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论文(热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13:14:07
乡村教育的论文(热门22篇)
时间:2023-11-05 13:14:07     小编:BW笔侠

总结是一种提炼与总结经验和智慧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怎样规划一次有意义的旅行,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些总结范文包含了各种领域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一

m村位于江西省某乡最东南端,群山绵延,山高路陡,植被覆盖较好,去往该村的惟一公路正在修建,目前交通还较为落后,从县城火车站到该村所在的乡镇中心需坐2小时30分钟的乡间客车,到达该村还需1小时40分钟的车程。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油茶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在收集该村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以实地研究的方式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进一步调查该村的教育现状。将m村的230户居民以户为单位对其编号,从中随机选取30户作为样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这30户的户主进行了走访,了解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其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同时调查了该村唯一的村小学。之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期知晓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并对今后农村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借鉴。

二、研究发现。

就教育水平来说,该村40岁至59岁的被访者的教育水平基本处于小学及以下水平,4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达到了初中水平。文盲也有一些,主要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子女基本完成或将完成义务教育,少数大学毕业或在读,总体看子女的教育水平比其父辈高。结合访谈得出:

(一)义务教育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

在国家基础教育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特别是2006年以来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使得义务教育由家庭缴费逐渐演变为国家财政承担,调动了农村家庭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渐名副其实让村民受益匪浅。访谈发现,大多数家庭都支持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仅有两例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外出务工,其余都已完成或将完成义务教育。如,村民李某(中年女性,上个世纪末从邻村嫁到该村)说,她和丈夫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和孩子,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于自己家中种植的几亩棉花和几亩蔬菜;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中心小学上五年级,女儿在本村读三年级,学杂费全免,目前只需交纳少量的书本费。当谈起国家的教育免费政策时,父母和孩子都脸带笑容,连说政策好,两免政策让他们受惠不少。村民杨某(男性,60多岁,小学文化,收入以种田为主,共有13亩地,主要为花生和水稻)对于子女教育也大为认同。他有三个子女,大女儿小学毕业,嫁给本村的一位村民多年,下有一女,在本村读学前班。二女儿初中毕业多年,去年嫁到邻村。三儿子先后就读南昌大学,同济大学,并于去年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广州。这些年家庭的全部收入都用于了三儿子的教育费用,但是通过谈话,发现老人不后悔供儿子读书,他仍然坚信知识是农村子弟改变命运的较好出路。

(二)教育投入与教育期望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没有刻意区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农村家长好像也并不在意这点。当问及女孩的教育时,大多数父母表示,“只要孩子有能力上就支持,不会因为是女孩就减少对她的教育投入。”m村小学肖老师也证实,“现在很多家长都认识到了女孩也需要有文化,一般不会强迫女孩辍学,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李某是m村的一名中年女性,初中文化,有一儿三女。小儿子在7公里外的中学上初一,住宿,一周回家一次,来回学校骑自行车。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读大学,以后从事与电脑相关的工作;大女儿24岁,就读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女儿初中毕业后,自己不想读书辍学外出打工,去年已经结婚,三女儿现在读高中,成绩还不错。当我们问及有关三女儿的继续教育时,她说如果三女儿自己想继续读书的话,家里会支持。可见,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农民观念的转变,对子女教育的性别偏见已不明显,尤其是对一儿一女家庭或独女家庭。

(三)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学龄儿童无法正常入学。

虽然全村的义务教育贯彻基本到位,但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一方面,该村现只有一所公立小学,内仅设一个学前班和一至三年级各一个班。学生到了四年级时需要到20里外的乡中心小学就读,这对于10岁左右的小孩来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家庭都有超生现象,随着这些超生儿童入学年龄的到来,村内小学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教师和教室不足导致小孩不能正常入学。每年八九月招生时,很多家长都多次到学校要求自己的子女入学,但是由于只有一个学前班,所以得到顺利入学的愿望较难实现。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孩子到了五、六岁仍然在家玩耍而不能入学的情景。村民杨光和黄某是一对夫妇,初中文化;丈夫在外打工,逢年过节回家;妻子在家务农,照顾子女和老人。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女儿今年9岁才读一年级,儿子5岁也没去上学前班。由于入学晚,孩子养成了在家只顾玩耍而无心读书的坏习惯。杨妻对子女的未来深感担忧。这些现象表明该村小孩的入学和升学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四)教师专业素质偏低且课时难以保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但调查发现,m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及辅导。m村小学现有教师8名,学前班教师为本村多年前的一名高考落榜生。一至三年级的教师都是前几年自己出三万块钱由民办转为公办的,而且年龄结构偏大,除一名教师30多岁,其余老师都年近50或以上岁数的人了。他们大部分是由xxx时期懂点文化的知识青年发展而来,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教育。常常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开展教学,教法相对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较窄等。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和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这些老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经费有限,他们也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听课学习。此外,这些教师几乎都是包班任教,即两个教师承担所带班级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科目的教学工作,剩下的一名教师作为补充。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工作压力都很大,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由于教师大都处在半农半教或半商半教的状态。农忙的时候学校都会放假,必然会压缩学时,而家长一般也乐意孩子放假能够回家帮忙。这样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五)教学设备落后且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

笔者在参观m村小学校园时,发现教学设施十分缺乏,已经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比如,学校没有电铃,上下课都是老师轮流敲打挂在一个铁架子上的大铁钟。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和体育老师,学生上音乐课时基本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学校除了几件破旧的乐器外,没有任何较好的音乐设备,现有一台录音机是一名老师从家里带来的。学生上体育课基本是自己玩,或是教师提供一个篮球,一、二十个学生抢着乱玩。这样的设施使不少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学校目前没有一台电脑,老师也不懂什么是多媒体教学,这种信息化的落后导致教师的教学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安于现状,工作没有创新。在这种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已经严重阻碍农村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无从谈起。

(六)受教育情况日益出现两极分化。

调查中发现该村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辍学在家务农或出外打工的基本都达到了初中毕业,但是这些人一旦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了。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想/不愿读书,成绩不足于再升学或者受到外面的诱惑而无心学习,觉得读书没有多大的意思,此外也不再接受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父母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信息不太了解,对职业教育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职业教育不是大学,要上就上大学,大学都没意思,还不如干脆不上。而那些读到高中的孩子,目前还无一例辍学,都会选择考取大学。就算一次落榜,基本都会选择复读,以求来年考取大学。村小学周校长告诉笔者,2009年该村有4名高中生高考,除一名考上了江西财经大学外,另外三名落榜生都选择了复读,并于次年全部考上本科院校,更有一人创造了该村纪录,考上了重点大学。这种在教育追求上的两极分化,势必影响将来该村村民之间社会经济状况的分化。

三、小结与建议。

总体来看,该村义务教育状况较好,但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缺乏、教师素质的偏低、村民信息的闭塞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发展农村教育已经摆上了国家、社会以及农村每一个人的议事日程。于国于民,农村教育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与优化学科设置。

首先,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优化农村学校的布局,使学龄儿童都能够实现就近入学或灵活上学。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是农村教育存在多年的问题,相对于城镇教育投入与农村教育需求,农村教育投入力度非常不够。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以前,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办学经费各占政府教育支出的20%和80%,2005年以后,为兑现“向郊区倾斜”的承诺,两者的办学经费均衡至各50%,然而我国农业人口仍然是多数。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2013年中国青少年人口详数”调查研究显示,全国初中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为万人,农村学生占,而农村初中教育经费占全国初中教育经费的比例为,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还不考虑城乡本身对其辖内学校的投入差距。除了财政投入,也要创造条件鼓励家庭和社会投入到农村教育当中去,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改善当前的农村教学环境。其次,要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农村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外语课程的设置不能缺少,但外语考核无需作为一项国家通关的核心制度设置。同时,兴趣教育和培养也不可或缺,这样做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备向社会上层流动的能力。此外,教材制定要因地制宜,增添有关农村方面的素材,突出农村农业特色,使其将来留在农村时能够较好地为农村农业发展服务。

(二)创造条件,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良好的教师资源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石,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到农村从教,充实年轻教员,招收大学毕业生回村任教,改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教师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改变一名教师同时兼职多门学科教学的现象,使教师教学专业化;再一方面,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尽早实现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工资地区一体化,改变目前部分农村教师半耕半教、半商半教的现状,使其把全部精力用于教学。此外,要优化教师队伍的补充与退出机制,对于优秀的教师要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更优的待遇,对于考核欠佳的要适时将其辞退。

(三)转变观念,因情制宜加强职业教育。

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初中辍学生来自农村,每年约有上百万农村辍学学生流动到大城市就业。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一技之长,他们的就业多数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因而,要积极改变村民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加大宣传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让其有提高职业技能的机会。对于那些不想流动到城镇的农后代,要使他们认识到,务农也需要文化,科技种田才是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实际和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新时期村民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的教育发展更加合理化,新农村的建设才会更有希望。教育是科技发展,国家强盛,民众富裕的关键。离开了教育,我们的中国梦将无从谈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是空中楼阁。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大好时期下,付诸实干,农村教育将获得新一轮的发展。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二

目前,农村教育可谓是面积最广,承担教育任务最重的。虽然社会提倡教育均衡发展,可与城市教育相比较,差距还非常大。这样的差距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资源,更多的是师资的不均衡、缺乏,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繁重等方面。特别是农村教师受到信息闭塞、教学担子重等因素的影响,对教育的理解便很肤浅,工作缺乏耐心,简单粗暴,一些“常规”却不能禁止的偏激教育方式层出不穷,给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都有自己的长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是赤金,是完人,片面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严重受伤。对学生的教育不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居高临下,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如:教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感觉无地自容。二是不讲求激励,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不分析学生,不了解学生,不鼓励学生,而是一味的“恨铁不成钢”的强势教育,把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学生学习不上进,教师教学不顺心,常常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学生反感教师,讨厌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往往和教师的期望成反比,便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教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3遍,再错,罚做6遍,依次翻番。”结果学生因一错再错而教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不鼓励,却连续被罚,学生觉着学习实在是天大的难事,不但毫无学习的兴趣,甚至开始反感教师,使教学变成了一种负担,便产生了和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三是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如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一句简单而又充满习惯性的语言,果真在第二天早晨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不了门”,便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等。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小事情”,其实蕴含着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由于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农村小学大面积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那么,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积极意义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分量之重。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学生心理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那教与学便处于一种和谐的环境下,这样的教学效果那是显而易见的。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教师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曾几何时,农村教育也变得非常功利,为了应付学校的考核,我们的教师往往只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时机。如:开展专题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活动教育一定要注意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种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会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再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从关怀爱护入手,消除品德问题孩子的对立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建立深厚的情谊。中外教育家一致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要建立深厚的情感也需要爱。我这里所说的爱最有效的是平等和谐的友爱,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的爱。友爱,可以使学生心里充满阳光,产生积极的、友好的、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慢慢地,师生双方有了共同语言,又有了一个共同愿望,孩子就会愿意自我衡量。这里,浓厚的情感、互相的信任十分重要,不然会使学生把表扬当讽刺,把批评当刁难,会适得其反。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重点所在,特别是小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保证孩子们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很难一帆风顺的走下去。只有学校重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塑造学生完美的人生。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对国外高职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借鉴其经验,通过多种路径实施大力发展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

关键词:

国外高职;职业教育;经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国外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已形成各自独有、有效的模式。

我国在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可以借鉴其宝贵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国情与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一、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

(一)囊括政府重视、社会认同、个人积极的三位一体的配合教育模式。

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国家、地方政府为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投入巨大,并且还给予职业教育立法保障。

政府的重视将职业教育推上与高等院校的教育同一水平线上。

比如在瑞士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据16.2%,学术高中占据8.1%,高等教育占据17.1%。

在工业制造行业较为发达的德国和日本,都出具相应的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的重视也促进了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这一现象则很好地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民众对政府实行的职业教育积极响应,也影响了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和岗位素质技能的提升。

为了保证国内的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各发达国家将法律法规作为职教的重要保护手段。

在所有的国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

德国所推行的教育保护法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如《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双元制”即企业技能培训、学校理论教育方式)、《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日本也出具了《学制令》,以此保护日本国内的职业教育,这些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健康高速的发展,提高了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得其具备行业内的所有岗位的胜任能力。

(三)充足的职业教育资金。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种税收和资助,如地产开发税、工业制造税收等,这部分的资金占据职业学校总收入的46%,企业直接资助占据23%,混合经费资助占25%,学生学费占6%。

而日本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教育体系和雇主分担,比如在20世纪末,日本政府预算用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是157千万日元,这笔预算直接用于公众的职业教育的经费是116.7千万日元,占据总经费的74.5%。

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国家,职业教育经费都是通过多渠道进入,如国家政府、社会资助、企业投入等方式。

(四)发展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符合开放多元发展的“社区学院”模式,日本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企业主体”模式。

以上发达国家的的职业教育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成熟的培养模式,都重视学校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将行业的就业市场为培训的导向,鼓励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成熟的职业教育为各自的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制造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的五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认同感低。

笔者对近几年的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随着大学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用人单位对求知者的招聘成本也随之降低。

学历的贬值直接误导了教育机构的畸形发展,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用人单位人才观虚高受到不公正、不客观的对待。

尤其是全球经济形式不好后,人才市场一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造成大量的高职毕业生闲置,导致在校的高职学生出现学习效果下降、自卑心理严重,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抵触心态。

直接造成了学生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及技能或职业综合能力不足,竞争能力薄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保护薄弱。

目前,国内针对职业教育的的保护法律法规只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议案,没有更为具体严格的法规。

与发到国家所建立的职业教育保护法相比,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较为滞后,监管方面更是严重缺失。

国内的职业教育法是在1996年开始颁布实施,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全球形势而言,这套法律法规已不适合发展需求。

(三)教学资金存在短缺。

五年制高职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政府拨款及向学生收缴的学费。

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教育费用包括了高等院校费用、高职院校教育费、九年义务基础教育费用等部分。

经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经费明细可发现,投入教育的资金约占gdp的3.5%,投入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短缺,教学的设备配备也无法与社会接轨。

据统计,2009年,高职院校的学生人均运算内公用经费仅为1059.69元,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人均投入是其两倍,所以导致了恶性现象。

学校为保证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就提升了学费的缴纳额度。

这也是制约高职学校改善办学硬件设施和提升师资力量的瓶颈。

(四)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成熟。

国内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采用校企合作的办法进行职业教育,但是德国采用这一方式是经过长久的累积而形成的,国内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根基尚浅,无法促进此模式的成熟稳步发展。

模式不成熟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对合作的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缺乏约束。

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技能,提前适应岗位工作模式,并未进行更深层的能力进行培养。

其次是进行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培养的重点在于技术,而非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行业各阶层综合能力的培养。

部分高职学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学中,实习场地有限,缺乏专业培训教师,且部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较差,无法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对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启事。

(一)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社会氛围。

为构建良好的循环高职职业教育环境,国家和政府应该进一步确认职业教育在建设工业、机械制造强国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同感,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在社会中的岗位竞争能力,让社会的高度认同转变为积极学习的动力。

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让处于职业教育中的社会、学生、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再让专业人士制定职业证书考核的标准和培训的流程标准,组织统一的职业证书考试。

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或者考核标准有不合理之处,可以通过协会(中国职业学院联盟)向政府提出建议。

将社会的职业考核融入高职五年制高职学校培训中,进一步增强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吸引力,保证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理论教学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二)增加五年制高职教育资源,采用多途径经费来源。

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达到国际的标注值—4.5%,并且对国内各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要公平合理。

将职业教育的职责落到地方政府的考评中,让五年制高职教育落到实处,同时还需要多方面的资金收紧,形成多元化的办学经费来源途径。

比如企业资助(先进的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人力资源机构应、社区、工业区联盟(如,四川汽车用品协会)的合作,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从不同的渠道获得资金,降低学生缴纳学费,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改善置业教育的教学设备老旧、师资力量缺乏等状况。

(三)完善构建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国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法律保护,并建立专业负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构,将合作过程中的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进行制度化管理及文件说明。

形成合作双方的润滑剂,保证校企长期有效合作。

对于工学结合培养学校来说,机构需要为其提供专业、宽大的培训中心或者实训的车间,面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比如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书考核等。

在进行技能培训时,教师可以按照其标准指派学生进行教学,既能提升学生技能,亦能培养学生综合岗位的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对于五年制高职职业培训,学校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模式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作者:许小娟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3]吕琪.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19.

[5]王黎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及借鉴价值的分析和研究[j].科技信息,2012,32:229.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四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了跨领域的人口迁徙,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找出留守儿童教育缺失下引发的社会问题,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学习问题。

1.学习目的出现困境。

(1)学习目的不明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即他们只知道要学习却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也有很多孩子表示是父母让自己学自己就学了,没有考虑那么多。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大部分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对孩子学习目的和人生目标的指导,更多的时候只能要求他们要好好学习,造成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学习目的偏差:相对于不知为什么学习的孩子而言,这些留守儿童都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父母因自身长期在外,缺乏对孩子的照顾,心理产生亏欠感,因此极力在物质上弥补,所以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好好读书,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将获取物质奖励作为学习的目的;还存在一部分儿童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挣钱学习、有的为了混文凭学习。这些目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孩子好好读书,但无法激起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2.学习态度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端正,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甚至是厌恶的情绪,不把学习当回事,甚至有学生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存在厌学的心理。对于不喜欢学习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年龄偏小的儿童理由多为老师很凶,作业太多等,而年龄偏大的一些学生解释为反正成绩也不好,没心情学了,或者是老师对于留守儿童过于忽视和冷漠使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也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抱有无所谓态度。

3.学习监督不力。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家校联合效果更好。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代理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对于调查中绝大多数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情况,监督效果就更差。隔代代理监护人往往年龄太大,身体虚弱,没有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而且现阶段大多数隔代代理监护人是文盲,没有文化知识,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监督和指导。因此,他们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学习方面的事有学校管,自己可以不管或想管也力不从心,因此也就产生了留守儿童学习上监督不力的问题。

4.学习环境较差。

父母外出务工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影响。总体来看,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还是较差的。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时间减少,自己要洗衣服、做饭、干农活等甚至还要帮忙照顾爷爷奶奶,这占去了他们不少时间。有的留守儿童由于代理监护人监护不力,加之自控能力差,在课余时间里,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参加各种不良活动,而耽误学习。如今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盛行,更是对这些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不少孩子沉迷其中而荒废学习。

5.学习成绩偏低。

总的来说,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处在班级的后面位置。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代理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时留守儿童因想念父母等原因也无法专心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整体看来,父母在家的孩子成绩比留守儿童相对更好也更稳定。

(二)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1.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在中小学违纪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他们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等。

2.存在厌学情绪,自卑心理较为普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占很大部分;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张同学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每个月父母给他的零花钱是20元。这些零花钱,他除了买零食,就是上网玩游戏,为了上网他经常缺课,现在就连爷爷奶奶无法管教。

3.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留守孩子难以将心里的事情向父母诉说;同时留守儿童与代理监护人之间存在着代沟,思想上不易产生共鸣;他们较少的与外界人群进行沟通等等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的状况;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严重阻碍学校及家庭的教育,学习成绩上也很难提升。

4.仇恨心理萌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关怀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情绪状况;少数几次回家探亲也只是训斥孩子,这使孩子产生对父母的仇恨心理,如此一来,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家住南林村六组,在南林中学读八年级徐梦婷表示她痛恨不关心自己的爸爸。徐梦婷的父母自她5岁那年一直在外工作,现在在浙江,很少回来看她。母亲每半年回来一次,而父亲几乎没有回来过。父母打电话回来询问家里的情况,多数时候都在她上学的时间,她很少接到。有心事想和父母说,但祖父母在身边和父母不好讲,祖父母不在身边时,电话被锁在房里,她又打不了。她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学校放假,她和哥哥一起去父母那里住。一天父亲生气了,赶她和哥哥走,把她和哥哥的东西扔出去,说不要他们了。而且父亲常年在外,几乎见不到面,而即使父亲回家来,也是不关心她,同桌吃饭也不和她说话。现在问她是否期望父亲回来,她说:“爸爸回不回来,无所谓!”接着又说:“父亲也不理我,他说他不要我了!”父亲的冷漠让她失去了对家庭的热情,而且,留守儿童可能会把父母的冷漠发泄到身边人,包括照顾他们起居生活的在家老人,这又进一步伤害本来已经脆弱的家庭。

(三)安全问题。

1.留守儿童易受到歧视和欺负一般孩子都存在依赖父母的心理,而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少了依靠往往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在留守儿童仅仅依靠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在同龄人中,留守儿童经常被欺负,而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又不会跟家里说,如此同伴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他们,长久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湄港村七组初二学生程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姑姑介绍,他父母长期在浙江省台州市打工,他自身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初中的同学会欺负他。程相的同学甚至直接伸手到他口袋里掏钱,他也不敢反抗。程相寝室的洗漱用品被其他同学“借”走,甚至一“借”不还。另外学校较差的住宿条件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这些客观因素都间接的影响着程相的学习和心理。不仅同龄人会欺负留守儿童,有些成人也会欺负这样的留守家庭。因为多数留守家庭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力量较弱,不免会受到一些社会青年和流氓之类的欺负。

2.安全隐患潜伏。

(1)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留守儿童与同伴外出玩耍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预防安全教育和监督更容易发生溺水等意外事故。问卷反映达到142个留守儿童喜欢外出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而我们对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的问卷中,发现31%的家长会偶尔关心孩子课余时间的活动,高达70%的代理监护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督意识薄弱。留守儿童与朋友出外玩耍的高比例与家长对孩子课余活动的关心程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凸显了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除了家长的原因,农村特有的环境也会造成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发生。农村没有诸如城市宽阔的柏油大路、购物中心、少年宫等完备的基础设施供孩子课余时间活动,更多的只是青山、河流、田地等。因此农村儿童往往穿山越岭玩耍,夏天会在河道里游泳。没有家长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照看,留守儿童比其他同龄人更容易发生意外。

此外,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多为山区,有些地方存在土质疏松等现象,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洪水等危险,对于缺乏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而言,在上下学途中以及在出外玩耍中遭遇危险的可能性要大大增大。

(2)安全监管受到阻碍:撤乡并镇、集中办学,使农村儿童存在上学偏远的困难。路程远,孩子上学至少要半个小时甚至更多。路上的交通情况、天气状况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路程的遥远和自控力差更让学生有机会逃学去玩耍。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他们年纪大而有心无力,管不到孩子在学校和上下学的情况。在南林桥镇青垱村,鲁建平每天要走差不多一个小时到港路中学上学,路程遥远。采访中,他妈妈介绍,鲁建平每天早上出去,和同伴一路玩过去,有时候还会逃课去上网,家长完全监督不到。而学校也无法照顾到学生不在校时的安全,因此就形成了学校和家庭互相指望而事实上安全监督完全空缺的局面,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安全也存在很大的隐忧。

(四)思想道德问题。

1.留守儿童思想容易追求极端。

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这会使留守儿童产生两种极端的思想。生活的贫困、缺乏父母的最直接的关心会使他们努力通过其他方面来证明自己,例如他们会努力学习,希望成绩能够比其他同学都好;或者,生活的贫困,父母长期在外,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走向另一种极端,应付学习,性格内向,对周围不闻不问。前面一种态度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能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争取未来幸福的生活。后面一种态度是孩子的消极表现,处理不好还会导致留守儿童结识不良朋友、染上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道德意识薄弱,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

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道德意识养成时期,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大部分留守儿童已形成基本的道德意识,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仍有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在道德行为方面的严格要求和部分代理监护人的娇惯和放纵,往往怕苦怕累、贪图安逸,这使得艰苦锻炼、积极向上的品性得不到发展,在品行方面难以克服一些恶习:吸烟、偷摸、赌博、打架、迷恋网吧和游戏等,他们行为上的过错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久而久之会出现厌学、弃学心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较差。

由于现实的各种原因特别是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引导,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往往比较淡漠,导致在此意识指导下的道德行为存在不足,部分留守儿童的不良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爱撒谎、骂人;乱花钱、不知道勤俭节约;喜欢打架惹事;不知道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做出有违道德和法纪的事情。

4.传统道德缺失,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扭曲。

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而对孩子产生负疚感,因此希望对孩子进行物质补偿,对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总是尽力满足。这对某些留守儿童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以为“金钱至上”“钱可以弥补一切”。同时孩子的零花钱增多,使用金钱的自由度也提高,容易造成孩子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人生观,养成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丢失,客观上也使得部分留守儿童迷恋网吧游戏,导致荒废学习。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五

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将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中国妇联2014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那么,是什么造成家庭教育的这样的缺位和断层呢?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据此分析。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薄弱的原因。

家庭方面。

1、家庭环境的不完善。

由于二十一世纪科技经济迅猛发展,手机、电脑的普及,宽带互联„„“代沟”一词已经成为父辈和子辈之间关系的缩影。更别论,祖辈与孙辈之间。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辈不在家,大多是祖辈作为监护人在家照顾孩子,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因此,在留守家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人能管得了孩子。祖辈由于上了年纪,又不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更别论那些寄居在邻居亲戚朋友家的,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太方便管,所以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至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角色的缺失,教育仍然有诸多问题。

2、“照顾者”的教育方法不当,且忽视德育。

在留守家庭中,祖辈和照顾者在教育中大多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平时于物质和金钱方面会给予留守儿童很大的方便。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旦回家,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孩子在物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必然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但是,亲情缺失使留守儿童对情感的渴望难以得到满足,极易在心理与现实之间形成落差。而且,受农村的教育管理条件限制,学校也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上的足够关注。

同时,留守儿童家庭中,“照顾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满足物质需求,缺乏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甚至,祖辈和亲戚、朋友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愿管理教育,使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等不良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进而危害社会,危害家庭。

学校方面。

1、家长学校没有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多以儿童学业为主。

农村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大多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即使开展,也大多是理论,对监护人和“照顾者”的教育行为缺乏指导,甚至没有任何借鉴意义。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其指导者肯定都是教师,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难免多以学校教育工作为重,以儿童的学习为重点,忽视了德育等监护人和“照顾者”急需的指导。

2、指导形式的多以课堂为主,缺乏实践指导。

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多是上课的形式,家长总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指导的形式无非就是“讲座、家长会、谈话”等。没有实践指导,缺乏可操作性。

3、学校缺乏专业的家教指导队伍,而监护人和“照顾者”又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社会方面。

家庭教育指导,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个与时俱进的话题。

然而在日常的家庭指导工作中,社会偏见层出(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舆论偏激(读书无用论),甚至于有专家依据上个世纪70年代的经验来做。也有专家依据2000年的国务院的指导意见来工作。这样与时代的脱节能行吗?社会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然而这家必将是个大投入的事情,可是而今的投入呢?且而今家庭教育多是所谓专家的闭门造车的理论成果,缺乏实践指导。还不如,心理咨询师的早期介入来得有效果。

1、强化政府职能,构建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以政府的改革为起点的,没有政府的改革,一切免谈。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想法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2、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留守儿童的教育据现有的社会环境来看,还是以学校的关注为重点,学校还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力。重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对其加强观察和监护,最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遗体监护体系。对于留守儿童,适当的人群,提前进行心理干预。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青、工、妇、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单位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当然根本上还是要家长对教育倾情,加强对家长的规范指导,甚至要强化到家长对教育的某些行为的详细指导,最好从法律层面出发,加强家长和孩子的联系与互动。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以家庭的倾情为中心。如果家长不倾注,那么就法律强制其关注。

4、加强对“照顾者”的培训指导,对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指导,为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内容、进度、活动安排和要求以及学生在教养机构内学习、生活的情况。家长和“照顾者”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包括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在内的教育行为等有关知识进行指导。

5、从“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出发分层次的进行指导。从“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有针对性加以选择。有针对性的选择讲座内容,选择家长感兴趣的讲,针对家长自身问题讲、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切合家长的实际。作为新时代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必须要拓宽指导形式。除了培训以外,还要通过电话访问、上门家访、个别交谈、经验交流等途径来沟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开展家庭亲子教育的指导工作。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良好的家庭教育将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做到家、校联动,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作。提升了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家庭教育会显的促进作用。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六

礼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概念,也是一个多维度的范畴,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目的,由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和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仪素质是指人在礼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

题目:

浅谈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摘要:

礼仪本是为了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它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过程中,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人类生活摆脱了野蛮和愚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表现。礼仪是人自身最应达到的高地,文明、诚信、互敬,高素质,这些全是礼的代名词,全是礼仪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礼仪本是为了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它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过程中,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人类生活摆脱了野蛮和愚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表现。

自中国进入wto后,各种经济活动皆严格按照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信守合同等规则来运行,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礼仪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人们的行为,净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们在交往中互尊互敬,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创造社会安定团结,规范文明公民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礼仪。

以君子风范待人接物,以礼仪行动处事纳事,在与他人谈和中,礼可以决定成败,在天灾人祸中,礼可以决定生死,在待人处事中,礼可以决定是非,在竞争学习中,礼可以决定优劣。罗兰曾经说过:“如果要替成功的人找出一个最起码的秘诀,大概你会发现他们只是克服了自己的'沉沦,以礼服人、待人。”

所以人会礼行礼往往决定着一切。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一种资本,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现代社会,人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文明礼仪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要从青少年抓起的,但由于我国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弊端,使中小学被迫注重升学率,从而轻视了良好道德文明行为的养成,造成了青少年基础伦理道德的欠缺和文明礼仪意识的淡薄。

所以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从现在起能在社会上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公民,在家做个懂礼貌的孩子,在学校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好学生,已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那么怎样来对青少年进行礼仪教育呢?青少年首先应接受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心术、懂得孝顺仁爱,学会诚信谦让,然后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本是最科学的学习次序。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青年父母大多注重子女纯书本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最根本的道德教育。

其实只有通过生活学习实践,扎扎实实地实现孩童变化气质,养正心性,在此基础之上的才艺和知识的研习,才能真正起到改善孩子,让他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目的。

近几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的一些杀人事件的惨痛教训无不启示了我们。青少年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他们身上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与蓬勃的生机,那一份纯真和自然之美是其他年龄人花费再大的力气也无法企及的,所以青少年的服饰以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简洁明快为好,可以显示出青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我个人更提倡学生穿校服,穿统一的校服不仅可以淡化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而且校服造型简捷,活泼大方,穿着统一的校服整齐美观可以让学生感到精神振奋。

青少年学生的头发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有的学生赶时髦,烫发染发,而显得老气和成人化。我认为男孩子留平头最好,显得整洁干净,富有朝气,并显示出一种阳刚之美,女孩子可以梳辫子或理短发,这样就显得清新活泼。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时态度应诚恳,自然大方,言语应和气亲切,声音适中,说话具体明了,不要模棱两可。《朱子童蒙须知》说:“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弟子规》中又说:“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里说的低声下气并不是谄媚,而是对长辈的一种恭敬,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说话的基本礼仪。走路也有走路的礼仪,很多人往往忽略自己的走姿,其实这非常重要。有的青少年走路往往身体前仰后仰,或者左右摇晃,又或双脚呈“八字”形。这都是我们所说的畸形,是不美的、不规范的、不雅观的走姿应该克服矫正。

对于青少年来说,养成正确行走的姿势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在这时候所形成的走姿,会影响他们一生,所以应该予以留心和重视。正确优美的走姿应该“收腹挺胸,脚尖向前,脚跟先落地,两臂自然摆动,节奏快慢适当,矫健轻快,从容不迫”.这样的走姿有利于青少年身体的健康成长,而且也能体现青少年的朝气。当然“行”不只包括行走礼仪,它还包括了我们日常行为的一些礼仪,例如:出行时乘车的礼仪,旅游观光的礼仪等,这些礼仪我们只要注意的是遵守公共秩序,尊老爱幼,爱护公共设施,注意礼让就可以了。

一个人的“站相”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别重视的,站立是人的最基本的姿势,优美的站姿是优美仪态的起点和基础,一个标准那就是“站如松”.未来世界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素质的竞争,注意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有益内容,充分利用已为人们所一再传颂的喜闻乐见的规范、故事、格言和谚语,精心选择,编成系列教材。

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礼仪规范、道德人格、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他们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担,并为创造一个充满友爱、真诚、和谐、温馨的精神文明世界,促进整个人类的道德进步而努力!

参考文献:

[2]邹明清.中小学生礼仪教育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14):19.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七

一学期的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中,我受益匪浅,不管是对于胎教还是孩子后来的身心发展规律,都让我惊叹之余也喜欢上了这门课。而在这里,在我说我最感兴趣的这个特殊儿童教育之前,我想说的便是中国或者世界一个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增长趋势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特殊儿童教育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去漠视这个问题的存在,觉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总认为这样的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然而现实却比我们更加的残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一系列数字或者案例,都让我们如梦初醒。我们都知道所谓的特殊儿童,有三大类,分别是残疾儿童、问题儿童、超常儿童。我想在开始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一些现状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谈社会上我们那避而不谈的特殊儿童教育。

在我查找的数据中揭示了我们的现状,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是否为这个庞大的数据而惊讶呢?的确,残疾儿童的人数的发展壮大,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是我们避之如猛兽还是欣然接受?然而我们的观念往往停留在很久以前,我们选择的是避而不谈,以一种消极逃避的心理去面对。然而这还只是残疾儿童,也许他们只是天生的残疾或者后天的意外,我们不该多多关注他们的发展吗?问题儿童紧跟其后,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儿童等字眼的欣欣向荣,我们还在逃避吗?我想我们应该多多关注他们的这类的特殊儿童的教育吧,然而参与这个行动中的主要人物除了儿童本身,还有三要素便是教师、家长、学校(或者社会)。在这里我想谈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能的多去关注孩子的细节问题,往往细节从中能透露出更多孩子的心理活动或者内在表现,就如老师所言如果这个孩子能对他喜欢的一件事情上可以专注很久,并且也能完整复述自己经历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是个多动症的孩子,而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心一热,那么给孩子心理造成的阴影便不可估量。我们都知道0到6岁的孩子的心理发展正从一个朦胧期到个性心理发展的一个过程,需要经历一个正常的心理依恋以及心理特殊发展时期。这时候家长往往比不管是早教机构的老师还是学校里的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对于儿童的教育更是要科学合理,如老师所言的父母不能随意的说孩子是捡来的或者就是大声斥责孩子无意识的犯错并小题大做,对于正常的孩子我们尚且不能更好的培养,对于特殊儿童那么对家长更是一个挑战。家长需要一个合理积极的心态并且持之以恒,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遇到困难,勇敢面对。在伤心之余,学会面对和承担,注重与孩子的沟通。

4.53%---狭义的特殊教育亟待加强!学龄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2%---广义的特殊教育亟待发展!这对于我们教师行业也提出高要求,我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但是我是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我想不仅只是对0到6岁的孩子有所关注,其实,对于孩子,父母一辈子都难以真正放心,设身处地的为特殊儿童的父母,是否我们也可以不管在工作岗位更是在生活中多点安慰,多点帮助呢?我们有学习儿童心理学,尽可能在生活中帮助我们那些力所能及之人,对于特殊儿童我接触不多,但是就只是那么短短的几天,就在我喂给他们吃饭剥虾的时候,自己也在感动快乐着,他们以另一种天使的形象存在在自己的空间里。

让我们的阳光和温暖去对待他们,接受更好的专业的治疗,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一定会从各方面为他们提供福利,而随着家庭整体素质的提高,我相信我们的特殊儿童也会在科学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在家人的教育下尽可能独立生活。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八

小班化分组课堂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研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教学观念得到转变。

小班化分组课堂使教师更虚心求教,认真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开始更重视教法研究,更重视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抓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能否紧扣教学要求上出有质量的课,能否在学生中取得较好反馈,这是至关重要的。

小班化教学实验为教师成材创造了条件,在这片“试验地”里,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一、六个环节教学模式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关键。

根据“小班化分组课堂”,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着眼于“学”、服务于“学”———为了学;落实于“学”,使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学习中解放学习力———学会学、善于学、乐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学的角度,积极推进课改,创新“六环节”教学模式。

1.目标导学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建构中,应重点把握三维目标,力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高度统一。

导入方法上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

可以是以旧导新、以新导新,也可以是从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导入教学目标。

导入的思维模式上,要有强烈的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意识,要在认知的冲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学自主不是放任自由,要有具体的学习问题(体例)和任务(要求)做引导。

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恰当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习小组的困难和问题(以备合作研学之用),并适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出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之所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

3.合作研学学生首先要明确合作的问题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学;学习小组的分工要明确,要有“兵教兵”“兵强乓”的具体责任,尽可能地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因材施教。

教师要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并在小组中做简要评价。

同时还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并做个别辅导。

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实时深化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4.展示赏学让每一学习小组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避免少数的好生重复表演。

要鼓励展示的学生面向全体同学大声地表述,同时允许同组的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析、欣赏,又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同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并及时地板书。

教师还要以精彩的串联与精准的引导展现教学智慧,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巧妙地将展示活动引向深入。

5.检测评学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测任务,此时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学困生身上。

对检测的结果要给予评价,检测题的设置可以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和作业题,亦可是教师自行创设的补充题。

但要紧扣学习目标,不要人为拔高难度,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

检测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堂补缺补漏,力求不留学债,在课堂中完成作业是最高境界。

6.反思促学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对“评价”进行再评价。

让学生做的、说的、写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学习方式是否掌握?今后应如何改进?学生反思记录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而幸福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方法、内容等过程的反思。

寻找自己的不足,从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来反思自己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今后学习时应该如何学。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幸福高效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变课堂为自己的舞台。

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充满魅力和幸福感。

二、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动力。

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

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

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制度。

它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实到实处。

真正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

工作手册体现导师一年的工作方案、计划、小结,受导学生档案、综合素质,工作纪要,学生获奖记录,谈心记录,家长联系记录,学生的不良记录,学校对导师的考核量化等。

同时学校不定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是通过向学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检查,把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和推行,成为构建幸福课堂的生命动力。

“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模式+学生成长导师制”,三项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

不仅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有助于学生成长需要。

成为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推动力量,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九

中国排球运动发展的现状主要包含中国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群众排球运动的发展。中国男排和女排代表着中国竞技排球的总体实力,众所周知,女排是国人的骄傲,80年代的五连冠和最近的三连冠足以体现了中国女排的实力,而且,在最新的世界排名中已经晋升到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队和古巴队。对于中国男排,还是年轻的队伍,所以在世界的排名并不明显,主要是男排的后备力量和女排相比较则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男排的发展缓慢。其次,中国群众排球的发展现状也是不太乐观。增强体质、提高大众普及程度和规模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排球运动主要在大、中、小学开展的校园排球活动和包括事业单位、机关、部队、社区、农村等在内的城乡大众排球活动这两个部分组成。这种形式和排球形式多样性本应该是相符的。7月30日,中国排球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排球运动发展规划》,其中的“形势与现状”部分明确指出:“由于受到多种那个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学校排球运动的.开展不够普及,群众性排球运动基础还比较薄弱……”。这是中国排球运动职能管理部门根据中国排球运动发展的现实情况,对中国群众排球活动现状所做出的一个比较权威的定性评价。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揭示的有关数据,1995年中国拥有排球场74313块、排球房22座,而篮球场426903块、篮球房1139座。篮球和排球的场地和场房比是5.7:1和5.1:1足以说明了中国群众排球活动的开展确实不容乐观。

2排球运动普及与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2.1排球规则。

规则是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这章程。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由规则来体现。分析群众性排球运动的特点应该从规则入手,把握其内在本质,提炼出与竞技排球不同的白身特点,以此让人们认识到群众性排球的内在魅力,体验到群众性排球运动带来的愉快。排球规则的制订使对排球有兴趣的群众望而却步。

2.2发展过于单一。

3.1改善排球规则。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把竞技排球的规则软式化才能更适合排球的普及,增加受众的人数,是人们改变对排球的态度,重拾信心。规则的软式化主要集中在球网、球场大小、规则等方面。

3.2与媒体联姻。

现代社会传媒的作用十分巨大。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广告等载体。当今世界,要成功的宣传某物或某事,如果没有传媒的大力宣传、配合和推波助澜,几乎都不可能成功或起轰动效应。所以,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应该及时而充分与媒体合作,充分发挥传媒的喉舌作用与功能,积极宣传报道软式排球运动的特点、功能和游戏方法,让人们能一目了然地清楚排球运动的特殊性和大众性,使人们能够容易接受它、喜欢它。同时,由于排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间接的宣传了赞助企业,让人们对其有一个大概了解,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

3.3加强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纵观商品经济中,任何一个新产品、新项目的推广普及,其中一定有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的科技成分做支撑。如果没有雄厚的新兴科研力量作保证,只用老、旧成果,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产品都很难普及。排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排球运动[d].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汪焱.影响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普及的主要因素研究.福建师范大学.

[3]汪焱.我国软式排球推广普及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社会学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3.

[4]邱勃.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软是排球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6.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十

宽容是什么宽容是宽宏大量,泰然处之;宽容是不为小事而耿耿于怀,处置若轻;宽容是给予原谅,给予饶恕。

“关注心灵,关注健康。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校广播站“心灵驿站”节目今日和大家正式见面了。我是主持人“心语”。我们的栏目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不适现象及预防、自我心理调节方法、青春期困惑等等。配合本栏目,在教学楼设置了“我的心声”信箱,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心声、困惑、疑问等以书信的方式投入我们的信箱,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请心理学专家做出针对性的解答,并通过广播向你做出回答。你也可以于星期三下午2:30到教师办公楼二楼心理咨询室,直接向值班老师咨询。“心灵驿站”节目于每星期的星期四准时向大家播出,欢迎广大同学收听。

本期的“心灵驿站”,我们想和同学们谈谈“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阳光”。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负荆请罪”,还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等都是关于宽容成为美谈的故事。我们往往被宽容所感动,我们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宽容,那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要对别人释放出更多的宽容。

马克.吐温说得很幽默:“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我们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处,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还有邻居之间的交往,都学要宽容。

试想一下,我们日常中的相处,除了友爱,也会有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不冷静,没有宽容、容忍的气量和度量,采取的是“针尖对麦芒”,那只会是友情、友谊的失去和两败俱伤。

宽容是对人格的尊重。也许身边的朋友对你做过一些错的事情,请不要放在心上。因为,他或许是出于无心,也或许是另有原因。不管他做错什么,都要去信任他,相信他没有骗过你,相信他是你真正的朋友。去谅解他的过失,换个角度去帮助他。

也许身边的朋友有不好的缺点,请不要鄙弃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容忍那些缺点,从另一个方面,从每一次说话,聊天的时候,聪明的运用智慧劝诫他。真正的朋友总有一天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会感激你之前对他的宽容。也当然就会改正自己的缺点。因为在他的生命旅程中,他得到了尊重,得到了他人对他的信任。

宽容的力量是无限的,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要知道,“世界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

宽容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也许只是一声对不起、没关系......等平时常用语。发现宽容,学会宽容,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一位妈妈去接上幼儿园的女儿。放学时,幼儿园里接孩子的家长特别多,一位高个子阿姨和一位胖阿姨撞到了一起,“你没长眼睛”胖阿姨说。“你怎么说话的”高个子阿姨说。“怎么,你撞到我反倒有理了”。“我就撞你,怎么啦”。她们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让,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这时,一位老奶奶出来劝说:“你们别吵了,一点小事互相忍让一下嘛,这样让孩子看见多不好”。可她们谁也不听,越吵越凶。

“对不起,阿姨,是我妈妈做的不对,我向您道歉”。争吵声立刻停止,不知什么时候高个子阿姨的女儿来到了胖阿姨面前。

围观的人说:“看看这孩子多懂事,比大人强”。两位阿姨也愣在了那里。看着小女孩纯洁明亮的眼睛,胖阿姨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走到高个子阿姨面前说:“对不起,是我说话太难听了。”“是我先撞到你的,应该我向你道歉。”高个子阿姨惭愧地说。小女孩站在那里,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她走过去,拉着妈妈的手说:“好了,现在没事了,我们回家吧,阿姨再见。”

小女孩让我们看到了宽容,学会了宽容,让我们懂得了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宽容别人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学会宽容,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学会宽容,我们的心中永远充满阳光!

同学们,学会了宽容,我们也便学会了做人。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学会了宽容,同样也是学会了处世。人是社会的人,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佛家有云:“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过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

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

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些宽容,也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友爱。愿你我的胸怀像大海,无所不容;心宽如天空,无所不包!

我们往往被宽容所感动,我们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宽容,那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要对别人释放出更多的宽容.

宽容是什么。

宽容是宽宏大量,泰然处之;宽容是不为小事而耿耿于怀,处置若轻;宽容是给予原谅,给予饶恕。宽容是金,因为宽容伟大,宽容崇高;因为宽容无私,宽容宏量;因为宽容是博大,宽容是厚实.

宽容是伟大的胸怀.没有洋溢着爱的伟大胸怀,宽容就丧失了存在的可能.伟大的胸怀产生博大的气魄,产生宽广的气量.

宽容是崇高的爱心.失去了充盈着温馨的崇高爱心,宽容就变成难以见到的宝贝.崇高的爱心产生宽人的气度,产生克己的力量.

宽容是无私的快乐.充满了杂质的所谓快乐,宽容就变得不可理解与不能信服.无私的快乐带给人们的是更快乐,产生出和谐的氛围.

宽容是真实的幸福.失去了甜美内涵的幸福,宽容就会难以寻找,真实的幸福给人的是高雅的气质,产生的是动人的情感.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处世的境界,是饱含自信的微笑,是体恤他人的爱抚,是面对他人的从容.

合:请同学们记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开阔天空。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和大家谈到这儿,第一期的“心灵驿站”节目就要与大家说再见了!“关注心灵,关注健康”同学们,谢谢你的收听,欢迎你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星期四的同一时间不见不散!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十一

缓缓流淌着的故事。

乡村的炊烟,

袅袅上升着故事。

也向往着城市,

父母打工的城市,

那里有父爱母爱,

尽管,我们知道。

那是迫不得已。

那弯弯的梯田,

那清清的小河,

那绿绿的山坡,

就在故事里,

渐渐丰收。

乡村是一道无可奈何的风景。

我们站在风景中,

等待。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十二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十三

作为一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我有幸亲身体验了乡村教育的魅力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通过与乡村学生的互动获得了成就感,还深刻认识到乡村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境。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改进乡村教育做出一点贡献。

首先,乡村教育给我带来了许多挑战。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校舍破旧,教材欠缺,师资力量不足。这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困难。课堂上,我必须更加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与城市学生相比,乡村学生面临更多的生活困境和学习障碍,如交通不便、家庭贫困等。作为教师,我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个别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其次,乡村教育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和成就感。在乡村学校,我看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努力学习的姿态。虽然他们的学习环境不如城市学生优越,但他们用自己的毅力和勤奋弥补了这一差距。我经常鼓励学生相信自己,鼓励他们将来有无限的可能。每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变得自信时,我都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这种喜悦和成就感,让我坚定地选择了留在乡村学校的决心。

然而,乡村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依然匮乏。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乡村学校依然面临教材不齐全、校舍设施破旧、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这使得乡村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其次,乡村学生的个别差异比较大,不同有不同的特长和潜能。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很多乡村学生的潜力无法得到很好地发掘和培养。再次,乡村学生在升学问题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乡村学生无法进入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为了改进乡村教育,我认为首先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支持,改善乡村学校的校舍设施、教学用具和教材质量。其次,应建立健全乡村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帮助乡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乡村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一个共同育人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乡村学生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大,乡村教育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总之,乡村教育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挑战和成就感。虽然乡村教育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困境,但只要我们坚持改进和创新,相信乡村教育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将继续努力,为乡村学生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每个乡村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十四

我是吃土鸡蛋长大的一代,从小在泥巴堆中长大,没有漂亮的花裙子,也没有昂贵的玩具,最心疼的宝贝是个吹不出声的小喇叭。村里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的脚印,每个空间都回荡着我的欢笑声,很明媚的,是能感染每个邻居的笑声。

乡下人没有秘密,新鲜事时时都在发生。“拉家常”是纳鞋垫女人们的伴奏曲。高兴之处,她们总是“放肆”的笑,完全找不到女子应有的矜持;她们更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听到不平之事总免不了破口大骂。邻里之间的嘘寒问暖更是家常便饭的事,一日三餐全是。

等成了读书郎后,我再也没有那样明媚的笑声和透明的心绪。在城里人眼中,我是一个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乡下人,我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自卑,而这自卑恰恰“得益”于我生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凡人琐事。

于是我渴望摆脱农村,向往灯红酒绿。

不久前,我有幸过上了每日有霓虹相伴的生活,每天穿梭于红灯酒绿,喜滋滋地将一份高档食物塞进皮囊。可是偌大的城市,涌动的人流,却没有一人驻足听我诉说痛苦抑或欢乐的时光。

高大的建筑将空间隔开的同时也隔开了人的心灵,每个人都挂着冷漠的表情,都在心里建造一座城堡,将所有的关心拒之门外,更不“施舍”任何关心于人。

物质的充盈无法弥补内心的孤寂,我又开始怀念乡村的宁静与热闹,怀念那远离嘈杂和尔虞我诈的清静地。

乡下人依旧享受着遥远他乡吹来的山风,嗅着夹杂麦苗和油菜花的清香味道。他们也许永远体不了人心的险恶,永远不知道愁的滋味。一辈子守望着乡村,守望着一亩三分地,生活很平淡,却十分惬意。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都能像乡下人那样敞开心扉对待万事万物,生活也会那般美好!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十五

近年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成为中央农村政策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领袖的号召,投身于乡村建设。在我看来,这体现的是新时代青年们的热血赤城与责任担当。

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最具有活力和富有责任担当的群体,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富则国富。领袖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当代青年正生逢最伟大的时代,该勇担重任,志存高远,积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奋斗中释放出具有时代价值的青春激情。

一代人有一代的责任和担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翻看历史,五四运动发端于青年,陈独秀、鲁迅站在时代的潮头振臂高呼,点起科学真理的火把,照亮了一个时代;战争年代,千百万有志青年、英雄儿郎投身革命,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带领下,抛头颅洒热血;建国伊始,华罗庚、钱学森等一批青年学者冲破重重阻碍,回归祖国,为国铸重器。而我们,身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应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学习秦玥飞,学习李忠凯,像280多万驻村干部一样,扎根乡村,奋战在脱贫一线,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愿得牺牲能壮志,浴血坚持创小康。

也许有人认为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机会,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但在我看来,“事业靠人,业由人兴”,在农村,在基层,有着更广阔天地,更大的舞台。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局,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正是有理想、有本领、有眼界的青年人大展拳脚,建功立业的时候。廖俊波为官一方,脚下有泥土,心间有真情,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海归学子秦玥飞放弃优渥的工资待遇,回到乡村,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一批批青年教师支教一乡,为闭塞的乡村带来朗朗读书声;一批批大学生村官回到基层,为乡村振兴带来新鲜血液。领袖16岁到乡村插队,与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他曾说,在他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在沃土上施展才华,在基层一线挥洒汗水,投身乡村,大有可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的青年们,让我们将责任握在手中,担当放在心头,用赤城热血浇灌出一片美丽乡村。

5篇现如今,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十六

----------查甫中心学校教师李寿保李寿保同志,1997年7月参加工作,在中学教育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他已默默耕耘了整整十八个春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和生物教师,他对待学生用爱心去浇灌,用诚心去感化;对待工作用执着去演绎,用汗水去谱写。认真教好每一位学生,做好每一份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岁月化作了滴滴雨露,浇灌着一颗颗稚嫩的幼苗,让她们的茁壮成长是他最大的收获。

作为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他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思想上爱党爱国,积极向上。

1、他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法规,在工作中积极学习社会主义荣耻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把党的先进性理论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边的优秀教师为榜样,努力学习党的教育理论,深刻理解其内涵,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缩小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精神,他先后学习了《教育法》、《信息技术与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活化自己的角色》等书籍。

二、严谨治学,勇于进取。

1、身为教育一线工作者,他深感教书育人任务的艰巨,在教学中,他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写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课上他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课后他认真反思,找到教学中的优缺点,以便以后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果。作业是检查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布置作业时他做到精讲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常常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作业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他认真批改作业,分析记录学生作业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分类总结,进行透彻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真情感动人,用知识武装人,用品德塑造人。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成绩上升较快,使他感到很欣慰。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觉的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转化,就有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进,是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时,他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3、为了适应新课改环境,让自己不仅拥有“一桶水”,还拥有“自来水”,他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的向信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向老教师请教自然科学知识,是自己的教学语言更严密。抓住学校安排的校外听课机会,虚心学习,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三、加强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化。

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才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一直以来,他都非常重视班级管理工作。

在班级管理中,他积极实践“正面教育理论”,注重用耐心和爱心感染学生,因材施教,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团结、勤奋的优秀品质。教书与育人并举,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注意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寓教于乐,鼓励学生集体参与,共同接受教育。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清理道边的垃圾,保护小树活动„„使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经过一年的教育,他班学生集体责任感强,学风浓,班风正,班级学生整体社会行为习惯好,真正体现了文明礼貌、团结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奋好学的良好风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既是作为教师的一种收获,也是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阵热亲的掌声,一次善意的举动„„这都是在传播着老师的爱。对于老师可能是举手投足的瞬间,但是不经意之间,可能在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痕。他班有个男生,性格内向,很平常的一个学生,成绩不怎么好,他没太注意他。有一次下课,他在老师旁边看批改作业,他没在意的问了问他的家庭情况,他发现,从那以后,他听讲特别认真,作业特别清楚工整,成绩进步很快,期终考试时,他语文得了86分,让他感到很欣慰。

四、感悟教育中的快乐。

护,所教的班级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凝聚力强,上进心足,爱心的付出使他真正体味到了教育工作的真正价值。

十几年的付出,他无怨无悔,因为他知道正是像他这样平凡的老师所作的平凡的一切,拉近了学生的心灵与一切美好事物的距离,这也正是他所期待的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教育之路,他将执着前行,用自己满腔的热情编织美丽的人生,以平凡垒筑人生的崇高!

情系乡村教育默默耕耘----------园丁奖事迹材料。

化隆县查甫中心学校教师。

李寿保。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十七

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着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书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人间情怀”。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作为教师,“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多让孩子们读书,在阅读故事中,他们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更多精彩读后感推荐阅读:

《名人传》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三十六计》读后感。

读《邮差弗雷德》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十八

乡村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重视。我有幸在乡村教育工作中有了一段宝贵经历,通过与乡村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们的交流和互动,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乡村教育的独特魅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乡村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乡村教育中独特的人情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乡村学校的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师生之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在乡村学校,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亲人和榜样。我曾经观察到,乡村学校的教师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耐心而细致地倾听学生的问题,鼓励和激励他们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这种温暖而亲切的氛围使得学生们能够放下心防,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其次,乡村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由于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学校的课程设置也相对简单,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乡村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量接触实际的问题解决和动手实践,他们常常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乡村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也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农村农耕体验、手工制作和社区义工活动等,这些活动使得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帮助。

再次,乡村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乡村教育的环境相对较为艰苦,学校设施和资源有限,但乡村学生们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他们经常需要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比如交通不便、家庭贫困等,但他们从不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奋斗。乡村学校的学生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持和努力,培养出了他们的坚韧不拔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挑战时从容应对,勇往直前。

最后,乡村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乡村学校的师生们常常面对着资源匮乏和信息闭塞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相反,他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乡村学校的课堂上,学生们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和团队讨论,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帮助,从而形成了创新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乡村教育的特殊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和创新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总结起来,乡村教育具有独特的人情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坚韧品质以及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特点。作为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和自豪。同时,我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为乡村教育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让乡村教育成为每一个乡村孩子成长的黄金舞台。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乡村教育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实现教育公平和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十九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工作在怀宁县最艰苦偏远的xx初中,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拥挤,远离华灯初上、物欲横流的诱惑,远离满腹的雄心壮志。做共和国的诚实本分、勤劳守纪、忠于职守的乡村教育工作者。每天看着学校里枝条发芽、茁壮、衰败,我知道,乡村里的人生就是真实,就是默默无闻,就是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脚步声中,寻找自己,追逐自己。

情系桃李从爱开始。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在教育的神圣殿堂耕耘多年,我逐渐懂得: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教育要从爱开始。作为一个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生活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倾心谈话,深知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而喜欢得到这种师爱的并非是一共或几个孩子,而是全部学生。我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差生,更是关爱有加。与学生交谈沟通做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受的我发自内心的家人般的关爱,从而搭起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桥梁。遇到问题,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教育、引导。真的,把爱心给了学生,学生喜欢你,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的效果当然好。在学生心目中,我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严厉而又不失同情心,公平且不失灵活性。对留守学生的家长,我也经常与他们通电话,发微信,向他们汇报子女在校的学习及表现情况。这样,我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了信息还增进了感情交流。孩子进步了,家长也表示致谢。

潜心教研爱岗敬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一直积极参加省、市、县等各级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充电,紧跟时代步伐,潜心钻研新课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深入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以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所带的每一届学生都说我留的作业最少,考试的效果最好。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指导xx同学获安庆市征文初中组一等奖,指导xx、xx两个同学习作在省级报刊发表。

忠于职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本届毕业班,我所带的班级获得了学校最好成绩,35人参考,18人升入省示范高中。我的努力,赢得了组织的信任,给我压了更重的担子;我的付出,获得了家长的口碑,给我带来更多的动力;我的关爱,感受到了学生的尊重,给我满满的成就感!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这次优秀教师的评选是我未来工作的新的起点,我会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二十

从乡村发扬起来,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家庭美满幸福安康。乡村振兴像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二年前,只要一出门随处可见的垃圾和乱涂乱画的墙,让人看见就很不愉快不想出门。近些年乡村振兴,人们都文明有礼,以前的垃圾坑变成里湖,乱涂乱画的墙也变成了姜太公钓鱼的情景。在这个湖边还有一个棕色的凉亭夏天遮阳挡雨很好用,凉亭帮还有很多花和小石头,小孩子们夏天都光着脚在小石头上玩耍大人们则在凉亭里打麻将玩扑克牌等……自从乡村振兴改设后原本安安静静的村庄变得欢声笑语十分热闹,随处可见的垃圾没有了变得十分干净,每个路口都有两个大垃圾桶每天还有人会定时清理,东边是小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是孩童们的专用场地,南边的广场则是中老年人的天堂,一到晚上唱歌跳舞打鼓的地方,显得格外热闹。乡村振兴使村庄改头换面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乐。帮助了那些孤苦伶仃的人们,让他们过得开心不再受冻挨饿衣食无忧的过好每一天。微不足道的我们又能做什么?只有不添麻烦别不遵守规矩,不聚集不赌博。好好学习加油努力为村庄甚至为国家作出伟大的贡献,让美好的明天更灿烂更辉煌。

乡村振兴带给人们许多快乐和方便。我们也应用行动向他们表示感谢。还有一些健身器材为帮助我们锻炼身心。推选村干部是为了激励那些年轻人的斗志,让他们有上进心。让他们一身做则,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建设方式千千万,乡村振兴占一半。为美好明天加油,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读书人!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二十一

今年是全国乡村旅游年。××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提出“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了××省乃至全国乡村游一颗闪亮的明珠。截止11月,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0%。在今年“20xx—××乡村游十大美景及十大景区”大型评选活动中,××景区以最高票位入选,并获得最佳影响奖。××在发展乡村游产业的时候,以环境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为背景,以特色为亮点,深度挖掘××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等××本土化的东西,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使该产业逐渐成为××旅游兴县的主导力量。

该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始终认为,要做大做强该产业,必须紧紧依托本县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生态这一品牌,宣传生态、保护生态,以生态留客,以环境聚财。一是××具有资源优势。××是××省唯一的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区。境内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3%,年均气温17摄氏度,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5.7%,空气质量优良,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5万个,有全国罕见的无菌区,被誉为“天然氧吧”。境内九岭山海拔1794米,是赣西北最高点,从其南麓源出的北潦河南北两支流平行横贯全境,水资源四季充沛,且无污染、矿物质含量高。二是生态产业链初具规模。优良的生态,造就了×ד中国椪柑之乡”和唯一的“中国娃娃鱼之乡”的美名。以无公害椪柑、绿色大米、珍稀白茶、早熟梨、油光板栗、高山蔬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和加工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品上市前全部达到了生态和环保的要求。三是生态保护卓有成效。××是全省沼气工程建设先进县,全县沼气池保有量达7000只,有数万农民从中受益,年节约薪材3万多立方米;××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娃娃鱼保护,现已成功繁殖娃娃鱼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20xx年颁布了禁伐阔叶林的政府公告,近年来共关闭30多家粗放型的木竹加工企业;严令禁止在境内主干河流上游开工建厂。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国内乡村游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的经验说明,传统文化越丰富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更红火。因此,××注重把自身的文化建设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去,使得该产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该县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唐升元年(公元937年),迄今一千多年,诗词文化、青天文化、禅宗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有唐代诗人刘慎虚、高僧马祖道一,宋代诗僧释善友,明代礼部尚书李叔正、清官况钟,清代著名词人舒梦兰,当代著名导演陈方千。境内座落千年古刹宝峰寺,是佛教禅宗“三大祖庭”之一,南天八祖马祖舍利归骨地,全国各地数百高僧在此修性传佛,享誉东南亚,由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任方丈,并在寺内兴建××佛学院。××是“中华诗词之乡”,乡乡有诗社,妇孺皆吟诗,被认为“踏遍山乡路,诗朋满××”。通过精心酝酿,科学规划,该县在乡村游的各条线路、各种产品中以不同形式铬入本县文化历史的东西,让乡村游注入文化这一元素,使游客在游览美丽的山水风光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了乡村游的内容,提高了乡村游的品味。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无限生机与希望。一方面,该县发展旅游的大举措、大手笔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该县县委、县政府本届班子以来,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把旅游列入县域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四套班子领导带领县直单位和乡镇的领导相继外出到四川成都、湖南张家界等地考察学习,对照典型,分析县情,召开千人大会进行部署和动员,把旅游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任务分工方案》、《风景旅游区“穿衣戴帽”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决定》和《关于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付诸实施。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该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风景区已形成了由况钟园林、宝峰、盘龙湖、骆家坪“四大景区”组成的百里风光带。景区有国家级景点93个,开发出漂流、户外拓展、滑草、野战、溜索、水上娱乐、农家乐等20多个项目,有山庄、宾馆40多家,床位3500余个,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避暑疗养、观光娱乐、宗教朝觐、名人瞻仰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休闲旅游胜地。××是全国著名的“漂流大县”,境内开发峡谷漂流点4个,有船只3000余只,同时,一支上千人的××漂流大军在全国20多个漂流点投资兴业。正是因为该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旅游产业逐产翻番,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实现旅游投入10亿元,接待各类游客550万人次。旅游业的大发展使乡村游的大发展成为可能,并成为该县旅游发展的品牌产品和主打产品。

在我县,虽然发展乡村游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有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为基础,有发展乡村游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县委、政府始终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创造出××乡村游的特色和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乡村游市场中脱颖而出,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兴县”的发展目标。一是大力发展“农家乐”项目。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农家乐”项目的发展,目前,中源乡、高湖、宝峰镇等乡镇已开发建设的“农家乐”示范点20多个,让游客住农家房、吃农家饭、种农家地、享农家乐、体验乡村风情民俗。二是丰富乡村游内容。来到××,不仅可以使游客享受到乡村田园风光,探访古村古建筑,还可以体验漂流、野战、滑草、看环球飞车表演,采野果、摘椪柑、观赏娃娃鱼、帐篷露营、篝火晚会、风昧烧烤等,乡村游与风光游、体验游相结合,相得益彰。三是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每年农历2月举办的马祖节,在宝峰寺举行,突出“禅宗祖庭”品牌,弘扬“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教义;每年7月举办的漂流节,突出“娱乐天堂”品牌,打造“锦锈中华第一漂”;每年11月举办的椪柑节,举行采椪柑,垒椪柑、吃椪柑活动及比赛,丰富秋冬季××乡村游内容。由于××乡村游主题突出、特色明显、内容丰富,成为众多游客外出旅游的首选。

××××乡村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政府主导的强大支撑和独具特色的娱乐项目,使得该县乡村游呈现出强劲发展地逼人态势,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景区竞争中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该县将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全力支持乡村游发展,××乡村旅游,一定大有可为。

乡村教育的论文篇二十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城镇化建设同农村经济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针对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的原因进行讨论,提出一些能够促进农村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城镇化建设论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脚步,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是我党所领导的中央政府多年以来不变的心愿,然而在实际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城市发展水平要以牺牲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话,那样的城镇化发展不要也罢。

2.1农村土地利用转化率低。

要想更好地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看见二者之间存在的障碍。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太快,使得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低,也就是农村土地利用的转化率过低,城镇化转换规模太大了,没有经过规划就私自占有农民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我国已经有超过680县级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了0.8亩警戒线面积以下。

2.2农村农业资源大量流失。

第一,财政支农比例下降。由于我国城市城镇化建设发展需求不断上升,进一步造成了农村农业资源的大量流失,很明显地就反应在了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对于农业生产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下降,城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掠夺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中共中央一直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将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比例提高到20%以上,但是一直都没有实现。第二,乡镇企向城镇集聚。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很多乡镇资源,乡镇企业向城市方向靠拢都是潜移默化,比如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大量农民工向城市涌入,甚至不再选择回到农村,而是选择在城市中安家落户,这是因为城镇中医疗卫生资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资源,都要比农村好很多,自然也就没人愿意选择回到农村发展建设家乡。第三,农村人口就业城镇化进程缓慢。尽管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到城镇,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就能够彻底摆脱“农村”身份,真正被城市所接受,实际上他们还是以“农民工”生活着,近20年来,真正的“农转非”人口数量不到35%,说明农村人口的城市融入发展进程缓慢,城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所起到的刺激带动作用并不是很强。

3.1正确处理城镇化同农村农业间的关系。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同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农民收入水平,需要地方政府能够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建设同农村农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绝对不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城镇化建设成绩,要把提高农业生产率放在农村发展的首要位置上,加强农业发展的主动性,城镇化速度要依从于地方农村农业的发展速度。

3.2做好农村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

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做到对土地的合理优化配置,根据科学发展观原则,处理好农村工业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关系,对那些能够异地开发非耕地资源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鼓励,实施老、旧厂房改造工程,能够结合目前提出的“合乡并村”项目,对小城镇中的商品房集中开发,加强对现有土地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因工业生产对农村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

3.3加强地方中心城镇建设。

关于中心城镇的建设问题,就是要统筹规划区域资源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工业、文化产业集聚地,整合地方产业建设资源,进而扩大区位优势,尽可能地扩大中心城镇的建设管理范围,鼓励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地方中心城镇聚集,在中心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培育孵化创新创业性产业,引进更多高层次高素质型人才,从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

3.4改革绩效考核制度。

在地方中心城镇的发展建设中,还要求地方政府能够建立一个正确的政绩观,不要去做那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要能够真正意义上为农民谋福利,谋发展,深入到群众内部去考察农村现代化发展动向,比如乡镇企业的聚集程度,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人均耕地面积情况等。

3.5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当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地方政府能够加大投入,扩大城镇化建设范围,进而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物流环境,加强对农村的“三网融合”力度,改善农民住房的居住条件,扩大农村招商引资范围以及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各界对农村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培育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在今后的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中,就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正确处理城镇化同农村农业间关系,做好农村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加强地方中心城镇建设,改革农村建设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的建设发展水平。

[1]陶伟。区域农村循环经济构建与发展策略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杨朝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理论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3(4).

[3]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欧阳作富。基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2(5).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8640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