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是为了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推动社会进步等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行为。编写总结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易于理解和吸收。以下是一些总结的经典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一
河道采砂管理是河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详细介绍了20xx年以来,辽宁省在理顺河道采砂管理体制和建立健全河道采砂制度等方面开展的探索实践,并针对目前在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工作展望。
辽宁省;河道采砂;管理体制;制度建设。
辽宁省河流众多,全省流域面积达5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845条,河流长度28560余km,浑河、太子河、清河、大洋河、爱河、鸭绿江等大型河流,以及辽东、辽南、辽西部分中小河流砂石资源非常丰富。由于辽宁省大部分河流属于季节性河流,河道采砂以旱采为主,存在采砂工艺简单、流动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加上存在着采砂立法滞后、思想观念不适应、监管能力和执法手段软弱等共性问题,河道采砂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各级管理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多年来,为突出抓好河道砂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河道生态文明建设,辽宁省在理顺河道采砂管理体制和强化采砂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河道采砂管理政策文件,有效推动全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朝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开展。
由于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河道采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对河道采砂管理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对采砂管理权的规定存在交叉,导致多年以来水利、国土资源和交通等部门均参与河道采砂管理,在全省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管理体制,出现了河道采砂多家发证、多家收费、多头管理状况,导致采砂管理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清晰、推诿扯皮等问题发生;在水利行业内部,也存在着省、市、县各自承担的职责不明确、权限不清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20xx年,省编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调整河道采砂管理职责问题的通知》,明确将全省(不含辽河凌河保护区,下同)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统交水利部门负责,实行水利部门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征收采砂权出让价款,并由水利部门负责管理,有效解决了河道采砂权责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同年,省编委批复设立了省江河流域管理局和省公安厅江河流域公安局,明确了河道砂石资源监管保护和打击水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职责;此后,全省各地也参照省模式相继成立了市县江河流域管理机构和公安队伍,水利和公安联合巡查、联合执法等机制逐渐在全省范围内得到建立和推广。
2.1谋建章立制,健全采砂管理政策。
20xx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水利厅加大了河道采砂管理制度建设力度,先后出台了《辽宁省河道采砂管理实施细则》《辽宁省河道采砂权拍卖挂牌出让办法》《辽宁省河道采砂权出让价款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调整河道采砂权出让价款分成体制等征管事项的通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河道采砂规划计划和拍卖挂牌出让等制度。20xx年,针对采砂政策实际执行中遇到的新问题和国家对简政放权的有关要求,又对相关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下放了部分采砂规划计划的审批权限,明确了重点工程用砂和“河道清淤”等程序,20xx年又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了《辽宁省河道采砂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暂行)》,使全省采砂管理制度体系得以基本健全。为增强河道采砂管理的法律保障,积极配合开展《辽宁省河道管理条例》的修订,在《辽宁省河道管理条例》中专设了“河道采砂”章节,明确了河道管理的许可权限和管理权限,理顺了河道管理责、权、利之间的关系,细化了管理要求,加大了处罚打击力度,成为保障辽宁省河道采砂管理开展的“基本法”。
2.2抓贯彻落实,强化制度刚性运行。
河道采砂管理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执行是规范采砂管理的关键。省水利厅在指导地方开展采砂许可工作中,严格监督各地贯彻落实河道采砂规划、计划和采砂权公开出让制度,坚持未列入年度采砂计划的河流(河段)禁止一切经营性采砂行为,在保证河道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河道砂石资源;在全省推行采砂公示牌和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群众进行采砂监督;积极探索推行采砂前、中、后动态监管和采砂视频监控试点建设等措施,规范了砂场日常运行;在全省建立河道采砂监管巡查制度,明确巡查主体、频次等要求,强化各级管理部门防范非法违规采砂管理能力。省水利厅还加大了采砂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制定了河道采砂管理考核激励政策以进一步调动地方采砂管理的积极性,推动河道采砂各项制度刚性运行。
2.3落管理责任,强化采砂监管执法。
在采砂日常管理方面,20xx年以来,省水利厅又先后下发了多个管理文件,推动建立河道、水政、公安“三位一体”巡查防控体系,明确各级河道、水政、江河公安部门及乡镇水利站、村水管员的责任,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采砂巡查监管队伍和日常管理责任人,实行对采砂日常管理责任人的考核与聘用挂钩;在全省推行采砂公示牌和有奖举报制度,发动和鼓励全社会对河道采砂进行监督。全面推广水利和公安联合巡查、执法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采砂专项行动,合力打击非法采砂、犯罪活动。据初步统计,20xx—20xx年专项行动期间,全省共打击处理非法采砂案件1101件、扣押设备718台套、行政罚款1644.2万元、刑事查处案件53起,打击力度明显加大,有力地维护了河道采砂管理的正常秩序。
3.1刑事打击非法采砂犯罪难。
由于水法律法规不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缺乏有效衔接,致使在追究非法采砂犯罪嫌疑人责任时,存在定罪难和量刑难的问题。尽管经过近几年不懈努力,全省按“非法采矿罪”探索打击了一批,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各地法院在审判时大多判处当事人缓刑,打击震慑效果未充分发挥;对类似已危及河道防洪工程安全又达不到“非法采矿罪”立案标准的非法采砂活动,缺少刑罚的罪名和判例,部分司法机关不愿“冒险”。
3.2河道采砂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河道管理范围不明确,与河争地、侵占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但给河道防洪安全和工程安全带来隐患,也导致管理部门不能依法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管护权力,河道采砂管理和执法难度大。二是河道采砂日常巡查监管任务重,基层管理单位普遍存在采砂监管经费短缺、管理队伍不稳定问题,严重制约了河道采砂日常巡查监管的正常开展。三是对于“昼伏夜出”“蚂蚁搬家”,以及“闪电”“游击”式的盗采活动,取证较难,管理和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1加强河道采砂法制建设。
因河道采砂管理所依据的水法律法规不完善,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在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犯罪中定罪难、量刑难。因此,强烈建议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进行修正,单独增设“非法采砂罪”,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从根本上解决打击非法采砂量刑定罪难的问题。
4.2出台指导政策,探索采砂管理措施。
建议国家尽早出台全国性的河道采砂政策,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指导各地在探索采取“保证金”“特许经营”措施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开展。
4.3加大保障力度,切实扭转重建轻管。
建议国家制定出台有关基层河道管理单位和人员编制设置的意见,将基层管理单位运行及人员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河道采砂日常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切实扭转“重建轻管”现象,实现河道采砂长效监管。
河道采砂管理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河道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河道采砂管理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加强部门沟通合作,强化采砂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并通过不断推进河道采砂体制、制度建设和进行持续的创新实践,进一步开拓依法行政、便捷高效的河道采砂管理新局面。
[1]徐勤勤.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利,20xx(10).。
[2]涂剑.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提高采砂监管水平[j].中国水利,20xx(21).。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建立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由三个层次所构成,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只有加强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度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促进企业取得长远发展。
1.企业战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向前推进促使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为应对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要结合内部的发展现状,分析外部市场的特点,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制定总体规划,这就是企业战略的主要内涵。企业战略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公司战略主要指的是针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而制定的企业内部的发展战略,它是企业战略的基础;竞争战略则主要指的是成本领先战略,即企业需要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它是应对外部竞争的有力“武器”;职能战略则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短期性发展战略,它是其他两种战略类型的基础。
2.人力资源规划制度建设。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在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企业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人才的引进和分配,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而制度建设则是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保障,制度建设指的是企业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状况制定出的供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规章和准则,它反映了人力资源规划的思想和方法,促使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依,做到企业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1.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我国对企业制度制定、修改过程有明确的规定,即在做有关工作时间、保险福利等方面的决定时,企业应举办正式的会议,选举职工代表进行发言,并充分考虑职工的建议,使制度的建立更加符合职工的需求。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制度建设的法律意识较弱,在制定制度决策时员工一般只处于顺从的角色,即使在涉及员工自身的合法权益时也很少具有发言权。所以目前企业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对民主决策的体现较少,程序也不合理,从而导致企业在问题出现时处于被动状态。
2.以人为本的理念较弱。在我国的企业内部具有较为明显的等级观念,即领导层拥有绝对的企业决策权,在制定制度时往往独断专行,很少体现民主的思想。而对于人力资源规划而言,其主要是针对“人”而开展的活动,所以要充分考虑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我国企业领导层对权利的把控较为严格,不注重权利的下放,导致权利过于集中,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度建设也较为死板,对人性的体现较少,导致企业的管理效率较低、制度建设落后,企业建设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拿来主义现象较为严重。由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对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认识不足,导致在对人力资源规划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直接抄用其他企业制度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使制度的建立很难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无法发挥制度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致使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4.激励制度不健全。激励制度作为鼓舞员工士气、提升工作效率的主要方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企业目前所建立的激励制度并不十分健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企业内普遍存在重赏和轻罚的现象,即在出现问题时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不足,裙带关系较为明显,而在奖励面前通常赏过于功,从而使企业赏罚制度失去原有的意义。其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不对称。激励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中精神激励是较为持久,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但在现代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物质激励占据主要地位,削弱了精神激励的作用。最后,忽视再培训的作用。在知识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培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但企业在对员工实施奖励时往往忽视再培训在奖励中的作用,无法赋予员工发展真正需要的、较为长久的奖励内容。
5.监督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监督管理是摒除企业不良风气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优良风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在人力的监督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内裙带关系较为明显,导致很多优秀的人才很难脱颖而出,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且无法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其次,企业内领导层对人事资源具有较高的决策权,在人事的使用方面也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员工很少会对其产生影响,容易出现不良的人事任用风气,阻碍监督部门的工作。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度建设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只有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改进制度才能加快企业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完善制度的制定程序。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度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民主的思想,对于与员工自身利益相关的制度建设应充分征求员工意见,通过召开正式的职工代表大会,鼓励员工积极发言,从而使制定的制度符合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在表决审议过后,企业要公示制度制定或更改的结果,确保员工能够知晓并能自觉遵守,另外,企业要对会议及制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书面记录并存档,从而在出现纠纷时有据可依,确保制度制定的合法性。
2.保证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人力资源规划制度建设之前,相关人员应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其他企业的建设现状,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改进,从而使制定的制度更能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另外,在制度制定完成后要进行小范围的试运行,针对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改进,确保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发挥人力资源规划制度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围绕企业员工而开展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所以企业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员工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调动员工参与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切实帮助员工解决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4.加强对激励制度的改革。要想发挥激励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就要不断加强对激励制度的改革。首先,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明确奖罚要求和具体措施,加强对员工日常工作的评估并及时公布评估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注重量化;其次,要强化进取精神,注重精神激励的作用,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各自职责,强调合作精神,从而在企业内形成良好的氛围;再次,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竞争是激发员工潜能、促进人力资源增值的重要方式,按照公正的方式在企业内形成良性的竞争,使员工感觉到压力,进而转变为动力,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最后,将再培训作为激励的主要方式。在知识时代背景下,社会更新替换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只有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再培训才能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度建设才能使企业的战略规划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应不断完善制度制定的程序,保证其合法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制度科学性的建设,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发挥人力资源规划制度建设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的作用,加快企业改革,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1]李仁杰,吴聪聪。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探究[j].经管空间,20xx(3)。
[2]冯国灿,王鸣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制度建设初探[j].企业管理,20xx(9)。
[3]李永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d].郑州:郑州大学,20xx.
[4]赵浩汝。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探究[j].人力资源,20xx(9)。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方略,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也是xx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对于xx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前,xx乡村振兴中存在六个失衡问题。农村地区发展失衡,表现为xx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发展条件差异大,农村地区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明显。乡村空间结构失衡,体现为一些乡村空间资源配置不平衡、空间资源浪费,存在“工业化”倾向、“类城市化”建设、宅基地规划混乱等现象。农村要素结构失衡,体现为“三农”资金投入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农村劳动力供需结构性失衡,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用地审批难度大,土地供需结构性失衡。农业供给结构失衡,表现为阶段性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性失衡,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滞后;农业发展中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问题凸显,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农村发展结构失衡,表现为一些地区重经济轻生态、重物质轻精神、重发展轻治理。“主导”“主体”作用错位失衡,表现为一些地方在乡村振兴中政府与农民职责错位、作用失衡,存在政府“大包大揽”、缺乏调查研究等问题,不利于形成乡村振兴合力。
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保证。只有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调整、纠正农村发展中的这些失衡,才能有效促进xx乡村的全面振兴。
统筹推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xx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等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对“三州”、xx川陕革命老区等发展滞后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并鼓励省内外先行发展地区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帮扶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
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一要科学规划生产空间,明确“四区四基地”优先发展区域,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纠正“去农化”倾向。二要合理布局生活空间,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三要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统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实施乡村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防止乡村建设“城市化”倾向。
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乡村发展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并形成多元、合理的要素投入结构。一是健全工商资本下乡服务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三农”,同时提高土地出让金、政府债务资金等用于乡村振兴的比例。二要围绕提升农业劳动力职业化、组织化水平,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力度。三要盘活使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简化现代农业发展所需配套设施用地审批程序等方式,将宅基地复垦、耕地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所在村乡村建设需求,推动节约指标跨区流转,交易资金全部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一要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品结构,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三区三园”建设,打响“川字号”品牌,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二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拓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三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增强服务链,提升价值链。
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干净的田园风光,分类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和乌蒙新村建设,留住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二是充分利用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孝道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为xx乡村振兴“凝神”“铸魂”。实施“文化+”战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三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施“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工作机制,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社会有序、和谐。
政府与农民良性互动,形成乡村振兴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更应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和主战作用。政府应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前的直接干预管理转变为政策引导、规划组织和维护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秩序,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要增强农民主体意识,通过加强对农民宣传教育和培训,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广大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由此,形成政府顶层设计,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社会各界合力帮扶的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四
学院在办学规模与水平不断发展过程中,自身需要进行不断的适应与调整,学院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
学院文化广义上是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从学院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制度和环境建设主要依托学校,学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是通过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传承性、地域性、学科性的文化氛围。创造的主体是学院师生和管理人员,载体是育人文化活动,目的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当前学院文化建设一般由学院管理层主导,自上而下的进行硬件和环境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院和谐快速的发展。文化活动本身的质量,与学生成才的适合度,师生的自主参与度都不太理想。比如,学校经常请专家开展学术报告,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是因为要点名被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却得不到必要的安排与指导,产生了“放羊式”的'空白区。管理层组织的这些文化活动,与“文化”原本以文化人的目标产生一定的错位。
当前学院文化受社会文化影响较大,学院文化本来就是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存在接收、适应和创新的过程。“但校园文化又具有时代性、超前性、纯洁性、开放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是以塑造大学精神、净化文化意境、完善主体人格为目标的特殊文化。”而当前高校学习诚信度低、后街商业文化繁荣、寝室卫生状况差、网络游戏成风等现象比比皆是,学校中迷漫着功利、拜金、官僚、虚无等社会庸俗之气。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深入的影响,给学院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当前高校还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行政力量主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院系设置、学科布局、人员组织易动性大。学术及学者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显,学术文化也处在弱势的位置,文化建设同样受到影响。
学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所有的“学院人”,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因为高校规模扩张,很多学院都是新建或新组建的,缺少传统文化,各学科文化之间的融合度较低,缺少资深的教授把握文化阵地。特别是学院建设之初,在师资严重缺口的情况下建设的教师队伍,自身存在一个适应、流动和发展的过程。队伍流动性大,学科基层组织松散,学科带头人缺位或易动频繁,造成学科内外交流少、研究方向松散,学科文化活动影响力小、参与率低的情况。学院文化建设主体性缺失表现在“学院人”主体意识不强,学院文化缺乏积累,学科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等。
学院文化建设要在大学文化的统领下,科学定位、开拓路径,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突出学科文化的基石作用。
在复杂多变的、充满竞争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建立以大学整体文化建设目标为统领的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学院改革发展的目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二级学院文化格局。”以院训和办学理念建设为载体,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两个中心,加强学院环境、制度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品牌,凝练学院文化内涵。把文化建设纳入学院的发展战略之中,把环境、制度与精神文化建设放在同一层面上,保持学院建设的均衡和谐发展。学院文化不能等同于学校文化,造成学校文化的扁平化,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地域环境培育特色文化,突显办学实力,让学院的环境布置、制度建设和文化活动散发独特的文化内涵,使校园文化百花齐放。
以学院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环境、制度和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构建学院立体文化平台。以学科文化建设为基点,加强学院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创新学院文化。以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化建设为例,学院凝练了以“德学兼修,中外会通”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体现中外文化融合、西为中用的办学思想。在学科文化建设上依托农林优势学科,建立了一批以“生态文明”和《茶人三部曲》、《茶经》译著为主的科研项目,服务并传播优势学科科研成果,传承和创新学院文化。学院以世界知名高校为主要背景布置办公和学习环境,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师生出国进修、交流、交换学习的规章制度。开展语言文化节和外语专业晚会一系列文化活动,加强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断拓展学院文化建设的路径。
(三)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院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师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学院在环境和制度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师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学院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育人水平,保证教学中心地位。只有高水平的教师和管理队伍,才能与时俱进,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学院文化建设,提升育人水平,满足学生求知与发展的诉求。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丰富文化活的形式,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抓手。“探索多元化的人文教育形式和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提升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参与率。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五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也在不断深入,对人才的需要量日益增长,而相应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实现企业战略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只有具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稳定快速发展。
制度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由此可见,制度是针对于组织成员来说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人。人力资源制度是是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法则,反映了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内容、方法。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制度,可使企业人力资源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员工工作效率。
2.1制度制定程序不合规。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我国部分国有企业法律意识不强,在制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制度时,未履行法定的民主决策程序,这样制定的制度从法律意义上是无效的。或者不注意书面材料的保留,在发生劳动争议时企业往往陷于被动。
2.2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阶层有着比较重的权力意识,内部员工也有一定的等级观念,管理活动往往注重集权和控制,不注重放权与分权,造成形成的管理制度刚性过强,只见静态的“事”,不见社会性的“人”及个体特点,难以体现建立在“认识人、尊重人”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管理活动僵化,制度越来越复杂,而管理效率反而有所下降。
2.3“拿来主义”盛行。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理解,抄用他单位管理制度的“拿来主义”十分普遍,管理制度不适合本企业或制度模块之间相互矛盾,导致制度效用不佳。
2.4薪酬激励制度不健全。部分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不能与时俱进,薪酬发放仍然搞平均主义,工资收入和个人业绩没有很好地连接起来,分配形式单一,没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难以形成良性的开发个人潜能和能力的模式。
2.5绩效考核不科学。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大多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员工进行打分并综合排序,考核方式严重依赖领导的考评和民主的评议,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模糊不清,使考核结果不真实、不准确。
2.6员工的培育被忽视。国有企业存在着培训方法单一,忽视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重视知识技能培训而忽视“冰山下”素质的培训,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不畅,对员工的职业规划缺少帮助等问题。
3.1制度制定程序合法。凡是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没有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代会闭幕期间的,应征得超过半数职工所推举的职工代表同意。审议通过后应将制度广泛公示,必要时要求职工阅读后签字确认,确保职工知晓并自觉遵守。同时,企业应注意保存有关程序合法和进行公示的证据,在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3.2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制定人力资源制度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制度编写完毕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有条件的可进行小范围试运行,通过试运行检验制度的严肃性、合理性、科学性、完善性。在制度制定时,还应注意在制度中建立监督机制、反馈机制和调整机制。
3.3落实人本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制度建设中,应放弃陈旧落后的管理观念,引用新的方式方法,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激活人的潜能为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成长。
3.4健全薪酬分配制度。企业应当通过工作岗位分析和薪酬调查,建立与劳动力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对内应使员工感到公平,对外企业在薪酬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做到使企业薪酬水平既具有动态激励作用又具有市场竞争力。
3.5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应有专门制度明确规定,确定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减少主观随意性,增加考核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使员工信服。建立由员工代表、企业工会、上级主管组成监督机制,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有条件的话,可以联系激励政策,构建激励性绩效考核机制。
人员均有畅通的职业发展路径。
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必须构建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运用科学的手段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企业工作环境,发挥员工潜能,防止人才流失,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六
学校德育工作涵盖工作量较大,工作开展情况无法硬性测评,需要学生内心构建进行自我教育的道德标准。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受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极大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德育收效欠佳。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精神风貌与文化氛围相统一的“场”,恰恰可以成为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优质的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展现校园的整体面貌,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品味,从而增强校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让学生身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言行,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人的教育依赖于环境,而环境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清洁高雅的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对规范学生言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优雅朴素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心绪宁静、轻松舒适,为学生开辟一方安静的天空,给予学生正能量,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地投入生活和学习之中;二是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舒适清爽,干净的地面,谁也不想弄脏,洁白的墙壁,谁又忍心留下脚印,明亮的玻璃,谁都希望保存完好,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形成定期打扫校园卫生,为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做出自己的努力;三是文明礼貌的校园环境可以规范学生言行,让学生懂得对与错,是与非,从而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并逐步养成举止文明、言语得体的良好习惯。
春雨润无声,具有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小学生的信息接收量与日俱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是一些低俗和非理性的信息也充斥了学生的试听,影响小学生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而校园文化建设如一场春雨,悄然无声间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学生心中根植下理想的种子,学校围墙、楼梯走廊中那些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富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时刻警醒自己奋发有为,立志成才,对学生形成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二是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拉近学生与学校的距离,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生积极进取,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韧的品格,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从而让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与德育管理工作实现无缝连接。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改革的主要目标。然而,日常德育管理中往往关注学生共性品质的培养,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缺乏关注,导致人格塑造单一化现象严重,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给德育管理工作带来压力。而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可以充实学生的生活空间,满足学生的精神渴望,使那些具有特长的学生找到展示自己的空间,通过文化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取别人的认可,从而树立自信,并激发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促使他们跳出自己营造的心理怪圈,以博大而宽广的胸怀悦纳别人,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而个性的成长。
作为学校领导、教师,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在德育管理中的重要意义,积极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借文化建设“一臂之力”助德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治理机制特点,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从长期来看,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会越来越松,并会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扶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会进一步得到缓解。但是,目前强化制度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金融制度中小企业融资。
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治理机制特点,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近年来,国家采取许多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但与迅猛发展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相比,“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1.贷款难。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客观事实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往往将90%的资金集中投向数量不足5%的aa级以上的大型优质企业,中小企业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信贷。另外,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请求很少给予积极的考虑。再者,中小型银行尤其是非国有的中小型银行数量不足、运作质量不高,更加堵塞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2.担保难。
在我国,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必须提供抵押、质押等担保,信用贷款只在极少的场合对极少的企业适用。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产少、信用低等弱点,导致在寻求担保中遇到一系列不易解决的问题:一是很难找到符合担保条件的担保人;二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抵押物非常有限,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就很难找到能为银行所接受的抵押物;三是办理抵押等担保,环节多、手续多、成本高,导致贷款企业望而却步。
3.上市难。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股票交易的资本市场,这就为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了在股市运作中直接融资的机会。但是,由于入市门槛过高使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即使深圳证交所开设的中小企业板,降低了上市门槛,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
4.债券发行难。
除股权融资外,发行债券是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入资金的另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公司法))规定了比较苛刻的发行债券的条件,如“企业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发行企业债券前连续三年盈利”、“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等,这就使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
5.民间借贷难。
由于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我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民间借贷市场十分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银行的功能。如温州的“钱会”和石狮市的“十日会”等。
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最主要渠道的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其主要原因足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与成本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不占市场主导地位,处于市场的边缘,容易在竞争中经营状况恶化或倒闭,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比大企业大。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少,缺乏有效资产作为抵押,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二是对中小企业贷款监督成本高。有的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漠,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的投资风险加大,挫伤银行对企业支持的积极性。同时,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额度小、单位分散的特点,与大企业贷款相同的管理和监督环节,中小企业管理和监督费用一般是大企业的5倍;二是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中小企业本来生存周期就比大企业短,信用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本身就有很大关系,无法评价与预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就无法评价与预期企业的信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除了由于企业经营风险较大的原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制度原因。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中缺乏中小金融机构,现有的金融机构于对自身的经营成本原因,一股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加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以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为特点的高科技中小企业)缺乏银行所必需的抵押物,即使是经营效益比较好,也很难得到贷款。中小企业担保}几构的出现只能对其中经营效益较好、而又缺乏银行所需要的担保和抵押品的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问题。对于这类企业无法得到贷款是我国现有的金融制度造成的,担保机构如果能通过有效地审查和反担保方式进行风险控制,就能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风险,而不会转嫁风险。对于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竞争优势薄弱的现象,通过贷款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如果担保机构对这样的企业提供担保,显然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担保机构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在于风险的承担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提高其对风险的鉴别能力、提高如何在大量的中小企业中选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又能够诚实、守信的企业。
1.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组织体系。
在目前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几乎没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为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国外的经验和理论都表明,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有很强的向中小企业借款的倾向。同时,中小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促进了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和发展。
2.组建政策性中小银行。
它的主要作用是对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免息、贴启、、低息贷款,并向不能从一般金融机构取得足够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效的金融支持系统,灵活运用各种金融j=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结算、汇兑、转账和财务管理等多种服务。
3.组建以中小企业为丰要服务对象的社区银行。
由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出资,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和监督下,组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社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对当地的民情,生产和企业信用状况非常清楚,可以建立比较灵活的放贷机制。同时加强监管,一旦不良贷款接近社区银行的自有资本,,及时关闭这些社区银行,那就不会出大问题。处于社银行自身利益,他们有足够的激励机制来向中小业放贷。
4.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
政府采取多种扶持措施,改善这些银行的资产质量,并加快信用合作社的改造、改组工作,通过法规规定其职能,使其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5.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它可以分别由政府、银行和中小企业按一定比例共同}}{资,自愿入股成立;其主要业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托、投资、租赁和咨询等服务,办理中小企业信托投资、租赁等服务,办理中小企业信托存款、信托贷款、信托投资、风险投资业务,对濒临破产、倒闭的中小企业收购或协助兼并,推进中小企业资产重组,以优化中小企业结构。
6.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服务。
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标志是:市场细分为多个层次,不同类型的证券、投资者、融资者、中介机构相对分开,各得其所;市场的风险程度、上市条件、监管要求也有差另;市场之间又是连通的,不断发展、经营业绩好的上市企业可从下一级市场上升到上一级市场,最终形成一个“无缝”的市场。
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仅要有证券交易市场,还应该包括场外交易、柜台交易、直接的产权转让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资本交易,而证交所内部又细分为包括主板和创业板市场的证券集竞中价交易、大宗交易、非流通股转让等若干平台。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八
目前广大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甘于奉献,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淡薄,职业理想弱化,师表形象欠佳,功利思想浓厚,学术道德下滑等问题,严重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师德建设重在教师自身。只有具备崇高的师德,教师才会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具有了主观上的精神动力,才能够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潜心探索教学方法,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双师素质,成为学生真正的楷模。
(一)忠于教育铸师魂,奉献精神代代传在思想上,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言传道、以行垂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目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能做到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用真诚的心灵去拥抱每一位学生,是对当代教师的极大挑战和考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师的人生写照;甘于清贫、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用生命诠释人生价值是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教育这条路,注定是一条清苦的路,奉献的路,寂寞的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与意志,就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升华崇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二)勤学苦练强业务,真抓实干争双师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以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大力推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实践能力,即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师道尚勤,教师要勤学、勤思、勤省,努力钻研业务,探讨科学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知识,能够将所拥有的知识融汇贯通,自成体系。高职院校特有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外派企业挂职锻炼机会,或者自己创造条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熟悉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将鲜活的一手材料带回课堂,使自己成为能文能武,教有水平,行有示范,令学生敬仰的德高技超的教师。
(三)欲要教人先正己,终身学习做楷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工作的“表率性”和学生特有的“亲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品格和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重视培养高尚的师德,塑造强大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求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有上进心,自己本身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不断进取。教师要求学生关心他人,自己就首先要做到爱护学生。教师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己首先应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质量和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二、提升学校软实力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外在保障。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媒介和场所,是师德建设顺利进行的外在保障。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要对师生施以博大的人文关怀,弘扬宣传先进典型,同时健全考核监督制度,完善奖励惩罚措施,为师德建设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一)人文关怀沐师生,共建和谐好校园目前,教学和课程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学校应该注重抓好教师的自身发展,在不断加大专业能力培训力度的基础上,还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突破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攀升。此外,在鼓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同时,学校应增加人文关怀,更加关心教师的个人生活,关怀教师的幸福生存,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让教师有价值、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只有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共同进步才能够创造出和谐上进的校园氛围。
(二)宣传典型扬师德,营造氛围育先进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注重挖掘和推广具有指导意义的新思想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比如,以每年庆祝教师节、评选“先进个人”,表彰优秀教师等活动为契机,学校可以组织师德主题教育,举办师德论坛;在日常工作中,举办教学课件和教案展览,宣传教学能手的优秀事迹;在学生中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等征文活动,让更多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在自己岗位上的普通教师脱颖而出。并且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站等载体加以宣传报道,使师德标兵贴近师生,感染师生,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崇尚师德的热潮。
(三)考核管理严把关,奖惩并用促师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必须有一套有效的机制做保证。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考核机制,突出教书育人实绩考核,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管理,完善各级督导制度,对师德的考核力争标准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构建师德建设的学院、各系、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和奖惩机制。建立通过听课、互评、学生评议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尤其要注意学生对教师的评议。其次要高度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大对师德高尚和教书育人成绩显著教师的表彰力度。通过评选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岗位创新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等,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将其作为教师聘用上岗、职称评定、进修培训、选派留学等的重要依据。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坚持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宣扬奖励师德成绩表现突出者,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并做出相应的处罚。当然,在奖励过程中要坚持考核标准的多元化,不能把科研成果、学生考试成绩,技能大赛奖项等作为师德考核的唯一标准,有效地防范和杜绝功利化的倾向。教师的事业就是绿叶的事业,它令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教师的德行是指路的明灯,它将学生的求学之路点缀得花香弥漫。让我们共同扬起师德的风帆,热情工作,追求卓越,创造品牌。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九
教育是儿童生活的特殊环境,幼儿园班级环境正是教师根据儿童当前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和机会施加积极有效影响的载体,教师对环境有目的的选择与提炼将潜移默化地使儿童的学习时间、空间和方式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就是一种环境的创造。
儿童的学习是在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如何以生态学的观点为幼儿创设最优的学习环境很自然地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幼儿学习环境从广义上看涵盖了对幼儿学习产生影响的人、事、物的总和,这一范畴是丰富而宽泛的。班级是幼儿园课程实践中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单位,它可以是相对独立的,也可以纵横结合成一个整体。对幼儿而言,班级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对教师而言,班级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空间;对幼儿园而言,班级无疑是幼儿园课程最直观的实践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是幼儿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师教育环境的建构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建构三方面的综合体现。
首先是凸现儿童意义。让幼儿身处于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应成为教师建构班级环境时努力追求的境界和尽力实现的目标。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就意味着幼儿拥有了经历高质量学习过程的可能,孩子进入这样的“环境”,能深深地感觉到这里是为他们准备的地方,他们每天都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主动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由此可见,班级环境建设应遵循并坚持从儿童需要出发、儿童发展优先的原则,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充分尊重、充分重视幼儿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需要与方式、学习过程与成效。如果说引导、支持、促进幼儿发展是班级环境建设凸现儿童意义的核心的话,那么儿童文化则是班级环境建设凸现儿童意义的媒介。因为远离了童话、童谣、梦想、游戏的教育是游离于儿童精神之外的教育。因此,从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以儿童的语言描述世界,班级环境所传递出的对儿童文化的亲近、鼓励与张扬正是教师崇尚自然、关爱童心、理解童真、赏识童趣的生动表现。
其次是彰显课程意义。学习环境是实施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资源保障,创设学习环境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班级环境无形中已成为课程的鲜活生命体,班级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和幼儿积极、主动建构教育经验的过程。当班级环境的每一个细节都较好地体现着课程理念与目标时,环境就是课程,环境就是老师,环境就是对园本课程最生动的演绎。要使班级环境彰显课程意义,教师是关键,毫不夸张地讲班级环境创设标识着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解读环境与儿童发展之间直接与间接关系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让环境成为儿童亲自经历的课程的技术。班级环境建设对教师而言就是让文本的课程转化为活动的课程的一项工程,而对幼儿而言,班级环境则是一本铺展在他们面前的永远看不完、却始终不想放弃的一本动画书。
再次是拓展其他相关意义。班级环境建设看似是一个有固定空间的工作范畴,其实这项工作承载着更广泛的意义。其一,从文化的视域看,儿童生活于其中的家庭、社区、托幼机构及学校等是其获得文化习性的重要场所。班级环境建设中有许多的资源均来源于幼儿园、社区与家庭,是学校文化、社会文化与幼儿社会生活的缩影,超越了班级界限的环境资源观,使得班级环境成为幼儿学习的信息交互中心。其二,班级环境建设真实地记录着幼儿家庭生活的体验,接受着来自家庭的信息回馈、资源支持和积极合作,同时也更有利于取得教师与家长在促进幼儿发展上的合力:其三,好的班级环境建设凝聚着教师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力量。由此可见。班级环境建设是一项具有深刻的课程内涵与多向的社会外延的系统工程。
其一为唯美的误区。美好的环境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对美的创造力。环境中的美的因素也能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积极反应,促进他们感官的发展。因此,班级环境建设注重美感与审美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分追求色彩的刺激和精致的装饰效果是不可取的。班级是幼儿学习的地方,班级环境的创设不需要固定的模式和风格,但必须符合生活美学的原理,在展现简洁明朗的格调、呈现协调柔和的色彩、体现稚气可爱的趣味的前提下,再根据班级人、事、物、季节、节日、民族等因素的特质加以变化,以彰显班级环境的个性。我们认为,经常变化、不拘一格的班级环境,将极大地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审美影响。
其二为文字的误区。当前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中文字大行其道已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师、家长用文字记录幼儿学习的所思所想本身具有积极的互动意义,记录过程和结果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了解和判断幼儿个体当前的学习情况和后续的学习需要,但最终呈现在班级环境中的文字虽然具有暂时的幼儿个人意义但却对幼儿群体没有分享的意义。文字的大面积覆盖不但侵占了幼儿宝贵的表达感受与接受信息的空间,文字的呈现方式也偏离了班级环境建设追求的儿童第一的基本原则。我们有必要再次澄清幼儿学习成果分享的主体应是幼儿群体,因此班级环境选择的呈现方式应以直观、感性的符号语言、绘画语言为主,尽量贴近幼儿喜欢、认同、习惯的方式,评价班级环境呈现方式适宜性的主要标准就是幼儿想看、会看、爱看,只有环境中充满了儿童生活的气息和他们特有的流行文化,才能确保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而环境也才能不断说着幼儿能懂的话。而记录幼儿学习印迹的文字应保存到教师的工作文档中或呈现在面向家长的专栏里,因为只有在那里这些文字才具有表达的价值。
其三为结构的误区。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并没有规定的结构模式,但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整体,却有着不能忽略的结构要素,包括空间、对象、资源、秩序等多个结构要素。目前在班级环境建设中对这几个结构要素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空间规划重显在的区域划分,轻潜在的功效区分,总是存在着一些环境盲区:二是活动对象(幼儿)的年龄特征不显现,班级环境的一些细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雷同;三是资源配置在质量与数量上不够均衡,造成幼儿的学习受益不平衡:四是班级环境秩序的建立还未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偏重环境呈现的有序,而忽略幼儿学习过程中外在秩序与内在秩序的培养。以上问题都是影响班级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序列,使空间的规划能适应特定年龄幼儿的学习方式,根据幼儿发展关键期来规划环境内容与活动形式;在资源的配置上要满足幼儿充分的自主活动的需要,在切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体现循序渐进的变化和学习机会的公平;同时教师更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积累并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处理好班级环境建设中有序与无序的关系,摒弃刻板的有序,学会解读外在适度无序背后所隐藏着的潜在秩序的价值。
第一,规划幼儿园班级环境。首先,要明确规划班级环境的主体应是教师,幼儿可以适度参与,这并不会影响幼儿成为环境建设的主体,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与环境的高质量互动。其次,班级环境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参与者的态度、参与的可能性、受众的可接受性和实施的现实性。班级环境规划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构想:一是时间规划,教师应根据当前课程实施内容的周期来考虑环境建设的长期性、短期性和暂时性,使持续的环境创设与阶段性的环境创设相辅相成,以构成幼儿完整的学习过程和经典的学习经验。二是内容规划,班级环境的内容一般由主题与非主题两部分构成。
属于主题的那部分内容要兼顾上一个主题、现在的'主题与下一个主题的传递关系与价值区分,而属于非主题的那部分内容则应考虑主题以外有关学习的、生活的、游戏的、评价的多方面内容,虽然不强调内容的全面,但必须体现各方面内容存在的必要。主题与非主题的内容基本以预设为主,但也要为环境创设中将可能生成的内容预留一些再规划的空间。三是空间规划,班级环境建设的空间规划要处理好四对关系,即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立体与平面的关系、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固定与变化的关系,这四对关系的核心就是联系,教师要努力地增强不同形式的班级环境元素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环境对幼儿多维度施加的整体教育影响。
第二,呈现幼儿园班级环境。幼儿园班级环境呈现的一般原则是安全、自然、美观、有利于互动,而特殊原则是因地制宜、顺应变化、张扬个性。我们将具体的呈现方式主要归纳为以下7种:
1.专题呈现,即根据幼儿当前学习的一个重点来建构墙面环境与材料环境,以保证单位时间内幼儿的学习效益:
3.持续呈现,即环境创设由一个小的切入点展开,伴随着幼儿的活动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一个具有主题的环境,这比较适合于反映幼儿生成性的学习过程:
5.根据活动内容变化的需要呈现。这主要体现在幼儿操作材料的提供上,即相同的材料由于活动功能的不同,其呈现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7.以交流为目的的呈现。即教师选择出幼儿个体学习过程最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整理,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在环境中,以此为线索引发幼儿间积极的互动。
第三,评估幼儿园班级环境的效益。幼儿园班级环境效益评估应着眼于发挥诊断、强化、调节的作用,以自我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采取系统观察记录的评价方法,抓住幼儿、环境、课程三要素,确立评价重点。具体可分别概括为:
1.幼儿的参与态度、幼儿的参与程度、幼儿的活动受益;
2.环境的安全性、真实性、自然性、结构性、自主性、审美性、社会性;
3.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课程实施的开放性、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这三个方面评价项目在观察与评价的过程中是同步进行的,正是通过三者之间的比较才能发现班级环境建设的适宜性与不适宜性,以利于教师在动态的调适与控制中做出对班级环境建设发展更趋理想的预计与决策。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十
1.受到家庭的不良影响“问题”学生多半来自“问题”家庭。试想一个家庭里,父母关系不和谐,“战火”连天,怎么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空间,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2.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是一个苦差事,现代家庭的很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孩子缺乏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
3.个人资质欠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中考的失利也使他们内心深处产生了挫败感和自卑心理。来自“问题”家庭的学生甚至思想具有极端性、攻击性。当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尤其是班级里“问题”学生的情况,这样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打开学生的心结。另外,教师应该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善意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客观的说理、尊重的态度都很重要,要以理服人,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初中毕业刚刚踏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渴望成熟,却在现实和理想中踌躇。当学生信任一位老师时,那位老师就是一盏明灯,可以唤醒他们的心灵,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所以,职业学校的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时而是“魔鬼”时而是“天使”,一方面学生会因缺乏约束力而惹出各种事端;另一方面,学生又像依恋父母的孩子一样依恋教师。所以,教师要关爱学生,获取学生的信任。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采用和普通中学一样的思想教育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相比较薄弱,精力不能持续和高度集中,所以对学生需要耐心地采用大强度、反复教育的方式。如果我们将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深入人心,即可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思想道德教育不等同于简单、重复的说教,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广泛举例,旁征博引,并将班级文化作为核心内容渗透其中。思想教育在新生开学后的两个月非常必要,它起到一个很好的强化作用,在不断的强化中,将正确的人生观、班级文化、日常行为规范置入学生的内心。另外,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主题班会、分组讨论、单独谈心等形式,只要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教育契机,方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弘扬班级文化,可以为班级设计班徽、班歌、班旗。例如,笔者带过的2014级多媒体平面设计(2)班,为了体现吃苦耐劳、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精神,笔者建议以骏马为主题设计班徽。这项活动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对骏马所代表的班级精神的思考。设计出的班徽被挂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时刻提醒大家:要吃苦耐劳,在学习技术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后来,我们又征集了班歌和班旗,一时间班级刮起了设计的热潮,大家集思广益,交流设计理念,分享设计心得,这个过程加强了班级文化的渗透,使班级文化深入人心,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设计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班级公约,从学习、纪律、礼仪、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约束学生的行为。班级公约的建立是在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后,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对日常行为规范评价的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班级公约的建立要全面、精练、细致,它体现了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班级公约是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公约,就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共同遵守。那么,教师的工作重点要放在落实上,主要包括三项工作:一是建立班级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和量化积分表;二是进行班干部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学会管理;三是树立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典型,把表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方能起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墙上贴,时刻激励学生班级口号能够起到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强化班级文化的作用。班级口号的设计要简洁,有感而发,触动心灵,引起共鸣。笔者曾经带过一个班,班级口号是:“态度改变学习,学习改变命运!”这个口号是鼓励学生端正态度学好技能,终有成才的一天。笔者告诉学生其实他们本是一匹骏马,只因顽皮、贪玩,走失了方向,只要他们端正态度,带着目标,就一定会回归正途,重新驰骋在草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班级口号需要经常读诵,可以安排每天课前、早自习、晚自习前背诵,而且要带着感悟和自信喊出。就像冲锋陷阵的士兵吹起了冲锋号,口号凝结了全体同学的力量,使每个学生都精神焕发地开始一天的学习。另外,班级文化标语对引领学生的思想也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例如,针对学生厌学情绪,可以张贴“天道酬勤,厚积薄发”的标语;针对青春期的学生叛逆、不服从管理,可以用“把脸迎向阳光,就不会有阴影”来激发学生的正能量;还有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守法守纪,惜势惜时”、鼓励学生坚忍不拔的“生命朴实如草,自当不怕沉浮”等标语。十六七岁的学生常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踌躇不前,对人生、理想迷茫,自控力不强,甚至深陷迷途。新颖脱俗的班级文化标语是一种无声的班级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它是照进学生心扉的一缕阳光,构筑起他们的精神家园。
班级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现在通信技术发达,我们除了可以采用面谈、打电话、发短信、写便条、开家长会等传统方式进行家校联系,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的管理和文化建设。例如,经常在qq群、讨论组、微信群公布一些班级动态及文化建设方面的提议,定期开展网络家长会,通过视频、音频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可以就班级的各种问题向家长寻求解决办法,或者邀请家长共商决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一方面使家长了解了班级工作、班级现状;另一方面使学校和家长有了更进一步的沟通,体现了民主平等的班级文化。在当今社会,这种沟通加强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与理解,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冲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班级文化会趋于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只有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才能使班级向着民主、平等、积极、奋发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技术人才。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十一
:边坡工程建设一直是众多工程师关注的话题,也是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的方向。在工程建设中,边坡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而且其中隐藏的安全隐患也是困扰着工程建设人员的心头大病。正因如此,边坡工程建设安全评估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很多工程施工单位为减小边坡工程建设中的风险,会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保证边坡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性。本文分析了边坡工程建设中的风险因素,基于此提出了安全评估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边坡工程建设;安全评估;风险因素。
对于一项工程来说,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不仅是施工单位的责任,也是施工单位的道德水准。安全性高的工程建设能够降低工程施工的风险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边坡工程建设作为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其危险系数是非常高的。边坡工程建设涉及很多物理学知识和计算,每一个数据的计算都必须要精益求精,不容差错,否则会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下面就从边坡工程建设的风险入手,找出安全评估的方法。
存在风险,即意味着安全问题。在从古至今的岩土工程分析中,对于工程中的风险可分为以下几种,分别为管理因素、模型因素和参数因素三大类。风险因素的存在对于工程施工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伤害,会造成工程失效甚至是失事,给施工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不过,现在很多工程各师可以采用技术方法来进行风险控制,比如说他们可以分配一个的荷载安全系数来控制,但这种方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实现的[1]。一般来说,工程施工中的风险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工程的实施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风险,有些风险是显性的,有些风险使隐性的,无论是哪一种,风险因素的存在都是需要注意的。边坡工程建设中风险因素很多,包括设计性能、工程管理、经济约束、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材料使用和类型、施工类型和方法等等,这其中有些风险因素是可以预知的,比如说材料使用和类型、施工方法、经济约束等,但是有些是隐性的,像是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往往体现在工程施工后期,而气候条件这种因素的预知也是有很大难度的。正因如此,安全评估工作是势在必行的,关系着整个工程的成败与质量。
安全评估是工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既可以是确定性的,也可以是概率性的结果,无论是哪种,安全评估工作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安全评估工作中,包括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定量化的程度,都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夺,常常是与问题的复杂性、决策的重要性和所涉及的因素多少成正比。安全评估的方法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分析与评价的联合使用。对于边坡工程建设来说,安全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够减小风险性,而且也是为后来的工程施工工作顺利进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安全评估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不能顾此失彼,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也失了边坡工程建设安全评估的初衷[2]。
边坡工程建设安全评估有多种方法值得借鉴和采纳,笔者在这里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两大类主要的安全评估方法。
3.1定性和定量安全评估。
3.2合理的风险管理。
安全评估与风险二字是脱不了干系的,因此,要进行安全评估,风险管理也是少不了的工作之一。但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首先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对破坏模式及破坏后果的分析来加强监测。这里的监测指的就是风险监测,如果施工单位能够事前监测到风险的发生,那么后面就能够省下很多麻烦,也有利于节省施工单位的投入成本。此外,施工单位还必须对健全边坡工程的正式运行和维护规程,从规章制度出发,约束各种风险行为和举措。另外,施工单位还要定期对边坡工程项目进行安全评价,检查所有的安全问题及安全工作,以确保安全性[6]。除了上述几点,施工单位还要进行初步风险分析,对边坡工程项目潜在缺陷先行调查,并推荐改善工程安全的措施,并且在边坡工程安全决策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恰当形式的风险评估。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探究不难得知,边坡工程建设安全评估的重要性在哪里。实际上,边坡工程建设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工程建设,这种高于并不是指边坡工程本身,而指的是在精确度方面,边坡工程建设不容一丝疏忽,必须要是百分百真确,要采取绝对科学的方法进行边坡建设。这种特性的存在也使得边坡工程建设的安全评估工作迫在眉睫。安全评估能够实现工程施工过程中失误率的降低,而且有利于事前发现工程的漏洞,值得推崇和使用。
[3]王家臣.边坡工程随机分析原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
[6]许谨良,周江雄.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十二
【摘要】师德不仅是对老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师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关键词】师德 师德建设 教师素质
的客观需要。总书记指出:“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师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指出:“教师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质。教育是一种特殊劳动,其特殊性,首先,在于它的目的不是生产物质产品,而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其次,在于它的劳动对象不是物,而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再次,在于它的劳动过程要靠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品质、觉悟等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师德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的高低。
一、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教师进一步树立政治意识。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书育人,争做师德楷模,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首先,要树立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畏精神,以奉献社会、奉献人民的执着信念,发扬“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和“勤学、多能、踏实、求真”的学风投身教育工作。其次,是对学生的责任感,要满怀对学生的关爱,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诚信意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诚信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教师是社会的良知,教师坚守诚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有诚信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诚信的学生。
4.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教师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求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
1.贯彻落实《教师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让教师真正找回职业的幸福感。让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有保障,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2.教师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完善教师准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健全教师工资、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政策。
3.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兴国和民族振兴具有重大意义。要切实摆到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教育发展的重点需求和教育投入的政策项目;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有效机制。加大投入各级各类教育经费。
4.坚持师德建设为首的原则。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要始终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师德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积极改进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以德作为任职重要条件,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和谐社会的提出。为教师道德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审视当前教师道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部分教师道德素养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以“利己”为逻辑起点的自私自利观点的建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下,部分教师的金钱意识、效益意识等新观念的形成,扩充了教师道德内容。一方面,使其具有时代精神,更贴近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也对教师道德观念造成了负面影响。据的调查数据显示:有63.4%的学校领导和46.8%的教师认为,师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事业心、进取意识薄弱,缺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表现在懒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教师个人利益至上,不能恰当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在本职与兼职、校内与校外、奉献与索取、竞争与协作、开拓进取与功名利禄等方面主次关系颠倒。上述种种,不仅严重损害着教师身正为范的形象,败坏着社会风气。还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抓住和谐社会提供的提升教师道德的机遇,积极推进教师道德建设,以解决师德及其建设中的不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地方,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劳动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21世纪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十三
1.目标缺失,缺乏学习动力。近些年随着高等院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显著上升,致使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简单的混文凭,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没有规划。这类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课上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当前,各个高校存在一些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考入大学后被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考入的专业没有前途或是因为文理科差异对于该专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产生了厌学心态。
3.就业压力的影响。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当面对就业压力时,一部分学生会选择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来应对压力,另一部分学生则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认为就业无望,于是变得焦虑,对自己就业前途丧失信心。
4.年轻教师缺乏班级学风管理的经验。近些年,我国多数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多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虽然工作热情很高,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在班级管理与学风建设上还缺乏一定的经验。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实施班级导师制管理。新生入学后对大学环境和所学专业相当陌生,通过实施班级导师制,一方面可由导师向学生介绍专业方向,在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情况的基础上,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导师可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和其他实际工作的机会,指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充分发挥班会作用。班主任可以充分借助班会这个平台,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围绕个人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目标等,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班会。通过班会可以及时了解每名学生的心理、学习状态,促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3.实施班级课堂考勤制度。制定《班级考核标准量化细则》,建立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学生干部、普通同学四级监督机制,积极帮助学习困难同学进步。同时,在班级学风建设上还应特别强调学习成绩和自制力较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推进“预警制度”,做到“少些学生掉队,没有学生掉队”。与此之外,健全并严格执行班级学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课堂学习和在校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并以此作为各级、各类评优的依据。
4.注重寝室文化建设。寝室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个重要产所,其氛围必将对学生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整个班级学风建设。抓好寝室学风的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优秀学风宿舍”、“优秀学生个人”等活动,鼓励和宣传先进宿舍和个人的优秀事迹,对于学风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班级应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建设,积极开展并推进“党员一帮一”优秀学生党员引领工程,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充分发挥党员和各类先进典型在学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6.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班级学风建设的水平。辅导员、任课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引导作用,但不少青年教师缺乏班级管理的经验。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培训、举办讲座等形式来全面提高班主任、辅导员班级管理水平,并将班级学风作为考核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绩效的重要方面。按照学校要求,班主任至少每周进一次学生宿舍,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以便更好的开展班级学风建设工作。
7.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班级应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学风建设的管理制度,用科学、系统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规范;同时利用勤工俭学、党团组织发展等机会进行学风教育,发挥评奖、评优工作的激励、导向、评价功能;与此之外,班级学风建设还应不断加强学生的自助学习理念、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强化了自主学习的动力。班级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篇十四
: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一言蔽之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各类管理程序、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产生,为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带来了新的趋势与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水利工程作为核心工程更是如此,只有懂得根据时代发展趋势改革各项工作,才能确保工程质量。特别是管理工作,更要应时改进,才能提升施工效率及质量。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代化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我国社会体系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调控水源、防洪抗灾的核心工程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应当以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去规划各项工作,特别是管理工作,更应当及时革新,才能保证权威。
水利工程是调控地方甚至国家水资源,维护民众生活免受旱涝威胁的重要工程类型,对于社会发展推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所以国家也始终十分重视,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信息技术广泛普及,技术更新迅速,这为工程各项工作,包括管理工作,都带来了更好的机遇,也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以及更高的要求。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下,施工企业如果想要在国际化的水利工程竞争当中立足。就一定要确保施工管理相关技术的及时革新。智能化的分析计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建模模拟技术,物联网感应技术,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在当前的施工环境下最为适用的新兴技术,对于施工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所以企业应当更加重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引入、培训、并及时更新程序版本,修复技术问题,确保功能全面性,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现代化特点更加突出,体现出优势。但就我国水利工程目前的建设概况来看,现代化的施工改革依然存在几点问题。其一是企业理念缺乏前瞻性,只看重一时的利益而忽略变革的重要性,是不利于工程质量提升的,时代趋势在变化,我国的水文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水利施工也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够跟上时代需求。其二是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需要得到严谨的培训,才能真正胜任相关工作,特别是水利工程,规模大、细节多、专业性要求高,所以企业只有更注重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实际质量以及先进性。其三是管理规章中的技术相关内容缺乏更新,对于新兴技术的引入、革新、培训及应用管理没有明确阐述,只有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才能保证严谨性与先进性。在分析了问题所在后,再针对现代化的管理进行思考,才能更为合理[1]。
2.1严谨要点。
严谨精确是当前各个领域工作的重要基准,特别是针对工程领域来说,一个数字的计算误差都可能导致停工、返工甚至是工程事故,此外对于内部相关人员队伍的能力培养不到位,工程施工质量也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对于施工精准性的提升,以及对于内部人员队伍培训、考核与管理,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必须要注重的工作要点。当前许多集合数字计算、信息整合及综合分析为一体的先进技术经过开发,已经投入了实际应用,对于工程施工,特别是水利工程施工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趋势,利用计算分析范围大、结果精准的数字技术,能够让工程设计过程当中对于工程各个部分的规划更加准确,最大程度削减误差。但无论是这项技术,还是其他优秀的技术,都需要企业首先引入,并积极开展培训,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灵活准确的应用计算分析技术提升水利施工准确性,并且要定期考核,全面管理,保证人员技术应用的规范性,规避风险,这样才能真正达成现代化工程建设管理的目标,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以确保水利工程能长久服务于社会[2]。
2.2先进要点。
先进的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这一要点对于水利施工企业来说亦是同理,所以技术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在当前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下,智能计算分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模拟建模技术以及物联网感应技术等优秀技术的产生与投用,给工程企业带来了更好的机遇,所以必须要把握这样的机遇,积极引入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技术,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凸显现代化优势,才能保证施工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为我国水利领域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信息化的计算、整合、分析技术,能够为工程提供更可靠的原始数据以及参数方案,并收集相关信息以便查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施工设备控制以及施工现场能源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做到对现场光电系统、供水系统等多个系统的自主控制,最大程度回避风险。模拟建模技术能够依靠原始参数建立起工程各个部分的实景模型,包括闸门、堤坝等,通过对实景建模的审查,更容易发现前期的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并及时修正。物联网感应技术能够针对施工现场的湿度、温度等信息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实时收集,并及时上报给管理端,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预警,这样才能确保在施工隐患出现时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这些技术各有其作用与优势,都是施工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2.3环保要点。
环保不仅是我国社会当前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也是国际上各个领域都要面对的课题,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也应当以环境保护为主旨落实每个施工环节,特别是对于工程废料的处理,切不可掉以轻心,要细致规划,严谨对待,才能保证工程收尾工作更顺利的完成,不给周遭环境以及民众生活带来影响。企业应当组织起专业化的监管队伍,专门针对废料处理进行分析与管理,针对液态、固态、气态等多种状态的工程废料提出最具针对性的处理方案,给后续操作奠定更好的基础,确保废料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最大程度缩减,才能让工程形象更好,得到更广泛的支持,这是最符合绿化发展思想的管理措施,也是对施工企业自身发展最有利的管理措施[3]。
水利工程自古以来便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农耕发展的重要工程,步入新的时代,为保证工程建设管理更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大众生活需求,企业应当以更具现代化特点的思维去规划水利工程的每个施工环节,才能确保自身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稳操胜券。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5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