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走向深蓝论文(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3:01:05
专业走向深蓝论文(模板16篇)
时间:2023-10-29 03:01:05     小编:翰墨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把握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的办法。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题。这里收集了一些高分学生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总结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走向深蓝论文篇一

成功是滴落的汗水,成功是马拉松赛跑,成功是失败的结晶,成功是属于执着,刻苦,有信心的人。以下是本站小编分享的走向成功的议论文,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林肯曾说过:“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脚滑了一下,另一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的确,通往成功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我们要克服种种困难。

成功是耀眼的光芒,那失败就是黑夜的星辰,没有星辰的降落也就不会有太阳的升起,耀眼的太阳也会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成功是甜蜜的,那么失败就是酸涩的,甜蜜经历酸涩才愈能耐人品味。

成功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疾病霍金全身瘫痪,仅有一个会活动的手指,在1985年又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失去说话的能力,但他并没有颓废,在这样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顽强拼搏,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为我们掀开宇宙神秘的面纱。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和泥泞。

成功并不那么简单。刘翔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经历了很多挫折,但他从不放弃,努力拼搏,终于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得奥运金牌,打破奥运会记录,成了中国人的骄傲。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和泥泞。

成功并不那么简单。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有一位盲人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他叫杨光。虽然他身体有缺陷,但这并不阻碍他追求理想。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和泥泞。

诚如林肯说的那样:通往理想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只要我们

坚持

不懈,苦涩的果实终究会变为甘甜。让我们一起为了成功,为了理想努力吧!

我这几天因为考试没考好,脾气变得暴躁起来,甚至感到灰心,但是有一天一件事教导了我。

那一个星期天,我实在在家里待不住了,就去打会儿篮球。

天气很热,但我仍然在打着,因为我要发泄我心中的不满,我打得全身是汗。

我走过去对他说:“你这么小,还能投进很厉害。不过,我想知道你是怎么进的。”小孩友好的对我说:“什么事,你要下了决心,你一定会做到的。”我恍然大悟,然后对小孩说:“谢谢你!”

我回到了家,拿起笔,重新做题,做到了十二点才睡觉。我也经常去图书馆看书,这样能增加我的

作文

用词量,我渐渐不玩游戏了,我把玩游戏的时间改成了做题,上课我也爱举手发言了,下课有不会的题我爱去问老师。

那次月考,我复习得很好,也坚信我会考一个好成绩。在考试中,我认真审题,是答题。这一切都证明我变了,我在不知不觉中进步,我改掉了坏毛病,也懂得

珍惜时间

了。

月考成绩发布下来了,我考了第五名,我胜利了,我当时笑了,笑得很开心,因为我努力过,我下过决心,所以就没有遗憾。

下课了,同学们都围住了我,都想学一个经验,有的同学则惊奇的看我说:“你怎么提高得那么快?”我都回答:“因为我有决心。”

什么事你只要下定决心,你就一定能做出来,因为决心是最坚定的信念。

冰心

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20xx年底,我参加了“华夏之星”陕西赛区英语口语选拔赛,获得了三等奖。这对于一个平常在课堂上羞于发言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成功。

参加比赛前正值紧张的期末复习阶段。我不仅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抽出时间复习,迎接考试,还要为赛前做准备。比赛不仅要做2分钟的

自我介绍

,还要进行2分钟的才艺展示,还要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为保证每天一小时的英语训练,只好课间挤出时间写家庭作业,就连平时的中午午觉也牺牲了。还好英语自我介绍平时在英语班上都说过,再进行了一些修改,增加一些生疏的英语单词,经过几天的练习,我已经练得滚瓜烂熟了。可爸爸说:“不行,太简单了,要上难度。”一听爸爸的话,心里满是委屈,好不容易记住的句子,可现在又要重新来,而且离比赛时间没几天了,简直就是前功尽弃,当时我的眼泪像泉水般刷刷下来,我气呼呼地赌气说:“大不了,我不参加比赛了!”哭着跑到自己的卧室,砰的一声关上了门,躺在床上,可脑子里全是比赛的事,爸爸、妈妈这么耐心地辅导,我面对困难是逃避、放弃、绕开,还是同它们打交道?我应该前进!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走到书房对爸爸说:“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just do it!(有志者,事竟成。从现在做起)”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小学四年级组600多人的比赛中,夺得162名。

现在回想参加比赛前紧张的准备,虽然牺牲了我玩游戏的时间,少了一点睡眠,流了一些泪,但值!“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走向深蓝论文篇二

大学生走向成功论文1:

(一)情商的内涵及特点

心理学家霍华·嘉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丹尼尔·戈尔曼教授也指出: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情商之所以能影响每个人的一生,在于其有以下两方面的功能:

(一)情商现状:大学生的情感困惑

大学生在入学之前,主要受到的是智商教育的训练。多数时候,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仅限于课堂上学到的课本知识,远不能满足他们应对新环境的需要。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涉世不深、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博大而艰深的学问,需要学校予以正确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情商培育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情商教育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弘扬传统文化

情商教育最终要落实于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明白做人的道理和责任承担的意义。实践教学如今已成为国外很多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德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高校逐渐形成享誉全球的校企合作“双元制”职业培训,把对学生的技能训练、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美国高校也非常注重大学生实践训练,很多大学不仅有针对学生的专门实践计划,而且它们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也要受到来自实践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目前仍偏重于理论教学,采取的是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使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我们仍然是强调对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原则的灌输,忽视了实践中对他们的心理品质、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方面的磨练与培养。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落差比较大,对他们的情商教育,如果仅仅是一些脱离心灵的、空洞的大道理灌输,则不仅难以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反而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其误入歧途。提高学生人格素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我们可以采取课堂交流、游戏、互动等其他形式,但不能局限于课内的“纸上谈兵”,更多的时候,我们还要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生活苦乐,锤炼其意志。为此,我国高校应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采取沙龙、比赛、实习及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实践活动。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大学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性断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很多的心理不适应症。对此,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将导致大学生孤僻性格的产生,严重影响到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化育人”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育社会合格人才,我国高校有必要改革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积极推进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挫折教育,开展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情商教育。

走向深蓝论文篇三

教育,究其本质是人社会化的过程。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是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离不开它。语文教育在人的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大纲开篇第一句就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社会交往的工具和技能,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句话,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课程。

翻阅了《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笔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深化。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将树人、育人为宗旨的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几近于苛求的解释词语、写近义词、反义词之类的训练,美其名曰训练用词的准确性,千篇一律的分段、概括段意、提炼中心,貌似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实质将最具有灵性、最有生活气息的语文教育引入了枯燥乏味的训练,使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钱梦龙语)。从教育到教学再次到训练,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教育术语和教育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语文与生活,与人社会化的需要完全被无理地割裂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改探索已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些方法,技巧的革新,而应深入到语文教育的观念之中了。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

3、联系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教师可以信手拈来,所有适合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资源、内容都可以随时进入语文课堂、进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这样的教师,就可以称得上是“大教师”!所有的课程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只有真正为学生所喜欢的、所乐意接受的课程,才可能产生意义和价值!为学生选择的,并不一定是学生所迫切需要和喜欢的;学生所喜欢的,也并不一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在这两点上发现联系,寻找到契合点,就需要我们对语文、对学生、对生活有真切的体认。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我们常常进行发掘、解读,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意义、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精妙。这就是我们对教材、对于课程的一种纵深的开掘和创造,以求得深刻。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视角,从横向上对课程做一种拓展和延伸,让我们的学生能沿着教科书提供的水流去寻找大海,甚至到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丰富营养。这样的创造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而这样的创造,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文课程及教学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和进程,编写灵动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真正的创生者!假如我们语文教师不阅读、不思考,就会造成语文教学的僵化,就会失去鲜活的语文课!仅仅咀嚼几篇课文,不管它有多么丰富的营养,毕竟是有限的,毕竟是单一的。嚼烂了,所剩下的就只能是渣子!不断地给予学生源源不断的语文阅读内容,不断地丰厚我们的语文课程,将我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读的厚起来,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走向深蓝论文篇四

上小学时,我就是班里跑得最快的女生。我喜欢跟朋友们比速度,有时也凭跑得快的优势拿别人的东西就跑,引逗着人家追我,累得人家气喘吁吁,气得人家干瞪眼。升入初中后,学校每学期都举行运动会。我在一次次的跑步和跳高比赛中获奖,为班级和学校争得了荣誉,在实现自我获得快乐的同时,自信和实力也提高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走向了另一个自己。

前几天,我和其他在片运动会胜出的同学一起,代表学校去二中参加比赛。我的两个项目分别是100米和跳高。开幕式结束后就是女子100米,我紧张地站在跑道上拍打着双腿,以便好好发挥。随着枪声一响,我哒哒哒快速迈开双腿,似乎唰的一下就到了终点。随后我去了跳高场地,幸好参加跳高的人很多,等裁判员点完名我也就休息得差不多了。开始轮流跳,石老师关切地问我跳的咋样,时不时地鼓励我,让我不由得更加努力。我正跳得投入时,100米决赛又开始了。一听我进了决赛,我兴奋得不行。班主任郭老师告诉我,你努力跑就行,我刚看了下成绩,你还是挺不错的。我蹲在起跑处,听着枪声响起,跟往常一样不顾一切地往前跑去,耳边净是郭老师、石老师,还有闺蜜同学在为我加油的声音。到终点后,石老师跑过来告诉我:不错,第五,然后就让后勤同学扶我去休息。听见是第五名,我挺高兴,因为我比去年进步了。本来我冲着跳高第一去的,由于刚跑完体力消耗大,再加上太在乎导致的紧张,最后跳高得了个第二。无论如何,也算是满载而归。想想以前那个戏弄同学的我,幼稚得简直令人讨厌。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凭优势和努力不断挑战自我为集体争光。希望我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走向深蓝论文篇五

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中学华清

语文阅读怎么考?这是考改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1996年,宜昌市以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提出“三个淡化”为标志,拉开了考试改革的序幕。

“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法”是针对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提出来的。考试中不考语法概念的辨析、不考静态的语法分析,而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例如:2002年中考试题《优点零》第4题仿写句子,不谈句子的因果关系,而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淡化语法”的提出,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运用。余老师《语法啊,语法……》一文正是陈述了这一观点。

“淡化课文”更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意在让考试与课文脱钩。它的提出则引起了我市语文界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课文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也有人说淡化课文就是忽视教材。对此,余蕾老师撰写了《重提与〈课文脱钩〉》《谁说课文可以不教了》等文章阐述了考试不考课文的实质正是为了激活教学,为了有效地用好课文、用活课文、用足课文。“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考试淡化课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联系生活来“反三”,促使学生学好“例子”,运用“例子”。以2001年中考《说到音乐》第1题为例:文中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陋室铭》《醉翁亭记》时对文中出现的“丝竹”一词的意思含混不清,即使是开卷,他又能到哪里去查找原文,又能怎样完成答题?考试“淡化课文”改变了“抱着课文打滚”的封闭的教学格局,使语文教学得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也使课文得以发挥出最本质的作用。

“淡化文体”所倡导的是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发挥写作优势,写出得意之作。而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已在2000年教育部就中考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中得以证实。

从“三个淡化”开始的宜昌市中考语文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最终形成了“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16字命题方针。随后,又迈出了实质性的几步:2000年试题以减少标准化,增加主观性试题为基本特色,奏响开卷的序曲。2001年提出废止标准化试题,语文实行开卷考试!2002年继续实行开卷考试,突出开放性评价特色,大步走向新课程标准。

阅读考试的走向正是如此。

从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考试的几大特点:

1.取材课外,文质兼美。

多年来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极大地改变了宜昌市语文教学的格局。师生已形成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教学理念。热烈蓬勃的课外阅读是我市衔接实验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实验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课外阅读有效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畅通渠道,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为四个‘四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的落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余蕾语)新课标提出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果加上小学应读的145万字,初中毕业生应有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我市取材课外的命题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所以在中考的阅读考试中,我们可以大胆地与课文脱钩,以大纲和教材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训练项目为命题依据,取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

首先,取材课外有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支持。余蕾老师撰写的《八小时以内学不好语文》《400万,你拥有吗?》《谈谈课外阅读》等文对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命题中对阅读质量的考查主要表现在:a.考查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积累习惯、归纳习惯等等都是最基本的。如2000年第1题考纠正常用语中的错别字,第8题给长篇名著做一张阅读卡片,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做读书卡片等。b.考查阅读积累。没有积累,便没有质量。如2000年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3题,2002年《熟读精思》第5题、《优点零》第5题等都是考查学生的积累量。c.考查阅读策略。2001年、2002年在阅读题目中出现的“速读、略读、精读、品读”的字眼,并非简单的标签,它所倡导的是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速读,重在抓住中心,贯通文意,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1题即为实例;略读,要求抓住要点,理清脉络,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填表便最能体现;精读,要求熟读精思、深入理解,2001年《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就作者的说法谈自己的观点正是代表;品读,要求反复揣摩、用心玩味,2001年《雨的随想》第1、2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一题反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感情与意境。d.考查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阅读积累、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扎实的基础训练的综合体现。重在整体感知,理解运用。对此,余老师的《阅读贵在整体感知》一文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中考试题中,如2000年第11题《雪白》的第4小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5题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阅读选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内容广泛,近三年的选文、选段可以说涉及了自然科学、思想政治、艺术文化、文学修养、现状反思、文化继承等等,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了说明、议论、散文、寓言、科学小品等多种文体;在语言风格上,有的科学严谨,有的生动简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富有哲理;在可读性上,生动灵活、耳熟能详。以2000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材料俯拾即是:“圆你一个出国梦”“享誉神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鲜活的材料,既体现了“降低难度,不设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走向生活的语文观。

我们的选文以美文、时文为主,意在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在内容上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与滋养。以2002年中考试题为例,爱读书者可以在此获取更好的读书方法;爱科学者可以更全面认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爱思辩者还可以更深入反思教育现状;而在托尔斯泰墓前,每个人都将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意在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精华,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学生人文底蕴。

2.读写结合,注重运用。

试题不追求知识复现式考查,不以单纯的字词名篇知识概念列项,堆砌名词术语,而是突出读写,考查迁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读写结合是我市阅读考查的又一鲜明特色。语文学习既重吸收,又重表达。而取材于生活的时文、美文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感”“悟”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真实表达的热切愿望。所以,我市中考命题从1999年减少标准化试题,到2001年废止标准化试题,到2002年不提供“标准答案”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注重读写结合,注重能力运用的结果。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越来越强。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记住老师给予的结论,而是用心揣摩,独立思考,如实陈述,表现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实际运用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是要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的完整,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只能是大量的语文实践。”余老师撰写的《基础知识怎能忽视》《基础知识重在运用》等文中对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并在中考命题中得以具体体现。

比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仿写题。(2000年第7题、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1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4题、《世间最美的坟幕》第3题等)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态度来完成,要求读得深入;写好一个句子,必然涉及句法、句式、修辞、连贯等问题,但若只记住这些概念、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会用是关键,要求写得贴切。读写结合,极富创造。

再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概述题。(2000年第8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3、4题,2001年《说到音乐》第4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题等)这类题型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具体情感,获得独特感受,然后调动语言积累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准确、精当地表达出来。读与写融会贯通,全面展现语文素养。

此外,近三年中考试题中还有语言揣摩题。(2000年第9题的第1小题,第10题的第2小题,第11题的第1、2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2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3题等)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语感。语言的运用,词语也好,句子也好,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结合自己对词语或语句的深入理解,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必然是熟读精思的结果,是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6题完成“阅读提示”应该是最典型的读写结合、注重运用的题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者在每则阅读材料之前都添加了“阅读提示”,特别又在此段阅读中明确鼓励学生借助注释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来完成。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必须在阅读感知内容、参阅提示、研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造才能写出精彩的“阅读提示”来。

3.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开放评价。

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生“独立阅读,自由阅读”的品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思想在我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将“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查,部分试题力求做到开放,以便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表现”写进了《中考说明》。

首先,还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学生是拥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精神个体,如果考试变成了对他们的约束与禁锢,考试就只能是命题者操纵的游戏。所以我市的中考在命题上十分注重提倡学生的独立思维,致力于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主观感受。比如,2000年第10题的第4小题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还有2001年《说到音乐》第5题简评歌词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而《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针对文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认同也罢,反对也罢,个人的生活体验、真实的主观感受,都将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激发出各具个性的表达。

其次,给学生创设自由想像的空间。想像是创新的基础,阅读离不开想像,只能驱遣着想像来读,才能真正品味出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我市中考命题对学生想像力的关注力度很大。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2题的设想、2002年《三层结构》第4题的创造性比喻、《雨的随想》第5题和《世间最美的坟墓》第2题的想像描写,都是在集中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好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世间最美坟墓》的第5题为例,其想像的基础来源于文中夏天、冬天的描述内容引发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对春天、秋天的实际认识以及对墓地氛围的体察则成为想像的合理要素。

另外,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评价环境。我市于2001年开始实行开卷考试,在探索开放式评价体系的改革之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卷只是一种形式,但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它所要突破的是封闭的教学格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这种思想反映在试卷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答案惟一”的题目大大减少,(2001年2002年都只有11分,占全卷总分的9.2%)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明显增多。最典型的要数2002年,试卷开宗明义,在《给考生的话》中,明明白白告诉学生:“许多题没有设计‘标准答案’,你不必有顾虑。……答案就在你的笔下”;在《评分说明》中,同样写给阅卷老师一段话,希望老师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好恶评价学生,要饱含爱生之情,细心琢磨学生的答题思路,认真揣摩学生的答题结论,善于发现学生答题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力求为学生的个性思维提供宽容、认同的氛围。对此余老师撰写了《为不给“正确答案”叫好》《语文不是1+1》等文加以阐述。

4.古为今用,重视积累。

古典文化的熏陶,文学常识的积累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实施开卷考试的今天,文言文怎么考?识记怎么考?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对此余老师撰写了《文言文的读和考》等文进行了解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和文化的载体,不少文言词汇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浩如烟海的文言诗文,我们还读得太少太少……一句话,要增强文言文的积累和修养。”“把文言文教学定格在考试上,尤其是定格在古汉语知识的考查上,恐怕难入佳境。”

因此,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的考查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分散在各阅读篇目中,重在考查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能力(如2001年《说到音乐》第3题根据阅读理解,解释“使贪夫廉,懦夫立”一句,还有《雨的随想》第3题解释带文言色彩的“独”字的意思,并列举两个同例、第4题读文联想诗句等题);一是集中选读浅显的文言篇章,重在考查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如2002年《熟读精思》一文的阅读理解);一是在阅读联想中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能力(每年均有)。

多年来,我市的语文教学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探索改革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年教育部门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说新课标的思想并没有让宜昌人有“恍然大悟”的感受,而是更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因为我们明白了:我们多年来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对我市的教改和考改,刘国正先生作了高度评价:“搞这项衔接实验,要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考试改革,否则就会……绊手绊脚。宜昌的同志看准了这一点,大胆地改革考试……由于指挥棒指得对头,考试促进了实验,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2001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语文的正途》为题对我市实行中考开卷考试进行了相关报道。

当然,我们更知道,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考试改革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但我们将会坚决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我市语文的课改、教改和考改继续推向深入。

走向深蓝论文篇六

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也随之激烈的今天,每个人心里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因如现今社会属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已经成功地人挖空心思要保护自己的领地,以争取更大的成功,没有成功的人是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不论如何的现状和不可预知的未来,成功的基石就是自己观念的更新!首先,想成功吗?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才能成功?怎么样取得成功?对于我们而言,成功的定义在何方?跟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面临的什么问题是会阻碍我们的成功?我们将怎么样完成我们的未来之路?将消极的全部洗刷掉换成积极的一面,再将思维定位为“可能性思维”,“一切都是可能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就看你要干什么?其次,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总共有八件,当然,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止做这八件事情,可是,我觉得如果大学生能完成这八件事情的话,那么,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生,而且前途和未来一定是成功的。

1、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自我分析、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所谓自我分析就是分析自己的优点,分析自己的缺点,分析自己的专长,分析自己的兴趣。所以,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点、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专长是什么?记住,专长就是可以拿来当饭吃的“家伙”。

2、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情:在未来需要选对一个好的行业进行工作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情:在未来需要选对一个好的行业进行工作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情那么,什么叫一个好的行业呢?到底怎么样去选择一个行业呢?个人在大学时代对未来理想工作列了很多条件,比如说,我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可以让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可以让我的收入依照我个人的努力而增加;最重要的是我的工作能与成功者在一起。第一,我乐于讲话;第二,我乐于帮助别人;第三,我乐于分享;第四,我喜欢与成功的人在一起;第五,我需要到处去旅游,去结交很多的人际关系,所以我感觉自己如果去从事这份事业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兴趣,同时,如果从事成功学这份工作与我自己理想的工作条件是很吻合的,因为时间是不受限制的,是由我自己来主控的。3、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三件事情:要取得工作中的经验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三件事情: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三件事情学校通常是学习的地方,大学生应该出去打工。当今,大学生毕业之后去面试的时候,最大的一个障碍点就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因为老板需要的是有成功经验的人,所以你大学毕业之后如果要求工资待遇很高,但又没有实际经验的时候,这时老板是不会录用你的。如果你在大学的三年时间里能取得一些工作的经验,就有助于你面试的时候被录用,就有助于你未来事业上的发展,就有助于你在工作中出人头地。

4、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四件事情:要做一些课外的阅读、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四件事情:那么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第一是推销,第二是行销,第三是人际关系,第四是领导力,第五是阅读所有的报刊杂志,因为成功不仅是你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这些额外的广泛性的知识,或是在未来工作中非常需要的技巧。

5、5、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五件事情:加入社团,倍增人脉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五件事情:加入社团,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五件事情成功公式就是“成功=知识+人脉”,加入社团是为了拓展你的人脉,记住,不要当一个死读书的学生,在学校时就要活跃,就要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源,所以,在大学时代如果能做自我分析,你能分析自己将来理想工作的条件,了解未来想要进入的行业,积累一些工作的经验,最好与未来是一致的,或是取得一些销售的经验,加上一些广泛性的阅读,如果能在大学时代做这五件事情,好么,未来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

6、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六件事情:去除浮躁,通过踏实的学习实现对人生价值的保障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六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件事情:老子说过:“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唯有脚踏实地、全心投入,通过不断的磨炼,才能获得成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思考的不是如何能利用这几年宝贵的在校时间进行扎实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为自己今后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是终日在幻想毕业之后能做什么工作、到哪里去发展、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人生如弹簧,接受的压力越大,越能迸发出更强的弹力。

7、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七件事情:提升学问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七件事情: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人生的成功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意义的成功,即合乎道德的成功;另一种则是世俗的成功,即只追求功绩,却不顾道德的成功。成功与品德,就像高耸的大厦与坚实牢固的地基。卢梭曾说过:“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并意识到了他们的超人之处,但绝不因此而不谦逊。他们过人之处愈多,愈会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除了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做人当做与做学问同等重要的事。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要择善而从、与人为善,要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心高气傲,不夜郎自大,应该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

8、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八件事情:正确处理智商、情商和位商的关系,追求“三商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八件事情: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合一”的修养境界智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商是与生俱来的,但通过后天努力与锻炼,智商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情商,是指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具有认知自我情绪的能力、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情绪的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代表着与人交往、相处、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位商,是指人对自己应有位置的判断。每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人豁达开朗,沉着应对,就能成功。但是,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道路走起来并非一马平川。水无点滴量的积累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因为,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因为爱拼才会赢。未来,在自己手中花开花又落,春去春又回。驻足观望,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科技浪潮源源不绝,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形形色色人物竞赴出场,不禁感叹,这世界变化好快。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不由得考虑起自己的未来。在机遇与挑战粉墨登场的未来社会里,我究竟该如何走?怎么样走才能真正的走向成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走向深蓝论文篇七

走向另一个自己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词莫过于改变,人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完善自己。从软弱到坚强,从不负责任到勇于承担,每一个人应走向另一个自己,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去完成一个美丽的转身。

生命的意义在于改变,因为人只有在不断的变化中才能得到提升。想必人人都是熟知王昭君为国请命远嫁塞外的故事,就像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曾说道的“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终论”,大多数人都在为这样一位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美丽女子的悲惨命运。但我却对她尤为敬佩。她本是一位普通的软弱女子,远嫁到塞外之后,那种艰苦而又孤独的生活反而激发了她内心封存已久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她认识到语气天天一泪洗面等死,还不如快快乐乐的享受生活,她这才鼓起勇气勇敢的走向另一个自己,生活也有了转变。有的时候,人的潜能是因为环境而被激发,但更的时候,这种潜能是源于自己的勇气和想要改变的心。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位沉睡的将军,他需要你来唤醒,所以,不要再等待,唤醒她,让她帮你走向。另一个自己。

走向深蓝论文篇八

人们常说的银行,其实包括主营借贷的商业银行和主营投资的投资银行。而在英国青年创业家西蒙·迪克森心目中,关于“未来银行”的概念指的就是“众融”(crowdfunding)。

那么,他心目中的众融又是什么?在公开演讲中,迪克森认为“众融就是放大善行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金融”。在他的新书《没有银行的世界》的第一章中,他就将标题准确地定为《自由的经济学》,因为他认为经济走向自由,是使众融发挥作用、让社会化金融真正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

于是,我们不禁要发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在追求经济自由?

现行金融体系的债务陷阱悖论

在现行金融体系中,财富的增加都是与借贷相对应的。这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整个金融体系,而这种资金注入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貌似没有节制。

“如果希望经济体中有更多的资金,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债务。如果我们希望经济体的债务较少,那么我们拥有的资金就会更少。”这就是迪克森所说的债务陷阱悖论。因此,我们要么背负债务,要么陷入经济的衰退——没有第三种选择。

众融是一件大事

上述解决方案,是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体制内思考。那么体制之外呢?全世界从年开始涌动的潮流是,诉诸社会化的金融方案(众融),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民主化。

在对金融系统进行全面改革之前,我们需要更多地以全体公众为支撑而非仅仅服务于机构投资人的金融工具及社会化工具。迪克森把这些发明(工具)称为七大颠覆性技术——万维网、货币、社交网络、众融、p2p贷款、小额贷款和智能手机。其中,对于改革最重要的工具是包括股权众融、p2p贷款在内的众融模式。

众融,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是指创业企业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大众融资。其三大特征分别是大众投资、源于众包和单笔小额。创业企业所希望的众融,可以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甚至是产品实物回馈、捐赠扶持等多种形式。这样一件貌似无关紧要地针对小额资金的“小事情”,正在全世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众融带来的巨变

西蒙·迪克森在这本专著中宣告了传统金融业的终结。迪克森还创建了一个叫“未来银行”的同名众融网站。

迪克森的自信,一方面源自他背后的投资人,大名鼎鼎的英国首富——维珍(virgin)集团老板理查德·布兰森。布兰森成功地跨界在一个又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中成为大赢家,是商业领域中极少数几家规模巨大的多元化经营的成功范例。布兰森的投资,让众融这个充满创新风险的领域得到了最成功的“传统”商业大佬的背书。

共享经济的到来

西蒙·迪克森认为,两个时代人群正在碰撞——那些总是采取支付方式获取一切的x时代(约1965~1975年出生)和那些总是免费获取一切的y时代(约1976~年出生)人群的碰撞。对于x时代人群而言,最高额度支付一切被视为是一种身份象征;而对于y时代人群而言,吹嘘自己如何打败系统,免费得到东西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免费也成为金融体系改革和众融业务大发展的驱动力——大约从开始,投身众融领域的企业数以万计。一个新兴的领域往往需要更多的同行(协作者而非竞争者),参与到市场教育、用户教育和监管规范当中去,共同推动市场的迅速成熟和健康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同行不仅仅是对手”。

不同企业对“未来的银行”可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愿景和解决方案。例如,年9月,我们组织腾讯智库的专家们到美国走访了十多家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技术创新企业,其中包括美国最大的p2p贷款网站lendingclub及美国第一家手机银行movenbank(movenbank的创始人是畅销书《bank3.0》的作者——brettking)。

brettking在年被美国《银行家》杂志评选为“十大金融创新人物”。他在《bank3.0》一书中写道“:传统的银行业,其最常见的盈利模式来自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对消费者的惩罚性措施,比如所谓的‘贷款逾期滞纳金’。”他希望通过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让消费者更加“聪明”,可以拥有正向双赢的盈利模式,而非银行对消费者的“惩罚”。

brettking强调:“未来的银行就在你的手机里,而且由于你的贷款来自于个人而非某个金融机构,因此,未来银行的利率定价权也就不在商业银行那里,而就在每个人的手机中。”

源于众包的众融,天然携带“协作”和“共享”基因,可能是继物联网、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之后最耀眼的一个全球性现象。众融,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金融体系,进而永远地改变我们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走向深蓝论文篇九

一、前言

近十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被开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本世纪初,多媒体技术开始被引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ppt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教学。通过使用课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的展现给学生;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器(mediaplayer,realplayer,暴风影音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直接播放音频视频文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帮助教师实现了在教室内直接点击链接上网,为学生展示和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近年来,无线wifi逐渐覆盖校园,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被广泛的应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弹幕”等新型交流方式也开始被引入,教学过程中师生实时交流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获取知识,随时随地学习英语(learnanytime,learnanywhere)。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也导致了教学中一些“诟病”的出现,例如: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离开课件不会讲课或上课就是带领学生浏览课件;学生课上忙于浏览课件,不做笔记,被动学习等现象。最令人担忧的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材的角色变得十分尴尬。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英语类教材不断更新,教材种类不断增多,教材内容极大丰富,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教材似乎已成为“鸡肋”,很多教师抱怨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太多、教材框架设计不合理,“越来越不知该讲什么内容了”。学生觉得外语教材“花架子”太多,没有内容,他们从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教材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这种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外语类教材如何能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大学英语教师的角度探究如何将教材使用和新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

二、大学英语教材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英语课教学指南》(修订稿,,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了配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各大出版社纷纷邀请外语教学专家和名师编写新教材,出版社之间的教材大战愈演愈烈,教材门类不断增多,从最初的一本英语教材发展到现在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拓展教程、阅读教程、听力教程、视听说教程、写作教程以及各种配有网络学习卡的大学英语教材)。面对如此种类繁多的教材,教师和学生都一时无法适应,不知如何有效使用,进而出现了有的教材过度使用却效果不好,有的教材学生购买后从未使用过甚至全套退回教材科的现象。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为例,本学年我们为大一新生订购了英语综合教程,视听说教程和快速阅读三类教材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按照最新修订的《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简称《2015教学方案》),大学英语课程应在三个学期完成,每学期4学分,共计12学分。学分较《教学方案》减少了4个学分,68学时。那么如何在学分压缩、学时减少的现状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有效将实体纸质教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相结合是广大外语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三、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环境下教师教材使用策略探究

《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就其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相关能力。”

(一)慎重选择单元教学主题

如上所述,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源。课本上所出现的素材以及相关主题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海量的相关信息。twitter、微信(wechat)、qq等网络实时交流工具的使用加速了信息更新的速度,信息传播瞬息万变,很可能今天的话题就会淹没在明天的信息海洋中,因此,每本教材前言中所提到的所谓“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时代性”的说法是不妥当的,这样的选题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或无深度可循,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材采用主题模式开展单元教学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主题选择需慎重对待。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引入一些经久不衰的主题(爱情、亲情、战争、和平等),再配之以经典的文学作品(节选、改写过的英美文学作品)或是一些能引人深思的美文、诗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语言之美,引导他们去探究主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久而久之他们会主动阅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合理设计每个单元内容框架

通过对大学英语类教材内容框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尽管叫法不一,目前所有大学英语教材都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课文导入(lead—in);文章阅读(readandexplore),这部分由两篇课文组成(textaandtextb,课文a为该单元的'主课文,课文b为辅读课文,往往不被列入课堂教学时间内);每篇课文后配有相应的词汇练习和阅读理解问题;最后一部分是写作练习(writingpractice)。教师在安排教学时间时,往往设定2周完成1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如何在2周内完成如此多的教学内容的确是一个令教师们很头痛的问题。因此,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单元的教学往往是流于形式,教师匆匆赶课,教学重点不明确,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知之甚少,往往是学后一单元时就已经把前面学得知识忘在了脑后。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者在设计每个单元内容框架时,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既提供课文又设计练习。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在每个单元主题下,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章链接、内容简介或导读,并设计相应的启发性练习和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展探究性学习。例如,教材编写者可以将部分教学内容、文化背景知识等制作成微课,网络公开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各类资源和辅助。课上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引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进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的人文性要求。

(三)根据教学目标编写分层次、个性化教材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教材编写和使用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编写的综合性。即,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过于细化,重复内容较多,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微课、moocs以及云技术等)将教材分类进行整合,要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纸质教材之外的更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更避免了教材的重复性浪费,减少了学生用于购买大学英语类教材的费用。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编写适用于不同层次、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教材。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需求,可以编写通用学术英语类教材和专门用途英语类教材;针对大学英语的人文性需求,可以编写通用英语教材或阅读教材来实现增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结束语

未来,随着互联网宽带网速的提速和资费的下降,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距离将不断缩短,各国间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必将更为密切;无线wifi将逐渐覆盖校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将会更多的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英语的重要性在未来将更为凸显,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其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依然是我们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

向前看走向成功

海上的帆船不在乎身后的波涛汹涌,而是努力乘风破浪,所以他到达拉彼岸;夜空的星星不在乎背后的无限黑暗,而是努力的发光发亮,所以才有了璀璨星空。有很多事是,我们无法改变,能做的就是向前看,向前看,走向成功。

向前看,成就璀璨人生。

无臂钢琴师刘伟用他不屈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铸就拉他璀璨的一生。童年时的一场意外使他失去啦双臂,但他并没有因此陷入失去双臂的阴影中,在怎莫悲痛他的双臂也回不来啦,人生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他用自己的双脚刻苦勤勉的,比别人辛苦十倍的练习钢琴,就是这样,刘伟勇敢的向前看更加坚定的走他的人生,向前看,成就璀璨人生。

向前看,书写奇迹人生。

向前看,造就幸福社会。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他钻与学术的坚韧为人民服务的无私,造就啦社会的幸福。当时中国的农业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很低,人民总是很难解决温饱的问题。但是袁隆平并没有因此陷入绝望之中,因为再怎么绝望中国的富强也不会到来。相反的,他加倍努力的科研,潜心研究。就是这样,袁隆平坚定的向前看,不在乎面对的困难有多大,也不在乎身上的压力有多大,只是义无返顾的向前,造福社会。向前看造就幸福社会。

人生总是要向前看,盲目的悲伤于昨天,也许今天的灿烂你会永远错过,亦如泰戈尔所说的,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

向前看,总有一种成功向你招手,向前看,走向成功。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农林教育面临危机的深入分析,系统阐释了“两个下降”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巨大需求也促使高职农林教育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农林教育危机调整前途

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职农林院校也同样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但是,认真审视一下高职农林院校的专业目录和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就不难发现,农林专业数量占全部专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林专业在校生规模占全部在校生规模的比重也在下降。如何看待这两个下降,笔者认为:这是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着危机的一种表现,这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自我调整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高职农林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的危机

危机之一是传统观念当中对农林行业的歧视。从历史上看,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农林行业就由农耕时期的主流行业逐步转变为弱势行业,至今这种状态在不发达国家依旧没有改变,所涉及的农林教育也就有了相同的命运。具体表现为城里的学生不愿“进农门”,农村的学生希望“跳农门”。

危机之二是农林行业内部对本行业认同度的偏低。在农林行业执业的大多数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无奈的、低人一等的心理。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农林行业的长期歧视使然;另一方面在于农林行业在各行业的实际地位也确实处于弱势地位这个客观事实。

危机之三是传统农林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普通技能型劳动力的吸纳力不断减弱,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对接受高等农林教育的人才需求量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

危机之四是从事高职农林教育的院校内部,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相应采取了更名或通过加速设置、发展非农专业等措施,从而形成了“去农化”之风,进一步弱化了农林高职教育。

危机之五是民间资本基本上不“光顾”农林高职教育。在目前的民办高等教育行列中,还很少发现有民办的农林职业院校,只是在个别学校能够发现少量的如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类等涉农的新兴专业,即使在中专类学校也很难发现农业中专或涉农专业。

二、高职农林教育发展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性

高职农林教育占全部高等职业教育比重的下降,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

(一)计划经济使高等农林教育没有生存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确保了农林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正是我国农林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劲。由于在农林院校求学的学生都属于国家干部,城市的考生毕业后,极少有人去乡镇以下和基层林场等农林地区第一线;农林地区的考生考入农林院校,大多也是跳出了农林之门或位居农林行业的高管部门。尽管随着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经济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直到1978年以前,变化的速度仍比较缓慢。同时,由于工农商各业均处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需求同样强劲,加之收入分配制度划一,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其报酬都是均等的。因此,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是不存在目前这种危机感的。

(二)精英教育使高等农林教育仍旧缺少危机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各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尽管农林业也在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低,对农林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走向基层,乡镇层面也逐渐地就可以看到了具备高等农林教育学历的专门人才。但是,这些专门人才拥有国家干部的身份,拿的是“铁饭碗”。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依旧是精英教育,人才奇缺的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也就不存在发展的危机。

促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高教扩招政策,既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需要的明智之举,也是适应人人都渴望享受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深得民心之举。农林高职教育也同样搭上了这一班快车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再以当国家干部为主,而要进入农林经济的主战场,去相对艰苦的第一线,特别是要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或者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这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心理上的一个沉重压力。对城镇考生来说,很难想象去服务农林业,即使孩子有意愿,其父母、亲友也会加以劝阻;对农村考生来说,上大学不能“跳农门”,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同时,非农林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跳跃式发展对高等人才的强劲需求与待遇节节上升,相比而言,农林行业中,在城市中的农林岗位已基本趋于饱和,广大农村地区虽有较大需求却缺乏吸引力,结果导致农林职业院校的招生难,办学受挫。

如何理性思考扩招后的农林院校办学难、涉农专业招生难问题?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改革大潮中和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更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所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对于高职农林院校而言,有的院校转向了,有的学校则通过内部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大非农专业的设置与投入,以此反哺涉农专业,坚守高职农林教育这一阵地,这些情况都是适应这种客观变化趋势的自我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农林教育产生客观影响的结果。随着国家“十二五”开启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政策、新机遇及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农林教育将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三、高职农林教育的发展

(一)农林产业与人类共存使高职农林教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传统农林行业升级换代的速度和质量均在提升。人们由原来饮食的.温饱型正在向健康长寿型、愉悦文化型等方向转化,餐饮品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林业则由原来的以采伐与木材的粗加工及建筑用材为主,转化为以营林、尤其是经济林和珍稀林木为主,以林木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林下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林业、都市生态林木的开发等为主。在人类日益认识到林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关系的关键意义后,林业在产业的升级换代中必将会持续地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涉及25亿亩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会使林业的生产力得到新的释放空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农林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将会持续地给高职农林教育注入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地对其提出新的需求,从而为毕业生持续地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三)新的就业领域已经和正在向高职农林大学生敞开胸怀

以生物技术为前导的各类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林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农林业发展的新福音。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列,可谓够大,但是不论在技术含量还是单体企业规模发展上,其技术含量过低,又多为中小企业,甚至于类似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也有相当比重,包括我们每日餐桌上的食品,依旧沿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比不上人们饲养的动物,吃的讲求营养配方饲料的技术含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统农林业发展的基础上,陆续会产生出新型的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林木产业。如已经明确的营养师职业的确立,就为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再如黑龙江绿色食品及其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牡丹江的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兴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立又标志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生产和食品质量的严格管理。如此等等的新型产业,必定会导致农林产业在升级换代的基础上,新的就业领域的产生和发展,新就业岗位的提供与扩大,一定会为高职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断地提供着新的就业空间,并使他们大有用武之地。

(四)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各类新型农林合作组织适时应运而生

建立在农村土地承包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之上的新型土地流转制度,标志着以土地经营权为无形资产,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合作经营组织,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组合形式,是重新组织起来的新型农村经济,也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新的调整及其对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资本的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日常经营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接轨方式,等等,这些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结合、运行的状态,在已经或即将建立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当中,或迟或早都必然会生长在其中并要保证其健康成长。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固然需要多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非常紧迫的人才需求。同样,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已明确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租赁、抵押、转让、入股、合作经营等,这就从政策层面上明确地确立了林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相应的林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将应运而生,也将对高职农林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五)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目前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受挫,例如的1~4月份,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双双下跌,但是进口降幅远大于出口降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下降,尤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逆市而上。这表明众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落实食品安全法规,加强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正在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农产品的生产、食品加工企业的提档升级、高附加值产品的面市,正急需大批技能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大兴安岭依托地产蓝莓资源,开发的系列饮品、果酒,售价不菲却供不应求,不仅国内市场需求强劲,同时也体现了可观的国际市场价值,类似这样产业的大发展,将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支持。

可见,农林第一线对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会伴随着农林行业的长青性和农林产业的诸多新发展,而产生持续性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林产业及其高等农林教育的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它将为我们的新发展提供一次难得的机遇,尤其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教育,所提供的专科、本科毕业生乃至于硕士、博士毕业生,会持续地满足农林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二

一粒小小的种子被埋进了土里……

一个蚕宝宝吐出了第一根丝……

一只雏鹰站在了窠巢的边缘……

这粒小小的种子慢慢在土壤中汲取营养、在黑暗中积蓄力量,期待着在破土而出的那一瞬间色彩斑斓。

的春节晚会,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了一个名字——邰丽华。她曾经跌进生命的谷底,但是这个坚强的女孩却让生命之火更绚丽地燃烧。在婀娜的舞姿背后,是她一次又一次,爬起,摔到,爬起;是她小腿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青黑的伤疤。终于,她成了我们心中圣洁的女神。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这个朴素的女子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

这个蚕宝宝,在经历了没日没夜的啃食叶片之后,开始吐丝把自己慢慢地包裹进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它都要独自在黑暗中度过。它盼望着终于有一日破茧而出,完成生命的蜕变。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是个无忧无虑的天才少年,如果不是遭遇了那个盛极而衰的朝代,如果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如果不曾亲眼目睹社会底层百姓的疾苦,他也不会完成这一次华丽的转身。他痛苦的挣脱了自己心上的茧,但最终成就了忧国忧民的“诗圣”的美名。

这只雏鹰颤颤巍巍地站在了悬崖上的窠巢边。它突然从巢里跳了出来,向悬崖下坠落而去。它止不住内心的恐惧,一边坠落一边拼命挣扎,拼命地扑腾翅膀。渐渐地它竟然止住了下降趋势,歪歪斜斜的飞了起来,而且越飞越高。从此它在高空盘旋,高傲的俯瞰大地,又潇洒又自由。它终于成了真正的雄鹰!

“逆境也是一种恩赐”,没有荆棘的路不是我想要的,一路平平淡淡地走,波澜不惊,会丢失一种勇气、一种热情。就像一块完美的璞玉,没有经过雕琢,永远也不会价值连城。

我们的人生版本都是相近似的,然而看似近似的版本总是在发生着变化,一些磨难,一些挫折都会改变原有的轨迹。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从一个自己不断地走向另一个自己,那个未来的自己,那个光芒万丈的自己。感谢一路走过的黑暗,才让我觉得明天的黎明会有多明亮。

悄然无声地在困顿中汲取力量,我们像种子一样;坚定地在黑暗之中忍受孤单,我们像蚕一样;在痛苦中完成蜕变,我们要像鹰一样。在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路上,我们充满力量。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自己学单簧管的时候,迟迟吹不到曲子,心里很烦,便不好好吹了。老师和爸爸、妈妈对我说过很多次,我都没有往心里去。到了吹曲子的时候我才明白,那是的练习有多么重要,那时基础没打牢,现在就得巩固音符,才能更加熟练的吹曲子。

“仪觐豪,发什么呆呢?”老师说。这一声把我从回忆中拉出来,忘记了老师今天给我们讲的--天下的事只要做一定能做好。老师又给我们讲了蜀鄙二僧,又让我们说说我们有哪些畏难情绪。何旭东说,他滑蛇板时老摔跤多次想放弃,但有一个小朋友对他说,大哥哥你不会滑吗?我都会呢!他便上了滑板滑了几圈,何旭东由于不甘心输给这个小朋友,便拿着滑板到另外的地方刻苦练习。

晚上爸爸带我出去散步,爸爸对我说:“你不能生活在别人的指责中。”

是啊!我怎么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指责中呢?从那以后我又次次得到老师的表扬。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四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在中国英语教学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和目前的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无不带着舶来品的痕迹。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说明,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只有根据中国国情,辩证地反思各种教学流派的利弊和在中国的适应性,融各家之长,并创建自己的特色,走向理性选择,才能避免盲从,达到最满意的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舶来品;后方法时代;理性选择

一、中国英语教学法中的“舶来”现象

197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俄)语教学大纲》,详细说明了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使中国的外语教学得到全面恢复。1982年5月,教育部又召开了全国中学外语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关于加强中学外语的意见》。《意见》指出,“凡学过外语的初中学生,报考高中应考外语,考试成绩从1983年起百分之百计入总分”[1]31-32。从此,外语的学习与考试成绩紧紧挂钩,不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家长,都开始意识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中国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阶段”[1]32。

从把英语成绩纳入正式的考试体系到现在,中国的英语教学已经跨过了20多个春秋。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英语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重要地位的凸显,为了国民更好地掌握这门国际语言,中国的英语教学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期达到二语习得的最佳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再到交际法。当发现这些教学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外语教学效果时,认知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法在中国的外语教育界也争相崭露头角。但是,综观这些教学法,无不带着舶来品的痕迹,如语法翻译法来自欧洲,听说法最初是美国的“军队专门训练方案”[2],交际法则是产生于欧洲共同体的功能教学法的一个分支,现在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任务型教学法也是英语教育家prabhu在印度教授英语时提出的,这些外语教学理论和流派,大多是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然后被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推向世界的,难怪拜克斯(bax)称这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3]。

二、中国来引进的主要英语教学法综述

1.语法翻译法产生的背景和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的一派,它是欧洲人教授古典语言(古拉丁文和古希腊文)的传统老法,产生于中世纪。当时古拉丁文和古希腊文是约定俗成的“国际语”,是各国共同的文化载体,是各国受过教育的人的必修课程。但是,这两种语言即使在当时的欧洲也已经是“死亡”了的古代语言[4],在各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谁也不用它们来作为口头交际的工具,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只是用来读懂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各种经文、学术著作、官方公文和告示等。可以看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语法翻译法以古文为学习对象,以阅读为主要教学目标。至于语音上,则丝毫没有严格的规定,更缺乏一套培养学习者口语能力的方法。

十年**之后,中国的外语教学逐步走向正规。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教学的目的定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注意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1]32。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英语师资还非常缺乏,围绕着这个大纲,语法翻译法在英语教材的编写方面、在课堂英语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母语,先讲课后所附有的汉语语法讲解的内容,再对课文的句型和文章进行以翻译为手段的教学。

从语法翻译法产生的背景来看,为了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古代的官方文献资料,这种方法特别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词汇的准确性和语法的规则性,但是对日常交际非常重要的听和说却没有涉及,所以到了1993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就明确地规定了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2.听说法产生的背景和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听说法最早产生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其真正起因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发现被派往亚洲和欧洲的美国士兵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但实际效果却让人失望。于是美国政府求助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正是他们的努力,促成了外语教学的“听说法”[2]92的诞生。另外,当时录音机的使用在美国已经非常普及,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也正在兴起,这些都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多听和多练的机会[1]4。

听说法强调听说领先,教学以句型为中心,注重反复实践,形成习惯。听说法的主要长处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初级的外语口语能力,它能“立竿见影”,对于那些没有英语基础又要急用的学习者来说比较实用。我们国家外语教学受其影响,20世纪60年代前期曾被引进高校作为试点的“听说领先法”就是这种方法的别名[4]119,20世纪70年代高校英语专业的入门课本也是根据这一教学法思路编写的。1993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英语考试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的要求。

由于听说法注重听说领先,忽略语言的语法结构知识讲授,中国的学习者在课堂上操练之后,课后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和场合,结果是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阶段之后,发现自己的英语无法有真正的提高,而课堂上的言语操练与实际生活又远远脱节,于是这种教学法又贬声四起,取而代之的是来自欧洲共同体的另一种教学法,即交际法。

3.交际法产生的背景和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交际法最初被称为“意念——功能大纲”或者“功能——意念法”[1]6,它产生于西欧共同体,中心是英国。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的直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语言隔阂成了直接交往的重大障碍,于是,欧洲共同体委员会文化合作委员会组织了一百多位专家,历时四年,制订出第一批功能法的教学方略和大纲,目的是使用所学语言并在该国家进行真正的交际。这一方法在欧洲各国产生成效后,很快被很多国家的外语教学引进。我们国家1988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也首次使用“功能意念”的概念原则,并提供了功能意念项目表[1]32。

产生于欧洲共同体的交际法是为了人们交际的需要,欧洲共同体各国的互相往来也为人们提供了展示所学外语的机会和条件,在真正的人际交往中外语应用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由最初的外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第二语言。而在我们国家,即使英语学习的人口已经超过美国的总人口,可英语的应用却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堂交际和生活交际相去甚远,脱离生活的交际是交际教学法在中国的最大局限。近年来,国内有人将交际法和传统教学法作了对照实验。五年的实验结果证明:传统教学法教出来的学生语言基础扎实全面,读写能力强,会欣赏优美的文笔,但口头表达能力不如交际法培养的学生流畅;后者则偏重口语能力,但在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写作能力和文法意识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弱点。实验还发现,交际法培养的学生中,口语能力强的愈来愈强,弱的愈来愈弱,差距很大[5]。

4.任务型教学法简介

任务型教学法起源于1979年n.s.prabhu在印度高科技区进行的一项强交际法的实验(bangaloreproject)。在实验中,他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并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prabhu的这项实验引起了语言教学界的关注。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语言教育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发展到今天在国际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备受瞩目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具体任务,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交际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我们国家制定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46。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还属于新生的教学流派,在任务的选择方面、学生的参与形式方面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三、后方法时代的启示

在20世纪,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在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要学科领域以来,探究最佳教学的教学流派层出不穷。和在我们国家的实践一样,当后一种教学法克服了前一种教学法的弱点时,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至,没有一种教学法能解决外语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语言教学中的方法运动,即寻求最好方法,已经成为过去,语言教学已进入后方法时代”[1]230。

可以看出,后方法时代是对最佳方法否定的时代,是对寻求最佳教学法反思的时代。它给中国外语教学最重要的启示是:1)没有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法。教师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反思各种教学法的利弊,融各家之长,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个性教学,创造出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包天仁教授所创造的“四位一体”英语教学法[6],适合中国国情、学情和教情,效果显著。更重要的是,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法,对国外教学法提出了一种挑战。它打破了国外教学法对我国教学法的霸权和话语权,使中国这个世界上学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外语教学法领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声音。2)在应用各种引进的教学法和教学流派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考虑在中国的各种适应性因素,绝不可以盲目照搬,人云亦云。刘润清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说道:“脱离具体情况去讲哪一种方法最好不是科学态度。”[7]实践也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存在巨大地区差异、师资差异、教学条件差异和学习者差异的国家,单一教学法是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教学问题的。

参考文献:

[3]戴俊霞.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8).

[4]王铭玉,贾梁豫.外语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99.

[5]李瑛,吴长镛.交际法得失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11).

[6]张帆.二十年风雨见彩虹——记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9).

[7]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63.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五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追求更好的未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然而,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走向深蓝。深蓝,并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有体会。

第一段,了解深蓝。

走向深蓝,首先需要了解深蓝。深蓝,指的是追求科学、技术、创新、文化和价值观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深蓝颇具启发性,它并不单指一个人,一个行业,而是涵盖了整个人类的层面。在了解深蓝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它的现实意义,即在当前世界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跳出“创新误区”,步入深蓝,才能在不断演化的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独特空间。

第二段,思维方式的转变。

深蓝的意识是以创新为主基调的。在思维方式上,深蓝意味着提高创新思维的认知,即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同时也要有创新、敢拼、英勇进取的精神状态,坚持激发人的创意灵感,推进企业内部创新与协作机制的健全。

第三段,价值观的再建构。

除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外,深蓝的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深蓝意味着价值观的再建构,即以人为本,与全球价值观保持共同认知。同时,深蓝也要求我们在价值观层面里进行探索、创新、再造和传递。在这个意义上,深蓝价值观的建立,是对国际级基础设备、产业链重构的挑战,是对争创世界品牌、创造全球价值的机遇。

第四段,行动的实现。

在了解深蓝、思维方式转变和价值观再建构的前提下,接下来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我们需要以创新为主动,以创业为手段,努力拓宽个人和企业的思维和视野,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实践能力,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现深蓝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路漫漫其修远兮。

走向深蓝虽然是必然的趋势,但这也需要我们以更积极、更主动、更开放的心态去应对和挑战。我们要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挖掘自己的潜力,在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分享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深蓝时代的“深蓝人”。

总之,走向深蓝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需要我们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持续改进、给予实践验证,进而不断总结、沉淀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为实现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助力。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六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讲给我一个故事:

有一个读书人十分爱学习,也懂得怎样学习,他总是将自己已学的知识横流倒背,并且理解。他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便在墙上画一横,日积月累,他知道的越来越多。墙上的小横线已日益增加,有一天,他屋里的墙上全画满了小横线,他也在那一天成了一位官人。

结末的教训是:我们要注重积累知识。

于是在那小小的心灵中刹那间萌发出一个欲望:我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长大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我长大了,虽然我的生活,我的朋友,我的老师一直在变,但惟独不变的的是那在我心中的欲望。成长中,欲望变成决心,决心变为奋斗目标,奋斗目标变成理想!

从小学一年级我就开始积累好词佳句并且每天写

日记

,从而使我至今不为

作文

犯愁,那厚厚的三大本中的笔迹至今清晰可见。

小学二年级我爱上了舞蹈,那时我发疯似的看跳舞,将一个个的高难度动作牢记在心中,以至今天那汗流浃背,摔破了皮的情景依然时常浮现在眼前。

小学三年级时,妈妈教我学奥数,那对我来说难于登天的题目,我先把它们都抄在了作业本上让妈妈给我讲,我自己再做一遍。如果未做出来又讲,又做……就在这一次次“讲做”“做讲”中我的数学成绩直线上升。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我把一道难倒全班的题目做出来时,老师那惊奇的神情,当我获国家奥数三等奖时,心中的喜悦之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908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