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成长轨迹。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采用归纳和分析两种方式,来呈现出全面和深入的评价。下文是一些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一
3、类型学视野下的汉韩语指示词比较研究。
4、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比研究。
5、韩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6、现代汉、韩程度副词的比较。
7、韩语成语俗语汉译方法研究。
8、汉语和韩语中数词的非数量用法比较。
9、中韩量词对比研究。
10、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
11、韩语成语谚语汉译方法研究。
12、汉韩语话题对比研究。
13、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
14、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
15、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
16、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17、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
18、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
19、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
20、汉韩主语和话题对比研究。
21、基于中韩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动介兼类词研究。
22、助动词“会”汉韩语对比以及偏误分析。
23、韩语汉语十二生肖词语及其文化比较研究。
24、汉语介词“从”的研究。
25、汉语和韩语否定词对比分析。
26、汉韩语人称名词后缀的比较分析。
27、中国学生有效学习韩语发音的教学方法研究。
28、韩国语的汉字词教育研究。
29、现代汉语”打“与相应韩语表达对比分析。
30、汉语与韩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的对比研究。
31、现代汉语”就“在韩语的对应表达与教学设计。
32、韩语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r/和/l/的感知和产生。
33、汉语韩语否定时态对比研究。
34、韩国初高中汉语教材的汉语词汇与韩语汉字词比较分析。
35、汉韩语否定词对比研究。
36、韩语汉字词与古代汉语词汇比较。
37、韩语感谢语分析及对韩汉语教学的启示。
38、韩语代名词研究。
39、韩语汉字词探究。
40、汉韩语表”延续“义时间副词对比。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二
近些年来,人们对语言学的研究力度在不断加大,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绝大多数高专学校都开设与语言学相关的学科。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同样也是如此。在现实中,语言学教学对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教师、学生、教学等等。同时,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英语术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也会受到语言学的影响。如何积极利用语言学的积极作用,有效规避语言学的消极作用,切实加强语言学的应用,是英语术语教学必须认真应对和思考的课题。基于以上的论述,本文从语言学概述、应用分析两个角度,对英语术语教学问题作了如下的语言学思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语言学作了不同的界定。但是总起来说,语言学是一门以语言研究为主导的科学。具体而言,它主要研究语言系统以及语言应用规律。在研究的过程中,语言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理论,使研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现实中,研究语言学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探讨与验证各类语言现象,概括与说明各类相关因素。
与其它学科不同,语言学既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又以语言为研究工具。正是基于这个特点,语言学被冠以“语言的语言”。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最先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语言学也在不断革新与发展。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向人们详细地介绍了语言的定义、语言的发展、语言的来源、语言的应用等各项问题。
语言学的范畴非常广泛,囊括了语言的方方面面。现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现象日益显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搞清楚彼此之间的界限。因此,英语术语教学与语言学之间的联系,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就语言而言,语言学可以研究不同层次的语言系统,如词素、单词、句子等等。在研究语言元素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了词法学、音位学、语音学等诸多分支学科。而在研究语言与外部事物的关系时,又出现了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诸多分支学科。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哪种学科,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的是语言学在英语术语教学中的应用,而不是应用语言学,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在现实中,有些人产生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不重要的错误认识。其实,语言学对英语教学,包括英语术语教学的影响,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英语术语教学与语言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英语术语教学,离不开语言学的帮助与推动作用。因此,要切实加强语言学在英语术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语言学对英语术语教学的影响。在实践中,语言学对英语术语教学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语言的描写与阐述,语言学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英语术语的认知水平。例如,当前,有些学生不知道词缀属于粘附词素,也有些学生不知道词素是语法最小的单位。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学,使学生对英语术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其次,语言学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对于英语术语来说,其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与此同时,语言学对英语术语的'研究也是多元的。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我们对内容作出正确的选择。而通过语言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英语术语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英语术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语言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对于英语教师来说,组织教学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反馈等各项具体的工作。虽然我们不能说语言学应用于英语术语教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加强语言学的应用,能够使英语术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第二,语言学与英语术语教学之间是应用与暗示的关系。在实际中,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描述,可以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各项内容。但是,他们对语言性质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英语术语教学产生一种暗示。正如edgej.所说的那样:“如何没有对语言学知识的参考,就不会有英语教学系统的发展。”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描述性分析,对英语术语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方方面面。纵使抛开英语教学的心理学理论不谈,语言学对英语术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关于如何提高英语术语教学的问题,结构语言学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方法,如细察、分离、特定分析等等。在实际中,这些方法主要体现正在语言实验室训练与语言方式练习上。可见,语言学对英语术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英语术语教学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想将该项工程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语言学的应用力度。具体而言,首先,要对加强语言学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当前语言学在英语术语教学的应用现状有一个全面的分析;最后,要对语言学在英语术语教学的应用路径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术语教学水平,才能有效推动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三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高职的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就英语水平而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完成正常的课堂任务,但是基础差的学生由于一向对英语没兴趣,或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以至望而却步,也有学生认为学英语与专业没多大关系,而且又不容易学,于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或干脆放弃。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数有限,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不少教师既要讲重点,又要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学生练习说的机会少,缺乏交际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哑巴英语”。
二、心理语言学原理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相互作用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从心理语言学诞生至今,研究成果累累,令人振奋,其理论众多,方法各异。其中“相互作用论”(intera-ctivehypothesis)又叫“中间论”。这种理论既承认语言的生物基础,又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这种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并不是刺激--反应过程,儿童学习语言时,并不模仿单个句子,因为经过几年练习,儿童所掌握的并不仅仅是他们听到的句子,而是整个语言系统。同时认为,儿童生下来并没有语法规则方面的具体知识,只有某种组织经验的潜在能力。这种先天的潜在能力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理论强调外语教师教学时,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对外语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对象而言,由于多渠道招生,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英语的情绪不高,导致学习行为退缩,精神不振、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应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个体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通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1、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境
英语教学环境的创造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开展小组讨论、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课外英语角、英语沙龙活动等,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接触语言环境,学会使用活生生的地道的英语。虽然我们没有使用英语的自然环境,但不等于没有接触英语的机会,广播、电视、英文报刊、英文说明书等都是学生接触英语的途经。根据broadbent等人的“过滤”理论的原理,人们所吸收的语言仅是其接触的一部分,因此所接触的语言必须足够多,并且真实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高职英语第一册的unit15课文firstaid中,为了使枯燥的教学更加生动,我们在课堂上创设了医院的场景,邀请几个学生身穿白大褂,进行role-play,现场演示如何进行急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使用“照顾式的语言”
心理语言学在研究儿童母语习得理论中,指出儿童学话时,母亲喜欢使用一种“照顾式的语言”(caretakerlanguage),这种语言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话语的平均长度又常常比小孩的略长,以帮助儿童的语言发展。母亲在和自己的小孩对话时,如果发觉孩子听不懂,还会重复自己的话或放慢说话的速度。成人对儿童学话的这种态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可以借鉴的。尤其是对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差,课堂教学的句子不能过长,使用的语言不能太难,应以口语化的短句子为主,否则学生听不懂,产生畏难情绪,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以鼓励和夸奖为主,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
(二)、心理语言学的“元认知能力”的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知识的有效获取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而且能知道“有什么用”和“如何用”,只有学到的知识能够有效地用来解决新问题,才能算是“有效”获取。当代研究证明,元认知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获取。元认知能力包括如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方法;善于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不同于中学时期的英语教学,由于学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对所有教材都精讲,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让更多的知识由学生自己课后学习掌握已势在必行。如在英语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词典的能力;构词分析的能力;句法分析的能力;推断的能力;论证的能力等,使之成为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一种自主学习的活动。
(三)、“输入假设”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影响
克拉申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领域颇有影响的代表之一,他的假设有很多不同的术语,早些年叫“监察模式”,后来称为“习得--学习假设”,近些年来又叫“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其途径是在极小或没有心理障碍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输入。只要输入大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而情感过滤又低,学生就会自然学会语言。同时,还应重视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帮助学生减少焦虑,多鼓励,少批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各种障碍犹如一道道墙或过滤器,这种墙或过滤器越多,输入的信息就越少;输入得越少,输出就更微乎其微,信息经过三、四道关卡的过滤已经所剩无几,因而外语学习者脑中几近空白,交流也就无从谈起。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确立远大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四)、教师应正确地使用“错误分析”理论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习语过程中说出的话语不少在结构上或内容上是错误的。对于这些错误,只要不影响思想的表达,成人一般不会进行纠正。随着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类似的错误会自动消失。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也应采取类似的态度,不能一有错误就当场改正,应该按照犯错误的场合和错误的性质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在操练语言形式的场合,应多予改正;在运用语言来交际时,只要不影响到原意的表达,则不必当场改正,但事后可指出学生的主要问题。错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能力的错误,它们反映学生语言能力的问题,学生的确是不懂该怎么说。教师如能及时帮助指出,学生情绪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另一类是语言运用错误,可以说是失误。比如用英语交际时该用名词复数的地方却用单数,该用he或him的地方却用she或her;写作时首写字母不大写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是由于疏忽才犯错,所以不必当场纠正。因为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会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说,动手写。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自卑心理、畏难情绪严重,因此教师对待学生错误时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向学生说明错误的出现是前进中的必然现象;同时教师对错误要有预见性,对产生这些错误的现象要讲清楚,还要为克服这些错误创造条件,如增加重复率,使它们从学习的暂时的短期记忆过渡到持久的长期记忆。
(五)、心理语言学对探索教学方法的启示
心理语言学的一个中心观点就是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外语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绝不应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或做出习惯的反应。这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很有启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要在教学方法上积极研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使学生投入真正使用语言的环境,这样往往会比机械练习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还应掌握多样化的原则,即练习类型要多样化,符合培养各种层次能力的要求。要让学生掌握在何时、何地、用何方式、对何人讲什么话,在何种场合作出何种反应的能力。教师的教学不能囿于一种教学方法,应在具体的教学场合选用适当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从低级到高级,从已知到未知地螺旋式发展。心理语言学的原理对高职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高职英语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实际教学实践能力,认真学习研究心理语言学,运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去指导英语教学活动。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四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3、“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
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
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
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
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
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
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句子形态的差异及启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
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
21、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
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
33、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初探。
34、西北地区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浅见。
35、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36、试析模块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英语词汇增长路线图理论研究。
39、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
40、新教学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分析。
41、论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转变。
42、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4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44、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45、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英文电影片名中译。
46、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7、论《论语》英译中的语用充实。
48、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49、英美影视作品中“神翻译”的定义及方法探析。
50、电影片名翻译的跨文化解读。
51、“讨论”与“演讲”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52、单词配对法对双语词汇翻译的影响。
53、素质教育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54、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元认知策略。
55、语境中语块的加工及其影响因素——以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
56、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管见。
5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58、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59、平行文本视域下的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60、文化差异的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1、简论janeaustin的爱情婚姻观。
2、janeeyre'slinguisticfeatures。
3、从《简爱》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4、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5、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6、批评方法之我见。
7、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8、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9、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10、《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1、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2、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14、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15、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16、伍尔夫女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论夏洛特-勃郎特《简爱》中性别文化政治。
18、简-奥斯丁之《傲慢与偏见》一书中达西先生之蜕变。
19、论简-奥斯丁在《爱玛》一书中的妥协艺术。
20、艾米莉-勃郎特《呼啸山庄》中场景要素之研究。
22、onthemeaningsofimagesinmobydic。
23、democraticideainleavesofgrass。
28、从《呼啸山庄》的心理分析探索艾米莉-勃郎特的内心世界。
29、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30、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之对比研究。
31、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32、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
33、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34、onthelinguisticfeaturesofburns'poetr。
35、onthefatalisticideasinhardy'sworks。
37、americanslangincatcherintherye。
38、differentmarriagesinprideandprejudice。
40、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41、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42、美国现实主义运动的特点。
43、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
44、当代汉语与外国的联系。
45、《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46、《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
47、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48、《红字》里的象征主义。
49、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
索绪尔语言符号观评述。
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
浅谈俄罗斯人对音素的偏好。
维吾尔语语素问题新探。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及相关启示。
简评哥本哈根学派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关联。
从转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
浅谈结构主义与生成语言学。
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
汉字速记符号的符号学分析。
中国传统语言学国际地位的思考。
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辩证关系研究。
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
代县方言中的不经济现象。
对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认识。
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
中国手语的音系学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用藏语格助词的语法信息研究。
从加的夫语法看“语法”与“语言学”的关系。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对比分析。
社会发展是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吗。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五
2、选题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8;32.[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0.
[6]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12.[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9.[9]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01.
2、理论观点综述: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具有和其他领域的流行语一样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独特语言学领域的特色。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比如有的学者所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这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的;还有研究者从语言中的修辞角度进行解释,网络流行语的各级语言单位在修辞手段应用上呈现出许多独到的修辞特点:有的则是从审美观点出发,指出网络流行语适应时代发展,更加迫求文明、美感和高雅。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和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引起学者的重视。
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发展入手,借鉴先前研究学者的经验,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
4.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xx年3月围绕选题收集材料。
2.20xx年4月撰写初稿。
3.20xx年5月修改完成。
主要研究内容: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
二、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的合作原则。
(二)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三、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
(一)语音手段。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
2、同音法。
(二)词汇手段。
1、词语的缩略法。
2、旧词新用。
3、借词的大量增加。
(1)音译词。
(2)意译词。
(3)音译兼意译。
4、数字或字母代替汉语词语。
5、方言词的运用。
(三)语法手段。
1、词序的变化。
2、词类的发展。
3、语法中的类推作用。
(四)修辞手段。
1、隐喻的大量使用。
2、借代的运用。
3、仿词的出现。
四、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
(二)来源于网民自创。
(三)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
(四)来源于春晚经典台词。
五、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条件:借助学校图书馆查阅一些与论文相关的书籍、期刊等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的大量信息作为参考;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方法及措施:首先,掌握大量与网络流行语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第二,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相关文献,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做好相关笔记;第三,在不同年龄段网民中间做一系列问卷调查,用来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实际使用情况,用以支撑论文观点;第四,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其在理论及应用上更加严谨;最后,整理归纳所有的资料及调查数据,经指导老师的审核后完成论文,然后将资料进行保存,作为以后学习和工作的资料。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六
我们在闲暇时候或者在疲劳的时候会聆听美妙的歌曲,也会看些休闲的电影,玩些动感的游戏,我们为那些唯美的画面所折服,为那些动听的音喉所感动,为那些炫幻的游戏所激动,无疑,我们是很幸福的。然而,这些休闲娱乐的背后是语言在支撑着它们。没有词人,哪来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美妙画面,也不会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感人场景和声音,更不会有现在美好的一切。
在高中的时候,我在学习生物时,了解了“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当时我还很不屑,动物也有语言啊,鸡鸣、狗吠、狼嚎、虎啸、猿啼等等,它们也用语言啊,学习了语言学概论这门课后,我了解了人类语言是多么的复杂和高深莫测,它和动物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语言有很多机制,“牧笛横吹、夕阳余晖”是羡余机制的体现,“蛋白质(笨蛋、白痴和神经质)”是经济机制的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称机制的体现,语言还有预设机制、隐含机制、排除机制、补偿机制等,而在这里,我班门弄斧来浅谈一下语言的预设机制。
弗雷格是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他于1892年提出预设的概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斯特劳森从真值条件出发,将预设看作是句子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所谓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
而语言机制也就是语言内部的可循的规律,那么预设机制就是语言本身内部可以寻找到的具有“预设”的机制。
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同样,语言只有有了依托才能焕发光彩,才能真正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而预设就是支撑语言的基础。
预设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很重要。人在使用自然语言时,有很多不言自明的预设,否则交际就会比较困难。“吃核桃”、“吃花生”其实是吃核桃仁儿;“吃排骨”、“吃鸡蛋”其实是吃排骨肉、蛋清和蛋黄。人们只是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类绕口令中才分出葡萄皮和葡萄肉这类精确的涵义。
在语言学概论的学习中,我了解了预设即预先设定,是说话人在说一句话时主观认定的他和听话人都接受的背景信息,是假定的交际双方所共知的内容或共有的认识;预设在话语中总是附带表达的(在断言范围之外),是潜在的,也是不言自明的,无论对话语本身进行肯定还是否定都不影响预设的存在。
预设在语言里随处可见,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古代,比如在《西厢记》里: [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也![旦云]啊,俺娘变了卦也![红云]这相思又索害也。
夫人话中有一个预设:小姐和张生是兄妹关系。由此而生出另一层意思:既是兄妹关系,那就不能结婚;夫人赖婚的意图非常明显,故而,张生、莺莺、红娘他们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映。
在我看来,“预设”可以看成是语言发生的环境,它预先设置了语言发生的环境,不同的“预设”对于相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对于一个成功人士的妻子说:“你先生真有本事啊!”这就是一个赞美。而对一个不求上进失败的人的妻子说:“你先生真有本事啊!”这就是一个讽刺。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表达的目的,于是有了讽刺这一修辞,也造就了鲁迅这一个文学大师,但是在现代鲁迅的文章很难读懂,就是因为时代不同,语言的环境不同,我们没法真正全面的了解它的真正含义。
语言的预设机制具有很多特性,它体现了预设的内在特点。
语言的预设机制具有合适性、共知性、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可撤销性
1、合适性
最早对预设的合适性进行研究的是菲尔莫(charles fillmore)。他从言语行为的合适条件出发,认为语用预设就是指“通过一句话来有效地实施某一个言外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2、共知性
共知性指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对共知信息的假设或交际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信息,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交际场合的情景和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等。
它在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辽大食堂一楼,如果你想买鸡蛋饼,你可以说:“要一份三块五的!",老板就知道你要的是加肠的,但是,如果你在卖米饭的那说同样的话,老板肯定没法给你打饭,因为最低的是四块的。这就是预设机制共知性的体现。
3、单向性
单向性指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做出的,在被听话人理解之前只有说话人自己知道预设的含义。
例如:
a:你这人真够阿q的!b:阿q? 听到a说阿q,b不理解,是因为他不知道a所说的阿q是什么意思,或者他不知道a指的是自己的哪一点,所以才要求a明示。
4、主观性
主观性指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预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有些广告也运用了预言该特性而让消费者在潜意识里相信了该产品。例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杀菌治脚气,请用达克宁”
脑白金广告的预设是“脑白金是最有价值的,其他礼品都不如脑白金”;或“如果送礼,脑白金最合适,最讨对方的喜欢”。
西安杨森制药厂推出的治疗脚气病的“达克宁”抗真菌药膏,它的预设是“治疗脚气,达克宁疗效最好”。
这两个广告的预设都带有的强烈的主观性特点。
5、隐蔽性
隐蔽性指说话人没有将预设信息明白地表达出来,而是将其隐含在话语之中,这种隐含的信息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
例如:
a:你说谎的时候会不会紧张? b:不会。不,我从来不说谎!a的问话含有一个预设:b说过谎。而b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答“不会”,其实等于认可了a的预设。
6、可撤销性
在一定语境下,语用预设可以撤销,这种可撤销性“依赖于说话者的态度和信念”。例如:
a: 您儿子好可爱啊!
b: 我还没结婚呢!从以上对话的预设触发语“儿子”中我们得知a预设了“b有儿子”,然后这一预设随着交际的进行而被b撤销了,b的话语中蕴含着“这不是我儿子,我还没结婚”这样一个意思。
说来说去,预设就是预先设定一个语言环境,这个环境使别人可以知道,也可以不让别人知道,也可以大家潜意识里都知道。
那么,语言的预设机制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它难道只是局限于发现而不能使用它吗?
预设的作用有很多:
1、表达不适合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
2、利用预设诱使对方中圈套
3、使语言更为准确、得体
比如,商家打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外,更重要的是打击对手,使自己的产品能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好钙,蓝瓶的”,预设:不是蓝瓶的就不是好钙。这就含蓄的表达了该公司的意念,那就是只有他们公司生产的蓝瓶钙才是质量好的钙,这运用了预设的第一个作用。
还比如,在法庭辩论中,律师常常会这样问:“你是案发前还是案发后出的门?” 样预设的目的,就是诱使谈话对象进入自己事先设计的“陷阱”,以便 控制谈话对象,实现自己谈话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谈话的技巧,既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又不让别人发现自己在问他问题。
再比如,一位年轻人患病住院,他的好友来探望,一见面就说:“怎么,你的脸色还是这么难看。”年轻人顿时沮丧起来。在医院这样的场合,本应安慰病人,而不是打击。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局面,我们说话也应分清场合,看清对象,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要真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不要说出伤害病人的话,俗话说“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之所以说出不合身份、不合场合的话,主要是说话人忽视了话语中的预设。反过来说如果能够注意言语中的预设那么就可以使语言准确、得体。因此,利用预设,遵循预设理论,可以使语言更为准确、得体。
可见语言的预设机制是多么的重要,任何言语行为都有预设,在实际言语行为交际中,如能巧妙利用言语行为的预设,能有效地达到自己的言语行为交际目的,有时,还能产生奇效。
怎样才能把预设运用到生活中去呢?怎样才能更好的与别人沟通呢?只有了解和学会语言的预设机制,才能在生活中得体的表达那些隐晦的话,或者听得通别人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更好的生活。
这里有一个幽默的例子: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与共和党人交恶,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有些共和党人是婊子养的。他的言论在议会引起轩然大波,共和党人纷纷抗议,要求马克吐温公开道歉。马克吐温便在《纽约时报》上公开发表声明:我道歉,我收回我的话,应改为“有些共和党人不是婊子养的!”。
马克吐温除了运用“逻辑学”中的“判断”技巧外,还运用了“言语行为的预设”,他的“有些共和党人不是婊子养的”否定句中早有预设:有些共和党人就是婊子养的。
另外,在现代生活中,广告的预设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使消费者接受其产品和服务。
作为消费者,在接受广告语时也应提高认识,辨别信息的可信度,洞察广告宣传背后的诱导机制,不要盲日从众。认识到语言预设机制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要注意语境和说话人的真正意图,真正做到合理的沟通、有效的沟通、真诚的沟通、,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就减小了,语言所起的真正的作用就达到了。
我在小学的时候做过一个阅读理解,现在看来就是和语言的预设机制有关,该文章内容如下:
有个人过生日,邀请四个好友到家中吃饭。
三个准时到达了,只有一人迟迟未来。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了,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其中一人听后,很不高兴的对主人说:“我先告辞了,再见。”说完就走了。
一个人未到,另一个人又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剩下的两人中的一个也生气地说:“那好,我也走了。”说完掉头就走。
又一个人走了,主人更加着急起来。最后剩下的这位就劝主人:“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以后说话要好好想想。”主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说的根本不是他们。”这位朋友听后再也坐不住了,最后也铁青着脸走了。
这不仅是一个悲剧,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在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语境会不会给别人带来“预设”,因而会引起误会,这在生活中屡见不鲜,那些说话爱得罪人的朋友们,绝大多数并不是有意而为,而是由于不注意语言的前提预设导致人际关系淡薄,所以语言的预设机制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在这里浅谈了一下语言的预设机制,希望老师多多指教!感谢老师这一学期的教导!
语言学概论论文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统计学2班
学号:110704222
姓名: 董朋朋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七
一直对玻璃杯有种说不出的喜欢和释怀,小时候可能是因为它的晶莹剔透、简简单单,还可以从这边看到那边的东西而且是变形的,好玩又鲜奇。长大了以后,从中又找到了一些乐趣--装饰它。在它里边放各种各样的东西、或涂鸦、或扎蝴蝶结,让它变得更有情调,每次都有不同的效果,也有不同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透过这些杯子看世界,犹如雾里看花。而雕塑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把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切材料来制作作品。我就一直在思考,或许应该给所喜爱的玻璃杯留下点什么,于是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事件使得雕塑作品《你和我》得以创作。
《你和我》这一雕塑创作的形成是经过酝酿和提炼才确定下来的题材。在整个构思过程中,是以爱恋为主题贯穿整个作品。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概括、构想出完整的艺术意象。听过曹卉娟的《玻璃杯》,很纯净很美:“那轻轻巧巧的玻璃杯,总是太容易破碎,盛下了泪水就盛不下妩媚,究竟谁湮没了谁,谁又能体会。”是我们每个曾经经历青春飞扬时的记忆定格,生命无常而青春美丽。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作为主要材料,因为它代表了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并分为五组不同的恋爱的场景分别来诠释这一相知相离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学生时代的爱情是最纯洁的,而现实又是残酷的,只能留下遗憾的美好。这件作品所描述的这个经历是每个正处于青春的恋爱过的“你和我”,从相知到相离,所要表达的是爱恋的反思,要成长就得从失败中汲取养分,使我们更加完美,更懂得爱人。
爱是与生俱来的,爱的真谛是美,其衍生行为:付出、欣赏、珍惜、感动、了解、保护、占有等,副行为:得到时的欣喜、、失去的痛心、不能拥有的无奈。.。等等这些情感都在雕塑创作中有所体现。正如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名的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提出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把这种青春爱恋的感觉用五对木偶人在玻璃杯里演绎着,运用玻璃材料这种雕塑语言完美的表现出来。雕塑是用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塑造立体形象的艺术,它的雕塑形象是静态的、直观的、诉诸人们的视觉系统,所以选择情感生活中的某几个可视的`瞬间断面来描绘。如果说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那么艺术表现则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是一种充满艰辛的心理运作过程,艺术表现则是中更为艰辛的实践操作过程,在的这个雕塑创作中,运用综合材料现成品加以组装和调整,充分调动想象和灵感,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聚合时空,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生活素材分离出来,按照创作意图重新聚合在一个同构状态的时空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有机体。同时还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展示了对生活的微妙感受。
自从1917年杜尚的《泉》问世以来,瓦解了所有对传统艺术的界限,而观念的改变,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面对接下来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现代雕塑,可以看到雕塑所用的材料达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在这次创作中,就是利用综合材料来完成的。综合材料雕塑重要的特征在于其物质材料性,材料本身特点也就构成了雕塑作品本身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有一个物质载体,在作品中就用到现成品:玻璃杯、木偶人等材料。所选的这些材料与创作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作品的意义原本就在物或者说材料之中,作品的意义即物之灵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品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是整体体现青春爱恋这一甜蜜又纯净的校园情结,让艺术语言和材料本身超越叙事性而获的“阅读”,引用一位欧普艺术大师瓦萨利的话说:“感觉作品比了解作品更重要。”对于这种不仅是叙事故事,表达情感或思想,还是纯粹探索视觉现象,进而引发独特的共鸣。
对于创作所用的材料,玻璃杯:首先它有如水晶般的透明,有很好的强度和观赏性。(国外的雕塑家很重视这种材料,并学习玻璃的拉型技术,应用这种材料创造出很新颖的作品)其次,玻璃的易碎性也象征了周围不确定的环境因素。所以玻璃杯单纯的透明如水,在里边盛什么就是什么。而易碎的特点使它实用却要很小心,犹如我们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越长大越害怕,约束也越多,越怕碰壁的心理。木偶人,实在而纯真,大学时代的我们单纯而有激情,充满了幻想和憧憬,所以把小木偶人中的男生涂成蓝色,代表了大方、稳重、活力并存。把女生喷成桃红色,介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因为这个时候的女生正处在从粉红色到大红色的过度期。综合材料雕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雕塑观念(泥、木、石铜等)弱化了传统雕塑的界限,推动了雕塑的泛化,运用新材料来完成艺术创作,通过材料自身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念和思想。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断地遇到了材料制作的问题。
在雕塑创作《你和我》中所描述的是青春的一段情感、一声叹息,所以用雕塑的方式把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凝结,凝结昔日的往事和回忆,以雕塑语言来诠释个人的思想感情。作品的造型体现了雕塑艺术的凝练性和单纯性。玻璃杯和木偶人、材料和形象的完美交融,达到了我想要的明净、单纯的艺术效果。并实现了思维活动与操作实践的相统一,遵循了内容加形式的双重原则,推动了作品的最后的成熟和成型,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意象物化成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这件综合材料雕塑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把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使有限的场景表现出尽可能丰富的艺术蕴涵。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八
contents8-10。
1.单音节新增词语14。
5.五音节新增词语17。
6.六音节新增词语17。
1.经济类新增词语18。
3.艺术类新增词语19。
4.教体类新增词语19。
5.交通类新增词语19。
7.环境保护类新增词语20。
8.社会生活类新增词语20。
1.《现汉》(6)增收的缩略词24。
1.《现汉》(6)反映的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关系32。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九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以及新闻媒介种类的不断增加,同新闻有交叉的学科也不断的产生和发展起来,新闻语言作为与之相关、相近的学科就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但在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的同时在一些方面依然可圈可点,本文就目前的新闻语言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综述,对新闻语言的现状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希望对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个不算成熟的参考。
新闻语言研究综述研究反思。
新闻语言是对社会现实立体的呈现,同时,也是一种鲜明的公共语言,因而,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一方面更容易进行有章可循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值得去研究。
新闻语言具有新闻的属性,同时又兼顾语言的属性,是一种特殊的有新闻性的语言呈现,因此,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常常要涉及到一个交叉性学科的研究,如林溪漫《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与合流》对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根本区别展开讨论。同时,就新闻与文学“合流”现象进行剖析。鉴于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国内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等的不同来加以划分,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不同研究内容的新闻语言研究。
研究新闻语言,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新闻语言,新闻语言至少包含新闻和语言两个要素。新闻,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以事实为前提和基础的信息,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因此,在近年来的新闻语言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对新闻语言的本体的研究。这类研究大多体现在对于新闻标题语言、语言运用、模糊语、语用规范以及新闻特性等等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文献中。
石义彬《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认为“新闻语言是如实呈现客观事实的语言,是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反思的结果,是一种“受众约语言”。它来源于社会实践,依赖于社会实践,它的面貌总是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兰活约发展而发展的”,由此分析了新闻语言的本质和特性。喻国伟《浅论新闻语言的时代性》认为新闻语言可以从词汇和语言风格这两个方面体现它的时代性。“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没有语言,无以成文学。同样,新闻的第一要素是新闻语言,没有新闻语言,一切报道全无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语言的研究不可小视。此外,宋嘉扬《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艾丰《新闻语言的具体特点——谈谈在报道中如何使用“具体”和“准确”的语言》、都从不同的内容对新闻语言进行了研究分析。
(二)不同研究角度的新闻语言研究。
沙林觉斯蒂芬·厄尔曼说过:“语言有两种用途。语言可以用来陈述事实传达客观的论点,其目的纯是交流。同时语言也可以具有一种主要是情感的、能动的功能,即表达、激发感情和影响行为的功能。”新闻语言同时兼备着两种属性,因此,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更多的学者会从语用学和修辞学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分析。
葛西劝、葛素表《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用的一点看法》中提出,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李菲《新闻语言中的消极修辞》认为新闻语言的表达效果不仅直接关系着一篇新闻的传播效果,而且影响着一篇新闻的质量高低,文章主要从新闻标题、词语的表达以及句式的安排等方面探讨了新闻语言中的消极修辞。
(三)不同研究对象新闻语言研究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技术的普及,新型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新闻语言在不同媒体中的呈现和反映形式也因此产生出微妙的不同,这种改变,有其进步的空间,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媒体的新闻语言使用研究,也成为新闻语言研究的一个新路径。
1、以报刊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报纸刊物作为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媒介,有其固有的、特定的语言规范,报纸的标题特别是新闻标题“既是新闻事实的浓缩与结晶,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与评价,是媒介对舆论的引导”。所以这一方面的研究占了很大一部分。丁春花《中国报纸新闻语言中称谓语系统研究》就以《文汇报》为例,分析了新闻语言中称谓的类型、特征、成因及历史变化。对于鲜少有对新闻语言(特别是报纸语言)这一特殊领域中的称谓语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叶林海《报刊新闻语言运用三原则》论述了报刊新闻语言的运用呈现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遵循三大对立统一的基本原则:朴实与生动的统一、准确与模糊的统一、简洁与严谨的统一。
2、以电视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电视自产生以来就很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电视的普及、受众的增多、受众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要求的增加,电视新闻语言也开始发生时代要求下的变化。周伟红、张凤辉《电视新闻语言探析》中分析了电视新闻的语言有着与报纸新闻语言和广播新闻语言所不同的特点。此外,《电视新闻访谈语言元功能分析》、《新闻调查——出境记者的叙事特质》等等研究类的学术文章开始出现,甚至对于地方方言类节目的研究也初见端倪。这些都是媒介活动发生改变后随之而来的语言方式的转变,这一类研究也是对于电视类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闻语言运用及其变迁的必要性的探讨。
3、以广播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广播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曾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的使用范围不在广泛,但终究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只是,目前对于广播的新闻语言的研究甚少,还有待研究者可以发掘其中的研究价值进行探讨。
4、以新媒体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媒体一般是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出使得新闻语言在语言运用的通俗化、陌生化、创新化等方面的变化尤为明显。但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控制的弊端。在这一背景下,对网络新闻语言的研究开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有大量的文章开始涉足这一方面的研究。房新宁、李川《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应用》着重分析了新闻语言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网络新闻语言与话语权变迁》分析了由于网络传播者身份的多样化、网络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倾向呈现复杂化,“与传统新闻高临下的传播方式不同,平行的横向传播模式使网络新闻不仅设置了公众谈论的话题与讨论的议程,而且为更多人提供了发言的渠道,使语言意识倾向发生了一定变迁,话语权不仅仅局限在少数人的手中,使话语处于有序竞争状态。”
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我国虽处在一个新的阶段,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各类学术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研究新闻语言的论文,有百余篇。著作有蓝鸿文、马向伍的《新闻语言分析》、黄匡宇的《电视新闻语言学》、李元授、白丁的《新闻语言学》、孙国平的《实用新闻语言》、段业辉的《新闻语言学》、李佐丰的《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学》等等。另外,在许多新闻学教材,尤其是大部分论述新闻写作的著述中,对新闻语言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有的还设有专章进行了讨论。这些研究和探讨都对新闻语言的研究产生了很好的开端,在这一基础上,近年的新闻语言研究中,研究人员不断增加,研究范围有很大的扩大,研究成果也有了更深的意义和价值。相信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质的飞跃。
然而,在开启一系列关于新闻语言的研究时,作者对新闻语言定义的理解不同也造成了对新闻语言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的不同。这就导致了新闻语言研究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从表象来看,似乎研究新闻语言的论文不少,但是,逐一研读这些论文会发现,结合语言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来深入研究我国新闻语言与权力与意识形态等关系的期刊论文几乎没有,也缺乏结合这些学科理论来研究我国新闻语言范式演变以及这一演变与政治、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的论文。
一方面不少论文停留在表象层面的概括上,缺乏结合相关学科理论对之的深入分析,如《新闻语言应简练》、《新闻用语要有新发展》、《浅谈新闻语言的节奏》、《浅谈新闻写作的语言美》等等,这种论文是典型的感想式随笔,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术论文。
此外,有些论文从题目上看似属于很接近的相关研究,但内容则基本没有涉及。如《从时代变迁看新闻语言的发展变化》(2009)一文只谈了解放后至文革前、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几个不同时期我国新闻语言的风格特征,整个论文只是对表情况的描述,没有深入分析。
还有部分论文涉及到用“批评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新闻语言,但并没有涉及到我国自从国人办报以来新闻语言的范式演变以及我国新闻语言与政治、社会环境的关系。如《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2008)、《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角度分析新闻报道》(2008)。另外,这类论文的作者主要是语言学专业以及外语学院的师生,新闻专业的师生对此研究不多。
对于兴起的网络语言研究类论文也有明显有追逐潮流之嫌,如《试论网络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异同》、《网络新闻语言的认知语境观分析》、《网络新闻语言的隐性功能分析》等等,这些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多属于应用方面,且多是只从表象上描述网络语言的特点等,缺乏理论借鉴与学理深度。
语言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海德格尔语),伽达默尔认为在文本与读者、传统与现在之间起桥梁和中介作用的正是语言,理解过程也是一种语言过程。索绪尔(ferdinal8aussure1857—1913))把语言现象划分为语言(1anguage)层面和言语(parole)层面;语言是深层的结构和规约,言语则可以认为是显性的表达层面,所以,语言不止是在语,还要言。新闻语言更是要在语、言,的基础上,契合新闻报道的各类规范,这就对新闻语言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新闻语言作为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符号中介,新闻语言的变化也必然是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一方面,新闻语言有自己较固定的表现模式,它是对社会现实立体的呈现,同时,它是一种鲜明的公共语言。另一方面,“作为新闻的载体,新闻语言伴随着新闻媒介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鉴于上述因素,新闻语言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值得去研究。如何运用好新闻语言,更好地发挥它的传播功能,更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但在我国新闻学研究领域,就目前而言,还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内容还比较狭隘、静态研究仍然是研究的主流、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更缺乏上升到语言哲学、政治学高度的关注和深层次思考。基于这些客观原因,新闻语言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探索发展的艰难阶段。但是,我们也应该坚信,艰难的准备工作终究会迎来曙光。这当然也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以及研究人员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相信,当语言研究随着重心逐渐由静态而动态,由句子而语篇发生重大转移,语篇研究这场“兴师动众的,也许是涉及若干代人努力的马拉松竞赛”,将会促发学界的一次重大革命。
[1]艾丰.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j].新闻与写作,2010(11).
[2]金永辉.新闻语言的时代性[j].时代文学,2009(24).
[3]业辉.新闻语言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4.
[4]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李美霞.话语类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6]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十
形成性考核由该学生完成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册,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30%,其他20%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可由网上答疑、考勤、小组活动等构成。
终结性考试采取论文形式,其成绩的50%计入课程总成绩。
1、紧扣论文题目,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结构布局合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语言通顺、流畅,逻辑性强。
4、写作合乎论文写作规范,引用请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严禁抄袭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5、论文(正文)字数要达到2000字,一律用稿纸手写。
6、学生可从给定的参考选题中选择论文选题。
1、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2、论绿洲生态环境对丝路经济的作用。
3、论吐鲁番学对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作用。
4、论现代哈萨克人的物质生产方式及特点。
5、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
6、论马可波罗在传播中国历史和思想方面对殴洲的影响。
8、论印刷术与欧洲的文艺复兴。
9、论丝路语言的多元与交融。
10、论丝路民族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贡献。
11、论丝路饮食文化的经济价值。
12、论汉文化在丝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3、论马可波罗对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14、试述希腊文化在丝路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15、试评阿拉伯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十一
2、选题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0.
[6]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2.[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9]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1.
2、理论观点综述: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具有和其他领域的流行语一样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独特语言学领域的特色。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比如有的学者所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这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的;还有研究者从语言中的修辞角度进行解释,网络流行语的各级语言单位在修辞手段应用上呈现出许多独到的修辞特点:有的则是从审美观点出发,指出网络流行语适应时代发展,更加迫求文明、美感和高雅。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和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引起学者的重视。
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发展入手,借鉴先前研究学者的经验,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
4.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xx年3月围绕选题收集材料。
2.20xx年4月撰写初稿。
3.20xx年5月修改完成。
主要研究内容: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
二、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的合作原则。
(二)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三、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
(一)语音手段。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
2、同音法。
(二)词汇手段。
1、词语的缩略法。
2、旧词新用。
3、借词的大量增加。
(1)音译词。
(2)意译词。
(3)音译兼意译。
4、数字或字母代替汉语词语。
5、方言词的运用。
(三)语法手段。
1、词序的变化。
2、词类的发展。
3、语法中的类推作用。
(四)修辞手段。
1、隐喻的大量使用。
2、借代的运用。
3、仿词的出现。
四、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
(二)来源于网民自创。
(三)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
(四)来源于春晚经典台词。
五、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条件:借助学校图书馆查阅一些与论文相关的书籍、期刊等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的大量信息作为参考;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方法及措施:首先,掌握大量与网络流行语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第二,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相关文献,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做好相关笔记;第三,在不同年龄段网民中间做一系列问卷调查,用来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实际使用情况,用以支撑论文观点;第四,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其在理论及应用上更加严谨;最后,整理归纳所有的资料及调查数据,经指导老师的审核后完成论文,然后将资料进行保存,作为以后学习和工作的资料。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十二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在社会范畴下研究语言变体、语言变异现象、语言的功能等。它从不同社会的角度科学的研究语言,研究社会对语言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等。其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语言学概况。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语言学的分支。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与学术动机。正如hyme所言:社会语言学的显著性标志,仍然体现在坚持研究语言特征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表现。由此可见,社会语言学从来不是独立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基于社会层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环境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因此,社会语言学又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紧密联系。它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果具有应用意义。例如,已退休的语言学教授罗杰就曾帮助警察分析绑架信,指出绑匪所在地。社会语言学对课程教学、尤其是语言类教学,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十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的理念、思想、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涌入到社会中,在这些优秀因素的促进下不仅使得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产物,是在人类学的传统下发展而来的,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而且立足于语言实际应用,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系统语言功能学,最早是在英国出现,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所创立,系统语言功能学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的话,是指在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将语言当作工具来开展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在思维上对它进行认识,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个别语言的分析,通过观察和统计手段来验证理论。也就是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立足语言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注重语言的交际,提高社会人从事社会的行为能力。
二、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研究。
1、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背景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而其语言学理论的构成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借鉴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成果,由于马林诺夫斯基在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语言是不同的,由于受到地势、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语言需通过翻译才可以被传递,而语言的翻译最大的障碍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一因素。第二,借鉴弗斯的语言理论,在弗斯的语言理论中得出语言的使用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说话环境,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其所想表达的意思也就会有所不同。
第三,借鉴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在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中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内部组成与使用语言的使用者之间在哲学观和认知结构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紧密联系。
由此,韩礼德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在这三种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创立了完整的体系。
2、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类与三大元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其内部还有很多的分类,在加上系统功能语言学集中表现在对语言系统和对语言功能的重视和关注,所以说从这一方面就可以将系统语言功能学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系统语言学,另一个就是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虽然所是由英国韩礼德所创立,但这它最早起源的是在古希腊时期,但是正处于古希腊文明大发展阶段,受到普罗塔哥拉斯和柏拉图等人语言观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而且也提出了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所谓的语言概念功能指的就是人们借助语言来讨论有关世间、事物以及周围发生的情况,语言的人际功能指的就是,使用语言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来进行与其他人的交往,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语言的语篇功能指的就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怎样组织良好的语言信息,保持信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信息的传递者与发送者实际所处的交际环境等诸多方面。
3、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分析。在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背景与分类之后,还需要对系统语言学的特点有所了解,才能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去真正的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属于功能语言学收稿日期:的分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历史较为长久;
第四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较强的社会使用性,更好的帮助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人际的交往中可以处理的更好,促进双向发展。
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之处与意义的研究。
1、系统功能学语言的不足之处。在了解系统功能学的发展背景、分类以及特点之后,还需要了解系统功能学存在的不足,只有将这几个方面全部的了解之后,才算是做好了对系统功能学的认知。因此,系统功能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从系统功能学家的角度来看的话,使用语言的人民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听的人只需要对所听到的语言进行稍加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讲话人所讲的'意思,往深层次角度来说,通过讲话还可以体现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背景,而韩礼德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学理论并没有对对如何发现和确定间接言语行为的会话含义做出解释,就会使得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缺乏客观衡量标准,使人无法得以证实。其次,很多人在讲话时都会有一语双关、言外之意的意思,而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却是极力避免,其主张的是通过话语明白说话人的意思,能说明语句的基本功能,并不能解决话语含义这个问题。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并不总是用标准的陈述句来回答问题以及提供信息,因为人的思维是活跃化,所以讲出来的话更不可能跟机器人一样有标准的说话形式,很明显的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全面的。
2、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在上述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看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尽管发展的时间较长、包含的理论也多,但是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在认知领域缺乏对认知的关注而备受批评,因而也就出现了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强调的就是对认知的看法,认为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强化语言的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在系统功能学的存在的不足之处中已经提到了,由于人类具有活跃的思维性,不可能如同机器人一样有固定的说话模式和说话语句,在加上现实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人们要借助语言去把这种变化识别出来,因此语言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经验与方式的传递者。所以说,由于认知理论学强调机制的多样性,侧重将人的认知与身体经验的互动,从而构成相关的语义,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相互结合,以达到互补,促进发展。
3、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研究。在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整体认知之后,就要明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两大特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对意义的阐述主要为:语言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它体现了以意义为基础的语言深层聚合关系,体现了语义层、词汇语法层以及音系层,体现了语言的意义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坚持意义的语境论为,语言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语言的使用,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的生产生存,都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简单的来讲,就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为例,来简单的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更多的适用于偏文科性质的学科,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将语言学与语义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得能够在这一理论的作用下对文章进行更好的解读,更为全面的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更加深刻的弄懂文章所想表达的含义,从而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背景、写作思想等多个方面。这不仅是对于本国语言的学习有帮助,更多的是对学习第二语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也成为教师所开展诸多方法,如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在教育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教育的发展是意义重大。
四、结束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合用于很多方面,并且可以促进事物的进步与发展。这一项理论自从被英国语言学家所创立,在发展的洪流之中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在现代的发展中很多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是很清楚,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做出简单的探讨,对这一理论在发展背景、内容的分容、所具有的特点、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认知领域的发展以及所以及相关的意义方面进行相关的阐述与分析,希望能够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梅。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中外语篇研究[j]。语文建设,,(23)。
[2]陈瑜敏,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意义”[j]。外语教学,2016,(05)。
[3]郑海岩。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及理论框架[j]。中华民族博览,2016,(08)。
[4]刘晓玉,霍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02)。
[5]张长颉。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的应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2)。
[6]杨雪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02)。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十四
一直对玻璃杯有种说不出的喜欢和释怀,小时候可能是因为它的晶莹剔透、简简单单,还可以从这边看到那边的东西而且是变形的,好玩又鲜奇。长大了以后,从中又找到了一些乐趣--装饰它。在它里边放各种各样的东西、或涂鸦、或扎蝴蝶结,让它变得更有情调,每次都有不同的效果,也有不同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透过这些杯子看世界,犹如雾里看花。而雕塑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把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切材料来制作作品。我就一直在思考,或许应该给所喜爱的玻璃杯留下点什么,于是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事件使得雕塑作品《你和我》得以创作。
《你和我》这一雕塑创作的形成是经过酝酿和提炼才确定下来的题材。在整个构思过程中,是以爱恋为主题贯穿整个作品。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概括、构想出完整的艺术意象。听过曹卉娟的《玻璃杯》,很纯净很美:“那轻轻巧巧的玻璃杯,总是太容易破碎,盛下了泪水就盛不下妩媚,究竟谁湮没了谁,谁又能体会。”是我们每个曾经经历青春飞扬时的记忆定格,生命无常而青春美丽。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作为主要材料,因为它代表了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并分为五组不同的恋爱的场景分别来诠释这一相知相离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学生时代的爱情是最纯洁的,而现实又是残酷的,只能留下遗憾的美好。这件作品所描述的这个经历是每个正处于青春的恋爱过的“你和我”,从相知到相离,所要表达的是爱恋的反思,要成长就得从失败中汲取养分,使我们更加完美,更懂得爱人。
爱是与生俱来的,爱的真谛是美,其衍生行为:付出、欣赏、珍惜、感动、了解、保护、占有等,副行为:得到时的欣喜、、失去的痛心、不能拥有的无奈。等等这些情感都在雕塑创作中有所体现。正如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名的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提出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把这种青春爱恋的感觉用五对木偶人在玻璃杯里演绎着,运用玻璃材料这种雕塑语言完美的表现出来。雕塑是用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塑造立体形象的艺术,它的雕塑形象是静态的、直观的、诉诸人们的视觉系统,所以选择情感生活中的某几个可视的瞬间断面来描绘。如果说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那么艺术表现则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是一种充满艰辛的心理运作过程,艺术表现则是中更为艰辛的实践操作过程,在的这个雕塑创作中,运用综合材料现成品加以组装和调整,充分调动想象和灵感,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聚合时空,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生活素材分离出来,按照创作意图重新聚合在一个同构状态的时空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有机体。同时还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展示了对生活的微妙感受。
自从1917年杜尚的《泉》问世以来,瓦解了所有对传统艺术的界限,而观念的改变,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面对接下来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现代雕塑,可以看到雕塑所用的材料达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在这次创作中,就是利用综合材料来完成的。综合材料雕塑重要的特征在于其物质材料性,材料本身特点也就构成了雕塑作品本身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有一个物质载体,在作品中就用到现成品:玻璃杯、木偶人等材料。所选的这些材料与创作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作品的意义原本就在物或者说材料之中,作品的意义即物之灵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品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是整体体现青春爱恋这一甜蜜又纯净的校园情结,让艺术语言和材料本身超越叙事性而获的“阅读”,引用一位欧普艺术大师瓦萨利的话说:“感觉作品比了解作品更重要。”对于这种不仅是叙事故事,表达情感或思想,还是纯粹探索视觉现象,进而引发独特的共鸣。
对于创作所用的材料,玻璃杯:首先它有如水晶般的透明,有很好的强度和观赏性。(国外的雕塑家很重视这种材料,并学习玻璃的拉型技术,应用这种材料创造出很新颖的作品)其次,玻璃的易碎性也象征了周围不确定的环境因素。所以玻璃杯单纯的透明如水,在里边盛什么就是什么。而易碎的特点使它实用却要很小心,犹如我们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越长大越害怕,约束也越多,越怕碰壁的心理。木偶人,实在而纯真,大学时代的我们单纯而有激情,充满了幻想和憧憬,所以把小木偶人中的男生涂成蓝色,代表了大方、稳重、活力并存。把女生喷成桃红色,介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因为这个时候的女生正处在从粉红色到大红色的过度期。综合材料雕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雕塑观念(泥、木、石铜等)弱化了传统雕塑的界限,推动了雕塑的泛化,运用新材料来完成艺术创作,通过材料自身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念和思想。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断地遇到了材料制作的问题。
在雕塑创作《你和我》中所描述的是青春的一段情感、一声叹息,所以用雕塑的方式把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凝结,凝结昔日的往事和回忆,以雕塑语言来诠释个人的思想感情。作品的造型体现了雕塑艺术的凝练性和单纯性。玻璃杯和木偶人、材料和形象的完美交融,达到了我想要的明净、单纯的艺术效果。并实现了思维活动与操作实践的相统一,遵循了内容加形式的双重原则,推动了作品的最后的成熟和成型,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意象物化成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这件综合材料雕塑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把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使有限的场景表现出尽可能丰富的艺术蕴涵。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十五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们随时都会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朋友。在人们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文字语言并不是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唯一的方式,肢体语言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交流的预期效果。然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肢体沟通方式,不同的人也用不同的手势传达自己的表情。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两国之间的交往频率一直处于上升中,学习肢体语言的不同与共同规则,将会有助于中美国两国之间进行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十六
最早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进行系统阐释的是gumperz(甘柏兹),他曾经在1982年出版的《会话策略》一书中详细阐释了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渊源、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甘柏兹指出,互动社会语言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充分认知会话参与者在言语会话的互动中如何对言语、说话行为以及交际策略所承载的交际意图进行细致的理解与分析,当然参与者对会话的意图理解既存在成功的一面也存在失败的一面。社会互动语言学更重要的就是将语言和会话者的文化背景以及交际的意图有机联系起来,将交际者的会话意图、交际习惯和策略以及言语表达的方式融入到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研究机制中,其主要理论倾向有三方面:
甘柏兹认为社会互动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基础就是在深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会话交际范例的基础上,研究会话参与者如何正确利用社会背景和交际习惯来进行正确的交际。他认为社会文化和背景以及习惯规约影响着会话的形式和理解,会话形成所构筑的话语单位、语义的范畴、所选择的词汇、语言的音调幅度等都受到会话参与者社会文化和背景的影响。在会话中,说话者应该通过具体的语境或者对话意图和文化背景的分析,选择合理的会话互动机制,所以说互动双方交际得以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有共同的社会习惯和交际认知。例如,甘柏兹在《会话策略》一书中,讲述了这样的一段会话案例,一名黑人研究生奉老师之命前去城内低收入的一个黑人家庭去做采访,采访之前,该学生已经和这个家庭取得了联系,去采访时来开门的是这家人的丈夫,此人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husband:soyouaregonnacheckoutmaollady,hah?student:ah,no.ionlycametogetsomein-formation.theycalledmefromtheoffice.之后主人不是很高兴地去屋内叫他的妻子。这段对话充分显示了交际者往往会在自身固定的交际意图和社会背景以及交际习惯的驱动下,去选择一些具有特殊语境的言语去会话,并期望得到交际方的正确理解与互动,然而这个黑人学生并没有掌握这家丈夫独特的说话方式而去选择更加严谨的回答方式,因此引起这互动交际的戛然而止。
会话的语境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静止的描述性语境,一种是动态式语境。描述性语境主要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纯粹的事实”,可以用一个具体的语境结构来描述,但是在实际的会话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可认知、具有强大复杂性的认知语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语境,是交际双方通过互动而形成的一种语境形式。互动社会语言学认为,在会话交际的过程中语境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由许多复杂因素共同构成的,交际者在实际的会话互动过程中只有正确激活静态的背景,真正理解和辨析会话的意图,才能真正认清交际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然后在互动交际中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所以说互动社会语言学关注的就是交际双方通过言语的互动和所处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即时的动态语境过程,通过对外界相关因素的内化分析,实现了言语互动的效果。
互动社会语言学更加重视言语交流所形成的交际意图,主要指交际者往往在交际的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并通过在会话的过程中来了解这些意图,而选择性地使用合理的交际策略。[1]例如在交际时会产生一些语境化的提示信息,会话发起人会在言语中发出一定的信息以让对方理解自己潜在的说话意图,会话回答者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理解对方的意图就是会话得以成功的关键,根据这些信号理解和阐释说话人的意图,然后实现交际互动,所以说语言学习应该建立在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
从上述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的学习和会话的互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背景以及交际习惯和意图,所以说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应该充分认识到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所描述的社会文化互动性的重要作用。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这门语言的社会文化和交际习惯。语言本身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语言民族社会历史和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2]例如英语中包含许多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俗语、成语、谚语、俚语或者委婉的语言成分,以英国为代表的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式英语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英语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讲述基本的语法、词语等基础知识外,还应该重视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形成的社会背景,根据特定的交际情境向学生讲授交际的原则,让学生正确地把英语应用到交流对话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和什么人会说什么样的话,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互动社会语言学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论研究和发展上也深深受到社会语言学的影响。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曾经提出过语言交际的四个主要内容,就是可能性、可行性和得体性以及现实性。而可行性和得体性的实现就与语言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行性就是说英语会话互动实现的可行性,就是要在互动中使用正确的、真实的、地道的语言;得体性的实现主要是说不同的会话对象、场合、背景和身份等,要使用不同的、容易让人理解的、得体的语言,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单一地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语言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
互动社会语言学更加关注动态化语言情境的创设,语言必须要在一定语言情境下发挥作用。语言运用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发挥它的社会交际功能,语言会话必定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互动社会语言学为我们阐释了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化情境创设过程,不同的话会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效果。[3]互动社会语言学关注的是语境提示在“会话策略”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互动社会语言理论的核心,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特定的、真实的语言情境。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真实情境创设的重要优势,通过英语会话场景的播放或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情境中的真实人物,在真实的会话过程中,充分了解语言的情境。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情境实践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真正融入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会话情境中了解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时间对什么样的人应该说什么样的话语,以真正达到英语应用的实际作用。
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交际中,通过自身对特定语言的理解去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回答。英语教学也同样如此。学生在英语会话运用上也应该充分了解交际对方的说话意图,在英语语篇阅读的学习上,对语篇意图的正确理解将十分必要,这直接决定着学生做题的正确性。[4]交际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英语交际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变成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位置,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教学效果的展现,并不仅仅只是看教与学的实际价值,而更看重的是语言互动的结果。交际教学法,不在于学生所获得多少英语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一定的任务,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分角色的会话和对话,让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掌握对方的说话意图,了解英语运用的真实作用,实现英语互动表达的作用。
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理论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改变了过去认为语言会话是词语堆砌的过程,在语言的学习中更加重视交谈双方的会话情境和社会背景,更加重视语言互动的重要作用,这对当前英语应用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英语教学创新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发挥,更加认清当前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十七
冉永平,2002)。它是语言去研究语言运用的语用问题”的认知研究的一部分。语用现象存在认知基础。因此“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都是以语用学为取向的一种语言学。在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认知方法,因为它是以用法为基础的模式;在理论上,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语用理论,因为在语言分析中它强调语言的功能”(冉永平,2002)。具体来说,认知语用学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孤立地研究语言到研究一定语境中的语言。因为语用学反对脱离现实生活和语义环境孤立地研究抽象的语义,认为语义研究不能脱离语言使用者—人,也不能脱离语境。而语境包括了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的认知体系等等。这样就将人的认知融入了语言研究。
(二)将隐喻研究纳入了语言研究范围。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排斥隐喻研究,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式,隐喻语言是一种非正常语言,对它的研究只能算作修辞研究而不能登入“语言学研究”这一大堂之内。而语用学则将隐喻当做正常语言来对待。这为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空前的关注和重视打下了基础。
别是斯珀珀和威尔逊(r&)的关联理论关联将人类认知的相关性引入语言理解理论也成了认知语用学的基本内容。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人类交际,认为人类交际(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非常强调认知语境和认知推理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
语言学概要论文篇十八
包括:1.科学问题的概念、结构及分类;2.科研选题的概念、分类及意义;3.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的区别与联系。
二、科研选题的来源
包括:1.从现实生活中选题;2.从理论研究中选题;3.从学科渗透、交叉中选题;4.从学术争论中选题;5.从文献的空白处选题;6.从各级“科学发展规划”中选题;7.从他人已有课题的延伸中选题;8.从改变研究要素中选题;9.从直觉思维、意外发现中选题。
三、科研选题的原则
包括:1.需求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5.优势性原则;6.发展性原则;7.经济性原则;8.效益原则;9.学术价值原则;10.远近发展相结合原则。
四、科研选题策略及方法
包括:1.科研选题策略;2.科研选题的方法。
五、科研选题的程序
包括:1.定方向;2.定任务;3.定课题;4.课题名称的确定;5.选题计划的制订。
六、科研选题的注意事项
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简介
包括:1.科研论文概述;2.科研论文的特征;3.科研论文的类型。
二、科研论文基本格式规范
包括:1.题名;2.作者及单位;3.摘要;4.关键词;5.引言;6.正文;
7.结论;8.致谢;9.参考文献;10.附录。
三、标题拟定方法与技巧
包括:1.标题的基本要求和规范;2.拟定标题的方法与技巧;3.拟定标题常见错误分析。
四、摘要写作方法与技巧
包括:1.摘要的内容;2.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3.摘要类型的选择。
五、关键词选取方法与技巧
包括:1.选取关键词的基本规范;2.选取关键词的顺序;3.选取关键词的技巧;4.选取关键词要注意回避的常见问题。
六、引言写作方法与技巧
包括:1.引言的基本内容;2.引言写作的基本要求;3.引言写作常见问题。
七、正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包括:1.综述的正文写作要求;2.专题研究论文的正文写作要求;
3.设计类科技论文的正文写作要求;4.正文的写作要点。
八、结论写作方法与技巧
包括:1.结论的内容;2.结论的格式;3.结论的撰写要求;4.撰写结论的常见问题。
九、参考文献著录方法与技巧
包括:1.参考文献的定义;2.参考文献的目的与作用;3.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与原则;4.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和著录格式。
十、署名、引用与注释规范
包括:1.署名规范;2.引用规范;3.注释规范。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读书笔记
科研论文写作的几点体会:
1、多阅读,多摘抄,多练习是提高论文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一定要多阅读自己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要学会有规律的总结和分门别类的收藏;当你到写作阶段的时候,就不能简单的要求我知道这篇文章讲什么内容,而要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的精华在那里,作者是如何组织文章结构的,用了哪些经典的表达方法,要把其中自己要用到的句型,表达方法抄下来或做上记号,然后比较多篇文章对同一个问题的表述,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适合你文章情况的表达句型,简单的说就是先模仿而不是创造。摆10-20篇类似的文章到一起,去仔细琢磨,肯定比自己关门苦想要有用的多。
2、在论文写作前之前,要花大量时间去构思。走路,吃饭的时候也去想,自己的创新点在哪里,有哪几个关键词;自己还不清晰的问题,要不断和别人讨论,当思路逐渐清晰的时候,写下几个关键词,把文章的结构、框架初步理请,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花上几天时间去成文。
很重要的作用。
4、对文章写作而言平常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所以要学会去写综述,这也是积累的重要表现,就自己相关的研究领域,在阅读了50-100篇文章后就可以去总结其各方面的进展,并提炼新的科学问题。这不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帮助(有利于你看清发展的前沿),对你的论文写作也有帮助(有利于写研究进展)。当然写的好的,还可以拿去发表。把自己科学研究的结果用科学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向同行们介绍最新的进展并接受同行的批评或建议,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
撰写科学论文尤其是撰写一篇好的科学论文对每位科学家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迎接挑战的最好办法是在掌握基本规律或方法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不段训练。这里我把我了解到的一些皮毛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以后在撰写论文的时候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57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