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3:12:15
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15篇)
时间:2023-11-06 13:12:15     小编:文轩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规划的重要工具,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准备的重要依据。教案的编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案的编写应结合教学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案可以参考不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调整。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一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诗后,我请学生读读古诗。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他们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同时对古诗的押韵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字词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第一、二行,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倒置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峨眉山半轮秋月”,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这个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回忆了李白颂月的诗歌,补充了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理解诗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写法。学生刚上四年级,课上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现在想想,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

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和方法: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1、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2、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二、作者简介。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三、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合作探究。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

四、当堂检测。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在(秋天)(季节)(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峨眉山)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布置。

1、完成阳光学评(本节课内容)。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六、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七、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四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3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两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11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2.自读课文。a拼读字音:峨、羌、君、渝。

b指名朗读,点评。

c再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d交流。

三、精读课文。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疏通诗句。(主要解决疑难之处)。

教学前两句。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图理解)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教学后两句。

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闭眼,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4)教师描述:

5、指导朗读。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四、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复习检查: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望洞庭》。

1、揭题解题。

(1)理解“望”。(“望”即“向远处看”)。

(2)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现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那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4)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他的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望洞庭》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

要求:(1)拼读“未”、“螺”。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相、和、磨、遥望。

(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1)指读生字卡片。

(2)指名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磨:磨拭,即擦。

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轼的铜镜一样。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同桌互说句意。

2、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3、引导诗的意境。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作者邮箱:gaotian111981@.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七

课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隅锡在秋天转任。

和州,行径洞庭所作。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给的景色。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丛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秋”字为入韵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老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歌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刻划;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明晰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咏月处,都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处处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处处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此外,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地名限制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体会诗人情感。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习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习剑术,结交侠士、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

(平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近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近古诗,走近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2、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一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三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以前教人教版教材久了,总觉得新版不如老教材系统性强,练习量也不够。但是我在教学中感悟出,新教材非常人性化,生活化,灵活性强,新教材的编排自有它的道理。所以如何使用好教材,使之发挥其特长和优势,是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2、教材中虽没有提及分数比的形式,但是在一个化简比的例题中出现了分数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渗透分数比的知识,并注意强调分数比在读法上的不同。

3、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4、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我以为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这个知识点明确出来,让学生明白:当比的前项和后项为负质数时,这个比老式是最简整数比。

5、在教学中发现当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位不一样时,学生使用商不变性质就比较容易出错。如:0.7∶0.08在这方面老师要多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并多举这方面的例子让学生加以巩固。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农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见识不够广泛,表达欲望不强。特别是刚刚从完小来的那一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非常失望的这件事,教学时我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读顺,读出诗的味道。二是细读古诗,理解诗意。先帮助学生采用多媒体理解“云深”的意思。再创设情境,想象贾岛和童子会说些什么,并表演,其实就是让学生说诗意。三是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为了使学生能感受都隐者的正直、高大、心怀百姓的形象,我将诗中的景物与隐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很容易体会隐者的心怀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不光让学生理解了题意,而且也为这首诗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设计意图]:三遍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达到的要求来做。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设计意图]:古诗的停顿并不是句句停顿的格式都一样的,有些故事要根据意思来停顿。这首诗的第二句就有一些特别,让学生根据句意来停顿,无形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设计意图]:多媒体插图的展示,创设了情境。同桌的表演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情境中,为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4)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的每一个人,将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了。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像白云一样()。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设计意图]:对诗中景物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隐者的内心。

五、拓展延伸。

六、作业。

贾 岛

隐 者 满怀希望

直 失

大 一线希望

洁 彻底失望

心系百姓 教学反思:

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着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隐者有什么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隐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这些是为了什么?隐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令诗人如此的仰慕?指导学生把隐者与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点相结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隐者的正直、高大、纯洁、心系百姓的形象了。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五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541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