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10:36:05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7 10:36:05     小编:雨中梧

读后感是读者与书籍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之一。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联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读后感是一个个人性质很强的作品,每个人的写作方式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希望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出与众不同的读后感。读书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读后感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成长方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读后感,感受其中的智慧和感悟吧。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一

提到中华文化,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都会想到“四大发明”、“文房四宝”、“唐诗宋词”、以及令人敬仰的孔老夫子……五千年的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留给世界人民太多的记忆。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极致。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概而言之,仁爱精神涵盖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个方面。这样的仁爱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但对于文化,我们不能仅是简单的拿来使用,不去考虑它所带来的影响。难道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是完全正确的吗?不,不是的。虽说这些文化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但随着岁月的沉积,其中不免也会夹杂着一些杂质。

当传统文化习俗与环境情况相碰撞时,我们需要权衡两者,彼此改变一下。其实可以转变一下观念,我们作为后人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对我们的先人表达怀念和尊敬。比如扫墓、植树等。只有我们舍去这些传统的迷信文化,为全世界人口、文化、卫生、环境做出自己每一个人的时尚文化改观。我们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就仍能在世界优秀文化中获得重生。这样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蜕变的一小步。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造我们永远有的传统文化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二

近日以来,南京一所大学的几位女学生传遍网络,其原因是她们严格遵循古代礼仪,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穿着汉服。这件事激起广泛的讨论,对此,我赞同以上女学生穿着汉服,遵循古代礼仪的行为。

有的人已经忘记,有的人仍选择铭记。正如那所大学的几位女学生,坚持于生活中穿着汉服,严格遵循古代礼仪。诚然,穿着汉服,不便于在如今高速社会中行动,遵循古代礼仪,不单单只有服饰这一项,但即便如此,在现在的社会里,就穿着汉服这一项,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况且那些女大学生,不在意他人异样的眼光,他人的看法,始终坚持于生活中穿着汉服,严格遵循古代礼仪,这正是当今社会应该提倡的风气与行为。试想,我们整天说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到头来却一直穿着西服,用着西方的习惯方式,这如何能突显出中国的博大文化呢?只有当我们穿戴着中国服饰,说着中国话,遵循着中国自身的礼仪,这才能体现出一国之大气,一国之鼎盛。

传承汉文化,在生活中展现,而不是将其隐藏起来。这就好比,古典茶壶,如果一味地掩藏,将它放在博物馆中珍藏,那自然不能体现出它原有的价值,我们应大方的将其拿出,只有经过茶水的润泽,那茶壶才会变得更加具有光泽,才能体现出它非凡的艺术价值。也正是只有在生活中传承文化,才能不断地完善该文化,传承该文化。

南京女大学生行为的内涵,实实在在地显示出了一种文化意境,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承方式,而这种方式是一种文明所需要的,是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更是我们现在缺少的。

文化是民族的象征,而民族又代表着国家,所以说,文化是国家的根本,对于这种根本,我们应在生活中去传承它。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三

今年的春节与以往格外不一样,因为疫情的传播迅速,使今年的春节变得非比寻常,所以在这个春节中,我和父母的交流也变得频繁起来。

在与父亲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我父亲那边取名字的传统。只要是兄弟,姐弟,姐妹,名字中除了姓以外的第一个字都一样。比如说我父亲叫少云,我大伯叫少锋,另一个大伯叫少平,还有一个大伯叫少华。我的小爷爷给他们起名字时不仅是希望我父亲他们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而且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我老家所在的村叫华坪村,而我父亲那三个兄弟,他们四个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谐音是“华坪风云”,代表了我小爷爷对我父亲他们寄予厚望。到我这里,我父亲生了我和我弟,我亲大伯也生了一女一儿,所以一开始他们取名字也延续了我们家取名字的传统。我姐姐叫思易,我叫思盈,我堂弟叫思远,我亲弟叫思耀。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在下降。人们有了新的想法,我姐姐的外公觉得那些名字不好听,所以给我姐和我堂弟改了名字。

中国现在变得越来越好,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来高,在一切都在变好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之前很多的一些传统都渐渐淡忘在人们的视野里。传统与现代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一部分人认为不论如何传统依然是传统,不能改变,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时代在进步,传统也应该与时俱进。

在我看来,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意味着国家正在走向美好的明天。但传统也不能忘却,一部分传统可以因为思想不一样而废除,但也有一部分传统,值得人们继续延续下去。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是证实了我们国家的进步与人类的进步。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四

走过红墙碧瓦的古城,享受古人的典雅韵味。穿过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聆听快节奏的音符。现代起源于传统,传统的东西却被现代排除在外。

岁月黯淡了琉璃的芳华,古树中的幽静小道如今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古朴古香的建筑也已被高楼林立所替代。沉浸在现代社会中的喧嚣,迷失在电脑与电视的色彩斑斓中,人们也渐渐没有了古人对书本的那种那种情感,墨香的淡雅或许也只能在书法课上才能找到了。头悬梁,锥刺股的求学精神也被越来越好的教学条件所埋没。

幽深的宫中,是谁在用玉簪修饰青丝,和亲的消息如春雷般响彻宫庭上空。当她保持自己的人格,断然拒绝贿赂画师之时,这位绝世佳人也注定成为两国友好的使者,出使大漠。这就是她,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或许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悲叹,亦或许是她对自己高洁的赞美吧。

时光荏苒,岁月沉浮。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多少载奋斗而形成的现代,带给我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孔孟之学,老庄之道,以前做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但它所宣扬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所消失的吗?一直伴随祖先流传至今的传统,正随着我们所谓的现代的发展而消失怠尽了。我们要使思想扎根于这些优秀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汹涌的“现代”淹没。

让古老的思想重新启迪人性的光辉,让传统的文化重启人们的道德之门。我们要接受现代的事物,更不能使自己的传统丧失。倘若孔子与孟子身处现代,要让他们看到现代社会是扎根于修传统文化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莫使传统在现代中横冲直撞,浮浮沉沉,莫使传统闲置一旁,无所作为。要使它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开花结果。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好。

高高低低的杨柳掩映着高高低低的房屋,红墙碧瓦也会融入到高楼林立当中,现代承载着传统,而传统是人们对现代的期盼。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五

近日,汉服之风又盛行开来。据报道,某学校同寝室的几个女生因对其喜爱而每日都穿汉服,严格遵循古代礼仪。对此,我想说:中华文化需要传承,但作为现代青年,应在时代的潮流下,结合当下生活,以创新的形式体现对国家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泱泱华夏,文明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多少文化的精华,璀璨的明珠!汉服,作为一代礼仪之邦的象征,更具有其特色和优点:左右交叉,袖子宽大,象征着汉民族的宽广博大、兼容并蓄;美观的装饰,在近现代审美角度看仍不会显得古板。不可否认,这样的文化精华,我们要传承并发扬光大。

那么,几位高校女生的做法,是否符合传承观?发展的方式又是正确的吗?

诚然,那几位女生穿汉服,承古典之风,是值得赞赏的行为。但是,在现代高速运转的时代中,每天都穿汉服,严格遵循古代礼仪,却未必是一件好事。日新月异的世界在不断改变,而古代那每天都穿汉服的典章制度早已不适合我们,不能一味盲目地传承;新时代的我们,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必须抛弃一些传统观念思想和制度,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中国,走在世界前沿;再者,我们的日常生活逐渐丰富多彩,参与的活动也数不胜数。试想,假使穿着汉服在大学校园的食堂打饭菜,“飘飘欲仙”的长袖会使多少在意形象的女生对眼前可口的食物“望而却步”、“求之不得”?古今生活大有不同,每天身着汉服必然会影响人们生活的方便性和舒适度,与现代生活的简约化相悖。

当然,为了发扬传统文化,永捧一棵炙热的心,也是件非常难做到的事。那些高校女生和现代大多数民众一样,多为仅仅追求外观的华丽而热衷于汉服。但是,传承中华文化之心,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层面,最重要的是精神和内在修养。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先人们多年以来积累的优秀经验——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这才领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可以在穿汉服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发展形式。做到外表美观又不存在着文化精神的贫瘠,不在浅显的层面认识传统文化,未尝不可;再者,不可抱有一种极端的思想表达对文化传承的认知,而天天穿汉服,所体现的是对物质美观追求上的一种狂热。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传承文化不能因循守旧。创新文化发展形式,了解文化的深层底蕴内涵,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式。故我们尚可以说:接时代步伐,承古典之风。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六

翠,翠绿欲滴,离不开盘根错节的根;幽香缕缕,亭亭玉立的花儿,离不开那一抹沉稳的绿的陪衬;黝黑肥沃的土地,离不开那生命之源的水的灌溉。传统与现代,就像那根与树、叶与花、水与土的关系。

强壮的树干因结实的根茎而屹立,磅礴的现代因精粹的传统而耀眼。你曾迈着轻盈的步伐,在历史的林间小道撒谎能够前行,你曾在灯火阑珊处注视着世人,你曾为中华而植入了不朽的根,而现在的你,却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中踽踽而行,犹如一个晚境凄惨的老人。

当天空飘着雨丝时,是否还能看到一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姑娘在雨中徐徐前行。当一瓶白酒的价格卖到成百上千块钱时,人们是否还会想起“欲饮千杯无管弦”的情怀呢?当人们为了金钱、名利而不折手段时,还记得“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处事态度吗?我们看到的是,在追求速度化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

人类文明的车轮一路向前,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传统文化的容身之处越来越小。人们需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快乐。于是,快餐文化出现了,四大名著被改的面目全非,历史人物也被“翻新”形象,甚至颠倒黑白,为了搞笑、为了娱乐大众。这些人看来,传统意味着“落后”、“保守”、“抱残守缺”,如同一位生命垂危的老者。而现代则给人们“时尚”、“希望”、“与时俱进”,它像一个富有朝气的青年,焕发青春的活力,吹响着时代的号角。表面看来,两者却有水火不容之势,但两者却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它们共同统一于人类社会的进程中。

鲁迅先生曾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主张继承外来文化。这八个字也同样可以用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将传统的东西与现代化有机融合,传统借现代而大放异彩,现代语因传统而富有底蕴,正如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青年,既有底气,又有朝气。

没有了根,长得再高大的树,最终的结局也是轰然倒地;没有了绿叶,再漂亮的花都是有缺陷的;没有了水,再肥沃的土地也逃脱不了龟裂的命运。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意义重大,现代文化若与传统文化结合,中华文明之树就会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七

我认为两者都是一种极端,有些片面。拒不接受是一种固步自封,一种排外封闭保守思想的体现,而全盘吸收,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使我们忘本。对此,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才真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首先,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是无可否认的。华夏文明有上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老子,孔子,孟子等众多的优秀思想慢慢汇聚在一起,并互相影响,最终成为了指导中国人言行和心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文化的影响下,中华儿女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伟人。感动中国中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大爱至深的体现呢?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拥有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必要,我们绝不能将其置之不理。

但现在到了21世纪,世界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也渗透到了我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不少年轻人追求新奇,过起了洋节,却忘记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而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中华文化也不能固步自封,不能闭关锁国。清朝闭关锁国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不与飞速发展的外界交流就会落后,我们不应该从保护文化程度的角度排外保守。虽然初衷很好,可会好心办坏事,反而误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那么面对冲击力如此强大的外来文化,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有文化自信,相信自己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不会比那些外来文化差,只有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才有底气与外来文化交流,我们才不会因外来文化的部分优点而丢掉我们自己的东西。其次,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所作所为固然不可取,但我们同样不能过分开放。中华民族历来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外来文化,这才成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与包容精神。包容,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面对错误的事情,包容则一定是不利于我们发展的。

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社会土壤,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只有能够抓住机遇并且有能力迎接挑战的国家和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在混乱与融合之中仍能保持自己本性的文化,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我相信随着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最终将和谐的共存,中华民族必将更加出彩。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八

高二黄晓林。今天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新”的东西,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文化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这如此高速发展的世界里,流行的东西很多很多,可它们就像过眼烟云一样转瞬即逝。真正能让人铭记于心的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新青年的我们不能一昧地追求潮流而把先辈们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抛之脑后。如果一个人把根都忘了,又谈何发展呢?国家也亦是如此。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留下的优秀文化数不胜数,有堪称“奇迹之作”的万里长城,有耐人寻味的唐诗宋词,有赏心悦目的苏州园林......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开放,有些人开始渐渐变得崇洋媚外了。其实并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吸引人,而是没能得到很好的宣传。即使如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不会随时间的流逝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应该用现代人能接受的形式去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在没有手机的时代里,人们表达思念的方法是写信,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表达内心情绪的方式更多的是打电话、发信息。相比之下是更便捷了,可我却觉得少了些许的韵味。打出来的字始终没有亲手一笔一划写出的字来得有魅力。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讲的更多的是快、方便,而我们也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发扬语言文字的魅力。

前段时间的《朗诵者》和《一封家书》就很好地把语言文字的魅力融入到了我们的现代生活里。以朗读的方式把文字流露出来的感情读活了。这两档节目播出之后深受大众的喜爱,人们总能从朗诵者有感情的朗诵中找到感情的共鸣,仿佛亲身体验了执笔者写信时的心情。文字的魅力就是这样吸引人。

中华文化,是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组成的,我们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似种子一样扎根在我们的心中,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用优秀的现代文化去浇灌它,使其慢慢地又长成一棵新的参天大树。时代在进步,但传统不能忘。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九

冬风吹过,道路两旁树叶飘零。天虽冷,但人的心却热得异常,因为,春节就快到了。大街上满是喜庆的感觉,到处张贴着火红的对联,图画;四下挂满了鲜红的灯笼,纸盒。这红色,历来是中国人心中最喜气的颜色,看在眼中,心里也泛起阵阵暖意。

一切都很传统,只是……。

只是对联不再是手写;贴图不再是人剪的;灯笼不再用火点了;纸盒不劳手折了。一切,都是齐刷刷地从现代的印刷厂中印出来的,几乎一样地工整,一样地美观,一样的喜气洋洋。

但是,有人不满意了。不少人追求“传统”,追求气氛。说这样的春节没有中国的味道,说这是抛弃了中国的风俗。

是这样吗?踏着刚刚爆成红纸瓣的爆竹,闻着那尚未散去的烟花味,看着众人脸上洋溢的那份喜气,我知道我已经有了答案。

答案就是否定,否定那所谓的遗忘自己风俗的说法。

试问:难道现代就与传统相背?难道要传统就必须返古?所谓传统,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节日是一种体现文化内涵的形式,而节日中的点缀更只是微乎其微的细节。更何况,细节处是在变地更完美,更居新意。这样的春节,才更体现了不断创新,不断更进却又不失风俗的健康面貌。这样的进步和改变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年年烟花爆竹古往今来都有着除旧迎新的意思。可见,中国的风俗中自有一份创新。那么,这样的春节其实也是最继承传统的春节。

这个新年,短信贺年或是e—mail祝福已显得很常见。这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相距甚远的亲朋好友间都能够在这一传统的节日中互相祝福。虽然,这及不上登门拜访那么亲切,但是,古人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那么我们如今万里传话语,距远心连心。一些远在他国的亲友也通过高新科技受到了遥在故乡的慰问,而国内的人也因为高速发展的科技而受到了客居异国的.亲人的祝福。

因为高科技,中国的传统传遍了世界各地。

在这个现代而传统的春节中,一个传统而不断进步的中国已在明天招手……。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十

一个人倒下,立起的是墓碑;一个村庄倒下,立起的是大片灰色。倒下与立起,也许就是在“绿”雨“灰”之间守住最本质的心。

哭着倒下的绿。

对我而言,农村永远都是最温暖、最亲切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听惯了鸟鸣蝉叫、溪水叮咚;看遍了菜畦碧绿、麦穗金黄;也嗅尽了春花初绽秋实坠枝。村庄的颜色,就是袅袅炊烟里的绿色,而炊烟的绿色,就是金黄的麦秆中贮藏了一春一夏的绿色。那是来自土地的绿,亦是奔向天际的绿。

“当,当。”小孩子手中的玻璃珠摔碎在坚硬的水泥路面上。小孩子哭了,我的心不由地颤抖了——我听见村庄在哭泣!

村庄在哭?她真的在哭!站在山坡上,我眺望整个村庄,却不忍心去体味这些变化——那抹温暖、亲切的绿色哭着倒下了,而且是倒在了我的脚下。

灰,耸立的沉默。

这里,似乎有一把锋利的大剑,削去了村庄的棱角,抹去了原有的颜色,留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城堡,还有无边无际的灰色,而那剩下了的几抹可怜的绿,也只是在街头懒散的闪着,毫无生气。

沉默,当灰色抹去了全部的绿色,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沉默。灰色,他无声地笑着。

绿,你在哪?恨,我看不见!雨点落在冰冷的路面上,碎成一朵朵凄凉的花,即使那样,也撕裂不了一丝丝的灰,也拯救不了一点点的绿。雨,你是否也和绿一样,在哭泣,而你又不甘沉于沉默之中,才带来了这样的声势。

雨的眼泪,留在我的脸颊上,却不在倒下的绿的脸颊上。因为最痛心的泪水曾不挂在脸上,而是流向心里,那里是血流出的地方,也将是那种名叫血的泪流回的地方。

不过,那层灰是坚硬的,是无情的。灰色,就是耸立着的沉默,笑着看着倒下的绿色……。

灰色之下,绿更深了。

躲在别家的门口,等待雨的停歇,也许是对灰色的积怨,雨更加愤怒地砸向地面。村人将我劝进屋中,无心之间,我发现他家里的瓷盆中种着的是菜而不是花,我指着问其缘由,他说种菜已经习惯了,一个农民,没有那么多的心。

菜就是绿色,我恍然大悟:原来灰色终究遮不住内心的绿。

农民,失不了的就是对土地的心,而绿不正是他们心的颜色吗?灰,可以禁锢土地,却禁锢不了农民最淳朴的的心;灰,可以抹去颜色,却抹不去农民最深情的心的颜色;灰,可以永无休止的沉默,而农民心中,永远都跳动着最纯的自然的颜色。

心舒。雨停。我转身离去,又看了一眼那盆中的绿,即使什么都是灰的,而灰色之下,绿更深了——深入了骨髓,深入了血液,更深入了心里。

一个人倒下,立起的是墓碑,但灵魂不灭;一个村庄倒下,立起的是大片灰色,但农人的心不变。倒下与立起,农人守住了的就是自己最本质的心,亦是村庄的“绿”。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十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人事管理已明显不能适应。企业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型谈何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手段来推动人力资源转型。

人力资源信息化完全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人力资源工作者从事大量的工作就是行政事务,其次是管理咨询的职能,而在帮助企业策略的制定方面是最少的。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下,人力资源工作者所从事大量的工作就是帮助企业在人员管理上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行政事务工作被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流程所大量取代,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一则小故事,名为《凿壁取光》,它讲述的是西汉的匡衡因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生活十分贫困,为了帮助家里,他白天要外出干活,只能靠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晚上点灯用的油都买不起。他非常苦恼,他又非常喜欢读书。一次,他发现与邻居家合用的一堵墙的壁缝里透过丝丝光线来,他高兴极了,找到了借光的好办法。他把原有的缝隙凿得大点,这样,就有更多地光线透过来了,他就依靠着这些光线,紧挨着墙壁,夜夜苦读到天明,直到邻居就寝为止。

读了这则故事后,我联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我们学习的环境非常好,爸爸妈妈不用我们为家庭的生计考虑,也不用我出去打工挣钱,只要认真学习就行,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教授我们知识和技能,晚上也没有不能学习的担忧,可我们却没有百分之百把精力花在学习上,没有感受到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通过这则小故事,我感到很惭愧,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可不想到老了之后,一事无成,后悔莫及。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努力,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匡衡,你是好样的,我要向你学习!

传统故事读后感(二):《圆木警枕》读后感。

大家应该知道一些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吧,他可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哪!最近,我读了他的一篇故事:《圆木警枕》讲的是:司马光找了一个原木枕头放在他的木板床上,原木枕头是用来提醒司马光学习的,那个原木枕头放到硬邦邦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他就滚走了,司马光的头跌在木板床上,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后来,司马光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看看司马光,再看看我们,区别是不是很大那。我们每天早上赖在床上不起,特别是冬天,暖暖的被窝更让你寸不离手。而司马光总是认真、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就连晚上也只睡一会儿。

学问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但是人们可以渡过去,而渡海的舟船就是刻苦。简单点说,要想学习好,就得勤奋刻苦。只要勤奋刻苦,就能取得好成绩。司马光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学业不断长进,事业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给我们树立了勤奋刻苦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司马光一样,勤奋刻苦读书,掌握科学知识,做个对祖国有用的好学生。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十三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而使其陷入发展的困境.由于人们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现代文明正经历着一场结构性的范式转型.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自觉选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必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构建生态文明,需要从思想观念到道德行为、从发展模式到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关系到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和转型.

作者:李卫东liweidong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北京,100091刊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sciencesreview年,卷(期):24(2)分类号:c913关键词: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范式转型生态文明建构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十四

汉字,偏居人人所不及处,终有一日,汉字的幽灵,将且仅将在庸人心头回荡,却不屑悲悯叹息。

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预料之中地暴露出汉字书写的严重问题,有如虚假繁荣的当头一棒,让人们从被社会导向宣扬捧到的云雾里摔下,警醒,然后意识到当代文化的颓唐,荒芜。

汉字在中华文明中,从来领衔主演,策划着时代的发展。汉字,是野蛮与文化的边界,是左祍与开化的差别,由汉字开创的早起国家直接衍生出“天下共主”的思想,莫不赋予中华民族强烈的精神认同和整体意识,其后演变为唐宋的普世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依托汉字得以体现,舒展,最终使整个亚洲为其先进的文化,文明折服,让中国一时万国来朝。

可以说是千年间文化的积淀,时间的冲刷,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出无数闪耀的群星,积累出千年的时间,空间,积累出我大中华,然而,身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坚信,能让我们在世界面前,引以为傲的,并非是科技,而是我们的文化底蕴,那是深浸在骨髓里,经时间发酵,可于一言一行间投射出一个人的品行修养的灵魂素养,这种人文情怀,绝不是任何尖端技术在一朝一夕间可模拟的,贪图多与快,却背弃了对自我行为道德的约束,或许会飞黄一时,但代价,却是整个民族的永久倒退。

每个汉字,都封存了多少尘封的历史,往事,回望书写大会,唯愿人人警觉自醒,倘若某日汉字消亡,中华民族定当不负在存。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十五

为期三天的少年宫实践活动在一声声感叹中结束了;三天中的收获尽在一声声欢笑中凝结。回首,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

伴随着粽香,我们来到另一间屋子,桌子上有许多竹片,正逢我等疑惑之时,少年宫的老师揭开了答案:我们要做竹简。老师讲解完后,我们便自己动手实践了……我们用现代的工具制作着古代的作品,过程中的一些小坎坷终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看着手中的成果,自豪感油然而生。

想到古时,一本书要用多少卷竹简!曾有用车来拉书。人们觉得这样做不方便,于是便发明了纸张。传统文化的创新就有了现代的奇迹。

传统与现代,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发扬传统文化,但也不能固于传统。既不能近今疏古、也不可荣古虐今;不能贵古贱今、尊古卑今地看待这个新的时代;观今宜鉴古,以史为鉴才有更好的今天。

当传统遇上现代,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结,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展示着各自的魅力!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十六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近年来,中国各地兴起的“国学热”“孔子热”,以及申报文化遗产热,都在致力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觉悟与借鉴。

20世纪50年代,北京古城楼开始逐渐被拆除。一天,梁思成进城看炮声中的城楼,发现城楼都没有了,当他赶到广渠门时,发现那里只剩下一个城台和一个门洞。作为一代建筑大师的梁思成痛心疾首,泪流满面。他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梁思成为能保住北京城墙多次老泪纵横,假如当时的人们有他这样对传统文化的觉悟,那么北京城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答案当然是不会。虽然今天的北京多姿多彩,充满现代化,让人以身处其中而自豪,但假若没有将许多传统建筑拆除,那么今天的北京应会更具传统色彩,在经济不落后的条件下,保留着中国鲜明的民族特色,将是一座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文化古城。因此,觉悟对于保护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日本是我们一直憎恶的国家,但对于保护传统文化这方面我们不得不向他们学习。日本很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国家定为“国宝”。因此日本很多城市都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并且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让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而我们正需要这些方法去保护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向他们学习,不把传统文化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重视文化传统。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使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像我们这样的青年人,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我们是未来的,只有我们用虔诚的心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富强。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血脉。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觉悟与外来的借鉴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传统到现代读后感篇十七

如果说在过去,每个人都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上的一环,或者是社会网络中一个固定的纽结,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踏踏实实地安顿自我;那么到了现代城市社会,一个人则变成了茫茫人海中的一粒沙子,一个匆匆人流中的过客,一个断了根而四处漂流的浮萍,渐渐地失去了自我。我们什么时候能重新绘出一道风景,连接上过去和现在,架起一座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桥,重铸一个金色的春节!

2

页,当前第。

2

1

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883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