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理清思绪,反思过去,为未来做好准备的重要一环。展望未来是总结文章中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解决方法的展望部分。如果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参考下面提供的相关资源和研究报告。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一
茶文化旅游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地区的游客皆可以成为茶文化旅游的目标人群,不同的受众群体的审美取向、个人爱好、旅游目的都不尽相同,尤其是一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其对旅游的认知与中年人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茶文化旅游开发者就要结合自身实际和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多开发一些具有特色,能够被不同群体所欢迎的丰富多样的旅游线路。譬如,针对当前年轻人猎奇心强、求知欲望浓厚、探究意识强烈的特点,茶乡旅游经营者就不妨利用茶乡有山有水的地貌及自然优势,为他们定制一些能够探险、户外生存的旅游线路,让旅游者在探险的过程中,一方面更好地领略茶乡的自然山水,另一方面通过近距离感受到茶树的生长环境,了解茶树那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增强个人意志,提升个人精神。另外,针对一些学校或是带有学习目的的旅游团或者是旅游群体,经营者就要开发一些知识文化旅游线路。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旅游线路多一些茶文化讲解、茶叶种植知识传授、茶叶制作过程讲解、茶艺表演等内容,这样一是能够让普通的旅游内容上升到理论的范畴,另一方面更是能将那些原本存在于课本中的农事知识、手工业技巧以及人文背景,以真实的面貌直观地呈现于游客面前,让游客寓教于乐,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茶文化不是一门独立的文化学科,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其不可能独立存在,必然与其它文化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茶文化旅游开发和设计者,就要加强与其它部门尤其是当地旅游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通过出台区域性的文化旅游开发顶层设计,对当地所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规划、整合、包装,并制定一些充满创意、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这方面,地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的做法就值得我国广大茶乡学习借鉴。普陀山有着优美壮丽的自然风光,有着享誉海内外的普陀山云雾茶,另外更是一个佛教圣地———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当地的普陀寺驰名远近,每年都能吸引着大量的香客和游客。而当地针对这一点,一方面结合禅茶一味的内涵,将当地的云雾茶与普陀寺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出富有禅意的普陀佛茶。另外,当地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时,更是将佛教、普陀山自然风光、云雾茶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更是取得了极强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普陀山的文化旅游模式,是我国开发茶文化旅游模式的一个典型范本。
参考文献。
[5]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二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运用文化作为立足点进行多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一系列有效果的运行模式,目的就是“传承文化,另辟蹊径”。广告设计从本质上说,它是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式。从现实层面看,已经成为创意产业发展和选择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创新中处于上游,由于它对产品的文化内涵、成本、质量等具有预先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广告设计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广告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一部分,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新的热点,并日益显示出密切联系实际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
文化创意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在设计中附加大量文化价值,并将其通过现代媒介传达给消费者。从20世纪40年代旧上海一直流行的“月份牌”到本世纪的各项商业活动,文化元素的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创意的运用无非就是某个花边、某种装扮,某个略有年头的家具或道具作画面设计的一个元素而已。所谓创意,就是将大家早已熟悉的东西重新组合后,以另一个角度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这就是当今的创意所在。所以,现实版的中国式文化创意依旧是一种组合式的表演,却略带了几分现代的味道。
克劳德・霍普金斯在其《我的广告生涯》中曾指出:“广告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销售。”由此可知,无论是策划行的销售还是技术性的平面设计,其主要的针对目标是并非单纯性的客户,而是客户的客户。那广告设计中所运用的元素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在当前的广告设计中,大量低俗、毫无新意的视觉形象充斥并污染着我们的视野,相当多的抄袭模仿之作,使得本应灵动多变的广告设计变得生硬和僵化。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些设计中缺少文化创意做支撑。在当下这个万象丛生的中国广告业中,对于文化创意的这一理念已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格局,即“重形不重意”和“重意不重形”。
首先,“重形不重意”中“形”的样式就是单纯地借用较为古典的元素,例如:京剧脸谱、明式家具、水墨笔迹等,这些形象特征相当明显地成为了当下众多设计师的猎取对象。因为它们作为一个时代的遗迹,在经过演化后并保留了下来。没有人可以去否认太师椅是明式家具中最为出众的佼佼者,也绝对没有人会声称青花瓷是韩国人不可复制的国宝。正是因为这个标志性的元素被广大设计师无偿的运用,并以此来标榜自己是一个国学的热衷者,是在传播文化。在众多的平面广告中,这种想象尤为普遍。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喜好这样的古朴风味,设计师无非就是借用这类的文化元素作为一个设计的基点以博得商家和大众的一点好评而已。
以“形”制“形”已经成为当前设计的本源。使用“形”作为设计的元素,无疑扩大了设计领域的思维范畴,看似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实为对文化的亵渎。中国的房地产海报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一支多国部队,也是全球文化大融汇的平台。但凡是楼盘的新开盘,大到墙体海报,小到宣传单页无不充斥着浓烈的商业炒作味道。这些宣传品的设计色调搭配得当,形象别有用心,设计的风格受整体策划的指挥,实施不同的风格化。倘若策划主题为欧式,那么宣传品种必定少不了罗马柱和法事花园,这些异域的风情成为了当下欧洲文化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因为它们作为一个设计元素被使用到这个设计的作品中,不仅被广泛的.运用,同时还被中国老百姓欣然地接受。可以说这是一套熟练的、成建制的平面设计体系,正是因为这套体系的存在,使得当下的文化创意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套路的设计。因为在对设计美感追求的同时,形的内在意义已经变得淡然无存,大多数设计师开始为了表现自己很有文化而去设计文化。这就使得许多原本用来体现美的元素,在一瞬间变成了一种程序的产品,从而失去了文化的原有意义。由于大量模板的运用,使得原本精细化的设计在一眨眼的功夫间变得简单化、快捷化。任何一个水平阶段的设计师,只要在其主题方向不偏差太大的基础上,动用固定的模板,其制作出来的设计稿都不会太过离谱。这也促成了个别设计师拿着几个模板就随意叫板“文化”二字。原因很简单,设计模板就是通过不同的、固定的设计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广告设计用的模板,就会发现罗马柱、凯旋门、中国水墨笔触、中外古典家具,更有甚者还有佛教的相关元素。当今的大多数广告设计正是因为有了这类型的素材,使得设计变得简单许多,当然也练就了更多的低俗设计师。一些民族的传统纹样被作为所谓的创意图像“制造”而成,以一种固有“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借此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态。
创意光环下的广告设计是对文化的抄袭和膜拜。所谓环境因素影响了事物发展的一切,当奥运会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后奥运时代又刮起了一场席卷南北的中国风。这期间,中文字体和篆刻形象成为一时的宠儿。广告设计在这次运动中恰到好处地扮演了一个宣传者的形象,同时也为此赚到了不少的好处。因为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是营销策略的基本之道。克劳德・霍普金斯就曾经在其著作《科学的广告》中消费者的喜好才是左右产品生死的关键所在。老百姓在重新获得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对自己的审美要求也提高了一个档次。对于中国文字来说,“形”已成为固定的样式,然而对于广告设计来说,简化是制作“形”的一个最有效的行为。由于logo的设计理念通常都是以最简单的图像去诠释最具形象的意义。而中国文字在造型上就已经将文字图形化,图像化的文字自然就是标志简化过程中最好的一块原材料。所以,在当下的中国设计界,设计标志的思路之一就是从对中文字体的简化变形开始的。文字本身的内在意义已经不重要,而文字的外形却能主导logo设计的方向。这就使得中国文字在logo的设计旅程上扮演了一个等待二次加工的半成品。当然,这个半成品也不是白做的,因为这种带有中国风味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设计时尚,并被广泛地流行。传统文化的倡导和传播使得广告设计成为文化的翻新工厂。但很多时候,当我们悉数设计的现实意义时便会发现,广告设计对于文化创意来说就是一种习惯。因为大众对文化的认知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广告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同。尤其是在对形的认识上。老百姓最喜欢看的就是那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所以印刷工艺从某种层面上来给广告的世俗化预留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现代广告设计是伴随着制作工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工艺的支持下,广告设计已经开始了无法无天的发展,用“如虎添翼”来形容当前的广告设计简直是恰当不已。因为工艺的运用,例如:手工凸边、烫金银、鎏金等工艺无异于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平面设计变得立体化,而且还提高了档次。当这些工艺是依据某些文化元素为模板的话,除却版式招人青睐,还更能体现出设计师对于印刷及包装工艺认知度的熟练程度。
其次,“重意不重形”的设计在当今中国的设计界却处于一个高管的地位,因为其构思的巧妙和设计理念的不同,就使得其对文化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略微高深的阶段,这就是广告中最为战略化的设计――策划。当文案人员在创作时,其首要任务就是构建一个故事色彩浓郁的环境,并全方位地将文化元素融入广告中,为渲染产品做一个环境的铺垫。例如,某房地产的一个房产项目所提出的口号是:像赫本一样生活。仅凭这句文案就足以俘获大部分70后和80后,因为“赫本”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名而已,它已经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和一种生活的态度流传下来。策划师之所以引用“赫本”是因为银幕上的赫本曾给无数观众带来了一种理想生活的方式,《罗马假日》给人流行的或许不仅仅是俏皮可爱的赫本,它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许多西方生活的幻想,例如,去罗马走走,去享受下西方人的那种小资情调等,许许多多的设想使得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们甚至一些60年代出生的人都会对这个楼盘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因为一个人将一种生活的态度变成了一段文化的印记,这不得不使我们感叹,广告策划已经将文化变成了一种行为模式让人去体验。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推翻这一结论,因为在整个广告设计中,策划以纵观全局的行事方式将设计意念化,一举摆脱了对形的过度依赖,策划的魅力就在于此。此外,在策划主导下的广告设计也是一个体系化的视觉效果盛宴。这里我们依旧引用“像赫本一样生活”这个例子。无论是汽车广告还是灯箱广告,“像赫本一样生活”实在少不了罗马式的花边纹样和赫本的照片,因为从视觉的角度来讲,图片是最直接的传达方式。繁琐的罗马花边就以其特有的卷曲花纹作为主体,大面积地纠缠在一起,形成特有的西方文化的风格。而且,设计出来的感觉必须要与赫本主演的电影在时代上有一定的衔接。这样就保证了策划在视觉范畴上形成整体风格上的统一。广告设计的目的就是将视觉关系行为化,在这场充满奢华情调的策划中,环境渲染的场景气氛已经将视觉上的“形”演化成一种唯美的“形”,通过内心感受上的设计来推动视觉行为上的刺激,将现代广告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文化元素作为一种创意已不再是靠“新”、“奇”、“酷”的形式出现在当下的广告设计中,以往单纯性地使用传统纹样的形式已经不能跟标榜自己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员,即使在以视觉形象为首的当代广告设计中也不再提出如此。广告设计想要继续发展,光靠深挖内在潜力是不够的,更多是要将当下最基础层面上的设计做好。对广告设计来说,“创意”是核心要求,而“文化”则指明了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不能只注重形,“形”背后的意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个内在的涵义才能真正代表文化的魅力,这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克劳德・霍普金斯:《科学的广告+我的广告生涯》,华文出版社,版。
[2]周仕参、李婷:《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设计产业化研究》,《新西部》(下半月),20第12期。
[3]孙茜、刘斯:《文化内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体现》,《包装学报》,第1期。
[4]沈浩、李倩:《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现代工业设计》,《包装工程》,20第24期。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三
校园广告是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作为文化的聚集地,其广告设计要注重多样文化的相互渗透。要创新校园广告形式,丰富校园广告的文化内涵,全面发挥校园广告在信息宣传、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校园广告;多模式;创意;文化。
大学校园是各种文化的聚集地,校园广告独具其特殊性,它的类型和特点必然与其他广告有所不同。学生从校园广告获取信息,逐渐改变了同学的日常消费习惯,成为了他们消费品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们必须重视校园广告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推进校园广告创新,最大化校园文化在各方面的作用。以下就多模式校园创意广告设计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究。
1.校园广告的多样化特点分析。
1.1传播主体多元复杂。
传播主体是大学校园广告系统中决定性的主导要素。从目前大学校园里面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校外的商业广告还是学校内部制作的宣传广告,主要是通过企业、政府或高校进行传播,也包括少数个人和学生。对企业来说,在对校园广告进行投资、宣传品牌以及公益性广告的同时,能在第一时间为自己建立新的用户群,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校园广告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1.2传播内容良莠不齐。
(1)涉及相关商业利益信息,如商品促销活动广告、技术培训广告、住房出租广告、信息量巨多的二手物品交易广告和品种较多的兼职信息招聘广告。
(2)涉及非商业利益的一些广告,比如内容搞笑有意思以及目的让人一目了然的公益型广告,或者各学院各科系间的联谊信息,以及各个社团的活动宣传广告。
(3)涉及一些违法或者不健康内容,包括随处可见的“牛皮癣”、无法直视的同性恋交友、五花八门的“枪手”招聘、无孔不入的“”、还有最近在大学校园疯狂散播别有用心的“校园贷”等各种广告。
1.3传播方式异常多样。
它是指传播主体为了实现传播目的而采取的必要环节及最终的手段。当前,大学校园几乎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广告,具体包括一些传统的.文字传播方式,而多媒体媒介更是五花八门,不仅包括广播、电视,还有电脑网络、手机等多媒体方式。
2.多模式的校园创意广告分析。
2.1平面创意广告。
(1)校园传单。对于宣传而言,最直接的方式就属于传单,不同类型的传单广告在学校里面随时可见。
(2)学校海报的招贴。指的是在学校内进行广告的张贴工作,这称作学校海报。主要分为两种,包括商业海报与公益海报。
(3)校园横幅。“天翼杯”校园足球赛、感谢“动感地带”对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支持等这些横幅广告,不仅仅提升了广告主的知名度,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成本低廉,也颇受广告主的青睐。
(4)pop广告。由于pop广告符合现代消费的理念和消费习惯,简单快捷,具有其他促销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备受商家的青睐,在校园产品销售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2.2多媒体创意广告。
(1)校园中手机大范围使用已成趋势。它不光将人们在沟通领域上的能力加以扩展,更重要的是向我们诠释了更深层次的互动,进而使得它在我们当前的校园广告方面具有无限的前景。
(2)校园广播广告。校园广播广告是借助听觉形象作为诉求手段,从而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校园广播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包括新闻、歌曲、散文等讯息。
(3)校园网络广告。校园网络广告的特点是和学校网站与网络媒体的传播性息息相关的。通过校园网呈递给学生的一种新型的广告运作方式。
3.多模式校园创意广告设计的优化策略。
3.1加大校园广告管理力度。
学校是育人场所,只有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才能抑制各种消极现象和不利因素的产生,以良好的社会声誉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建立并维护高校的良好形象。
3.2进一步开发利用校园广告。
校园媒体不仅传播公共信息,而且还传播商业信息,具有商业功能。因此,应加强校园广告的开发和利用,为学校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充分发挥校园媒体作用。
作为新闻媒体有机组成部分的校园媒体,其内容往往带有该校的教育和文化特征,在校园内担负着解读方针政策、传递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服务广大师生的重要职责,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深远。因此校园媒体在扮演广告角色时要注意内容应积极健康,不能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不能与学校的学术氛围相悖。校园是文化交流、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是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校园广告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在文化信息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校园广告与文化的有效结合,提高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相臣,王旭.广告文化创意模式趋势探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9):43.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当前人们生活理念不断成熟,加上自身经济收入能力进一步增强,如今人们的生活结构也出现了全新变化,在整个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与以往有着实质性差别。现阶段、参与旅游活动,感受文化内涵,享受休闲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普遍共识。本文拟从当前旅游产品开发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探究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的具体背景和要求,从而探究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的具体实施思路。
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价值认知度也实现了全面提升,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充分、有效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要,就需要对当前整个旅游产品进行改造和创新,尤其是通过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特别是通过提升整个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从而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要。
1当前旅游产品开发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优化,无论是生活理念,还是生活元素,都实现了成熟发展。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但是,从当前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具体状况,可以看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而言:首先,相对于现代旅游活动经营开展的具体需要而言,其旅游产品经营发展层级内涵较低,尤其是更多茶产业旅游活动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停留在基础、表面阶段,其不仅反映和诠释的是旅游产品开发等级低,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充分体现出当前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及理念不成熟,以及与人们具体需要相脱离等等各种问题。其次,当前旅游产品在开发经营活动中,其缺乏有效创新和完善。尤其是随着当前旅游产品经营开发体系不断完善,加上社会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产业经营发展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而庞大的市场需求,在客观上,引发了旅游产业的快速扩张,在这一过程中,旅游产业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而旅游产品的抄袭性,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这不仅限制了旅游活动经营发展的成熟性和体系化,同时也无法及时有效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元化旅游需要。最后,对于旅游产品经营开发活动来说,整个开发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属性,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其不仅仅是一种可供消费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丰富完善的价值内涵,所以,在旅游产品经营开发活动中,需要注重文化属性的诠释和表达。因此,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诠释文化内涵才是关键,但是从当前整个旅游产品经营开发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多数旅游产品中,并未融入相应的文化内涵的价值理念,从而限制了整个旅游产品经营开发的理想效果。
2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阐述。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经过几千年发展所形成的独立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不仅能引导我们对几千年的传承文化形成全面认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对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形成了广泛认知。茶文化体系实际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几千年文化发展历史中所形成重要内涵。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对茶应用的全面记载。而茶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大众生活的重要元素,实际上,随着社会大众生活中,生产力不断发展,茶叶的生产与饮用,都极为丰富,而饮茶过程中,其逐渐与社会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文化特性的元素内涵。我国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和内容,其中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物质元素,同时也诠释了全面多样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因此,在对茶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时,应该从充分认知该文化资源体系的物质基础入手,通过诠释和利用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对该文化机制的最佳应用。茶文化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不仅是一种精神元素,更为关键的是其中所具有的内涵理念,能够为人们参与各项活动提供重要帮助,因此,了解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元素,将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原动力。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五
摘要:
茶叶节是茶产业的经贸交流活动,也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茶叶节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茶文化旅游领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茶叶节;茶文化旅游;经贸展会;茶乡经济。
文化旅游业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旅游业的一种,对于茶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讲,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同时也借助旅游业的形式给当地的茶文化交流创造了许多机会。由于茶叶节主要是针对茶叶经济贸易展开的,所以茶叶节中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茶叶节的文化意蕴,将茶叶节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
1、茶叶节概述。
茶叶节事实上是茶文化和茶业发展的产物,是茶叶行业的大型经贸活动,是茶企茶商贸易交流的平台。茶叶节的开展不仅针对茶商和茶企,其还为喜爱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机会。茶叶节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和特色茶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乡及该地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茶产业快速的发展,茶乡经济的兴起有着较大的帮助。我国有着许多茶区,这些地区有着举办茶叶节的经验。比如说,凤庆县就曾经举办过21届的茶叶节。由于凤庆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因此该地区举办的茶叶节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参展商的前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凤庆县茶叶的知名度,同时还使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展会,比如溧阳茶叶节等。国内茶叶节的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且极具文化意蕴。此类大型茶叶节的举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茶文化旅游属于文化主题旅游,旅游者在茶区可以欣赏茶园风景,体会茶区文化百态。当然,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欣赏茶文化的魅力。茶叶节是茶文化与现代经贸相互融合的产物,茶叶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对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帮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开展茶叶节时茶文化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要是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茶文化旅游开发受到阻碍,这对于茶区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叶节中的茶文化内容不突出。
国内一些产茶区开展了茶叶节,当然目的主要是通过茶文化交流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虽然茶叶节对于茶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区在举办茶叶节时忽略了茶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一些茶区举办的茶叶节主要只注重展会活动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广和宣传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叶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减少会给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最本质的文化意蕴,就极有可能给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创。
2.2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明显。
茶叶节不仅仅是茶业产区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文化兴旅”等。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经济效益应该与文化效益齐头并进。就国内茶叶节相关资料记载分析,很多地区的茶叶节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化价值,事实上这种形式的茶叶节并不能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展起到任何帮助。事实证明,茶叶节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导入,就会使当地茶品牌的美誉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会使游客的数量减少。
2.3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
就有些地区的茶叶节情况来看,前来茶叶节参与文化经贸交流的茶叶展商主要为该地区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茶叶并没有登上其他地区茶叶节的舞台。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前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的有力证明。那么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前茶叶节的宣传力度缺乏?”茶叶节的宣传力度低,主要可以归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叶节组织单位的投入资金较少,使得茶叶节的规模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规模自然也较难换来宣传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叶节中茶叶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漏洞,这给茶叶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茶叶节的推广效果。第三,茶叶节通常作为展销活动开展,这就是茶叶节的参展对象,主要集中在茶叶参展商领域。很显然,参展商的人数较少,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是有限的。
3.1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
茶叶节是茶叶展商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很显然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业就属于这类行业。对茶叶节文化价值的不重视会使茶文化旅游的质量大大降低。该地应该在确保茶叶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茶叶节的文化价值,确保茶叶节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茶区经济的兴起,同时还能够提升茶区知名度。
3.2注重茶区特色品牌开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品牌优势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直接将品牌开发作为公司头等大事,因此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区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就是该地的茶叶,要是茶叶的质量都不过关,或者茶叶毫无口碑,那么该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茶叶是茶文化旅游开展的基础所在。茶区应该重视特色茶叶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并学会利用品牌优势提升茶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优势与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关联的,茶区管理人员应该借此积极打造特色茶叶品牌,通过推广和宣传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口碑。
3.3多层次开发茶区茶文化。
事实上,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中层次茶文化资源和低层次茶文化资源。其中,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比如采茶戏。中层次的茶文化资源主要包含茶文化习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物质范畴,比如茶具和茶园等。传统的茶文化开发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层次的茶文化资源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产业链的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多层次开发,在开发中低层次茶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高层次茶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
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将茶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茶文化相结合,塑造出适应茶人与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环境。当然,开发者在营造茶文化氛围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应该在环境中导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间休闲功能的开发,使游客更好的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要素,确保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3.5有效结合其他旅游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就茶文化旅游领域而言,茶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属于与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茶乡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应该有效结合茶文化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说,要是该茶区有着夏日清幽的特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该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乡地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产,比如我国景德镇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形式的结合对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
茶叶节存在宣传力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区经济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针对该问题,开发者有必要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首先,茶叶节组织者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茶叶节的举办时间,不断丰富茶叶节的内涵。其次,还应该注重解决茶叶市场管理漏洞,给茶叶节的开展扫除障碍。再次,还应该将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档次,并通过游客推广和宣来提升传该地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茶区管理者应该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和茶区特色品牌开发,同时也应该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六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2]郑剑顺.茶文化旅游设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
[3]檀亚芳,刘学芬.茶文化与茶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王裕光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七
摘要:玻璃是沙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玻璃行业的发展对沙河经济的转型至关重要。
近期,国家把平板玻璃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之一,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沙河玻璃产业的路在何方?参考国外成熟的发展模式,结合本地特色,思考如何提升玻璃产品的文化价值、知名度和附加值,本文将从玻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上给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分析。
关键词:玻璃;文化创意;制约因素;思路和对策。
一、玻璃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玻璃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中东部地区。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八
近年来,国内外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校园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校园安全事故成为社会和国家乃至世界最为关注的领域。高校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社会责任,形成了高校安全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我国于颁布了标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和标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将pdca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安全文化中,实现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安全文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文化的有序发展,有助于高校物态安全文化的沉淀。
1986年国际原子能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笔者将高校安全文化定义为:为了保障高校学习活动顺利进行,高校师生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态度和安全意识,表现出的安全行为、安全技能及安全物质所营造安全环境的总和。
2pdca管理模。
3.1计划。
在计划阶段,既要分析需要发展补充的地方,又要以高校安全文化对象的需求为依据,得出发展的方案或主线。
(1)问题分析:大部分高校没有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也没有安全文化建设的计划。决策者,管理者未推出让所有教职员工及学生共同接受的安全价值观,未具备正确的安全态度,基本是按经验管理高校的运转。大部分高校历史悠久,设备设施陈旧,无法满足现行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需求分析: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基于pdca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研究巫升斌(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生子女较多,高校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伤害事故可接受程度越来越低,因此安全文化建设越来越紧迫。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纠正安全态度,提高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的需求。也是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3)确定方案:为满足安全文化需求,减少建设的盲目性,应结合文化建设的背景、现状,制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案。方案应阐明建设的目标、内容,提出高校安全文化的理念,高校决策者提出安全承诺,确定责任人及其工作内容,建设的原则以及pdca周期的时限等内容。
(4)检查标准:确定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建设的`标准,及要实现的目标等内容。
3.2实施。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应包括:对人实施安全教育(满足精神安全文化建设,行为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对制度安全文化的建设,及物态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氛围中体现)等方面的内容。
(1)实施安全教育:对高校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普通教职员工)及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提升安全意识,进行安全法律法规、观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安全素养,此外还有安全行为及安全技能方面的培训。
(2)建设文化制度:设立符合安全文化发展的制度,优化物态安全文化沉淀机理等内容,加强救援、职业健康和管理体系建设。
(3)营造安全氛围:营造高校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和物之间的协调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安全关系,方针政策、安全承诺等。
3.3评估。
建立高校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的标准体系,定期和不定期,外审和内审相结合,发现安全文化建设的不足。其最终的、整体性的评估应包括:物态安全文化沉淀程度,行为安全文化规范程度,制度安全文化健全程度,精神安全文化认同程度,安全文化元素结构合理等内容。
3.4改进。
为了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持续提高,对发现的问题,应采用改进因素或改进体系来加强安全文化中的薄弱环节等措施。此外,pdca的改进阶段还应包括对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评比和总结,查清权责。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已经证明有效的对策措施,进行标准化,在下一个周期中,加以推广和巩固。
4总结。
本论文基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管理学研究上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论述,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基于pdca管理模式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使文化建设系统化,并可进行阶段性的优化和巩固。将安全文化的内容具体化,便于操作者实施和改进。第二,在改进阶段,笔者补充了对成功经验的总结的部分,为下一个周期pdca模式管理,提供背景,问题和需求。可以不断地循环,并以上升的趋势发展校园安全文化。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九
企业(群体)在解决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学得的一组共享的基本假设,因为它们运作得很好,而被视为有效,因此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
(二)企业文化具备的要点。
2、企业文化是被大家认为有效的而共享的;
3、企业文化是共同遵循并自觉维护的;
4、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游戏规则。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重口号轻落实;重宣贯轻执行。突出在“建”字上,是基于策划学、传播学的,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策划和传播,是一种泛文化。
1、早会。
早会就是在每天上班前用若干时间宣讲公司的价值观念。
2、思想小结。
思想小结就是定期让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的内容对照自己的行为,自我评判是否做到了企业要求,又如何改进。
3、张贴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
把企业文化的核心观念写成标语,张贴于企业显要位置。
4、树先进典型。
给员工树立了一种形象化的行为标准和观念标志,通过典型员工可形象具体地明白“何为工作积极”、“何为工作主动”、“何为敬业精神”、“何为成本观念”、“何为效率高”,从而提升员工的行为。上述的这些行为都是很难量化描述的,只有具体形象才可使员工充分理解。
5、权威宣讲。
引入外部的权威进行宣讲是一种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
6、外出参观学习。
外出参观学习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这无疑向广大员工暗示:企业管理当局对员工所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因为别人已经做到这一点,而我们没有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向别人学习。
7、故事。
有关企业的故事在企业内部流传,会起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8、创业史陈列室。
9、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指唱歌、跳舞、体育比赛、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贯穿进行。
10、引进新人,引进新文化。
引进新的员工,必然会带来些新的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融合就形成另一种新文化。
11、开展互评活动。
互评活动是员工对照企业文化要求当众评价同事工作状态,也当众评价自己做的如何,并由同事评价自己做得如何,通过互评运动,摆明矛盾,消除分歧,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明辨是非,以达到工作状态的优化。
12、**的榜样作用。
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的榜样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三、什么是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重落实轻口号,重执行轻选贯。突出“管理”,是基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管理模块的。她涵盖了企业文化建设。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传播学、策划学。
基于持续价值和系统价值,基于管理基于企业文化策划。
管理作为主体策划作为主体。
内外兼修、系统解决企业的深层次管理问题,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解决口号和企业表层问题。
注重管理者和管理团队的能力开发和提升关注企业文化的分层。
基于企业管理个性,梳理提升,规划管理活动关注管理外宣,策划活动。
重在管理重在建设。
重生根重宣贯。
(一)由策划走向系统提升价值。
例:改进价值创造:人力资源部。
1、确定价值驱动要素。
找出关键价值驱动要素:
※了解影响您潜在价值的驱动创造因素;
※将促进组织成长作为激励目标;
※用成本效率衡量事务性服务,但不作为促进组织发展的衡量指标;
※关注组织中别人怎么看您。您的价值贡献对他们是否清楚。
2、多视角认识价值创造。
※建立一种心态,人力资源部是一个组织变革和成长的工具;
※充分了解公司的业务;
※让人们更多的关注您在写作与创造方面,而不是控制方面的事务性活动;
※不要安于现状。
3、制定战略与衡量标准。
※制定个人成功标准,帮助组织不断成长;
※设计合理薪酬方案;
※理解公司战略;
※不要局限的看待培训;
※用**、信念和热情通过可是工具与员工沟通。
4、以速度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
※通过网络使组织扁平化,改进实施速度,并把员工、客户、供应商和业务伙伴联系起来;
※消除公司里表示地位的标志,在员工中建立一种社团意识,让员工更多的感到爱护。
(二)由落地走向生根。
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文化现象:一是企业的理念很时髦、很先进,在天上飘,但企业家和员工的行为在地上爬,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严重背离,造成文化虚脱症;二是员工心理契约的天然缺乏,导致企业的制度成本高、管控复杂而无效。其根源在于企业文化没有真正落地,更没有深植,仅停留在时髦的口号与词汇上。企业文化缺乏内在的推进机制与执行系统,同时因为中国企业没有经历工业文明的长期洗礼,员工职业化程度低,企业行为与员工行为缺少自律机制。心理契约的天然缺乏,导致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高。
它是要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制度建设、流程建设以及员工的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去,并把制度建立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之上,使员工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不但企业文化落地,更要生根到员工的心里,生根到员工的行为上,使企业进入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
(三)由建设走向管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文化的新一轮热潮已经掀起,但相当多的单位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理念”、“轻深植”的现象,只重视企业理念的创新,求新奇、求美感、求震撼,而忽视了理念背后的管理支撑,离开了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进程,离开了解决问题和问题背后的问题,就不成其为理念,只是一个空洞的文字堆砌和语音组合之物。
很多企业着手建设和打造企业文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基于一些策划的企业文化建设,无法进行文化管理,更无从跟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管理匹配。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一种“道德”“绩效”的标准,员工以此与企业形成一种心里契约,即员工认同企业的共同愿景和追求,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自主管理。同时,一旦将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文化又是一种理性管理手段,它是企业实现功利目标的一种理性选择,如,在战略上规定了企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理念上确定了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价值观上明确了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企业文化管理是一个过程,不只是起草一个纲领就完成了使命,纲领只意味企业文化管理的一个开端,企业文化管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要素是什么,这首先取决于企业家与企业家群体,因为企业文化的基因来源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那么企业的企业家团队决定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作为高层有几项使命,一个是树立企业的理念、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要有意识地了解和创造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高层不断地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在完成企业家有意识的引导和创造的企业文化。第二个高层要完成的使命是企业战略性系统思考――企业向何处去?在加入two之后,产业要向哪个方向升级,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是什么?核心能力是什么?关键业务领域是什么?未来的商业运作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尤其是企业的高层需要思考清楚。第三是高层要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忠实追随者、布道者、传播者、感召者、激励者。讲企业文化不是由学者来讲,而是企业的高层来讲。通过讲文化,讲战略迫使高层不断思考这些问题,高层要能给刚来的员工讲明白了,就说明高层真的弄懂了,想通了。整个企业不断的布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氛围。
2.企业文化管理的第二个要素是企业的核心人才和中坚人才,也就是除了高层以外的各层管理者也要承担文化管理的责任。但与老板、高层所承担的有所不同:第一要共同参与企业愿景与核心价值观的制定。第二是提炼经验,总结教训,探寻方法,确立准则,行为带动。第三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和流程建设之中。真正接触员工的是中基层管理者,所以企业文化的真正推动者是中基层。而且员工更多要靠舆论导向,要向氛围去带动,所以对职工要有强化的过程,通过开始的强制达到最终的自觉这样一个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企业以及企业文化工作者,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走向企业文化管理。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十
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作为国际大都市和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优势地位。据统计,北京新闻传媒业的资产总量、经营效益和覆盖面在全国处于优势领先地位;出版物品种、电视剧出品集数、电影产量和会展数量均占全国的1/2;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总量居全国之首,舞台演出荟萃海内外优秀剧目;每年近30亿人民币的古玩和艺术品交易与拍卖交易额,占全国总交易额的80%以上。起,北京市委开始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北京已有各类文化创意企业5万多家,其中已具规模的企业近8000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聚集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产业聚集区。
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从企业调研中发现,许多创意产业的经营人才事实上是从创意设计岗位或技术岗位上遴选出来的,从事小部门的管理尚可,但若是大集团的经营就有很大问题。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既懂行业又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但是,从北京市78所高校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在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院系及专业设置中,经营管理专业方向极少,即使有,也基本处于极其边缘的位置,开设专业课程少,实践机会更少,培养方案极不成熟。而目前在经营、公管等院系中也找不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课程。事实上,创意产业与一般产业的经营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单纯套用经济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也解决不了行业中的具体问题。
因此,要培养既懂行业又通经营管理的人才,就必须从本科生起开始有目的地培养有针对性的管理人才。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探讨本科创意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以期更好地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创意产业的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最早由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提出。是指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动漫、设计、出版、软件、影视等行业,该产业属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此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相继倡导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掀起了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据资料显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是不断生产创意成果的企业,支持产业是直接支持创意产品的制作、发展和传播的企业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模式和一般的产业不同,其逻辑思维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创造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然后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推动文化产业最为重要的发展动力有两个:一个是资源动力(包括以艺术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以经营人才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另一个是产业动力(包括经济上的商业模式、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资源动力主要是经营人才如何利用文化资源作为素材进行创意策划、智慧生产;产业动力主要是新技术的普及程度、市场机制的发达程度和企业经营的主导力量。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智力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市场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作为文化产业要素最为重要的人才要素,创意产业管理人才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能力特点。
创意产业管理人才是文化产业领域的经理人,是能够对文化产业价值链进行统筹、规划和运作,拥有综合知识、多样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的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济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意管理能力。创意管理就是组织通过创意激发、灵感产生、联结建立、灵感实现和创意转换及传播的过程。创意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关注“文化企业的战略、组织领导力、风险预防、商业模式和组织变革、文化市场和消费以及文化政策。”创意管理是文化产业管理的核心,是实现创意到产业的决定力量。创意产业管理人才就是掌握这种创意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设置也是以这种创意管理能力的获得为目标的。创意产业管理人是文化企业的经营者,是文化项目的管理者,是文化产业领域里的文化企业家。向勇对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后认为,创意产业管理人在文化产业价值链条的每个环节里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创意经理人胜任力双素质叠合结构模型”,归纳出创意管理能力的五个维度:品德素质、经营管理、创意特质、社会影响力和成就欲望。
创意才能是一种特殊才能,它的育成既需要一定的先天因子(比如艺术家的创意主要来自他们的天分),又需要后天的长期培养,不是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得到的,也不是其他专业人才可以嫁接的。因此创意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意的教育模式,需从培养机制入手,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把知识熏陶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人才的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以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人才应该具备两方面的能力,首先是管理能力,其次是创意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时,就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依托自身的优势,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去研究文化产业的特点,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意管理能力的“创意产业管理人”。这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以首都优势产业各种类型服务业为重点”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本文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创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一,经营管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公关能力、谈判能力、文化营销力、战略思维、服务意识、组织管理能力;第二,创意特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辨别力、分析性思维、沟通技能、文化行业经验、创意价值鉴别力。此外,从北京市78所高校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情况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在文化创意产业教学方式上,所有学校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都有实践教学课程,培养方向更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方式从实践效果来看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对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中,我们可以借鉴过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的培养更贴近实际需要。但是,从情况报告中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即师资力量不稳定,外聘居多且学历多为本科甚至本科以下。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教师的实践经验过多依赖,系统完善的能力培养严重不足。为此,在培养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就应该尽量避免这个问题的重复出现。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由依赖有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主要承担教学工作,转变为拥有系统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实践经验的老师组成教学主体,并借助这些教师形成系统的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规范的专业课程设计。再次,文化创意产业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其行业特点和人才特点还需要我们教学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炼。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设计培养模式,还需要组织行业内领先的企业与院校联合,教学相长。
总之,建立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意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创意产业的发展后劲,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十一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其它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量很大,因此,对其的探索研究也成了各界探索的热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衍生出来的各种价值体系也不断进入大众视野,例如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但其体系的建立尚且缺乏经验,没有结合高校本身的价值观来进行研究摸索,本文拟对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来进行分析,探讨其校园文化视角。
一、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众多价值观当中的一种,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高校核心价值观在众多价值观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其他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受它管理、支配。从组织学角度来进行分析,高效核心价值观指的是:为了达到实现共同的使命,追求统一的目标,在高校发展中形成核心作用,来指导全体师生发展,慢慢被全体接受,能够达到真善美的一种群体价值观。当代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很高要求,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建设高校文化的使命,还要吸取古今中外合理的价值观体系内容,更要突出体现高校的发展特色。
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人才。
在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而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提出来的。建立教育强国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而高等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主要手段,因此,必须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的建设步伐。我国高等教育法有明确条文规定:高等教育应当不断贯彻国家方针,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还要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使得受教育的个体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化人才,让他们来发展科学技术和传播科学文化,以此来达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这两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此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当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乱的时候,高校要以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引导,落实人才培养战略,防止学生误入歧途,以此来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校园文明建设。
高校的办学能力和管理能力通常可以从校园文明建设中体现出来,校园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操,是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在高校的一种延伸。校园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对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基本素质的`提升、习惯的养成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校园文明建设方针的一种强化。校园文明建设为了达到创造舒适、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这些目标在不断努力,而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这些目标都得到了一定落实。从这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断相互促进的一个发展过程。在新形势下,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提高校园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有利于改进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要想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得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从思想教育的任务方面来看,应当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的思想、理念在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原有的传统观念,由于自身的认识能力尚且还存在不足,在面对各种思想的冲击下,还有没有足够的理性分析能力,不能及时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导致众多大学生面临着理念缺失,道德行为与平时脱节,价值观取向严重错位等情况发生,这一切,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其人格和个性方面等都起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因此,要想做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坚定不移的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建设校园文化,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还要定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正能量意识,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可以力保思想教育工作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达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教人、育人之外,还得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这是由高校的职能所决定的,因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学校全体学生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将党的先进理论思想灌输给学生,来作为校园文化的前进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擅于利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争取在课程中贴近学生思想,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理论观念,同时还要不断推动教育方式、方法、内容的创新改革,以确保能够带给学生最好的思想教育。在新形势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因此,必须得坚持三个理念:结合实际、加强研究、深化认识,进一步理解核心价观内涵,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中具有先进性价观的理念进行吸收借鉴。当核心价值观理念形成之后,还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将其进行日常化和具体化,以此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要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首先得突出主题。校园文化生活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引导,以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来构建具有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还要不断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国、诚实、守信、敬业等多方面品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其次,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和院校统一战线,院校要尽可能的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的管理优势,凭借学生所建立的组织,在各种节日来临时,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做好管理、指导工作,此外,还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最后,要建构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能够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同时学校要注重校园各处景观、建筑的合理布局,使整个校园看起来能充满美感。
(三)注重风气建设。
风气建设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等三方面的内容,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必须时刻仅仅抓住“三风”建设不动摇,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校风,不是一时就能形成的,是高校在经过长期的积淀下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内涵,良好的校风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高校的校风建设应制定相关制度,力求建立民主、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根据制度来办事,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和教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来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是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优良的教风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够充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遵循学校的相关制度,以社会主义注意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加强自身的师德以及学术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努力达到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风的好坏反映了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的高低,此外,学生的学习方式、态度、目标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建立良好的学风是教学的关键,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学校要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教师、学生的行为,教师要充分发挥管理、教育作用,学生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及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结束语综上所述,高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对高校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领军作用,所以必须得不断探索、创新,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来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才能使得高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在未来,高校才能迈向更高的台阶。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十二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对内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长远发展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和精神力量,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企业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进而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所以,构建高效健康的企业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言企业文化是企业取得良好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带来长远发展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动力,不仅能够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明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还能够满足满足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要求,促使企业全局价值的实现。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符合自身特色和发展需求、并具有深刻内涵的企业文化体系,这对推动企业朝着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及其基本模式的研究与分析。
企业文化模式是指具有一定程式化或格式化,并且相对固定的企业文化构成方式及其特征。经过整合之后的企业文化特质可以形成某种文化构型,当这种文化构型在企业文化共同体的相互作用和互动中经过反复多次的推敲和验证之后便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稳定性,如此,便形成了某种企业文化模式。企业文化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团体意识、企业风气、企业目标、价值观念、企业风俗、企业道德。当前,企业文化模式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活力型:这是一种较为创新的文化模式,此种文化模式的企业内部具有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工作环境,员工勇于争先创优、敢于承担风险,企业鼓励员工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主动性。
(2)协同型:这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模式,这种企业比较重视团队士气,强调组织凝聚力,以友好协作为主体,鼓励团队合作、参与和协商,重视关心客户和员工,以创造一种非常友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3)市场型:多适应于随时参与竞争的企业公司,企业内部成员比较关心成功和声誉,重视对可度量目标的实现和具有竞争性的活动,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具有一个竞争压力十足的工作环境。
(4)层级型:较多适用于大型集团化企业,企业运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是企业关注的一个长期目标,这种文化模式的企业具有比较正式的、具有层次性的工作环境,每一个阶层的员工工作行为都必须要有章可循。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儒家思想所蕴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历史性,至今仍然制约着人民的道德准则,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说,儒家传统文化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的渊源和历史的借鉴。儒家文化更适合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企业文化范式,儒家伦理能较好地调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其重视人的价值,可调动人的积极性,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到西方理性文化所不具备的作用。在这种思想上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模式主要通过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企业管理,将员工的价值选择提升到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之中,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创新和改造,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发展阶段的小型企业适于选择富于变化的企业文化模式。在企业的初创时期,因为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要避免亏损,应该依靠生存,设计“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企业,进而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在企业成长时期,建立制度管理机制是其发展的首要任务,所以企业要设计“制度建设”型的企业文化,并确保整个制度文化的建设都具有稳妥的特点,在稳中求发展。在企业成熟期,文化模式建立就要考虑多元化了。企业应该根据公司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树立深层次的文化国际品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完善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促使企业文化的内层、外层、核心高度统一。
企业之间的并购必然会带来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撞击,合理地促进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相互兼容、接纳、共生与交互是企业文化融合、促使企业健康发展的重点内容。所以,企业文化融合模式主要是针对并购式的大型企业而言的。在多元融合性企业文化模式中,企业各方首先要以客观的眼光来审视对方文化,分析并购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努力缓解文化冲突,找到双方文化的契合点,然后要本着兼容并蓄、接纳吸收、共存共赢、交流互补的合理规则进行文化融合。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融合远远要比企业资产重组更为困难。
企业在初期开创阶段,和大企业或者成熟企业相比,不管是在发展速度还是在规模等方面都不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不够,在业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同行竞争,如果企业文化太激进,不但有可能赢不到利润,反而还有可能亏损。而且,开创初期的企业更多考虑的事情是如何能够获得短期、暂时的利润,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规划太长远的事情。为了取得长远发展,企业必须稳步前进,逐渐积聚发展资金。所以,在这个阶段,企业未来获得基本的生存与发展,一定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与现阶段相适应的保守型文化模式。
经过初期的准备发展,企业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也就是成长期,此阶段企业的各方面优势开始逐渐显露,知名度持续上升,企业开始盈利,并且利润呈上升趋势。而发展是企业在此阶段最重要的目标,所以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并迎合现阶段企业特点就顺势形成了稳健型文化模式。因为发展期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只有稳健型的文化模式才能支撑其成功迈进下一个阶段,否则会因为失去很多有利机会而不能够发展壮大,有的甚至会夭折。所以,此阶段的企业领导一定要全面考虑、慎重选择发展策略与企业文化,确保整个企业的文化制度建设都能够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成熟阶段的企业整个操作流程都在规范化,盈利水平持续上升,基本上可以达到一个最高点,从整体看已成规模并具备足够的发展实力。此时的企业所有活动都富有一定的竞争性,企业文化从内到外都强调竞争,开始在行业中跃跃欲试,不仅重视跟竞争者的市场竞争,经常采取多种措施与行业领导者企业群体进行较量,还在企业内部通过各种方式激励自己的员工竞争以提高效率,将竞争机制全面引进企业文化模式当中。因为这阶段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期,在此阶段企业虽然非常关心未来的发展状况,但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晋级行业领导者队伍,更加重视自身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经历过成熟期的全面发展,企业不管在综合实力还是规模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后劲的不足,成本消耗会在此阶段不断增加,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不断下滑,被迫进入收缩期。企业领导者为了延缓企业衰落,适应更加激烈的竞争,必须要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此阶段,因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企业的预期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始转变为谋求再生,如果经营不善,准备随时转产,于是,在这种形势下就形成了适应企业发展特点的风险型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非常适合此阶段的发展实况,具有绝对的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
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要素,它可以凝聚企业发展力量,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但是文化模式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要慎重、全面选择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特色的文化模式,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2]蔡丽.企业文化模式浅析[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3)。
[4]殷怀玲.浅谈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模式的思路[j].管理学家.2012(2)。
文化消费经济模式论文篇十三
随着资本时代的过往和创意时代的来临,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凸显出“创意”或“创造力”的价值,文学产业已然成为其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分支,既蕴含着传播积极思想的社会价值,又显露出文化消费的广阔前景”。
[1]此外,文学被公认为是培养和培训“文化创意”能力的主要途径。
文学的创作内容及文学活动训练出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是文化创意产业这种以文化因素及主题文化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这一行业所必备的基本范式和技能,从此意义上而言,创意的灵魂来自文学。
而且,文学的基本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创意才能,因为人的创意创造力,是科学理性思考和非理性灵感的巧妙融合,很难通过其他学科体系知识获得,只能来自艺术素养。
在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创意无疑已成为其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显著的标志。
而文学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不可避免地同经济、文化、科技等融为一体;同时文化产业化运作也必然要求文学以“人类创意思维与文化创造为基础”,以文学创意促动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二、文学创意何为文学创意?
文化创意研究专家田川流教授在《创意时代的文学创意》中认为:“文学创意,即运用创意思维,以多元和系统的方式从事文学活动与创作,实现对于文学意蕴及其作用的强化,增进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2]由此可见文学创意的实质和内涵:即文学创意,其根本宗旨在于全面提升文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首要任务是大力强化文学作品的时空穿透力和表现力,其重要使命在于深入探究人类内在情感世界和审美理想,而文学与其他艺术在形与质上的交融,也已经成为文学创意的重要构成。
文学与影视结合,两者的互动改编,在当今文化创意的新时代,既是进行文学创造的重要活动,同时更是实现文学创意的重要内容。
三、双赢:文学与影视结合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与影视联姻,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其实更是互利双赢的好事”。
[3]对文学创作者而言,影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泛、更亲民的营销传播平台,而文学创意作为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始发端,则通过研发和创意为影视提供脚本或策划资源,并源源不断地为其注入再生的鲜活血液和生命因子。
(一)全面提升文学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文化创意的时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开发,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文学与影视的结合。
影视文化的形象性、传播性、及时性、直观性、广泛性等特征,也更有效地展现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品格,极大地提升了文学所表现的文化价值。
同时,影视文化的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和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传统高雅文学的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处境,使文学作品以一种更具商品性的产品形态贴近人类生活的方式进入了文化消费市场,进入到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市场轨道,这必然要求它在关注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关注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
以童话改编电影为例,影视创作者尤其擅长攫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独有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内涵进行解码和编码,轻轻松松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赢取票房和口碑的影视传奇。
例如,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取材于德国格林童话《灰姑娘》的影视作品多达上千部,影视创作者或无意识、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童话结构模式和人物形象满足世人固有的文化期待,或即使有意识地偏离、反拨和超越这一叙事传统,也依然在千奇百怪的叙事中包裹着恒定不变的精神内核。
由此,通过影视这根神奇的魔杖,传统文学资源实现了“灰姑娘”式的华丽转身和蜕变,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大众化广泛传播,同时将人类传统而又朴素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价值提升到具有全人类普适性的维度。
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强化了文化消费,将纯文学作品经过影视创作这一再生产的过程,变成符合大众消费兴趣和消费习惯的大众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化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观众为上帝,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强调“经济效益”。
此外,创作者们通过研究和设计文学作品的生产和营销,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经济价值。
例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文学作品《哈利?波特》,就成功地实现了从最初文学创作到后来文学创意的质的飞越,逐渐开创了以图书销售为中心、集语言翻译、影视改编、文化旅游,衍生产品开发等为一体的的多方联动的营销新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利?波特”已经以其产业意义完全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意义。
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默认为“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由此可见,作为文学创意的重要内容,文学与影视的结合体现了人类的思维创造同时代发展需求的切合,体现了市场经济下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无缝高效对接。
(二)强化文学表现力与时空穿透力。
文学创意的核心在于“创造与追求体现了人类意识的文学精神,包括对于文学意象、意蕴及其意境的追求”。
显然,文学与影视完美结合,不仅带来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和强烈的视听审美愉悦,而且极大地扩展了文学视野,增强了静态文字的张力和表现力,通过追加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聚焦于人文主义关怀和人性真善美等普世价值观的影像呈现。
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跨文化影视改编,更是促进了文学与其他人类文化的融合,使影视创作在不经意间便跨越了不同语言和文化认知的鸿沟,呈现出穿越时空的美感,经久不衰,愈久弥新,成为全人类永恒的经典。
众多文学作品的跨文化影视改编都不约而同地注重文化本土性和文化国际化的双重编码,既保持本土文化的地域性,又兼有世界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强烈地表现了影视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和全人类语言”的特质,能轻而易举地消除“文化折扣”,既突破自身区域文化的桎梏又得到其他文化的认同,极易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文化产品。
通过将语言文字艺术性地“翻译”成声与画、光与色、动与静、快与慢的影像,不仅能使观众轻松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审美感受,更能使人产生深层次的感悟和理性的思考。
以美国好莱坞改编自中国文学作品《木兰辞》的电影《花木兰1》《花木兰2》为例,影片突破了文学作品中单一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直白的文学叙事模式,以影视叙事突出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展现“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个人奋斗”的个人主义精神,既展现了美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又迎合了全世界普遍流行的价值追求。
由此,改编自文学的影视作品通过文字和影像的双重呈现借助极具时空穿透力的普适性的文化价值观,轻松实现了历时的综合和空间共时的延展,赋予千年的历史和传统的观念以独立、弥新、永恒和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三)深入探究人类内在情感世界和审美理想。
影视是文学的再创造,文学的影视创意更能从多重纬度透视探索人类的感情世界和审美理想。
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改编,通过语言艺术形式到影像艺术形态的转换,是文学创意者立足于当今时代的体认所进行的文学再创造和重新诠释,在一定程度上能遵循原著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神采,寻求引发和启动观众感情共鸣和思想震撼的意蕴内涵,更深刻地探索人类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
从文学作品到影视艺术创作,既能鲜明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又能全面满足引导观众的审美风向,是审美的创造劳动和真正实现审美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作品是运用民族性语言和文字进行的创作,固然能充分利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特点和优势,但影视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和全人类语言”的特质,却被公认为能更容易地使影片所展现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实现跨越民族、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全球性广泛传播。
赋予人物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精神的性格特质,传递着符合当代社会观念的现代精神的精神内核,与时俱进地探索了现代人类的情感世界和文化信仰,塑造着一种符合当代文化潮流的精神品格。
由此,人类的感情世界和审美理想通过静态黑白文字的书写和动态色彩影像的呈现实现了交互式共融,使读者兼观影者在文字阅读和影像观赏的双重互动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想认知和审美思考,既顺应了由于大众文化愉悦原则所形成的强烈追求现实心理的满足和日常生活的愉悦,又重申了影视文化引导重视人文价值的关怀和表达深刻思想意蕴、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
(四)广泛拓展文学与其他艺术形与质的交融。
文学对艺术的影响重大而深远,能否从其他艺术形态中吸收营养已成为任何一种艺术能否获得生命动力的决定因素。
在当今这样一个众多艺术形式相互交往、对话和融合的创意时代,对多种多样的其它艺术元素的借鉴和融合应当成为文学创意的重要任务。
文学以其在艺术样式中长期主导或中心的地位,以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富有创造力的创作群体,以其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一如既往地展现出超凡脱俗的魅力和跨越时空的旺盛生命力。
文学与音乐,将诗与歌完美融合,让文学随“歌”而“唱”,随“唱”而“读”,成为一种“读的歌曲”,是一种智慧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学的创意。
文学与美术,如漫画、插画和连环画等对文字的入侵,不仅将形象呈现于眼前,而且将其诉诸于想象,不仅表现空间存在而且表现时间过程,用光影的交织丰富了文学的意想,增加了文学充满灵动的美感。
尤其是文学与影视的结合,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和生存空间,而且还创造出了洋溢着生命力的具有交叉意义的分支艺术样式和艺术创作,创造出了文学和艺术交融的结晶。
首先,文学与影视的融合,不仅最大深度地地挖掘了影视文化的思想内涵,加强了文化传播的思想力度,而且最大广度地扩展了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
其次,对多样化艺术样式的基本语言和表现元素的融合和吸收,给文学创意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命力。
再次,文学与众多艺术样式的深度融合,生成了洋溢着鲜活生命力的新颖的艺术样式和作品,如电影文学、电视文学、戏剧文学、音乐文学等,形成文学与艺术的`契合、互动和杂糅。
总之,影视能通过大量吸取文学特质将文学艺术的特性化合为自身的新质,将深刻的意蕴思想以立体的多视角艺术全方位呈现,已然是受益于以文学为母本、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二次创作。
三、结语。
在以创意为特征、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文学创意被公认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门类,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点,其所构建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长效的作用机制”。
[4]纵观文化产业先进发达的英美两国,强大的文学创意正是其文化产业枝繁叶茂的真正根基,被喻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发动机。
以及文学创意工作者如何在坚持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同时,在探求文学市场效应和体现文学社会公益性的同时,肩负起促进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和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作者:石卉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3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