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1:53:10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21篇)
时间:2023-11-07 01:53:10     小编:BW笔侠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心得体会写作有所帮助。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2021年是潘凌壮烈牺牲70周年纪念日。潘凌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英雄指挥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抗日战争中,他指挥部队奋勇作战,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学习潘凌壮事迹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潘凌壮的故事。

我第一次了解潘凌壮的故事是在中学历史课上。他是我所知道的最年轻的抗日将领,发布过“粉碎敌人的十个关键词”的斗志宣言,一战成名。然而,他在战斗中不幸受伤,最终英勇壮烈牺牲。潘凌壮的事迹让我对英雄产生了敬畏之情,也启示我在平凡的生活中要勇往直前,坚定自己的信念。

第二段:敢于担当,保卫国家。

潘凌壮“恢复头脑,叫小兵举着伞,把他送到了安全地带,自己则重新返回战斗前沿。”这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潘凌壮在战场上的勇气和担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应该不惧困难,勇敢前行。因为只有在付出行动的时候,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三段:坚定信念,迎难而上。

潘凌壮“粉碎敌人的十个关键词”让我深受启发。潘凌壮在宣传鼓励士气的时候,不忘自己的信念,带领官兵传递强烈的斗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保持自己的信念,遇到困难也要勇敢迎难而上,不能轻易放弃。用自己的努力去迎接更多的挑战,不断完善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第四段:心存感激,传承英雄精神。

潘凌壮敢于牺牲,奉献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换来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和荣誉。我们应该铭记英雄的事迹,一方面心存感激,向英雄致敬,另一方面也要传承英雄精神,“发扬民族精神,尊重英雄业绩”,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做有担当的人。

我们应该学习潘凌壮那样的英雄精神,凯旋于工地、校园、社会等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英雄的精神腾飞,必须落实在新时代的事业上,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力。”我们应该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坚持初心,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幸福。

总之,学习潘凌壮的事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担当精神、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英雄的事迹记在心中,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顽强拼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我们能够追随潘凌壮,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辉之路。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马克思则讲:“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2月6日,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给予张定宇和张继先同志记大功奖励的决定》。

其中,张继先是湖北省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的人。

张继先,女,现年54岁,1989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湖北省、武汉市委员,湖北省职业病尘肺病鉴定专家,现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内科党支部书记。张继先同志以超强的专业敏感意识,最早判断并坚持上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是医院救治一线的“带头人”,始终不渝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根据官方消息,张继先是在20__年12月27日把相关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医院迅速上报江汉区疾控中心。

“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张继先是如何发现的?

20__年12月26日上午,张继先在专家门诊时,接诊了家住医院附近小区的老两口。两位老人因发烧、咳嗽就医,拍出来的胸部ct片,却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

张继先让老两口叫来其儿子做检查,儿子没有任何症状,但ct显示肺上也有特殊表现。

同日,还有一位华南海鲜市场商户,存在同样的发烧、咳嗽和肺部表现。张继先凭着对传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给这些病人做了多项流感相关检查,结果全部呈阴性,从而排除了流感。

27日,她及时把四人的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医院迅速上报江汉区疾控中心。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在20__年“非典”疫情防治中,作为江汉区专家组成员,每天下到各个医院排查疑似者的张继先,凭着一个医生的责任和对传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她感到“这里有问题”。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我从那个时候(20__年)就有感觉了,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体事件。”

她提到,“这就是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去年12月28日、29日,门诊又陆续收治3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前后7个病人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

张继先立即又向医院报告。

医院召开多部门会诊,对7个病例逐一讨论,追问到还有两例类似患者,到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治疗,也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医院高度重视,立即上报。

据《长江日报》报道,各方信源均证实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上报疫情,给政府及早监测疫情争取了时间。

在1月29日接受采访时,张继先还曾在病房大哭。她说:“病人太多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太苦了!”

20__年1月1日市场被查封

2月4日下午5时,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部,张继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董倩采访。

你是怎么敏感地发现疫情的?你现在几点上班几点下班,有没有休息……一个一个问题问下来,张继先一一作答。

自疫情发生以来,张继先没有休息,也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开始还能住在家里,后来就住到了医院旁边的宾馆,一来方便与家人隔离,二来科室有事可以及时赶到医院。

“你为什么要在网上买工作服,不让医院配发?”最后董倩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张继先回答,如果医院配发的话需要订做,而网上买能够很快到货。

今天下午,张继先又接受了“战疫情”特别报道主持人董倩的专访。

张继先说,在她来之前,她所在的医院有18位患者出院,这18位患者全部是在20__年12月11日左右开始入院治疗的,入院时的病情都是中度到重度。

在被问及是如何发现华南海鲜市场是疫情的源头时,张继先说,医生在填写病例时发现,共同点都是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20xx年4月开始,有关外军违反两国协议协定,抵边越线搭建便桥、修建道路,频繁在边境越线争控,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导致边境局势陡然升温。

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祁发宝组织官兵一边喊话交涉,一边占据有利地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展开殊死搏斗。增援队伍及时赶到,官兵们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

这些英雄的边防官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筑起巍峨界碑。

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英雄虽已离去,精神永驻边关。

从古至今,无数英雄们宁肯高原埋忠骨,也决不丢失祖国的一寸土地,在这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国土,一具具用英雄身躯屹立的丰碑,为祖国铸就了和平安慰的屏障。春节期间,华夏大地万家团圆、一片祥和。而高原官兵枕戈待旦、高度戒备。见证着英雄官兵赤胆忠诚的加勒万河谷,山河如故、平静安宁。一块崖壁上,八个大字遒劲有力: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最可爱的人一直都在!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因病去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先生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事业,取得了全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赞誉和敬仰。

袁隆平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应在悲痛中缅怀,在缅怀中激发奋斗的力量,在科学事业上勇闯新路、勇攀高峰,在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的行动中砥砺前行、永不停歇。

创新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制胜法宝,是任何一项伟大研究成果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刚刚涉足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还是持续60年的研究工作,袁隆平先生所坚持的就在创新中探寻新的方法与路径,在创新中找到新的方向,收获新的希望。在“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时,他敢于质疑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历经无数次失望与失败,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直击杂交水稻理论探索及实践研究禁区,在该项科学研究的“无人区”找到了一条杂交水稻研究的创新之路,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其后的杂交水稻二号、三号成果,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海水稻试种成功,中国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每年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正如袁隆平先生所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袁隆平先生正是以这样的创新素养,才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中成为当之无愧的行动先驱者,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之路是一条崎岖的曲折的山路,只有埋头苦干、不畏艰辛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研究杂交水稻,广袤的农村大地就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室,无论白天黑夜,不管春夏秋冬,都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时间。人们经常看到袁隆平先生挽起裤腿到稻田中间寻找可供杂交研究的“特殊”水稻,在炎炎烈日下观察新型水稻的长势、分析实验品种的优劣。即使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袁隆平先生的双脚一刻也没离开他深爱的泥土,没有享受片刻的清闲。为了方便在田埂上行进,年近八旬的袁隆平依然驾驶着摩托车在田埂上行驶。在袁隆平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如果说是创新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凝聚成了他伟大的研究成果,那他毕生扎根农村,与泥土为伴的科学精神,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只有淡泊名利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坚守枯燥的研究人生,才可能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他深爱的人民。因为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袁隆平先生获得了无数至高的荣誉。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__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__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__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__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可是,在袁隆平先生心里,尽管十分珍惜珍视这些荣誉,但他始终将自己当作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他最喜爱的一个称呼是“农学家”。正是这样一位“农学家”,以他大功至伟的研究成果,被农民兄弟尊称为“米菩萨”。这样一个“特殊”称呼的背后,凝结着袁隆平先生一生从不停歇的追寻足迹,也是他谦逊品格的最好诠释。

千古流芳人敬仰,精神谱写万年春。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人民会永远怀念您!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在网上观看学习了“蔡蕴敏先进事迹报告”之后,感触很深,从蔡蕴敏的同事、领导、患者家属、媒体人及蔡蕴敏本人的不同视角了解她。她在20xx年的护理生涯中,她将“解除病人痛苦,让病人活得有尊严”作为工作目标,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弘扬了无私奉献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她的先进事迹,我们觉的在以后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勤奋敬业 踏实肯干好作风

蔡蕴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以忘我的境界照顾好每一位病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我们觉的我们就要象她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轫不拨的意志完成各项工作。

二、要养成脚踏实地 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蔡蕴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她通过艰辛工作,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就说明,要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要务实,想实招、求实效。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做到“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

对照蔡蕴敏先进的典型榜样,我们想: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保持一种激情,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潘凌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工业化奉献了毕生的努力和智慧。他屡次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成为了中国有机化学的奠基人和中华民族杰出的科学家。深入学习、探究、了解他的事迹,对我们一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下面就我从个人的角度认真总结、思考后,就“学习潘凌壮事迹的心得感受”进行阐述,以此来展现出潘凌壮精神给我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学习潘凌壮事迹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的科学工作者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而做出的努力,了解科研工作者为祖国作出的奉献和贡献。学习他的事迹,有助于我们明确当前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增强自己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我们在学习的路上有时会遇到困难和阻碍,学习潘凌壮事迹能够给我们提供最好的榜样,使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奋力前行。

在潘凌壮身上,我们看到了做一个初心不改、勇往直前的人的坚定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真正的将自己的学术成就与民族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为祖国的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怀着这样一种“探寻真理、为人民”的理念,将自己的技能与爱国之心、社会责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段:潘凌壮治学态度。

潘凌壮坚持认真贯彻科研的态度,良好的科学态度深深影响了后人,是我们在日常学习中需要学习的一种科学精神。他在冗长漫长的实验过程中,始终不放弃,踏实工作我们与之类似,亦需不断调整、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时刻保持一种谦虚、笃实、勤奋的学习态度。

第四段:管中窥豹。

了解潘凌壮事迹,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祖国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认识和继承中华文化的积淀和传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髓。同时,也能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科学精神和学术态度的重要性,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和工作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第五段:结语。

总之,在学习潘凌壮的事迹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爱国精神和精湛学术成就,更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努力方向。我们要在学习中自强不息,不断磨炼自己,践行潘凌壮的精神,始终保持一颗富有爱心、爱国心和责任心的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九

那是大约20年前的一天。山路边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镰刀,身边放着一个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头。张桂梅看见了,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读书,但是家里没钱,给我订婚了,收了彩礼要让我嫁人。”张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试着劝返,说:“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管了。”可即使这样,女孩的母亲仍坚决不同意孩子回校读书,甚至以死相逼。张桂梅无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来。

怎么样才能救救这样的女孩子呢?这个难题久久萦绕在张桂梅心头。

当时的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出了名的“好老师”,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

当老师,张桂梅发现“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们不读书的理由多种多样:为了给弟弟交学费,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学回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要准备嫁人了。当“妈妈”后,张桂梅又了解到儿童之家孩子们的身世,他们的母亲有的因杀死家暴的丈夫而获刑,有的因落后、错误的分娩观念而死亡,留下孤苦无助的孩子。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一个现在看来依然有些“疯狂”的想法在张桂梅心中越来越清晰:“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费的高中!”

为了这个“疯狂”的梦想,她开始四处奔走筹款,风吹雨淋,被冷落,被唾骂,却只筹得一两万元。直到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期间,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采访报道让更多人理解了张桂梅的女高梦。

2008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生100人。她们大都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华坪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三年后,她们中有96人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自2011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学校综合排名连续10年位列丽江市一区四县榜首。

华坪女高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早上5分钟洗漱完毕,10分钟早读到位,出操1分钟站好队,学生出入教学楼、去食堂、回宿舍几乎都是跑着的。

张桂梅比学生起得早,一个人摸黑爬四楼,把走廊的灯全部点亮;学生跑步的时候,她就在队列边紧紧跟随;学生打扫校园时,她已经第一个来到校门口,拿着扫把和铲子等候。她还总是举着小喇叭喊:“快点儿,快点儿!别掉队!磨蹭什么?”

为什么要把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得这么满、这么紧?原来,女高的作息时间与其他高中都一样,学生下了课就聚在一起玩耍聊天。可女孩们的话题总绕着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和那个被大山圈起来的小小世界。

必须用一个更大的世界,一种更广阔的精神,将女孩们的心灵充实起来。

于是,张桂梅不得不化身“爱骂人的张校长”。10分钟早读到位,5分钟打扫校园,她用一个个严苛到分秒的要求,改变着这些女孩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但华坪女高的学习生活时间安排得再紧张,也从不占用音乐课,与一般高中相比,学生唱歌、跳舞的时间还要多很多。

每天上午10点,是女高雷打不动的红色课间操时间。20分钟里,孩子们先集体背诵《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再唱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歌曲编成的健身舞。2020年,张桂梅听说城里的孩子都在跳“鬼步舞”,也让女高的学生学着跳:“‘鬼步舞’有一个好处就是快,‘快’对她们有帮助,可以提精神”。

回忆起在女高唱过的歌,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黄付燕说:“那时候日子是苦的,精神是满的。”

女高的学生不留长发,不打扮,她们却总能让张桂梅感到美,感到骄傲。“这个社会里,男女是平等的,女人不是靠妖娆来过日子的,我们要凭着自己的本事和本领过生活。我不希望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我希望她们能在庄严中透露出一种美,一种精气神。”张桂梅说。

2020届女高毕业生又取得了好成绩。张桂梅却并不满意:“今年高考成绩比往年好一点,一些指标无论在华坪县还是丽江市都排在前列,但与一些大城市相比仍存在不足。”

有人劝她知足,张桂梅却回答说:“我不能知足,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有潜力。”

山里的女孩也能走进最好的学校。办学十多年来,华坪女高已经把上千名毕业生送进大学。她们之中有曾因厌学、贫困、偏远而造成的辍学生和落榜生;她们之中有人只因为是女孩,从出生到长大,爷爷奶奶从没与她说过一句话。但如今,她们考入了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她们读研、读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

她每年都在鼓励女孩们考上更好的学校,她对这些女孩有更高的期待:“我对她们的期望是什么呢?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我希望她们变得更强,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

1月12日,湖南高院女法官周春梅因为拒绝同乡向某“打招呼”的请托,惨遭杀害。向某于12日被警方刑拘。18日,长沙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向某批准逮捕。

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检发声

中政委:让高尚的生命凋零,那卑劣的灵魂必会付出最沉痛的代价

据中央政法委微信公号,明确凶手必须严惩。

中政委表示,为一己私利,丧心病狂杀害人民法官,这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是对法治赤裸裸的践踏,是与所有心怀正义的人为敌。

法官,头顶国徽肩扛天平,为社会安宁定分止争,为公平正义鞠躬尽瘁,他们是共和国法治大厦的基石,他们的无私付出让社会稳定成为代表今日中国的不朽传奇。对法官刺去的利刃,夺去的是生命、伤害的是善良,妄图摧毁的,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幸福根基。

让高尚的生命凋零,那卑劣的灵魂必会付出最沉痛的代价!

最高检:春梅,公诉席上,我们必定替你讨回公道

最高检微信公号表示,我们永远不会向罪恶低头,哪怕献出生命!任何试图通过暴力伤害恐吓来迫使我们低头屈服的行为都不会奏效,反而会使我们更加坚定打击犯罪的决心。

“一切肆意践踏法律的卑劣灵魂最终都将在崇高的正义面前接受最严酷的审判,杀害春梅的凶手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春梅,公诉席上,我们必定替你讨回公道!”

该刊文表示:曾经,有人因为打探案子不成就被说是“冷血动物”;如今,因为同乡请求“打招呼”不成就被痛下杀手,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我们并非生来就是不近人情的“铜墙铁壁”,但对司法的信仰和敬畏,让我们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舍得一身剐,才敢干政法。

最高法:法治社会绝不允许司法权威受到暴力挑衅

最高法公号转发湖南高院通报时表示,法治社会绝不允许司法权威受到暴力挑衅。

此外,人民法院报刊文呼吁对法官的保障。

文章称,近年来,随着司法救济越来越可近可及,法官权益保障面临更大压力。他们手握法槌,捍卫法律,却也屡屡被误解、被侮辱、被谩骂,乃至被中伤、被跟踪、被威胁。人身不容侵犯,名誉不容玷污,隐私不容泄露,这本是每位公民理应享有的权利。誓言正义者,更决不会无缘正义。悲痛之中我们相信,杀害优秀法官的暴行,必将受到依法严惩;悲痛之中我们相信,凶徒的卑劣,动摇不了排除干扰、公正司法的坚定决心。

“我们呼吁,应给一切依法履职的法官充分保障,哪怕身处最激烈的纠纷,也要让他们有免于危险的信心。我们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让身后传来的温暖,汇聚成法官横眉冷对一切丑陋的力量!”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一

云南一位县级领导在教育局工作的时候,有幸和张老师有了面对面的接触。

2008年香港教育工会组织了“向张桂梅老师学习分享活动”,一行30多人到了儿童福利院看望张桂梅老师。

香港教育工会的副理事长李副秘书长临行前,特意递了个信封给这位领导,说“张老师身体虚弱需要加强营养,建议每天喝袋牛奶,但没有冰箱牛奶不易存储,上半年我给了她3000元嘱咐她买个冰箱,昨天去她住房看没有买,这笔钱都用孩子们身上了!这里面有2600元,请你在张老师搬到新的儿童福利院时,帮忙用这笔钱给她买个冰箱,拜托了!”这位领导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副秘书长的用心良苦,接受了这个重托。

可还没等到张老师搬新家,组织安排这位领导到了新的岗位,临行前他到儿童福利院看望张老师,一是辞行,二是把李副秘书长的心意告知张老师。他诚恳地对张老师说,“请您不要辜负李副秘书长的心意,一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笔钱只能用来买冰箱……”再三嘱托后便离开了。

半年之后,这位领导到新福利院看望张老师,发现宿舍里除了原有的书和物件外,没有看到冰箱的影子!“牛奶只是我喝,孩子们却没得喝,我怎么能喝呢?”张老师说到。

后来知道张老师把钱用在购买孩子们的生活用品上了。这位领导深深地自责,觉得辜负了李副秘书长的重托!耳边回响起秘书长的话“张桂梅老师的身体太弱了,她的工资不用在自己身上,连我们寄给她买药的钱,她也用在孩子们身上了,请你给她买个冰箱,华坪天气热,鲜奶必须放冰箱保鲜,希望她能每天喝上一袋鲜奶。”

万般懊悔之后,这位领导陷入沉思,每天喝一袋牛奶于常人不过是平常之事无可厚非,况且身体健康需要,张老师却视为奢侈,孩子们有的她才能有,有人说张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真诚赞同。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同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因为如此,张桂梅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她不忘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同志践行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张桂梅同志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想,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张桂梅同志,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的骄傲。

的确,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落地落实、做事做实。张桂梅同志,始终冲在最前线,敢与时间赛跑,敢和病魔抗争,竭尽全力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样扎根山区农村,面对的一样是贫困的孩子,他们也一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学知识、学科学,我们一定要接过老教师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用心来工作,用心来教书。

记住,这里—更需要我们!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二

11月9日,阴霾的天空哗哗地落着细雨,远从深圳急匆匆赶回的“小岗村博园园生态农业园”总裁钱文雅女士,手捧鲜花踉踉跄跄地来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墓前,三鞠躬后,她已泣不成声。从她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们得知正是在沈浩的全力帮助下,她总投资2。0371亿元的博园园生态农业项目,才能顺利完成1300万美元的企业注册工作。她流着泪说:“沈浩真是一位一心谋求发展的引路人。”在小岗村落户企业的老总中,没有一位不这样称赞沈浩的。

在投资合作中,我们成了朋友。

小岗面业是来小岗村落户的第一家企业,也是沈浩来小岗以后招来的第一个规模企业。20xx年,小岗面业的老总张玉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沈浩,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四年相处中,沈浩给张总留下的印象始终和刚认识时的印象一样:朴实、勤奋、热情、积极。

张玉奇原本经营着一家日加工250吨粮食的面粉企业,当时的销路和效益都很好,生产出的产品根本不愁卖。一次偶然的机会,经人介绍沈浩认识了他,在当天的宴会上,沈浩就掏着空子跟他谈自己关于小岗村的未来规划,谈他发展小岗村农业产业化的宏伟蓝图,并诚恳地邀请张玉奇来小岗村投资。后来经过多次洽谈,张玉奇与小岗村达成了以小岗村入股的方式合资建设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协议。协议签订后,沈浩就为小岗面业的早日落户投产奔忙。张总说:“我是被他感动了,小岗面业能最终落户并投产,沈书记出了很大的力,为了小岗面业,沈浩协调解决了20亩的建设用地,从立项、设计、到开工建设,县发改委、土地、房管等部门都是他亲自带着我跑,为我一路争取了绿灯。在资金紧张的时候,他前后跑了省财政厅五、六趟,为企业争取到四五十万元的扶持资金,钱虽不多但实在让我感动。”不久前小岗面业厂房建设及机器安装已经完成,在正式生产前,就等供电部门供电。按照正常程序为企业供电需要走一系列程序,还要等一段时间,沈浩得知情况后,亲自到供电部门协调,让小岗面业得以提前开工生产。一说到沈浩,张玉奇叹息之余是连声的称赞,“沈书记对来小岗的企业非常关心,在企业有困难的时候,只要你提出来,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从没有打退堂鼓的。在小岗面业建成后,沈书记还多次到省城想为我们把省级龙头企业跑下来。他曾经和我说过,企业是他招来的,如果因为投资环境或者是服务跟不上而影响了企业在小岗村的发展,他感觉对不起人。”

11月9日晚,是沈浩安葬的第二个晚上,天空下着雨,张玉奇和温跃渊、关友江、张秀华一起,又来给沈浩送火了。本来送火是由逝者最亲的人完成的,但张玉奇却走在了为沈浩送火的队伍里。用张玉奇的话说:“自从落户小岗,从工作角度,沈浩是村里的干部,我们合作的很愉快;从个人角度,他为人豪爽热情,性格耿直,说到做到,我们已经从投资合作关系,变成了最好的朋友。”

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领导小岗人创造了“小岗速度”

glg生命科技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甜叶菊生产和销售企业,20xx年3月20日,总投资达15亿元的“小岗村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项目经过洽谈和筹备终于在小岗村落户,这是落户小岗村最大的项目。该园区建设用地20xx亩,投资建设10多个高科技产业项目,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6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年产值。公司还通过建设20xx亩甜叶菊育种基地,计划三到五年内带动并辐射周边乡镇推广种植优质甜叶菊20万亩,每年将为群众带来6个亿的收益。

glg集团副总裁小岗村glg项目负责人王倩女士,亲身感受到了沈浩书记在项目落户、开工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谈起沈浩,让王总难以忘怀的有两件事。

20xx年12月25日,沈浩和村两委干部接待了美国glg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永博士一行来村考察投资,中午双方的见面会开到下午将近2点,之后沈浩带着村干部们又参加了广州从玉菜业集团的投资商讨会,会议一直到晚上六点半才结束。天空飘着雪花,大约七点,王总打电话,约沈浩晚上八点在明光详谈投资问题。平时从凤阳到明光要40多分钟时间,而此时下雪路滑难行,王总本以为他们会迟到,但沈浩还是准八点到达了王总的接待室。当时王总高兴地说,小岗村领导守时敬业的品格值得我们glg员工学习!

让王倩总裁难忘的第二件事,是glg动工前的用地迁坟。在谈妥项目之后,glg前期1000亩建设用地进入整理阶段。当时距离动工不到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而沈浩带领小岗人却只用了21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土地的丈量、复核、公示、补偿金的发放和地面附着物的清理工作。最感人的是迁移祖坟的场面,农村最难的莫过于迁坟,由于沈浩带领村干部工作做得扎实,1000亩土地上204座坟,小岗人只用三天时间就全部完成。有的农户一家就有几座祖坟需要动迁,他们不仅请亲友来帮忙,还主动请村里派挖掘机帮助迁坟。王倩总裁看到这种场面留下了眼泪,她深情地说:“一切都在表明,沈浩正在带领全体小岗人开始新一轮改革创新征程。我十分佩服沈书记的闯劲!他带领小岗人创造出新的小岗速度,他带领小岗人勇闯国际市场的胆识与气魄值得我们学习!在小岗村投资我们有信心!”

小岗村的蓝图不是梦,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完成他未尽的事业。

投资5亿元的广州从玉菜业集团“安徽省小岗村从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已于5月底正式落户小岗,这是落户小岗的又一大型涉农产业,也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的落户企业。谈到沈浩,从玉集团的曹勇总经理连声叹息。曹总与沈浩的相识是在20xx年11月,当时沈浩到广东参加了招商活动。问曹总对沈浩的最初印象,他说:“第一印象是质朴淳厚,干事有认真精神。当时沈浩参加招商活动,三天两夜马不停蹄地跑了上千公里,他工作作风很扎实,能吃苦耐劳。”

今年6月,从玉菜业首期投资3000万元用于建设20xx多亩现代蔬菜项目核心示范区,在进行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配套时,需要迁走规划范围内的村民祖坟,在沈浩和村干部的协调下,只用半天就完成迁坟54座,目前公司采取标准化生产管理的蔬菜已全面播种。就在11月5日,沈浩去世前一天,他还安排村干部解决从玉的土地流转问题。一谈到这些,曹总就心感愧疚,“沈浩书记对来小岗的企业的帮助是全方位的,他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每时每刻心里都装着入村企业”,曹总说,“虽然沈浩走了,但小岗村的前景一片光明,他给小岗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财富,有了沈浩精神的感召,作为来小岗投资的企业,我们将把他未尽的事业进行下去,我们相信小岗的未来会更辉煌。”

来小岗流转4300亩土地投资建设普朗特生态农庄的崔雪总裁,11月17日是冒着大雪到沈浩墓前拜祭的,她说:“今天是农历十月一,我要来拜祭沈书记……我们能来小岗从一开始就是因为受到了沈书记的热情邀请,不是他的游说我们不可能到这里。”谈到企业的未来,崔总目光坚定,“沈浩曾经给我描绘过小岗村的美好蓝图,我也一直深信小岗有那么多故事,有那么多历史,有那么好的品牌,实现这些一点都不夸张。现在沈书记虽然去世了,但是我们仍然会继续留在小岗村,我们将建设一个集农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体验采摘、农村文化艺术、培训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农庄,为提升小岗村品位、发展小岗现代农业、丰富旅游景点打下坚实基础,把沈浩书记的理想变成现实。”

沈浩走了,但落户小岗的企业老总们相信,他提出的“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三翼齐飞”战略,一定能够实现,小岗村也一定会像他所预想的那样成为“制度创新的实验村、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城乡一体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三

今年1月,全国法院“三个规定”记录报告平台升级。11日,湖南法院系统的“朋友圈”刷了屏,大家纷纷转发这一消息,敬告亲朋好友“免开尊口”。

第二天早上,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一庭副庭长周春梅倒在血泊中。据警方调查,不久前,周春梅拒绝了疑犯向某“打招呼”的要求,令向某怀恨在心、行凶报复。周春梅因不徇私情、严格公正司法、拒绝人情干扰而不幸遇害的消息为法律圈带去了极大的冲击。除了愤怒,更进一步坚定了法院人捍卫司法公正的决心。

“有人评论说法官遇害是对前一天刷屏的三个规定的一记耳光。而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三个规定的严格遵守才是铺设法治道路的基本保障。”周春梅的同事,湖南高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法官王莉含泪表示,“无论时间怎样流逝,以生命为代价去坚守规则是应当被历史尊重并铭记的。”

一位上海的法官在朋友圈里写道,“如果恪守职业道德成为自私自利的绊脚石,那么每一个善良、公正、谦逊、无私的法官,都甘愿做那块绊脚石。”

纵死侠骨香,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上,周春梅柔弱的身躯挺到了最后一刻。

守与直

——以遵纪支撑司法公正的脊梁

周春梅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案卷和书籍,以及一个用来缓解因长期伏案而颈椎不适的阅读架。打开电脑,映入眼帘的是桌面壁纸上“说实话,办实事,脊梁不弯”几个铿锵大字。

而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翻卷宗,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桌子最高处、嵌在透明台牌里的《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十二条禁令”》。

手握一槌定音的权力,便要遵守与之相应的纪律,否则,公平便岌岌可危。这方面,周春梅毫不含糊。

此前相关报道显示,向某为了实现自己的诉求,案子从劳动仲裁到一审、二审,多次找到同学兼老乡的周春梅,要求她利用高级法院法官的身份向下级法院打招呼。对向某的各种请托,周春梅予以明确拒绝。

向某在一审、二审均败诉后,向湖南高院申请了再审。案子正好分到周春梅所在的审判监督第一庭。

拎着财物,向某再次找到了周春梅。而周春梅,也再次坚决拒绝了“打招呼”。

直到法庭依法驳回向某的再审申请,案子办结一段时间后,周春梅才告诉负责审理案件的法官蒋琳,案件的当事人是自己的同学兼老乡。“她没什么道理,找我好多次,要求我向一、二审法院打招呼,搞完了我才跟你讲这个事。”

作为从湘西大山里走出的省高院法官,周春梅是乡里乡亲的骄傲。但与此同时,想找周春梅“打招呼”的人也不在少数。为此,周春梅和家乡人约法三章,“为案子说情请托请不要敲我家的门”,令很多人误会她“不通人情”“死脑筋”。

而这一次的“不讲人情”,却让周春梅灿烂的生命噶然而止。

王莉犹记得第一天上班,师傅告诉她,“法治道路很漫长,我们都要做好一颗颗铺路石。”

“但这个伟大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汗水,也可能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昨天是春梅,明天可能是我,也有可能是你。怕了吗?不怕!只要这场恶性事件能引发思考,带来改变,春梅的血就没有白流,法治道路的建设也不会因此停滞。”王莉的朋友圈下,满满的都是点赞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四

张桂梅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她的事迹也十分令我感动。

每天凌晨5时30分,天未亮,她就站在校园中举着小喇叭高声呼唤全校同学:“姑娘们,起床读书啦。”每天深夜11时,她还在扶着栏杆、紧握着手电筒颤巍巍地上楼下楼,检查每一间教室和宿舍。

前,她经过不懈努力,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免费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中,犹如她的手电筒,照亮了贫困山区1645名女孩迈向大学之路。

她还是136个孤儿的妈妈,来在她的呵护下,一个个孤儿健康成长,走进学堂。

136个孤儿的妈妈

“如果没有张桂梅妈妈,我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吃苦、自强和感恩。”在华坪县儿童之家(孤儿院)长大的孤儿张惠华近日对记者说。,张惠华7岁,父亲因矿难身故,母亲离家出走,她和弟弟被送到了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那天,张桂梅一只手抱起5岁的弟弟,另一只手紧紧地抱住张惠华,亲切地说:“孩子,别怕!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

高三时张惠华去丽江读书,张桂梅送她到客运站,反复叮嘱:“去了要好好读书,争取考个一本学校。”张惠华不想让妈妈失望,每天在灯下看书到凌晨一两点钟,最终他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现在是华坪县驻村扶贫队员。

从3月起,张桂梅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刚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从2岁一直到12岁,满院子哭声震天,她只能抱着孩子们满院子走。很多孩子体质较弱经常生病,她常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奔跑。孩子们入院不久,都自发地喊她“妈妈”“老妈”。她把孤儿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经常背着幼小的孤儿在儿童之家和学校打扫卫生。儿童之家成为温暖的家,孤儿们都是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

11月20日,记者走进儿童之家,孩子们大都上学去了,只有4岁多的丁小付刚从邻近的攀枝花市看病回来,他患有出血性紫癜,经常去攀枝花治疗。女保育员李光敏说:“老妈最操心的就是丁小付,忙不过来陪他去看病时,就不断打电话问病情。”李光敏11岁成为孤儿被送进儿童之家,长大后考上云南艺术学院幼师专业,毕业后放弃在昆明工作的机会,回到华坪儿童之家工作。“儿童之家需要我,老妈有重病,回来也好照顾她。”她说。

19年来,在张桂梅的呵护下,先后有136个孤儿在儿童之家健康成长,其中10多个孤儿考入大学。

1645个贫困女孩的大学梦

20,张桂梅萌生了在华坪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精神病?”张桂梅的梦想招来一些人的质疑和辱骂,许多人也感到不解。

张桂梅从儿童之家的孤儿们身上,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看到了贫困山区父母强逼女儿早早嫁人换彩礼的悲剧,看到了许多农村女孩初中毕业后,因为贫困没钱上高中,不得不去打工谋生。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质女孩——低素质母亲——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要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由此,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为筹集资金办女子高中,张桂梅四处求助,向社会募捐。有时疲惫、无助至极的她坐在昆明街头,靠着墙根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整整奔波5年,只筹到一万多元。,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在北京开会期间奔走于各大媒体,讲述自己要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

在各级党委政府投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终于实现了。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9月1日,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贫困山区的96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开始实现她们继续求学的梦想。

“如果没有张老师,没有女高,我和姐姐都肯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现在女子高中工作的周云丽激动地说。20,周云丽和姐姐一起考上华坪县普通高中,但在农村贫困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残疾,姐妹俩面临一个或两个辍学的困境。幸运的是恰逢女高建成,她们俩都进入了女高读书,如今姐妹俩都已工作。

张桂梅招收学生的原则是,只要是丽江各县农村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即使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她都收下。女子高中的学生不收学费、住宿费和书本资料费,每人还发3套校服和箱子。唯一支出的伙食费也便宜,四五元即可吃一餐。丽江各县农村甚至其他州市的贫困女学生纷纷来报名入学,如今女子高中已有9个班、470名在校学生。

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11年来,女子高中毕业1645名学生,连续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连续8年丽江市高考升学率第一名,1名学生还考上浙江大学。今年该校又创佳绩,118名毕业生中,109人上了本科线,9人上了专科线。

女子高中的同学们不仅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高中3年每人还为贫困的家庭节约5万多元,大学毕业后她们又带动了全家脱贫。女子高中改变了1645个农村女孩的命运,也改变了1600多个农村家庭的命运。

好校长带出的好学校

“女子高中招收的学生基础差,老师也年轻,学校设施也不算很好,为什么高考那么棒?”有人问张桂梅。

“因为我们能吃苦!因为我们有理想信念教育!”张桂梅毫不犹豫地说。

在女子中学校园内,你常常可以听到学生们擂鼓一样急促的下楼声,可看到学生们像一阵风一样跑过校园。她们凌晨5点半起床,晚上12点20分休息,中午吃饭10分钟,晚饭半小时包含打扫校园卫生,其他时间除午休40分钟和做操外,都在上课学习,每周只有周日休息3小时。

“如果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我怕她们走不出大山,这种严厉对她们一生都有帮助,将来都不会怕苦怕累。”张桂梅解释说。实际上她比学生更辛苦,她每天凌晨5时15分起床,是为了及时喊学生起床,夏天清晨校园里常有蛇,她早起去赶蛇。每天晚上8点半和10点半,她还打着手电摸索着检查两遍校园各个角落。所有学生都睡了她才睡。

女子高中校园里,处处都有红色文化的标语,在运动场旁石壁上,绘有鲜红党旗和入党誓词,还有“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巨幅大字。11月20日上午,记者目睹了一场每天都进行得非常励志的理想信念教育。9时40分,下课的全校同学迅速跑到操场上,整齐地跳起舞蹈《南泥湾》,高亢地齐唱《红梅赞》《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最后大家有节奏地齐声喊道:“高三加油!上清华!上北大!”每个同学都热血沸腾,红色的校服如熊熊燃烧的火焰。站在一旁的张桂梅举着小广播,激动地与同学们一起歌唱,一起呼喊。

“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这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张桂梅说,理想信念教育激励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斗志,11年来,全校没有一名学生辍学。

“张桂梅和女子高中的实践证明,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华坪县教育党工委书记胥国华感慨地说。

张桂梅时刻温暖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幸却深埋在心底,她年轻时随姐姐从黑龙江到云南迪庆支边,丈夫早逝,没有子女,没有财产,调到华坪县工作后又患肿瘤,绝望之时,华坪的许多干部职工为她捐款治病,党委政府给她许多关心帮助,对此她一直心怀感激。她至今还身患心脏病、肺气肿等严重疾病,可她说:“华坪对我那么好,我要报答华坪,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五

看完了“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楷模。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落实在工作上。共产党员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胸怀大局、立足本职、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乐于奉献。要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融会贯通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之中。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处处表露先进性,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机时刻豁得出”,各项工作跑在前、干在先,自觉为群众作好表率。

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新世纪伟大实践的需要。今天艰苦奋斗,明天的事业就会更美好;世世代代艰苦奋斗不断前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且坚持不懈的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激励、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振奋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六

20,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举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成为流传广泛的动人故事。

从到年,从10岁到20岁,从初中到大学,从贵州望谟到山东临沂……时间,刘秀祥一边艰难求学,一边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

而支撑他从苦难中一步步“熬”出来的力量,是“梦想”。

“母亲就是我的梦想。一直以来,我都想把母亲的病治好。”刘秀祥说,一定要相信梦想。正是这个执念,支撑他跌倒了爬起来,遇到委屈咬牙挨过去。

其实,从内心深处,青少年时代是刘秀祥不太愿意回忆的时光。父亲早逝,母亲患病,家庭一贫如洗,年幼的刘秀祥肩负起整个家的重担。他的中学、大学时光,都担负着照顾母亲的责任。

“其实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掏出来给别人看。”刘秀祥说。

可是,每次演讲他都会说到自己的经历,以激励他人。“只要能够帮助一个孩子转变思想,让他们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我所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

“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演讲让我明白,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萧雅迪是刘秀祥的学生,也是他的众多“粉丝”之一。

“无论人生多不容易,都要微笑面对,要始终相信奋斗的力量。”刘秀祥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都写在他那张朴实的脸上,更浓缩在了他的每一堂思政课里。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七

作为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杰出代表,刘永坦院士带领“雷达铁军”,为祖国海疆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海防长城,也为哈工大师生筑起了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的精神高地。近年来,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弘扬“大师+团队”和“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人才”传统特色,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对打造国之重器的团队进行整体性评价,对崭露头角的青年拔尖人才给予重点支持,激励广大教师潜心研究、静心治学,凝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筑起了东北人才高地。下一步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传承好、发扬好新体制雷达团队的成功经验和崇高精神,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不断开创党的人才工作新局面贡献哈工大力量。

电信学院李杨教授是在刘永坦院士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面向师生讲授坦先生的事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他每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的贺信,都会不自觉地将“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与刘永坦院士联系在一起。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八

今晚,“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终于播出。其中,张桂梅最令我感动。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一首曲调优美感人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赞颂了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激励着一代代人民教师一片丹心铸民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国,需要1700多万人民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做学生“四个引路人”的总要求,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续写时代意蕴,让教育生涯一路芬芳。

“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做一名郑德荣式的好教师,坚守理想信念做教育。红色理论家郑德荣,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对教育的忠诚书写在信仰的旗帜上。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必须明道、信道。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一个讲政治、有规矩、守纪律的人,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倾心竭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做一名张玉滚式的好教师,用坚守为孩子点燃希望。“最美奋斗者”张玉滚坚守着内心的淳朴与清贫,用无私的爱为山里孩子筑起了一个个远方的梦想。这种坚守像一盏灯,它温暖人心、点燃希望,它划破夜空、照亮未来,生动地诠释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十四五”全面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力推进,广大教师的地位待遇会不断提升,教师职业会更加受到社会尊重,这就更加需要每位教师自觉增强职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坚守教师初心,不为纷扰所动,帮助更多孩子放飞梦想,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做一名于漪式的好教师,用渊博学识绘就学生多彩人生。人民教育家于漪坚持从教70载,主讲多节省市级以上公开课,写下数百万字教育著述,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90高龄仍参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以奋斗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的最前沿。作为新时代教师,要帮助学生画好属于他们的人生彩虹,自己要善做一只多彩笔,做一个知识渊博、学识厚重的筑梦人。要着眼未来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涵养一汩汩的源头活水,精心浇灌一株株幼苗,帮助它们长成参天大树。

“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做一名张桂梅式的好教师,用师者大爱为教育塑魂。爱是教育的灵魂。“时代楷模”张桂梅,秉持“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铿锵誓言,扎根贫困山区30多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了大学梦,以师者大爱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教师工作既神圣也平凡。要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新时代好老师,就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心用情用功去奋斗,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钟情于自己的选择与职责,才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以无私师爱书写桃李芬芳的无悔人生!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九

在军人的心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的身上散发着“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大无畏精神,从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的军队,他们更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自己来自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有一种追求,叫精忠报国;有一种理想,叫保家卫国,正如诗中所写,“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军强则国强,国强则民安,祖国的“练兵场”上,需要更多有志青年的加入。

他们用生命守护平安,用满腔的热血和绝对的忠诚筑起了坚强的守护墙,他们就是了不起的人民警察,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

致敬了不起的你们,因为有你们,我们的生活才能岁月静好。生活本无岁月静好,是你们替我们负重前行,你们虽未生而英勇无敌,但却选择了坚定无畏、选择了忠诚、选择了担当为民。你们用坚强的身躯、坚定的意志守护着人民的安全,让法治得以彰显,让正义得以维护,让人民得以安心。在平凡的生活中,你们恪守岗位职责,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在危难时刻,你们冲锋在前,将困难挡在了前面,在紧要关头,你们宁愿牺牲自己,用生命守护着生命。谢谢你们,让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致敬了不起的你们,因为有你们,我们的生活才显得“警”色怡人。风雪是你,平淡是你,目光所至皆是你……你们的身影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从不缺席。无论是街头还是巷尾,都有你们的身影,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过节,你们始终在岗,24小时待命,“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都会管用。不管在何时何地遇到了困难,只要看到一抹“藏青蓝”,我们就看到了光、看到了希望。这一抹抹“藏青蓝”是那样的让人安心,让人依靠,正因为有了这些美“警”,我们的生活才显得更加“警”色怡人。

致敬了不起的你们,因为有你们,我们的生活才五彩缤纷。很难想象,没有了你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模样?24小时在线的110,无法拨通;拥堵的早晚高峰,无人疏导;暴力、恐慌,近在眼前;坑蒙拐骗,时有发生;罪犯猖獗,横行于世……那样的生活将会是一片黑暗,人民群众将会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而现在,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中,过上五彩缤纷的生活。

警察队伍为党和人民利益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我们应当铭记于心、感恩于怀、践之于行,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用实际行动向了不起的警察致敬!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十

那是大约20年前的一天。山路边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镰刀,身边放着一个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头。张桂梅看见了,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读书,但是家里没钱,给我订婚了,收了彩礼要让我嫁人。”张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试着劝返,说:“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管了。”可即使这样,女孩的母亲仍坚决不同意孩子回校读书,甚至以死相逼。张桂梅无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来。

怎么样才能救救这样的女孩子呢?这个难题久久萦绕在张桂梅心头。

当时的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出了名的“好老师”,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

当老师,张桂梅发现“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们不读书的理由多种多样:为了给弟弟交学费,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学回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要准备嫁人了。当“妈妈”后,张桂梅又了解到儿童之家孩子们的身世,他们的母亲有的因杀死家暴的丈夫而获刑,有的因落后、错误的分娩观念而死亡,留下孤苦无助的孩子。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一个现在看来依然有些“疯狂”的想法在张桂梅心中越来越清晰:“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费的高中!”

为了这个“疯狂”的梦想,她开始四处奔走筹款,风吹雨淋,被冷落,被唾骂,却只筹得一两万元。直到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期间,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采访报道让更多人理解了张桂梅的女高梦。

2008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生100人。她们大都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华坪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三年后,她们中有96人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自20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学校综合排名连续10年位列丽江市一区四县榜首。

华坪女高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早上5分钟洗漱完毕,10分钟早读到位,出操1分钟站好队,学生出入教学楼、去食堂、回宿舍几乎都是跑着的。

张桂梅比学生起得早,一个人摸黑爬四楼,把走廊的灯全部点亮;学生跑步的时候,她就在队列边紧紧跟随;学生打扫校园时,她已经第一个来到校门口,拿着扫把和铲子等候。她还总是举着小喇叭喊:“快点儿,快点儿!别掉队!磨蹭什么?”

为什么要把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得这么满、这么紧?原来,女高的作息时间与其他高中都一样,学生下了课就聚在一起玩耍聊天。可女孩们的话题总绕着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和那个被大山圈起来的小小世界。

必须用一个更大的世界,一种更广阔的精神,将女孩们的心灵充实起来。

于是,张桂梅不得不化身“爱骂人的张校长”。10分钟早读到位,5分钟打扫校园,她用一个个严苛到分秒的要求,改变着这些女孩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但华坪女高的学习生活时间安排得再紧张,也从不占用音乐课,与一般高中相比,学生唱歌、跳舞的时间还要多很多。

每天上午10点,是女高雷打不动的红色课间操时间。20分钟里,孩子们先集体背诵《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再唱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歌曲编成的健身舞。2020年,张桂梅听说城里的孩子都在跳“鬼步舞”,也让女高的学生学着跳:“‘鬼步舞’有一个好处就是快,‘快’对她们有帮助,可以提精神”。

回忆起在女高唱过的歌,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黄付燕说:“那时候日子是苦的,精神是满的。”

女高的学生不留长发,不打扮,她们却总能让张桂梅感到美,感到骄傲。“这个社会里,男女是平等的,女人不是靠妖娆来过日子的,我们要凭着自己的本事和本领过生活。我不希望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我希望她们能在庄严中透露出一种美,一种精气神。”张桂梅说。

2020届女高毕业生又取得了好成绩。张桂梅却并不满意:“今年高考成绩比往年好一点,一些指标无论在华坪县还是丽江市都排在前列,但与一些大城市相比仍存在不足。”

有人劝她知足,张桂梅却回答说:“我不能知足,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有潜力。”

山里的女孩也能走进最好的学校。办学十多年来,华坪女高已经把上千名毕业生送进大学。她们之中有曾因厌学、贫困、偏远而造成的辍学生和落榜生;她们之中有人只因为是女孩,从出生到长大,爷爷奶奶从没与她说过一句话。但如今,她们考入了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她们读研、读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

她每年都在鼓励女孩们考上更好的学校,她对这些女孩有更高的期待:“我对她们的期望是什么呢?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我希望她们变得更强,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张桂梅人物事迹2

在华坪,张桂梅的“抠门”是出了名的。她吃得异常简单,很多时候一杯水就着一个饼就是一餐;用的、穿的也极为简朴,衣服常年就那几件;办学也精打细算,教学楼的水闸只在学生用水的课间才开,没人使用的教室、办公室一定关着灯。

张桂梅的慷慨更出名。2003年,昆明市总工会捐给她两万元用于治病,这笔钱她用到了学生身上;,张桂梅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刚刚从昆明领奖回来,她就把30万元奖金一次性全部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建教学楼;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华坪县委给了7000元制装费让她买一套“像样”的西服上会,她却用这笔钱给学校买了一台电脑。工作数十年,张桂梅的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都投入了教育事业。

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无私无我”吗?

要知道,张桂梅忘我工作的同时,还在忍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病痛: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23种疾病缠身,数次病危入院抢救。初,张桂梅就被下过一次病危通知书,华坪县县长庞新秀赶来医院看她。醒来后,张桂梅拉着县长的手问:“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让民政部门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华坪女高的免费,只是让这些山区的女孩“进得来”,如何“留得住”是张桂梅面临的一大难题。她提出用“家访”代替家长会,既可减轻贫困家庭和家长从山区往来学校的负担,又可以深入学生家庭了解问题,解决实际困难。

如果能够深深地、细细地了解下去就会发现,华坪女高一些表面上很难理解的教育细节其实背后自有深意--扶贫的路只有真正走下去,才知道什么是张桂梅所说的教育的“因地制宜”。

有一个学生的家在山顶上,仅有一条半米宽不到的山路相通,路的一边就是万丈悬崖,可这却是学生每个周末、每次放假都要往返的路。张桂梅又心疼又生气地问学生:“这么危险,你回来干什么?”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张老师,放假了我不回家上哪儿去啊?”

这句话让张桂梅难过了一个星期,她决定:把两天周末假期改为每周日下午放半天假。外面的人都不理解,批评张桂梅“搞应试教育”,就连学校教师也不理解。张桂梅悄悄地做工作:“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山里的孩子,放了假学校不让待,回家又会增加路途中的危险。如果只放半天假,孩子们出去逛一逛还可以回来,既省钱又确保了安全。”

家访路上,张桂梅给学生家里捐过钱、送过衣,帮忙修路、建水窖、调解纠纷、发展产业;她迷过路、发过高烧、摔断过肋骨、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几乎每次家访完都要大病一场。说到底,这一切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教育。

自2008年华坪女高成立以来,这条家访路张桂梅一走就是12年,几乎覆盖全体学生,足迹遍布丽江市的一区四县,行程近11万公里--这更是一个个教育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扶贫要扶志,要让贫困家庭的精神起来才行,有一种追求、一种希望。孩子能够真正唤起他们积极生活的希望。”张桂梅说。

华坪女高结对扶贫的家庭有六家。张桂梅去送扶贫款,有一家怎么都叫不开门。她看见旁边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是这家的孩子,就让他把附近同龄的孩子都叫过来。张桂梅领着几个孩子一起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那大山里,歌声飘出很远很远”。张桂梅对孩子的父母说:“你们的儿子这么优秀,不但会唱歌,还会学习,你们怎么能整天躲在家里?快把钱拿着,好好地供儿子读书。”后来,这家人真的开始做事了,给他们的扶贫芒果苗栽上了,一年下来家里挣了4万多块钱,因为他们“看见希望了”。

孩子是山里人的希望,教育也是一种希望。张桂梅说,这种希望让“教育扶贫比经济扶贫更彻底”。

“让山里的女孩能够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最好的途径。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解决低素质母亲与低素质孩子之间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实际上不只是三代人,而是直接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让山里人的命运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张桂梅人物事迹3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一个重病的人,为什么有浑身病却不死,比一个正常人还苦得起?因为我有追求和信念,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那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张桂梅校长的话格外有情感有分量。

198月,张桂梅从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调入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任教。当时,她的爱人刚因病去世不久,为了给丈夫治病,她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尝尽了世态炎凉。

可刚到华坪一年,张桂梅又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张桂梅带病上课,直到中考结束,才把患病的事告诉学校。张桂梅没想到,得知她生病后,学生和家长都送来了关心,华坪县妇联更发动全县为她捐款。

“这些真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人情的温暖,给我生命注入了一股股巨大的暖流,使我的热血奔腾了起来,点燃了我活下去的愿望和信心。”张桂梅对自己说,“活着吧,好好活下去。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是你们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决心用这第二次生命来报答这片热土,来报答父老乡亲们”。

4月,张桂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华坪女高办学之初,条件极其艰苦。不到半年,第一批进校的17名教职工走了9个,学校教学工作几近瘫痪。这所学校还能办下去吗?张桂梅却在翻看着教师资料时突然眼前一亮:留下的8名教师中6名是党员!

“只要党组织在,只要党员带头干,学校就不会垮!”

张桂梅迅速把6名党员教师组织起来,建立党支部,重温入党誓词,大家眼里泛着泪,紧握右拳向党旗保证: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好!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什么力量可以让人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超越?

张桂梅提出以“党建统领教学”,开创“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并一直坚持下来: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有效凝聚和壮大了教师队伍力量。

张桂梅一边嚷着“缺老师”,一边坚定地说:“女子高中的底子已经打好了,将来接班人只要是党员,只要有这种忘我、无私的精神,那肯定比我干得好,共产党员肯定一代更比一代强”。

对学生,华坪女高也花大力气开展党性教育。张桂梅提出了“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还紧紧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等改进课堂教学,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个环节,广泛开展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谈心得体会、看影像资料等活动;学唱革命歌曲,听江姐、刘胡兰、赵一曼的英雄故事,定期举办“重温入党誓词,缅怀伟人功绩”等主题教育,使红色文化教育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如今,一走进女高操场,远远地就会被“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几个巨幅红字锁住目光,校园里随处可见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宣传组画。

时代在变,这样的教育会不会过时了?

“唱国歌是什么状态,唱《英雄赞歌》是什么状态,它是提精神的,那是魂啊,学校要把这种‘魂’立起来。”

“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很有必要,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在学生心中埋下红色教育的种子很重要。我就是要为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信仰要坚定,必须信仰共产主义,要记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忠诚于党。我希望女子高中的孩子出去就变成星星之火,像毛主席说的长成燎原之势。”

华坪女高毕业生多选择了医生、教师、警察等相关专业和职业,在求学、工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公益、扶贫项目,主动投身偏远、贫困甚至危险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看到学生作出这样的人生选择,张桂梅感到欣慰,心里想的是:“共产党后继有人了,而且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桂梅人物事迹4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张桂梅,但对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来说,张桂梅却是改变她们命运的人。2008年,张桂梅创办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免费接收贫困家庭的女孩。十多年的坚守,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走进大学,也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

张桂梅的坚守,源于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仰,源于对教育扶贫的信念。华坪女子高中的办学成绩,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贫困地区孩子缺的不是天赋,不是智慧,而是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缺少像张桂梅这样呕心沥血付出的优秀教师。当他们遇到像张桂梅这样的燃灯者,兴趣被点燃、潜力被释放,也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而且,发展乡村教育,帮助贫困地区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还具有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

所以,弥补乡村教育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国家共识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客观条件,乡村教育仍面临人才下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是9.8%,而oecd国家达到45.5%。

打造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教师自身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也需要给乡村教师一份坚实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只有让乡村教师的腰杆更直、钱包更鼓,切实为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地区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解决收入、住房、医疗保障、职业发展等问题,让他们可以为乡村孩子付出的同时更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张桂梅人物事迹5

张桂梅帮助过很多女孩子,每个女孩的渴望和困难她都感同身受,每个女孩她都熟悉、记得。也是因为此,一个放羊女孩从她那里得到了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那是一次去往通达乡家访的路上,车子在山路上蹒跚前进,惊扰了路边的羊群,与一个蓬头垢面的放羊女孩擦肩而过。

突然,张桂梅叫住了司机:“柯师,停一下车,那个女孩好像很熟悉。”

车子停了下来,张桂梅努力在脑海中翻找着回忆,一个名字脱口而出——张桂梅说:“对了,就是她!快倒回去。”

放羊的女孩还在路边,呆呆地望着去而复返,最终停在她面前的车子。

张桂梅下车,一边迎着女孩走过去,一边大声喊着女孩的名字。

女孩宛若从梦中惊醒,眼泪夺眶而出,冲进张桂梅怀中,哭得很伤心。同行的人员略有些惊诧,只是路边的一眼,张桂梅就认出了女孩。

待女孩的情绪稳定一些,张桂梅问起女孩在路边放羊的缘由,女孩曲折的命运逐渐显现。原来,这个女孩曾经因无人抚养被收入张桂梅负责的孤儿院,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被亲戚带走了。然而,贫困的她还是没能走进校园,只能辍学牧羊。

听罢,张桂梅拉起女孩,说:“不行,(你)不能这样毁了,你跟我走!”她给女孩的亲戚打了电话,并让女孩留了地址,说过几天来接她,这才与女孩依依惜别。

过了几天,张桂梅果然践约,把女孩接回了孤儿院,并让她继续读书。后来,这个女孩考上了艺术学校,彻底走出了大山,一生的命运就此改变。

再回望那一天,回望女孩和张桂梅擦肩而过的瞬间,让人不由感慨那也是与命运擦肩而过的瞬间——女孩如果不在路边放羊,张桂梅如果不经过那里,女孩的一生将完全是另一种模样,是张桂梅给了她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且是两次。

学习潘凌壮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十一

6月16日晚,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途遇洪水袭击,不幸遇难。这位年仅三十岁的的壮族女干部,最终倒在了她一直深爱着的家乡。

如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已经成了许多党员干部的口头禅,而黄文秀,却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见证了自己的承诺。

其实,从这位第一书记的履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高材生,其实完全可以选择条件更加优渥的职位,而她却因为为了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毫不犹豫的在毕业之后报考了当地的选调生。

百色这个地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极为陌生,而即使是广西本地人,对于这个偏远的地级市也没有太多的印象,而她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块土地。这正是对“不忘初心”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作为党员,我们更应该学习黄文秀同志这种精神和品质。在暴雨如注,电闪雷鸣之际,这位第一书记却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驱车赶往自己正在扶贫攻坚的村落,若非如此,她又何至于因洪水爆发而殒命。

周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年寒窗,她离开了大山,然而也正是十年寒窗,又给了她回到大山造福百姓的能力和决心。而这样的事迹其实也绝非个例,我们相信,在每个年代,都有这种愿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拼搏和努力的无名英雄,这些人无论身处何处,担任何种职务,都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力量源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6129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