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爱弥儿阅读心得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08:10:10
优秀爱弥儿阅读心得大全(16篇)
时间:2023-11-03 08:10:10     小编:翰墨

一段时间过去了,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了。分类是将事物按照其特点和属性进行划分和归类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总结范文,有需要的可以参考一下。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一

今年暑假经俞老师推荐看了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让我很有触动的是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照自己,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还未懂事的时候,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看完此书,我静静地思考。作为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出发点肯定毫无疑问是为孩子好。但换位思考,对于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中产生的,因为家里有6双眼睛无时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被“监督”的状态,他会感到紧张,也许还会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独一无二的认知过程,他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平衡好来自社会的压力与践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获得幸福。

这个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对于教育新政的实施,有喜有忧,喜的是从国家层面已意识到教育体制的优化刻不容缓;忧的是双休日我们将何去何从?冷静思考过后,我想凡事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从容的应对“自然的存在”,平衡好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回归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导鼓励孩子去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进一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在学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机遇也有挑战。唯有积极努力,唯有全面发展,才能不负国之栋梁之使命!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二

最近我怀着对法国作家卢梭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爱弥尔》。《爱弥尔》一书用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小的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去其粗”,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三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__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卢梭还认为劳动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养自由的方式也应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四

《爱弥儿》,这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爱弥儿》的读后感邵洁洁。”这样的不朽之作,令我肃然起敬。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虽然从现代社会看来,把德、智、体的教育截然分开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以下我将讲讲让我产生共鸣的两点教育思想。

书中强调:“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们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五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六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七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八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九

百年积累的财富比过去几千年积累的还要多,知识呈指数增长,所以仅仅对儿童进行体力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还要注意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不过他推崇的自然教育把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儿童本身,对儿童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卢梭主张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阶段。卢梭说,“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学问”,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的知识,反对抽象地啃书本,甚至在儿童阶段,卢梭极力反对进行语言和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育,认为它们都离儿童本身的经验太远,对儿童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学习是无效的。卢梭的直观教学法还对教学设计领域产生了影响,在社会经验不足的儿童阶段,即使是传授知识,都应该将学习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道理论述,这才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中体现得很明显,你会在小学教材里发现很多插图,同时他们的书本颜色通常也是很鲜艳的,因为“儿童喜欢颜色鲜艳”。当然,直观教学法和实物教学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校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具,就拿卢梭举例教育爱弥儿跑步的例子来说,跑步就需要场地的支持,此外,直观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善于把抽象的知识或经验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直观的经验相联系起来。也有人对过于直观的教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直观教学只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而对孩子的抽象能力锻炼很少,不利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等。

第三,卢梭提倡个性解放,自由教育。这个自由不是任意无度的自由,而是在有限制的自由。体现在教育中便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中国的基础教育受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较大,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时候,过多地重视了教育的产出,统一学习步调,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认知、情感上得到提高,殊不知,过分地统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我是不同意行为主义学家说的“给我足够的条件,我能让任何一个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医生、律师等”的观点,人和人的出生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书,教育要建立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所以要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儿童能够发展个性,不受过多教育的束缚,此外,因材施教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水平不同或者起始能力不同的儿童,要进行仔细地辨别,制订出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方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他教育爱弥儿过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第一卷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到农夫粗鲁、仆人等,认为由“仆人带大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仆人”,还有对保姆工作的蔑视等,都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发展培养人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教育“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当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的时候,他们就把资产阶级的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了。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第四,卢梭的教育对象过于理想化,把社会看得很悲观。我们从卢梭选拔爱弥儿的过程就可以看到,卢梭不愿意收一个身体脆弱的孩子为学生,因为他不相信一个成天为健康发愁的儿童能够被教育得好,这其中隐含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同时,在进行儿童教育时,他甚至愿意将孩子和社会独立开来,原因是怕“被别人影响养成了不良习惯”,这就好比怕咽就不吃饭一样,人一出生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应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而放弃了和社会的交互,我想这条在卢梭所在的年代就没法实现,在当代就更不可能。

最后,卢梭对孩子的分阶段教育不科学。卢梭提出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瑞士著名的认知主义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或许就受到了卢梭的启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分开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不科学,人的成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和社会充分交互,主体间相互建构的过程。

“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十

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并且借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书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其思想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本书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新的儿童教育观,从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 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1、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孩子,希望他能够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2、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我们要特别避免那种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过于谨慎的畏首畏尾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是为将来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牺牲现在能够得到的东西。

3、当孩子根本不喜欢读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处?不能让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能让他体会到读书的苦味,以免过了青年时期他还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4、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开篇的第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婴儿刚出生落地啼哭时,自然教育便开始了。父母成为最开始的教师,婴儿活动的时候,他的身体需要活动的空间和自由,发现孩子在哭的时候应该去寻找哭的原因在哪,而不是一味地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学会读懂婴儿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家长都是用自己的思去理解孩子的行为,甚至不加询问,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去武断地判别然后采取自以为正确的措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所以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有一种冷叫父母认为的冷。这就是形象地阐释了父母的错误的教育观念,不正确的爱的方式。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溺爱。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各种长辈服侍,有些长辈的溺爱甚至造成了他们一直没有自理能力,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给就哭的坏习惯,完全不考虑是不是符合孩子现在的年龄所需要的。

在卢梭的教育观中,人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的发展,不需要时刻给孩子关怀,也不用生怕没照顾好而懊悔,顺其自然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提出要培养“新人”或“自然人”,应该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遵循儿童的'天性,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要达到塑造“自然人”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在《爱弥儿》中,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作为爱弥儿的家庭教师把他教育成为一个“自然人”的教育实践过程。卢梭作为家庭教师承担了爱弥儿父母的所有责任,卢梭的整个教育实践过程实际上也是其家庭教育实践过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深思。因此,父母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应该慎重对待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同时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

1.回归儿童自然的天性

当下,我们的孩子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我们的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了“寒窗苦读”、“发奋图强”的教育思想。儿童本应快乐、自由的童年非常短暂,才刚刚出生的孩子就被“距离高考多少天”催促着长大,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以及接踵而至各种考试。绝大多数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失去了活泼、自由的天性,许多孩子在一个本该自由快乐的年龄变得少年老成,等他们长大后又极其怀念青春,形成一一种成长怪圈。按照卢梭的观点,他认为家长不应该急于给孩子灌输知识,不要盲目追求超前教育。家庭教育的任务都应该归于自然,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该玩耍的年纪就让他尽情地玩耍,该学习的年纪就引导他集中精力学习,别急着催促孩子成长。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应该陪伴孩子经常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接触大自然,吸收滋养孩子的原始力量。另外,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总是要犯错误和经历挫折的,经历适当的磨难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卢梭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采用自然后果法。即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急于惩罚,先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吃一堑,长一智”。这也是顺应自然、顺应孩子天性的做法。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一个特别天真可爱的孩子——小栋,我还未曾跟他谋面就已被他爸爸的一番话吓到了。在他爸爸嘴里,“顽皮头”已成了他的代称。见了面,还真是名不虚传。上课他很少坐着,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一节课四十分钟,不知道有没有十分钟在听课。独自玩耍还不要紧,他还常常周游列“座”,前后左右的同学无一不被干扰,甚至常常要把他从桌子底下找出来。不久,便有许多家长要求不让自己的孩子跟他坐在一起。我把他单独找来,跟他述说我的苦恼,他听过之后,用手摸了摸脑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得那样天真无邪。我知道他也是控制不住自己。可是,下午他妈妈把他送来时,他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一问才知道,上午的事被他爸爸知道了,他爸爸狠狠地把他教训了一顿,我一看,手上都留下了许多道伤痕,说是用衣服架子打的。我责备他妈妈为什么不劝劝,干嘛下手这么狠?他妈妈也流着泪说:“这孩子总是这样,我也没办法。他爸爸也是气急了。”经过这件事,以后他有什么不好的表现,我再也不敢跟他爸爸说了。可是他听课的表现却总是没多大进步。但我发现他特别喜欢看书,特别是童话书,看起书来倒是能安静上好一阵子。于是我常常把他找来,问问他读了什么书,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他很喜欢跟我聊这些,以后都不用我找就主动来找我谈。有时我要看学生们订正的作业,他就排在长长的队伍后,就为了跟我说昨晚他又看了哪一篇童话。于是我想用童话书来引导他好好听课。我与他约定:一节课要我提醒不能超过两次,一天能坚持下来,我就跟他聊童话。一个星期能坚持下来,我就借一本童话书给他看。他笑着摸摸脑袋高兴地答应了。这办法还真是奏效,虽然上课偶尔还是会犯老毛病,但较之以前认真多了。不过我为了鼓励他,有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提醒两次,让他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就这样,他阅读得多,语文能力自然提高不少,成绩也进步了许多,如此良性循环,他也越来越自信。

这个星期一的早晨,组长又来汇报说小栋一会儿自己来交作业。我等了半天他也没来,正准备去找他,却发现他靠在我办公室门口,眼睛里噙满了泪水。我喊了他一声,他一步步地挨到我面前。手里拿着作业,还有一个信封。“怎么了?”我轻轻地问他。“老师,你会忘了我吗?”“怎么会呢?怎么突然说起这个?”我帮他擦了擦眼泪说。“我要转学了。”“哦!你这么有名的童话大王,我想忘也忘不了啊!”他听了我的话破涕为笑,“这个给你!”说着就把作业和一封信塞给了我,转身跑进教室了。我打开信封,里面装着一封信,一把小剪刀和一些漂亮的贴画,看样子都是他最喜欢的东西。信上写着:老师,我要转学了,我真不想离开你。以后我也不能讲故事给你解闷了,希望你看到这些东西能想起我讲的故事。祝你天天开心!

多么天真的孩子,多么无邪的心灵!我听故事是为了他的进步,他讲故事是为了给我解闷,还有什么比这份情谊更纯洁?还有什么比这份心意更珍贵?我的心里装着满满的幸福。

2.强调陪伴式的家庭教育

我们学校里留守儿童特别多,即使一部分家长在家,但是因为现代的生活节奏快,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忙于生计,疏于照料孩子,努力地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那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祖辈照看,父母逢年过节才回家看看,甚至有的是寄居在亲戚家。无论是教育观念相对陈旧的祖父母,还是帮忙照顾的亲戚,他们的教育效果都十分有限,远不及父母的教育效果;或者有些儿童小小年纪就被直接送去了托儿所、幼稚园,下班的时候父母再把孩子接回家。另外一种就是“丧偶式育儿”是关注度较高的一种家庭教育现象,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严重缺席对儿童的教育。父母一方长期外出,只有另一方承担家庭教育的职责,或者父母双方均在儿童身边,但是其中一方却在家庭教育中长期缺席(如早出晚归、亲子长久未见、亲子间无语言交流等) 。父母在忙于生活的时候,却错过了孩子成长的一些精彩瞬间,来不及记录和感知,孩子就慢慢长大了。父母因生理结构、心理特点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各有侧重。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无法替代,也不可或缺。反思现代的家庭教育,虽然像卢梭列举的例子那样的情况较少,但是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表明当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足仍然存在着。这主要表现在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长辈,但是很多老人文化水平并不高,不能使孩子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反而耽误了孩子为入学打基础的最佳教育时期。基于以上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父母应该尽量自己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完成亲子共同教育。不管平时有多忙,也要多抽时间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子女的天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为孩子将来接受更好的教育奠定基础。

说起孩子缺失的爱,我不由得忆起了倩倩那双眼睛——

她是个聪明、好强又敏感的学生,父母的离异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课后看不到她活泼的身影,课堂上见不到她自信的目光。可她的日记中,一家人仍然开心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她把美好的愿望期冀于此,总是让我读得心疼。很想找她单独谈谈,可是又怕那样会让她更伤心,更自卑。何况我的几句话能抚平她心里的创伤吗?倒不如让时间来冲淡一切。我默默地关注她,让她帮我打理班上的小事,让她转移注意力,但她徘徊在痛苦之中,总也打不起精神。偏偏在这时候,有好事者知道了她父母离异的事,竟然在班上传纸条说她的妈妈跟人跑了。别人拿着纸条给我看时,她已趴在课桌上泣不成声。再看看那肇事者,已被吓得不知所措,他哪里知道自己犯了怎样的错误,他哪里明白这个可怜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妈妈,而是一个完整家庭的幸福和拥有幸福的骄傲啊!我知道与其狠狠地批评这个好事者,倒不如让她好好的哭一场,发泄心里的悲伤。我用眼神唬住其他同学,大家立刻安静了下来。我就默默地站在她身边,轻轻地将手放在她的肩膀上,此刻,任何的言语都显得那么蹩脚与多余。

下课铃响了,我正犹豫着该不该找她来谈谈,该怎么安慰她,她就已经站在我面前,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刚刚进来之前擦干了眼泪,可是一见到我,她的眼泪又流了出来。我将她带到楼上僻静的地方,想说点什么,可似乎所有的话都是那么无力。我拉着她的手,想起平日里活泼开朗的她,心里不由得酸酸的,陪着她一起流泪。第二天,我送了她一本《励志中国》,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你从来没有失去过父母对你的爱,或许现在你拥有得更多。希望这本书你能喜欢,更希望那个爱说爱笑的你能早日回到我们身边——一个爱你的人。我又找来平时与她交好的同学,一一叮嘱不要再谈及这方面的话题,多陪她做她喜欢做的事。因为她很能干,我让她当老师的小助手,并协理班长管理班级事务,希望她忙碌些不去想这些伤心的事。渐渐地,大家淡忘了这件事,她也逐渐开朗起来。一天早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碧绿的瓶子做成的小娃娃,扎了两个小辫儿,瓶子里有一封信:老师,您辛苦了!愿这个娃娃能给您解闷!——一个爱您的人!看着娃娃笑得那么灿烂,我的心里装着满满的喜悦!

对于倩倩,我或许做了那么一丁点的努力,但是,于她而言,破碎的家庭,缺失的爱是永远的伤,快乐的童年可以治愈人的一生,缺失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

希望每个孩子都回一个纯粹的孩子,但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被正确陪伴的童年。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十一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十二

《爱弥儿》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因此,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对于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让学生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十三

《爱弥儿》这本书文字字体看着很不习惯,用“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晚必须在毫无杂念的心境下逐字逐句阅读,才能有所领悟。熬过了前面几十页才稍稍有所明白:卢梭是想借着他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来阐述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并希望通过对爱弥儿婴儿、幼儿等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看完了婴幼儿期的教育只觉得自己看这本书太迟了,虽然他的有些想法较理想化也显偏激:比如提出作为学生的条件是:活泼健康,绝对服从,而对于身体多病的孩子,绝对不愿意照管等。但更多还是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在给孩子以帮助的时候,应当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绝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即使是在婴儿时期,“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种提示方法是适合于他的年龄的。”这一点经常会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家长忽视了。

在《爱弥儿》96页,卢梭论述了一个最重要也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咋一看,还真是个怪论。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早教中心”盛行(而“早教”也是教育界的共识)。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胎儿起就要抓紧宝贵时间进行胎教,怎可让“时间白白地过去”?细细阅读之后,才明白“把时间放过去”,指的是“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更不是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一观点。可是究竟怎样才能防止孩子的心沾染罪恶,思想产生谬见?难道就像卢梭说的由一个老师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吗?这太理想化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孩子毕竟是处在社会中的,是要与人交往的(而社会总是有其阴暗面的)。又或者不教给学生道德、真理或知识,学生的心灵就不会沾染罪恶,思想就不会产生谬见了?疑惑还是疑惑。

再往下看看吧。“大家都不愿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要把他教育成一个博士,所以做父亲和做教师的不论骂他、夸他、吓他、教他、改他的缺点,答应给他东西和对他讲道理,都操之过急,做的不是时候。”读到此时,方才恍然大悟,“把时间白白放过去”真正蕴含的意思是:教育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急功近利。不知我的理解对否。对照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有点急功近利。很多家长籍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借口,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早教班”或兴趣班,如“英语班”、“珠心算”“小小主持人”等等。为了把孩子教育成博士、钢琴家或者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家长们更是“夸奖、物质奖励或者打骂、恐吓、威胁,答应给他东西和对他讲道理”等无所不用。而这些是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恶习。而一旦孩子染上什么偏见和恶习,就会大大抵消教育效果。就像卢梭说的“如果能把孩子健壮地带到12岁,即使他还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但你一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会向着理性睁开的;由于他没有染上什么偏见和恶习,因此在他身上不会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消你的教育效果。

他在你手中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最聪明的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愿我们的教育能心平气和,遵照自然的规律,让孩子成为孩子。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十四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学生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学生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烙印,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们,当我们为怎样教育孩子而绞尽脑汁、黔驴技穷的时候,让我们先解放自己,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里自然、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全方位接纳儿童的世界,释放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十五

一直以来,卢梭最为世人熟悉的是他在启蒙时期所著的《社会契约论》,为法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这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教育界也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但是其中蕴含的无论是在任何时代看都具有先进意义的教学理论,使其成为教育界影响深远的一部小说,里面的某些主张仍然是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苦心钻研、孜孜以求的目标。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

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对于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同的。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规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

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特别注重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成长。当他们正在处于一种过渡时期时,他们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如何将这种变化转变为一种提升能力而非削弱能力时,教师就应该顺应孩子身心发展变化情况,制定行而有效地教学计划,让孩子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更好地适应这种角色变化的过程。可以说,《爱弥儿》给了我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启发,让我开始深思我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让这群什么都不是很了解的孩子更好地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也许我在这方面需要努力的还很多!

爱弥儿阅读心得篇十六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卢梭认为要将儿童的教育还原,不能给儿童太大的负担,要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健康体魄和人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识、技能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给了中国儿童太多的负担,让他们的童年消逝得太早,如今6、7岁的孩子就背上了几公斤的书包,不到15岁就成了“眼镜”小博士,要是卢梭在世的话,肯定会骂现在的家长是最愚蠢的人,会骂社会是毒杀儿童的机器。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有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改成了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大致说明了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得到培养。当然,完全按照卢梭的体力、感官教育肯定不行的,单单地回归自然无法使儿童能够在社会上生活,现在的社会知识积累已经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过去一百年积累的财富比过去几千年积累的还要多,知识呈指数增长,所以仅仅对儿童进行体力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还要注意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不过他推崇的自然教育把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儿童本身,对儿童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卢梭主张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阶段。卢梭说,“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学问”,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的知识,反对抽象地啃书本,甚至在儿童阶段,卢梭极力反对进行语言和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育,认为它们都离儿童本身的经验太远,对儿童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学习是无效的。卢梭的直观教学法还对教学设计领域产生了影响,在社会经验不足的儿童阶段,即使是传授知识,都应该将学习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道理论述,这才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中体现得很明显,你会在小学教材里发现很多插图,同时他们的书本颜色通常也是很鲜艳的,因为“儿童喜欢颜色鲜艳”。

当然,直观教学法和实物教学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校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具,就拿卢梭举例教育爱弥儿跑步的例子来说,跑步就需要场地的支持,此外,直观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善于把抽象的知识或经验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直观的经验相联系起来。也有人对过于直观的教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直观教学只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而对孩子的抽象能力锻炼很少,不利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等。

第三,卢梭提倡个性解放,自由教育。这个自由不是任意无度的自由,而是在有限制的自由。体现在教育中便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中国的基础教育受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较大,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时候,过多地重视了教育的产出,统一学习步调,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认知、情感上得到提高,殊不知,过分地统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我是不同意行为主义学家说的“给我足够的条件,我能让任何一个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医生、律师等”的观点,人和人的出生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书,教育要建立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所以要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儿童能够发展个性,不受过多教育的束缚,此外,因材施教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水平不同或者起始能力不同的儿童,要进行仔细地辨别,制订出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方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他教育爱弥儿过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第一卷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到农夫粗鲁、仆人等,认为由“仆人带大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仆人”,还有对保姆工作的蔑视等,都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发展培养人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教育“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当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的时候,他们就把资产阶级的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了。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第四,卢梭的教育对象过于理想化,把社会看得很悲观。我们从卢梭选拔爱弥儿的过程就可以看到,卢梭不愿意收一个身体脆弱的孩子为学生,因为他不相信一个成天为健康发愁的儿童能够被教育得好,这其中隐含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同时,在进行儿童教育时,他甚至愿意将孩子和社会独立开来,原因是怕“被别人影响养成了不良习惯”,这就好比怕咽就不吃饭一样,人一出生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应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而放弃了和社会的交互,我想这条在卢梭所在的年代就没法实现,在当代就更不可能。

最后,卢梭对孩子的分阶段教育不科学。卢梭提出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瑞士著名的认知主义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或许就受到了卢梭的启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分开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不科学,人的成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和社会充分交互,主体间相互建构的过程。

“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爱弥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12665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