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17:21:27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范文(19篇)
时间:2023-11-07 17:21:27     小编:QJ墨客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进行改进和提升。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扩展写作思路的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参考和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一

春秋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割据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繁荣的时代。在这段历史中,诸侯争霸、儒墨争流、纷争不断。通过对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研究,我深感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体会。

首先,在这一时期中,中国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春秋争霸。这种割据混乱的局面使得政治权力在辗转交替之中,从而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制度。同时,秦国的强势崛起也使得其他诸侯国感到威胁,纷纷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正是这种战争的不断发生和政治的扭曲,促使了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并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其次,春秋和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他们的思想观点各有不同,这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多样性。孔子提出了仁、义、礼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韩非子则提出了法家思想,主张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的秩序。这些思想观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再次,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交往使得文化的交流非常频繁。不同诸侯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迫使人们思考自己的文化,并借鉴对方的优点。例如,孔子游历诸侯国时,吸收了许多不同地区的文化,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教训也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了启示。这个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政治的动荡和战乱只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灾难。当各诸侯国只顾争霸而不顾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时,最终他们都会失去权力,被其他强大的势力统一或征服。这给我们今天的社会提出了一个警钟,即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争斗和冲突只会带来短暂的胜利和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它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一时期中,政治动荡、思想鼎盛、文化交流和历史教训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正是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沉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思想交锋的年代。这个时期的人们面临了许多困境和挑战,但他们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社会诸多方面,归纳出我对这个时代的一些深刻体会。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是我对这个时代的深刻体会之一。在这个时期,诸侯之间矛盾重重,战争频繁,政权更迭频繁。然而,正是这种竞争与变革,使得各个政权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例如,齐国的孙武《孙子兵法》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将领,为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政治的变革不仅带来了军事力量的提升和扩张,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民生的改善。这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整合资源,提供民生福利,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策略也是我对这个时代的深刻体会之一。战争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武力,更需要的是巧妙的策略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当时的军事家们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能,发展出许多令人惊叹的战略和战术。例如,孙武提出了“以计胜之,以敌胜之”的思想,强调了在战争中灵活运用智慧的重要性。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战胜敌人,还有助于保持战略优势和实现长期和平。这种战争策略的应用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着深远影响,也对后来的战争学术起到了指导作用。

此外,我还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交流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交流。例如,儒家与道家的兴起和兴盛,为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家们的理论和观点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和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交流还表现为各种文化瑰宝的产生和繁荣。例如,乐府风韵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为后来的音乐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交流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巨大宝藏,更是我们今天思考和挖掘的重要资源。

最后,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也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个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战乱,使得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各个国家的统治层面临了破裂和分化的危机。这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巨大变动,新的社会力量和阶层开始崛起和壮大,为后来的社会变迁和阶级斗争埋下了伏笔。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不断涌现,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物质支撑。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思想交锋的时代,它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考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我们今天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三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和探索,我深感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的诸候国逐渐崩溃,而大量的小国逐渐兴起。这种国家政权的分裂和流动情况,对后世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深切体会到政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性。一个强大、稳定的政权,可以为国家带来和谐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而政权的崩溃则会导致国家内乱和分裂。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个时期,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经济活动的增多使得经济蓬勃发展。同时,在秦国的改革下,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获得了巨大的提升。这些经济的变革为后世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繁荣的时代可以带来丰富的资源和国力,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个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等各个领域的人们纷纷涌现,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孔子、墨子、庄子、楚辞等经典著作,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时期的思维和观念也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使人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我深感文化的力量和影响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丰富多样的文化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创新和进步,同时也可以团结人心,增强国家凝聚力。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个时期,兵器的改进和战术的创新,导致了战争的频繁爆发。这个时期的军事变革为后世的军事理论和战争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这一时期的军事变革也提醒我国家的安全和军事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学习和探索,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和价值。这些心得体会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我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进而对我自身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四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你一定听过很多,下面小编给大家列举几个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

谜语。

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

成语。

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

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鲁庄哀姜,鲁桓文姜,卫宣姜。注意区别】。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

读书。

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五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六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然而,正是在这个时代中,诸多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相继涌现,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习春秋战国史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辉煌的历史遗产。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对于社会治理和政治管理的重要观点。例如,孔子强调仁义和礼制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避免过度干预社会事务。这种观点对于后来的王道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政治治理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思想观点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们提出了许多战略战术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战国时期韩非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了“兵贵神速”,“兼爱非始于余”,“苟富贵无祝融之义”,这些理论对于军事实践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同样,孙子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专著,他的战略思想对于后来的战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军事家们的思想和理论,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得到了应用,也为后来的军事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再次,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也十分活跃,这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便是在这个时期中兴起的。这些学派之间的辩论和互相学习,使得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和宽广化成为可能。各家学派之间的较量和对于问题的探索,为后来中国古代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土壤。同时,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往来交流,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也得到了繁荣发展。诸如《楚辞》、《国风》等文学作品的问世,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光彩。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为中国古代历史中其他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割据和战争,使得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这为后来的秦汉和唐宋等朝代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杰出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和理论,为后来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历史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身的历史时期内,更加在于为后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铺设了基石。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更加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纷纷涌现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学习春秋战国史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辉煌的历史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七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抱薪救火。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毛遂自荐。

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鲁庄哀姜,鲁桓文姜,卫宣姜。注意区别】。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八

从人类。

文明。

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5世纪,原是晋国卿大夫的赵、魏、韩三个大家族,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实际上等于瓜分了晋国的大权。应赵、魏、韩三家的要求,早已形同虚设的周王朝,终于在公元前420xx年,正式承认并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赵国国君赵鞅立赵无恤为赵家继承人后,赵鞅经常亲自教导他。几年后晋国四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联合赵氏攻打郑国。攻破了郑国好几个城池,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赵无恤随智伯出征伐郑回来后,没过几年,父亲赵鞅便应病去世,无恤继任为赵氏的族长,而晋国的正卿职位,则改由智伯担任。继任族长的无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用巧计占领了代国。赵无恤上任后的第四年,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私自瓜分了以被灭掉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封地。晋国国君大怒,打算请齐、鲁两国出兵灭掉四卿,让自己夺回权力。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智伯知道,于是他联合三卿打跑了国君晋出公,扶立了新的国君。从此,智伯掌控了晋国的全部国政。智伯野心越来越大,让三卿都拿出一万户封献给智国。韩、魏两国都献出了一万户封,而赵没有献。智伯大怒,水淹晋阳,而韩、魏叛变,始智军大乱,智伯战亡。

智伯被杀后,韩、魏、赵共同瓜分了智氏,逐步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水淹晋阳5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20xx年,晋国由此变成小国,反倒要去朝拜赵、魏、韩三个新诸侯。公元前376年三国终于废了晋静公,晋国从此灭亡。中国进入了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历史意义。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剌死吴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20xx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曾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十五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双方矛盾日趋激化。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更必先服吴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

战争。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剌死吴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20xx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曾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十五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双方矛盾日趋激化。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更必先服吴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吴、越地处江南水乡,“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绝书·记地传》),双方多为水上作战。此时作为水军的“舟师”已成为新的兵种,能独立完成战略、战役任务。

吴、越水军有楼船(指挥船)、大翼、中翼、小翼三种主要战舰船及突冒(船首装有冲角)、桥船(轻快战船)等战船。主要战船大翼船长20米,宽2.7米,载乘“战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舻(手)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各)四人,吏、仆、射长各一人”,连同船长“凡九十一人”(《太平御览》卷315引《伍子胥水战兵法》)。水战基本方式是先用弩射,再进行接舷战斗,最后登船格斗,有时亦用突冒撞击敌船。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20xx年),秦军于丹阳(今陕西、河南间丹江以北地区)、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一说今湖北钟祥西北)击败楚军的作战。

秦败魏、韩、赵三国后,形成以秦与魏、韩为一方,齐与楚为另一方的两大集团对立局面。秦欲攻齐,派张仪去楚,许诺割地600里要楚与齐绝交,以破坏齐楚联盟。楚怀王遂与齐断交,派使者往秦索地。张仪背约,只许6里地。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军屈丐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韩国也派兵相助。两军战于丹阳,秦施计离间楚将关系,使其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俘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楚怀王不甘心。

失败。

尽发国内兵再度攻秦。秦军于蓝田击败楚军。韩、魏配合秦军乘楚国内空虚攻占楚地邓(今湖北襄樊北)。楚怀王被迫撤军割两城向秦求和。

秦国重创楚军主力,扩大了势力范围,消除了楚对秦的直接威胁。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其实,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时代。

名言。

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了的坚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而仅就亡秦这一事实这句名言还有着双重应验。首先亡秦大业虽成于天下民众但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陈胜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张楚”率江东子弟渡江成为抗秦主力的项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西楚”。总领群雄收拾河山建立一个空前统一的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刘邦的众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其次亡秦的决定性战役就是在三户水(今河北临漳西)一带展开楚将项羽率军战胜秦军主力并接受其投降。从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转之势。以下即根据历史记载考察这句名言的应验情况。

楚国地大物博,民风强悍,再加上楚怀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归国,楚人都很恨秦国,所以有所谓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九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在这个时期内,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通过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变迁揭示了权力的辩证性。在春秋时期,诸侯诸国的权力呈现分裂局面,相互之间争夺国土和统治权,导致了无休止的战争。而到了战国时期,强国逐渐壮大,逼迫弱国臣服,形成了一种多个强国共存的局面。这种权力竞争与平衡的局面虽然维持了一定的和平,却也带来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这让我意识到,在现实中,权力的辩证性是无法避免的,只有通过权力的制衡和监督,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公正。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展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春秋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逐渐兴起,出现了一些富裕的商人。而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崇尚富强,鼓励经济发展。这种经济发展的动力,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也培育了商业思维和商业道德。这让我明白,经济的繁荣是发展的基础,只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才能保障社会的繁荣和个人的发展。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变迁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在春秋时期,儒家的思想开始兴起,强调礼仪道德和君臣之道。而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出奇谋,争论天人之道,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的多样性,从侧面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也让我认识到,人性是多面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智慧可以驾驭所有的问题,唯有不断开拓和学习,才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第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教训警示了武力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诸国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国力耗竭,百姓生灵涂炭。而到了战国时期,列国面临共存共荣的局面,相互依赖,降低了战争的频率。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武力的使用只能是暂时的手段,只有和平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构建和平的国际关系,通过合作和谈判解决问题。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社会变革是迭代进行的。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都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和调整,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这表明,一个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多次的变革和调整完成的,只有不断适应和创新,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和智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为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十一

远交近攻指的是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的一种外交策略。“远交近攻”策略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总司令部甚至国家最高领导者采取的政治战略。大棒和橄揽枝,相互配合运用,不使乱与自己的近邻结盟。对邻国则挥舞大捧,把它消灭。如果和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其实,从长远看,所谓远交,也决不可能是长期和好。消灭近邻之后,远交之国也就成了近邻,新一轮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十二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邹忌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邹忌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邹忌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邹忌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齐王,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齐王,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齐王的关怀,看来恭维齐王的人一定更多,齐王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十三

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王子带为太子。

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太子郑在首止和诸侯见了面,一起住了几个月。

周惠王觉得太子郑不听使唤,但又无力和齐桓公抗争,就偷偷派人去劝告郑国不要参加结盟。郑国听了周王的话,离开了首止,剩下的七个诸侯共同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后来,齐国又去攻打郑国,郑国也参加了盟约。

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书记载说,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最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会最盛。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现在民权县与山东省曹县交界的地方位于民权县老颜集东,山东省曹县邵庄镇胡老家行政村南1华里处有一葵丘会盟重振四方的一个石碑为证,葵丘会盟重振四方,八个字是繁体的,在90年代初期一直放在胡老家行政村的可耕地内,近期未曾去看过,我觉得说当年的葵丘会盟台在民权、兰考境内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曹县与民权县境内应该正确,因为现在存放石碑的土地在解放前后曾经属于过民权县和兰考县的前身考城县,1956年该地方划规山东省曹县。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十四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十五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十六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十七

鲁成公——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

鲁成公,姬姓,名黑肱,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一任君主。他为鲁宣公儿子,母穆姜,承袭鲁宣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子襄公姬午立,时年三岁。

战之日,齐国佐、高无咎至于师,卫侯出于卫,公(鲁成公)出于坏墤(曲阜)。宣伯(叔孙侨如)通于穆姜(成公母)。欲去季、孟而取其室。将行,穆姜送公,而使逐二子。公以晋难告,曰:“请反而听命。”姜怒,公子偃、公子鉏(chu2)趋过,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公待之于坏墤,申宫、警备、设守,而后行,是以后。使孟献子守于宫。

七月,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将行,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师次于督杨,不敢过郑。

宣伯使告郤犨曰:“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乐、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宁事齐、楚,有亡而已,蔑从晋矣。'若欲得志于鲁,请止行父而杀之,我毙蔑也,而事晋,蔑有二矣。鲁不二,小国必睦。不然,归必叛也。”

斗子文——楚国名相。

斗子文,即令尹子文,若敖族,楚云梦泽地(今湖北天门境内)人,斗(斗)氏。名谷於菟,字子文。是楚国有名的令尹。他的身世,《左传·宣公四年》有详细的记载:初,若敖娶于?(?,即郧),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淫于?子之女,生子文焉。?夫人使弃诸梦中(杨伯峻《春秋左氏传)注:梦即楚之云梦泽,在江北)。虎乳之。?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

斗子文为令尹,勤政廉洁,堪称古今典范。他经常不等天明就穿上朝服,到朝堂去工作,直到旁晚才饿着肚子回家;在家时,他总是穿着极其粗陋简朴的鹿裘。成王听说他每天饿着肚子从事繁复的工作,不胜感动,就下令每天给他准备一份工作餐。成王的这一作法,后来被历代楚王遵循不逾,成为一条不成文的制度,一直延续下去了。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弦高——郑国商人。

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商人,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临危不惧,机智用计骗了秦军,为救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弦高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他假装犒师智退秦军。鲁售公33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当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时,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南宫长万——春秋时期宋国将领南宫长万(?-公元前682年),亦作南宫万,春秋时期宋国将领。公元前684年,南宫长万在乘丘之战中,兵败遭俘,后得以释放回国。公元前683年,南宫长万跟随宋闵公打猎时,与宋闵公争夺猎物,宋闵公大怒,辱骂南宫长万是俘虏,南宫长万因此心怀怨恨。公元前682年,南宫长万杀害宋闵公和大夫仇牧、太宰华督,拥立公子游为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亡。同年,萧叔大心与宋国公族杀死公子游,立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南宫长万逃到陈国。宋国人以重金贿赂陈国人,请求归还南宫长万,陈国人设计将南宫长万灌醉后送回宋国,宋国人将南宫长万剁成肉酱。士蒍——晋献公主要谋士士蒍(生卒年不详,一说公元前7-公元前660年),祁姓,士氏,名蒍(《史记》统一作蔿,《左传》统一作蒍),字子舆(《刘氏族谱》谓士蒍讳荣信,字世郎,又字博,号太光,称其为“世郞公”),春秋前期晋国卿大夫,晋献公时担任大夫。晋国六卿之一的范氏以及随氏、彘氏、刘氏的共同祖先,杜隰叔之子。士蒍善于法度,在现有的史料中估测他是晋国刑法的制定者。他制定的法律成为晋国后世刑法的模板。晋献公十六年(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晋献公自己统率上军,太子申生统率下军,赵夙驾御战车,毕万担任护右,出兵灭掉霍、魏、耿三国。晋军凯旋之后,晋献公下令给太子申生在曲沃建造城墙,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并任命他们担任大夫。士蒍对太子申生说:“太子您不能再做继承者。把先君的都城分给您,而封给您卿的地位,预先把您推到群臣的最高地位,哪里能够继位呢?与其得到罪过,不如逃走,不要让罪过到来。效仿吴太伯的作法,不是很好吗?这样还能博得谦让的美名。而且俗话说:'心里如果没有毛病,何必担心没有家?'上天如果保佑您,您就不要留在晋国!”但太子申生没有听从士蒍的劝告,最终遭到晋献公宠妃骊姬的陷害,自缢而死。

樊姬——天下第一贤夫人。

在楚国称霸之前,楚庄王十分喜欢打猎。樊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常常喜欢打猎,就会因玩物丧志而荒于国事。所以,樊姬就多次劝阻楚庄王,可是楚庄王始终不听,依然喜欢打猎。没有办法,于是樊姬就不吃禽兽肉。樊姬的意志和行动最终感化楚庄王,使楚庄王觉悟过来,并改过自新。楚庄王从此不再惦记打猎之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国家政事上,而且处理国事也变得越来越勤奋和谨慎。

那时候,作为一个君王拥有许多嫔妃也是平常之事,楚庄王当然也不例外。这件事在眼光深远的樊姬看来,却不是小事一桩,因为她明白,一个君王若是沉迷于女色之中,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甚至很容易因此而导致亡国。

为了避免楚庄王误入歧途,樊姬就亲自负责从各地寻访美女。当然,能被樊姬所选中的美女,都是品行容貌俱佳的女子,而不是那种只重外表,不重品德修养之人。樊姬的这番举动,不仅从根本上杜绝楚庄王身边的隐患,同时也深深感动楚庄王,使他对夫人樊姬更加尊敬。

后来,樊姬得知楚庄王十分宠信一个名叫虞邱子的大臣,而且经常废寝忘食地听他讲话,心中感到是又喜又忧。于是,她就在一次下朝后,特意走出来恭迎楚庄王,并说:“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竟然让您经常这样废寝忘食?”楚庄王高兴地说:“和贤能的忠臣说话,真是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和疲倦。”樊姬接着又问:“您说的贤能忠臣是哪一位呢?”楚庄王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虞邱子了。”

听到楚庄王的回答,樊姬心中一惊,却又立马镇静下来,并且禁不住捂住嘴巴,开始大笑起来。楚庄王见状,就不解地问:“夫人为什么如此大笑?”樊姬非常认真地说:“如果说虞邱子是聪明之人倒还勉强,然而他未必算是一个忠臣。“楚庄王听后感到十分疑惑,就追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樊姬看着满脸疑惑的楚庄王,温和地娓娓道来:“我服侍君王,算起来也有十一年了。我曾经派人到郑国、卫国寻求贤女献给大王,现在比我贤良的有两个人,和我同等的也有七个人。我为什么不千方百计想办法,排除她们,一个人独自霸占您的宠爱呢?我听说堂上女子多,就可以用来观察她们的才能,我不能固守私情蒙蔽国事,想让大王多见到一些人,了解别人的才能。我听说虞丘子担任楚国丞相十余年,推荐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没有听说他推荐贤人斥退不贤的人,这样做是蒙蔽国君而堵塞贤人进身的路。知道贤人不推荐,这是不忠;不知道那些人是贤人,这是不智。我笑这些,不也是适宜的吗!”

听到樊姬的一番话,楚庄王觉得十分有道理,仔细思量,确实如此。第二天上朝,楚庄王将樊姬所说的话告诉虞邱子。虞邱子听完楚庄王的话,吓得赶紧离开坐席,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虞邱子下朝后,回去躲在家里再也不敢出来,直到派人把一个贤能的忠臣孙叔敖迎请过来,并亲自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楚庄王经过考察后,于是重用孙叔敖,任命他为令尹,让他帮助治理楚国。三年之后,孙叔敖果然以其贤能辅佐楚庄王在诸侯国中得以称霸。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十八

出自《庄子·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春秋战国时期心得体会篇十九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9225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