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在编写教案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教案范文进行修改和创新,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一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同上.[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 , ,0.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备选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 ,0, , ,-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2题也可以启发学生反过来想,即点a向正方向移动1.5个单位.3题有一定的难度,两次变动可转化成原点实际怎样移动了,移动了几个单位,那么-5实际上怎样移动了.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三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同上。[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0.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备选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2题也可以启发学生反过来想,即点a向正方向移动1.5个单位。3题有一定的难度,两次变动可转化成原点实际怎样移动了,移动了几个单位,那么-5实际上怎样移动了。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四
1.会正确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
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4.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2.探索活动
可以让学生对照“做一做”的几个步骤共同评价“板演”作业,形成对数轴的正确认识.
3.例题教学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在数轴上表示分数的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借助生活经验(温度的高低),引导学生探索:
边的点所表示的数”.
“议一议”中的第2个问题,应组织学生认真操作,为得出上述结论增加感性认识.
对于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学生比较陌生,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2.例题教学
3.小结
下一篇:华师大版七上2.2数轴(含答案)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五
反思整改道德爱国近义词了防控工作安排李商隐小结申请书的对策周记测试题;员工手册辞职信黄庭坚章程了宣言复习方法的说明书党员请柬顺口溜优秀,开学启事的规范工作思路:我答辩状模板求职信规章我演讲稿创业项目采访。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六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同上.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小游戏:
在一条直线上的同学站起来,我们规定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按老师发的数字口令回答"到"游戏前可先不加任何条件,游戏中发现问题,进行弥补.
总结游戏,明确用直线表示有理数的要求,提出数轴的概念和要求(教科书第11页).
三.动手动脑学用新知
1.你能举出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温度计,测量尺,电视音量,量杯容量标志,血压计等).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问题1先给出情境,学生观察,思考,研究,表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满足的条件可以先不必明确,基本能明确就可以,在后面逐步明确.
游戏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数与点的对应关系,并知道要想在直线上表示数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数轴的正确画法和要求.
练习中注意纠正学生数轴画法的错误和点的表示错误.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
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
a.b.-4c.d.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七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数轴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同上.[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1.你能举出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温度计,测量尺,电视音量,量杯容量标志,血压计等).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 , ,0.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备选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 ,0, , ,-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2题也可以启发学生反过来想,即点a向正方向移动1.5个单位.3题有一定的难度,两次变动可转化成原点实际怎样移动了,移动了几个单位,那么-5实际上怎样移动了.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九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3x-2x-=-l
5x2-3x+1=02x+y=l-3y=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十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十一
措施开场白励志故事管理制度了三字经考察新闻宣传策划书谚语了主题班会报告;歇后语提案状物离职报告批复,辞职三字经教育誓词检测题了喜报陆游:朗诵广播稿:通告自我介绍对照通知团结:先进事迹劳动节求职信;举报信评价。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十二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同上。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小游戏:
在一条直线上的同学站起来,我们规定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按老师发的数字口令回答"到"游戏前可先不加任何条件,游戏中发现问题,进行弥补。
总结游戏,明确用直线表示有理数的要求,提出数轴的概念和要求(教科书第11页)。
三。动手动脑学用新知
1、你能举出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温度计,测量尺,电视音量,量杯容量标志,血压计等)。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问题1先给出情境,学生观察,思考,研究,表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满足的条件可以先不必明确,基本能明确就可以,在后面逐步明确。
游戏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数与点的对应关系,并知道要想在直线上表示数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数轴的正确画法和要求。
练习中注意纠正学生数轴画法的错误和点的表示错误。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
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
a.b.-4c.d.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十三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十四
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利用温度计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问题的探索上
我采用了师生互动,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做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
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四、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和单位长度可以实际情况来确定,但由于受课本练习册数轴图形的影响,有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向右的方向才能作为数轴的正方向,遇到向其它方向为正方向数轴图形就认为它不是数轴了。这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这方面的理解。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十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教材的处理
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
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
3)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
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十六
首先让学生回顾有理数,同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举手回答,使学生思维活跃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在进入新课时,又借助实物让学生对数轴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回答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温度计的例子,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教师对教材中的例1进行灵活性的解释,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模型归纳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数轴的定义,教学中应在学生的归纳处突出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踊跃发言,共同不漏,兴趣提升,课堂气氛活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高度的活跃的性,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的精神,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很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避免教学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成化,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现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维的意义,让学生在中学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本节课中,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学活动的设计力求使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反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创设实际情景,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
本节课注意改进的方面是课堂最后的小结中,教师提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将学生的思想引入更深一层做的不好,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与其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时效性。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十七
1.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数轴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数轴的相关知识点
1.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五、数轴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如图1所示.
a点表示-4;b点表示-1.5;
o点表示0;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数轴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教学设计示例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十八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x+15)=-(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同上.[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 , ,0.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备选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 ,0, , ,-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2题也可以启发学生反过来想,即点a向正方向移动1.5个单位.3题有一定的难度,两次变动可转化成原点实际怎样移动了,移动了几个单位,那么-5实际上怎样移动了.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二十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习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习,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习,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习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习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二十一
负数的教学,它是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学习的面就广了,学生考虑问题就要全面、周到。在教学第一节课认识负数时,因为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很快知道正数和负数是表示两个相反的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第二课时教学正负数比较大小时,是先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然后借助数轴来比较数的大小。在教学的我采用了一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的,现将每一步的教学预设以及教学生成作如下陈述。
一、亲身经历,将生活事例抽象成数学模型。
首先,出示教材例3,小红和小明从大树出发,一个向东走了2米,记作+2米,另一个同学向西走了4米,记作-4米。你能将他们运动后的位置用一幅图表示出来吗?这一探究过程是一个有理有序的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加以辅导,首先我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来表示这一段路?(直线),然后我们又该确定什么呢?(大树的位置),师:大树的位置是两个同学出发前共同所在的位置,我们把它称作原点,那么确定原点以后,你认为那边的方向应该表示“东”,也就是正方向了?如何表示?(箭头);小明向东行走2千米,小红向西行走4米,又怎么表示呢?(小红在0的右边2格,小东在0的左边4格)师:每一格的长度应怎样呢?你觉得每一格要画多长呢?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格的长度要相等,画多长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师:这一格我们把它叫做一个单位,每一个单位的长度一样。
(评: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画数轴的方法和步骤,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画?)
二、画龙点睛,教师揭示数轴的概念。
学生初次接触,一个陌生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尽量全面细致得明白概念的内涵。因此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在此郑重其事的揭示概念。通过前面的动手操作,学生亲身经历了将生活中的事例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师揭示: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就叫做数轴。并用板书加以梳理和强化。
(反思:很遗憾我在教学之前没有想到预设这一环节,这是夷陵区教研室的杨万英老师听了我的课后,提出的一个建设性的意见,我觉得专家的见地确实很专业,谢谢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教学中的不足。)
三、展开想象,学生在头脑中将数形结合。
在揭示了数轴的概念以后,观察数轴,说一说向东行1米、2米、…..的位置在原点的什么方向?向西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小东向东走了5米在什么位置?小会向西走了10米,在什么位置?再观察+1.5米和-1.5米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的指引学生跟着老师在数轴上来回的“走”了几趟以后,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就会把数轴上的点与正数、负数对应起来。
(评: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来回的“走”,这些走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数轴上的数和数轴的形结合在一起的过程,闭上眼睛是引导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观察发现,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评:这一环节学生借助上节课学习的有关负数的知识,通过温度高低的比较,形成比较数的大小的直接经验,经验是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体现。)
五、思考解题策略,渗透学习方法的教学。
当学生对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有了初步印象以后,下面是巩固练习比较数的大小,在比较之前,先让学生想一想,“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在此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可以将要比较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看哪一个数在左边,那个数在右边?左边的数始终比右边的数小;也可以根据我们自己总结的经验来判断,正数大于负数,0大于负数,两个负数比较,负号右边的数越大,这个负数反而小。学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1/3与—1/4这样的分数比较大小,很容易出错。因此先让学生凭借数轴来比较负数的大小,然后找出规律,总结出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评: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能授人以鱼,因此,学习方法的教学应该每一堂课中进行渗透。)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课堂预设方面,注意考虑到了这样几点:一是力求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自己的直接经验;二是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从直观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然后又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三是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预设是一个方面,还要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实时调控,注意课堂生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二十二
1.会正确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
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4.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观察温度计或刻度尺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直观地将小学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推广到用来表示有理数,正确建立数轴的概念。除温度计和刻度尺外,杆秤、天平等都是较好的数学模型。
2.探索活动
(1)观察温度计或刻度尺上的刻度,根据课本上两个卡通人的提示,引导学生讨论:直线上的点能表示负数(如一10,一15)吗?通过在温度计上找一10℃、一15℃的位置的活动,感受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负数。
(2)依据画数轴的步骤,正确画出数轴。可以在安排2~3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巡视全班,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操作指导。
数轴的位置通常是水平的,但也可以是任意位置的,要发现并及时展示那些画法正确但放置方向不同、单位长度不同的数轴。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标注负数。
可以让学生对照“做一做”的几个步骤共同评价“板演”作业,形成对数轴的正确认识。
3.例题教学
例2是让学生学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教师还可以再增加一些练习,然后引导学生评价卡通人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提及“数轴上任何一点是否都表示一个有理数”之类的话题,因为虽然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惟一的点与它对应,但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并不一一对应,而这是学生当前无法认识和回答的。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在数轴上表示分数的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借助生活经验(温度的高低),引导学生探索:
边的点所表示的数”。
“议一议”中的第2个问题,应组织学生认真操作,为得出上述结论增加感性认识。
对于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学生比较陌生,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在数轴上,表示一3的点a在原点左边3个单位长度,表示一2的点b在原点左边2个单位长度,不难看出点a在点b的左边,即得一3一2.
数轴上的点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它所表示的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这种规定与日常生活结论是一致的。
2.例题教学
例3较简单,直接应用结论的第二部分进行判断;例4给出了利用数轴比较两个负数大小的规范表述。
3.小结
“数形结合”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的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小结时,除要讲清数轴本身的意义外,还应通过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方法带来的便利。
上一篇:2.2数轴学案
下一篇:华师大版七上2.2数轴(含答案)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二十三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3x-2x-=-l
5x2-3x+1=02x+y=l-3y=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数轴教案沪科版篇二十四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材精读
1.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的长度)一直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的量叫做。
我国从1949年到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2)x和y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在“人口统计数据”中:
时间和人口数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人口数是。
归纳: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模块二合作探究
1.研究表明,当每公顷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模块三形成提升
某电影院地面的一部分是扇形,座位按下列方式设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第5排、第6排各有多少个座位?
(3)第n排有多少个座位?请说明你的理由。
模块四小结反思
一、本课知识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y叫做。即先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后发生变化或者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叫做。
2.常量:。
二、我的困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42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