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案应该充分利用评价和反馈手段,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案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如何设计学生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一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二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1帮助幼儿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2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幼儿画册
1看图理解诗意
引导幼儿看书指字朗读古诗。要求幼儿要点一个字读一个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看图理解古诗的意思。(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黄河奔流向东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远很远,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层楼。)
2动作记忆古诗。
先由教师给出指定的动作读古诗。
拍手读古诗。
拍头,拍肩,拍腿读古诗。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读古诗。
由教师教给幼儿不同的节奏读古诗。帮助幼儿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导幼儿创造动作读古诗。
启发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读古诗。
5检查幼儿学习情况。
幼儿和老师围成一圈。由老师开始,接诗句。了解幼儿的熟悉程度,并给幼儿适当的鼓励。
在语言区张贴《登鹳雀楼》古诗挂图,鼓励幼儿进行兴趣识字和指字朗读。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三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article/
挂图,词卡
2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鹳雀”:一种鸟。“鹳雀楼”:楼名。“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行
(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
(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
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了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3)指名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
2、学习三四行
(1)谈话: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5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齐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五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六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七
4.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八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学生动脑想办法。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生(齐):登到最顶层!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
生:登鹳雀楼
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楼”
师:课文预习了吗?
师: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吧?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生: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比赛。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回家后,谁愿意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一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ppt、flash
学习吟唱古诗。
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
二、解题,简介作者
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
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
(2)组词练习:衣()()入()()
依()()人()()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组词练习:日()()()目()()()
(2)指读三四行诗句
四、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
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
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
诗中的尽是多少
(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
(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
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还得怎么样
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
(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5)指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划出停顿处
2、练习朗读
3、指读评议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点
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三
生活中有很多景象都美得使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比如:小孩子在有水洼的马路上“啪嗒啪嗒”跑的时候,那小巧的脚后跟溅起的细碎水花,那无节奏的自由的脚步声,那暖暖春日乍见枝头的嫩芽初绽……当我们目睹这一切,便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因其笑而笑,因其伤而哀,生命因此而丰盈。古诗词凝练的语句,深远的意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师生享受语文的经典园地。所以,今天很感谢张教导为我们带来的古诗《登鹳雀楼》,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回,享受了一回。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全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如何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张教导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示范。
张教导的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从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心。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又如在学习一、二行诗句时,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河滚滚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最后,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等等。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们老师在讲林黛玉的美时,把她也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就告诉学生:这是林黛玉的眼睛,你看她多么有神!这是林黛玉的双手,洁白无暇!这是林黛玉的脚,多么细腻柔滑……最后,老师总结说,现在,我们知道林黛玉多美了吧?可想而知,结果将会如何。而今天,我们的孩子将文本逐步绘制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跟随作者经历了他的所见、所思,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体验是学生参与认识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给知识注入了生命,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扩展到心理的范畴。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了一个人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在张教导的课堂上就拥有了多形式、多层次地体验,最终升华了自己的情感。
朗朗书声是最美丽的风景。古人说:作诗必歌,可见朗读于古诗学习之重要性。古诗“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更应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体悟、内化。今天的课堂,学生的朗读由浅入深,由他及我,不绝于耳,犹如天籁之音缓缓诉尽诗人的情、自己的情,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有理解层面的读,有感悟层面的读,有积累内化的读,有个人读,有齐读,有引读,等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环节:在学习第二行诗句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读,用心听听诗中的声音,在引出诗句后便请了多名学生来读,然后,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请学生借助文字想象情景,读出气势。最后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并问他们:这会儿你想说什么?学生的回答纵使没有华丽的语言,但,这一刻的情感却是最真实的,于是,再读诗句时,那意境便在他们深情吟叹中鲜活了,老师送的词语也在其中理解消融了。
课上,教师精妙的语言,媒体精美的画面再现了诗文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身在此楼中”中的遐想,而老师不时假设性的提问:小朋友,当你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情景,会说什么话?读了第二行诗句后问:想一想这是怎样的情景,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老师灵活的引领帮助学生自然转换了角色,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更与诗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了学生多彩的内心文化和心智结构,让整个课堂呈现了这种景、弥漫着这份情。
有这样两段有意思的话,是列宁在阅读哲学笔记时赞赏与推崇的:
黑格尔说:“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小孩子也能说,可是对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的全部生活意义。而对小孩来说,这种宗教内容的意义只是这样一种东西,即全部生活和整个意义在它之外。”
列宁:好极了!“绝妙的比较”。
黑格尔还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
的确,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妨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这大概也是当代建构主义提出“真实任务情境”的旨趣之所在。今天的课上,当学生说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其它地方的运用时,学生们有的说……有的说……可能他们的理解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似乎不够深刻,但,关键是,他们拥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也必将将这样弥足珍贵的哲理蕴藏心间,慢慢斟酌,慢慢实践。(最好能在课前请学生经历登高远望的感受,)
课堂的精彩之处还有很多,比如学习方法的渗透,比如生字书写的指导等等,举不胜举,实在是令我获益非浅。
有的可以读出事物变化流动的活泼与快乐,有的可以读出事物变化的深沉与内涵……再理解完下两行诗句后,是否可以问问学生,目之所及,作者看到了什么更为辽阔的场景呢?然后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自然地再送他们一些诗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四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雀、楼、依、入”等8个生字,理解词语:白日、千里目、一层楼、(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结合上下文和实际了解课文中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初步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重点与难点:识字写字课前准备:图片、习字册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理解诗句,背诵古诗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指名读古诗同桌互说诗意。背诵古诗(1)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欲 鹳 雀依(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田字格中范写难写的生字1、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觉得怎样?2、读课题。1、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3(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2)认读词语,讨论一些难懂的字词。(3)指名或男女生选读一句话。齐读课文。开火车读。同桌互说诗意练习背诵古诗。1、“开火车”认读生字。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几个,告诉他们是怎样认识它们的。2、找出认为难记的生字,大家一起讨论:怎样记住它,怎样写好它?3、在《习字册》上把生字描红、仿影、临写。看图想象画面,激发兴趣。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味。练习背诵古诗。学会书写生字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六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七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6、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起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9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