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读后感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6:53:17
行为金融读后感范文(14篇)
时间:2023-11-07 06:53:17     小编:文轩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和情感体验进行总结表达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感受和反思。读完一本书后,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是一种宣泄情感、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对作者和作品的一种致敬和赞美。读后感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涵,还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书中的内容和思想。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剖析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例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一

前文《牛顿炒股赔钱说明什么》中提到了南海泡沫,在这次泡沫事件中,牛顿当然是赔钱了,但有一个十分精明的骗子却是赚足了。

在南海泡沫中一个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经不能满足英国公众狂热的投资需求,他们在到处寻找下一个南海公司。人们提出了各种荒唐的商业

计划

,但在公众看来这些商业

计划

都会带来高额的利润。

就在人们都已经疯狂的时候,一个不知名的人宣称他将建立一个前景很好的公司,但不会告诉任何人这种前景是什么。他在招股说明书里保证投资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额回报,在他股票发行的当天上午,前来认购的人将他的办公室挤得水泄不通,几个小时之内就有1000人认购了股票,这位人士很快关闭办公室并前往欧洲大陆,从此杳无音信。

这个骗子正好和牛顿相反,他可能不能计算天体的运行,但我肯定他能计算人们的疯狂。他知道人们疯狂到这种程度,连具体的谎言内容都不用编了,只说高额回报,具体内容拒绝透露就行了。他选择了一个最佳的时机轻松的施展了骗术,轻松的赚足了钱,这个骗子太精明。

这不由让我联想起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

市场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交易是神秘的,总会有一些神秘的交易员在这个神秘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麦道夫就是包装自己,让自己变得神秘起来,麦道夫的吸引投资的苛刻条件是,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他关于投资的任何问题。

至于为什么在别人不赚钱的岁月里,他可以赚钱,麦道夫则用几个字简单做了解释:“内部消息”。 很多精明无比的对冲基金管理者、专业投资人士,竟也被“内部消息”这几个字轻而易举征服了。麦道夫宣称自己采取名为“分裂转换”的投资策略,这几乎没有人可以解释清楚究竟为何物。

他典型的抄袭“庞式骗局”,来继续保持自己的神秘,其实所有的返还给投资者的收益都是来自于越来越多的新加入的投资者。

麦道夫的骗局并不复杂,并且早有蛛丝马迹显露出来,负责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10多亿美元资产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居然只有3名员工:合伙人、秘书以及一名会计师,但市场上的人对这些视而不见,就连监管机构也同样视而不见。

假如不是因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话,也许这次骗局还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直到潮退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一事件脱掉了如此之多的成熟的投资者和银行家们的游泳裤。数以百计的银行、对冲基金和富裕的个人都放心的把自己手中的钱交给麦道夫基金,因为他承诺的是一个如此诱人的数字——即使是艰难时势,一年仍有10%到15%的增长率。

麦道夫竟然运用简单的骗局一骗就是20年,一骗就是几百亿美元。不禁要感慨,这个骗子太精明,竟然能把简单的骗术运用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地!

华尔街是一个精英汇集的地方,也是充满谎言的地方。如果想在金融行业立足,自己要成为精英才行,所谓的谎言,都是对别人讲的,谁也不会愚蠢到欺骗自己。


金融学读后感1000字

金融学读后感2000字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二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让一群思想各异的人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什么是员工每一?”这个提问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网点经理我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做得又合格不?记得当接任时我的第一份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关于工作中的难题时,我提到网点的一位员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适宜做网点一线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别人做得差。后来我更新了观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该员工的自身努力改变了这一情形,现在他由一个别人都不想与他拍档做事的“新”员工变成了一个可能教导他人的“老”师傅,由以前要别人帮手“执手尾”变成现在主动要学新东西,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新观念只有一个: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业务由别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为一个综合柜员需要熟悉的业务,可能也是机缘巧合,一批旧员工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员工,有些还是刚毕业的,这下不但没有人帮他了,反过来别人要请教他,借这个机会我要求其他员工让他独立去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如果教错了就纠正他,对了就赞扬他,因为要表现出比新人强,他主动去做一些以前对他来说“难度高”的业务,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责任感有了,业务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月时当我在计提一季度应付利息时他叫我教他,当我教完他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当输入原始数据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计提利息的业务凭证,我们一试果然与手工计提的单据一下,他很开心,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他的“战利品”。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你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我庆幸我没有放弃这个同事,我也没有资格去放弃他,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和闪光点。同他向我们展示“战利品”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工作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三

很久没看经济类的文章了,看完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摘录读后感如下,以督促自己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下面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存在的意义以及其重要性: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信为万善之本,疑是众罪之根。信自己,也要信别人;信现在,也要信将来;信亲人,更要信不相识的人。只有这样,金融才能发挥其融会时间,跨越空间的功能,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真正的达致个人的自由解放。而这一切,需要以制度为基础,建立起值得信任的制度,并通过制度使“信”得以真正实现。

二、发展需要是最大的人性尊重。

通过对各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有钱的反而没有发展,而借债的反而发展得好。例如英美,从几百年前至今,一直处于借债发展的模式之中,而历代中国,几乎都没有缺过钱。通过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加大对现状的投资,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金融对于国家、乃至个人发展的最大功劳。由此思及个人的发展,当我们投资于现状时,也想到正是国家金融乃至父母的投资,我们在现在才有更多的本事来发展。而我们现在,也要不遗余力的投资于自己,使自己的.身心、技能不断的得到提升,以金融的思维不断的发展,积极进取。

以下是陈志武的经典语句: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6、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四

【主旨】:识别心理因素对自己、对他人及整个金融环境的影响。

【关键问题】:如何运用行为金融学来选择股票以便战胜市场,这一任务并不简单。

人类不是完美的信息处理者,他们会频繁地产生偏差、犯错误和产生感性的幻觉。会因为心理上的变化,而不是基本面的变化,改变了对市场的看法。

以情绪为基础的【额外】风险,是一种由心理上的错误而产生的风险,是基本面风险之外的一种风险。

大的意外并不是来自不可预期的基本面风险,而是可预期的情绪风险。

大多数投资者在他们对心理错误的脆弱性方面过度自信。投资者应该保护自己不受过度自信的影响,而且不能蔑视情绪风险的因素。因此,大多数投资者持有一个高度分散的正确组合(主要指数基金)比试图战胜市场的做法要好得多。

过度自信的确会战胜聪明才智。

行为主义的分析涉及:

框架。

透明度。

乐观主义。

过度自信。

事实:

1、决定风险承担行为的主要心理并不是恐惧与贪婪,而是恐惧与希望。

2、尽管犯错是人之常情,然而却一再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

认识错误——》理解错误的原因——》避免这些错误。

一个投资者的错误可能成为另一个投资者的利润,一个投资者的错误可能成为另一个投资者的风险,投资者忽视其他人的错误对他自己的危险。

1、直觉驱动偏差。从业人员持有使他们倾向于犯错的有偏差的信念。

2、框架依赖。(假设)在客观考虑之外,从业人员关于收益和风险的观念受到决策问题在何种框架内考虑的重大影响。

3、无效市场。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效应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

-------------。

取号游戏p6。

合理决策要求你对其他选手所犯的错误有一个认识。认命在决策过程中犯错误而导致证券价格与在没有错误的环境中应该有的证券价格不同。

两个看待行为现象的不同途径:

1、聚焦于证券价格。

典型性对市场定价的观点:投资者对好消息和坏消息都存在过度反应,因此导致过去的输家价格被低估而过去的赢家价格被高估。

2、分析投资者行为。

处置效应:将框架概念用于损失实现,投资者倾向于将输家持有时间过长而将赢家过早抛出。

你会在人们做金融决策的任何地方发现行为现象,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效应是极为昂贵的。

异象挖掘提出了两个问题:

1、市场是否有效?

行为金融的力量在于少数关键概念蕴含着大量不同的故事。

----。

【直觉驱动偏差】。

涉及到认知偏差,即根植于人们思考方式所带来的误差。

关键字:

易得性偏差。

典型性。

赢家——输家效应。

均值回归(与股票市场预测)。

赌徒谬误(与股票市场预测)。

过度自信与专家判断。

锚定——调整与盈利预测。

模糊性规避。

-----。

其他的直觉推断法:

过度乐观。

有效性幻觉。

后见之明偏差。

控制幻觉。

自我归因错误。

直觉驱动偏差的定义:

1、人们在自己发现事物的时候发展出一般性原则。

2、他们依赖直觉推断法从他们可以处理的信息中进行推断。

3、因为人们所用的直觉推断法不是完美的,他们倾向于犯一些特定的错误,此外,4、人们在特定场合的确犯错误。

影响金融决策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典型性(基于成见的判断)。

直觉判断会带来偏差,典型性可能产生误导。

分析师所作的长期盈利预测倾向于出现近期成功的方向性偏差,特别地,对于近期的赢家比对近期的输家要乐观得多,在这方面,他们存在过度反应。

过去的输家收益异常偏高,表明投资者对这些股票的前景有不恰当的悲观性。

尽管金融专家认识到均值回复现象,还是不一定能正确应用它。

均值回归意味着未来收益将更接近它们的历史平均值,但它并没有说它们将会低于其历史平均值。

预测过低,来源于赌徒谬误(小数定律)。赌徒谬误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错误诠释了被技术性地称为之“大数定律”的平均值。他们认为大数定律像大样本的时候一样适用于小样本。

正确答案包含在低值和高值之间。当人们过度自信的时候,他们会设置过窄的置信区域,将他们的所猜的高值设得过低,低值设得过高,比他们所预测的更频繁地吃惊。他们预测时过度自信。

大多数人对新信息反应过于保守,他们被锚定在某个位置上,而未作出充分的修正来反映新的信息。

模糊性规避实际上是对未知的恐惧,人们偏好于熟悉的东西。

【框架依赖】。

关键字:

损失厌恶。

心理会计。

框架依赖(与面对风险)。

享乐主义编辑与风险容忍度。

自我控制(与股利)。

后悔(与养老金配置)。

货币幻觉(与通货膨胀)。

损失厌恶意味着人们有一个回避一定损失的自然倾向。但是损失厌恶可以被恐慌所平衡。

人们的行为方式依赖于他们选择问题所表达的方式,框架依赖是因为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的原因。

当一个人难以看透一个含糊的框架时,他的决策将明显依赖于他所用的特定框架。

认知问题关系到心理上组织信息的方式,尤其是将结果转化为盈利和亏损的过程。

人们对损失的感知与可比规模的盈利倾向与来得更强烈,在可能的情况下,人们偏好于使损失模糊化的框架,并采用享乐式编辑(偏好于一些框架甚于其他一些框架。)的方式。

框架依赖从认知和情绪上影响到人们对待通货膨胀的方式,人们的情绪反应是受名义价值所驱动。

后悔并不只是损失所带来的痛苦,它是与应该对损失负责的感觉相关联的痛苦。后悔能影响人们所做的决策。一个对后悔感觉强烈的人不会对多样化有很强的偏好,并考虑未来。

有困难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被说成是缺乏自我控制。

风险容忍度并不是唯一的,它取决于几个因素:

最近面对风险的经历。

人们组织他们心理账户的方式。

人们对亏损的体验方式。

--------。

【无效市场】。

关键字:

代表性(以及市场对过去赢家和输家的处理)。

锚定与调整(以及市场对盈利报告的反应)。

损失厌恶(以及股票的的风险溢价)。

情绪(以及市场波动性)。

过度自信(以及试图利用误定价)。

代表性方法是赢家——输家效应的原因。保守主义(由于锚定——调整效应,对包含的新信息不能做充分调整)是盈利公告后价格变动的原因。心理会计是历史股权溢价相对其基本面来说过高的原因。

盈利预期中的保守主义会导致误定价。

价格可以大幅度地偏离基本面价值,并且可以长时间的偏离。价格对基本面价值的偏离并不自动导致无风险的盈利机会。

个人投资者在历史上不愿意持有股票可能源于他们的评估期限太短(短视的损失厌恶),可通过降低监测他们资产组合绩效的频度来提高他们持有股权的舒适度。

直观推断偏差和情境依赖可能导致价格长期地偏离基本面价值,但最终却会逆转。

你是一个什么程度的驾驶员?与你在路上遇到的驾驶员相比,你是高于、等于还是低于平均水平?大多数人对于他们的驾驶水平是过度自信的。

过度自信的两个含义:

投资者持有坏的赌注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处于信息劣势;

他们按审慎的标准进行更为频繁的交易,这导致过大的交易量。

战胜市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风险的错误观念影响了自我控制、储蓄行为及红利之谜。

并不是每一个误定价的机会都会给你一个红包,或者甚至5分硬币都没有。智钱可能会回避一些交易,尽管他们已经识别到误定价,因为与情绪有关的风险。

------。

【预测市场:赌徒谬误、过度自信、锚定】。

策略分析师倾向犯下赌徒谬误,他们推荐的股权与其市场预测有着很高的正相关性。

在高于平均值的市场表现后,向均值回归对预测意味着未来的市场表现将会更接近均值,而不是说为了使其满足平均率而会低于平均值。

经验是投资者对市场预测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当股票价格在历史记录或其附近徘徊时,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对他们的投资组合比有长期经验的投资者预期高得多的收益,并且对他们战胜市场的能力更有信心。

人们倾向于通过简单的外推他们在图中看到的趋势而形成自己的预测,在进行精确预测方面倾向于表现出过度自信。他们的置信区是不对称的,因为他们的预测被锚定在图中展示的早期历史上,锚定效应取决于过去历史的显著性程度。

趋势赌博的人使用外推法,他们打赌趋势将继续。犯下赌徒谬误的人则预测价格逆转。不同的人群中在理解上存在着系统性的区别,这也导致他们的预测中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别。策略分析师倾向于犯赌徒谬误,个人投资者容易在趋势上打赌。在上升的市道中,普通投资者战胜了专家,过山车市场挫败华尔街专家。

情绪是直觉驱动偏差的反应,可在较长的时期内影响市场价格。情绪反应了市场的总体错误和偏差。情绪的存在增加了精确进行市场预测的难度。基本分析派与技术分析派都诠释情绪问题,但是诠释的方式各不相同。

大多数人对随机过程的特征和如何预测这些过程的未来行为都只有很弱的直观理解。人的直觉与小数法则相一致,他们预测的游程都很短。在赌徒谬误情况下,他们预期反转发生的频率比实际发生的要大。人们倾向于将他们的预测和概率判断基于一个事件的典型性程度。而基于典型性的预测表现出过大的波动性。

在预测未来时,人们倾向于被过去的显著事件所锚定。结果他们的反应不足。

对于几乎所有的短期预测,除了将历史增长率外推,想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很困难的。

一个最佳的预测会比被预测的过程本身少很多变动性。最优预测的关键是让不匹配的可能性最小化,但一个变动的预测所做的则正好相反。

通货膨胀对股权的估值会发挥一个重要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幻觉;

2、锚定——调整效应,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变化反映不足。

----------------------。

【情绪指标:有效性错觉】。

看多情绪对于未来的市场表现完全没有给出任何信号。看多情绪指数在预测市场的未来方向上和抛硬币差不多。

投资者仅仅集中于证实他们观点的证据,而忽略了那些相矛盾的证据。他们只寻找那些证实性的证据,忽略那些非证实的证据。

如果p,则有q。大多数人在评估这种形式的判断的有效性时都会遇到困难。人们用一个导致他们寻找实证性证据(p和q都成立时)的直觉法来代替寻找否定性证据(p和非q都成立时)的逻辑上正确的方法。

有一种证据只提供支持,而不会提供证伪的机会。

一个有偏差的观点+一个过度自信的态度,这个无用指标仍然被使用的原因:

1、其逻辑看上去很有吸引力。

2、别人相信它。

3、流行的金融出版物继续神话它。

4、由成功而有趣的评论员所作而非常有说服力。

5、最终意义上,技术分析人员还没有学会如何让他们的观点有效。

这种联系是确定的:在市场上升后,看多情绪也将会上升,在市场下跌后看空情绪也会上升。当市场一直在上升时,保持看空情绪的确是很困难的。情绪指数在预测过去时表现很成功,它只是在预测未来时才有困难。

---------------------------。

【战胜市场:典型性、后悔与后见之明】。

用直觉驱动偏差而不是风险来解释价值投资的长期内的成功。

直觉驱动偏差和情景依赖导致市场无效。证据表明没有足够的“智钱”存在以消除市场无效。

知道价格是无效的和利用这种无效性是两回事。它不是容易到手的钱,恰恰相反,直觉驱动偏差和情景依赖正好在前面挡路。

未被利用的盈利机会不会较长时间地存在。

套利存在一些限制。

一些人确实持续地战胜了市场,但不意味着战胜市场是容易的,战胜市场比大多数人所想象得更难。

要么市场有效性是一个幻觉,要么误定价是一个幻觉。

动量根源于处置效应,而不是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

股票收益在短期表现出动量特征,而在长期则是反转特征,短期中显然反应不足,长期中显然反应过度。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动量为基础的策略,投资者应该将交易量纳入考虑之中。

追逐动量会产生很高的交易额,从而需要一个集中于管理交易成本的策略。

利用与对意外盈利的迟缓反应相关的动量机会。

决定分拆股票的公司经常就是那些分析师对其所做盈利预测较为悲观的公司。

当公司回购股票时,投资者往往反应不足,但是公司管理者经常宣称他们回购股票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

价值投资在长期内的成功、盈利公告后价格漂移、推荐后价格漂移,都与市场有效性相悖。这反映了一种因果关系,直觉驱动偏差致使价格偏离了基本面价值。

大多数人都难逃有效性幻觉的影响。他们强调证实他们观点的证据,而轻视不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甚至是市场有效性的支持者们都可能无法免除有效性幻觉的干扰。

-----。

【盈利公告的有偏反应:直觉驱动偏差、保守主义(过度自信、锚定与调整)、显著性】。

误定价是复杂的,有时候误定价导致反转,而另一些时候它导致动量效应。动量和反转是并存的,尽管它们处于时间的完全不同的两端。它们是对有效价格的系统偏离。盈利公告后价格漂移,一个与中期的动量效应和长期的过度反应有关的更一般现象的一部分。

分析师和投资者在识别大的盈利意外的信息方面行动迟缓,相反他们过度自信地锚定在以前持有的对公司前景的看法上。分析师的预测倾向于对盈利利息反应不足,而市场价格则对分析师的预测又反应不足。

分析师和投资者对盈利公告的反应方式与一个不佳的暖气系统对冬季气温的急剧下降的反应方式一样。

超常收益并不是突然就可以赚到的,它们是分布在不同时间内,倾向于集中在盈利公告后的头三个交易日,而不是在整个季度中均衡地分布,并且在公告后的三个季度中一直缓慢调整。

投资者对一系列变化赋予过小权重的倾向,除非近期的变化是显著且有助于一个稳定的内在原因的。

【个人投资者:框架依赖、直觉驱动及情绪时间线】。

注意力和新闻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的三个指标:

近期消息。

近期的极端价格波动。

近期的过度成交量。

在走上网络交易后,投资者交易更积极,承担的风险更高,并且比他们进行网上交易之前的盈利能力更差。

扳平症指持有输家股票时间过长的赌博性倾向,处理扳平症的办法是运用止损指令,无论是外部强制还是通过自我强加的规则来实现。

与一只正在下跌的股票相比,一只价值正在上升的股票被卖出的可能性要大70%。大多数人表现出亏损厌恶,他们在与亏损达成协议时具有极大的困难。

情绪决定了风险容忍度,而对风险的容忍度在投资组合选择中起到关键作用。

从常规的行为中偏离的人们会变得对后悔的痛苦特别脆弱,因为后悔是与事实相悖的。人们最后悔的是他们没有做过的事情。当进入到长期时,我们最后悔的是没有行动。

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预测被锚定在过去的表现上,在他们的一只股票处于上升趋势时,他们认为其上升空间不大,但下跌空间很大,对下跌的趋势则相反。

个人投资者特别具有产生直觉驱动偏差的倾向,主要的情绪与附属于投资者目标的恐惧、希望和渴望有关:

1、简单分散化规则。

2、后见之明偏差。

3、过度乐观主义。

4、过度自信。

5、自我归因偏差。

6、对不熟悉的事物的恐惧。

-------------。

【退休金储蓄:短视的风险厌恶、心理账户、享乐式框架、自我控制】。

投资者过度关注短期损失的可能性,短视性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持有过少的权益证券而持有多国的固定收益证券。风险容忍度低主要来自损失厌恶,然后是过度自信。

投资者需要克服短视行为并实施自我控制,以便为退休做储蓄。

在总量上看,家庭在他们一生的时间内的储蓄率比他们的医疗账单的规模、遗产的影响以及他们在一生时间内是保守还是进攻性的投资显得更为重要。

在收到一笔意外横财中,人们决定储蓄多少取决于他们受到这笔钱的形式。

人们倾向于进行归类,他们运用心理账户来帮助他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发展出有助于处理他们冲动的规则来建立那种心理会计结构。

享乐式框架关系到为了产生最愉悦的心理反应而将货币在各种独立的心理账户中进行配置。用一个小的正面的结果来部分抵消一个大得多的损失。

实施自我控制关系到好的习惯的形成,而好的储蓄习惯会充分利用心理会计,即好的储蓄习惯利用了情景依赖。

----------。

有三种行为学现象与ipo密切相关。

1、新股发行抑价。

2、长期表现不佳。

3、热卖市场。

类似性例证、后悔、趋势赌博、代表性方法和框架依赖都起到重要作用。

新股发行市场容易受到时尚的操作,类似举办音乐会。降低入场费,采用策略制造事件,使得投资者高估将发行的新股的价值。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市场会纠正自身当初过于乐观的估计。类似的推理同样可用于热卖市场和所谓机会窗口中。

公司管理层、分析师、投资者一直在玩两个游戏:股票推荐游戏和盈利预测游戏,游戏的三方都会受到直觉驱动偏差的影响。分析师作出悲观性预测是盈利游戏中很有趣的一部分。盈利游戏导致公司在管理利润时开始引入利润阀值决策。

就盈利游戏而言,分析师预测是有深度缺陷的,但推荐人与承销商有关联时,对其推荐要格外警惕。

承销商的购买行为才是对股票未来预期收益的更好的预言家。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五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甲午战争开端于朝鲜。19世纪后期,朝鲜一直是国际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热点。日本不仅要在朝鲜争夺权益,更将其视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一直在寻找机会,1894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朝鲜发生内乱,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支援(历史形成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就在中国向朝鲜派兵时,日本军队也大举入朝,战争拉开了序幕。这时日本还打着保护在朝侨民的旗号,照会中国政府“日本政府必无他意”。实际上,正如外相陆奥宗光所说:“发动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6月2日,日本组成战时大本营;6月9日,日军在仁川登陆,随即进占汉城。还如陆奥宗光所说:“在军事上一切皆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直到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为了外交上的主动,避免先开第一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紧的是不能因为抱有幻想而不作切实的临战准备,使敌军从容调兵遣将,占据险要。直到日军将中国在朝部队围困于牙山时,才匆忙派兵从海上增援,已经为时太晚,完全来不及了。导致陆军在牙山大败,仓皇退守平壤。海上运兵也遭到日本海军伏击,运兵船被击沉,近名将士葬身海底。紧接着平壤战役也因为漫无准备而惨败,遭受重大损失,残军一口气溃退500余里,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战争刚刚开始就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朝鲜战场的失利,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士气,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战争往往就是这样,一方有备而一方无备,就会必打、早打、大打;而被侵略方如果头脑清醒,准备充分,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对侵略者必然产生威慑、遏制作用,就有可能改变战争进程,甚至把战争中止于初起阶段。但是,中国丧失了这个机会。其根源就在于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外交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英国照会日本:“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附近为战争的运动。”当日本政府承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影响时,英国不但放弃干预,还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这样,中国被英国出卖了。

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担任中国税务司长的英人赫德这样评价:“俄国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过了两个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鸿章讨了老大一场无趣。”清政府还请求德、法两国调停,那更是徒劳无益,白白浪费时间。

英俄德法调停落空后,李鸿章还异想天开地寄希望于美国调停。伪善的美国回复说:“美国抱严正的中立态度,只能用友谊的方式影响日本。”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什么中立的态度,而完全是倒向日本的。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公然说:“战争是中国坚持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引起的,过在中国。”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田贝还写信给李鸿章:“彻底放弃求得干涉的念头,背向欧洲列强,面向日本。”这里的面向日本,不是指赢得战争,而是求和投降。美国在支持日本侵华的路上远比其他国家走得远,给日本提供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运送军用物资,包庇日本间谍,甚至允许日本军舰挂美国国旗蒙蔽中国海军。美国把日本作为它在远东的小伙计,而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作为后台老板。正如列宁在甲午战前所分析的:“日本有可能掠夺东方的亚细亚国家,但是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他就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财政及军事力量。”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这是列强的基本立场,对此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但清政府和李鸿章显然见不及此,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实际上列强的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列强早已看清日本稳操胜券,必然会倒在日本一边。赫德道出了实情:“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战后的情况正是这样,列强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

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陆奥宗光幸灾乐祸地说:“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中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污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大小几十次战役中,没能组织一次像样的抵抗,正如礼部侍郎志锐所说:“我愈退则彼愈进,我愈让则彼愈骄,彼则着着占先,我则面面受制。”不但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彻底失败,海陆军主力损失殆尽,最后只能投降求和。

清政府的主战派也看出了问题,光绪皇帝下谕旨说:“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应预筹战守之计。”朝臣责备李鸿章,“观望迁延,寸筹莫展,一味因循玩误,险要之地,拱手让于外人。”说得当然很对,但也没有什么用处。李鸿章上边还有各国事务衙门,还有军机处,还有慈禧太后老佛爷,都是主和派,而主战派光绪皇帝、翁同和等没有任何实权,只能是干着急,空喊而已,拿不出实际的办法。到了军事上绝望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同意进行投降的求和。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道理,连改良派思想家梁启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时陈述他的观点:“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纯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海战之艰危,较陆军尤甚。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炮之大小分强弱。我国快船不敌,故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所以中国的武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李鸿章此论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对他予以反驳:洋务运动搞了30年,花费了国家巨额资金,为何尚不能一战,与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还罢了,为何连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绪皇帝十分恼怒,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速出战。但李鸿章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军事力量对比,这是一般规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需要特定的条件,不是普遍现象。但在军力相当的情况下,胜负又取决于什么呢,这就不是唯武器论所能解释的了。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来说,头脑中打不赢的阴影必然会对战局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部队士气低落,一味溃败的原因之一。

甲午战争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主要战役来看,都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对比和武器装备优劣上。以黄海海战为例: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靠近中朝边境的大东沟一带海域相遇,一场震惊中外,对甲午战争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大海战爆发了。投入这次海战的中日舰队实力如下表:

可以看出,双方舰队的实力不相上下。北洋舰队的优势是铁甲舰和重炮较多,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无论装甲、吨位、火炮口径都是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战舰。日本舰队的优势是舰速较快、机动性强。单纯从军力上看,中国舰队还略占优势,但海战的结局却是相反。北洋舰队被击沉5艘军舰,受到重创;而日本舰队未失一舰,只有几舰受伤。黄海海战的胜利使日本举国上下欣喜若狂,天皇颁布敕令嘉奖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而北洋舰队在此之后更不敢出海作战,完全失去应有的战略作用。

北洋舰队黄海战败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指挥失当。本来预定的迎战队形是双列纵队,但逼近敌舰时成了散漫的雁形横列队。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挂错信号旗,二说部分军舰未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开战不久,旗舰定远年久失修的舰桥被本舰火炮的后坐力震坍,海军提督(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负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而他事先又没有指定代理指挥者,这个致命的疏漏使中国舰队一开始就失去统一指挥。紧接着信号旗也被击毁,旗舰与舰队的联系中断,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陷于混乱。二是有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在激战中,致远、经远二舰不幸被敌军击沉,济远、广甲、扬威三舰惊恐万状,仓皇逃窜,济远还可耻地挂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战斗力,还严重地扰乱了军心。4艘鱼雷快艇有3艘慑于敌威,一直躲在远处不敢参战,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三是炮弹不足,质量不好。这次战斗只打了5个小时,但竟然不可思议地发生了炮弹不够的情况,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炮弹质量也有问题,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船而不裂”。黄海战前半个月,赫德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当前的难题是军火,北洋舰队有药无弹,有弹无药,汉纳根(北洋舰队的英国顾问)已受命催办弹药,他想能凑够打几个小时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远无到手的希望了。”四是军事技术水平低下。北洋舰队的一艘鱼雷快艇在距离敌舰西京丸号40米处发射鱼雷,竟然未能命中(鱼雷从舰底一米处划过),使敌舰逃逸,而日本海军部长桦山资杞正在此船上督战,失去了绝好的歼敌机会。

黄海之战虽然失利,但相比还算是甲午战争中打得最好的一仗,其余大部分战役、战斗,要么一触即溃,要么望风而逃,根本不是武器优劣、装备好坏、兵员多少的问题。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给本国政府汇报时说:“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着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事实证明这个英国人确有见地。

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武器装备,还有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甲午战争的情况也是这样,把战败单纯归于武器装备说不过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认识误区。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国海军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日之前。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日本政府和军方对侵华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他们长期致力于海军建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甲午战争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和海军部长桦山资杞针对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一是如果海战获胜,取得制海权,陆军就长驱直入,进攻辽东、山东及北京;二是如果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只占领朝鲜,海军尽可能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三是若海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海军协防日本沿岸。日本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把整个战争基点放在制海权的争夺上,在设想的上、中、下三策中他们取得了上策。相反,清政府和李鸿章对这个重大战略问题的认识却很模糊,对战争中海军应该发挥何种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没有清晰的思路。朝鲜开战后,日本海军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主力寻找中国舰队决战,而中国海军却尽量避免与敌军在海上相遇,没有进行决战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一方有备,一方无备;一方伺机决战,一方消极避战。一旦海上遭遇,后果可想而知。

在黄海海战之前,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保船勿失,只在渤海湾游弋”。光绪皇帝一度要求北洋舰队出战,但李鸿章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等的支持下,拒不执行主动出海决战的上谕,北洋海军一直蜷缩在渤海门户,向朝鲜运送物资也不敢走海上捷径而从陆上转运。日军则“纵横辽海”,运输船只在海军的护卫下畅行无阻。

黄海战后,中国海军虽然遭受损失但主力尚在,可是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他命令:“海军舰队,必不远出”,只能“靠山巡走,略张声势”。旅大战役时,海军提督丁汝昌建议主力出战以援旅大,李鸿章斥责说:“汝善在威海守汝的数艘船匆失,余非汝事也。如出海,即令战殁,亦不请恤。”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制海权的丧失使沿海陆战孤立无援,极为被动,突出表现在两次反登陆作战的失利。

日军兵分两路攻打辽东半岛,一路从朝鲜跨过鸭绿江入侵,一路从海上进犯,在花园口登陆,如成功即可直捣旅顺后路。但日军此着也是一步险棋,花园口不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此处沿岸海滩很浅,大船不能靠近,军队与物资需换汽艇和舢板转运。日军36艘运兵船在军舰的护送下,2.4万人及大量军马辎重,从10月23日至11月7日整整登陆了15天。清政府事先得到了这次日军行动的情报,如能派一支劲旅凭险扼守海岸,海军攻袭敌舰,则可对敌形成两面夹攻之势。但奇怪的是,岸边小股清军放了几枪便了无踪影,海军根本没有出动。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得以从容登陆,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很快,清政府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两的重要军事基地旅顺陷于敌手,大量船只、武器、装备、粮食被敌缴获。日军兽性发作,残忍地进行屠城,旅顺数万军民被杀害,全城仅有36人幸免于难。

不久荣城和威海又重蹈覆辙。山东荣城距北洋海军基地威海仅有30海里,是日军袭击威海的最佳路线。1895年1月29日,日军联合舰队掩护50艘运兵船共3.4万人,用5天时间在荣城登陆。中国陆军未能组织有效抵抗,海军近在咫尺,但李鸿章命令“以舰队全力坚守刘公岛”,伏匿于威海坐以待毙。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佑享后来承认:“如丁汝昌率舰队前来,用鱼雷艇对我袭击,我军岂能安全上陆?”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六

运动会结束了。我同所有人一样,搬着凳子来到操场,听着校长的讲话,仰望领奖台,心中祈祷着,希望能有一份荣誉落到我们班。

然而,没有――终究还是失望了。所有荣誉对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奢望。

默默回想着已经逝去的运动会,回想着我们的努力――

运动会开幕。在队列比赛中,我们班穿着统一的校服,喊着洪亮的`口号,舞着美丽的彩带入了场。我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微笑。整齐的步伐诉说着我们的坚定,响亮的口号喊出了我们的誓言。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到我们身上,全场的目光全部向我们聚焦――那一刻,我们就是这个舞台上唯一的主角!

队列比赛结束以后,运动会便正式开始。首先是七年级,场面激动人心。终于,八年级女子800米在我们的呐喊声中到来。

王桢和陈梦瑶代表我们班参加。

第一圈,当王桢跑到我们跟前时,我们挥舞着双臂,呐喊助威,“加油”声铺天盖地,仿佛在跑的不是王桢,而是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助威声中,王桢跑完了前两圈。

到了第三圈,我们全都站了起来,奋力地大喊:“加油!”仿佛只要我们喊得声音够大,我们就会赢了似的。可王桢好像没有力气一样,始终都没有跑到最前面。急得我们恨不得上去推她一把,替她跑。

到了最后一圈,在我们的加油声中,王桢又好像突然充满力量一样,快速加速,冲到最前。当她快要越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们的心全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即使知道胜利已成定局,却还是那么紧张。

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我们全长吁了一口气,接着又兴奋起来,传递着这个好消息。

而我们班的陈梦瑶和王禧音也分别在女子800米和男子800米中取得了第三名的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我看来,我们班每一个人在运动会中都尽了自己的努力,运动员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我们还是没有获奖。

我们不怕失败,只怕不战!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七

看完这本书,最大感受是相见恨晚。陈教授出版这本书出版的太晚了。如果早在几年前能看到这本书,恐怕本人就不会做出提前还房贷的决定了,现在可能就是拥有几套房子的业主了。

二、两方面评价:

1、积极的方面: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金融的本质做了一个经典的阐述。个人印象最深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钱、资本及财富的三大关系;二是国家财富、企业资产与收益、个人未来收入、土地和自然资源四大资本来源;三是市场化、私有化、法治化等资本化三大助推因素。

2、不足的方面:一是关于孝道文化的阐述有偏激之嫌。有孝心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家庭道德,随着社会发展的特别是市场化的发展可能会在孝心表达的形式、方式上发生变化,但绝不是不再要孝道,终结或淘汰孝道文化,而应该是在文化体系的部分内容上发生变化,但人应有孝心的根本要求不应改变。

二是对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陈教授一语中的,指出是因为委托与代理的链条太长、花别人的钱不心疼而导致而成,但对如何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特别是对我国在今后大力发展金融业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并未提出系统、具体、专业的对策与举措。

三、三层面反思。

1、对于国家层面:一是金融的发展会带来财富的增长,我们国家的金融化程度还很低,国家应围绕三大助推因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提升资本化水平;二是国富不如民富,国家应尽量用公债来补充财政赤字,少征税,藏富于民,把钱留给国民投资创业。

2、对于公司层面:一是对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要认清形势趋势,紧抓大好时机,借势实现跨越发展。二是要学会把企业资产与未来收益资本化,让企业自身更富有,更有实力。

3、对于个人层面:一是要学会用将个人未来收入资本化的手段来增加个人财富,均衡使用、享用个人财富。二是为了降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或者提高未来收入水平,避免因年龄等原因而贬值或加快贬值速度,我们应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职责,扎实做好工作,用我们的才华与智慧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公司基业常青,我们的未来收入才有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丰富个人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能力与市场竞争力,通过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去应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避免资本化的`前提、基础出现偏差。

四、四点延伸思考:

1、我们应当购买什么样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发达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靠投机,但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前提下,我们应当购买公司未来收益较大且确定性较高的股票,应当搞价值投资。

3、公司在资本化、金融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在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地位将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企业人,我们倍感自豪,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即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会对公司这一企业形式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4、要正确对待财富。正如《财富如水》中所言,财富与水有着许多共性,都可流动,都有可能会蒸发或挥发,甚至被冻结。最重要的一点,水有两面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水喝人会渴死,但喝多了则会撑死或毒死,财富亦是如此。我们要明财性,审财情,结财缘,还财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亦有道。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八

一是腐朽的政治体制。面对战争,首先是领导集团必须有坚强的抵抗意志与决心,然而当时的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腐朽不堪。慈禧太后为个人享乐,竟至国家于不顾,为生日庆典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皇家穷奢极侈,官员也是放胆胡来。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艘军舰的钱只买了3艘。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他“偷盗抵换”,供给海军的炮弹量少质差,致使黄海之战舰队炮弹缺少。

二是腐败的官僚体系。李鸿章“有银数百万两,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岛开设洋行三所。”有这样的背景,李鸿章不卖国就怪了。有一事实是最好的验证,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购买3万吨煤炭和3000石大米,开战后部下建议停止供货,但李鸿章却说“订货在失和之先”,命令继续供货“以示信用”,而这些煤炭,正好用作进攻中国的军舰燃料。连外国人都认为“李的立场值得深思”。

三是堕落的军队。军队腐败导致军队训练荒废、纪律败坏,毫无战斗精神,即使再好的武器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长崎,官兵上岸在妓馆闹事,引起事端,致数十人伤亡。事后李鸿章不但不处理,还开脱说“武人好淫,自古而然。”如此治军,北洋水师的军纪松弛也就有了源头。水师提督丁汝昌原是陆军将领,任职十多年,既不懂海军也不去学习海军知识,甚至在基地刘公岛营造店铺,开设鸦片烟馆、妓院,出租给下级敛财,还时常因此与部下发生龃龉,生活更是骄奢淫逸。这样腐朽的朝廷,这样腐败的官僚,这样堕落的军队,失败便是不可避免的。

甲午战争历史影响。

中国。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甲午战争起源。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清朝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九

首先,书名的中文翻译简直乱来,不知翻译小哥怎么想的,是个美联储主席就来个--本质,又或者搞个大名字来卖书?书的内容呢很通俗的讲述了美联储的历史和职能,市场总有出问题的时候,美联储就是最后的手段,并且这手段要保证不能干涉市场的逻辑或者至少不过分干涉,市场在干涉下必须依旧是个市场,这一点美联储整个历史上都做得很好,这让美联储本身也融入成了市场的一部分,所以这也是为何伯南克的政策这么受到学术与资本市场的非议,因为他的做法一定程度干涉了市场,脱离了美联储服务于市场的惯例,可是,即使是这样,他与中国式的政府干预还是有着本质不同,这是我们需要好好去思考和学习的,他注燃料给资本市场,虽说干扰了它但并没越界,他并没有采用开与关的方式,他注入燃料后市场如何运行还是让市场自己来运作,毕竟权力分离的美国就算是美联储主席也并没有多大的权力来干预市场,市场的逻辑得到延续,美联储则是配合这一逻辑。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

最近读了《贫穷的本质》一书,该书的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ee)与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其中,前者获得了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项。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每天生活费不足0.99美元的贫困线以下。《贫穷的本质》一书对这一系列人群做了调查研究,并列举了可能导致他们贫穷的原因(这或许对改善我们未来的阶级有所启发)以及讨论了如何带领他们走出贫穷(本文不做讨论)。本文是作者自己阅读完全书后对整本书的归纳总结与个人思考。

一.信息来源。

1.错误的信息。

根据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调查,很大一部分的贫穷群体在生病的时候,倾向于寻找“巫医”(依靠祈祷等传统方式来进行治疗);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的所谓的“药物”,不光对治病无益,还有害。

作者想起来在中国内地支教的经历,当地农民有祈求丰收的习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把本可以用来买大棚或者化肥的钱拿来祈求丰收了。(事实上,他们在这方面的支出近乎为0,多数人依旧相信农业是完全依赖于天时的)没有大棚技术的保护,在天灾发生时,神灵也救不了你。

错误的信息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在城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还有很多:比如最近最火的一个央行发行了数字货币,市面上的数字货币可以自由流通。有相当一批中产阶级涌入到这个领域中,然后......,就被收了一波智商税。

2.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信息。

在书中,作者所调查的大部分区域,都有专门针对穷人的福利政策。(例如:免费疫苗,义务教育,有补贴的必要生活用品等等)但是,很奇怪的是,享受到这一政策的穷人并不多,抛开前两个不谈,有补贴的必要生活用品,比如蚊帐,的普及率也才达到70%多。(而且是在政府全额补贴的情况下,在某些热带地区,当地的蚊子所携带的病毒很有毒性——作者注)有很多人没有享受到这样的福利,一些人觉得蚊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对蚊子传播的疾病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另一些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政策,也就不用说去领这些东西了。

作者接触的相当一批同学里,很多人对金融缺乏基本的了解;其中一位同学的父亲,更是将存银行作为理财的近乎唯一手段。他们对当下的金融政策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也许很难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了。

作者所听说的一个故事里,几个人凑了几千万去炒小盘股;由于这个盘整体资金量的缺少,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庄家。他们就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个特点,反复割散户的韭菜——由此可见某些信息的重要性。当你有正确信息的时候(比如这里的未来股票走势信息),你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能致富。

3.信息难以被理解。

某些信息,需要特定的专业人士才能理解,富豪或者政策决策者的身边一般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队,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依赖于这些专家团队;而相比之下,穷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决策,而这些理解往往都是错误的。

二.做正确的决定。

1.什么是正确的决定。

人生就像一个资本市场一样,你投入时间、金钱,它就会产出一些东西来。(这些产出物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是,很多时候,投入之后并不一定马上能看到产出,往往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产出。比如教育,我们要投入大把大把的时间、以及费用,而产出可能要到20多岁才能看见。再比如保险,今天买的保险,也有可能是为了防止十年之后的那一场重病。

投入在现在,产出在未来。这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看到未来的收益。

2.做这些正确的决定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

但对于穷人来说,这项决定很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手里的资本很有限。根据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调查,贫困农村地区的重病保险参保率很低很低,而在一场重病之后,这些本就贫困的家庭,会陷入高利贷等陷阱。他们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重病是他们无法负担的,但他们迟迟没有购买保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手里的钱本身就不多,刚刚够生活而已,一旦购买了保险,他们可能连明天的饭都没的吃了——这样也就陷入了贫困陷阱之中。

三.社会环境对穷人并不太友好。

1.服务于穷人的公共服务成本高。

发展中国家的很多银行都不支持穷人开户,原因是因为每开一个户头银行都要承担一笔相应的文书办公服务支出,而这些穷人可能一辈子存的钱都赶不上这一笔支出,更不用说他们带给银行的收益了。

作者支教的地方,很多农村家庭用的都是没有经过自来水厂消毒的天然水。这是因为:铺设管道、安装水表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些家庭可能很少使用自来水;对于自来水厂而言,在这个地方普及自来水的使用是亏本的生意。

2.穷人享受公共服务的成本过高。

作者支教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乡镇卫生所,它时常关门,很多时候并没有提供它应有的服务。这也导致当地人在生小病的时候扛一扛就过去了,只有到生大病的时候不得已才到城里去看病。对于他们而言,花一天的时间去城里看病,往往会影响农业的收成;去医院看病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对他们而言太高了!

四.政策与政治制度。

1.的影响。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帮助贫困人群脱贫的计划,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基金支持。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所调查的区域,很多村都有来自中央的专项援助。(例如教育基金、医疗基金)但是,这些援助很大一部分都被当地的村长或区长这一类人掉了,真正用于支持穷人发展的钱并不多。

2.整体政策的偏差。

有的国家地区对富人友好,例如美国,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取消了对穷人的很多补助(例如取消了310w美国人食品券的补助、“生命线”计划等等)这样让这一国家地区的穷人更无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不得不把自己赚的大部分钱用到日常开支上,无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五.意识形态和惯性。

1.意识形态。

作者支教时拜访过的两个家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家庭的孩子每天读完书就是玩玩玩,他的父母甚至他们自己都觉得他们这辈子也只能这样了。另一个家庭的父亲拼命打工养家,她的女儿也不负众望,书读的还不错。有一些穷人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定了,无法再向上跨越阶级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因为,教育——是可以让一个一穷二白的人过上小康生活的,幸好可以看见的是,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读书,跳出了贫穷陷阱,进入到城市里工作,虽然过着租房的生活,但生活起码比山里惬意许多。

读书(虽然作者觉得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是可以让一个人过上小康生活的。这个社会并没有到完全丧失阶级流动性的地步。

2.惯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子女的行为准则是受父母的影响的。在电影《触不可及》中,黑人保姆一提到女人,想到的就是sex,约会等等;而剧中的白人富豪想到的则是这个女人是他的笔友,两个人在精神层面上交流甚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穷人刚生下来的时候,身边的环境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比如一段时间很有名的校园里的“社会人”;在某些学校,招小弟,打架斗殴是很常见甚至是引以为傲的;而在另一些学校,每一个学生都以好好学习为荣。身边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一

本周读了两本书,第一本是梁恒写的《与索罗斯一起走过的日子》,这本书记载了他和索罗斯。的珍贵友情,这。本书是碰巧接触到的,于是就有了看第二本的欲望;第二本是索罗斯写的《金融炼金术》,这本书一开始我不敢读,因为很多人评价是哲学书,一般人看不懂。

索罗斯没有用精确的数字,更多的是用很宏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其中贸易逆差、利率、汇率、经济、美元指数等都变成了变量,并且组合成了一些公式,索罗斯用变量的方式去解读里根时代的繁荣,国际的借贷等宏观事情,难怪。书名叫做炼金术,索罗斯是在实验自己的理论。

这次读后感谈谈。一。个非常宏观的主题,也就是。索罗斯书中的第七章:“里根大循环”.这是一。个循环。促进了美国的。繁荣的循环,它牺牲了债务,但其他的一切都是良性循环,生生不息,为美国的80年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崇拜的人中里根肯定算。一位了,他经常提到里根是伟大的总统,他希望美国像里根时代那样强大。索罗斯的书中就详细解释了里根时代的繁荣大循环。

索罗斯对里。根繁荣的理解:里根上任后第一个预算方案是减税并且增加国防支出,这两件事情会造成政府大量的资金流失,所以里根选择了最小阻力方案,就是借债,结果就是庞大的预算赤字。美联储当时的政策是货币的供应非常严格,所以美国借了这么多债务,直接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几乎借不到钱,这产生了1982年的国际债务危机。为了应对国际债务危机,美。联储1982年降低了利率,放松了货币供应,美国预算赤字迅速增长,市场钱多了便不再像以前。那么压抑,经。济起飞了。压抑久了之后的释放,市场。当时处于需求非常旺盛的开端,这么旺盛的需求导致了利率再次被拉高,银行大胆争取存款,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非常高,外国资本被吸引过来了,部分是因为金融资产高回报率的诱惑,部分也是由于里根总统所激。发的信心。美元强劲,强势的美元再加上正值利率分。别促进了持美元的不可阻挡的热潮。强势的美元吸引了进口,而进口又起到了满足过。热需求、平抑物价水平的作用。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开始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强势的货币、庞大的预算。赤字、巨额的贸易逆差相互加强,共同创造了无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保持美元强势会造成贸易逆差加。大,贸易赤字会更。大,但是里根不care并表示那就借债嘛,借债会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加大。贸易逆差加大一般来说需要美元贬值才可以解决,但是里根选择了“增长的预算赤字增长的贸易逆差”,并选择保持美元继续强势下去。美元的强势。导致其他国。家赚了美元之后也会追捧美元资产,美元继。续回流入美国,其实转了一个圈钱还是。回到了美国。当时欧洲抱怨美元太强势,欧洲始终不清楚这动机何在,而美国行政当局则漠然置之。

但是最终,偿债的负担增长注定会破坏大循环所依赖的基本关系,到时候,偿债负担太高会导致利率的下降,利率下降会导致投机资本的逃逸,这时候再加上贸易逆差就会引发灾难性的。美元崩溃。大循环持续时。间越长,美。元攀升得越高,那么。下跌的危险就。越大。

美国负很多债其实不是大事,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巴菲特今年都公开说了:“历史上负债/gdp比现在高得多的时候都没事,现在这点算啥呀…”,中。国人特喜欢说美国20万亿这么多债务,是不是快完蛋了,我只想评价一句,真想多了。如下图:

索罗斯认为“坚挺的美元和较高的实际利率注定要超过预算赤字的刺激作用,注定要削弱美国的经济”,到了1985年,美国的贸易赤字以惊人速度增长,高估的美元进一步阻碍了美国的出口,而廉价的日本进口商品和服务冲击威胁着美国的国内企业。索罗斯觉察到新的盛衰序列即将拉开帷幕。

1985。年8月,索罗斯开始坚持写投资日。志,记载制定投资决策背后的思考,索罗斯将。其称为“实时实验”,他试图解答帝国循环能持续多久。他将日志看作是对自己预测金融市场的能力的测试,也是检验自己理论的好机会。索罗。斯在1985年8月到1986年11月之间的看法和投资。策略都。被详细记录了下来。后来,这本日志出现在索罗斯。1987年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

1985年9月,迎来了索罗斯的第一次大测试。1985。年9月6号,索罗。斯认为德国马克和日元会上涨。但是当时,这两种货币一直在下降。索罗斯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帝国循环理论。他在马克和日元上都是多头持仓,总价值达到了7亿美元,比量子基金的总资产价值还要多。尽管索罗斯已经亏了一些钱,但他仍然有信心,事实会证明。他是正确的,于是他加仓到8亿美元,比基金的价值多出2亿美。元。

到了1985年9月22日,索罗斯的设想开始变成了现实。新任的美国财政部部长詹姆斯·贝克(jamesbaker)决定让美元贬值,因为美国人开始要求保护国内的企业。贝克与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即俗称的。“五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酒店会晤,索罗斯听说了这次部长的。会面,很快就意识到财政部长要做什么,他连夜买入数百万日元。

财长们的确做出决定,让美元贬值,达成了《广场协议》(plazaagreement)。根据协议,要“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来“有序地对非美元货币进行估价”。.这意味着中央银行现在有义务贬值美元。

协议签订后。的第一天,美元对日元下跌4.3%,从1美元。兑239日元下跌到222.5日元,创下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索罗斯很高兴,因为一夜之间他净赚了4000万美元。索罗斯公司的基金经理拉斐尔那天早上看见索罗斯就说:“干得太棒了!我太佩服你了。”。索罗斯继续买入日元。在1985年9月28日的日志中,索罗斯将这一击称为。“一生。的暴利,上周的利润不但。弥补了过去4年在货币交易上的所有损失,并且还有。赢利”.这次投资一时被传为佳话。斯坦利·德鲁肯米勒1。988年开始为索罗斯工作,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85年的秋天,其他的交易者纷纷效仿索罗斯买入日元,那天早晨日元开盘就达到8。00点的高位,他们赚钱了,如此迅。速地赚。这么多钱,让他们激动不已。

然而,索罗斯却在关注着更大的问题。“据称索罗斯冲出房间,告诉其他交易员不要再抛售日元了,他会买入他们的仓位,政府刚刚告知他,美元明年还要贬值,那么为什么他不再贪婪一些,买。入更多的日元呢?”接下来的6个。星期,中央银行继续压低美元。到了。1。0月末,美元已经下跌了13%,1美元兑205日元。到了1986年9月,又下。降到153日元。外币兑美元平均升值24%。~28%.

下图是美元指数:

美元从1985年广场协议后开始贬值,到1987年10月下跌最为迅猛,10月份也诞生了1987年美国股灾,因为大量资本撤资了。

索罗斯在股灾。中由于高杠杆损失惨重,但是他迅速止损,保留实力,之后立马做空美元,1987年他的基金仍。然涨了14。.1%.

1988年美元才开始转升势。

里根大循环从。1985年9月开始伴随着美元贬值无法继续。1995年开始,新任总统克林顿的政策是尽量不。负债,他倾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所以美国从1。995-之间负债几乎无增长,并且实现。了。财政连续三年的盈余,克林顿的政策为美元提振,美元从1995年到之间持续升值,这段时间苦了日本,大量资本撤出日本,日本迈向。了失落的十年。

经济学有句话叫做“世界的经济周期其实就。是美元周期”,其实在索罗斯的实验室中,美元强。弱只是一个变量,还有很多变量组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不同的盛衰序列,沿着序列走,就能无坚不摧。

我们再分。析下2002-这一波美元的下跌潮,这段时间美股很平淡,几乎没有涨。但是美国的房地产却气势汹汹涨个不停,低利率。促进了美元走弱,市场上热钱太多了。20利率开始上涨,美元开始升值,导。致很多次贷的利息升高很多,很多人没法还债了,直接导致了地产泡沫的崩溃。

-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元一直在跌,其实初之前美股就呈现出了涨不动的态势。但是特朗普宣布的减税确实提振了经济,就算美元跌了资。本也回。流到美元本土。

从204月开始,美元走了一波升浪,可以看到美元指数和之前高点相比还很低。如果美元真。的继续走强的话,国际资本一定会追逐美元资产,可能和里根时代一样,强有力的经济、强势的货币、庞大的预算赤字、巨额的贸易逆差相互加强,共同创造了无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二

中文版的书名有点唬人了,金融的本质是什么,估计没有人能说清楚,从技术、数学、哲学的角度都可以去试图解释,本书的英文名“thefederalreserveandthefinancialcrisis”更能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讲了美联储的职能以及在应对上世纪及本世纪的金融危机中采取的措施及得失,特别重点讲了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特别的本书的作者是前美联储的主席,因此从该书不光可以看到么联储在应对几次危机时的措施,还可以了解到美联储内部采取这些措施的考虑及反思。

关于金融危机?金融系统的基本逻辑是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价值(俗称钱)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具体金融工程里面会将这种连接封装成各种证券产品,这些产品有一定的收益率及风险,证券卖给投资人,融到的钱再贷给需要钱的人,金融机构通过利差及手续费盈利。实际的情况是金融机构同时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层层的传导,钱从最初的投资人到最终的使用者间可能经过很多层封装,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风险分散,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操作比较简单,不用关心具体的资金流向,由金融机构进行分配及控制风险,甚至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不同投资人各自的需求封装不同的金融产品。当系统运行顺利的时候,资金确实可以有效的在社会上流通,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也赚的盆满钵满。但这种风险分散的另一面则是风险传导,某一个环节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债务违约)可能快速的传导到其它的地方,甚至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即产生金融危机,更严重点可能影响到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危机。具体可以看下书中关于08年次贷危机的讲述。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三

两个年青人同时冲榜,进入翰林院,可以说仁、言二人心怀远大的抱负,在明朝后期最黑暗的时段中,依旧向往光明。

言,学习的是儒家四书五经,性格刚烈,而仁则是学习高深莫测的心法。

唉?你怎么连个礼物也没有啊?内阁首府张聪,以一种极为放肆的口吻问道。我一穷二白,刚进翰林院,家徒四壁,没有礼物。言十分严肃地回答道。对不起,我不知朝政,请您多宽容。仁稍稍放低了些姿态。言十分不满仁的行为,但不便当场发作,只得怒目相视。事后,言看出朝政中的黑暗,写了一篇千字文上书圣上,对张聪展开了进攻,然而皇帝不理。仁按兵不动。

后,言见诏书迟迟未下,便又接连上了七次文书,要求严罚张聪,圣上看后,思考多次,才将张聪降职,由言代理。

一次,言遇仁。言:你为何不对张聪进攻?他现在势力日渐壮大,因此不受皇帝宠爱,此时进攻定能大获全胜。仁:未到时候。

言虽为朝中重臣,但从不结党,策划小团体,所以也得皇上信任。然而,他的刚毅过了头,从不会心慈手软。一次,皇上托他出去办一件事,此事主要是皇上的私事。言严词拒绝,并以长辈的身份教育皇上,此事后,皇上对言心有戒备。身为次首的张聪发现了皇上对言的态度的转变,抓紧时机,以一个莫虚有的罪名告言。皇上借此机会将言打压了下去,并使其永无翻身之日。此时,仁上场了。仁做事的原则就是以黑吃黑,吃出光明。

仁在言与张聪斗争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朝庭每个部门都打通一两个人脉,当言被打压下去时,仁抓紧时机,进攻开始。每个部门都有人同时上书,各个方面指责张聪。开始,皇帝还半信半疑,后来指责张聪的文章几乎要堆成山了,圣上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许多官员看到他人上书,也不约而同地写文章骂张聪。皇上无奈,只好将张聪关押,同时将翰林院的仁调内阁。

最终三个人的.战争以仁的胜利告终。

多年后,言与仁,仁,满袖清风,身居高官。言,已成贫民。言问仁:为什么,坚持正义有错吗?没错,错就错在不会变通。我学习的是王守仁的心法,心法的关键是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的关键就是学会变通。变通才是王道。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四

“活着就是王道”,点入于娟的生命博客,六个大字触目惊心,一个如此简单朴实的愿望,对很多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

“活着就是王道”,这是多么简单的生命哲理,当生命存续,我们就有时间来享受人生,来实现愿望,来走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一切的一切的前提只是那么简单:活着!

日本的一位哲人曾说过:“我又浪费了一天,这是无数昨日逝去的人们所梦寐以求的一天!”没有人可以让时间倒流,我们从出生的一天开始就离死亡越来越近,无人例外。在这或长或短、或精彩或平庸的一生里,我们本色演出着自己的剧情,慢慢地走向终结。

很多人一生顺利,无所忧虑;很多人坎坷辗转,欲哭无泪;但只要我们活着,一切就都有转机,一切就都有希望!不要感叹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完满的人生不在于你有多优秀,不在于你有多大的成就,只在于你在生的日子是否充实无悔。快乐和悲伤都是人生的礼物,他们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留下一个个唯一的脚印,只属于我们自己的脚印。没有哪两个人的`一生可以走出一模一样的路,没有哪两个人的心灵有一模一样的需求,只要我们珍惜了生命,我们总会得到它的馈赠,即使是悲哀,也是人生的积累。

让我们珍惜我们的生命吧,在每一个清晨都快乐的对自己说:“很好,我还活着,没有什么大不了?”尽力用平静的心去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一切尽可能的完满。告诉自己:我愿意平凡……只要,我活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122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