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的教案(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6:47:17
苏武传的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1-07 06:47:17     小编:碧墨

教案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重要信息。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教案范例展示了教师如何有机地结合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苏武传的教案篇一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苏武传的教案篇二

一、教材分析: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尚未制定,各初中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要求标准不一,这导致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能作到因材施教;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开始增强,如果能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从实际生活出发,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本节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影响,是本课程的导言或概括性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延续和加深,开好本节课,能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应用。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2、过程、方法目标: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掌握分析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探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信息技术应用各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更多的交叉学科。

网络化:卫星通信、光缆通讯等构成了立体化信息传送网络。

多媒体化:多媒体计算机和超文本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集文本、图像、音、动画和视频于一体的超媒体技术。

智能化:信息技术与认知学科等的融合产生了人工智能。

虚拟化:由计算机仿真生成虚拟的现实世界,通过虚拟的现实情境去感知客观世界和获取有关知识、技能。

5、信息技术的应用。

任务阅读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探讨其作用。

例1:丰富的信息交流手段。

例2: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例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例4:计算机数据分析及状态模拟。

例5:专家网上会诊。

学生活动: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并汇报。

6、信息技术的影响。

(1)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例举自己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更加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

7、迎接信息技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

在对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交流研讨,理解健康使用信息技术。

8、总结。

本节课主要是对信息技术进行了阐述,要求大家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六、思考与练习。

2、难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分析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师进行总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引入。

通过上一节“信息及其特征”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新闻报道、市场行情、科技成果、一副图画、一张照片、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等等都是信息,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进行信息关于处理、存储等方法的研究发明和应用。举例机器人,监控报警器等这些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信息技术,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主包括了哪些方面的技术呢?主要运用在哪里呢?(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交流)。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1)、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的核心,扩展了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

2)、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展了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

3)、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扩展了人们对信息的控制和使用能力。

4)、传感技术:包括热敏、嗅敏、味敏、光敏、磁敏、湿敏等敏感元件,扩展了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生存成为新的生存方式,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了,大家看书体会一下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思考讨论,完成书本p16的练习。(学生思虑讨论、作答)。

3、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语言的产生和应用:语言产生于社会,产生于全体的使用者,产生于社会的约定俗成。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猿到人进化重要标志,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和加工,利用声波进行传递。

2)、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文字使人类信息的存储和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3)、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信息可以大量地生产、存储和流通,更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

4)、电报电话、电视和其它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手段再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

5)、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信息的处理速度和传递速度得到惊人的提高。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浪潮。

苏武传的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2、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3、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2、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玷污地窖门缝毡片毛穗。

忍饥受冻旷无人烟意志坚强念念不忘忠贞不屈。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苏武传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领悟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重点:初步领悟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

2、展示自学目标。

二、学习新课。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利用字典解决生字词。

(1)教师板书,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魂销、茫然、雁断、丁年逝川。

(2)这首诗描绘那些场景?这几幅画面有怎样的组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3)这首诗中苏武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

(4)本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开展自学研讨。教师走进小组,答疑释惑。

三、拓展延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再读诗歌,解释总结:我们阅读后的启示:苏武具有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忠贞不屈,心向故国,值得后人敬仰,歌颂。

同学们,在今天,我们应该学习苏武的什么精神?

四、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学生齐读本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五、课后作业。

背诵并准确默写这首诗。

苏武传的教案篇五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1)欲自杀 (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b.讲解“反劝降”情节

请饰演卫律的同学说说卫律是从什么角度劝降的。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他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是威逼利诱相加。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的举措,结果是“胜请降”“武不动”。

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我没有关系,更和国家没有关系,他参与阴谋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你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是和我们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汉朝是清白的。接下来又用了3、利诱的伎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劝降的过程当中,卫律是用了威逼利诱的方法。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 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请学生讨论。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此处插入c、有关“北海牧羊”情节的讲解

问: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

坚忍。(板书:坚忍)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时的威逼利诱无法实现,就从精神上来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还是没有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了,换李陵了。李陵在劝降上又不一样了,齐读李陵劝降一段。

在长期的精神折磨没有得逞的情况下,派来了一个和苏武关系很好的人来劝降了,李陵又

是怎样劝降的呢?看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三层。每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人可能过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刚铁般的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独寂寞,不一定能过得了感情关。你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铮铮男子汉的气度。但是人往往会倒在一种长期的孤独、寂寞,精神的百般折磨当中,这时,哪怕一丝的温情,又是多么地令人渴望啊。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就在这种渴望当中,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看他是怎样反驳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这里有没有提到个人的恩怨啊?个人的恩怨在他面前毫无办法。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板书:坚定)

我们可以看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醉花阴咏苏武》

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

(四)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

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五)作业布置

请以“苏武,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感悟,200字以内。

附学生习作一篇: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 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

板书设计:

苏 武 传

《汉书》

自杀 坚贞

反劝降 坚定

北海牧羊 坚忍

苏武传的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诗人运用描写、对仗、用典等表现人物的方法。

3、感受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运用描写、对仗、用典等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生答:苏武)知道苏武的故事吗?(同学交流)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凭吊怀古诗《苏武庙》。

二、美读感知。

1、(屏显)请同学们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有节奏美。

如:(屏显)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2、读后请思考,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思考交流)。

三、美点寻踪。

同学们刚才大概了解了苏武其人其事,(屏显)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流畅、有感情,要读出诗句的意思来。

1、边朗读,边翻译句子的意思。可讨论交流。

2、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美在哪里?

同学交流,教师点拨。如可以这样去思考(屏显):

(1)用词美。

“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还有“雁断”及表现被困匈奴不得归之痛,也表达苏武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等。

(2)对仗美。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讲究,分别从时空角度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3)绘画美。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是亲眼目睹的塞外之景,暗用典故,画面感强,形象表达苏武被困匈奴的孤独寂寞情怀。

(4)情感美。

这首诗,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

四、拓展延伸。

下面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屏显):

苏武李白【唐代】。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请同学们比较二诗的异同。

五、请同学们背诵课文,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绘画美,体味爱国主义感情。

苏武传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恭恭敬敬、怒目圆睁、置之度外、屈指计算”等词。

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2、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满头白发,旌节脱光了毛)(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快速读课文思考。(受了很多折磨)。

3、在第一节里,我们了解到,苏武是代表汉朝的使者啊,怎么会受折磨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课文第四、五小节。指名读。

心坚如铁具体表现在哪里?

1、指名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匈奴王的“计”是什么?

4、读读课文第五小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苏武心坚如铁?(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渴了、饿了、冷了„„)。

5、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生理上的,精神上的)。

6、面对种种磨难,苏武心坚如铁,顽强地忍受着种种折磨(配合读)。

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2、是什么使苏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回归祖国)。

3、师生配合读。

4、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1、(师生配合读):北海是一个“野草遍地,没有人烟”的地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陪伴苏武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因为这个时候,旌节已经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寄托,所以他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2、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苏武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所以他“屈指计算日子”:真是归心似箭啊。“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真是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3、小结:在文章的字字句句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坚贞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的气节令人敬佩。

4、过渡: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苏武那种坚强不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却没有变。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揣”是什么意思?(塞、抱)表现出了苏武对旌节的重视,对能回到祖国的激动。看到满头白发的苏武,听着他在匈奴年的艰辛历程,人们被苏武的精神所感动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相机板书)。

5、小结: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辱。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三、总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有收复中国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血战吴淞口的陈化成,还有誓死不投降的文天祥,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

附板书:

苏武牧羊。

气节坚强不屈贫贱不移坚忍不拔。

苏武传的教案篇八

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其次,利用他们平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板书课题)。

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

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

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

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

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

生:用利益诱惑的。(板书:以利诱惑)。

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

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就概括为故友劝降。(板书:故友劝降)。

三、人物品读。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师: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拟。

师:“拟”如何理解?

生:比划。

师:在这里卫律只是比划一下,那卫律前面有没有动真格的?

生:有,卫律杀了与苏武同来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杀张胜的时候,张胜就投降了。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张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齐):贪生怕死!

师:那么通过张胜的贪生怕死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武不动”。

生:他自杀的情节。

师:苏武为何自杀呢?

生:“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于节操有损,又辜负了自己的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师:“虽”字能不能翻译成“虽然”?

生:应该翻译为“即使”。因为这里只是表示假设,不是事实。

生:“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贵的生活!

师:苏武是什么反应?

生:“武不应”,他不为利益所动。

师:如果说前面苏武面对匈奴以死恐吓是“威武不能屈”,那么这里就是——。

生:富贵不能淫!

(板书“富贵不淫”,与前面“以利相诱”相对。)。

师:苏武除了“不动”“不应”之外,甚至还骂卫律,是个“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无耻叛徒!真正地体现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苏武的这种大丈夫的气节。(生齐读第5段)。

(选一生读第6段)。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一些字的读音出现了问题。“饮食”应该都读四声,解释为“提供吃的和喝的”。还有“去”是个通假字,应该通“弃”,是“收藏”的意思。

师:请大家说一说哪些是对苏武肉体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体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还有“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

生:把他关起来就是让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还有,让他去北海放羊,说“羝乳乃得归”,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这是断掉他回归汉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残他的意志吧。

师:说得很好,这个“乳”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生。

师:还有其他地方也能说明精神的折磨吗?

生:“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还把苏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让他一个人在北海,让他忍受孤独和寂寞,来消磨他的意志。

师:大家从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看到了匈奴的阴险和残忍,那么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生:“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在这种极度贫苦的环境中,也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的忠诚,可以说是“贫贱不能移”。

生:我看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句,他无论是躺着还是起来,都拿着汉节,说明他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对汉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生:李陵对苏武可以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李陵对苏武说了苏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说汉朝对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过这一点来打动苏武。他还说皇帝已经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师:他分析得很有条理。对李陵的劝降,苏武是义正词严地拒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李陵的口中说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而苏武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维护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节!(板书“私情不动”,与“故友劝说”对应)。

四、课堂小结。

这让我想到郑板桥有一首诗——《竹石》。(幻灯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家一起齐读一遍。苏武不正像这竹一样吗?任你匈奴使尽千般伎俩、万般手段,我苏武自一心向汉!苏武所有的坚持,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节!(粗笔板书一个大大的“节”字)这“节”是对使命的铭记,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展示《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与“不降”这对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苏武守着这份民族气节,最终回到了汉朝。可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李陵,却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李陵是在替苏武不值!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武这祥做到底值不值呢?请大家以此为话题,在课后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苏武传的教案篇九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汉书·苏武转》、《幽通赋》等。

班固个人成就: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3.开沿革地理之始。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苏武传的教案篇十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苏武传的教案篇十一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2.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苏武传的教案篇十二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苏武传的教案篇十三

《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苏武传的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前1。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的教案篇十五

1.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这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2.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大的魅力?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

3.简介苏武: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人。汉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不肯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

二、预习检测。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词,查字典,注字音。

旌节恭恭敬敬气节置之度外依偎。

2.解释下列词语。

社稷: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红妆:同“红装”,指青年女子。

帏:同“帷”,指帐子。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

定,永远不变)。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赛读课文。(要求:响亮,正确,有节奏)。

3.全班一起朗读。

四、精读课文,思考: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些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出体会。

3.教师讲解,加深理解。

(1)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2)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呢?

(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一定要维护国家尊严的信念)。

(3)理解“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的意思。

(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4)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战,拱服汉德威”的含义。

(不论怎样,苏武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气概都不会减少一丝一毫。最后终。

于让匈奴人佩服,不得不拱手诚服汉朝的品德与威严。)。

(5)让我们把这种气节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师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合作探究。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

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想象一下:

1.苏武终于又回到京城,此时此刻,他心里大声呼喊什么?

2.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他的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他的妻子会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

苏武传的教案篇十六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的教案篇十七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方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苏武传的教案篇十八

一、交流预习资料,进入课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最好,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二、指导自学,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翻脸宁死不受辱抽刀自尽。

派人翻脸怒目圆睁痛骂叛逆。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生死置之度外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三、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3、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四、小组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五、情景练笔,拓展知识。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100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