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读后感范文(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23:32:07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范文(12篇)
时间:2023-11-05 23:32:07     小编:紫衣梦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后,对其中的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反思并表达出来的一种活动。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提升阅读的效果和收获。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经典小说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阅读的乐趣和启发。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一

我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平时见到的除了小区里的花花草草,就是菜市场里的各种蔬菜。

对于我从来没见过的植物,我充满了好奇。植物是我们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但是,对于这位朋友,我们知道多少:植物是怎样进化的?它们的生命是怎样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扩大“地盘”的……直到放暑假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本科普读物植物王国送给我。在书里,我了解了很多平时我不知道的知识,它带我进入了神奇的植物王国!

植物的种类其实很多,有像鸡冠的鸡冠花,有像蝴蝶的蝴蝶兰,有像石头一样石头花……以前我对猪笼草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猪笼草不动就能吃到昆虫?为什么猪笼草可以把昆虫诱惑来?为什么……自从买了这本书后,我再也不奇怪了,因为书上告诉我:猪笼草的捕虫囊上有一种腺体,能分泌消化液,以特别的气味引诱昆虫入内。

昆虫进入瓶状体后,最终会跌入瓶底的消化液中。瓶状体上半部腺体有一层表皮细胞覆盖,较为平滑,昆虫不容易爬出,最后会被其中的消化液消化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十大名花,排名第一的是梅花,它的品种可多啦,有323种呢!排名第二的是富丽堂皇的牡丹,我最喜欢的是牡丹中的“二乔”,因为二乔在一朵花上就有两种颜色。

排名第三的是菊花,它的品种多得惊人,全球的品种约为1万个,而且菊花还可以泡茶,喝了菊花茶后,可以清肺润喉。排名第四的是兰花,其中蝴蝶兰的颜色最多,有白、黄、粉红、红、紫……接下来是花中皇后——月季,月季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十姐妹月季,因为它花香淡雅,四季常开,色彩鲜艳。

紧接着是千姿百态的杜鹃,我还听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花中此物是西施”可见杜鹃之美。还有云南的骄傲——山茶;全身是宝的荷花;香浓的桂花;凌波仙子——水仙。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善待我们的植物朋友,是它们美化了人类生活着的地球,是它们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二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及其防治的学科,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农业生产中病害防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植物病理学家的不断研究和探索。由此可以看出植物病理学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讲座内容重点概述

在本次植物病理学讲座中,主要讲解了植物叶斑病、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天敌与植物互作的话题。其中,植物叶斑病的亲、子代体验、传染和发病机理的解析,以及利用天敌和植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来维护农业生产健康运行的方法等内容,令人受益匪浅。

第三段:植物叶斑病学习体会

在植物叶斑病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许多病害预防控制的常识和方法。例如,通过调整给水量、施肥时间和肥料种类来避免潮湿环境的形成以减少黑斑病在植物中的传染,或者在种植时加强植物的免疫力,预留防范措施等内容。学习植物病害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不仅帮助我更好的了解农业生产,也将为我日后的生活提供指导。

第四段:植物的生长发育学习体会

在本次学习中,我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了深入了解。例如,植物生长繁殖能力的提高、花粉的传播和生长而来的种子等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我了解植物的过程、有助于我探究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段:天敌与植物互作学习体会

在学习天敌与植物互作时,我了解到天敌与植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环境下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在防止害虫危害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植物产生不同的化学气味来吸引天敌追踪害虫,从而控制害虫数量,保护作物健康成长。这也让我对于生态保护、可持续农业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结: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及其防治的学科,它在现代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讲座中,我对植物叶斑病、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天敌与植物互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且学到了很多有益的控制方法,也拓展了我对于生物学的宏观理解。我相信这些知识将对我日后工作和生活提供很大的帮助。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三

在生物学领域中,植物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作为一名植物病理学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我从学习中将所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加以整理,形成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今天,我将分享我的观点,希望能够给同行们或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以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理论知识是指导实践的基础

学习植物病理学,我们首先需要熟练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指导实践的基础。从植物病理学的基础概念、植物病原体的分类和生长繁殖方式,到植物病原体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症状、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和感染过程,都是我们的学习重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我们进行植物病害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段: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

对于植物病理学的学习者来说,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实验室的实践操作,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对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并从实验中总结经验和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第四段: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植物病理学的发展

植物病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与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密不可分,也因此植物病理学的发展需要跨学科交叉的支撑与协同发展。我们需要学习领域相关的知识,不断发掘新的研究方向,推动植物病理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和推动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段:展望

植物病理学是一门既充满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学科。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植物病理学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机遇。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勇于尝试和创新,才能让自己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植物病理学将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收获。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四

静夜,一颗小小的菇在竹林中孕育出生命。花菇,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蘑菇,它富含多种维生素,适合各种各样的美食烹调。

纤细的凤尾竹是仙女在人间的化身,随风摇曳的.枝干,让人觉得美不胜收。凤尾竹一般四季常青,躲过了严冬,躲过了酷夏,在这片植物王国中,可以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

凤尾竹的旁边,矮矮地生长着几株仙人掌,碧绿的球茎和刺上,稀稀拉拉地开了几朵小花。蔷薇和玫瑰是主角了,大片的玫瑰林,朵朵玫瑰绽放,花海一般,空气中满是香甜的气味。玫瑰林旁边是几株桂花树,细小的桂花已经开了,星星点点,香味很浓,隔着艳丽的大叶片的山姜,芦荟害羞地趴在地上,长得正旺。万年青很朴实无华,小伞一样地长着。一棵巨大的黄角兰树出现了,二十米的高度让它俯瞰一切花草,树上,洁白的花蕊小心地绽放着,给周围增加了一丝香度。

菊花,这时候它还是几株杆儿,而铁树,手掌伸展开来,利齿一样的剑叶向四周生长着,十分漂亮,十几个铁树,如同巨人一般,点缀了这片土地。独角菱的叶子非常大,叶尖上还挂着几滴水珠。宝石花长得像小树苗,绿莹莹地枝干,叶片又绿又厚,不小心掉下一片叶子,几天后就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宝石花。

芹菜,百合,香菜这些可以食用的植物也东藏西躲地生长着,一株茉莉立足其中,小白花又香又可爱。鸡冠花也不少,长得红艳艳的,特别醒目。从远处望去,如同一匹巨大的五彩缤纷的贡缎。

这真是一个植物王国。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五

在今年的暑假里我看了《昆虫军团与植物王国》这本书,书里面介绍了很多昆虫和植物。我印象最深的是冬虫夏草、胡萝卜和蜜蜂。

冬虫夏草是在冬天里的蝙蝠蛾生出来的小宝宝,小宝宝刚生出来的时候很像一只蚕,它在春天长大,夏天它就会被太阳晒干,晒干后头上就会长出根树枝相似的东西,因此叫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因为很稀少,所以很珍贵,市场上卖得价格都很高。

胡萝卜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因为胡萝卜里面富含一种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是红色的,所以胡萝卜当然是红色的啦。胡萝卜素很有营养的所以大家都要多吃胡萝卜哦。

蜜蜂分为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是吃蜂王浆长大的体型较大,寿命有4-5年;其他吃花粉和花蜜长大的雌蜂就长成工蜂,寿命只有约1个月。

看了这本书我也知道了很多个为什么,比如:飞蛾为什么要扑火?因为飞蛾喜欢往亮的地方飞去;夜来香为什么晚上才会香?因为它要让晚上出来采蜜的昆虫发现它,引昆虫来采蜜…..等等。

读了这本书使我知道大自然中藏着太多知识和奥秘,等着人类去发现和了解。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六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是农学、生物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我在学习植物病理学的过程中深感收获颇丰,对植物的繁荣生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我对植物病理学的心得体会。

一、广泛的应用个中奥妙

学习植物病理学让我深入了解了它的广泛应用。植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因此,在农业生产、草原建设和园林绿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而植物病理技术作为一种预防和治疗植物疾病的技术,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增加产量、改善环境等方面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植物病理学,让我对这门学科的广泛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了解植物疾病的现状和原因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病原体、宿主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这门学科让我更深入的了解植物疾病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不同的植物疾病的发生机理、传播途径、危害程度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这些知识让我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农村地区的植物疫情,为我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为提高产量做出贡献

植物病理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技术,更是一种生产技术。通过对于不同植物疾病的及时发现,并采用行之有效的对策,可以直接提高农作物产量,保证农民的收益。同时,了解不同植物疾病的因素,可以对未来的农业生产、作物培育等领域进行预测和规划,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四、保护生态环境

学习植物病理学,我们可以得知许多植物疾病的发生与环境的紊乱有着很大的关系。植物疾病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小觑的,而对于植物病理学技术的研究、预测和防治,直接涉及到保护环境、人类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因此,学习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不仅在于人类种植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更为全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发现个人的兴趣与职业

学习植物病理学,不仅让我了解了植物疾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同时也满足了我对植物生长和保护的兴趣。这门学科给予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工作的兴趣。当我们掌握了足够的植物病理学知识后,我们便能够以专业的技能和成果为我们的职业生涯构建一个稳定、富有、有个性、有价值的未来。因此,学习植物病理学,不仅是为了学术探寻、个人兴趣,更是实现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良好途径。

总的来说,植物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将会在未来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个人觉得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要时刻关注实践应用,调整学习方式,多思考多探索,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七

植物在这个地球上比人类存在的时间还要长。只要想一想,在一个没有恐龙也没有人类的星球上,只有各种颜色、各种形态的植物在无声地伸展枝叶,开放花朵。这样的情形让人感到神秘又梦幻。地球诞生的46亿年来,环境一直在改变。曾经的陆地被海水淹没,曾经的平地凸起了山峰,曾经炎热的热带地区变成温带地区……“适者生存”这句话从来都是适用的,不管是对人类还是对植物。要想活命,就必须有自己的生存秘笈。

本书以德国境内25种植物的演化为例,向读者讲述了植物是如何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从而在这个地球上存活数亿年之久的。本书中的植物从波罗的海海里到阿尔卑斯山山顶,包括了在海边的、田野里的、森林里的、在水中的和在高山上的德国植物,确切说是显花植物,通俗点解释就是能够开花、结果的植物。描述的同时配以精美的手绘插画。图文并茂,阅读价值极高。

“在海边”这一部分讲述了几种能够在海水里扎根生长的显花植物。在海洋出现之前它们都是陆地植物,可是陆地被淹没之后,它们不得不改变自己,适应这种高盐分的水中生活,甚至在水中传粉。比如“大叶藻”这种植物,它能够通过细长的叶子随着海水飘摇来传粉。这里提到了我的家乡青岛。2009-2010年科学家在青岛海边种植了1700平方米的大叶藻。因为大叶藻形成的海藻床是海洋生物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和繁殖场所。但是因为环境污染,大叶藻的生存不断地面临考验。

虽然核桃常吃,但是核桃树是我们平时不多见的。据说这种树十分抗造,寿命能够达到150年,高度能够超过20米。但是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能够分泌一种叫做“胡桃醌”的排他性物质,不但能够防虫,而且能够使在它周围出现的植物都活不长。能够结出那么朴实又营养的核桃的核桃树居然这么“毒”,真是令人始料不及。

“雪绒花”这首歌我们都会哼唱,但是却从未亲眼见过。原来它的全身真的长满了绒毛。而这身绒毛并不仅仅是用来美化外观的,这正是它在这高海拔的阿尔卑斯山脉上生存的武器。绒毛能够帮助雪绒花抵御低温和紫外线辐射。

而人类这个新邻居诞生之后却成为植物的威胁。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八

山林不向四季起誓,荣枯随缘。《植物战争:25种另类植物的演化奇迹》一书,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这是埃瓦尔德·韦伯的作品,他是德国生物学博士,曾就读于波茨坦大学,自2008年起从事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生态学领域的研究。

他经常做公开讲座,带领学术研究考察团进行研究并创作大众科普类的图书。向大众普及生态联系,这是埃瓦尔德·韦伯的心愿。

德国是一个地貌丰富多样的国家,拥有一段海岸和一小段阿尔卑斯山脉,其间分布着云杉林、阔叶林、松林、沼泽、湖泊、干草原、湿草甸和岩石密布的山坡。

韦伯在大学时代,多次深入巴塞尔、阿尔卑斯山脉和地中海等地,近距离地考察当地植物,并乐此不疲。

他从3000多物种中挑选出25中,在书中介绍的许多植物种类具有高度代表性,也能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分享见解,尤其是能激发人们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植物并不总是现在这样,就像人类从爬行到学习直立行走一样,演化从未停止。

韦伯基于25种德国本地植物,描述了这些聪明的生灵在海水和淡水里、在平原与高山上的种种为求生而演化出精彩绝伦的妙招。

它们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改变环境来让自己生活得更加舒适。为此,它们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真菌互利互生,还会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

本书的故事并不局限于所提到的25种植物。韦伯凭借开阔的眼界和渊博的知识,以这些植物为起点,在每个故事中介绍了这些植物的近亲在世界各地的生存情况,也介绍了在漫长的演化史中,这些家族成员的变迁。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九

摘要:《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汪晖、黄平接任《读书》主编后,引发了思想文化界诸多争议。通过细应读《读书》十年文选所刊发文章来考察汪晖《读书》办刊理念的特点以及办刊思路转变背后的文化语境。

论文关键词:《读书》;办刊理念;文化语境。

汪晖、黄平接任《读书》主编后,《读书》成为思想文化界争论的阵地。主要焦点在于文章风格“不好读”和思想内容的“左倾”。,不再担任主编的汪晖、黄平推出了三联书店出版的《读书》十年文选6卷本。这个6卷本的文选可以作为考察汪晖《读书》办刊思想的最好文本,6卷本文选基本上涵盖了十年来《读书》杂志的精华,也体现了汪晖和黄平对《读书》的办刊理念总结。

一、拓展学科领域。

19第9期《读书》发表了陈星灿等人的讨论文章《考古学与中国的历史图景》,由此标志着《读书》开始打破学科分类,以彰显问题意识为重。拓宽学科之后,从起,《读书》开始持续地讨论教育改革的问题;底《读书》开始“三农”问题的讨论;第9期发起了互联网讨论,20以后,《读书》发表了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批评文章,与此同时,有关生态环境、私有产权、劳动产权、国企改革、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也陆续展开。据笔者统计,从年5月到207月《读书》共发表稿件约4655篇(以每期35篇计算的大致数字),按照所涉及领域类别可以分为31类,包括思想文化、经济学、政治学、法律、考古、亚洲研究、环境、医学、教育等等;其中,文史哲类占总篇数的四分之二,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文章约占四分之一,其它各类约占四分之一。《读书》的视野从一般性的人文讨论扩展到包括“三农”问题、国际政治、生态环保等在内的更为广阔的现实领域。

学科领域的拓展使得《读书》内容呈现“杂”和“博”的特点,且在思考深度上较过去有过而无不及。如此转变,笔者认为可以归因于二方面:一方面是主编的学者办刊特色,重视理论和知识的客观探讨,而非人文情趣的咀嚼玩味;另一方面,汪晖和黄平要延续并发扬《读书》自觉介入时代并记录时代的特点。“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中国素来有一个清议的人文传统,这本来很好,现在也特别需要。美中不足的是,文人雅士有时孤芳自赏,保持自己的清高和纯洁,缺点是影响面比较小,对时代问题的敏感比较差。”拓展学科领域的目的无非是开阔视野,为读者提供多元的、对称的信息,有利于形成反思的讨论空间。基于这样的认识来看,不可否认的是汪晖和黄平以学者视野领航,将《读书》引领到了更开阔的疆域。

二、介入“现实”讨论问题。

从1996年起,《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系列专题性质的讨论,诸如大众民主与宪法问题、全球化与亚洲问题、二十世纪的战争与革命、金融危机、三农危机、医疗改革与社会保障体制的困境、恐怖主义、新左翼与新自由主义之争、法律与民主、民族主义、女性主义、国企改革与产权问题、生态危机、华人华侨与跨国家的网络、媒体与新纪录运动等等,其中一些讨论成为整个社会关心的全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们对时代变革、思潮纷争、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主动反应,也就是汪晖所说的“介入现实”。其实,《读书》自创办以来,从不回避介入“现实”。陈原、沈昌文时代,《读书》曾积极主动地呈现出“读书无禁区”、“读书无用论”、“人文精神大讨论”等社会现实问题。汪晖主持期间,《读书》更是自觉地介入了九十年代以来的“大转变”,只不过此时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问题的讨论也趋向多元化、国际化,《读书》也在若干问题上成为触发重要论争的思想论坛,如《“不道德”的经济学》(樊纲,196期)和《“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温铁军,1912期)所反映的经济效率与道德正义问题,对当时的人文思潮和社会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读书》介入这些现实性的问题讨论时,主要策略还是从思想的、知识的和理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进行直接的公众讨论或政策性辩论,这一点是继承了《读书》创办初期“不是机关刊物”、“不是同人的学术杂志”的理念。对于《读书》的这一姿态,不少人是给予肯定的,也给汪晖他们赢得了一些掌声。但正如汪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这些“介入”现实问题时,《读书》不会退回到学术里面去,也不会完全采取大众化,而是“专注”于理论和知识的.“启蒙”。

三、创建跨越国界的“公共空间”

《读书》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思潮中始终是以“先锋”的角色出现,逐渐形成为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阵地,讨论面涉及国内外重大问题。自1996年起,《读书》开始和国际“接轨”,杂志持续刊发有关亚洲各国和地区、拉丁美洲以及俄罗斯、东欧等地区的讨论,其中有关亚洲的文章就发表了一百多篇,内容涉及南南合作、东亚历史、韩国工人、伊朗与冷战、朝核问题、日本对东亚发展的反思、底层社会等等。这些讨论试图提供一种与八十年代的文化讨论和九十年代初期的思想探索相当不同、超越西方中心论的或者自我中心的知识图景。汪晖和黄平非常重视这类文章的讨论,而且希望《读书》能成为一个跨越国界的公共空间。“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不但能够面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而且也能够面对当代世界的变化。”“为了构建这种有质量的讨论平台,《读书》为了照顾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讨论,有些文章质量不是很高,但还是发表了,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立场。”这决定了《读书》后来的思想走向和文笔风格。

不仅使《读书》成为亚洲知识分子沟通和对话的一个平台,还为中国读者提供了解西方之外的世界有益的参照系。”

四、结束语。

《读书》创刊至今已30多年,时代的变化深深地烙在它的足迹中。对于刊物而言,传统是重要的,变化是必然的,没有传统也就没有根基,没有变化则意味着失去了对于时代变迁的反应能力。陈原、沈昌文时代的《读书》和汪晖时代的《读书》的确在办刊理念上出现了一些不同,比如从“三无”办刊论到介入“现实”,从人文知识分子的休闲读物到建构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讨论空间,从文化启蒙到现实关注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除了办刊者自己风格使然,更重要的是在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以及全球化思潮影响下,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知识图景发生了转变。知识文化界再也无法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流行的术语(如改革与保守、现代与传统、开放与封闭等等二元对立的话语范式),有效地描述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图景了。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得不“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自身80年代那种‘前现代’与‘现代’杂揉性的思想文化遗产,并以一种逆反性的眼光重新审理80年代的启蒙思想。人们在话语结构上,开始出现了强烈的文化反思热和对‘现代’与‘后现代’的自我审视。”这种审视的结果是思想碎片化,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淡出,学术凸显”。面对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由于理论和知识背景的差异,所讨论的问题也就更具争议性。然而,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有争议的“问题意识”反而使《读书》再次成为海内外思想文化界备受关注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而言,汪晖所主持的《读书》仍然反映了时代特征,这与创刊的初衷并不违背。至于《读书》“不好读”“读不懂”等诟病,也许是所有思想文化刊物值得深思的地方。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十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植物大战僵尸》,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这本书讲的是植物和僵尸打仗的故事。

在春天里植物们都在散步,突然,一群僵尸在饥饿的`火山岛附近出现。僵尸头领想看看远处能不能找到蔬菜,他就命令其他的僵尸坐一艘大船到那个岛屿上抢劫。正好,他就看见巴基斯坦那里有一些菠菜的脚印儿。他命令船只到巴基斯坦抢劫食物。

到达巴基斯坦后。领头僵尸就发现有一个很深脚印很像菠菜脚印,他们顺着脚印找到了菠菜投手。僵尸们赶紧去抓菠菜投手,想剥了它的皮吃。但是进攻失败了,因为有玉米投手正在保护它。菠菜投手也一起参与战斗,还有他们的朋友莴苣也赶来帮忙,僵尸和植物之间的战斗异常激烈,植物们也打的筋疲力尽。最后僵尸被打的惨败,灰溜溜的坐船跑了。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十一

看了德国生物学博士埃瓦尔德·韦伯的《植物战争:25种另类植物的演化奇迹》一书后,深有感触。

那些静默的植物们,为了一席之地、一个年度的生命周期所付出的努力、激扬的斗志,应令我们感动、奋发:这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是经过千辛万苦、经年累积自我深造来的。“大自然所有的一切都比我们第一眼看上去的要复杂的多”。用我们国人最耳熟能详的话来解释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诚如是。

为了生存,植物们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生存挑战,与环境斗争,与周围的竞争者斗争,并勇敢的改造自我,去适应环境的恶劣,也通过自身和群体的繁衍,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环境和周围的生命,这可能就是宇宙间生命存在的意义吧。

现在,我们跟着埃瓦尔德·韦伯博士开始一场穿越德国植物界之旅吧。《植物战争:25种另类植物的演化奇迹》是德国生物学博士埃瓦尔德·韦伯从地貌丰富的德国国家地域内的3000种物种中挑选出的25种植物的范本、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的集大全式的小百科全书。

之所以我将此小册子称之为“百科”,是因为作者对书中这25种植物的分析到了细致于微的地步,令人惊叹。不愧为生物学博士,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介绍了25种植物,详尽地对25种奇异植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为求生存,勇敢改造自己,所做出的的种种努力。

同时,作者对这25种植物的近亲也一并进行了简单介绍,令读者兼收并存、一睹为快。正如韦伯在本书序言里所说的“植物确实能看、能听、能感觉世界,也许还有自己的思想。”

这些默默与环境斗争、与周围竞争者斗争的绿色小生命蕴含的生命力之顽强,甚至像我这种对不动声色只是默默吸收阳光的植物不感冒的人,也无法不动容、无法不喜爱这些静默的抗争的绿色生命。

植物病理学读后感篇十二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一门学科,通过病害的发生机理及其控制方法,可以保护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我进行植物病理学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和挑战。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于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植物病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了植物病原菌的分类和鉴定、病害的病理学过程、病害管理和生态学等方面的重要性。为了深入研究植物病理学,我不仅要学习生物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等相关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只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植物病害的挑战。

其次,我认识到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需要深入实地调查和分析。植物病害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我必须进入实地进行调查,收集样本并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病害的发生情况、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害的发展过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病害的成因和机制。同时,我还需要将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与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进行结合,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植物病理学研究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只有通过深入了解病害的全貌,才能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第三,我认识到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我需要与其他专家和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在鉴定病原菌和筛选抗病品种方面,我可以借助分子标记技术和遗传育种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准确性。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需要团队合作,只有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第四,我认识到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需要坚持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在目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植物病理学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的病原菌和病害不断地出现,对现有的病害防控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需要积极创新,并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应对新的挑战。例如,通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组学的方法,可以精确改良植物的抗病性,并开发出更有效的防治方法。只有保持创新的思维,才能在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最后,我认识到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需要贡献社会和造福人类。植物病害对农作物产生了巨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和人们的生活。通过研究植物病理学,我能够探索和开发新的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我作为一名研究者,应该把个人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为社会做贡献的事业中去。只有通过我的努力,才能让植物病理学研究更贴近实际,更有价值。

总之,植物病理学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深入实地调查和分析,并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研究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坚持创新和开拓的精神,以贡献社会和造福人类。我希望通过我对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心得体会的分享,能够对正在研究或有意研究植物病理学的人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0758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