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半坡遗址心得体会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3:50:04
热门半坡遗址心得体会大全(17篇)
时间:2023-11-01 03:50:04     小编:HT书生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化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写好总结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心得体会范文的风格和结构各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与参考。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一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黄帝陵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二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收祥地之一。早在远今时代本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意业务,造制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後世留下了歉富的'文化遗存。四十多年去,文物考今事情者通过大量的调查以及收掘,在陕西境内乱争收现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以及数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俯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古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收现,遗址面积50000仄方米。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俯韶文化的农村遗址。1953年收现,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今研究所举行了5次规模较大的科学收掘,收掘面积达1万仄方米。在考今收掘的基础上,1958年修成了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专物馆。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冬日,中国科学院考今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今事情者,先后收掘5次,延续近4年光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仄方米,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收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种种墓葬250座(此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女瓮棺73座)和出产东西以及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1958年在遗址上修成半坡遗址专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专物馆,除修制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仄方米的本始农村居住区盖起回护大厅。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儿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出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出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本始社会汗青有着首要的科学价格。该馆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合放,迄古已接待中外游客20xx多万人次。

具备本始农村作风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和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师长教师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半坡专物馆的文化氛围仄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收生一种制作、汗青、艺术的伪情实感,此情此景,常使许多观寡乐不思蜀。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造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农村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东西次要是木造以及石器。主妇是半坡人中次要的出产力,造陶、纺织、饲养六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处置渔猎。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在这里,你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专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起劲回护遗址为条件,凭证考今收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歉富专物馆的内乱争涵,弘扬华夏悠暂文化汗青,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习雅情面、民居田园的生活。它收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今、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1996年半坡专物馆被确定为齐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将半坡专物馆评定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半坡遗址为国务院揭晓的齐国重点文物回护双位。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三

在西安的其次天早晨,我们就去了半坡母系氏族遗址馆观看。在第一个场馆里,我见到了原始人的生活用具,也听导游说到了原始人的风俗习惯。有原始人放食物的窑洞;有原始人装水的尖底瓶(尖底瓶它的瓶口小,底瓶尖这样水不会洒);还有原始人的骨灰(原始人认为,人走后上西天,所以就把头面对西)。

不仅有这些,还有一些原始人还吃的生物,有鹿、竹鼠、鸟儿……还有一些原始人的饰品

走出半坡遗址馆,我思绪万千:6000年前的人们就这么聪慧,可见,我们人类是多么的聪慧啊!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四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由一条大的人工壕沟围绕,区内被1条小沟分为2片,每片中心有1座大房子,周围是小居室。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种,房子之间有储藏东西的窖穴。房子周围还发现长方形家畜圈栏、小孩瓮棺葬和幼儿土坑墓。大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区。从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他们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还用石、骨、陶、蚌制成耳饰、发饰等装饰品。

1954年—195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屋45座、圈栏2处、200多个窖穴、陶窑遗址6座、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矛头、箭头、鱼叉、鱼钩、纺轮、骨针等。还有石制研磨器(包括磨臼和磨石,是研磨颜料的工具),还发现了粟类等粮食作物。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种类有钵、碗、盆、盂、盘、杯、罐、缸、甑、釜、鼎、瓮等。在1只陶罐里还保存着炭化了的菜籽,系属于白菜、芥菜一类的种子。在彩陶器上多绘有各种图形,器物表面多饰有绳纹、线纹,还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红底黑纹。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各种符号,有20—30种之多,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五

近日,本人有幸到访江西省萍乡市的半坡遗址,体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历史文化之旅。这座遗址曾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如今展示出了那个时代人类生活的状态,一切从这里开始,是我们了解古代人文的最好窗口之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渊源和深厚力量,更加体悟到了历史文化与生命的重要性。

第二段:遗址的探索。

遗址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年代已经修改过,但是大体来说还是保存得相当好,每个角落、每条小路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可能是一凸起的石头、一堆动物骨头残骸、一塌繁荣的土墙,或者是一半埋在土里的工具遗迹……探究起来,不仅是一种体力上的疲劳,还有对于古人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考古学家不断挖掘更多的宝藏,打破对于新石器时代的许多迷思,给予我们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率和文化造诣水平初步的了解。从这些考古成果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类在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各个领域均有了很高的水平,他们的那种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

第三段:被动和主动的反思。

考古遗址很好地再现了古代人类和他们生存环境的面貌,展示出了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走在遗址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笔墨无味地演绎着,而陶器、石器和骨器残留物的分布则是至今仍呈现着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和日常生活水平。这让我不由得深思,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收放呢?是主动去调整自己的步调,还是被富人消费、工业文明、资本主义消费等影响着呢?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古代人类的文化中发现很多镜像,利用这些任意的启示,进而引导自己去获得自我成长和感性体醒的机会,让生活真正达到美好与和谐。

第四段:个体的反省。

考古遗址不仅展现了物质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多地是展示了人类内心的生态。正如我们在半坡遗址中所遇到的某些文物标本一样,诸如古代工具、骨器、石器等,它们都很好地展现了古代人类聚居、狩猎、制造工具等生活的样子,自然地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和空间里。在这里可以感知到自然界令人鼓舞的统一、纯粹和愉悦,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人性的本质和内在属性三亲的温暖。所以我们需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挖掘自己内心的欲望和价值,利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个人的精神品质,以此来召唤我们的内在生命。

第五段:遗址所作出的教育贡献。

文化遗址不仅对于我们自己有着深刻意义,同时也对于未来和下一代的孩子们有着独特的意义。半坡遗址是这一领域的典范,它提供了很多可以用于培训青少年的教育产物。诸如着重于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学习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以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实在的技能;同时,也为孩子们建立全面、平衡的个人发展提供了知识的支撑。这也是文化遗址的巨大价值之一,带领人类不断地向前迈进。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六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一遍条理清晰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半坡遗址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黄帝陵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七

许多陶器上都绘有各式各样的纹饰:绳纹,网纹,几何形花纹和动物纹。纹饰中可以看到有奔跑的鹿、跳动的青蛙、狰狞的猪面以及或静卧或腾跃、或追逐游泳的各种各样的鱼纹。尤其引人瞩目的是有两头一身或两身一头的鱼,还有多身人面,鱼身鸟头的奇特形象,这些朴素真切的图案,非常明确而又肯定地反映出对象的特征。半坡彩陶上的纹饰可能就是民族图腾的起源。我国古时从图腾崇拜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非常富有想像力和幻想力的,而且这些奇特的思想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和意念,就像人世间本没有什么龙、凤、麒麟。可能是远古部落间的连年战争,一方为了战胜另一方,力图把所崇拜的动物中的各种有力优美特点集中到一种动物上来,再加上些夸张的手法,于是就渐渐形成了龙和凤的形象。

半坡人在雕塑方面的手艺也是极高的,有陶质人头塑像,鸟形雕塑和兽形盖钮。在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这个葫芦状的陶埙,我们称之为女人腰。它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被誉为华夏吹埙第一人的刘宽忍先生曾与贾平凹先生合作出版了一盘磁带名叫《风竹》。刘先生埙声悠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远古时代,贾先生吟唱堪称声情并茂,两人珠联璧合,乃是乐坛的一大盛事。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听听,真的会使大家有不错的享受。

半坡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渐渐地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里展出的是半坡出土的骨刀、陶纺轮、石纺轮、骨梭、骨针等。当时的半坡人已经会织布,他们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麻和兽毛。当时的纺织机是一种水平式的,只能固定住线的一端,另一端要固定在人的身上,来回穿梭织布。从遗留的麻布痕迹观察,粗的类似今天的麻布袋,细的类似帆布。麻布衣服主要为夏季穿着,冬天半坡人主要以兽皮为衣服。这个陶锉就是用来揉软兽皮的,经过加工后,兽皮更加耐用而且舒适美观。

这是半坡出土的骨针,从出土的遗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半坡人早期加工骨针先用骨头磨成针的形式,而后再穿孔,但这样的成功率很低,往往会前功尽弃。后来经过实践,他们发现粗骨比较好打孔,后来就打出孔后再磨成针,这样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半坡的骨针可以同我们现在的钢针相媲美。骨针的发现说明了半坡当时已经开始缝制衣服,至于衣服的式样,当然没有我们现在的衣服品种多,主要有两种式样:一种为连身,就好像我们现在的连衣裙,就是将整块的麻布或兽皮缝制起来,中间穿一根绳子便成了;另一种大概“衣”和“裙”分开,就像我们现在的露脐装,上身主要是护胸,下身主要是护腰和前身。就当时的文化水平来看,衣服不仅是用于防寒,而且还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八

这个展柜里展出的狩猎工具有矛和弓箭,还有一种很厉害的工具石球索。弓箭具有射程远,射速快,推进力大,准确度高,杀伤力强等特点,是当时最有效的工具。弓箭的出现避免了人和野兽进行面对面的搏斗,提高了远距离杀伤野兽的准确性,弓箭延长了人的手臂和腿,大大增强了们祖先同自然界斗争的能力。半坡人在狩猎中的另一件法宝就是用石球做成的“飞球索”,用它来狩猎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使用时手抓一球对准野兽的方向猛力旋转,遇到障碍物会自动缠住,这样便可以捕捉到逃跑中的野兽。飞球索这种古老的狩猎工具,在今天美洲印地安人和非洲一些原始民族中依然使用。在原始社会,人们不放弃一切可以捕杀到野兽的方法,为了获取肉食也会使用斧头,锤头,木棒等工具,甚至用设陷阱,网罗,围猎等方法来捕猎它们。

这里展出的是半坡人的捕猎工具,有鱼叉,鱼钩,鱼网,石网坠,陶网坠等。捕鱼是半坡人一项主要经济活动,浐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鱼场所。

俗话说,“姜太公钩鱼,愿者上钩”传说姜太公钓鱼所用的就是直鱼钩,对于传说的真假我们无法判断,但在半坡遗址中我们确实发现了早期没有倒刺的鱼钩、鱼叉,但这些工具使用时极不方便,扎上的鱼稍作挣扎就会逃掉,最后由于人们不断的总结经验,终于发明了有倒钩和倒刺的鱼钩和鱼叉,它们制作得十分精细,几乎可以和今天的金属鱼钩相媲美。钓鱼的方法也与我们今天的方法相同,估计当时叉鱼法的使用多于钓鱼法。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九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收祥地之一。早在远今时代本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意业务,造制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後世留下了歉富的文化遗存。四十多年去,文物考今事情者通过大量的调查以及收掘,在陕西境内乱争收现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以及数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俯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古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收现,遗址面积50000仄方米。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俯韶文化的农村遗址。1953年收现,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今研究所举行了5次规模较大的科学收掘,收掘面积达1万仄方米。在考今收掘的基础上,1958年修成了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专物馆。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冬日,中国科学院考今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今事情者,先后收掘5次,延续近4年光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仄方米,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收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种种墓葬250座(此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女瓮棺73座)和出产东西以及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1958年在遗址上修成半坡遗址专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专物馆,除修制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仄方米的本始农村居住区盖起回护大厅。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儿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出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出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本始社会汗青有着首要的科学价格。该馆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合放,迄古已接待中外游客20xx多万人次。

具备本始农村作风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和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师长教师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半坡专物馆的文化氛围仄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收生一种制作、汗青、艺术的伪情实感,此情此景,常使许多观寡乐不思蜀。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造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农村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东西次要是木造以及石器。主妇是半坡人中次要的出产力,造陶、纺织、饲养六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处置渔猎。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在这里,你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专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起劲回护遗址为条件,凭证考今收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歉富专物馆的内乱争涵,弘扬华夏悠暂文化汗青,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习雅情面、民居田园的生活。它收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今、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1996年半坡专物馆被确定为齐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将半坡专物馆评定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半坡遗址为国务院揭晓的齐国重点文物回护双位。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十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觉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觉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觉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贮存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呈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富强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设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觉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其次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创造制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特别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奇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详细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由于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简单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觉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四周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掩埋在房屋四周,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十一

石网坠是用扁平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河卵石块两侧打击出缺口。使用时系在网底部(网坠也有陶制作的),使鱼网能够沉到河底。鱼网我们虽未发现,但在发现的彩陶花纹中有索络形的鱼网饰花纹,这从侧面已经证明了半坡人已使用鱼网捕鱼。当时人们主要是用麻绳来结网,这网虽然简陋,但也会捕到数量可观的鱼,当然半坡人也可能是“竭泽而鱼”。

单纯的靠狩猎和捕鱼并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后来在不断采集生活中,半坡的妇女逐渐发现某些草本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随着有意识的加以培养,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把一种类似于野生狗尾草的野生植物制成了粟,于是人们终于有了一种稳定的植物来源,为定居打下了基础。这个陶罐里所装的就是半坡人培育出来的粟及加工而成的小米。

这个展柜里展出的是半坡人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镰、陶刀,还有加工小米的石磨盘。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十二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觉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觉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觉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贮存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呈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富强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设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觉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其次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创造制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特别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奇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详细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由于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简单漫出。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十三

这个展柜里展出的狩猎工具有矛和弓箭,还有一种很厉害的工具石球索。弓箭具有射程远,射速快,推进力大,准确度高,杀伤力强等特点,是当时最有效的工具。弓箭的出现避免了人和野兽进行面对面的搏斗,提高了远距离杀伤野兽的准确性,弓箭延长了人的手臂和腿,大大增强了们祖先同自然界斗争的能力。半坡人在狩猎中的另一件法宝就是用石球做成的“飞球索”,用它来狩猎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使用时手抓一球对准野兽的方向猛力旋转,遇到障碍物会自动缠住,这样便可以捕捉到逃跑中的野兽。飞球索这种古老的狩猎工具,在今天美洲印地安人和非洲一些原始民族中依然使用。在原始社会,人们不放弃一切可以捕杀到野兽的方法,为了获取肉食也会使用斧头,锤头,木棒等工具,甚至用设陷阱,网罗,围猎等方法来捕猎它们。

这里展出的是半坡人的捕猎工具,有鱼叉,鱼钩,鱼网,石网坠,陶网坠等。捕鱼是半坡人一项主要经济活动,浐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鱼场所。

围沟北边为墓葬区,这里主要是埋葬成年人的公共墓地,埋葬的形式有仰卧伸展葬,伏卧葬,屈肢葬等各种形式,但头部一律朝西。另外还有5例为集体改葬的二次葬。这个有名的墓葬遗址说明当时人们非但已经有了比较复杂的灵魂观念,而且已经有了葬礼这种宗教行为。

现代战争中的铁丝网体现了人们对某种外来危险的防卫。那么在数千年以前的人类社会是否也采用过防御外来侵扰的防卫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这样的防卫措施,而且规模宏大。在半坡遗址的村庄周围,环绕着一条全长300米,宽6—8米、深5—6米,河底宽约千米,而且还可以看到有木柱的痕迹。类似于这种大围沟在其它一些同时期的遗址中也有发现,除有排水、防水的作用外,它还起着避免野兽侵扰,防止各部落之间氏族成员因复仇而发生冲突的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极为有限,人们要生存,就要与大自然作斗争。大围沟便是这一斗争的产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先的勤劳和勇敢。计算结果表明,半坡遗址大围沟总出土量为万平方米,如果用载重量为3吨的卡车可载装3666辆。如此艰巨的工程却是我们的祖先在6000年前用简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真是一大奇迹。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十四

各位游客:

您好!

现在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处比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这种文化遗址于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彩绘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现在博物馆有两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而半坡所处的'灞、浐两条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绕长安”中八水的两条最重要的河流。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十五

这个展柜里展出的是半坡人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镰、陶刀,还有加工小米的石磨盘。

半坡人在白鹿塬这块肥沃的平原上,在女酋长的率领下,用石斧砍伐树木,用石锄修整土地,用石铲和木棒刨出一个个小坑,将种子插种下去。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种庄稼要浇水,施肥,真正的是靠天吃饭。如果遭遇到旱灾或水灾可能就颗粒无收,不过好在当时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妇女们又成群结队用石刀和陶刀、蚌壳来收割,后来又发明了镰。收割以后,妇女们先用自己的手将他们加工成谷子,再用一种类似于石磨的东西脱去谷子上的糠,便加工成了小米。小米这种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作物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粮食,它具有其它作物不可比拟的优点:耐旱,早熟,成熟期短,且久藏不坏。这些为半坡人能够在此定居400多年之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业的出现而产生的家畜饲养也是半坡人的生活来源之一,发现的两个圈栏建筑遗址和一些动物骨骼说明先民们已开始饲养狗和猪,并开始对羊、牛、马、鸡等家禽家畜进行驯养。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了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半坡人的社会组织是妇女领导下的母子氏族社会,从出土的文物反映先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个人财产,没有私有;既没有阶级又没有剥削;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生产力特别低下,人们生活的十分艰苦。

这里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制造出来的陶器,半坡人在制作陶器时,主要有两种方法,“泥条盘筑法”,这是制做陶器的主要方法,就是将陶泥搓成扁状的泥条,再一圈一圈地盘成需要的形状,经过磨光和口沿部分的修整,才送进陶窑去烧制;另一种方法是“捏塑法”主要用来制小的器皿,直接制成泥胎去烧制。半坡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有经过筛选的陶土制成的表面光洁、质地细腻的细泥陶饮食器具,像碗、壶、盆、杯等,也有用掺着粗砂的陶土制成的耐高温、不易破裂的夹砂陶炊具。半坡的陶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十六

暑假里,我参观了6000年前的直立人———半坡人的遗址,因其发觉于半坡村而得名半坡遗址。

我们先来到第一站———半坡人展馆。展馆里摆放着半坡人制造的生活用品和各种陶罐。半坡人奇怪地观看着整个世界,并把他们所看到的雕刻在了陶罐上。有的像鱼,有的像鹿,还有的像树叶。

我最喜爱的陶罐是尖底瓶,它是用来装水的。先把麻绳绑在柄上,“扑通”一声把瓶子投入水中,大约装了三分之一的水之后,瓶子会自动立起来。这时候把它拉向岸边就装好水了。6000年前的半坡人就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而我这个现代人,却想不出这种方法,古人真是金点子多多啊!

看完了陶罐,我们转身到了遗址大厅。一进大门,我就见到一个高度到我小腿的陶罐,我左看看右瞧瞧,正面再端详端详,怎么也没想出来它是干什么的'?原来,它是用来盛装死去的孩子,这一举动表达了半坡人对孩子的疼惜。

假如让你造一间小房子,怎样才能既省材料又结实耐用呢?半坡人是这样做的:先从地面对下挖一个圆形或方形土坑,用坑壁做墙壁,然后在地面上搭一些一米多高的木棍,上面捆在一起,再披上草皮,就大功告成啦!

半坡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制造了陶罐,用他们的才智制造了房屋。我鄙视半坡人的才华和才智。我带不走陶罐,也带不走房屋,就让我把半坡人的才智藏在心里带走吧!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十七

各位游客:

您好!

现在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处比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这种文化遗址于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彩绘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现在博物馆有两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而半坡所处的灞、浐两条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绕长安”中八水的两条最重要的河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0634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