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内在疗愈读后感(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00:56:18
最热内在疗愈读后感(模板15篇)
时间:2023-11-02 00:56:18     小编:笔砚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某个事件后,对自己内心感受和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评论的书面表达。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产生反思。如果你读完一本好书,写下读后感,定能让你有更多的收获。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阅读不同类型的读后感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写作方式,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一

优秀的书籍组成了一个伟大宝库,它就在那里,属于一切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必须走进去,自己去占有适合于你的那一份宝藏,而阅读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读了周国平的《内在的从容》我收获以下优美的句子。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让我们走进优秀书籍的宝库,去寻找自己的精神知己,因为它在那里。

美是生活,生活高于艺术,艺术只是生活的再现或得不到原物时的替代物。他还把生活等同于“现实生活”。这个贫乏的人应该活得真实。真实不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

人生真的能做到这两件事真的幸福。

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让自己满意,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给他(她)们带来快乐。人生的幸福主要不在于各种外在条件,而在于你是否善于享受生活乐趣。

光,真理,善,一切美好的价值,它们的存在原不是为了惩罚什么人,而是为了造福于人,使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光照进人的心,心被精神之光照亮了,人就有了一个灵魂。有的人拒绝光,心始终是黑暗的,活了一世而未尝有灵魂。用不着上帝来另加审判,这本身即已是最可怕的惩罚了。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二

大家好!

namaste!

筋膜包裹着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骨骼及内脏,经由上图的显微结构可见,健康的筋膜富含水分。当人们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或存在身心压力时,筋膜开始脱水、粘滞、进而导致身体形变及僵紧和呼吸受限!筋膜舒解是一种以手法为主要手段的疗愈方式,用以释放包裹肌肉、肌腱、关节、脏器和骨骼的结缔组织中隐藏的结节与疤痕组织.。很多朋友都觉得自己是骨头紧或肌肉紧,实际上是筋膜紧!筋膜松解以后,不单感受身体的放松,而且会体会到内心的释放!

理疗瑜伽是一种强大且疗愈性的瑜伽体系,以培养身体本身的“疗愈智慧”为主要目标。其较长的体式停留,能增加肌肉等长收缩能力且提升专注。其腹部核心练习为身体的中心带来力量,并帮助下肢找到正确支撑上肢的方法。其智慧的序列编排高效安全,能够按部就班地准备,打开和舒解身体。

理疗瑜伽,筋膜松解术,肌肉激活及疗愈。

我参加日记星球21天蜕变之旅,第十一期。我是207号星宝宝,这是我的第245原创篇日记!你看或不看,我都在写;你写或不写,时间都在流逝,唯有文字承载的记忆才是永恒!

一个深深爱着你的陌生人,“自由先自律,愿你自由,”这句话也送给您了,相逢皆是缘,愿保重自己,一切顺利。

本文作者:張盈伽(公众号:瑜馨瑜伽私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三

最近读了一本书《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作者清流,是一个在美中两地执业七年的心理咨询师,这本书里写了一些对维持我们心理健康有益的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以下内容是结合书籍重点及我自己的经验融合所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负面情绪不仅消耗心理能量,也实实在在地消耗我们的体力。怎么进行处理呢?

1、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我们的身体感觉与内心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紧张时会心跳加速,脸发红,说话不利索。有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心里不舒服时,肚子会痛一下。悲伤抑郁时,整个人都瘫在那里,动不了,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

重点不是去压抑自己的情绪,试着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声或者写下来,是自己的什么想法导致自己的这种情绪,想通了,情绪以及情绪造成的身体反应才可能会消失。

2、注意自己的思维模式。很多受到过心理伤害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常常是对自己和他人有伤害性的。

比如有些人可能发现自己有个人化的信念,就是什么事儿都觉得跟自己有关。演讲的时候别人走出去上厕所都觉得好像是不是自己讲得不好。走路时,你跟别人打招呼,别人可能没看到没理你,你会觉得是不是你得罪他了,我不够好,自己的`无价值感就出来了。发了一篇文章到朋友圈,没有人点赞,你就觉得是不是他们对我有意见,他们不够重视我,没人喜欢我,我自己没有价值等等。其实别人可能压根在忙,没空关注这些,跟你并没有关系。

还有些人可能容易灾难化的考虑问题,比如ppt一页没做好,就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板给开除了。

还有些人想事情非常两极化,觉得事情如果不是最好,它就是一无是处,而缺乏对现实中灰色区域的认知。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些思维倾向,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

你可以每天回顾自己这一天的认知误区,然后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去考虑他们,或者在你陷进去的时候让朋友给你提醒,帮助你从自己的负面思维惯性中摆脱出来。

3、除了改善消极的思维方式,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和提升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开始学习感恩和有意识的去培养爱心做一些善行。一个常见的方式是你可以用一个小记事本,也可以用你自己的手机,甚至是桌边的记事贴。每天以我感谢某某某为开头,简短地记下几行,你身边值得感谢,甚至只是引起你注意的美好的人和事情。持续记录这样的感恩日记,可以让你更容易赞美和接纳自己,也更容易赞美和接纳你周遭的一切,这会使你的心情更容易积极愉快。每天有意识的去做一件小小的善事,比如别人不方便开门时,为别人开门。一个小小的善举就可以让你变得更加快乐。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认知和思维方式的改善几乎都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需要你长期的进行实践。

4、有一些研究显示,受到过严重心理创伤,并且被困在自己心理创伤中的人,而他们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也就被凝固在了记忆中最糟糕的那一刻,无法舒缓、也无法释放。一旦他们可以开始想象不同的可能性,他们的内心也会从过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自由。过去不等于未来,某一个人那样对待你,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会那样对你。多想想哪些人给过你温暖,多拿出来温习。

5、一个人如果情绪稳定、思维健康、抗压能力强,那常常意味着在他过去的成长经历中,与他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有过一些比较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而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缺乏这样的关系,几乎可以预期他的主观生活体验、情绪驾驭能力,可能就比较难表现得积极稳定了。那么在现在的生活中,你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和维护一些对自己在情绪上有支持性的人际关系,都是特别重要的。进一些正能量的群体中,看一些正能量的文章等等。

比如你可以把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按照从最熟悉的人到最生疏的人列成一张表,然后你可以考虑一下,你是否从这些人身上得到过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以及最近你是否有跟他们联系,并且获得帮助。如果你从来没有从某些人身上得到心理的支持,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当然同时你是否有帮助或支持别人,也是你要梳理的内容。对于那些能够支持你的人,你可以考虑时常跟他们联系,并为他们也提供相应的心理关怀。而对于那些你发现对你的心理状态有破坏性的关系,就需要在不是必须的时候尽量多地说“不”,尽量地减少这样的关系接触。

虽然我们通常都不喜欢痛苦的情绪体验,也不希望有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当我们回望历史,再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就会发现,痛苦的经验实在是人类体验中无法避免、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终归要尝试去解决问题、提升自己,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接纳苦难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晴天雨天都是好天,因此我们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情绪的时候,就能多一分从容。一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并不是把所有缺点都改正了就成了完美的人了,而是在生命中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光明一面,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去创造价值,带着不圆满上路,慢慢的走向圆满。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四

最近在读周国平的书,单单看到《内在的从容》这个书名就很喜欢。在序言中,作者对书名做了解释:“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家都很忙。但是对于忙,应该有一种警惕。第一要忙得愉快,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保持一种内在的从容,唯有如此,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作者正是以这样从容不迫的心态,或随感,或短章,把自己对人生、情欲、哲学、文化等的理解娓娓道来。

很喜欢文中的这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安静是是内心的丰富,是精神的丰富。泰然处之,谦卑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安静中,反思自己的不足、缺点;在安静中,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人生境界宁静简单而又丰富充实,有人说“读书就是读己”。我看到了“残缺”的自己:处在浮躁的名誉、利益的漩涡中。我渴望这样的安静。

在安静中阅读。周国平认为读书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读书的快乐一是在求知欲的满足;二是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是在自我精神的丰富和生长,读后感《内在的从容读后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答道:“因为它在那里。”回答得简单而又令人深思。他把阅读好书比作攀登珠穆朗玛峰,优秀的书籍好比宝库,它就在那里,而阅读是占有的唯一方式。

作者认为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想来,我很惭愧。近年来,我读的大部分是教育教学类书籍,刚参加工作之初,教学理念的贫乏、教学观点的陈旧,都迫使我不得不从专业书籍中汲取营养,应该说读书的功利性太强。在胜任工作之余,我也准备阅读一些哲学、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著作,只为在安静中丰富精神世界。

在安静中思索。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每个人都要为成为怎样的人负责。作为教师,虽远离官权利诱,但职称晋级、荣誉表彰等也使自己身心俱疲。我总问自己:自己究竟还能做点什么?每天的忙碌只为一些荣誉吗?不,不是的。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关心孩子的成长。把孩子当做朋友,基于信任和尊重,凡属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去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教师更需要一种从容的心态。教师是“慢”的教育,不仅是因为周期长,更是教育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地显现。工作中,我为学生之间的差异烦心过,因学生屡教屡犯的错误懊恼过……急功近利,最终只会揠苗助长。

文中写道:“无论多么重要、多么喜欢的事情,都要忙得愉快,忙得从容、有分寸;始终保持心灵是清明而活泼的,内在是从容而闲适的。”做一个从容的教师,享受职业那份特有的幸福。这,也许才是教师最应该拥有的生命底色。

作者在书中还强调,拥有“自我”。他认为每个人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这个内在的自我能够健康成长,必须给它充足的营养,而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都是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途径。生活不正是这样细水长流吗?我们不妨在教育之路上从容些,再从容些。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五

这个看的速度,确实好像和书名以及本书所要传达的人生态度有点不大相符。但我相信,从容并不代表着慢,慢只是从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充实和忙碌的关系一样。

下面是随便摘录的几句自己自己觉得略有感触的话。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与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里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眼光。”“灵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一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调制出一种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哲学不只是“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样天马星空的思索,更多的是对周遭一切的探索。

“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交谈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当我们用居高临下的万物主人的姿态观赏大自然,所有的风景只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停止观赏,融入自然,用耳朵和心倾听到的,才是真实的自然。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六

作者简介:一潭浑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毕生追求。另,喜欢收集曾造访之地的地图丝巾和各种造型的橡皮。心理年龄三岁。

如果我告诉你,我通过看一本书且付诸实践,仅仅花了20分钟时间就彻底治好了自己的恐高症,你一定觉得难以置信吧?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我还治愈或缓解了自身其它一些疾病。这本神奇的书叫作《轻疗愈》,名列亚马逊畅销榜第一,作者是尼克。奥特纳。

感恩尼克。奥特纳先生!感恩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先生!感恩教气功的李英伟老师!我是在李老师建的微信课堂里聆听了樊先生的读书分享,从而与该书结缘的。

我前阵子跟大家分享过《脑内革命》的读后感,此书告诉我们,负面情绪能产生剧毒的'去甲肾上腺素,良好的心态乃大药,换言之,心的问题不解决,其它均白搭。但道理明白了,做起来难。假设我是个销售经理,临近年底,销售任务还差1个亿,压力山大,却告诉自己别焦虑,谈何容易?因而需要找到一种切实的解决途径。

《轻疗愈》介绍的正是哈佛医学院、美国国家行为医学临床应用研究所最推崇的身心疗愈法。它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经络学相结合,一边自我对话,一边对8个穴位拍拍打打,像剥洋葱一样,从身体症状入手,将关联情绪、事件和束缚性信念层层暴露出来并清除。它被用来疗愈“9.11”事件、卢旺达种族屠杀、印尼海啸等各种灾难导致的病痛、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身心痛苦,受益人数逾千万。轻疗愈的特点是易学习、易操作、见效快。

人们在内观过程中直面存在的问题、反复并大声地说出来为何有利于清除负面情绪呢?我认为书上的阐述有些令人费解;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可能更便于讲清楚,即随着人对获得某一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举两个例子:一位饥肠辘辘的流浪汉得到了3碗残羹冷炙。他吃第1碗、第2碗、第3碗时的满足感是递减的。再举个例子:台湾作家李敖的前妻--名演员胡茵梦和李敖分手后说:“同一屋檐下无美女。”天天看,西施也显得稀松平常了。所以,不断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后,对这个问题就会变得较为麻木,不会太多影响你了。

轻疗愈的奥妙在于:给自己一个机会,接受不完美的我,卸下所有思想包袱,过一个没有“应该”的自在生活。还是拿我的恐高症为例。刚开始敲打时大声自言自语:“尽管我近些年恐高,站在高处往下望,腿软头晕,但我全然地接受我自己。”敲打过程中,我回忆生活中究竟发生过什么?搞得自己胆小如鼠?两件往事浮上心头:我听我的一位同事讲,她父亲文革期间锒铛入狱,吃尽了苦头。平反后,天天在自家楼顶倒走,锻炼身体,不久竟然从楼上摔下来,不治而亡。还有一件事发生时我尚在杭州。我们这栋楼有一户人家,叔叔带着三、四岁的侄儿在楼顶平台放风筝,结果叔叔从楼顶平台跌下来,就此离开了人间。我听说后,心想:这孩子心里的阴影一辈子都难以抹掉了!我于是边敲打,边大声对自己说:“只要注意安全,根本没必要恐高。”敲完,我立马跑到10楼阳台上朝底下望了好久,身体未感到任何不舒服。我好开心!

尼克。奥特纳说,每个人通过内观,都能明心见性,找到根本问题,从而化解它。对此,我笃信不疑!

昨日立春。万物复苏!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七

以下是书中摘录的一些片段:

除非你体认到你有说“不”的力量,否则你不可能真正的说“好”。

当下教导为我们,你今天所做的非常重要,因为你是在用生命的一天交换。

你选择看的方向,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事物,而你所选择往哪个方向看,决定于你希望看到什么。举例来说,如果你相信“不能信任人”,就会透过这片希望的滤镜观看这个世界,然后发现许多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你的信念影响你的选择、你走的方向,甚至你遇到的朋友、对手和命运。

我们人类,就像核桃壳:如果硬是要再不对的时间打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一旦成熟,你只要在正确的地方轻轻一拍,很容易就敲开了。

臣服是谦逊的行为,是认知到生命的神秘与深不可测。

我们以独立,有着各自不同命运的个体身份,出现在地球上。但就象每一颗分离的雨水都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意识海洋——神的身体的一部分。在我们同属一个家族的最高真理中,找到爱和内在的宁静。

当你开始透过一体的眼睛去看朋友、敌人、所爱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为难、困境和冲突都化解了,所有的伤口都愈合了,所有的矛盾都因为这基本的真理而解开。

当我们听到或读到一些话时,由于我们还不具备一定的修行,往往对那些话毫不在意,甚至觉得那些话都是无稽之谈,可笑透顶,因而那些话在当时根本不能触动我们,以至丝毫不能给我们任何启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你经历了许多,思考过许多,再次听到或读到那些话时,你会象平地起惊雷一样,为之一振,如同在你心灵的深处,射进一道美丽的阳光,驱散那多年的乌云,为你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

正如书中提到的那个核桃壳一样,当我们的思想尚未成熟的时候,被青涩的皮包裹着,如果硬要砸开,里面其实什么也没有,而且会溅一身污渍,而被砸的核桃也很痛苦。瓜熟蒂落,你甚至不需要轻轻一拍,就可以享受美味的果实。

有些话,你可以和别人说,但不能指望别人懂。动静有时,万物合一。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八

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很喜欢,封皮很精美,蓝色给人很舒心的感觉。

刚开始看到目录和作者简介时,心里有一点抵触,因为对身心灵还没有概念;尤其是看到王季庆老师的推荐序——《智慧的明灯》,更有一种不知内里的无所适从感;但是因为张德芬老师亲笔推荐,又不忍释手。

带着疑惑开始进入正文,小说的模式很自然,文笔也很朴实,慢慢的被吸引了。然而,真正触及心灵的是作者在全书中娓娓道来的十二个法则,每一个法则都以故事的形式串连,行云流水中不乏真知灼见,沁人心脾,丝毫觉察不到光阴流转。

其中的选择、现在、慈悲、信心、诚实、合一法则让人难以忘怀。

米尔曼先生这样描述选择法则:“你不需做任何事,只要认知到——每一个行动或不行动,都有其影响和结果,而你愿意接受这些结果,这个意愿便给了你力量和自由去选择你是谁、你在哪里、你要做什么。”一切选择都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你愿意。

而讲到现在法则时,他用一只猫详细阐述道:“不论什么时候,你的问题和烦恼都和过去或未来有关;你等于是在现在这一刻延续了你的问题,你给了它们注意力和能量,让它们在你脑里居住。”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像一只猫那样——永远专注于现在,当下这个时刻。

在慈悲这一章,米尔曼先生用简单的故事彻底触动了我的心灵:“就如你能从白鹭学习平衡,向猫学习现在法则,你也可以跟地球学习慈悲法则。我们人类蹂躏、践踏她的皮肤,我们砍伐、燃烧她的树林,我们剥削她丰富的宝藏,只顾自己的利益,却从未想过要得到她的同意或向她表达感谢。”“如果地球能原谅你的错误,你为什么不能宽恕自己,并给予他人同样的悲悯?”宽恕不仅是对自己,对别人更要宽容。

在最后一章里,米尔曼先生讲述了人类最神秘也是最为终极的合一法则:“当你透过一体的眼睛去看朋友、敌人、所爱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为难、困境和冲突都化解了,所有的伤口都治愈了,所有的矛盾都因这基本的真理而解开。”看到这里,眼前呈现的是萨顶顶那首《万物生》的画面,是呀,万物皆为一体,如同中国的太极,天地乾坤,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真正意识到这点,所有的一切才能化解。

自从第一次看完,每当有困惑时,总还记着拿起来翻看一下,总会让自己找回平和。在此分享给每一位有缘认识的朋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丝慰藉和温暖。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九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主要是帮助人们成功实现和维系亲密关系,没有亲密关系的人生是悲催的。亲密关系的维系,尤其是长久的维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具有科学的理性的艺术。这本书兼有科学和艺术的成分,科学性是该书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照,艺术性是该书言语简明,一般的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读起来也几乎是没有障碍的。

全书开始先对潜意识相关的东西做了介绍,让读者清楚地抓住了本书的主旨,即本书关注的是人格中比较脆弱的一方面。该书作者很形象地将这个方面比作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是的,对于人的性格中比较脆弱的一面来说,人就如同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因为在这一方面的缺失,所以人做出的反映相对刻板和幼稚,这种行为成为亲密关系最大的威胁。

然而本书的亮点就是逐一剖析这些危害亲密关系的因素的出现或形成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比如,书本中对阿斯伯格和抑郁症等特殊人群的一些建议,诸如陪伴和情感支持就是很有意义的。在面对这些具有某种容易使人受伤的独特的心理的人群时,人们应当给他们发挥的机会,从而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之后逐步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自我的不断校正来实现转变。从而让他们的生活回归正轨,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人生乐趣。本书作者并不是纯粹地理论说教,对应的,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并加以分析。正是这种方式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心理学著作,这种讲述的方式使得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都能从本书中极大受益。专业读者获得是一些间接经验,这将成为他们日后进行临床操作的宝贵财富。普通读者也能够借由这些理论尽早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纠正,避免情况的恶化。

如离婚的父母会让孩子从小缺失安全感,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态度又会影响孩子对孩子的孩子的态度,这些无疑都是不利于亲密关系的维护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不能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这毫无疑问是悲剧的,本书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因为许多问题或许是历来都未被意识到的,比如传统的观念认为赞誉孩童会使得孩童骄傲放纵,这种观念的不断传承使得孩童出现内在的自卑,从而助推了抑郁的高发。

诚然,有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比如在贫穷的时代,将自己的孩子送给他人,这固然会造成孩童的心理阴影和对周遭环境的不信任不自信,从而在内心深处存有自暴自弃的心态。在现当代,这样的现象就很少有了,因为人们没有必要用自己的孩子去换得一家人的生存或生活了。

书本最后提到经历过痛苦的迁就或迁就的苦痛之后,人们的亲密关系就会得以维护。如何度过那段人生中的必经苦痛或者说让个人内在的小孩得到成长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本书的一些列回答就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亲密关系指南。今日的诸多家庭问题,诸如夫妻关系问题和孩童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的解决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解决和改善的方法。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

想不到吧,过分溺爱也是一种虐待!

说到虐待,我们一般想到的就是身体虐待,包括辱骂,殴打,以及性虐待等。《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么书中,提到了另外几类虐待,虽然比较隐蔽,但是,对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影响,同样是重要而深远的。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是由罗西.马奇-史密斯写的,她是英国心理协会的注册心理治疗师,有20多年的执业经历,撰写了大量关于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心理专家。

在这本书中,罗西提到了几种虐待类型,有一些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1、身体虐待。

这是很容易辨别的一种虐待的方式,也是普通人容易理解的虐待方式。它包括殴打,体罚,性虐待等。

2、精神虐待。

有一个小男孩,父亲怀疑他是母亲和情人生的孩子,因此在所有的家庭场合他都遭到排斥。其他家庭成员在一个房间内吃饭,这个小男孩却只能在厨房里吃饭。虽然没有身体上的虐待,也没有挨饿、忽视或者性虐待,但是,小男孩的内心会络上抛弃和背叛的印记。

排斥在外是一种很典型的精神虐待。有些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恐吓他,我不要你了。甚至有些家长会把孩子关在门外,不让进门。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焦虑。

3、无边界虐待。

有一个女人嫁到夫家之后,一直都不幸福,丈夫和婆婆对她都不好。后来女人生了一个男孩,她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倾注在这个男孩身上。这个孩子有一点感冒咳嗽她都紧张得不得了。并且,她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妈妈是最爱他的,他长大以后要保护妈妈。男孩是夫家的第一个孙子,婆婆和丈夫对他都宝贝得不得了。但是,男孩子只跟妈妈亲。在孩子和婆婆、丈夫的对抗中,女人感觉到了胜利的喜悦,她把孩子抓得更紧了,男孩十几岁还跟着妈妈睡在一张床上,上大学也是妈妈陪着去。后来这个孩子走上社会后,根本无法一个人处理社会事务,出现各种适应不良,只能辞职回家啃老。

在这个故事中似乎不存在虐待的问题,只有过度溺爱。但其实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带着对夫家的报复,以及从孩子这里获取在夫家没有感受到的爱与关怀,让一个小孩从小就背负了沉重的爱的枷锁。而且为了自己的需要,她阻断了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的时机,使得男孩无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作者在书中说,一个过度受宠的孩子,过度为父母的个人需要而服务的孩子,或者其父母没有情绪边界的孩子,都可以说是虐待的牺牲者。

4、过于严苛的要求。

拿了第二名,她兴冲冲地抱着奖杯回家,谁知道妈妈并没有夸奖她,反而说,为什么你不是第1名,我的孩子必须是第1名。安娜只有更刻苦地训练,终于拿了第1名,但妈妈又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发现自己永远都没有办法满足妈妈对她的期望。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会拥有爱”的错觉,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之后,一旦别人对她有一点点怜爱,他们都会像飞蛾扑火似的紧紧抓住。

虐待对孩子的身心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幸存的秘密》的作者莫伊拉・沃克曾警告我们:“儿童虐待会导致巨大的发展性损害,这种损害有持续的影响,确认并接受这一点至关重要。这种效果并不会简单地随着孩子进入成年期而消失不见或蒸发。”遭遇过虐待的孩子对他人没有较高的期待,他们也不期待得到帮助,“在他们受到病态对待的时候,他们常常没有羞辱感。他们对自己感觉不到积极的信息,也不会传达积极的信息。他们不能轻而易举地自我保护。”

好的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漠不关心和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一

身心灵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要亲近滋养心灵、开发智慧的方法,以获得更优质的生命。

当身一体的成长开始衰退,当智力的开发抵达顶峰,人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惑或者无聊,这是每一个寻求更好人生的人追求灵一性一生活的起点。

灵一性一生活,与信仰和宗教没有必然联系,只要你全然承担起自己的生命,对一切遇见和感知负起责任,然后,按照身心灵生长的规律,遵守几条朴实的心灵法则。身心之外,“灵”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一直和你在一起,只是它隐藏在欲一望之中,不那么容易被发现。

《唤醒内在的智慧》就是一本帮助我们发现并唤醒内在智慧的书。丹。米尔曼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用文学的方法表达了哲学甚至“生命灵学”的智慧。

“什么是你从生活中所学到的最重要的生命本质?”悬念就此产生。他的回答是时间和经验给了他“心灵法则”。这些法则是什么呢?他去离家不远的山野间散步,遇见一位优雅、慈悲、具同理心的女一性一,她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变成一只猫、故意掉到山崖里)可谓是:言传身教,寓教于行,让他知道人生的智慧,还有获得这些智慧的原则。而这些智慧,其实就像深秋的核桃的果实,要成熟之后,在合适的契机,一敲而已。

这些原则复杂么?不,一点也不。书中一共有12条“心灵”法则,关于身心平衡,关于时间、关于行动、关于人是之一不是唯一等等,非常质朴,却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智慧不是有非a即b的选择题,而是一种在特定机遇中做出最好选择的能力,是一种觉察环境与内心的方法。智慧是活在当下,是对万事万物的同理心,是慈悲,是对自己的信心。智慧是让心智不断成熟的能量。

这些原则看起来一点也不难,也很容易让读者认同,不过,如果仅仅读了书,知道了法则,作为知识储备,那么,真是莫大的遗憾。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智慧人生的一操一作手册,在故事的外壳里,藏着一步一步迈向智慧生命的秘笈,秘笈的背面,是幸福。幸福,是人对生命品质的终极追求,是人对有限今生的重要责任。为了幸福——这些秘笈,尽管很可能你已经知道,它们一直在你的生命里,值得你致力践行。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二

以下是书中摘录的一些片段:

除非你体认到你有说“不”的'力量,否则你不可能真正的说“好”。

当下教导为我们,你今天所做的非常重要,因为你是在用生命的一天交换。

你选择看的方向,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事物,而你所选择往哪个方向看,决定于你希望看到什么。举例来说,如果你相信“不能信任人”,就会透过这片希望的滤镜观看这个世界,然后发现许多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你的信念影响你的选择、你走的方向,甚至你遇到的朋友、对手和命运。

我们人类,就像核桃壳:如果硬是要再不对的时间打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一旦成熟,你只要在正确的地方轻轻一拍,很容易就敲开了。

臣服是谦逊的行为,是认知到生命的神秘与深不可测。

我们以独立,有着各自不同命运的个体身份,出现在地球上。但就象每一颗分离的雨水都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意识海洋——神的身体的一部分。在我们同属一个家族的最高真理中,找到爱和内在的宁静。

当你开始透过一体的眼睛去看朋友、敌人、所爱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为难、困境和冲突都化解了,所有的伤口都愈合了,所有的矛盾都因为这基本的真理而解开。

当我们听到或读到一些话时,由于我们还不具备一定的修行,往往对那些话毫不在意,甚至觉得那些话都是无稽之谈,可笑透顶,因而那些话在当时根本不能触动我们,以至丝毫不能给我们任何启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你经历了许多,思考过许多,再次听到或读到那些话时,你会象平地起惊雷一样,为之一振,如同在你心灵的深处,射进一道美丽的阳光,驱散那多年的乌云,为你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

正如书中提到的那个核桃壳一样,当我们的思想尚未成熟的时候,被青涩的皮包裹着,如果硬要砸开,里面其实什么也没有,而且会溅一身污渍,而被砸的核桃也很痛苦。瓜熟蒂落,你甚至不需要轻轻一拍,就可以享受美味的果实。

有些话,你可以和别人说,但不能指望别人懂。动静有时,万物合一。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三

在这个暮春的午后,窗外呼啸着如鬼哭狼嚎一般的风声,伴随着室内时断时续的打印机声,让人的心情格外烦躁;我们财务部开始了本周的读书时间。

这次我们采用了以往不一样的学习方式,通过每个人的朗读来大家共同学习,你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倾听同事的诵读,如果工作告一段落也可以停下专心听。“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随着诗仙李白的这段清远寂寥的诗,开始了婵婵开场的分享,正在erp条码里逡巡的我,原本以为唤醒内在的智慧是一本教条式的人生教义,随着婵婵那清脆的朗读,感觉有点像跟随着徐霞客在高山森林畔游弋。“小心你所要求的,你很可能会如愿以偿。”这句话很像魔法师的开场白,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我们自导自演的魔法。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会去做什么样的努力,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恐惧、困惑、忧虑、困难这些时刻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如何才能拥有黄金般的自一由、清明、宁静和喜悦。如何在现实艰困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平静。伴随着王梅磁一性一的声音开始了寻找中庸之道—平衡法则的学习,感觉这一章和我们每周晨读的德道经不谋而合,身处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能做到独善其身、心平气和,正如书中所言,渴望和执着,牵引你向前,恐惧、抗拒和逃避,则让你后退。任何一种极端的形式,都会使你偏离平衡。失去衡量各方价值的机会。我们向来所习惯感知的情绪,不论是在身一体或心理层面,即使是焦虑或极端的不平衡,对我们来说,都已经习以为常,都是“正常”的感受。因为你习惯了你习以为常的状态和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要改变习惯会觉得困难。真正的了解是做和行动,而不是口中的了解。“但是没有人说你一定要让生命这么困难,如果你注意到离树的距离太远,那就走近它,“这句话提醒我们,给自己一步一步的设定可行一性一大的小目标,在不断的自我平衡中,可以使我们在小小的成功感里逐渐的离我们的大目标越来越近。

在我朗读“取回我们的力量—选择法则的时候,我刻意的的运用了平衡法则,平常我说话的语速过快,过于急躁,分享这章的时候我有意的放慢了语速,感觉很明显,舒缓的阅读,让人没有那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算是自身一次小小的平衡矫正了。正如我们无法控制所有的境遇;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临事物时的反应,我们命运的大部分是由现在的选择所决定的。不论生命给了你什么,你都可以选择要如何在内心响应。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认知到—每一个行动或不行动,都有其影响和结果,而你愿意接受这些结果,这个意愿便给了你力量和自一由去选择你是谁,你在哪里,你要做什么。你可以抗拒,可以怨叹命运;或是,选择面对和拥抱,让生命无限延展。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丰富生命的厚度。周师按部就班—过程法则的分享,让我收获了这段醍醐灌顶的话:“面对生命,要学习一次专注于一件事,直到做对了为止;先将可以稍后再做的搁在一边,依事情的轻重缓急行一事,凡事循序渐进。当你学会了整合纪律和耐心,它们便成为你不屈不挠,实践梦想的利器。热忱为你的步伐定下基调,但只有坚持和努力不懈,才能达到目标。过程、耐心和坚持,是通往任何目的地的门户。”

伴随着一章一章的朗读学习,我的心逐渐的平复下来,进入了一种神清气爽的状态,阅读真的有让人平静的力量。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只要我在身边,女儿总是让我给她读书,不管是漫画绘本还是杨红樱的童话小说,她总是喜欢让我给她读,在郑州总是失眠的我,晚上在给女儿读书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就瞌睡了,每次都是她摇摇我说,一妈一一妈一你还没有给我读完呢,怎么又睡着了。我的朗读给了女儿喜悦,也给了我自己心灵的平静。

经过今天的读书时间,就我自己而言,朗读出来的印象还是最为深刻的,除过小说以外,这种学习型和学术一性一的书籍相对来说要枯燥一些,单纯的看,浮光掠影,一是印象不深刻,二是容易抛锚。朗读的过程也是也伴随着思考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产生一些形象一性一的思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章一节,能对一段话,一句话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共鸣都是我们的得到,对于我们来说最美妙的琴音就是引起我们心灵共鸣的那支曲子,我在学习,我在期待唤醒我内在的智慧。借用我喜欢的这句话作为结束语,知道和做到并不是同一件事,为了要活在当下,拥有现在,你必须投入此时此地,记得你在哪里和你所在的时刻,然后你就会明白你是谁。当下教导我们:你今天所做的非常重要,因为你是在用生命的一天交换。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四

《唤醒内在的智慧》我记的我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的时候,就看过这本书的推荐,应该是张德芬推荐的吧。买了好久的书,翻开的时候似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整体架构和叙事方式,当真是和《遇见未知的自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这本书总的感觉,在阅读的时候会有很强的认同,很多东西的表达,虽说是似曾相识,但是,还是能引起强烈的认同感的。比如:

励志的东西有很多,但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句:人们真的很少失败——只是他们停止了尝试。这好像老祖宗的那个“浅尝辄止”我们努力过,面对失败,会轻易放弃。然后心安理得的告诉自己,我努力,还是失败了,那么,就这样吧。我们总会这样的规劝自己,这样的放过自己。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前不久看了一篇文章,主旨是说:当你说尽力了的时候,问问你的心,你真的尽力了吗?事实上:很多时候,尽力,是我们原谅自己的托词。

《唤醒内在的智慧》梳理了12条行为法则分别是:寻找中庸之道【平衡法则】、取回我们的力量【选择法则】、按部就班【过程法则】、活在当下【现在法则】、唤醒悲悯【慈悲法则】、信任你的心【信心法则】、扩展我们的实相【期望法则】、活出真实的自我【诚实法则】、实践生命【行动法则】、随自然之歌起舞【循环法则】、拥抱更高的神圣意志【臣服法则】、记得我们与万物的联系【合一法则】。仔细读来,都是简单而浅显的道理,然而也是这样的简单和浅显的道理,是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真谛。

我们都活在这个圆融的世界里,每天都在各种生活角色之中平衡着:工作、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我们喜欢的不喜欢的却都是我们必须扮演的角色里,我们我们演绎这生活,平衡着各种角色,也平衡着内心的自己和社会化的自我。我们选择,然后践行我们的选择,不可能没有遗憾和后悔,但是,我们必须带着遗憾和后悔继续前行,事实上没有哪一种选择是标准答案,我们只是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我们相对更容易接受和认可的路,然后走下去,就想书中提到的:

选择之后,就是按部就班的去完成,一步一步的走向我们的目标,不去看太远的东西,不去担忧过去,亦不忐忑未来,我们,只要做好每一个现在,享受每一个当下,满怀慈悯之心,爱他人,爱自己,用我们的信心和期待,诚实的践行我们的生命,我们应该能够看到物质自身的规律,不疾不徐的静观更替,遵循着最本源的规则,臣服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将自己与世界合一。

仔细想想,这本《唤醒内在的智慧》以及当下西方的这些心理研究,其实在几千年之前的孔孟之道中就有所体现,最古老的修身养性的书籍,应该是我们的《庄子》,最古老的励志启蒙书籍,应该是我们的《论语》每当这个时候,我都真心为叹服与我们的华夏文化,真心的,为祖国骄傲。

很多时候,读通了华夏文化,便能读透整个世界。

依然,感谢这次阅读,每次一读书,都有收获,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五

每个人出身是本体的存在,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这种坑洞会不断产生,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个是自身直接经验的,一个是在与环境交互中产生的。

但是这种坑,会有被忽视的可能,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忽视的,以及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

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填坑的方式,一般是用外在的事物来满足,忽视了个体的需要。比如,被忽视的孩子,会缺乏关爱和重视,在之后的亲密关系中,会索取这份关爱和照顾,而且对关注的索取往往不会轻易满足,一旦程度或形式改变,那么就会引起内心的恐慌。也正是在情侣关系中,经常会听到你怎么又忽视我了,一点变化就会埋怨对方你不在乎我,这种内心的匮乏,这是因为个人把填坑的期望寄托在外界。一旦因为这种原因导致的分开,如果没有察觉问题,那么进入下一段关系中只会重蹈覆辙。所以,没有人可以完全填补你心中的坑洞。这也是为什么一旦你发现这个人无法满足你内心的坑洞时,你就会很痛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4898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