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辨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在总结的写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语气和态度,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好的总结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例,希望能够帮到你。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一
闽南可是个有名的地方,这里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美味可口的小吃……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吃,印象最深的是海蛎煎。
那是在一次看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闽南特色小吃”这几个字,就两眼发光、口水直流地看下去:里面有麻粩、鸡卷、面线糊、土笋冻……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海蛎煎,上面介绍道:海蛎煎吃起来甜甜的,有种入口即溶的感觉……“啊!看到这里,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来,于是,我找了机会来尝试做美味佳肴。
我从冰箱找出已经剥好的海蛎,将其洗上几十遍,把原本夹杂着的泥沙给冲干净。洗净后,我将海蛎倒到油锅里翻炒,结果海蛎才刚倒下去,油锅就像要爆炸了一般翻腾起来,热腾腾的油溅到了我的手臂上,我痛呼一声:“唉!当个吃货还真不容易。还是请妈妈来帮忙吧。”
“救兵”终于来了,妈妈看见我的“惨状”,好不容易才忍住了爆笑,跟我说:“海蛎的水要沥干才可以放进油锅,不然油就会溅出来。”“妈妈你好棒啊!我趁机拍了妈妈的”马屁,没办法,为了吃海蛎煎我也是拼了。
接下来我就在妈妈的指导下下了一大片姜,加了料酒、黑胡椒去腥。啊!好浓的香味啊!然后,我又加了蒜叶下去继续爆炒,味道更香喽,我又再一次地流出了口水。接着,我又加入木薯粉浆,有一些凝固是炒碎加适量的盐,加适量的油继续炒制后摊平。摊平后再煎一会儿,妈妈帮我打了个鸡蛋放下去,鸡蛋像跳水员一样跳进锅里,浇到周围,上下翻炒!啊!香味扑鼻的海蛎煎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嗯~~真的像书上说的那样,甜甜的、入口即溶啊,好美味啊!以后我要多多去了解闽南小吃,尝遍所有美食。我还要多像妈妈学习厨艺,避免今天这样的“惨状”再次发生。
闽南的文化博大精深,吃、喝、玩、乐,样样具备,包你来这儿玩得嗨皮。哈哈,真是太有趣了!吃,只是闽南文化之一,还有提线木偶、闽南童谣、高甲戏等。遗迹有开元寺、清源山……太多太多了,文化太深奥,我长大后再去慢慢了解。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二
20xx年3月25日,我跟着小记者团一起去参加了一个关于闽南文化的活动。我们到了一个多功能室,里面有几位老人,看上去知识很渊博。我知道,他们是来给我们讲课的。我就说说我最喜欢的两位老师。
第一位老师是张老师,他教了我们三首歌:《您好歌》、《老厦门,欢迎您》、《爱拼才会赢》,虽然我也会讲一点闽南话,但三首歌学下来我发现原来我要学的闽南话还多着呢!
第二位是许老师,她一边用普通话,一边用闽南话给我们讲了个闽南俗语故事,她讲的故事既能让我们懂得里面的道理,又非常好笑,我非常喜欢她讲故事。她也教了我们一首歌《月亮月光光》,好听极了!
互动时间到了,我急急忙忙跑过去采访张老师:“张老师,请问怎么才能学好闽南话呢?”别看张老师年纪有点大,讲起闽南话来很大声,这时候他轻声细语地教给了我2个小窍门,一个是天天练,一个是从简单的开始学。怎么天天练呢?每天和爸爸妈妈说话的时候就可以用闽南语说,比如爸爸早上要出门上班,我就可以用闽南语跟他说“爸爸,你要去上班。”,我放学回来就可以用闽南语跟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从哪些简单的开始学呢?比如“我”,可以说“阮”,“他”可以说“伊”,很简单吧!张老师说了,只要认真练习,就一定能说好更多的闽南话。
采访完张老师,我又跑去采访许老师:“老师,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关于闽南文化的.书呢”,还没等我问完,旁边几位老师异口同声地说:“在中山路新华书店里的一个专栏里能买到,童谣、故事、歌曲……都有,不过专栏不是很显眼,你可以问一下。”“谢谢老师!”我高兴地说。
后来我也壮着胆子采访了冒雨前来的林伟志爷爷和《厦门晚报》的戴记者阿姨,他们都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通过这个活动,我走近了闽南文化,通过今天的认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会传承闽南文化做贡献!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三
俗语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发展至今,全国各种佳肴,可真是数不胜数。一碗小小的四果汤在山珍海味面前,也许是一个无名小辈,但是在我心中却是人间美味。
四果汤是闽南特色小吃,历史悠久,因从红豆、绿豆、莲子、仙草、石花等等配料中,任你选出其中四种,所以得名“四果汤”。它具有祛暑降温的作用,每到夏天,大街小巷都有人在售卖,加上价格便宜、配料丰富,所以备受人们喜爱。
四果汤虽然只是小小一碗,却包容万象,在那蜜水中加入种类繁多的配料,有甜甜的红豆,爽滑的仙草,软糯的芋圆以及各种美味的时令水果等。味道微甜,喝下去清甜于口,仿佛有块糖在心里融化。喝入第一口,清凉解暑。第二口凉意滑过喉咙,从腹中蔓延遍全身。悄悄告诉你,从冰箱里冰却过的四果汤更加美味解暑。
四果汤不仅是炎炎夏日的消暑法宝,而且具有很多隐藏功效,不仅可以开脾健胃、安神补血,还能清心醒脾,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
小小一碗四果汤虏获了千千万万男女老少的心,那沁人心脾的蜜水、晶莹剔透的石花膏丝,五颜六色的水果块以及其他美味配料,多种滋味混合在嘴里,吃完后也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忍不住想多品尝一碗。
我爱四果汤,也爱闽南的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仁: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y-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y“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y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y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3.社团文化宣传:敬畏传统,大胆创新。重视“大字报”,否定报纸与微博。开发微信功能。
4.社团文宣核心:语言文字与历史。立足学院专业设置与优势。明确精神与语言宣传的重要性,高瞻性。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五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闽南地区的端午节。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节是不是很有特色?大家也一起跟我们来分享下你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吧。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六
闽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各样的形式令人目不暇接,五花八门的艺术中充满了民间的万种风情,而其中欢乐激昂的“拍胸舞”令我情有独钟。
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的舞步十分滑稽,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从右手开始,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随后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右、左胁部,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同时配合双脚于蹲裆步位置有节奏的跳动,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如此循环往复,动作始终不变,只在队形上稍作些进退、出入、交叉变化,即可完成一场“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拍胸舞”舞者赤足裸身,头上都戴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一方向体现舞蹈本身的动律特色,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喧染舞蹈气氛,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犷、古朴的民族舞蹈遗风。“使我们至今得以领略古闽越图腾祭祀舞蹈古朴、庄重、整齐划一、如醉如痴的动人情景和舞蹈遗存。
别有一番风味的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老的“拍胸舞”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蕴含了民间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一门最朴实但意义最深的艺术。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七
中国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闽南茶文化的精华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饮茶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过去,在闽南有一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
那么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盏茶呢?这是需要技艺和艺术的,这就是茶艺。闽南人把饮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讲究茶叶、水和茶具了。茶以新为贵,而且要优质茶叶。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因为乌龙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它外形色泽青褐,所以称“青菜”。
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溪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闽南人泡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为它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得很有艺术欣赏价值。
闽南人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闽南地区就有这么一种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在福建安溪县,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人们在说到闽南人的热情好客时,总也离不开一个“茶”字,因为“闽南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泡茶可是要有技艺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访了“茶仙”洪老先生,目睹了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盏茶的艺术。洪老先生从小在厦门的“茶桌仔”(饮茶摊)边长大,年过古稀的他泡茶技艺炉火纯青。
只见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珑的紫沙壶茶具,边摆放边说,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可比喝茶的时间多哦,要不怎么叫“功夫茶”呢。“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我看茶几上除了茶壶、茶杯外,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洪老先生指着茶洗说,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洪老先生拿起开水对我说:“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
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放在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要放满壶,这样冲出来的茶才够味。”只见他在茶壶里塞满了茶叶,接着就把开水冲入茶壶中,这时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然后盖上壶盖,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这样,茶壶内外温度相差不会太多。了,热气才不会跑掉。他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有少许茶水溢出为止,盖上盖子,再淋一些开水。洪老先生说,泡茶最忌讳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壶边斟边说:“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茶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
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洪老先生说,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就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接过洪老先生递过来的茶,果然清香扑鼻。按照老先生先闻后品的指点,我深深吸了口气,顿觉有一缕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润身心。然后我浅浅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缓缓咽下,慢慢品味,舌有余甘,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听众朋友,听了我上面的介绍,你一定会感受到饮茶确实是一门艺术。是的,这是一种茶艺,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闽南的茶道精髓,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例如,当地村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意蕴着风调雨顺的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内涵会更丰富,具有一种社会功能,使饮茶者追求一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闽南人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根植、流传其间的茶文化,无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国灿烂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八
淡黄的山峦渐渐淡出画面,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山峦的形体也慢慢变化,最终一锤定音般地在画面上定格,现出“文明之旅”四个大字。我们跟随着市委书记黄少萍女士,与海内外观众一起,品读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
在这短短四十多分钟的视频中,我读出了巧夺天工的技艺,听出了唱响千年的乐曲,感受了爱拼敢赢的气质,目睹了富丽堂皇的皇宫起……从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闽南文化符号中,我更深刻地感受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厚渊源以及闽南文化在凝聚两岸的情感,推动和平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我爱泉州,爱她的“老”。提线木偶在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小时候的我曾无知的认为提线木偶也不过是几个手指掌控着一只小小的玩具,让它跳起来,走起来,仅此而已。欣赏了木偶表演《钟馗斩妖》后,我彻底改变了对表演提线木偶的看法,它不仅展现了用十只手指表演36条线的高难度动作,也向世人秀出了巧夺天工的技艺,唱出了泉州千年的历史。
我爱泉州,爱她的“言”。听了那翱翔太空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里传来的闽南方言,我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时候妈妈教我唱的《爱拼才会赢》的这首歌。这首歌,让我领会了闽南人的那种爱拼敢赢的精神,学会了敢于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气质。市委书记在观众面前引亢高歌这首闽南歌曲时,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要学会唱这首歌,唱出我们的精神,唱出我们的气质。
我爱泉州,爱她的“秀”。视频上的惠安女“头戴黄斗笠,披花头巾,身穿蓝上衣,系银腰带,穿宽长裤。”在海边,在田间,我们总能见到一群群犹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婀娜多姿,优美动人,这就是泉州唯美的一道风景线。惠安女的服饰让人觉得美不胜收,美得无法用语言形容。但惠安女让我们觉得美的更是隐藏在华丽的服饰下的“惠女精神”。惠女水库就直接地体现了惠女精神,体现了那种美丽大方、勤劳坚韧的气质。正如方志远教授说:“惠安女的这种精神是当代女孩子所要学习的美好品质。”这就是泉州的美人,这就是泉州人的自豪。
我爱泉州,爱她的“俊”。在荧幕里,摄影师给了我们时空隧道,让我们目睹了一座座闽南古大厝,一排排“皇宫起”,让我们再次地感受到了泉州经济的辉煌、建筑的富丽堂皇。我们置身其间,无法用语言来修饰,用话语来表达,我们只能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一首首委婉动听的“御前清曲”,一座座造型特异的宗教寺庙,一个个生动离奇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受到泉州历史的悠久与生机勃勃。观看《海纳百川闽南韵》,我们领略了“海滨邹鲁”的美景,欣赏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古港商埠”,我们陶醉在刺桐花飘香,陶醉在泉州这个古老的摇篮。我们学会了闽南文化中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包容并蓄的人生哲学、重乡崇祖的价值观和重义求利的生活理念。
爱的就是你——我的泉州,我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九
闽南文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备受推崇。我近期参加了一次闽南文化培训活动,对于这种文化更是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在闽南文化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收获。
第一段:闽南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闽南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自明代以来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建筑、艺术、音乐、戏曲、饮食等等。其中,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面,闽南建筑风格典雅、雕刻精细,结合了东南亚风格,体现了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
第二段:参加闽南文化培训的收获
在这次闽南文化培训过程中,我通过讲座、实地参观、文物介绍、文化艺术表演等方式深入了解了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建筑、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方面内容。从文化内涵到文化延伸,小到习俗风情,大到文明礼仪‘,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自豪感。
第三段: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经沧桑却从未消失。传承也是保护,保护也是发展。如何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位年轻人,应该更加关注和倡导文化保护,创新和推广闽南文化,让我们的后代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第四段:闽南文化的未来
文化是多元发展的,但作为维系我们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的每次传承都是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下,闽南文化也应继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和推广,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国际、走向现代,更好的发扬光大。
第五段:结语
在这次闽南文化培训中,我深入了解了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重要的地位,更加意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秉承这样的理念:传承和发扬文化,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让我们的自身文化走向更好的未来,让全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文化,倡导文化交流和交融,让世界文化共存、共荣。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
闽南地区,素有“建筑之乡”的美称。他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以及传承至今的建筑工艺,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曾有幸亲身感受到闽南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地被其所吸引。以下是我对闽南建筑文化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首先,闽南建筑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无论是古厝还是庙宇,他们都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凝聚着闽南人的智慧和文化。在闽南古厝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个精雕细琢的木质结构,屋檐上的雕刻、门窗的装饰都透露出建筑师的用心之处。而在庙宇里,无论是金壁辉煌的大殿,还是石雕精美的门楣,都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神秘感。这种古朴而庄重的建筑风格,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
其次,闽南建筑强调“厚重”。无论是建筑的结构还是装饰,闽南人都讲究用厚重的材料和工艺。在古厝中,墙壁和柱子都采用了厚重的青石,耐久而坚固;屋顶采用陶瓦或青瓦,经久耐用;而门窗还嵌入了厚重的木质雕花,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整座建筑就像一座坚实的堡垒,不仅能抵挡风雨的侵袭,还可以抵御火灾和敌人的侵略。这种厚重的建筑风格,代表了闽南人勤劳、坚韧的品质。
再次,闽南建筑注重与环境和谐共生。古厝和庙宇的建筑都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融入了自然元素。在古厝中,我看到很多建筑都把天然的石头、花岗岩、木材等用作建筑材料。屋檐上的装饰物很多都是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给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觉。而庙宇则更加注重与自然的融合,比如庙宇后面有人造的池塘或小山,通过倒影和背景色的互动,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神圣的氛围。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风格,反映了闽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最后,闽南建筑富有文化内涵。从古代至今,闽南人一直注重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古厝和庙宇中的装饰细节,往往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屋顶上的狮头装饰代表了勇猛和威严,而龙纹则象征着权威和吉祥。这些细节不仅是建筑师的艺术创意,更是闽南人对文化的表达和传承。这些文化内涵的细节,使得闽南建筑独具风格,让人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闽南的历史和文化。
综上所述,闽南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古朴而庄重的,他们强调材料的厚重,注重与环境和谐共生,富有文化内涵。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闽南地区的建筑成为了文化的载体,也反映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品质。通过对闽南建筑的深入了解和体会,我更加热爱和钦佩这片热土上勤劳而坚韧的人们,也更深切地意识到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让闽南建筑文化永存,并继续为后代传承。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一
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在此观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公鸡娶妇”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二
闽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包含了音乐、戏剧、节日、宗教、饮食、建筑等多个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闽南文化,因此相应的培训也得以出现,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第二段:个人经历与感受
我曾参加过一次闽南文化培训课程,跟随专业老师学习闽南民间音乐。课程中,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闽南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让我们对闽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闽南音乐的演唱和演奏技巧,贴身指导我们学习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美妙,也对自己的音乐修养有了新的提高。
第三段:闽南文化培训的重要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有着重要作用。而闽南文化培训课程能够传授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来,同时也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第四段:闽南文化培训的启示
通过参加闽南文化培训,我不仅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也感悟到了培训带来的一些启示。比如说,同样是音乐,闽南音乐所传承的是与土地、自然、人文等多方面紧密联系的文化内涵,而现代流行音乐则更多地以商业性和娱乐性为主。这让我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不应该是单一的技术和知识层面,还应包含着文化精神和文化自觉等多方面的内容。
第五段:结语
闽南文化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需要靠更多的人们的共同努力和呵护来传承和发扬。通过参加闽南文化培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和韵味,也期待更多的人们可以加入到闽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来,共同传承和展示这一美丽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三
福建是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有一千年的闽南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
生活
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闽南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四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闽南地区的端午节。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节是不是很有特色?大家也一起跟我们来分享下你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95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