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和课件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11:51:06
说课稿和课件大全(20篇)
时间:2023-11-05 11:51:06     小编:紫衣梦

总结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与计划。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下面给出一些建议供参考。总结是一种对经验和教训的归纳和总结,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说课稿和课件篇一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实验,达到对前面所学的课件素材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巩固。

2.掌握运用powerpoint课件制作软件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知识点为题材制作课件。

2、课件主题明确、内容结构清晰、版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和谐。

3、灵活使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至少使用三种以上的媒体表现形式。

4、设置幻灯片内各对象的动态显示效果及各幻灯片间切换效果。

5、设计选择题、填空题使用触发器交互或控件vba交互。

6、能按内容模块超链接选择,播放顺序符合逻辑。

7、课件封面上有课题、学院、班级、学号、姓名信息。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综合运用所学的教学设计、课件设计制作理论与方法,设计与制作一个教学内容完整的演示型教学课件。原理:

1.构思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制作方案。

2.获取多媒体素材,按实验要求进行素材处理。

3.用powerpoint按课件设计制作方案进行集成制作:建立结构、插入素材、美化界面、设置动态效果和交互效果。

4.调试运行直至课件运行效果满意。

5.保存。

三、主要仪器设备。

1.多媒体计算机和windows系统。

3.课件制作软件microsoftpowerpoint2010。

四、设计制作思路。

课件封面设计:标上本题课题《观潮》朗读课文设计:以课文原文纸张图片为幻灯片背景,插入课文朗读音频,字词学习设计:

利用触发器。vba控件学习巩固新字词课件分析设计:单独用一张幻灯片每段大意及显示中心思想。思考练习设计:拓展练习,以选择题填空题格式考察祖国风景名胜。

五、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课件封面设计与制作。

1)启动powerpoint2010,

2)设置封面背景,插入钱塘江大潮的各式图片作为背景,写上课题名称、作者、教材版本。

3)在课文内容的'幻灯片中插入普通话示范朗读音频。

2.菜单页的设计与制作。

(1)以触发器给字词练习增加效果,并添加动画效果与自定义路径。

(2)以vba控件交互设计拓展练习题,增加对中国壮丽山水的欣赏。

六、讨论、心得。

本课件朗读动画可进一步改进,增加插入动画,动作路径可以设计得更加精细些。通过本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本人初步掌握了设计触发器,vba控件交互,动画路径等技能,以及用此设计课件的选择题,填空题,丰富多媒体课件。

说课稿和课件篇二

活动目标:

1能用鲜艳明亮的颜色及各种造型表现春天的景物特征,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2能选择各种材料,大胆想象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

3尝试相互商量,共同作画。

重难点提示:幼儿学会合作、分工,能进行整体布局。

活动方法:情景激励法、合作创造法。

活动准备:

1丰富印象和感性认识,参加一系列的春季活动,感受春天的到来。

2材料:水彩笔、水粉笔、颜料、皱纹纸、卡纸、树枝、蜡笔、剪刀、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坐在线上,与教师讨论踏青的所见所闻。

2教师小结:原来春天这么美,是因为温暖的阳光,蓝蓝的天,嫩绿树叶,

美丽的花,还有从冬眠中苏醒的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在春天里能快乐地玩耍。还因为春天有很多鲜艳、明亮的'颜色。

3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把春天留在我们教室里,留在我们画纸上。

5教师指导幼儿做画:

1制作中提示幼儿选择多种材料,用明亮鲜艳的颜色着画。

2要求幼儿想好后再取工具材料,注意保持桌面清洁,用具用后放回原处,不乱放。

3听信号后,小朋友分组收拾用具。

6展示幼儿作品,总结谈话:

1展示幼儿作品,带领幼儿观看每组作品,请每组幼儿介绍画或制作出春天的什么景象?并给自己组的画取名。

2教师对幼儿所用的颜色、所画的形态和所选的材料进行评价,帮助幼儿积累绘画的经验。

(二)。

小班音乐教案:《春天》。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演唱歌曲《春天》,在教师的带领下,能边唱边按照歌词内容做动作。

2.学习根据歌词内容来创编相应的动作。

3.知道唱完后,保持花的造型不动。

活动准备:

1.幼儿围成半圆形。

2.黑板一块,彩色粉笔若干。

3.幼儿用书,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复习韵律活动《小动物走》。

幼儿听音乐合拍地做模仿各种动物走。

(二)教师示范演唱歌曲。

1.教师投影放大幼儿用书《春天》画面,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用歌曲里的语言帮助幼儿梳理画面内容。

2.幼儿一边看《春天》画面,一边欣赏教师清唱歌曲。

(三)教师用较慢的速度演唱歌曲,并边唱边画歌曲的内容。

1.幼儿欣赏教师边画边演唱歌曲。

教师:老师还会一边唱一边将歌里唱的事情画出来呢!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歌词的内容。

教师:春天天气怎么样?地上长出什么啦?树上小鸟在做什么呢?花儿开得怎么样?

3.教师边指图画边示范演唱歌曲。

(四)教师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歌曲。

1.教师:我们一起一边唱一边跳,好吗?可是怎么跳呢?

2.教师逐句引导幼儿创编动作。

3.教师带领幼儿梳理所有动作,并放慢速度边唱边将幼儿编的动作做一遍。

(五)教师设计游戏“蝴蝶赏花”,将游戏加入表演唱。

1.教师:春天的公园很漂亮,花儿开得真美丽,蝴蝶都被吸引来了,小蝴蝶来看花并且要为特别好看的花儿拍照。老师扮做蝴蝶来欣赏花。你们都是一朵朵最美丽的花。一会儿唱到最后一句“花儿开得多么好”时,你们就不要动,让蝴蝶来欣赏。

2.教师带领幼儿表演唱,唱到最后一句时,提醒幼儿保持花的造型不动。

3.幼儿再次玩游戏,教师用动作暗示幼儿,在最后一句时保持花的造型不动。

说课稿和课件篇三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

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2)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2、学习难点。

(1)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重要作用(2)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由原《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两节合并而来,新教材安排一节删掉了原子知识,简化了分子知识,并将原来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移到了八年级下册,是为了减轻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虽然合并后,知识有删减,但这一节的知识容量还是比较大。鉴于七年级的课时安排,我还是想突出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传递,一节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准备。

1、2、

实验材料:

小麦、解剖针、酒精灯、火柴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七、反思。

本节课教材内容较多,总是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太少,我总想尽量将知识简单化,以便学生接受、理解。

说课稿和课件篇四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说课稿和课件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然后再总结。)。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见!)。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l1]”。

四、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五、小结全文: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六、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说课稿和课件篇六

《军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老一辈革命家坚强的革命意志,并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设计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鼓起学生创新的勇气。

四、教学目标分析。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

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军神》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其目的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六、教学方法分析。

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七、教学流程设想。

《军神》第一课时的教学,应紧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读”为主线,以听、说、疑、议、想、写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内容,感受到军神钢铁般的意志,悟出文中之情,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六个大环节:

(一)交流信息,走进文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程本身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网络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刘伯承的资料。在语文课堂上,我请学生交流信息,既增强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通过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请学生自由朗读写刘伯承的段落,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当学生对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有自己初步的感受以后,我适机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的片段,电影最后定格在“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上,学生被震撼了,他们的感受会随之加深。这时,再读课文第17自然段,学生将饱含深情和钦佩,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所倡导的人文性,本节课所拟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将通过语言的学习得以实现。

(三)质疑探究,突破难点。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学习的开端。在学生读了写沃克医生的语段以后,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即“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地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这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

(四)角色朗读,语境体验。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军神》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在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我请同桌的孩子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一次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不仅能使学生再次感受手术室里两个人物不同的心情,积累语言;还能再现语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五)撰写碑文,提升情感。

当学生受到刘伯承坚强意志的感染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军神》这个故事发生在重庆的临江门外,如果我们重庆人民想在那儿立一座碑来纪念刘伯承元帅,你会在碑上写点儿什么?此时,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会在笔下流淌,学生的情感将会获得提升。

(六)课后延伸,强化主题。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能使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展个性。在课堂最后这个环节,我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提出两个课后练习供学生选择。一是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二是课本剧的排演,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这两个练习不仅作为本节课的延伸,同时也成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内容。

八、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遵循板书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理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图文并茂的板书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当学生读中感受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以后,我在“军神”下面板书“意志坚强”,这能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当学生撰写碑文后,我再一边总结一边画上纪念碑。至此,刘伯承元帅的形象将留在师生的心中,成为一座高大的丰碑。

说课稿和课件篇七

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坚强意志、高尚品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习本单元课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实际。

小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活泼好动,愿意交流和表达,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章节设置以及教学要求,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走近人物,研究人物,领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自读后,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那种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军神》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重点描写的是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生对这一点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内心。

五、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主要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主要学习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2.情境体验。3.比较法。4.课外延伸。

七、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五个大环节: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二)锁定重点,品军神内涵。

引导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夸奖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读一读,理解“钢板”的意思,以及沃克医生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可让学生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片段来探究刘伯承的坚强品质。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课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补充材料。由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时空距离,因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打开思路。例如,我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了刘伯承负伤的经过:“19,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刘伯承伤势之重,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刘伯承作比较,会更容易走进文中,理解刘伯承的镇定,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尊重个体差异,出示自学要求。

(1)画一画。自由读文,画出有关描写刘伯承和沃克神态、语言的语句。

(2)想一想。读一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说一说。把自己的体会和小伙伴说一说。

3.集体交流反馈。教师可让学生仔细阅读“刘伯承伤势虽重,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不用麻醉的坚定意志;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等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此外,通过仔细理解“孤傲――冷冷地问――惊疑――目光柔和――怔住了、口吃――双手颤抖――擦着汗――失声嚷道――关上门,注视……”等表现沃克医生态度变化的词语,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军神刘伯承的高大形象。

(四)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1.口语训练:我们也来夸夸刘伯承,好吗?

在学生夸完后,教师可接着出示小诗《赞军神》,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进一步深化情感。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2.“军神”这个称号不仅表现于此,刘伯承一生中一直是“军神”的表现。(教师可利用远教资源向学生介绍一些刘伯承的事迹。)。

(五)课后延伸,强化主题。

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里,我遵循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个环节,深化主题。

1.坚强大本营。入营条件: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写一件能证明自己坚强的事。

2.辛勤的小蜜蜂。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或摘抄和意志力有关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课的精华,本课我把沃克医生对得伯承的称赞作为板书,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说课稿和课件篇八

青云中学参加课堂能力达标验收的所有教师,共19人。

二、参赛方式要求。

所有参赛教师每人交一份自己所任科目的教学课件,以光盘或u盘形式存储,上交到学校教务处。

参赛截至时间:20xx年10月20日。

三、参赛课件要求。

1、参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是原创作品,程序内容要由教师自己单独设计。参赛作品不得从网上直接下载,一经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取消该作品参评资格。

2、制作课件的软件,教师可采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以powerpoint为主)。

3、参赛作品应无政治性错误和学科概念性错误,否则取消该作品参评或获奖资格。

5、教学课件的研制要依据新课改理念,体现声形并茂,有创意,有特色,趣味性强,操作便利,有一定交互性,教学效果明显等特点。

6、美工设计要有整体性、协调性和一致性。版面新颖,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字体美观大方,大小适宜;文字颜色协调,阅读舒适;动静结合,色彩协调自然。

7、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提倡采用常用文件格式;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

8、课件的片头应出现规范的课程名称、章节、年级及制作人的姓名、所在单位,样式不限。

9、为便于阅读与评比,参赛作品中的'文件管理应遵循如下规定:参赛作品登记表、课件特殊操作流程说明(附件1),随作品上交。要注意避免因病毒或其它原因无法打开课件的情况发生。

四、评委及评比办法。

1、评委:谢凤高、李彦荣、李彦平、蒲东、王鹏飞、曹晓峰2、评比办法:采用评委打分,计算总分排出名次,名次靠前的作品参加区上的评比。

五、评分标准(见附表1)。

说课稿和课件篇九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达令河。读图8.38p7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纬度位置、地形。读图8.39p76,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2、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古老生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代表动物有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等(前两种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

3、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4、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20世纪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

为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的应用,进一步带动我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经学校研究决定,于本学期举行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制定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为大力提高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有效提升教师课件制作能力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利用好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促进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

二、比赛时间:20xx年月日。

三、比赛地点:学校电子备课室。

四、参赛对象:

五、具体安排:

月日将各教研组在本学科任选本学期一课题将比赛题目交回教导处(同一教研组成员所选课题不得相同)。

月日统一在学校电子备课室参加制作参赛作品。

六、比赛评委:

七、评奖方法:

学校将以参赛教师总数的10%、20%、30%、30%的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和参赛奖,并对成绩优秀的教研组整体奖励。一等奖课件选送参加出校课件大赛。

参加比赛的课件都将作为优秀课件,由学校存档供校内教学资源共享使用,获奖作品在校园网上公开展示。

八、比赛评分细则:

评分项目、评分要素:

针对性15分。

1、教学对象和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5分。

2、教学内容的选材逻辑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5分。

科学性30分。

1、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10分。

2、内容呈现的结构应能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满足教学要求。10分。

3、素材选用恰当表现方式简洁合理。10分。

技术性20分。

1、素材选用恰当设计必要的交互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5分。

2、学习进度可调控学习路径可选择。6分。

3、程序运行稳定无故障响应及时播放流畅。5分。

4、操作简便、快捷符合习惯交互标志明显。4分。

艺术性20分。

1、构图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统一。5分。

2、语言简洁、生动文字显示清晰、版式规范、字体运用恰当。10分。

3、视频、影像、动画形象生动声画同步有感染力。5分。

创新性10分。

1、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6分。

2、运用新技术并使用得当。4分。

整体性5分。

完成教学内容制作。5分。

九、课件制作规则:

1、由教师需提前准备本课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所需素材;。

2、课件必须是本人亲自设计制作,不得由他人代替;。

4、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渗透课改理念,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5、将参赛的课件制作完成后以课题+自己的姓名为文件名保存(如:《掌声》-某某某)。在课件的首页幻灯片请注明年级、课题、姓名等(如:三年级上第8课设计者:某某某)。

6、课件制作要求使用officepowerpoint演示文稿及以上版本。

7、评为一等奖的课件由教师自己在多媒体室演示。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二

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元帅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表现了刘元帅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元帅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先写了沃克医生给刘元帅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元帅做手术,刘元帅拒绝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元帅的敬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为了突出重难点,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军神指的是谁;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的层次结构等。以来巩固旧知,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教师出示提炼后的上节课学生提的问题,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完成学习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找出来的句子,并想想、议议: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接着学生默读自学,而后小小组内朗读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自我动脑的潜力,又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备而讨论,让合作不流于形式。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一些重点的句子,通过朗读、体会,通过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进一步领会刘元帅的内心世界。也让学生有所朦胧的认识,体会到课文的主人公是刘元帅,但重点描写了沃克医生,因为沃克医生的.变化都是由刘元帅引起的。

这样汇报结束后,就很自然的引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侧面烘托。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在衬托刘元帅的坚强意志品质。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受。

五、进一步拓展阅读,扩大知识面。首先出示正面描写刘元帅受伤经过的片段,读一读,找出反映他坚强意志的句子。再推荐图书(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六、质疑后教师出示作业,课内的,一题是选词填空,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辨别意思相近的词语及用法。另一题是综合全文内容的填空,学生借此巩固全文的要领。课外练习一是结合《军神》一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部分,写篇读后感。小组内选择优秀习作张贴上墙。另一个是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军神》课本剧的排演。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三

1、课前出示课题:

师:“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真聪明,回答正确,。是的,这是这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

原题是这样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知道)。

“雉”是什么意思?(鸡)。

2、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子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二)探究算法。

1、师:鸡和兔各有几只,会算吗?会的举手,好把手放下,还有这么多不会的,不会不要紧,咱们先来猜一猜。

老师想先来猜一个可以吗?鸡18只。兔20只,行不?(为什么?)。

生:

师:是的,讲的真好。

师:谁还想来猜一下(学生猜测,师随机板书)。

请同学们想一想,鸡和兔共有多少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正确的吗?(不是)。

那怎样验证哪些可能是正确的?

生:通过计算对比腿的只数。

这样验证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能)。

2、师:但是要验证这么多,真是太耗费时间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地问题入手(出示例1)(化繁为简是不是需要出现)。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里什么发生了变化?(数变小了)。

3、活动: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几种思路(课前渗透,若没有出现则师举例说明)。

(1)直接想到鸡有3只,兔有5只。

(2)从鸡有6只,兔有2只开始推算。

(3)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

调整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一个的调整:总结规律: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增加2只:反之,则减少两只(让学生必须领会透)。

另一种是多个调整:

列表法(板书)。

4、学习假设法。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计算,再汇报思路)。

8*2=16(只)。

10/2=5(只)。

师:把所的有只数都假设成鸡,算出腿的总条数再和实际的条数比较一下,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可以叫作假设法。(板书)。

5、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简单,或者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

生:

学生动手计算,汇报解题思路,

生:(都假设成兔)。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解决问题,汇报。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生: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四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说课后反思: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五

课前研究性学习。

将班上同学分为4个小组,分别搜集以下有关内容的资料: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免疫学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器官移植搜集资料,形成本组的发言稿,并推选发言代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

课堂交流、讨论、小结。

免疫学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其中的荧光标记法就是免疫荧光标记法,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细胞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

回顾与思考。

阅读、分析、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认识计划免疫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科学史素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免疫学技术对生物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充分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中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唤起爱心。

引入科学史,建构调节网络的概念。

介绍资料: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士学者besedvs等首次获得了神经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证据,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假说。近十多年来,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有了突破性进展,从分子水平上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思考、阅读、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三大系统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它们共同协调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主动构建调节网络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明白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又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小结反馈板书设计。

三、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征服传染病。

2、临床检测与科学研究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

3、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四、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再次回顾本节内容,掌握要点。完成练习。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课后拓展。

查找资料:骨髓移植适合哪些病?骨髓库里保存的是什么?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查找资料与思考全面认识骨髓移植,消除因不了解带来的恐惧,唤起爱心。

教学反思。

1、整合科学史教育的途径很多,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都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天空。

2、教师对科学史素材的搜集、学习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2、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很多,但也不能奢望每一次整合都达到多种教育功能,只要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我们都不妨试一试,因为这是一条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路!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六

各位老师,大家好:有幸借这次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以此为理念,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说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和教学目标。

1.对教材的理解: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逻辑推理性和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表、假设、列方程等解题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把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和自主探究法,其次还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以问题引领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从理解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是分析问题、探究规律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鉴于数学广角这一特殊课型,我将本课分为复习铺垫、情境导入、尝试探究、应用练习、总结收获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在这五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尝试探究,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3只兔,2只鸡)图片,观察图片找出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总只数鸡的脚数+兔的脚数=总脚数。

第二环节: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1.谈话: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

出示《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

(2)学生自主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第三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一)化难为易,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变换条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列表法。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出示表格。并确定猜想的范围:鸡的'只数是8,有0只兔,总脚数有16只;鸡的只数是7,有1只兔,总脚数是18;计算依据还是数量关系,如果鸡有6只……由慢逐渐到快,由计算到直接报出结果,立即反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些学生在填写时早就发现了规律,他们知道每一列都是依次地少1只鸡多1只兔,所以就依次多了两只脚。

2.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

(1)假设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解题的思路,深入理解算理。

教学假设法时,我是采用课件展示与学生讲解同步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到脚的变化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思考,说出每一步的意思,从而化解矛盾的症结。

如假设都是鸡时,比实际少了10只脚,是因为把一些兔也看成是鸡了,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少算2只脚,那么把几只兔看成鸡时会少10只脚?计算方法是:10÷(4-2)=5(只兔),8-5=3(只鸡)。

假设都是兔呢?由于有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的经验,第二种假设方法我就放手给学生尝试、让学生说理。假设都是兔时,有32只脚,比实际多出了6只脚,是因为把一些鸡看成是兔了,把一只鸡看成一只兔多算2只脚,那么把几只鸡看成兔时会多算6只脚呢?推算得出有3只鸡。那么就有5只兔。

(2)方程法。分析列方程依据的数量关系,每一个分式的具体含义。

列方程解应用题,学生在五年级已学会。由于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因此只要明确等量关系,就能正确列出方程,只是设鸡有x只方程不易解。

3.解决趣题,尝试应用。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古代趣题。

4.对比分析,方法优化。

(1)我们用了几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题?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列表法:有序思考,列举麻烦。

假设法:解答简便,推理复杂。

方程法:便于理解,过程复杂。

(2)假设法、方程法解题的异同。

假设法:假设鸡求兔,假设兔求鸡。

方程法:设鸡求鸡,设兔求兔(设兔解方程较容易)。

5.阅读资料,理解古人假设法——抬腿法。

第四环节:巩固应用,知识拓展。

1.停车场有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第五环节:总结评价,激励提高。

学生总结谈收获。课堂要讲求实效性,既需要学生的广度参与,又需要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深度参与,最后的总结收获才能验证是否实现较好的效果。

四、说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本来就是很抽象的课程,这种类型的课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本节课我从学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课堂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让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结合本节课的备课和授课情况,我再补充四点个人想法:

1.学会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思维连接点)。当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因不自信二乱了阵脚,因此掌握解题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与简化信息,提炼数量关系,架起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的桥梁,以获得问题结果或解决程序,逐渐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

2.方法优化、简化。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虽好,但不是学生人人都能全部掌握,而是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对后续知识的掌握有价值的方法,才是最理想的基本算法,因此一定要对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简单方法才是好方法。

3.认真书写,完整、准确过程的好习惯。想的再好,说的再有道理,最终还是要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最好的示范和强调,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注重数学化的书写过程,既要完整、准确,又要简明扼要。

4.不断提升自我。总的来说,这堂课研究的方法多,容量大,好多地方只是蜻蜓点水,理解不深刻,练习不到位。部分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有依葫芦画瓢的现象。不过,对我来说通过对这堂课的研究,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颇深,收获较大。同时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如课堂的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不够灵活,松弛度不够自然;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到位,激励性语言贫乏;语言还不够精准、风趣;对细节的把握还未发挥到最佳效果。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我愿意与大家一起——继续不断地探索,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说的不到之处,请各位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七

我们教研组这次选择了《军神》这篇课文进行同课异构。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也是这册教材第五组课文的配套课文。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物的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军神》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表现了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这篇课文中有两个人物——伯承和沃克医生,主要赞扬伯承的崇高精神,沃克医生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但是课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很多,重点写了他的神态和情绪的变化。这给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难题,那就是该如何进行内容的整合?如果按课文内容顺序学习,既有对伯承的神态语言的描写的感悟理解,又有对医生沃克的神态语言的描写的感悟理解,我担心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会对伯承的关键词句品味不够,对沃克的描写的表达作用也领悟不够。所以我想先就伯承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进行感悟、体验,而把体会课文对沃克的描写的表达作用放到课外进行。这样的安排相对集中,各个击破,会显得从容很多。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2.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由于这篇课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在目标的设计很简单,也没有了掌握字、词等方面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已经结束了六年级下册课文的教学,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学习新课了,再加上本次公开课安排在下午第二节,所以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应有一个适当的心理准备,内容的安排不宜过多。但是也应当看到本班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较强,这也是我上好教研组公开课的信心所在。

三、教学流程分析。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课前谈话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也是为上课进行“预热”。我利用课前预备铃后的两分钟时间,与学生聊一些神话故事的`电视剧,让他们说说神仙与凡人的区别。上课铃响后,我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军神指谁?再理解“神”字的意思。这样的安排,以神仙为话题,将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三)围绕问题,深入探究。

带着这个重点问题,学生再次默读全文,划出相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在交流时,对“军人”的感悟,要围绕“伤势重”和“从容镇定”展开。伤势到底有多重?我准备了补充材料,让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从容镇定”这个词语,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而且要从课文中体会伯承从容镇定的表现。对“军神”的感悟,则要从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中强忍巨痛”、“一直在数着刀数”这三个方面来体会。

一、拒绝使用麻醉剂。

主要抓住课文第13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伯承对沃克医生说的话,说明自己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这样的语言描写应当细细体会。我设想了以下一些问题:这段话中,伯承最想强调什么?他为什么这么看重自己的大脑?从这里你认为伯承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伯承说话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平静的说话?(他深思熟虑,为了革命的需要,早已作好了忍受巨痛的准备。)。

二、手术中强忍巨痛。

抓住课文第17自然段,这个自然段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伯承强忍巨痛的表现。我准备先让学生想想,作者是怎么写出痛的感觉的?使学生明白,作者抓住了动作——“紧紧地抓”、“越来越使劲”,他的手——“双手”、“手背”,他的神情——“汗如雨下”进行细致地描写,虽然整段话中没有一个“痛”字,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伯承当时是多么痛。然后抓住“一声不吭”这个词进行再挖掘,在理解“一声不吭”意思的基础上发问:难道手术室里就没有一点儿声音吗?引导学生想象,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一直在数着刀数。

我将课文第14、20、21三个自然段整合在一起出示,因为这三个自然段,都强调了“刀”这个字,分别是“一刀刀”、“多少刀”、“七十二刀”。“一刀刀”强调了手术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多少刀”突出了沃克医生的怀疑和震惊,“七十二刀”说明了刀数之多。另外,还可以抓住两个人的不同语气。从标点符号处入手,沃克医生的话末尾分别是感叹号和问号,而伯承的话末尾却是句号。引导学生揣摩两人说话的语气为什么不一样,感受伯承的崇高精神。

(四)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进一步感受中心句,首先,沃克医生称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话的钢板”、是“军神”,那么这三个短语可以交换次序吗?感悟这三个短语在意思上和感情上的递进关系。其次,通过出示补充材料——伯承的历史功绩,进一步感受伯承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军神,最后,让学生思考:伯承在手术过程中为什么能这么坚强?通过寻找刚毅勇敢的动力源,使人物的精神内涵得到升华。由此可以进一步拓展:像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你能举些例子吗?(如焦裕禄,强忍肝痛,为兰考人民服务等)。

(五)布置作业,写法迁移。

课文的16自然段是很有特色的,作者成功地表现了伯承的“痛”,却没有用到一个“痛”字,关键是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神情和动作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所以本次作业,我要求学生根据16自然段来仿写句子,可以写写着急、喜欢、紧张等情景。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八

1、课前出示课题:

师:“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真聪明,回答正确,。是的,这是这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

原题是这样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知道)。

“雉”是什么意思?(鸡)。

2、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子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二)探究算法。

1、师:鸡和兔各有几只,会算吗?会的举手,好把手放下,还有这么多不会的,不会不要紧,咱们先来猜一猜。

老师想先来猜一个可以吗?鸡18只。兔20只,行不?(为什么?)。

生:

师:是的,讲的真好。

师:谁还想来猜一下(学生猜测,师随机板书)。

请同学们想一想,鸡和兔共有多少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正确的吗?(不是)。

那怎样验证哪些可能是正确的?

生:通过计算对比腿的只数。

这样验证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能)。

2、师:但是要验证这么多,真是太耗费时间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地问题入手(出示例1)(化繁为简是不是需要出现)。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里什么发生了变化?(数变小了)。

3、活动: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几种思路(课前渗透,若没有出现则师举例说明)。

(1)直接想到鸡有3只,兔有5只。

(2)从鸡有6只,兔有2只开始推算。

(3)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

调整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一个的调整:总结规律: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增加2只:反之,则减少两只(让学生必须领会透)。

另一种是多个调整:

列表法(板书)。

4、学习假设法。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计算,再汇报思路)。

8*2=16(只)。

10/2=5(只)。

师:把所的有只数都假设成鸡,算出腿的总条数再和实际的条数比较一下,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可以叫作假设法。(板书)。

5、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简单,或者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

生:

学生动手计算,汇报解题思路,

生:(都假设成兔)。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解决问题,汇报。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生: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九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八单元《新年好》第二课时,我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案与大家共同探讨。我是按下面七个方面进行的:

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新年好》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这首歌是一首流行全世界、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英国儿童歌曲。3/4拍、f大调,曲调优美、流畅,歌词质朴亲切,能将人们带入互相祝贺新年的欢乐情景中,进而表现人们载歌载舞互相祝贺、轻松而愉快的心情。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运用亲切、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感受中外小朋友过新年的不同音乐情趣。

2、技能目标: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感受、听辨已经学过的打击乐器的音色与节奏的能力,并能用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过新年、合作学习的愉快。学会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世界的音乐文化。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说重、难点。

重点是:能以体验的方法、自主探究的方式,学唱歌曲《新年好》,能主动参与小组创编活动,大胆地进行即兴歌表演。创造性地表现歌曲。难点是:听辨节奏,用各种方式为三拍子的歌曲伴奏。

四、说教法。

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讨论法、学科综合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根据低年级的音乐教学特点注重兴趣的激发,通过“演一演、猜一猜”的游戏、运用多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五、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创造、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编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六部分,分别是:

课前准备、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视听结合整体感知、合作学习体验创新、拓展延伸资源共享、课堂小节律动出室。

(一)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电子琴一台和打击乐器一批。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让学生听歌曲《过新年》在教室律动。

生:过新年。

教师再以情景导入,用多媒体引入课题,播放《新年好》课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实施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2、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氛围,视听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共鸣。

(三)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1、首先欣赏课件中的《新年好》,在聆听音乐时要求学生即兴的做律动,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

2、节奏练习。

3/4×××××××××××××××—‖(念)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

引导学生采用第一拍拍手,第二拍和第三拍双手交*拍肩膀的方法,让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突破难点后,再按节奏朗读歌词。

3、哼唱旋律。

用“唻”音模唱歌曲的旋律。

4、学生轻声随琴唱歌词。

5、全体师生边唱边用3/4拍肢体动作伴奏演唱全歌。

6、歌曲接龙游戏。开始是教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然后是学生之间互动。

7、歌曲处理:引导学生运用亲切甜美的声音演唱并且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唱节奏”和“拍节奏”,能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有声有色”。

2、歌曲接龙游戏使师生、学生之间互动,降低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四)合作学习体验创新。

1、猜谜语:

(1)一对小酒杯,好象小姐妹,一碰就唱歌,“叮咚”声音脆。(碰钟)。

(2)是鱼不下水,总是张着嘴,要它嘣蹦响,敲头不敲尾。(木鱼)。

2、合作创编:

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讨论创编一首新歌词,用原曲新词演唱。如:“儿童节好呀”。二组讨论打击乐器用什么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三组讨论自编动作进行伴舞。然后分小组表演并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是师生集体表演,从而掀起本课的高潮。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创编歌词和节奏型、表演展示等形式,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互评、自评,能促进学生正视自己、尊重他人,提高了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3、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现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五)拓展延伸资源共享。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的图片。

2、欣赏与新年相关的音乐。

3、互相说新年祝福的话语。

接着,轻声播放乐曲《新年好》,在音乐的气氛下,师生、生生之间互相说新年祝福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通过了解各民族过新年的风俗,使学生了解和热爱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2、欣赏与新年相关的音乐,是对新课的教学内容的延伸、补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3、互相说新年祝福语,体现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学科综合,能拓展音乐的视野,促进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相互联系迁移,提高综合艺术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律动出室。

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最后做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离开音乐课堂。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回顾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2、做游戏离开音乐课堂使一堂课的教学能首尾呼应。

七、说课后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

说课稿和课件篇二十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并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可见,这课时是本单元学习的起点和支撑点,学生只有真正地感悟到快乐的真谛,他们才有可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有可能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才会让挫折与失败成为他们人生的财富与进步的阶梯。这样,才有可能让本单元的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得以凸显和突破。因此本课题无论是在第一个单元还是在全册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及当代学生及本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并懂得珍惜生活。

(2)过程与方法:本课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自主学习形式,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从而懂得珍惜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快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3、说教学重点:

懂得快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说教学难点:

知道哪些快乐是最珍贵、最持久的。

教具准备:

快乐树、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初期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不但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感动“欲求不满”,总是不断地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与兴奋。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忽视了对真实生活、普通生活中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而这种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因而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价值有个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调节。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1)本课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自主学习形式。(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学法引导: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图:

课前互动—体验快乐导入新课—寻找快乐凸显重点—创造快乐突破难点—感悟快乐走向生活。

2、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这个课前互动,主要是让孩子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把所有学生的学生卡收起来,指名让一个学生来“抽奖”,让中奖的学生按照事先出好的题目每人表演一个节目。(题目是:1、装扮齐天大圣孙悟空。2、唱歌。3、说个字谜。)。以这种做游戏的方式导入课文,主要是想让学生在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说一句话“现在,我心情怎样?因为。”以这样的两三句样句,让孩子们对自己今天的心情做个“定位”,为这节课的成效检验打下基础。

【活动一】:音乐欣赏,体验快乐,感受快乐生活。

播放《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曲。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点:1、让学生们感受羊羊们的快乐;2、通过歌曲把学生带到动画片中,让学生感受快乐;3、也让学生明白一点他们就像这些小羊们一样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大家会健康成长;因为快乐,所以大家很自信、聪明??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快乐!(板书:生活中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孩子们很形象地感受到:生活就要“活得”像羊羊们这样“快乐”!)出示课件感受图片上小朋友们的快乐。

【活动二】:寻找快乐,珍惜现有生活。

活动要求:在小组内交流快乐。

(活动说明:本堂课的“快乐大寻找”,主要是通过“快乐调查表”来完成,分“自己”“家人”“其他人”三类人调查完成,从最熟悉的自己到身边的家人再到熟悉或不熟悉的他人进行,使得孩子对不同类别人的快乐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认识。这里主要是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完成“快乐是什么”的初步认识。)。

(互动说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个人快乐时,教师要引导孩子领悟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如:“成功之乐”“集体之乐”??)。

小结:通过刚才的“快乐大寻找”活动,我们发现,快乐在哪儿呢?过渡:对,快乐在生活中!其实,快乐其实很简单!我们都享受过!它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它就在你的身边,我的身边,大家的身边!

(活动说明:至此,孩子们对“快乐是什么”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就完成了。但针对“学生总是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的教学背景,教师要相机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让快乐延续下去,不仅让自己得到快乐,也要让家人,让他人获得更多的快乐?)。

而后,让孩子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快乐大拼搏”的学习。

【活动三】:创造快乐,延续幸福生活。

活动要求:小组讨论“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让家人、让他人获得更多的快乐?”

(活动说明:这个活动,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是结合前面“快乐调查表”中的三类人——自己、家人和他人来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互动说明:因为有前面“快乐大寻找”的基础,所以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都懂得说“要努力,争取更大进步,让自己、家人和老师更快乐”或“要多帮助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等。那么为了让教材中的难点得以实实在在的突破,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表完意见后,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资料补充,来说明“汗水换来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持久、最令人兴奋的快乐。并随机板书:汗水换来的快乐是最持久的;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令人兴奋的。

(活动说明:在这样的引导下,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学生懂得了“汗水换来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持久、最令人兴奋的快乐。

【活动四】:感悟快乐,展望未来生活。

活动要求:制作“快乐树”。

请同学们在各自的“心语卡”上记录下各自的快乐感受。感受可以是一张笑脸,一双迷人的眼睛,也可以是一幅幅快乐的绘画小作品,也可以是一句关于快乐感受的小句子,如“快乐就像妈妈的怀抱,让人温暖”等(可以是名言,也可以是自己想的)。

(活动说明:制作“快乐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常想起今天的这份“快乐”,记住这份“快乐”)。

(互动说明:教师在学生静心感悟并完成“快乐卡”后,请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分享,再在全班范围内以诵读或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将自己的作品及时地悬挂在“快乐树”上。)。

3、说板书设计:

1、生活中的快乐。

汗水换来的快乐最持久的。

帮助他人的快乐最令人兴奋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8362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