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能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结构。请欣赏以下总结范文,它们或许能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新的灵感。
人才激励论文篇一
建立和完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以及多种经济成分的迅速崛起,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人才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对国内企业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来自财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他们通常以原有工资的数倍、且多样化的薪酬来吸引紧缺人才和核心人才。因此尽快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现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年形成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正在被打破,经营者的激励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长期以来经营者与企业职工2-3倍的收入差距已经突破,多种激励方式的探索正在进行。但经营者激励问题远没有解决。
1.激励强度不足。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相比,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普遍偏低,成为制约经营者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最近上海荣正公司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收入情况作了一次调查,接受调查的上市公司中(145家),59%认为现行的薪酬制度不足以吸引和激励人才,有35%认为目前还可以,但以后不好说,很自信的认为公司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能够吸引和激励人才的仅占6%。
对经营者激励不足特别体现在,一是在国有企业中,大型企业的经营者激励不足比一般中小企业更突出,这些大企业本身行为比较规范,经营者自我约束较强;同时受国家有关分配政策的制约,不如地方一般中小企业政策灵活,改革的难度较大,因此经营者收入分配一般偏低。二是在经营者中,主要经营者激励不足比一般经营者更突出。平均主义在企业经营层中更难打破,许多企业在改革分配制度时,职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打破了,但经营层的大锅饭却继续保留着,主要经营者与一般经营者的收入差距一般较小。三是越是优秀的企业经营者越是激励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越严格,经营者收入越规范,经营者的自我约束也越强,职权消费越少。这些经营者往往政治荣誉较多,但经济上的收入相对较低。
2.激励方式单一。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低工资加少量奖金,有的地方政府在年终根据经营业绩给与一次性奖励;少数企业近年开始试行年薪制,但也还不够完善;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广泛采用的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仅在部分地区的少数企业中进行探索。单一的激励方式限制了经营者作用的全面发挥。
3.短期激励加强而长期激励不足。一般来说,工资加奖金,或者年薪制,激励的重点是当期的经营业绩,属于短期激励,在这方面的激励近年来普遍有所提高。但经营者如果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许多决策行为的成效往往需要几年之后才能显现,如果没有相应的长期激励,就可能诱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而损害出资人的根本利益。但许多长期激励的措施,如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尽管很多企业有这方面的要求,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暂时还难以实行。
4.经营者收入分配不规范。一是对经营者的奖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奖励根据什么标准,奖励与经营业绩如何对应,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经营者对此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因此激励作用有限;二是政府部门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事实上经营者自己决定激励方式和标准,经营者收入水平不能真正与经营业绩挂钩;三是经营者收入的非货币化,职务消费不规范,名义收入低实际收入高,对灰色收入的难以控制,造成经营者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1.出资人到位与内部人控制。由于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由政府各部门分散行使,因此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一是职责不清,二是权力与责任不对称。归根到底,是没有人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承担责任。由于责任与权力脱节,就很难保证权力的形式真正服从与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相反,在现实中,许多重大决策的失误、大量的重复建设、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不善导致严重亏损直至资不抵债,等等,实际上都找不到责任者,也没有人去追究责任者。没有人真正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却可以支配大量的国有资产,这才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最大漏洞。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必然是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在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种内部人控制远比私营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要严重的多:私营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主要源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内部人的行为毕竟要受到法人治理结构的制约;而国有企业的委托人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出资人代表的政府与企业经营者其实都是代理人,这种身份的相似性,使他们很容易在利益上趋于一致,因而造成法人治理结构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制衡作用完全失效。在这样一种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谁来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就成了一个问题。作为政府部门,既没有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压力,也没有得到相应利益的动机,同时在于企业经营者的博奕中始终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地位,难以保证经营者激励符合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政府作为所有者职能的弱化,使得经营者激励很可能成为经营者自己的事,即自己激励自己,从而变异为经营者利益最大化的又一途径。如果说经营者过去只能通过职务便利谋取收益的最大化,那么在引入新的激励方式后,就使这种经营者最大化行为有了更充分而合理的依据。因此如何使经营者激励更好地体现国有资产所有人的利益,防止经营者自我激励,是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中的最大难点。
2.经营者行政任命制与报酬市场化。经营者作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其价格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没有经营者人才市场的竞争,价格的确定就没有客观的依据和标准。但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经营者绝大部分还是行政任命制,包括大部分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也不例外。这种行政任命的方式,第一是组织人事部门传统的选人标准难以与市场经济中真正的企业家标准相一致;第二是由少数人(组织部门)去选多数人,很难保证选拔的公正性和广泛性。因此在企业家的市场选拔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激励的对象只是企业的领导人,并不一定是企业家;经营者不是由市场竞争产生,没有相应的市场价格作为激励水平的参照。就是说,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对象和激励水平都是非市场化的。而对经营者激励的本质应是经营者的.能力和贡献与其市场价格相一致,从而使经营者的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这一点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做到。
3.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矛盾。经营者的约束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所有者约束。所有者要对经营者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经营业绩密切联系,在某种程度上,经营者与所有者也是一种博奕的关系,经营者报酬的决定则是双方博奕的结果;二是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在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如果没有这种竞争,经理人就会处于人才供给的垄断地位,其价格就会形成垄断价格。正是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可以将经营者的市场价位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三是控制权市场的竞争。这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如果公司经理层经营不善或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公司股价下跌,这样就很容易为收购方提供机会,从而导致公司被收购方接管。对于经理人来说,失去控制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但对于股东来说,控制权并不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永远是利益最大化,因此控制权市场对经理人始终是一个现实的威胁。由于有了多重的约束,激励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但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这三方面的约束或者很弱,如所有者约束和经理人市场的约束;或者根本不存在,如控制权市场的约束。因此如果仅仅强化激励机制一个方面,约束不足的矛盾就会更加凸显出来。激励与约束的失衡,将会严重削弱激励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的收益很大,而风险却很小,特别是与其贡献可能不成比例。
4.经营者激励与社会公平问题。中国是一个平均主义传统十分悠久的社会,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本来就十分敏感,与此同时,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分配政策和体制上还不完善,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确实存在,除了一些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收益外,少数暴富群体利用各种特殊的地位和优势获取不正当利益,也是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其中就包括少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利用为自己获取高额收入的问题。在正当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实际中往往越是经营管理较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越是规范透明,而越是规范透明经营者的收入就越低;反之,越是经营管理较差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反而容易为个人谋取更大的利益。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首先必须解决好这种收入与贡献错位的扭曲现象,在克服平均主义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贡献不大照样拿高薪的现象,否则可能进一步加剧分配不公;其次还要对经营者的职务消费加以必要的规范。如果说在激励不到位的情况下,经营者的职务消费还比较能够为职工接受的话,那么一旦经营者的收入与市场接轨后,职务消费就必须加以规范,大部分职务消费就必须纳入经营者收入,决不能允许一边是高收入,另一边仍然利用职务便利高消费,同时享有计划与市场的双重好处。也就是说,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既要疏,也要堵,做到疏与堵相结合,尽可能使收入差距与每个人的能力贡献的差别相一致,否则可能会因为分配不公使建立激励机制的努力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1.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应允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同时强调“要确保出资人到位”。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进行深入改革的同时,应对现行的做法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明确划分政府各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权限和责任,使权力与责任挂钩,把“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发挥外派监事会的作用,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约束;三是搞好授权经营,使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逐步向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转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性审批和直接干预;四是明确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必须与企业的经营者分开,真正代表出资人利益,与经营者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任命制,逐步实行经营者市场化选择。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排除行政任命制的必要性,但应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选择经营者的方式,尽量减少行政任命的范围和数量,扩大市场化的比重。首先,对于国有相对控股或竞争性领域中的一般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应在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前提下,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选择经营者;其次,对于国有控股公司和重要的国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缩小行政任命的范围,只任命主要的经营者,其他副职可采取市场招聘的方式;再次,即使对于行政任命的主要经营者,也可以结合市场选择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不拘一格选拔经营人才。与此同时,根据经营者的不同产生方式,决定其报酬形式和激励水平。凡是市场化选聘的经营者,实行市场化的激励方式,与市场完全接轨;凡是行政任命产生的经营者,其激励方式应该是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因为行政任命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当然作为经营者本人,可以在两种方式中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参与市场竞聘,获得相应的报酬;也可以接受行政任命,这样收入低于市场价位,但同时风险也低,并享有政治上的相应待遇。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完善约束机制。解决机理不足的同时,必须重视解决约束不到位的问题。首先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这套指标既要能够真实反映短期的经营绩效,又要能够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总之要能够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的衡量;其次要明确考核的主体。考核是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也是激励能否到位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谁来进行考核,即必须明确考核的主体。目前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者自己对自己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很难保证经营者业绩的真实性,也难以满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对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即界面层的考核,应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承担;界面层以下的企业,应由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单位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还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审计部门以及外派监事会等方面的力量;第三,考核必须做到有奖有罚。在经营者收入较低的时候,可以说不奖就是罚;当经营者激励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就要真正实行奖优罚劣,在承认经营者劳动价值的同时,对不合格的经营者也要进行淘汰。
4.尽快完善有关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政策法规。各地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对经营者的各种激励方式进行了探索,包括年薪制、经营者持股、股票期权等,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规范,在实践中往往各取所需,有些做法既不规范,也不科学,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不一致,特别是出资人到位问题、业绩考核问题、约束机制问题等相关的配套条件没有解决,因此内部人控制下的经营者自我激励、约束与激励不对称等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涉及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产收益权的分配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国有企业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进行规范和指导。同时在有关政策体制不配套的情况下,不宜一哄而起,应先有选择地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人才激励论文篇二
引言:对于银行来讲,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工作应与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开发、激励以及有效的配置紧密配合,才能使商业银行得到正确的运转。
人力资本是商业银行运行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人力资源的管理配置问题关系着银行经济利益的提高。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配置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不足,限制了商业银行整体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选择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1.加强银行企业文化的有效建立。
企业文化的建立,对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的整体文化,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用制度支持企业文化的管理。在商业银行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权利与需求,使员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保证,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满意程度。当员工认可企业文化之后,才能使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得到调动,促进员工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商业银行要为工作人员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使银行与工作人员互相影响,互相依存。银行要利用良好的待遇留住人才,更要用情感留住人才。另外,商业银行要进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进行加强,针对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合理岗位的安排。商业银行需要灵活运用竞聘制和选拔制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竞争力,使每一位员工都有可能成长为银行的干部级员工,给员工竞争和晋升的机会。某商业银行曾推出过员工等级序列管理模式,本意是为了给每一个员工创造逐级晋升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量员工在制度实施之日起,就已经达到本序列的封顶职等,此后长期无法晋升,极大地影响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在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时,要考虑到制度文化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指向性作用,在市场的引导下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工作。
2.加强银行人才开发工作。
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加强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建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制度。更要注重起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制度,加强对人才的分类与分层,建立起正规的商业银行人力管理库,使商业银行内部的人才得到适当地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加强人才开发的力度,对管理性人才与技术性人才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人才的发展目标与银行的发展目标相适应。商业银行要对工作人员的眼界进行扩展,加强工作人员个人能力的提高,使创新精神融入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精神当中去。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要对培训的目标进行明确,加强工作人员竞争能力与综合实力的提高。在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方向,管理者要对人力资本的能力现状进行分析,从商业银行发展的需求出发,利用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培训内容,加强人力资源工作水准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者还要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方法进行多元化升级,使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商业银行还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工作进行配合,建立起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使人力资源培训真正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配置水平的提高。
3.加强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建立。
人力资源管理配置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于管理与配置工作的.配合度。利用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建立,激发银行商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自我提高积极性,可以使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工作水平得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加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使每一位商业银行员工的工作业绩得到公平合理的体现,使员工的真实工作业绩成为其职务提升与绩效提升的重要标准。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市场发展的同步性,利用行业内公认的薪酬体系,满足员工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的公平性与岗位竞争性。当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得以建立,工作人员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经济利益以及银行的整体利益,而进行自我提高,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配置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需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工作的配合。笔者从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配置需求出发,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配置方法的发析。希望银行可以利用人力资源管理配置水平的提高服务于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新兵谢英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06)。
[2].郭瑞刚。推动企业系统改进的有效管理工具系列之1发掘员工深层次能力[j].中国石油石化。(05)。
[3].陈智国。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j].煤矿现代化。(01)。
人才激励论文篇三
教师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教师热情,启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师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教师激励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体来说,农村中小学与城市比较还存在差距,当前这种差距更多地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激发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潜能,加快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已从硬件投入转向内涵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教育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彰显,各级政府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力度不断加大。就我省来说,实施创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和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战略,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校舍条件差、教育装备落后的状况,农村教育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书读”的问题总体上得到了解决,“读好书”成为农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迫切要求。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重心已从过去以教育设施设备投人为主的外延发展转向以办学特色、科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队伍等为内容的内涵发展,其核}l"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经济、历史、地域等因素,农村教师队伍无论是基本素养,还是实际教育教学水平都和城市教师队伍存在着一些差距,优质教师资源相对贫乏,因此,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够用而又充满工作激情、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发展农村教育、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在目前教师基本饱和的情况下,通过“大换血吧的办法来实现农村教师队伍的优化是不现实的,只有立足当前,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现有农村教师队伍的成长。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培养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说抓住了教师成长发展的“牛鼻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需求从外励型需要向内励型需求转变。
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教师自我激励的需要,如自尊心、成就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需要,简称内励型需要;、另一类为教师受外界刺激产生的需要,主要包括工资福利、奖励、职称晋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称为外励型需要。当前随着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和绩效工资的实施,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需求逐步由原来关注工资待遇为主的外励型需要转变为以追求教育幸福和自我价值实现为主的内励型需要。这一新变化需要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在继续关注外激励的同时,更注重内激励,‘既继续坚持直接激励,也重视间接激励。
(三)当前实施的教师绩效考核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激励机制。
起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提高了教师待遇,稳定了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按照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其中的30%属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具体分配办法上“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经学校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本校公开执行”,这就要求学校在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前提下,制订好、实施好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额,既保证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公开、公平、公正,又实现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四)教师激励进行了许多探索,还需要完善深化。
近年来,有不少农村学校在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尝试,如大部分学校都实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一些学校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有的学校开展了阶段式或台阶式的教师培养和奖励,取得了不少成效。总的来说,这种改革和探索还是零打碎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农村教师激励体系,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深化。
二、五制并举,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
(一)以“师德教育和专业引领”唤醒内在激励机制。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一向被认为是我国领导管理工作的一大特色。事实也证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是有效的,而且其作用也是持久的和深刻的。教师的自尊心、成就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内在需要,往往是其工作的内驱力,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源动力。正确、恰当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和发展观能够使教师更多地体味到职业生活中内在的尊严和快乐,而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教育、精神熏陶和专业引领。因此,管理者在建立学校激励机制时应坚持关注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师德教育、理论学习、典型示范和专业引领来满足教师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价值的实现,使教师获得持续的内在的有生命力的自我激励。
(二)以“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优化绩效分配机制。
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绩效考核结果要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对有突出表现或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
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因此,农村学校在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中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思想,体现“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k,努力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从而构建灵活自主高效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为促进教师间的协作,发挥教师团队的积极作用,学校在注重考核奖励教师个人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团体绩效薪酬制度,如设立“校长特别奖”“班级团队管理奖”“教研组特别奖”等,对优秀教师团队进行奖励,发挥教师团体的整体作用,增进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优化绩效分配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制度发挥最大的激励效益。
(三)以“尊重差异和多元标准”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根据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同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相同的激励措施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学校管理者应该对教师的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分类,找到激励的切人点,对其最强烈的需求进行激励,使教师产生最强的发展动机。为此,学校可以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因人而异的奖励制度,针对不同教师的需要和动机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如定期对新教师开展“新秀”杯评选,对骨干教师开展“双高课”“优质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等评选,对不同群体的教师分别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科研标兵”“师德楷模”等评选活动,学校的党、团、工、妇等组织也要按照各自特点开展相应的评创活动,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土壤。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教师交流的有效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师合理流动,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和地区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师资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在区域学校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区域内“教师换岗”“教师互派”和“师资共享”等举措,把城乡师资交流与教师的考评晋升有机结合,配套建立信任机制激励交流教师真诚合作、建立参与机制激励交流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建立期望机制激励交流教师创新创业,以激励教师成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随着教师待遇城乡一体化和办学设施、交通条件的改善,要探索建立教师任期制度,让在一所学校任教一定年限的教师进入流动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师队伍的正常流动,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创造性。
(五)以“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完善聘任制度。
破除教师职务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全员聘用合同制,让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根据具体定位和需要,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竞争上岗,择优聘任。教师聘任的各个岗位尤其是关键岗位是有限的,要将奖罚分明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学校聘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同聘任挂钩,对于无法履行职责的教师及时根据合同让其下岗,或更换职位,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逐步做到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通过分级聘任、分步聘任、缓聘等手段,强化聘任制的制约和激励作用,真正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
人才激励论文篇四
目前国家大学生就业打破了过去分配式就业的模式,给予了人才、企业双向自由选择的权利,高期望值面前,造成出现了双方选择两难的局面,作为待业的学子对企业的认识处于盲目状态,总盼望找到一个更好的企业,这山望着那山高,高不成低不就;企业对毕业生也同样处于盲目状态,希望能够拿来就用。但市场规律决定了在招聘面前,谁给的承诺好,谁给的价码高,求职者就到哪家企业去就业。这时候绝大多数求职者由于缺少对企业的了解,不可能更多地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用人单位要掌握市场人才行情,人才价位,按照岗位的市场价位去招聘,才能招到合适的人员。作为企业,也要更多地考虑招聘来的人员待安置的岗位需求,适合的素质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就如招聘保安员一样,一个本科学历者的稳定性一般不如一个初中学历者更适合。
二、导师引领,综合培训。
在校园里侃侃而谈、激扬文字、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刚进入社会上可能连打扫卫生的工作都做不好,这就需要企业对大学生有一个综合性的培训过程。实践证明,对新进员工明确一个导师非常重要。公道正派,作风严谨,经验丰富的导师将对一位初入企业的新员工起到决定终生的作用。一个真正的人才,需要综合性的培养、熟悉、锻炼过程,更多的是需要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从企业的历史、现状、发展愿景、文化理念,一点一滴地灌输、引导,决定了人才在企业的走向,也决定了人才在企业里究竟能走多远。因为导师所教给新员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他们对工作的态度、灵活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技巧等等。
三、关心关爱,活动凝聚。
大学毕业生远离家乡、父母、亲朋、老师和同学,作为领导、同事,要多给予他们这样的关爱,才能逐步培养起他们对企业的感情。通过随机的交谈、经常性的交流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他们融入到新单位,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团队的凝聚力,培养起对企业的深厚感情,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
四、提供平台,担当重任。
一个人能否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不在于学历高低,而在于其是否与企业有共同的价值观,是否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要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他们在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实践中锻炼人、培养人、造就人。这就要求管理者对有一定基础的人才,给予他们一定的信任,给予他们合适的平台,给他们独立地完成任务的机会。敢于将合适的任务、担子交给他们,并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在执行中不断纠正不足,不断完善,让他们在自己的耕耘中收获,在勤奋中成长,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实现成就感。当他在实践中得到成长锻炼,能够独挡一面时,同样会感恩企业、感恩同事的,因此人才最忌讳的还是没有舞台,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五、畅通渠道,交流淘汰。
环境造就人才,人才影响环境,人才与环境相互适应与融合,方能达到最大的效用;不相适应不能融合的就要及时地调整、交流,直至淘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一样也发挥着作用。一些人才在这个环境中不能适应,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许在另外的一个环境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人员的最初配置,往往是根据岗位的需要,而没有更多地考虑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定期的流动,有助于发现人才的潜质,发挥人才的特长。人才的流动不仅仅要考虑内部的流动,也要考虑外部的流动,内、外部人才进行交流,交流的不仅仅是技术,同样也是思想理念的交流、管理方式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融合、完善、促进。国家政策是允许人才合理流动的,在流动中人才与企业可以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作为企业不能因为担心自己培养人才的流失,患得患失,只堵不疏,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考虑,人才的流动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信息,更大的发展机会。当然,一些人才也会发生变化的,过去是人才,但由于其自身缺乏学习力、进取精神,逐渐“江郎才尽”,这样的人才也需要企业通过公正的考评,逐步淘汰、更新。
六、企业发展,个人同步。
真正要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单靠感情培养、日常管理只可一时,不可长远,关键还要靠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不仅要谋企业的正常运营,更要谋企业的长远、永续发展。毕竟,企业的生存永远是“不进则退”,不存在“守业维持”的。
人才激励论文篇五
为帮助中小企业找到切实自身特色的人才激励模式,下面笔者以一家中小企业的人才激励项目为例,来阐释人才激励的操作要点。
项目背景:以岗位为基准的薪酬改革激起员工的不满。
s公司是一家研发型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销售额年增长率超过80%.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公司更快、更好地发展,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的岗位等级对原有薪酬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大部分员工的工资都有近20%的提升。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薪酬调整后,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升,相反很多人以投诉、拖延工时等方式表达了对薪酬改革的不满。
人才激励论文篇六
昨天下午,记者在合肥猎头公司采访时发现,目前发达国家80%的优秀人才是在企业,而我国只有30%的人才在企业界。就合肥而言,机关事业单位人才过多,据不完全统计仅有20%多一点的优秀人才在企业内,而在民营企业内可能更少一点。
最佳人选公务员。
一位正在合肥寻求管理人才的老总,昨天就人力资源方面的高级人才在合肥到处打听。这位老总告诉记者,现阶段许多企业最想挖的人才是“公务员”。一方面是公务员在岗位时拥有了大量的特殊资源,尤其是人际关系和对办事程序的了如指掌,如果能把公务员“请”到本公司来,那肯定是感觉特别好;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公务员自身素质也高一些,比方讲,违法乱纪的事他基本不去做,这样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
据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朱晓红介绍,目前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就无一例外地设法聘请了在京的机关工作人员就任公司的高管层,因为公司对中国国情不了解,而又要在中国开拓市场,聘请业内优秀公务员来管理企业,自然是最佳人选。
公务员不想去下海。
已经当了21年公务员的张俊说,我从部队转业到机关,现阶段让我下海,真是没门,我想都没想。
在记者随机调查的13位在职公务员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如果有令人心仪的好企业,或者说是遇上一位好企业家,会毫不犹豫地勇敢下海。但就营造合肥创业环境来说,目前合肥市的政务环境要再好一点,公务员岗位要进行多规范,发现服务态度恶劣的要坚决辞退,真正把合肥打造成全国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地区之时,公务员下海进企业,可以说就顺理成章了。
缺乏交流平台。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合肥出现两难。一是公务员下海没途径;另一个就是企业不知到哪里找公务员。
是否可以到人才市场寻求呢?不行。眼下的人才市场几乎全是给大中专生、研究生找工作所设,企业难以发现自己需要的人才。因为国内不少人才市场都是以“文凭”为门槛,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应聘的多,企业真正需求的高级人才一直没有。尤其是安徽省内最缺的企业家资源更是难找。长期下去,机关事业单位人才依旧拥挤,人才过多沉淀;而大量企业急需的人才始终难到位。
据合肥猎头公司负责人郑孝领介绍,受传统的“官本位”、职业等级观念和社会保障不均衡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等“人才滞胀”与企业人才严重短缺并存的现象,这在欠发达地区更是一个普遍现象。
人才激励论文篇七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相继推出一系列的税收激励政策。本文在深入探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有优惠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实现优惠政策而更好地实践到高新技术企业中去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新。
一、引言。
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与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对创新的思路与具体举措进行回顾、探讨、前瞻和总结。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以及近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都更加坚定开放创新才是通往繁荣发展的光明大道。近年来,我国对科技创新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和支持,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中重要的一部分,发挥着其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税收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运用和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改进和完善空间。因此,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激励政策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改进现有的税收激励政策体系,更好地巩固和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表1统计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数据。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缓慢,20之后增长速度变快,截至20,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00012个,相比年,增长了31.4%。2015年之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从业人员增长缓慢,2015年之后增长速度变快,截至到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360.7万人。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及上缴税额等也都在2015年之后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我相信这跟近年来的税收激励政策是分不开的,具体如表2所示。
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税收激励政策不仅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成本,更是带动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欲望。但是,我国目前的税收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运用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方法不够完善。
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我们能够发现企业能否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研发强度,即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只要公司该年度的研发强度符合规定的标准,公司即可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从而享受15%的优惠所得税税率以及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系列补助。这个优惠力度对公司的诱惑很大,那么公司就有可能会选择操纵会计科目中的一些项目,以享受相关的有利于自身的优惠政策。所以说现在这种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办法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选择操纵自己的研发投入来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这种研发操纵行为会导致企业操纵的研发投入并不是真正地用于科技创新,并不能真正达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税收激励政策缺乏系统性。
由文章第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激励政策的现状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税收激励政策更多的还是一些暂行条例和规章制度,而极少以法律的形式出现,说明我国目前税收激励政策体系的法律层次还比较低。这就会导致税收激励政策在实施时缺乏一定的权威性,使企业和政府都对政策难以做到全面的掌握,从而制约税收激励政策本应发挥的效用。另外,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对于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按照15%的税率征收”的规定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的。研发费用扣除、增值税优惠等这些是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再者,与一般的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一些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所以它的税收激励政策就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特殊性,但是我国面临着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研发投入不足的境遇,若此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激励政策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就会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无法达到我们的目标。
(三)直接优惠多、间接优惠少。
一般从实施效果上来看,间接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会比直接优惠政策更好。因为间接优惠政策是针对创新的开展所所提出的,只要有研发就可以享受该类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在事前调节经济政策。而直接税收优惠政策是针对创新的结果所提出的,企业只有创新成功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利润才可以享受该项优惠政策,这样就会需要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但是我国目前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以直接优惠为主的,而在加计扣除和加速折旧方面还缺乏一定的动力,这样就会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只关注利润结果,忽视高新技术企业真正的创新能力,严重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四、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激励政策的改进建议。
在分析了目前我国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了目前税收优惠政策所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针对以上情况提出相对策建议,以便更好地实现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和研发活动的共同进步。
(一)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办法。
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审查中,尤其是那些研发强度刚刚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应重点审查该企业是否有可能操纵与研发投入有关的会计科目,以享受相关的有利于自身的优惠政策,以减少企业乘机钻空子的行为。可以规定:若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认证存在违规现象,必须马上撤销该公司的高新技术称号,同时该企业必须补缴以往抵免的'税款,并在此基础上缴纳一定金额的罚金,情节严重时可以对该公司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研发操纵的成本,使公司违法操纵的成本远远高于所带来的收益,进而从根本上减少公司的这种研发操纵行为。
(二)推进高新技术税收的法律体系建设。
国家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不能只注重于扩大相关投资这一个方面,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更需要的是一个有利的法律环境,让高新技术企业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中能够取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可以改变税收激励政策形式,将各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统一起来颁布执行。同时,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征,制定研发投入阶段能够分担研发风险的税收激励政策,做到针对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政策,并梳理好税收激励政策在高新技术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作用效果,消除一些重复问题,提高税收激励政策的系统性。
(三)建立更加有利的税收激励政策。
采用将直接优惠政策与间接优惠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税收优惠政策更多地向间接优惠方式转变。弱化原来降低税率的方式,而多采取研发扣除、加速折旧和特定准备金的这样的间接优惠政策,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扣除、加速折旧的范围。如:建立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加速折旧政策,在现有加速折旧政策的基础上实行特殊折旧,针对购买的国产设备还可以考虑更加优惠的加速折旧办法,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研发投资回收期较长的这一特征,拉长因研发投资额不足抵扣而向后结转的期限。通过加长结转年限,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人才激励论文篇八
成都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现状分析事业单位是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类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履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与职责。专业技术人员既包括在高科技领域从事研究的专业人员,也包括在企事业单位进行研究的专业人员。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引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建立了以人员聘用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以健全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为重点,创新人事管理理念,改进方式方法,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成都市探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首先,教育资源丰富,成都市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著名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市事业单位人员提供了教育保障,有利于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其次,成都市为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与交通枢纽,作为副省级城市,其在西南地区具有特殊的地位,为我市事业单位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成都温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和秀丽的景色使成都成为居家生活的理想之地,吸引了众多人才来此工作与安家。
另外,成都市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为本市事业单位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成都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岗位设置管理更加规范,新进人员全部实行统一公开招考,引进了大量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事业单位的人员素质正大幅度全面提高。第一,人才潜能未有效发挥。成都市的事业单位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人才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对一部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造成了闲置,很多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不能与市场需求结合,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人才资源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人才浪费较严重。我市一些事业单位四处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拥有人才之后并没有好好使用人才,由于单位激励机制缺乏活力,招聘来的人才却不被重视,不能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高学历人才过来也没有安排合适的位置,被闲置在一旁,长期坐冷板凳。
长期以来,给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造成“英雄无用武之地”、“大材小用”的不利境地。这不仅没有给单位带来效益,也耽误了优秀人才的前途,而这些单位觉得引进过来也没有什么用的人,却纷纷被外单位挖走,很快成了别人的顶梁柱,成果不断。第三,人才外流。国家要培养一名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是要花费不少时间财力的,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成都市事业单位中的这类人才因为不满本单位用人机制等问题,大量外流,有的出国不归,有的下海经商,还有的被别的单位挖走。
而相应单位面对人才流失的现象,并不感到惋惜和引起高度重视,这很不利于我市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成都市地理位置处于西部,在全国来说算比较偏远的,再加上没有吸引人的.薪酬福利待遇和灵活的激励政策,每年成都高校毕业的学生很多奔向北京、上海、深圳甚至国外,只有少数家是成都的人勉强选择留在成都工作,大量人才的外流给成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打击。
第一,合理设置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岗位的设置是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开展的基础,严格做到因事设岗,明确岗位说明书。
第二,规范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程序。将事业单位人员的公开招聘工作进行民主公开,确保整个招聘流程信息、过程以及结果的透明公开。
第三,规范聘用合同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劳动法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等相关法律要求进行合同管理,避免劳动纠纷等。
第四,提高聘后管理水平。有效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制度,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完善岗位管理、薪酬管理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进口”规范、自由、公正、公平,“出口”畅通。成都市事业单位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激励上确立新观念、新机制。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性研发和突破性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重点实验室承担基础性研究,企业专心于应用基础研究,承担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任务,政府提供经费和金融、税收政策支持。美国是世界上研发资金投入数额和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美国政府积极探索科技投入的有效方式,选择投入重点,建立有良好回报的科技投入机制。在引进和留住人才方面,可以效仿美国:出台“人才计划”。针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要求,引进优秀的外籍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吸引大批全球顶尖的人才来华工作,来成都工作,让他们感到中国是能够充分发挥他们能力的地方;邀请各学科世界顶尖专家联合研发科技项目。
同时,要为专业技术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要大胆尝试、宽容失败。另外,成都市应当利用在蓉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在成都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建设高质量的大学科技园,依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在蓉高校打造环高校成果转化区,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转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才激励论文篇九
企业人才,是企业所有财富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源。现代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要对现代企业实行成功的科学管理,不断地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没有庸才,只有使用不当的人才。对企业职位准确说明和对员工客观的评价是给每个员工安排恰当岗位的前提。人是有思想、有欲望、有需求的,同时人也是具有可塑性的,有些个性特征是可以改变的。因此,管理者在接受理论的指导的同时要注意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发现人才。一个科学的管理技术,一个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定会造就一个企业的磅礴发展,一段光辉的旅程。因此,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更是有待发展与探索的。
一、管理的前景分析。
(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对人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围绕人事匹配,绩效考评,薪资报酬等问题全面系统地进行探讨,并把这种探讨与投入产出分析结合起来,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服务,对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管”,注重的约束与控制,把与员工相关的人工费用仅仅视为人工成本,力图加以控制和降低,而不是重视人力资源本身的开发和增值。
(2)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把人看作资源,而且具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可以带来丰厚回报的特殊资源。企业人才的吸纳、配置、考核、待遇、开发等方面的系统的协调与控制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价值。
(一)人才管理的原则。
21世纪企业的人才管理既要服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又要服从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人才的发展趋势。因此人才管理活动不能单凭一时的主观意识来进行管理,还得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符合历史潮流的人才管理原则,使人才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制度化。其主要坚持的原则有:
(1)胜任原则。
(2)协调原则。
(3)宽驰原则。
(4)优化原则。
(二)用人思想的变迁。
目前为止在一些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还有一些陈年的条条框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使用,是企业发展的'弊端。所以要想使企业人才管理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清除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勇于从那些老观点错误的观点中解脱出来,掌握和运用新时期的科学用人观点。因此,人才管理制度的变革,贵在用人思想的变迁。一忌任人唯“亲”;二忌任人唯“资”;三忌任人唯“凭”;四忌任人唯“顺”。所以企业的发展,人才的管理,领导者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三)领导魅力。
领导在管理组织运行与发展中起着核心和主导的作用,他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的方向与水平,对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的掌握有助于提高领导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展示领导魅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塑造:
1.领导作风论。所谓“领导作风论”就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使用的行为方法的总和。领导者在工作作风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当然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作风方式,但最终还应从企业的发展中出发。在从《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把领导的作风方式分为三种:集权型领导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和放任式领导方式。这三种领导方式都会给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故此,我们领导者就应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2.沟通。在企业不管是最高层领导还是基层管理人才都必须要与下属沟通,其沟通的主要法则有:
(1)交往上要主动,要对下级的一些情况要主动地去了解,并要给予相应的帮助,促其感化。
(2)力度要大,胸怀要宽,尤其当被下属误解时,切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尝试着去解释。
(3)要敢于任用那些反对过自己包括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要给予平等的任命,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当下属遇到困难时,要激励他,要关心他,要帮助他。
3.人性化。人性化管理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但一个企业如何实施人性化管理呢?其主要措施有:
(1)采用灵活的工作方式,恳请员工提出建议,要倾听他们能做出什么贡献,要让他们自己决定怎样去做。
(2)适宜的间歇休息,因为歇息就如同磨刀,要想柴砍得快就必须舍得磨刀的时间。
(3)祝贺每次成功。成功时刻是令人难忘的,企业可以为这份难忘推波助澜,可以让全体员工去潇潇洒洒地放松娱乐一下。
(1)要正确地分配权力,要根据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职能,任务,科学地进行分配。
(2)不要越权指挥。上级不要干预下级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下级更不能对上级的决策指指点点。
(3)要科学明确地制定规范的体系来保证权力的配置,要做到落到实处。
(4)要在运用职权时与民主管理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还要与管理者身教相结合。
(5)要奖惩分明。
管理学中所谓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发前进的心理过程。然而激励又是一门艺术。怎样的激励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达到最高,企业的所获取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它强调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如何使下级从工作中得到满足。管理者要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保健因素要给予基本的满足,以消除员工的不满,还要求管理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地激励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然而这则故事出告诉我们激励是多变性的,并非一层不变,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激励才能防止激励的疲劳期出现。
21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科技,核心是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点。其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人才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泽坤.管理天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3]张龙治,潘天敏.企业人才开发[m].辽宁:辽宁任命出版社.
人才激励论文篇十
人才是人之精华,是人类所有宝贵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到企业兴衰、存亡的重要因素,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怎样,关键是人才开发与使用问题。人才的使用是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用好一个人才,可以使事业取得成功,并激发和吸引更多的贤才;压抑一个人才或错用一个庸才,会导致事业的失败,使人才心理失调,积极性下降,相应的降低了人才管理部门的威望。因此,树立正确的人才开发思想和用人原则,解决好“识”与“用”的问题,是新时期人才开发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实践原则。
做到知人善任。
“善任”就要“知人”。“知人”是人才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是人才使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环。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否德才兼备,不能只听本人表白或别人反映,也不能只凭档案材料,而是应看其一贯行为,观其实践表现;不仅看八小时以内表现,还要看八小时以外表现,看其全面;不能光靠某些考核人员闭门造车,而是应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正反两方面意见,既要看“德”,又要视“才”;既要看表现,又要查实绩;既要有定性考核,也应有定量考核,实现识才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知人是人才使用的前提,是用人的依据,对一个人做出相应的评价,就应有其相应的地位,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错误地评价和考核结果,往往是压抑人才和错用人才的开端。“知人”是“善任”的条件,可以说知人是为了“善任”,是用人的核心。坚持知人善任原则,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适用原则。
做到人尽其才。
择优原则。
做到优中选优。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应善于用人所长。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有缺点,但并不妨碍他成就一番事业。让一位技术水平很高的行业技术尖子带领一个部门,他并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行政管理者。相反,还会因此影响其本人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应该明确,人才的特点在一个领域是长项,在另外的行业中可能就是“弱点”。掌握了这一人才规律,本着择优的原则,看其优点,用其长处,在优点和缺点相伴中取其优点,避其缺点,使各类人才的长处都得到发挥。
互补原则。
注重群体效益。
由于人的自然秉赋、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人不可能都达到十全十美,人的气质类型,知识结构各异。在完成或实现某一目标时,只靠一个人的特长将难以如愿,而通过若干不同类型个体的结合,在结构上达到互补。一个系统的人才群体,要发挥最大的功能,建立一个合理而优化的人才结构。在每一个层次,同一个能量级中的每个个体应存在气质、知识的互补。另外,互补的内容还应是多方面的,诸如年龄、体力的互补,个体特征的互补,知识技能的互补,以及工作条件的互补等。只有很好的利用这种互补,才不至于浪费人才。
信任原则。
做到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相信可以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推动。历代励精图治的君主都曾把它当作一条不成文的准则。实践证明,信任别人的人,一般才能被别人所信任。用人不疑原则在当今改革时代的人才合理使用中意义更为重要。因为站在改革前列的人最容易受打击,所以保护他们即成为人才合理使用的特殊举措,也是一种强大的激励手段。一个人如果被信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便油然而生。信任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加速蕴藏在人体深处的自信心的爆发,使人达到忘我的程度。
激励原则。
创造良好环境。
人的行动是受人的思想所支配,受到机制所制约的,而思想和动机又来源于人们对社会的需求。每个人都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种种需要,满足这些需要的愿望构成人的行动的内在动机,但人的需求必须通过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才能获得满足,不断研究并满足人对社会的正当要求,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就能持续地调动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
激励又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诸如增加工资、办理家属调动、解决住房等物质方面的;表扬、嘉奖、授予荣誉称号,工作给予肯定,提级使用等精神方面的。根据每个人的处境,对各种激励的追求可能各有不同,可采取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的方法。只要政策跟上了,何愁招不来“金凤凰”。
人才激励论文篇十一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而且是最复杂、状态最不稳定的资源,如果将人从资源的角度去探讨,则人力资源和现有三大资源:煤炭、石油、天燃气颇有共通之处,也可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大家不要感到好笑哦,你会问我,固态的“人”我见过,那些液态、气态之人又在哪里?下面由笔者一一详解人力资源之“三态”。
人力资源“三态”
人力资源就是国家总人口扣除丧失劳动能力人口之后的总和。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因此,很多企业设立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是从美国引进的概念,是将人才作为资源进行管理的部门。我国以前通常将人事管理的部门称之为人事部。人事部与人力资源部在功能上是一致的,但人力资源更明确的将企业人才当做资源使用,更显技术性及尊重性,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一种较为科学的用人理念。
作为公司最核心的“人力”资源又该如何开发、利用、再生?首先是了解不同人的不同形态及特性。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而且是最复杂、状态最不稳定的资源。如果将人从资源的角度去探讨,则人力资源和现有三大资源:煤炭、石油、天燃气颇有共通之处,也可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大家不要感到好笑哦,你会问我,固态的“人”我见过,那些液态、气态之人又在哪里?下面由笔者一一详解人力资源之“三态”。
首先我们温故一下初级化学知识。固态:具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质地比较坚硬。流动性差,一般不存在自由移动离子。在受到不太大的外作用力时,体积和形状改变很小;液态: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是什么形状。可以流动、变形,可微压缩。气态:可流动、可变形、可被压缩。可扩散,体积不受限制。气态受体积、温度、压强的影响。
“固态”特性员工的弱点就是因循守旧,需要不时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以避免其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障碍。
液态的“人”:这类员工一般处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岗位。他们一般充当企业的中坚力量,承担企业中层管理职责。强大的“可塑性”虽然让人感觉到丝丝不放心,但正因为这个独有的特点,他们才能在工作中做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具有较强的灵活应变能力和适应力,从而拥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类员工需要一个好的容器去盛装,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这类人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之笼将其驯服,并通过一定的利益来引导其流动的方向,从而成就企业“百川入海”的气魄和魅力!“液态”特性员工的弱点就是一旦形成趋势破坏性非常大,因此要常疏忌堵,未雨绸缪。
气态的“人”:这类员工通常应该处于决策岗位。拥有跳跃的思维和持续不断的学习力。企业在其带领下才能身处竞争激流而不迷失方向。其“可压缩”“可扩散”的特性,犹如“能屈能伸”的特种钢材,具有极强的目标感和使命感。而这类人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只要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其特性将会随时变幻成固态或者液态。环境的剧烈改变带给企业的结果必将是灾难性的。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层,逐步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生存之道。
每个人,生而为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其存在的位置和存在的价值。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这句话笔者是赞同的,对比一家公司来说,人力资源部门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只有这样,人才的资源优势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否则,不顾规律的乱放一气,最终损失惨重的只有企业自身。因此,人力资源部与老板的关系,好比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老板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竞争之林的最终胜利者。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xuejiahai@。
人才激励论文篇十二
摘要:素质是体现人才竞争的核心关键点,而素质模型则是让公司更好掌握员工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素质模型让人才在管理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能够实现公司结构的优化配置。本文围绕素质模型的概念、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方面作用以及使用建立中的注意事项等入手,分析素质模型是如何在企业人才管理中发挥作用的,以期能通过素质模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素质模型;人力资源;人才管理。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人才培训也需要有新的模式取代旧时代的观念和方法。素质模型逐渐的成为了企业中人才管理、培训和后期优化安置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素质模型在招聘、培训、管理和员工薪资等进程中的表现来看,素质模型的运用能够筛选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标准,并能够给员工更加大的晋升空间和能力培训。这使得素质模型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企业中,使企业拥有更加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化规划的前景和未来。
一、素质模型的概念意义。
素质二字的概念是指企业中工作能力、业务表现和创造工作成果较高的员工的综合表现,素质是判断该员工是否具备解决和完成企业相关项目的重要关键点。素质同时还决定着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差异,这决定着员工个人的能力品质和特性,能够通过个人的知识体系、生活经验、工作能力、性格特点和主观能动性等来表现,是一个多元内涵的属性构造。员工个人具备素质的两种表现,一个是表面具备的特点,一个是潜在的内涵属性,潜在的特质需要挖掘,需要培训,需要有指引和开发。而素质模型,就是将员工潜在的能力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并后期进行优化提高,让员工在潜力的开发后还能够得到更加大空间的提升的系统。素质模型的使用,让企业从人才的输入、培训、管理和安置多方面都能够体现员工个人的价值,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科学化的管理人才,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的结构。
二、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管理中的地位以及应用。
1。素质模型运用于企业招聘中。
企业在人才招聘中就能够运用素质模型,素质模型能够根据招聘员工的要求来对员工进行素质测评。通过职业测评,分析员工目前具备的实力水平,并将潜在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通过招聘中的测评能够合理的分析出员工的素养和个人能力,从而筛选出具备企业专项技能要求的优秀人才。同时还能够将招聘来的员工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出下一步的优化培训方案。
2。素质模型运用在企业培训中。
经过第一步的分析测评后,素质模型能够根据员工的综合素质制定出培训制度,让员工接受企业的相关专业培训,提高个人素质,弥补不足之处,优化杰出表现。根据职位的素质模型,能够快速比对出被测评者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差距,从而制定出专属个人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在培训环节通过职位素质模型的具体要求和实施,能够让受培训者快速有效的接受到职业培训,迅速增长职业专项技能。
3。素质模型运用在业绩管理中。
传统的人力资源、业务技能管理中的旧方法,已经不能够最有利的管理人才的业务技能。例如业绩评价法、排序考核法则等都不能够有效的评价员工的业务技能和表现。面对复杂的综合考量员工绩效表现时,素质模型的运用就能够更好的带来比传统模式优化增值的评估。使得过程简单、但是涉及范围广泛,操作的可能性增大,表现更加直观有效。4。素质模型运用在薪水酬劳中基于素质模型提出的薪水酬劳系统能够综合员工个人的多重素质,例如知识体系,工作表现,初始动机,自我形象,社会表现等潜在的素质表现,来衡量优化薪水支付。取代了之前制度围绕经历经验、必备学识能力等支付水平的固定项目。这样的评价支付体系能够让具备一定优秀素质的员工得到较大程度的薪资奖励,使得优秀者更加优秀,让企业内部的人员有良好的竞争压力和更加合适的安排配置。
三、素质模型在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1。切勿虚构夸大素质模型的作用。
素质模型在企业的人力资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挑选具有良好素养的员工,根据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优化培训,并对他们进入企业后的工资、管理、职业规划都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但是这也不决定着素质模型具有过分夸大的实际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制度规划,而是根据企业的文化、定位、市场效果、职位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的,不能够一哄而上的随意设置,反而会引起不当的利益表现。
2。素质模型需要伴随时代进行改进。
素质模型需要不断的结合时代的需求进行改变,结合企业的不同定位、项目的多样目标、职位的多项需求等因素都是决定职位素质模型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岗位需要着不同的素质,并且现阶段的人才需要越来越全能,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沟通交流、业务技能、策划制定、创意灵感等都是衡量人才的多项指标,这些因素要碎石跟进来优化职位素质模型,让员工的潜力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开发,让企业发展呈现多元化价值兼并融合,给员工更大的成长空间,给素质模型更广的发展空间。
3。素质模型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这要求着素质模型的管理者和制作者具备良好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确保制定出较高水准的衡量制度。素质模型决定着员工招聘的样态,决定了员工接受培训的具体方案和训练方向,这都关乎于塑造一个人的总体能力。同样还根据表现评价员工的薪资,肯定他们的实际能力。素质模型要求结合员工的表现能力和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兼具的巨大功效也考验着素质模型的管理者和开发者是否具备相应的高素质能力。
四、结束语。
职位素质模型提供给人才优化的职业道路,引导他们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和作为。也给企业输送大量人才,使得人力资源能够在良好的配置下发挥更好的功效。素质模型不仅考量了员工的价值,也考量了企业的文化价值,运用好素质模型,能够将这种新思维、新方式更好的融入在人才战略中,使企业更具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袁霞。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2]刘羚先。基于素质模型的知识型员工岗位的工作分析[d]。西华大学,2012。
[3]谢滋红。素质模型在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3。
人才激励论文篇十三
刘备自信他与曹操不同在于:“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至于东吴孙权,则因袭父兄的基业,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基业稳固。他手下虽然多是跟随其父兄的旧臣,但善于从旧臣的子弟中选拔和培育人才。
虽然延揽和驾驭人才的手段各有不同,但是作为人才战略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攻心为上,即抓住人的心理,则不难延揽和留住他们。无论是以财帛美色动人心,还是以宽仁有度得人心,或是以授权倚重揽人心,殊途同归,总之不仅要求人才尽力,还要尽心。
摘自《回归人本: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攻坚历程》。
人才激励论文篇十四
如何提高网站访问量―11种常用方法!
做网站内容,推广难,一直都是站长们的心头病,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下方法,大家觉得好就参考一下吧,通常能够获得链接的方式大概可以分为以下11种:
1、同类站点友情链接--难度系数最大,所以可以多做一些其它的!
2、做出特色,有独到之处获得别人的主动链接---最有效的方法。
3、写blog、发新闻,被其他网站,获得链接---最有效的方法。
4、到其他论坛、博客在留言内容上带上链接。
5、做好签名到论坛回帖获得链接。
6、花钱购买单向链接(链接交易)---最简单的方法。
7、自己或者朋友站点主动链接--最省力的方法。
8、投放广告获得链接---最简单的方法。
9、加入网站联盟,获得链接。
网站关键还是内容,内容为王。吸引用户的始终还是内容,把时间放在内容永远是正确的。
人才激励论文篇十五
人才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如何吸引人才才是一个令企业困扰的问题。所以激励人才就成了关键。我在工作中的体会是激励人才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同时,除了要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以外,还要注重解决人才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第二段: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最常见的激励手段,是人们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公司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股票期权、福利等,吸引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同时,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公司也会给予额外的奖金和晋升机会。这些奖励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第三段:非物质激励
除了物质激励,非物质激励也是很有效的,而且可以帮助公司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举个例子,公司会定期举行团队建设活动、年度聚餐、旅游等,让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领导对于员工的关心和关怀也是很重要的非物质激励。领导可以通过定期谈心、赞扬表扬等方式让员工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可的感觉。
第四段:解决实际需求
除了物质和非物质激励以外,解决员工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很关键的。例如,公司可以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设备,让员工更加舒适和高效地工作。此外,培训和进修也是很重要的,在我所在的公司,会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或者组织外部培训机会,让员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第五段:结束
总之,激励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物质和非物质激励是重要的手段,但是解决员工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同样重要。如果企业能够在多方面给予员工帮助和关注,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才激励论文篇十六
激发潜伏在你内心的超动力,彻底清除你走向成功的一切障碍!即使所有人都不相信你、不支持你,只要掌握这100种自我激励方法,你也会一步一步坚定地将成功进行到底!全球热血青年汲取心灵智慧的至高经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成功不是自我激励的结果。不管什么时代,不懂自我激励,你就与成功基本无缘。自我激励,不是简单地在内心给自己加油、鼓劲,它是一种有具体方法可循的心理技巧。当你掌握了这些,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之时,内心就会自动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推着你不断向前,战胜眼前种种障碍,达成目标、实现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变得比以前更自信、更乐观、更强大了!本书中的100种自我激励方法,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励志大师史蒂夫·钱德勒的心血成就,出版后,随即横扫欧美,长期霸占各种图书畅销榜。如今,本书已经成为全球千万热血青年汲取心灵智慧的至高经典!翻开本书,让你有目标就一定能达成,有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励志大师史蒂夫·钱德勒将帮读者制订行之有效的自我激励计划,以达到人生目标,取得事业成功。钱德勒提供了100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让读者找到最生机勃勃、最有创造力的自我。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无论在何时何地,读上两三分钟就能让读者充满活力,指引读者找到人生的方向,点亮读者的每一天。这本书就像一本心理恐惧小说,直达读者心灵的最深处,帮助读者找到最深、最富于灵感的精神层面,点燃读者激励的精神之火。钱德勒提供了100种最有效的方法,彻底改变失败主义的行为方式,使读者更加充满活力、乐观、热情。《自我激励的100种方法》将帮助读者彻底改变人生。
作者简介。
史蒂夫·钱德勒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同时也是培训界的领军人物。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赞誉,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曾有专门评论。钱德勒还著有《重新发现自己》、《17个掣肘的谎言》,现居美国亚利桑纳州。
《自我激励的100种方法》——全球热血青年汲取心灵智慧的至高经典。
激发潜伏在你内心的超动力,彻底清除你走向成功的一切障碍!
翻开本书,让你有目标就一定能达成,有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本书作者史蒂夫•钱德勒,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生励志导师,曾在400多家企业举办过励志辅导课程,其中包括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等世界500强知名企业。
首次出版即引发自我激励风暴,横扫欧美各国,长期霸占图书畅销榜。
1000万读者共同推荐!98%读者的阅读感受:我比以前更自信,更乐观,更强大了。
人才激励论文篇十七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惟有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让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国的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
无论是在工厂、企业,哪一个单位都离不开人。从社会发展来看,朴素的社会学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管理应该从人入手。人是企业的灵魂,面对市场经济,大部分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采取不同的做法,推向社会。在现代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中,人才的管理始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现针对我公司发展情况谈谈几点看法,现阶段是我公司发展壮大的关键阶段,人才的需求和流动较大。首先,我们要全力支持公司发展,积极向公司推选各类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在人员抽调后,要及时选拔优秀的一线技术和敢于管理的骨干充实到基层管理工作中,加快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梯队建设,储备人才,以满足企业正常生产和全公司项目建设的人才所需。其次,要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新的.培训方法,努力提高技术工人的素质,提高职工实际操作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争取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第三,要继续加大技改力度,持续改进,不断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围绕产量、质量的提高和降低成本为目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做好对影响装置生产能力发挥的局部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工作,消除瓶颈,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装置最大量生产。
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由国家统一调配的人和管理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和个人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企业从被动地接受国家配置人才转变为真正自由的用人单位,个人从被动地服从国家分配转变为可根据自由意愿自由择业的劳动者。在相对于从前宽松得多的人才流动制度下,企业如何合理配置与使用人才,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全体职工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人才,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将成为现实的人才。无独有偶,日本的松下幸之助有一句名言:“松下生产人,同时生产电器。”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能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在我们面前也就不存在“人才短缺”的状态,我们也许仍感到资源的匮乏,但我们匮乏的只是“人”而不是“人才”,同时我们匮乏的是一种使每个潜在人才成其为现实人才的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企业“人”升华为“人才”。
激励就是为每个职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会满足他个人的需要。
早期管理者认为,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有可能,他就会逃避工作。基于这一观点,企业所采取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所期望的,员工们付出了“适当的努力”,企业毕竟还是有所收获,但同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对付磨洋工的现象。本世纪初,一种新的理论风行起来。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积极性背后有一经济动机,如果在能判断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指挥,接受管理,结果是工人得到实惠即工资增加,而企业主增加了收入,方便了管理。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大大的进步。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引导,同时,也不再将工人与管理者摆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了,这也是当今中国使用最广的激励形式。
纯粹与金钱挂钩,只能使员工心中认定与企业的关系为纯契约关系,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当有其他变化时,如其它企业提供更高的薪水,职工将义无反顾地去投奔。而且,即使企业能够不断地增长工资,依然不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当工资高到一定时候,其对员工的意义就会下降。
人的行为取决于其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有层次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人是由低到高逐渐满足其所有需要。结合企业管理,企业对职员生理需要满足所能提供的是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这是职员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企业使职工努力工作的基础。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 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人才激励论文篇十八
为帮助中小企业找到切实自身特色的人才激励模式,下面笔者以一家中小企业的人才激励项目为例,来阐释人才激励的操作要点。
项目背景:以岗位为基准的薪酬改革激起员工的不满。
s公司是一家研发型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销售额年增长率超过80%.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公司更快、更好地发展,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的岗位等级对原有薪酬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大部分员工的工资都有近20%的提升。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薪酬调整后,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升,相反很多人以投诉、拖延工时等方式表达了对薪酬改革的不满。
问题诊断:对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管理主题认识不足。
分析结果显示,s公司的人才激励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第一,s公司处在成长期,业务模式尚不成熟,公司的增长空间取决于人才潜能的发挥程度,人才的贡献与岗位的价值之间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第二,s公司在进行薪酬改革时,采用了普调工资的方式,没有给出加薪的条件和理由;第三,加薪后,s公司没有为员工规划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没有给出下次薪酬调整的时机和幅度。
解决方案: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对人才激励进行系统规划。
在系统诊断的基础上,我们为s公司制定了针对性的人才激励方案,其关键点如下:
第一步,以“激励为主、奖励为辅”为指导思想,进行人才激励宣导。激励着眼于未来,致力于调控员工的行为取向;奖励着眼于过去,致力于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人才激励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所以,究竟是以激励为主还是以奖励为主,完全取决于企业实施人才激励的动机。考虑到s公司此次人才激励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公司的更快发展,故应该采用“激励为主、奖励为辅”的激励策略。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进行了两项宣导工作:
第一,从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公司现阶段的管理主题等方面对公司业务进行了系统解析,帮助员工明确企业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努力方向;第二,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了一次性奖励,并阐明了奖励的理由和奖励额度的计算依据,让员工明白未来自己获取激励基金的条件。
第二步,以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为基准,划分激励层面。鉴于s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采用了人力资本价值评估工具,从影响力、创造力、经验阅历、历史贡献、发展潜力、适应能力六个方面对激励对象进行了价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员工的工作性质,将激励对象分成了两大类:
第一类为骨干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30%,其特点是人力资本附加值较高、绩效周期较长、历史贡献较大或者掌握企业的商业机密,此类员工以长期激励为主,根据企业业绩目标的实现情况和个人预期绩效确定最终激励额度,激励力度较大;第二类为普通员工,其特点是人力资本附加值不高、绩效周期较短、历史贡献不明显,此类员工以短期激励为主,根据个人所参与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确定激励额度,激励力度适中。
第三步,明确激励标的物,引导员工的努力方向。激励要发挥调控激励对象行为的功能,必须明确激励标的物。一个合理的激励标的物必须满足两个主要条件:其一是与企业战略目标存在高度一致性;其二是能够被激励对象的工作努力所影响。结合s公司的战略规划目标(做大销售额,增加市场占有率),我们以销售额作为激励标的物,运行规则如下:
员工未来的总激励额度随销售额的实现程度而变动。考虑到销售额增长率与净利润增长率并非一一对应关系,结合s公司的历史财务数据,我们设定,销售额每增长一倍,总激励基金增长0.6倍(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员工的角度讲,公司的销售额增长得越快,个人未来的获益也越多。这无疑将引导员工共同努力做大公司的销售业绩。
第四步,分阶段推进激励方案,强化对激励过程的监控。对于股权高度集中的中小企业而言,监督人缺位的现象非常严重。如何妥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是人才激励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长期激励的实施可以促使员工能够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但对激励过程的监控依然不可或缺。结合s公司的工作性质,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对员工预期行为的监控:
第一,分阶段实施激励计划。为防止一劳永逸的现象发生,激励计划分阶段实施。即假设某激励对象经评估后应在激励期内获得100万(股权或现金),则第一年计划授予30万,第二年计划授予30万,第三年计划授予40万。第二,分等级兑现激励成果。根据考核成绩从高到低划分成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对应的兑现倍数依次为:1.5倍、1.2倍、1.0倍、0.8倍、0倍,即个人成绩越突出,实际兑现的收益也越多,而一旦发现某员工有严重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其激励资格将被取消。
作为弱势群体的员工,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方面,更多考虑的是风险。一般来说,员工的努力划分成两块,一块贡献给了所在的企业,为了拿薪水而养家糊口;一块预留给了未来的企业,为了离职后能够另谋生路。所以,员工所能感受到的信任感越差,他预留的劳动努力越多,自然贡献出来的也就越少。
概而言之,激励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但须同时兼顾“人性”的特点,成功的人才激励应以有效调控员工的未来行为取向为主导,脱离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和管理主题来实施所谓的“人才奖励”,必将是“人”、“财”两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77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