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通过阅读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那么,如何写一篇有力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不要过多涉及情节、剧情,要注重自己的思考和解读。其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将作品与生活联系起来,展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最后,要言之有理,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明了。希望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出色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红楼梦》后,我深深被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吸引,尤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本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心理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和人情冷暖。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遭遇和命运感到深深的唏嘘和痛惜。通过这本小说,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一
去年才重温过,所以不太有新感觉,主要就是坏人之恶、好人之冤。目录和文中有几段语言很西式。
戚芳不相信狄云那里真的很悲愤,不过到最后我也还是喜欢戚芳讨厌水笙。
丁典凌霜华也是和他们俩做对比的,这一对恋人就不会相互怀疑相互怨怼,但是凌小姐也很虐,愿意毁容保丁典时已经知道这一世与丁典再无相见的`余地了。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二
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金庸中庸平和的风格。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凡历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被誉为“综艺侠情派”。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三
金庸是我小时候的伟人,因为他给我创造出了无数精神偶像。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妈妈不让我晚睡看书。但是看武侠怎么能中途停下。于是我经常定一个三四点的闹钟,然后起来看一两个小时再睡到天亮。怕被妈妈发现,还会躲到被子里。我的近视应该就是拜这所赐。小的时候很喜欢江湖英雄。在我眼里他们都是英俊潇洒,武功超群。记得那时候一口气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看下来,还到处给人推荐。但是因为当时的好朋友大多是女生,她们对我这奇葩的爱好不甚理解。后来哈利波特又吸引了我的目光。在我脑海里经常把魔法世界和英雄侠客结合在一起。我就是那个主人公,要么是大英雄受人敬仰,要么是有苦衷的大坏人,声名狼藉,有的时候也会是得到秘传的富二代官二代,遇见不平事情的时候让人大吃一惊,有的时候也会是一个貌比天仙的弱女子,武功不强但是精通医术下毒或者五行八卦。我回想着如果我是岳灵珊我会如何如何,如果我是周芷若我会如何如何,如果我是香香公主或者小龙女又会怎样。
金庸的武侠和哈利波特是我的童年,这些作品几乎伴随着我的每一天。所以最近有时间,我又打开了金庸,想看看在我阅读量增加了那么多后再看,有什么新的体会。确实和原来的感觉不一样了,现在我眼中的金庸和刘慈欣一样,脑洞很大但是文笔一般。
金庸老先生在古文方面的造诣非常高,这点在起章节名称就能看出来。几乎每部书的章节名称都是整齐的固定字数的字。书中人物唱曲作诗时借鉴的诗词都非常巧妙,无不和当时氛围很搭调也和主角性格相符。除此之外就是各种武功秘籍了,当时我还觉得很神奇,以为金庸老先生这么厉害,真的可以写出修行之法。现在想来也是某些古文的节选了。
金庸的作品背景大多放在有外族入侵的时候,江湖上的英雄拯救国家,纵然易超群兄但是敌不过大势所趋。除了读笑傲江湖和侠客行没太感觉到政府的存在,在其他作品中都会有官兵杀人或者胁迫官员的情节。有南宋时期的射雕,神雕,元代时候的倚天,最多的是反清复明时期的,鹿鼎记,书剑恩仇录,碧血剑等都有和起义相关的题材。
金庸的打斗场面非常精彩,一招一式好像在看电影。但是涉及感情的细节在我现在看来有点突兀。有很多地方让我不理解,莫名其妙相遇的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互相爱上对方了,除了眉来眼去几下没有任何铺垫。还有至亲过世后,当事人当时肝肠寸断,投身报仇事业,然后很快就可以和其他侠客谈笑风生了。如果让我现在看金庸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爱上他的。看来小的时候的我比较侠义,现在已经是个世俗之人了。
我想我小的时候喜欢金庸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从字里行间里看到了我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大侠的未来。金庸笔下的主角都是运气极好的,即便出身不好,资质不好,总能在机缘巧合下得到全世界都想要的东西。可能是一匹汗血宝马,一个非常厉害的兵器,最关键的就是武功秘籍了。这秘籍可能是碰巧遇见一个绝顶高人,然后再碰巧几乎或者压根就不收徒弟的老前辈传授了绝顶厉害的独门绝技。也有可能是误入石窟,见到墙壁上的图形,秘籍。或者打死一只猴子也有可能得到武林至宝。往往最开始接触的`并不是顶顶厉害的武功,而是学了些平庸的招式,和别人打架差点小命不保。然后消失了一段时间再重新回来的时候再和同一批人交手,对手都会想,想不到这小子竟然武功大进,是我小觑了他。小的时候我以为这样的机遇随处都有,我也可以遇到,等以后考上清华北大,出任美国总统都是看我心情的事情。现在的我知道这都是不可能的。我喜欢金庸笔下的侠义精神,但是我知道这不是现实。小的时候我也觉得高大英雄和小巧的美女是标配,我要是多才多艺也可以找到十分厉害的丈夫。现在重新看,发现金庸笔下的男主角们在感情方面渣男还挺多的。韦小宝就不说了。大多数男子见异思迁,或轻易承诺,或不知道保持距离最后伤了别人的心。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大侠们都应该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自大狂吧,为了自己的名声行侠仗义,不考虑姑娘的根本需求。不过我怎么能期望在武侠小说看到言情的桥段呢。但是现在让我看杨过调戏众女子,郭靖在华筝问题上的摇摆,还有袁承志移情别恋等会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金庸是我小时候的梦,我希望我也在那个名叫“江湖”的地方。但是如果我真的在的话,我可能已经死了。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四
《金庸作品集》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作品集。
小说写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或成千成万人的性格和感情。他们的性格和感情从横面的环境中反映出来,从纵面的遭遇中反映出来,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中反映出来。长篇小说中似乎只有《鲁滨逊飘流记》,才只写一个人,写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写到后来,终于也出现了一个仆人“星期五”。只写一个人的短篇小说多些,尤其是近代与现代的新小说,写一个人在与环境的接触中表现他外在的世界、内心的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有些小说写动物、神仙、鬼怪、妖魔,但也把他们当做人来写。
西洋传统的小说理论分别从环境、人物、情节三个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于小说作者不同的.个性与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基本上,武侠小说与别的小说一样,也是写人,只不过环境是古代的,主要人物是有武功的,情节偏重于激烈的斗争。任何小说都有它所特别侧重的一面。爱情小说写男女之间与性有关的感情,写实小说描绘一个特定时代的环境与人物,《三国演义》与《水浒》一类小说叙述大群人物的斗争经历,现代小说的重点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过程上。
小说是艺术的一种,艺术的基本内容是人的感情和生命,主要形式是美,广义的、美学上的美。在小说,那是语言文笔之美、安排结构之美,关键在于怎样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某种形式而表现出来。什么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观的剖析,或者是客观的叙述故事,从人物的行动和言语中客观地表达。
读者阅读一部小说,是将小说的内容与自己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同样一部小说,有的人感到强烈的震动,有的人却觉得无聊厌倦。读者的个性与感情,与小说中所表现的个性与感情相接触,产生了“化学反应”。
武侠小说只是表现人情的一种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现一种情绪,用钢琴、小提琴、交响乐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画家可以选择油画、水彩、水墨或版画的形式。问题不在采取什么形式,而是表现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读者、听者、观赏者的心灵相沟通,能不能使他的心产生共鸣。小说是艺术形式之一,有好的艺术,也有不好的艺术。好或者不好,在艺术上是属于美的范畴,不属于真或善的范畴。判断美的标准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学上的真或不真(武功在生理上或科学上是否可能),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是经济上的值钱不值钱,政治上对统治者的有利或有害。当然,任何艺术作品都会发生社会影响,自也可以用社会影响的价值去估量,不过那是另一种评价。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五
尽管只是娱乐休闲,但要是看进去,武侠小说多少还是能让人看到一些让人感动的东西的。以前数学老师糗我小小年纪就看爱情小说,其实那有点冤枉。说真的,那时的我,更多的是被小说里呼啸苍茫、快意恩仇的“侠”所吸引,至于感天动地的“情”,还真不是我的主要兴致所在。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形就不一样了。
武侠世界里那旖旎的爱情故事逐渐在我心里留下印记,就像那渐长的青春期荷尔蒙在我脸上留下印记一样。我开始为那些恋爱的主人公着迷,甚至为一些伤感的结局而落泪(有点羞于启齿,曾暗怪自己没有男子汉气概,但这是真实情感)。
到这时,武侠小说才在我心里完成了“美丽”的蜕变——由单纯的武打小说,变成浪漫的爱情小说。
我读遍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窃以为,金庸武侠写得是最好的。不仅因为金庸武侠大气磅礴、人文气息浓郁,更因为金庸武侠里的“情”写得最动人。下面,我要谈谈金庸武侠里的几段爱情和几个人物角色,以此记念我那段已逝的、痴读武侠的青春。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六
看过《天龙八部》的人除了对此书大开大阖,气象万千的气势所震撼之外,或许多多少少都有个疑问,那就是书名与内容似乎联系不大或者是根本找不到丁点的联系。为此我们先对“天龙八部”这个书名做点浅薄的解剖和分析。
所谓天龙八部,指代的是佛家的八种道神怪物。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罗迦。以这个解释来看,金庸最初是想借这8种神道怪物来象征世间的八种人。可惜我们找不到,抑或着是限于水平的缘故吧!不过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找出了,只听有人说过金庸在执笔的过程中渐渐笔不由心,脱离了原来预想的方向完成一部意料之外的《天龙八部》,这种说法倒也不失合理其令人信服。还有一种说法说此书重在写一个佛教国家,即大理国,听来着实可笑。试想整部小说中写大理国的篇幅仅占三分之一而已,甚至略有不足,更没有着重写大理佛教何等昌盛,佛学何等发达。总而言之,书名与内容的联系仅在全书主旨的一个侧面才略有表现,而主旨为何,且听下文分解。
金庸在写《天龙八部》的时候,也正是他对佛学研究最痴迷的时期。而《天龙八部》整部书对佛学推崇的境地也相当之高。书中三个主角,乔峰、段誉、虚竹都与佛教有莫大的联系。乔峰虽非佛教徒,但师出少林高僧玄苦大师门下,也可说是少林弟子;段誉从一出场就是一个厌于学武,痴迷佛学的人,他出身大理皇家,乃是佛教徒的后人,众人皆知大理国乃是佛教国家,历代帝王多有出家为僧者,而段誉本人也对佛学颇有研究;虚竹本就是个和尚,一心只想安安稳稳地呆在少林寺吃斋念佛,终老一生。尽管后来命运安排,不得不回归红尘,还做了一群女人的首领,但心却始终是一个小沙弥的心。“天龙八部”这个书名与全书内容的联系也仅在此以强化对佛家的推崇之意。而这个意思,绝非金庸可以安排,而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要写八种神道怪物来暗指八种人却脱轨而成另外一本书,最后仅仅是为书中对佛学的推崇做了一点后人强加的点缀。
这是对人性的深刻的挖掘,也是金庸对自己创作中人性两面的一大发展。
双面人性的丰富的白描也点明了本书的主旨。
《天龙八部》在结构上采取了写完某一个人之后,再写另一个人,而又前后交错,将不同的人联结起来的一种独特结构。这种结构,《水浒传》用过。《水浒传》每一段更有可观之处,整体结构新鲜。小说以段誉上无量山游山玩水,观看无量宫东西两宗比剑开始,一路发展下去直到与乔峰偶遇乡间酒楼,引出乔峰到后来观战珍珑棋局引出虚竹,段誉可谓是一路的引路人啊。《水浒传》中最先出场的.王进(不是梁山好汉之一)引出史进,史进又引出李忠等人,后又引出鲁智深,鲁智深引出林冲,一路发展,正式《天龙八部》结构的前辈。
《天龙八部》在结构上是成功的。分别讲述人物却不见散漫,可谓整体与局部结合的一大亮点。
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天龙八部也是绝对成功的。在这里但说下全书的灵魂人物乔峰。《天龙八部》中乔峰的故事,是典型的悲剧。那样的悲剧,古今中外的小说中并不多见。乔峰从一个丐帮帮主突然跌落到胡狗的境地,之后重重的坎坷际遇纷至沓来,最后悲情自刎。一生之中,尽管有一个弱小却温柔的姑娘阿朱爱过她,最后却死在自己的手中,遗恨一生。乔峰临死之际所说的话完全表达了他的心情。“我乔峰是契丹人,今日却卖国帮助大宋,长于大宋却是契丹人,既不容与大宋,又不容与契丹,天地间竟无我乔峰容身之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悲苦!
乔峰是悲壮的!
我们在读《天龙八部》的时候会奢望得到些什么呢?特别是在文学思想的层面上得到些散漫呢?事实上,很浅。不需要奢望得到很多,仅仅把它当作一部“武侠小说”来读足够了。“侠骨柔情,铁血丹心”这八个字就是我们读《天龙八部》得到的最多,也是够份量的了。若有人硬要使者去汲取更多关于文学思想的成分,那你不妨不读《百年孤独》《浮士德》吧。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七
我很喜欢金庸的小说,金庸一共写了十五部小说,但很可惜在上大学以前都没有时间去好好的欣赏他们,都只是从影视作品中有所了解,更谈不上有什么进一步的思考了。记得那时真正读过的原著好像只有《笑傲江湖》的一部分,不过现在也差不多都忘了。
对于金庸的一部分小说,通过影视作品我多少有所了解,虽然它们与原著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中的主角人物不会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对于《碧血剑》我却是一无所知,影视和原著都没看过,所以现在我选择了先将《碧血剑》好好的看一遍。
全书主要讲述了袁崇焕的幼子袁承志为给父亲报仇,刻苦的练习武功,拜华山的“神剑仙猿”穆人清为师,在华山之巅学习武艺长达十年之久。他博采武林诸家之长,又因机缘偶得武林怪杰“金蛇郎君”夏雪宜的剑学秘籍,学成身法奇诡的蛇剑之术,武艺更加精湛超群。袁承志下山之后,以一身超高的武艺征服了众多武林豪杰,调解了数起武林中的恩怨纠纷,他武艺高超但心性忠厚,至诚待人,深得武林弟兄的崇敬,被拥戴为七省盟主。当时正值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声威大振,势如破竹,袁承志为报父仇杀崇祯皇帝,带领群豪帮助闯王李自成拦劫官银、筹集军资,屡挫官军,并与入侵清兵浴血奋战的故事。
看完后,觉得故事很精彩,但却存在很多迷惑,有好多地方都看不懂。全书主要讲述袁承志,但他的个性却不突出。但是后来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在《碧血剑》中的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和夏雪宜,而袁承志只能说是第三位的主角,全书主要目的是要表现袁崇焕和夏雪宜这两个没有真正出场的人物,只不过这一切都由袁承志来体现了。所以听老师这样一讲,我再细细一想,就觉得明朗多了。
作为书中的第一主角—袁崇焕,对袁承志的生活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以说他是为他的父亲而活的。在他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被杀害了,他是被他父亲手下的人拼命救下来的,这以后他就担起了为父报仇的责任。袁崇焕的手下应松等组织的山宗就是以他为中心的,以他为少主,为将来的报仇做准备。他们除了教他读书外,还负责教他习武,并将他父亲身前的事迹讲给他听,所以从小他的心里就种下了为父报仇的种子。
带这颗种子,袁承志来到了华山,随着师父穆人清学习精深武艺。十年以后,他从华山派艺成下山,他从小种下的种子也发芽长大了,他的性格在这十年也就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其后的故事情节中,他的性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下山后去为他的父亲报仇。但是他所经历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江湖故事,而是一个有关江山社稷的历史演变的故事,以他为父报仇为主线发展故事,而其中很多时候却是为了体现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的存在。袁崇焕是一个为了江山社稷奋不顾身、数十年生命都献身于明王朝、汉民族和中原的苍生百姓,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的英雄,虽然全书中袁崇焕并没有出现过,但是他的身影一直都可以从袁承志身上找到,所以袁崇焕才是真正的主角。袁承志只不过是在袁崇焕的为江山社稷而奋不顾身的故事中充当一个表达的工具。
另外,在读完小说以后,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袁承志和阿九之间那么相爱,但是他却为了青青而放弃了阿九。但是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也就明白了,是夏雪宜对他的影响使他有了这样的决定。
在开始遇到青青时,青青是以男装出现在袁承志的面前的,而那时袁承志却是刚刚下山,未经世事,所以对聪明伶俐的青青很有好感,又加上青青长得很好看,即使男装也很吸引人,所以袁承志对他印象很深。后来袁承志和青青结成了兄弟。又因为后来的某些原因袁承志知道了青青的身世,也是在同一时间青青的母亲温仪死了,在这世上唯一疼爱青青的人死了,而又因为袁承志在偶然中得到了青青的父亲的遗物,也因为他的为人正直和青青对他的喜爱,所以在温仪临死前将青青托付给了袁承志。从这以后青青就和袁承志一起行走江湖,从这以后袁承志对青青担负起了责任。当时袁承志对青青的感情是什么连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直到后来他认识了阿九以后他才真正明白他真正爱的是阿九(作为读者,我们从袁承志在要刺杀崇祯时,因为阿九恳求他不要杀她的父亲,所以他放弃了那个刺杀杀父仇人的绝好机会的这一做法足以看出他对阿九的爱,因为他放弃的是他一直想要达到的目的)。而他对青青的感情就像哥哥对妹妹的感情,是一种责任,而不是爱,但是他对阿九的那种感情却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
但是在他的生命中出现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夏雪宜,除了在武功上面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外,在他的感情生活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夏雪宜是由温仪和何红药的回忆描述出来的,但是他鲜明的个性不得不说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他的感情生活更是其中的主题。夏雪宜真正爱的人是温仪,但他却辜负了爱他的何红药,毁了她的一辈子,不仅使她失去女人最珍贵的美貌,也使她一辈子活在痛苦中。当袁承志知道这一切以后,他在自己的感情方面做了很慎重的思考,袁承志知道青青爱他,同时他也明白他爱的是阿九,但是如果他选择阿九的话,他就会伤害到青青,像夏雪宜伤害何红药一样,那么青青就会像何红药一样痛苦。因为他曾经答应过青青的妈妈,会照顾青青一辈子,因为他的为人善良,所以他得对青青负责,他不能伤害青青。所以最后他放弃了阿九。
正是袁崇焕和夏雪宜这两个在个人品格、精神境界和价值指向上是完全不同的人对袁承志有这样深远的影响,所以袁承志才会有这样的生活,有这样的人生。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八
爱看金庸的小说,是我一大嗜好。闲暇之余,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我都毫不吝啬的拜读了。不求见解,只求好玩。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金庸老先生的.《笑傲江湖》、《鹿鼎记》、《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这四部精典了。
《笑傲江湖》之主人翁令狐冲,《鹿鼎记》之主人翁韦小宝,《天龙八部》之主人翁段誉、萧峰、虚竹,《射雕英雄传》之主人翁郭靖、黄蓉,他们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颇受我喜爱。我觉得,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一种博大精深的蕴含,更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知美。尤其是《天龙八部》一书,其中描绘云南大理茶花,真有一种深临其境的感觉;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写得活灵活现,那“痴了”、“呆了”,描写得逼真而又真切,很是让人为之而沉醉。实话实说,《天龙八部》这部小说我看了好几遍。但是我居然“看不饱”、“看不够”,看了还想再目睹一下,欲罢不能,说来心中自是欢喜之极和热爱之极。
金庸老先生作为“侠之大者”,笔下的文采的确非同一般。在刻画人物方面,不仅出神入化,而且炉火纯青,功力深厚。《射雕英雄传》描写俏黄蓉,栩栩如生、如见其人。而《笑傲江湖》也有独具匠心的风彩。小说主人翁令狐冲,被岳不群逐出师门,饱受凌迫,却屡试奇遇,苦练绝学,终成为一个真正笑傲江湖的大侠,看时不由得为他的传奇经历拍手叫好。书中描写他深爱着自己师妹,也是挚着得很。只是有情人难成眷属,心爱的师妹阴差阳错地嫁给了师弟任平之,让人挽腕叹息。《鹿鼎记》一书更是幽默诙谑,妙趣横生。主人翁韦小宝,街头混混,不学无术。从长大起,这位连亲生父亲都不知道的他充太监、进皇宫、救舵主、成红人,大小通吃,威风八面!此君一兼红花会香主,二兼朝庭命官,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本领发挥得天衣无缝,惟常人所不及。再则艳福不浅,有七个美女相伴,羡煞旁人!……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读来总是让人荡气回旋,爱不释手。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九
金庸的精心杰作我们无不赞叹,然而他的真情更动人心弦。和其他作者的武侠小说一样,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许多优点。我在这里列举一些。
一、宏扬爱国主义精神。《射雕英雄传》中侠客们反抗金国入侵者的战斗,就是爱国的义举。郭靖在襄阳城中,率领全城军民,大战蒙古侵略者,更是保卫祖国的壮举。
二、褒扬锄强扶弱,见义勇为的精神。如《飞狐外传》中,胡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追杀凤天南的举动,就是一种侠义精神。宣扬武侠精神,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主要内容。
三、抒发悲天悯人的情怀。以明教经文为代表。经文是这样说的:“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四、情节引人入胜,结果出读者意料,让读者捧起就放不下,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征服数以亿计的读者的有力武器。其中的《侠客行》和《雪山飞狐》,更是在全书结束的时候,还给读者留下一个悬疑,让读者回味无穷。
五、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打动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郭靖和黄蓉、令狐冲和任盈盈、张无忌和赵敏等的爱情故事,写得令人神往,给人以美的享受。
金庸常在作品中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由爱、恨、憎、厌而起,有憎恨,有喜爱,有同情。憎恨的是谁?是那些追名逐利,残杀同门,为害世界的人,如岳不群、左冷禅、任我行、东方不败等;喜爱的是什么?是隐逸,与世无争,知足的人,像张无忌、令狐冲等;同情的是谁?是狄云、是林平之、是慕容复。他的作品反映时世,描写人性——一个尔虞我诈,互相残杀,互相利用的武林世界。
他的作品有很多伏笔。其中最突出的是独孤求败,此人从未出现,不知年代,不知何人,武林中从未传闻,但他却占了金庸作品一个重要的席位。在《神雕侠侣》中,杨过所得的玄铁剑和剑法就是间接受益于独孤求败,而他找到玄铁剑时所不见的“独孤九剑”剑谱,却原来早已被人拿去,谁知却到了《笑傲江湖》的风清扬那处。金庸的伏笔足见他思虑远到,在小地方创新天地,可见非凡之功,难怪有“金学”,“金庸作品是个宝藏”这句话果然不虚。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十
金庸,一共写了15本武侠小说,它们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将它们名字的首个字提出来,金老作了个联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武侠小说的故事与人物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我觉得啊,那绝对是武侠小说中绝无仅有的巅峰之作。除了故事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人物栩栩如生,包罗万有外,更重要的是其中含有的人生哲理。从我的角度来看,金庸这15本书,告诉了我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出世的思想。萧峰致力于维持辽宋两国的和平,最后自尽而亡;慕容复以复兴燕国为己任,最后重伤而疯;郭靖为元灭金,却被成吉思汗追杀,后来守卫襄阳,一家殉国;杨过险丧性命,杀死蒙古皇帝蒙哥,最后南宋仍然沦亡;韦小宝为大清立功无数,一夜间却由一人下,万人上的韦爵爷沦为流落江湖的亡命之徒;红花会群英浴血奋战,反清复明,最后惨败而归;张无忌领导明教驱逐蒙人,最后被手下朱元璋追杀,只得容身冰火小岛;李岩、袁承志竭尽全力,效忠闯王,最终被闯王猜忌,李岩自刎,袁承志远逃中土,数日后,天下落入大清之手,这些个人要不就是英年丧命,要不就是被迫逃离,或自主或被迫地走上出世的道路。《雪山飞狐》中田归龙及其弟子、宝树、杜希孟等人,《连城诀》中万震山,戚长发,凌退思等人,为了致富天下,算尽心机,最终困死于宝藏中。《射雕英雄传》的欧阳锋,《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左冷禅,《侠客行》中的各派掌门,《倚天屠龙记》中的成昆、周芷若等人,不惜友情亲情,甚至乎自己的健康,只为称霸武林,最后或功败垂成,或死于非命,或郁郁终生。这些人与事,都告诉我,人,不能太执着于争取出类拔萃,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胡斐,狄云,郭靖,令狐冲,石破天,张无忌,这些人没有刻意追求什么,甚至乎不屑于绝世武功,最后却自然地成为受人敬仰的侠之大者。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去发展,去生活,去做每一件事,不要太过于刻意,太过于执着,太过于苛求,不要给自己很高的目标,或许你想要的就会自然降临,就算没有降临,至少你也算是活得洒脱,过得轻松,没有浪费生命,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影响情绪,状态,甚至被压力压得人格扭曲,不但不能获到所想,还会浪费大好光阴,错过身边太多美好,甚至自取灭亡。我说啊,人这一生,太短暂了,不是叫你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但也不必要非得轰轰烈烈,显显赫赫,所谓的成功,不一定就需要名动一时,富甲一方,只要懂得感恩,快乐地活着,多关注身边微小的美好,令自己开心,令自己身边的人开心,那也就算是成功了。一个人一生能做的东西太有限,别想着改变世界,因为一个人永远是微不足道;别总想着拥有更多,而失去已经拥有,因为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差不多的,你去争取其它东西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你会丢掉你现在已经拥有的,而且还不一定能拿到你想要的,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算你真的,耗尽精力,拥有很多,但时间一到,每个人所有的拥有,都随着自身化为烟土而变成浮云。
因此,你在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看到活得最开心,最潇洒的人,绝对不是什么王侯将相,武林盟主,而绝对是好像令狐冲这种鄙视名利,随遇而安的人。令狐冲,可以讲,是我在众多金庸武侠小说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笑傲江湖》一书中,令狐冲大部分时间处于重伤快死的阶段,但全书中,没有感受到令狐冲一丝的悲哀,无论何时何地,他都积极乐观,笑脸相迎,潇洒不羁,真可谓是笑傲江湖。在重伤病危的令狐冲身上,看不到像杨过小龙女般受分离的悲怆,看不到像胡斐萧峰般对报仇的执着,看不到像郭靖陈家洛般对大义的死忠,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与潇洒,生死,仇恨,家国,名利,无一能够给他半点的羁绊。他的生命中,未尝有一刻收到过任何一种事物的羁绊,每一刻,他都是过得那么的愉快与充实。我觉得,他活一天,胜人家活十年。有句话说的好,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你生命的'宽度。令狐冲就是这么一个人。金庸书中,大部分主角,曾经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当经历重大挫折后,不少都走上了令狐冲的道路,像狄云、韦小宝、陈家洛、杨过、石破天、张无忌、袁承志。可以说,金庸书中过半数的主角最后是走上了令狐冲的道路-出世。没有这样做的,像胡斐、萧峰、郭靖,那都是劳碌苦闷大半生,最后来个英年早逝。虽然,金老没有明显地说,但从他对尊儒与尊道的不同人物的不同结局安排,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他更偏向于老子的出世,无为思想。我个人认为,这是最正确的人生观,当然,仅仅是个人主观看法,因为读后感观后感这类的东西,本来就不是用来说真理的,就是用来表达主观思想的。
感悟到这种道家出世,无为的思想,是我读金庸作品集最大的收获,因为这将影响我一生的航标。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十一
这个暑假我在家看了著名作家金庸的《鹿鼎记》,本故事的主人公韦小宝,是扬州妓女韦春花之子,是一个市井人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流氓,可是作者金庸偏偏就把这样一个人物写的如此可爱,他喜欢听说书受说书故事中英雄人物影响,个性颇有义气。
韦小宝是个虚拟的小说人物,按小说推算,小宝应该比康熙小2岁,即出生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小说故事大约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左右结束,小宝28岁。但是近来有人研究原型应该是清朝康熙时代的隆科多,只是隆科多没有小说中的韦小宝幸运。韦小宝的母亲韦春花是一扬州妓院“丽春院”的妓女。韦小宝自小在妓院中长大,为人好赌、好色,骂人、骗人、赌钱作弊更是家常便饭,又有江湖义气,韦小宝并不识字,但韦小宝有很多不同身份:因缘际会进入皇宫认识了康熙皇帝并结为好友,曾做过假太监、御膳房总管、御前侍卫副总管、都统、抚远大将军、通吃伯、通吃侯、鹿鼎公等。
曾代康熙皇帝在少林寺出家,法号晦明,在寺中地位仅次方丈晦聪。
他也是天地会青木堂香主。
也是神龙教白龙使。
因为有义气,他一娶就娶了七个老婆。
后来先后发生了清朝历史中著名的两个事件那就是平三藩和雅克萨之战,这两个事件韦小宝都有份,在按照康熙的'既定战略一路杀去,连连得手,最后“尿射鹿鼎山”,一举将沙俄军队击败,迫使沙俄使臣坐在谈判桌前签定了历史上著名的《尼布楚条约》。
韦小宝取得了军事和外交双重胜利,凯旋而归,封妻荫子,权势与荣华达到顶峰,但不久麻烦又起,康熙命他去剿灭反清的天地会,天地会众弟兄要他继承师父陈近南的遗志,担任总舵主,继续与满清作对为敌,韦小宝眼见忠义难以两全,只有弃官而逃。他打着回乡探母名义,领着七个老婆回到扬州,与母亲韦春花会合,隐姓埋名,择地而居。康熙见韦小宝久不回京,着即派人四处查找,又亲自六下江南寻访。但终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自此世上不复有奇人韦小宝矣。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十二
读了接近四十个小时,终于字斟句酌的读完了这部武侠大师金庸老爷子的封笔之作《鹿鼎记》。读书过程中我我看书评,发现许多人都觉得韦小宝不学无术,满身的不良习气,是个坏人。我却以为不然,正所谓环境决定一个的性格与观念。他出身妓院,并不光彩。可是他并没有自卑,反而还活的绝大多数人都活的精彩与快乐。
并且他很讲义气,很会利用一些语言,细节上的技巧多次助自己化险为夷。我遍读金庸诸部武侠作品,《鹿鼎记》或许并不是其中最出彩的那部,但韦小宝这个角色我却私以为是这些一种人物中最真实,最有灵气,最栩栩如生的一个角色。当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初读时,我甚至想,我家的小孩子以后就把《鹿鼎记》给他当做启蒙读物,他若能学的韦小宝三分的机智与口才,那便是天大的福气,哈哈。
全书自文字狱开篇,奸贼吴之荣靠出卖在自己穷困时扶持了自己一把的老东家庄家少爷,从而获取升官发财的机会。他的行为当真令人咬牙切齿。韦小宝自扬州与茅十八相识,后来机缘巧合来到了北京并且阴差阳错的做了御膳房的小太监小桂子。故事自这里展开,阴险狡诈的海老公并没有戳穿韦小宝的假身份,意图利用他去帮自己去上书房夺取关系到满清江山社稷的《四十二章经》。他每日派韦小宝去赌钱借钱,用以接近在上书房办事的两个小太监。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韦小宝一天去御膳房偷吃东西,却无意中发现御膳房中有一个小太监在里面与人偶发气较量。觉得好笑的他便进入与里面之人比试了几招,结果对方三下五除二的收拾了自己。两人互通了姓名,他叫“小桂子”,他叫“小玄子”。二人约定改日再战,小桂子放出狠话,明天一定把你打趴下。
自此二人当晚都去向各自的师傅讨教几招(海老公和假皇后),用以第二天的比试较量。如此日复一日,小玄子的身份终于还是暴露了,原来他竟是当今皇上康熙,只苦于年纪幼小。总受权臣鳌拜的辖制与掌控。于是他便想练武打败鳌拜,夺回那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在二人的相互沟通与努力下,韦小宝靠着自己的机智与皇帝的假戏真做,兼之鳌拜的傲慢。终于将鳌拜拿下关入了大牢。此后小桂子又帮小玄子拔除了假皇后这一大毒瘤,自此小玄子大权在握。
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的顺风顺水,小桂子在监狱中欲诛杀鳌拜而后快之时,半路却杀出了天地会一伙人。然后小桂子糊里糊涂的来到天地会众人离合之处,莫名其妙的当上了天地会青木堂堂主,并且言不由衷的拜了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天地会一伙欲与小桂子里应外合,“反清复明”,铲除满清皇帝,驱除鞑虏,还我河山。
自此小桂子成了碟中谍,故事越发的精彩纷呈起来。期间小桂子在宫中监管了小郡主沐剑屏,并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房间里又再加入了一个云南沐府的方怡。小桂子左拥右抱,好不快活,三人自此情缘初生。
屋漏偏逢连夜雨,事不凑巧,小桂子在方怡的美色诱惑下,不知不觉的被骗上了当地的犯罪团伙神龙教中。韦小宝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其中斡旋,终于当上了白龙使并得以出岛去办任务。
韦小宝艳福不浅,先后勾搭了七个老婆,分别是沐剑屏,方怡,双儿,建宁公主,阿珂,曾柔,教主夫人苏荃。韦小宝在天地会与朝廷之中的周旋尤为精彩,但奈何天地会棋差一招,会中出了一个叛徒风际中,自然也就一败涂地。若非韦小宝以身犯险,冒着被康熙杀头的危险救得天地会众人逃过一劫。
金庸老爷子的封笔之作,较之别的武侠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已经不再神功盖世,系天下苍生于己任。他不学无术,满口谎话,骗的江湖朝廷众人云里雾里,真假难辨。他胆小,他更多的想的是自己,他为了夺得姑娘欢心甚至不择手段。可是他也义薄云天,敢于多次舍生取义,于千钧一发之际多次救得康熙姓名。自己在宫里地位如日中天之时他又为了救天地会众人不惜抛下荣华富贵,冒着杀头的风险成功助天地会诸人逃出了生天。他不是大侠,却是活脱脱的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一个大写的人。
他的缺点令许多人嗤之以鼻,以至于许多人只看到了他的缺点,却全然忘了他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优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也即人性的弱点。这本书的写法之独特,切入视角之巧妙,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出彩的心理学书籍或者说话的艺术又或者人性的弱点去读,当真会受益匪浅。
这本小说可以算作武侠小说当中的一朵奇葩,甚至已经超脱了武侠小说的范畴,可以归入名著历史类小说,虽不能与《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并驾齐驱,但与其他近现代小说比来,却也独出心裁,别具一格,比之大多数国外名著小说,那也高出一筹。
金庸武侠最终还是像朝廷妥协了,这是我在别的期刊文摘上看到的一句话。这句话我不置可否。金庸武侠是不是真的像朝廷妥协了?江湖是不是败给了朝廷,我认为不然。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时事造就英雄。当时天下大乱,群雄涿鹿,故事自然精彩纷呈。那么多的英雄好汉你方唱罢我登场,彼此之间斗智斗勇,自然传为千古绝唱。
哪里就有大侠,有一士应运而生。
正如《超兽武装》的一句台词:超兽战士从来就没有固定的阵营,超兽战士不过是维持宇宙的天平,哪一边是弱者,自己便帮助哪一方,故而阴阳交泰,乾坤祥和。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十三
《鹿鼎记》读后感,可爱的市井人物,对历史的嘲讽,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鹿鼎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难听地说,鹿鼎记是一部“厚黑学”,好听地说,鹿鼎记是一部人际关系百科全书。
无论如何,它都可以说是最不像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也是最真实的武侠小 说。
或许正因为它的真实,金庸不敢给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太离奇的武功,康熙鳌拜自然只是摔跤厉害,吴三桂郑克双塽罗刹公主没有了军队就只能任人宰割, 有点武功的当然都是虚构人物,如陈近南神龙教主之流,但比起乔峰慕容这点武功实在是稀疏平常。
韦小宝的智慧,平淡地说,就集中在“平衡”两字,他能平衡好自己的各种身份,不会相互之间冲突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而他利用各种身份,互惠互利,一次达到多个目标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而他之所以能平衡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对“上司”他能充分拿捏喜好。
陈近南是大义凛然的人,韦小宝对他怀着如对父亲的尊敬,所以在陈近南面前他既有孺子可教的姿态,也有紧尊师命的精神,这最能满足陈近南这种有理想,渴望影响别人的人“济世”的心理诉求,所以也深得陈近南的信任。
而康熙则不一样,平时养尊处优,万人之上,缺少的是一个能和自己没有拘束和羁绊的知心朋友,而韦小宝正是抓住康熙这种心理,无所忌言,直话笑话粗话都能讨 康熙欢心;而且康熙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他的很多想法与世俗不同,这些想法他既希望得到旁人的承认又不敢轻易透露给别人,于是韦小宝就占了便宜,甭管他懂 不懂,每次他都和康熙一个鼻孔出气,拍马屁又拍到康熙的心窝里,再加上他又确实办事得力,总不会让康熙失望,所以能得到康熙的兄弟般的友谊。
洪教主也是韦小宝的上司,但韦小宝对他更多的是利用而毫无感情,再加上他又爱慕虚荣喜欢听吹捧的话,所以韦小宝只需要脸皮厚地海夸几句,也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在我看来,如果韦小宝最后一定要选一个效忠的人而抛弃其他,康熙还是最好的选择,不但因为康熙最能给他优厚的生活条件,更因为康熙是能理解他真的把他当兄 弟的人,起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康熙都不是因为韦小宝有利用价值才与他结交,这是陈近南也无法相比的。
跟着又能让你有米吃,又能跟你肝胆相照的老大走,何 乐而不为呢?可是韦小宝无论怎么唯利是图老奸巨滑,他都毕竟是有底线的人,让他死忠康熙他当然是千百个愿意,但前提是不出卖朋友。
可话又说回来,也正是因 为这种原因他才能保持各种身份,完成各种任务,说不定要是他真的背叛其他的人而向康熙投降,康熙反而会对他厌倦了。
对朋友和下属,他也能因人施诱。
茅十八是除了康熙以外唯一一个不因为韦小宝的任何身份而与他结交的人,对这种热心肠的人,韦小宝也是最讲义气最真诚的。
而对一些同样直心肠的下属,比如吴三桂的几个旧部,韦小宝也打感情牌,所以得到了他们的敬重和死忠。
相比较,多隆、索额图这些朝廷里的人就要单纯很多,这些人里没有一个不是因为韦小宝是皇上身边的红人而毕恭毕敬的,而韦小宝一方面在得宠以后也不显示出盛 气凌人的姿态,经常慷慨地用大量金钱巴结身边的同僚和下属,在官场留下一个“哥们”的好名声,另一方面又对他们有所防范,不动真感情,利用他们贪心、怕事 的心理,这也是韦小宝能轻松办事,少有阻拦的原因之一。
对待这些重利的人,韦小宝使用的当然也是利益这把利剑。
而神龙教的人又稍有不同,他们为韦小宝办事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对洪教主的畏惧,所以韦小宝一方面建立起自己深得洪教主信任,并且经常把洪教主搬出来吓唬他 们,另一方面时刻揣摩神龙教复杂的内部关系,掌握信息源的优势,经常拿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吓唬他们,神龙教的人只能对他唯唯诺诺。
对少林寺里的痴僧韦小宝也有一套本领,故弄玄虚,用看似高超的本领迷惑人,也能引起这些顽固而又只认本领的人的尊敬。
不能不提的还有他的一帮老婆,韦小宝绝对不属于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类型,可是他却能紧紧抓住女人的心,一方面他的`甜言蜜语当然起了作用,另一方面他对她们没心没肺的真诚,保护甚至是牺牲,更是感动了她们的所有人。
对敌人他也不是一概而论。
对刘师哥、吴知县这样本来就让韦小宝厌恶,而又没有什么后台的人,韦小宝当然是把他们往死里踩,落井下石,无所顾忌,毫不留情。
对鳌拜这种眼里根本就没有自己,又穷凶极恶的人,韦小宝则先是低调,尽量不引起注意,真正要动手的时候也是让康熙和其他打手暴露在矛盾正面,等鳌拜疲于应 付的时候才被后来一刀,这样既能神不知鬼不觉得以自保,又能除掉眼中钉,甚至还把自己包装成“救世主”,可见杀鳌拜既是韦小宝的成名作,也是最值得他得意 的代表作。
对吴三桂这种表面毕恭毕敬,背后想着暗算你的人,韦小宝首先是坚定立场,树立起自己大义凛然必是汉奸的光辉形象,让对方出遇道德劣势,为千夫所指,然后和 对方斗智斗勇,防范对方暗算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栽赃,嫁祸,暗算,无所不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然,光从博弈来看韦小宝并不是吴三桂的对手,但他利 用自己的道德优势赢得康熙、天地会、沐王府等等的支持,吴三桂并不是死于韦小宝之手,而是众叛亲离的结果。
而对郑克爽这种恨之入骨,但又有一些后台不能贸然下手的人,韦小宝采取的则是借刀杀人,“软刀子”杀人的方法,自己不能动手的,就借别人的手除之而后快, 又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能动手杀的,就用各种手段折磨对方,让对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跪地求饶,这种手段更高明更痛快。
近来,复读金庸名著《鹿鼎记》。
偶生一丝感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反对香港回归,破坏祖国统一;
该书第五十回写道:顾炎武等文人为了恢复大明江山,劝韦小宝反清复明当皇帝。
韦小宝却认为不管满人还是汉人当皇帝,只要老百姓日子过得好就行了,不愿意当皇帝。
在韦小宝回忆自己与康熙皇帝就“满人和汉人谁当皇帝好”的问题进行讨论时,金庸这样写道:
……康熙又叹了一口气,抬起头来,出神半晌,缓缓的道:“我做中国皇帝,虽然说不上什么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那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刹又不敢来犯边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韦小宝乘机说道:“是啊。
小皇帝说,他虽然不是鸟生鱼汤,但跟明朝那些皇帝比较,也不见得差劲了。
说不定还好些。
他做皇帝,天下百姓的日子,就过得比明朝的时候好。
兄弟没学问,没见识,也不知道他的这些话对不对?”
顾、查、黄、吕四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想起了明朝各朝的皇帝,自开国的明太祖直至末代的崇祯,若不是残忍暴虐,便是昏庸糊涂,有那一个及得上康熙?他四人是当代大儒,熟知史事,不愿抹煞了良心说话,不由得都默默点头。
而大陆正在搞文化大革命,人均gdp比英国稍稍低了一点儿。
金庸在小说中借韦小宝和康熙之口宣扬:“只要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管满清鞑子还是朱明当皇帝都无所谓”的反动思想,变相的在香港广大干部群众中间散布反对香港回归、有奶便是娘的汉奸思想。
英国人再怎么富裕,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始终是鞑子(盎克鲁-撒克逊族),大陆经济上虽说稍稍差了一点点,但毛泽东同志终归是汉族。
金庸不仅把英国女王吹捧为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还用“自开国的明太祖直至末代的崇祯”来影射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博古、张闻天、毛主席……等党的历届领导人,“若不是残忍暴虐,便是昏庸糊涂”,简直是太疯狂了。
所以,康熙和韦小宝的汉奸言论是十分错误的,从表面上看,韦小宝等人似乎是在宣扬“黑猫白猫论”。
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是在书中散播“主权换治权”、“香港回归将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等陈词滥调。
二、影射领袖家庭,诅咒党和政府;
1.书中描写:神龙教教主洪天通,武艺高深莫测,他自制豹胎易筋丸等毒药,教众闻之色变,成为臣服部属的有力工具。
这是明显是隐射毛主席雄才大略,通过延安整风,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全党上下令行禁止,都服从毛主席的领导,带领全党打败了国民反动派,夺取了全国的胜利。
2.书中写:神龙教以教主为首,下设青、黄、赤、白、黑五门,分别由五龙使执掌。
每一名掌门使统率数十名老兄弟,一百名少年,数百名寻常教众。
创教初期,掌门使都是教中立有大功的高手宿将担任,但教主近来全力提拔新秀,往往二十岁左右之人,便担任仅次于掌门使的要职……。
教主的信物是五龙令,见五龙令如见教主。
这分明是在隐射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把解放军分为东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五支部队,分别由林彪、邓小平、彭德怀、陈毅、聂荣臻同志担任主要负责人。
文革后期,王洪文38岁担任中央副主席,倪志福40岁任北京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吴桂贤37岁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毛主席说过的话被称为“最高指示”,见了毛主席的指示如同见了毛主席,都必须服从,不得违抗。
3.书中写教主洪天通在神龙教内大搞个人崇拜,教众忠字当头,一见到教主便都要高呼:“洪教主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叛教者则被推入蛇窟。
这公然隐射文革期间红卫兵见了毛主席都要喊:“敬祝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寿无疆!”的口号,凡是反对文革者(比如刘少奇)都被打入死牢,迫害致死。
4.书中写神龙教主洪安通特别喜欢听奉承、拍马的话,不喜欢听逆耳忠言。
这也是在影射毛主席喜欢林彪“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厌恶彭德怀上书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错误。
5.书中写:洪天通强迫年轻女子苏荃嫁给他,但又不能在性生活上满足她的需要,因此而对她更加迷恋,对苏荃百般宠爱,言听计从。
苏荃在教内的地位超过了许多创教老臣,教众见了苏荃如同见了教主一般。
这是公开隐射毛主席在文革中对江青的意见比较重视,任命江青为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代理组长、政治局委员,她经常对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老革命家随便辱骂,很多老同志都不敢顶撞江青。
还隐射毛主席年龄大了,在性生活中不能满足江青、和江青分居,所以百般娇惯江青。
6.书中写道:神龙教教徒为糊弄教主而伪造的《天书》中有一句“吐故纳新”。
教主洪天通在夫人苏荃的唆使下大力发展少年教众,残酷迫害黑龙使张淡月等老一辈掌门使。
金庸在书中写到:“黑龙使叹了口气,颤巍巍的站起身来,说道:‘吐故纳新,我们老人,原该死了。’”
这是直接隐射毛主席的语录:“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
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
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后来,全国还开展了一次以“吐故纳新”为方针的整党运动,大量发展了许多年轻的党员干部,清除了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人”、“废料”。
7.书中还写:洪安通为了占领中原,暗中勾结盘踞在雅克萨城的沙俄军官,接受罗刹国沙皇的赐封,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
洪教主对雅克萨高里津总督献计:罗刹国若从辽东进攻,路程既远,沿途清兵防守又严,不如从海道在天津登陆,以火器大炮直攻北京,当可比吴三桂先取北京。
那总督大喜,连称妙计,说:“洪教主如此忠心,将来一定划出中国几省,立他为王。”洪教主连连称谢。
这是隐射毛主席为了和国民争夺天下,借助了苏联红军和斯大林的力量帮助接收、占领东北,发动辽沈战役。
还恶毒攻击新中国“一边倒”的革命外交路线。
8.后来,神龙岛被韦小宝率水师攻破后,神龙教教众星散,最后洪教主与少数追随者自相残杀,同归于尽。
9.书中写到:白龙使钟志灵因为不满教主夫人苏荃屡屡诛杀许多创教老臣,冒死顶撞苏荃。
苏荃便要杀他,钟志灵怒叫:“杀我姓钟的一人,自然不打紧。
就只怕如此杀害忠良,诛戮功臣,神龙教的基业,要毁于夫人一人之手。”洪夫人道:“很好,很好,唉,我倦得很。”这几个字说得懒洋洋的,哪知道竟是下令杀人的暗号。
站在钟志灵身周的七名白衣少年一听,长剑同时挺出,一齐刺入钟志灵身子。
七剑拔出,他身上射出七股血箭,溅得七名白衣少年衣衫全是鲜血,倒地而死。
七名少年退到廊下,行动甚是整齐。
教中老兄弟都知白龙使钟志灵武功甚高,但七剑齐至,竟无丝毫抗御之力。
足见这七名少年为了今日在厅中刺这一剑,事先曾得教主指点,又已不知练了多少遍,实已到了熟极而流的地步,无不心下栗栗。
这明显是影射毛主席在文革中频频利用江青之手除掉许多战功赫赫的老干部,凡是敢于公开顶撞江青的人(比如林彪、陶铸、黄永胜、邓小平等)都被整得很惨。
比如,总参谋长黄永胜被逮捕时懊悔地说:“主席是用江青的,不是用我们的。”
10.金庸在书中借韦小宝、茅十八和茶馆说书先生等人之口反复宣扬“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的口号,还把陈近南描写成一位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正人君子,他不仅是天地会的创始人兼总舵主,而且做事光明磊落,从不暗箭伤人,誓死效忠于台湾的郑王爷,以“反清复明”为人生目标,精通凝血神爪。
就连一生把说谎话当饭吃的韦小宝,都不敢在陈近南面前说假话。
的确,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他所创立的国民(同盟会)也曾经为推翻清朝立过一些功劳。
但是金庸如此明目张胆的用陈近南的正直来反衬洪天通的邪恶。
分明是赤裸裸的通过孙中山、国民的功劳,来贬低毛主席、共产党的功勋。
在《鹿鼎记》中有两种很厉害的功夫,分别是凝血神爪和化骨绵掌。
凡是中了“凝血神爪”的人,三天后全身血液会慢慢凝结,变成了浆糊一般,无药可治。
要想治疗,不可丝毫运劲化解,必须在泥地掘个洞穴,全身埋在其中,只露出口鼻呼吸,每日埋四个时辰,共须掩埋七天,便无后患。
被化骨绵掌击中的人,则脏腑破裂,惨不堪言,再无救治。
刚刚去世时尸体完好如初,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掌力发作,尸体全身骨貉会其软如绵,处处寸断。
九难师太教假太后毛东珠化解化骨绵掌的方法是:每日朝、午、晚拍击树木各三次,连拍九九八十一日,或许可将体内中‘化骨绵掌’的阴毒掌力散出。
但是从今以后,只要一运内力,出手伤人,全身骨骼立即寸断,谁也救不了。
众所周知,历史上国民亲美、我党亲苏,金庸便故意通过暗示、借代等拙劣的文学伎俩让读者一读到神龙教教徒使用化骨棉掌就觉得阴森可怖,背心发麻;一读到陈近南使用凝血神爪却觉得是正派功夫。
把美国的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度吹捧为凝血神爪,把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制度贬低为化骨绵掌。
金庸认为,要想消除美国的影响,除非埋入土内(死亡),要想解除化骨绵掌的毒性必须每天拍树三次(“拍树”是“批苏”的谐音)。
11.金庸还在书中写到:韦小宝奉康熙皇帝之命到五台山找到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托韦小宝带话给康熙说:“你跟他说,要天下太平, ‘永不加赋’四字,务须牢牢紧记。
他能做到这四字,便是对我好,我便心中欢喜。”
不仅如此,金庸还写到:当韦小宝向崇祯皇帝的女儿九难师太(长平公主)述说康熙施行“永不加赋”的情形时,“长平公主浑身一震,全身仿佛被抽去了脊梁骨一般,迟疑道:‘鞑子皇帝当真说过要永不加赋,善待百姓么?’韦小宝点头道:‘我每天都跟在皇帝身边,自然是知道的,这等大事,我又何必骗你,你是出家人,想来心肠也是极好的,你愿意看着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尸横遍野,还是愿意看到清平盛世,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长平公主长叹一声,道:‘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若是鞑子皇帝真能为天下百姓着想,明朝也好,清朝也罢,又何必强求!’说罢,脚下一软,坐倒在地上。”
金庸妄图通过宣扬“永不加赋”来诋毁我国实施的“统购统销”“一平二调”“割资本主义尾巴”“大跃进”和“上山下乡”等经济政策,进而无耻的吹捧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实行的“抵垒政策”“公共屋邨”“十年房屋计划” “居者有其屋计划”和“杨慕琦计划”等反动手段,妄图迫使广大香港人民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永远心甘情愿接受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奴役、剥削和压迫。
纵观全书:金庸这厮极尽歪曲污蔑之能事,大肆隐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其目的之刁毒,手段之毒辣,用心之险恶,实乃旷古未闻、万分反动、罄竹难书!
三、肆意胡编乱造,严重歪曲历史。
金庸不仅隐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还任意篡改历史,胡编乱造。
比如说:
1.书中写:康熙年间,天地会由郑成功创立,总舵主陈近南领导,韦小宝担任青木堂香主。
这简直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据史料记载:天地会是乾隆二十六年才由僧人万云龙(洪二和尚,万提喜)创立,主要活动于清朝乾隆、嘉庆期间。
2.书中写:韦小宝母亲韦春芳工作的丽春院位于“瘦西湖畔鸣玉坊”。
但据史料记载:瘦西湖原本是由扬州历代盐商斥资兴建,康熙年间名叫“保障湖”,乾隆年间方才逐渐成型。
金庸这样肆意歪曲历史,使许多人都误认为早在康熙年间“保障湖”就叫“瘦西湖”了。
3.书中说:建宁公主是神龙教徒瘦头陀与前明将领毛文龙之女毛东珠(假太后)所生的女儿。
是顺治皇帝的女儿,康熙皇帝的妹妹。
据清廷内务府收藏的《皇室·玉牒》记载:建宁公主(1641—1703)明明是清太宗皇太极与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所生的女儿,顺治皇帝的妹妹,康熙皇帝的姑姑。
于顺治十年(1653)13岁时下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而金庸不但把建宁公主的父母弄错,连她的辈分都给篡改了,此类史学“硬伤”比比皆是,流毒甚广。
四、大肆抄袭古人,情节多处雷同。
1.韦小宝从海大富的药箱内偷得化尸粉,只须将化尸粉倾倒于尸体之上,便可将尸体化成一滩血水。
这明显是抄袭了宋代小说家吴淑的《江淮异人录》之《洪州书生》和清代小说家唐芸洲的《七剑十三侠》之《一枝梅》中的情节。
2.韦小宝到五台山清凉寺以布施的名义要求见全寺所有僧人,以便暗中寻访老皇上(顺治)。
则是抄袭清末文学家石玉昆的《七侠五义》中丞相王芑于开封大相国寺寻访包拯的情节。
金庸这厮的拙劣手法,表面上看是“化用”,其实就是“抄袭”。
可怜天下多少痴心的读者都被这老家伙给迷惑住了,不能自拔。
五、一贯反动嘴脸,终于充分暴露。
金庸这厮不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反华反x,改革开放以后依旧恶习不改。
尤其是在1989年,中央果断平息六四动乱,公布了赵紫x等人分裂党、支持动乱的错误后。
金庸作为香港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不但不拥护中央决定,反而不经中央批准就擅自辞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职务,并且大肆发表反动言论,公开诽谤中央领导同志,恶毒攻击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歌颂参加动乱的暴徒们的反革命罪行。
不仅如此,他还于1996年公开投敌,成为香港境内臭名昭著的反x组织——“香港民主党”筹委会成员。
公开暴露了其一贯反x、反华、反革命的丑恶嘴脸。
这个暑假我在家看了著名作家金庸的《鹿鼎记》,本故事的主人公韦小宝,是扬州妓x韦春花之子,是一个市井人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流氓,可是作者金庸偏偏就把这样一个人物写的如此可爱,他喜欢听说书受说书故事中英雄人物影响,个性颇有义气。
韦小宝是个虚拟的小说人物,按小说推算,小宝应该比康熙小2岁,即出生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小说故事大约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左右结束,小宝28岁。
但是近来有人研究原型应该是清朝康熙时代的隆科多,只是隆科多没有小说中的韦小宝幸运。
韦小宝的母亲韦春花是一扬州妓院“丽春院”的妓x。
韦小宝自小在妓院中长大,为人好赌、好色,骂人、骗人、赌钱作弊更是家常便饭,又有江湖义气,韦小宝并不识字,但韦小宝有很多不同身份:因缘际会进入皇宫认识了康熙皇帝并结为好友,曾做过假太监、御膳房总管、御前侍卫副总管、都统、抚远大将军、通吃伯、通吃侯、鹿鼎公等。
曾代康熙皇帝在少林寺出家,法号晦明,在寺中地位仅次方丈晦聪。
他也是天地会青木堂香主。
也是神龙教白龙使。
因为有义气,他一娶就娶了七个老婆。
后来先后发生了清朝历史中著名的两个事件那就是平三藩和雅克萨之战,这两个事件韦小宝都有份,在按照康熙的既定战略一路杀去,连连得手,最后“尿射鹿鼎山”,一举将沙俄军队击败,迫使沙俄使臣坐在谈判桌前签定了历史上著名的《尼布楚条约》。
韦小宝取得了军事和外交双重胜利,凯旋而归,封妻荫子,权势与荣华达到顶峰,但不久麻烦又起,康熙命他去剿灭反清的天地会,天地会众弟兄要他继承师父陈近南的遗志,担任总舵主,继续与满清作对为敌,韦小宝眼见忠义难以两全,只有弃官而逃。
他打着回乡探母名义,领着七个老婆回到扬州,与母亲韦春花会合,隐姓埋名,择地而居。
康熙见韦小宝久不回京,着即派人四处查找,又亲自六下江南寻访。
但终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自此世上不复有奇人韦小宝矣。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十四
作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封笔之作,本书是本很特殊的作品,与金庸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书名:《鹿鼎记》更是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取自逐鹿中原,问鼎中原。
本书的特殊之处便在于其主人公,他完全颠覆了金庸先前笔下所创造过的大侠!不是《射雕英雄传》中憨厚、老实的郭靖,不是《神雕侠侣》中用情专一的杨过……韦小宝武功平平,且为人贪财、好色、好赌、怕死,妓院出生的他,几乎包罗了清朝社会中最底层流氓的所有陋习!更是与“侠”字南辕北辙。
可是,金庸却以他来结束自己的武侠写作生涯,更偏心地赐予他可称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运气。
被茅十八带入皇宫的他,被收入海公公门下,却逃过惨酷的宫刑。又在无意间结识了千古一帝——康熙。二人心心相吸,更是结为兄弟!此后,韦小宝除熬拜、除吴三桂……一路建立功勋,也一路搜刮钱财,从一个小太监竟升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鹿鼎公。以大量的笔墨讽刺了清朝腐败、昏庸的官风。
然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韦小宝与他的七为老婆。
几乎一无是处的韦小宝所获得的荣誉与艳福,一举超越之前所有正直且武艺超群的大侠。
这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犹如超自然现象的运气吗?
更因为他有一个道德底线,对于外人他可以如地痞流氓般可恶,可一但关乎兄弟、亲人之时,他总会放弃自前所有的陋习。因为仗义,他总是在天地会与清朝朝廷间两难!最后,不得不归隐山林。
然而,书中其余之人尽是些伪君子型的人物,一但涉及利害关系便会凶象必露。书中,郑克塽如是,吴应熊亦是如是。比起小宝的“真”而言,更要遭人厌恶百倍不只。
金庸便以如此另类的方式,以笔下最后一位英雄,深入人心地诠释了“武侠”二字。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保有人最真的外表。更应拥有一条明确的道德底线。
我们做不到如郭靖、杨过那般,可是高于韦小宝却是很容易的!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十五
韦小宝娶了七个老婆,有的人是自愿的,而有的人是被其他因素所迫而归顺小宝的。可能其中最典型的一个“被迫”的案例就是阿珂了,但有没有人想过如果阿珂嫁给了郑克塽,他也不会给阿珂好果子吃的,毕竟阿珂怀的是小宝的孩子。阿珂最终回到小宝的身边,大概也是一个最好的归宿了。
当韦小宝最终决定“告老还乡”,与家人儿女共享天伦之乐时,我的紧着心也终于松了下来。韦小宝能活下去已经是我最大的期望了,毕竟,小宝经历了那么多生死之事却都保全了性命,真是三世修来的福分。
《鹿鼎记》作为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小宝的结局可能也包含着金庸也将要退出笔坛,告老还乡了。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十六
1、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奈河桥。
2、要避免一见钟情的沉沦,记得不要看她第一眼。
3、败笔很多,胜笔没多少!
4、大丈夫一言即出,就什么马也难追了。
5、我今生娶不到你,我就是乌龟王八蛋!啊不,再多加一个蛋,乌龟王九蛋!
6、婚姻大多数时候和爱情无关。
7、老皇帝,俗话说,救人三命盛造三七二十一级浮屠!
8、果然是出淤泥而不臭。
9、你爷爷的,我喜欢的女子都要我帮她救心上人,找一次我做心上人,不做心下人行不行?贱骨头。
10、大家同坐一条船,正所谓富贵又团圆啊。
11、恋爱不能抓大放小,应该大小通吃。最好是确定一个主攻点,其余攻击点也不能松懈。
12、举一反三?为什么不反四反五?
13、打得他爷爷都不认得他!
14、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喇嘛即是和尚,和尚即是喇嘛。
15、为皇上鞠躬尽瘁,死后变成椅子。
16、皮肤好光好滑,摸一下。(奸笑)。
17、在这样春光明媚的郊外,是时候做首诗了,(开始摇头晃脑的念)人间在世,三寸金莲,什么什么什么。恩!好诗!好诗!
18、现在大家是同坐一条船,同舟共“挤”嘛!
19、北风如刀,满地冰霜。江南近海滨的一条大路上,一队清兵手执刀枪,押着七辆囚车,冲风冒寒,向北而行。
20、好!英雄所见全中!
21、害我的都是女人,叮我的都是蚊子。
22、做人要能瞎蒙,就瞎蒙,生活尽量放轻松。
23、书到用时方恨少,肉到肥时方恨多。
24、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这一生一世,便是上刀山,下油锅,千刀万剐。满门抄斩,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男盗女娼,绝子绝孙,天打雷劈,满身长上一千零一个大疔疮,我也非娶你不可。
25、鳌少保,皇上经常夸您的丰功伟绩,风度翩翩,风韵犹存。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十七
前几天爸爸终于把《鹿鼎记》五本都借回来了,看书到一半时因过节而停止,那心里真是全想着它啊,弄得我是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啊。终于昨天看完了,可以踏实了。
整部书的主角就只有一个人——韦小宝。韦小宝出身于扬州丽春院中,不知道父亲是谁,直到书的最后,金庸还将此作为一个迷留给了读者。韦小宝字认得不超过七个,却做了一等侯,娶了七个漂亮的老婆,看起来这不是一个运气的问题。
在躲避母亲的棍棒时,他碰到了茅十八,与茅十八一起时遇到了海老公、九难师太、庄家三少奶奶、康熙等,每个人与韦小宝的相遇都是偶然的,而正是这些偶然才使韦小宝有了后面的结果。韦小宝出生在妓院中,使他从小便油嘴滑舌,这虽不一定是优点,但若没有这一点,恐怕他早就死了。危急关头他总能说到别人的要害,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看着看着《鹿鼎记》,总觉得里面的神龙教有些像《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即魔教)。首先,他们见到教主都要齐念奉承话,教主听了很喜欢。其次,教中都是当年立功的人渐渐被害,年轻人渐渐得宠,一点区别是东方不败只宠一个人。第三,有一个貌美如花的次要领导人,即魔教圣姑任盈盈和教主夫人苏荃。第四,神龙教洪教主虽与夫人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而东方不败则是更甚一筹,彻底变成了公公。第五,神龙教和日月神教都是靠给属下服毒来保证他们的忠心,而且都是一年要服一次解药。所以综上所述,神龙教与日月神教简直是一样的啊。
咦,好像我在玩“连连看”游戏啊?好吧,就先写到这里啦。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十八
我把鹿鼎记给看完了,还好,回学校不用老是看金庸他老人家的小说了,看他的小说简直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了就想地直看下去,连我自己也是没办法的,但是老是看他的小说也不行啊,还是得多好史书才行,我想我到时候应该是教书的,如果看的书太少,现在的小孩我也对付不了了,那可就丢大发了。鹿鼎记写的主人公是韦小宝,他不学有术,骗人更是学了似的。无中生有的事情也能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他骗过了神龙教的教主、骗过了皇上、骗过了天地会的人等等。不过总的说来他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对待师傅和康熙还是没有大义上的欺骗的。这人的运气那真是好的没话说了,什么好事都让他给遇上了,不当然这都是金庸安排有方,同时他的生死关头也着实不少。到最后弄得谁都想杀他了,他就啥都不干了,自己跑到云南去了。
他七个老婆双儿、沐剑屏、方怡、建宁公主、阿珂、曾柔、苏荃个个都是漂亮可人的,而且他老婆的来历个个都不小,按说如果不是他,这七个人是怎么也聚不到一块的。双儿是庄家人送给他的一个小丫头,不过对他最是真心,为了他可以连命都不要的,当然韦小宝也是最喜欢他,他想如果他死了谁会跟着同去呢?他是这样说的“双儿是肯定会跟着去的,公主是肯定恕不奉陪的,其他的五个怕都要赌一赌,方怡是会作弊的……沐剑屏是明朝沐王府的小郡主,年龄最小,什么事都不大懂,最是天真可爱,不过对韦小宝到是挺好的,没有方怡那么坏,韦小宝也挺喜欢她的;方怡也是沐王府的,她喜欢的人是她的刘师哥刘一舟,不过这人人品有点问题,不是好人,连韦小宝都不如,方怡骗过韦小宝两次,韦小宝还是让她做自己老婆,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不过也是情有可原吧,方怡是受了神龙教的挟持;建宁公主是在去云南的路上跟韦小宝乱搞的,她是一个奇怪的人,因为韦小宝敢打她而喜欢上他的,是个受虐狂,同时她也特别喜欢打韦小宝,也是一个施虐狂,后来由于苏荃的警告而不敢打韦小宝了,不知道是不是我有点同情这个公主,总觉得她也是一个好人,对韦小宝也不错,她不是康熙的真妹子,而是毛珍珠的女儿,而毛珍珠是神龙教的,所以后来真太后对她很不怎么样(当然这也不能怪太后),我觉得一个在宫里长大的公主能够对韦小宝那样就行了,不能寻她苛求;阿珂是陈圆圆和李自成的女儿,她一直喜欢的都是郑克爽,自从韦小宝冒犯她之后她一直想的就是杀了韦小宝,但那次在丽春院韦小宝把她们七个乱搞一通之后,阿珂竟然怀上了韦小宝的孩子,从此便开始向着韦小宝了,这也是怪事;曾柔是王屋山上明朝的一干反叛人中的一个,长得漂亮,被韦小宝看上了,她在鹿鼎记里的戏并不多,不过肯定是个好人,她能看上韦小宝也确实是件怪事,韦小宝能够娶到七个老婆主要是靠那次在丽春院乱搞了,艳福确实是不浅了;苏荃是神龙教的教主夫人,长得特别漂亮,应该就是比阿珂差点了,她嫁给韦小宝应该也是因为丽春院那次事故了,韦小宝一见到她就拼命赞她长得漂亮,我估计女的应该都喜欢别人说她长得漂亮的,何况她确实长得很漂亮呢!总的说来,自愿嫁给韦小宝的应该只有双儿和建宁公主,不过如果只有她们俩,双儿人太好,肯定会让建宁欺负,韦小宝也得让她欺负,幸好有个苏荃来制约一下了。
这本书的主角是韦小宝,但是真正的英雄应该是康熙,虽然陈近南也不错,但是他那样不识时务,明知道反清复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一生却都在为这件事奔波,最好死在郑克爽那小人手里,还告诉韦小宝不能报仇,不能对不起国姓爷,这样就是愚忠了,当然他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待韦小宝也好得很,韦小宝只不敢欺骗他,觉得在他面前说谎话太累,不如全部都说真话。康熙就不一样了,韦小宝做的事他都知道,但是也没有要他的命,我想韦小宝算是他唯一的朋友了,他舍不得杀他,不然的话韦小宝早就死了。因为只有康熙要杀他,他逃走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康熙掌握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他也了解韦小宝的性格和脾气,逃不了。同时康熙在书中确实是个好皇帝,想着的都是为国为民。和梁羽生在《七剑下天山》中把康熙写成那样有天壤之别了。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十九
一口气看完了《射雕英雄传》和《鹿鼎记》,只觉畅快淋漓之极。仔细一想,两部小说主角性格差异如此之大,前后比较之下,更觉韦小宝之滑头、狡诈,与郭靖的忠厚老实,实在是天壤之别。但也正因如此,我更喜欢韦小宝。
他可能连英雄都算不上,与金庸其它小说的主人公相比,虽然都是男性,生长在一个风声血雨的江湖之上,但他坏生怕死、奸诈狡猾、不学无术、气量狭窄、见风使舵……总之英雄好汉所应有的一切品德他都没有,只有那一张油嘴滑舌的嘴巴,让他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有一席之地,其他,不值一提。
正因为韦小宝如此品格,初看《鹿鼎记》之人不免抑郁不已,看着他一见到强敌转身便跑,或是大声叫饶,总是觉得世上窝囊之人无过与此;看到他一见上级的面便阿谀奉承,马屁拍的十足,而一见到官位比他低下的人便甩出大帽子来压人,一副坏官污吏的模样,不禁感叹这人竟如此势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还有他那引以为豪的甜言蜜语,以及成篇成篇的大话,让你晕头转向,不知何时在暗地里被他刺一刀,那更是他的特长。这样一个人,注定是不能成为武侠小说主角的。
而他的出现,就注定是一个异数。尽管平时你绝对看不到他有良心,但危急关头却又发现他还是有一丁点的,当皇上命他去铲除天地会逆贼时,他虽设法逃脱,但关键时候却冒死救友,不惜违抗圣旨,也不肯出卖朋友;而当天地会众人逼他去行刺皇上时,他又顾全对皇上的义气,不肯答应,最终使他一脚踏两船,两边不讨好。这些,却又与其性格分外不符。
尽管他在敌人面前为求活命什么也愿意干,不把自己当人看,但在美女与赌桌面前,他又成了不屈不挠的勇士,本分也不肯屈服,有时干脆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勇往直前似乎无所畏惧,其实心里却满是畏惧。这些,都是其活生生的写照。
正因如此性格,他一点也称不上英雄,甚至半点侠义心肠也没有,有的只有厚厚的脸皮、满满的虚荣心、孤注一掷的勇气以及一时冲动下的义气和侠义。也正因如此,他不像其余人物一样虚伪,他只是个小人,却是个坦荡荡的小人,为了生存他不择手段,但为了朋友美人却让他变得无比高尚,尽管只是短暂的。总而言之,鹿鼎记写的不是英雄的故事,而是一部纪实小说,写出了一个小混混如何在这个社会立足,如何活得精彩,活得自在,这些,记录的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的一生。
他不是英雄,他很自私,却又可以很伟大。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二十
张玉娇。
《鹿鼎记》是金庸老先生的最后一部作品,也可谓是在其诸多作品中最为奇特的一部作品。
老先生的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无一不是热血激昂、豪情四海的大侠武风,爱,在爱恨情仇交织、风发意气的江湖中肆意驰骋。就像那些大侠们一样,敢爱敢恨,随他们快意恩仇、挥洒着色彩斑斓的武侠人生。
而《鹿鼎记》却让我感觉到了一种与其他作品大径相庭的文风。或许我是少年人,便会更多的欢喜那些侠气与风骨,认为大丈夫当如是,然而我已逐步、小心翼翼的探出象牙塔之外,一窥这世界的究竟,虽只有一隅,也足够我感慨这世间。
在经历了个人的成长、遇上了很多的不明就里与是非曲折之后,我接近了韦小宝的轨道,上天作为礼物,在我彷徨消沉又百无聊赖之际将之悄然送至案前。
韦小宝可以说是诸多武侠小说里最奇特的一个角色,与那些古道热肠的大侠们有所不同,韦小宝生于妓院,长于市井,不识孔孟,不知礼仪,然而,他却最终做成了正人君子的大侠、满肚经纶的才子们无法做成的事情。
特殊的生活背景与奇特的际遇,都成为他得以成就一番事业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他生长于市井,没有知识,传统的礼义廉耻对他的影响不深,偷蒙拐骗、吃喝嫖赌、阿谀奉承等不良习性习以为常。
这样的性格使其行事不稳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再加上善于见风使舵、机灵狡猾,于是韦小宝在江湖和官场上都来去自如、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他对朋友极讲义气,甚至为朋友担风险、丢官职都在所不惜。这两种矛盾的性格却在韦小宝身上得到了高度统一,并最终使他这样“一个典型的市井泼皮,却成了天下最吃得开的人物”.
“小桂子战战兢兢跪在厅内,小玄子向门外走去,心想着‘这小子对我还算忠心’。”这句话冒出的时候,不知他想不想哭,反正我鼻子酸了。面前的两个少年站在各自的蒲草上,湍急的.溪流把他们隔开。
在韦小宝的概念中,从没有“忠”和“善”,只有义气。对陈近南类似父亲那样的敬爱,对小玄子像唯一的兄弟那样保护,对阿珂不顾危险地追逐。他是个聪明狡猾的人,但每每让自己跌入险境,几乎都是为了义气,因为每次与此相关的问题发生时,他都撇除了自私的理性,毫不顾忌地把自己投入漩涡当中。
所以明还是清,与他都毫不发生联系,他只是个生活在高层权力中心的投机分子小混混,依靠坑蒙拐骗步步高升。然而仔细想来,他只有对陈近南和康熙是几乎没有使过他撒谎的绝技的,有的顶多是瞒着。
他舍身保护康熙有三次。他那三次挡刀抗箭不是为了表现忠勇而保护康熙,是豁出命来让自己唯一的兄弟小玄子不死。但小玄子却不再对小桂子敞开心怀,他开始思考小桂子是否忠于自己,试探着他对自己说了多少实话,小玄子最终还是玄烨,他的的确确是“寡人”.
难听的说,《鹿鼎记》可以算是一部“厚黑学”.通过韦小宝的所见所闻,将社会中的现实赤裸裸的扒光展现在众人面前。
天地会都是英雄好汉,这没错,可他们也足够愚昧无知,不精心策划一番便无头无脑的去劫法场。
康熙宽容仁爱,这也没错,可他毕竟是君主,最终还是猜忌了与自己一起偷糕点吃的小桂子。
阿珂纵然漂亮,却实在是没脑子,郑克u已三番五次流露出自己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却喜欢他那张小白脸不顾一切的跟随。
但若当有朝一日,
所有的英雄梦想,
不得不在现实面前跪下,
我只希望,
心中仍然存有一席之地,
住着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玄子。
愿你走过战场,
归来仍是少年。
撰稿人:控制学院16级张玉娇。
金庸鹿鼎记读后感篇二十一
这部小说是金庸先生的关门之作,可谓聪明之举。当江郎才尽时,就要急流勇退,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名字的由来。《鹿鼎记》中的鹿意思是逐鹿中原,鼎意思是问鼎中原。可见,作者对政治还是很关心的。由于金庸历史观的进步,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中华民族一视同仁,加上小说背景是清朝发展时期,所以小说没有贬低清朝,更多认为是轮流作庄。还一度强调:清朝比明朝要好得多。这个问题不展开讨论。我想指出电视剧的一个错误之处,那就是小说背景时代的发型不是电视上拍的那样,电视上的那是清后期的发型。听我慢慢道来。
清朝的发饰经历了三个变化。第一阶段,清前期,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四面剃光,只留中间一条竖起的小辫子,寓意扫清四方,问鼎中原。当时的发型俗称金钱鼠尾,也即鼠尾辫。第二个阶段,清中期,发型有了发展,成了猪尾,也即蛇尾辫。第三个阶段,清后期,成了牛尾辫,也即阴阳头,就是在清宫剧中看到的那种。总体趋势是头发越蓄越多,辫子越编越粗。
清朝强行推行留辫子更多是政治意义,摧残汉民族的自尊心,维护满清统治。因此,发生政治斗争时,比如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首要就是剪辫子。太平军所到之处,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康有为有向光绪皇帝上书,建议剪辫易服,可是这怎么可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亲自下令剪辫,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我的看法是。
留辫子,不好看、不卫生、长虱子、夏天热、长痱子、不好打理、浪费时间。根本不能和现代发型相比。现代发型,低碳、经济、环保、时尚、帅气、潮流,怎么看怎么舒服,怎么弄怎么爽快。历史的发展总是进步的,从发型也可以看出。辫子的影响。如果没有清朝,就不可能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文化,可能现在还是留着全发,一辈子不剃发。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满族人推行剃发令,一是摧垮汉人的民族精神,迫使汉人放弃抵抗;二是保持满族人的统治地位,不被汉化,也为了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统一。
历史表明,满族人的这一做法达到了预期效果。刚开始剃发时,民众强烈抵制。二百多年后,民国总统号召民众剪辫子时,许多人竟然不愿意煎。可见,这些人当奴才已经习惯了,根本就不想反抗。这也是时代需要鲁迅的原因,哪怕到现在,也还残存些许影子,只要还有奴才,鲁迅就不会过时。心理学也表明,当发生斗争时,如果施暴者与受害者穿着服饰一-样,旁人不会有太多的正义感,事不关心,高高挂起。而如果施暴者在穿着服饰,上与受害者不同,旁人会同情与自己穿着服饰一样的群体。
元朝统治者就不懂,还把人分成四个等级,蒙古人欺压汉人,从穿着语言上就很明显,直接导致了汉人的反抗,所以元朝统治不到一百年。清朝统治者就比较聪明,大家发型服饰语言都一样,哪怕是满人在欺压汉人,汉人也不会反抗,觉得是自家的事情,而不是异族欺压我族。充其量是内部矛盾,不是民族矛盾,所以清朝统治中国达二百七十六年。你是要做顺民,良民,奴才,还是最真实的自己。
我来咬文嚼字。孝顺带有个顺字,就是说,如果想要孝,就要顺着长辈的意。可是,经常的情况是,顺了长辈的意,就不顺自己的意,你会怎么办?我的理解是,父母子女,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有什么话,要开诚布公说出来,如果意见不一,那就顺其自然,没必要某方一定要说服另一方。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永远是相处的好办法。这个社会已经不需要良民和奴才了,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做,那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一定不要把良民思想和奴才思想传染给家人,可惜这是无法实现的。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做最真实的自己。
第一,肯定不会有心理疾病,因为心里想的和现实做的是一样的,知行合一。精神分裂、抑郁、失眠与你无关。心理健康了,身体也就健康了。
赏,相互理解,共同进步,共同鼓励,更容易达成目标,接近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98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