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20:08:02
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汇总9篇)
时间:2023-10-28 20:08:02     小编:雨中梧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观察潜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先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先有50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先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资料?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二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9,则=;如果2=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

(5)如果,则()

a、,互为倒数b、,互为相反数c、,都是0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b、c、d、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场,平了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p151习题5。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9,则=;如果2=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

(5)如果,则()

a、,互为倒数b、,互为相反数c、,都是0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b、c、d、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场,平了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p151习题5。1

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三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9,则=;如果2=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

(5)如果,则()

a、,互为倒数b、,互为相反数c、,都是0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b、c、d、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场,平了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p151习题5.1。

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四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典型实际问题的分析,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以积极的态度与同伴合作,从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价值、

重点

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五

1、知识与技能:会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通过观察,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考方向进行新知识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一元一次放的过程中,体验“化归”的思想。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解方程:

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请给同学们介绍纸草书(p95)。

数是多少?

并引入让同学运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相应的方程。

并回答: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解上述方程,并引入去分母。

例1、

例2、

活动:同学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要注意哪些?

看一看你会不会错:

(1)解方程:

(2)解方程:

典型例题:解方程:

想一想: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两项,应将该分子添上括号

选一选:

练一练:当m为何值时,整式和的值相等?

议一议:如何解方程:

注意区别:

1、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对单一的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整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2、而去分母则是根据等式性质2,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一个单一的分数。

课堂小结:

(1)怎样去分母?应在方程的左右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有没有疑问: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2)去分母的依据是什么?

等式性质2

(3)去分母的注意点是什么?

1、去分母时等式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不可以漏乘。

2、如果分子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其分子为一个整体应加括号。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p98,习题3.3第3题

补充作业:解方程:

(1)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六

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五个特色:

1、学而时习之

2、新课当旧课上

3、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4、突出学习和强度,角度和反思

5、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一、学而时习之

二、新课当旧课上

三、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b组训练题较a组灵活,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第(4)题,学生要考虑两种情况;目的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四、突出学习的速度、角度、强度和反思

例如:课前训练一和作业中对新旧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多次巩固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另外,我们设计了强化a组题,在学生完成a组训练题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入强化a组题还是进入b组训练题中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为在a组训练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条件和空间,务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次有机会形成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学习强度和分层教学。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七

课本第110页111页活动1和活动3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解:2.2nn100

2.2100+2(n-100)n100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师活动:同上学生活动:同上

解:(1)n220

100+n220

(2)=0.48nn=0

100+=0.48nn=500

本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2、分组:(4人一组)

开始做下面的实验:

(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

(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直尺还是保持平衡吗?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距离a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根据统计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上实验过程可以由学生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记录表上

实验次数棋子数ab值a与b的关系

右左ab

第1次11

第2次12

第3次13

第4次14

第n次1n

根据记录下的a、b值,探索a与b的关系,由于目测可能有点误差。

根据实验得出a、b之间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的a和b的关系如何?a=nb(学生实验得出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长为l,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并派代表板演并讲解,教师加以指正。

解:设支点离n枚棋子的距离为x得:

x+nx=lx=答:略

1、课后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活动问题,并举出几个例子。

2、课本,第110页活动2。

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八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解方程,会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5x=0;

(2)1+3x;

(3)x2=4+x;

(4)x+y=5;

(5)3m+2=1-m;

(6)x+2>1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3、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4、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5、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课本83页习题3.1第1题。

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九

知识与技能: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类讨论将电话计费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解决方程问题、利用方程问题的结论解释各个分类区间的花费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重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难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对问题的初步认识

问题1:下面表格给出的是两种移动电话的计费方式:

你了解表格中这些数字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对回答的方式适当给予提示,如“月使用费的比较”“超时费的比较”等,然后教师列举出一两个具体的主叫时间,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相应的费用。

问题2:你觉得哪种计费方式更省钱呢?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若学生回答计费方式以一或计费方式二省钱,可发动其他学生通过举例等方式加以质疑;

若学生的回答中出现分类讨论的趋势,则教师加以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分类的关键点、分类后各区间的变化趋势作进一步的探究。

讨论后安排学生再次思考,可适当讨论。

3、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问题3:通过大家的`讨论,你对电话计费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加以归纳引导:

若学生已经对问题进行了分类,则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类?”以及“在每一个时间区间内你是怎么分析的?”从而引导学生更合理地解决问题。

问题4:设一个月内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min(t是正整数)。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列表说明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制作表格,教师巡视。

教师请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其他同学适当补充。

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教师选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一般学生能够对“t小于150”“t=150”“t=350”三种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于“t大于150且小于350”的情况,教师应辅助学生加以分析。

教师追问:

(2)利用方程求出使两种的方式的计费相等的主叫时间,得出270min这个时间点。

对于“t大于350”时两种计费方式的比较,教师可以更多地让学生去探究方法并表述,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地总结。

问题5: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当?时,选择方式一省钱;当?时,选择方式二省钱。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4、小结

请学生回顾电话计费问题的探究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探究解题的过程大致可以包含哪几个步骤?

(2)电话计费问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在探究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方法?你又哪些收获?

5、巩固应用

利用我们在“电话计费问题”中学会的方法,探究下面的问题。

如何根据复印的页数选择复印的地点使总价比较便宜?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解答,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6、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例题:

分类讨论:

总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4500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