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论文的研究(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8:53:06
最新研究论文的研究(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1 08:53:06     小编:碧墨

社会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解决。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我们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以下是一些好书的推荐,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一

面对公有老旧住宅小区资金缺口的问题,各级政府应该拿出专项资金,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改造公有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加强小区内的硬件改造,先要进行危旧房的改善,对于不同程度的危旧房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帮扶。并完善、修复小区内已经老旧的水网、电网、煤气管道等,彻底改变以往小区一到用电、用水高峰期就断电、断水的现象,使管道煤气代替罐装煤气,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有效的管理带来的好处,享受到城市配套的方便。还应该加大小区内部和周边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小区内部的道路规划、停车位补建、绿化等工程建设工作。还应在政府的帮助协同下对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改,劝退周边商贩,统一建设室内市场,提升整体环境。科学有效的使用维修养护基金,同时也应积极寻找更宽的经费来源渠道。

2.2建立专业化物业管理机制

要彻底改善公有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就必须引进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办法,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同时也要确立物业管理公司是小区物业实施物业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此外,社会上加强有偿服务的宣传工作,谁受益谁付费,这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对企业内部要树立积极努力为业主服务的意识,用所提供的服务获得应有的回报。更要借鉴其他国内外的先进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弥补自己在物业管理方面的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也要加强物业运作的透明度,让小区居民清楚地看到他们所交的物业管理费用在何处,只有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才能打消居民以往对小区物业冷淡、怀疑的态度。因此,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运作模式,有层次、有计划的管理调控,符合法律法规的管理细则,加上有良好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才能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物业服务。

2.3调动公有老旧住宅小区业主的积极性

作为住宅的实际使用人,小区居民才是小区的主人,只有他们改变观念,改掉陋习才能使自己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所以要充分调动小区业主的积极性,在老旧小区中可以鼓励居民参与讨论、投资、建设。利用这种办式作为文明共建的宣传载体,让居民感受到正规的物业管理带来的好处。

3结束语

公有老旧住宅小区必须引入新的物业管理模式,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它工作量大,任务重,所以此项工作的完成需要政府、社会、民众的多方参与,改变原有管理制度,与市场接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有老旧住宅小区现存的问题。同时要更加注意的是我们在修建硬件的同时,居民也要养成良好的居住习惯,以及落实到为后期养护工作,才能真正有效的延长小区的使用寿命。这是一个共建的过程,需要来自每个方面的努力,才能改善城市中的短板,才能促进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秋向.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建材,2016,04:274,276.

[2]张智敏.老旧小区治理的资金筹集与运营管理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3.

[3]闫明艳.城市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5.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二

摘要:

文化的概念,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放在音乐角度来说,文化和音乐是不分家的,音乐诞生于人们的内心精神需求,音乐的教育源自文化策略,互相促进。文化策略,包括本土文化策略和国际化的文化策略,而在现代音乐传播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文化,对于音乐和艺术交流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音乐的教育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策略来满足新时期文化音乐教育的需求,就可以顺应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希望能够结合现阶段音乐教育的实际特点,探讨在国际多元化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渗透文化策略元素,促进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文化策略;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考

为了能够很好的引导音乐教育,促进文化传播,首先应该从理论层面抓起,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未来音乐和文化,在灿烂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慢慢在各个地区和区域孕育出各自独特的音乐文化,然后,在国际交流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带动了音乐教育和音乐元素的交流。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到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之中,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由于先进的交通方式和网络传播模式的带动不断的缩减。在这个基础之上,各地区和各国的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音乐艺术也有了多元结合之势。

(一)文化策略的定义

文化是传统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共同产物,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不同的文化策略是基于不同地域人们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特点,在文化发展方向和社会方向上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文化策略内容非常宽泛,一般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从全球文化发展的未来角度来看,发展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和差距,可以增强民族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得文化保持多样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交流打下文化层面的基础。

(二)探究多元化文化教育的意义

所谓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就是只在不同层面、不同模块的文化,放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上,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体验,加强不同地域和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国由于国力的强弱,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其他音乐形式的传播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而在现代,由于世界和平的总体发展背景,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音乐教育事业上也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路,因此,通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底蕴,从文化和音乐发展策略的角度寻求教育平衡,探求多元化文化交融,不仅对于各国文化和音乐交流事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加深了全世界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延伸行业和产业的繁荣。

由于各国的教育体制不同,音乐特色和音色特点也呈现出非常不一样的特点,有的民族非常注重对于音乐的教育,歌舞升平,音乐和舞蹈成为一些独特民族所不可缺失的文化。同时,多元化的文化音乐教育,还面临传统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传统管弦音乐和现代电子音乐的教育可能会给,音乐老师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现代多元化音乐文化交流,往往要求教师能够比较熟悉多元化的文化底蕴,应该从音乐交流和艺术交流的角度,加强国际交往,不仅应该给音乐教师提供相应交流的机会,而且还应该反复强调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加深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从音乐教育形式和教材的内容上,加大对于文化复杂性和音乐文化传递的关注比例。同时由于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实施时,需要以不同的教学模式为优化教育的基础,因此,加强文化和音乐结合时的不同形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介绍机会,利用微课教学和视频教学等,将本民族的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相融合,提倡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于其他种族文化的理解。

(一)打破阻碍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瓶颈

在世界和平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之下,打破原有阻碍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局限,突破种族主义,突破教育方式的僵化,以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法,改进对于音乐文化传承和音乐教育手法的传统教育模式。首先应该建立起在学校音乐教育管理者和音乐教育老师之间的宽容音乐文化氛围,加大对于音乐师资力量建设的力度,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在职培训工作格外重视,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

(二)以文化教育为基础,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

目前,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音乐技能的培养,但是却忽略了对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文化范畴的提升,因此,在现代多元化文化教育的要求之下,需要音乐教师加强对于国际优秀文化和音乐理论知识的综合素质培养。在进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为了能够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能够达到更高的高度,必须改变以往重记忆轻理论的教学理念。由于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成绩并不高,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是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音乐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用新型的教育方法,比如说:加强音乐教育的表演实训性与理论课程的结合,利用微课教学和小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邀请著名的音乐人到校演讲,以名人经历引发学生们对于文化课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理解文化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文化的不确定性,增强学生对于文化知识和文化彻底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三)注重本土文化特点和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关联

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策略,要求进行多国和多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忽略本土的音乐文化特点,恰恰相反的是,由于我国历史传承悠久、音乐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在进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忽略本国音乐特色的精粹,而且在世界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国的音乐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事实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艺术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之下,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是学习世界性多元艺术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掌握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才能够在此基础之上举一反三,对于世界音乐发展有所创新,并且能够在未来更快地适应多元化的音乐发展环境,为世界带来更加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同时也可以让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让民族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促进世界范围内的音乐艺术和文化交流,共襄盛举,共创盛世。

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交流和教育,是在保持本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于外来文化和音乐传统的传承和学习,是有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拓宽音乐理论范围,保留世界范围内的经典文化遗产的必然举措。更加宽容的音乐文化教育,为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创新和探索的基础,从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发展底蕴来看,融通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从师资力量和文化策略领域重视音乐文化领域和策略的研究,是通往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成功之路的钥匙。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三

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我们悟出道理、悟出真谛,课堂知识是生活知识、生活经验的总结,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道理的真谛。本文以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制约构建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教育的开展。

品德;教学生活化;内容;情境;活动

小学阶段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方式直接,对于知识更容易接受直观表象知识,对于抽象概念理解能力仍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例子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学的内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体现儿童生活并展现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使儿童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步丰富生活经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其人格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好比单纯的一章白纸,教师与课堂让小学生的人生白纸上涂满丰富的色彩,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想形成多是由外部的灌输来完成,而完全理论化的知识性灌输并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这一阶段学生思维方式特点决定,生活化的知识与体验更能够唤醒小学生内心的共鸣,得到更多的生活体验。

生活实践是学生认知的载体,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面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让太多的学校与教育者感到无奈,我们都知道社会生活化的大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目前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阻碍了生活化品德课堂的构建:

1、品德课的地位不够突出,重视表面现象。在当前很多学校中德育工作形同虚设,学校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投放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往往是口头上的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

2、缺乏专业专职的教师,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品德是一门专有学科,它囊括了心理学、生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并不是任何其它教师就所能取代的,很多学校在配备品德教师工作上,多由其它学科教师进行兼职,由于学科之间知识体系含量的不同,导致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降。另外,品德课虽然纳入了课程计划,但大部分教师不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学校甚至把品德课看成是学校的“副科”,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看轻品德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3、教材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生活。品德课的教材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现实生活。现行小学品德课本重视“两史一情”的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品质教育也比较全面,但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且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知识遥不可及,趣味性降低,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有限,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就很容易产生溜号现象,这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设计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4、评价缺失,缺乏引领。小学阶段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个人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学生思政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有着指引性作用,而不少品德课老师,除了课堂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外,缺少对学生日常生活品德的评价。再加上家长对品德学科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使得对日常生活品德的评价严重缺位,对于学生的一些品德问题缺乏正确引领。结果使得“学生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未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研究的热点话题。

1、营造生活氛围,转变教学中主体重心。以生为本,促其成长,学生才是我们培养的重要客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激情,营造生活中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像是在家里一样,产生熟识感、亲切感,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改进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品德课可谓是生活知识经验的积累,同时亦是对生活感悟的踪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其中,让学生间接的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品德课堂转变为一个小的生活圈,使学生得到更真实、真切的体验,并表露自身的情感,教师作为这一情境的布设人以及操控人,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开启学生真实的情感,促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

3、掘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现代诗人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很多,缺少的是一种发现。作为品德教师应该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利用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思品教材体例编排上活动内容化、内容生活化的特点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

4、教学形式生活化。纸上得来总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我们品德课教师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真实感受。

5、转变观念,提高重视。小学品德课是为小学生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目标是以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将品德课放在与语文和数学等课程同等的教学地位,应选择有责任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师,而不应该把它当作一门副科,更不应该让没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品德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该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督导。强化学校领导对品德课的认识,并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小学教育纲要》等重要法规和文件的精神,使学校领导真正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明确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正确领会并把握品德课的本质及作用,把品德课的教学真正当作育人的主渠道落到实处,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实现打造生活化品德课堂的重要前提,如果仍延续目前的现状,就谈不上生活化教育,更谈不上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将十分不利,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总之,让学生回归生活化的课堂,教师不但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同时要不断挖掘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四

过去的会计工作重点是对实际发生过的经济业务活动予以记录、分析、整理,主要侧重于《会计法》中规定的核算和监督工作,要求使用正确的记账方法,工作重点在于确保工作依法合规,真实有效。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传统会计工作而实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与时代向脱节的地方,具体有以下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一)课程设置上的缺陷在传统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模式下,课程科目主要包括会计原理、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理论性课程,从课程结构上,理论教育和专业课程比重偏大,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不到加强,同时,专业课层次过高,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充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这都给学生毕业后在适应现代企业工作要求方面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缺陷过去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关系固化、僵化,缺乏活动,教学方式死板,教学方法以课堂灌输式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背硬记,无论学习活动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学内容离不开教材,不但单调乏味,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三)教学成果评价模式上的缺陷传统的会计教学,主要通过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教学成果评估。这种方法,检验的主要是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的好坏,对于学生是否充分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有效衡量。许多学生本身对学到的知识并没有充份理解和掌握,没有学到脑里、心里,而是单纯通过几个通宵的赶工硬背,就能够通过考试,这种复述性的考试对于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并没有很大帮助,也无法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学校采用德育、体育、智育多管齐下的教育评价方针,虽然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学生德智体各个方面的情况,但和当前学以致用,强调素质教育和学生实战能力的教学趋势并不相符,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好评的学生,未必适应当前紧张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尤其在考评体系中非常强调学生对既有规定的遵守,而不考虑其存在是否合理,非常不适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其关键是强调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和实战能力的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随着改变,这些都给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求会计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较强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都有着明确的要求。相关研究表明,当前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因素,按照其重要性排列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作为培养中等技术人员的职业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体系结构,实现通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以前有人做过企业财务负责人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还要对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方面的知识有所掌握。而现阶段中等职业会计教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方面很少或者没有进行相关学科设置,这不符合当代会计职业教育需求,必须予以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教育的内在属性是对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要求。从会计教学来讲,就包含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会计专业知识和社会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要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科学设置课程,确保课程的全面性,除了会计专业课程外,还要设置数学、外语、文学、经济法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基础性课程,设置税收、证券投资、国际贸易、统计、市场营销、金融等实际工作中与会计业务相关的课程,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素质培养范围,实现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互补与共融的目的。(2)调整理论教学结构,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确保学生基础扎实,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较快的接受新知识、新技能。(3)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资源投入、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会计教学实践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现代化水平,将实践教学作为中等教育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工作主线,贯穿于会计教学全过程,建立校企联合机制,学校和企业保持常态联系,制定在校学生企业实习、实践计划,在校生定期到企业实习,熟悉企业工作环境,体验企业工作氛围,企业可以委托学校培养专向人才。学校和企业分别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功能,共同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

(二)增强学生会计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实践操作在教学中所占比例(1)新的教学模式要坚持学以致用原则,以学生为核心,从实战角度出发,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融合。目前的会计教学,多数是对教材的宣讲,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少接触到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工作工具实物,由于缺乏直观感受,使得学生对会计学习多数停留在表层阶段,难以从具体问题延伸开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内容。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主动寻找、收集一些会计票据实物,通过课堂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增强教学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2)采用现代先机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向学生展示财务凭证票据的使用与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形,让学生对于会计工作有着更加全面和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知识细节。(3)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际操作相结合,全方面提升学生会计业务技能水平。通过采用“会计模拟实习”的方式,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以培养和强化。“会计模拟实习”是指在专门营造的会计工作仿真环境中,有参加的学生做为会计开展的会计业务实践训练。在这个模拟实习环境中,一切条件都尽量和真实的会计工作保持一致。学生在里面以会计人员的身份尝试开展会计业务工作,按照会计工作的真实模式和流程,使用真实的票据、凭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的体验到会计工作的特点,对于学生全面学习、掌握会计工作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意义重大。(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实战教学机制。在“会计模拟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定期派遣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工作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所接触,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基础,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周期,增强毕业生竞争力。

(三)采用更加科学的会计教育考评制度和素质教育,特别是强调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目标相比,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考评方式僵化、考评方法简单、缺乏全面性和动态考评是其主要缺陷。针对这个问题,要采用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评教育成果,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动态追踪,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法,深入评价教学结果各项深层次影响。在原有学习成绩外,更要评价学生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企业输送基层技术员工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机制激烈变革,经济发展速度空前的重要时期,会计人才作为企业发展运行所需人才的基本组成之一,其长期需求是十分巨大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相关管理单位和学校要充分重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加大投入,用于创新,优化学科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建设,为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人才培养夯实基础,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会计人才。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五

化工污染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化工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化工企业要加强环保意识,完善对生产加工的管理,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加强对生产程序的监督,采用世界先进的生产工艺,全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设立专门的企业管理部门,完善对企业生产环境保护的管理。本文阐述化工生产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

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的发展,持续永恒的发展,必须重视环境,如果某个国家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长久下去对国家的经济一定有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和平的年代,世界各国经济都在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不力,对人们各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越来越高,对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周围环境不好,自然环境退化,影响人们工作的心情,必然人们会产生不满情绪。

1.各地政府为了促进就业,加大财政收入,支持化工企业的入户。

化工行业作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化工行业布局性环境安全隐患突出,部分企业已严重威胁到周边居民和饮用水源的安全。

2.化工企业的污染转移现象明显。

国际向国内转移,发达国家因这些行业污染严重而缩减产量甚至不生产,国内市场因此快速增长并以出口创汇居多,最初多分布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山东等。国内区域间转移。随着对环保感受和认知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认识到污染的代价,在大型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转换的基础上,重污染产品又开始了新的转移,从城市到郊区和农村、从东部到西部,如农药正在从浙江和江苏的苏南向苏北转移,铬盐正在向西部地区转移。

3.政府职能部门环境监管能力不够。

根据全国环境风险排查情况,已有化工项目的直接监管者大都是地市级及以下环保部门;新的化工项目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的仅占1.7%,由地市级及以下环保部门审批的达77%。地方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往往缺乏化工企业毒性污染物的监测仪器和合格的技术管理干部,面对数以万计的化工企业,其监管能力远远不够,客观上给企业违法创造了条件。

1.环保意识不强,宣传不到位。

有些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下就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按标准进行,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很严重问题。现在很多化工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生产,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治理与自己关系不大,认为环境治理主要是政府的事情,对环境保护法缺少认识,在企业宣传中,环境保护只是口号宣传,没有落实到实质,对国家提出“谁污染,谁治理”缺乏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文化普及。据调研,现在很少化工企业成立一个环境保护部门,专门负责环境保护问题,即使有的企业有专门环境部门,但也是一个样子,是应付政府部门检查的。

化工企业应该在政府环境主管部门的指引下,成立自己的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本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让其领导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全社会的大问题。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治理需要时间是漫长的,用来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进一步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树立人人环保的决心,增加环境意识。

2.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政府要相应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我国在环境保护中的法律法规文件不多,尤其对一些化工企业对环境污染问题,处理的相应法律文件不多,今后政府部门要多出台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为执法部门提供有力支持。在企业中加大宣传力度,尤其让一些化工企业的老总,环境保护的高压线不用触,一触到立马清除其行业,让化工企业人人自危,不要有侥幸心理,自觉处理好自身企业的环境问题,真正做到,“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让全球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政府的强力保障。

3.化工生产对水与空气污染严重。

化工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对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些化工企业的生产,对环境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不能不生产,比如石油化工,造纸等,但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水如何处理能变成合格的水,这是一些学者研究的课题,目标要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我国水资源缺乏问题,使废水得到合理应用。废气要经过净化,达到合格标准,在排放空气中,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与废气的排放有很大关系,现在全世界都注重废气问题,最近几年世界各国加大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希望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一定会把废水、废气治理好,变废为宝。

1.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

在化工企业中,政府要引导企业领导对环保的意识,一个化工企业只有领导真正重视了环境污染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本质,全世界一年有多少工人在环境不达标的企业工作,伤害了自己的身体,有的甚至死亡,要在职工中加强环保宣传,意识到环境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关系。

2.健全与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环境主管部门要多出台一些环境保护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对化工企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触犯法律,一定要严办,把环境保护问题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开展经常性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检查活动,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罚代刑等违法违纪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加大环保投入,实现达标排放。

环保投入在重视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做到增产减污。首先,要加大环保投入。石油化工企业要利用各种形式筹措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其次,要利用先进技术与现代化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对还未建立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的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测,确保做到稳定达标排放。

4.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对污染源的监管、监控中,应考虑对毒性物质如一类污染物、苯系物等特征因子的监控监管,不能仅仅停留在总量控制因子的管理上。应加大对重污染行业的三废治理科研投入,建设国家级的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平台,如染料、农药、有机中间体等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多年来进展不大,应依托有技术实力的科研单位进行产品与配套的治理技术开发。坚决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和装置,制定化工各行业环保准入条件;化工企业改扩建项目须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减污”或实现区域削减。凡是区域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的地区,应控制新上任何增污项目,以改善环境质量。

总之,目前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是越来越重,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提高现场检查频次,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采取有效的手段,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六

在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低碳生活”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低碳视角下的环境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完善的环境教育保障制度、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区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等。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制度保障;转变学校教育理念,加强社会实践;构建学校—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国外环境教育;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理念。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国外环境教育应运而生。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使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等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各种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愈演愈烈,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势在必行。因此,深入研究并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完善的环境教育保障制度。

环境教育的正常开展离不开政策、法律制度的保障,完善的环境教育保障制度将会有力推动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政策法律保障。美国立法和严格执法规范环境教育是美国的成功经验。1990年颁布实施了《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全面规范了美国公众环境教育的机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与奖励,对提高美国公民环境道德水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虽未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很重视推动低碳模式的法规建设,如《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德国环保方面的法制体系完备,为了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德国相继推出了2000多项法律,不仅加快了经济的和谐发展,而且强化了人们的环境法律意识。

如《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节省能源法案》等,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早在1970年,德国就立法限制车辆的尾气排放,要求使用高质量清洁燃油,而对那些油耗低、有害物排放少的车辆,政府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日本政府非常重视低碳环保,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一是经济产业省每年拨给款项380亿日元(约3亿美元),用于补助家庭使用购置能源管理系统和高效热水器等,对居民使用列入目录的111种节能设备实行税收减免优惠。二是推行设备节能标识制度,即按能耗级别在产品上加贴标识,以给消费者提供能源消耗信息。

三是垃圾收费原则。日本有40%的社区实行垃圾收费服务。实行垃圾收费,可促使人们自觉拒绝购买包装过度的产品。上述发达国家出台的政策法律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二,资金保障。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教育资源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政府拨给款项,如《美国环境教育法》规定环境保护署可以与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和非赢利性机构以拨给款项资助的方式开展合作。第二类是社会捐款,如大学生社团可以直接向非政府组织(ngo)提出申请,或向社会上支持环境保护的人士、企业或组织募集资金。第三类是环境教育奖金。

如美国能源节省联盟(alliancetosaveenergy)设置了“地球苹果奖”(earthappleaward)来奖励成绩突出的绿色学校。“罗斯福奖金”(theodorerooseveltawards)是颁给在环境教育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士。瑞典政府出台的《绿色学校奖法令》中规定对那些在环境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将被授予绿色学校奖,有助于提高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突出特色就是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起源于户外学习,一直把“环境本身就是生活”作为指导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的理念。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环境教育中心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中心有一系列广泛的实践设备,如显微镜、放大镜、气象站、太阳能装置等,其目的是让公民获得对自然和人类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分析并深刻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其二是环境组织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如“ozgreen”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ozgreen是一个非赢利的组织,组织通过倡导以行动为基础的环境教育项目促进社区积极参与地球水的保护并培养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其三是学校与社区合作的环境实践活动。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学校与社区的环境和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温室行动计划(thegreenhouseactionprogram简称gap)这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气候变化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学校和社区积极参与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活动中,增强人们对温室效应这一环境问题的认识。德国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三)学校—社区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在西方,除了学校开展校内的环境教育外,社区在环境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为学校环境教育提供各种环境教育中心和活动基地,在实施环境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尊重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如日本不仅注重学校、企业的环境教育,为了提高不同年龄层次公民的环境意识,更是通过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社会环境教育。

如许多社区都设有形式各种各样的环保教育中心,免费向居民开放,发环保宣传单,在宣传栏上刊登环保内容等,用多种形式宣传环保理念,促使国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行动。在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中社区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社区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对于环境保护有更多的方法。

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跟社区学习到很多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带到课堂和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也会更加爱护动物、植物资源。如烟雾管理者项目(smogbusters)该项目的关键在于与社区积极合作,通过鼓励运用更加环保的交通工具如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火车等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并不限于学校内部,善于利用学校周边环境作为环境教育资源,注重与社区的积极合作,并试图通过学校环境教育带动社区环境教育的发展,并改善社区环境。英国绿色学校计划的成功,就在于它能够使学校与社区、政府、媒体和企业展开合作,以在社区范围内实现环境目标,如减少生活垃圾,减少资源浪费等,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校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从而再影响整个学校和更大范围内的社区,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到完善的政策法律保障、对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及学校-社区-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等是推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低碳生活意识教育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既要吸收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有益做法,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制度保障。

首先,制定环境教育法。环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当今环境日益恶化、资源能源日渐短缺等问题已成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来看,环境教育立法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只有把环境教育写入法律,才能使环境教育摆脱纯粹政策呼吁的现象,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公众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环境教育法的规定。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尽快制定环境教育法来提升环境教育的法律地位,让环境教育有法可循。

其次,建立健全低碳生活的政策制度体系。一方面通过税收、行政处罚等手段,抑制消费者的高碳生活方式。如对污染重,油耗不达标的汽车进行取缔、罚款或进行交通限制。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公民低碳消费,如制订奖励政策,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助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

如加拿大自2007年起对环保汽车购买者提供1000-2000加元的用户补助,鼓励本国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减少co2排放。英国的贝丁顿生态村(bedzed),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态环保村。为了降低交通的碳排放量,生态实行了一项“绿色交通计划”,旨在提倡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德国推出了绿色照明竞赛计划,以竞赛方式推动城市照明的绿色进程。

最后,建立民间环保组织的准入制度,提高民间环保组织的参与度。民间环保组织是现代社会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在推动我国环保事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建立民间环保组织的准入制度,将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整体目标和利益范围,努力构建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激励、合作互补的公共服务运作机制,并通过政府采购、建立环保基金、加强与企业及媒体合作、加大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为民间环保组织募集公共资金,使民间环保组织成为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

(二)转变学校教育理念,加强社会实践。

首先,应由注重传授环境知识向提高环境素质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在实施环境教育时占主导地位的是“关于环境的教育”,而忽略或很少进行“为了环境的教育”,导致我国环境教育对于传授环境知识极端重视,而忽视了环境素质的培养。德国环境教育学者赖纳.多拉瑟(rainerdollase)就曾指出,环境教育应“情感基础第一,不是认知第一”,因为“对大自然的美是具有环境意识行为的先导”,而要实现这一情感目的,则应由老师精心策划,带领学生到森林田野去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和探究大自然,同样,这种形式的教学也是学生从认知上探讨学科所提供的内容极其复杂关系的准备。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观念应从“知识本位”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低碳生活意识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低碳生活知识技能,更要培养低碳生活价值观与态度,通过“在环境中的教育”来实现“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目的即形成低碳生活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环境素质。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完善配套设施。实践性是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本质特征。低碳生活意识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深切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形成较强的低碳生活意识,以便自觉从全局利益出发,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但是这种意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产生的基础是人们去环境问题的深切感爱。对环境的深刻感受来源于社会实践。“在环境中的教育”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环境中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情感上与大自然融合,为形成与提高低碳生活意识做好准备。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低碳生活意识重要途径,也是检验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成效的必要方式。

(三)构建学校—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社区终身教育系统。学校与社区生活融为一体,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成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这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阵地,但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教育的社会化,教育范围已经拓展到全社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是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社区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引导教育社区居民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二是延续和强化学校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效果,将系统而规范的学校低碳生活意识教育辐射到社区,营造一种低碳生活氛围。

“学生可积极地参加到有织织的活动中来进行学习,提高环境意识和养成环境行为;通过这种在社区内组织的活动,促进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在学校和社区的相互配合下,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帮助培养社区居民的环境责任感,促进社区居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和环境行为的养成。”我们把学校的低碳生活意识教育与社区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促进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和社区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的提高和低碳生活行为的养成。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七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创新人才。通过从大学的概念、大学的任务、大学生、大学教师以及苏格拉底式教育五个方面,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进行解读。探讨了大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如何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科技创新雅斯贝尔斯大学精神。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大师。他的思想领域涉及广泛、内容充沛丰富。其著作《大学之理念》和《什么是教育》,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生存、自由、超越”出发,深入和详尽地论述了他对大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为人们理解和认识大学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前景,引导人们去追溯大学教育意义的本真。

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对于大学的概念,几个世纪以来不同的哲学流派都有不同的观点。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说:“大学是我们重温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但丁的风采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性格知识完美的绅士的地方。”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创始者认为:“大学是发现创造现代科学、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地方。”英国人亨利约翰的观点:“大学是一个聚集了热情的年轻人,对世界进行讨论的地方。”二十世纪初美国人佛莱斯纳在他的《大学》一书中说:“大学是一个有机体,是社会的表征,是批判地把持一些永久性的观念的地方。”凡此种种都体现出大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十世纪中期,雅斯贝尔斯也提出了他的大学观念:“大学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有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

大学存在的理由正是在于,它联合了一代代的文化精英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同时大学也富有想象力地传递着知识,以保持知识的更新和对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大学对社会应履行的职责,一所大学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它就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大学在今天而言是一个提供理想主义精神的场所,它可以表现在:一是对于伟大的文明传统的继承;二是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三是对于个人品质的完善。这种理想使得大学成为激动人心的场所,让年轻自由的灵魂在伟大的领域游荡。正如纽曼所说:“大学不是诗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

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大学的责任。

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雅斯贝尔斯写到:“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大学生应当为了获得精神的自由发展,经受各种挫折和克服各种困难,在广阔的学术环境中,靠着自身的努力学习找到发展自己的道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不知所措,因为在中学时代教师可以耳提面命,现在拥有了自主性反而什么东西也学不到。毫无疑问,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过多的教学方法、学习计划和辅导都违反了大学的精神。有人说,大学应该传授的东西,是让他们具有顺利通过考试的技巧和知识,这个说法对中学或许适用,但对大学生来说却是祸害无穷。

大学生应具备求真务实和勇敢探索的`科学精神。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从意志力极强、而且具备足够条件的人中挑选出一些人,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实际上来报考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人,因此,挑选人才的工作要由大学自己来完成。选择的标准是:具有追求真理的意愿,并具备为之可以做出任何牺牲的精神,同时对精神世界也具有孜孜不倦追求的愿望。但这些品质无法事先在高中毕业生身上鉴别出来。只有极少数人具有这种天分,他们分散在各阶层之中无法估计,按照大学的理想,这种天分可以间接通过鼓励和引导得出。

精神贵族与物质贵族不同,每一个有天赋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人,都可以通过读书成为全国民众中的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来自社会各阶层之中,其本质特征是才华横溢、品德高尚、永不衰竭的个体精神,因此精神贵族为数很少,而普通人则在对精神贵族的憧憬中看到自身的价值。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应是能把握自己命运、独立自主的人,他们已经成熟,不再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大学生是在交往中成长,但仍保持其个性,他们不是普通人,而是敢拿自己来冒险的个人。这种冒险既是现实的,又充满想像力。同时,这也是一种精神层次上的升华,“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冒险中感受到成为伟人的召唤。”

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个冲动。

大学教师要有学术追求、道德理想和文化自觉意识。

雅斯贝尔斯对于大学培养精神贵族的观念,也反映在大学教师的职责要求上,在《什么是教育》中他写到:“大学教师首先应是研究者。他们所面对的不再是小学生,而是独立、成熟和精神已经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指导学生,让他们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如果想把大学教师当作教书匠来用,那就错了。”

大学教学的原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课堂上的授课和练习都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不能让学生轻易追上,但又让他们感觉到其中的吸引力,因而加倍努力迎头赶上。这种方式胜过把教材解释得一清二楚的教书匠做法。

现在的大学注重整体的教育,忽视对天才的教育。艾尔文罗德有句话说:“一百个学生当中有九十九个听不懂讲课的内容,而第一百个人则不需要教师。”因此,我们要注重需要学习的极少数人,而不必降低要求照顾一般学生。讲课所要顾虑的,并不是中等能力的学生,而是具有冲动和理想,同时也需要被教诲的人。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作为大学教师更应该如此。在象牙塔中的大学教师,要想发挥好教书育人的职责,不仅要敬畏知识,而且要发扬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不断地更新知识。

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苏格拉底式教育。

雅斯贝尔斯建立在其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关于教育方式的观点认为:“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三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学生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怀有敬畏心。三者的不同点在于经院式的教育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即对教育制度的敬畏;师徒式教育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学生只能被动地依从于教师,而放弃对自我的负责,学生敬畏的是师傅个人;在苏格拉底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则表现在对精神的无限探求上。在这探求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勇敢地承担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教师。”

雅斯贝尔斯非常推崇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认为这种教育适合于“全人”的培养。他积极倡导这种形式的教育。他关于苏格拉底式教育的论述可归纳为四点:一、在教育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不存在权威与中心;二、师生双方都要进行自由地思索,善意地对话和论争,无屈从与依附的现象;三、教师不靠强制性地灌输,而以反讽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唤醒其内部潜在的自动力量,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止境的过程”,这种教育不是传递真理性的知识,而是探索、发现真理,“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四、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整体精神得到成长。

按照苏格拉底式大学的理想,没有权威的平等关系也应存在于教授和学生之间,但是和这种关系并存的是彼此间严格的互相要求。在这里到处都存在着自我选择、自我证明的精神贵族。

结语。

大学教育本质上是苏格拉底式教育,大学生在学校自由气氛中,通过个人的自我教育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由,这是大学教育的优越之处。大学教育是通过参与大学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深具内涵的自由。因此,大学的第一个原则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第二个原则是教育与培养过程的统一,研究和学习专业知识不但可以增长智能,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整体的意识,以及发展科学研究的态度。

周围的世界总是不断变化,但是自由地追求真理,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大学教育应该教会我们的,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应当始终坚持着的本真,它应当将一代代人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其中生活、交往和工作,并始终保持对真理的虔诚与热情,否则所有的教育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八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搭建新的平台,宣传主流思想,但是由于新平台的建设滞后,创新性和吸引力不足,对学生思想动态把握不足,主流信息的传播效果偏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本文为提升互联网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一系列的路径探究。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实效性。

(一)概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借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进行的网络拓展。如:刘梅从工具性和载体性的角度来定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为依据,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但这个观点没有体现新形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何本质性区别。

而韦吉锋从网络本质出发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期完善刘梅的观点。他认为,其以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通过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网民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但是这个观点没有对网络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网络等问题进行说明。

概括而言,这些观点的不足是他们对网络作用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网络的工具性和载体性两方面,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在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却没有理清楚,只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俗化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再现而已,其他学者的观点亦然。而今,在互联网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利用网络工具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工具性的再现。

综上所述,我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载体,将受教育者的政治观念、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信息化的一种教育形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指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领域范围内对大学生在获取思想教育信息,思考现实问题和表达思想感情倾向时形成的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等良好结果。

(二)研究意义。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的网民数量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一半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并指出2015年有3951万人是新增网民,其增长率为6.1%,比2014年高了1.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的增速有所提升。同时,由于“互联网+”计划的不断推动和发展,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已步入新阶段。

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一大主体,充分利用新媒体主体自由平等、交流快捷便利等特点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我。急需学习和研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平台建设滞后、搭建后创新和吸引度不够。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更新十分缓慢。各高校建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已有一定规模,但内容却是量的堆砌,缺乏深度挖掘,忽略了内容所带来的价值性和实效性,平台建设形式化严重。

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说教,对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显得十分枯燥,而对学生来说具有趣味性和冲击性强的信息更有吸引力。这些平台信息无法吸引起学生的关注,这些信息也很难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也就难以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及时互动,老师难以把握学生目前的思想动态。这样,前期的投入和后期的回报都是断链的,实效性锐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并没有达到。

(二)主流信息的传播效果偏弱。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巨大的便捷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浏览到的信息,大多是简单的政策性新闻,或者学校的近期活动以及会议内容等,对学生来说,内容的可读性不强,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阅读欲望,虽然平台上的信息在不断更新中,但是接受度差。

其次在新平台上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流信息的推送缺乏互动讨论,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新平台相比,点击率和互动率却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主流观点和思想都很严谨,相比较为枯燥,并不全能贴近学生生活,把握当下热点,在信息交流如此迅速畅通的情况下,点击率很难得到飞跃式的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用大打折扣。

(三)对学生的网络思想和行为把握不足。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活动频繁,这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思想情况的变化,但是网上的匿名状态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带来更多的变数和更大的挑战。学生在这里自由的接受信息、传播消息,互联网动态情境下的学生受多方面信息的影响,思想状态变化性更大,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给思想引导带来了难度。

同时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开放性的一个平台,这样对学生的约束和监管就十分困难,系统上就存在漏洞,教育者很难及时得知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接受情况和理解程度,由于网络上的交往形式有别于传统的人际交往形式,虚拟性的交往,使得人际关系更加虚化,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散漫。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当前,很多高校的网络平台基本处于web1.0时代、web2.0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大多是面向全体学生发布信息:门户网站发布最新的学生服务、新闻资讯、资源下载等内容。这样的网站门户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可能仅仅只是工具性网站,需要获取信息时才会去浏览和关注,平时不会留意这些平台。例如,清华的红色网站等都面临这样的困境。

就目前比较火的微博和微信的公众号的平台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互动性和实时传播性更强,但是面对大量信息,教育者很难从大量的信息中准确的提炼出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受教育者来说,不是每一条信息都是他说需要的,信息大量的推送,只能是粗略的浏览,不会每一条信息都仔细阅读和思考,这样即使花费大量的精力,效果对主客体来说都是不明显的。

(一)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除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理论,教育者可在思想政治教育网页上,或新媒体平台上可以设立学习与答疑专栏,在这里学生可就课堂问题、当下热点问题、学术观点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增加互动性。同时,结合课程可上传一些学习资料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在课下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获取学习资料,随时随地学习,弥补不足。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可以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影响范围和增强平台的实效性。

(二)整合网络信息,对信息的进行甄别。

当前,网络信息量大,且信息质量稂莠不齐,教育者必须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甄别、把关,不断的实现将校园网络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学生提供经过质量“把关”过的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这样学生在浏览平台信息时,避免受到很多不专业、不入流信息的干扰。

(三)创建广泛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提高教育的灵活性。

传统的说教式手段效果并不明显,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更是效益甚微,为避免这一状况,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高校可通过各种平台,如qq、微信的公众号等定期广泛征集学生当前最关心的热门话题,就热门话题广泛的宣传,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引发师生之间的广泛热议和讨论,师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深入探讨,教育者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增强自主参与度,激发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信息内容应当不断提升更新的速度,紧跟当下的热点话题,以生动有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适当的采取问答或是竞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关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个性化的关注学生心理的即时动态。

web3.0时代的到来,技术更加进步,信息分析能力更强,高校注重创造智能化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依靠智能化信息系统对受教育者的科学的思想动态的分析,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主体内在需要的契合,不仅能够吸引接受主体的兴趣,让其参与其中,更能帮助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取向,便于及时找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对受教育者进行个性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也能取得了倍增的效果。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九

酒店员工流失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酒店基层服务人员占据绝对比重,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使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员工流失给酒店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人力成本。酒店对员工专业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虽然不高,但是招聘、培训及相关人员管理工作都会产生成本。首先,在招聘环节,如果员工流动频繁,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不断开展招聘工作,每一次招聘又要经过资料筛选、面试、复试等多个流程。其次,员工入职后,酒店会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即产生培训成本。如果员工短期内就发生离职,重复以上招聘环节就势必会重复培训工作,所以员工流失越少,培训成本投入越少,而且可以将节省的成本用于开发更深入的培训课程,以提升员工素养。最后,员工从办理入职手续开始,人力资源及后勤部门也会投入一定的管理成本。员工流失同样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复。因此,酒店员工流失严重将导致企业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而且重复劳动多。

而员工流失亦会间接影响酒店的品牌声誉以及人才资本积累。员工在酒店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会带来对酒店评价的传播,如酒店内部的管理是否合理,对顾客服务情况、价格水平、员工满意度等。如果负面信息居多,将会影响到酒店的品牌声誉。而且员工在酒店工作期间接受专业培训、积累工作经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实质是为企业积累人才资本。一名在酒店工作多年的优秀员工无论是专业技术技能,还是心智的成熟,都是行业中所难得的。一旦员工流失,将会影响本企业的人才资本积累,同时又促进了同行企业人才资本的积累。在酒店业激烈的竞争中,人才资本流失显然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积聚。

酒店员工流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工作满意度不高,工作满意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决定着员工的衣食温饱。不少酒店服务人员来自偏远地区,希望通过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所以酒店能否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如按时发放工资、按时为员工缴纳保险,都会影响到员工的满意度。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行业竞争加剧,如果同行企业薪酬福利更为理想,员工流失也不可避免。

第二,企业对员工的尊重。按照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逐渐递进的。当员工衣食温饱和安全需求得到保障后,他们希望获得企业给予的尊重。酒店服务工作比较辛苦,员工理应获得企业的尊重。如果企业对员工尊重和关心不足,片面要求员工付出,员工自然会降低对企业的忠诚度,无法与企业建立心理契约,很有可能选择其他工作机会。

第三,个人发展前景。员工进入企业工作,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发展。酒店服务工作虽然要从基础做起,但同样拥有晋升的可能,而且只要个人付出努力,能力出众,服务人员也有机会从事管理工作。所以长期就职于一家酒店,如果晋升发展空间有限,员工也会寻求其他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为提高酒店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从薪酬福利、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方面改进当前的管理,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协同发展。

第一,薪酬福利激励。酒店企业首先应建立公平、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将基本薪酬、奖励薪酬、年终薪酬共同作为薪酬的组成部分。基础薪酬对应员工日常额定工作量和加班工作量,如酒店服务时间的延长、临时开展庆典准备等;奖励薪酬包含员工服务顾客情况、自身学习进步、为酒店管理出谋划策等,如果员工表现优秀,酒店应给予奖励薪酬;年终薪酬则适用于鼓励员工长期任职于现在的企业,而且随员工工作年限增长、工作表现情况而增加,例如年终分红、职位晋升、旅游休假等。通过薪酬体系的丰富,员工的付出与收入形成正比,同时也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鼓励。

第二,培训激励。培训是提升酒店员工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为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引发的人力成本投入过高问题,酒店可以设立阶梯培训模式。所谓阶梯培训,就是培训内容依据员工在本酒店的任职年限、职位、工作表现等递进式发展,并且以员工工作年限为首要参考因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越高,任职时间越长,将有机会参加更多的专业培训。酒店建立业内富有竞争力的培训模式,悉心栽培员工,员工也能感受到企业的尊重和关怀。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员工入职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帮助其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使员工将目光放置在更远的位置,认真对待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因此,酒店应为员工制定多重职业路径和明确的晋升制度,鼓励服务人员向管理层晋升。如果员工通过接受培训、学历进修等途径实现自我价值的积累,酒店应为员工提供晋升以及参与不同部门工作的机会,使员工发挥才能,释放工作热情。

第四,企业文化激励。为防止员工流失,酒店企业文化应充分体现对员工的关怀,将酒店作为一个大家庭,将员工视为大家庭中的成员,营造亲如一家的工作氛围。当员工生病时,领导应主动探望问候;当员工家庭遇到困难或员工面对其他难题时,领导要及时帮助员工解决,鼓励员工战胜困难,真正做到关心员工以及员工的家庭;酒店各部门员工要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在一个充满温暖的环境中,酒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自然形成。

酒店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人员居多,准入门槛较低,因而企业内部员工流失现象非常普遍。为此,企业应制定富有吸引力的激励举措,鼓励员工,帮助员工,用真诚打动员工,从而积累人才资本,凝聚核心竞争力。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十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越来越重要,是保证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从财务风险意识建立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医院财务风险的特征和成因,并提出了如何预防与控制医院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风险预防;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是指在医院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于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原因,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医院主要存在两大财务风险:一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财务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等造成的财务状况失衡风险;二是由于超前发展上大型基本建设项目,且论证不科学等导致的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形成的债务风险。不同类别的医院,其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方法、重点和目标也有所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超速的发展,医院的法人主体地位也基本确立,同时也界定了医院应独立承担的民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新体制。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医院对财务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这给医院的稳步发展带来隐患。因此,正确分析医院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不仅是防范财务风险,减少经济损失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医院的财务活动是对资金筹集、资金投资、资金分配进行决策、控制和管理的过程,在所有的活动中均存在风险,财务风险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用于筹集资金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危险或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可能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资金成本率超过投资收益率,使医院无利可图;二是医院举债过多,财务状况发生困难,,不能按期偿还债务;三是资金市场存在的风险,如贷款利率的上升。(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理财环境的变化或投资者自身的失误,投资者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这里主要是指投向固定资产方面的资金。理财环境对理财活动内容、观念、目标及行为都有重大影响。如大型设备的购置,物价部门早已披露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价格要大幅度降低,且不分产地、型号,一律执行同一收费价格标准。(3)支付风险。支付风险是指资金运用的原因带来的风险。如药品库存占用过大,占用资金。计划经济时期,卫生部规定药品库存周转期为3个月,当时是因考虑药品供应渠道不畅,个别药品供应紧张,所以药品供应周期偏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供应渠道畅通,药品品种供应齐全有的医院库存仍占有大量的药品,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在保稳定、保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财务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4)资金回收风险。对住院病人医药费清算不及时或欠款催缴不力以及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原因收治的“110.120”欠费病员,可能发生坏账损失,产生风险。2.财务风险的特征。医院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与企业一样也可能存在财务风险。医院实施财务管理的前提是对自己所能承担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财务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客观性: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2)不确定性:财务风险虽然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但是未来的财务活动毕竟存在两种可能,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未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并存。(3)全面性: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财务核算过程的始终,任何与资金运动相关的业务都会引起财务风险的发生。(4)激励性,财务风险的存在会促使单位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医院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医院财务风险不但影响医院正常资金运转,也损害了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严重时可使医院陷入危机。要进行风险的控制,就必须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1.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加入wto后,境外的慈善机构、医院集团等纷纷来华投资建立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和现有的公立医疗机构的竞争将会更激烈。医疗服务业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人们的需求也由过去的单纯治病转变为更注重医疗服务的质量。2.微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目前公立医院财务风险最主要来源于存货资产运营不当。固定资产利用率和配置效率较低,其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差;国有资产管理通道不畅,出资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账实不符等造成存量资产运营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医院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3.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产筹资、投资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中。筹资环节中风险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等。一定的负债有利于降低医院资金成本,但同时负债筹资会加大医院的财务风险;投资环节上,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决策能力都会影响到投资的成败。因此,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尤其是获取有关信息是否及时、可靠,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4.财务管理可控的局限性。为减少财务风险一般医院都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财务活动的千变万化使其可控范围不一定能够覆盖全部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是说,财务活动的控制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由于医院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产筹资、投资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中,所以对于医院财务风险的系统预防和控制应当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考虑。

1.有效的筹资管理是化解医院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对医院资本结构、负债状况和财务杠杆效应等进行系统分析。其次,要对资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根据负债警戒线确定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合理比例,既要取得收益,又要防范财务风险,避免因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危机。第三,在筹资方式的选择上,医院应优先考虑信贷融资,信贷融资具有筹资成本低、风险小和效率高等优点。

2.全面的财务可行性分析是降低医院投资风险的关键。医院项目投资前都要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对投入成本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市场份额、项目回收期进行可行性论证,建立投资分析论证、报批制度,避免投资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3.必要的流动资金的管理是控制医院财务风险的核心。医院资金运营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应收账款、存货周转、流动资产的监督,使得资金既满足运营的现金需求,又能带来一定的增值。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应收医疗款周转率来监督医院应收医疗款的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等情况。应收医疗款周转快,说明医院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强,坏账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但如果应收医疗款周转次数过高,说明医院的服务量的扩大会受到限制,从而会影响盈利水平。

4.规范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医院要更新预算管理观念,通过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和机制。预算的编制要细化到部门和项目,使预算执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并有时间表,以便监督;另外要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及时、定期向院领导汇报,做到适时监督和及时控制。

5.加强审计监督。审计是一个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医院可以采用内外部审计并用的办法。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各项财务指标关联对比,找出财务工作中的弊病,通过对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审计,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6.优化医院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处理会计信息及进行会计核算的当事者,他们对于财务风险既能及时发现,又能起到为领导提供建议的参谋作用。为此,首先要通过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责任心和自觉性。其次,要经常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制度,研究新问题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要对会计人员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徇私舞弊的会计人员。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十一

针对传统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弊端,初步探索了将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改革培养模式及考核方式以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教研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对大学生、高校教师以及高等:校发展的优势。

分子生物学;教研一体化;创新;综合能力

20xx年5月4日,国务:颁布了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曳,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加强要实现高度的平衡。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专业课课程的学习呢钥根据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和分析了通过教师科研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内容繁多、抽象,不易理解[1]。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以灌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情绪。很多情况下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实验依据为基础[2]。要加深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3]。因此,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大高校就对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但是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却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实验课的配套教材多年不变、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内容陈旧,与飞速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严重脱节,导致教学脱离实际;二是对实验课程的设置而言,由于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很多实验只停留在实验理论的讲授和实验演示阶段;三是学时安排使得上课时间较为分散,实验内容的设置不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总之,当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本科生对实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需求。为紧跟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分子生物学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式上都需要进行改革。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教师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为了有效开展教研一体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从事基础科研活动的锻炼机会,应该采取以下一些符合教学实际、适于大学生参与的支持性和保障性措施:一是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吸纳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有一定基础并对本学科实验技术感兴趣的本科生参与,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打造研究型、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二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科研环境,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设置教学科研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把本专业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渗透到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及时感受世界前沿知识的变化和魅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与专业兴趣,为以后从事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其所具备的能力,把握难度适宜、有利于理论知识掌握和培养能力的原则将课题进行合理划分,并对学生做出明确的分工[4]。四是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前,要求学生认真地收集归纳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方案在理论上的优缺点、可行性和科学性。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严谨、求真、创新、充满挑战、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将繁重枯燥的科研活动转变为学生展现自我创新能力的舞台。五是改革分子生物学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采取单一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形式,而是把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并结合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情况、科研活动的成果、科研论文的撰写情况等都作为考核的内容。如此全面系统的考核,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从而激励学生理论课学习的热情,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增加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1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同时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学精理论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强化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3.2弥补了实验课教学的不足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仅是根据教材上的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撰写报告,既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从实验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创新能力的锻炼。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也仅限于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的完成[5],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违背了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冶[6-7]这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教学科研一体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分析、查阅文献的能力,还能训练其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综合创新能力型转变[8],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对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个人品质方面的一种锻炼,亦是对他们在研究团队中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的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国外学者万科特和奥雷维克孜(philipwankatandfrankreovicz)指出:野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计算机技能、时间管理技能以及项目设计和按时完成任务的技能。每周例会的课题报告,可以培养学生非正式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科研报告是练习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则有助于交流技巧的提高冶[9],这些更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3.3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学校和高校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保证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进行个人学术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授课不再是一个单调的、乏味的过程,而是有着许多实例的、生动的、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过程。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将科研渗入到教学中的方式,十分容易接受,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另外,教研一体化模式符合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校的2种基本职能,都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研一体化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分子生物学课程,它是普适性的。在高等:校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传授知识,以科研创新意识,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使教学科研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江渝,彭家和,钟小林,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必须适应现代化要求[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6(4):355-356.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十二

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公路的会计电算化内容控制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通过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控制公路的成本费用,进而提高公路运营的经济效益,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也包括了多方面内容。本文也主要介绍了我国高速公路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以及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高速公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也成了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也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也开始利用会计电算化来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内部控制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数据系统来加以完善,因此对于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公路成本核算体系,这样也可以更好的加强高速公路爱物会计管理的质量,这对于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速公路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中,成本核算的作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内容来加以体现:首先,高速公路的绩效考核指标也是高速公路费用支出的成本考核的主要妮儿,在高速公路运行过程中对于公路成本的核算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公路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并且对于提高公路企业的还贷能力和金融信用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目前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成本的`核算可以有效的和高速公路计划定额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也能够游侠偶读保证费用开支能够具有更多的依据,财政预算的实施也更具科学性。最后,通过建立完善的公路成本核算体系,公路企业可以对每个单位的成本项目进行单个逐一的控制,从而有效的完善公路的计划定额管理,并且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中也会制定出相应的开支计划,按照计划也可以更好的进行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从而保证资金的利用率能够达到最大化。

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公路保养的费用以及各项业务成本的费用管理都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来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质量,从而保证有效的做好公路费用的成本控制。

(一)会计电算化对于商品和服务支出内部成本核算的处理

商品和服务支出成本是公路经营成本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包括了公路企业的办公费用、水电费用以及交通费用等,在核算的过程中需要将职能部门作为核算的基本对象,同时按照相应的原则来将费用收益这作为费用的主要承担人。会计电算化中包括了四级学科,其中“事业管理费”是一级学科,“经营管理费”为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和四级学科都是按照彩照决算口径一级费用的明细程度来进行设定的,而五级的学科中对于会计电算化软的辅助部门核算模块对一级成本核算项目的具体路线进行设置,同时二级成本核算项目中的相关内容也需要通过五级的学科来加以设置。其中具体的核算操作可以通过以下示例来说明:在车辆的单核算方式来进行确定本月车辆的各项费用支出时,车辆行驶路程以及用途对于确定车辆成本费用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其中车辆的成本费用数据的录入以及费用使用在成本核算体系中也可以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软件辅助管理模块来加以实现,这样对于核算内容也能够更加清晰化。

(二)会计电算化对于公路保养费用成本的处理

现如今公路保养的费用所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有路面的养护、桥涵的养护、绿化养护、隧道养护、附属设施的养护以及道路巡查等几个方面内容。路面的养护主要是指对路面的路基进行的养护,同时公路路面的清洁、对公路出现裂缝的处理以及公路路面不平整的修复等都是日常路面养护的重要工作;桥涵的养护主要是对桥涵以及构造物的清洁、维护和相关的防腐工作等,桥涵养护在公路养护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公路安全的重要手段;绿化养护是对公路周边的绿色植物进行的养护工作,包括了施肥、洒水以及修剪等各项工作;公路的隧道养护主要是对公路隧道的清洁和检查维护等,其中包括了一些土建工作;附属设施养护是对公路的护栏、标志板等各项设施的养护;道路的巡查是公路的巡查人员在巡查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员费用支出以及车辆的燃气费用支出等。

(一)加强系统组织与管理控制

通过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分工职责等进行形式的控制就是组织与管理控制,这种控制方式可以有效的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目的,对高速公路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岗位的智能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的系统管理工作主要有系统软硬件的管理工作,在技术上保证高速公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对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的掌握,负责网络资源的分配和监控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从而有效的避免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及时的限制和发现错误及违法事件。

(二)规范高速公路电算化系统的日常操作管理控制

高速公路电算化系统的管理控制主要表现在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方面。其中操作权限控制指的是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得超越权限进行操作,操作规程控制则指的是系统操作应遵循相应标准的操作规程以便明确各个岗位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及作业事项,并形成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电算化系统文件。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采用何种控制方式和构建完善的公路会计电算化控制体系也是我们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公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质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朱艳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构建[j].管理学家,20xx年5期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十三

论文摘要: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从现有人力资源中发掘、获取人才的关键在于培训。从“胜任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于企业如何进行培训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进行探索和思考。

论文关键词:胜任力;人力资源;培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比以往更强的竞争和挑战,尤其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受到的冲击更盛也更为强烈。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必须建立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此背景下,员工的教育培训显得比以往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然而在现有的企业培训管理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培训规划。

很多企业没有对部门、员工培训需求进行科学和细致的分析,也缺乏对培训课程内容合理的设计,导致培训规划系统性和有效性的缺失,培训工作临时性、短期性、随意性、暂态性的特点比较突出,从而使培训工作经常处于一种零散状态,无法形成一种系统合力推动培训的有效实施。

2.培训方法、手段、技术落后。

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课程教学手段大大丰富,但是这种丰富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惠及企业培训,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包袱比较重的企业中,理念和思路的落后严重掣肘了先进培训方法、手段以及技术的导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要求以及进步诉求。

3.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很多企业虽然进行了培训需求分析,也采用了符合现代培训理念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但是在培训评估这一环节却不尽完善甚至常常失位。表现在:领导重视不够,对于培训工作缺乏闭环管理的思想;员工配合不力,认为培训评估与己无关,是培训组织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情;相关资源投入有限,在人力、财力上不能给予有效支撑;培训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和记录不够详细,导致培训评估时无可评价等等。

1.胜任力概念。

胜任力是指在组织中能够促使员工有优秀工作表现和优良绩效结果的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员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动机、知识、技能、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集合。胜任力在由美国的麦克里兰教授于1973年第一次提出以后,通过一系列实践证明,它可以有效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辅助领导进行人事决策,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推进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

2.胜任力模型理论。

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的直观和具体呈现形式,是具有不同性质的各类胜任特征的总和,在企业管理中有重要的应用。现在学术界经常采用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1)对企业中的某一个或某一类职位,根据其职责要求提出的,为完成职责任务而所需的能力素质的集中表示。

(2)胜任力模型是描绘能够鉴别成绩卓越者与成绩一般者者的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等深层特征的能力模型。

(3)在一个企业中,不同岗位所要求员工具备的胜任力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在不同企业和不同行业中,相同的或类似工作岗位上,员工的胜任力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常常把担任某一个特定的任务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总和称为“胜任力模型”,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汇总和加成。

3.胜任力模型。

从实践应用来看,目前流行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冰山模型,另一种是洋葱模型。

(1)冰山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的能力包括外在的表象能力和内隐的潜在能力两部分,对应于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和“隐入水下的部分”。“露出水面的部分”即表象能力是可以察觉和感知的,容易被测量和了解,比如人的知识和技能;而“隐入水下的部分”即潜在能力是不易被察觉和感知的,比较难以被测量和深入了解,比如人的自我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等。冰山从上到下的深度表示被感知和测量的难易程度,向下越深入越难以被感知和测量。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知识和技能等表象能力是容易通过培训促使其进步和提高的,但是价值观、品质、动机等内隐特质不是简单和初级的培训就可以改善和加强的,需要培训组织者更多的研究和设计,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有效支撑。

(2)洋葱模型:该模型是博亚特兹在麦克里兰洋葱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而提出的,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与冰山模型类似,洋葱外层相当于“露出水面的部分”,易于观察和测量;洋葱内层则相当于“隐入水面的部分”,不易观察和测量,难以发展和培养。与冰山模型相比,它将人的胜任特征分层来看,有直观和显性的特点。

通过上文对于当前企业培训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和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本文认为必须以胜任力模型为依据进行培训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和架设,是完善培训管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重中之重。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全流程的先导,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指企业在培训开始之前,从战略远景目标或是从近期现实目标出发,采取相关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企业成员的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的鉴别与分析。胜任力模型之于培训需求分析的价值和作用在于它提供了培训需求分析的范围和维度,降低了培训需求分析的杂项干扰,保证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和有效。

与以往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是,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强调了岗位任职能力和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比较岗位胜任条件与人员能力水平的差距,容易甄别出培训的对象以及应培训的内容。

2.培训方式选择。

培训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会议培训法、案例研究法等等。这些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培训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而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胜任特征。针对于提高知识、技能等表象的能力,可以采取常规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示范培训法等;而针对于激发内隐的潜在胜任特质,则可以考虑采用角色扮演、管理游戏以及工作轮换等方法。总之,培训方式的选择应不拘泥于常规,不囿于传统,应根据胜任特征类型的不同灵活选择、对症下药。

3.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阶段是培训管理的核心阶段。培训组织者需要根据培训计划确定合适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并确认培训相关事项;在培训场地上,要保证培训能够正常运行,不受任何干扰;除此之外,培训组织者还要注意培训经费预算执行、培训通知、培训激励等其他相关事宜。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各方需要密切监控,并做好相应的培训记录,以便于事后的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4.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评估可以从反应、学习、行为、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胜任特征模型的视角看,反应层评估主要考察员工对培训的满意程度,是员工对于培训效果的直接反映,包括对培训内容、教师、培训方法、材料、场地、设施等的评价;学习层评估考察的是学习的效果,评价员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及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在实际中,应根据情况进行理论考试或模拟操作进行评价;行为层评估考察的是员工行为的改变,是员工培训后工作习惯和履职行为方面的变化,可以综合上级、同事、下级、客户及自我评价进行全方位和全视角的评价;效果层评估与企业经营效果建立直接联系,如生产率、员工流动率以及客户投诉率的改变等都可以作为衡量指标。

综上所述,胜任力模型可渗透到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在培训管理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对解决当前企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值得在实践中继续推广和探索。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十四

(1)《红楼梦》研究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对该书的文艺批评。从最早的“诸公之评”,到第二轮的“脂砚斋重评”,再发展到众多评点派的评批,其主体都属于文艺批评范畴。当然这些评批,其中亦含有部分考证与索隐的内容。但若说基本上与现代文艺批评已接上轨的工作,则起始于略早于胡适学说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9)。

王国维(1877~1927)借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红楼梦》作出是“悲剧中的悲剧”的评价是极有见地的,文中的部分唯心观点瑕不掩瑜。他可谓是《红楼梦》文艺批评的一大宗师。其后吴宓、张竞生、李辰冬、牟宗三、张天翼、王昆仑、何其芳、李希凡、蓝翎、蒋和森……等人不间断地提出新的见解。但其中大部分学人,均受到了信与不信胡适“自传说”学说的影响,基础与上层建筑之关联在文艺批评家的作品中是历历可见的。

(2)索隐派。其实索隐派和下面将要谈到的考证派、《红楼梦》内在矛盾研究,三者均属考证之列。胡适把它称之为“猜笨谜”,但当考证过头,违背了事实,考证了索隐了。《红楼梦》一书,首回就明言“把真事隐去”。索隐就是来索隐去的'真事。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19),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性质的政治小说,可称其代表作。我个人认为,对《红楼梦》一书作局部索隐或许是有价值的,这相当于寻找书中个别情节的作者借以构思的原型。但要做一统全书的总索隐则会走入“猜笨谜”的泥潭之中。

(3)考证派。这一派以胡适(1891~1962)的《红楼梦考证》(1921)为其代表作。胡适以提出考作者、考版本的科学方法,开创了《红楼梦》研究史上的新纪元。但其研究结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及高鹗是后四十回作者两大成果,虽影响了几代学人。但现今已遭到越来越多学人的质疑。周汝昌先生是当今胡适派学说的继承者,我个人以为是周先生已把在这条路上可走的路差不多都走到极端了。其实从原则上讲,考证派应是一个研究方法,其结论不一定要与胡适一样。

(4)以吴克岐(1870~1930左右)为代表的通过研究寻找并试图弥补《红楼梦》一书中客观存在的矛盾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从现存的资料看,可以上推到清代的苕溪渔隐。在他写的《痴人说梦》的“镌石订疑”部分,通过他对比某个他所见的早期抄本与刻本之异,总结出四十多处可议的矛盾或可改进之处,开了这类工作的先河。后道光十二年(1832),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指出《红楼梦》文本中疏漏及有矛盾处数十条。但真正大规模做这一工作的当数与胡适基本上同时代的吴克岐了。

吴克岐一生著作丰富,仅与《红楼梦》研究有关者,字数超过百万。其中九成左右文字均为寻找文本之缺失与矛盾。他假托他发现古手抄本“庚午老人修改本红楼梦”、南京四象桥购得之残抄本、“午厂本”,并结合当时已影印之“有正书局戚序本”,摘录了千条以上异于程高本的条目,大规模地寻找《红楼梦》一书的缺失与矛盾,并用假托古人的方法对《红楼梦》文本作了具体增补改动,有时一段增文就有数百字之多。由于这些书当时并未刊印,故影响未能波及学界主体。

直至张爱玲女士用了十年时间考证《红楼梦》文本及版本,并于1977年出版了《红楼梦魇》,这一领域的工作才开始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问题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其后戴不凡、朱谈文二人也分别在这一领域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十五

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怎样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已成为高校工作的核心。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实验课更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实验能力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一环[1-2].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微生物细胞染色及形态观察是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部分,学生在做微生物细胞革兰氏染色后的显微观察时,细胞经过染色等步骤之后,加之观察时使用油镜,细节较多,操作不好容易失败,也不易找到观察对象,一般失败几次之后学生就容易觉得比较困难而放弃实验。当实验室没有显微数码系统时,老师在讲解同学成功的实验结果时,往往是老师找到观察对象,让同学一个个的轮流看,很难有针对性地给每一个学生讲解观察到的细胞结构,为了提高效率,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可就地取材,借助学生手机的拍照功能,让其拍照,存储到电脑上,然后给所有同学讲解实验结果,并可以直观指出细胞的不同状态和构造,比如芽孢和营养体。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其积极性和参与性,不同实验结果照片在电脑上很容易做对比,找到问题,并可以做到有效的指导,具有时效性、共享性、高效率等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通过结果的对比及同学成功的示范,会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往往会重复多次实验直至成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及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实验课程一般包括验证性和综合性等实验内容,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所限,我们的实验安排中,实验内容大部分为验证性试验,而最能够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则较少[3].验证性实验一般是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基本的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学习了这些基本操作,能否把这些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做综合实验时可以提供几个跟学生生活密切或相关的选题,比如:茶杯中微生物的检测,食堂餐桌微生物检测,学校不同植物根系微生物的检测,芽孢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等给学生作为参考,另外还可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主动性自己设计实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做不同的实验。相对传统的大家都做一个选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在学生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量实验时,由于载物台上不能同时放镜台测微尺和所要观察的装片,也就无法直接读出物体的大小,所以必须借助目镜微测微尺测定,学生对其原理:“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值会随着物镜放大倍数的改变而改变,每改变一次放大倍数其大小都需要校正”感觉比较难以理解。在讲解时用显微镜不方便演示,因为测微尺本身也很小,微生物也很小,不借助工具看不清,而借助放大镜、普通的直尺和一张写有字迹的纸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放大镜相当于物镜头,纸上的字迹作为观察对象,先用尺子量好字的大小。

当把尺子放在放大镜上面观察时,此时尺子相当于目镜测微尺,随着放大镜距离的改变所观察到的字迹大小也在改变,即放大倍数在改变,用尺子测得的数值也在改变,而字迹本身大小不会改变,说明此时在放大镜上的尺子测出的读数是不准确的,每一小格的实际值在改变,学生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进行简单的操作,容易理解“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大小会随着物镜放大倍数的改变而改变”,也懂得了为什么“每改变一次放大倍数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值都需要校正”.具体怎么校正?可以在放大镜上下分别放一把直尺,分别模拟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并且被观察的字迹可以和放大镜下的尺子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而学生懂得字体本身的大小不会变,这样放在放大镜上面的尺子每小格代表的实际值学生会比较容易算出,于是学生掌握了测微尺测定物体大小原理,后面的操作相对也就得心应手了。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可以培养让学生活学活用,善于思考、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由于微生物实验操作要注意的细节较多,比如培养基配置实验中称取牛肉膏[4],融化琼脂,分装过程,仅通过一次讲解,学生很容易忘记操作细节,而如果在讲解完之后,反复的播放视频(视频可通过网络或者自己拍摄),学生实验过程会更加有序,出错减少,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再如无菌接种环节,虽然操作时间不长,但步骤复杂,在讲解步骤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空白练习,利用塞好塞子的空试管,接种环先做演练:如何灼烧接种环、拔塞子、取菌、接种,反复播放视频,学生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也避免失败,节省了实验材料。与单纯的讲解之后学生就做实验相比,通过多媒体反复播放视频以及多次空白演练,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在课堂上做到了眼动、脑动、手动,全方位的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在遇到不懂得问题时也会积极请教老师,互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能主动的要求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总之,实验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子以期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

[4]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十六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特征,这一特征正在迅猛发展。

物理教学所面对的是新的目标和要求,是扩展的教学资源、广阔的视野、便捷的条件,必然带来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达到空前优化的教学效果。

1.“整合”是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掺合”,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内在的组成部分。

这里有二层含意,一是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物理课堂,使之成为整合起来的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物理学科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是整合的手段。

信息技术是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是附加的、辅助的、可有可无的,而是与物理课程有机结合的、融为一体的。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要整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懂得目前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但又感到信息的饥渴,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涌进人们的生活,必将改善表达信息的形式与能力,缩短传播信息的时间与途径,提高处理信息的速度与质量,因此,必须寻求最佳的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根据思维科学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叉进行和谐发展的原理,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与主导教学的作用,又要启发学生通过对各类形象化教学媒体的观察思维去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感知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物理教学的整体优化。

2.“整合”是过程。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教学改革过程,要破要立,要改变那种只重教师讲授,忽略学生因素,生搬硬灌的教学模式,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活泼地学习模式;要改变那种只重知识结果的背诵,改以重过程的体会和理解,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改变那种只重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提高;要改变那种傻教傻学的题海教学方式,变机械套用为灵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固定式思维为发散型思维。

只有这种“整合”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时,首先要把握大纲的要求,了解教材的意图,抓住教学的重点,根据教学的条件,提出教学的设想,这种设想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示自己教学特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研究上,放在能力的提高上,放在素质的培养上,要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耳聆听、动脑思考。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吸收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输出信息组成的,没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是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展现;其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创意、设计、制作与使用。

3.“整合”的形式和前景。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整合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联动力强,更具有可视性、模拟性、交互性、重组性、智能化……“整合”要精、要巧、要融合,不要生搬硬套,教材搬家,要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录音、录像、图片、动画等)将课程内容科学地、有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进入视、听、思并用的教学环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易于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使教学活动更为符合人的认识过程,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益和更好的学习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物理学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上是客观实际存在的,下面介绍素材库中部分课件的整合思路和前景。

3.1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展示。

物理教学过程中,对许多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用语言、用文字、用挂图很难把它们讲清楚,学生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情景;而利用信息技术却能变静为动、变难为易。

如:素材库中的“超重与失重”、“平抛运动的剖析”、“电磁感应现象”等。

3.2抽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剖析。

抽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难以理解、难以掌握,过去教学中很容易形成只重概念的背诵和规律的`记忆,而忽略对概念的理解,忽略对规律的探讨和研究;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便于研究、便于理解。

如:“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动量定理”等。

3.3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

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宠然大物又说不清道不明,过去教学中只能让学生看看挂图或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与印象;现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世界加以放大,把庞然大物加以缩小,展示在学生眼前,许多情景不言自明,复杂情景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获取和理解。

如:“布朗运动”、“日心说”、“地心说”、“理想气体分子运动模型”等。

4.“整合”注意事项。

4.1“整合”需从一点一滴做起。

“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宝贵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物理教学的精髓与内含;“整合”水平的高低,关键在观念的转变、在实践的探索。

4.2“整合”要特别注意科学性。

由物理学科本身特点决定,它特别注意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特别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动画创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更要把科学性放在首位。

4.3“整合”要注意实用性。

“整合”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图虚名,因此,在进行“整合”实验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这种“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研究论文的研究篇十七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体会,为适应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考核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学位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前设有27个学院,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分散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农学院、兽医学院、医学院,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也较广泛,如何适应这种多学院、多学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扬州大学不断进行尝试、改革,构建了适合各二级学科培养目标要求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现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介绍如下。

1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细胞分子生物学是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较新的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对细胞活动调控以及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执行的科学[1]。对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讲,本科阶段都学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这2门课程,因此研究生所开设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应该和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有所区别。由于传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材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内容上有很多雷同,若采用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扬州大学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细胞结构、细胞遗传、细胞代谢与调控、细胞发育,该校没有选择任何固定教材,仅仅指定少数最新出版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如韩贻仁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geraldkarp主编的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等[3]。

2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

扬州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授课对象差异比较大,学生的来源和专业背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开放式教师、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

2.1开放式教师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师一上到底,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细胞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都熟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扬州大学采用不固定教师上课的制度,跨学科跨学院请资深教师进行授课,确保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前沿动态。设置的4个部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任何教科书进行授课。有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对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讲授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而对动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讲授效果会比较差,因此主讲教师可选择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些是来源于农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来源于医学院或兽医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动物方面,这就要求选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2.2开放式教学

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现有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将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其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讲解不同侧重点的专题。如细胞结构部分包括讲了2个专题,一个是细胞内膜系统:结构、功能、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另一个是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内膜系统一般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溶酶体和液泡(包括内体和分泌泡)5类细胞器膜的总称,而广义的内膜系统概念也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等细胞内所有细胞器膜的总称。在本科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是分别独立介绍。虽然这些细胞器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和功能[4],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它们的膜结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的机制则是通过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来实现的。在讲授内膜系统时,可通过蛋白质合成这条线将这些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讲述。由于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上与内膜系统互为一体,因此将核糖体也加入进来,同时向上讲可以提及细胞核中核糖体大小亚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还可讲述细胞膜上的蛋白功能,从而用蛋白质合成一条线将细胞的三大结构即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联系了起来。同时,也启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线索,找出一根主干,将尽可能多的内容串起来。又如细胞骨架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及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细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细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型分析仪器的应用和实验方法技术的改进。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重点向学生讲解细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种方法的原理、基本过程和结果分析,以最新的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细胞骨架方面的论文为例,向学生介绍细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3开放式课堂

研究生课堂和本科生课堂相比,讲授内容量非常大。笔者一般会在课后将课件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记笔记,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听课上,跟着教师的引导考虑问题,这样使其思维保持很高的兴奋度,且感到疲劳。在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在上课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课后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定或推荐的原始文献,或者让他们自己到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此可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进行科研的能力。

3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方式

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以考试为主,考虑到研究生学习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实用性较强,因此笔者选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所出的试题都是综合性的分析题,在考场内学生可以查阅任何参考资料,但参考资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后教学的开展。

4参考文献

[2]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3]geraldkarp.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m].(3rded).王喜忠,丁明孝,张传茂,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1662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