 根据学生的发现出示课件。自由的读一读数字。在尺子上最左端的数字是几?0我们以前学过,那你们现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吗?总结:在尺子上0对准的这条刻度线叫做起点,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厘米》。板书,在尺子上你还发现了什么?cm表示什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你还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刚才有同学发现尺子上有厘米的标志cm,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数字、cm、长短不同的线)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出示课件,蚂蚁们为了使小桥变得更漂亮,他们给小桥涂上了五彩的颜色,大家猜猜看,绿色这一段可能是多长?到底是多长呢?咱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这段有多长?那你们能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吗?行不行?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那同学们在仔细看看,在尺子上还有哪段是一厘米长的呢?出示课件让学生指出。

指着课件提问: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啊?原来啊,尺子上的每一个大格啊就是一厘米。每一个小格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 找一找

(2)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有多长啊?

(3)好了,同学们,刚才咱们认识了一厘米,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有多长呢?

三、巩固

1、出示课件,学生判断,对的举对牌,错的举错牌。(看仔细了,请评委亮牌。,请人说为什么正确)

2、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比赛结束了,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一个测量比赛呀?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量。(板书)同学们的表现啊都非常出色,那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一个忙,行不行啊?钱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啊,想知道手腕有多长。那我这样量可以吗?这样量呢?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啊?刚才同学们都大胆的展开了想象,正是有了这种想象啊,人们不仅发明了直尺,还发明了各种卷尺,那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那今天下去后,请同学们量出自己的一柞和一步有多长,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0刻度线:起点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4361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