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贡献。写总结时要突出重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趣事,让我们一起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一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网友来稿)
广西来宾市一中韦茂亮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1][2][3][4][5][6]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二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高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会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归因。
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文本解读的本质不仅仅是认识文本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从文本中汲取什么,认识什么。具体到《游褒禅山记》,读者应从积极方面看王安石要人们坚持“尽志无悔”的哲学。淡化“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的传统解读。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但归因到任务的难度,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电影里“国军”打了败仗,将领对蒋介石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他们的错误是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失去自信。归因到客观条件,不是积极的态度,因为人改变客观较难,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归因到个人能力,往往产生悲观情绪,觉得自己不行,因为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提高的。只有归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积极的。因为努力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努力去做。
我认为我教这节课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解读王安石的成功归因方式,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正确的归因。
(一)、导入:
(二)思考、交流
研读第三段
1、王安石认为,真正的奇伟瑰丽的景在哪里?明明奇伟瑰丽的美景在险远之地,可为什么是“人之所罕至”?试在文段中找出提到“不能至”的句子。
明确:常在于险远。(板书:难度)“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明确:志、力、物。(板书)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力与物的条件具备了;未至乃是因为志不坚。
明确:后悔。“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试以四字概括作者游洞后的心得体会。
明确:尽志无悔。(板书)
研读第四段
明确:因仆碑而考证华山当为花山,但大家都弄错读音了,却是以讹传讹。感叹古书不存、讹误必多,而众人不得而知。做学问要深思而慎取。(板书)
(三)、感悟表达
(四)、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而是在借景生论、即事明理。作者通过游洞不得穷尽和华花读音缪传两事,得出“尽志无悔”和“深思慎取”的道理。这也给我们以启示:无论是治学还是修身立业,都得有坚强不屈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愿我们共勉。
(五)、板书设计:
游——即事明理——叹
洞志、力、物———尽志无悔
难度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三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的2、3
目的1、4。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3课时
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指导背诵。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要说的是《游褒禅山记》复习,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要求是:1.正确认读基本篇目的字音,读清句读。2.理解基本篇目中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3.理解并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语句。4.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关于教材
(四)关于学情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而这节课又是复习课,对于一些学生易掌握的知识可略说,而对于平时的易错的要重点说,要说透。对于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迁移,传授学生记忆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用法,古今词义的区别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虚词“其”的用法。
2.通过合作讨论、课文叙议结合的特点,理解叙述与议论的内在逻辑联系
难点:理解《游褒禅山记》所阐述的道理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高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比较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教学中,通过回顾初中的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加深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讨论法
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可讨论,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学生加深对本课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我设计了课堂练笔练习,重点巩固,当堂“消化”。
(二)教法
1、点拨法
2、迁移法、归纳法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3、提问法
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四、说教学程序
以复习初中所学两篇游记的文体知识导入,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通过课件展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音,字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例如“其”的用法。在疏通字音、字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结构,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1节:山名考证
记叙山—院—碑
2节:游华山洞
前洞:平旷、游者众
后洞:幽深、罕至
3节:游洞心得
议论
4节:观碑心得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五
今天我要说的是《游褒禅山记》复习,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大纲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要求是:1.正确认读基本篇目的字音,读清句读。2.理解基本篇目中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3.理解并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语句。4.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关于教材
(四)关于学情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而这节课又是复习课,对于一些学生易掌握的知识可略说,而对于平时的易错的要重点说,要说透。对于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迁移,传授学生记忆方法。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用法,古今词义的区别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虚词“其”的用法。
2.通过合作讨论、课文叙议结合的特点,理解叙述与议论的内在逻辑联系
难点:理解《游褒禅山记》所阐述的道理
(一)学法
高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比较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教学中,通过回顾初中的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加深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讨论法
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可讨论,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学生加深对本课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我设计了课堂练笔练习,重点巩固,当堂“消化”。
(二)教法
1、点拨法
2、迁移法、归纳法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3、提问法
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以复习初中所学两篇游记的文体知识导入,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通过课件展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音,字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例如“其”的用法。在疏通字音、字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结构,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1节:山名考证
记叙山—院—碑
2节:游华山洞
前洞:平旷、游者众
后洞:幽深、罕至
3节:游洞心得
议论
4节:观碑心得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六
王安石想到了古人。古人观天地万物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言外之意是说,古人为求一得,总是竭尽全力,深入考察的。“我”虽然探险失败,但也应为求得而认真总结。作者是从探险本身谈开去的。一般人探险浅尝辄止,畏难而退。王安石认为要探险游历,就要去奇远险恶之地,那里才有罕见景色,从这里可以感受到王安石昂扬振奋的人生态度。但是这需要一些条件。
最重要的条件是有“志”。“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志者,怎么会有探险百倍的勇气和坚毅不拔的意志?“志”的重要当属第一。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位志存高远,识见非凡的人,他的志是鸿鹄之志,燕雀之志对他而言是不值一提的。有志,还须有“力”。“力”是意志、勇气和才具的总称,这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本。“志”与“力”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但光有个人自身努力还不行,外物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既强调“志”,又重视“力”和“物”,表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世事难料,即使一切俱备,也有欠缺东风的时候,“志”“力”“物”齐备,也可能失败。王安石对此的态度积极、豁达,他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不可容忍的是有志不去奋斗,可以接受的是尽志而失败,王安石是北宋时代少见的奋发向上,意气飞扬的人物,他后来变法阻力重重,屡遭打击,却矢志不渝,永不言悔,其人生态度与这篇文章的表述完全一致。
在论述立志,蓄力,借物时,王安石看似不经意却又两次提及要“不随以止”、“不随以怠”,这一点是他对自己参与游洞又“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总结。要做异事,得有异行,而众人随俗,常常抱志不终,王安石如此说,就是暗示,如果要求“非常之观”,就得有点独立而行的精神。王安石变法就是这种敢破流俗,特立独行精神的表现。在当时的时代,王安石是个颇遭非议的人,即使苏轼这样颇有识见的人也喜欢对他进行嘲弄。但是王安石并不因此而刻意改变自己,他执意改革,尽志无悔。
缜密严谨的思想,奋发向上的态度和不顺从流俗的作风,透过这些品质,我们可以看到四年后开始走上改革之路的未来改革家的清晰的影子。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七
目的:
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教具:课件
板书:游褒禅山记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八
时间:2003年3月18日周二第二节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 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 教具:课件
板书: 游褒禅山记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 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 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作者邮箱: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九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四、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归因。
五、教学设想
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文本解读的本质不仅仅是认识文本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从文本中汲取什么,认识什么。具体到《游褒禅山记》,读者应从积极方面看王安石要人们坚持“尽志无悔”的哲学。淡化“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的传统解读。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但归因到任务的难度,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电影里“国军”打了败仗,将领对蒋总司令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他们的错误是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失去自信。归因到客观条件,不是积极的态度,因为人改变客观较难,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归因到个人能力,往往产生悲观情绪,觉得自己不行,因为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提高的。只有归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积极的。因为努力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努力去做。
我认为我教这节课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解读王安石的成功归因方式,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正确的归因。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思考、交流
研读第三段
1、王安石认为,真正的奇伟瑰丽的景在哪里?明明奇伟瑰丽的美景在险远之地,可为什么是“人之所罕至”?试在文段中找出提到“不能至”的句子。
明确:常在于险远。(板书:难度)“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明确:志、力、物。(板书)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力与物的条件具备了;未至乃是因为志不坚。
明确:后悔。“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试以四字概括作者游洞后的心得体会。
明确:尽志无悔。(板书)
研读第四段
明确:因仆碑而考证华山当为花山,但大家都弄错读音了,却是以讹传讹。感叹古书不存、讹误必多,而众人不得而知。做学问要深思而慎取。(板书)
(三)、感悟表达
(四)、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而是在借景生论、即事明理。作者通过游洞不得穷尽和华花读音缪传两事,得出“尽志无悔”和“深思慎取”的道理。这也给我们以启示:无论是治学还是修身立业,都得有坚强不屈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愿我们共勉。
(五)、板书设计:
游——即事明理——叹
洞志、力、物———尽志无悔
难度
碑深思慎取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要说的是《游褒禅山记》复习,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要求是:1.正确认读基本篇目的字音,读清句读。2.理解基本篇目中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3.理解并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语句。4.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关于教材
(四)关于学情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而这节课又是复习课,对于一些学生易掌握的知识可略说,而对于平时的易错的要重点说,要说透。对于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迁移,传授学生记忆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用法,古今词义的区别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虚词“其”的用法。
2.通过合作讨论、课文叙议结合的特点,理解叙述与议论的内在逻辑联系
难点:理解《游褒禅山记》所阐述的道理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高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比较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教学中,通过回顾初中的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加深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讨论法
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可讨论,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学生加深对本课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我设计了课堂练笔练习,重点巩固,当堂“消化”。
(二)教法
1、点拨法
2、迁移法、归纳法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3、提问法
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四、说教学程序
以复习初中所学两篇游记的文体知识导入,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通过课件展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音,字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例如“其”的用法。在疏通字音、字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结构,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1节:山名考证
记叙山―院―碑
2节:游华山洞
前洞:平旷、游者众
后洞:幽深、罕至
3节:游洞心得
议论
4节:观碑心得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十一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荆”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现在称作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有个称作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离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现在将“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错音了。华山洞下面平坦而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和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我和四个同游的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难,而见到的景色就越奇异。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来,就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往深处,进去的人就更少了。这时候,我的力气还足够继续往里面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出洞以后,有人就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一起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很多;道路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然而世界上奇特壮丽又罕见的自然风景,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随别人停止前进,但是气力不足,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既有志向又有气力,也不随着别人后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乱的地方,没有得到外物的辅助,也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气力足够到达的情况下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则应感到懊悔。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后悔,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而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十二
教材地位:
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宋代散文继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长于议论,体现宋代以理入文的一代文风,对后世散文产生深远影响。
欧陽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喜雨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赤壁赋》,比较各种游记散文与史论文风格的多彩多姿。
1、学习借鉴文章借古讽今针对现实有感而发的说理方式。
2、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与用法
3、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并能读懂文中语句
1、迅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与思想情感。
2、能结合写作背景赏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入思考,注重实践探索的求知精神。
1、重点:诵读背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难点:领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熟练掌握文言词类用法与句式是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散文的基本写法
2、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内容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记游写景与感悟说理结合起来的。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好半山。世称王荆公,王文公,王临川。21岁中进士,40岁进万言书,提变法,抑特权,力图改变北宋积弱积 贫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之策。49岁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力行新法,但遭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攻击,54岁罢相,次年为相。56岁再次辞去 相位,隐居江苏南京,从事创作。封荆国公,谥号文公。《临川先生文集》。
三、朗读文本,整体把握内容
四、探究思考,理解中心思想与作者感情
1、王安石具体描写游褒禅山几个地方,哪个地方写得最详细?
4、作者通过游华山洞的经历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5、作者认为要完成自己的事业理想必须有哪些条件,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五、老师范读全文,学生理解词句
六、作业
1、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语句,准备复述。
2、完成《导学》练习,巩固文言词语与句式的理解。
3、朗读全文,准备背诵。
一、重点语词与句式理解检测
二、重点语段口头翻译检测
三、学生诵读全文
1、个别诵读能力一抽一查
2、集体诵读训练】
四、教师示范朗读与诵读指导
五、学生划分重点语段层次,把握背诵的文脉与记忆的衔接特征语词
六、学生分层诵读,以文意串连衔接回忆线索
七、迁移运用
把“游华山洞”的两段描述改写成为现代散文。
要求:1、能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2、运用心里细节描写表现游览者的见闻与感受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十三
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
怎样
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
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从以上五段简略地叙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
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
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
心得体会
,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禅山褒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该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也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
再如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又感慨倒在路边的碑,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十四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1、听录音,正音: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瑰丽 窈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 记游洞经过
(3 )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从口入
d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1、研读三四五段 2、 小结本文 3、练习
1、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1、焉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熟能讥只乎
d 其真不知马也
e 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十五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瑰丽 窈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记游洞经过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从口入
d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它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 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熟能讥只乎
d 其真不知马也
e 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 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十六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作者借残碑议治学,以小喻大,首尾贯通;不仅加深了文章议论的深度,更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章法和奇妙的构思。
这篇游记语言凝炼且富有逻辑性,准确而概括地表达了文章曲折深奥的哲理。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十七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十八
《游褒禅山记》中的我后来惆怅不已,未能在体力尚好、条件尚佳的情形下到达更深处,之后虽万分遗憾却也无可奈何。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常常这样”后知后觉“,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中《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不知到底是该听松鼠弟弟的话,过河就会被淹死,还是听老牛伯伯的话,水很浅,能顺利过河?于是回家找妈妈。妈妈巧妙地引导他:自己试一试不久行了吗?!于是小马勇敢地抬起脚,在不深不浅中轻轻松松地过了河。这印证了古时陆游说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缺乏的只是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罢了,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旁人说的那样可怕,缺乏的只是我们”再试一次“的勇气罢了,巧妙地听取意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也许,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我们遥遥招手呢!”更进一步“与”退后一步“,有时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机会对于我们每个人同样如此。把握好,豁然开朗,错失了,后悔莫及。
古语也在若有若无中暗示着我们: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待与猜测,有时不一定就是明智之举,我最佩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行动决定一切“的领军人物,他从不退缩,从不气馁,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失败,却也在失败中崛起,他的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堆砌而成的,他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迈进,他不但”立志“,更是”励志“,展现了人生中最绚丽的华彩篇章。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十九
王安石于褒禅山一游,一代文豪就在此山抒发了志、力、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生就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过程。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有些人从出生就直达云霄,而有些人也许奋斗了一辈子都无法到达山腰。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外物的原因便开始懈怠,开始叹息命运的不公。即使这外物不同,使你和他人千差万别,这也绝不是你责怪他人而放弃自己的理由。因为能做决定的,永远都只有你一个人!
就像在本文中,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他被作为“怠而欲出者”。他一个人说,火把将要灭了,快些出去。于是其他人便尾随而出,等到真的出来了,却有人开始责怪他,就连王安石也开始后悔了。
也许那人是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胆小了一些,但错却不全在他。那些真正想进去,继续游玩的人,大可将火把接过,极尽游乐!而如果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这一点,于是便欣然接受,放弃前行。这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甚至能说是外物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本身之错!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些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却随波逐流。这其中的缘由,我想不说大家也都应该清楚吧!
生命不息,那么奋斗也将不止!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志与力都是来自于本身,都还好受控制。但物却难以管理,变幻莫测。也许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不同,连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实现的东西都会改变。
所以,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在内心开辟出一片净地,只留给志与力,让它们好好安顿生长,不要颠沛流离。对于外物的帮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相信自己,练好自己的能力,向着人生的高峰冲吧!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二十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的2、3
目的1、4。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二十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游褒禅山记朗读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篇二十二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任务: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8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