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范文(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22:26:14
最新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范文(23篇)
时间:2023-10-30 22:26:14     小编:笔舞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意语言简练、内容准确,条理清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一

第九课时整理与练习(一)总第20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复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阿是圆柱或圆锥。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3页第1题在书本上填写完整。

2、第2--4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开始复习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

出示复习第1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计算,填在表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填表。

二、合作探究

1.说出物体名称。

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和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形体。

2.复习特征。

(1)同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板书:圆柱、圆锥)

(2)提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图中板书)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的高。

(3)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学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3.课件出示第2----4题

这三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学校大厅有4根圆柱形的柱子,高4米,小红量的它的底面周长为3.14米,现在工人师傅想把它们油漆一遍,需油漆多少千克?(每平方米需油漆0.25千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简析: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2)30×(7/10+2/15)

=21+4=30×25/30

=25(处)=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提倡重视学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参与到解题思路的分析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画线段图这种基本解题方法,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中国的世界遗产,说一说你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生回忆并交流上节课所学知识。)

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复习旧知识,引发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实际运用,整理提升

1、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自己探究出了一些分数计算的规律,现在我们分组来计算自主练习第1题,看看我们的发现是不是在分数混合运算中都可以运用。按组每人计算3道,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先交流答案,再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2、自主练习第4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4道计算题各应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再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

3、想一想:整数的运算律适用于分数吗?

4、自主练习第14题。

全班交流后,学生自主练习。

[设计意图]把计算题放到课堂上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自然而然的领悟到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另外,这种专项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大有帮助。

三、专项练习,巩固加深。

1、自主练习第8、13题。

要求: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线段图,让学生对乘加、乘减的分数应用题加深理解,达到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2、自主练习第15题。

口头解答,说出列式的理由。

[设计意图]为学生独立完成16题扫清障碍。

四、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聪明小屋

出示题目让学生讨论:要求上层原来有数多少本?根据已知信息得先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把问题先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进行解答,再找最后的答案。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

五、课堂作业

自主练习11、12、16题。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复习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起到引领作用。不同形式的计算练习让学生加深并总结出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不同形式的内容和练习从易到难逐步递进,即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复习,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把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效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平度市蓼兰小学王秀霞)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三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掌握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动手、大胆联想、善于分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理解、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突破措施: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圆柱的认识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1课时

圆柱的体积1课时

圆锥的认识1课时

圆锥的体积1课时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四

大家好!庞老师为我们上的这节课是《圆柱与圆锥》的复习课。

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也不同于练习课。它是在学生已学知识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的过程。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从而形成“网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离不开执教老师的精湛的讲解、巧妙的设计、滴水不漏的过渡和妙语连珠的提问。

回顾整节课,我们看到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链接生活,引领探究。

庞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已有认识,用学生喜爱的刘谦玩魔术游戏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导入显得轻松自然,巧妙新颖,注重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链接和沟通,还巧妙的将学生引入圆柱圆锥的自主探索之中。

二、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

复习不仅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获得新的认识,进而加深理解,提高能力。为此,庞老师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探索和交流。

比如说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的总结与整理之中,庞老师没有把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适时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分类与整理。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分解教学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一种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集思广益,增强了合作意识。

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数学、互相启迪、训练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在通过探讨圆柱与圆锥的关系这类问题的形式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关系的理解,沟通了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把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庞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与整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之后出示了第一阶段的填空题,这道竞赛式的填空题有效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时教师再通过组织交流的形式检查了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后出示了第二阶段的针对性练习,有判断题、填空题、还有抢答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方法,到了练习的第三阶段,教师出示了一个滚筒刷求它的侧面积,以及求工地沙堆的体积这样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一要在脑海中重现有关圆柱与圆锥的形状,

二要注意有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这节课上的最后一笔就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课堂作业之余进入思维拓展训练环节,让学生计算旋转后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正确的把握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而且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观念和富有条理的思考能力,这个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理解,更是对复习课的一种思考与探索。

本节课庞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得很出色,我欣赏这样的课堂!谢谢!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五

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认识圆锥的高。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1)谈话,请看挂图,刚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2)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3)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图中标出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板书,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出示装满牙签的牙签盒让学生体会)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1)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2)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3)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4)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六

第十课时整理与练习(二)总第2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习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内容:

比和比例、圆柱和圆锥、统计初步知识、总复习

二、教学要求:

(一)授内容的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1)理解比的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填写统计表,会制作比较简单或局部的统计表,会依据统计表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会制作比较简单或局部的.统计图,会依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回答或提出一些问题。

2、能力要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国情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

(二)总复习单元的教学要求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会依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升入初中,顺利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科的学习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措施:

1、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口算做到算得对算得快,笔算做到计算仔细,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2、把教学应用题做为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来抓,特别是圆柱、圆锥和比、比例方面的应用题,着重教学生理解题意,通过题目会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重视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抓好针对优等生的“奥数”教学,提高解“奥数”难题的能力。对于潜能生,我将加大个别辅导时间,让他们也能进步。

5、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画图,发展学生动手能力。

6、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力。

7、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正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存问题。

8、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9、针对本册内容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坚持不懈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时安排

一、比和比例……共20课时

1、比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

2、按比分配……2课时

3、比例的意义和性质……3课时

4、比例尺……2课时

5、正比例……3课时

6、反比例……3课时

7、应用题……3课时

8、复习……2课时

二、圆柱和圆锥……共9课时

1、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3课时

2、圆柱的体积……2课时

3、圆锥的体积……2课时

4、复习……2课时

三、统计初步知识……共11课时

1、统计表……3课时

2、统计图……6课时

3、复习……2课时

四、总复习……共30课时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八

本单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2.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正比例的意义。

2、正比例图像。

3、反比例的意义。

(三)比例的应用

1.比例尺。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1.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其次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根据比例意义解比例的实际问题。第三安排了“比例的应用”一节内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小学,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渗透函数思想。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正比例关系时,教材通过图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五、突破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

六、课时分配

比例(11课时)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九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圆锥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能正确判断圆柱和圆锥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以及其他几种形体的实物及模型。

2、学生准备圆柱和圆锥实物。

3、教师准备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梯形的小旗。

做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就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记时抢答)随着屏幕上出现一组漂亮的几何图形,一名同学根据已有知识在描述着它的特征,另一名同学在认真的猜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屏幕上出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由于学生还没学圆柱和圆锥。造成下面的学生无法猜出。此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想深刻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征这一要求。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

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1、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实物中的圆柱形物体和圆锥形物体分开。

2、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能在纸上把他们画出来吗?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贴出学生画的立体图)

教师:比较这几个同学的画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圆柱的特征。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圆柱、圆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咱们再一起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请你拿起桌上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深入到学生中,倾听孩子不同的见解,做到心中有数)。

2、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

谁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两个圆面就叫做底面。

(2)圆柱还有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侧面。想一想,这个曲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想个法子试一试!

(3)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想一想,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认识圆锥的特征

1、拿出桌上的圆锥形实物,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又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猜想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又会是什么图形?试试看!

(2)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下面做一组练习题看看大家对刚才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请打开课本翻到48页,看第一题。

1、完成自主练习第1、2题。(注意倾听学生不同的意见,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2、完成自主练习5。(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小旗)。

3、完成自主练习4,6。

1、让学生动手量圆柱、圆锥的高。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

1、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柱的基本特征,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

最后总结出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的结论。

2、教师出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各种物体(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圆台)

游戏规则:一人上台摸,并描述你摸到的这个物体的最典型的特征,使下面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你摸的这个物体的名称。

师生共同活动。在摸出物体后,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引出这节课要探究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

1、从生活的实景图中发现圆柱和圆锥。

从书第2页找一找的实景图,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与同伴互相指一指,哪些是圆柱和圆锥,并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圆柱、圆锥的特征。

用各种方法,如摸、量、画等,观察带来的圆柱、圆锥形实物,你们有哪些发现?用手中的工具验证你们的猜想。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的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表格:研究对象

你们猜想它有哪些特征?

你们是用怎样的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的?把验证方法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3、小组汇报反馈。

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引导:

圆柱的特征:

(1)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底面是由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圆组成。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

(2)认识圆柱的高,并会测量圆柱的高。如果没有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教师要示范两个底面大小差不多的圆柱,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高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相等。

圆锥的特征:

(1)由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组成。

(2)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4、说一说

课本3页,让学生再次系统地看一看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拿一个你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各部分的名称。

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物体的形状像圆柱、圆锥?指名回答。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复习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开始复习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方面,要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悉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掌握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汁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特征

1.说出物体名称。

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和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形体。

2.复习特征。

做复习第1题。

(1)同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板书:圆柱、圆锥)

(2)提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图中板书)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的高。

(3)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学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复习计算

做复习第2题。

1、出示表格,说明要求,

让学生计算,填在表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填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3―5题。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圆柱与圆锥复习反思

这节课我所教学的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理,有几个同学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学把知识点都写上了,但没有条理。所以,课上我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因为是复习课,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通过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列算式基本没问题,因为我们在讲新课时,同学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归纳出了所有的计算公式,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这类题基本没什么问题。另外,我每天还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两、三题在早晨或中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不敢放手,练习题少。

(二)圆柱、圆锥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复习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开始复习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方面,要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悉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掌握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汁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特征

1.说出物体名称。

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和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形体。

2.复习特征。

做复习第1题。

(1)同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板书:圆柱、圆锥)

(2)提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图中板书)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的高。

(3)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学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复习计算

做复习第2题。

1、出示表格,说明要求,

让学生计算,填在表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填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3―5题。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三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反思”等。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3),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你有何收获?反思

学生交流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与练习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材分四段进行教学。第一段,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第二段,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段,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运用此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四段,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应用体积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最后,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整理与练习,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五

《圆柱和圆锥》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也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新课内容,内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及圆锥的体积四小节,本节复习课旨在通过回顾梳理,交流互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并掌握圆柱体、圆锥体的特征,明白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通过操作、实验、转化、类比、推理等逻辑方法得到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计算一些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器的容积),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通过复习、交流,我会说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的计算公式。

2、通过练习、展示,我会运用公式正确解决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采取“练习法”,让学生在回顾整理、交流互补、巩固练习、展示自我等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

“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成”的独特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明确目标。本学期,我们结识了小学阶段几何形体中的最后两位朋友,他们是——(圆柱和圆锥)。我们通过努力,知道了它们的来历,摸清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体积,体会到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今天,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自己的收获,重温一下它们相关的知识吧!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圆柱和圆锥。谈话中,我把圆柱和圆锥比作朋友,拉近了学生和知识的距离,“知道了它们的来历,摸清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体积,体会到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这几句话既简要概括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又给学生的复习活动提供了线索。

第二环节:回顾梳理、形成网络。课前交流,(先独立写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圆柱的侧面积、体积与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再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成果。)。这个环节当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本环节习题的选择,我经过了精心考虑,题目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启发性;交流展示,本环节习题具有综合性、代表性与典型性,有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也有一题多变的题目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第四环节:达标检测,检验学生的复习情况。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通过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掌握更牢固了,还有没有疑点没有解决,说一说吧!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

特征:圆柱、圆锥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

体积:圆柱、圆锥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六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7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集中分析评讲。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0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

(3)学生自主完成。

(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

5、练习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

(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6、练习二第12题

(1)学生读题。

(2)引导思考。

(3)集体练习

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七

空间几何体

总课时

第2课时

分课时

第2课时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概念的理解.

1引入新课

1.下面几何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或生成规律?

这些几何体都可看做是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直线旋转而成的.

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

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表示.

4.旋转体的有关概念.

1例题剖析

例1

例2 指出图 、图 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体构成的.

图 图

例3

1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几何体分别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

3.充满气的车轮内胎可以通过什么图形旋转生成?

1课堂小结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及图形特征.1课后训练

一 基础题

1.下列几何体中不是旋转体的是( )

2.图中的几何体可由一平面图形绕轴旋转 形成,该平面图形是( )

abcd

6.如图是一个圆台,请标出它的底面、轴、母线,并指出它是怎样生成的.

二 提高题

7.请指出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三 能力题

adcb图1a图2dbc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八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九

1.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柱的基本特征,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二十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九、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反思教学过程,我体会如下:

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练习二第14页内容。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7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集中分析评讲。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0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

(3)学生自主完成。

(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

5、练习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

(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6、练习二第12题

(1)学生读题。

(2)引导思考。

(3)集体练习

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在六年级上学期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积累了一些观察﹑探索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一)预习设计:

由于本课属于观察物体领域的内容,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或模型帮助体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的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时安排了两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收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学具的制作)2.自学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设计:

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大组汇报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练习设计:

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单第4题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有点难度,我觉得这时要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由于本课准备得比较匆忙,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腻,不太成熟,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估计不足,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所以还要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教材分四段进行教学。第一段,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第二段,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段,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运用此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四段,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应用体积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最后,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整理与练习,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前面的学习内容既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学习了新知,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又拓宽了学习空间,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今后学习其它的立体图形打好了基础。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灵活、合理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圆柱和圆锥(11课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47336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