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山中避雨心得体会(案例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6:24:02
精选山中避雨心得体会(案例17篇)
时间:2023-11-01 16:24:02     小编:HT书生

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写总结时要注重语气的把握,避免过于主观或过于客观,保持中立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关于学习心得的范文,可以为大家提供写作思路和参考。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一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设计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

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阅读完课文之后,果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性’。”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但我抓住时机进一步问道:“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我没有制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引言(100字)

人类与自然山水相伴,山中行走既有山川的奇妙景色,也有短暂的山中避雨经历。这次山中避雨时刻,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下面是我在山中避雨时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准备工作(200字)

在山中避雨时,合理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要选择适宜的装备,带上雨具和背包等物品,在登山前了解当地天气情况。其次,研究路线,了解山区地形地貌,选择较为平坦、安全的路线进行行走。最后,做好身体热身活动和体力储备,提前补充水分和能量,确保能保持良好的体力状态。

第三段:心态调整(300字)

在山中避雨时,心态的调整十分重要。首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气馁不畏惧。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轻言放弃,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其次,要注意自身安全,保持合理的行走速度,时刻关注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量,保持谦逊的心态。最后,与同行者合作默契,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面对困境,团结一致增加战胜困难的力量。

第四段:体验感受(400字)

在山中避雨时,我感受到了大自然散发出来的原始美和生命力量。雨水滴落在头上,清凉而且清新;山谷中的溪流,奔腾不息,像是为我们伴奏;阴云缭绕的山脉,仿佛与天空合为一体,给人一种沉浸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感觉。在避雨途中,我和同行者互相搀扶,撑伞一同行走,交流心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我们坐在山顶上,雨过天晴,白云朵朵,阳光洒在身上,我仿佛释放出所有的疲惫与负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极致的舒适和喜悦。

第五段:总结(200字)

山中避雨让我体验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它教会我调整心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避雨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和力量,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默契。我相信,只要心怀敬畏之心,用心去体验,每一次山中避雨都会成为我人生中珍贵的回忆,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总的来说,在山中避雨的体验中,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力量,也学到了有关心态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次经历使我更加珍惜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愿意继续探索山川大地的奥秘。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三

山中避雨是一种常见的户外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不仅能够远离喧嚣的城市,静心与自然相处,同时也能够锻炼身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我最近有幸参加了一次山中避雨的探险,这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有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在进行山中避雨之前,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状况和预测,以便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活动。其次,装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防水的帐篷、防潮垫和睡袋等。还需要准备一把可靠的雨伞或雨衣,以应对突发的降雨。此外,携带足够的清洁饮水和食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山中避雨期间,很难找到合适的水源和食物来源。

在山中避雨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应环境,此时,精神状态至关重要。第一,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天。尽管天气不好,但我们可以欣赏到山间的云雾和雨后的清新空气,它们独特的美和氛围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第二,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并迅速应对。例如,当山中下起大雨时,我们可以迅速搭起帐篷或寻找山洞等地方避雨。最后,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我们都要保持身心健康,定期进行身体锻炼和伸展,以保持良好的状态。

在山中避雨期间,与同行者的相处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并相互帮助。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应尽力去协助,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其次,我们也要尊重彼此的隐私。由于活动场地通常是局限于帐篷等有限的空间,我们需要尊重与他人的个人空间,并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最后,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关心和照顾。

山中避雨活动带给我许多有意义的体会。通过这次探险,我意识到了自然的美丽及其不可预知的性质。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做好准备和适应环境,以及与他人良好相处。这次经历使我更加独立和坚强,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旅行中,我可以更好地应对困难并享受旅程的每一刻。

总结全文:通过本次1200字的文章,我们了解了山中避雨的准备工作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了与同行者相处的重要性。这篇关于“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户外探险的有益信息,并提醒了我们在未来探险中要注意的事项。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需要保持积极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四

一、引发激情,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播放广东音乐《步步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1:听了这个曲子,我的心情非常舒畅。

生2:心情非常愉快。

生3:我很兴奋。

生4:我想手舞足蹈。

师:看来,大家的心情都不错,有了这么好的心情,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今天的语文课?

生:(齐声)有。

师:真的有信心吗?

生:(更大声地)有!

师: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丰子恺先生的《山中避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书写课文的题目和作者名字。

一生按老师要求在黑板上纵向书写文题和作者名字。

二、朗读课文,理清重点。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师:已经有想法的同学请举手。

生1;我想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文章表面上看没什么,但细看就发现有一定深度,如果不认真细读,就感觉不出来。

生2:这篇文章有些句子写得特别好。

生3:想学习文章其中的一段内容。

生4:学习文章的好词好句。

生5: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好词佳句,但语言写的非常精炼,非常好,所以我要向他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有的从内容角度,有的从写法角度,还有的从语言角度,老师归纳一下,不外乎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把文章的内容搞清楚,也就是叙述的是什么事件?在叙事中人物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二是品味文章的语言,也就是同学说的好词好句。好,下面我们就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一)研讨学习重点一。

师: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只能得到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将获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老师希望大家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出更多的思想。

我们这次学习依旧以小组为单位,老师给每个组都发了一张大白纸,每组由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写在纸上,纸的左侧写明叙述事件,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右侧写明人物的情感变化,主要侧重女孩心情的变化,要求用两个字概括。

下面咱们先共同研究一段,其他四段由各组自行解决。

师:第一段,如果用四个字概括,你认为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生1:山中遇雨。

生2:游山遇雨。

生3:游玩遇雨。

师:同学们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只是表述不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就是语文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

教者板书:山中遇雨

师:当时人物的心情怎样呢?

生:(齐声)扫兴。

师:下面四个自然段由各组自己研讨完成,然后写到白纸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交流,边书写,老师走到学生当中,适时点拔。

师:已经完成的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

学生先后拿着学习成果,到前面来展示。

师:最快的是哪一组?

一生高高举起,非常骄傲自豪的样子。

师:让我们检查一下各组的学习结果,大家比较认同哪一组,请大声说出来。

师生共同梳理2-5段叙述的'事件及人物情感变化。教师同时板书。

叙事情感变化

山山中避雨————扫兴

中丰女孩心境————苦闷

避子借琴安慰————欢喜

雨恺我拉众唱————兴奋

还琴辞别————难舍

师:谁能说说,在避雨的过程中,女孩的心情由扫兴,到难舍难分,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1:我觉得是音乐感染了她。

生2:因为是下雨,所以非常浪漫。

生3:女孩和唱,三家村青年同声齐唱的那种气氛。

师:说的非常好。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哪一句更恰当?

生:(纷纷地)音乐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师:如果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呢?

生:(七嘴八舌)乐以教和。

教师板书:乐以教和。

(二)研讨学习重点二。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4遍读课文,采取的读书方式是默读,同时思考:你认为哪个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也可以持相反的意见,提出你认为写的不好或不恰当的地方。

学生默读,有同学和组员沟通。

师:好,下面请同学说一说你欣赏的词语或句子,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生1:“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认为写的最好的是“苦雨”“荒山”说出这两点更显出“温暖”的可贵。中间一个“闹”字,写出了无拘无束的热闹气氛,如果把“闹”换成别的词,就没有这个生动了。

生2:我觉得这句话有更深层的意义。《山中避雨》主要是写音乐能感染人,文中的“苦雨”“荒山”是一种十分凄凉的气氛,但音乐一来,再加上一“闹”,更体现了音乐和“乐以教和”的作用。

生3:我同意前面同学的意见,我觉得这句话好就好在它说明了“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师:同学们赏析得非常好。关于这句话,老师想补充一点,据网上资料介绍,丰子恺曾经说过:“占据作者心灵的有四件事,一是天上神明的星辰,二是人间的儿童和艺术。”所以儿童和艺术一直是他散文和漫画的重要题材。这“温暖”既有胡琴所传递的音乐魅力,又有儿童齐唱《渔光曲》时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拉近。

生4:文中15页“我离去三家村时……我也觉得有些依依”这句写得好!因为素不相识的人在一起,用音乐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亲人般的感情,而且三家村青年都来送行,依依惜别之情写得好。

生5:我认为“两个女孩和着唱歌,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这句话写的好。“卖唱的”书下有注释,意思是靠卖唱换钱维持生活。这里看出女孩非常高兴。

师:在生活中见没见过卖唱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生5:见过,有的也许很痛苦,但有的卖唱的把全身心都投入进去了,这个比喻非常好。

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意见,卖唱是靠唱歌换钱维持生活的。过去卖唱的人,他肯定是不愿意那么去做的,但是生活所迫他们必须这样去做。

还有,卖唱的在以前是一种卑微的职业,而文中的两个女孩是作者的两个女儿,所以我认为这个比喻不好。

师:看,这位同学向丰子恺挑战了,认为他写得不好。

生3:我不同意他的意见,如果这句话写的不好,为什么选入语文书呢?

生4:我觉得这句话是写两个女孩唱的十分投入,所以我认为这个比喻很恰当。

生5:如果不投入地唱,就不能换到很多钱,也就不能维持他的生活。

师:好,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词,作者说“好像”……那么作者是说什么像……?

生6:这是说两个女孩和着唱歌,投入得像。

生7:这里的“好像是”证明她不是卖唱的。

师:对,这里是“好像”,只是说唱歌的形式像。不是丰子恺写的不对,而是我们在体会上有了差异。好,继续研读。

生1:“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实证了……”与前文“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相照应,照应的结果,可以点明中心,前文为下文做铺垫。

生2:我欣赏“若没有胡琴的缘故……萍水相逢的人呢?”这句话它写出了胡琴使作者与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了一起。并且能友好地相处,使人的感情逐步加深,以致到后来难舍难分。另外,后面“乐以教和”四个字写得好,它是文章的点晴之笔。

生3:老师,我认为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这句话好就好在两次用了反问句。丰子恺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从来没有感受到这种感情,为了加重感情,所以才用了反问句,语气坚定地说明了胡琴的作用之大。

生4:还有一处,“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个诗句写的好。其实,它完全可以用书下注释那句话来写,但这样写句子太长,表达不够精炼,用一句古诗表达了很丰富的内容。

师:正所谓“言已尽而意无穷”。

师:记得上节课间的时候,咱班有位同学对我说:“老师,第一遍看书的时候,我觉得没什么”,其实这位同学说的“没什么”,实质上正体现了丰子恺语言的朴实。接着这位同学又说:“可我看了几遍之后,我又觉得文章写的真好。”其实这位同学所说的“真好”,就好在朴实的语言中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希望同学们能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

四、听音乐,赏漫画,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

大屏幕出示丰子恺先生的漫画。(茶亭里一人拉琴,两人和唱)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一幅漫画,这幅漫画的作者就是丰子恺先生,漫画的题目是《山路寂顾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radio”就是英语的“收音机”。

师:根据丰子恺先生的长女丰陈宝回忆:“这幅画与当年三家村的那个小茶店很相似。”为了感受当年的美好意境,教师给同学们播放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就是当年两个女孩和三家村青年同唱的那首《渔光曲》,让我们借助视觉和听觉,一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学生听音乐,看漫画,在美妙的《渔光曲》中,感受当年的美好意境。

五、布置作业。

结合听音乐,看画面的感受,描绘当年作者拉琴,女孩和唱,三家村青年齐唱的情景,写一个片段练习。

下课。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观摩研讨会上上的一节公开课,我们意欲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有所突破,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探究的习惯。

这节课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都很强。特别是后半部分,由于教师放得比较“开”,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提出了很多上课教师事先没有料到的问题,不同观点的交锋令课堂上不时传出笑声。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新课程理念,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教师领着学习(概括第1件事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到小组合作学习(概括第2-5件事和人物的情感变化)最后达到主动探究(赏析语言)。

本节课有两点不足:一是留给小组合作概括第2-5件事和人物情感变化的时间略显不足,学生研讨没有尽兴;后半节学生自主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在学生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研讨,比如,可以找出一个被学生忽略的词语或句子师生一起交流,谈谈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样师生活动水乳交融,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五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遇到雨天出门,可能是最为常见的不顺之一。而在山里避雨,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在此,我将分享我在山里避雨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选择合适的避雨场所

在山里避雨,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避雨场所。如果你身处山林,可以选择湿地、山洞、石头下等地方。但是,在选择避雨场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选择危险的地方。同时,要充分考虑避雨的效果,避免到处走动浪费体力和时间。

第三段:准备好遮雨工具

遮雨工具也是避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你经常在山里活动,建议携带一把轻便的雨伞,或者一个防水的背包。如果没带伞,可以将塑料袋穿过你的头,做成一个临时的雨帽,保护头部和上半身免受雨水侵袭。同时,也要注意防潮,避免物品受潮。

第四段:善于利用自然资源

在山里,自然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善于利用它们来避雨。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阳台滴水的防雨功能。在山脉之间,我们也可以利用树木中间的凹陷来避雨。在河边,我们可以搭建木棍和绳子制成的简易帐篷,避免湿气侵袭。

第五段:总结

总之,在山里避雨,需要有细心、耐心、智慧和勇气。遇到下雨天,我们不要消沉,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调整心态,相信我们一定可以顺利度过。同时,这些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遇到困难时更加从容应对。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六

随着天气转凉,雨水也逐渐增多,山区游客们在远离尘嚣的大自然中遭遇暴雨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避雨是一项必备技能。在自己多次的山区探险经历中,我总结了一些避雨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第二段:准备工作

在前往山区前,一定要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首先,了解天气预报。根据预报的天气,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路线;其次,选择合适的穿着和装备。尽量选择快干性好的衣服和鞋子,准备一把好伞,并备一些塑料袋等防水物品妥善保护贵重物品。这些准备工作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被雨淋湿和财物损失。

第三段:寻找避雨地点

在遭遇突然的暴雨时,我们需要尽快寻找安全的避雨地点。避雨的地点可以选择树林、洞穴、石屋、庙宇等。要注意避免在山洪易形成或悬崖峭壁等危险地带停留。选择树林避雨时,要尽量选择大片的树林,且选择叶子茂盛、枝叶繁盛的大树。可以在树下找到落叶和泥土,堆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简易的“窝棚”,起到挡雨的效果。

第四段:坚定的心态

在山林间被暴雨淋湿,这一大段时间里的最重要的是心态的坚定,不过度的悲观。要相信雨会停、天会晴,而悲观的情绪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和害怕。保持沉着并试着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例如观察周围的美景、听着雨声响在树叶上、看看落地的雨滴等,这不仅能减轻焦虑,还能在不知不觉间花费一些时间。

第五段:安全重于一切

最重要的是避免冒险,安全比一切都重要。在遭遇洪灾或其他灾害时,一定要尽快撤离,找到安全地带,有条件的情况下向警方寻求帮助和引导。山区气候多变,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只有确保了人身安全,才能真正享受到山区的美丽和神奇。

总之,遇到山里避雨是一件常见的事情。仔细对待每天的天气预报,做好足够的准备,保持平和的心态,找到合适的避雨地点,经过时间的淬炼,我们能够走得更远,在探险路上打造属于自己的精神深度。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七

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2.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3.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教具: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课文注解1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2、思考: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3、讨论问题:“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概述课文内容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课件展示问题:文中除了作者以外,还写了哪些人物,主要是谁,他们对作者的胡琴表演有着怎么样的反映?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明确:通过对作者、两个姑娘的前后情绪变化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一文章的感情线索。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教师播放《梅花三弄》曲,师生合作读3、4自然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作者在拉胡琴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乐趣”,请根据上下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明确: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思想七、语段精读: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你能谈谈对加点词语的.感受吗?明确:“闹”字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闹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温暖”既写出了环境的温暖,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温暖。2、文中有一段是叙述作者学琴的经历,从记叙方法来看,这一段属于什么记叙方法?明确:插叙3、你认为是什么促使两个女孩由先前的“苦闷”到“和唱”的?明确:受到了音乐的感染。4、解释下列词语望洋兴叹怨天尤人冗长萍水相逢乐以教和趋之如归八、体验活动:教师导入:从课文中我们感悟到了,音乐让陌生的人们聚集到一起,甚至于在分别之时依依不舍。音乐的这种力量你感受到了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教师播放曲子,学生听后发言交流。九、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十、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附:板书设计:山中避雨(丰子恺)我主题女孩“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乐――怨天尤人“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苦闷万状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教――欢喜和唱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八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目标1.2.3

:目标4

:一课时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p35页)

2.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写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教师导入: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主题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乐——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教——欢喜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和——无比快乐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九

[内容]精讲第五自然段。

[过程]分四个环节:感情朗读、品析句子、体会写法、仿写片段。

一、感情朗读:

要求: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朗读,读得亲切、热情,象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争取当堂会背诵)

朗读方式:自由读、比赛读、单人读、齐读。

气氛高涨,效果不错。

二、品析语言:

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

学生a:我喜欢“喂,淘气的云雀,你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这一句,抓住了云雀的特点,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云雀很单纯。

学生b:我补充,还写出了云雀的乐观。

老师:很棒,见解独到。

学生c:我喜欢“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瀑布、男高音,多有气势呀!也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学生d:我喜欢“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读了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

学生e:“挺拔的身躯”还写出了悬崖很高。

……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几乎没有我说的机会)

学生f:老师,这一段的每一种景物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老师:总结的很好,这就是写法上的特征。

三、体会写法:

学生(齐答):排比。

学生g:还有,是第二人称的写法。

老师:你真会读书。

老师:有什么好处?

学生a:读起来有气势。

学生h:第二人称读起来亲切。

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就仿照本段的写法写出你走进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四、仿写片段:

前三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到了仿写时,学生有点不知所措,开始交头接耳。正在这时飞进来两只麻雀,在教室里东飞西撞,怎么也出不去,学生倒显得很活跃,我当时看着学生的表情是又好笑又好气,我想不能急,看情况再说,大约有五分中,我走上了讲台,这时的学生猛醒过来,都看着我,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到来,我看了看同学们,然后看着小麻雀,笑着说:“你好,淘气的小麻雀,你盘旋低飞,是留恋我们六一班学生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哇”了一声,然后又不约而同的说:“就是。”便动笔写起来。这时的教室很静,我巡视着,看写的差不多了,便让小组交流推荐,然后在班上朗读。

听着学生的习作,我很激动,他们的想象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其中一位同学写到:

(在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这一课)

《山中避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十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十一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设计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

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阅读完课文之后,果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但我抓住时机进一步问道:“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她朗诵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肖晶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这首诗的,她说是在网上。

我一方面吃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于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产生的联想还在继续延伸。

三、让心灵与美相融。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其中一位叫张佳宝的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美的体验和品味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生活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改变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十二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

阅读完课文之后,果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但我抓住时机进一步问道:“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她朗诵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肖晶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这首诗的,她说是在网上。

我一方面吃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于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产生的联想还在继续延伸。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其中一位叫张佳宝的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美的体验和品味中结束了。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生活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改变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翻过那座山中考满分作文。

蒙顶山中文导游词。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十三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乐--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教--欢喜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和--无比快乐

《山中避雨》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十四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进一步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趣味。

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

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音乐的趣味。

导入

1、导语

这是一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反复诵读接近美

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

合作探究寻找美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

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拓展延伸品味美

2、师放乐曲《高山流水》,生听后把想象的和感受的记出来。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十五

书名:山中避雨 作者:丰子恺

内容概要:“我”游山遇雨,觉得扫兴,但很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我”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为了安慰两个怨天尤人的女孩,“我”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拉奏,两个女孩很欢喜,和了琴声歌唱,甚至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声唱了起来,“我”尝到了音乐的趣味,但“我”也要离开了.

好词好句:仓皇 趋之如归 寂寥 怨天尤人 苦闷万状 嘈杂 冗长 望洋兴叹

山色空蒙雨亦奇

感悟:本文情节没有什么波澜,“不平”主要表现在“我”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中。读这篇文,可以感受到文章在“伏-起-起-伏”的情感跌宕中缓缓向前推进着.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十六

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鸣奏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1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935年秋日作。

理解“乐以教和”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感受音乐的真正魅力。

教学重难点:

1、2、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乐以教和”的主题思想;鉴赏文章中的妙字妙词、修辞手法及相关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人物了解: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2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白鹅》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二、课文解析

·第一段(1)写作者山中避雨。

·第二段(2)引出作者和两个女孩因遇雨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心境。

·第三段(3)写作者向茶博士借琴安慰两个女孩。

·第四段(4)写作者拉琴,大家齐声歌唱,尝到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

·第五段(5)写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总结:前天,我(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生)。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时,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发展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果)。

2、讨论辨析:

2)作者和两个女孩因遇雨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心境各是什么?

这二节写了四次“趣味”,第一、二次写作者感到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第三次写女孩感不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第四次写作者也不愿强人所难地使她们有这种趣味。这些叙述,不仅为下文说明胡琴(音乐)的作用作铺垫,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童心的尊重和自己的一种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安详的心态又是通过平和恬淡和机智的语言叙述出来的。比如第一句“茶越冲越淡,雨越下越大”的叙述,就异常平和机智,富有表现力。

第四节中的“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写的是避雨山中的琴韵之趣。远离尘嚣,避雨荒山,让作者看到感到了纯朴天然的景物美,纯真和谐的人情美,让他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

雨中空蒙的山色,静静的小茶店,茶博士坐在门口,悠悠地拉着胡琴,这一切,就如画家手中淡淡几笔勾勒出的人物山水画,而一曲《梅花三弄》,又使这幅疏淡的山水画,平添了无穷的意趣美和醇厚的朴素美。这是一位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眼中才能感到的趣味和美啊!

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村里的人都来了,村里的青年也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纯然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睦,这真正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乐”,音乐,本文指音乐艺术,胡琴演奏。“和”,和睦,祥和,和谐,或相互理解,心灵沟通等。“乐以教和”的意思是:音乐艺术,可以教育人们达到和谐协调的境地,或可以促进人们心灵的沟通,融洽感情。

3、字词句鉴赏

3)“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这里点出了具体地点,而且以排比的形式,使我们的视线跟着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转移:剃头店里——裁缝店里——江北船上——三家村里,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立体感,而且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胡琴在民间的确是处处可见。此外,连说四个“有之”,则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5)“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这里不用陈述句,而是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更强调了作者此行感到的音乐的趣味,感到的在音乐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亲密真挚的感情。这样,让人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4、疑难解析:

·作者最初因游山遇雨而觉得扫兴,感受到“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后来和大家齐声歌唱,品尝到音乐的趣味;最后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

·两个女孩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转忧为喜,5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2)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试从文中将对比的地方找出来,说说它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思路:对比手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抑此而扬彼,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本文中的对比及作用主要表现为:

·作者把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对比,突出“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突出音乐可以使人和谐相处。

·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

·将胡琴和其他乐器比较,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使“乐以教和”这一古语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山中避雨心得体会篇十七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

一、让心灵接近美。

阅读完课文之后,果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但我抓住时机进一步问道:“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她朗诵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肖晶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这首诗的,她说是在网上。

我一方面吃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于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产生的联想还在继续延伸。

三、让心灵与美相融。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其中一位叫张佳宝的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美的体验和品味中结束了。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生活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改变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189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