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藏族文化论文(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12:01:06
最优藏族文化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0-31 12:01:06     小编:雨中梧

学习如何批判性地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在总结的写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语气和态度,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以下是行业领军人物总结的精彩演讲,值得一听。

藏族文化论文篇一

近年来,宗教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游客对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内容和载体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本调研组针对湖南省常德市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认证思考,形成了具体的调研报告,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发展的现状

1.常德市宗教现状及发展情况。主要有三个类别的文化资源。一是核心宗教文化资源。桃花源被誉为道教“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桃川万寿宫有“华夏第二宫”之称;药山寺被誉为“曹洞正脉”,影响深远;石门夹山寺历经“三朝御修”,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二是普通宗教文化资源。澧县钦山寺曾为鉴真东渡前的习经之地,也是日本佛教一宗的发祥地;津市古大同寺历来是九澧一带具有传戒资格的选贤十方丛林,曾有不少高僧驻锡。三是其他宗教文化资源。津市市关山中武当道观相传是真武祖师飞身之地,为道教圣地,可与南北武当相比。

2.常德市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常德市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点和优势:一是资源品质好。常德市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26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二是资源独特性强。常德市目前有“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城头山遗址、《桃花源记》所在地、茶禅祖庭夹山寺、道教圣地星德山、最长的诗书画艺术墙常德诗墙以及“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善德文化等一批国家顶级文化资源等一批省内顶级自然资源。三是资源集聚度高。常德市旅游资源以市区为中心,呈南北两翼对称分布,形成了四大资源集聚板块,即沅江密集板块、澧水密集板块、壶瓶山密集板块和西洞庭湖密集板块。

3.常德市宗教文化助推旅游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旅游产品。如德山乾明寺大力开发佛教的木鱼、进香袋、佛珠等佛事活动用具;津市药山寺面向游客提供茶具、素米、素食及系列开光物品和音像资料等,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了旅游观光。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常德市宗教文化节日游得热度不断升高。如,桃花源“福”文化节、星德山新春拜财神、太阳山普光寺新年祈福等节事活动的举办。三是促进了经济发展。近年来,常德市平均每年以宗教旅游为目的的信徒和游客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每年宗教旅游产业净产值超过10亿元,平均每年用于修缮和维护宗教文化资源资金达数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融合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缺乏融合发展意识。宗教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大多存在“重旅游、轻宗教”的思想,对開发和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心有余悸。另一方面,旅游氛围尚未形成。少数宗教文化景点,为吸引注意力和经济利益,聚集了一些“算命先生”“风水大师”,以所谓的“开光”“烧高香”“打卦算命”等方式骗人钱财,严重破坏了宗教文化旅游的氛围。

2.规划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缺少政策支持。市政府虽然出台了《常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5)》,但是没有对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进行规划。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常德市宗教文化景点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区域范围内的.品牌特色亮点少。三是存在多头管理。在宗教文化景区管理中,寺庙的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宗教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3.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全。部分宗教场所道路、绿化、房屋等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宗教场所位置交通、地势条件较差。二是宗教场所建设缓慢。大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基本都由民间自发组织修建,宗教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有的场所甚至出现“烂尾”的现象。三是宗教文物保护不够。由于历史原因,常德市许多宗教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损毁,宗教建筑、雕刻、美术品不复存在。

4.服务配套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旅游景区的服务配套建设严重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宗教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未形成产、供、销的旅游产业链。景区部分工作人员的宗教文化知识不够,缺少精通宗教知识的讲解人员。

5.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一方面,宗教文化保护不够。少数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另一方面,宗教文化氛围不浓。大多数宗教文化资源的价值未能被深入挖掘,武术、禅茶、斋宴等多种宗教文化内容未深入开发,宗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三、意见建议

1.解放思想,优化宗教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树立宗教文化旅游大有可为的发展理念,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要突破“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积极支持和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服务。另一方面,要防止“重旅游,轻宗教”现象。政府要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和产业工程来抓,把发展规划、建设目标、政策措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有序将宗教文化寓于地方旅游发展中,对于假借宗教之名行过渡商业化之实的旅游开发项目,要加强监管,从严取缔,倡导文明旅游。

2.科学规划,打造宗教旅游品牌。要重点实施“旅游+宗教”战略。一是科学规划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宗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快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重点打造品牌项目。要注重对宗教场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重点包装各区域内的宗教文化特色,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如,依托药山寺打造“禅意小镇”为契机,全面规划以佛教文化为内容的素食展示、佛教禅修等活动,增加佛教餐饮项目规划,打造“宗教养身”旅游品牌。乾明寺、夹山寺可以通过组织宗教论坛、禅修交流、宗教文化节等活动形式,打造“学习交流”“宗教养身”宗教旅游品牌。桃花源景区的桃川万寿宫,可以依托旅游景区观光优势,设立以道教礼仪为主的园区,通过增加绘画、周易、太极演示等文化活动,打造“观光旅游”宗教旅游品牌等。三是精心编制特色路线。要着力把宗教文化参与体验式旅游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作为重点进行规划,打造宗教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的精品路线。如,“禅修交流”旅游线路,“观光游玩”旅游路线,“休闲娱乐”旅游路线等。

3.整合力量,扩大宗教旅游影响。一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要切实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导,明确宗教、文化、建设、旅游等部门的责任。二要拓宽载体、推介亮点。要大力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宗教场所的建设与开发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合力将宗教文化品牌做大。三要加强合作、扩大影响。加强与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宾馆饭店等部门的合作,增加广告投放密度;加强市内外各宗教活动场所的联系和协调,扩大常德市宗教文化对外的影响力。

4.挖掘内涵,提升宗教旅游品味。要组织力量对宗教场所的历史渊源、人物、建筑风格等进行深度发掘,制作宗教文化旅游宣传节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在著名寺庙景点内有选择地开办宗教人员、宗教导游培训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整体素质。

5.拓展延伸,发展旅游特色产业。大力开发香、烛、油、珠、佛像、音乐磁碟等宗教用品市场;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特色文物,按照不同需求,分层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作为礼品、工艺品推向市场。同时,在开发产业上下功夫,引导和组织企业把资源小产品打造成特色产业。如,全力塑造“武陵禅茶”品牌,大力宣传石门夹山“禅茶之旅”,以宗教文化色彩推动常德茶叶产业发展。

藏族文化论文篇二

摘要:唐卡是一种饱含了藏族佛教精华的宗教艺术文化,完美地将西藏地区的民间艺术和藏传佛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具备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是雪域高原上的明珠,在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心中珍贵无比。文章以唐卡的历史起源、艺术特色以及唐卡与藏传佛教的联系这三方面为主线,阐述了唐卡艺术在西藏地区的发展和在藏族宗教文化中的价值。

关键词:唐卡艺术;藏传佛教;宗教文化;藏族人民;民间艺术

踏上西藏这片净土,进入藏族充满佛教气息的寺庙里,可以看到有许多色彩艳丽、刻画精细的唐卡挂在经堂四周的墙壁上,这一幅幅宗教色彩浓郁的画卷把我们带进了藏传佛教的世界。这些唐卡展现出不同的绘画形式和内容,画中的神像有的神态慈祥有的面露狰狞,有的含蓄有的夸张,造型丰富,多姿多态,一动一静皆在方寸之间,使欣赏者震撼。

一、唐卡艺术的起源与艺术特色

藏族是个全民信奉佛教的民族,而唐卡作为皈依佛法的标志和顶礼膜拜的神物,在斑斓的藏传佛教艺术中是一块奇丽的瑰宝。藏族唐卡产生于西藏高原,唐卡(thang-ga)又名“唐嘎”、“唐喀”,是松赞干布时期流行起来的一种特殊绘画艺术。唐卡常被译作“卷轴画”,绘画或刺绣在彩缎上,装裱后悬挂供奉在寺庙、佛堂、僧舍乃至信徒家中。唐卡是一种独具藏族文化特色的绘画艺术,有其特殊的绘制手法,是藏族的宗教艺术趋于成熟的表现。在其传承和发展的历程中,唐卡将西藏周边地区的艺术精华,像敦煌艺术,融入到了藏族的民间艺术当中,形成了兼容并蓄且又独树一帜的唐卡风格,具备了鲜明的藏族特色、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雪域高原上一种特有的绘画艺术,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坚信所供奉的唐卡会带来吉祥、平安和幸福,在藏族人民心中珍贵无比,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唐卡作为藏传佛教的绘画艺术品,是宗教文化与艺术审美性的完美融合,唐卡将藏传佛教思想和哲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绘制出了藏族人民所向往的情感与生活,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特殊的信仰意义。唐卡的艺术特征可归纳为三大特色:

(一)构图对称,饱满厚重,形式十分丰富

唐卡在绘制上有多种构图形式,其中中心构图法在唐卡绘制中最为常见,中心构图法中,唐卡的造像常以肖像画的形式统领全局,以所供奉的佛像为中心,突出主要人物,周边用小人物组合加以点缀,图案讲究对称,上下左右展开情节内容。中心构图法的画面分配饱满且均匀,中心突出,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给人以稳定厚重的画面感。风俗画构图法在内容为连环形式的传记或故事的唐卡中较常见,常见于,这种构图法把情节的故事绘制在一个画面上,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和透视的约束。坛城构图法是方圆相间,以几何形为主要结构层层相套构成画面。位于画面中心是主尊,主尊之外用水、火图案装饰,第二层开始绘制象征着大海、风墙、火墙、金刚墙、莲花墙、护城河的金钢图案、水图案和莲花图案。内套由象征着城墙、屋檐的正方形图案装饰,层层相叠,最终到达主尊殿。坛城构图法结合抽象和具象的绘制方式,构图结构复杂且精密。大部分的唐卡都是对称构图,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形式丰富,“之”字形构图也是唐卡中独具藏族特点的一种构图形式。

(二)绘制手法以线描为主,刻画精细、流畅细腻

线描勾勒是传统唐卡的主要绘制手法,所以唐卡也是一种线条艺术,画面中的线条十分流畅,粗细有致、刚柔并济、顿挫有力。在人物绘画方面,唐卡多以铁线描的绘画手法为主,绘制出来的线条苍劲有力,能准确把握住唐卡中人物的形体结构;绘制唐卡中的装饰纹样一般采用高古游丝描法,高古游丝描法的线条以细、匀为主要特点,流畅细腻,多为带弧度曲线,和线描勾勒法绘制的人物轮廓线对比鲜明;绘制景物唐卡多使用粗细线条勾勒。

(三)色彩明亮艳丽,色调和谐相配

绘制在唐卡时,在施色上必须十分讲究,给人以色彩绚丽夺目、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的震撼之美。多数唐卡在颜色绘制上都使用色差对比,大胆而又巧妙,一般采用冷色调为背景底色,之后又大胆地使用暖色调为唐卡的正画面铺色,在暖色调为主体颜色的画面中又巧妙地运用了冷色调为中间色,形成具有强烈对比的冷暖色调反差,加强了画面整体的色彩感,使唐卡达到色彩亮丽浓郁、富丽堂皇的强烈的视觉震撼。

二、唐卡艺术与藏传佛教

在藏族文化的组成中,藏传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藏族人民一出生就带有的信仰。唐卡艺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随着藏族佛教的兴盛,唐卡成为了藏族地区从寺院走向民间、宗教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唐卡艺术伴随着藏传佛教走过了千年,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与藏传佛教相生相依,共同经历着兴衰。唐卡是藏族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藏传佛教中有弘法布道的作用,唐卡将藏传佛教中深奥复杂的佛教义理形象化,通过绘画的形式形成视觉上的语言,形象易懂,更方便地传播给藏族人民,唐卡就是图像版的书籍。在早些时期,唐卡只是依附于宗教的形式出现,后来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兴盛,又因为唐卡对于藏族人民的游牧生活来说,具有方便携带和悬挂参拜的特点,唐卡在宗教气息浓郁的藏族社会中,成为了寄托藏族人民精神信仰的重要形式,逐渐形成了现在装饰风格强烈并充斥着浓郁宗教气息的唐卡艺术。

三、唐卡艺术的宗教价值

从公元七世纪到现在,唐卡已经发展成了辉煌的成熟绘画艺术。唐卡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而产生的,并且它所绘制的题材几乎都和藏传佛教相关,而藏传佛教是藏族宗教艺术的代表,所以唐卡也是一种宗教艺术。首先从唐卡艺术的表现内容上来看,虽然唐卡的制作方法有很多,例如有绘制、刺绣、堆绣等,但唐卡主题内容大多是为了表现藏族的宗教文化,在唐卡艺术中,具有纯宗教主题的唐卡占了80%居多。其次从唐卡的`使用功能上来看,唐卡艺术最早是服务于藏族人民的宗教生活而产生的,现在唐卡依然广泛用于观修、礼佛、积善祈愿等宗教活动,帮助修行者进行修行和观想。唐卡是传播藏族宗教文化的图像教科书,画师绘制出图样精美的唐卡,将抽象深奥的宗教义理转化成形象易懂的图像语言,藏族人民借由唐卡来认识宗教文化,因此唐卡在西藏地区有特殊的宗教价值,是寄托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重要形式,是藏族人民传播佛教理念的宗教圣物。唐卡艺术之所以能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客观上是因为宗教文化的兴盛发展带来了唐卡的繁荣,主观上因为唐卡独特的宗教价值成为了藏族人民精神信仰,与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刻的渊源,在青藏高原上唐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等方面,成为了藏族宗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四、结语

西藏人民的宗教热情促进了唐卡的兴盛,使唐卡的艺术性得到了更深的发展。唐卡艺术和藏族宗教文化携手走过了千年,经过千年的发展,唐卡成为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以表现宗教文化为主题的重彩装饰绘画艺术,是藏族人民的精神依托和智慧的结晶。唐卡的主题内容记录了西藏地区的宗教、历史、政治、文化演变、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被称为西藏地区的百科全书,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宗教文化的浓厚感情和对雪域故乡的热爱。

藏族文化论文篇三

藏族文化作为我国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和特点。时至今日,尽管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但藏族文化仍然坚守传统,传承发展,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近期我有幸深入了解了藏族文化,不禁感受良多。以下是我对藏族文化的概览心得体会。

第一段:藏族历史与传统

藏族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7年,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之一。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举例来说,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这是藏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渗透进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方面面。此外,藏族人民也崇尚自然,特别是雪山、湖泊和草原等自然景观,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通过了解藏族的历史和传统,我深切认识到了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第二段:藏族传统艺术的百态

藏族传统艺术是藏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中,绘画、雕刻和刺绣等形式丰富多样,而且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宗教内涵。以唐卡画为例,它是藏族绘画的代表之一,被誉为“高原艺术之王”。唐卡画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还融入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给人以一种神圣而又亲近的感觉。此外,藏族的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形式也别具一格。例如,藏戏是藏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精湛的表演和深入人心的剧情吸引着无数观众。通过欣赏和了解藏族传统艺术,我对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三段:藏族节日与民俗

藏族节日是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藏历新年(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藏族人民会穿上盛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民间歌舞表演、祈福仪式和搭建独特的马帐等。此外,藏族人民还尊崇“山神节”、“水灵节”、“祭山”、“祭水”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与土地、自然和生活息息相关。如今,这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留着其鲜活的魅力,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通过参与和观察藏族节日,我领略了其独特的宗教和文化内涵,也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第四段:藏族医药与文化保护

藏族医药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藏民族对自然的感悟、对生命的探索以及对健康的追求。藏族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阴阳平衡”的理念。此外,藏族医药还重视草木矿物的应用,注重药物的精细炮制和医疗方法的灵活性。尽管受到现代医学的冲击,但藏族医药仍然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和推崇。为了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许多措施已经采取。比如,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保护和开发藏族文化,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了解藏族医药和文化保护的相关情况,我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我国政府对藏族文化的重视。

第五段:藏族文化的当代发展

当代的藏族文化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色,还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比如,藏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藏族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等等。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藏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还为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当代藏族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通过对当代藏族文化的了解,我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藏族文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了解藏族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丰富多元、独特魅力所吸引。藏族历史与传统、传统艺术、节日与民俗、医药与文化保护以及当代发展等方面的了解,让我更加认识到了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也对其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藏族文化一定能够继续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藏族文化论文篇四

作文一:藏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就是其中之一。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雅。

藏族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这就是藏族,一个少数民族。

作文二: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叫沐浴节。你知道沐浴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很出名的医生,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请他去做御医,专门给妃子们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进宫后,心中仍然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去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来,许多牧民卧床不起,严重的还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医生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的人们治病。他从雪山上和森林中采来各种药材,煎药给百姓们服下。许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人们都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事发生了,宇托医生去世了。草原又发生了瘟疫,比上次更加严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快要病死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见宇托医生对她说:明晚,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马亚河洗澡,病就会好的。果然,当这个妇女洗完澡,马上就恢复健康了。

这件传开后,家家户户都来到了吉马亚河洗澡。凡是洗过澡的病人,每一个都变得红光满面,健健康康了。

人们说,这是宇托医生化作了一颗星星,用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因为上天只给他7天的时间,所以这颗星星也只出现7天。

从此,藏族人民便把这个7天定为藏族的沐浴节,每年的这个时间,人们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来的,是宇托医生那颗永远牵挂着、爱着人们的心。

作文三:藏族的风俗习惯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着藏族人民,他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农业。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白茫茫的雪山环绕,看上去一片银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一张白毛毯;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袄、戴的毡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区人民喜爱白色,并视白色为吉祥、胜利的象征。

西藏的酥油茶的确好喝,因此你可别忘记它的原产地——牦牛啊!牦牛是一种浑身是宝的牛类,它的“脸皮”可厚了!听说连子弹都打不进去呢!话说这个头较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有神,嘴方大,唇薄的大家伙,还是藏族人民的“宠物”呢!别看笨拙的样子,它还有识路的本领,也难怪西藏人民总是牵着它去草原上散步。 这就是藏族,一个暗藏着宝贝的少数民族。

作文四:藏族的风俗习惯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如果将我们的大中华比作一个大花坛,那么每个民族就是为个大花坛中绽放异彩的一朵朵鲜花;如果再把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比成一块夜幕,那么每个民族的风俗就是这块夜幕上的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特点,它就是——藏族。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和帐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着,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瞧,藏族人的习俗特色你们都了解了吗?不过,光了解藏族的风俗还不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还要去了解其它民族,其它地方的风俗习惯,快快行动起来吧,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中华这个大家庭,有五十六个孩子,这些孩子需要我们一个个地去了解、去认识他们!

藏族文化论文篇五

克珠群佩先生是西藏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他从三十年前开始涉足文学和翻译领域,创作发表了一批很有分量的文学作品,曾有小说选人五省区高中藏语文教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又一头扎进宗教,对藏传佛教进行系统研究,辛勤笔耕不缀。如今,在宗教学术领域和翻译领域已结下累累硕果。日前,记者专门走访了他,他就藏传佛教、文学和翻译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

克珠群佩:我是1977年_结束后第一批大学生。当时在山南师范专科学校当老师,后来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因身体不适应高原(别看我是个藏族,在内地几年反而不适应高原气候了)就分配到设在陕西咸阳的西藏民院工作。我先是到预科班当老师,预科班里的学生基础差一些,有好多是从西藏县、乡考上来的,由于那时候基层的教学质量跟不上,所以学生的成绩普遍比较差,学生上大学的分数线也很低。到了大学,要先学一年的预科打基础,然后再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预科班里有藏族学生也有汉族学生,我是教他们汉语文。后来又到干训部教书,也是教了2年汉语。

我从83年开始搞翻译,对藏学一点没研究,只是边翻译边继续着我的文学梦,先后用汉藏两种语言创作了一批小说,处女作《星星,请别讥笑我》在《西藏文艺》汉文版发表,并获得五省区文学创作二等奖,被录入有关集子;藏文小说也接着陆续发表,写作手法在刚刚起步的藏文文学界显得特别新颖独特,受到了同行的好评,也受广大读者欢迎,有人把我的作品作为意识流小说加以评介,其中《归途》收入五省区藏语文高中教材,有数篇专门评论;《命运的抉择》时隔二十年后被翻译成汉文发表,并获得2010年《民族文学》年度奖;当年创作的藏文小说结集成册出版;在翻译上主要是把学者写的评论,还有外国名著翻译成藏文。

克珠群佩:在民院做名好教师并非难事,但在文学创作方面远离生养我的土地,远离我所熟悉的生活,创作源泉很快就会枯竭。于是,我有意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主攻方向,在教学和创作的同时开始接触藏学。为了对宗教有综合的了解,我阅读了基督教、_教、道教等方面的典籍,还初步了解汉传佛教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等宗派,对佛教的教义教法有特别的兴趣。经过潜心学习和准备,我开始涉足宗教研究领域,最早翻译的宗教著作是《直贡法嗣》,之后写了介绍噶举派研究系列论文,有些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如《桑定多吉帕姆_归属管见》,纠正了女活佛多吉帕姆系统为香巴噶举派的错误观点,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佛教在修行方面,不管是显教还是密教,也不论怎样的修法,都离不开止观法,充分认识到这点,我便撰写了《佛教止观法略述》来系统阐释。藏传佛教从吐蕃开始非常重视道次第,在传播中形成了丰富的道次第学说,道次第是藏传佛教最实质的特点,有关的著述汗牛充栋。于是我撰写了《西藏佛教道次第概述》。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里最有特点的,很多人说藏传佛教的特点包括活佛转世、政教合一制度、念咒,但我认为这些只是表相,最本质、最核心的特点实际就是道次第,像阶梯一样。它不像禅宗,求顿悟,无次第。藏传佛教非常严格,从开始修行到显宗_的修行,道次第很严密。藏传佛教关于道次第的论证很多,特别是格鲁派关于道次第更加严格,宗喀巴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_道次第广论》,格鲁派思想于是就定型了,这是我这么多年研究佛教的一个体会。

当时我定的目标是要研究噶举派,噶举派是宋代时期产生的一个比较有影响的_,国内研究的还不多。我先是从翻译开始人手,翻译了《直贡传》,一边翻译一边学习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然后开始撰写噶举派系列论文。特别是《西藏佛教史》,一百多万字的巨著,基本上对每个_的教义教法、历史等都作了介绍。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藏佛教的方方面面,被中央_部誉为“具有填补空白之意义”。这是我在西藏民院民族研究所担任所长时主持完成的课题,此书耗费了我大量心血,于2009年由宗教出版社出版。

记者:您研究藏传佛教,体会是什么?

克珠群佩:我接触佛教就是从藏族传统文学开始的。我最早写的《佛教四圣谛与古代文学》,很多读者说对他们很有启发,从这里寻找到了藏族文学规律性的东西。对古代的藏族文学,有些人觉得没什么价值,认为全是讲解_的一生,是多余的东西。但是我总结出来不是这样的,因为过去整个藏族社会信佛非常普遍,佛教内容也是藏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所以不能说写佛教的东西就不是反映藏族人生活的东西。到现在也是,西藏不像内地,你写佛教的东西,不要以为不是反映现实生活,因为到现在,西藏宗教信仰还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写宗教的东西其实和文学没有冲突,至今佛教仍影响着西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在写的时候立场和方法很重要。藏族传统文学里很少有悲剧的结尾,基本都是大圆满式的结尾,很多人就觉得这很雷同,但其实不是,这反映了过去西藏的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研究佛教后,我发现里面说了很多人生观,世界观的东西,怎么看待人生的生老病死?佛教反对比如贪念、愚痴这些东西,而现在文学里充斥和张扬的就是这些贪嗔痴,所以我现在不大看文学作品,没时间、也没兴趣。佛教里有很多对人生很有价值的东西,佛教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现在的人有教益。现在的人物质和精神享受都比过去好了,很多人并不是贫富的问题,而是心理不平衡的问题,如果真正领悟到佛教思想的意义,能够解决很多思想上的问题。

研究佛教需要毅力,从文学完全转到佛教研究,是有难度,但是佛教文化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藏传佛教和内地不同,内地佛教相对比较单纯,但是藏传佛教需要十明精通,里面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不懂佛教没法看藏戏。包括内地的名著《西游记》,其实都是用世俗的故事讲佛教的道理。

记者:您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您认为翻译的核心是什么?

克珠群佩:我的翻译作品学术性都比较强,但我忠实原文,在形式上尽量保留原文风格,同时在语言上力求流畅优美,通俗易懂。藏译汉的汉文尽量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于文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或大众难理解的字词,均附以较详实的注释。注释需查阅大量的资料,翻译佛教教义的内容尽量保持藏文的字数和节拍,同时意思要保持一致,其实注释的学术价值更高一些。

翻译有时比写作还要难。首先要理解藏文,其次要了解汉文的佛教用语,我的优势是研究过内地佛教的各个_,所以翻译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宗教谚语、哲理谚语这些比较难的东西,当了解了汉语和藏语的特点后,翻译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佛教再认识的过程。翻译的好处是必须每个字都要准确,提高就很快,原来在内地学的佛教知识,回到西藏以后请教高僧或者专家进行藏传佛教方面的专门指导,把藏文佛教著作原文加以注释,翻译理解上就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不久前热振寺来人,说让我校对他们翻译的寺院志,校对后发现错误比较多,于是又重新翻译了一下,翻译后我觉得很有价值,可以提供给他人作为资料研究。有助于对西藏感兴趣的人了解西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包括旅游我也很关注,发挥我自己的特长吧。

记者:目前您认为我国藏汉翻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克珠群佩:总的来说还不错。台湾的藏汉翻译水平也比较高,很到位,条条框框少些,教义教法翻译的多;我们大陆这边翻译历史的比较多。

目前搞藏学研究有个弊端,就是资料丰富的去研究的人也比较多,资料少的就没有人去碰。另外,藏文翻译上流行一种不好的方法,就是能译的译,不好译、不容易译的就图简便用音译,这样就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比如在一些文学作品里面,说到藏传佛教时说成喇嘛教,这是谬误,当然这中间有历史原因,但我们今天就不能再这样错下去。我以前还提议过,要开翻译专栏,专门研究讨论翻译上的问题。但是难度比较大,需要培养人,文学翻译也是。尤其藏译汉的很少,文学方面就更少,别说佛教了。

记者:您现在担任《西藏文学》的主编,您既编杂志又搞翻译,二者是怎么兼顾的?

藏族文化论文篇六

摘要: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其中,艺术教育的发展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它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群众文化修养及国民经济水平。本文就赤峰的艺术教育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进行试论。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软实力;关系;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其中文化是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电影影视、媒体、展会、表演艺术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近些年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非常重视,并加大力度推进和扶持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之一———艺术教育也随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良好的发展艺术教育,从而促进和发挥其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有两种不同层面的含义和内容。从广义上讲,美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把艺术作为媒介,通过教育的形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狭义上来定义“艺术教育”可理解为以专门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所进行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如各类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培养出相关的专业艺术人才。我国90年代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全方位提高,尊重个性,注重创新和潜能的开发,在思想上、道德上、文化上、身心上等方面协调统一发展。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提高了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还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艺术教育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手段,调动人的兴趣,积极性,让人愉快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学习。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我们也通过观看电影、歌剧舞剧,欣赏画展等方式,增加对美育的认识。艺术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使得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相结合结合,形成健全的思维方式。

在现今社会中,人的生活与艺术存在着联系,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活与艺术息息相关,例如看展览、欣赏音乐会、阅读报纸刊物等等,这些都反映出了艺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融入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修养,审美逐步提高,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艺术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衡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艺术教育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本质是在于文化内涵以及质量的提高。艺术教育在多元文化的当下,对不同类别的文化起到了良好的过滤作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原动力在于人才,而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因此,艺术教育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在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设计师、艺术家几乎都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的训练。由此可见艺术人才的培养对于文化的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艺术教育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要带动这两方面的发展,则需要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和文化人才共同探索和研究。

三、赤峰市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据不完全统计,城区有艺术培训中心近百所,艺术教育在我市如火如荼地开展,城区内5-8岁的孩子90%都在接受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培训,其中音乐以键盘、西洋乐、民乐、合唱为主,有极少数培训中心开设音乐素养课,开设音乐素养课的培训中心负责人多数是在高校工作的音乐老师或有海外留学背景。从课程建设上、教学理念上能看出培训中心之间的差距,从教学效果上也存在差距,如:上音乐素养课的课学生,能将乐曲与自身情感相结合,在乐曲的情感表达上更胜一筹。

2.从年龄结构上看,幼儿学习艺术教育的占大多数,在幼儿园里,会有一些兴趣班,家长会根据孩子自身情况选择一些进行学习,从对幼儿园家长的谈话中可以得知: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素质教育,从兴趣出发,引导孩子学习艺术教育,80%的家长都是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还有部分家长考虑的也很长远,学习一项艺术特长,对孩子的将来会有帮助,有小部分家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强迫孩子去学习,像六一、元旦这些节日里,幼儿园都会搞一些文艺汇演,看到自己孩子是观众,心不甘,面子上过不去,就强迫孩子去参加一些短时间能看到效果的艺术班。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还能继续接受艺术教育,三年级以上家长会根据实际情况放弃部分艺术班的学习,到了初中能坚持学习的学生也就能达到20%左右。

3.师资和教育机构方面,我市开设的培训机构有很多家,规模大小不一,资历和师资配比更是参差不齐,其中不乏学过不长时间或者非自己主专业的“老师”出来代课,有的甚至生源还不错。究其原因,很多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和老师的时候存在着盲目性,或者是为了方便接送,并不仔细了解机构的背景和老师的资历,盲目信任宣传,盲目注重短期效果,使得这种非专业的团体和人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这非常不利于艺术培训的良性发展。这种现象在一、二线发达城市是极少出现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培训机构会对老师严挑细选,不但要求学历更注重能力,非专业团体和个人在大的环境中或勉强支撑或被淘汰,因为家长们是不会选择没有能力和不专业的人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对于宣传的可信度家长也会有自己的判断,不会盲目听风。反之,艺术培训机构和老师也不会为了迎合家长的喜好和判断,来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这也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了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成正比关系,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印证指标!

4.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审美修养,增加枯燥学习中的乐趣,丰富精神世界,在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里,艺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分布于各种社团的教学和活动中,学生们在不同的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老师们也认为,只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社团不但不会耽误学习,相反还能促进学生们学习热情。但是,还有部分家长没正确的认知艺术教育的真正含义,盲目的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甚至不顾孩子的自身条件盲目攀比。这些都偏离了艺术教育对孩子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培养的初衷。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家长也肯定了艺术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孩子有“一技之长”是必须的,艺术教育就是必修课。

四、赤峰市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我市的经济水平,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提升就业率;能够丰富我市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修养。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文化事业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发展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近年来,我市的文化事业已初有成效,有以红山文化为主题的“红山文化节”,草原文化为主的“那达慕大会”“克什克腾草原节”“巴林石节”系列活动,有微电影系列活动,有农业博览会以及各种展会等。以第五届红山文化节为例,红山文化节是以红山文化、辽文化、蒙元文化为主,在保留蒙元文化的同时,集中表现了蒙古族特有的风情文化、赤峰的风土人情以及赤峰企业的风采。共有4场文艺演出在文化节期间上演,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赤峰学院、乌兰牧骑、机关单位和文艺团体的演员参加了演出。晚会还特别邀请了著名歌唱家韩磊为晚会助阵。内蒙古艺术学院是内蒙古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韩磊则是国人皆知的著名歌唱家。他们的加入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文化节的知名度和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演出策划方案,也给予了我们珍贵的学习机会,这有利于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升自身修养,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去挖掘和展现本地特色文化打下基础。对于观众来说,艺术学院的歌舞剧演出,让他们像看电影听故事一样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红山文化,在赤峰学院专场演出中,8000年前的骨笛重新奏响,让观众们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加深刻的体验了红山文化。

20xx年9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栏目———《城市1对1》讲述了我市(中国·赤峰)与新西兰·奥塔哥。节目中讲述到了赤峰美景、美食与音乐文化。在音乐文化方面讲到了阿鲁科尔沁旗的蒙古“汗廷音乐”。蒙古汗廷音乐盛行于蒙元时期,由乐声、乐曲和舞蹈三部分组成,共有80多个曲目,有可汗颂、朝廷赞、宗教礼仪、民间谚语和哲理训谕等内容。舞蹈包括“武舞”和“文舞”,具有刚劲、强悍、威猛之势和轻柔、幽美、典雅之风。蒙古汗廷乐队始建于太祖元年,盛行于元代,是在蒙古金帐殿前表演的音乐队伍,主要在可汗继位、诸王或外国来朝、册封皇后、皇太子、众臣封尊号以及郊庙礼成、众臣朝贺、大飨宗亲时演出,属于宫廷音乐的一种。目前,“蒙古汗廷音乐”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央电视台的宣传下,让国内外人士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了赤峰,促进了赤峰市的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市的知名度。这些足以说明,艺术教育下随之而生的艺术文化产业,对于提高民众的文化意识和修养,有着更直观,更受教的效果,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五、艺术教育与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对策研究

由于我市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区域的优势,我们可以把这一特性作为突破点,把人才培养作为基础,艺术教育作为重点。首先,以草原文化为基础,红山文化为特色文化,发展基础艺术教育,特色教育,精品教育,打造具有代表赤峰文化特色的歌舞剧及其他活动形式,建立赤峰铭牌效应。歌舞剧的编排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制作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大量人员和物力的投入,一部成功的歌舞剧的创作,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是社会教育和综合资源利用整合的重要体现。而我市现有教育以及可利用资源有限,而且相对独立,整合性较差,整体艺术修养和文化涵养也有待提高。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把“内”与“外”相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为辅,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加强文化交流,向国内外专家学习,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理念,文化节目,提高我市群众的艺术文化修养,增强软实力建设。通过实践反馈不断完善成品质量,最终服务社会,反馈社会。例如我们可以借鉴云南大型音乐舞蹈剧《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广西桂林的《印象漓江》,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的成功经验,这些都是结合本地区文化改编而成的大型现代音乐歌舞剧,配合现代的灯光、音效、3d等现代科技手段,形成本地区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产业。同时,我市有像力王工艺制作公司及赤峰学院美术学院的资源,可以根据我市文化,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发展相关专业建设,带动艺术产业的成型和发展,这些都是带动我市经济的发展,增强本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升,离不开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育对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郭必恒.试论新世纪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2]杨潇.浅谈艺术教育对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j].群文天地,2012,(18).

[3]王淑芳.试论音乐教育与涪陵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大众文艺,2013,(19).

[4]杨媛.论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辩证关系[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5]杨宏凌.弘扬民族音乐构建高校特色文化软实力[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03).

[6]孙楠.文化软实力视阈下陕西特色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8).

[7]孙凯军,谭国柱.艺术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1,(03).

[8]付兰.艺术表演中的文化软实力建构[j].戏剧之家,20xx,(06).

[9]齐秀华.赤峰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理论研究,20xx,(05).

藏族文化论文篇七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藏族人十分重视礼仪和馈赠。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知道的藏族风俗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刚学完了《藏戏》这课,让我了解了藏族戏曲的由来,同时也萌生了我对藏族的好奇心。

课后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藏族人十分重视礼仪和馈赠,凡是遇到喜庆,必须相互送礼祝贺,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黄色和浅蓝色,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说话要有礼节,用语分普通话、敬语、最敬语。为尊重对方,一般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这就是藏族人的礼仪。

藏族的食物也让我产生了兴趣,经过了解,我知道久闻大名的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食,吃糌粑时,先在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放上炒好磨细的青稞面,然后用手将面与茶水搅拌在一起。搅拌时,要注意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将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轻轻转动着手中的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将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青稞酒 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必备之饮料,说到这里我真是“口水流下三千尺都不止呀!”

真想到藏族好好见识、见识啊!你呢?

我们家有一把精美的藏刀,它是爸爸的一个朋友送给爸爸的,它是藏族的工艺品。

这把藏刀体呈银灰色,刀柄是有豹子的头、龙的脖子,鸟的翅膀和鹰的爪子组成的。豹子头上的眼睛、牙齿都刻得栩栩如生。龙的脖子上的鳞片虽然很小,但很精美,一个挨一个排列的很整齐。鸟的翅膀与众不同,它的翅膀上的骨头清晰可见,没有骨头的地方大约只有4毫米,表面非常平滑。鹰的爪子不是很大,它的脚趾是勾着的`,上面的斑纹也露了出来,它的指甲很锋利,让人觉得这个动物威风凛凛。刀鞘是这个动物的审理,上面有许多花纹。弯弯曲曲的好像是一些草,凸出来一大片好像是一大块石头,上面画的就像一片草地和一大块石头。尾巴好像是狮子的尾巴,上面刻得更细,密密麻麻的花纹占满了整个尾巴,不仔细看是看不到的。从刀鞘里拿出刀,刀锋利无比,一面是刀刃,一面带有锯齿,刀片很干净,像擦过一样,把刀放进刀鞘里正合适。

这把藏刀,即代表了藏族人民的精心制造,也代表了爸爸和朋友之间的友谊。

在我家,有一把已经十几年的藏刀了,它是银色的,上边绣着许多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花纹,唯一能让我看清楚的,就是一只凤凰和一只龙,它们绣在刀鞘上,看上去很精致。

这把藏刀,听爸爸说是十几年前的一个朋友,去西藏时,送给爸爸的,在我六岁时,爸爸就把这把心爱的刀送给了我。

爸爸说藏刀是藏族人随身携带的工具,在他们那里。藏刀的用处可大了,可以用它宰羊、防身,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藏族人很小的时候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藏刀,这也是一种成为男子汉的象征。

我的这把藏刀很锋利,轻轻用手一碰,就会发现你的手上面就会有一道口子,这把藏刀如果套着刀鞘放在太阳底下,就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它的刀刃已经生锈了,不再像当年那样如同镜子一般闪光耀眼了。

我认为藏刀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我把它放在了我的床垫地下,一来可以让我有一种安全感,二来可以防止我晚上做噩梦,它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力量和勇气,让我感觉一下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样,我就不再感觉到孤单、害怕了。

我经常玩这把刀,动不动就看一下,越看越觉得越来越有趣,甚至还感觉藏刀上边的花纹像幽灵,说得也是,它上边的花纹的确很稀奇古怪,我真想知道他真正的含义呀!

我非常喜欢这把藏刀,因为它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藏族文化论文篇八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载体,藏族中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有必要学习文言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但是,文言文文字精炼隽永、文风朴质晦涩、内涵博大精深,即便是普通类的学生都会感到畏惧,民族类初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方面对藏族学生来说汉语是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在学习本身上就有不小的困难,加之文言文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有着不少的差异,在生活中又不常用,对古代汉语知识了解缺乏,这就更增加了民族类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难度。另一方面,文言文的教法单调,教师们基本遵循的是“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学习不得要领,很容易越学越糊涂,越学越害怕学。对于文言文的安排,民族类中学只在人教版(藏族地区使用)汉语第六册的教材上安排了《论语五则》《两小儿辩日》《陈太丘与友期》《为学》这四篇课文,其中《陈太丘与友期》被安排成课外阅读课文。虽然所选的课文都很简单,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对于别的课文类型,文言文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的掌握效果也较差。怎样才能提高藏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呢?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理清教材的核心目标,增强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了解

在给藏族中学生讲授古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明确教什么,再去想怎么教。我们大多数老师教文言文的方法是先字字落实,将学生不理解的字词翻译解释,再将全文翻译成一篇准确通畅的现代文进行讲解,最终学生学习的不是文言文,而是现代文。这大概就是藏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的最大障碍,也是他们对文言文感到不好学的地方所在吧。从这一点来看,不少老师其实并没有注意《汉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而是用普通类的标准“学生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学会用词典查文言词汇”来教学的。《汉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学生了解文言文,感受祖国丰富的古代文化。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藏为主类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注重朗读的教学,培养藏族学生的古文语感;二是要对文中遇到的词汇、事物、道理多做介绍,以此增强学生对古代人们生活方式、思想习惯的了解,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则不必过于重视。

二、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用第二语言学习文言文的藏族学生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最实用的方法。学生只要闯过了朗读关和背诵关,就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思想,也就完成了大半的学习任务。这是因为一方面朗读文言文有助于藏族学生体味文意,增强语感,有助于对文言文实词虚词、谋篇布局的特点有一定认识;另一方面朗读文言文有利于藏族学生熟悉文言文的音律节奏,感受其中的内涵美。毕竟像《论语》中句子的精妙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若一味翻译,反而画虎类犬,丧失了句子的魅力。在文言文的朗读教学中,笔者认为,要做好教师范读、自由朗读和学生精读。在学习文言文时,我发现教师的范读水平直接影响着藏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如果范读时教师朗读得不好,或者朗读时有什么错误,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朗读和犯错,而且还不好纠正。如果教师在文言文朗读时能较好地把握住重音、轻音,掌握好语速、语调、语气,并能通过朗诵时的表情示范更好地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那么藏族学生的模仿就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也许对普通类的学生教师不需要多范读,但对于藏为主类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多范读,多领读,以供藏族学生模仿朗读。在学生能够较好地模仿教师朗读之后,就要让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当然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而是在教师让学生明确朗读目的的情况下,让学生大声朗读。自由地大声朗读,有助于藏族学生加强记忆,熟悉语感,了解大意。精读就是读重点的'词句或段落。主要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深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文段进行精读品味,从中感受文言文的精彩之处,使藏族学生获得学习、感受文言文魅力的能力。朗读的最终目的,要使藏族学生做到熟读成诵。让学生把那些优美词语、精彩语段、经典篇章纳入知识储备,经过溶解消化,使之沉淀为自己的汉语素养,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完善语言结构,提高表达能力。

三、古代汉语常识的介绍

在对藏族学生教授文言文时,笔者发现通过给学生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古代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论语五则》时,笔者从网上搜集了孔子的有关视频、古代服饰以及现代人cosplay古人的图片播放展示给学生看,这些视频和图片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论语五则》的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我给学生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的一些故事以及这些学派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小故事来联系课文中孔子的形象,以及这则故事的目的,让学生能怀着浓浓的兴趣来学习了解这篇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以上事例笔者发现,虽然这些文言文是藏为主类学生首次接触的课文,但他们的年龄毕竟不小了,对事物的理解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只要帮助他们多了解古代汉语的常识和古人的生活知识,就会对他们学习文言文产生良性的促进作用。以上就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藏族文化论文篇九

藏族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藏族文化概览活动,并深入了解了藏族的历史、建筑、服饰、音乐和宗教等方面。通过这次活动,我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藏族人民的独特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敬佩。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藏族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藏族的历史深深吸引住了。藏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从西藏古国的建立,到藏传佛教的传入,再到土改新藏区的建设,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例如,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最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不仅仅是西藏的地标之一,更是藏族人民骄傲的象征。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之后,我对藏族文化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尊重藏族人民的文化传统。

其次,我对藏族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藏族建筑以布达拉宫为代表的藏式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在参观布达拉宫时,我不能不被其雄伟的规模和精细的工艺所震撼。不仅如此,藏族寺庙和民居也有着浓厚的藏式风格,如雄岗白塔和布宫,它们以独特的木结构和彩绘壁画而闻名。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藏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让人感叹不已。

除了建筑,藏族的服饰文化也令我着迷。藏族人民的服饰多以藏袍为主,以其鲜艳多彩、富有民族特色而著名。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身着盛装,不仅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藏袍的独特设计和精美的刺绣,以及配饰中常见的珠宝,都散发出一种庄重而华丽的气息。我发现,穿着传统服装的藏族人民在保留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容易辨认他们的身份,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传承。

此外,我对藏族音乐的独特美感也有了更深的感受。藏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旋律和节奏而独树一帜,令人陶醉。在活动中,我听到了一些著名的藏族歌曲和民间音乐,这些音乐不仅富有民族特色,更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听着悠扬的音乐,我仿佛置身于西藏广袤的大草原和雄伟的雪山之中,心旷神怡,感受到了藏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我对藏族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藏传佛教作为西藏人民最重要的信仰,渗透在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方方面面。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成为西藏文化的灵魂。在参观寺庙和举行的宗教仪式中,我见证了藏族人民对佛教的虔诚和对信仰的执着。这让我深感佛教对藏族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藏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藏族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被藏族的历史、建筑、服饰、音乐和宗教所吸引,对藏族文化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尊重和敬佩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共同保护和传承好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让不同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相互交流和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藏族文化论文篇十

一.问题提出

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青少年时期则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期。自尊作为重要的人格成分,与个体健康人格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密切相关。研究证实,在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自尊可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青少年期自尊呈下降趋势,到成年早期开始逐步上升。

当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时,个体通常都会对自己作出积极偏好的评价,这就涉及到社会赞许性的问题。社会赞许性是指个体为了得到认可、维护自尊,使自己看起来更适合社会需要,倾向于使自己的态度、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动机性倾向。低赞许情境下被试不知道测验的真正目的,不受社会期望的影响,完全按照自己固有的赞许特征做出反应;而中或高赞许情境下,赞许动机偏高的被试在了解测验目的的同时,受到情境压力的影响,对情境反应更敏感。近年来,有研究者将社会赞许性视为一种人格特质,探讨其与自尊的关系。严顺琴和张宁发现社会赞许性能预测自尊。陈红花也发现外显自尊可以预测受社会赞许影响程度。

余安邦和杨国枢基于文化背景发现,个体成就动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取向上,他们依据文化特质把成就动机分为个我取向和社会取向两种类型,在东方集体主义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社会取向为主。然而张兴贵研究我国汉、藏、回、维族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发现,中国当代大学生以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为主,并且显著高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研究者围绕自尊水平与动机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发现成就动机能够预测自尊水平。

社会赞许性可以是刻意造成的,也可以是不自觉的反应。赵志裕等人通过对中美文化的研究发现,社会赞许反应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人们按相应的.文化要求以不同的自我呈现方式来加强追求个人目标的动机。杨国枢发现,在中国人们通常以能彻底地遵守与实践某些主要的社会规范作为人生的最大成就。由此可见,社会赞许性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考察社会赞许性、成就动机与自尊三者关系可以发现社会赞许性能预测自尊,成就动机也能预测自尊,而社会赞许性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因此,可建立社会赞许性通过成就动机影响自尊的路径模型。

人们不仅是通过他们移植的、获得的观念来维持价值,形成自我尊重,同时也依靠文化生成的价值观念标准来判断其行为。因此,汉、藏民族的文化差异将会导致汉、藏族个体的自尊水平的差异性。回溯己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自尊的研究对象大多为汉族学生,极少专门涉及独特文化背景下的藏族儿童青少年。因此,本研究以藏族中学生为对象,从文化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探讨藏族中学生社会赞许性、成就动机与自尊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尊作为人格要素,其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年龄特征,初中逐渐上升,高三明显下降,随后又上升。也有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高中生成就动机低于初中生。从发展角度看,社会赞许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也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因此,考察社会赞许性、成就动机与自尊三者关系时还需考虑年龄特征,而中学阶段正是个体追求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因此,本研究选取初、高中藏族学生,同时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不同年龄段三者间的关系。

二.讨论

(一)藏族中学生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藏族中学生社会赞许性、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自尊间的相关均显著,社会赞许性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均能显著预测自尊,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起中介作用。这与本课题另一研究“汉族青少年成就动机、社会赞许性与自尊关系”结果不一致。在汉族青少年群体中的研究发现:社会赞许性、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自尊间的相关均显著;社会赞许性、社会取向成就动机能独立预测自尊;社会赞许性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自尊间起中介作用。

对于藏、汉族学生在路径模型上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藏、汉族学生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文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家庭教养方式等的影响,因此,两族学生在心理发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会有所不同。汉族学生受儒家文化影响,逐步把道德标准与社会规范内化而完成自我发展,通过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等手段来避免社会批评、逃避惩罚。这使他们倾向于以社会规范与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做出的反应更多地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在社会化过程中,藏族学生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藏族文化强调行善修好、谦让知足、与世无争、安贫乐道、博爱;佛教主张人们在现世中忍耐、克己、顺从、受难才能顿出“苦海”,他们逐步形成一种约束个人行为与价值的内在标准。藏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宗教朝圣文化的环境中,而宗教朝圣的基本功能则是消除自己的原罪感、应对现实的挫折感、获得来生的希望感。换句话讲,藏传佛教的朝圣文化更多的是对信徒自我的规范,这样会更多地影响他们个我的内在价值判断标准的发展,因此,藏族学生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自尊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

(二)不同年级藏族中学生成就动机、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的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藏族初、高中学生的社会赞许性、成就动机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初中阶段,藏族学生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自尊的相关显著,个我取向成就动机能显著正向预测自尊,这与“汉族青少年成就动机、社会赞许性与自尊关系”结果一致。此阶段,初中生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尊心强,自我评价有所发展却还不能全面地评价自己,他们一方面渴望自主独立,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另一方面敏感、主观、偏激,表现出“自我中心”,又渴望受人尊重,希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严。初中生对社会规范及价值体系还比较模糊,还不能根据社会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或反应,因而,其社会赞许性与自尊的关系不明显。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机心理倾向。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或标准以及对其行为结果作什么样的评价,都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习俗的不同,藏族家庭一般不会对孩子从小就过度照顾,过度保护,藏族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要强于汉族孩子。且藏族学生从小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把宗教伦理当成其价值核心,并以此对社会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和认同。由此可见,藏族学生的个人取向自我,即个人的自主、独立及自足能力非常明显,其自尊受到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藏族高中生的社会赞许性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对自尊的独立预测作用均显著,可以看出,社会赞许性对自尊的作用开始彰显。通过层级回归检验中介效应,个我取向成就动机进入方程后,社会赞许性对自尊的直接作用不显著,说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家庭是主要和直接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构及场所,在藏族社会,父母的宗教信仰、虔诚态度和宗教情感都会潜移默化渗透到儿童的思想行为之中。藏区极为普遍的隔代抚育的家庭教养模式,通过祖辈加强了儿童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道德观念。家庭、社区和社会对藏族青少年一致的宗教期望,使他们不仅仅在社会期望中实践相应的行为,而且还在自己不断的行为和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中认识自我,并最终确定自我形象。在藏族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社会化逐渐成熟,同时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也高度发展,自治、独立的愿望也进一步增强,更加关注自我的发展,对自己的评价更为客观、深刻。因此,藏族高中生的社会赞许性通过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对自尊的间接作用更为明显。

三.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藏族中学生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起中介作用;

(三)藏族高中生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藏族文化论文篇十一

引言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藏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存在,作为藏族文化非常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舞蹈文化同样也是十分独特的存在。藏族舞蹈多姿多彩,独居魅力,藏族舞蹈就是以它独特的艺术性和宗教性,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藏族地区独特的宗教文化和信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藏族的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是相依相存的,宗教文化不断影响藏族舞蹈,藏族舞蹈充分反映、表达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在藏族舞蹈的表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藏族舞蹈包含了很多丰富的研究内容,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研究藏族舞蹈和宗教文化。以下通过对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的分析,来促进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的共同发展。

一、藏族舞蹈的历史发展概况

传统的舞蹈艺术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产生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舞蹈这种文化已经印刻在人们心中并且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丰富人类生活以及从古至今的精神文化。藏族舞蹈是形态鲜明的民族舞蹈,是在藏族五千年发展史上发展下来的,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藏族舞蹈是传统的五大舞蹈之一,承载着藏族人民的文化以及信仰,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小型社会缩影。在中华民族的所有舞蹈分类中,本身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相对特殊的,在这种情况下,藏族文化的底蕴以及表现形式都是令人惊艳的,并且藏族相对来说对于宗教是信奉的,宗教文化对于藏族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影响较大的,因此藏族舞蹈发展至今,宗教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二、宗教信仰影响舞蹈

在封建社会,人类对于大自然有许多的敬畏之情。自然界许多奇幻的景象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恩赐同时也有惩罚,因此人类认为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抵抗的,并且认为这种自然的力量是可以支配生活、支配人的意识想法,对于大自然,古时的人们是怀揣着敬畏之情,认为是神创造了这个世界并且可以预知操控着整个世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在人的意识依赖下被创造。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人对过去的忏悔以及对未来的希冀,在藏族的生活以及文化传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藏族的信仰当中,佛教不仅仅是唯一的信仰,只是大多数人都信仰佛教,宗教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藏族舞蹈的传承以及发展。

在舞蹈的表现上,藏族人民对于舞蹈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在藏族的舞蹈中,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向左方向进行旋转然后再向右方向旋转,方向的变动是以顺时针的方向进行变化,这些顺时针不仅仅体现在舞蹈方面,在生活当中,顺时针无时无刻不在藏族人民当中体现,例如寺庙的右旋以及生活中有关旋转的东西都是依靠右旋,其实这些表现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具有特殊的含义。在佛教的有关文化当中,佛教是推崇方向的顺时针变动,因此藏族人民出于对佛教的崇拜心理,在生活等方面也都是在右旋的基础上,在藏族舞蹈方面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对于佛教的尊重以及推崇正是表现了藏族人民对于佛教的信仰,想要依靠佛教来表现对于生活的向往。在历史的发展中,藏族舞蹈与宗教信仰结合,所要表现的是人民对于生活幸福的向往,宗教信仰正是给人以期待。

三、推崇宗教思想影响舞蹈

对于宗教的信奉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藏族人民,藏族舞蹈更是如此。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有一部分寄托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因此舞蹈的表现形式上很大一部分是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藏族舞蹈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表现的,一种被称为“民间舞蹈”,另外一种被称为“藏族舞蹈”。虽然分为两类,但是宗教思想在这两种舞蹈中都有所体现。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舞蹈,这种舞蹈的起源是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在这种舞蹈方面,表现的是历史的源远流长,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思想境界的变化。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也是各有各的特点,藏族舞蹈是特点尤为鲜明的一种舞蹈。“卓”“谐”“热巴”等舞蹈都是属于藏族的民间舞蹈,却因为地理位置等的差异,所表现形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在这几种舞蹈当中有的舞蹈注重的是动态的效果,热情奔放,有的舞蹈注重的是柔情的效果,在轻柔静态的音乐中体现舞蹈的静美。有的舞蹈是简约大方,但是有的舞蹈注重的是跳舞的艺术节奏感,因此动作也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和复杂的。在“民间舞蹈”的“卓”舞蹈当中,宗教意识的表现是比较突出的。在“卓”当中,动作豪迈,大多数舞蹈者不拘小节,是藏族人民用来自娱自乐的一种舞蹈,即兴表演的形式是“卓”的表现特色。在藏族人民中,大家都是以自己表演的出众引以为豪的,并不拘泥于畏畏缩缩的表演,这些出众的思想是在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对于藏族人民是一种激励式的一种存在,它激励着藏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

众所周知舞蹈产生于祭祀等活动中的仪式,在祭祀等活动中,舞蹈的加入让原本的活动会显得更加神灵化以及具有仪式感。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在古时的西藏,祭祀巫术等活动都是运用舞蹈,渐渐地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藏族舞蹈—羌姆。羌姆是藏族舞蹈中的一种重要的舞蹈,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羌姆是表现驱鬼降魔的一种宗教化的舞蹈。每次到了庙会或者法会的时候,羌姆这种表演形式的舞蹈都会表演一两天,这种形式的舞蹈是受到教徒喜爱和推崇的。在羌姆当中的舞蹈表演形式以及服装道具的模板都是按照佛教里面的形象所打造的,羌姆的表演氛围相较于其他的舞蹈来说是比较严肃的,甚至会让人觉得恐惧。由此可以发现的是,宗教意识对于舞蹈的表现是有很大影响的。

四、宗教文化影响舞蹈

在古时社会,舞蹈是在对于神明请求时所表演的,用舞蹈的形式来祈福。请求神明对于未来生活的照顾,请求神明可以保佑五谷丰收,保证人民生活幸福,并且也是为了可以供奉神明,由此才产生了最古老的舞蹈。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公元八世纪时佛教就在藏族当中被传承至今,因此传统的宗教文化对于藏族舞蹈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虽然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藏族人民的宗教意识略微淡薄了一些,但是宗教文化意识对于藏族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舞蹈是藏族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种,在舞蹈当中加入宗教文化使得藏族舞蹈在舞蹈行列中变得独特。在文化的发展当中,不仅仅是宗教文化影响着舞蹈,舞蹈也间接地影响着宗教文化,同时舞蹈也让藏族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宗教文化,使得宗教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人民也乐于相信宗教可以带给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五、现代藏族舞蹈的宗教文化发展

随着時代的发展,现代藏族舞蹈并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发展行列,信息的全球化使得舞蹈的发展也面向全球化,在全球化的发展当中,藏族舞蹈不应该仅仅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结合其他文化元素的发展,在原有的宗教文化当中加入更加新颖的元素,但是不能丢弃原有的宗教文化。藏族文化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的,舞蹈只是反映文化的一个小小的方面,随着国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藏族文化方面受到很大的关注,藏族舞蹈更是在关注的首要行列。古老藏族舞蹈融入了新的元素产生新的现代舞蹈。在现代舞蹈的创作过程当中,藏族舞蹈的造型方面并没有摒弃原有的造型,还是传承着最古老的藏族文化,将古老文化与新文化相结合所创建的藏族舞蹈将会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六、结束语

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意义重大,藏族舞蹈所具有、所表达的文化信仰,都是藏族民族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舞蹈也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安康幸福的向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藏族舞蹈在现如今的创作过程中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这样的藏族舞蹈,不仅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两种文化的碰撞产生了现在独特的藏族舞蹈。

参考文献:

[1]石胜.论藏族宗教舞蹈艺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藏族文化论文篇十二

藏族文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久远、深厚而神秘。近年来,我有幸到西藏旅游,亲身感受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这里,我想分享我对藏族文化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藏族文化的源起和传承

藏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波斯地区,后传入西藏地区并融合了多种族的文化元素。在积淀和演变的过程中,藏族文化获得了独特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宗教和生活方式。如藏传佛教艺术以唐卡画、佛教寺庙建筑等形式表达虔诚和超凡境界;藏族的过年、婚礼等传统节日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这些传统仪式和文化表现,以其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使每个人不禁为之心驰神往。

第二段:我对藏族文化的重要认识

在深入了解藏族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藏族文化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依赖,以及对生命与死亡、善良及善行的思考和追求,使得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努力向善。这种信仰和理念的传承,让藏族文化扎根于土地之中,滋养了人们的心灵。

第三段:藏族文化给我带来的启示

与藏族人民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守护。他们并未丢失自己文化的土壤,反而用心呵护,吸取外来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对待他人文化的态度。每个文化都是一张海上捕捞的船网,彼此纠结、相互呼应、统一于一体,而它们之间的互通有无,决定了人们的认同以及彼此合作的程度。

第四段:如何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

我意识到,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我看来,了解和学习藏族文化是第一步,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其深层次的哲学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去感受和体验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其次,我们要尊重、保护和传承藏族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尽自己的力量去宣传和推广藏族文化。最后,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推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因为只有当世界每个角落都注重民族文化的多样和共融时,人类社会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丰富和美好。

第五段:我对藏族文化的美好愿景

相比于繁华的大城市,藏区的宁静和纯净给人以宁静和深思。而我对藏族文化的美好愿景是,希望每个人能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抛却浮躁的尘世烦恼,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宇宙的奥秘,用自己的力量让世界更加和谐。我相信,无论是在藏族的高原上,还是在城市的喧嚣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结:

通过这次西藏之行,我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其深刻的哲理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我将努力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受益于这份瑰丽的文化遗产。最终,我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使多种民族文化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藏族文化论文篇十三

藏族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深藏在青藏高原的深处。我有幸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亲身体验了藏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将通过五个连贯的段落,分享我对藏族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藏族文化的收获之一是对其宗教信仰的真实感受。藏民信仰藏传佛教,而这种信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深深地根植于心。我曾亲身目睹整个村庄的藏民在日出之前,纷纷来到寺庙中烧香、敲钟,表达对佛祖的敬畏之情。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佛教的尊崇,以及对生活的虔诚。在这种宗教信仰的影响下,藏民对待他人友善而和善,对于自然世界的尊重和珍惜也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人际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从藏族文化中学到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珍视。作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民族,藏民深知生活在这样恶劣环境中的困难与危机。因此,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异常地强烈。在我所参观的一个藏民家中,我看到他们每天都会用特制的柴火炉做饭,不使用煤炭或其他能源,这是为了减少对木材的过度砍伐。同时,他们的衣物也都是手工制作的,以避免对环境产生过多的污染。这种对自然的珍视和保护意识深深地触动了我,并给了我对于环境保护的新的认识。

再次,我从藏族文化中学到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传统习俗。例如,著名的唐卡画,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如今已经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品。此外,藏民还有一些专属于自己的节日,比如藏历新年,人们会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我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深感敬佩,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再者,我从藏族文化中学到了对生活的豁达与坦荡。藏民生活在高山与草原之间,这片广袤而奇特的土地形态,给了他们豪情万丈的胸怀。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藏民都表现出了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一切困难看作是生命的历练,不为之畏惧,也不为之感伤。这种坦荡豁达的生活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并告诉我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的重要性。

最后,从以上的经历和思考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是中国文化中一道闪亮的风景线。藏族文化不仅为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精神寄托和信仰依托,也为外来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多元文化的机会。我在这次旅行中收获了对宗教信仰的真实感受,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珍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生活的豁达与坦荡。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中珍贵的财富,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我前行。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共同享受这份收获与感悟,让藏族文化真正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藏族文化论文篇十四

哈达是藏语“卡达”或“达呷”之音译,“哈”字是“卡”的变音。准确的音译还是“卡达”或“达呷”为好。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藏族礼仪中的哈达文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根据苯教史料记载,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本教徒哇托尖 〔羊毛缠头之意〕在进行宗教仪轨时,将羊毛缠在头和脖子上,此俗由此而传。后来人们将羊毛织成巾和绢的形式,替代此习俗,哈达的雏形由此形成。

卡达何时成为藏民的礼品,尚无资料记载。但从阿里托定寺壁画上古格王国君臣百姓盛迎阿底峡尊者来藏传教的场面中,就有献卡达的画面。阿底峡尊者来藏时间为公元1037年。这个时候藏族就有献卡达的习俗,距今已有9百多年的历史。

卡达的主色为白色,后佛教在藏区盛行,也为卡达的颜色注入了新生命。卡达的颜色有白、蓝、红、绿、黄5种,5种色相配的卡达称“达崔朗昂”,意为五彩卡达。五彩卡达是献给佛、菩萨,结婚时作彩带用。按照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卡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只在特定时候敬献。结婚时用五彩卡达意为五彩祥云降临婚礼,以示吉祥喜庆。

五色卡达,白色象征白云;蓝色为喻为蓝天;红色为空间护法神;绿色为江河;黄色象征大地。在日常生活中,白色最为常见。这是因为:藏民族是十分崇尚白色的民族。认为白色代表纯洁、高尚、吉祥、诚挚、善良、正义、繁荣和向上的象征。

卡达种类很多,就以白色为例分为三种:内库卡达、阿喜卡达和素喜卡达。内库卡达长二丈、宽二尺左右为上等品,绘有吉祥八瑞,龙凤戏珠等图案,阿喜和素喜一般长6尺,宽一尺余,分上、中、下三个等级,这三种卡达都有是用丝绸制成。

献卡达的部位也讲究规矩:献给佛、菩萨时,一般将卡达放在台座前或腿部上,不能搭在头上或肩上;给活佛、长辈、尊长敬献卡达时,要躬身90度,双手奉献卡达必须举过头顶,献到对方手里或献放于座前桌上,也可以通过代理人转献;下级向上级敬献卡达,要弯腰双手奉献到上级手里或献放于座前桌上,也可以通过代理人、秘书、侍从、卫士等人转献;同辈之间献卡达,一般略躬身,把卡达呈送到对方的手臂上;若给晚辈或下属赠卡达,可将卡达搭到对方肩上或递送到对方的手臂上即可;迎送团体呈献卡达,一般只献给被迎送团队的首领即可,不必献给所有成员,更不得连侍从人员都献,这意味乱了规矩,混淆主次等级。团队中有特殊人员,但又不是团队头领,则可以单独献给他,以表迎送者对他的特殊相待或格外尊重;晚辈拜见长辈、学生(弟子)拜见师长,下级求见上级,一般僧尼拜见高僧大德献卡达时,一般不献到手上,献放在座前或连同其他礼物一并放在面前即可;葬礼上献卡达,如果死者是僧人,则将卡达献在遗体上。如果是俗人,则献给亲友即可。

把卡达搭到对方的脖颈上是一种宗教加持的特殊赐赏。仅局限在活佛给俗人,宗教高层领袖人物对一般僧尼、俗官之间。将经过活佛加持或打有加持结的卡达作为圣物搭在对方的勃子上。宗教信徒,一般僧尼或朝拜喇嘛活佛的百姓自带卡达请求高僧大德为他加持时,高僧大德接过卡达经过加持后,再返搭到对方的勃颈上。任何高官、俗人无资格将卡达搭到对方的脖颈上。

敬献卡达的文化意味。根据不同的场合各有其不同的视福和意味:宗教活动中,向菩萨、活佛敬献卡达,表示对佛的无限敬仰和信教的真诚之心,同时也祈求菩萨保佑,万事吉祥如意、人畜兴旺发达;节日之际,人们互赠卡达表示共同庆贺佳节、祝福来年吉祥如意;迎送宾客奉献卡达,表示对来客热烈欢迎和一路平安;晚辈向长辈、学生向老师、弟子向尊师、俗人向僧侣、下级向上级敬献卡达,表示崇高敬意和祝福吉祥安康;举行婚礼时呈献卡达,表示恭贺新喜、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儿孙满堂;在举行葬礼时敬献卡达,则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已故亲属的安慰等等。

当今很多地方把献卡达这一藏族人民崇高传统礼节,不分场合、不讲规矩、不看对象、不分规格、不讲方式,出现献卡达泛滥现象,把藏民族最严肃、最崇高的礼节变成庸俗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不甚了解或不懂得卡达和卡达文化内涵意味所致。

雪域高原是个礼仪之帮,藏民族是个十分讲究礼貌的民族。在国际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多的今天,在觐见佛像、敬谒活佛、拜见尊长、迎送宾客、婚丧节庆等场合献卡达这一藏民族传统崇高礼节,已经成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族之间友谊的彩桥。但我们在继承这一传统礼节时,还得讲场合,讲对象、讲规矩、讲方式,不能把这崇高礼节庸俗化。还是继承我们祖辈敬献卡达的传统习俗为好。

藏民族把哈达视为非常贵重的礼品,所以敬献哈达也有其自身的规则。一般哈达顺长叠成双层,折叠扣朝对方,用双手恭敬地呈献,以示佛教四大皆空的教义和对对方尊敬之意。哈达洁白无瑕的颜色标志着自己纯真无邪的心,而哈达的顺长标志着师徒和诤友之间关系永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长久。

通常给活佛、长辈敬献哈达时,要求躬身90度,双手捧哈达必须过头顶,献到对方手里或放于座前,如对方骑着马,亦可将哈达系到马蹄子上;同辈之间献哈达,一般略躬身平伸双手将哈达捧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若对晚辈或下属赠哈达,可将哈达搭到对方颈项上或递送到对方手臂上即可。

藏族文化论文篇十五

藏族声乐艺术的区域特色

相关研究表明,各地区民歌风格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语言特点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萨班《乐论》中提到:“前藏人声音洪亮而婉转,后藏人声音嘶呜而豁亮,阿里人声音挤压而短促,康巴人声音威武而雄壮。”前藏地区地势相对较平缓,人们之间的歌唱不存在太多音量的问题,因此相对来说,歌曲的演唱上偏婉转悠扬。后藏地区地势相对险峻,高山峡谷较多,造就了人们说话和歌唱喊得成分增加,声音相对嘶哑;那曲牧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促成了音域宽广、声音高亢、穿透力极强的牧歌演唱;阿里地区海拔很高,气候极度恶劣,高寒缺氧,虽然不是绝对,但这也是阿里人声音短促挤压的重要原因;康区海拔较低,植被丰富,人们以畜牧为生,性格豪迈奔放,因此,康巴人歌唱、说话声音威武而粗旷,尽显其自由奔放的特点。

尽管各地区的声乐演唱艺术无论是发声方法还是演唱特点都风格各异,但他们同时都具备一个很典型的审美特点,那便是“永恒”的快乐。各地的民歌中,悲伤情绪的声乐演唱作品很少,大部分的歌曲都是以欢乐愉快为基调。从狭义声乐歌唱中的藏族民歌、牧歌、山歌再到广义声乐歌唱中的藏戏,我们都很难见到“悲剧”的影子。即便在藏戏剧目中,有不少主人公也受尽磨难、饱受折磨,但最后结局都是幸福圆满的。

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并不是偶然,这与藏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坚强乐观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在青藏高原这个气候恶劣,高寒缺氧的环境,藏民族要在此生存和繁衍,除了对大自然极为有限的改造之外,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妥协”,对“神灵”安排的命运无条件的服从。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并没有让藏民族悲观厌世,而是让这个民族更加地乐观坚强,永恒地追求快乐,就像我们常说的“知足者长乐”。因此我们听到,藏族声乐演唱作品中表现悲伤忧虑、争强好胜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歌唱美好生活,赞美爱情,歌颂丰收,曲调朴实清晰、愉悦优美。这种独特的审美取向也成为了藏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标志,人们一提到藏族民歌便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无忧无虑的快乐,这也是很多人对藏族声乐艺术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

藏族宗教诵经声乐与民间藏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1.宗教诵经声乐

萨班《乐论》中在提到什么是要学的音时这样讲到:“虽雄壮而又要华丽温情,既悦耳然而又不失骨气,既正直但又不失曲折婉转,既低沉但是字面清晰,既要协调但瞬间又有多种音调。总之能使愚昧者心悦诚服,使智者们内心喜悦。”[1]轨范师陀罗在《音论聪慧之颈饰》中写到:“虽为长乐然匀称得当,虽为短乐但音调完备,虽雄壮却又温情,虽动听但不失骨气,虽正直但又不失婉转,虽低沉但字清意明,虽嗓音多样还在瞬间饰有多种音调……。”[2]从这些理论描述中我们看出,早期的宗教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声音尽量做到兼顾,避免声音“顾此失彼”,对任何一种色彩的音都不能追求过度,而要让声音平衡和谐,圆润动听,即追求平衡,以和谐为美。笔者在日喀则采风期间,在萨迦寺中聆听了众僧早诵的吟唱,虽然现在科技先进,领诵人已有一小麦克风帮忙传声,但其嗓音浑厚通透、空灵悠长,气息可以轻松的保持十拍以上,足以见得其演唱功底的深厚,领诵人富有磁性的低音,再加上众僧整齐的吟唱,使人顿生敬畏,被带入空灵境界。

2.民间藏族声乐

在民间,我们现在听到的藏族声乐演唱便和这种宗教声乐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各个地区的藏族声乐艺术在风格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但总的来说,它们也有很大的共性。大部分的藏族声乐演唱都会给人以豪迈奔放的直观感觉,即便是优美婉转的女声,其声音也是天马行空、自由空灵。在对声音共鸣腔体的要求上,演唱讲究声乐高亢明亮,追求声音的尖亮直白(特别是女声),并不刻意的在乎各个腔体的均衡应用;在对其音波的要求上,则以直音和大摆(振固)交替进行,这在山歌和牧歌演唱中最为明显。从这些声音特点我们看出,民间藏族声乐演唱对于声音有着很强的个性追求,非常重视演唱时声音对情绪的表达作用,并且喜欢用一些看似并不符合“通常意义上的和谐、均衡”的音色来进行演唱,对于演唱“功能性”(表达情感、传书送情、缓解疲劳)的追求远远高于对声音本身审美的需求,这样的演唱喜好决定了藏族声乐演唱艺术独特的.声音审美取向。因此,我们在聆听优秀的藏族歌手演唱时,在豪迈不羁、大气洒脱的声音背后,更多感受到的是真挚的情、真诚的意,那浓浓的高原乡土气息、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都在这样的歌声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综上所述,藏族声乐演唱艺术因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影响,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愉悦、高雅、正直的审美取向。其美学价值讲究传情达意,美学理想追求风格韵味,演唱时充分运用歌唱的各个元素―字、声、气来增加歌唱的韵味,达到打动听众的目的,同时,强调歌唱的功能性,注重歌唱艺术对于“愉悦快乐”的传达。

藏族文化论文篇十六

藏族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情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我有幸参与了一个藏族文化的传统节日活动,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这次经历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藏族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活动现场,我看到了藏族传统服饰的华丽和绢丽,独特的纹样和颜色给人一种豪华感和宏伟感。特别是藏族女性身上的饰品,让人目不暇接。而藏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加增添了一份庄重和神秘感。无论是藏戏、唐卡画还是著名的佛教艺术品,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文化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其次,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面临着严寒和艰苦的环境条件,但却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在活动中,我看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表演,充满热情和活力。他们的音乐舞蹈中蕴含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此外,他们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藏族文化中的信仰体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藏族人民主要信仰藏传佛教,而佛教在藏族人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我参观的寺庙中,我看到了深信佛教的人们虔诚地膜拜、诵经和念佛。他们相信通过修持佛法可以净化心灵,达到身心灵的和谐与平衡。更令我敬佩的是,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信仰让他们能够保持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最后,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了人生的启示和反思。藏族人民的坚韧和奉献精神让我想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与可改进之处。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文化的热爱,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激励。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我不仅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了自己身上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通过与藏族文化亲密接触,我不仅深刻感受到了其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更明白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智慧。藏族文化教会了我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注重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以及保持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这次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于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信念。我将更积极地参与到藏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中,和其他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做出自己的贡献。

藏族文化论文篇十七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1、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2、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藏族文化论文篇十八

第一段:引言(200字)

藏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在我的一次旅行中,我有幸深入了解了藏族文化,体验到了其中的美丽与神秘。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藏族文化心得和体会,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这个令人着迷的民族文化。

第二段:历史与传统(200字)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历经千年的演进,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藏传佛教。佛教在藏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藏族的节日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藏历新年和咸水滩会等。这些传统节日凝聚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历史,丰富了藏族文化的内涵。

第三段:生活与艺术(200字)

在与藏族人民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城市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的生活节奏更为悠闲,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把信仰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的建筑、服饰和饮食都带有浓郁的文化特色。他们以牦牛和羊为食,经久不衰的藏式糌粑更是代表了藏族人民的美食文化。此外,藏族人民还擅长手工艺制作,如藏毯、唐卡和雕版画等,这些作品精美绝伦,展示了他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技艺的精湛。

第四段:信仰与精神(200字)

藏族人民深信佛教,并用信仰的力量影响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我曾与一位藏族僧人交流,他告诉我佛教信仰对他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藏族人民通过禅修和祈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并通过庙会和祭祀等传统活动来表达对佛祖和自然的崇敬之情。这种信仰给予了他们内心的安宁和勇气,也是他们团结和友爱的重要原动力。

第五段:思考与展望(200字)

分享我对藏族文化的了解和体会,希望能够增加更多人的认识与尊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民族文化,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安宁、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好这一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我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播藏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构建多元和谐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结尾(100字):通过我的旅行经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我将永远珍藏这段宝贵的经历,并在我的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的精神。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藏族文化,一起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个多彩的宝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7449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