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导游词(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18:51:16
陕西旅游导游词(九篇)
时间:2022-12-25 18:51:16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陕西旅游导游词篇一

华山得名北魏地理学家俪道元《水经注》里所说是因为远而望之,有若花状,古代花和华通用,故名华山!

1996年华山的缆车的通车,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我们今天就是乘坐缆车登山。我们先要换乘华山进山专线车进山,我们现在车子行驶的是黄埔峪旅游专线公路,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智取华山》这就是当年的寻找向导之路,从检票处到华山索道的黄埔峪旅游公路全长7.66公里,花费20_万人民币。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名医黄卢子曾经在这里隐居修炼。黄卢子能唤黄龙潭中黄龙上天耕云播雨,解除百姓之苦。给人看病,千里之外,只要告诉他病人姓名,就可以开出药方解除病痛。

现在我们大家乘坐缆车上山,缆车是新加坡三特公司投资8000万人民币,采用的奥地利的设备,全长1525米,落差760米。一个缆车挂兜可以乘坐6个人。

现在我们上了缆车就到华山的北峰,缆车下面的那条路就是智取华山路,现在是一条便道。1949年华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长韩子佩带领县乡民团400多人占山为王,我们解放军从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绕道后山,奇袭成功,根据这一事件拍的电影就叫做《奇袭华山》,后来周总理看了,说这件事情充分的表现了解放军的智勇双全,后来就改名《智取华山》。

我们现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峰智取华山纪念亭,我们走智取华山路,也就是那边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没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华山的苍龙岭等的线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体如果适合爬山那我就让你去,连这里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峰拍张照片我就要劝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线,感受华山的险,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体平衡。

到了北峰我们先穿过北峰饭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峰饭店有张华山的地图,我要给大家讲讲,一会上山的时候可能就走散了,我们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够征服华山呀!

这里就是看地图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图,两个屋檐之间看华山的东峰

象一个秃头的老鹰,那里是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一早挤满了游人,又称朝阳峰。旁边的哪个就是西峰,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样,在智取华山的电影里,是敌军指挥部。也是神话传说《宝莲灯》的发生地。

现在我们大家转身过来看这个地图,看看华山顶部,是不是象个元宝。两边的突起就是东西二峰,中间突起就是华山的最高峰南峰,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论剑的地方,还有华山第一险长空栈道。

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北峰,经过擦耳岩,天梯御道就到了苍龙岭,过了苍龙岭就是五云峰金锁关。金锁关就是上面的四个峰东、西、南、中峰的必经之路。到了那里你可以决定去看任何一个峰,也可以顺道把四个峰都逛完。

我们是从黄埔峪进上来的,另外一条路叫做自古华山一条路。大家跟我再上几个台阶就可以看见自古华山一条路了。

大家现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肠小路就是从前上华山的毕竟之路了,从山脚走到北峰,大概要三四个小时呢!

再往上走就是鲤鱼嘴,马上就到北峰最高处了,有两条路可以上去,鱼背叫做步步高升路,有惊无险,鱼嘴叫做连年有余路,非常平坦。大家可以自由选择。

现在就到了北峰极顶,金庸先生20_年曾经在这里华山论剑,他在他的小说里多次提到华山,可给华山的宣传立下了汗马功劳呀。同时这里也是拍摄华山全景的最佳位置,给大家留点自由活动时间,一会们一起去爬苍龙岭!

陕西旅游导游词篇二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该馆于1999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景帝刘启的陵墓。这里是陈列馆的前言大厅。大厅正面墙壁上的浮雕,表现的是汉景帝阳陵周围从葬俑出土时的情景。看到这些千姿百态,无臂赤身的裸体俑,您可能会问:“素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行为准则的中国人,在汉代怎么会展示这样的裸体俑?”其实,这只是历史老人跟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这些俑在汉代时既非裸体,更非无臂。而是一群着衣贯甲的陶俑,它们的臂膀是用木头雕刻好后固定在陶俑肩上,陶俑身上还穿着色彩绚丽的丝、麻质地的衣服,属于专为帝王和达官显贵们从葬的着衣俑。其余三面墙上的浮雕是依据史料和汉壁画而创作的艺术品,表现的是在西汉皇帝们出行时,专为他们鸣锣开道的仪仗车队。

前言

阳陵是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从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始建寿陵起,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0_年)王皇后入葬,阳陵修建时间长达20_年,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文景之治”时期。

阳陵陵园占地面积很大,地上地下的文物十分丰富。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掌握了陵园的形制、布局及规模。特别是通过对陵园南区的从葬坑、帝陵封土堆四周的从葬坑和陪葬墓园的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各类陶俑及其它珍贵文物。这些轰动中外举世瞩目的考古发掘使阳陵成为陕西旅游景点中的又一新热点。

上 层 展 厅

前面木板上的图表是西汉世系表。表现的是西汉十一位皇帝(吕后除外)的相互关系、在位年代及先后顺序。在这些皇帝中,较为著名的有斩蛇起义、创立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贤君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还有反击匈奴侵略,拓展大汉疆域的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

汉 景 帝 画 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汉景帝刘启,他生于公元前188年,死于公元前141年,为西汉第四代皇帝。他32岁时(前157年)即位,在位20_年。

他在当政期间顺应历史潮流,继续推崇“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与“和亲匈奴”的政策,成功地平息了“七国之乱”,使西汉王朝的统治更加巩固,经济进一步繁荣,国家安定,百姓富足。

景帝与其父文帝的开明统治被后世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陕西旅游导游词篇三

阳陵位于汉长安城东北,西南距未央宫遗址17公里,西距汉高祖长陵6公里,位于汉家帝王陵阙最东端。陵区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3公里,占地面积十余平方公里。“阳陵”是因陵处汉弋阳县内而得名。

这个模型是以千分之一的比例做成的。鸟瞰整个阳陵,其平面分布为不规则的葫芦形。这个位于陵园中部偏西的高大封土堆就是景帝的陵墓,它坐西朝东,为整个陵区的中心。帝陵西北呈长方形的条状物是刑徒墓地,用以埋葬修陵过程中因病、受罚或遇意外事故而死去的刑徒。景帝陵西北长短不等的条状物是北区从葬坑,象征着守卫帝陵的北军。与它在南面遥遥相对的长方形标志是1号建筑遗址。帝陵东北的另一高大封土堆是王皇后墓,这是西汉帝后同茔异穴丧葬制度的具体诠释。帝陵北侧稍远处的两个形制较小的封土堆似为景帝较为宠爱的两个妃子的墓冢。封土堆的大小及距离的远近体现了汉代森严的等级制度。我们再看帝陵的东南侧:高台上圆形物是罗经石遗址,南北向长短不一的条状物是南区从葬坑,象征着守卫帝陵的南军,再南面的长方形建筑即是阳陵考古陈列馆的所在地。从帝陵东阙门外直至马家湾,是一条宽敞笔直的司马道,司马道南北两侧是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依身份高低从西向东成棋盘状排列。司马道顶端的方形地带为阳陵邑遗址。

这个模型使我们看到,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既体现了皇权至上,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也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葬俗。

阳 陵 出 土 文 物

直至目前,我们对帝陵本身的考古发掘尚未触及帝陵的地下墓室,只限于封土四周的垣墙、四阙门及陵东从葬坑。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陶俑陶畜类数量很大,别的文物虽数量有限,但其所包含的艺术性和文物价值却不可小视。下面几个柜台展出的文物或照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瓦当艺术、建筑艺术及刑罚制度。

瓦当是中国古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其上多有纹饰和文字,作为装饰和表达美好愿望之用。瓦当初为半圆,秦汉时开始出现正圆形的瓦当。文字瓦当上“千秋万岁”、“与天无极”、“汉并天下”及“富贵万岁”等吉祥用语,表达了汉代人民在文景两帝的开明统治下,企盼天下统一,国泰民安的祥和局面能长久持续下去的深切愿望。瓦当上成熟而优美的小篆更以其圆润柔婉的笔画,匀称和谐的线条向人们展示着汉代书法的无穷魅力。

对南阙门遗址的发掘表明该门当时由两座三出阙构成。阙为一种礼制建筑,多置于都城、宫门、祠庙及陵墓前。它可用于观望守卫,或用于张示昭令。阳陵南阙门遗址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中年代最早、级别最高的三出阙建筑遗址。这种由一主阙、二子阙组成的三出阙,为皇帝专用。它的发掘对研究我国门阙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及对后世建筑风格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张照片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在南阙门发掘过程中发现的一段散水。散水指在大型建筑的屋檐下,把核桃大小的卵石紧密地砌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坚固的承水面,用以承接屋檐上滴下的水珠或水流。散水一般中间略高,以便承接的水能向两侧流走。南阙门遗址散水宽0.9米,全长14.6米。它的发掘为我国建筑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展橱里的这块青砖上刻着我国现存最早的围棋盘。该围棋盘为17道,出土于南阙门遗址中。过去普遍认为我国原始围棋盘道数较少,可能只有11道或13道,至东汉时围棋大多还是17道,唐以后才普遍使用19道围棋盘。这块砖质围棋盘的发现补证了史料的不足,说明我国早在西汉时围棋水平已达到了17道。

景帝时虽称盛世,但却远非所有人的天堂。据文献记载,阳陵是在20万刑徒经过20_年艰苦的劳作才最后修成的。这里展出的两种刑具出土于阳陵西北约1500米处的刑徒墓地之中。这种稍大些的刑具叫钳,是刑徒脖子上所带的刑具,另一种稍小的叫钛,是套在刑徒脚后根上的刑具,类似今日的脚镣。

阳 陵 从 葬 坑

从葬是指将各类陶器和器物一同埋入地下,供墓主人在冥世役用的一种丧葬形式。埋葬这类冥器的坑穴称从葬坑。阳陵共发现四处大型从葬坑,它们分别分布在帝陵、后陵封土堆四周及帝陵东南和西北,其性质和内涵各不相同。现已对南区从葬坑和帝陵从葬坑东区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车马、兵器和生产生活用具。这些考古发现既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反映,也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和物质生活丰裕的缩影。

帝 陵 从 葬 坑

帝陵共有81座从葬坑,围绕封土堆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其排列密集有序。这些坑长短有别,内涵亦有所不同,当属官署、侍卫、府藏等性质。出土器物有仪仗骑兵、侍卫武士、侍从等陶俑,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马、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这说明了当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还有战车、兵器、生产生活用具等,数量极多。在帝陵从葬坑中还发现了宦官俑。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宦官形象,对研究帝陵从葬坑的性质以及宫廷内使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南区从葬坑位于帝陵东南,北距皇后陵300米,共计有24个坑,呈南北向14行排列。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储存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这些坑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

南区第10号从葬坑局部复原陈列

阳陵南区第10号从葬坑全长120米,宽3.8米,深8米。展现的是汉代的军旅场景。该坑北半部为排列整齐的武士俑及相当数量的生活用具。武士俑均着战袍、铠甲,执戟拥盾,面向东方,立于木质踏板之上。此陈列再现了南区第10号从葬坑北端的局部场景。

异 型 柜 陈 列

中间及最后沿墙的异型柜中陈列着站立铠甲武士俑,行走铠甲武士俑,素衣跽坐乐俑,素衣跽坐持物俑,戴武弁的陶俑头,持物直立素衣俑等。

陕西旅游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两座陵墓特别吸引国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东陵,一座是陕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虽不是皇帝,却是大权独揽,垂帘听政,丧权辱国的清太后慈禧;后者埋葬的则是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在位时政通人和,社会和经济发达,死后以山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来陵墓保存完好。

“巨坟云是旧梁山,山石崔嵬颇耐攀。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这是郭沫若同志游乾陵时吟出的一首诗。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它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0_年的时间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圆锥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两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整个陵园范围方圆40公里,周围还有王公贵族陪葬墓17座。各位游客,下面请随我一起走进乾陵游览一番。

【乾陵的特点—乾陵的结构和规模—墓前石刻】

各位游客,当我们从西安出发,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时,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无论是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还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峰间,随时都可以看到高大雄伟的帝王陵。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也就是穿过陕西西部的小县城乾县时,我们还会发现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峰设置陵寝、门阙、城墙,表现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现在我们已站在梁山脚下,抬头能望见武则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东,一马平川梁山在西,山势峥嵘。远观梁山,有3座山峰相连:正对游客的远处松柏交翠、山峰峭拔的北峰为武则天陵寝;南面稍低的左右对峙的两峰为闭楼,其形象特别,当地群众俗称奶头山。“以山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与山峰浑然一体的设计,实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独见。唐太宗原以为如此筑陵较为节俭,还能免被盗之灾,谁知筑陵工程更大,耗费更为惊人,也未免去被盗之灾。

乾陵营建于盛唐时期,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自不必说。单从其宏大的规模,壮伟的气势,富丽堂皇的建筑来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据《长安图志》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4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现在我们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门外。

各位游客,请跟着我向前走。大家从朱雀门外向远处高耸的陵墓望去,可见墓前一条司马道相当宽阔,直通北峰。两侧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4个门外各有石狮回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就是从武则天下葬乾陵开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续到清代。

【武则天生平介绍—述圣记碑—无字碑】

各位游客,竖在大家面前的有两块经历1000多年历史风雨的巨型石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在讲解这两块碑石之前,先让我给大家简略地介绍一下武则天是怎样当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据惯例,皇帝应立长子为太子,以继承皇位。但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顾命大臣、母舅长孙无忌的大力帮助,所以破例被选为太子。太宗死后,李治继承皇位,即后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权渐渐旁落到皇后武则天的手里。

武则天原籍山西省文水县,生于今广元县。父亲是个木材商,后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武则天少时随父四处奔波,12岁丧父后,在外受到歧视,在家还受两个异母哥哥的欺辱,正是这些坎坷经历,锻炼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她14岁被唐太宗选人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削发为尼,旋被唐高宗接进宫中,先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她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从公元660年起,实际掌握大权的已是武则天了。之后,武则天用酒毒死长子,废次子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终于公元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经过36年的奋斗,这位女人终于如愿以偿,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许大家会想,一个出身于木材商家庭的下层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布自己为中国皇帝,这无疑是对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挑战,难道不会招来种.种非议吗?但如果历史地看问题,武则天当政50年中,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这一切都得到历代史学家们的肯定和赞扬。武则天的确不同于一般的帝王,她敢于自己做皇帝,也敢于对自己的功绩加以评说,现在我们在南门外看到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就是很好的证明。

述圣记碑,全碑共7节,故又称七节碑。据说,由7节组成,取于七曜,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称。七节碑高7.5米,重89.6吨。碑座上刻有各种碑纹。碑文8000余字,由武则天亲自撰文,后中宗书写,表面上颂扬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实际上抬高了武则天自己。碑刻成后,还在字画上填以金屑。现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个别字的金饰。

无字碑通高7.53米,重约98.8吨。碑侧线刻有龙纹,碑头刻有8条璃互相缠绕。无字碑就是说立碑时碑上没有刻一个文字。为什么立一通无字碑呢?至今有几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想让后世的人对她作出公允的评价;一是说,武则天觉得自己功德无量,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满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不愿违心地恭维她,但作为一个儿子,又不便对自己的母亲提出非议,故立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论。不管怎么说,在帝王陵前立无字碑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你现在会问: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无字碑变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后,一些游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题字,于是现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蚀,大部分字也已无法辨认。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写、旁边用汉语翻译的“朗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废弃,因此这个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六十一尊王宾像之谜】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看到了排列于内城东西闹楼的61尊石人像,这是武则天为了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宾像是唐代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标志,也是突出反映中外关系的乾陵石刻艺术的一大特色。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我国各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最兴盛的时期,同世界各地3op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往来。高宗驾崩后,举国哀悼,6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亲自参加安葬仪式。葬礼之后,武则天令工匠用写真的手法,雕刻了参加葬礼的那些使节或首领,立于朱雀门两侧,东29尊,西32尊,按队列形式整齐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登皮靴,双手前拱,表示祈祷。从那时起创尊宾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余年了。

有的人已经在问,石人的头怎么都没有了?是的,61个雕像绝大多数的头早已毁掉,现只有两尊有头,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来自西域的使臣。每个石人背后原来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因长期风化,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长安图志》虽记载了39个王宾的姓名,但人们很难将这些姓名和石刻王宾像对上号,仅有两尊石像背面字迹比较清晰。从字迹分析,一人来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来自伊朗。

关于头像损坏的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到乾陵游览时,看到雕有他们国家使者和首领为中国皇帝侍卫的石像觉得有失尊严,所以打掉了头部,使人无法辨认;也有说千百年来,石人石马已变神成妖,黄昏后常常毁坏庄稼,吞食牛羊,当地百姓气极,遂将其头部打碎。还有说改朝换代,军阀混战,才是乾陵石人崩溃、台殿烧毁、石刻破坏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这些石像损坏的时间史书中并无详细记载,如果仔细阅读无字碑上的文字,会发现在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还对乾陵进行了维修,结果是“绘像一新,回廊四起”。直至明代,这里还是“蕃王俨侍立层层,大马排行势欲腾”,乾陵石刻并未遭到多大破坏。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损的记述时有所见。今天,虽然只有只剩躯体、不见头部的王宾像可供人观赏,但我们在为61尊王宾像头部被损而惋惜之余,想必同样会对古代的精湛石刻艺术发出阵阵赞叹。

【保存完好的乾陵】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来到武皇陵前。当大家想及那座高耸山峰下安息了千余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乾陵不仅外观宏伟,内藏也十分丰富。据述圣记碑上的碑文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它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加上武则天和唐高宗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墓内陪葬品必定会不计其数。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所盗,惟有乾陵因盗挖时风雨大大而幸免于难。建国后考古勘查也证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直至墓门,共39层。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并以铅灌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想挖开,确非易事。考古勘查还证明,陵墓四周没有盗洞,墓道的石条和夯土仍为原来合葬武则天时的样子。因此,乾陵有幸成为一座至今未被盗过的帝王墓。

解放以来,挖掘乾陵的建议多次被提了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都没有同意挖掘。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赴陕西考察时就说过:“目前我国还没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损失的科学保护方法,祖宗留下的遗产还是让土地神多替我们保护几年吧!”我们真诚希望所有游客加入保护之列,并希望乾陵能为中国的旅游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陕西著名景点导游词5

钓鱼台在宝鸡市宝鸡县东南约30里天王镇的伐鱼河谷,即幡溪谷中。溪中有一台石,上有困痕,传说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开国元勋姜子牙涉政前隐居垂钓之地,故而得此名。这里有钓鱼台、中国西部影视基地、静室景区、笔架山景区、金波峡景区、青峰山景区、仙人坝景区、玉皇山景区等八大景区,100多个景点。

钓鱼台及其所在的伐鱼河谷处在秦岭北麓。根据记载,太公钓鱼台有3处,初钓河南新安城东,继钓陕西咸阳城西,后钓宝鸡县伐鱼河谷,而三处中又以幡溪钓鱼台最为有名。因为,姜太公在此垂钓的时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谒,辅佐朝政,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从此以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唐代诗人李白、许浑,宋代诗人苏轼都曾游览于此,并赋诗记胜。

唐代的钓鱼台就此建庙塑像,历经3次重建,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太公庙”、“文王庙”、“望贤台”、“乞子崖”、“钓鱼台”等一些庙宇,祭钓堂、殿、廊、楼、台和一石驮五柏等壮观奇景。《吕氏春秋》(水经注)有“太公钓兹泉”的记叙,民间亦有“太公背泉垂钓”、“周文王纳谏邀贤”、“武吉代薪奉母”等传说。古往今来,钓鱼台就以其盛名招待游客,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游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峡,照山炬火落惊猿”的名句。

站在伐鱼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岭群峰峥嵘起伏,重峦叠嶂,郁郁葱葱,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近看,奇峰耸峙,翠柏葱绿,庙宇宏伟,水色碧透,绚丽诱人。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块屹立在伐鱼河畔的奇特巨石——“丢石”。丢石,是一块庞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岗岩体,上大下小,呈碗形,丢石上几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丢石北侧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宝鸡知县徐文博书写的4个1米见方的苍劲大字:“孕磺遗璞”。丢石高6.6米,上部直径11.2米,下部直径仅4米,伐鱼河湍湍急流擦石而过,大有一触即倒之势,然而,千百年来,它始终“稳如泰山”,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雄伟壮观的姜太公庙在丢石右上方的河边。房屋出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香古色,为唐贞观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间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庙前正立着4棵40余米高的参天古柏,枝杆粗壮,根深叶茂,四季常青,传说为唐代所植,此为钓鱼台景观之一。

周文王庙,由姜太公庙盘山而上即到。文王庙依山而建,庙堂重瓦危檐,布局严谨,巧夺天工。隔河山腰,还有规模更加宏伟的武王庙和武吉庙。武吉庙内原有一根武吉担柴用的铁肩担,重60公斤,中丢失。据钓鱼台碑得记载,这里自唐代设神修庙,计有庙宇、祭堂17处,殿、廊、搂、台共40余间,现在多数已重建恢复。从丢石顺水而下,河水层层下跌,浪花飞溅,向下游直泻,形成一个个深潭,犹如朵朵雪莲盛开。离丢石100米处,有一水面宽广,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边有一石英花岗岩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两道40厘米长,15厘米深的平行光滑浅槽,相传姜子牙来此隐居后,每每在此垂钓,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两道槽痕。钓鱼台即由此得名,侧方岩壁上雕凿有“钓鱼台”3个巨型篆字。从丢石溯水而上,两岸高山对峙,河谷狭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过伐鱼河”之称。沿峡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宽。一座双曲拱大坝挡住了去路,这即是“钓鱼台水库”。钓鱼台水库,坝顶宽2米,坝长200米,坝高50米,水深45米,总库容量255万立方米,1973年开工, 1978年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顷农田。水库大坝东端有一八角亭,记载了水坝开工时间,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台楼阁和现代建筑艺术的综合风格,典雅灵秀。大坝中间有一观景楼。登上观景楼,整个风景区尽收眼底。

钓鱼台水库为这里增添了不少风景。夏秋季节,水面碧波荡漾,周围高山披红挂绿,湖光倒影,煞是好看,游人乘坐小船或游艇漫游水面,恍如置身于桂林漓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惬意。从坝侧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约40多米高,瀑布飞流而下,如白练垂挂,似银河倾泻,訇然之声震耳欲聋,水珠飞溅数丈之远,日光照在迷蒙瑰丽的水雾上,竟幻化出一道绚丽无比的七色彩虹,云蒸霞蔚,壮观无比,充满诗情画意。冬春季节,水库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镜,雪落山间,银装素裹,一片银色世界。巨厚的冰层,成了游人的天然滑冰场。水库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风景画。

历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生在商世,因见纣王无道,遂弃官出走,隐居在此,终日以垂钓度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为后世人们的俗话。后来他终于被周文王发现。文王礼贤下士,亲到伐鱼河畔迎聘。于是,被尊为军师的姜太公遂辅佐文武二王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业,自己亦名留青史。

陕西旅游导游词篇五

各位贵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华山旅游!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导游林蕊,大家我小林就可以,有幸成为大家的导游,我非常高兴,俗话说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计已经修了50年我们才能同游华山,希望在小林的带领下,华山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首先我要讲一下注意事项:

第一点: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华山是以险峻著称天下,一定要注意安全。最主要是记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要翻阅护拦,不要到悬崖边等危险的地方去游览或者照相。不要刻意的追求摄影家的效果。带小孩子的游客,一定要把孩子看好。

第二点:大家要注意集合时间,地点,以免耽搁行程。记住我的电话[1],随时保持联系。华山的除了黄埔峪旅游进山公路30分钟没有信号外,基本都有信号,有的地方信号好点,有的要差点的。

现在我给大家说说华山的概况。华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形成于距今7亿年前,俗称“西岳”。汉武帝把地处五个方位的山封为神山,华山地处西方,故名“西岳”。古代还为这5大名山对应了中国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华山在西方,属金,华山的形状刚好象是一个金元宝,到了华山北峰我让大家在金庸华山论剑的地方和华山这个元宝合影。

华山得名北魏地理学家俪道元《水经注》里所说是因为远而望之,有若花状,古代花和华通用,故名华山!

1996年华山的缆车的通车,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我们今天就是乘坐缆车登山。我们先要换乘华山进山专线车进山,我们现在车子行驶的是黄埔峪旅游专线公路,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智取华山》这就是当年的寻找向导之路,从检票处到华山索道的黄埔峪旅游公路全长7.66公里,花费20xx万人民币。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名医黄卢子曾经在这里隐居修炼。黄卢子能唤黄龙潭中黄龙上天耕云播雨,解除百姓之苦。给人看病,千里之外,只要告诉他病人姓名,就可以开出药方解除病痛。

现在我们大家乘坐缆车上山,缆车是新加坡三特公司投资8000万人民币,采用的奥地利的设备,全长1525米,落差760米。一个缆车挂兜可以乘坐6个人。

现在我们上了缆车就到华山的北峰,缆车下面的那条路就是智取华山路,现在是一条便道。1949年华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长韩子佩带领县乡民团400多人占山为王,我们解放军从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绕道后山,奇袭成功,根据这一事件拍的电影就叫做《奇袭华山》,后来周总理看了,说这件事情充分的表现了解放军的智勇双全,后来就改名《智取华山》。

我们现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峰智取华山纪念亭,我们走智取华山路,也就是那边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没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华山的苍龙岭等的线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体如果适合爬山那我就让你去,连这里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峰拍张照片我就要劝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线,感受华山的险,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体平衡。

到了北峰我们先穿过北峰饭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峰饭店有张华山的地图,我要给大家讲讲,一会上山的时候可能就走散了,我们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够征服华山呀!

这里就是看地图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图,两个屋檐之间看华山的东峰

象一个秃头的老鹰,那里售日出的最佳地点,一早挤满了游人,又称朝阳峰。旁边的哪个就是西峰,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样,在智取华山的电影里,是敌军指挥部。也是神话传说《宝莲灯》的发生地。

现在我们大家转身过来看这个地图,看看华山顶部,是不是象个元宝。两边的突起就是东西二峰,中间突起就是华山的最高峰南峰,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论剑的地方,还有华山第一险长空栈道。

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北峰,经过擦耳岩,天梯御道就到了苍龙岭,过了苍龙岭就是五云峰金锁关。金锁关就是上面的四个峰东.西.南.中峰的必经之路。到了那里你可以决定去看任何一个峰,也可以顺道把四个峰都逛完。

我们是从黄埔峪进上来的,另外一条路叫做自古华山一条路。大家跟我再上几个台阶就可以看见自古华山一条路了。

大家现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肠小路就是从前上华山的毕竟之路了,从山脚走到北峰,大概要三四个小时呢!

再往上走就是鲤鱼嘴,马上就到北峰最高处了,有两条路可以上去,鱼背叫做步步高升路,有惊无险,鱼嘴叫做连年有余路,非常平坦。大家可以自由选择。

现在就到了北峰极顶,金庸先生20xx年曾经在这里华山论剑,他在他的小说里多次提到华山,可给华山的宣传立下了汗马功劳呀。同时这里也是拍摄华山全景的最佳位置,给大家留点自由活动时间,一会们一起去爬苍龙岭!

陕西旅游导游词篇六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个天气晴朗的大好日子,我们将用2个小时的时间,沿着关中道西行135公里,依次经过西安市、咸阳市、兴平市、周至县、杨陵农业城、眉县,最后抵达太白山,进行旅游观光活动。旅游观光活动将持续7个小时左右,午餐在太白山用,晚餐我们返回西安用。我今天会和大家一起努力,带大家游览好有“关中八景”之称的太白山,请大家多多配合,如有问题或意见,不用客气,请大家及时指出来。

概况

先介绍一下太白山名称的来历。有两种主要说法。其一与陕西方言有关,“太白积雪六月天”是有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山顶6月积雪,在6月炎阳的高照下,皑皑白雪反射阳光成缕缕银光四射,很好看、很漂亮、很白。陕西的关中一带,用方言说很白很白,就是白得很、白得太太、太白咧,人们长期叫起来,最后就把它叫做太白山。其二跟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关中一带在远古的时候就是一块富饶美丽的地方,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这样好的一块地方被远方的一条恶龙看中了,恶龙想霸占,太白金星看到后,就和这条恶龙大战9天9夜,终于赶跑了恶龙,但是他还是不放心,要永远守候在这里,最后太白金星的身躯当真变化成一座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所以这座山就被称做太白山。

提起 “太白”二字,人们不免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李太白,李太白的名字是否和太白山有关系不得而知。但太白山从古至今就是诗人、名僧、文豪的游览之地,李白就有一首“登太白峰”的诗写道:“酉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日,前行若无山……”的壮丽诗篇,表现了诗人对太白山的赞美和热爱。今天我们就沿着诗人的足迹前去观赏太白山。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太白山的情况。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高3767米,大家可能都知道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我们平常所说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以此为界;秦岭也是中国两大水系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中国主要稻米生产区和小麦生产区的分界线;也是面食区和米饭区的主要分界线。南方人多吃米、多吃鱼、多吃菜,聪明、细腻;北方人多吃面,生性耿直、厚道。所以我们沿途多见到的是小麦地。太白山处在我国中部,从山麓至山顶,相对高差很大,动植物都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当地人生动地称之为“高二丈,不一样”。白居易有诗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从这些谚语和诗词中亦能反映出来这些特征。我们今天攀登太白山,随着我们的攀登、位移,自然景观会不断地变化,最下面有侧柏林景观,到达2200米时,就是松枥林,再向上还有桦木林、冷杉林等,最后还有落叶松林和高山苔原景观带。但是最上边气候瞬息万变,忽阴、忽晴、忽雾、忽雨、忽大风,忽冰雹,变幻莫测,很是神秘,很多人迷路、遇险都在此处,但是今天大家不要怕,紧跟着我走,不要离队。

太白山

现在已经抵达太白山,大家跟随我依次攀登,沿途会有很多文化遗存,也有很多名胜奇景,我会一一讲解给大家听。前面这个池子叫三官池,池水清澈见底,是当地群众祈雨之地,非常灵验,如果你们那儿雨少受旱,也可祈点雨带回去,但是每次祈雨一定要到这里来。我们前边这座山峰名叫万勿山,群壑排列似牙勿,所以称此名,中间最高的那一处山峰挺秀峻拔、耸人云霄,故名日独秀峰。前边儿处地方叫二仙水、望仙岭、冲天岭、分水岭、观云海等。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太白湫泉,大家想必看过电视纪录片太白大爷海潜水探险的片子吧?!两位潜水勇士从结冰的湖面潜入了我国内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三太白池 (海)里,捞了一块珍贵石头,供地质研究,创造了潜水史上的一个壮举,捞出来的这块石头,更是珍贵,对太白山的形成等有很大的科研价值。其实,太白山处处都是宝,如果大家今天运气好的话,还会碰到很珍贵很珍贵的东西,动物方面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锦鸡、太阳鸟等,碰到的话千万不要打扰它们,因为在这儿我们是客,它们才是这儿真正的主人。中草药方面有很多名贵药材,比如:太白贝母、雪山一枝花、手掌参、天麻等,不过我们不认识,千万不能乱采。这里许多植物是有毒的,千万小心。如果我们团里有懂地质的人,千万不要错过机会,这里有引人入胜的第四纪末期的冰川遗迹,有冰斗、角峰、冰川湖、幽谷、羊背石等。

已经到山顶了,这个平台叫拔仙台,是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一个角峰,如果天气好的话,我们可以俯瞰北边滔滔之渭水,壮观至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湖,就是大爷海 (大太白海),另外还有二爷海 (二太白海)、三爷海 (三太白海)、玉皇池、明星池等,分布如串珠,保存完整,水寒如冰,水稳如镜,清澈碧蓝,岩影波光,绣丽动人。白云蓝天映人湖面,随风变幻,景致万千,大家好好感受一下这心旷神怡的感觉吧。

大家登山的途中看到许多老太太拿着馒头、黄纸和香登山,虽然登得很吃力,但从不泄气,为什么呢?因为当地人认为太白山是一座神山,如果身体有病想康复,想发财,想要男孩,想要夫妻和睦,都可到沿途庙宇中烧香许愿,据说非常灵验。大家如果有什么要祈求,烧香不烧香无所谓,只要心诚祈求就行,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心诚则灵”,太白山也会祝谍它的人幸福安康,永伴终生!

陕西旅游导游词篇七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有“关中塔庙之祖”之美誉的法门寺,我们现

在站的这个地方呢就是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山门广场,这里地处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有120公里,西距宝鸡市有96公里。

近几年啊,陕西政府致力于把法门寺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佛都,使法门寺成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法门寺文化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等及部分组成,全面的展示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法门寺的山门,山门也被称为“三门”,大家可以看到这

三个门中间大两边小,中间的是空门,两边分别是无作门和无相门, 我们一般把出家称作步入空门,大概由此而来。

法门寺自古就因安置有释迦摩尼的佛指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法

门寺也是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公元前485年,释迦摩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印度,为了弘扬佛法,他命人将佛骨分为八万四千分,分藏于世界各个地方,并建有八万四千坐塔,中国有19做佛指舍利塔,法门寺使其中的第五座,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在北魏建塔使被称为阿育王寺,隋朝改名为成宝寺,唐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在唐朝200多年间,先后有8位皇帝7次掘开地宫6迎2送佛指舍利,每次迎送都声势浩大,轰动朝野,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在唐代宗时法门寺塔被成为护国“真身宝塔”,由此可见法门寺在唐朝时期是多么的繁荣。但是在明清之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明龙庆年间,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后来地方绅士捐资修塔,历经30年修建了一座8棱13级砖塔,但是在清朝时因地震而倾斜裂缝,1939年,在爱国人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明朝晚期时候的最大规模的修缮。但是1981年塔又崩塌了一半,85年当地政府准备重建,87年在清理塔基时意外的发现了地宫。在沉寂了1120xx年之后,2999件大量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下面就让我们去地宫瞻仰一下佛指舍利。 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摩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佛指舍利有4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其余三枚为影骨,灵骨即释迦摩尼的真身佛指,其余三枚是唐皇帝为了保护灵骨而命人仿制的。 地宫出土的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地宫出土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秘色瓷专为皇室烧制,为青瓷的一种,由于工艺复杂 配方秘而不宣,被称为秘色瓷。 地宫出土的双轮12环

大锡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那么我刚才所说的这些稀世珍宝,有的刚才大家已经瞻仰,还有的被珍藏在旁边的法门寺博物馆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从地宫出来,前面就是法门寺的合十舍利塔了,此塔历时3年建成,塔高148米,大家可以看到此塔造型如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的部分是不是很像一个唐朝传统形式的塔呢?那我们刚才走过的这条宽阔的道路就是佛光大道。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也是景区的景观主轴。佛光大道的两头连接着可以容纳10万人山门广场和朝圣广场。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也就是现在的世界,佛光大道接引众生到达彼岸、也就是指合十舍利塔,(佛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有4个陈列室组成: 法门寺历史陈列、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法门寺唐曼陀罗文化陈列和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

法门寺历史陈列管中主要向人们展示了了法门寺建寺历史由因,以及各个历史朝代对法门寺进行修建的历史实物

在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馆中,有国宝级文物44件,一级文物99件,它是陕西88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大家在这里就可以看到我刚才提到的秘色瓷,还可以看到唐代丝织品中的珍品:簇金绣,簇金绣就是指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问纹饰在固定到丝绸的上面。丝绸一般不易保存,很多都风化了,那么簇金绣的珍贵之处第一就在于它保存的完好如新,第二就是它的制作工艺了,现在世界上这种金丝在日本有20丝,中国只有70丝,但是在古老的唐朝这种拉丝技术已经达到了6丝。

接下来我们去珍宝阁参观一下。其中有我刚才提到的4鼓12环的锡杖之王。所谓锡杖,其实他并不是用锡制成的,而是摇这个锡杖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这枚锡杖用2两金子和58两银子制成,在佛教中代表最高法力。

好了 出了珍宝阁,我们此次的法门寺之旅也接近尾声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陕西旅游导游词篇八

红石峡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第一胜景,不仅有着优美的边塞风光,更因它是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它同时又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年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年3月27日,_同志饶有兴趣地游览了红石峡。

红石峡东西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榆溪河水势湍急,穿峡直达榆林城西。因为此地山皆红石,故而得名红石峡。又因山势雄伟,峡峰高耸,亦被称为雄石峡。大家面前的这个俊秀的门楼,其门洞上额镌刻着“红石峡”三个字,它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岁时的墨宝。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是刘志丹烈士的导师。此门楼是红荷峡的入口处,请大家随我进去。

站在这里,方圆不是很大的峡谷内,亭台楼谢,叠石悬崖,石室古桥,洞壑清泉,尽收眼底,我们也已置身于绝妙的艺术画廊了。这边东崖高12米,长250米;对面西崖高18米,长248米。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史载有明代所创石窟叫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等,遭受严重破坏。现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部分窟以隧道连通。

红石峡东西两壁除石窟外,还在石窟间、殿壁、石崖上就石摹刻,题匾相连,布满东西两壁,琳琅满目,几无空隙。原有摩崖石刻160多幅,由于自然风蚀及人为破坏,现仅存大小题刻120余幅,其中东崖85幅,多为明清以来官吏儒士文人所题。题刻笔力雄健遒劲,诸家书法并存,真、草、隶、篆俱全,还有难得的满文题刻,笔法各异,镶刻有别。字大者丈余,小者不及寸。形制以横幅为主,兼有楹联、条屏。石刻有题诗、纪功、纪游、题咏等,内容多抒发爱国豪情,赞誉秀美山川。红石峡实为一大书法艺术宝库,历来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叹为观止。

我们沿东壁坡路下行。东壁原建有红山寺,寺内有隧道可通“天门”、 “地门”。从“天门”

登峡顶,中有翠然阁,“地门”即临榆溪河谷。据石窟内1487年碑刻《创建石佛殿记》记载,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现在寺庙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年间至嘉靖间开凿修建的。1673年,因洪水冲毁翠然阁而重建,复称“雄山寺”。后经多次维修。解放后,红石峡得到人民政府的度重视和关心,曾多次加固修复。

经过我的介绍,想必大家对红石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识,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石窟风我会将其中的重点向大家作详细的讲解。

“河山千古”为田玉广、王守基在游览雄山寺时所题。玉厂为贵州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20_年)任延绥镇总兵。王守基为山东人,任延绥镇守营郡司,后成为田玉广的副将该题刻赞美雄秀山河永存,寓意联防守边、精诚团结之情永垂青史。

“功在名山”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棠所书。李棠,14岁时在榆林考中秀才,18岁赴长安中了举人。民国年,出任陕西靖边县县长,在执事三年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称颂其“两袖清风,廉洁奉公”。1899年,书写 “功在名山”,赞誉刘宗周、高折五两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业绩昭著。

“大漠金汤”为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延绥总兵龙得胜所题。题词寓意红石峡关雄地险,坚不可摧。

“力挽狂澜”,这块石刻为1920_年4月榆林中学丁级班学生毕业题刻纪念。当时正处于大革命时期,李子洲同志担负着在陕北点燃革命火种的重任来到榆林中学执教,他提议题刻“力揽狂澜”于红石峡,全班同学通过后,校长杜斌丞推荐教务主任崔焕九书写。题词显示了革命青年立志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凌云壮志。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东壁上的第一个石窟——圣母殿,它的门楣上刻有“地祗”二字,窟顶刻八卦图。传说故事中,把天比做父亲,把地比做母亲,殿内供奉的三尊神像被称做三霄圣母,她们是由中国上古传说中创造了人类的女姆娲娘娘演变成的。此神可以保平安、吉祥,并主管婚姻、子嗣。相传明成化年间,延绥总兵陈辉年过四十仍膝下无子,有一年三月十六日,他携妻来到圣母殿跪拜求子,并立 “子嗣牌”,捐资金装圣母,粉饰庙殿,大兴土

木,扩建雄山寺。次年,陈总兵果然喜得贵子。从此以后,每年的三月十六日便成为雄山寺的庙会期,其间香火不断。

第二个石窟是“三教殿”,供奉的是佛、道、儒的三位始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有人会纳闷,这三人怎公会和平共处呢?因为谁都知道,儒、道两教历来水火不容。但在繁荣昌盛的唐代,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很适合于历代的拨乱反正,儒教的“仁”、“礼”之风及“君子”之态有利于和平年代的发展,佛教的轮回说、因果说则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心态。唐太宗时期,为了扼制外来宗教产生的巨大影响,把道教定为国教。尊奉李聘为教主。可是唐代君臣醉心佛学,尊的虽然是道教,实际上却心向佛教,于是献出现了佛、道、儒三教鼎立的局面。宋元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国家四分五裂,理学家认为各民族应该和谐统一,不分彼此。一些人主张将佛、道、儒三教合一,以示宗教信仰大融合,从此以后,中华大地上才出现了三教殿。

这是一座石牌楼,其上书“榆阳胜景”四个字,为20_年依照原样修复而成。1872年,榆林总兵刘厚基出边征伐途经雄山寺,见其破败不堪,人难行走,为使胜境重现昔日光辉,便捐资修葺,拓宽道路,筑堤植柳。岂料第二年夏,洪水泛滥,石岩崩塌,道路坠毁。刘公又捐资开山凿道,直达洞门,游人探幽寻胜始能自由徘徊,并在河滩栽种杨柳,在此处建造牌楼一座,并刻书以壮观瞻。同年秋,寺下堤防又为洪水所淹,树木无存。刘公再消岩筑堤,并请陕甘总督左宗棠邮寄“榆溪胜境”四字和“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楹联,嵌刻于崖壁。经刘公三次修筑,雄石峡这一名冠塞上的风景名胜才得以保存。

“威震九边”为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巡视榆林时所题。1888年,英军冲破清廷边防侵人西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第二年,朝廷派出多名官员巡视各边,叶伯英奉命巡视的就是九边(辽东、宣化、大同、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延绥)重镇之一的延绥 (即榆林)。当看到榆林军事力量雄厚,戒备森严时,挥笔书写“威震九边”赞誉红石峡关隘险要,军事威严,声名震撼北域边疆全线。

“汉蒙一家”是1920_年10月陕西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红石峡时所题。蒙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纷争不休,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民国初年,民族统一,题词意指蒙汉人民和睦共处,

情同一家。

“还我河山”,这两幅百刻均出自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之手。马占山,吉林怀德县人,原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1937年,在他驻防府谷时,曾在榆林设东北挺进军驻榆办事处,其间常来榆小住。1941年冬,马占山将军陪同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军来红石峡赴朱绥光宴请,看到祖国山河破碎,不禁感慨万千,遂题写“还我河山”,表达了他驱逐日寇、统一祖国的宏伟大志。

在我们抬眼看到的那个凌空修建的阁楼便是翠然阁,晚清时又称“凌云阁”。历代文人雅士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赏酒,即席赋诗,别有情趣。经翠然阁出天门达崖顶,崖顶原建有罗汉殿,清末时坍毁。翠然阁曾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1920_年5月,中共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次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又在此召开,白明善、刘澜涛、贾拓夫、刘志丹等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陕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个石窟叫慈仁殿,窟顶浮雕八卦及龙、风、牛、马、羊、鹿、狗、鸡、花草等藻井,图案清晰,充分显示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融的特色。

我们将要经过的这几个石窟有通道相连,其下有一条涓涓流淌的渠水,它叫 “广泽渠”,出 “地门”就会看到。1473年,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巡抚余子俊为改善百姓生活,安定驻边军心,亲率将士在红石峡半山腰开凿渠水以利灌溉。明万历年间重修,清时扩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开凿普渡桥涵洞石壕建成东西二渠,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建。渠全长1000余米,其中五分之一于石壁中穿凿而过,其工程之浩大,修建之艰辛,在榆林水利工程史上实属罕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现在,它依然灌溉着城郊16个行政村的一万亩出地。20_年,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来此拍摄《大漠红峡》,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介绍了广泽渠。

过普渡桥,来到西崖下。西崖石窟毁坏严重,摩崖题刻幅面较大,剥蚀较重。

“中外一统”是康熙年间御史三朝林天擎所题。题词慨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为华夏民族,理当和平共处、一统河山。

“天成雄秀”,是红石峡唯一的一块满文题刻,清乾隆年间由榆林知府白德明题写。题词赞美红石峡两岸风光绮丽,景色宜人。

通过以上参观,我们看到,红石峡确为一处集摩崖题刻、石窟古刹、水利枢纽、军事要塞为一体的游览胜地。随着榆林文化大市的建设、榆林旅游业的发展,红石峡将以更美的面貌、更优质的服务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朋友!

陕西旅游导游词篇九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红石峡.

红石峡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第一胜景,不仅有着优美的边塞风光,更因它是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它同时又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年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年3月27日,_同志饶有兴趣地游览了红石峡。

红石峡东西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榆溪河水势湍急,穿峡直达榆林城西。因为此地山皆红石,故而得名红石峡。又因山势雄伟,峡峰高耸,亦被称为雄石峡。大家面前的这个俊秀的门楼,其门洞上额镌刻着“红石峡”三个字,它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岁时的墨宝。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是刘志丹烈士的导师。此门楼是红荷峡的入口处,请大家随我进去。

站在这里,方圆不是很大的峡谷内,亭台楼谢,叠石悬崖,石室古桥,洞壑清泉,尽收眼底,我们也已置身于绝妙的艺术画廊了。这边东崖高12米,长250米;对面西崖高18米,长248米。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史载有明代所创石窟叫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等,遭受严重破坏。现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部分窟以隧道连通。

[chaad]红石峡东西两壁除石窟外,还在石窟间、殿壁、石崖上就石摹刻,题匾相连,布满东西两壁,琳琅满目,几无空隙。原有摩崖石刻160多幅,由于自然风蚀及人为破坏,现仅存大小题刻120余幅,其中东崖85幅,多为明清以来官吏儒士文人所题。题刻笔力雄健遒劲,诸家书法并存,真、草、隶、篆俱全,还有难得的满文题刻,笔法各异,镶刻有别。字大者丈余,小者不及寸。形制以横幅为主,兼有楹联、条屏。石刻有题诗、纪功、纪游、题咏等,内容多抒发爱国豪情,赞誉秀美山川。红石峡实为一大书法艺术宝库,历来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叹为观止。

我们沿东壁坡路下行。东壁原建有红山寺,寺内有隧道可通“天门”、 “地门”。从“天门”登峡顶,中有翠然阁,“地门”即临榆溪河谷。据石窟内1487年碑刻《创建石佛殿记》记载,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现在寺庙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年间至嘉靖间开凿修建的。1673年,因洪水冲毁翠然阁而重建,复称“雄山寺”。后经多次维修。解放后,红石峡得到人民政府的度重视和关心,曾多次加固修复。

经过我的介绍,想必大家对红石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识,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石窟风我会将其中的重点向大家作详细的讲解。

“河山千古”为田玉广、王守基在游览雄山寺时所题。玉厂为贵州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20_年)任延绥镇总兵。王守基为山东人,任延绥镇守营郡司,后成为田玉广的副将该题刻赞美雄秀山河永存,寓意联防守边、精诚团结之情永垂青史。

“功在名山”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棠所书。李棠,14岁时在榆林考中秀才,18岁赴长安中了举人。民国年,出任陕西靖边县县长,在执事三年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称颂其“两袖清风,廉洁奉公”。1899年,书写 “功在名山”,赞誉刘宗周、高折五两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业绩昭著。

“大漠金汤”为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延绥总兵龙得胜所题。题词寓意红石峡关雄地险,坚不可摧。

“力挽狂澜”,这块石刻为1920_年4月榆林中学丁级班学生毕业题刻纪念。当时正处于大革命时期,李子洲同志担负着在陕北点燃革命火种的重任来到榆林中学执教,他提议题刻“力揽狂澜”于红石峡,全班同学通过后,校长杜斌丞推荐教务主任崔焕九书写。题词显示了革命青年立志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凌云壮志。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东壁上的第一个石窟——圣母殿,它的门楣上刻有“地祗”二字,窟顶刻八卦图。传说故事中,把天比做父亲,把地比做母亲,殿内供奉的三尊神像被称做三霄圣母,她们是由中国上古传说中创造了人类的女姆娲娘娘演变成的。此神可以保平安、吉祥,并主管婚姻、子嗣。相传明成化年间,延绥总兵陈辉年过四十仍膝下无子,有一年三月十六日,他携妻来到圣母殿跪拜求子,并立“子嗣牌”,捐资金装圣母,粉饰庙殿,大兴土木,扩建雄山寺。次年,陈总兵果然喜得贵子。从此以后,每年的三月十六日便成为雄山寺的庙会期,其间香火不断。

第二个石窟是“三教殿”,供奉的是佛、道、儒的三位始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有人会纳闷,这三人怎公会和平共处呢?因为谁都知道,儒、道两教历来水火不容。但在繁荣昌盛的唐代,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很适合于历代的拨乱反正,儒教的“仁”、“礼”之风及“君子”之态有利于和平年代的发展,佛教的轮回说、因果说则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心态。唐太宗时期,为了扼制外来宗教产生的巨大影响,把道教定为国教。尊奉李聘为教主。可是唐代君臣醉心佛学,尊的虽然是道教,实际上却心向佛教,于是献出现了佛、道、儒三教鼎立的局面。宋元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国家四分五裂,理学家认为各民族应该和谐统一,不分彼此。一些人主张将佛、道、儒三教合一,以示宗教信仰大融合,从此以后,中华大地上才出现了三教殿。

这是一座石牌楼,其上书“榆阳胜景”四个字,为20_年依照原样修复而成。1872年,榆林总兵刘厚基出边征伐途经雄山寺,见其破败不堪,人难行走,为使胜境重现昔日光辉,便捐资修葺,拓宽道路,筑堤植柳。岂料第二年夏,洪水泛滥,石岩崩塌,道路坠毁。刘公又捐资开山凿道,直达洞门,游人探幽寻胜始能自由徘徊,并在河滩栽种杨柳,在此处建造牌楼一座,并刻书以壮观瞻。同年秋,寺下堤防又为洪水所淹,树木无存。刘公再消岩筑堤,并请陕甘总督左宗棠邮寄“榆溪胜境”四字和“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楹联,嵌刻于崖壁。经刘公三次修筑,雄石峡这一名冠塞上的风景名胜才得以保存。

“威震九边”为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巡视榆林时所题。1888年,英军冲破清廷边防侵人西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第二年,朝廷派出多名官员巡视各边,叶伯英奉命巡视的就是九边(辽东、宣化、大同、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延绥)重镇之一的延绥 (即榆林)。当看到榆林军事力量雄厚,戒备森严时,挥笔书写“威震九边”赞誉红石峡关隘险要,军事威严,声名震撼北域边疆全线。

“汉蒙一家”是1920_年10月陕西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红石峡时所题。蒙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纷争不休,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民国初年,民族统一,题词意指蒙汉人民和睦共处,情同一家。

“还我河山”,这两幅百刻均出自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之手。马占山,吉林怀德县人,原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1937年,在他驻防府谷时,曾在榆林设东北挺进军驻榆办事处,其间常来榆小住。1941年冬,马占山将军陪同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军来红石峡赴朱绥光宴请,看到祖国山河破碎,不禁感慨万千,遂题写“还我河山”,表达了他驱逐日寇、统一祖国的宏伟大志。

在我们抬眼看到的那个凌空修建的阁楼便是翠然阁,晚清时又称“凌云阁”。历代文人雅士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赏酒,即席赋诗,别有情趣。经翠然阁出天门达崖顶,崖顶原建有罗汉殿,清末时坍毁。翠然阁曾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1920_年5月,中共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次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又在此召开,白明善、刘澜涛、贾拓夫、刘志丹等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陕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个石窟叫慈仁殿,窟顶浮雕八卦及龙、风、牛、马、羊、鹿、狗、鸡、花草等藻井,图案清晰,充分显示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融的特色。

我们将要经过的这几个石窟有通道相连,其下有一条涓涓流淌的渠水,它叫 “广泽渠”,出 “地门”就会看到。1473年,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巡抚余子俊为改善百姓生活,安定驻边军心,亲率将士在红石峡半山腰开凿渠水以利灌溉。明万历年间重修,清时扩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开凿普渡桥涵洞石壕建成东西二渠,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建。渠全长1000余米,其中五分之一于石壁中穿凿而过,其工程之浩大,修建之艰辛,在榆林水利工程史上实属罕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现在,它依然灌溉着城郊16个行政村的一万亩出地。20_年,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来此拍摄《大漠红峡》,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介绍了广泽渠。

过普渡桥,来到西崖下。西崖石窟毁坏严重,摩崖题刻幅面较大,剥蚀较重。

“中外一统”是康熙年间御史三朝林天擎所题。题词慨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为华夏民族,理当和平共处、一统河山。

“天成雄秀”,是红石峡唯一的一块满文题刻,清乾隆年间由榆林知府白德明题写。题词赞美红石峡两岸风光绮丽,景色宜人。

通过以上参观,我们看到,红石峡确为一处集摩崖题刻、石窟古刹、水利枢纽、军事要塞为一体的游览胜地。随着榆林文化大市的建设、榆林旅游业的发展,红石峡将以更美的面貌、更优质的服务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朋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882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