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8:49:04
最新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汇总14篇)
时间:2023-11-06 08:49:04     小编:雨中梧

读后感是传达读者对书籍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种方式,也是思考和梳理自己思想的良好途径。在写读后感时,我们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后感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以及其他各类书面材料进行思考和评价的方式,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内容的概括、评述和批判,也可以是对作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读后感是我们思考和交流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作者和作品的一种尊重和呼应。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阅读、欣赏和思考各类作品,并通过写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一

一生中,书是不可缺少的。这几天,我看了一本叫做《我的中国梦》的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的古代文明,现代科技的发达,宏伟壮景和英勇奋战的英雄祖先等篇章。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有一个梦。我骄傲,我有一个中国梦!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励志的中国梦!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们买来热乎乎的糖油糕,吃着香香的糖油糕,我和姐姐甜甜蜜蜜到了心里,当时我想,要是每天都能吃它该多好啊!到了四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又带着我们去吃了一次德克士,之后我和姐姐商量,等长大我们有钱了,一定每天都吃德克士。我不知道这些幼稚的想法能不能算是小时候的梦想。

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也一天天的慢慢长大着,在爸爸妈妈日复一日爱的教育下,我们也渐渐变得聪明懂事,那些成天光想着吃的念头也渐渐淡出大脑,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感情,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我羡慕那些有所作为的大人物,敬佩他们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与此同时,一个个隐秘而美好的梦想在我心中诞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英姿飒爽的警察,善解人意的心理学家,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一个个梦想让我变得努力,勤奋,变得慢慢坚强。

岁就立志保护13亿中国人的武术高手李连杰叔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把中国武术传播到世界,历尽艰辛,吃尽了苦头,终于练就了一身中国的功夫。失去双臂的刘老师、杨孟衡哥哥,他们是身残志坚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们的心中梦想是信心,梦想是力量,他们从不言败,从不放弃,他们选择的只有努力和坚持,只有一直向前。试飞英雄李中华,冒着生命的危险,用自己的勇敢无畏和智慧,出色的完成了低空大秒速试验任务,为中国的低空大秒速实验试飞留下了宝贵的实验数据。他们坚持实现梦想的行为,不仅仅让我们敬佩,更多的是感动!

我知道,梦想能让我走向智慧,变得优秀和高尚,我也知道实现梦想是多么的不易,多么的艰难,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要努力和坚持,要斩荆披棘,要排除万难,要付出汗水和泪水,甚至是鲜血和生命。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梦是我们的梦!"我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中国梦,从我的梦开始;我的梦,终将融入中国梦,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梦想将会实现,中国将会以更美丽的姿态,站在梦想的天穹!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二

梦,是少年独上西楼的寻觅;

梦,是伊人在水一方的思绪;

梦,是被风初始化的某种风格;

梦,是带着茉莉花香的咖啡;

梦,是一首清丽而耐人寻味的童年歌谣;

梦想总是美好的,是让人热衷于去追求的。一个人有梦想便会有动力,有梦想,便会有希望。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一个有梦想的国家,必然充满生机与活力,必将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出动人的篇章。

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点燃了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无限激情。对河南来说,谋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兴河南强中原,是中国梦在河南的具体目标,是一亿河南人民的中原梦。然而在我心中也有一个指引我前进的梦——教师梦。

罗国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就像一只蜡烛,不断地燃烧、消耗着自己,照亮别人前进的道路;又像一根粉笔,散播着智慧的种子,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而渐渐的磨损着自己;又像一只梯子,让人踩着自己的肩膀攀上高峰,去采摘胜利的果实。”

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成为最优秀的教师,并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并能正确的运用它,走进学生的世界,和学生更好的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真正“热爱”自己现在的工作。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职业,如果注定要为此付出你的青春甚至你的终生的话,那就选择热爱它吧,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并认定这里是可以展示自己才华的地方;同时要 “热爱”自己的学生,以博大的爱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问题学生,他们同样是一个家庭的唯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他们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得到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关爱,并且认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就是自己的成长和成功。

要有一颗宽厚而包容的心面对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在进步过程中犯错误,即使是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要始终相信他们都是渴望进步,都是积极向上的,暂时的不努力、暂时的一错再错、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一定是有原因的,要“帮助”他们分析寻找原因,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懂得等待,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机会,让他们改正,只有在自觉的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的提高和进步才是他们自己的可恒久的发展。

为了自己教育教学艺术的不断进步,也为了自身学识修养的不断提高,要留足时间给自己,让自己有时间读书和思考,读本学科的核心刊物,读本学科的最新教学专著,读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教育随笔,读经典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也要读各种杂书,在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结合中寻找到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技巧和艺术。让读书和思考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除了读有字的书,还有许多无字的书有待去读。听课是读另一种更生动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需要怀着一颗谦虚学习的心,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听老教师的课,听同龄人的课,先听课再备课上课,更需要自己先备课再去听课,尤其是听一些经过精心准备的公开课。

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在学生面前展现给学生最鲜亮的一面,最精彩的自己,让他们在老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成长为最优秀的学生。

为着梦想,我不断憧憬着,遥望着梦想成真的美丽瞬间;为着梦想,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我的教师梦是不断延续和发展的,为此,我将不懈努力,用心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与孩子一起共筑梦想。

让我们都记得高万祥老师的话:“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对教学工作感兴趣,只要你能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的。”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三

前两天,我学了一篇新文章《小英雄雨来》,读后,我深有感触,我很佩服主人公雨来。

在生活中,父母处处关心我们,不仅交钱供我们上学,给我们吃好的,穿好的,还很宠爱我们。我们的学校既宽敞又明亮,可有的同学还不好好学习,而雨来在豆腐房里上夜校,那里又破又旧,雨来学习却很认真。希望我们都能好好学习,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读了海底二万里之后,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追捕海怪.他们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依然不放弃追捕海怪,一定要把这个“谜”弄清楚。我在以后的学习上,一定要向他们学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四

开篇,基辛格先生便提到了一个让我陌生的词语――例外主义。我查阅了些资料,笼统的将它理解为一种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和文化的霸权主义。基辛格说,“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我想这也许有着所谓的种族优越感的成分在里面吧。而到了中国这儿,基辛格认为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这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的历史,一段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历史。

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难发现,中华文明似乎没有起点,它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须重建的既有国家。而作为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家的统治者自然就有着一种优越感。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让其他国家无法企及。

历史证明,中国从未主动与其他强国打交道。中国本可以变得更强盛,但它并没有。宋朝时,中国航海技术居世界之首,然并无探索兴趣;元朝蒙古人曾凭借宋朝遗留的舰队及其经验丰富的船长两度试图到达日本,均因所谓的“神风”无功而返;郑和下西洋也仅是打着为天朝扬威的旗号到远方打个招呼。也许对中国人而言,获得别人的赞美比实实在在的利益更有诱惑力。若不然,也就可能没有之后中国人的傲骨和气节了。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五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闻名遐迩的亨利。基辛格写了一本书《论中国》,这本书有这样的观点,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只是重复封建王朝的轮回,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并由此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我说这么说太片面了,中国古代在基辛格的书里被称为“中华帝国”,以下都以中华帝国代称中国。

中华帝国的历史在《论中国》的书中是从黄帝时期算起,那个传说的时代开始,中华帝国开始了盛衰有常的变化,在这一种独特的变化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疆界的拓展、文化的繁荣,其中有的规律就好像人的一生一样,各种变化都有,最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彻底死亡。但是它的精华会随着文明的流传在另一个部落中再次壮大。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它会改变自己的状态以适应环境的改变。

在中华帝国向今天演进的过程中,人们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并在发现和运用规律解决生存中的问题时,留下了许多的文化典籍,有的已经失传了,有的在今天仍然焕发着生命力。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里包含了古代的思想,这些古代的思想是在当时看来最实用的,在今天可以有用,也可以没有。

有用和没用是谁说了算呢?当然是统治者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今天就是现代社会,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底层的奴隶的主要任务是充当劳动力,世代为奴的人几乎没有机会和时间来掌握知识和文化,是比封建社会的平民还愚昧。至于伊尹、姜尚什么的是因为人家祖上曾是贵族,即奴隶主阶层,家里面有书,有学习的传统和习惯,属于自学成才。

奴隶保持愚昧,奴隶主掌握文化知识,当然好管理和统治了,你想啊,好比你啥也不会,只能听人家明白人白话,人家说啥是啥,你只能说,是啊,是啊。根本没有知识储备来支撑你去反思和总结。所以奴隶社会时期,能上位成功的主要是凭借君权神授、跳大神忽悠人这种方法树立统治根基的。

你听我说跳大神你肯定说这是封建迷信,我可告诉你,封建社会了跳大神的和今天不一样,人家是有文化的人,这些人俗称先知、大祭司、国师等等。擅长领域比较多,比如部落里有人生病了整点草药给人治病,有矛盾了断案,选择部落的聚居地,总之,是生养死葬一条龙服务。和今天的那些骗子简直是云泥之别。那为啥就先知会,别人不会呢。还是从根上说,平均起来文化素质几乎都没有,没法教育和推广,人家不讲道理,就信跳大神的。这和今天某些偏远落后的农村的迷信活动猖獗的道理是一样的,人民愚昧,就只能信这个了。

后来周王朝建立,由敬祀鬼神(即跳大神文化)改为崇文重礼,团结宗亲。所以中国人从那时起开始有了家谱。那么周超树立统治根基的理论是,说这个鬼神啊,在实践的时候是时灵时不灵,那是因为鬼神是有天上的大神管理,这个大神叫圣人。说这个周文王姬昌就是圣人下凡,替大神教化你们这些人类的。

那些鬼神什么的,你给它供上它就保佑你,稍有怠慢就降下灾祸与你,不是好鬼,就是黑社会嘛。所以大神决定打黑了,改由圣人降世。为啥圣人就好呢,因为圣人研究出了规律,可以用规律知道人们的生活,以后不用给这些收保护费的黑社会面子,不用买它的帐了,要远离它们。

周朝时的政治理论课就是以周易为基础的思想的周易文化,所以那时想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学习周易。人们的思想意识由鬼神万能变到了人可以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就是以前有啥问题不会就得杀生祭祀,现在改为算一卦就解决。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六

一天,我闲得无聊,看到手边有一本学校放假前发的新书《托起我的中国梦》,便随手翻看了起来。

读着一个个故事,我的心一次次被震撼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伟大的梦想,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他们的心中装的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在众多的人物中,最让我敬佩的要数杨利伟叔叔了。

他从小喜爱月亮,他的本子上到处画满了月亮,弯的,圆的,上弦月,下弦月,满月……多得数不胜数。

关于月亮,还有一段趣闻呢。

杨利伟虽然经常把自己的糖果、水、饮料等分给小朋友,但也因为嫉妒而发生了一次意外。

一次,一位很瘦小的男孩听说杨利伟是学武术的,就想和他比武,但是明知打不过,便悄悄地挤到杨利伟的身边,然后猛地打了杨利伟一拳,谁知,不偏不倚,正好打中了杨利伟的眼眶,杨利伟的眼睛立马肿了起来,旁边的同学见了,都生气地说这位同学的不是,可是,杨利伟却笑嘻嘻地对大家说:“你们看,现在我的眼睛像不像个月亮呀?”大家都被逗笑了。

杨利伟叔叔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多么幽默啊!更让我佩服的是,杨利伟叔叔在自己被打得疼痛难忍的时候,竟然还想着月亮。我想,大概在杨利伟叔叔小的时候,心中就有了一堵月亮尊容的心愿了吧?因为他的心中没有仇恨,而是只有月亮,连受伤的眼睛都能成为“月亮”,可见,他对月亮的爱有多深。我想,可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杨利伟叔叔就决心去月球上看看月亮长什么样儿的了吧!

是呀,只有从小怀揣伟大的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梦圆飞天才不会是神话!

是呀,中国梦,好像很遥远,但好像又离我们很近。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像杨利伟叔叔小时候那样,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去奋斗,中国梦就不会只在我们心中,而在我们的身边了。

我愿意像杨利伟叔叔那样,从小在心中种下“月亮”的种子,长大了也去实现我的“飞天梦”。

简评:作者从小处着眼,抓住杨利伟叔叔从小爱月亮的故事,联想到自己,只有从小在心中播下“月亮”的种子,将来才能梦圆“飞天”。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七

1.“四书”、“五经”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4.《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事。《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5.《楚辞》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6.《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26卷,选入教材的有《察今》。

7.《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8.《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9.《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10.《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总集名,宋郭茂倩编。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1.二十四史

指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史书。其中中学课本涉及到的有:《史记》(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新唐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明史》(清·张廷玉等)。

12.四史

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总称。《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共辑录清代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61种,79309卷,分装为36000多册,按经(被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书)、子(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集(历代作家诗文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古籍和名著文学常识,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八

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始终将利益与意识形态明确区分的。作为一个党员,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我也喜欢美国的电影,喜欢超级英雄,甚至还翻译过美剧和动画。我认为,排除政治因素,这些都是全世界的财富。在政策方面,中国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在外交上,中国含蓄而深刻,毛主席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美利坚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从长期敌对转变为盟友的?答案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共同反对苏修的霸权主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着名的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他多次访华,有幸与中国的三代领导人交流切磋,对他们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周恩来儒雅、随和,他还特别欣赏邓小平的实用、江泽民的灵活,认为这两人都在审时度势,为把中国带出备受孤立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世世代代生活在优越感之中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胁。

然而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美国无法忽视这个大国的存在。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来共同维持世界的和平。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中国的崛起成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独立辩题。相比之下,奥巴马对华态度比较温和,而罗姆尼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分激进。事实上,美国大选的候选人为了拉选票,通常会在竞选中对中国强硬,但是上任之后马上变脸,开始缓和对华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美国选举时,克林顿激烈谴责老布什的对华政策,他攻击老布什“纵容”中国,扬言要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与中国人权挂钩。可后来,克林顿对华的亲切有目共睹。只有过来人才懂得,与中国搞好外交关系才是硬道理,纵使美国总统为了国内的呼声而采取一些不利于中国的政策,也不会在深层次上影响中美的正常关系。

鉴往知来,本书的最终落脚点,仍是为今天的中美关系谏言献策。当前,中美两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经济大国,在基辛格看来,这样的态势也给双方出了个难题,因为两国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一时还找不到一个能够统领一切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他在《论中国》的结尾部分提出了一个新词——“太平洋共同体”。在他眼中,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赞同对方的目标,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双方都努力寻找和发展相互补充的利益。

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这是基辛格的愿景。作为普通老百姓,和谐发展的中美关系是两国人民都希望看到的。《论中国》这本书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美国人应该多读,因为它能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更应该多读,因为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不吝大加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中国人读此书,既能了解历史,又能看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对思想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大有裨益。

最后,仅以此文献给即将召开的十八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九

最初决定看《山海经》的时候,书店甚至买不到这本书,于是只能去图书馆借。查了书号后,本能的往文学类馆走,找了半天也没发现开头字母,认真看了下馆内字母的分布,才发现这书居然是放在“地理类”而不是文学类的,大惊。

书借回去没多久就还了,因为还没看几页就被那繁多的古字吓怕了,而如果我真想读完,那就一定得自己买,这样才能慢慢的读、慢慢的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才能算是读过这本书。

去h市的时候,无意中在书店看到一直在找的岳麓版,兴高采烈的买了回来,然后,一直读到今天,才敢说基本读完。

虽然在看这书前听闻中国的很多诗歌、文学作品、成语、传说等都来源与此,不过真的看过以后,我觉得它确实更像是本地理书。

书的前半部是完全的地理和物种介绍。虽然在看到九尾狐和凤凰的时候曾经激动过一阵,不过就整体而言,要看完书的前半部分需要非常大的耐心:首先是内容比较单调乏味,二是那些古字实在是让人头大。

进入书的下半部分后,情况稍有好转。有较多的神开始出现的记叙中,偶尔甚至会有剧情。不过因为叙述不成体系,有些地方甚至互相矛盾,所以看得人有点混乱。

不过,实在是佩服我们祖先的想象力。之前看海贼王的时候觉得作者已经够扯,现在看完《山海经》才明白那些实在是小儿科不仅写明很多怪物的体态相貌,甚至连吃了有什么用,见了会导致什么后果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不知道的还估计会以为写的人亲眼看见了这些东西。

总之,有时间的买来看看吧。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十

读完《别了,我爱的祖国》这篇文章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深深打动了我。在即将赴远洋求学之际,作者站在高高的船栏上,与前来送别的亲友告别,心中固然有着千万的不舍,但他对祖国被侵略的痛心和战胜帝国主义的决心让他毅然地站在了甲板上。看着祖国大好的山河,作者心中自然充沛着骄傲与自豪,但帝国主义的军舰硬生生地挤入了眼帘,刺痛了作者的心,刺痛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作者是理智的,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没有选择飞蛾扑火,而是决定师夷之技以制夷,暂时离开自己深沉爱着的国土。纵然有再多的牵挂,纵然有再多的不舍,带着山河破碎的心痛,作者毅然决然地登上了轮船,看着自己与家乡渐行渐远。

然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让作者有丢下祖国的负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流传的当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信念。众多赴洋的留学生都沉溺于声色犬马中,“盘着大辫子”,忘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但作者没有,他宣誓要加入中国的建设之中,宣誓要彻底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宣誓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养育了他的中国!这种民族责任感是当时乃至于现在很多青年都不具备的。

回想当下,越发觉得祖国需要一批批如作者般有志的青年。远的不说,近日的事件,黄海上的韩美联合公演,印度于喜马拉雅山脉虎视眈眈,越南文莱新马泰齐插手南海……中国的四周局势不能说不紧张。回看国内,各种高科技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外国,龙芯半途而废,一汽收购双龙几乎完败……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千千万万能够加入这大时代工作的有志青年共同登上轮船,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形形色色的诱惑,一头扎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

而对于我自己,要成为那千千万万分之一,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努力学习,还有积极地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不被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蒙混了视听,一直保持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这样,我才有无穷的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才有坚定的毅力在所有的困难面前都咬牙坚持!

这是我的誓言!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十一

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

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等。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清初人宋荦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该本选用当时最古的善本影印。

如《史记》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汉书》用宋景祐刻本,《晋书》以几种宋刻本配齐,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书》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旧唐书》用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宋嘉祐刻本,《旧五代史》世无传本,用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邋遢本古代书版因刷印多次,已经模糊不清,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还在使用,印出的书字迹迷漫,被称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活字本用胶泥、木、铜、铁、铅、锡、磁、瓢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称为活字本。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中期,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祯又用木活字排印了《农书》,但均未见存本。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明清时期活字本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华燧以铜活字排印了《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斋随笔》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书。清雍正年间,内府以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乾隆间又以枣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此外,流传到我国的还有朝鲜活字本。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的图书。常见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此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发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术,称为饾版和拱花,这种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画。巾箱本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载:“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由于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了,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晚清及民国铅印古籍多用线装,与刻本外观形式相似,要注意鉴别。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件字,易于辨认。

按照刊刻时代区分

按照刊刻时代区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等。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五代刻本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59年)刻印的图书。包括后唐、后晋、后周刻印的蓝本九经及后蜀、吴越、南唐刻印的类书、别集、佛经。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现能见到的多是刻经,有敦煌发现的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刚经》,吴越所刻《宝箧印经》等。宋刻本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在宋王朝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官私刻书业极为繁盛,刻书范围已包括经、史、子、集各类图书,刻印质量上乘,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本。辽刻本与北宋同时代,在契丹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契丹书禁甚严,辽刻本极少流传。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了60余件印刷品,多为辽代刻经,还有最早的刻本《蒙求》。西夏刻本西夏建国于1032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自创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经》等书,但传世很少。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宁夏贺兰山中发现了8册蝴蝶装西夏文刻经。金刻本大致与南宋同时,在金代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刻印的图书。其中以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刻书最为发达,官方设有经籍所,主持刻书。金刻本流传下来的不多,较著名的有《刘知远诸宫调》和《赵城金藏》。蒙古刻本元朝立国之前在平阳刻印的图书。基本沿袭金代平阳经籍所旧规。传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注》,1249年平阳府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1244年刻《玄都宝藏》残卷等。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1368年)刻印的图书。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阳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为书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传较多,且有独特风格。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

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民国刻本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

按照刻书地域分

按照刻书地域分,则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阳本、外国本(日本本、高丽本)等。浙本宋代浙江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两浙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刻书数量大,质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等地均刻印图书,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本的区分。建本又称闽本,为宋元明福建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福建刻书集书于建宁、建阳两地,建阳麻沙镇盛产榕木竹纸,易于雕印图书,因而书坊林立,一些著名书坊历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图书又称为麻沙本。蜀本五代及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刻印的图书。以成都、眉山较发达,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开宝藏》,眉山则刻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七史及《资治通鉴》等书。蜀本又分大字、小字两种。平阳本又称平水本,金元时期山西平阳(又叫平水,今山西临汾)地区刻印的图书。金灭北宋以后,将北宋开封的刻工掠至这里,又设立刻书机构,从此平阳成为北方刻书中心。日本本又称东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多用日本皮纸,与高丽本相似,惟质量不及高丽本。日本本常间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较易识别。朝鲜本又称高丽本,古代朝鲜刻印的汉文古籍。我国印刷术最早传入朝鲜,朝鲜刻本继而传入我国。朝鲜本刻印比较精美,书品宽大,写刻清晰,多采用洁白的皮纸。

根据刻书机构的性质

根据刻书机构的性质,又可区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官刻本由官府刻印的图书。五代以来,历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书之举,但所设机构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种不同名称。主要有: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继续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新版为“亲监本”。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监本”和“北监本”的区别。公使库本两宋地方官府动用公使库钱刻印的图书。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图书。多《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特点是书品宽大,字大如钱,但由于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错讹较多。内府本明清两朝宫殿刻印的图书。明内府刻书主要是经厂本,清内府刻书多殿本。内府刻书往往不惜工本,讲究形式,但清内府本校勘亦精。昭连《啸亭杂录》续录有内府刻书目录。殿本清康熙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设刻书处,派亲王、大臣主持校刻图书,所刻之书称为殿本。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聚珍本清乾隆年间选刻《四库全书》珍本,武英殿采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万余个,乾隆定名为“聚珍版”,所印图书遂称武英殿聚珍本。后来各地官书局也仿聚珍版印书,被称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称为“内聚珍”。书局本清同治间,由曾国藩提倡,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安徽、两广、两湖、山东、山西、直隶先后创立官书局,所刻图书称为“书局本”或“局本”。私刻本即私人出资刻印的图书,其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家刻书称为家塾本或家刻本。自宋代以来,私家刻书持续不衰,有的以室名相称,如宋廖莹中“世彩堂本”,余仁仲“万卷堂本”,明范钦“天一阁本”,毛晋“汲古阁本”,清纳兰性德“通志堂本”,鲍廷博“知不足斋本”,黄丕烈“士礼居本”;也有以人名相称,如宋“黄善夫本”,明“吴勉学本”。坊刻本历代书坊、书肆、书铺、书棚刻印的`图书。坊刻本以营利为目的,刻印较差,往往校勘不精,惟宋代坊肆刻书,如临安陈氏、尹氏书籍铺等,所刻图书与官刻本、家塾本不相上下。

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

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古籍又可分为足本、节本、残本、通行本、稀见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足本内容完整无缺的图书。节本因原书篇幅过巨,刻印时只节取其中一部分,或是因为其他原因予以删节,称为节本或删节本。残本指内容残缺的图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残缺,有的仅是缺卷、缺册,经过抄配,仍能补全;有的残缺过甚,只能作为他书的配本。一般说来,残本较足本的价值要降低很多。通行本指刻印较多、流传较广、年代较晚的古籍版本。稀见本刻印较少,流传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志,历代族谱、家谱,均不多见。孤本世所仅见的古代图书,往往不见于诸家著录,如明《永乐大典》。国内仅存一部的书则可称为“海内孤本”,如宋刻30卷本《五臣注文选》。珍本写刻年代较早,流传很少,研究价值较高的古籍,通常指宋元刻本,内府写本,有史料价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

1、旧刻;

2、精本;

3、旧抄;

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篡,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十二

同去年一样,入睡伴随着一片鞭炮声,醒来依旧不减其势。

当然,还有一件一样的事跟着爸妈上灵岩山和西园烧香。其实,本来不需要我这么个小孩跟着去,我不过只是懒在家里许久,找个理由出去活动活动筋骨罢了。

烧香的细节就不用赘述,印象比较深的是,我挤在烧香的大部队中问老妈拜的到底是什么神,老妈却笑着说她怎么知道,反正只要神知道有这么一家人向他祈福就行。我抬头望着几个菩萨,分不清到底有什么不同。

烧香回来的第二天,我年前心心念念的山海经终于到了,撕开包装,硬皮彩页,书很好,看着就很舒心。

对于山海经的印象,最早要追溯到小学五年级。

在某天的一个下午,我在报刊亭用着为数不多的零用钱买了一本杂志,当时并不知道,这本杂志为我此后的人生中,定义了什么叫做奇幻。

巧的是,这本杂志的名字,就叫奇幻。

不用同我讲什么网络玄幻小说,我压根就不承认那样的小说能与奇幻沾上多大的关系,那些绚丽多彩的奇幻故事,是瑰丽的神话与人性闪光融合,绝不是英雄主义加无数美女在侧的虚幻。

在这本杂志刊登的许多故事,都取自于山海经。但这么说有些不负责,因为山海经本身并不是一本奇幻故事集,它更多的像是一本地理志、草本志或是奇兽志。作者们只是选取某一个兽或是某一座山进行想象,但这样的想象,在我看来,更像是今人与古人幻想的汇合,显得格外质朴与真实。

而正是由于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使得我对山海经尤为向往。

不过,确实如我之前所言,山海经本身并不是一本奇幻故事集,所以它的趣味性远没有其他古代志怪小说,例如聊斋志异之类那么高,前五卷分为南山经、西山经、东山经、北山经和中山经(我没有按照次序排)。这五卷里大多只是描述了什么山上有什么奇珍的植物什么异兽,山下流着什么河什么湖,光是山名水名如繁星之多就足以令人头大,更不要说是各种异兽之名。

但,同样有趣的地方在于,几乎每座山上都有各种不同的异兽和草本,每种异兽都有各自的容貌和功效。

容貌就不再累述,山海经真的可以当做本儿童插画读物,只是其中奇兽的相貌真的不怎么样,什么蛇首鸡身比比皆是,可以入眼的没几个,当然,远古人民的智慧显然是比较野蛮而直接的,就当凑合着看吧。

至于功效一词,这里我实在是想不到其他词来解释,暂且用功效来形容吧。举个例子,拿大家最熟悉的凤凰来说,山海经中写到凤凰时,提到这么一句“见则天下太平”,意思是只要见到凤凰,天下就会太平。几乎每种异兽都有自己的功效,不是“见则天下大兵(打仗)”就是“见则其邑有恐(令人恐怖的事)”,还有一种功效便是“食之xx”,大抵是说吃了这种奇兽可以治瘤子啦,可以治耳聋啦,可以治忧愁啦等等。总之看完之后的感想是,远古人民的想象力真的是非常丰富,几乎每一种奇兽都能被如数家珍地绘出,几乎就如真的一般,所以当我回想起前言里提到古代人民曾一度拿山海经当真实记录时,就忍不住想笑。

而及随其后几卷海内经、海外经和大荒经就要有趣多了,因为开始记录各色不同的奇怪国度,例如丈夫国,大人国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西游记必是从其中取了不少素材,不过俗话说得好,天下文章一大抄,也难怪,哈哈。

山海经中对于这十个太阳的记载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有一种格外俏皮的可爱。

原来这十个太阳是帝俊(天帝)的儿子,他们的母亲羲和每天带他们到海边汤谷洗澡,汤谷边有一个树叫扶桑,高百仞,上面有高高低低的枝干,洗好澡的太阳们就坐在枝干上,一个太阳坐在较高的枝干,其余九个太阳就坐在较低的枝干,十个兄弟每天轮流坐高的枝干,天上才出现一个太阳。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兄弟觉得太闷了,一时无聊就都坐上最高的枝干,天空这才出现了十日同阳。

瞧,你不觉得这个故事格外俏皮吗?洗太阳,你瞧古人是多么有童趣,居然能想出母亲带着太阳儿子洗澡的故事!这要是搁在现代人眼里,洗太阳?这么老土的故事,收视率绝壁是要跌破零点,导演一声令下,剧本被打回,重写。

这就是我们现在贫瘠而肤浅的想象力。

我想起前两天我看得一档节目,名字叫10放。

我想,或许有很多人还记得它原来的名字《第十放映室》,央视停播,优酷接手的故事就不吐槽了,总之,目前更名为10放,原班人马,不过是由电视转为网络而已。

10放最近做了一期节目,是关于宫崎骏,其中挑了很多部他的典型作品来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其中提到宫崎骏崇尚一个思想多神崇拜,万物有灵。

敬畏。

你看,所有的神,都是与山水四季日月有关,这也是为何山海经之所以为山海经的原因。神,自然生也。我们敬畏神的同时,也是敬畏自然,敬畏自身的时刻。

同样,万物有灵亦是如此,虽然我不知道说得是否准确,但我个人认为古代佛教就应该多多少少宣扬过这样的思想,而古人也或多或少受过这样的教育。万物有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认为在你不知道的空间和时间里,有很多真实而存在生命,而正是万物有灵的想法,打开你的想象力,使你好奇,使你探出头,使你忍不住去以柔和的姿态去对待、去想象万物。

节目中也就此提出了为何宫崎骏的想象世界会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的原因,因为他赋予这个真实世界童真而奇幻的一面,简单而纯粹,直击人心底。

回到山海经,去翻看那些离奇的神话故事,那些本应该是比白雪公主、灰姑娘更加让孩子们熟知的故事,却被掩埋在厚厚的书下,看不见了。

而同样,让人遗憾的是,就在我上大学的9月份,奇幻这本伴我走过数年的杂志,停刊了。

你看,很多事就是这么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属于志怪奇幻的文字时代大概已经正在走下坡路,谁没拄着拐杖暮暮垂老的时候呢?只是,这个时候会不会来得太早些,我还没有心理准备,和它说再见。

我非常希望,当我明年再去灵岩山和西园的时候,我能知道那些菩萨是谁,有什么故事,无论他是否存在,都在心里默念一句,请保佑我和我的家人。

可是,又或者,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赖在被窝里,不想起来。

呵,谁知道呢?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十三

读后使我那颗原本浮躁麻木的心,被针深深刺痛了,久久不能平静。不要说看到周围的人不读书而沉迷各种游戏、网络、影视等现象见怪不怪,麻木不仁,就连我自己也已经想不起没有书读就反应迟钝,吃饭无味的日子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后来参加工作了,读书的时间更少了,后来忙于各种事情和应酬,发现读书久了竟会不知不觉会睡着……后来就习惯于不读书了,或者不能安静读书了。

现在的孩子们更是不爱读书。上课提个古典名著,几乎没有读过。上历史课,竟然拿影视作品作为历史的真实。更可笑的是,竟然连传统文化都抛弃了,文言文一窍不通,理解很困难,给历史课带来极大困扰。学生最初犯错误的时候,我耐心解释;之后,还是没有明显提高,我无语了;最后,我都有点妥协了。材料读不懂,又不是历史教师的错,我当时这样想。现在看来,这和学生长期不阅读,或者缺少必要的阅读有直接关系。阅读不仅关系着一堂历史课的成败,一个学生的未来,它更多的是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读书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根植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孩子们为什么不爱阅读,而爱上网络、影视了呢?原因很多。老话说:上有所好,下必所效。新闻媒体过度宣传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全民皆以玩三g手机、掌上电脑为荣为唯一,而静静的悠闲的享受的读书成为奢侈,成为老土,成为另类,一个不喜欢或是失去读书兴趣乐趣的国家,将会是什么样的国家?一个不读书的民族,那民族文化将会是怎样的传承?一个不爱学习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不爱学习的民族是劣等粗鲁无知的民族。文化的沙漠,是永远无法支撑起五千年甚至更加久远的优秀国家和高素质的民族的。

有网民说: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我觉得说的有一定道理。记得我在外地上高中的时候,竟然在学校及其附近找不到一个书报亭,为买本《半月谈》还要穿过两个大路口;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买了一本范文澜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位学姐当时就批评我说:买这些书干嘛?那位售货员接话说:一看这位姐就是个学艺术的。我无语了。我现在几乎不去新华书店了,理由有二:书太贵,没有我想看的专业书。好书越来越少,反而很多图书在网上却能找到,而且物美价廉。

一位日本大师在其《低智商社会》一书中提到: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们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的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的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要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呆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的读书。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长年读书的人数在500万以上,占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知识就是力量和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自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却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八位。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但以色列人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能满足自给,还能源源不断地出口;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一个小国,因爱读书获得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大国”!

古籍里的中国读后感篇十四

中国有个叫杨利伟宇航员,他从小就有一个想当宇航员的飞天梦。他为了这个梦想,努力的读书,中间吃过不少的苦。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他当上了宇航员。

还有一个想当钢琴家的小男孩,手截了一只,但是他还是鼓起勇气弹了起来。刚开始才弹两句就放下了,大人们在旁边给他加油,不要放弃当钢琴家的'梦想。在大人不断的鼓励下,小男孩重新振作起来弹完了一首,虽然他弹得不怎么的好,但对他来说已经够了。

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觉得当老师好伟大,可以受人拥戴,可是这个梦想没过多久便从我的脑海当中消失了。后来我看了一本名叫《满江红》的书,从里面我得知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意思告诉我们小时候如果不用功好,到老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我想:“如果我小时候不用功,长大就当不了教师了”。于是我决定实现这个梦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朝着指明的方向,一步步靠近我的梦想。我要为祖国做出贡献。我能行的。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中国梦。如果没有的话,中国就不会进步,就不会辉煌腾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2654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