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蜡烛小班教案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02:28:10
最新蜡烛小班教案范文(16篇)
时间:2023-11-03 02:28:10     小编:文锋

教案可以使教学有计划、有条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教学策略应该多样化和灵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案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蜡烛小班教案篇一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1课时

1。 预习课文,

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1 、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300字左右即可。

蜡烛小班教案篇二

《蜡烛》以散文章法构筑画面来显现作家的主观情绪。这类小说同样离开了情节的框架,作家精心准备了一幅画面,画面可能是一个人很短时间内的生活内容,透过画面,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生活状态或心灵状态,体味出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情怀和爱憎情感。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蜡烛》教案设计。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红军战士

蜡烛小班教案篇三

一、了解蜡烛。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蜡烛世界。

师:你们看,教室里都是什么啊?蜡烛有什么用?漂亮的烛火在干什么啊?

二、神奇的烛油。

烛油宝宝看到烛火宝宝跳的这么开心,它忍不住了,它也想出来跳一跳,烛油宝宝会在哪里跳呢?它说想出来到我们小朋友的画上来跳舞,(教师出示幼儿的半成品作《小鱼吹泡泡》)。烛油宝宝说它会跳吹泡泡舞呢!

教师将烛油自由溅落在半成品的小鱼画上,重点讲解滴烛油时的疏密和画面的布局,引导幼儿注意画面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教师边示范边结合一些安全要求。

2、引导幼儿发现蜡烛滴画的秘密。

烛油宝宝吹出来的泡泡漂亮吗?烛油本来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吹的泡泡这么漂亮?

教师小结:原来是烛油是白色的,它滴到纸上后,纸的颜色就透了出来,所以小鱼的泡泡特别漂亮。

3、引导幼儿用深色颜料涂上底色。

现在这些泡泡的颜色我们还看不清楚,我还想变一变,(教师示范再刷一层底色)你们看烛油宝宝吹的泡泡是不是更亮了,这幅画是不是更漂亮了。

4、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半成品作品“我们怎么样才能使它更漂亮?”教师不做任何评判和指导。

三、“我也来试一试”,幼儿尝试作画。

1、点燃蜡烛,随意滴画。注意画面的合理性和丰富性及用火的安全。

2、滴好后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涂上底色。(快的幼儿可以到区域中尝试画第二幅)。

四、师生一起参观、讲评作品。

五、活动结束。

蜡烛小班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记叙文六要素,概括文章大意。

2、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烛光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分析蜡烛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读导读,概括提取关键词。明确:战争

老妇人

苏联红军

蜡烛

瓦砾

地窖

鞠躬

匍匐

闪烁

颤巍巍

迫击炮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主要是记叙成分,默读课文,时间:1944年9月19日(第一段)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第一段)

人物:老妇人玛.育乞西、苏联红军契柯拉耶夫 事件:(起因)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牺牲了。(2—7段)(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危险,安葬了这位年轻的战士。(8—27)

这是一篇记人的记叙文,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个人物?

明确:老妇人(玛俐.育乞西)

那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个老妇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请用词语或短语来概括她。(形象及其依据)请同学回答:.....(从哪儿看出来的?)

4、分析一下文中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1)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15段)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22段)“跪”说明年老体弱,行动艰难(23段)“路并不远,总共不到十步,……”这样细致的描写仿佛情景历历在目,好像连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

3)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25段)“跪到死者旁边”、“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可以看出老妇人埋葬烈士的礼仪非常具体,她把死者当做是她至亲的人,非常感人。4)点在坟上的蜡烛具有特殊的意义。(28段)“跪在……揣在怀里……喜烛……珍藏”这个蜡烛对她意义非凡,然而她却把它点在了苏联红军的坟头。表达了她对烈士深深地敬爱和哀痛。

在掩埋红军的这个过程中老妇人,作者三次写了老妇人“爬”,“跪”,a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b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c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烛光”在文中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1)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2)寄托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文章主旨

蜡烛小班教案篇五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4、根据课文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老妇人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5、小结本课时教学:

布置思考题: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复习导入。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刻画老妇人的细节描写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然后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3、再找出刻画老妇人所用的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交流评价,看谁写的最为妥贴。

4、引导讨论:

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5、小结课文教学,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见自读课本)。

蜡烛小班教案篇六

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蜡烛小班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记叙文六要素,概括文章大意。

2、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烛光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分析蜡烛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读导读,概括提取关键词。明确:战争

老妇人

苏联红军

蜡烛

瓦砾

地窖

鞠躬

匍匐

闪烁

颤巍巍

迫击炮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主要是记叙成分,默读课文,时间:1944年9月19日(第一段)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第一段)

人物:老妇人玛.育乞西、苏联红军契柯拉耶夫 事件:(起因)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牺牲了。(2—7段)(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危险,安葬了这位年轻的战士。(8—27)

这是一篇记人的记叙文,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个人物?

明确:老妇人(玛俐.育乞西)

那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个老妇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请用词语或短语来概括她。(形象及其依据)请同学回答:.....(从哪儿看出来的?)

4、分析一下文中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1)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15段)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22段)“跪”说明年老体弱,行动艰难(23段)“路并不远,总共不到十步,……”这样细致的描写仿佛情景历历在目,好像连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

3)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25段)“跪到死者旁边”、“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可以看出老妇人埋葬烈士的礼仪非常具体,她把死者当做是她至亲的人,非常感人。4)点在坟上的蜡烛具有特殊的意义。(28段)“跪在……揣在怀里……喜烛……珍藏”这个蜡烛对她意义非凡,然而她却把它点在了苏联红军的坟头。表达了她对烈士深深地敬爱和哀痛。

在掩埋红军的这个过程中老妇人,作者三次写了老妇人“爬”,“跪”,a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b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c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烛光”在文中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1)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2)寄托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文章主旨

蜡烛小班教案篇八

内容预览:

3蜡烛

西蒙诺夫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同学们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四、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二。2)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把握记叙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老妇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层次的体会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蜡烛小班教案篇九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文章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物象导入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本文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蜡烛”有何意义。)

二、内容感知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三、语言品味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习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四、延伸拓展

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蜡烛,它。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本文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

课后从物象、内容、情感三方面赏读《百合花》(茹志鹃)。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是借白净纯洁的“百合花”的意象来表现中国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百合花。在题材、主题与写法上与蜡烛一文都有相通之处,课外阅读既是巩固课堂教学,也是拓展训练。)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

3 蜡烛

西蒙诺夫

课型:新授课

(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同学们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四、课后练习: 1)课后练习二。 2)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书设计:

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把握记叙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老妇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层次的体会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一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1、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二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课文中圈出来的会认字6个,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能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运用探字理、比较、小窍门、部件记字等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观察字帖,并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2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能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识字、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课件、词卡、图片、

学具:学具袋

一、直观趣引、巧妙复习。

师:(出示课件“红蜡烛”)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蜡烛。

师:出示“蜡烛”两字(目的.:复习字词,引出课题)读词,出示“红”,齐读,板书课题。

回顾课文,同时引出点花炮的三个小动物:乌龟、黄鼠狼、野猪,(出示图片)。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胆小的乌龟、黄鼠狼和勇敢的野猪是怎样点花炮的。

二、主动体验、夯实认读。

1.抓词带段、巧解词意。

学生回答:“抽签”。

做“抽签”小游戏,(目的:体会“抽签”的意思的同时,引出课文内容。)抽到“读”的就来读课件出示的句子:“大家决定抽签——抽着“去”的就去点花炮。”

认读“抽签”,多种方法学习“抽”。

2.整体认读,快乐体验。

(1)师:第一个抽到“去”的是乌龟,我们一起去看看乌龟是怎样点花炮的好不好?指生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乌龟只好鼓起勇气向花炮爬去。”)

指导朗读。

认读词语“勇气”,学习“勇”。

(课件出示“他刚刚挨近花炮,头就缩了进去,再也不敢伸出来了。”)指导朗读。

出示词卡“伸缩”,认读。

师:你们想看看小乌龟是怎样伸缩头部的吗?(出示课件“小乌龟卡通图”,目的体会“伸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缩”。

回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师:乌龟没点成花炮,我们再来看看黄鼠狼的表现吧!谁来读一读第六个自然段?

指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黄鼠狼是怎样点花炮的?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可他光绕着花炮转悠,就是不敢去点火”)体会“转悠”。

指导朗读。

出示词语“绕着”,读词。学习“绕”并组词、扩词。

回读课文。

(3)师:与乌龟和黄鼠狼相比,野猪的胆子怎么样呢?

指生读第七个自然段。学生汇报“勇敢”。

(课件出示“野猪可勇敢了。他跑上前去,把那家伙点着了。”)体会“勇敢”并指导用这个词练习说话。

指导朗读。

师:那么当野猪去点花炮时,大家的反应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大家都钻进草丛,把耳朵紧紧捂住,眼睛也不敢睁。”)

出示“不敢睁”,并学习“睁”字。

回读课文。

师:勇敢的野猪把这个家伙点着了,它炸了吗?它静悄悄地发出柔和的亮光,原来,它是一支红蜡烛。

(课件出示“红蜡烛”图片)什么样的光是柔和的亮光呢?不柔和的亮光又是什么样的呢?(目的:对比体会“柔和的亮光”)指导朗读。

出示“柔和”,读词并学习“柔”字。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快乐闯关、成功展示。

1、摘苹果。

2、找朋友。

3、一字开花。

4、指导书写两个字“爬”、“胆”。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三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1、资料收集。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设计教学时考虑文章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今天,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背景和常识介绍

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

三、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提出4个问题,首先我们先问问蜡烛:

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教师解释一下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安排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是抓住主要情节,内容准确。

一位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四、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文章的感人之处。侧重于段落,句子和环境,人物。具体表现在:

1、炮火连天

2、老人衰弱

3、安葬行为

4、点亮蜡烛

5、烛光闪烁

(教师适当加以指点,可以多读读,加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理解,语言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加以分析。

五、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参考: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是一种对烈士的哀思

是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是一种战斗的情谊等等

(教师适当拓宽思路,允许有不同见解。)

六、蜡烛啊蜡烛,我想对你说

1、今天我们学习了本文,也了解了蜡烛的含义,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啊,我们有很多话要对你讲。蜡烛啊,蜡烛,我们想对你说……。

每个人阐发自己的心声,说1~2句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对学习完本文后的感受。)

(由学生自己发言,其他同学适当评点。)

七、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令人敬佩,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1、针对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文章,可以侧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2、课后寻找类似的文章,收集到以后整理好张贴在教师的“文学天地”中,其他同学可以在课后阅读,增长见闻。

以上两个作业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做。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四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朗读法、引导法。

录音机、投影仪。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五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1.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蜡烛小班教案篇十六

: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1 、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0097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