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飞蛾之死读后感(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01:45:24
最热飞蛾之死读后感(模板15篇)
时间:2023-11-02 01:45:24     小编:灵魂曲

读后感可以是欣赏、赞美、批评、感叹、思考等多种表达感受的方式。在写读后感时,如何避免主观臆断,以客观的角度评价书中的内容,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见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精彩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分享与交流。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一

喜欢飞蛾,是因为在死寂的黑夜里,它那微弱的吟唱感动着我,好像是一支安魂曲,歌唱着生命的无奈与悲壮。哪怕是微弱的一束光亮,它都会一次次地努力,一阵阵地飞扑。尽管是那么地微不足道,可它用那抖动着的翅膀顽强地奏响着生命的乐章,给人一种竭力拼搏积极向上的力量。

时值金秋九月,天气温暖和煦,比起夏季却微微地透着丝丝寒意。阳光穿透厚重的玻璃给我零乱又不失典雅的书房洒下一片金光,我木然地坐在窗前的书桌旁已经许久,摊开的书本和纸张与我一样显得苍白无力。思绪如阳光下的浮尘杂乱无章、飞舞飘荡,病后的虚弱很难专注于自己钟情的文字和纸砚,常常静坐苦思。与死神进行了一番较量,对生命表现出了极度的颓废和倦怠,说不清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自己又能为别人带来什么?拿什么来报答病榻前的恩情和挂念?一声长长的叹息,挥笔写下“面死而生”四个毛笔大字,把那些愤怒、沮丧、委屈、愧疚和不甘全都狠狠地宣泄在狂草的书法里,恨不得笔折纸穿;那种无法诉说的无助和茫然,使我的眼睛再次温热潮湿。

一只蛾子不知什么时候存在于我的书房里,想不到被疾病突然袭击的我在极度悲凉的时刻还能拥有这么鲜活的生命,尽管它只是一只被人冷漠不足挂齿的飞蛾,可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及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使我不得不表现出一丝触动和感激。

蛾子从收拢的窗帘下慢慢地爬到了书桌上,干草色的翅膀周围点缀着一圈灰色的花纹,它走走停停四下张望,行动的极度谨慎暴露了它身体的累赘和虚伪的装饰,可以看出它对生命的热情专注和生活的心满意足。一种莫名的怨气使我猛拍桌面,蛾子在我手掌的钝痛中本能地飞了起来,可能由于僵硬或者笨重,它飞到了窗玻璃的底部便停了下来。也许它感觉到了某种光亮,歇息了片刻又开始了飞翔。它扑腾着从玻璃窗的这端飞到那一端,因为无法预测生命中未知的灾难,它总是不时地撞在厚重的玻璃上。

摔倒,爬起,飞翔,它企图穿透玻璃寻找光源,在追求完美生命的过程中不留下悔恨和无憾。我静静地观望着它,也许在它的生命里就从来没有过失败和疼痛,它信心十足精力充沛地飞来飞去,即使摔倒了,只要有一口气,它仍然苦苦追寻着那最后一次表现的机会。大概是在第七次飞翔之后,它重重地跌倒了,仰躺在窗台上,扑腾着翅膀,以头为中心在桌子上画着无数个圆圈,任凭腿的竭力挣扎,都无法翻身,它无助的姿态触动着我,这多像手术后躺在病床上的我,我仿佛听到了蛾子的绝望和呐喊!

它已经不能翻身,它的腿不停地在做着徒劳无益地挣扎。我意识到死亡的来临,担心它难以承载生命之痛。我拿起毛笔,用柔软的笔头轻轻地帮它翻身,生怕损伤了它飞翔的翅膀。它的腿脚几乎无法站立并不住地颤抖着,翅膀也无力地耷拉着,并随时有倒下的可能。在我为它伤感的同时,它纤细的小腿以令人惊奇的力量在进行着惊人的努力,对抗着即将到来的末日。

用什么玄机能够预测厄运?有什么东西能够消除灾难?有多少幸运的机会能够战胜死亡?

那些小小的腿脚在经过短暂的停止之后,又扑腾了起来,也许它调整了姿态和心态,只见它摇摆着又开始向前爬行,艰难的爬行能感觉到它对生命的透支和肉体的摧残。我紧张的心情还没来得及舒展的时刻,突然间它向玻璃飞去,飞得是那么地急那么地快。仅仅是孤注一掷的一次碰撞,它又落了下来,一动不动,展开的翅膀遮盖着它的躯体,点缀的花边是那么地好看。

我用毛笔再次动它,发现它的身体松弛了下来,而且立刻变得僵硬。我的泪水瞬间淌了出来,象蓄积已久的江河冲垮了堤岸,生命是如此地脆弱,刚才还在飞翔的蛾子就这么地结束了它的生命?尽管它是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可它用无比巨大的努力对抗着如此强大的玻璃,追逐着窗外明亮的阳光,而且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抗议是那么地疯狂、激烈而壮观。它竭尽全力地享受生命的那股热情深深地震撼着我,生命的力量在这渺小的生物身上所展现的`胜利是那么地凄惨而悲壮。

它所能做的,它已经做了,并且尽心尽力。望着它,我觉得好象有一根非常纤细、非常纯粹的巨大能量之丝,投入它那孱弱而渺小的躯体。当它飞过玻璃窗的时候,那根生命之光的丝线就会闪闪发亮,瞬间点燃了我枯竭的心灯!

生命是如此地离奇,说不清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灾难;而死亡也显得更加的离奇,说不准在什么时候就会悄悄地降临。生死一线隔,每个生命从诞生的时候就面对着死亡,生或死并不重要,只不过是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关键是让超越生死轮回的灵魂能得到安宁,在生的过程中要留下令人颂歌的美德,在死的时候不留下锥心的悔恨和愧疚。生,就要尽职尽责地充实每一天;死,也要在最后的一刻重温最后一次长久的呼吸;就象飞蛾一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飞翔!

蛾子静静地躺在那儿,毫无怨恨的姿容极其优雅,它虽然没有蝴蝶的艳丽色彩,没有蜜蜂的甜美果实,在人们漠然地对待它的时候,它却真正诠释了生命的含义,也体面地保全了生命的尊严。它好像在说:我从不绝望!我勇敢地飞翔!我痛快地活过!我不怕死亡!

看着死去的蛾子,我冰冷的心温热了起来,生命就象一颗纯洁的珠子在我眼前闪烁滚动。死亡,无可怀疑的标记已经显露无遗,我只能把眼眶中打转转的泪花在眼皮的快速眨动中演绎成嘴角的微笑,把恐惧和悲伤化成前进的动力,用飞蛾的精神与之对抗,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让苍白的生命在笔下的纸张上绽开鲜艳的花朵。

我把蛾子轻轻地放在写着“面死而生”的白纸上,极其庄重地走到门外,把我和蛾子同时放置在阳光下面。此刻的我心静如水,感到平和,感到满足,感到幸运!因为我从来没有满足过,我总觉得我能够更好,我应该更好。那种天生的自信和自负,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演变为莫名的自艾自怨,使我没有学会珍惜,没有懂得拥有,没有体验到生命的弥足珍贵!

我尽情地沐浴在阳光下,当太阳收尽最后一抹余辉的时候,我年轻的生命也许会象阳光下飞舞的浮尘一样,随时静止在某个角落。但我相信,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我依然会出现在关爱我牵挂我的人的梦境中,用微笑告慰他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即死,死即生,面死而生,以死为生!以天生的热情祝愿天下好人一生平安!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二

一代英雄,竟也落到如此地步。

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清醒了。“胜者王,败者寇,大势已去,我们回不去了,无颜再见山东父老。“他越说越激昂,胸中仿佛有一股气,直冲脑门,“啊……“一声巨吼,在空旷山谷中,留下振荡人心的回声,他犹如一只负伤的雄狮。

“我绝不落入刘狗贼之手,我决不向忘恩负义者求饶,英雄要有英雄的死法。“他的手,坚定地握着那翅已经染满血的剑,身着自己的胸口,像对敌人般无情,没有丝毫犹豫地穿膛而过。

是的,他选择自杀,在乌江自杀,他是项羽,西楚霸王项羽。

他的死,是千古的绝唱,谱写出一首属于项羽的乐章;他的死,是千古的争辩,软弱与勇敢,完全相反的词,却出现在项羽身上;他的死是“刘邦式“成功者所不屑的结局;他的死,让痛恨以奸诈者胜出的清高者所为怜悯。

只知道,项羽以自己的行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他自己的本色,在这不尽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壮烈的一举。

更为我们留下千年的疑惑与千年感慨!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三

《红楼梦》有这样一种魅力:让悲伤慢慢侵入内心,即使在读过很久之后,也常常为这场大悲剧而愁绪万千。

书中的《枉凝眉》唱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尽!”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诸多悲剧里最让人魂牵梦绕、万般嗟叹的。

一边是金玉姻缘,一边又是木石前盟;一边是封建家庭选定的标准媳妇,一边是心灵相通的红颜知己。贾宝玉苦苦徘徊,终究敌不过封建制度的力量。“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柔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林黛玉,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黛玉的清高个性也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封建制度默默的反抗。无法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在她病危之际,丫环紫鹃四处求人,却无人肯帮;贾府为避免晦气,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边是喜庆的结婚场面,一边是死前的凄婉哀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是那样的受禁锢,哪里才有理想之地?可见黛玉至死都不放弃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任悲愁慢慢悠悠浸入思绪,一点一点地凉上心头。人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却在封建的枷锁下生离死别,前世今生永难见。

真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四

喜欢看《红楼》,却不是因为宝黛的爱情。

说来很奇怪,女人喜欢看《红楼》多数是因为爱情的份额居多,但是从小看《红楼》却是因为那份曲终人散的悲凉。

家庭的起落对现在已经成年的我影响越来越淡了,但是白茫茫的大地一片,宝玉失魂落魄的颠倒步履,熙凤风雪压顶的凄厉呼喊却始终是难以忘却的记忆,心里的某个地方,不经意的仍然会疼。

宝玉出家前手中的那盏破马灯还在风中瑟瑟吧,青灯古佛,何必历尽世间的苦方才想起那句遥远的阿弥陀佛。

只是在这场巨变之前,一缕香魂已黯然而逝,含着悲,含着怨,含着满腔对爱的无奈,黛玉怒焚其终生心血凝就的诗稿,咯血而死,正是应了她中秋赏月自对的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一个女人该为爱情付出多少?

我不认可很多人对黛玉的评价,黛玉的清高在现在的社会的确几无立身之地,可是黛玉对待感情的真和痴又有几人能够承担?况其才华又有几人能比?只是她的心更敏感更细腻罢了。

矫揉造作,使小性,爱耍小心眼,这只是女性的某些特质而已,难道这个世界都要让女人变得象男人一样才有趣吗?这个世界设立了男人和女人,每种人类就应该认同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大家都看得赏心悦目不是很好吗?所以女人的精致无可厚非,女人的女人气更是理所当然。

只是黛玉心里的苦无人可知。

红评家总是认为黛玉零落的身世、多病的弱躯是其忧郁的来源,其实我想说有些人可能生来即带有某些特质的,无可逃脱,就像尼采的母亲所说:尼采出生的时候眼睛里含满了全人类的悲哀。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眼神。黛玉的冷和傲是其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是这个天赋让她饱偿了爱情的苦。面对喜欢的人矜持不前,表面上一湖春水波澜不兴,但是内心的爱却是要化为泪浸湿鲛绡,化为血染透白绫。

青春少女的爱,纯真的不能碰,却也伤的不忍回首。

16岁的花季少女,纷繁芜杂,一样忧郁的眼神,一样骄傲的外表,到了30岁后的历经人事,沧桑几遍,褪去了青涩的外壳,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和豁达。只是黛玉没有走出来,黛玉选择了黄土一g掩风流,不管她的锦囊收得了多少落红艳骨,世界尽头的香丘林妹妹随之而去了。

只落得俗人还在这世间游。红尘万丈,怎一个断字了得。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五

暑假中,我读了一篇小短文——《猫头鹰之死》。文章记叙了小男孩华特在玩耍时摔死了一只猫头鹰。事后,他后悔极了,把那只猫头鹰埋葬了起来,并且发誓,以后再也不伤害生灵了。是啊!即使它们再小,也不应该把它们弄死,我不禁感叹道。同学们,你们是否折断过一枝花,踩死过一株草呢?如果你那样做了,那你就错了。地球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去爱护,也许,一只猫头鹰对这个地球而言实在是太渺小了,可它也是一个生命,也有生存的'权利!我们不能随便伤害小生灵,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因为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有了它们,世界才会变的如此美丽。你可能会在小摊上买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鸡,哪怕你知道它不久后就会死去,然后你把它当作玩偶一样,最后它死了,你也会想:这很正常,死了就死了,以后再买一只就行了。可是你想过没有,小鸡死了,母鸡就和自己的孩子永远地失散了,你不觉得这样太残忍了吗?在这一点上,我也有深刻的体会。

在寒假里,我去了海盐游玩,在我们爬山,在爬到半山腰时,我们做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我看见对面有一个摊位,便走上前,想买些饮料解渴,这时,我发现摊位旁边还挂着几只鸟笼,外面用黑布包着,看不见里面装的是什么,好奇心使我要求小贩给我看里面究竟装了什么东西。小贩神秘兮兮地把黑布解开,我一看,里面的鸟好陌生,但又好熟悉,爸爸也来看了,他一下子看出里面装的是猫头鹰,怪不得我觉得陌生而熟悉呢!可是听书上说,猫头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怎能捉呢?小贩告诉我们,这都是自己偷偷捉来的,现在他们都在捉小的猫头鹰。我和爸爸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买两只猫头鹰,一只自己养,一只送给喜欢养鸟的爷爷。回到家,我把猫头鹰关在了一个干净的鸟笼里,精心照顾,可是猫头鹰什么也不吃,整天闭着眼睛。过了没几天就死了,我永远忘不了它死时那双眼睛,里面充满了愤怒,憎恨,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死不瞑目吧!我一直为这件事自责,经过那件是,我再也不伤害小生灵了。用《猫头鹰之死》里面的一句话说,虽然这只猫头鹰不能复活,但是,它的死亡却使无数动物得到永生。小草、绿叶、飞鸟、走兽……它们都是地球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没有它们,人类也将走向灭亡。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六

今天我读了契柯夫的短篇小说《文官之死》。

真让人忍俊不禁。我仿佛看到了文官那张卑躬屈膝的丑恶嘴脸。契柯夫把一个小丑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我把整篇文章读完,我的心又在隐隐作痛,文官竟因为打喷嚏把唾沫喷到布里扎洛夫将军的脸上而忧郁致死,看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啊!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社会官场的一个缩影吗?不正是仕途之路的一面镜子吗?在官场为官的,有几个是凭着自己的`真实能力担当重任的,不都是靠巴解上司而平步青云的吗?有人当官之后,对待下属指手画脚,而见到上司,就变了一副嘴脸,阿谀奉承,卑躬屈膝,脸上堆满了虚假的笑容,周围的东西好像都被“压缩”了。在官场,官做的越大越如履薄冰,他们既怕得罪上司,又怕他人议论,他们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都会小心翼翼,唯恐有一点闪失。文官的形象意在影射当今社会为官的人战战兢兢做人,他们心灵脆弱,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手足无措。

同时,他们为了一己私欲,可以出卖灵魂,出卖人格,甚至出卖百姓,出卖亲人,普天下像他们这样的人屡见不鲜。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七

这篇由伍尔夫写于1942年的飞蛾之死,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于当时更加热衷于直接描写战争中百姓生活的痛苦的作家来说,伍尔夫则更高一筹的避开了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从而间接反映出战争的阴霾以及它带给无辜人类的无助与死亡感。

为什么伍尔夫一定要去描述一只飞蛾的死亡过程呢?仅仅是博得人们的同情么?很显然这篇文章的意义要更加的深层次一些。我们的都知道这篇散文的主题是生命与死亡。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但是当时身处战争的人,一定会将这只卑微却又崇高伟大的飞蛾联系到自己的生命上来。一只飞蛾尚且能通过跟大自然,跟死神的直接对抗来显示一个生命能拥有的价值,何况是一个人呢?这种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恐怕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

现在牵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这只飞蛾从一开始的单纯的同情而逐渐升级到对这只飞蛾有着敬畏之感,并认为它的生命是非常崇高的呢?康德曾经定义过,崇高的情感是“间接产生的愉快,因而它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加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这种瞬间的阻碍应该就是痛苦,而痛苦本身是不会使人感到崇高的,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张残疾人的照片,或者看到那些失去了亲人的人们脸上的表情时,我们最多拥有的情感就是同情,而不是尊敬。只有当我们看到那些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为了事业,战胜困难,独立自强的残疾人时,我们的情感才会由同情上升为尊敬,我们才会认为他们的人格是崇高的。这就是所谓的强烈的涌流之感吧。文章中的飞蛾,明知道自己是不可能敌得过自然的召唤的,但却依然与死神作着自己的抵抗,她的勇气,她的气魄,在我们人类的眼中变的越来越高大。这样的行为很明显的能够影响到人类对于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以及自己所能采取的行动的思考。这时候,人类的自尊感便开始起了作用。面对大自然,人类的确是渺小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屈服于它。我们要相信,自己能跟那只飞蛾一样,在理性上战胜大自然与死亡。死亡,其实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就是一种重生。精神才是永远存在的。伍尔夫的目的也就在此,用一只与人类毫无关系的飞蛾来引发人类的深思。

我们处于和平年代,生与死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像那些生活在二战时期的人们那样敏感。但是,当我们面对苦难时,面对挫折时,应该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是应该屈服于它还是勇敢的去面对它呢。我相信,当我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我们也同样会受人尊敬,而我们的人格在别人的心里也会变的崇高的。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八

最后的抗争确属英勇超凡,而挣扎又是如此之狂暴,飞蛾竟然最终翻身成功了。当然,你定会赞同求生的一方。与此同时,在无人过问也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这微不足道的小飞蛾为了维持既无他人重视又无他人意欲保存的生命,竟对如此巨大的伟力作出这样强悍的拼搏,这更使人受到异样的感动。

不知是否有人认真观察过飞蛾,我只知道,在不少人眼中,只对破茧成蝶的蝴蝶有着崇高的敬畏,那样一个小小的身体冲破厚厚的茧而获得重生是多么的不易。的确,蝴蝶有着美丽的外表,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它们的生命来之不易。连我也对它们心生怜爱。

读《飞蛾之死》前,我和大家一样,喜爱美丽的蝴蝶,总在蝴蝶破茧的时候,对它们另眼相看。而《飞蛾之死》,让另一个值得敬畏的生命进入人们的眼帘。

飞蛾不似蝴蝶,它们没有绚丽的颜色,甚至有些丑陋,毫不起眼。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飞蛾就是这样一只不起眼的飞蛾。它是一只仅有一天生命的活在白天的飞蛾,它的一天,就是一生。于是,为了这及其短暂的一生,它用尽全力捍卫了自己生命的尊严。“大概是第7次尝试之后,它从木质窗棂上滑落,抖动着翅膀摔了下来,仰面掉在窗台上。它无助的姿势唤醒了我,我突然想到它有麻烦了,自己起不来,双腿徒劳的乱蹬着。”当窗外一切都格外的美好与宁静时,只有这只飞蛾还斗争着,向着它的目标努力。面对生机盎然的世界,飞蛾从不展示它的弱小与无助,它只是飞,拼命地飞,似乎那样就能展示自己对世界的渴望,就能摆脱自己的弱小。它飞着,扑腾着翅膀,也是扑腾着希望。生命总是不如意,它终于精疲力尽,停落在窗沿上,然而它并没有放弃,它挣扎着,与死神做着顽强的抵抗。在大自然面前,它终究是一粒尘埃,生命之神并不眷顾这只努力的飞蛾,任由死亡将它带走。但,它的死亡却非常体面,毫无可怜。

面对这只飞蛾,我愕然。这样一个小小的身体,竟然对生命有着如此强烈的渴望,它想飞,竭尽所有地努力地飞,追求着自由,捍卫着生命。这只飞蛾明知道自己是不可能敌得过自然的召唤,但却依然与死神作着自己的抵抗,她的勇气,她的气魄,令人赞叹。一直飞蛾尚且拥有如此的气概,人类更加应该努力地生活,不向命运低头。

这让我想起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她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这不正是和飞蛾一样吗,同样的脆弱却同样的顽强,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蝴蝶与飞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一个人人喜爱,一个默默无闻。然而我却更加敬佩飞蛾,它默默地为生命做出自己的斗争,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断努力。生命的路上,从来不乏蝴蝶一样的人,却很少能有飞蛾般顽强的灵魂。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九

读完《孔雀蛾》这本书,让我对于孔雀蛾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知道自己还没有深层地理解这类生物,然而也有了自己的一份体会。

我认识到孔雀蛾长得非常美丽。它们的身体是红棕色的,脖子上有一个白色的领结。翅膀的'边缘有一圈灰白色的花边,中央有一个很大的黑色圆点儿,就像眼睛一样。大圆点儿的周围有许多灰色或褐色的小圆点儿。还有好多黑色、白色、栗色和紫色的弧形线条,环绕着这些大大小小的圆点儿。

孔雀蛾的幼虫也是一种很可爱的毛毛虫。它们的身体是黄色的,上面镶着许多兰色的小珠子。它们以杏叶为生。

幼虫长大后也织一个茧,把自己裹起来。不久,毛毛虫就变成了美丽的孔雀蛾,从茧子里飞出来了。这时候,孔雀蛾就开始谈恋爱结婚了。

孔雀蛾的寿命非常短,只有两三天。在这极短暂的时间里,孔雀蛾会拼命寻找爱人。无论条件多么恶劣,它们都会飞出去寻找爱人,这好象是它们的使命。孔雀蛾一般在晚上行动。即使遇到暴风雨,孔雀蛾也毫不退缩,不顾一切地往前飞,因为它们知道自己的生命有限,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所以,美丽的孔雀蛾总是很珍惜时间,连饭都顾不上吃。

有些孔雀蛾找到爱人后不久,就死去了。而有些连爱人的面都还没有见到,就死在路上了。可怜的孔雀蛾!虽然它们很美丽,但它们从来没享受过花蜜的甘甜和生活的快乐。美丽的生命对于它们,就犹如昙花一现,真是遗憾。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十

莫名其妙!我家窗台旁边的电棒下面怎么会有那么多死飞蛾?带着这个疑问,我去找小伙伴了。

没有答案!种种猜测在我脑海里泛起,我进入了沉思……百思不得其解。

哎呀,怎么把这个给忘了,我可以向大人求助呀!

“爸,为什么咱家电棒下面会有那么多死飞蛾呀?““这个……这个……,老爸研究过,可时间太久了,忘了,我回头看看再告诉你”。哎,老爸的老毛病又犯了,老是为自己找借口。

“妈妈,为什么咱家电棒下面会有那么多死飞蛾呀?”,“不会问题应该问谁呀?”,这就是我的妈妈,口口声声说培养我独立自主的妈妈,哎,我早该想到的。

没办法,我找到了我的老师――字典。哈哈!我找到了,原来飞蛾是一种喜欢光的小飞虫,可当它触到光的时候,同时它也就死亡了。哎!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竟然连生命也不要了。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没想到生活中还有这么多哲理呀!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十一

苏格拉底在西方就相当于孔子在东方,是一代圣贤,博学多智,但苏格拉底之死,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

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有一个“助产术”非常有名,我们现代人美其名曰开发人的思维。但是,你换位想一下,某一天,你突然走在路上,遇到了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他问了你一个问题:“什么是正义呢?”刚开始,你会出于好心帮他解答,没想到解答完了,他又突然来了一句:“这说法不对吧!”然后,一直的追问你,直到你彻底崩溃,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换做我,我绝对是讨厌死他了。所以,苏格拉底在全是贫民组成的陪审团里不得志,一个原因就是太不顾及他人感受,只知道图自己快乐的去辩论。

其实,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终让他回天乏术的'是骨头硬。最初的辩论,让他争取到了拿款来抵死刑,他倒好,在还有人支持他的时候,竟然说了句:“我是上帝派来启发你们的。”此话,立马使他失去了用款抵死刑的资格,直接被推上了死刑台。他的学生买通了狱隶,本可以让他直接出来,但是,他依旧不吃软,硬到底,最终被服刑至死。

看,苏格拉底就死在问问题不顾及他人,聪明还过分谦虚,硬骨头一个。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项羽之死》,我感到对手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项羽一生最强大的对手并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可他却没有意识到,认为他的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对于激励我们成长,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留一个对手给自己。一个有对手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你的对手,会伴随你一路成长下去,直到你登上最高的山峰。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英雄往往是成双成对出现。虽然他们看起来是对手,但是他们却都成就了对方,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始皇一扫天下,我相信他们所得到的不是唯我独尊的喜悦,而是无人能敌,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与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却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代帝王。我相信刘邦将死之年,最怀念的不会是别人,而必定是他一生的对手――项羽。

幸福使人麻木,而痛苦却让人成长。往往带给你幸福的人,你记得不是甚清晰,但是给予你巨大的伤痛的人,你却刻骨铭心。没有对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康熙王朝》上看康熙在千叟宴上敬酒,都让人热泪盈眶。康熙敬了三碗酒,第一碗是敬孝庄皇太后,第二碗敬各位臣工,而第三碗酒,他说:“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子,他们造就了朕,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绩。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世再与朕为敌吧!”

这是何等地豪迈,何等地不屈啊!

请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吧!留给自己一个奋斗目标,让自己永远充满活力。

让祝福自己的对手吧!正是因为他们,你才能够获得今日的辉煌。

请珍惜自己的对手吧!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在你心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不做独孤求败,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汉子,我们会敬重我们的对手们,让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请留给自己一个对手,祝福那些使你成长的人们。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十三

杨修是三国里的一个聪明人,下面小编整理了杨修之死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

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领取政治资本,却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为自己的惨局,埋下了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后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己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杨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杨修的死因,应该是由于他太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加上杨修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小说《三国演义》中,杨修在汉中被曹操所杀,究其原因全在于杨修自己。

书中明确写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明他的死是由于“恃才放旷。”这直接说明了“杨修之死”事件罪归杨修。

杨修猜出了曹操的

谜语

,曹操并没有因此而喜欢杨修。从整篇小说来看,曹操出谜语并不是要让别人答出来,而是展示自己多么有学问,结果杨修一语道破,还四处张扬,似乎是在大喊:“曹操这点儿水平,考不住我!”曹操自然会“恶之”,不过他以国事为重,就容忍了他的放旷。

在“梦中杀人”的故事中,曹操忍痛杀近侍、装作梦中杀人、假装痛哭,又费力厚葬近侍,只为达到一个目的:防止被人暗算。但曹操没有想到的是,杨修故意戳穿了他,使这样一场戏白演了,曹操只能再去另想办法,以防被别人刺杀,自然会“愈恶之”。杨修故意让曹操达不到目的,但曹操不为此与他计较,只是忍了。

杨修向曹操报告:曹丕与人密谋。这实际上是一个外人向一个父亲告其儿子的状。这不免使我们想到了西汉的江充为谋害太子而制造“巫蛊事件”,让皇帝除掉太子,得到其中利益。两者行为相似,那意图难道会不同吗?况且曹操后来又确认了曹丕没有与人密谋,那么杨修在曹操眼里就是要暗中谮害自己的儿子的人了。曹操没有因此而除掉杨修,又忍了。

杨修作为行军主簿,不仅没为曹操出过一计一策,还惹了这么多祸!杨修对曹操,甚至魏国,有害无益,留着他,还不知他会闯出多少祸呢。

唉,又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以前一位勇敢而幸运的将军被饿死的故事。

说他勇敢而幸运是因为他和他的部队在行军途中遭到了敌军的伏击,激战了一天一夜后,只有他一人杀出了重围。面对成千上万呐喊着追来的敌军,将军来悬崖边,抱定了死的信念,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居然没有死。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将军竟然慢慢从昏迷中清醒了过来,他顾不上身上的疼痛站了起来想尽快走出峡谷回京报告军情。

可是,他迷路了。

将军顾不上休息努力向前走着……但很遗憾,三天过去了,将军还是没有走出去。这三天里,将军滴食未进,滴水未沾,将军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了。

又不知走了多久,将军来到了一片山谷,他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山谷有无数棵柿子树,树上结满红红的柿子。

将军用残余的力气,往最近的那棵柿树踉跄走去。然而,当他伸手想摘下一个大柿子的时候,他失望得差点跌坐在地上――那是毒柿树。

将军继续往别的`树走去,第二棵、第三棵、第四棵……。

“这个山谷根本就是一个毒柿谷。”

将军彻底绝望了,他一声长叹,仰头倒在地上。

他倒地后眼睛的下意识看到离他脑袋十步的地方还有一棵柿树。

“那同样是一棵毒柿树!”将军再也没有心情再站起来走过去了,他就这样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将军最终没能站起来了,没能回到京都。

人们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将军是饿死的”,可让人不解的是这位勇敢而幸运的将军,能在重重包围下杀出血路,能从悬崖上跳而幸存,可为什么,最后却在距一棵不到十步远的甜柿树的地方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失去信心,只要有信心就会有战胜任何困难的勇气,就会看到希望;有希望就会有美好的明天和未来。

飞蛾之死读后感篇十五

读完,《杨修之死》后,细细体会才逐渐发现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杨修本人恃才放旷,聪明反被聪明误造成的。

按道理杨修的才能并不是没有优势,只是没用到合适的地方。曹操作为一名君主为了江山社稷必定需要一位聪明才智的人为其出谋划策,随便杀他不免有不忍之心。只是杨修太过自信,在生活上杨修耍耍小聪明也就罢了,还把自己卷进了一场政权争斗之中,只坚信曹植会成为王位继承人,谁知世事难料,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定会成为这场战斗的牺牲品。不仅是曹操为身后的接班人的安危考虑要杀掉他,曹丕也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谋害他。总之,杨修已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令人费解的是,杨修对曹操的心思总会一一猜透,但却未能知道曹操对他的嫉恨程度之深。否则为何不加以防范,谦虚谨慎些呢?在曹丕藏吴质事件中,曹操明显偏向曹丕,不分是非妄下结论故意让杨修难堪,只是此罪不足以杀掉杨修。遗憾的'是,杨修却没有丝毫怀疑,继续毫无顾忌,不分场合的卖弄聪明,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虽然,最终他的猜测是正确的,但这并非小事,一定要与曹操商量,擅自做主,让曹操颜面何存?也正好让曹操找到杀修的借口——惑乱军心。所以,杨修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综上所述,不得不说杨修的死有点咎由自取了。当然曹操也并非无过,他的心胸狭窄,阴险狡诈,自私自利使他产生了杀修之心。但这是次要的,假如杨修收敛点,对自己的才智不要太过张扬,争取立下一些汗马功劳,以他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会落下这样一个悲剧。

古人云: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在此,只有为杨修感到深深的惋惜了。聪明本是好事,用不到点子上,也会变成坏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50735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