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原创性和创新性。教案的评价要客观准确,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并解决。教案范文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一
幽径中的幽静古藤在展示着他那独特的美,在向人倾诉着十年浩劫的悲剧,在向人讲述着中国的风云变化。可它,最终还是死了,死在了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愚氓人手中。
现在,久居都市的人们,已经很少注意到路旁为人们增添绿色的植物,甚至有人会觉得:“奥?马路旁边还有树?”如今的城市中,卖得营养品很多,人们都靠吃这些老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诶我们制造、过滤氧气的植物,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再者说,大街上行人脚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还有闲心注意路旁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氧气的植物?在大街上,之见得万人游逛,却不见一个伫立在树下。
一年到头,只有植树节时人们才去关心它们。而这,也不是人们所情愿的,大多都是单位、企业组织员工们植树。而这时,商家们也找住了时机,拼命地把树苗的价钱提高,达到自己的利益。
当今的世界,人类主宰了地球。因此,一场战斗展开了,人们都为了争夺钱、权而不惜一切代价。不停地破坏自然之美。就这样,季羡林老先生亲眼目睹了古藤的死亡。
战争是可以停止的,那人们,何时才能停止这场战争呢?
幽径悲剧。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二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记得在五十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足证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至于是什么联系,我已经记忆不清。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是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目。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住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句中流露出的情感。
2、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都市精灵》中昆明、上海那两幅和谐的画卷导入,告之学生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人与自然时有悲剧发生。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悲”字。
二、自读课文。
1、圈出文中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注意字形、字音、字义),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初读感知:文中的悲剧是关于谁的悲剧?交流,师板书(一棵古藤萝)。
三、研究探讨:
1、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为作者对她的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熟悉文本,学生也较容易地找到了第8段和第14段对藤萝的描述)。
师:用一句概括古藤萝的形象。
生:是一棵外表美丽,心地善良,和别的树木和睦相处的藤萝。
师:再概括一些,用三个字。
生:美、善、真。
师板书:真、善、美。
2、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此内容文中显现较多,学生发言机会较多,也很容易地得出结论。被砍之前的作者是喜爱、留恋、乐之。被砍之后作者是悲伤、惊讶、痛苦的。师顺势完成板书)。
3、生选择一处,读出情感,体会作者心情。
四、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1、猜测一下,“毁美”的是哪些人?
(学生即到可得出“愚氓”“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没有美的人”等。)。
2、生活中可否有类似的人?
(学生发言)。
3、师创设情境:假如你看到一棵千年古树上刻着“20xx年xx月xx日,到此一游,你想对他说什么。(此处生发言较精彩,如“朋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只有一个蓝天,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立即有其他同学附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
五、述说感受。
说说学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
如“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才是尊重我们人类。”
“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美,还应容纳美,包容美。”
“我以前认为悲剧就是人被杀了,是人类的悲剧,现在我明白,自然界里也有悲剧。”
“关于这篇课文,我发现藤萝被砍,其实并不仅仅是幽径的悲剧,更主要的是人类的悲剧。”
“课文不仅让我们知道这一个悲剧的发生,更希望我们去维护真、善、美,不让这个悲剧上演。正如课文最后所说的: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背下去。”
“老师的板书不正说明了,一个心中装有真、善、美的人,才会因为一棵藤萝或悲或喜。”
……。
师板书:拯救了自然环境,就是拯救了人类自已。
生齐读。
六、师总结: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并不仅仅是人类有着怜悯之心,更因为他们的生命就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接着倒下的便是我们人类自己了。我们衷心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七、布置作业:
做一件保护环境的事,写一篇保护环境的心得。
八、板书设计:
季羡林。
拯救自然环境,
实际上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四
不再把美毁灭,文中以一条幽静的古藤为线索,古藤以它那深邃的一方美景,伤心地倾诉着十年来无情的浩劫,孤独寂寞的古藤始终没有逃过残忍的诛伐,一切春天的美景都毁于愚氓之手,成了只有灵魂的吊死鬼,它标志着一场毁灭美的悲剧,深深地烙下了毁灭美的铁证,永远默默的憎恨着那群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愚昧之人。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自然界的美丽新奇带给人们舒畅的感受。鸟语花香,青山绿水,他们都在默默无闻的装饰点缀着大地,哪怕是一棵矮小的草儿,他也拥有着翠绿的清新;哪怕是一株树苗,他也伴随着生机的蓬勃。人们以那歧视、丑陋的心灵和眼睛,无视美的存在,毁灭着这“无罪”的美丽。就像卢梭真切的话语:“从我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当今的世界,人类主宰了地球。因此,这场激烈的竞争从此拉下了帷幕,似乎再也看不到这场竞争的结束,人们只能看到自己亲手毁灭地球的行为,却没有能力阻止,他们的私心都放在了夺得权威和金钱的欲望上,不停的破坏自然之美,让那些想季羡林先生一样分明目睹了悲剧,却毫不能力将这一切来阻止的人们看到了毁灭美的同类的无知。
人类若继续、固执地想当一名毁灭者,这个被忽略,而且即将要被人们遗忘和抛弃的真谛也会荡然无存,造就了自己毁灭自己的悲惨未来,想要改变悲剧,只有人类齐心协力,我们需要呼吁并且一起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心声――不再把美毁灭。
《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文中那几处“波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深玩。
1.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这处“波折”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精心设计。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2.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这处“波折”是在作者介绍了“这一条神奇的幽径”,并点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之后,荡开一笔,叙写了有关藤萝的历史记载,还特意交代了北大燕园是一座清代的名园,那里有“几棵古老的藤萝”,且每到春天都把紫色的花“开得满棚满架”,不用说游人喜爱,连蜜蜂也“猬集其间”,至此,读者自然也为这“紫色”所沉醉了。而作者却众人皆醉而吾独醒,将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并对它的形、香、色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甚至为它能躲过“十年浩劫”而幸慰不已。可见,“这一转”不仅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激起了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而且为“这一棵”古藤“悲剧”的发生作了蓄势。
3.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因为“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所以作者觉得虽有“幽径翠色”、“众藤千紫”、“浩劫幸运”的衬托还不够,于是他推波助澜,尽情地铺陈其心中的“快乐”,赞“古藤”为燕园的“鲁殿灵光”,称其为自己悲愤惆怅时惟一的安慰,并由其淡淡的幽香、嗡嗡的蜂声羽化出对人世、人生美好的留恋。显然,在作者心中,“这一棵藤萝”已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美的化生,是对生活的一种信赖和寄托。可就在此时,“然而”一折,南柯梦醒,现实的荆棘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幽径的这棵古藤下面已被砍断,成了“吊死鬼”在风中摇曳,更可怜的是它那初绽的淡紫的花朵还浑然不知,“还在绿丛中微笑”。可见,这处“波折”可谓天上人间,大喜大悲。强烈的对比,突现了作品的悲剧效果,增强了作品对人们的警示教育作用。
作者不愧为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具有深邃的哲理,并没有将笔触止于“美”的毁灭,而是通过对自己在古藤被毁后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渲染了“悲哀至极”的心情,进一步加重作品的悲剧色彩。再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这里关于“我”的震惊、害怕、和痛心的心理描写,也为下文写自己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及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了伏笔。
5.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你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注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文章结尾的这两段文字,先连用三个“决不……”和四个“偏偏……”在极其鲜明的对比中将对古藤被毁的忧伤归为一个特例,不用说它没有引起社会起码的重视,就是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无比的偶然。然后,用“但是”一转,强调了“我”愿意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永远永远地背下去”的决心,通过“我”矢志不渝的努力,使偶然趋向必然,特殊成为普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季先生的这篇精美散文便是最好的明证。他通过一次次“波折”的设计,将普普通通不为常人注意的现象写得如此生动、深刻,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五
教学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情感画廊:(形象)。
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
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四、课文朗读:
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五、作业:(真情告白)。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2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六
教学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情感画廊:(形象)。
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
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四、课文朗读:
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五、作业:(真情告白)。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七
1、体会文章语句中流露出的情感。
2、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由《都市精灵》中昆明、上海那两幅和谐的画卷导入,告之学生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人与自然时有悲剧发生。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悲”字。
1、圈出文中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注意字形、字音、字义),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初读感知:文中的悲剧是关于谁的悲剧?交流,师板书(一棵古藤萝)。
1、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为作者对她的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熟悉文本,学生也较容易地找到了第8段和第14段对藤萝的描述)。
师:用一句概括古藤萝的形象。
生:是一棵外表美丽,心地善良,和别的树木和睦相处的藤萝。
师:再概括一些,用三个字。
生:美、善、真。
师板书:真、善、美。
2、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此内容文中显现较多,学生发言机会较多,也很容易地得出结论。被砍之前的作者是喜爱、留恋、乐之。被砍之后作者是悲伤、惊讶、痛苦的。师顺势完成板书)。
3、生选择一处,读出情感,体会作者心情。
1、猜测一下,“毁美”的是哪些人?
(学生即到可得出“愚氓”“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没有美的人”等。)。
2、生活中可否有类似的人?
(学生发言)。
3、师创设情境:假如你看到一棵千年古树上刻着“20xx年xx月xx日,到此一游,你想对他说什么。(此处生发言较精彩,如“朋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只有一个蓝天,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立即有其他同学附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
说说学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
如“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才是尊重我们人类。”
“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美,还应容纳美,包容美。”
“我以前认为悲剧就是人被杀了,是人类的悲剧,现在我明白,自然界里也有悲剧。”
“关于这篇课文,我发现藤萝被砍,其实并不仅仅是幽径的悲剧,更主要的是人类的悲剧。”
“课文不仅让我们知道这一个悲剧的发生,更希望我们去维护真、善、美,不让这个悲剧上演。正如课文最后所说的: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背下去。”
“老师的板书不正说明了,一个心中装有真、善、美的人,才会因为一棵藤萝或悲或喜。”
……。
师板书:拯救了自然环境,就是拯救了人类自已。
生齐读。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并不仅仅是人类有着怜悯之心,更因为他们的生命就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接着倒下的便是我们人类自己了。我们衷心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做一件保护环境的事,写一篇保护环境的心得。
季羡林。
拯救自然环境,
实际上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八
1.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悲剧”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文中幽静的小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剧?作者是如何展示古藤的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蜿蜒潋滟萧索愚氓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浩劫。
2.理解下列词语的义。
鲁殿灵光毛骨悚然万斛月白风清林林总总诛伐。
三.了解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四.学生自读课文,讨论:
先展示有藤罗的课件,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1.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物的悲剧?
2.为什么开头1至6段未写藤罗?是否离题?为什么?
不离题,写出了幽径的四季美。从侧面烘托藤罗的美丽。
3.曲径美吗?作者是如何写幽径?
先写幽径的平凡:只有二三十步之久司空见惯漠然。
再写幽径不不平凡:与所看到的《红楼梦》有关。
接着写四季之美。
总写:一面傍湖一面靠山。
分写:山上春景夏景秋景。
湖中夏景。
作者怎样描绘藤罗之美的?
感官藤萝之美。
视觉形色。
嗅觉香。
听觉袭入耳内。
4.美被毁灭了,作者伤心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描写了幽径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无比疼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请找出相关语句。
抒情议论。
在悲愤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是不会这样的多情了,我的感情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伤感。
五,找一找,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如:
在茫茫的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那里有闲心来关心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与他人的关受,自私)。
(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荷花勃勃生机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午休人关心他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充分表达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为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人们缺少应有悲悯情怀而遗憾)。
注:通过以上训练体会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六.知识拓展。
课文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以悟出什么道理来?
归纳:要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文化和审美素质。
七.迁移练习。
1.仿照文中的关于古藤的描写,另写一段话,能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2.发挥想象,把文中的古藤画出来,最后展示资料中的古藤形象。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全文共1473字。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九
阅读《幽径悲剧》中的几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8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小题1:“我”“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古藤的灭亡引起了“我”怎样的“闲愁”?下文中写了哪两件事体现“我”的“闲愁”,请作简要概括。(3分)。
【答】。
小题2:藤萝并不会“哭泣”,文中却多次写到它“哭泣”,请从思想内容和表达特色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2分)。
【答】。
小题3:作者说“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这是为什么?作者的痛苦仅仅是古藤的灭亡吗?(3分)。
【答】参考答案:
小题1:一棵幽径古藤被无端砍断,“我”悲哀(痛苦)至极(1分)。
“我”怕见古藤枯干闭着眼疾趋而过。(1分)“我”隐约听到古藤的哭诉。(1分)。
小题1:内容上:强调了藤萝无端被人杀害的委屈和无助,表达了对人们无心关注一棵古藤生死的不满(1分)表达上:采用拟人和反复的手法,进一步突出藤萝“无端被人杀害”的委屈(1分)。
小题1: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感情太多”,而“别人”则忙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根本漠视古藤的存在或被毁,因而他们无法理解作者的痛苦(1分)作者借古藤的灭亡抒发了无端毁灭自然、毁灭生命的“愚氓”行径的痛恨(1分)也表达了对缺少情感共鸣的无奈和哀叹。(1分)。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
小题1:感知文章内容,描写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来赏析。内容上强调了藤萝无端被人杀害的委屈和无助;表达上:采用拟人和反复的手法突出藤萝“无端被人杀害”的委屈。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十
1.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悲剧”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文中幽静的小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剧?作者是如何展示古藤的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蜿蜒潋滟萧索愚氓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浩劫。
2.理解下列词语的义。
鲁殿灵光毛骨悚然万斛月白风清林林总总诛伐。
三.了解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四.学生自读课文,讨论:
先展示有藤罗的课件,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1.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物的悲剧?
2.为什么开头1至6段未写藤罗?是否离题?为什么?
不离题,写出了幽径的四季美。从侧面烘托藤罗的美丽。
3.曲径美吗?作者是如何写幽径?
先写幽径的平凡:只有二三十步之久司空见惯漠然。
再写幽径不不平凡:与所看到的《红楼梦》有关。
接着写四季之美。
总写:一面傍湖一面靠山。
分写:山上春景夏景秋景。
湖中夏景。
作者怎样描绘藤罗之美的?
感官藤萝之美。
视觉形色。
嗅觉香。
听觉袭入耳内。
4.美被毁灭了,作者伤心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描写了幽径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无比疼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请找出相关语句。
抒情议论。
在悲愤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是不会这样的多情了,我的感情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伤感。
五,找一找,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如:
在茫茫的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那里有闲心来关心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与他人的关受,自私)。
(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荷花勃勃生机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午休人关心他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充分表达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为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人们缺少应有悲悯情怀而遗憾)。
注:通过以上训练体会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六.知识拓展。
课文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以悟出什么道理来?
归纳:要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文化和审美素质。
七.迁移练习。
1.仿照文中的关于古藤的描写,另写一段话,能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2.发挥想象,把文中的古藤画出来,最后展示资料中的古藤形象。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全文共1473字。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十一
学习目标:
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他被人们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亲自到医院去看望他,祝贺他95岁生日。温总理高兴地说:“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非常耐读,有几篇文章我读了几遍。”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幽径悲剧》。
一、初步感受悲剧:
师:请同学们朗读文章,做好圈点批注。
要求:
1、划出能打动你的句子。
2、划出有疑问的句子。
学生朗读课文,同时做圈点批注。
师:课文读完了,你认为课文描述的是什么样悲剧?用一句话来概括出来。生:我认为写的是一株藤萝被毁的悲剧。
二、感受幽径之美:
师:很好。鲁迅先生曾这样解释悲剧,“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课文的题目是《幽径悲剧》,现在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幽径中美的事物的句子,读给你的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划出句子,小组内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找学生朗读自己发现的美的事物的句子。
生:“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写出了春天的花,四季不同。师:山花烂漫,摇曳多姿,很美。
生:“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写出了夏天的绿。
师: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互相应答,趣味无穷,很美。
生:“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写出了夏天的荷花的生机给人力量。
师:尤其是“向上,向上,向上”。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生:“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出秋天的松柏很绿。师:火红的枫叶、碧绿的松柏,相映成趣,很美。
生:“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写出冬天松柏的绿。
师:白雪皑皑中,松柏翠竹更有生机,很美。
师:幽径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可以欣赏,那么作者最钟爱的是幽径的什么?
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作者从形、花色、香味、声音,写出了藤萝的美。
师:这位同学分析非常透彻,写出了藤萝香气袭人、花色怡人师:还有想补充的吗?
生:“它在这里已经待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写出它的善良。
师:这位同学不仅发现藤萝的外在美,更发现了藤萝的内在美,藤萝非常友善,而且每年把美丽的花朵奉献给人们。
生:“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写出了藤萝给我安慰。
师:藤萝非常善解人意,无声地安慰着我。师:还有想补充的吗?教师小结: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有一双慧眼,季羡林也有一双慧眼,他发现了这条四季景色优美的小径,发现了这株秀外慧中的藤萝,因此,作者每次走过这条小路,心情都是快乐,感觉都是幸福的。但是,从某一天开始,他却不愿意、不敢、甚至有点害怕走这条小路,因为那株藤萝被毁了。
三、感受古藤萝之悲。
师:找一名学生朗读第11段,我们来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的悲剧。
一名学生读文章的第11段。师:谈谈你的感受最深的语句。
生:“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吊死鬼”一词写出了藤萝被毁的惨状。
师:“吊死鬼”一词,也在暗示藤萝是被害而死。
生:“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微笑”一词,写出了藤萝被毁了,还在笑,因为它不知道被毁了。
生:“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把失根的藤萝比作是失去母亲的孤儿,很惨。
师:是啊,从此藤萝就无依无靠了。
师:还有补充吗?
朵,和被砍断根的惨象,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幅画面惨不忍睹,让我们震撼、为藤萝的不平、心痛。这就是藤萝的悲剧。
四、感受作者之痛:
师:我们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第13、14段。一名学生读课文。
师:你低沉的语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心痛。请找出你感到痛心疾首的句子,来给大家读一下。生:“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写出了作者听听到藤萝哭泣。
师:实际是作者自己的心在哭泣。
生:“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作者不敢走那条小路了,怕看见藤萝的惨状。
师:是啊,最喜欢走的小路,现在却最怕走。作者无法去面对那种惨象;当然对自己无力去保护它,也感到愧疚和自责。
生:“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写出藤萝的委屈、不平。
师:是的,作者听到藤萝的哭诉,感受到藤萝的委屈、不平,却又投诉无门。藤萝只能“哭泣,哭泣,哭泣”。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要读出作者心中的痛。我们一齐来读第13、14段。学生齐读课文。
五、探究悲剧的原因。
师:藤萝被毁,令人悲痛。那么,有没有令作者更痛的原因?我们来齐读最后两段。学生齐读。
师:这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学生思考、交流。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在茫茫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写出人们不关心藤萝的生死。
师:是的,人们忙于争名争利,无人关心藤萝。
生:“倘若问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写出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株藤萝。
师:还有补充的吗?教师小结:
没有任何人注意、关心藤萝。这是人们对美的漠视、冷淡,连面对这如此美丽的藤萝,都能够视而不见,不关心,不动心,这就是人性中的淡漠。正是因为这种人性的淡漠,面对着灿烂的、有着二三百年历史的藤萝,有人就能狠下毒手。正是这种人性的冷漠,生活中有更多的悲剧在上演:不仅仅是植物被毁,美丽的风景被破坏,更有甚至者,歹徒明目张胆地抢劫,竟然没有一人出来制止;孕妇晕倒在街头,路人竟然袖手旁观……这一幕幕,怎能不令人伤心,令从事教育多年的作者痛心。因此,藤萝被毁,是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六、走进季羡林。
生: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生:四个“偏偏”“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
师:一个为了维护真善美而奋斗到底的老人。教师小结:
透过《幽径悲剧》,我们看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季羡林,一个用哲人眼光看待生活的季羡林,一个胸怀天下的季羡林。正是这种高贵的品质,感动着我们,感动着所有的中国人。
2006年,他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七、作业:
阅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季羡林的《二月兰》,进一步体会《幽径悲剧》中作者的情感。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十二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的学者、教授,他有着丰富的内心和爱心,《幽径悲剧》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历来为大家所喜欢。学习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对写作背景和作者有所了解,对“愚氓”这个词也要有了解。在教学本文时,我作了如下尝试,现作如下回顾反思。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表现时间的词语,知道这棵藤萝经历过怎样的劫难,最后在什么时候被毁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二、对比赏析,体会作者情感。
文中两次写到藤萝,分别对藤萝的美丽和被毁后的惨状进行了描写,在写藤萝的美丽之时,又将它与其他被毁的藤萝作了对比,针对这一点,我先让学生抓住具体语句,赏析领略藤萝之美,体会作者对藤萝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赏析被毁后的惨状,感受作者内心的悲伤。最后让学生以藤萝的身份和口吻,对那些“愚氓”控诉内心的悲伤。再次感受作者内心。
三、人物的比较分析。
文中除了作者,还提到了另外几个人,“愚氓”、“伟人”、“世人”,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先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找到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互相纠正补充,最后明确,原来作者用了反语的手法,对这些人,作者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探讨分析作者是怎样的人,并对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
应该说,这篇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但在充分的预习和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还是能体验感受,并较好地进行理解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中心。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课外关于藤萝的材料,再次进行对比阅读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十三
一、目标明确,环节安排得当。
第一课时的目标是整体把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第二课时的目标是通过品析语句,学习精练、雅致的语言特点。根据两课时的目标设计课堂环节,朗读与分析结合,讨论与思考结合。课堂环节安排得当,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二、赏析佳句和质疑探究的有效调整。
把学生对词句的琐碎讲解变为赏析,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话,必须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发言。在问题设计中,把引起学生争论的两个题目作为讨论重点。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古藤的悲剧,那又为什么以“幽径悲剧”为标题呢?通过这一环节,就自然过渡到问题探究上,教师主动“挑起事端”让学生争论。第二个问题是:面对幽径上这株古藤的悲剧,作者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说要把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本文主旨。
三、对学生读写训练提出要求。在学生充分赏析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读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落实到口头上,落实到笔头上。读,可以非常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语言的魅力。在激情与陶醉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要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绝不是说教。当然如何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十四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十五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下是我在上了函数的概念之后的一点反思:
这堂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勇于发言,而且还敢于质疑并且能做到言之有理,还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团队协作的成果,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这堂课是研究函数的概念。这节课主要采用了探索、发现、归纳、反馈的教学流程,达成了对函数的概念的教学。
函数性质的研究是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函数概念的学习是研究函数性质时应予以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要在后续学习中体现这个性质的应用。它在计算函数值,讨论函数单调性,绘制函数图象均有用处,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引进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作出归纳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没有生硬地提出问题,而是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入,继而引出数值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对应关系导出新概念,不仅顺乎自然而且为以后研究函数奇偶性的几何意义(图形对称的两条定理)埋下伏笔。
本堂课的一个亮点是反馈过程中给出几个例题后所引起学生的思考、发言、争执、讨论以至正确答案的达成一致的过程,其中教师起了很及时和恰当的提示。学生的勇于质疑使课堂上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使学生对看似简单的函数的概念也产生了不容轻视感,同时也发展了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时会觉得乏味,在组织教学时充分考虑了这些浅显、平淡的知识还有一些值得思索和注意的地方。真正体现出“浅显中有新意,平淡中有隽永”。
我上课的最大风格是注重将新概念讲清讲透,能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举一反三。难能可贵有同学能概括出的结论,因此可以以它作为下节课研究函数奇偶性的引入语。
总体来说,这堂课较好地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了“引起关注----激发热情----参与体验”的过程,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遗憾之处是发言的学生由于受时间的约束,发言的人数和长度不够理想。
(1)函数的概念,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时也往往感觉的乏味。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如何使学生感到这些浅显、平淡的知识还有一些值得思索与注意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可将内容安排两节课的教学。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十六
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教学设想:
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这种行为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挖掘,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
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
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
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
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欣赏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它既无棚……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从“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等几方面来写的。
正面描写:“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声。(有形有声有色)。
侧面烘托:(1)从形、色、味方面进行衬托,最有特色;(2)从命运方面进行衬托,成了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在所有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这一棵”,“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每到春天,……不足为外人道也”。
写幽径,是为了衬托幽径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有特色”。所有这些,都是侧面烘托。
明确:“藤萝”。因为从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看“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3、作者最后指出,经过十年内乱,只剩下了这棵藤萝了,它成了“我在悲愤、惆怅之余”的“惟一的一点安慰”。这说明这棵藤萝在我的'心灵深处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也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三部分。
1、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主要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的。
描写:1、描写了今年春天我所见到的吓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看到这种景象后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我走过这一条幽径时的景象。(极力渲染了我悲哀至极的心情)。
议论: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六”,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等等,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2、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
文中连用了四个“偏偏”,说明像我一样能够为古藤而伤心的人,也是偶然的。所以作者的用意是,告诉人们,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吁社会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
最后作者表示,我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且将“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表明了我将永远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我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品味语言。(课后练习二中的三道题目)。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洗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即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闪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五、揭示文章中心。
两点:一是藤萝很美,但又不仅是美,而且具有真善美。
二是文章矛头所指,既是十年内乱,又不仅是十年内乱,而是指今年(1992年),作者痛心的是“毁于愚氓”之手,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六、课后思考:
提示: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对幽径、藤萝写的越美,它们遭毁灭后造成的悲剧效果越强烈。作者采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构思全篇。
七、总结:
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圆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生活中真、善、美的悲剧。藤萝毁于愚氓之手,是他们造成了这悲剧。
八、布置作业。
1、本文作者在描写幽径时,从春、夏、秋、冬四季写其美景,请你模仿这一写法描绘一下杨柳四季的不同形态。
2、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原本现在。
春:小花灿烂花木遭劫:被坚决、
幽径之美夏:一团浓阴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
秋:红绿相间永世不得翻身。
冬:浓烈勃发。
悲剧:毁于愚氓之手。
形:盘曲而上成了吊死鬼。
藤萝之美色:红绿相映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味:芳香袭人控诉、投诉无门。
声:回味无穷哭泣,哭泣,哭泣……。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十七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
2、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1(或从学过的十三岁际遇导入课文)。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交流,学生互评。
3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
2组织学生展示所搜集的作者资料,以便资源共享展示搜集成果。
3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评价思考、交流、互评。
1、写一篇周记,描写你喜爱的一种动植物体现出其美好的一面。
2、在你的生活周围是否也有类似本文作者所揭示的现象或问题,请谈谈并与其以书面或口头方式与其交流你学习本文的感受,对其所为提出你的想法。
幽径悲剧教案中职生篇十八
一、教材分析。
《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文章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走进藤萝,借藤萝之口哀鸣、控诉、呼号。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毁灭美的“愚氓”,含泪带哭的抒发之中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其悲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文章感染力极强。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五单元,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二、学情预估。
1、文中的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文言语汇和成语,学生理解不一定到位,更何况是在具体语境中。例如: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鲁殿灵光、闲情逸致等等,需要课前做些预习。2、文中提到的“十年浩劫”、“修正主义”,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悲剧的深层含义。
3、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如何让学生接受作者要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中悲剧指什么,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
2、学习课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从有效诵读出发,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领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树立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现代意识。
学习重点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
四、教学构想。
在这篇课文中,对什么是悲剧,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学生是陌生的;对作者要传达的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着重解决“悲”从何而来,怎样使文章悲情四溢,让读者灵魂震憾,使学生进一领悟作者所传达的细腻情感。这样的处理需要立足文本,从诵读出发,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情感,进行语言实践,帮助学生从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使诵读更有效,我设计了读出美感、读透悲情、读清主旨、读得感受四个主要诵读环节。当然我始终做着自己本分的事——引领和点拨,藤萝美景的赏析、悲情的感悟、主旨的探究都由学生自己努力思索、探究、获取。
五、预习设计。
1、请画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清意思。
2、请找读文中描写藤萝的语句,概括藤萝的前后变化,体会藤萝的悲惨命运,并分别概括作者前后的情感变化。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进课堂。
(设计理念:向学生渗透利用课题整体感知全文的学习方法,同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季羡林何许人也?大家对作者了解多少?
3、季羡林,季老先生这位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哪有闲情逸致来关怀一棵藤萝的生死呢?他要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思想情怀?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季先生的伟大心灵。今天的课堂活动就两个字:“诵读”。(投影:诵读)。
(设计理念: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投影出来使学生活动更明确,指向更集中,便于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读出美感。
1、对于“悲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最有价值的、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本文中,“美”显然是指那一棵古藤萝,它美在何处?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它的美?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读出相应的语句。(学情预估:古藤萝美在形状、幽香、颜色,课文第8段作了集中描写)。
2、这美丽的藤萝给你怎样的感觉?(学情预估:直上青云的气概、生机盎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这藤萝不仅秀美,而且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请大家自由朗读第8段,感觉一下藤萝生命的美。
3、美不仅要讲究外在美,更要讲究内在美,也就是姜得要有内涵,通常指拥有好品质。这棵藤萝品质如何,性情如何,请到第14段找找看。(学情预估:它“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4、这株藤萝具有内外兼备的美,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作者对这美丽的藤萝是什么感情呢?(学情预估:喜爱、“留恋难忘”、“顾而乐之”、依恋、“惟一的一点安慰“、让作者感到“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给作者带来了“情味”)。
5、燕园幽径的这株藤萝已经见证了二三百年的文明,是一株劫后余生充满灵性的藤萝,是一株从无害人之意的为人间增色添彩的藤萝,它是美的化身,它是作者惟一的安慰。请大家齐读第10段,注意读出喜悦,读出依恋。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学习我力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在字里行间深思感悟。对于藤萝的“美”,我不仅要求学生找出具体文句,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从什么角度写的,而且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感觉、作者的感受,去思索,去联想,让学生明白“藤萝”身上充满了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花美美在精神,这种感性化之后的理性认识不是由我教给他们,而是让学生结合语言信息、文本内容,用心去感受、去体悟。)。
三)读透悲情。
1、但是有一天,这棵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这棵给作者惟一安慰的藤萝,无端被人毁了,被人杀害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永远地消逝了。文中哪一段写被毁后的藤萝?请大家读读,说说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学情预估:
第11段,如吊死鬼、悬、摇曳、微笑等等)。
2、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词语?请说说你的理解。(学情预估:“吊死鬼”上吊而死,是非常正常死亡,似乎有冤屈,是被迫而死,这“鬼”冤魂不散,悬在空中,随风摇曳,悲情四溢;“微笑”更能表现藤萝被毁的惨状。藤萝本是充满希望地绽放自己的笑容,但突如其来地,无缘无故地,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被砍断,这还没来得及知道的天真无邪的微笑更让人觉得藤萝的无辜、不幸,让人悲怜、给人震憾。)。
3、请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的悲剧。其它同学听听读得怎样。
4、孩子们,假如你心爱的东西被破坏了,假如你最亲近的人突然永远离你而去了,你会是怎样的感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陈述)带着这种体验,我们尝试着把这一段文字再读一遍。
(设计理念:课标一再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体验,才能真正感悟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提高学生对形象、语言、情感的领悟程度。因此,我积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体验,与作者形成共鸣,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感悟语言,体悟情感。)。
5、作者浓郁的悲情不仅表现在对藤萝的描写上,在其他语段的字里行间也表露得淋漓尽致。请找出来读一读。
如果学生找第13、14段的句子,则请学生进行朗读设计,重点突出停顿、重音、语调的处理。
如果学生找第15段的句子,则提醒学生比较三个“决不会有任何人”与四个“偏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学生答不出,可先诵读,暂时放一放,等待契机。)。
(设计理念:课标中有一句很时尚的话:教师要成为课堂对话的首席。师生从人格上是平等的,所谓“首席”其实是表达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所谓“调控”就本节课而言,就是加强诵读指导的点化、深入、等待,使诵读更有效,使课堂对话的效度切实提高。)。
6、团团的绿叶没有了,满满的花朵没有了,淡淡的幽香没有了,嗡嗡的蜂声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只有万斛悲情,只有无言的痛楚,只有悲哀至极,只有投诉无门的悲愤。让我们一起朗读第13、14段,感受作者的悲痛、悲切、悲悯、悲愤。
(四)读清主旨。
1、此时此刻,我们大家的心情定和作者一样悲哀至极,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制造了这出悲剧?(学情预估:愚氓、不知美的人、没有爱心的人、对生命缺乏情感的人等等)。
2、作者表面是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所谓幽径悲剧,也是燕园悲剧,更是人的悲剧。文章说:“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学情预估:芸芸众生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爱心,缺少对生命的珍爱,缺少对自然的敬畏,自私、冷漠、无情)。
3、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文章第9段早就指出,十年浩劫中藤萝们就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劫后余生的这惟一一棵藤萝它却毁于何时?(学情预估:今年春天、1992年、改革开放的今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的今天)。
4、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这出藤萝悲剧的深层用意,作者仅仅是批评愚氓之人吗?他是否对世人有所提醒有所警示?(学情预估:提醒我们关爱生命,珍重生命;警示人们不要重蹈覆辙,十年浩劫应该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幽径悲剧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悲剧,清除愚昧,培养全民的现代意识,提高大众的人文素养,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优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最明智的抉择。)。
(五)读得感悟。
1、创设情境:读完这篇课文,季羡林老先生那悲天悯人,爱满天下的情怀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先生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却能让贺卡捎去我们的敬仰,我们的祝福。卡片的封面我已经绘制好了——一树灿烂而不见尽头的紫藤萝“瀑布”,现在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页的感言送给季老先生,让先生听听你如藤萝花开的声音。
2、学生活动展示,教师总结。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最后设计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必将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觉,最独特的个人体验,同时也是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设计,关键是让学生呈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个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不必盲目追求完美的境界。)。
(六)课堂小结。
2、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这一部分内容是否可能删去?(学情预估:第7、8、10段前几句话都突出了藤萝在、燕园里不寻常的地位。)。
3、这株藤萝无论是在燕园还是“我”的心灵,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最美的。作者反复突出藤萝的不寻常地位,又是为了什么?(学情预估:为下文表现藤萝悲剧作铺垫,使悲剧性更浓,悲剧效果更强烈。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越强,写幽径和藤萝的美都是为后面悲剧蓄势。)。
4、“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大自然美在和谐,和谐是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营造的。让我们学会用心感悟文本,用心感悟生活。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善待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构建和谐的共同家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18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