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德兰修女传读后感(案例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03:59:21
精选德兰修女传读后感(案例19篇)
时间:2023-11-02 03:59:21     小编:纸韵

读后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回响,是对作品和自己思考的一种交流。如何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展示你在阅读中的思辨和思考过程?最后,请大家在写读后感时保持真实和独立,用心地表达自己与书籍对话的情感和思考。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一

她说她是“耶稣手里的一支铅笔”;她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之一;她是那个一生和穷人吃住在一起,为穷人奔波,为他们争取尊严的善修女,是那个全部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白色粗布衣服的穷修女;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礼物。

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她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

她用她的一生,用她的信仰、意志和智慧,她的性格、力量和使命,成就了那个完全的、无条件的,直到成功的爱。

她用一生来回应那个永恒的呼求和召唤――“我渴”。她把这个呼声深藏在心,然后走向加尔各答和全世界所有荒僻贫穷的角落。她认为,“我渴”所谓渴,既是身体的需求,也是灵魂的需求,意味着人在受苦时,最需要的,是来自人类的爱和关怀。

一、爱从家庭开始――爱你身边的人

连每天见面的那个人都不爱,何谈爱人呢?更何谈爱那看不见的主呢?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孩子会更加健康的成长,每个人都会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

二、爱你的仇敌――宽恕,古人也教导我们“以德报怨,以善胜恶”每个人都希望被爱,都会付出爱,大部分的人只爱可爱之人,就是爱自己的'自己也爱他,而很少有人爱不可爱之人,很少有人爱伤害自己的人,很少有人会真心去爱仇敌。德兰修女一生爱每一个人,包括乞丐、妓―女、出卖他的犹大等等,这些世人看来不可爱的人,没钱没势,没权没地位,但她有用不完的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爱穷人、爱弱者――不要把任何人看成无价值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帮助,人人都能给予帮助,无论贫富、贵贱,概莫能外。是的,现代人很容易犯一种错,那就是以知识为骄傲。很多人看不起穷人,所谓穷人、弱者可以广义的认为是所有需要帮助的。德兰的母亲从小就把街上无家可归的穷人带回家,说是她的远房亲戚,她这样说其实是为了穷人的尊严。爱不是施舍,不是赞助。慈善不管怜悯,而在乎爱。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杀人。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

四、爱不分国界。

德兰修女一生服务穷人,也包括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她从不曾去告诉他们要信耶稣,她只是像尊重耶稣一样尊重他们,像服侍耶稣一样服侍他们。她说:‘帮助一个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一个回教徒成为更好的回教徒,帮助一个基―督徒成为更好的基―督徒。不要去说教,而仅只是透过行动和奉献来表达信仰。’或许你不赞同她这样的观点,见仁见智吧。她是一个非常顺服的人,她一生在爱中行走。她觉得,每个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什么信仰,什么国籍,什么皮肤,什么背景,他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同一双慈爱的手创造的。只要有爱就能成为父子、兄弟、姊妹,就可以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德兰修女说:一颗纯洁的心,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疯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的去爱,去付出。

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我想,在这个发达的社会里,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关心和关爱,热情与微笑,面对社会那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儿童,少年,而家长,学校,教师只向他们要高分成绩,漠视了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因此,快乐着学习着,让我校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健康(身心)成长,让爱成就未来,爱,一定会成就未来!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二

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爱。其实我也看过很多伟人的传记或是介绍,但还从未有过像读这本书这样的感触。

其实读完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当大家互相帮助,心存爱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当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非常高兴。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这可能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追求回报和要求平等的心理。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三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四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收容所等。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

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界。她为了爱,耗尽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却充满何等强大的的尊严与力量。

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超越一切,是各种美的的灵魂。其它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或终止,但爱会留下。《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五

写名人传记大概是最保险最省心最不会出错对了,小说纯属虚构,你要从一开始就构思框架惨淡经营。名人列传就不一样了,几个重大事迹成就摆在那儿,在挖掘一点史料,探索当事人的内心,写的稍微有文采一些,ok,中规中矩,两三星就有了,小说一写烂了就一星。

很惊讶豆瓣评分居然这么高,我个人认为三星不能更多。大概是因为有配图,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才这么受欢迎?豆瓣一搜德兰修女传也全是华姿写的。

我看下来首先是觉得motherterresa翻译成德兰。。。我觉得明明就是特蕾莎修女啊,文中用姆姆让我觉得太别扭了。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六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我崇拜《海贼王》里的路飞,因为他能为梦想和伙伴牺牲一切,但他毕竟是漫画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侠一样都是不存在的。她不同,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这是一则写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须先写在这里: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不管其他人能从这个小故事里面得到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彼此互爱’(耶稣基督给我们最后的命令)。孔子讲“仁爱”,孙中山先生讲“博爱”,而基督就是爱。德兰修女说:“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爱。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而关于如何去爱,我十分赞同德兰姆姆“从一个开始”的'观点,“我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得从一个人身上开始”,称之为整体的东西太过抽象,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于整体有意义。所以,先从身边的人开始,慢慢把爱拓展,好让众人看到我们就能看到基督,让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们身上感觉到神的存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七

有一个人,她是上帝赐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礼物,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爱”是什么,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是要爱人,同时也是被人所爱的。她善良,仁慈,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微小的事情。他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她就是德兰修女。

1、爱。从德兰修女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爱。现在我的身边,不缺少面包,缺少的是真情,热情。和加尔各答的穷人相比,我们生活在天堂里。但我们失去了体会爱的能力。修女在繁华的大街上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街旁垂首独坐。修女本能的走过去,握住老人的手,长时间的保持沉默。老人抬起满脸泪水的脸,说: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握过这么温暖的一双手。爱,让被爱的人感觉到了被尊重。人活着,除了口粮外,还需要爱,仁慈,体恤。在你付出爱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让爱从我们身边开始,从家庭开始,付出微笑,付出时间给身边的人,直至感觉到痛苦。假如你连整日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那你怎么能爱一个看不见的人呢?在修女看来,祈祷付诸行动即是爱,爱付诸行动即是服务,因此没有爱的服务是没有意义的。在看完这本书后,班里组织看了《最美孝心少年》,虽然现在对看这类电视节目持中立态度,但我还是带领大家分享了我从中感受到的力量:天助自助者。让我们从身边的父母开始爱起: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在家长会上也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汇报,家长们都非常感动。

2、评判。修女从不评判人。在她看来,评判别人就不是爱的表现。“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上帝也要怎样审判你们,你们用什么量器来量,上帝也用同样的量器量给你们。你为什么只看见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作为老师,我深深知道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从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就教导孩子要听老师的话。我们也经常从家长的口中听到,孩子就听老师说的。所以,在和学生交流时,我都保持这冷静,尽可能的不说过头话。在和周围的人接触时,我也知道,我们往往会因为一句无心的话,而把一根钉子钉进别人心里。在修女看来,这根钉子不管定在谁的心里,伤痕都是永远存在的。我今天在跑操的时候,还想:这届学生,经过我的三年的鼓励和欣赏,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现在需要适应我的思想,我的要求。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期待着明显变化早日到来。

3、尊严。任何人在修女眼前,都不会感到自己是一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而是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她认为,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重要的。无论是生病的,残缺的还是垂死的,都值得付出全部的爱。那又怎样去付出自己的爱呢?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个人微笑,你就多多少少给了这个人一些爱,即使你什么也不做。我想一位美国记者的经历最能道出我现在的心声:也许我能慷慨而友善的对待一个乞丐,或一个穷人,但我无法为那些垂死的患有各种肮脏可怕疾病的人清理溃烂的伤口,为他们洗澡。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我心中的同情,怜悯和信心还很弱小,还不足以承担那样深重的苦难。我知道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我很渺小,我还需更努力。

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能忠于小事却是一件大事。

让我的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八

刚刚读完《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近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效仿。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九

01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兰修女在救治身患绝症,被父母抛弃的婴儿最让我感到不解。以前有记者就此问题问她:救这些婴儿有什么意义,都是活不久的。而她举起一个腿被虫咬没的婴儿说到“意义就在这”。记者感到很吃惊和迷茫,继续问:“这样的婴儿活不久的,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而德兰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说:“我们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个人,才能真正爱人类。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是的,难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婴儿才有意义吗?不是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权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当这个小生命遇到困难时,同为生命的我们不应该抛弃他,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许他最终没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丢弃他。尽可能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友爱的而不是寒冷无情的。

02

就像我们自己为了考试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为什么不说那一分,半分也没意义呢?又不是十几分、几十分,何必在意!因为前者与我们利益无关,而后者关系到我们的奖学金、能不能上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关系到将来;难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如自己的将来吗?不一定吧!我们现在读书学习早已脱离其本质,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未来享不尽的物质生活,这应该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像德兰修女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益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是啊!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利益、目标付出了很多,但却很少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与感受。我们应该像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上标语所写的那样:“花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头;花时间祷告,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笑,那是灵魂的音乐。花时间给予,那是天主的特恩。花时间友善对人,那是通往快乐之路。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是的,我们很多人只会索取,却不会给予,总想自己不能吃亏,要多赚点好处才对得起自己。以前总是能从老人嘴里听到:“吃亏好啊,吃亏是福啊,吃点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啊,能让之间的感情更牢固。”但是现在社会哪里会吃这一套。如果你经常给予,那么换来的大多是别人更加无情的索取,然后背地里说你傻,就是一个傻大个,对于这样的人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人而异吧!包括嘴上讲的兄弟很多也是假的,没什么事的时候嘴上总是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真有难时:只能自己背,而且不一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难。所以,我很难理解老一辈人所说的:“吃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也许是因为时代不同吧!还有一点是关于“钱”的,有时候自己有急事需要钱时,向那些平时跟你关系感觉还不错的人借,基本很难借到。所以除非迫不得已,别去向别人借钱。社会就是这样的,永远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

03

在第59章——走向天国的途中。中写到:“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是啊!这就是人,就是我们自己啊!也许我们自己没有能力使全人类的每个人都变成讲理的,乐于奉献的。但即使改变不了全人类,自己总可以改变的。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诚实和率真,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真。这两个“即使”应该大家都遇到过的吧!偶尔会因为帮助别人而招来怀疑和误会,特别是在帮助异性的时候。但是我们应该这样想:既然你决定你要帮助别人的时候,那你就应该要清楚接下来别人对你的`指指点点而不是为此而责怪他人,因为自己没有资格去评断他人,因为你自己可能做到遇到那些而不去责怪他人吗?做不到,当然就尽量不要去评断他人。(在写这些话的时候,我都脸红了,在笑自己,因为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我会尽自己努力去做到的,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虽然这个确实很困难。)还有诚实这个东西,我想大家应该都说过慌吧!不管是否善意的谎言还是就是真正的慌。关于这个诚实与说谎,其实我还是挺愤怒的,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叫我们写1到10数字各一行,放学交。而最后我因为写太慢没写完,被罚了各写1张,每张7行,每行7个字,共10张,490个字,回家后从6点写到9点……(不要怀疑这时间,因为当时我写字,的确非常慢)而其他没写完的人很多都编了各种理由,然后就愉快的回家了,而我就呆住了,愣住了。所以那时觉得原来说谎好处这么多。但那毕竟还小,不懂事太幼稚了,我们还是要讲诚信的,承担责任的,必要时我们还要说些善意的谎言。即使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做善事就是无私奉献,去给予,要是为了别人的夸奖,赞美,为了出名,为了身份而去强迫自己去做的,那样自己做的“善事”和别人眼中的“善事”那得相差多少啊!即使你把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把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即使自己给世界的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给了就是非常伟大的。就如一个人走后给世界留下了他的眼角膜,那么他的眼角膜可能会使另一个人重见光明,这也是微小的东西,但却是那么有意义。就如:小学有一篇课文,写到:我赤裸裸地来,我也赤裸裸地离开。

整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要尽可能的平等待人,友善待人,学会给予与分担,学会爱。

"让我们解除:被爱的向往,被夸奖的向往,被尊重的向往,被赞美的向往,被喜欢的向往,被请益的向往,被赞同的向往,被欢迎的向往吧!"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疾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一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疯病收容所等。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

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界。她为了爱,耗尽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却充满何等强大的的尊严与力量。

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超越一切,是各种美的的灵魂。其它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或终止,但爱会留下。《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二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三

首先我申明我没有把这本书读完。比较大的一个理由是作者文笔太生硬,可能是因为作者参考资料大多为英文,所以语言有欧化的感觉,读起来不顺。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过于幼稚,没有人物传记应有的生动性,几乎是平铺直叙,很难使人通过文字对德兰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失败的传记。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因不能理解基督教的教义而引发的不能理解德兰对基督的爱是我没有坚持把这本书读完的另一个原因。看评论觉得大部分读这本书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来阐述我对这本书以及德兰的一些看法。

诚然,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强调德兰对基督的爱会感到反感。所以“这本书是不是不适合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来读”这点存疑。我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时我也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装逼而骄傲的事情。心怀慈悲,头脑清明,不迷失于宗教也不迷失于无信仰,那有没有神又有什么重要。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感受人文情怀,不过这本失败的传记传达的人文情怀实在是令人难以感知。但是它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迷失。无法理解这本传记应该可以看作现代人的迷失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因为缺少对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体的信念,所以强烈的感情表达越来越少。缺乏虔诚而炽热的爱导致现代人内心冷漠,勇气短缺,又引发人们盲目地跟风追求物质成功。因而物质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德兰说的“现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兰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远都明白自己为何而出发,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现代的很多人目标与信仰的合一(目标即信仰,例: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且以物质成功(的人)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极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兰的伟大在于她全身心的奉献,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无私。我曾想过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迷失,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头脑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这种执着不仅没有使她丢失自我,相反恰恰是这种执着使她抛开个人的羁绊,释放自我,实现人生大爱。我觉得这是一种胸襟,是一种风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归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在众多人迷失于物质的今天,谈大善大美未免太过空泛。自我救赎是走近德兰,走向大善大美的第一步,学会思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宗教是指引人走向善美的工具,但是在今天太多人太过狂妄,太过自信,所以抛弃宗教,最终迷失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四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近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效仿。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五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六

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麻风病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的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

很多人说现代的我们都是没有信仰的人,不否认。有时候觉得有信仰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准则约束着自己,所谓的道德标准。

书中常出现的一句话:爱到成伤。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七

写名人传记大概是最保险最省心最不会出错对了,小说纯属虚构,你要从一开始就构思框架惨淡经营。名人列传就不一样了,几个重大事迹成就摆在那儿,在挖掘一点史料,探索当事人的内心,写的稍微有文采一些,ok,中规中矩,两三星就有了,小说一写烂了就一星。

很惊讶豆瓣评分居然这么高,我个人认为三星不能更多。大概是因为有配图,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才这么受欢迎?豆瓣一搜德兰修女传也全是华姿写的。

我看下来首先是觉得motherterresa翻译成德兰。我觉得明明就是特蕾莎修女啊,文中用姆姆让我觉得太别扭了。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八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兰修女在救治身患绝症,被父母抛弃的婴儿最让我感到不解。以前有记者就此问题问她:救这些婴儿有什么意义,都是活不久的。而她举起一个腿被虫咬没的婴儿说到“意义就在这”。记者感到很吃惊和迷茫,继续问:“这样的婴儿活不久的,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而德兰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说:“我们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个人,才能真正爱人类。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是的,难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婴儿才有意义吗?不是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权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当这个小生命遇到困难时,同为生命的我们不应该抛弃他,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许他最终没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丢弃他。尽可能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友爱的而不是寒冷无情的。

就像我们自己为了考试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为什么不说那一分,半分也没意义呢?又不是十几分、几十分,何必在意!因为前者与我们利益无关,而后者关系到我们的奖学金、能不能上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关系到将来;难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如自己的将来吗?不一定吧!我们现在读书学习早已脱离其本质,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未来享不尽的物质生活,这应该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像德兰修女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益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是啊!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利益、目标付出了很多,但却很少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与感受。我们应该像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上标语所写的那样:“花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头;花时间祷告,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笑,那是灵魂的音乐。花时间给予,那是天主的特恩。花时间友善对人,那是通往快乐之路。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是的,我们很多人只会索取,却不会给予,总想自己不能吃亏,要多赚点好处才对得起自己。以前总是能从老人嘴里听到:“吃亏好啊,吃亏是福啊,吃点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啊,能让之间的感情更牢固。”但是现在社会哪里会吃这一套。如果你经常给予,那么换来的大多是别人更加无情的索取,然后背地里说你傻,就是一个傻大个,对于这样的人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人而异吧!包括嘴上讲的兄弟很多也是假的,没什么事的时候嘴上总是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真有难时:只能自己背,而且不一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难。所以,我很难理解老一辈人所说的:“吃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也许是因为时代不同吧!还有一点是关于“钱”的,有时候自己有急事需要钱时,向那些平时跟你关系感觉还不错的人借,基本很难借到。所以除非迫不得已,别去向别人借钱。社会就是这样的,永远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九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修女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杀人。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向这位伟大的修女学习,当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不要抹掉心中的善良,也许就是你的那只援手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德兰修女的伟大在于她行动的微小,她尊重每一个个体,就是因为她心中对个体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重。这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更有警醒意义?不要迷失在效率或成果中,而忘记了,每一个在你面前有着爱的需求的个体。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种普及的信仰,那就是爱,而只有拥有了爱的灵魂,一切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驱动力。喜欢她的一句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5539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