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得当,避免使用太过模糊的词语。范文中的例子和观点可以丰富我们的思考和论述。
读历史的心得篇一
这次的党史学习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中国共产党在民不聊生、破败不堪的旧中国诞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到今天有了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90年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我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历史》由中国共产党史出版社出版,本书第一卷编撰了从1920xx年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第二卷编撰了从1949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在这57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独立统一付出了无数的鲜血与汗水,无数的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的未来臵生死于不顾,为了祖国的明天而付出宝贵的生命与辛勤的汗水。自从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走过了一段艰辛而漫长的路,牺牲了一批批优秀的革命党人,自身也变得成熟与强大。从1920xx年8月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这中间有着多少艰苦抗战的战争年代 ;从1945年4月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到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中间无数的党员为国家的发展出谋献策。
在这57年的历史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国共两次合作,在这两次合作中,我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未来所付出的努力。1920xx年,中共召开西湖会议,正式以各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合作。
这是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中共全面的分析中国的局势,以国家利益为首位,积极配合国民党北伐革命的指示。虽然中共当时没有军队,也没有领导权,但是无数党人仍然为革命而努力。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我们党员为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我们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心国家未来,为国家兴亡付出自己的一份力。虽然我们只是社会中渺小的一份子,但我们绝不小看自己,我们的党和国家都需要想我们大学生一样无数默默奉献的有志青年。
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是1935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我国,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号召国内一切党派停止内战,共同筹备抗日救国的斗争。第二次国共合作并不是非常顺利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利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尽量不破坏合作统一战线。从中我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兴亡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国家危难时刻,我们党员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一致对外。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髓,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就是这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的精神。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亮了现实,也照亮了未来。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现在从两个‚牢记‛和四个‚求‛来说说我对党史的认识。
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让我从思想到灵魂再一次地接受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灵震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一要‚求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90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学习党史,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的、辩证的学习、运用能力,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要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杜绝想起来读一点,忙起来丢一边,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学不精通不罢休、学不深入不放手。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学、深学、学深、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不是应差式地看,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党执政兴国的规律性,全面系统的继承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学会辩证的认识党的历史、借鉴运用党史。
三要‚求实‛。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必须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消化运用,活学活用。学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党史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史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起来,从浩若烟海的党史故事、党史理论中淘金寻宝,增智长才,把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借鉴党史经验,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打好党的组织的坚实基础。
四要‚求新‛。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不是教条,切忌照搬照抄。我们今天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重点在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历史之树常青。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新作为,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读历史的心得篇二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也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的光辉和阴暗。对于我来说,学习历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经历。通过学习历史,我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对人类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对历史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前进是不断付出巨大代价的。无论是战争,还是革命,都伴随着无数的牺牲和痛苦。历史上的每一次社会变革背后,都有人们流血流汗的努力和坚持。比如,中国的抗日战争,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付出了无数的牺牲,但也最终让中国人民收获了抗争胜利的果实。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付出努力和牺牲,我们才能够迈向更好的未来。
其次,历史告诉我们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上许多改朝换代的事件,都是因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而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那个时期,贵族压迫人民,人民饱受苦难。然而,最终,人民勇敢起义,推翻了贵族统治。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人民团结一心,并付诸行动时,他们的力量是无法被压制的。
第三,历史告诉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历史上的错误和教训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德国的纳粹主义就是一个殷鉴。上世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党崛起,希特勒实施种族清洗政策,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这一悲惨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种族歧视和仇恨是何等危险和毁灭性的。我们要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让人类永远远离此类灾难。
第四,历史告诉我们真理是客观的。虚假的历史只是一种美化或掩盖现实的宣传工具,唯有真实的历史才能让人们从过去学习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上的真理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无法被改变。只有通过真实的历史,我们才能对过去有真实的了解,并从中获得启迪。
最后,历史告诉我们尊重和包容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历史上许多矛盾和争端,都是因为不同群体之间缺乏尊重和理解而产生的。比如,二战期间,纳粹迫害犹太人,美国黑人历史上也遭受了种种歧视和不公。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和包容不同群体,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历史,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告诉我们努力付出可以取得成功,人民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不断重蹈覆辙是愚蠢的,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尊重和包容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我将始终牢记这些经验和教训,在自己的生活中贯彻它们。历史是我们的根,只有牢固立足于历史,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向未来。
读历史的心得篇三
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改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现就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和体会谈出来供同行讨论。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过去我们习惯于采用的讲解法和谈话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网络化时
代学生的需要,在众多的教学法中,我主要运用了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测一测。课堂大舞台,展示都精彩。先教后学,当堂训练,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观看历史影片
历史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遥远和陌生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我多次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鸦片战争》,反映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宏大的历史场景,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学写历史小论文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我们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当然这很花时间,事先得准备一段日子,教师拟好主题,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必须体现书本中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我们表演的历史剧《张骞出使西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历史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保持了学生学习的旺盛热情。
类似上述形式的做法还有许多,如带学生去花洲书院参观,举行历史图片展,展开社会调查,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既保证教学内容按期完成,又能开展如此多的教学活动呢?我的做法就是合并课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把更多的准备工作放在课余时间去完成。既保证了教学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读历史的心得篇四
5月7日,学校领导鉴于我是新上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特意给了我一个增长见识的学习机会:派我去德州参加山东省第六届历史学科教学能手评选大赛观摩学习。接到通知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栽培,我一定好好地学习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点,并吸取别人的优秀教学经验来充实自己,力争把这些好的东西都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作中来,以期达到能够提高自身能力和学生学习成绩的目标。
一、通过观摩了参加本次比赛的数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我获益匪浅。现将几点自己认为优秀的地方列出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前辈教师们批评指正。
首先,参加比赛的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普遍极高,学案课件的设计科学、合理、实用,在目标的制定上也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合,目标教学贯彻课堂始终,达成度较高。而且参加比赛的教师在课堂上个个教态自然、语言随和、亲和力强,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课堂气氛十分和谐。比如第一位说课的陈静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们做了充分的交流,和蔼可亲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课堂上老师们收发自如,特别是在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的环节方面,体现了较强的课堂组织与驾驭能力,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课堂上学生学习与合作氛围较浓,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而且动得有序而不乱。
其次,“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体现得较为充分。本次参评的19节课,没有一节是“一言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学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穿插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执教老师通过设计难度递升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讨论与交流,并通过给小组赋分评比优胜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小组间的相互竞争。特别是济南外国语学校的侯淼老师在这一方面很值得我学习,她讲解《难忘九一八》的过程中,对于西安事变各方的态度要求学生分角色饰演并大胆阐发自己对于自己所饰演的觉得态度,有一个学生饰演何应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时超出老师的想象,思想极度开阔,且思路正确,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赏和好评。所有参赛的教师都制作了精美的电脑课件,生动直观,真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而且在课堂上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之熟练让我赞叹不已。
再次,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都注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环节设计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授课过程中讲究学以致用,体现学史明智、服务于现实的理念,拓展提升到位,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与今天的现实结合起来,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其中有一位老师,讲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意拿去了本课中提到的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如:石榴、核桃、葡萄。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把这些物品奖励给回答问题积极性高而且回答问题准确率高的同学,由此极大的鼓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效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这一方面还有陈静老师表现得极佳,她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金字塔,把学生分成红蓝两队,按学生表现看哪个队的学生能率先达到金字塔的顶端,由此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极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而且对于课堂中得重难点问题教师讲得较为透彻,先学后讲,把讲融入到教师对学生的检查和学生的展示活动中。
第四:深入挖掘教材,不拘泥于课本。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从深层次的地方发掘课本知识。他们挖掘教材知识的深度之深令我感叹,他们自身具有的丰富的历史内涵也让我由衷地佩服,所有参赛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挖掘深入细致,材料补充丰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作为新任教师,我觉得每个老师身上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这我班门弄斧地简单的就一节我自己觉得优秀的课进行简单的介绍。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就是第一位讲课的陈静老师,她的身上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她语气温柔,态度和蔼,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她自身对于本学科的修养极高,对课本挖掘的深度极深。再次:讲课条理清晰、连贯,她所讲的是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她把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废墟篇,第二是思变篇,第三是鼎盛篇。按照这个顺序有条理的讲解整篇课文。
再次,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视频和图片结合使用,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气氛而且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能够获得知识的增长。
第四,亮点突出。本节课的亮点为:她以编写自己的汉书为主线,连贯顺畅的把汉朝如何从一开始的经济萧条国力衰弱的社会变成一个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庶的社会,既锻炼了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又自然而然的讲解完整节课的内容。陈老师还有一点很出彩,就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金字塔,叫做勇攀高峰。把学生分为红队和蓝队两个组,分别从金字塔的一个底端开始,按照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和积极性,比较学生哪一队的学生能够最先到达金字塔的顶端,这个环节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高。
第五:本节课唯一一个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张最后没能对勇攀高峰这个环节进行总结。
三、根据本次学习的成果,我要把好的精华的值得我借鉴的优点移植到我自己的课堂中来。首先,改革课堂模式。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的输入式的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当学生自己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后学习就简单起来。
其次,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给表现好的小组加分,而表现不好的则要扣分,在小组式的一个氛围下来刺激学生为了小组荣誉而积极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利用的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多媒体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兴趣,而且可以在其中添加一些比较重要而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因此,能否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利用的好与坏都直接关系着学的学习成绩,因此我打算以后多运用这种高技术的教学媒体,以期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
第四,调动学生的当堂记忆能力,并在最后给予当堂测验,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中每一分钟的利用率。我希望可以通过我对课堂的改革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情感的目的,并且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他们自己,是他们得到更好地成长。
读历史的心得篇五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我们走过的道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通过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从中得到启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认为历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学科。
第一段: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中的战争、政治斗争、经济危机等,都是人类社会曾经面临过的困境。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避免重蹈覆辙。比如,在学习二战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战争的可怕和和平的宝贵,从而珍惜和平,避免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第二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文化。历史可以打破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不仅扩大了中西方之间的了解和互信,而且推动了双方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第三段: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的过程。人类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存在。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角色,找到自己应该走的道路。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每个国家都应该尊重和平发展的规律,遵守国际法和国际秩序,与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第四段:历史的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思维。历史事实本身中的细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历史并不只是记住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而是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思维、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第五段: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历史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很重要,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历史也在持续地演绎着,影响着我们的未来。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研究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历史是我们走过的道路,是我们创造的过去。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历史永远是不完全的,因为每个人总是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并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走近真理,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读历史的心得篇六
历史是镜子,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从而汲取经验教训,指引未来。通过学习历史,我体会到了人类社会的无穷真理和智慧,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以下是我对历史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时间是公正的,任何错误和伤害都会被真相所揭示。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文献来还原过去的状态。通过仔细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发现,每一个错误和罪恶都将遭遇历史的审判。例如,纳粹德国曾经试图掩盖他们的集中营和种族灭绝行为,但最终还是被真相戳破,成为人们耻辱的一章。历史教会我们不能掩盖和美化,只有真相才能让人类社会进步。
其次,历史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历史是科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人类智慧的瑰宝。从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到希腊的哲学思想,无不展现着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历史体现了人类天性中的探索和追求,也说明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正是这些创造,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再次,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恒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更替,没有一个永远霸权的存在。无论是古埃及的强大,还是罗马帝国的辉煌,它们都最终被时间和变迁所抹消。历史教导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和物质,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努力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做贡献,而不是沉浸在功利和利益之中。
此外,历史告诉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包容。历史中的大事件往往都是由于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例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印度的英国殖民统治。这些冲突让我们明白,只有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历史告诉我们,仇恨和偏见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破坏,而合作和理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最后,历史告诉我们要审视和总结过去的错误,以避免重蹈覆辙。历史是珍贵的教科书,它提供给我们无数的教训。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战争、灾难和冲突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解决当前和未来的问题。例如,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就是从过去的战争和矛盾中汲取了教训,旨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历史教给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才能帮助我们不再犯错。
历史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智慧与启迪的源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故事,铭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我们珍惜当下,发展智慧与创造力,尊重包容他人,总结反思过去的错误。让我们用心去读懂历史,借鉴其中的智慧,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读历史的心得篇七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减少,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最迫切的任务。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就是指由历史教师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系统地归纳出来,在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讲解、讨论、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课,具有以下特点:
传统历史课堂一般是按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构建的。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把历史知识系统地归纳,按一定的时间或人物或事件来安排讲义,学生也按相应的逻辑来理解、记忆,相对来说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在高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引导学习等多种手段能达到一定的了解与理解,自主合作学习始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让他们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与让教师来最终消除疑惑,这种学习方式就避免了重复讲解,因材施教,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以何种形式的讲授新课,都要求对基本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常规课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展示新的课堂设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1.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方法和掌握不同的归纳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学生需要养成“想学”到“会学”甚至“乐学”的习惯,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例如:师生共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以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便深刻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夯实基础,提高设计能力。
中学阶段的知识都是相辅相成。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理清知识脉落,可按时间、人物、事件等。同时注重引入新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来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多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视作品等手段来让学生从视听感观上认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线历史教师对知识传授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准确与科学性,只有准确、透彻掌握概念,才能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实理解深刻。如在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只有让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进行知识讲解时除了让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师生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因后果那么整个教材的内容就清晰地融为一体,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了。
在日常的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永动机,只有热爱学习历史,才能在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有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现实中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与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例如: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苏德签订条约,为防止德国入侵,做准备,加强开发东部,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常规课,还是新课改下的素质课堂,只要能让学生在乐学中深刻理解知识,充分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把传统的课堂知识讲解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相信学生的成绩定会突飞猛进,教师会从繁锁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新课改的春天必定尽早到来。
读历史的心得篇八
历史学科的教学贯穿了初中三年,初一中国古代史,初二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世界史。应该说,初中三年,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但凡历史上出现过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三册六本教材,已经展现给了学生。这么多的历史知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提高认识和运用历史的能力,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现在,历史又即将面临中考,课时没有增加,要教的知识还是那么多,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把更多行之有效地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而比较法就是非常适合初三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
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人类社会的历史虽然漫长,但始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和促进下有规律地延续。如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改革变法造就繁荣盛世。历史的发生虽然是不可预料的且无法挽回,但又反复再现着惊人相似的历史现象,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出英雄,治世有明君”。因此,引导学生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于学好历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常用的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发生的,但是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例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但是其发生时间不同,发动战争的列强不同,带来的破坏和影响也不同。而经过比较,还可以对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圆明园的劫掠等内容加以强调。再如,对人类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三次工业革命加以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影响,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分别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等,对工业革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也可以进行比较。前者使日本走上了封建道路,而后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我们可以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美国、德国、日本摆脱经济危机地方法;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
读历史的心得篇九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为书、为史、为学生
历史教学为什么?为书乎?为史乎?为学生乎?对于所有的老师来说,在教学之初,一般都认为教材是开展教学最根本的依据,学生要掌握的一切都囊括在教材中。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以及历史学本身的发展变化,面对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挑战教材、挑战我们原有历史认识的题目,我们逐渐意识到教材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是静态的,而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活力的学生。教师不应囿于教材,"唯教材是上",教师要学会开发教材。如何开发教材?最关键的是要回到历史中去重新审视历史。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阅读大量史学原著,并且带着如何理解教材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挖掘,把历史教学的着眼点转向客观的历史本体,努力要教给学生真实客观的历史知识。翻开浩繁的历史画卷,崇高与卑劣共存,壮美与丑陋同生,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人文素养还在形成时期,审美心理结构不太稳定,因而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看法、认识会产生迥然不同的观念和反应,有时甚至出现很大偏差。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历史思维的训练过程,即人文素养积淀的过程。历史教学应借助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人物、事件、图片等媒介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激发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从而释放出感情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释放出自我实现的力量,提升人文素养。
——到位、到形、到神韵
历史教学怎么教?到位乎?到形乎?到神韵乎?刚开始执教时,我的课堂教学一般主要关注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分析教材,理清教材的思路,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熟悉地掌握教材的逻辑结构来设计教案和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上自然以讲授为主,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来吸引学生。这一层次可谓基本到位。但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就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注意课堂中和学生的交往互动。正如书中所说:教师的任务不是约束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由地思考和自觉地自我约束。在日常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采用讨论、专题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创造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这一层次可谓基本到形。在一次次"灵感"的冲击和一次次的"顿悟"后,在教学过程中会形成"一课一灵魂"的理念,即主张课堂教学要突出真正的历史"灵魂".在此基础上提倡学生真正的"神动"而非缺失灵魂的"声动"、"形动"、"群动",如此才可谓是"多元互动".可见,历史教师的教学艺术发展,犹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经历"族庖、良庖、道庖",由技进乎道的三重境界。
以上只是我拜读本书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片段感悟,更多的是前辈们的经验总结。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历史教学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远没有达到上述历史教学的多重境界。但是"我思故我在",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我会一直秉持这样的态度去思考,去探索,去追求历史教学更高的真谛!
读历史的心得篇十
开篇先要说句实话,虽然都说“文史哲不分家”,然而我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文科生,历史却是相当的不好,甚至常常会被工科的孩子爸爸嘲笑。各种朝代乱入,年代不清,人物混淆,事件蒙昧,甚至连一条历史线都捋不清楚,一到乱世的时候就糊涂掉了,贻笑大方。那么,到底为何开始读,读了四个月到底感觉怎么样,我今天动动笔,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一、读史的引子
想着孩子还小,接触历史实在有点过早,脑袋里形成一条时间线?感觉有点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直都没真的动心思搞历史。此前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孩子读完了《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这套书呢,主要是由中国最传统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少数民族故事、名著故事等组成,还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历史故事。孩子对历史故事异乎寻常的兴趣令我惊讶。《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里提到的七八个“三国故事”竟然成了她们的大爱,于是找来《三国演义》又补着讲了一些,她们说比《西游记》还好听,真让我这个从小不读《三国》的人醉了。随着《最美》的展开,孩子们渐渐了解到了李世民、朱元璋、岳飞、张骞、班超、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对历史朝代问得越来越多,我就开始琢磨着要用一套历史书来接《最美》的班了。由此开始了历史故事的讲读。
二、市面上若干儿童历史读物的简单介绍
1、《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一开始对这套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毕竟是步印大社出品的名牌,但也许是孩子小了点,这套在应用起来不能说很理想,至少不适合做启蒙读物。
先来说说《写给》的优点:一是图片精美,纸张高级。大社出品的质量是没说的,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很多不错的图片,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的照片,在讲到具体朝代时看看,非常有现场感。二是属于主题式串讲,围绕一个时代,突出几个观点,把多个故事串在一起,引发思考,结尾还会有思考题。三是篇幅短,适合孩子自己看。
再来说说《写给》不适合启蒙的问题,主要是不以故事切入,太过于像“教材”,趣味性不强,每一件事都是浮光掠影,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霸王别姬”之类的,也都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缺少故事的前后铺垫和渲染性,所以也难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情化的理解。此书配套的台版“小鲁讲历史”我没有听过,不好评价,但看目录来说,无疑是太粗了,一个朝代三两个故事,是根本无法领略到什么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上学时学历史的痛苦回忆,干巴巴的教材、人物、事件,一个年代表,背吧!那年代表后其实有多少精彩的故事,有多少鲜活的人物,有多少经典的典故,有多少隽永的哲理,都没有印象。当然《写给》如果用好了,还是很不错的,最好是对历史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用来串讲串读。
2、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系列。经过反复比对,以及各种版本的书最终都买来看了以后,基本可以确定,著名历史学家林汉达编写的系列中国历史故事书,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几乎也是唯一靠谱的原创历史故事书。如果你在当当或京东上搜索,基本上可以说,你搜到的绝大多数其实都是林汉达的作品,林林总总,然而不离其宗。《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是其主体,对,很遗憾,林先生只写到三国,就像红楼未完、海棠无香一样令人遗憾。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几个套系:《中国历史故事集》(大厚本,压缩版,到三国)、《中国历史故事经典》(6本,只到三国,故事多,内容全)、《中国历史故事集》(10册,修订版,雪岚续写,有压缩,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多种包装,与曹余章合著,到清朝)、《中国历史故事漫画版》(10册,到三国,严格按照历史故事集脉络画成)。其它历史普及书籍不是没有,但水平、原创性无一能与林先生作品相提并论,部分粗制滥造,画风低劣。
大家看上面这一大堆书肯定晕头了,我个人来说,推荐用10册装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来给孩子做第一套正式的历史入门书。原因一是稍稍精略,但不失原貌,重要的脉络、人物、事件都算比较充分。因篇幅精干,大人孩子读起来不至于失去耐心。将来对某一个朝代感兴趣,可以找别的再补充。二是这套故事集朝代全,林先生只写到三国,后面虽然是续写,总归是尽力保持统一风格,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第一次捋历史脉络无疑还是一撸到底比较好。三是与写给比,故事性更强;与上下五千年比,朝代性更完整。四是一些成语、典故,往往被提炼出来作为题目和重要内容,非常有利于孩子学到历史故事的副产品。
再次感叹老一辈历史学家兢兢业业治学著书的伟大精神,多少孩子因此受益,多少人对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拜林老先生所赐。把历史讲成孩子能听、爱听的故事有多不容易,又有多重要!看到书后老先生的手稿,真心佩服林汉达的勤勤勉勉,更加佩服他的惊才绝艳、学士无双!再次鞠躬!
3、《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应该说,这么多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再出什么像样的历史普及书读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法跳出林汉达先生的圈子。而中国台湾地区,倒是另辟蹊径,可以不受林先生影响,搞了一个教材式的《写给》,还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性的历史读本。作者吴涵碧女士,中国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中国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0xx年从未间断,本书即由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吴姐姐的历史讲到明朝中叶,我虽然没有买过,但从网上看到的片段来判断的话,吴姐姐应该是比林汉达系列更注重故事性的,着力突出的是历史上一些有趣鲜活的片段、人物,描写似乎更加细腻更加女性视角。但与此同时,在时间脉络走向上就弱化一点,有些故事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甚至是乱的,比如战国时孟子的故事,却放在春秋时伍子胥、勾践夫差的前头说,这也体现了专栏连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特点。虽然没那么多所谓,但对于第一次接触历史的孩子来说,时间轴上却有可能发生混乱。这是一个小小的缺点。这套书目前网上也有音频。
三、关于孩子读史的好处、年龄段及方法问题
历史概念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不到一定年龄是很难理解的,如果低龄读史,那么除非是和鲜活的历史故事相结合,否则是不大容易推进的。那么,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读史?说句实话,我曾经也很犹豫,也是在跟孩子读《最美》的过程中彼此推动的结果。因为我虽然是文史哲出身的学生,却希望孩子能学理科,学科学、学技术,学一些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端学科。历史这种学科,吃饱了饭挣够了钱,玩玩可以,万一孩子学得太投入,将来非得搞这个,实非我所愿。然而,经过这四个月来天天晚上固定的讲历史故事活动,我也觉得自己是想多了,这个只是历史普及,孩子也并未因为天天听这个,就减少对自然、科学等的兴趣,除了听故事、了解历史线,对未来的历史学习考试有帮助外,还收获了这些意外的好处:
第二:掌握到多种多样的人生套路。我有时候问闺女们“历史故事好听,还是童话故事好听”,答曰“历史故事好听,因为童话故事太无聊了,就是公主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要不就是没儿没女老夫妻有了个神娃!”我的乖,原来是嫌童话故事套路化,不新鲜。然而,“一切都是套路”,历史也一样是有套路的。破釜沉舟的套路玩过好几次,忍辱负重的套路玩过更多次,“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开国皇帝都在玩啊!韩信哭着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时候不会想到,后面还有前仆后继的功臣被杀掉。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孩子们听到东汉,已经知道在信不过的人面前永远不要流露真实情感,在敌人说“来呀来呀”的时候一定不要追上去。因为这是历史,是真实的,不是被大灰狼吃了以后还能剖出来的故事,所以才是真正可以借鉴的。都说“读史可以明智”,等以后来到职场上遭人算计,可以在心里微微一笑“小贼,你这些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啦!”
第三:感受千样人生。人这辈子,只能活一次,但在书中,却可以活千百次。我们自然不愿意让孩子去经历乱世,那么也就失去了体会英雄辈出快意江湖年代的机会;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是平凡普通人,那么也就没有感受王侯将相英雄美人情感的可能。幸好我们还有书,有真的来过这个世界,真的拼过、爱过、哭过、笑过的人的故事可看。我家老大听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站在胜利者的立场上,先问最后谁赢了,然后选择一个“她向着”的人,为的是最后不为角色伤心。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的情感往往自己说了不算,孩子会跟着故事情节走,跟着喜怒哀乐、患得患失,或得意忘形,或懊恼后悔,或意气风发,或伤心落泪。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渲染了半个多小时的悲壮气氛下,早早就说要向着刘邦的大宝最终忍不住哽咽流泪。有这一滴五岁孩童的纯真眼泪,这本书也算没白买。
第四:正三观,练思考。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就是说,呈现在后人眼中的史,往往是经过主观修饰加工的。虽然值得商榷,但历史的主观性,无论是记载的主观性,还是解读的主观性都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取向。我个人认为林先生的三观基本上是很端正的,既不腐朽过时,也不矫枉过正。如果说读史读史,读读热闹过去了,未免可惜。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加以妥善的引导发挥和提问讨论,孩子们便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奠定非常端正积极的三观基础。
那么,究竟多大开始读史合适呢。我家五岁半开始读历史故事,我个人认为,这稍稍还是早了点,但以故事为切入呢,只要孩子不抗拒,也不是不可以接受。通过听我讲历史故事的小读者们的情况反馈,我觉得7-12岁的孩子似乎听得特别好,对里面一些隐含的更深的道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最早也不能早于5岁了。读完可以买一套漫画集让孩子自己读,比较有趣。
我家的讲法也说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一天一个故事,以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为蓝本,提前会做一些功课,对里面提到的成语、典故、名古文、后世诗词、人物评价、人物轶事做适当的拓展。其中一些节点要问孩子们的观点、意见和选择,一个朝代结束,进行一个总体的测试,以考察吸收理解的程度,再适时推进。对于一些过细的战役情节,以及过于纷繁的人物姓名,我有的时候会故意省略掉了,一切以保持孩子听故事的兴趣为前提,该恶搞的时候要恶搞,该穿越的时候要穿越。经过这一遍的串讲,我自己的收获也是无比巨大的,甚至超过自己在上学时学到的、感受到的。我想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关于最近读史的感谢,也就是上面这么多了,只是一家之言,毕竟历史真的真的是很主观的东西。然而说到底,中国的孩子,我真心认为确实还是要读一读中国的历史,功利点说,读史对学习语文的帮助极大,不光是典故知识方面,更加是作文思想方面。宏观点说,因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在这里,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读历史的心得篇十一
本人在实施《历史》新教材前,认真研读教材及新课标,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通过历史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上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因此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培养:一是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三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为了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本人在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组选择组长一名,负责本组的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纪律的维持。在平时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讨论,理解教材,自足学习。小组自间开展竞赛活动,互相提问,作答,或者共同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教师评价,打分,在黑板上记录,学期末累。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能力,学会从生活中,社会中寻找历史,或把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每一个星期,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搜集历史素材。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为了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本人还经常开展一些“历史活动课”:
召开“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失败”辩论会。探讨人生的价值。现在班内进行辩论,对获胜的一方及表现优秀的辨手”加分”。然后在班机间展开辩论,形成一个班机竞争的局面。
召开“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开展“个人制作历史作品展示会”,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开展“我为祖国自豪”爱国情操演讲比赛,充分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学期末总评成绩有三个方面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60%,所在学习小组成绩占20%,个人的表现占20%。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和历史活动的参与,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丰富了知识储备,开阔了视野。
具有了一定的运用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进一步了解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分组活动时有时纪律乱,不好控制;有时为了维持纪律,不敢太过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此矛盾有时让人难以解决。
部分同学由于条件有限,课前的准备工作没有认真完成,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有时因为工作太忙,不能抽出时间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存在一些教学设备滞后的问题。
读历史的心得篇十二
开展教学活动要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如果只靠教师的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承受,因此,要注重营造历史教学气氛。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机械地讲解教材内容,学生那么被动地承受,课堂气氛沉闷,根本谈不上营造教学气氛。对师生来说,开展历史教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虽然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但从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而且,历史课成绩仅占中考总分的10%,学生便认为历史学得再好,在中考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太大,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在历史课上学习其他科目或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在这种状况下,历史课根本起不到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内涵的作用。并且,在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教学情境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很少在历史课上应用,学生感到历史教学枯燥乏味,致使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由于历史科目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科,因此大学中历史专业招收的学生相对较少,从而导致中学历史专业的教师较少,好多学校的历史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或由年龄较大的教师代课,由于缺乏专业根底,他们完全按照教辅讲解历史知识,有时不能突出教学重难点,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能胜任历史教学工作,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
在新课改形势下,要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历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从思想上对历史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感受到学习历史带来的快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如让学生扮演书中的历史人物,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历史题材的影片、带着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乐学、善学、爱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读历史的心得篇十三
7月13—14日,我参加了在银川市第九中学举行的为期两天的20_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本次教材培训内容详实,高屋建瓴,对当今初中历史教学及新教材的使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一天,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编写人员张静老师针对部编新教材作了全面又细致的说明,从新教材的编写背景和经过,新教材的内容、体例及重点核心,以及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了具体的解读,让大家明确了教材改革的方向。我也收获颇丰,尤其是对新教材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整体面貌。这次部编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并且贯通解释了中国古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这就构成了我们习惯上所说的“面”。这样,就能收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功效。
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完整平台。新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前面都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除此还有课文前设,课文旁设,课文后设等,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阅读,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重要问题,准确阐述正面教育。在编写和审查部编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处理一些重要问题的表述时,既要符合历史实际,史事准确,更要符合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这个问题,既关乎历史观,又涉及到历史发展的主线,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在分析教材、使用教材时需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应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客观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功能很好地发挥,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意识。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张静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录像观摩课,这节课注重史料的解读,应用史料教学,扩展教材内容,给在座老师以深刻的启发。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尤其是课本中提供的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地图插图,经过长期的验证,这些材料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史料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史料,并学会概括提取有效信息,使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史料论证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第二天,北京汇文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丁丁老师针对部编新教材七年级历史课例进行了评析。丁老师的讲座充分结合历史课堂及教材的实用性,并结合一系列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给与会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尤其是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丁老师带来的《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与《辽、西夏和北宋的建立》等四节示范课各具特色,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流程清晰顺畅,问题设计独特而巧妙,师生互动积极而热烈,知识点落实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四节课,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与我们分享了使用新教材的体会与经历,引发了我们对如何使用新教材的深刻思考,我相信,我们将与新教材共同成长。通过具体的课例分析,我更细致的了解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也清楚的意识到这套教材将给我们一线教师教学带来更多拓展的空间,我已经迫不及待与新教材美丽相遇。
这次部编版历史教材在呈现方式、学习要求等各个方面与《历史课程标准》高度契合,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它有一些新的历史教育理念。这些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历史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强调基本史实的同时,更注重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
两天的培训活动,我仔细聆听认真记录。通过学习,我开始真正感悟新教材的新理念;通过学习,我沉寂的思维被唤醒;通过学习,为我打开了一个个新的视角。新教材培训,引领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切实用好教材,激励我们成长为掌握教学真谛的优秀教师。不需扬鞭自奋蹄,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断前行,相信前进的路上,风景会更加美丽。
读历史的心得篇十四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和学院的徐怀书记一起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回观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句毛主席的词在脑海中浮现“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不容易的,走过的路程更是艰辛的,在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满目苍痍,饿殍满地,内有军阀连连混战,外有帝国主义炮火轰打,但是,为了解民众于倒悬的党的创始人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们,顶住了重重压力,于1920xx年创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在这92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救国之路,成成败败,经历了许多坎坷,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的前辈从没有放弃过,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要用尽全身的力量把它握紧,直到胜利的光芒洒落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无不证明了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
面对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从1949年建国到20xx年中国从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成功,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穷二白到今天成功承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令世界瞩目。回顾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党的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党的建设性始终是贯穿党的建设的一条红线。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推进党的建设,开辟了中共特色的革命道路;当时党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直至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今天我们的中国人民在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阔步前进。
今天我们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汲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毛病。
水是生命之源,上产之要,生态之基。而共产党与我们来说就如同水一般的重要
我们的党至今已走过近92年历史了,已经发展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执政60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目前我国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多年发展速度为世界第一,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及时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虽然还没写成,但是,我是这一时期的全程见证者、党的政策受益者、国家建设参与者,我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安康,因而我将坚定不移地永远跟着党,并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绵薄之力。
读历史的心得篇十五
根据呼伦贝尔市课题管理小组的总体安排和高中教研室为全面落实子课题《构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的区域教研体系的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根据本校实际特制订了《构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的区域教研体系的研究》高中子课题实施方案。历史组根据我校课题实施方案,制定了历史组课题实施方案:《以学案为载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在经历了课题立项、开题报告、人员分工等一系列前提准备后,20xx年9月,《以学案为载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正式付诸实施了。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心得很多,下面围绕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心得做如下总结,希望能和同仁们共勉。
导学案是一种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学习方案。它的主要内容在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汇集了课标要求、知识梳理、合作探究、视野拓展、巩固练习、能力训练等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环节,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路线图。同时,它还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情的桥梁。是提高教学效益、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学习方案。通过实践,导学案的这些作用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备课包括很多方面的,但是唯独没有备导学案的,作为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多了一个新的环节,那就是备导学案的编写。如何将导学案备的完美?导学案、教案、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该如何处理?这都是对教师的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经过实践,历史组教师总结了导学案的几点编写原则:
1、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按课时编写导学案,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利于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2、问题化原则。新课改后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讲究的是三维目标的体现,如何将所教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有必要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或课堂活动中。
3、层次化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困难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读历史的心得篇十六
历史是人类不断前行路上的一面镜子,它记录着文明的起伏兴衰、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人类的一员,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在我多年的历史学习中,我积累了很多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历史的重要性、历史的教益、历史的启示、历史的反思以及个人历史的价值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了解人类过去的努力和付出,更能明白过去的错误和教训。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员,她揭示着人类的真相。”
其次,历史的教益不可忽视。历史教会了我们如何从过去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如何从过去的成功中获取启示。历史是一面照妖镜,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认识人性的复杂性,看清权力的腐化以及战争的残忍性。历史教会了我们宽容与友爱,正义与公平,真理与智慧。正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说:“历史乃智者的良师益友,无数的人事就坐在那里,每一个人都是智者的老师。”
第三,历史给予我们启示,指引我们前行。历史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典范,通过历史,我们能够看到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也能够看到失败背后的教训和警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如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所说:“历史的书页上写满了幸福的答案与不幸的教训。”
第四,历史需要我们进行反思。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过去的错误和弱点,从而反思我们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通过反思历史,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正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真正的历史是在苦难的熔炉中创造,善后在思想的道德中完成。”
最后,个人历史的价值也是无可置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人的历史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了解自己的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指导自己,塑造自己。个人历史是一个人生命的缩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经历和成长。通过回顾个人历史,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激发自己追求更好的动力和勇气。
历史是一面照妖镜,它提醒我们不断反思过去的经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获得启示,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意识到文明的进程是需要代代不断努力付出的。历史是人类的宝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学习它,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助力。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瓦特所说:“历史是庄重者的俱乐部,勤奋者的书籍。”只有掌握历史,我们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提高自己,追求更广阔的前程。历史是我们的镜子,也是我们的财富。
读历史的心得篇十七
第一段:引言(200字)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反思过去,了解过去,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现在和未来的智慧之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心得体会,对当下社会和个人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我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心得体会,下文将重点阐述其中的几点。
第二段:历史背后的价值观反思(200字)
历史并不是单纯的叙述一系列事件和事实,其中也融入了对价值观念的反思和评判。通过研究历史,我深刻体会到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和结果,而这些价值观念往往是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源泉。因此,在面对问题和选择时,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历史中的错误教训也提醒我们,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
第三段:历史启迪个人成长(200字)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历史的启迪。通过研究历史,我学习到了许多伟人的奋斗精神和智慧。他们的经历和故事深深地鼓舞着我,激励我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屈服。历史还教会了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忘过去的艰辛与付出,并在未来的道路上保持追求进步的热情。历史对我起到了榜样和鞭策的作用,不断激发着我追求卓越的动力。
第四段:历史对社会认知的启示(200字)
历史是社会进步的指南针,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知社会的发展轨迹和规律。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兴衰通常会经历起起伏伏的曲折路程,而背后的原因往往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引领社会进步。同时,历史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社会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第五段:历史的价值与未来展望(200字)
历史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此为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历史文化,珍视历史遗产,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为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历史永远是人类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只有通过认识历史、总结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现在和未来的智慧之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价值观念进行反思,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过去的故事,引导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下,引领我们选择和迎接未来的挑战。让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深入研究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历史的心得篇十八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8、9、10三个班的历史教学,经过一年的事历史教学工作和国培培训,对历史教学的内容结构、知识体系、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教。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和探索实践,在业务知识掌握上、新课堂的构建上及学生的知识水平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业务知识学习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深感知识的匮乏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教师教师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时代的引领者,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否则就out了。为此,我自主钻研业务知识,看与历史有关的书籍和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坚决不打无备之仗。坚持听课,听先进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从而我的业务知识水平有很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我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堂的构建上
新课堂的构建上,坚持运用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理论,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健全制度、坚持分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堂的构建,分组教学是关键,制度是保障,灵活多样的环节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通过实施分组教学以来,我感觉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能现在看起来有些耽误好学生,可时间久了,对全体学生都有好处,能培养优等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能帮助差生提高成绩,但是也存在不会还不学的学生,这是分组尝试路上的老大难。也是教学中的困惑所在。
三、学生成绩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在几次的考试中有了良好生,这是上个学年没有的。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进步,这与我对本年级的教学设计和能力培养相协调的。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构建新课堂方面存在问题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精神,仍然习惯于控制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虽然在学习新课程的精神中意识到了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潜意识中仍然习惯于把课堂看成是我们自己崇尚自由、自主的场所,担心把自由、自主还给学生以后,自己就失去了自由、自主。升学考试的重压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愈来愈重,迫使我,愈来愈背离教育的本质,以图牢牢地控制学生。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总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是待解决的问题。
努力方向: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本学期,新课堂构建初见成效,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无论成绩的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模式。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尽力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读历史的心得篇十九
9月20日上午,在教研室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刘国钧中学进行靖江市高一历史的集体备课,听了刘国钧中学的李老师和倪老师的两节研讨课,感慨颇深,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启发。
李老师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给我们展现了一堂精彩的历史探究课。李老师紧紧围绕课标要求,以探究的形式将本课的重点用材料和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以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等方式将本课的重点难点一一化解,这样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了课本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举多得,很值得我们学习。
倪老师以他独特的方式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他的《古希腊民主政治》一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以一些历史小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让学生做代表来回答相关问题,在推举代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起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和能力,是一节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课!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找到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方法,将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在"教中学,学中教"。
同时也非常感谢姚老师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启发!
读历史的心得篇二十
《历史》是一本著名历史学家胡士托夫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欧洲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时代。读完这本书,我被它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度的思考和精湛的文字所吸引,对历史的认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下面就我对《历史》的学习体验进行分享。
第二段: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历史》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启示就是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历史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阶段。由此,我理解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需要将一些片段性的事件,组合到一起,并对其它事件产生的影响力进行全面地分析。有这个认识后,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我可以跳脱个别事件的单独解析,把握历史的阶段性与整体性。
第三段:区分正误和权重
了解历史的正确性对于学习历史而言是首要的,何为真正正确的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重要性及其后续影响。在阅读《历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明确了历史事件的正误和权重,能够更清晰的分辨历史事实,避免历史钻牛角尖。举个例子,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关键人物如杜兰达、达芬奇等,政治家如佛罗伦萨共和国首领拉斯卡里斯,及有关人物等,这些人物的影响力都与文艺复兴密不可分。有了这个对历史人物的权重认识,我将更好的了解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及其不同的价值。
第四段: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历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以及教训。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某个时间和地点,某些政策、决策和思想的正确性和错误性。阅读《历史》书后,我的历史视野得到了拓宽,历史认知和学习能力增强。我在学习历史时会注意观摩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去思索它们为什么会被不断地提及、深挖,以及这些经验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第五段:历史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很大的意义。了解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素养、审美和人文关怀,同时,也会让我们拓宽自己的思考和视野。阅读《历史》一书,让我明白年轻人应当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后来着重加强历史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记得书中曾经讲到,加强对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会历史知识,还要培养我国青年了解、守护、拥抱中华文化等方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此,我相信改变一个人,便能改变整个时代。
总结:
学习《历史》对我而言是收获颇丰的过程,它启发了我对于历史本质和历史学习的认知,也让我对历史的了解及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阅读《历史》一书,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对人类的发展、思考和未来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去关注并深化的方面。同时,我们也要记住,历史研究从来没有尽头,历史的进程也是永远在变化的。因此望所有读者能在警惕古人智慧和认识自我、别人特色间寻找、启迪自我人生。
读历史的心得篇二十一
我对纲要课的认知和期望 提起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头疼,对于理科生,尤其如此;更难以理解的是;理学的数学也要学,尤其是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很难让人快快乐乐的接受。我们喜欢辉煌灿烂的唐宋,喜欢强国的自豪感。可是,终究是要学的,既学之,则安之,也只能这样了。
而且,在听了几次课之后,开始有点喜欢这门课了,历史,真的是让人不得不爱。
首先,我们有必要学习历史,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从中获益。近代史,是侵略与反抗的历史,是民族发生巨大转变的历史,学习它,我们从中获得一种激励,一种挑战。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忘本,居安思危,方为明智之举。我们学习历史,不只只在于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对历史知识的总结之后,得出对现在有用的东西,在未来的生活中,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历史不只是过去,更是未来,甚至,未来比过去更是他的内涵。学习历史,知道发生的事,总结发生的事,分析发生的事,从而预测未发生的事。这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从小就喜欢听爷爷奶奶讲以前的故事,也常和爸爸一起看一些解放战争时的史事资料。渐渐地通过学习、了解,才知道,这叫历史;才知道自己打小喜欢听、喜欢看的统统都叫历史。
在大学自开课以来,最喜欢的莫过于上历史课听历史老师讲以前的事。或许自己心里还是儿时的想法吧,总也放不下听故事。但现在的我,心里还是有偏差的。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自己喜欢学习、了解历史想必也一定是这个原因:我想明白一些东西,深点来说,我想通过以前的那些事明白一些道理.首先,我认为学史可以明爱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激发了我内心深处潜藏的民族自豪感。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等等等,这些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弥留之际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言论更加让我激情万丈。而关天培、邓世昌以身殉国,戚继光忠心报国,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史可法宁死不屈,谭嗣同舍身变法,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些英雄行为及坚定的信念,更加激励了我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看着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如:列强对华的五大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我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它增强了我自立、自强的信念,让我懂得了强国的重 要意义。听着中国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革命史,让我的心里永远留下了他们的烙印,立志珍惜今天,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认为学史可以明做人。漫游在历史的海洋中,它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地对我进行着人格的熏陶和激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等咏志诗句与秦桧、汪精为、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对比起来,让我更加准确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刘胡兰、李大钊等人的事迹,告诉了我要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同时勇于献身。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告诉我要笑对挫折,胸怀坦荡。
最后,我觉得学史可以明事理。现在的我身上还有一大弱点:判断能力低,思维能力差。而学习历史让我了解到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了我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头脑,还明白了许多哲理。如:通过对陈独秀、洪秀全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我掌握了一分为二这把钥匙,培养了我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了我的判别是非能力;通过听老师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了我多方位的思维能力。
师大附中听课感受与心得
女刘老师讲的七年级上《鸦片战争》一课,课堂形式多样,氛围十分活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少不了老师的精心准备和讲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们听课的激情,初中课也许就应该是这样的。下面我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地方来简单说说自己听课的感受和心得。
1、课堂有效的引入 老师首先以两张非常美丽的花朵图片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提问道:“哪位同学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下这些花朵?”同学们非常积极,有很多人举手,有的说美丽,有的说好看,有的说华美。老师归纳,“总之是很漂亮是吧。但是就是这么美的花朵,有人却用‘罪恶’来形容它。”学生们很惊诧。老师紧接着说,“是的,那大家知道它是什么花吗?”知道的学生说:“罂粟!”“对了,它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罂粟花!为什么它是罪恶的呢?”老师接着又放出了另一张图片,鸦片。“是的,罂粟花虽然美丽,但是它可以制成鸦片,鸦片是什么呢?是毒品,吃了会让人上瘾中毒。而这种东西却引发的一场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鸦片战争》。”
老师通过使用美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设置最简单的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就很容易回答,学生们就很想表现自己,所以争相举手回答问题,这就使得一开始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老师的归纳与学生们达成共识,花朵很漂亮。但是紧接着老师话题一转,有人说它很罪恶,学生们啧啧称奇。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心,花朵本来很漂亮的怎么会说它罪恶呢?好奇心一下子涌动上来。老师通过提问花的种类,给出了学生们答案。原来这种极为艳丽的花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罂粟花,罂粟花的果实可以制作鸦片,人一旦吸食很容易上瘾中毒,它当然是罪恶的了。接着,老师说就是这种东西(鸦片)引发了一场战争,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鸦片战争》,很自然的过渡到了今天所学的课程。这样通过图片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和层层引导设问的方式,师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实现了罂粟花——鸦片——鸦片战争这样一个三者息息相关,一环扣一环,参差清晰分明、生动活泼的课堂引入。这正是以后我要学习的地方。
2、方言与普通话的有机结合刘老师全课基本上是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来教学的,学生们也基本都是用普通话回答问题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并不仅仅局限于普通话的教学,她很灵活的运用了乡土资源的一种——方言——四川话,这就使得课堂什么的生动有趣。比如,在谈到鸦片战争之前中英贸易中国常处于出超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老师就设置了一个情景,一位农民家的孩子在街上看到了卖洋布的洋布行,就出现了下面一段对话: 儿子:妈妈,街上卖洋布了,可好看了。
妈妈:好看管什么用,结实才行。儿子:那洋布又细又结实。
妈妈:光结实管什么用,便宜才行。
儿子:那洋布可便宜了。?? 在这里,老师就用四川话读了对话,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笑声,看得出同学们都被逗乐了,达到了吸引兴趣的目的。接着老师口音一转,便回归到普通话,提了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买洋布吗?为什么?见老师用方言提问,学生们索性也用方言回答。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部分学生认为妈妈会买,因为洋布物美价廉。但也有学生回答说不会买,因为可以自己织。老师便解释道,当时的农民家庭一般非常贫穷,即使洋布再便宜也买不起的,一般都是自己在家里纺织布。中国古代就是一个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这种小农自然经济对西方的工业品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农民吃的用的都可以自己生产出来,所以那些西方的商品对他们没有多少吸引力。而中国的土特产茶啊,丝绸啊,陶瓷啊则在西方很受欢迎,所以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经常赔本。这样通过方言和普通话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先用方言互动,调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再通过普通话比较抽象的解释原因,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不至于一直讲理论,过于乏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方言教学虽然使得课堂生动有趣,易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但也不能使用过多,一是影响学生普通话的学习,另一个是会给班上外地的同学带来理解上的难度。
3、课堂提问的有效互动
所谓“问题互动”就是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使历史课的教育更有实效。而要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互动,教师就要做到因势利导。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第二,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足进行补充,最好以“建议”的方式出现,尊重同学的自尊心,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建议”的分量,这样能够拉进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和谐。
而本节课中,刘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从总体上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不乏一些失败之处。比如刘老师在讲完林则徐虎门销烟时,提了一个问题:假如当时你在销烟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白林则徐那种不为外来侵略,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但是她在这里犯了一个思维定势的错误,就是她理所当然的认为学生们都会回答诸如“非常激动”“非常开心”此类的话语。但这可能只是站在一般百姓的角度,她忽略了如果站在烟民的角度,他们会怎么想呢?很巧的是,这时一个男同学就说出了,站在当时烟民的角度的感受:悲哀。我会很难受,因为我再也不能吸食鸦片了。老师一听到,她并没有表扬这位学生很新的一个思考角度,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为了跟课本一致,想也不想的就批评这位同学,“只要是正常人肯定不会像你这样想的。”殊不知,这句话很伤人的,更何况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点,刘老师处理的不是太好,没有很好的做到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尽管这种思考是非主流的,但对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则大有裨益。
4、不要在假设历史上浪费时间 历史,简而言之,便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一去不复返。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更多的应该是客观、公正,在掌握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去假设历史,这样做无非是个人情感、价值观的泛滥,不利于我们认识“真实、客观”的历史。说这些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想指出刘老师在课堂的最后花了不少时间让学生们自由想象,假如中国学习外国之后还会挨打吗?我可以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这样花费课堂不少的宝贵时间去让学生们假设历史,着实有点事倍功半。其实,通过讲完本课内容,完全可以根据史实得出一个结论,当时中国挨打,就是因为腐朽、落后,所以中国要不想挨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肯定要学习西方。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假设,只有假设才能得出这个结论。所以,不建议在假设历史上花费过多时间,语文课上倒是可以一试。
大连市第四十九中学霍晓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意识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根据历史学科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的历史教学的特点出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思的培养,重视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理论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加强学习。惟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方向,洗刷陈旧的目的。在这几年中,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文件精神。其次,来自于勇于对自己的否定和扬弃。再次,来自于我们保持对所处时代的敏感。教师必须自觉置身于时代的前沿,时刻关注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关注一切未知领域中的新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一种身在校园,心怀天下的胸襟。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心态年轻、思维活跃、观念不断更新,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新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绪和谐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记得在上完《辛丑条约》这一课时,要对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签定的卖国条约进行小结,说“由此可见,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谁知话刚落声,就从角落里传来出了这么一句话“老师,李鸿章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贡献,比如??”。这时候,心里在想为何不让同学们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了。接着,我表扬了那位同学,同时也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论点“李鸿章是历史上的大罪人”,“李鸿章也有贡献,不能太苛求”让大家进行发言。经过了十几分钟的激烈的辩论,最后再由我进行了小结。这一堂课就在这样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当中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极大地融洽了气氛,和谐了师生的感情,就能使学生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相反的,如果当是教师打断了学生的疑问,不仅伤害了学生求知的愿望,而且使得这节课变得很沉寂,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没有办法体现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乏有一些小小的窍门。比如经常使用一些激励的话语,小兵也可以立大功的,会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想学什么,想怎么学”“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想说的站起来说吧”“你的想法比老师好”“你对老师这样上课满意吗,给些建议吧”等等。这些话看似很平常,但它确实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它拉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情感,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与积极性。
另外,教师本身可以凭着自己的丰富知识,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吸引学生参与到里面,而进行学习交流。在活动中,更能增加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在课堂中发酵。当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在这方面,我成立了一个集邮兴趣小组,通过学习历史来补充了解邮票上的知识,通过欣赏邮票就能更好的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我们现在有成员近30人,通过了每周固定的一次集体学习交流,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的融洽了。使我们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师生,而且还是生活上好朋友。
三、多种尝试性的探究学习。
现在的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完成这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要具备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并确定他们所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研究中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更注重于这一方面的探究。而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必须要有一片天空让他们去开发。为此,主要是通过了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初一年《姓氏的来源》的活动课中,这可看似简单而又无从下手的题目(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材料缺乏)。我们在班上通过按姓氏分若干小组(避免重复,浪费资源),进行分组研究。通过指导他们怎么样去查找资料(查族谱,问长辈,网上点击,图书馆查阅等等方式),根据他们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提问题,然后去找答案,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乐在其中,而且发挥了合作的团队精神,体现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其次,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我采取的做法是,逢双周,让学生对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然后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找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这样做,既祢补了教师知识的“单一性”,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查阅获得 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能力,还符合了学习历史的规律。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2014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河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河南省置换研修项目初中历史学科集中培训班。这期间,几十位专家学者的谆谆教诲,如涓涓溪流滋润着余干涸的心田,使余受益匪浅。恩师的启迪,自不免使余思想上风云激荡,对平素的课堂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收获了点滴心得,现略呈于下:
余窃以为,一个老师上讲台之前,有几个问题必须首先要搞清楚。
第一个问题:教什么?
余曾作《关于历史学科教学的心得体会》一文,文中谈到余目前所教的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存在着巨大的缺陷:1)出于按照主题式模块化编排教材的需要,编写者人为地删选历史知识,将自认为符合该模块主题的组合在一起,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历史事件的顺序错乱。同时,也使得有的历史知识本应被编进教材,却因其自认为与模块主题不符,而被剔除出教材。2)历史知识扭结杂糅。3)同一个知识点的许多相关知识被肢解,如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一般零零星星地散见于诸多章节之中,从而造成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系统性认知的缺失。例如,八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的历史知识的编写便是如此,其相关知识被分别编排进了第18、21、23、24等课之中,那怎可能让学生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呢?纯属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那么,面对如此教材,作为老师教学生就应该教他们如何将教材中所颠倒的重新再颠倒回来,将教材中所剔除的为学生补充完整,将教材中扭结的杂糅的错乱的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清人类历史的发展顺序,准确地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使其能够了解人类历史的全貌,还原人类历史的真相,在其脑海中,能够形成清晰地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构建起自己的大历史观。一句话,能够使学生真正地了解真正的历史。
君子;孩子们将来也不可能人人都去做学问,人人都去搞研究,人人都去钻那故纸堆,人人都去皓首穷经,人人都去做那百无一用的书生。学生需要实际的学问,学生需要的是在学习中掌握切实有用的知识与技能,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多丰富历史课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首先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对历史、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兴趣就是灯塔,它会指引着学生自己去追求自己本身所真正想要的知识与能力,去真正地在学习中获得未来现实生活中对己身真正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求之者。”诚所谓也。
第二个问题:怎么教?
如前所述,教这样的教材是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去照本宣科的。那么,作为老师,上课之前,首先就必须要充分地备课以进行教材的重新整合,或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该调整顺序的一定要调整顺序。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就经常这样做。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我是按照夏朝史、商朝史、西周史„„.明朝史、清朝史的时间顺序来讲的。在讲世界当代史部分时,我也完全打乱了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将其分成了三个总章、七个小节来讲的,三个总章是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七个小节分别是战后美国、战后西欧、战后日本、战后苏联、战后东欧、战后第三世界与中东问题。
第二,一定要将被删除的使正常历史不能衔接起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一定要将“东汉史”与开元盛世之后至北宋建立期间这200多年的历史知识教给学生,历史是不能断裂的,因为历史从未中断过,人为地割断历史应视为犯罪。
第三,一定要将星罗棋布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珍珠重新连串起来,使其成为晶莹闪亮的珍珠项链。即老师给学生的一定得是珍珠项链,而不是就珍珠还给珍珠,那老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哪里呢?另外,重新整合时须补充完整的仍一定要补充完整。下面,我仅以自己重新整合过的“古代罗马”为例予以说明:
“五.古代罗马
1.约公元前754年,罗马开始建城。
※西方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比喻成功需要年深日久的积累。2.“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3.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最初,它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两名执政官,都由贵族担任,而统治实权则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把持,因此罗马共和国实质上是奴隶制贵族专政的国家。
上的霸主。5.公元前73年---前71年,罗马爆发了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6.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在罗马实行军事独裁,因触动了元老贵族的利益,公元前44年,凯撒遇刺身亡。7.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独揽了各项大权,他还被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实际上成了皇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中国古书上称罗马帝国为“大秦”】 8.通过连续的军事扩张,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规模,西起不列颠,东抵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地中海也成了它的内湖。9.由于内战的停止和统治的加强,社会环境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因而,历史上将罗马帝国初期的200年间,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罗马圆形大剧场:建于罗马弗拉维王朝
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意思是: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或者指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拉丁语
面危机。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也称拜占庭)帝
国,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都城,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为都城。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和西欧上古历史的终结。东罗马帝国则继续存续到1453年。”
第四,一定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的作用,使自己的课堂既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又充满活力、快捷高效。我曾连续三年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不间断地进行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我觉得,要达到上述目的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机、生、板”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与完美统一。“人”即教师,就是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传授知识的能力。“机”即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声电光能等各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容量大知识储备丰富等方面的优势,以最大限度地增大课堂容量,向45分钟要效益,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生”即学生,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毕竟是在教学生学,毕竟是以学生能够学会全部知识充分掌握知识以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会的知识并将其最后自化为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为终极目的的,那么,自然就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并以最终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学生完全掌握捕鱼之术为本旨。“板”即黑板。多媒体毕竟是辅助教学设施,既然如此,那它就是有弊端的,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它不可能将老师要讲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在荧幕上,荧屏毕竟空间有限,自然容量便是受限制的,更重要的是,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与交融,那么,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有教学灵感的火光迸溅,而这是老师需要及时地将其板书给学生的,此外,课堂上学生也要做各种各样的练习,自然也要用到黑板。总之,黑板的作用不可忽视,不能以白板完全取代黑板。最好的策略也就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四者做到四位一体,完美统一。
三年的实践,余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即运用多媒体之后,课堂容量增大的同时,需要学生抄的东西也多了,而学生做笔记也比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勤快的多了,但是,如此一来,课堂上的许多时间都浪费在了学生的抄写与做笔记之上了,反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常常有学生抱怨说:哎呀,这课上的怪有意思,就是讲的太少了,学的东西不多,云云??这就是实证。余曾为之苦恼多日,培训以来,经老师的指点与与同学们的探讨,余有茅塞顿开之感。余决定今后尝试着将自己整合过的所要讲的内容以教学预案的形式于上课之前提前发给学生,以此为蓝本,由学生先预习,再上课,以最大程度地压缩学生抄写和做笔记的时间,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使自己的课堂真真正正地“高效”起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还将上下而求索。上述心得,见识浅陋,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雅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86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