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所体验、感悟和领悟的总结和概括。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拓展思维和深入分析,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感受。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找到灵感。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爱弥儿是一本引领着儿童阅读浪潮的经典名著,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情和关注。作为爱弥儿的读者之一,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启迪,既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也使我受益匪浅。
第二段:情感表达及感悟
爱弥儿这个角色有着强烈的人格魅力,她的聪明和勇敢不仅使她在故事中脱颖而出,更成为了我阅读的源动力。爱弥儿的机智和智慧让我领略到了智慧与勇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她从小到大面对着各种困难,却总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智慧,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并为之努力奋斗。
第三段:思考与反思
在阅读爱弥儿的过程中,我不仅受到了情感上的触动,还被故事中的众多人物形象所吸引。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多样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的丰富性。通过与这些人物的互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沟通和合作去解决问题。这也让我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交往,积极主动地和他人合作。
第四段:知识启迪与追求
阅读不仅给了我情感上的满足,也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启迪。小说中穿插的历史知识、文化背景也使我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爱弥儿的聪明和勇敢,我意识到在学习中的努力与坚持对于取得成功是多么重要。在我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阅读爱弥儿,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也提升了我的思维能力和人生观。爱弥儿的聪明和勇敢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我相信在未来的阅读中,我会继续从书中获取知识和智慧,不断发展并成长。
总之,爱弥儿读心得体会,不仅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收获,也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和魅力。衷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和人生价值,共同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力量。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引入爱弥儿读心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爱弥儿读是一种独特的心理学方法,它通过分析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等,揭示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在我读恋爱心理学课程的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爱弥儿读这一概念,并且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项技巧,我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和学术论文,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通过整理和总结我所掌握的知识,我希望能够将爱弥儿读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探讨爱弥儿读的原理和应用(300字)
爱弥儿读的原理基于人类对于非语言行为的特殊敏感,它通过观察和解读这些行为揭示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意图。例如,一个人的眼神可能透露出他的内心焦虑、恐惧或者喜悦;面部表情则能够反映出他的情绪状态,如脸红可能表示他羞愧或者羞怯。语言和肢体动作也是重要的解读对象,它们可以反映个人的态度、意愿和情感体验。在实际应用中,爱弥儿读可以为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帮助他们和个体建立更好的沟通和理解。
第三段:分析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300字)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爱弥儿读确实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想法和情感。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我能够揭示出他们掩盖在心底的情感,这对于我与他们之间的理解和建立信任非常有帮助。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观察到他们眼神的变化和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从而得知他们的真实感受,这让我更加敏感和体贴他们的需求。通过爱弥儿读,我也学会了如何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递我想要表达的情感,让人更好地理解我。
第四段:探讨爱弥儿读的局限性和应对方式(200字)
尽管爱弥儿读在帮助人们了解他人情感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我们也要清楚它的局限性。每个人的非语言行为都是独特的,它们受到个人差异、文化背景和情境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行为的解读也可能存在差异。此外,爱弥儿读也不能完全取代语言交流,因为语言交流更加具有明确性和准确性。为了弥补爱弥儿读的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观察力和敏感度,不断学习和实践来完善这项技能。
第五段:总结爱弥儿读的重要性和个人收获(200字)
爱弥儿读是一项强大的心理学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内心想法。通过观察和解读他人的非语言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们建立联系和理解,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沟通。在我的实践中,爱弥儿读为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视角,让我能够更敏锐地察觉他人情感的变化。通过研究和学习爱弥儿读,我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递情感,使得我的交流更加准确和到达目的。总的来说,爱弥儿读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沟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的一门技能。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三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__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卢梭还认为劳动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养自由的方式也应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四
爱弥儿是一本让人无法忘怀的小说,它引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惊喜的世界。这本小说以一个小女孩的成长为线索,描绘了家庭、友情和奋斗的故事。阅读完《爱弥儿》,我深感受益匪浅,不仅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还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更多的期待。
首先,爱弥儿勇敢面对困难的坚持精神激励着我。小说中,爱弥儿艰难地面对着生活中的挫折,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她对音乐有着极大的热爱,为了能够在音乐界有所成就,她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汗水。面对来自亲朋好友的质疑和冷嘲热讽,爱弥儿始终没有退缩,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这种坚持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要勇敢地去追寻。
其次,书中描绘的家庭温情让我深感温暖。在小说中,爱弥儿的家庭并不富有,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为了供爱弥儿上学,他们辛苦工作,可是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并没有因为物质的匮乏而消失。尽管父母很少在家,但他们给爱弥儿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记忆,如一起品尝父亲亲手做的糕点,母亲亲自给她织的围巾等等。这些片段让我深切体会到家庭的力量和亲情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家人之间的感情,通过彼此的陪伴和关心来创造一个温馨的家。
此外,爱弥儿和她的朋友们之间的友谊让我领悟到朋友的珍贵。爱弥儿的朋友凯特,虽然背景和家庭条件截然不同,但她们彼此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在小说中,当爱弥儿遇到困难时,凯特总是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度过难关。而在凯特遇到挫折时,爱弥儿也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她,鼓励她。通过爱弥儿和凯特的故事,我明白了友谊的重要性。朋友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还能在困难时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最后,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给了我对爱情的种种思考。爱弥儿与米奇之间的感情历经了许多曲折,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从未放弃过彼此。他们之间那种深情厚意的爱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珍贵。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明白了爱情需要经营和珍惜,只有互相包容、真心相待,才能走到最后。
总的来说,爱弥儿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也让我意识到了家庭、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爱弥儿》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小说,它告诉我们,只要对生活心存希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等待着我们。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五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六
它是卢梭xx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此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第一卷中,卢梭著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想:我们的老师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过去我们的课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鸭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可以为所欲为,只要自认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就不择手段地去做,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厌学情绪大涨,甚至出现了过激行为。是谁之过?是教师的过错、教育的过错。那应该怎么办呢?新的课标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但决不能颐指气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孤军奋战,久攻不下的话孩子也会失去兴趣,那就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吧。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七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这些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恶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威力。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才是真理,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深受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人本主义,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八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开篇的第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婴儿刚出生落地啼哭时,自然教育便开始了。父母成为最开始的教师,婴儿活动的时候,他的身体需要活动的空间和自由,发现孩子在哭的时候应该去寻找哭的原因在哪,而不是一味地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学会读懂婴儿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家长都是用自己的思去理解孩子的行为,甚至不加询问,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去武断地判别然后采取自以为正确的措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所以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有一种冷叫父母认为的冷。这就是形象地阐释了父母的错误的教育观念,不正确的爱的方式。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溺爱。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各种长辈服侍,有些长辈的溺爱甚至造成了他们一直没有自理能力,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给就哭的坏习惯,完全不考虑是不是符合孩子现在的年龄所需要的。
在卢梭的教育观中,人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的发展,不需要时刻给孩子关怀,也不用生怕没照顾好而懊悔,顺其自然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提出要培养“新人”或“自然人”,应该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遵循儿童的天性,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要达到塑造“自然人”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在《爱弥儿》中,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作为爱弥儿的家庭教师把他教育成为一个“自然人”的教育实践过程。卢梭作为家庭教师承担了爱弥儿父母的所有责任,卢梭的整个教育实践过程实际上也是其家庭教育实践过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深思。因此,父母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应该慎重对待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同时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
1.回归儿童自然的天性
当下,我们的孩子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我们的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了“寒窗苦读”、“发奋图强”的教育思想。儿童本应快乐、自由的童年非常短暂,才刚刚出生的孩子就被“距离高考多少天”催促着长大,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以及接踵而至各种考试。绝大多数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失去了活泼、自由的天性,许多孩子在一个本该自由快乐的年龄变得少年老成,等他们长大后又极其怀念青春,形成一一种成长怪圈。按照卢梭的观点,他认为家长不应该急于给孩子灌输知识,不要盲目追求超前教育。家庭教育的任务都应该归于自然,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该玩耍的年纪就让他尽情地玩耍,该学习的年纪就引导他集中精力学习,别急着催促孩子成长。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应该陪伴孩子经常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接触大自然,吸收滋养孩子的原始力量。另外,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总是要犯错误和经历挫折的,经历适当的磨难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卢梭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采用自然后果法。即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急于惩罚,先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吃一堑,长一智”。这也是顺应自然、顺应孩子天性的做法。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一个特别天真可爱的孩子——小栋,我还未曾跟他谋面就已被他爸爸的一番话吓到了。在他爸爸嘴里,“顽皮头”已成了他的代称。见了面,还真是名不虚传。上课他很少坐着,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一节课四十分钟,不知道有没有十分钟在听课。独自玩耍还不要紧,他还常常周游列“座”,前后左右的同学无一不被干扰,甚至常常要把他从桌子底下找出来。不久,便有许多家长要求不让自己的孩子跟他坐在一起。我把他单独找来,跟他述说我的苦恼,他听过之后,用手摸了摸脑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得那样天真无邪。我知道他也是控制不住自己。可是,下午他妈妈把他送来时,他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一问才知道,上午的事被他爸爸知道了,他爸爸狠狠地把他教训了一顿,我一看,手上都留下了许多道伤痕,说是用衣服架子打的。我责备他妈妈为什么不劝劝,干嘛下手这么狠?他妈妈也流着泪说:“这孩子总是这样,我也没办法。他爸爸也是气急了。”经过这件事,以后他有什么不好的表现,我再也不敢跟他爸爸说了。可是他听课的表现却总是没多大进步。但我发现他特别喜欢看书,特别是童话书,看起书来倒是能安静上好一阵子。于是我常常把他找来,问问他读了什么书,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他很喜欢跟我聊这些,以后都不用我找就主动来找我谈。有时我要看学生们订正的作业,他就排在长长的队伍后,就为了跟我说昨晚他又看了哪一篇童话。于是我想用童话书来引导他好好听课。我与他约定:一节课要我提醒不能超过两次,一天能坚持下来,我就跟他聊童话。一个星期能坚持下来,我就借一本童话书给他看。他笑着摸摸脑袋高兴地答应了。这办法还真是奏效,虽然上课偶尔还是会犯老毛病,但较之以前认真多了。不过我为了鼓励他,有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提醒两次,让他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就这样,他阅读得多,语文能力自然提高不少,成绩也进步了许多,如此良性循环,他也越来越自信。
这个星期一的早晨,组长又来汇报说小栋一会儿自己来交作业。我等了半天他也没来,正准备去找他,却发现他靠在我办公室门口,眼睛里噙满了泪水。我喊了他一声,他一步步地挨到我面前。手里拿着作业,还有一个信封。“怎么了?”我轻轻地问他。“老师,你会忘了我吗?”“怎么会呢?怎么突然说起这个?”我帮他擦了擦眼泪说。“我要转学了。”“哦!你这么有名的童话大王,我想忘也忘不了啊!”他听了我的话破涕为笑,“这个给你!”说着就把作业和一封信塞给了我,转身跑进教室了。我打开信封,里面装着一封信,一把小剪刀和一些漂亮的贴画,看样子都是他最喜欢的东西。信上写着:老师,我要转学了,我真不想离开你。以后我也不能讲故事给你解闷了,希望你看到这些东西能想起我讲的故事。祝你天天开心!
多么天真的孩子,多么无邪的心灵!我听故事是为了他的进步,他讲故事是为了给我解闷,还有什么比这份情谊更纯洁?还有什么比这份心意更珍贵?我的心里装着满满的幸福。
2.强调陪伴式的家庭教育
我们学校里留守儿童特别多,即使一部分家长在家,但是因为现代的生活节奏快,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忙于生计,疏于照料孩子,努力地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那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祖辈照看,父母逢年过节才回家看看,甚至有的是寄居在亲戚家。无论是教育观念相对陈旧的祖父母,还是帮忙照顾的亲戚,他们的教育效果都十分有限,远不及父母的教育效果;或者有些儿童小小年纪就被直接送去了托儿所、幼稚园,下班的时候父母再把孩子接回家。另外一种就是“丧偶式育儿”是关注度较高的一种家庭教育现象,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严重缺席对儿童的教育。父母一方长期外出,只有另一方承担家庭教育的职责,或者父母双方均在儿童身边,但是其中一方却在家庭教育中长期缺席(如早出晚归、亲子长久未见、亲子间无语言交流等)。父母在忙于生活的时候,却错过了孩子成长的一些精彩瞬间,来不及记录和感知,孩子就慢慢长大了。父母因生理结构、心理特点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各有侧重。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无法替代,也不可或缺。反思现代的家庭教育,虽然像卢梭列举的例子那样的情况较少,但是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表明当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足仍然存在着。这主要表现在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长辈,但是很多老人文化水平并不高,不能使孩子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反而耽误了孩子为入学打基础的最佳教育时期。基于以上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父母应该尽量自己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完成亲子共同教育。不管平时有多忙,也要多抽时间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子女的天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为孩子将来接受更好的教育奠定基础。
说起孩子缺失的爱,我不由得忆起了倩倩那双眼睛——
她是个聪明、好强又敏感的学生,父母的离异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课后看不到她活泼的身影,课堂上见不到她自信的目光。可她的日记中,一家人仍然开心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她把美好的愿望期冀于此,总是让我读得心疼。很想找她单独谈谈,可是又怕那样会让她更伤心,更自卑。何况我的几句话能抚平她心里的创伤吗?倒不如让时间来冲淡一切。我默默地关注她,让她帮我打理班上的小事,让她转移注意力,但她徘徊在痛苦之中,总也打不起精神。偏偏在这时候,有好事者知道了她父母离异的事,竟然在班上传纸条说她的妈妈跟人跑了。别人拿着纸条给我看时,她已趴在课桌上泣不成声。再看看那肇事者,已被吓得不知所措,他哪里知道自己犯了怎样的错误,他哪里明白这个可怜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妈妈,而是一个完整家庭的幸福和拥有幸福的骄傲啊!我知道与其狠狠地批评这个好事者,倒不如让她好好的哭一场,发泄心里的悲伤。我用眼神唬住其他同学,大家立刻安静了下来。我就默默地站在她身边,轻轻地将手放在她的肩膀上,此刻,任何的言语都显得那么蹩脚与多余。
下课铃响了,我正犹豫着该不该找她来谈谈,该怎么安慰她,她就已经站在我面前,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刚刚进来之前擦干了眼泪,可是一见到我,她的眼泪又流了出来。我将她带到楼上僻静的地方,想说点什么,可似乎所有的话都是那么无力。我拉着她的手,想起平日里活泼开朗的她,心里不由得酸酸的,陪着她一起流泪。第二天,我送了她一本《励志中国》,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你从来没有失去过父母对你的爱,或许现在你拥有得更多。希望这本书你能喜欢,更希望那个爱说爱笑的你能早日回到我们身边——一个爱你的人。我又找来平时与她交好的同学,一一叮嘱不要再谈及这方面的话题,多陪她做她喜欢做的事。因为她很能干,我让她当老师的小助手,并协理班长管理班级事务,希望她忙碌些不去想这些伤心的事。渐渐地,大家淡忘了这件事,她也逐渐开朗起来。一天早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碧绿的瓶子做成的小娃娃,扎了两个小辫儿,瓶子里有一封信:老师,您辛苦了!愿这个娃娃能给您解闷!——一个爱您的人!看着娃娃笑得那么灿烂,我的心里装着满满的喜悦!
对于倩倩,我或许做了那么一丁点的努力,但是,于她而言,破碎的家庭,缺失的爱是永远的伤,快乐的童年可以治愈人的一生,缺失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
希望每个孩子都回一个纯粹的孩子,但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被正确陪伴的童年。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九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成语十字路口: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下·旧说崔慎为瓦棺寺僧后身》:“何以不待其末年,执十字路口,痛与百掴,方为快意。”又如:站在歧路上是几乎难于举足,站在十字路口,是可走的道路很多。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十
自然人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他是一个数字单位,一个绝对整体,只对自己或自己的同类负责。公民只是一个取决于分母的分数单位,其价值在于他与整体(即社会)的关系。一种好的社会制度懂得如何改变人的天性,为了给他相对存在而除去他的绝对存在,并把“我”运送到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只对这个整体很敏感。
书中例举了罗马将军马尔库斯·雷古鲁斯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被俘虏,然而他已经成为了迦太基人,且拥有相当的地位和财产。然而在迦太基人的一次战败后到罗马却拒绝外国人的身份坐在罗马元老院中,而当罗马元老们试图挽救他的生命时,他却愤怒的慷慨陈词,罗马必须战胜迦太基。最后他被迦太基人折磨致死。我很佩服他的勇气然而这种对于国家的愚衷却是卢梭不赞成的。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培养下一代新兴青年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教师和学校领导者们阻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未来的学生们受着高素质的教育,在父母的期望下变得能歌善舞。天性开朗活泼的他们,如果一味地进行思想灌输和说教,必然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特有的地域、文化、性格等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那些处于社会秩序之中的人把情感天性保持在首位的人,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为他一直处于矛盾中,总是在自己的愿望和自己的责任之间漂浮不定,它既不是自然人,更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言行一致,热情满怀的走下去或许有一天会出现理想中的自然人或者公民。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一
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读了卢梭的这段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我们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应该尊重儿童。因为儿童就应该有儿童的样子,“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应将儿童当作成人来看待,让他们过早承受各种压力。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种心情和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个美好的未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呢,但是他们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没有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规律,有时候父母还采取专制得手段来对待儿童,让儿童不停地学,学一些他们根本究不感兴趣的东西。如此的教育,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也不会专注于这一方面的学习,更不会成为什么才什么家。相反会给儿童造成厌学的情绪,以及对父母的反感,最终成为教育的牺牲品。他们的世界失去了童年的光彩。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最后,我想说,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捷径可走,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爱弥儿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二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28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