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缸论文(热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04:41:09
生态缸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1-05 04:41:09     小编:XY字客

总结是一种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先梳理思路,列出要点,然后逐步展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示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生态缸论文篇一

1.1调和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选择的植物要遵循调和原则。要使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外在环境,如建筑物等物质有着相互协调、相互撑托的作用,让人们对生态园林的设计有一种美的感觉,适合人们的观赏,也让整个生活环境有一种平静、舒适的氛围。1.2统一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对植物的配置也要遵循统一原则。所谓统一是指在植物的选择比例上要恰当,在植物外形的选择上要跟前面所选择的植物进行适当的调和,或是在植物颜色的配置上也要错落有序,不能让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1.3均衡原则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现状,根据周围的环境现状设计一个规则的或是不规则的生态园林,让人工的生态园林与自然的园林相互依托。因为如果周围的植物枝繁叶茂,并且是一簇一簇的,颜色是浓厚的,这样会给人一种疲倦的和压抑的感觉,不利于生活的舒适,所以在生态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清雅的植被,这样就可以综合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1.4韵律感及节奏感原则所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生态园林中是指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各种植物整齐有规律的配置。例如,对于比较宽阔的道路上,可以种植一些品种相同的植被以相等的距离分别的树立在道路两旁,或者按不同的距离有规律地种植不同品种的植被,如小灌木。这样有规律性的配置可以让人在行驶道路中有放松的心态。1.5生态位原则生态位是指一种植物在整个生态环境所处的地位,它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与其他植物的关系。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也要充分地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位因素,合理地选择配置一些相互依赖的植物,尽可能地避免物种为了争夺水源或是阳光而出现让另一种植物陨落的现象,让各种植物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群落。

生态缸论文篇二

(一)县域经济增长加快,结构逐步优化。20xx年,全省县域gdp总量为7243.6亿元,同比增长11.5%,是20xx年的3.1倍;县域人均gdp为30281元,同比增长12.8%,是20xx年的2.8倍。已有超过80%的县(市)摆脱了单一依靠农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格局。县域经济正向特色产业主导型、园区建设牵动型、产业集群引领型、中心城市辐射型、口岸经济带动型等为主要类型的工业模式发展。

(二)县域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金融支持“三农”力度加大。20xx年,64个县(市)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1%,与全省各项存款同比增速持平;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较全省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低1.4个百分点。存贷比的平均水平为64.8%,较全省全口径存贷比高出2.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县域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90.6%,较20xx年高出2.6个百分点。超半数的县(市)该指标数值在80%以上,有16个县(市)涉农贷款比重超过90%;从涉农贷款增速上看,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4.7%,高于县域地区各项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县域金融资源基础逐步改善,64个县(市)万人银行类机构网点布放为2.1个,较上年增长16.7%;每个行政村pos、atm、电子终端布放数平均值为14.2个,较上年增长50.8%,是20xx年的2.3倍,整体县域金融服务便利性与前两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征信知识宣传力度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各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公众征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让信用意识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信用记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量迅猛增长,在贷款审批、拓展信范围和产品创新、防范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调查问卷显示,近年来,各县(市)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地区信用状况,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公众对信用环境满意度有所提升。

(四)中心城市辐射作用较强,特色县市综合排名靠前。在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总体排名(见附件)中,哈尔滨地区和牡丹江地区分别有4个县(市)排名在前20名,说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影响,起到了带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发展均衡的作用。同时,国家级农村改革实验区、人民银行总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克山县坚持“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多方参与、共赢受益”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首家县域信用信息中心,信用环境洼地效益凸显,20xx年,位居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排名第一位,较上年相比较有大幅提升。口岸城市绥芬河市、全国百强县肇东市金融生态综合排名均位于全省前20名。

二、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环境相对薄弱,限制其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支撑。近几年,县域经济虽然能够保持一定比例增长,但经济总量占比偏小。20xx年,64个县(市)gdp总量仅占全省的48.9%,县域公共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21.7%。县域经济以农为主,二、三产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落后,部分地区水利设施存在利用率低、防灾减灾能力差的现象。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投资环境等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二)金融发展环境欠佳,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组织结构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融资需求。县域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融资结构单一。大部分县域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资金来源大量依靠银行贷款及少量的民间借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保险品种少、风险的覆盖范围小、赔付率低、对风险的分担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行政环境建设有待提高,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尚须加强。各县(市)普遍没有出台债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行政规章,对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不够。金融案件及民商事案件执行标的实际到位率较低,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及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够充分,影响对金融债权的维护。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稳步定发展。

(四)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引导作用不强。县域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不规范,部分现有中介机构服务不规范,手续繁杂,收费偏高,存在指定评估、重复评估、重复登记的现象,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障碍。资信评级机构的资信证明可信度不高,缺乏公信力,使金融机构无法甄别评级报告的合理性。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制约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三、改善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领导作用,助推金融生态环境战略建设。发挥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金融生态模范县”建设工作,出台有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形成的地方法规或行政规章,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奠定物质基础。因地制宜,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建立以工富县、以商活县、以旅游强县等为特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多样格局,奠定金融生态环境中县域经济这一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质量。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逐步提高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程度;创新农村金融业务,在产品、利率、融资便利等方面提供服务。有效发挥央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运用信贷评估促使县域金融机构将增量存款用于县域地区,约束农村资金的外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对社会公众诚实守信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建立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借鉴“克山模式”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各县(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信用体系,完善政、银、央行三方协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

生态缸论文篇三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近几百年来我们人类各方面得到高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环境保护已然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所创造的经济财富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因而,我之所以选择生态环境保护着门选修课,是为了增加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能使自己在未来将它很好的与自己的专业课知识相结合,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写这篇论文,即是对这大半个学期以来自己在这门课上收获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的整合。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不同侧重的定义。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其主要有以下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的目标。公平性原则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发展权,要把消除贫穷、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的问题来考虑;(2)代际间的公平即时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以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各国拥有着按其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二)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环境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和环境是人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必须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可持续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是密切相关的。

(三)共同性原则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发展共同的认识,提高共同的责任感,既保证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

(四)需求性原则即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主要包括三种需求:(1)基本需求:维持正常的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物质和生活资料;(2)环境需求:人类在基本需求满足后,为了使自己的身心健康、生活更和谐所需求的条件;(3)发展需求: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为了使生活更充实和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举例。

可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人们就已经开始被层出不穷的暴露出来的严重威胁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所困扰了,其中包括各个方面的:农业,工业,城市建设以及资源产业。

而稍具体地说,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以下列举其中的几点环境问题:

(1)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3)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2)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

另外,记得老师在课堂上也提到过一点关于垃圾分类的问题。现如今,我们混乱的垃圾处理方式确实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我国人口众多,每一天只是生活垃圾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再加之现代科技生活产品会造成的污染常常会更大,这又是一个需要我们国家慎重考虑制订方案尽快解决的问题,否则,一为味的先污染后治理,势必造成发展不可持续,资源消耗殆尽的结果。

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举例。

首先,关于酸雨的防治。

在计划上,改变以往单纯的工程计划方式,将节水、水资源优化调度、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摆到重要位置,加快建设和发展。在体制上,切实加强流域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城市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体制保障。在管理上,制订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充分利用水价、水资源费等经济杠杆,采用有效的科技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在法治上,坚决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配套建设,特别是《水法》的修改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管理水资源。在科研上,突破以往水利工程科学的科研模式,不仅要加强水利基础科学,而且要发展综合学科、交叉学科,不仅要研究水利工程特别是枢组工程问题,而且要紧紧围绕我国水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各种治理措施的相互关系,科学配置,促进水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紧密结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将可持续发展应用于实际。

总而言之,无论我国还是世界,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都不容乐观。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从身边一点一滴的节约做起,从对于能源使用的自我约束做起;还要认真学习知识努力完善节能减排的工艺技术,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恢复我们生态原本的美好,建设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

生态缸论文篇四

一、本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为一学年内容,本学期学习前三单元内容分别为:珍惜土地、保护海洋、节约能源。其中第一单元包括四课,第二单元由五课组成,第三单元分为四课。每一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围绕自己的内容展开。

二、总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珍惜土地、保护海洋”的情感。

2、了解海南的物产、能源等,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三、教材总体设计思路

1、教材以陆地、海洋的物产能源等知识为主线,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力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

2.抽取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等特征,从学生乐学入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教材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基本不涉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因和规律的探析。教材以贵阳的人文、地理、气候、景观、产业等为典型范例,来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力争做到“四要”:一要让学生喜欢,二要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三要学生读出海南生态的比较优势,四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一读”:课本知识的拓展性内容,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并使教材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

“想一想”:侧重思维活动的设计。

“做一做”:侧重行为活动的设计。

每课还设计了小引言,用以开篇引导或承上启下,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或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4、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卡通人物陈述故事和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色照片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真实的'现象,用图示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由于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也使学生更爱看书。

四、教学:

1、每一课的“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学习。

4、“想一想”、“议一议”中的问题,多为开放式答案,教师应注意引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回答,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收集教学可能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如影片、动画、图片等,并整合到课件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生态缸论文篇五

自然规律的指导下,将现代企业的人文精神融入屋顶花园的设计中。

为此,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存

屋顶花园的经济效益是指建设方一方面为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另一方面为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而在建筑物的顶部设计的空中花园。

这类花园与地面花园无异,只因处于建筑物的顶部而被称为屋顶花园。

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福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屋顶花园的环境效益是指屋顶花园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维护和改善作用。

屋顶花园设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存的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满足三者的平衡关系。

1.2实用性与观赏性并存

根据屋顶花园受建设面积限制的特点,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考虑建筑面积与屋顶花园建设面积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布局。

屋顶花园由软景观和硬质景观构成,在建造屋顶花园软景观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植被覆盖率与屋顶花园总面积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屋顶花园的植被覆盖率应占花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水体设施也是软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建筑物顶部建设水体设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水压无法满足建筑物的高度。

因此,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水体设施与建造物之间的关系。

在建造屋顶花园的硬质景观时,应将硬质景观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结合起来,设计出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具有美观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景观。

举个例子,在建造屋顶花园的休息椅时,不仅要考虑休息椅的造型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更要保证休息椅符合人的行为模式和人体尺度大小。

1.3具有安全性

屋顶花园的设计无疑加重了建筑物顶楼的负荷,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则需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对建筑物顶楼的负重值有所了解,合理安排符合建筑物安全性的屋顶花园载重设计。

选择具有保护性能的护栏,并合理控制护栏的高度,防止意外跌落事件的发生。

2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的作用

2.1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的作用

(1)屋顶花园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由于屋顶花园和地面花园具有无异性,在将地面植物移栽到建筑物顶部时,并不会改变植物的生长习性。

因此,植物在屋顶同样可以正常的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达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作用。

(2)屋顶花园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的“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一种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吸收的太阳热量高于郊区建筑物,城市植被覆盖率低导致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少等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生态缸论文篇六

摘要:文章针对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展开系统分析,通过研究数据预处理、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数据库的建立、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监测要点,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gis技术的认知,提升动态监测结果的通畅性。

关键词:gis技术;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够对区域内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提升整个监测过程的有效性。

1、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

在具体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在对区域内部进行监测摄影时,需要对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进行提前了解,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云量在10%以内的天气进行影像勘察,并且区域内的云雾不能对地形进行遮挡。在监测地形起伏相对较大的区域时,对于采集到的图像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修正工具为dem,并且修正后的误差需要控制在10m以内,而图像配准误差应用过程中,误差单位需要控制在0.5个像元内。

(2)在监测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性的坐标系统,从而准确了解各个控制测量点的分布情况,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坐标系统以高斯坐标系统为主。

(3)在绘图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了解区域的基本情况,可以构建不同地貌、地类的特征图斑,便于后续数据的分析应用,而各个类型的图斑数量需要超过10个,并且在分类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最大相邻法对其进行合并,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结构使用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变化图斑时,其数量应控制在50%以内,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使用。

2、基于gis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要点

2.1数据预处理

在对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时,数据的采集属于基础应用环节,但是在采集到数据信息后不能直接进行数据分析,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第一,对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在对采集信息进行成像时,由于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受到投影方式、地形变化、传感介质的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成像结果变形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几何校正的操作。校验过程遵循“先误差后精度”的原则,在对传感器传输数据误差完成消除之后,再进行残留误差的消除工作。第二,优化控制点选取模型,依托于gps技术定位的精准度,能够大幅度缩减区域内的控制点个数,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单位面积内所设置的控制点个数不能小于30个,对于地形复杂的区域,还需要适当进行增加,但需要控制在50个以内,减少后续数据处理的负担。第三,影像配准操作,即将位于同一区域采集到的相关影像在几何层面上进行匹配,细化每个单元的图像信息,通常采用的匹配方式有相对匹配与绝对匹配,前者是选择某一组图像,以此为基准开展其他图像的匹配任务,后者是重新构建坐标系,以此为基准展开图像匹配,从而提升整个系统匹配过程的稳定性。

2.2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

arcviewgis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数据处理的软件,相比于常规处理软件,该软件结构的伸缩性更强,可以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在具体的应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解译标志的建立,在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之前,建立图斑解译标志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但方便了图像的判读,而且提高了判读的准确率。结合自然资源部遥感动态监测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以及待测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数量的特征图斑,这些特征图斑都是从spot和etm+影像融合后,从5、4、3波段组合影像上裁切出来的,因此作为解译标志展开相应的数据分析。第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土地利用分类是在arcviewgis中以矢量化建立专题图层的方式来完成的,共分为两层,即面状图层和线状图层,例如水面较窄的河流、道路、水渠等就属于线状图层,其他地类列入面状图层。变化信息提取包括发现变化信息、生成变化信息模板、人工与自动相结合提取变化信息、确定变化类型四个步骤,完成此类操作之后将变化信息反映在地图上并进行数据统计。退化信息也是变化信息中的一种,它分为沙化、盐渍化和水蚀三类。此类信息能够真实反馈出区域目前的应用状态,提高数据信息分析的有效性。

2.3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现阶段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后续相关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第一,需要对区域现状的变化情况构建相关的数据库,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对数据信息处理好的遥感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完成该环节的内容处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分类需要参照相应的地形图、区域目前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区域以往的资料等,可以将以往资料分类作为数据库分类的标准,从而提高整个应用系统使用的科学性。并且在完成分类操作后,对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进行再次矢量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内容应用的稳定性。第二,构建动态变化数据信息库,除了现状数据库之外,还需要构建动态变化的信息库,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工作,将图斑中显示的信息内容进行矢量化处理,按照相应的分类原则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建立过程的稳定性。

2.4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

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具备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为了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在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整理与挖掘的相关工作。在整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目前采集到的信息精准度进行评价,可以借助误差评价模型来完成此工作,在确定数据信息的误差范围之后,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消除,避免误差累积的情况。在完成基础数据库信息的构建之后,开始展开数据信息挖掘的相关工作。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现有分类好的数据进行同类别的数据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价值的应用数据,对其进行科学性处理,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过程的合规性。完成同类别数据信息筛选之后,还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跨类别的数据分析工作,将筛选出的此类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

2.5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动态检测效率,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明确整个体系的评价指标,通常情况下,在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时,可以选取资源类别、环境参考内容等指标来作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标准,计算不同指标在整个体系应用过程中的权重占比,构建基础类型的评价体系。其次,结合现有采集到的相关数据信息,来判定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中的具体内容,提升评价体系应用的稳定性。最后,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汇总得出更加优质的评价体系,提高动态监测结果的应用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区域资源存储量的调研方法也在不断革新,gis技术作为新类型的资源勘探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对目前区域内资源和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基础了解,明确下阶段的保护重点。而且动态监测的推进还可以加快问题的发现速度,确保整个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生态缸论文篇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依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加强节能减排,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本文就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提出了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具体观点,以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等内容为主的项目建设发展势头突飞猛进,这些项目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带来了挑战。

那么,按照我国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双促进的发展道路,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工作要求,有效地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环境保护让位于发展经济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可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首先要进行全民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光靠国家和政策的支持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参与,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学校、生态社区、生态企业等。

不但要对全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增强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加强对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人们知识保护环境的方法,从而在生产生活中提高自身约束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生产观、价值观,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应该从管理机制入手,完善管理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有章可循,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地区或者部门之间,避免出现环境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找不到负责人的情况出现。

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地方,地方监管企业和单位、企业单位监管自身,对自己的生产活动负责,国家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法执行力度进行监察,督促地方政府或部门重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且时刻紧抓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不放松,履行政府职能。

地方政府需要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负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落实对污染的治理和防治。企业和单位应该解决好自身生产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动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

各地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资金支持,逐年提高和增加资金投入额度,以便购置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专业工具,提升监管工作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则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作成本,本着“勤俭节约、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高效使用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监管工作最需要的环节,提高监管工作效能。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应该加大政策的推动力度,运用一些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列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监管的等项目的支出,按照周边城市的投入比例,增加财政预算。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鼓励民间投入,扩大环境保护的`投资渠道,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融资体系。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发展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当,两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工作中,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要重视生态指标的考核,适当的弱化经济指标,在保证经济增加的同时,要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坚持规范领先,实现保护生态建设到发展生态经济的飞跃,用最低的生态资源和最小的生态破坏来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构建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应该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生态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生态节能和环保技术,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

国家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建设,实施环保科研项目,并把重大的环保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究和资金投入,加快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加强环保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是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

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要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为下一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缸论文篇八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行政区面积8814km2,辖8镇1乡、123个行政村。

地处北纬44°02'~45°38',东经128°03'~129°57',地貌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境内有林地面积6381km2,森林覆盖率72.4%。

活立木蓄积量6000多万m3,占黑龙江省总蓄积量的12.6%。

林木树种繁多,有红松、水曲柳、柞树、黑桦等针阔叶树种约20科120多种。

现存虎、鹿、貂、熊、榛鸡、雉、野猪等野生动物130多种。

水资源充沛,有大小河流144条,年水资源总量43.39亿m3,水能蕴藏量达500万kw。

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20余座,风速在8米/秒以上,风能蕴藏量达10万kw。

矿产资源富集,有金、铁、水晶、白云岩等金属、非金属矿藏34种。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丰厚,拥有世界最大的东北虎饲养繁育中心、世界漂流组织认定的aa级海浪河漂流、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东北最大的人工水体———莲花湖。

1.2地方国有林区概况。

海林市林业局局机关内设12个职能科室,下设7个国有林场、1个苗圃和5个木材检查站,全局现有在册职工1108人。

全市地方国有林区经营总面积为44283hm2,森林总蓄积204万m3。

林业用地面积为43965hm2,其中,有林地面积33006hm2,疏林地33hm2,灌木林地10hm2,未成林造林地249hm2,无立木林地209hm2,宜林地221hm2,苗圃9hm2,辅助生产林地10228hm2。

2林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1生态系统退化。

一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乱捕滥猎、过度采挖珍贵草药、森林的“收割式砍伐、过度放牧和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等,使生物种类大大地减少,部分物种将有灭绝的危险。

二是生产力下降。

植被破坏导致植物量减少,对太阳能的利用减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净初级生产力下降,次级生产降低,即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

动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降低,导致整体生产力下降。

三是食物链、食物网简单化。

食物链缩短、部分链断裂和解环,单链营养关系增多,种间共生、附生关系减弱,甚至消失。

这样使系统稳定的食物网变得简单化、破碎化,系统会越来越不稳定。

四是生物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弱化,功能衰退。

防风、固沙能力弱化;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能力弱化;美化环境等文化环境价值降低或丧失。

五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出现危机和障碍。

由于系统退化,食物链、食物网简单化,使得生物循环的周转时间变短,周转率降低,因而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弱,能量流动受阻,大量的营养元素滞留在环境中,系统能量损失增多。

2.1.2灾害发生情况。

由于森林资源的锐减和生态功能的失调,导致气候、水文等生态因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90年代以来,年林地蓄水量由70年代的21亿m3下降到15.6亿m3。

增加到1.7kg/m3,年流失总量177万t,当年清彻见底的牡丹江江水已成为混浊水流。

2.1.3水土流失情况。

在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680km2中,亟待治理的面积近580km2。

山坡上部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66.2t•km-2•a-1,山坡中部为1907.3t•km-2•a-1,山坡下部为1308.5t•km-2•a-1。

水土流失现象导致土地退化,耕地遭到毁坏;江河湖库淤积,洪涝灾害加剧;同时,生态系统调节功能不断削弱,生存环境逐步恶化,对辖区内生活的人们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土层有效持水量降低、热量状况变劣,裸露土地温度升高,土壤调节水分的功能也随之下降,影响水资源利用,进而导致水旱灾害加剧。

2.2森林资源问题。

作用;三是林分结构不合理,全市地方森林中,幼、中龄林比重大,面积26048hm2,占78.9%,近、成、过熟林面积6958hm2,仅占21.1%,且多为多代萌生的柞树林。

2.3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的经营体制制约了地方国有林区产业发展。

林区经营始终以消耗资源求发展,新的林区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

二是地方林区经营管理水平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

木材深加工、采伐剩余物利用、冠下经济及林业养殖产业还没有形成,资源浪费较大。

三是林业高新技术推广少,技术型人才短缺。

四是替代产业少,新的财源没有形成。

3.1调减森林采伐量。

规划在“十二五期间,采伐量由“十一五期间的2.05万m3下降到1.23万m3,下降40%,林木产量由“十一五期间的1.11万m3下降到0.61万m3,下降了45%。

规划在“十三五期间,采伐量下降到0.72万m3,下降了65%,林木产量下降到0.33万m3,下降了70%。

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同时对生态公益林停止主伐。

3.2森林管护和保护。

划定管护责任区,配备专人管护。

划定管护责任区300个,配备专职管护人员300人,其中,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240人,商品林管护人员60人。

强化森林防火监管。

建专业防火队伍,完善防火设施设备建设,提高防火机构和防火队伍应急和作战能力。

完善病虫害防治监测体系。

每年按照春秋两季及时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随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制定病虫害预警预报制度和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预案,完善病虫害防治监测体系建设。

3.3森林资源培育。

在-规划人工造林356hm2。

中幼龄抚育面积7400hm2,其中透光抚育面积3000hm2,生长抚育面积4400hm2。

低质低效林改造500hm2。

3.4退耕还林。

还林,保护生态环境,总计退耕还林93hm2,规划在2010-全部完成造林任务。

3.5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与恢复。

建立黑龙江莲花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新建保护管理占3个,保护管理点6个,实施封山育林2300hm2,新建防护林带30km。

对林场的现有340hm2湿地(沼泽地)采取保护措施,增加涵养水源的功能。

3.6林区替代能源建设。

规划完成装机2万kw的风电厂建设。

建立生物质固化站7个。

4经济转型路径。

4.1.1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

在规划期(2010—20)完成人工造林449hm2,森林抚育7400hm2,低质低效林改造500hm2。

生态缸论文篇九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村就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之中。由于邻近昆明,除了农业方面,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东村相继发展了采石、建筑、运输、制鞋、印刷、粮食加工、个体商业等行业,全村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就农业方面而言,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东村经济发展也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效益型农业”的方向转变。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东村就有农户开始经营农家乐,整个90年代,东村的农家乐数量在不断增加。时至今日,东村有近10家农家乐,此外,还有几个由外地企业投资兴建的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旅游度假村也在东村境内。在目前包括东村在内的沙朗坝子种植无公害蔬菜、鲜花、水果等的大棚已经成为最为显眼的景观,据沙朗东村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东村实有土地在册面积93.33hm2,目前已经转让72.93hm2,也就是说在东村的土地中,有78%的已经出租或转让,这些出租或转让的土地都作为农家乐,水果或蔬菜种植、苗圃等经营性用地。东村的经济转型,与整个沙朗的总体变化情况是一致的。几年前,有人对沙朗的整体发展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其中对处于沙朗坝子的大村和东村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大村、东村沙朗坝子,要充分利用大村白族一条街这一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农舍及地下温泉的自然优势,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兴建体现旅游农业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从规模、档次、特色、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现有农家乐,发展壮大农家乐。同时结合白族的民风民俗举办一些如唱山歌、对调子、火把节等民族风情浓厚的活动,吸引市民参与、观看、消费,从而带动沙朗坝子内的观光农业的同步发展。在近30多年来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还是发展以水果、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主的“效益型农业”,甚至是即将开始的包括沙朗厂口在内的“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均是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在本世纪初期沙朗乡的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生态兴乡”,这早已成为沙朗乡(办事处)党委政府的战略重点。然而,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在东村近30多年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来自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方面的压力并未减小,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则是在最近几十年中出现的新问题,有些甚至是在最近一二年中才出现的新问题,这些来自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现实问题,必将严重制约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山林面积萎缩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东村山林茂密,历代的村规民约都有对山林严加保护的规定。但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由于人口的增加,昆明城市的发展等因素,山林面积急剧缩减,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东村周边山林破坏严重。自古以来,包括沙朗东村在内的昆明周边的农村地区一直是昆明城市居民炭薪的主要来源地。据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一直到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挑柴、背炭到昆明城里去卖,仍然是当地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后,山林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西郊垃圾处理场的污染位于东村境内红水塘的昆明西郊垃圾处理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近千亩,设计总库容为914万m3,是我省目前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垃圾填埋场。1999年底投入使用后,平均日处理垃圾1400t以上,高峰时达1500t,200多车次,远远超过当初设计的日处理800t的承受力。西郊垃圾处理场预计使用年限为21年,负担过盘龙、五华、西山等地的垃圾处置填埋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底,共填埋垃圾3751430.6t。据家住龙箐山庄的张某介绍,每年雨季,均会有大量的污水从垃圾场的山坡上流下来,经过他们家门前的水沟里的水也变成了黑色,以前他们是直接饮用水沟里的水,但是近年来,沟里的水已经无法饮用,不得不在水沟的另一边打了一个水井作为饮用水的水源。这里所说的这条从龙箐山庄出来的水沟,也是沙朗河的重要水源,沙朗河流经东村位于坝区的大部分田地,直接影响到这些田地里的农作物。随着位于普吉境内的垃圾焚烧场的建成,位于东村境内的昆明西郊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量已有所减少,但是已经填埋的近400万t的垃圾,其后患,可能是无穷的。渣土填埋场对东村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在垃圾处理场日填埋垃圾减少的同时,在东村的东南面又兴建起了一些渣土填埋场,目前这些渣土填埋场虽然不在东村的地盘上(属于沙朗大村),但是这些渣土填埋场就在东村东南面的山坡上,这或许又是东村未来生态环境的一个重大隐患。曾经的采石场如果说上面说到的垃圾场、渣土场是现在还影响着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曾在东村境内存在数量不少的采石场。据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一个统计资料,东村境内当时有采石场8个,扎石机3台。这些采石场,大多位于东村东南面,虽然这些采石场在本世纪初期逐步关闭,但是由于过度开采,山体破碎,生态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日益污染的没底坑水库在东村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还有一个方面是来自东村东面的沙朗街道办事处桃源居委会。位于东村和桃源交界的没底坑水库,是东村人畜饮水、农作物灌溉的一个重要水源。该水库是在1976~1982年历时六年,投资60多万元建成的,蓄水120余万m3,有14km长的东西干渠,涉及东村、西村、大村等近133.33hm2农田的灌溉。前些年,由于桃源大量工业废水以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没底坑水库,已经使该水库的水质恶化。

聚焦沙朗东村近30多年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转型,从“生态农业”、“效益型农业”、“生态旅游区”到“生态兴乡”,目前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东村经济下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水平、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取决于东村生态环境目前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相关部门的专家对东村生态环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调研,对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会诊”,在此基础上向相关部门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自2004年沙朗划归五华区,进而在2009年8月“全员城镇化”,沙朗白族乡改为了街道办事处,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这样的变化,无疑也有一些好处,但是,这样的改变,从名义上、政策上取消了沙朗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待遇,姑且不说国家政策的倾斜,仅就沙朗白族文化的传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彰显地方民族特色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尽可能地把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一并综合考虑。

生态缸论文篇十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xx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生态缸论文篇十一

摘要: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无疑是极为突出的,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水利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来说,其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和干扰,尤其是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极为突出,本文就重点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因为其施工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并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大量的周围环境因素,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重点加强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对于周围环境影响的关注是极为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周围生态环境来说,更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其可能存在影响和威胁的因素,然后进行重点防控,尽可能的做好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来说,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从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性上来看,其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数量必然不能够有所减少,这也就需要针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避免出现各种不良影响因素,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更加应该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避免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针对当前我国现阶段水利工程项目中施工过程来看,其和周围环境的联系程度是比较密切的`,因为施工环境措施应与施工工程同时实施,施工环境管理应与施工工程管理同步进行。这种密切程度也就在较大程度上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干扰,并且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因素,不仅仅包括水利工程项目本身所处水环境的生态问题,还涉及到了周围陆生环境的问题,因此,其相对应的影响也就比较严重,并且很多的影响也都是极为恶劣的,甚至会对于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较为致命的影响。

2.1水利工程施工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于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来说,其主要就是依托于相应的河流来构建的,在此基础之上,其必然也就会和相应的河流环境产生较大的关联性,也就会影响到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这一点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是比较突出的。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于原有河流的走向或者是流量、流速等产生影响,进而也就会导致其相应水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干扰,尤其是对于原有水源中的生物来说,其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具备着较为明显的持久性,虽然说很多的生态环境影响并不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其会在水利工程项目水环境的长期使用中逐渐表现出来,其影响也是比较恶劣的,如果恢复的话,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此外,对于具体的施工过程来说,随着各类机械设备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废水,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生活污水等也会产生大量废水,这些废水如果排泄到河流中的话,必然也会对于相应的水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和干扰。

2.2水利工程施工对于陆生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其不仅仅和水资源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对于陆生环境而言,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进而也就导致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威胁。这一方面的影响主要就是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于工程项目周围的一些绿色植被等产生较大的损坏,很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原有的空间,而原有空间很多都是绿色植物生长区域,因此,在具体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就很可能会对于相应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邻水生长的植物来说,其影响和损害更是极为致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3水利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大气环境同样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相对应的大气环境如果受到污染的话,必然也就会对于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从这种大气污染的成因上来看,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途径: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机械设备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也就会影响到周围的大气环境,随着机械设备使用数量的增加,这种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另外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随着施工过程以及运输过程的进行,其相对应的粉尘污染也是比较突出的,虽然说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湿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在运输中产生的粉尘同样无法得到较好的控制,这一方面的威胁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4水利工程施工噪声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水利工程开山劈地及爆破作业、建设工地的各种施工机械(例如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在工作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这些噪声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2.5水利施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由于水利施工工地受施工条件的限制,施工区生活环境简陋,居住人员多,且流动性大,容易传播流行性的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病等,会直接造成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针对上述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干扰来说,采取一些较为恰当可行的保护措施也就显得极为必要,一般来说,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其生态环境的原有稳定性,应该重点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4)做好施工后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举措,因为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来说,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需要在事后进行相应的修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决定着必须要加大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但是对于具体的建设过程来说同样需要加强相应的控制和管理,尤其是针对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来说,这种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更是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李亮.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四川水泥,2015,10:237.

[2]刘思琦,于思辉,刘东波.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8:55+57.

[3]谢兵贤.浅析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8:227.

[4]杨志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9:253.

生态缸论文篇十二

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冀三地交汇处,西临北京,东临渤海湾,北有唐山首钢,属于重工业、冶金业、化工业等重度污染处。由于改革开放长期以来的无序开发,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改善和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具体表现在:重度空气污染企业和日益增多的机动车尾气污染,致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渤海湾海域水质持续恶化,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海洋生态环境;施工期土渣车运输过程中洒落的土方和工程车辆在城市快速路上掉落的木方产生的路面扬尘问题较为突出;大片土地失去种植农作物和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的条件,土壤盐渍化严重;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明显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环境卫生建设;地表水质较差,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而且用水自给率很低;森林覆盖率比较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功能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方式仍属粗放式发展,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现象,给新区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

1.2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向

解决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是首要任务。从社会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迫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在水污染方面,查明地表水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找到污染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地表水质量;在空气污染方面,查明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遏制下滑趋势;在社会发展方面,应继续保持优势,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提高服务业产值gdp比例;在协调管理方面,继续保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单位gdp水耗4个指标的优势,同时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生态缸论文篇十三

天然林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向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资源、薪材资源和林副产品,同时也能向人类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涵养水源、改良土壤、保护水土、改善小气候等多种生态环境效益。

指数评价方法是自身及其指数评价系统,选择评价指标和标准时,既要体现天然林自身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还要体现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保护、增益和调节功能。

同时还要考验评价指标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评价指标必须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统性。

2森林生态综合效益监测评析

天然林生态效益的主要计量类型可分为涵养水源效益、水土保持效益、改良土壤效益、改善气候效益、改善大气质量效益、生物多样性效益、森林资源与生物产量。

计量方法有直接经济收益计量评价和生态效益计量评价,主要涉及到如下森林生态效益作用。

2.1生态环境的保健作用

牡丹江地区有多处旅游胜地,如镜泊湖、海林影视城、位于柴河局内的东北小九塞和莲花湖水电站、雪乡、兴凯湖湿地等。

当二氧化碳含量由原来的0.04%增加到0.05%—0.07%时,就会使人感到很不舒服,甚至呼吸困难,当浓度超过0.4%时,人就会呕吐,达到1%时人类就无法生存。

据研究,1hm2森林每年能吸收氯气43kg、二氧化碳1000kg、二氧化硫730kg,并释放氧气731kg、一昼夜可分泌出30—60kg的杀菌素,完全能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细菌。

所以森林被称为天然大氧吧。

森林产生的负氧离子,及分泌的树脂能保持人体生物电场的平衡,改善植物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机能。

由于负氧离子具有预防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的奇效,被称为空气中的多维素,对患有气喘、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高血压、冠心病等病人有神奇的治疗保健作用。

另外森林中还生长着许多的山珍野味,这些无农药、化肥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是膳食养生的佳品。

2.2改良土壤和涵养水源作用

森林植被形成的立体空间是多层的,层层阻止和减轻自然降水对土壤的冲击,植物庞大的根系具有很强的固土能力。

结构,调节小气候、减轻水旱灾害、调解温湿度、增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蓄水保墒等作用,能有效避免和减少旱灾和山洪,降水可增加7.6%,蒸发量可减少9%。

森林调解气候效益最低使农业增收幅度提高10%。

2.3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巩固社会稳定发挥作用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结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森林生态旅游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量,也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农、林、牧业生产经营,增加周边无业人员就业问题,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森林旅游业直接就业1人,将给社会提供5人就业机会,世界上每9个就业机会中就有1个是由旅游创造的,森林生态旅游每收入1元,将给国家经济相关产业带来5-7元的增值效益。

生态旅游是朝阳产业,其旅游人数和收入以较大幅度逐年上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生态缸论文篇十四

1基层矿山管理部门和企业业主的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非常重要,其决策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但是,实际管理中,政府对于资源开发过于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所忽视,这就导致了基层矿山管理部门以及企业重生产,轻生态的现象普遍存在,久而久之,管理部门更加重视业务管理,对于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力度越来越减退,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了眼前利益,从而忽视长远发展。这对于矿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2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在我国一部分省市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法律来为之提供依据和保障,因此执行的效果的并不十分理想,矿山环境保护的直接主体是环保局,而在我国有一些地区的环保局建立成立的时间不长,因此,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以及责任还不明确,没有摆正自己的工作的态度和目的,从而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工作作用的发挥,另外在实际执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执法侧重点不同,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矿山生产监督管理也没有结合起来,矿山生态环境的执法工作还未形成该有的效率。

3从我目前的生态环境法律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条例中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在很多问题上没有明确规定,这也是我国目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问题丛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在生态环境保护执行力度上,我国一部分地区在矿上生态环保工作上还是十分薄弱,具体表现为:执行机构体系不健全、在很多环保单位内部,根本没有单独的生态保护科室,其次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不重视自身工作,环境监理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其中还有少数人员在矿山环保中对于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不够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基于上述种种问题,导致了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没能得以有效控制和解决。

二、解决矿山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我国的世界地位,以及综合实力,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资源问题也日益严峻,对于矿山开采领域来说,其开采矿石的过程中,原本就是一种机械式的破坏大自然的过程,因此,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那么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样一来,资源生态问题与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同时也非常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各省市中的相关部门应该以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体会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尽快转变自身职能,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的完善和制定的新的制度,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环境保护方法,从而有效维系好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和谐。

2强化法律约束和政策指导。有效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背景下的矿山环境,首先要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严格的按照各项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依法办事,矿山资源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合理的对其进行管理不但能够促进我国生态平衡,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可以说完善的法律约束与政策指导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上述问题中所说,我国在一部分法律法规方面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专业性的国家政策和法规,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法律的约束力,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3建立联合执法检查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从近些年来我国国土监管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的检查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对于矿山环境保护来说,我国在各个方面都还处于相对欠缺的情况,因此,建立环保、国土以及安检部门的一体式检查体系,提高执法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工作中相互沟通,彼此监督,从而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添砖加瓦。

三、结语。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与进步,在我国也是如此,多年来国家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一直不曾停止,但是就如同这些问题的形成一样,治理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看到效果,文章对矿山开采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会造成巨大破坏,同时因为一些不合理的开采,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有效的开展矿山开采,并做好开采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鲁雄飞李光倜单位:四川省核工业辐射测试防护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态缸论文篇十五

一、国际社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为,资源总量有限、环境容量有限,所以,我们在使用环境资源时,应该充分借助市场作用,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

(二)要加快环保法律法规建设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及时代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应在完善现有环境法律体系,加快环境法制建设上面下功夫。

(三)要完善政府的激励和监管制度

在国际上,各国政府对企业及经济组织的监管和激励机制,主要有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各级政府需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纳入到党委、政府及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行政能力,打造生态型政府。

二、大庆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的缺失

长期以来,大庆油田由于受“地上服从地下”政策的影响,重地下、轻地上,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来看,所依据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大多是以部门立法为主,像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水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主要由本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导致大庆市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缺乏上位法应有的规范和指导。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大庆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还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这与基本立法相关制度的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生态管理上大庆还主要是依赖于政府行政手段,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重视的是经济效益,对环保工作不重视,随着政府对企业管理的弱化,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对企业的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可能会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环保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环保、土地、林业等部门在管理职能及业务管理上有重复交叉,在工作中审批、收费、发证、解释、处罚等权限对本部门有利益,成为各单位争夺的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影响部门利益的'工作没有部门愿意负责,这样出现问题就很难找到解决的途径,使大庆市环境保护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不适应。

(三)机制不健全

环保工作中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以及政策保障机制。对于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及个人都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政府也不能例外。但从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来看,都缺乏对管理者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其结果造成许多法律法规形同虚设。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在违反生态保护的规定时,不承担什么法律后果,这样很难去约束企业和个人。

三、大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一)抓紧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但是全国性的法规对地方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操作性、针对性不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庆市亟待制定有关适应油田方面的地方法规。同时,要注意地方生态环境的立法要突出地方特点,弥补国家在环境立法方面地方特点不突出的问题。并且,要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以地方法规或条例的形式制定详细的绿色gdp标准,尽快落实绿色gdp标准。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使我们在环保生态制度建设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是当前的迫切需要。要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大庆特点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从而实现大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从改变生态环境到实现生态文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制度上加强创新,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为了使大庆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效地开展,必须合各方之力。制定地方性和区域性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由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大庆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在源头上明确产权关系,建立产权制度并对用途进行管理,以禁止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建立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统一且独立开展行政执法。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严守资源环境保护红线,建立制约企业生产行为的约束制度。研究制定符合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控制质量标准作为生态治理的依据。对功能不同的产业项目,要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标准,对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严格控制,对企业的违法和不达标排放行为零容忍。要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三)完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

完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保障。建立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违法者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于管理部门的不作为行为,由其负责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对领导更应该加强约束,如果任职期内,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出现重大失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要记入档案,在任用提拔时作为重要参考。

生态缸论文篇十六

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中伴随着过度消耗资源、加速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必然选择。下面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入手,探究提出若干具体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有所帮助。

生态环境是支撑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还能帮助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面对当前因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阻碍城市发展进程的严峻形势,城市生态问题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值得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自世界走进工业文明时代以后,城市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数量大幅增加、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与社会文明。然而城市化在为发展经济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导致城市建设与发展遭遇巨大的生态威胁,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均遭受诸多消极影响,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值得人们思考。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但要保护好既有的生态环境现状,还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有效维护其再生能力,从而最大限度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去。

一是在城市建设中,须依据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相互统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对开发城市空间的强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职能结构,推动城市生产空间的集约与高效发展,使城市生活空间保持宜居、山清水秀等优势特征。

二是有机结合城市的生态空间分布,围绕山地、水系等主体,用城市绿地、景观廊道等作为补充,与城市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地、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等串联起来,建立城市生态保护战略格局,形成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景观格局与生态屏障。

三是对应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生态安全格局,对开发产业的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城市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统一。

一是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在快速发展产业的同时保持较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实现污染低、能耗低的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城市;依托科技手段对环保型产业给予大力的扶持,倡导低耗清洁的生产工艺,推进城市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围绕工业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倡导循环利用资源,并倡导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二是建立健全环境评价体系,设立环境入境标准,并合理划分城市开发强度不同的区域;针对在建设中被破坏的土地以及荒地实施植被恢复、生态保育等措施;在引进项目时要坚决放弃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等项目以及占据较大面积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的项目,严禁环保不达标的、高污染的企业进入城市。

三是保护好城市的湿地资源、水源地,加大保护森林资源的力度,严格控制林木采伐;积极建设城市的水源地保护林,建设重点防护林、交通线绿化带等,推进建设城市的绿化林网,从而全面提高城市森林的覆盖率,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

一是对城市的工业用地进行集中规划,建立新型环保工业组团,鼓励城市的各个企业集聚到工业组团里。组团内不能超标建设广场、道路等,进入的企业务必要严格遵循集约与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利用闲置土地来提高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投资强度;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对仓储用地进行统筹安排,在城市高速公路、地铁出口周边等建设综合性的货场、仓库,以构建城市的仓储物流中心,促进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

二是科学布局生活设施及服务设施的用地,按照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规划建设居住地组团,使市民的工作、生活以及出行等需求得到满足;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整合办公用地,并建设商业中心,形成集聚效益,提高经营效益;对商业中心区、行政区等优势明显的城市地段实施土地拍卖、招标等策略,引入良性的土地竞争机制,开展土地使用权抵押、转让以及授权经营、作价入股等业务,将城市的土地资产盘活;进一步规范管理土地价格,推行土地资源储备制度。

三是保证城市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积极建设城市周边的环境绿化事业,打造城市外围的绿色生态圈,并科学规划城市公共绿地,保证绿化的整体覆盖率;有效保护湿地、林地、河湖等生态用地,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的特征落实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等工作;切实保护好城市的基本农田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用补偿机制,保持耕地占补的平衡;确保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从城市土地经营收益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与土地整治,形成开发和保护城市土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是调整能源结构、控制大气污染。

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以改善能源结构为入手点,积极倡导使用电力、液化气、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并发展核供热,鼓励开发、生产、使用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推广绿色生物质能的使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及时将10t以下的燃煤装置拆除,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燃煤过程脱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落后的煤炭使用方式。同时,要重新定位煤、电、气等能源的价格,通过经济杠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煤炭消耗;核定城市各个单位及部门的燃煤指标,供应要限量;加快用清洁能源取代煤炭的速度[3]。

二是处理、回用城市污水。

城市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步伐,陆续建设二级污水处理厂,使污水的日处理量有所增加;鼓励各单位、部门、市民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水资源的效率,全面落实污水回用工作,即城市的每一家污水处理厂都要充分考虑中水回用,新建的居住区、公共设施等要配建中水回用装置,大型的宾馆、酒店等都要回用中水;不断加强排水管理,逐渐将城市的旧区改造成截流式河流制,新建区则建设成分流制,尽快完成城市所有排污河道以及明沟的整治工作,做到截流污水,清查排瘀河床,且须处理截流污水之后再排海。

三是处理固体废弃物,使

城市要针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严格实行申报登记制度,控制排放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并进行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当下城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清运以及集装箱式中转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及时将对水体造成潜在污染的各个垃圾场关掉,遏制白色污染;大力营造城市再生品消费市场,推广对产品的综合利用。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尤其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更是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确保城市取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缸论文篇十七

摘要:生态式教学充分贯彻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念,符合高中地理的学科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构建高中地理生态式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式课堂构建策略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生态失衡是指外来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是由课堂环境、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社会舆论、高考制度等)构成的。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考核机制的偏向高考,导致学校系统的能量流、信息流失衡,导致高中地理教师生态群自我效能感偏低;二是由于当前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工而轻文”的思想,地理学科夹在文理科之间,无法成为高中学科中的主角,地位在无形中降低,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引起地理课堂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中地理课堂的内部生态失衡,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过多以教材为中心,教法不适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差异。由于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有的教师会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这样就压缩了学生成长的空间,由此带来的还有师生关系的异化。

二、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一要协调师生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营造舒适的精神氛围;二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三是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倡导多样性的教学风格。

(二)整体性原则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坚持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性的统一,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整体发展。首先,地理课程的目标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制定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地理课堂中的诸生态因子协调、调动起来,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三)生成性原则

地理知识不是刻板呆滞的,而是动态的,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贯彻生成性原则,及时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周围事物相联系,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还要加强教育学之间的交往、互动。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和地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当地的气候、地貌相结合,启发学生多发言,不断生成新的知识。

三、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注重地理教学的有机整体性

地理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地理书本中个章节的内容也不是独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构建开放的知识和开放的课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竞相迸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摒弃单一的讲授法,将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比如在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并让学生就自己的看法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最后相互讨论。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

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地理资源信息流,让学生感受地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开辟积极向上的课堂生态心理空间。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关注地理课堂情境的动态生成,避免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迁移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构建生态式课堂。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关键一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维持生态课堂的基础。教师要明确自己主导者的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比如在学生“城市化问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这块内容分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几块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发组成探究小组,就本组选择的内容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然后各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生态群体的动力效应,促进生态课堂的构建。

三、结语

地理生态式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协调课堂上的诸多生态因素,不可顾此失彼,营造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师生身心的共同、持续进步,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谭成权.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探[j].新课程学习(下),(3).

[2]刘猛.对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师教育),(01).

[3]吴作诚.谈高中地理课的预习――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石[j].中学教学参考,2011(15).

[4]秦风洲.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学案”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师,(s2).

[5]崔桂兰.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四注重”[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10).

[6]吴庆峰.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疑[j].华章,(9).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6910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