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故居在哪(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16:15:32
霍元甲故居在哪(4篇)
时间:2022-12-22 16:15:32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霍元甲故居在哪篇一

巴林奇石馆为珍藏和展示巴林石精品之地,馆内现珍藏巴林鸡血石、巴林福黄石、巴林冻石、巴林彩石、巴林图案石及巴林工艺精品两千余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极品“巴林鸡血石王”,此石墨赤分明,血色鲜艳欲滴,绝世无双,被视为镇馆之宝,将永藏馆内。

巴林奇石馆的建成,受到了国内外社会名流、文人雅士、金石专家的广泛赞誉,慕名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巴林右旗又一旅游新景点。

巴林奇石馆交通:从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出发,到巴林右旗政府所在地大阪镇每天都有好几班长途车

巴林奇石馆门票:10元/人

巴林奇石馆住宿:赤峰市区内有多处宾馆、招待所,住宿方便,到相对偏僻的地方旅游,你也可以选择到牧民家中住宿,牧民民风淳朴,豪爽好客,定会热情招待。

美食:赤峰的风味食品有哈达火烧、哈达饼、对夹、手扒肉、烤全羊、奶制品。

土特产有达里名鱼、鹿系补品、宁城老窖酒、巴林美石、林西水晶、长城挂毯、青铜制品。

霍元甲故居在哪篇二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龙宫”的门前,这里是崆山白云洞五个洞厅中最新、最奇、最险、最幽的洞厅。龙宫游程约一华里,上下落差50米,洞道曲折多变,如一条游龙。洞底还有多处水池,比较潮湿,以小型钙华沉积造型为主,小巧玲珑,精妙绝伦,已命名的景观有50余处。现在让我们做一次龙王爷的特邀佳宾,做一次龙宫探奇吧!

瞧,映人我们眼帘的是一座“海底仙山”,这些酷似海珊瑚的景观,是毛细管水沉积析出的石针和石花。那只象大海螺,取名为“海螺王”,那只象造型优美的“大金鱼”,因害羞,只露出了个大尾巴。

这个洞目前还没有开发,洞内主要有(照片上的)“玉叶托塔”、“金墩玉柱”等十分奇特、罕见的景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组景观叫“玉洁冰清”。有的钙华含杂质少,洁白如玉,有的含有一些铁质, 微微发红,在彩灯的照射下,真是斑澜多姿,富丽堂皇。

这里是个珊瑚洞,请大家欣赏。

各位朋友,这里是一处典型的石瀑布。它是洞壁后的裂隙水流,

向外渗流时,在这里形成的石瀑布。石瀑布洁白无瑕,灯光一照,如亭台楼阁,好象蓬莱仙岛的“海市蜃楼”。请向后上方看,这个石柱,如冰似玉,光洁透明,堪称龙宫一宝。

这组景观叫“玉龙潜卧”,看那一簇簇不同于周围颜色的石针、石花沿着洞壁裂隙丛生伸延,宛如一条白龙潜卧于洞中。

这个景观叫“双塔争雄”。请看,右边那个已成了石柱,它生长的比较快,它是胜利者。

各位游客,过了这两座石塔,我们将沿着石梯下到龙宫最低处,要注意安全,小心路滑。

我们现在已来到整个崆山白云洞的最低层,其高度大约比洞外的公路面还要低一些。这里下面是一个水潭,大约与现代地下潜水面一致,已接地下泉水,至于这个支洞还有多深多长,有待我们继续探明开发。

请看,这对怪石很象一对海龟在谈情说爱,所以叫“二龟对吻”。这个巨石上圆形的空洞,在地质学上叫“海眼”,是地下漩涡水流溶蚀而成,这类洞穴穿通了岩石,叫穿洞。这里洞底已和地下水相通,狭深的洞道仍积着水,原先游客需乘船通过,为了节约时间,现架了石板桥。

请看,这组景观叫“海底森林”,有不少石钟乳悬垂于洞壁,有两根已接天立地,成了石柱。这是我们白云洞中所看到最低处发育的钙华沉积物。

这是海底狭谷,陡峭狭窄,幽深难测。请朋友们小心,拾级而上。

请大家在此稍事停留,这一汪池水,传说是龙女淋浴之处,这里还有段乌贼偷看龙女洗澡的有趣传说。传说不足为奇,真正称奇的是这里有好多根线型石管,它们上下精细一致,比较均匀,并且是空心的,在其它洞穴中是不多见的,这是喀斯特溶洞中地下水的一大杰作。它的形成是这样的,洞顶岩体中的溶孔或溶隙的渗流至洞顶板,形成小水珠,由水珠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其迅速释放出二氧化碳,出现碳酸钙(钙华)薄膜沉积,中间空心,不断地渗流滴水,沉积物延长,形成长长的石管。我们在迷宫洞前看到的那根“朝天一柱香’’也是这种石管。

这里是龙宫“珍宝谷”,里边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这是龙王为迎接我们摆下的“桃源盛宴”。

请看这边,又是龙宫洞中精美景观之一,岩壁上有无数毛细管水渗出,结晶了无数个晶莹的石花、石针、石珍珠等微型景观,它们又簇拥在这块圆型的洞壁上,好象是龙女刺锈的锈花盘,这是龙宫洞的又一艺术珍品,我们取名为“龙女刺绣”。

这里是葡萄湾。请登天梯。

这里是龙宫最大的洞厅,八面石壁,岩纹纵横,似蛟龙盘踞,因此我们叫它“群龙聚会”,实际上它是距今五亿年前在海底沉积的鳞片状灰岩地层,在毛细水流作用下形成的龙状石纹。仔细看,你会看到老龙王、土龙、玉龙、还有黄龙、苍龙、变色龙等各种造型。

朋友们,请向右看,这里的石幔和一些微型钙华景观,好像锦绣玉帛,我们叫“龙女仙阁”。

请看左上方的“龙子纱帐”,实际是一个典型的大石幕。

这个洞穴,是龙宫中无数个小支洞之一,有人说这是龙宫中的“冷宫”,囚禁犯法的虾兵蟹将之处。我们要登第二道天梯了,共18级,一是取一路平安,8是步步发财之意。朋友们,现在我们走到了龙宫的绝佳境地——仙山琼阁。这里集人间、天堂、地府景观之大成,是白云洞的绝中绝,奇中奇,是溶洞之精华。这里景观密集,一步数景,步换景移,满目是景,这是白云洞区别于其它溶洞的显著特点。请看,这里的石花、石笋、石管、石钟乳、石帷幕、石瀑布、彩色石幔等应有尽有。它们千姿百态,标新,立异,其丰度、密度、变化度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被专家们称为我国北方难得的岩溶造型博物馆和地下迷宫。

你再看这满壁的针状石花,生得多么精致,多么优美。瞧那细细的针状造型,是花瓣,又是花蕊,你说它们中间哪一枝更美呢?这奇特的针状石花是怎么形成的呢?据专家考证,毛细水在苯发过程中发生一种特殊现象,称为毛细现象,岩溶滴水受毛细现象的影响,不断发育成长,形成这一簇簇石花,这种石花在其它溶洞比较罕见,有的也不如这里的精美。因此,针状石花是我们崆山白云洞的第六绝。

请看,这边一组景观,我们叫它“竹林屏障”。这一根一根石柱,不仅有粗有细,而且每一根石柱象竹子一样长着“竹节”,这是怎么形成的呢?显然由于上边顶板和下边底板受力不均,如下底板下移,石柱断裂开口,后又被钙华所充填堵塞,于是形成了竹节状遗迹,一个遗迹就是断裂过一次的证据。由此可见,只有经过曲折坎坷的历程,才能塑造出奇丽绝世的景观。宇宙万物如此,人生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看,那边一簇簇的石针层层叠叠,宛如仙人掌一般,我们称其为 “千年仙掌”,这是龙宫最后一个景观,仙掌好象举手告别,欢迎再来龙宫一游。

我们登上龙门天梯,跃出龙门,又重新回到人间了。

朋友们,“天堂”太虚幻,“地府”太阴森,“龙宫”太寒冷,以我看还是人间好,您说是不是?你看,“雄鸡”已经报晓,东方已经发亮,穿过 “夹背石”,我们就重回人间了。请看那边“万家灯光”,通霄达旦;那边“五谷丰登”,“果实”累累,上边还有一枝“白色辣椒”呢!屋顶上的“孔雀”已经开屏,正在欢送大家呢。

请大家看,这只“甩鼻小象”在同这“宝塔”比高,它那天真可爱的样子,多自信!旁边,这只雪白的“波斯猫”,转动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望着高塔,大概是为它们这一比赛仲裁吧?这一景观我们叫“灵猫望塔”,这是我们崆山白云洞的代表作。

朋友们,如果您有兴趣,请在“灵猫望塔”前留影纪念。

我们临城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游完溶洞后,向西三公里,还有千亩水面的歧山湖,湖光山色,美景如画。湖上还有游船、大型水上游戏机——“激流永进”等游玩项目(指照片)。从溶洞向西北8公里有丹霞地貌、挺拔秀丽的天台山,五百亩柏林遮天蔽日,登上五百阶天梯,可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大家既然已来到临城,看了溶洞,再爬爬山,看看水,才不枉此行。

您瞧,那边帷幕已经落下,标志着这次白云洞游览到此结束,我衷心希望这次白云洞游览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欢迎大家下次再来。

朋友们,再见!

霍元甲故居在哪篇三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殷商古城——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地处武汉北郊黄陂区盘龙湖畔。盘龙湖将其三面环抱,因此得名盘龙城。1954年,长江洪水泛滥,武汉受灾。防汛中,人们在盘龙湖取土筑堤,意外发现了这座殷商文化遗址。这座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城,也是继安阳殷墟以后的第二最早古城,于1988年 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已入选为中国20世纪一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下面先让我们到图片陈列室对盘龙城作一个具体的了解吧!这座建于商代前期的古城,其范围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 1000米。城内有宫殿区,城外北为平民居住区,南为手工作坊区,东西为墓葬区。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遗址城内东北部三座大型宫殿基址坐北朝南平行排列。城外四周分布的手工作坊、小型墓地、简陋民居残迹以及城外较远的大型墓地,典型地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即宫殿在城内,居民区、手工业区在城外。

这是一号宫殿的图片。一号宫殿基址面宽39.8米,进深12.3米。基址台基向四面倾斜,地面铺碎陶片,起散水作用。从残存的柱洞和墙基可以推断,这是一座由中分四室排列的宫殿。四室由木骨泥墙分隔,中间二室较小,且前后各开一门,而两端二室只有正面有一门,估计是有后窗的。四室之外有一周宽约2米的回廊围绕,回廊外沿有43根木柱,回廊与主体建筑之间,组成了重檐层叠的宫殿,屋面向四面斜坡。这种建筑格局与古代文献《考工记》等记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阶”等商人建筑格局是完全一致的。“四阿”即四批顶,“重屋”就是重檐,“茅茨”就是茅草盖顶。

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一号宫殿南面约13米处,东西长27.5米,南北宽约10.5米,四周有大檐洞8个。由于基址中间没有间墙,这里应该是一座大空间的厅堂。根据一号宫殿在后,二号宫殿在前以及结构来看,这可能是“前朝后寝”或称“前堂后室”的布局。文献《考工记》追述周代宫廷是“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盘龙城一号宫殿有四室,可能为嫔妃起居室,这二号宫殿中间没有间隔,应该就是臣僚们参政议事的地方,当然也不能排除是举行庆功、赏罚、婚丧、祭祀的场所。而这种“前朝后寝”以及廊庑、城垣环绕的格局,便成了此后3000多年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

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到盘龙城遗址现场边走边欣赏。按照当地老一辈人的介绍,在1954 年以前此城四周城垣高出地面7到8米,底宽约20米,而且轮廓完整,是一座外陡内斜的土城。外坡陡峭,难于攀登;内坡斜缓,便于登临防守,这样设计是处于设城自卫的考虑。城垣每面中间有一个缺口,应该是当时的城门。由于后来从地表上取出大量的土方,城垣面貌变化很大,今天仅存了这古城西垣和南垣部分,但它们仍高出地面1到3米。

好,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这城垣外的这条深沟了吧!这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壕沟与城垣走势一致,口大底小,沟面宽约14米,沟底宽约4米,距今地表约有9米。沟底还发现了大量残存的木板、木柱,据推想这可能是当时河上架的桥梁材料,桥用于通行。在壕沟外侧分布着商代遗址,经考古工作组发掘探测的结果断定:城垣的建构,应该在商代早期,距今已有3500多年,属于奴隶主统治时期的社会。城垣的夯筑法是用层层水平式的夯土筑出城垣的立体部分,同郑州商城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它的规模要比郑州商城小得多。这种中原文化风格建筑,可以推断是由中原人带来的。

大家从现在古城内部的现场看,这里地势高低不平,东部为高地,西部为洼地,落差较大。高地为夯筑而成的土台,低地可能是以为筑城,筑台取土造成的,后来就成了城内的池沼或饮水池了。东部土台上地势平坦,夯土最后有1米左右。这里发现有建筑基址,以及上面的宫殿建筑,宫殿外侧的建筑遗址可能是配殿之类。古人是水平相当高的建筑师,这种高台建筑除了取得层叠巍峨,远看有“空中楼阁”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能取得防水、防潮、通风、采光的好处。从防御角度看,它有居高临下,便于了望、利于防守的优势。真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经典之作啊!当然这种高台建筑,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说到政治,我们不能不说说盘龙城战争军事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居民属于三苗。据遗存和文献记载,武汉最早的市民应该是位于三苗地区的盘龙城中居民,而三苗就是武汉最早的名称。三苗不是一个单纯的族体,而是一个庞杂的族系,其部落纷繁复杂,族民们英勇善战。三苗鼎盛时,曾一度进入中原南部,同当时中原最早的夏王朝发生过冲突。传说夏国君王大禹曾南征三苗,经过艰苦的战争才取得胜利。到了商朝,商王为了扩大在南方的势力,为了争夺南方资源,发动了南征,在武汉等地驻军和移民,使长江中游大小部落俯首称臣。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商王盘庚迁都殷城,其势力继续向南延伸。其中一支进入了汉水流域的涢水、滠水两岸,就是今天的安陆、云梦、黄陂等地区。在今天盘龙湖畔构筑土城,大兴宫殿、作坊,铸造铜器,造就了商人在大江以北的一座坚实的军事堡垒,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展现武汉市文明曙光的军事堡垒,在历史上只是一闪而过,仅保留了近三百年就没落了,只留下一座城池,在武汉北郊沉寂了数千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盘龙城被攻陷时的画面,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城内贵族们早已喝得东倒西歪,城中的奴隶和城外的三苗人拿着武器,里应外合,出其不意地同贵族军队拼死硬仗,整个盘龙城中火光映天,商朝贵族落荒而逃。正是三苗人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终于赶跑了中原商人,而这座兴盛一时的商代城堡最终埋没在了武汉的荒郊野外。我想,盘龙城的兴盛与没落也正双向反映了积极进取、宁死不屈的楚文化精神层面的特征。

好,接下来,让我们参观一下盘龙城文物展览室。在这里,出土文物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艺术之感人,是盘龙城遗址的一大特色。他展现了我国南方古代文明的瑰宝,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景。这里出土的文物有青铜、陶器、玉雕、木雕和石雕等多种物件、在生产方面,则有锸、羌、斧、铲、锛、凿、锯、刀、镰等些是衡量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尺;在礼仪祭祀等方面,有鼎、鬲、甗、簋、斝、爵、觚 、盉、罍、卣、盘等,这是奴隶社会一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兵器方面,有戈、矛、斧、钺、刀、镦、镞等数种类。特别是厚重的大钺、既是战争的重要武器,又是“大辟”的刑具,说明当时这里曾驻有一支装备“先进”的部队;在食器和饮器方面 则有鬲、鼎、甗、斝、爵、杯、簋、盆、碗、瓮、缸、豆、壶、罐等器具。其种类、形制益臻完备。大家看这些随葬用的酒器,有酿酒用的罍,贮酒用的壶、卣,温酒用的盉、斝,饮酒用的爵、觚等、其种类数量之繁多,令我们不禁想到,我们的祖辈们是如何的嗜酒啊!

这些文物大都造型典雅,雕饰奇巧,线条流畅,仅铜器上使用的纹饰就有饕餮纹、夔纹、目云纹、弦纹、夔纹、三角纹、圆圈纹、镂孔、涡纹、云雷纹和线纹等。如这饕餮纹,古代传说是一种食人的猛兽,眼如铜铃,口似血盆,令人毛骨悚然。《吕氏春秋》上说的“周鼎者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它象征了一种权威。

随着这个富含文化的千年“死城”的沉寂,楚国的先民带着中原文化在荆楚大地成功地与本土三苗各族融合,随着楚国的强盛,形成了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中华主流文化之一——楚文化。正是盘龙城引进了中原文化,传播了开创的精神,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加快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成为了博大精深,异彩分呈的文化的渊源。才让我们于数前年后在这个车水马龙,灯火阑珊的都市之外的承载悠久文化盛宴的殷商博物馆心有所获!

霍元甲故居在哪篇四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应该是千余年前了。简介有曰,白鹿洞书院,庐山五老峰东南,地处庐山区海会镇与星子县白鹿镇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书院辖地三千亩,古建筑面积近七千平方米,由先贤书院、紫阳书院等五个院落组成。院前有小溪一道流贯全境。

从九江市区坐车出发,途经庐山区,到达白鹿洞书院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时正春季,白鹿镇的田园一片郁郁葱葱,春色宜人。野风吹进车窗,油菜花香掺杂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拂起春意阑珊。轻轻的汲一口,似乎还带着点太阳的味道,十分的惬意。偶尔也看见几个农民在田间耕犁,悠哉的样子倒更像隐居之士。不知道当年陶渊明先生采菊东篱下之余,是否也这样耕犁呢。边欣赏路边景色边遐想的时候,不觉已近书院。最后一段路是下坡,穿过高大的树林,展现在眼前的白鹿洞书院,一派古木参天,台榭楼宇,青砖院墙,历史的印记犹然在目。

礼圣殿是游览的第一景。作为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和历代儒学圣人施之以理的地方,这里的建筑气势恢弘,文化气息浓郁。大殿重檐、九脊、谒山顶,灰瓦白墙,黑柱红拱,飞檐凌空,巍峨壮观。无愧为书院现存最大、规格最高的古建筑。步入大殿屏息凝目。殿中有康熙手书的“万世师表”匾额,正中为孔子行教图石刻像,像下有石质台,上摆石香炉和石花瓶。香烟萦绕,更添几分庄重、几分虔诚。后壁左右立着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碑刻大字,中华民族传统的古朴思想气息扑面而来。“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天高地下,四时万物共流行。”历史的长河沉淀了多少闪光的思想!多少大浪淘沙后的优秀文化,才孕育了今天现代文明的辉煌呵!

出礼圣殿,进明伦堂。明伦堂即是书院的讲堂,在礼圣殿侧门边上。砖木结构,面四间,白墙、灰瓦,前后各有门,后门直通白鹿洞。堂内陈列有仿古的授课时用的桌椅,有讲台,有戒尺,四周墙壁挂满了书法对联,或苍劲、或端庄、或龙飞凤舞。找个座位坐了下来,想象先生在讲台上喊一声“上课”,台下学生萧然、然后朗朗读书的情景,不禁笑了。想当年多少先贤在这讲学谈经。如今我辈尚能在此一忆古韵,意犹足已。

没有从后门出,而是通过一段狭窄的走廊行至后山的白鹿洞。有两层,下为白鹿洞,洞上楼台——思贤台。洞前的两株桂花正是绿意盎然。洞不大,正中是一尊石鹿,竖耳昂首,神态悠然,鹿身的石头表层有些班驳,而唐宋风骨依存。立在石鹿身后的石碑,字迹已经难以辨认,清寂的白鹿洞内鳞生着赏目的青苔。“君家白鹿洞,闻道也生苔。”虽时过境迁,但眼前的光景却是如此般的相像。古洞幽深,思绪绵绵,沿墙攀缘的古滕,墙角簇生的山花,辉相生映的苍松翠竹……怡然成画。等上思贤台,思及不同年代的先贤在五老峰下隐居读书时的情景,感慨不已,敬仰不止。我俯首沉思,或举目远眺,都沉浸在那古老文化的悠远之中。以求自己的心灵在这古文化的悠扬之中得以尽情涤荡。

下思贤台,过行台、崇德祠,进林业高等学堂,在延宾馆院内,朱子铜像目视手中的经书,面色严峻、神态认真泰然自若。似在思索授道之法,以求“传道授业解惑”。贯道溪旁有一亭,名为独对亭。在游览了两个小时之后,不妨领略一下此处悬崖峻峭、下临湍涧的美好风景。“凌空何所依,磅礴厚有机……凝重尊以老,五一谁当之。”描写了独对亭美好风景的同时,也写下了朱熹的不朽功绩。枕流桥下枕流石。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传奇。

中午12点左右,在棂星门前的一排石桌子上,拿出自带的干粮开始享受美味的午餐,之后,听听音乐,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这景这情竟是如此和谐,一时精神炯爽意气风发。

下午2:10,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归程。一路上,回味着白鹿洞书院她那可叹可赏的千古文化底蕴。“白鹿无踪,与唐文宋理都成陈迹;青山常在,共民生国运大启新图。”白鹿洞书院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她的美丽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我们肩负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春风化雨,千年的白鹿洞书院,正延续着她儒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822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