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内在疗愈读后感(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5:08:14
最优内在疗愈读后感(模板19篇)
时间:2023-11-02 15:08:14     小编:琴心月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其他文学作品后,基于读者的个人感受和理解,对作品内容进行反思和评价的一种文学形式。读后感可以表达对作品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与思想碰撞。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提高思辨与欣赏能力,对个人的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读完一本好书后,你是否也有书中人如织,情节跌宕起伏的感受呢?基于这种感受,你可以尝试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的内容包括自己的读书感受,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等。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作品的意义,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互相启发和交流。所以,下次读完一本书,不妨尝试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的感悟和思考吧。写读后感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作品的读后感写作方式和思路,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技巧。读完一本好书后,写一篇有深度和观点的读后感,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读后感范文吧。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一

大家好!

namaste!

筋膜包裹着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骨骼及内脏,经由上图的显微结构可见,健康的筋膜富含水分。当人们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或存在身心压力时,筋膜开始脱水、粘滞、进而导致身体形变及僵紧和呼吸受限!筋膜舒解是一种以手法为主要手段的疗愈方式,用以释放包裹肌肉、肌腱、关节、脏器和骨骼的结缔组织中隐藏的结节与疤痕组织.。很多朋友都觉得自己是骨头紧或肌肉紧,实际上是筋膜紧!筋膜松解以后,不单感受身体的放松,而且会体会到内心的释放!

理疗瑜伽是一种强大且疗愈性的瑜伽体系,以培养身体本身的“疗愈智慧”为主要目标。其较长的体式停留,能增加肌肉等长收缩能力且提升专注。其腹部核心练习为身体的中心带来力量,并帮助下肢找到正确支撑上肢的方法。其智慧的序列编排高效安全,能够按部就班地准备,打开和舒解身体。

理疗瑜伽,筋膜松解术,肌肉激活及疗愈。

我参加日记星球21天蜕变之旅,第十一期。我是207号星宝宝,这是我的第245原创篇日记!你看或不看,我都在写;你写或不写,时间都在流逝,唯有文字承载的记忆才是永恒!

一个深深爱着你的陌生人,“自由先自律,愿你自由,”这句话也送给您了,相逢皆是缘,愿保重自己,一切顺利。

本文作者:張盈伽(公众号:瑜馨瑜伽私教)。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二

大家好!

namaste!

筋膜包裹着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骨骼及内脏,经由上图的显微结构可见,健康的筋膜富含水分。当人们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或存在身心压力时,筋膜开始脱水、粘滞、进而导致身体形变及僵紧和呼吸受限!筋膜舒解是一种以手法为主要手段的疗愈方式,用以释放包裹肌肉、肌腱、关节、脏器和骨骼的结缔组织中隐藏的结节与疤痕组织.。很多朋友都觉得自己是骨头紧或肌肉紧,实际上是筋膜紧!筋膜松解以后,不单感受身体的放松,而且会体会到内心的释放!

理疗瑜伽是一种强大且疗愈性的瑜伽体系,以培养身体本身的“疗愈智慧”为主要目标。其较长的体式停留,能增加肌肉等长收缩能力且提升专注。其腹部核心练习为身体的中心带来力量,并帮助下肢找到正确支撑上肢的方法。其智慧的序列编排高效安全,能够按部就班地准备,打开和舒解身体。

理疗瑜伽,筋膜松解术,肌肉激活及疗愈。

我参加日记星球21天蜕变之旅,第十一期。我是207号星宝宝,这是我的第245原创篇日记!你看或不看,我都在写;你写或不写,时间都在流逝,唯有文字承载的记忆才是永恒!

一个深深爱着你的陌生人,“自由先自律,愿你自由,”这句话也送给您了,相逢皆是缘,愿保重自己,一切顺利。

本文作者:張盈伽(公众号:瑜馨瑜伽私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三

最近读了一本书《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作者清流,是一个在美中两地执业七年的心理咨询师,这本书里写了一些对维持我们心理健康有益的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以下内容是结合书籍重点及我自己的经验融合所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负面情绪不仅消耗心理能量,也实实在在地消耗我们的体力。怎么进行处理呢?

1、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我们的身体感觉与内心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紧张时会心跳加速,脸发红,说话不利索。有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心里不舒服时,肚子会痛一下。悲伤抑郁时,整个人都瘫在那里,动不了,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

重点不是去压抑自己的情绪,试着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声或者写下来,是自己的什么想法导致自己的这种情绪,想通了,情绪以及情绪造成的身体反应才可能会消失。

2、注意自己的思维模式。很多受到过心理伤害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常常是对自己和他人有伤害性的。

比如有些人可能发现自己有个人化的信念,就是什么事儿都觉得跟自己有关。演讲的时候别人走出去上厕所都觉得好像是不是自己讲得不好。走路时,你跟别人打招呼,别人可能没看到没理你,你会觉得是不是你得罪他了,我不够好,自己的`无价值感就出来了。发了一篇文章到朋友圈,没有人点赞,你就觉得是不是他们对我有意见,他们不够重视我,没人喜欢我,我自己没有价值等等。其实别人可能压根在忙,没空关注这些,跟你并没有关系。

还有些人可能容易灾难化的考虑问题,比如ppt一页没做好,就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板给开除了。

还有些人想事情非常两极化,觉得事情如果不是最好,它就是一无是处,而缺乏对现实中灰色区域的认知。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些思维倾向,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

你可以每天回顾自己这一天的认知误区,然后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去考虑他们,或者在你陷进去的时候让朋友给你提醒,帮助你从自己的负面思维惯性中摆脱出来。

3、除了改善消极的思维方式,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和提升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开始学习感恩和有意识的去培养爱心做一些善行。一个常见的方式是你可以用一个小记事本,也可以用你自己的手机,甚至是桌边的记事贴。每天以我感谢某某某为开头,简短地记下几行,你身边值得感谢,甚至只是引起你注意的美好的人和事情。持续记录这样的感恩日记,可以让你更容易赞美和接纳自己,也更容易赞美和接纳你周遭的一切,这会使你的心情更容易积极愉快。每天有意识的去做一件小小的善事,比如别人不方便开门时,为别人开门。一个小小的善举就可以让你变得更加快乐。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认知和思维方式的改善几乎都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需要你长期的进行实践。

4、有一些研究显示,受到过严重心理创伤,并且被困在自己心理创伤中的人,而他们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也就被凝固在了记忆中最糟糕的那一刻,无法舒缓、也无法释放。一旦他们可以开始想象不同的可能性,他们的内心也会从过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自由。过去不等于未来,某一个人那样对待你,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会那样对你。多想想哪些人给过你温暖,多拿出来温习。

5、一个人如果情绪稳定、思维健康、抗压能力强,那常常意味着在他过去的成长经历中,与他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有过一些比较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而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缺乏这样的关系,几乎可以预期他的主观生活体验、情绪驾驭能力,可能就比较难表现得积极稳定了。那么在现在的生活中,你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和维护一些对自己在情绪上有支持性的人际关系,都是特别重要的。进一些正能量的群体中,看一些正能量的文章等等。

比如你可以把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按照从最熟悉的人到最生疏的人列成一张表,然后你可以考虑一下,你是否从这些人身上得到过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以及最近你是否有跟他们联系,并且获得帮助。如果你从来没有从某些人身上得到心理的支持,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当然同时你是否有帮助或支持别人,也是你要梳理的内容。对于那些能够支持你的人,你可以考虑时常跟他们联系,并为他们也提供相应的心理关怀。而对于那些你发现对你的心理状态有破坏性的关系,就需要在不是必须的时候尽量多地说“不”,尽量地减少这样的关系接触。

虽然我们通常都不喜欢痛苦的情绪体验,也不希望有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当我们回望历史,再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就会发现,痛苦的经验实在是人类体验中无法避免、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终归要尝试去解决问题、提升自己,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接纳苦难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晴天雨天都是好天,因此我们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情绪的时候,就能多一分从容。一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并不是把所有缺点都改正了就成了完美的人了,而是在生命中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光明一面,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去创造价值,带着不圆满上路,慢慢的走向圆满。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四

这个看的速度,确实好像和书名以及本书所要传达的人生态度有点不大相符。但我相信,从容并不代表着慢,慢只是从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充实和忙碌的关系一样。

下面是随便摘录的几句自己自己觉得略有感触的话。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与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里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眼光。”“灵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一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调制出一种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哲学不只是“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样天马星空的思索,更多的是对周遭一切的探索。

“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交谈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当我们用居高临下的万物主人的姿态观赏大自然,所有的风景只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停止观赏,融入自然,用耳朵和心倾听到的,才是真实的自然。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五

刚刚拿起周国平的《内在的从容》,仿佛饥渴的人面对一顿自助大餐,可以快活自在的享受一次。

整本书读起来温和又细腻,好像清泉石上流,常常有新鲜的思想,让我打破原有的认识,感到喜悦。

这真是一位优秀的思想者,和他的.对话是乐趣。读这本书之后,我把自己关于思考的一些理解写下来,作为对它的推荐。

什么是有价值的思考?思考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一种方法,一种理念,当它能够把我们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就会变成信念。我们只会坚持不得不做、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一种理念只代表了美好的愿望,甚至只代表一种理解认识,它就不具备让我们坚持的动力。

如果我们不能发现问题,发现困境,那只是自我蒙蔽,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智慧。

要很好的生存,必须要了解外部世界。

怎么看待世界,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内心世界就是我们的发动机。解决了内部的问题,才能解决外部问题。

思考者才能成功。有时候我们会稀里糊涂的成功,仿佛自己是天之娇子,那其实不过是走了狗屎运。一段时间之后,环境变化,心情变化,往往又稀里糊涂跌入谷底。如果不能找到成功的方法和理由,就只能做随波逐流的可怜虫。

成功者未必完善。世界包罗万象,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掌握。许多优秀的人,在生活里面也有失败和弱小的方面。比如克莱尔和默多克,他们一个不能遵循道德,摧毁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政治形象;一个选错老婆,被迫成为一出闹剧的主角。成功的人不见得完善,只是某方面优势突出罢了。

这些都是精神世界里面的重要课题,我们得学会触摸自己的内心,时常询问它对于各种行为的感受,这才能建立起符合内心情感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自我,这才可以避免无知无觉,避免人云亦云,具有真正的智慧。

我理解生活像是爬山,既要速度,又要快乐,最好是边走边唱,酣畅淋漓而又不伤身体。这里面的尺度,真是很难把握。如果做到“内在的从容”,才可以尽情的享受生活吧,这是我改进的目标。

因为生存,所以思考;因为思考,所以生存。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六

每天活得像穿上红舞鞋的小姑娘,没法停止旋转?这不是生活的真相,而是你患上了“慢能力缺乏症”!不过别担心,只要学会3招,你就能把求之不得的“慢活”变成现实!

敲完工作email的最后一行字,你以为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了,接下来该是轻松自由的好时光!可是很快,你这个“工作发条娃娃”,再次陷入另一个精心编织的“日程表陷阱”:购物、饭局、闺密小聚,还有约好的减肥spa……深吸一口气,冲进夜色,你又踏上了与时间赛跑的“忙碌时光”,结果,周末和假期过得比工作还要累!

如果这是你日常生活的写照,说明你已患上了典型的全球性“慢能力缺乏症”。不用担心,你并不孤单,它已让8成的城市中坚人群都被感染了!好消息是,最新的心理研究结果发现,慢不下来,只是一种行为惯性与自我补偿心理作用下的紧张状态,所以,想摆脱这恼人的“发条娃娃”模式,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我们马上分享怎样用更有效的方式,终止原有模式的惯性,帮你拉开与忙碌的距离,给你的生活来一次愉悦的重启,轻松拥有慢活时光!

妙招1:拉开与“当下”的时间距离。

你是个一路走在潮流尖端的时尚生活达人吗?穿当季最流行的颜色,看最新上映的大片,读新鲜出炉的畅销书,吃城里新开最in的馆子?这个世界像个不知疲倦的魔术师,手中不断变出新花样,吸引我们这些爱热闹、赶新鲜的好奇宝宝,一路追赶下来,虽大呼过瘾,也难免“气喘吁吁”。

建议你:偶尔远离“当下”,寻觅些有年头的老物事,沿着它们回溯到时间的彼端,展开一段别致的时光旅行。也许是看看《龙凤配》那样赏心悦目的黑白电影,看那遥远年代里赫本与两个出色男人间精妙绝伦的对手戏;也许是读读《雾都孤儿》那样已少人阅读的旧日经典,在辛辣的文字里想念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小男孩。

借由这些老物事,可以暂时远离你当下的生活,体验一下放逐自己的快乐悠闲。

妙招2:延展与“此地”的空间距离。

如果这城市你已经太熟悉,熟悉到街景都成了陈年老茧,日复一日上班回家,购物健身,都是同样路线,甚至哪个拐角有个总诱惑你“犯罪”的面包店,你都一清二楚。这千篇一律的情境,光想想就够无聊!

所以你会熟练地自动屏蔽对当下的感触,开始不由自主地筹划稍后、明天,甚至下周要做的一二三四件事,急速奔跑的大脑因此完全失去了休息的机会。

建议你:多位生活家的切身经历已经证明,慢下来的秘诀就在于兴致勃勃地享受当下,永远不挂心下一秒要做什么。而战胜“审美疲劳”,重归当下的捷径就是――换个选择,换条路走。

你会很快发现,生活了很久的社区里竟然还有一条路通往超市或公园!这陌生街道上将充满陌生的际遇,遇见什么人,有棵什么样的树,一切难以预期,也正是你玩一场想象力游戏的大好时机。

为迎面而来的人、事、物编织故事,想象他们有怎样的过去跟未来。在漫无目的又充满未知的陌生里,开启悠然自得的好心情。

妙招3:跟未来的“自己”来一场对话。

也许你已经习惯了向外沟通,和男人讲情话,和朋友聊八卦,和老板说废话……却独独对着自己想说点什么的时候脑中空空。

建议你:偶尔不妨把自己也当成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找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一小段安静不被打扰的时光,问问自己最近的生活可满意,说说近来种种经历的体验感想,或是大胆想想对未来的愿望期盼,以文字诉之于纸上,随明信片一起寄给下个周末的你。

无论此时彼刻,必能为你带来一小段悠然时光。

box:内心有安全感才能慢活!

慢的能力来自内心的安全感――不用去追赶“工作狂”的脚步,也不必用满满的行程来印证自己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日子不是一件一件要去完成的事,而是一个一个等待你经历的过程。

始终抱着旅行家的心态,踏实地行走在生活里,留意身边美好的风景,在好风景前多停一停,你就能享受到悠闲的慢生活。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七

文中写道:光阴似箭,对于那些把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的人来说,总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自己,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内在的从容读后感。

的确如此,走在大街上,到处是行色匆匆的行人,从早上边吃早餐边赶路的上班族,各种电话频繁之约的从商人员,晚晚会议不断的各个领域的高层,无不在忙碌中度过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沉思就是奢侈,回味就是浪费。

在我曾经近二十年的职业中,我也是奔波在路上的忙碌者,无论是上班还是休假,我从未空闲过,我搞不清哪个景区有无花展,也搞不清哪个景区是否风景宜人,甚至更多的景区我都无从所知。

一位友人曾打电话善意地嘲笑我:听说你在深圳十几年,居然比我更不懂深圳的景点。这句话至今让我想起都汗颜。

文中说,忙有两个界限:第一要忙得愉快,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我想,这就是一种从容的表现。

从容是一种心境,没有这种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只是一机械性的劳作,丝毫产生不了创造性。

所以,从容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享受做事的快乐,灵感才会更清晰地显露出来,那么创造也就产生了。

记得曾看到一篇文,作者说他们国家计划准备为火车提速,这个方案遭到作者在内很多人的反对,作者认为,他并不希望快速到达某个目的地,他只是想在缓慢地行驶时,享受窗外的风景,车上人们聊天中的各种趣闻,以及悠然自得的时光而已。

有许多本应值得回忆的往事却付之东流,到头来人生就成了一眼望到头的空白。

天地悠悠,人生短促,用一种心静如水的态度,摆脱功利、欲望、份争的干扰,回归生命的单纯,收获内心的宁静,留住光阴里最美的瞬间,那么,你的从容便会成为永恒!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八

作者简介:一潭浑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毕生追求。另,喜欢收集曾造访之地的地图丝巾和各种造型的橡皮。心理年龄三岁。

如果我告诉你,我通过看一本书且付诸实践,仅仅花了20分钟时间就彻底治好了自己的恐高症,你一定觉得难以置信吧?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我还治愈或缓解了自身其它一些疾病。这本神奇的书叫作《轻疗愈》,名列亚马逊畅销榜第一,作者是尼克。奥特纳。

感恩尼克。奥特纳先生!感恩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先生!感恩教气功的李英伟老师!我是在李老师建的微信课堂里聆听了樊先生的读书分享,从而与该书结缘的。

我前阵子跟大家分享过《脑内革命》的读后感,此书告诉我们,负面情绪能产生剧毒的'去甲肾上腺素,良好的心态乃大药,换言之,心的问题不解决,其它均白搭。但道理明白了,做起来难。假设我是个销售经理,临近年底,销售任务还差1个亿,压力山大,却告诉自己别焦虑,谈何容易?因而需要找到一种切实的解决途径。

《轻疗愈》介绍的正是哈佛医学院、美国国家行为医学临床应用研究所最推崇的身心疗愈法。它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经络学相结合,一边自我对话,一边对8个穴位拍拍打打,像剥洋葱一样,从身体症状入手,将关联情绪、事件和束缚性信念层层暴露出来并清除。它被用来疗愈“9.11”事件、卢旺达种族屠杀、印尼海啸等各种灾难导致的病痛、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身心痛苦,受益人数逾千万。轻疗愈的特点是易学习、易操作、见效快。

人们在内观过程中直面存在的问题、反复并大声地说出来为何有利于清除负面情绪呢?我认为书上的阐述有些令人费解;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可能更便于讲清楚,即随着人对获得某一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举两个例子:一位饥肠辘辘的流浪汉得到了3碗残羹冷炙。他吃第1碗、第2碗、第3碗时的满足感是递减的。再举个例子:台湾作家李敖的前妻--名演员胡茵梦和李敖分手后说:“同一屋檐下无美女。”天天看,西施也显得稀松平常了。所以,不断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后,对这个问题就会变得较为麻木,不会太多影响你了。

轻疗愈的奥妙在于:给自己一个机会,接受不完美的我,卸下所有思想包袱,过一个没有“应该”的自在生活。还是拿我的恐高症为例。刚开始敲打时大声自言自语:“尽管我近些年恐高,站在高处往下望,腿软头晕,但我全然地接受我自己。”敲打过程中,我回忆生活中究竟发生过什么?搞得自己胆小如鼠?两件往事浮上心头:我听我的一位同事讲,她父亲文革期间锒铛入狱,吃尽了苦头。平反后,天天在自家楼顶倒走,锻炼身体,不久竟然从楼上摔下来,不治而亡。还有一件事发生时我尚在杭州。我们这栋楼有一户人家,叔叔带着三、四岁的侄儿在楼顶平台放风筝,结果叔叔从楼顶平台跌下来,就此离开了人间。我听说后,心想:这孩子心里的阴影一辈子都难以抹掉了!我于是边敲打,边大声对自己说:“只要注意安全,根本没必要恐高。”敲完,我立马跑到10楼阳台上朝底下望了好久,身体未感到任何不舒服。我好开心!

尼克。奥特纳说,每个人通过内观,都能明心见性,找到根本问题,从而化解它。对此,我笃信不疑!

昨日立春。万物复苏!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九

婴儿刚生下来非常弱小,吃喝拉撒都需要成年人的照顾,单靠婴儿自己是无法独立生存下来的,必须依靠照看者的照顾和保护才能够生存下来。现在很多对婴幼儿心理的研究表明,仅仅对婴儿进行吃喝拉撒的物质照顾,很难保证婴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婴儿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心理和精神问题严重的婴儿,在婴儿长大成年后会表现为行为问题,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情况亦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在这些婴儿长大成年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会影响到她们抚养照顾自己的婴儿的潜意识功能和能力。——根据《母婴关系创伤疗愈》。

良好的母婴关系,是婴儿与照看者(多是母亲,如果母亲不能胜任的话,也可能是其他照看者,如父亲,奶奶,保姆等)产生亲密的身体和心理联结。

婴儿在出生前身体是与母亲联结在一起的,可以认为是同一个身体,婴儿的吃喝拉撒都是通过母亲的身体自然机能本能的处理的,所以,婴儿与母亲是“感同身受”的关系。婴儿出生后,婴儿与母亲身体分开了,就会产生很多问题,需要母亲与婴儿共同处理,如婴儿对环境温度的冷热需要自己的身体机能和母亲的抱持或穿衣来适应,婴儿的饥渴需要通过婴儿自己的哭喊或母亲对婴儿定时适量的喂奶满足。婴儿的拉屎撒尿也基本通过哭喊或母亲的仔细照料来实现。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母亲是否具备能够与婴儿发展出良好的母婴关系的能力了。

具备良好感受能力(包括身体和情绪两方面的感受能力)的母亲,在婴儿刚出生时,仍然能够同婴儿在自己肚子里一样能够感受到孩子的身体需要,通过孩子的表情动作就知道孩子是否需要喂奶或者换尿布,更敏感一些的母亲甚至不需要看到孩子,根据房间里面的气氛就足以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孩子是否开心快乐,还是有些害怕紧张,哪怕是孩子对环境中的一点声音有什么感受,母亲都能够体会并迅速接收到,并给予即时的回应或者安抚。

大多数的母亲对孩子有感受的能力,却不一定具备对婴儿即时正确的回应能力,因为这个能力是在母亲自己还是婴儿时她的母亲的行为潜意识示范给她的,当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学习、和其他人(如婆婆)的示范强化训练提高自己回应婴儿的能力。

婴儿出生后,除了本能的生存能力,还需要具备感受这个世界的情感能力,或者说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和这个世界的沟通能力,因为从心理学意义的来讲,人不可能独立于这个世界生存,人如果不和其他人产生关系是非常可怕的,就相当于一个人独自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不知道姓甚名谁,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别人对自己是什么反应。

具备良好的与婴儿情感联结能力的母亲这个时候会怎么做呢?她会保持与孩子的互动,会与孩子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结,会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去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母亲浓浓的爱和亲密无间。用微笑的笑脸、亲切的话语,温柔的语调,轻柔的抚摸,让懵懂的小婴儿感受到这个世界对他的欢迎和善意。让婴儿知道自己是可爱的,这个世界对她是友好的、充满善意的。如果母亲在孩子出生后,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营养需求之外,多用充满爱意的眼神、微笑的笑脸、温柔的抚摸与孩子沟通,这样的孩子都会发展出比较健康的情感能力。一般也会很早就能够用微笑回应大人,这样,母亲与婴儿就建立了较强的情感联结。孩子也拥有充分的安全感,也就有能力、有信心、勇敢的去探索外部更大的世界,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强大的内在自我。

很多母亲自己在婴儿时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对待,在婴儿期受到过或严重或轻微的心理创伤,导致其不具备与婴儿建立良好的亲附能力和心理联结的能力。很多母亲在抚养婴儿时,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出了问题,就会把不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传递给自己的婴儿,导致幼小的婴儿不能够处理这巨浪般的情感压力,就会给婴儿的心理甚至是精神层面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甚至影响婴儿的身体、大脑和思维的发育,及长大后的各种行为和人际关系问题。这些创伤和伤害甚至通过dna的改变代际传播,遗传影响至3-4代。

在良好照料下健康成长的婴儿,婴儿会与照看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心理链接,照看者能够理解婴儿的情绪和需求,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婴儿对照看者产生信任和亲密的依附关系。如,会更多的依恋一个人,平时期待和谁在一起,感觉到危险的时候会去找谁,心里念念不忘的惦念谁,学习说话的时候能够最早的叫“奶奶”、“爸爸”、“妈妈”等都表现了孩子与谁的心理联结更加紧密。

没有得到良好心理联结的婴儿的在初期的表现会变得烦躁,尖叫,大喊大叫,躁动不安,如果这样不起作用(唤来一个能够理解,帮助、回应他的人),他们就会变得安静,可能会长时间的睡觉,或者寻找其他的让自己隔离痛苦的方式,或者处于一种“解离”状态,严重的婴儿精神会出现失神,精神假死状态,身体会出现癫痫,无生理基础的疾病,甚至“猝死”。

婴儿与照看者的角色颠倒,这是因为母亲的情感能力或回应照顾婴儿的能力不足,婴幼儿不得不去适应母亲,他的部分心智早熟,婴儿的心智接管了母亲的角色功能,如有的母亲在情绪失控哭泣时,孩子会抱住自己的母亲或者用小手为母亲擦拭眼泪等等。这样会危害孩子的心灵的成长并导致婴幼儿心灵破碎,这里的心灵是指婴儿天生具备的、本能的、精美的幻想和意向,根植于身体的发育进程中,对婴幼儿成长非常重要的品质。(还有其他的表现,书还没有看完,以后看完理解后再补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你看到有些人外表长相虽然很漂亮,但是眼睛无神,眼神是空洞的,这些都是心灵经历过很大创伤的外在表现。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

以下是书中摘录的一些片段:

除非你体认到你有说“不”的力量,否则你不可能真正的说“好”。

当下教导为我们,你今天所做的非常重要,因为你是在用生命的一天交换。

你选择看的方向,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事物,而你所选择往哪个方向看,决定于你希望看到什么。举例来说,如果你相信“不能信任人”,就会透过这片希望的滤镜观看这个世界,然后发现许多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你的信念影响你的选择、你走的方向,甚至你遇到的朋友、对手和命运。

我们人类,就像核桃壳:如果硬是要再不对的时间打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一旦成熟,你只要在正确的地方轻轻一拍,很容易就敲开了。

臣服是谦逊的行为,是认知到生命的神秘与深不可测。

我们以独立,有着各自不同命运的个体身份,出现在地球上。但就象每一颗分离的雨水都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意识海洋——神的身体的一部分。在我们同属一个家族的最高真理中,找到爱和内在的宁静。

当你开始透过一体的眼睛去看朋友、敌人、所爱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为难、困境和冲突都化解了,所有的伤口都愈合了,所有的矛盾都因为这基本的真理而解开。

当我们听到或读到一些话时,由于我们还不具备一定的修行,往往对那些话毫不在意,甚至觉得那些话都是无稽之谈,可笑透顶,因而那些话在当时根本不能触动我们,以至丝毫不能给我们任何启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你经历了许多,思考过许多,再次听到或读到那些话时,你会象平地起惊雷一样,为之一振,如同在你心灵的深处,射进一道美丽的阳光,驱散那多年的乌云,为你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

正如书中提到的那个核桃壳一样,当我们的思想尚未成熟的时候,被青涩的皮包裹着,如果硬要砸开,里面其实什么也没有,而且会溅一身污渍,而被砸的核桃也很痛苦。瓜熟蒂落,你甚至不需要轻轻一拍,就可以享受美味的果实。

有些话,你可以和别人说,但不能指望别人懂。动静有时,万物合一。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一

亲子夫妻关系出现问题,疗愈童年创伤才能走进美好生活。

珍已经32岁了还没有结婚。谈过几次恋爱都无疾而终,每次恋爱开始时候很顺利,到后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一次恋爱对象自己很满意,可是她爸爸不同意,嫌男孩子毛毛躁躁,没担当,认为不合适。珍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分手了。后来每谈一次恋爱,父亲就会挑出一大堆的毛病,再后来父亲突然去世,没有了父亲的评价,珍越来越拿不准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一直拖到现在,没有一个真正的结婚对象。

珍非常看重爸爸的评价,找的对象也越来越靠近爸爸的要求,无意间她发现自己连对象的身高、长相也接近了父亲。

生活中这种事并不少见,珍的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恋父情结。父亲对她的影响操纵了自己的判断,而母爱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是缺失的。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患病,几乎不参与她的任何事情。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不幸的童年经历实际上是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这些创伤在童年中就被包裹了起来,形成一个脆弱受伤的内在小孩,无法长大。

等到我们成年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被这个内在小孩接管,沉浸于痛苦中,做出不负责的行为,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受苦。

珍的经历就带有了心理学上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或者恋母父情结。母爱的缺失让她的生命早期缺乏了安全感,很自然地她把依赖转向了父亲。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亲密关系疗愈之道》是美国的罗西.马奇-史密斯所著,罗西有着20多年的私人执业心理医生工作经验,她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书籍。这本《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珍藏版,就从亲密关系入手,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各种关系不和谐,根源还是童年的创伤,也就是我们那个内在小孩,孩子是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年人,我们可以像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聆听他,安抚他,为自己的每一部分给予温柔的关心。

“残暴是爱的对立面,不是什么笨拙地表达爱的方式。”这是电视剧《梅尔罗斯》中的一句台词,剧中的主人公帕特里克有一个残暴的父亲,父亲动不动就会打他,更令人切齿的是从很小时候他的父亲就性侵他,而他的母亲却视而不见,每次帕特里克期待母亲出现的时候她都会躲开,甚至到死母亲都认为帕特里克是不洁的,母亲没有给他留下任何遗产。

幸好帕特里克有一个好妻子,容忍了他许多不良嗜好。也陪伴他度过了挣扎的岁月。父亲去世多年以后母亲去世,帕特里克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样过一生,他决定重新开始新生活,去戒毒戒酒。帕特里克要戒的不是毒,也不是酒,而是伴随了他一生一世的心理阴影,那个循环往复似乎永远跳不出去的梦靥。

这部剧的主人公最后修复了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中深层次剖析了童年阴影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罗西参考了生活中接触的案例,引导人们如何去善待我们内在的那个小孩。

埃利克森曾经说过,每一个成年人不管它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社会的废物还是精英,都曾是一个孩子,他曾经很幼小,幼小的感觉在他脑海中形成了基础,难以磨灭。

比如用“空椅子”的方法,空椅子代表那个童年期的施虐者。让来访者对着空椅子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开始时候来访者往往很胆怯,即使发声眼睛也不敢注视椅子,多次练习之后慢慢放开了,然后咨询师坐在椅子上,扮演家长练习一些对话,有很多人在这种治疗之后感到轻松,放开了自己,改善了各种关系。

成年人完全有能力帮助受伤的内在小孩,帮助自己走出被控制的局面。有一点就是不要压抑自己,讨好别人,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

麦子结婚十年孩子已经八岁了,她发现自己跟丈夫的相处模式越来越像父母之间的相处。父亲跟母亲同样上班回家,母亲做饭做家务,父亲则悠闲地看着电视。除非母亲生病父亲不到厨房看一眼。母亲做了很多,但也一直抱怨,责备父亲不会心疼人。

从小到大她就看着母亲手脚不停干活,嘴不停抱怨,说得多了父亲会躲到外面去。

麦子曾经发誓不找父亲一样的男人,可是十年过来她也活成了母亲的样子。爱人的举动就像当年的父亲,而麦子也在不断地抱怨与指责中消耗了自己的能量。

人们都希望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但往往又陷入代际传承的轮回中。“治疗师在咨询过程中,推动来访者追述他们的历史,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是如何被他们的抚育过程所影响的。一旦咨询者开始质疑长期的家庭生活方式,改变就可能发生。

很多时候,人们明知道有问题可是不敢去改变,宁愿停留在这个熟悉的所谓安全感中。麦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环境在成长过程中的对孩子的影响。敢于质疑,敢于刮骨疗毒才有改变的可能。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针对亲密关系的疗愈,结合案例呈现早年生活经历、潜意识的力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于普通人我们可以通过案例了解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从中做出改变,对于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帮助来访者改变关系,无论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平和下来,学会跟自己相处,将内心小孩安抚好,才能更好地跟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活出精彩的自己。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二

身心灵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要亲近滋养心灵、开发智慧的方法,以获得更优质的生命。

当身一体的成长开始衰退,当智力的开发抵达顶峰,人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惑或者无聊,这是每一个寻求更好人生的人追求灵一性一生活的起点。

灵一性一生活,与信仰和宗教没有必然联系,只要你全然承担起自己的生命,对一切遇见和感知负起责任,然后,按照身心灵生长的规律,遵守几条朴实的心灵法则。身心之外,“灵”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一直和你在一起,只是它隐藏在欲一望之中,不那么容易被发现。

《唤醒内在的智慧》就是一本帮助我们发现并唤醒内在智慧的书。丹。米尔曼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用文学的方法表达了哲学甚至“生命灵学”的智慧。

“什么是你从生活中所学到的最重要的生命本质?”悬念就此产生。他的回答是时间和经验给了他“心灵法则”。这些法则是什么呢?他去离家不远的山野间散步,遇见一位优雅、慈悲、具同理心的女一性一,她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变成一只猫、故意掉到山崖里)可谓是:言传身教,寓教于行,让他知道人生的智慧,还有获得这些智慧的原则。而这些智慧,其实就像深秋的核桃的果实,要成熟之后,在合适的契机,一敲而已。

这些原则复杂么?不,一点也不。书中一共有12条“心灵”法则,关于身心平衡,关于时间、关于行动、关于人是之一不是唯一等等,非常质朴,却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智慧不是有非a即b的选择题,而是一种在特定机遇中做出最好选择的能力,是一种觉察环境与内心的方法。智慧是活在当下,是对万事万物的同理心,是慈悲,是对自己的信心。智慧是让心智不断成熟的能量。

这些原则看起来一点也不难,也很容易让读者认同,不过,如果仅仅读了书,知道了法则,作为知识储备,那么,真是莫大的遗憾。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智慧人生的一操一作手册,在故事的外壳里,藏着一步一步迈向智慧生命的秘笈,秘笈的背面,是幸福。幸福,是人对生命品质的终极追求,是人对有限今生的重要责任。为了幸福——这些秘笈,尽管很可能你已经知道,它们一直在你的生命里,值得你致力践行。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三

昨日午后在江边散步,注视着水中轻轻摆动的水草,觉得心绪也平静下来了,突然想到书中的平衡法则,能像水草这样与环境轻轻相和,不就是平衡吗?让自己融入环境,开放轻松的态度进入各种人群圈子,接受这个不完美和自己不一样的世界,欣赏这个世界中种种,让自己的言行适切合宜,透过内在的平衡,找到内心的清明和宁静。(平衡法则)。

以前我在不熟悉的环境会不自觉紧张,现在知道是我不平衡的表现,现在的我不会这样拘谨了,也不去揣测别人的想法,我认为既然我进入这个环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当事人,这个环境的气氛和能量场会因为我的加入而有所变动,轻松快乐还是抗拒紧张决定权都在于我,永远记得我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力量,我有不忍受的自由,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我不再对即将来临的事情产生担忧。我现在能热情的参与其中,不去想未发生的任何可能带来焦虑的事情。作为当事人,我在其中的一份责任感告诉我,这段时间如果不愉快,我是要负责的。所以我只能坚定的相信现在就是好时光,此时此刻我在这里是有原因的,没发现的话就放大我的好奇心,或者静下心来去听,真像爱丽丝进入兔子洞一样觉得是乐趣。首先是使自己融入环境,有景融境,有人融情,其次是要把自己的正面能量传出去,因为我信任在我的心智无法触及之处,神依着更高的意念行事,这种感知到的慈爱和神秘智慧,让我有这样的信心去相信好的在后面。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四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主要是帮助人们成功实现和维系亲密关系,没有亲密关系的人生是悲催的。亲密关系的维系,尤其是长久的维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具有科学的理性的艺术。这本书兼有科学和艺术的成分,科学性是该书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照,艺术性是该书言语简明,一般的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读起来也几乎是没有障碍的。

全书开始先对潜意识相关的东西做了介绍,让读者清楚地抓住了本书的主旨,即本书关注的是人格中比较脆弱的一方面。该书作者很形象地将这个方面比作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是的,对于人的性格中比较脆弱的一面来说,人就如同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因为在这一方面的缺失,所以人做出的反映相对刻板和幼稚,这种行为成为亲密关系最大的威胁。

然而本书的亮点就是逐一剖析这些危害亲密关系的因素的出现或形成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比如,书本中对阿斯伯格和抑郁症等特殊人群的一些建议,诸如陪伴和情感支持就是很有意义的。在面对这些具有某种容易使人受伤的独特的心理的人群时,人们应当给他们发挥的机会,从而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之后逐步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自我的不断校正来实现转变。从而让他们的生活回归正轨,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人生乐趣。本书作者并不是纯粹地理论说教,对应的,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并加以分析。正是这种方式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心理学著作,这种讲述的方式使得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都能从本书中极大受益。专业读者获得是一些间接经验,这将成为他们日后进行临床操作的宝贵财富。普通读者也能够借由这些理论尽早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纠正,避免情况的恶化。

如离婚的父母会让孩子从小缺失安全感,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态度又会影响孩子对孩子的孩子的态度,这些无疑都是不利于亲密关系的维护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不能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这毫无疑问是悲剧的,本书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因为许多问题或许是历来都未被意识到的,比如传统的观念认为赞誉孩童会使得孩童骄傲放纵,这种观念的不断传承使得孩童出现内在的自卑,从而助推了抑郁的高发。

诚然,有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比如在贫穷的时代,将自己的孩子送给他人,这固然会造成孩童的心理阴影和对周遭环境的不信任不自信,从而在内心深处存有自暴自弃的心态。在现当代,这样的现象就很少有了,因为人们没有必要用自己的孩子去换得一家人的生存或生活了。

书本最后提到经历过痛苦的迁就或迁就的苦痛之后,人们的亲密关系就会得以维护。如何度过那段人生中的必经苦痛或者说让个人内在的小孩得到成长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本书的一些列回答就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亲密关系指南。今日的诸多家庭问题,诸如夫妻关系问题和孩童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的解决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解决和改善的方法。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五

想不到吧,过分溺爱也是一种虐待!

说到虐待,我们一般想到的就是身体虐待,包括辱骂,殴打,以及性虐待等。《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么书中,提到了另外几类虐待,虽然比较隐蔽,但是,对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影响,同样是重要而深远的。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是由罗西.马奇-史密斯写的,她是英国心理协会的注册心理治疗师,有20多年的执业经历,撰写了大量关于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心理专家。

在这本书中,罗西提到了几种虐待类型,有一些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1、身体虐待。

这是很容易辨别的一种虐待的方式,也是普通人容易理解的虐待方式。它包括殴打,体罚,性虐待等。

2、精神虐待。

有一个小男孩,父亲怀疑他是母亲和情人生的孩子,因此在所有的家庭场合他都遭到排斥。其他家庭成员在一个房间内吃饭,这个小男孩却只能在厨房里吃饭。虽然没有身体上的虐待,也没有挨饿、忽视或者性虐待,但是,小男孩的内心会络上抛弃和背叛的印记。

排斥在外是一种很典型的精神虐待。有些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恐吓他,我不要你了。甚至有些家长会把孩子关在门外,不让进门。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焦虑。

3、无边界虐待。

有一个女人嫁到夫家之后,一直都不幸福,丈夫和婆婆对她都不好。后来女人生了一个男孩,她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倾注在这个男孩身上。这个孩子有一点感冒咳嗽她都紧张得不得了。并且,她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妈妈是最爱他的,他长大以后要保护妈妈。男孩是夫家的第一个孙子,婆婆和丈夫对他都宝贝得不得了。但是,男孩子只跟妈妈亲。在孩子和婆婆、丈夫的对抗中,女人感觉到了胜利的喜悦,她把孩子抓得更紧了,男孩十几岁还跟着妈妈睡在一张床上,上大学也是妈妈陪着去。后来这个孩子走上社会后,根本无法一个人处理社会事务,出现各种适应不良,只能辞职回家啃老。

在这个故事中似乎不存在虐待的问题,只有过度溺爱。但其实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带着对夫家的报复,以及从孩子这里获取在夫家没有感受到的爱与关怀,让一个小孩从小就背负了沉重的爱的枷锁。而且为了自己的需要,她阻断了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的时机,使得男孩无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作者在书中说,一个过度受宠的孩子,过度为父母的个人需要而服务的孩子,或者其父母没有情绪边界的孩子,都可以说是虐待的牺牲者。

4、过于严苛的要求。

拿了第二名,她兴冲冲地抱着奖杯回家,谁知道妈妈并没有夸奖她,反而说,为什么你不是第1名,我的孩子必须是第1名。安娜只有更刻苦地训练,终于拿了第1名,但妈妈又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发现自己永远都没有办法满足妈妈对她的期望。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会拥有爱”的错觉,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之后,一旦别人对她有一点点怜爱,他们都会像飞蛾扑火似的紧紧抓住。

虐待对孩子的身心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幸存的秘密》的作者莫伊拉・沃克曾警告我们:“儿童虐待会导致巨大的发展性损害,这种损害有持续的影响,确认并接受这一点至关重要。这种效果并不会简单地随着孩子进入成年期而消失不见或蒸发。”遭遇过虐待的孩子对他人没有较高的期待,他们也不期待得到帮助,“在他们受到病态对待的时候,他们常常没有羞辱感。他们对自己感觉不到积极的信息,也不会传达积极的信息。他们不能轻而易举地自我保护。”

好的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漠不关心和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六

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是曾经的感受吗?

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吗?

我不是一文不值啊!

我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只是目前自己还未全部发现和看见,我的存在和出现本身自带价值。

想起绿水老师的一个词的提醒:比较。

……。

随后又一个声音提醒我:书还没看完,或许只是书中这部分刺激到你曾经的感受……。

“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要进入他人的生命,先得进入自己的生命。”

“所有的学习都是从自身的生命经验出发,去发展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知识。……”

自问:难道走进一个人的生命,只会用自己的`生命经历(经验)去感受另一个生命吗?

自答:多与各种特点的生命互动,去体验多中多彩立体的生命存在……。

或许我曾经的种种“痛苦”经历。是为了修炼我对此生命体验的觉悟和感知能力。

经历的痛苦感受越多,越是财富……。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七

以下是书中摘录的一些片段:

除非你体认到你有说“不”的'力量,否则你不可能真正的说“好”。

当下教导为我们,你今天所做的非常重要,因为你是在用生命的一天交换。

你选择看的方向,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事物,而你所选择往哪个方向看,决定于你希望看到什么。举例来说,如果你相信“不能信任人”,就会透过这片希望的滤镜观看这个世界,然后发现许多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你的信念影响你的选择、你走的方向,甚至你遇到的朋友、对手和命运。

我们人类,就像核桃壳:如果硬是要再不对的时间打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一旦成熟,你只要在正确的地方轻轻一拍,很容易就敲开了。

臣服是谦逊的行为,是认知到生命的神秘与深不可测。

我们以独立,有着各自不同命运的个体身份,出现在地球上。但就象每一颗分离的雨水都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意识海洋——神的身体的一部分。在我们同属一个家族的最高真理中,找到爱和内在的宁静。

当你开始透过一体的眼睛去看朋友、敌人、所爱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为难、困境和冲突都化解了,所有的伤口都愈合了,所有的矛盾都因为这基本的真理而解开。

当我们听到或读到一些话时,由于我们还不具备一定的修行,往往对那些话毫不在意,甚至觉得那些话都是无稽之谈,可笑透顶,因而那些话在当时根本不能触动我们,以至丝毫不能给我们任何启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你经历了许多,思考过许多,再次听到或读到那些话时,你会象平地起惊雷一样,为之一振,如同在你心灵的深处,射进一道美丽的阳光,驱散那多年的乌云,为你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

正如书中提到的那个核桃壳一样,当我们的思想尚未成熟的时候,被青涩的皮包裹着,如果硬要砸开,里面其实什么也没有,而且会溅一身污渍,而被砸的核桃也很痛苦。瓜熟蒂落,你甚至不需要轻轻一拍,就可以享受美味的果实。

有些话,你可以和别人说,但不能指望别人懂。动静有时,万物合一。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八

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很喜欢,封皮很精美,蓝色给人很舒心的感觉。

刚开始看到目录和作者简介时,心里有一点抵触,因为对身心灵还没有概念;尤其是看到王季庆老师的推荐序——《智慧的明灯》,更有一种不知内里的无所适从感;但是因为张德芬老师亲笔推荐,又不忍释手。

带着疑惑开始进入正文,小说的模式很自然,文笔也很朴实,慢慢的被吸引了。然而,真正触及心灵的是作者在全书中娓娓道来的十二个法则,每一个法则都以故事的形式串连,行云流水中不乏真知灼见,沁人心脾,丝毫觉察不到光阴流转。

其中的选择、现在、慈悲、信心、诚实、合一法则让人难以忘怀。

米尔曼先生这样描述选择法则:“你不需做任何事,只要认知到——每一个行动或不行动,都有其影响和结果,而你愿意接受这些结果,这个意愿便给了你力量和自由去选择你是谁、你在哪里、你要做什么。”一切选择都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你愿意。

而讲到现在法则时,他用一只猫详细阐述道:“不论什么时候,你的问题和烦恼都和过去或未来有关;你等于是在现在这一刻延续了你的问题,你给了它们注意力和能量,让它们在你脑里居住。”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像一只猫那样——永远专注于现在,当下这个时刻。

在慈悲这一章,米尔曼先生用简单的故事彻底触动了我的心灵:“就如你能从白鹭学习平衡,向猫学习现在法则,你也可以跟地球学习慈悲法则。我们人类蹂躏、践踏她的皮肤,我们砍伐、燃烧她的树林,我们剥削她丰富的宝藏,只顾自己的利益,却从未想过要得到她的同意或向她表达感谢。”“如果地球能原谅你的错误,你为什么不能宽恕自己,并给予他人同样的悲悯?”宽恕不仅是对自己,对别人更要宽容。

在最后一章里,米尔曼先生讲述了人类最神秘也是最为终极的合一法则:“当你透过一体的眼睛去看朋友、敌人、所爱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为难、困境和冲突都化解了,所有的伤口都治愈了,所有的矛盾都因这基本的真理而解开。”看到这里,眼前呈现的是萨顶顶那首《万物生》的画面,是呀,万物皆为一体,如同中国的太极,天地乾坤,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真正意识到这点,所有的一切才能化解。

自从第一次看完,每当有困惑时,总还记着拿起来翻看一下,总会让自己找回平和。在此分享给每一位有缘认识的朋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丝慰藉和温暖。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九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周阅读的是《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其实是写给心理咨询师看的一本书。它说道,人类的心灵恰如一座冰山,小小的一角显露在外,庞大的部分却隐藏在未知的神秘中。呈现出来的痛苦,无论愤怒、委屈、恐惧抑或是悲伤,或许你从来都不曾知道,它们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

书中说在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童年时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情感受挫和理想破灭,会在负性移情中重建,创伤是留在心底的抛弃或是背叛,是曾经被拒绝或压抑的冲动的延伸。

这本书我觉得读起来很难受,很想曾经看过得一本《卡耐基大全》,都是和我们讲述一个道理,然后举一些案例来论证它。但是问题在于它给出的这个道理或者看法读者已经赞成了,那这样看来,这本书是不是已经没有写出来得必要了呢?作者显然是将自己得一个经历或者找他求助咨询的案例写在了这本书当中,但并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这样就显得很苍白无力,就像呼吁也只有呼吁。

作者将目前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者一些反应一步步归结为童年的遭遇,在我这里只能得到三分之一的票数。哪怕我们岁数再大,我们的内心中依然会有一个小孩,它可能再继续否定你自己的本身,或者带走你的一些自信心。就我自己举个例子,我童年时期是在我舅舅家度过的,父母不在身边。我舅舅是小学老师,同时也教我课程,负责我的学业教育。他是一个很严苛的`人,生起气来很恐怖,周一到周五是不许我看电视的,晚上七点就得回房间睡觉,考试考的不好或者其他令他不满意的事情还会打骂我。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对我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是因为他的严苛,我才会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因为没有电视可看,只有看书。但与此同时,也给我的心灵上带来了一定的创伤,我从一个活泼的小朋友变成了一个沉默内向的人,我不愿意去与其他人交流,我更愿意把事情放在心底。更不愿意去与我舅舅或者长辈沟通,因为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我害怕自己又犯了什么错误,然后挨骂挨打。不巧的是我的初中高中班主任也是很严历的一个人,所以到了现在,我都不是很愿意和长辈们去沟通,也不知道怎么去和他们交流,这是我所认识到的自己的缺点。我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来看这本书,可能会更有共鸣一些吧!

说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去追着不放。今天一位同学说的很好,她说爱的对立面其实不是恨,而是漠然,就是你内心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已经没有任何的反应的状态。我想想也是,恨是带有感情的,说明还在意,而漠然是真的没有感情了。说到创伤,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愈,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夏目友人帐》这部动漫的原因。我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和世界都是温暖的,就想夏目里面说的:“我想称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相待的感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7795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