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山路弯弯读后感(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21:13:02
专业山路弯弯读后感(模板13篇)
时间:2023-11-01 21:13:02     小编:紫衣梦

7.读后感是对于所读书籍的思考和感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写读后感时,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和观点?让我们一起思考和交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思考。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一

这个暑假,老师叫我们看书(弯弯。尖尖。419宗罪……)而我是看弯弯这本书如果你没看过我来告诉你们吧。

第一章的大概内容,是弯弯的爸爸帮弯弯发明可以快速抄生字的“排笔”还没来的及用就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给弯弯四个字“新闻干事”。

第二章,妈妈叫弯弯把cd香水送给老师当生日礼物,她怎么都不好敢拿出来结果被足球打碎了。

当生日礼物,她怎么都不好敢拿出来结果被足球打碎了。

28个人都没猜对,后来才知道答案弯弯是煎蛋。

弯弯是不是很聪明,是不是很可爱呢,她还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二

今年的暑假,和往常一样火辣辣的,当我捧到南方分级阅读这五本书时,我的心也和天气一样火辣辣的,读书的渴望已驱使我不顾其他的作业了,捧起这本书就津津有味的读起来了。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小河弯弯》里面有六个小故事。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小河弯弯》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聪明的小哥哥,顽皮的小弟弟,小哥俩来到玩玩的小河边钓鱼,钓了好久,鱼一条都没上钩。

却拉上来一张上等的好网。谁知有一个狡猾的叔叔想要骗取这张网。哥弟俩齐心协力,开动脑筋,斗败了狡猾的叔叔,把上等的好网交给管理处后,开开心心回家去……合上这本书,我回味深刻,哥弟俩的勇敢和智慧令我佩服,他们会开动脑筋,会斗志斗猛,会击败狡猾的叔叔。

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哥哥的急中生智,弟弟的憨厚可爱,叔叔的狡猾头脑把每个人物都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刻画了他们的一举一动,表现出他们的行为举止。假如这本书是一头鲨鱼,我宁愿被鲨鱼吃进肚子吸取书中的精华。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三

那时,我们家穷,爸妈出去赚钱工作,把我交给奶奶照顾。在那个黄昏,我无意间发现一条羊肠小道,我拉着奶奶的手,高兴地说:“奶奶!奶奶!你看我发现了什么!”奶奶说:“这只是一条普通的山路,没什么。”“那这条路的尽头是什么?奶奶,你陪我去吧。”奶奶拉着我的小手,往山路的尽头走去。微风吹拂着,旁边的树沙沙作响,一朵朵鲜花朝着我们微笑,我说:“山路的.尽头不会住着小精灵吧。”奶奶说:“也许,你是对的。”我开心地笑了,夕阳西下,太阳的夕辉照耀在奶奶历经沧桑的脸上,山路的后头有一对长长的影子。

那时我已经上小学,成熟了许多,没有了以前那些幼稚的想法。有个暑假,我和爸妈回到家乡,看完奶奶。奶奶走了过来,对我说:“孙子,来!奶奶带你去个地方。”我跟奶奶来到了一条山路,我想:那不是我三岁时发现的羊肠小道吗?奶奶带我来这干嘛?奶奶说:“孙子,你还记得这儿吗?来,奶奶再带你去看看。”我拉着奶奶龟裂的手,往山路的尽头走去。奶奶对我说:“那天你说得对,那儿住着许多小蝴蝶,花儿也很美。”晌午的太阳猛烈,奶奶眯缝着眼,向前走着,山路后面留下一串串脚印。

爸爸在五一时带我回了家乡,我又看到了那羊肠小道,奶奶对我说:“孙子,又想去了是吧,明天奶奶再带你去一次。”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我扶着奶奶,一步一步向前走着,奶奶那些银发,随风飘动,清晨的阳光柔柔地照在了奶奶银色的头发上,山路后留下了一丝丝银发。

山路弯弯山路长,那一条山路,承载着我和奶奶的思念……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四

假期里,我读了《弯弯》这本书。书里的主人公是大华街小学六年一班的徐弯弯。她是一个坚强、开朗的胖女生。

她好像不太走运:她爸爸帮她发明的“快速书写器”(几支铅笔捆在一起可以提高抄写生字速度的东西)还没用就被老师发现……。

她很坚强,李见吉当面嘲笑她,她都不哭……她有一句“名言”——“当着坏人不能哭,有眼泪不能流在脸上,要流在肚子里,这就是坚强”。

虽然她在学习方面很努力,但成绩还是中等。可她却有超长的管理能力。

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她的努力地精神、坚强的精神和超强的管理能力吗?努力可以使你向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坚强可以令你充满自信。超强的管理能力能够使我们有更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来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一起坚强面对每一件事吧!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五

这个暑假,我读了《弯弯的收藏》,让我感受很深。

其中,题王许威武的一个小片段我非常喜欢。物理考试了,宿小羽老早起床做题,这时有一个人,是他的同学,带着宿小羽去学校看卷子,他们到了老师的办公室,发现里面的抽屉里面是空空荡荡的。突然有人说:“谁?”他们要逃得时候碰见了老师,老师像是知道似的,把卷子给了宿小羽,宿小羽硬着头皮看了。

第二天,老师发现一张白卷,是宿小羽的,她郑重的写下了0分。我懂得了做人要踏踏实实。

还有一篇是猫牌学校,也让我感受不浅。学校运来老鼠牌的粉笔,上完课,下课后,粉笔怎么也擦不掉,就去找卖的人,他说要用猫牌擦才能擦掉的,后来买了象粉笔,儿子一机灵,买了个老鼠擦。

这个故事用了一个笑话,曾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让人感受很深。

《弯弯的收藏》真是一本好书啊!大家快来看啊!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六

山路弯弯,弯弯山路。这蜿蜒漫长的山路,引起我无限的遐想。这崎岖坎坷的山路,教会我坚强的道理。这走不完的漫漫长路,寄存着我成长的一点一滴。

小时候,和奶奶一起走在山路上,我蹦蹦跳跳地去捉蝴蝶,采野花。不慎脚下一滑,跌倒了路旁的小石头上。膝盖顿时一阵刺痛,我不禁哇哇大哭,奶奶赶忙走过来。她慢慢地将我扶起,用温热粗糙的双手抹去我眼角的泪水,慈祥地对我笑道:“没关系的,娃儿不哭。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备受打击。我们要坚强起来。你看看,这路旁的小花依旧那么美,对不对?”奶奶指着不远处的一丛玫瑰上的那蝴蝶对我慈爱的一笑。小小的我,似懂非懂,笑着站了起来,抓蝴蝶去了。

转眼间,我就小学毕业了,即将迈进中学的大门。我再次来到了山路下,望着那蜿蜒向上、坎坷崎岖的山路,心中无限感叹:人生不正如这山路一般吗?总会有几个转折的山坡,也缺少不了几个绊脚石。但我们必须一路向前,去迎接更美好的景物,去挑战更新的世界。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七

读完弯弯的月亮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为什么星子会提出不同的见解?为什么星子的老师会说星子的答案是错误的?为什么星子的奶奶也这样认为?难道星子真的是错误的吗?我相信大家读了文章以后一定会说星子的见解是正确的。没错!我们应该多发挥想象!

是的,星子没错。有错的是她的老师和她奶奶。是她们扼杀了孩子富于想象力的天性,是她们导致了一些孩子长大后有可能一事无成。千篇一律的教育结果啊,是她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庸才,伤害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啊!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饿。其实不然,现在仍有很多老师和学生在犯同样的错误。有一家报纸上讲了这么一件事,法国一位教育家出了一道题:“一个农民养了35只鸡,10只羊,问这个农场主多大年龄。”结果有一所中学70%的学生回答45岁,因为35+10=45。

多么可笑的答案!其实这道题根本没有答案,而这么多学生机械地认为一切问题都有答案,为什么他们就不动动脑子、仔细想一想呢?不过我认为只要你发挥想象,这道题也能有答案。比如说依据这位农民养35只鸡,10只羊的工作量,估计他年龄可能在20岁至30岁左右。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更坚定了我的人生信念:我要像星子一样,大胆想象,改革创新,为建设祖国献一份力!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八

中国文艺家俱乐部的一位友人打来电话,要我立即去一趟萍水县,尽快找到潘国兴。他说由全国数百家报刊媒体协作、数千名作家、记者和文化宣传工作者参与的“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已经拉开了序幕。组委会组织的采风团要到有关地区进行定向采风,而做为采风团成员之一的潘国兴总是难以和他取得联系,事先寄给他的信函如泥牛入海,打给他的电话总也没人接。

潘国兴就在萍水文联,为什么会找不到他?这就怪了。

刚才路过编辑部我看到萍水的李国友又来送交稿件,这件事想交给他代办又感到不妥。好在这里与萍水同属于一个地区,萍水县离这儿不远,还是亲自去吧。放下电话,我和同事打好招呼便离开报社,迎着料峭的春风,匆匆赶向了汽车站。

在早,我和潘国兴本不认识。我们由相识到相知还得缘于几年前报社举办的那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而去异地采风的行程中。

那年清明节,我们集结起一批文学工作者乘车西行,首先去了距萍水县城四十公里处的云蒙山,去悼念当年为了部队和群众撤离、撤出日寇的“铁壁合围”而把敌军主力引上蒙山断崖上的那几位烈士。

我们一行二十多人,来到云蒙山下一个叫柴沟堡的小村停下车,找了一位向导,便沿着烈士当年走过的崎岖山路向着群岭环绕的主峰走去了。走到山腰,我看到有位十一二岁的男孩儿手拖一只白色的蛇皮袋子正在那里采药。我好奇地向他走去,来到他的身旁,见他带着补丁的上衣衣袋里露出了半截儿语文课本,与读小学五年级我女儿那课本儿的封面一模一样。近午的阳光把孩子那单薄的身影投到了地上,我见他把药袋儿放在一旁用一把短柄的山镐开始刨寻山地的药草,山风吹动着他的衣角,也吹拂着他那显然是因缺乏营养而显出那种灰黄色的头发。我盯着他脸上的点点泥迹,便蹲下身来问他为什么不去上学而要孤身一人到这里采药。

起初,男孩儿对我并不理会,当听到我的问话,那停落的山镐没再扬起,他看了看我,便把头缓缓地垂下了。我拉过他的药袋儿,见里面药草的根茎五颜六色,有黄的、红的、紫的、灰的……我抬头刚想再向他问一点儿什么,猛然,我惊呆了:见大滴大滴的泪珠儿已然从他那偏转的脸颊上临风而落。他的脸颊偏转,想必是不想让我看到他那流淌的泪水,可我还是看到了。

这时,从后面赶来的几位伙伴儿悄悄地站在了我的身边,望着眼前的情景默然无语。

我禁不住又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去上学读书而要孤身一人到这里采药呢?你不感到孤独不感到害怕吗?”

男孩儿这才抬起衣袖狠抹了一下脸上的泪水,哽咽着告诉我:“叔叔,我不害怕,有爸爸在那里跟我做伴儿。”顺着他抬起的手指望过去,我见那里有一座坟茔!随后,他又断断续续地对我说:“妈妈病了,躺在这里的爸爸莫非就真的再也不回家,再也不管我们了吗?我好想去学校里念书啊,连做梦都在想。可我的书怕是再也念不下去了。我瞒着妈妈自个儿跑到这里来,想刨些药草卖点儿钱先治好妈妈的病。”

孩子把话说完,抬头看了看我,便折转身子,寻寻觅觅地向前走去了。

我望着他,该有四十几岁的年纪,高高的个子,脸色紫红,神态凝重。在这位男子的带动下,不,应该说是在他的启发或是提醒之下,我身边的几位伙伴儿全都向这位孩子做出了各自的表示,自然,也包括我。而后,我们便缓缓地离去了,继续向着远处的峰头走去。走出了百十米,忽然,从身后传来了孩子的哭叫,我回头望去,见他正跪地向北,向着我们的背影以头抵地,而后又仰向苍天哭叫着:“叔叔,叔叔啊,你们好走……”显然,他正在给我们磕头。

在向主峰攀登的那弯弯的山路上,通过同行者李国友的介绍,当我知道前边陌生的男子就叫潘国兴时,我惊愣了,站在了那里说:“在早,我就读过他的文章啊!”那时,李国友就担负着萍水县的宣传报道工作,因为常去报社送交稿件,所以,我和李国友很熟。

攀上主峰,我们站在峰头上极目远天壮丽的山河,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那几位烈士,以边打边退的战术把日军的大部队引向这里,让部队和群众安全地突出了包围以后,他们就从这里,满怀着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眷恋之情,纵身跳下这万丈悬崖时,身边的潘国兴深情地对我说:“看到山畔那个失学的孩子,做为今天走来的这又一梯队的我们,实在应该有所为,亦该有所不为呵!”做为文友,自那以后,我与潘国兴也就有了最初的交往。

从主峰上走下来,我们从向导那深切同情的惋叹声中知道了孩子的父亲死于一场意外的爆炸。这个山村生产烟花爆竹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几乎家家都有鞭炮作坊。尽管当地政府三令五申,不准擅自生产,可因为这里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的滞后,有些人还是抱着宁肯挨炸的危险,也不愿自己的家人挨饿。由此,潘国兴从向导那里知道了孩子的姓名,自那以后,他每月便从自己的工资中抽出一百元,及时寄到云蒙山下那位重又走进学堂的孩子的手里。

已说不清我漂泊的心灵,是从何时启程,怀着对英雄的崇仰,我从冰封雪飘的北国——那杨靖宇的墓地出发,披一身万里江流的风烟,到林则徐的坟茔,从三元里,到台儿庄……关山处处,哪一处呵,才能标示出中华儿女的铁骨雄风?卢沟桥的流水,曾洗去我仆仆的风尘,宛平城头的落雨呵,曾打湿我的感情。我一路走来,走向了云蒙山,一步步,登上了壮士浴血杀敌的峰顶。

历史的风烟在眼前聚散,那一座座英雄儿女的连峰呵,岂不正是从那岁月深处蜿蜓而来的又一道长城?这雄风回荡的峰头呵,你就是我苦觅已久的中华魂的祭坛,向着你,我激情难收,眼含着热泪躬身致敬。

看溟蒙的的岚烟中,那直上云天的刀山剑峰,那大小小的无名的山冢,组合成了你的威仪,那流长源远的萍水,携众壑之源汇聚成你的气宇和感情。

云蒙山呵,假如让我作为你岩壁上的一棵山枣树,一棵由于你精蕴的滋养缘春而舞的绿色精灵,那么,出生入死,我便与你厮守在一起了,硬铮铮的枝桠,向你张开遮护的一蓬,一年一度,总要把一地落果,撒进大地母亲的怀中。

云蒙山呵,我祈望着你的山风,能给人间铺开一片绿色温馨的梦境。我愿在你的风中起舞,愿在你的风中去陶冶我的灵性。我定定地伫立在这里,在你的风景中,永远护卫着你那扶正压邪的出鞘般的剑峰。

抗洪救灾时,做为报社的记者我又一次去了萍水县。那条蜿蜒的紫萍河自云蒙山山地流出,从萍水县域穿流而去。每年雨季,山洪暴发,河道中那滚滚的奔涛如狼嗥牛吼,所以,当时的防汛形势极为严峻。

我到了那里以后,根据萍水宣传部胡二青的述说,连夜便写出了萍水当时的主要领导张建新在紫萍河河堤发生险情的刹那间,果断地跳进汹涌的激流以身堵住溃堤并同群众一道制服水患的那篇报告文学并在报纸上发表以后,不知为什么,我再见到潘国兴,他就对我显出了那种“敬而远之”的神态。

出于自己的本意,我想发现能与我们的人民血脉相连的优秀公仆,并能写出他们舍生忘死的英雄品格竟是那么强烈,以至使我挥笔达旦。可遗憾的是十天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我的那篇报告文学是失真的。张建新根本就不曾跳进文中所述的紫萍河那溃堤的激流中。所谓的溃堤,只是田原上一条泄水毛渠的堤埂。据知情人讲,当时张建新做为抗洪救灾的总指挥带着胡二青等人巡行到那里,为堵水,张建新只是趟进了那条一时难以用土石堵挡的溃流中。

知道了实情,我当时的那种懊恼和痛悔之情是他人难以体味的。这时,我才知道潘国兴为什么会对我“敬而远之”了,因此,在自己的心目中我对他愈加敬重了。

在几家很有影响的国家级的刊物上,我曾几次读过潘国兴的作品。他那独特而又幽默的智性语言所表述出的深刻的思想及精湛的艺术性确曾倾倒过很多人。他文中隐隐闪烁的那种被逼仄于矮檐之下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人公的形象也曾赢得评论家们的一致好评。文如其人,眼界决定了价值取向。他的作品总是着眼于时代的苍茫之处,总能给人以一种居高望远过目难忘的印象。

来到汽车站,买好车票刚上车,我便发现了坐在车上的李国友。他见到我,赶忙站起身来。走到他的近前,当我告诉他我要到萍水去找潘国兴时,他忙笑着拉我同他坐在一起。

我问:“你和胡二青还在分管宣传工作?”

他说:“胡二青早在张建新离任前夕就调到文联坐了那里的第一把交椅。”

“呃——,前一段时间有人吹吹打打,去了胡二青家要给他发丧的那件事已成为人们的笑谈,现在他去那里坐一把手,他能行?”

李国友望了望我,目光里透出的是满腹的复杂。他欲言又止,最后乐了:“时下不是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凭心而论,就是两个胡二青绑到一起也不顶一个潘国兴。潘国兴是国家级会员,有那么多的作品。可潘国兴在官场上是:‘寡妇睡觉,上边没人’的那种‘行也不行’的人。胡二青是说‘孔子写的唐诗他读了不少’的那种‘不行也行’的人。在他们单位,是兔子驾辕老虎拉套。至于谈到有人去了胡二青家要给他出丧这件事虽说有碍于安定团结,可事出有因,毕竟也反映了一种民意,民意难违呀……”

不知怎么,我这时忽然想起使我泛酸的那篇报告文学,心便开始下沉。我扭转话题:“潘国兴在干什么?寄给他的信没有回音,打给他的电话怎么总也没人接?”

此时,司机按响了喇叭,车窗外的景色向后退去,汽车向着萍水驰去了。

“你要找他还得沿着那年我们爬山的路线从萍水县城一直往西去,到云蒙山下的柴沟堡去找他。”

“噢——他在深入生活。”

“什么深入生活?我看他是在体验生活。现在下乡是一种体验,原来“下海”也是一种体验……”

“潘国兴下过海?怪不得人们总说他发了。”

“下过,那是在那年我们爬山回来以后的事,而且是真的发了。只是后来有规定凡是“下海”人员在去留两条路中任选一条时,因他不愿与母体割裂才重又回到了单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叫‘改邪归正’,实际是他再一次体现了自身的能力,火了一把后的凯旋而归。”

“这么说老潘现在是‘鸟枪换炮’,他的日子该比以前好了。”

“好了?他当初‘下海’要是真被海水淹死了,那‘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追悼会上的悼词肯定都会拔高。问题出在当他听到有人给他捎话说‘老潘挣了那么多钱也不向领导做一做表示’时,你猜他会怎么回答?他说我送出去的钱如果真能把那些贪钱的官吏噎死,那我肯定要送,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送得一分不留。可遗憾的是我的愿望不能达到。再说,目前我的钱又实在太少,而我要做的事情又实在太多。我的上司神通广大,生财有道,根本就不需要我去扶贫。你想,他的态度如此‘恶劣’,别人能不磨道里截驴、能不毁他才怪?”

“是吗?”我笑了。“在这朗朗乾坤之下,谁还能把他怎么着喽?”

“怎么着喽?”李国友笑了笑:“说来话长——那年,我和潘国兴一起上山下乡,他是我们的队长。后来分配工作,我俩又一同去了教育界。那时候的热门工作是“听诊器、方向盘、木头疙瘩售货员。”“木头疙瘩”自然是指单位的公章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被排在地富反坏右后的第九位。因为那时物资缺乏,商业系统是个使人眼热的地儿,因而在转工时,潘国兴从教育系统被朋友“挖”到了商业部门。潘国兴那时就开始在外发表作品,并引起了文学界对他的注意。因而在文联组建时,潘国兴便顶着一顶“工人身份”的帽子调入文联才又走进了作家的队伍里。竞争激烈相互倾轧的官场决不亚于战火纷飞相互残杀的战场,为了争得某个官位人们有时可以拼得你死我活。可潘国兴在这方面偏偏弱智。尽管这样,有人还是怕他跑到自己的前面阻碍了自己的官路而会时时“压”他。“压”他的最好的说词就是他的“工人身份”。后来潘国兴在单位感到压抑,这才去了商海荡舟。话再说回来,如果他下海“淹”死了,那是他活该倒霉,如果他满载而归,自然又会有人眼红。潘国兴回到单位以后因他总也不能“理解”领导的意图,听说胡二青还通过关系让人办过他的案子。当那一个个吹起的肥皂泡全都破灭以后,事情的是非曲直水落石出,主管这件案子的那位领导百感交集,失声痛哭。在日后政府召开的山区脱贫会议上,潘国兴也就申请去了地处偏远、任务坚巨、难点也最多的柴沟堡”。

出租车沿着紫萍河的堤岸向西驰去。隔着车窗我见一河春水清浊同流……

在阳光下闪着灿烂的波光自这里远去了。车子走了一个小时,我们才在云蒙山下柴沟堡的一个小店旁边停下来。经过打问,来到了潘国兴的住处。房东得知我们的来意,便说:“这几天老潘同村上的干部不知从哪里弄来了那么多的果树苗,要村民们抓紧时机栽在各自承包的荒山地角。他说一定要让这里的荒山全部绿化,一定要改变这里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状况。今天一大早他们就走了,去了那大山深处。”

望了望西斜的阳光,按照房东指示的方向我们沿着那弯弯的山路走去了。当我们重又来到那个孩子采药的地方,见远方的白云深处,人影如蚁。我们向着那里大声呼喊着:“潘国兴,潘国兴……”

群峰发出了回应。我们的呼声在山间回荡,飞出了山外,传得很远很远。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九

《小河弯弯》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编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书中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一大一小两个男孩在一条弯弯的小河上打鱼的故事。

有一天,两个男孩打上来一张鱼网,突然一个无赖冲出来,硬说这网是他的,可是种种迹向表明他并不是网的主人,幸好小哥俩急中生智,将网送到了失物招领处,最后他们俩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读了《小河弯弯》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小哥俩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每天要出去打鱼,在拾到好的鱼网后没有独吞,而是主动交到失物招领处。我也要向小哥俩学习,做勤劳而且拾金不昧的好少年。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十

山雾如游丝一般弥漫在山中,丝丝薄雾给山腰系上一条腰带。渐渐的,山雾弥漫整个山谷,如茫茫大海。突然,雨来了,山上的树木随着雨滴沙沙作响,如同音乐家演奏名曲一样,红花渐渐飘入眼帘,溪水顺着石阶而下,如滚瓜一般。那山路见证着时间的印记。

幼时,我牵着妈妈的手一起沿山路走。在山脚上那片花海中穿过。玫瑰的红色映入眼帘,红的似火,格外惹人喜爱。突然我看到了一条小溪,拉着妈妈的手赶快跑过去。

溪水的浪花溅到我的手上,凉凉的,很舒服,这时我便坐到草地上把脚泡在溪水里。妈妈总会说上一句,这孩子真淘气。眼中却是满满的宠爱,这条山路上留下我和妈妈欢快的笑声。

三年级时,一天放学刚到家门口,就听见激烈的争吵声从屋内传出。“孩子大了,要到城市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孩子喜欢在这里生活,我们不能私自决定孩子的去留。”爸爸妈妈又在为我转学的事儿争吵。

我转身朝山间的那条小路跑去。夕阳西下,火烧云上来了,有的似飞奔的骏马,有的似腾飞的凤凰……千姿百态,鸟儿飞回巢中。我坐在石头上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一条弯曲的山路。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为了学习,我不得不离开这里,这条绵延却又带给我快乐的路。

那天之后,我随父母搬到城里。全新的学习环境,繁华喧闹的城市。但每天晚上,我都会梦到故乡的那条山间小路。

转眼间我已经六年级了,妈妈终于答应我周末回家乡,我兴奋地手舞足蹈,我和母亲一起走过这条山路。路旁的草儿随风摇摆,阳光跟着溪水一起流动,波光荡漾格外好看,空气中都弥漫着欢乐的气息。不知怎么回事,我一脚踩在一块儿小石头上绊倒了,一下子趴到了地上。可我一点都不觉得疼,反而觉的和这条山路越来越亲密,母亲轻轻把我扶起,帮我拍掉身上的尘土。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十一

山路弯弯,伸向远方,岁月悠悠,轻吟浅唱。赤脚走上弯弯山路,曾经的欢笑掠过,思念在心头沉香。

――题记

地处黄土高原,而故乡更是在一个叫台车岭的大山上,所以我刚出生就与山路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山路弯曲而悠长,高低不平,拐去拐来的,就像我们山里人种的倭瓜一样,山路是藤,村子就是瓜。瓜藤向四处伸开,沿路田畴土坝,绿树青草,绵延而悠长,路的尽头就是一个小山村。不,不是尽头,又有好几条山路延伸出去,弯弯曲曲地连接着另外一个村子。

童年的我,就在这样的小路上,浅浅地吟唱着属于大山深处最独有的歌谣。

父母终于来了,带着夜色,背着沿路捡拾来的马粪、牛粪。吃着已经变成糊涂的晚饭,父母直夸我和姐姐能干,也商量明天的活计。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我家的地就成了村上杂草最少,庄稼长势最好的田地了,家境也逐渐好了起来,但父母依旧早出晚归,好在我们姊妹仨也依次长大,可以帮家里干点农活了。

记得有一次,大约是十岁光景吧,我一个人拉了马驹去放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自是在耳濡目染中知道了父母劳作的艰辛也养成了帮家里干活的习惯。我边放牧边拿了小镰刀割草,装在一个大蛇皮袋子里。那天似乎运气很好,我碰到一条水草茂密的田埂,边割边装还不时的用脚踩实,结果到暮色降临该回家时才发现自己扛不动了。坐在田埂上苦恼半天才想起自己骑马的办法,于是将马驹拉到田埂下,然后将草袋子滚过去驮在马背上。兴奋地拉了马驹回家,心里甜蜜蜜的:父母肯定要夸我能干了。刚走出不远,我就发现情况不妙,上坡时草袋子直往后滑,下坡草袋子就往马脖子上滚。我前后跑弄出一身汗来,草袋子还是掉了下来,马驹受惊,一溜烟跑了。

夜色笼罩了田野,四周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平时很熟悉的小路一下变得陌生起来,田埂上的草墩黑黢黢的在风中摇摆,像极了鬼,虽说到现在我也没见过鬼,但老觉得那些草墩就是一个个鬼,张牙舞爪地,好像一眨眼就会扑过来,坐在草袋子上,嚎啕大哭。哭声在天地间回荡,似乎周围也坐满了哭叫的鬼!汗毛似乎把单薄的衣服都顶了起来,浑身发冷,一身的鸡皮疙瘩!鬼要吃了我吧?我就要死了。不知怎么的,一想到死,我浑身冲起一股想拼命的豪气,“鬼们,来吧,老子和你们拼了!”拿着断了的缰绳向草墩狂抽过去。现在想来,当时的田野肯定颤抖了,一个还处在玩耍年龄的孩子发出了赴死的怒吼!心渐渐平静下来,看到手中紧紧攥着的缰绳,猛地记起马驹。现在已经是夜晚了,马驹会跑到哪去呢?该不会是丢了吧?!我一下子忘了恐惧,背起沉重的草袋子向家中一步步挪去,汗水一路。

夜色中,父亲来了,说是看到马驹回家而且断了缰绳,就知道马驹跑了,还说我眼睛不好,害怕迷路。父亲摸了摸我大汗淋漓的头,背了沉重的草袋子回家。一弯新月挂上不远的山顶,小路朦朦胧胧的,像一条飘带缓缓地伸向家的方向,好暖!

现在每回一次故乡,我都会在山路走走,想起儿时的路,心头一片潮湿。

山路弯弯山路长,山路是山里人一生一世的寄托和希望,山路宛如山里人凸起的筋骨,跌宕起伏着山里人的传奇,连接着血肉亲情。

其实,我真的不爱走山路,尤其是夜路。因为母亲难产,我出生时也许是缺氧还是什么原因,自幼眼神就不好。因为眼睛近视,家里又没能及时给配副眼镜,白天看远处都模模糊糊,到了晚上更是影影绰绰。于是就有了下边的故事。

应该是四五年级吧,外爷生了急病,指明想见我(现在想来是莫大的温馨!)但恰逢秋收,白天自是没有时间,所以晚饭后,和母亲去外爷家。

到了外爷家,说了路途上的事,外爷很是愧疚,说不该叫我来看他。令人欣慰的是外爷几天就好了。来我们家时就送了我一个细细的银项圈,说可以辟邪。后来弄丢了,还挨了一顿打呢!唉,外爷在我初中时作古了,很好的纪念品呀,可惜了。

以后也走过不少夜路,但没那么害怕了,或许是带过外爷送的项圈的缘故吧!

是的,山路是山里人鲜活、悠远、质朴、坚贞情感的融合。我会把它永远刻在我的心坎上,让它长成一地青草,四季疯长。

第二次记忆犹新的夜路是高三时候。我在十五里外的干城上中学。

母亲重病,已经不能下炕,我就走读。晚上姊妹三人侍候母亲吃药喝水,挪身子,陪说话。农历三四月,我们这儿还会下雪。结果那晚就下了大雪,有一尺多厚,映得窗户白花花的,母亲就催我去上学,说是路上滑,别骑车子了,十五里路也不短,早点去。由于母亲已到了垂危时候,姊妹们也没心情注意时间。快快地吃了早饭,姐姐就送我到村口。“别害怕,慢慢去!”“回去吧,看好妈妈!”姐姐流了泪,我就赶紧往山下走,不能让姐姐看见我哭。

周围干炸炸的冷,风也大,雪粒贴了地面飞,打在裤管上啪啪作响。雪色朦胧,对面的山湾依稀可辨,而脚下的山路却在大雪覆盖下模糊起来了。从山上下走,是一人宽的小路,大约有一里路吧,好在常走,就凭着地面的起伏和记忆小心地往下挪。想着母亲的病,钻心的难过,不时摔倒。难道我真的就要成为无娘娃?平时怕鬼的我幽怨地、愤怒地望着不远处像极了鬼魅的黑乎乎的芨芨头。鬼?!老子怕你?!来吧,杀光你们!想起母亲痛苦的呻吟,我真的不想去学校了,医生早就隐晦提醒我们早作准备。可是想起母亲期盼而严厉的眼神,“娃,我们家只有出了大学生才能抬起头来,妈没事,别想我,去了好好学习!”

我含泪深往下走去,一脚浅一脚。突然,一声惨厉的大笑,一个黑影夹带着雪沙撞了过来,我身子一斜让了过去,“砰”地一声,那黑影抓住路旁的不知什么东西,又裹着雪雾飞走了,原来是一只猫头鹰。心咚咚直跳,脚下就不稳了,一脚踩空,往路边滑去。小路下是山洪冲出的一道悬崖,有三四丈高吧,我后来到那山崖下目测过。三四月,地气已经上升了,所以雪下有一层薄薄的冰,脚下没地方着力,我就直直地往下滑去。滑了有三米吧,心说这下完了,不死也残。脚下已经悬空,手就本能地乱抓,一棵猫儿刺!也没管刺扎不扎手了,一把抓住,死死的。慢慢爬了上来,坐在小路的雪上直喘粗气,泪水又流了下来。爬的时候想了,如果猫儿刺断了,我死了,换了母亲活着也好。

后来,也走过夜路,从没怕过。身正不怕影儿斜,况且母亲说过男子头上有三把火呢。考大学、上班、娶妻生子,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对母亲的思念愈加浓烈起来,每当春节回去祭祖行走在曾经无数次走过的山路就格外痛心,记起好多和母亲一起劳作的画面。

煤炭沟,离村子十几里地,无车路可通。常种些矮杆作物,便于在羊肠小道上背出。那年,父亲外出打工,扁豆就黄了,我们娘四个清早映着月色出发,朦胧中蹒跚在羊肠小道上,母亲脚步匆匆,透着坚毅。

干活的艰辛自是不必说了,到下午五点,我们就开始用塑料编织袋将拔好的扁豆装起来,再次的在羊肠小道上往来了。一袋还带着绿色的扁豆秧死沉死沉的,但还是装不了多少。那就一趟一趟的反复,五六里的山路,走到最后,腿就是机械地重复了,说灌了铅都是轻松的形容,实际情况是不知道腿的存在!

等背完所有的扁豆,已近晚上十一点了。母亲在其间自是有好多的鼓励,现在记不清了。装车后,母亲松口气,笑了,在月色下,好美!“娃们,休息会儿!”然后母亲就哼起了一首她儿时的歌!不知怎么形容了,我是在母亲的歌声里活过来的!四周静静的,晚风轻抚,为之伴奏,圆月朗朗,倾泻了通天彻地的帷幕。一天的疲劳,似乎就溶化在这歌声里了。后来,我上高中,问过母亲,为啥在劳累了一天后,还能唱得出来?母亲似乎不记得了,在我的提示下,母亲笑了。

“我看你们累,就唱歌提提神。”

“对,这理由我当时就懂。但还有原因。”我坚持问下去。

母亲就笑得更加温暖了,“看着我的娃娃们围在身边,一个个都长大懂事,我高兴!”妈妈摸了摸我的脸,我就幸福得直想哭。

母亲不辞劳苦地奔波在那条弯弯的山路上,但从来不曾听到她叫过苦喊过累。弯弯的山路呦,从过去到现在,听过多少母亲为了孩子而匆匆走过的脚步声呢?寒暑易节,岁月流转,霜花上发稍,点点相思泪!

山路迂回婉转,最让山里人牵肠挂肚,走不到尽头望不到边的是那条山里通往山外的路!山里人在外奔波、拼搏、摸爬滚打,也许在外伤痕累累,也许事业辉煌,也许岁月蹉跎,就会想起弯弯的山路!母亲在弯弯山路上飘起青春的笑声,洒下拼搏的汗水,最终在小路边睡了,带着遗憾也带着安慰。

我去上大学那年是父亲去送我的,在蜿蜒的山路上,老父意气风发:在外奔波靠自己,在外千万不要给山里人丢脸!

是的,我就是山里娃,是走过无数弯弯山路的农民的孩子!如今,即使我身上有着不少的缺点,但我会为了目标,排除万难、意志坚定不动摇;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也会慢慢地遣散失落,乐观地积极地向前走。因为,我走过山路!

弯弯山路哦,我在你的臂弯里成长;山路弯弯,我在你的怀抱中寻找着梦的翅膀……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十二

城市还没有醒来,迎着黎明的薄雾,我又一次奔向太行山脚下,那个叫做车元的小山村。那是卢出生、成长的地方,但那个家,于我是陌生的,结婚十年,我排斥着、逃避着、矛盾着,逢年过节,找各种理由不与卢同行,可这一次,我知道逃不掉了,我必须回去——卢的母亲去世了。

就在前一天,先一步回去的卢,给我打来电话:“情况不太好,准备往回走吧,明天一早,有车去接你们。”

我一夜未眠,愁苦于不知道,要在那个陌生的地方呆多久,然而一早,来接我和儿子的卢的妹夫说,凌晨,人已经没了。

十年前的春节,第一次随卢回到他的家乡,刚刚结婚的我们,是回来昭告亲朋的。也是那一次,我从半懂不懂的村里人的谈话中,发现了自己的尴尬身份,一个疙瘩从此挽在心里。

卢不是亲生的,当年,他被这个家抱养的唯一目的是:顶门立户。丈夫因工厂事故英年早逝,扔下高堂老母、年轻的妻子、以及年龄尚幼的三个女儿,这样一个残缺的家,急需一个儿子。四十年前,香火观念是何等重要,何况是在这样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山村?于是,卢的命运从此改写。

日子再难,时光不停脚步,靠着国家发放的抚恤金,转眼十年过去了。这期间,祖母离世、大姐被接到省城,顶了父亲的班,二姐因病夭折,家里的人,一下子少了一半。卢是唯一的男孩子,七、八岁上山砍柴,下地锄苗,从小便承担起生活的艰难。

一个残缺的家,注定要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卢十一岁时,母亲另嫁了,带走了家里唯一的一点温暖和热闹,把他和三姐,扔在那个空荡荡、冷清清、沉寂寂的破败房子里。因为贫穷,卢悄悄撕碎了来自某美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因为交不起学费,高中半年后,卢选择了辍学,只身来到省城,寻找一条糊口之路。

母亲另嫁后,又陆续生了三个孩子,第三个,终于如她所愿,是个男孩。童养媳出身的她,一直有个心结:生不出儿子,是要被村里人耻笑的。然而,喜悦还没有从脸上褪去,不幸就再一次降临了,很快,第二任丈夫,也撇下尚不懂事的孩子们撒手而去了。由于家族的排斥,母亲只得带着几个孩子回到卢家,并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给孩子们改姓,从此都姓卢。

尽管是抱养,但卢的长子身份,是不容质疑的,同样,他该承担的责任,也是无法推卸的。家中有大事,母亲第一个想到他;病了痛了,弟妹们的第一个电话,也是打给他。卢没有因为母亲曾经的忽视,而有所怨恨,屡次接来省城看病,几个弟妹也像亲生的一样呵护着,妹妹们的婚事,都是他说服了母亲,而且至今,他还保存着二十年前弟弟写给他的信,那封信,我看过,是让他买一枝钢笔寄回去。

卢始终把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当作真正的亲人,也正因为如此,结婚前,他没有向我透露丝毫。卢的母亲性情寡淡,没有参与我们任何一项关于结婚的细节,倘若不是从人们闪烁的言辞中,听到事情的真相,我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然而这样的事实,却让我心里有了说不出的失落和凄迷。理智上,我知道应该理解,可情感上,我还是难以接受,我在心里,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坚壁。

之后,我拒绝回去,内心里,一直把持着一个原则,你上门来,我自然以礼相待,我可以买吃买穿给钱给物,但我不想再跨进那个没有我位置的家门。儿子五岁那年的春节,卢的姐妹们轮番做我的工作,希望我能回去看看。卢也说,头都磕了,还差作个揖吗?思量再三后,我答应了,一则避免卢的情何以堪,二则,那年卢的弟弟弟媳打工在外,我可以暂住他们的房间。对于家里没有属于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始终耿耿于怀。之所以回去,当然也不乏私心,除了不想把卢推向不孝,另外,就是不愿落个恶媳妇的名声。

近几年,卢的母亲一直在病痛中挣扎,看到她时,我多是矛盾的,大半出于同情,并没有那种切肤的痛。没想到,坏消息来得如此之快。四个小时的车程快结束了,我忍不住在想,等待我这个长媳的,将会是怎样的'繁琐程序?我在心里不断告诉自己:人之父母,己之父母,何况她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母亲之外,唯一喊过“妈”的女人!

接近午时,终于到家。一下车,大门两边贴着的白纸,生生地刺痛了我的眼睛,那一刻,我的心瓣上有血渗出。屋里设了灵堂,灵前草铺上,几个姐妹席地而坐,散乱着头发,红肿着眼睛,悲伤的气氛蔓延开来。

无言地挨着她们坐下,眼睛触到贡桌上的照片时,眼前恍然出现了我最后一次去看她,离开时,她颤颤巍巍站起来的身影。此刻,她对这个世界已毫无感知,没有恨没有爱没有快乐,当然也没有痛苦。目光移到门板上穿戴整齐的遗体,心,竟没有一丝想像中的怕意。

草铺上,姐妹们一边搓着麻绳,一边进行着悲凄的絮语,似在说给大家,也像自言自语。

听到戏班子的锣鼓声时,一直照顾老人的四妹说,前些年,村里来了唱戏的,咱妈都要把人家叫到屋里喝碗水,说谁出门也不容易,后来,摊上了病,就把门关得紧紧的,嫌人家太吵,近两年,我就没见咱妈再笑过。边说,边就哽咽起来。

望着遗照发呆的大姐说,那年,村里来了照相的,咱妈是第一个照的,还动员了不少人,我埋怨她,人家要多钱给多钱,也不知道搞搞价,咱妈说,出门在外,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说完,跟着一声叹息。

五妹哭着对我说,嫂子,咱妈是不是听了我的话才走的?我对咱妈说过,开了学,都忙着顾孩子上学,谁来照顾你呢?是咱妈怕拖累咱们,才急着走的!最后一句,已是泣不成声。

灵前守着的,除了自家人,还有一个哑巴大姐。嫁到同村的三姐悠悠地说,哑巴大姐是大爷的女儿,两岁就没了妈,咱妈十二岁进门,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抚养大,就是她出嫁以后,吃的穿的,也总是想着她。三姐的声音,空洞得像是来自天外,哑巴大姐似乎知道我们在说她,索性把遗照拿起来,一边“啊啊”地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话,一边抬起衣袖,擦着干枯的眼睛。

我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尽完美的,各式各样的人身上,都具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他们有愿望,经历过痛苦,勇于探索,追求幸福。我终于释怀,原来,什么东西都可以潮涨潮退,很多的情绪都可能在一瞬间烟消云散。只有敞开胸怀,刻意理解或被理解时,才会发现这一切,都是那样令人感动。

依村里的规矩,七天后下葬。七天里,我和卢的姐妹们一起,披麻戴孝,白天黑夜地守着。下葬那天,远远近近的亲人都来了,入殓时有个说法,看着的人,谁都不许出声。灵堂内一片肃穆,遗体被抬进棺木了,棉被正一条条地盖上去,我的胸口突然有些堵,仿佛那些棉被是压在我身上的。就在这时,倚在门框边的一位老妇人,带着哭腔用微弱的声音喊:“别盖那么多,太热了……”没有人理会,棺木里满满当当。开始钉棺木了,三寸长的钉子,在重锤的作用下,一点点嵌入,再嵌入,那“咚咚”的响声,重重地砸在所有人的心上。

葬后第三天,我们去坟头做了最后的告别,解下麻绳,脱去孝衣,完成了为人子女的最后一项义务。

下午,一身疲惫的我和卢,带着儿子冒雨上路了。大雨如注,周遭的景物,都在柔弱地颤抖,经过雨水洗礼的树叶更绿了,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切是那样欣欣向荣。

汽车在弯弯的山路上奔驰,身后,绵延的太行山脉青青翠翠,蓊蓊郁郁。

山路弯弯读后感篇十三

世界上的人很多,,但是你绝对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点。就像无数根长短不一、五颜六色的蜡笔,描绘出一个有趣的、充满欢声笑语的世界。

暑假里,我读了《弯弯的收藏》这本书。书里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弯弯的收藏》,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杨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是利用假期时间来收藏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叫徐弯弯的同学,在听英语时得到灵感:收集全班同学的声音在悄音带里!终于,开学的时候到了,弯弯集齐了全班同学的声音,向同学们和老师展示,受到了热烈的掌声!

其实,每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每人的个性都不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死死板板的一个样。

一件事情,会有两个不同的看法,别人是那样想的,我们就不一定和别人想的一样,我们得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判断,是对是错;一个问题,会有许多种不同的解法,我们要从我们自己的方向去思考;一场辩论赛,甲方的人都会按自己的观点和乙方的人争辩得不相上下......

当你以一点小事情和对方的人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可曾考虑过别人的感受?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但是我们不能随着自己的性格而任意妄为。

我在这本书中的收获很大,让我们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前进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4158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