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零度读后感(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21:48:41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通用17篇)
时间:2023-11-07 21:48:41     小编:文轩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和情节,并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写读后感时要注意不要剧透,要给读者留有独立思考和阅读的空间。如果你想了解别人对这本书的看法和观点,可以阅读以下的读后感范文。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一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谝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8,英国人史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气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国辆马车和它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彰面。而且火车由于没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然而斯蒂芬逊并没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所无法媲美的前途。100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每小时可达200公里,试验性火车的速度更为惊人。

这道题,要求就此写一则读后感,如何才能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式`呢?下面分析一篇文章,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例文:

“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谈起。

当我看完了世上第一辆炎车和马车赛跑,竟然远远落后于马车的故事后,再看到现在高速成火车时速已达两百公里,不由得想起了我国的一句名谚:失败是成功之母。

(引、揭。开篇概引材料,揭示中心:失败是成功之母。文章抓住所供材料的重点有目的地引材,由材料到论点,简洁恰当而又鲜明。)。

假如火车的发明者因为最初的火车头跑不过马车而灰心丧气,不去找毛病,不去想办法改进,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坐在马车上穿州过府,不知火车头为何物呢!没有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会有以后的成功呢!

(析:紧扣原材料,阐明观点。文章充分发挥原材料的论证作用,通过对材料略作分析,一方面揭示作者由材料到观点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又阐发了中心,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有的人一讲到“失败”,便叭恐避之不及,总想自己不论干什么,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挫折。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函会发现,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有是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绩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了665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666;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件新产品,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他都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共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8000个办法行不通。”由此可见,不经失败,便没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或许今天的失败,正预示你明天的`成功呢!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失败后都有会取得成功的。能在经历失败走向成功的人是明智的,但世上有更多的庸人,在经历过失败之后,不思悔改。其中有的人是碰壁了,却不懂转变,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走着老路,结果是一再碰壁。有一类人,明明失败了,却又不承认。这种人是最危险的。

我们不但要在学习上、工作上正确对待失败,而且在国家建设方面,也不应因为一点挫折而悲观。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和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像一部不够完美的火车和一部漂亮的马车一样,而我们每人都是火车的设计师。假如我们因为这部火车跑不过马车而对它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没有发展前途了。但如果我们像斯蒂芬逊一样,不灰心,不气馁。找出我们“车”上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终有一天,我们国家会像高速火车一样,把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抛在身后。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二

在暑假“读一本好书”的推荐书单中我看到了《会写作业的机器》一书,很想知道那机器是怎么写作业的,如果我有一台那样的机器该有多好啊!我满怀希望迫不及待地去买了一本,立刻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书的世界,很快我把书看完了,原来所谓的会写作业的机器不是我所希望的那样,让我大失所望。

《会写作业的机器》写的是美国大峡谷学校五年级d组的电脑天才布伦顿、调皮鬼道金斯、乖乖女朱迪、小懒虫凯尔西等性格迥异,完全不可能成为朋友的四个人,因为一个惊天秘密――作业机器而整天形影不离。在学校为了秘密不泄露,他们不停开会,放学了也一起回家,而且天天去电脑天才布伦顿家用写作业机器写作业。这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让d组成员非常担心。

不久以后,事情变得不可收拾,这台机器比孩子们想象中要强大几千倍,让他们面临被关进监狱的危险。这时他们幡然醒悟,用布伦顿的发射机把写作业机器投入了大峡谷中。

读了这本书后,我认识到了不写作业的危害有多大,让全优的朱迪变成了差生,让中等生道金斯、凯尔西成了不及格。让我明白了写作业的重要,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地完成作业。书中在认识到错误和危害后的道金斯不断努力打败了象棋高手布伦顿,这更加告诉我们,只要认真努力学习,一切都可能成为现实。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三

阅读《对陌生人的责任》(见《作文通讯·阅读》4期),写一篇读后感,字数1000以下。

二、构思之道。

读后感的第一步是研读原作,读出感想来,第二步是根据此类文体的要求写作的。读后感最基本的形式是引、议、联、结。

(一)引,即引进原作主要内容,同时要突出你想要阐发的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二)议,即根据原作内容进行议论,得出一个见解来。这个见解要准确深刻,如能新颖则更佳。这可算是一个关键,若见解陈腐,则文章必然失败。为了使见解深刻、新颖,需注意作品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事件的每一个环节。

以《对陌生人的责任》为例,涉及的人物有我、女儿、邻居,事件是万圣节去邻居家索要糖果,结果是作者产生了感受,发出议论。因此本文除了人物、事件可供研究外,作者的思想也是引发我们产生感想的材料。

仔细分析,由人物产生感想,是女儿和美国邻居,至少有如下结论:1、生活在美国的女儿真幸福;2.、美国邻居对陌生人很友善。由事件产生感想,至少有如下结论:1.、女儿在爱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也会如此爱别人;2、女儿由开始的拘谨到后来越来越活泼,正是女儿性格成长的表现。至于作者议论中的思想,则非常明显。

读后感可以离开作品的中心思想,而只抓住作品的某一点延伸开去,进行议论。如从“女儿”的这一番经历,我们可以产生羡慕美国的儿童,羡慕他们能得到陌生人的爱。

(三)联,读出文章的可感处,还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书中(包括虚构作品)中的情况;可以是相同、相反的情况,或者是相关的情况。联系到中国人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是相反情况;联系到那一扇“门”,可经是阻隔的,也可以是打开的,与外界沟通的,这是相关。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最常见的是比较分析(含对比)、因果分析和条件分析。把中西人对待陌生的态度进行比较,再进行因果分析,则易使文章深刻。或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或看出中国人生存环境不如美国(因果),或看出是“中国人”“言而无信”,所以总提防别人(因果);或看出陌生人的爱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当代中国还不实际。

(四)结,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

四、技法点拨。

1、文章开头需吸引人,不妨用如下方法:

(1)劈头一问,巧设悬念。此法于本文最宜。“夜晚,一个陌生在敲响你家的门,你将如何?”与开头总体介绍的方法相比,更有吸引力。

(2)突兀而起,石破天惊。开头作惊人之论,发前人未发之言。如“中国人最大的缺点之一是言行不一致”,这一句突如其来,使人欲罢不能,只能读下去。

(3)托物起兴,引入正题。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的爱,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值得讴歌。这样,可以在开头描写一个美好的景物,然后过渡到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人的爱的中心上,使文章不但具有思想力量,还有美的意象烘托。

(4)引用诗词、俗语等巧妙导入。引用诗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语句,使文章显得有文采。

2、结尾。结尾是根据分析部分产生的,一般由上文自然延伸。如对中、美儿童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后,自然会得出结论:或羡慕或反思,或提出建议,或抒发感情。还可以用如下方法:

(1)用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子,增加文采,增加表现力。

(2)意味深长。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五、谨防失误。

1.与文学评论不同,读后感要把话题引向文章之外。紧紧地扣住原文不住,评价、分析其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不是读后感,而是文学评论。读后感要联系实际,并以这个“实际”为中心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引述原文主要内容,一是要抓住要点,不可事无巨细,都详细写之。这就要同学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否则,引述原作就用好几百字,这文章就没法写了。

3.读后感要脱离原作,但也不能与原作无干。有关分析,均由原作而产生,是原作中提及的。如“中国人言行不一”,这不是本文的中心,但文中提到了,可以作为“感”的内容;但如果谈“理想主义”,则与本文牛马不相及了。

六、延伸训练。

1.阅读余光中《乡愁》,写一篇读后感。提示:联系实际,可以谈反“台独”,谈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统一是最好的前途,等等。

2.阅读刘亮程《向着一朵花微笑》,写一篇读后感。提示:文章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生活态度。联系我们的实际,联系许多人在逆境中成长的实际,会有许多感想。

门内门外。

——读《对陌生人的责任》有感。

树人文学社杨子洲。

美国人的答案是,打开门,热情地招待来人,并给他们一些糖果,素不相识的大人孩子结下友谊,这个夜晚变得不再黑暗、寒冷,它因此被冠名为“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在乎的不是糖果多少,而是在家里的大人们给予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对陌生人的责任》写到的。

因为中西方文化对门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门是抵御,保护的意思,门在防盗,门在防止意外的入侵。而在美国,门是敞开迎接,门的含义在迎客,门向所有陌生人敞开。而中国对门的理解,则可从“人心险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溯源。

午餐时偶见报纸上一文,甚有启发。

武汉一学生,大二时去美国留学,由于对美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不甚了解,担心被盗,便很夸张地装了两扇防盗门和八扇防盗窗。万圣节那一天,好几个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孩敲门,由于他没有准备糖果,几个小孩联合在一起把自制的小炮仗扔进了他家。他吓了一跳,急忙报警。事后小孩说中国人“老鼠胆子”,武汉留学生则说美国人“暴力、神经病”。

我想,中国人近乎本能的对陌生人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已经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且,中国的这种对门外的陌生人警惕的传统,已经开始让中国的社会出现裂纹。人们不再相信友谊与信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被物质支配。于是,人们只有亲情可以依赖。所以,中国人应该学一学人家老外。我想,我们也应该打开门,让门内与门外沟通、交流。其实就像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的明天。

[点评]本文的角度很新颖,从“门”入手。两种对门的的态度,取决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作者因此提出应该向外国人学习,提出美好的愿望。(指导教师苏万马)。

献出一份爱。

——读《陌生人的责任》。

树人文学社许昀璐。

偶然间望见一幅美丽的和谐的荷图,粉粉的荷,翠绿的叶,给人一种清新又淡雅的格调,一种宁静得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感觉。美丽的荷花,有绿叶相衬,相辅相成,微风中正开得烂漫。那种洒脱,那种芬芳,那种美好,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相互信任。

再看另一个花苞,紧紧的羞涩地闭着,没有展示出它那本该艳丽的容颜。那层花瓣隔开了外面的世界,使它只有顾影自怜,不愿向众人展现自己的多姿,因为它不相信陌生的世界。

“夜色漆黑一团,到处是阴森森的,我们完全被一个陌生的似乎是充满危险的世界所包围”,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作者对陌生世界的感受,多么可怕,多么危险。“那扇门一打开,屋里灿烂的灯火顿时撕开夜幕”,这是美国夫妇对陌生世界的感受多么美好,多么和谐。

但,在美国,这一定不会成为孩子们的顾虑。因为,即使是陌生人,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仿佛是天堂为孩子们打开了门。孩子们从陌生人那里得到无限的甜蜜。

这也许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环境的差异,中国人只知道从亲友熟人中感受到温暖,却不懂得陌生人之间的钮带和感情,不懂得彼此之间的信任。

正如文中那个生活不便的盲人,在漆黑的夜中对陌生人敞开大门,招待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是多么大的信任!一个生活颇为不幸的人,也本能地懂得自己对陌生人的责任。

请记住对陌生人的责任,请对陌生人也献出一份爱吧!

[点评]本文的特色在开头,用荷花、荷叶作喻,即使开头有文采,又使道理易懂。

(指导教师苏万马)。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四

暑假期间认真研读了朱伯石教授主编的《写作与作文评改》,读后深有感触。

这本书是为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而编写的,不仅适用于在职进修的教师,而且还适用于初中教师的自学。这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共分为四编,包括写作基本能力、写作表达方式、文体分类写作和作文评改。书中介绍了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和写作的五种基本表达方法。在文体分类一编中介绍了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应用写作四大类十六种文体。在作文评改一编中不仅介绍了作文评改的步骤和方式,而且精选了几篇文章作了评改示范,向我们全方位介绍了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教学及作文评改思想。读后,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这本书在绪论中指出了写作课的重要性,“写作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不仅是文科个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理、工、农、医各类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写作是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也是人们从事社会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这门课,要能独立写出观点正确、中心突出、感情健康、结构合理、语言畅达的文章,以适应中学教学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的需要。”

学习《写作与作文评改》这门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肩负着提高自身写作修养和教学生写作的双重任务,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必须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这方面的知识,用以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单单掌握某些写作的理论知识而自己不会写作,或者自己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而不会指导学生写作,不会评改学生作文,都是不称职或不完全称职的。因此,担任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们,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重任,高度重视并下苦功夫学好这门课程。

总体来说,学习这门《写作与作文评改》需要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且重视实践,多读多写。

我们要学习写作,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能力,即观察与阅读、感受与理解、选材与立意、思路与结构、选词与炼句、想象与联想,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写作水平。生活中处处都有能写作的东西,首先需要我们学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要全面细致,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要由易到难、凝神贯注、持之以恒。阅读能力也与写作能力相辅相成,阅读重在理解和吸收,为作者提供写作材料和表达技巧的借鉴,写作反过来也促进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注意阅读的方式,阅读可以略读,也可以精读、速读、跳读,我们读不同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感受和理解是主客观的统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写作和阅读中培养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感受是写作的开端,是立意的前提,也是传情的基点。培养感受能力可以训练感官的敏锐性,锻炼体验的独特性,培养情感的事实性。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勤于分析、善于综合,注重实践、反复训练。选材与立意能力也很重要,好的选材和立意是写作成功地基础。结构是写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就是文章的桥梁。要在写作中运用好的语言,就要养成认真推敲的习惯,并在选择词语、锤炼句子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选词炼句的能力,加强语言修养。想像与联想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写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写作过程中,从取材立意、布局谋篇,到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运用,各个环节都必须借想像和联想作中介才能使写作得以最后完成。想像与联想贯穿了写作的始终,特别是在文学写作中,想像与联想更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写作能力一定要培养和提高想像与联想能力。

要提高写作水平,不尽要提高写作的基本能力,还要掌握五种基本的写作表达方法,即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选择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运用最广泛的表达方法,是各类文章写作的基础。描写是叙事性文章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写人、记事、状物、摹写中广泛运用,它是文学作品中刻画形象、塑造形象的主要手段,对增强文章的形象感、生动性,唤起读者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抒情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写作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表达方法。运用好抒情,有助于表达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抒情实质上是情绪感受在文章中的传达。议论是写作的表达方式之一,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它是一种主要的表达方式。比较完整的议论一般都具有“三要素”:正确鲜明的论点、确凿充分的论据和严密有力的论证。掌握议论方法需要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体会运用,在研读各类论文中去学习借鉴。运用议论方法除了掌握一些说理技巧之外,还必须较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多学点逻辑知识,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说明是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重在解决事物、阐明事理,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解说性等特点,并以此与继续、议论等表达方式相区别,在应用写作中,它运用得最为广泛。通常这五种表达方式都综合起来运用,在不同文体的写作中具体选择使用。

第一编和第二遍的写作基本能力和写作的表达方式普遍适用于各种文体的写作,第三编的文体分类写作讲述了各类问题的写作知识。在这部分内容中讲了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和应用写作四种,新闻写作中又具体讲了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这些不同的文体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来理解,更要通过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掌握,以提高写好各类文章的水平。

掌握了写作的相关知识之后,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一些作文批改的知识。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评改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修改文章和评改作文这两种能力。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能掌握作文评改的意义、范围、原则、步骤和方式等问题。通过作文评改的学习,提高对修改文章和评改作文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端正评改作文的指导思想,从而在写作时间和作文教学中加强修改自己文章和评改学生作文的责任心,并善于运用作文评改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修改自己文章和评改学生作文的能力,痛死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文章的本领和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讲了作文评改的基本理论知识后,本部分还针对集中问题分别举出实例来进行评析,供我们参考、借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这本书中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总结,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以不断的提高自己、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增强自己作文批改的质量和效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该书是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写作和评改作文教学的一剂良药,当然对我们这些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也能到非常大的作用。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五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翁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爸妈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爸妈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六

怎么样写读后感呢?所谓读后感,首先要有感觉,然后才会有流畅的写作灵感。

读之有物,下笔才有神,读每一篇文章,要找准与自己思想的契合点,要有共鸣,没有共鸣的书不适合自己,要果断丢弃。

有了共鸣,书中所言能迅速领会,书也就成了自己的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有很多话想说,有很多东西希望交流,对书中所写迫切有评价的欲望,或者想尽快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悟,那么,这个就是读后感。

拿小说来讲,小说中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若对自己胃口,主人公性格,处事方式,符合自己脾胃,那么这个时候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人物经历的事也就成了自己的事,期间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将这种体验中的积极意义表达出来,这就是读后感。

拿散文来讲,形散神不散,作者表达的若是自己喜欢的,那么或者拍案叫绝,或如醍醐灌顶,对自己的精神是一种升华,对内心是一种净化,自己或迫不及待想把崭新的自己表达出来,那么,这个就是读后感。

怎么样写读后感?写到此处相信多数人已经明白,这个其实很简单,因为假如你选对了书,假如你用心去读,那就一定有心得体会,那就一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顺其自然的写出来,这就是完美的读后感。

对于读后感来讲,写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读书的态度。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七

就这样宙斯、小绮、英才他们一起踏上了寻找点子的路,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叫等到老旧得再也动不了的时候,希望能够成为别人的幸福回忆的机器人,于是他们四人开始寻找点子,可是在路上,英才和宙斯小绮闹别扭,独自走了,但是却被“小偷”泰利抓住了,机器人、宙斯、小绮于是去救英才,发现英才被关在泰利的家里,于是就把英才救了,可是他们四人为了找回点子,又被泰利抓住了,后来才得知泰利偷点子都是因为他的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要帮奶奶找回点子,但是在最后的考验中,宙斯通过自己的能力赢了泰利,最终拿到了自己的点子和全村人的点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只要面对新的事物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害怕,保持自信,以积极的态度专心思考,就一定能想到很棒的点子。一开始你可能需要想好久才想得出来,但是只要多试几次,慢慢地你会变得能迅速想到好办法。

要激发有创意的想法,最好进行多方面联想,同时也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有时候可以先剔除某些部分之后再思考,有时候要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部分放在一起来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努力地动动脑,你一定能够想出新颖又具有独创性的好点子。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一篇小说、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幅图画,常常会有所感触,会被高尚的行为所感动,为邪恶的行为所激愤,或从中得到启迪,或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把自己对所看材料的感想写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由读而感,首先要仔细地读,读懂读通,理解原作品的要领和实质。只有这样,才可能由此领悟出道理,正确地引发感想。读是感的渊源,因而,读好原作十分重要,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后就大放无由的感想,给人一种架空、虚浮的感觉。

读了作品之后,感想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陷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之中。如同一事一议型议论文选择一点一样,选择感点也非常重要。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说、却有真实感受的方面来说,不能面面俱到,唯恐疏漏了一点,结果是中心模糊,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到面面俱不到。

读后感重在感,写自己真切的感受,联系实际非常重要。就是要结合自己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感受来谈,也可以把看到、听到的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做对照,有针对性地发表感想,是“感”得现实、“感”得实在。

1、引原作:可以概述原作基本内容,可以直接引原作观点,也可以有选择的只引原作中的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某一句话。对它做引导式的议论。总之,这一环节是要交代读了什么、针对什么而感。

2、引感点:即由引述的原作有关内容,点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这环节类似于一事一议的点论点的环节。

1、议原作:扣住感点,回到原作中,做就事论事的议论。目的是交待自己感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议论、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

2、议感点:紧扣感点,有议原作引发开去。可以对自己感物的道理或观点作论证式的议论。

在所给原作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或自己或他人、与感点同理、同类、或相对、相反的现象或经历进行对照,谈自己的看法。

1、照应开头。

2、深化或总结全文。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是我上个星期借的,当时只是瞄了一眼,然后想速战速决的看完.于是就在天安云谷图书馆楼下的麦当劳,买了一杯可乐,然后坐在那里迅速的读了100多页(将近一半)。当时读完还是多少有一点感想的,但是因为离现在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当时的想法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事实证明,有任何感想都应当立即马上的写下来,不然真的就忘记了。那就说说最近这2天,我把剩下的半本看完之后的感想吧!

印象最深的就俩点,一个是昨天看的,关于朋友都出版了,自己的无人问津而产生的嫉妒问题.我想我是不会出现嫉妒这个问题的,首先,因为我没有一起喜欢写作的朋友,只有自己一个人,自己监督自己.而且,有句话说的好,超过别人一点点就会产生嫉妒,超过别人一大截,就会产生羡慕,我就是那个被别人超过一大截的人,被别人甩的远远的,可望不可及。对于最近微信上收到的各种征文启事,我是着急,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一篇篇发稿,虽然我没有亲自看到别人投稿,但是毋庸置疑,肯定很多人已经先我一步的投了并且被发表了,而我只能是干着急,然后就继续努力的学习,打好基本功。我不怕从头开始学起,要想大厦不倒,,以后能顺风顺水的写,只能一步步扎实的打好根基,所以我连小学开始学写作文的那些最基础的知识,也不厌其烦的去学,我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二点,跟写作还是有一点关系的,那就是工作,作者说的没错,如果写作还没有让你有足够的报酬,让你支付房租和购买食物,那就先找一份工作吧!毕竟是要生活的,找一份工作先把基本生活解决了,才有机会让你能更好的写作。工作不仅仅是能解决你生活的温饱问题,还能为你提供很多专业的素材,很多作家一开始并不是以写作为生的,他们在各种的工作领域中,因为专业,而写出来就很容易了,自然而然地写出来,一切都水到渠成,而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找一份能促进你写作的工作也很重要,比如说文案之类的,因为你经常接触经常研究,耳濡目染,就会逐渐的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千万不要找妨碍你写作的工作,比如一份工作,确实跟写作有关,但因你上班也是面对着写不出来头大,下班回到家就跟不想写了。这句话跟之前说的找一份跟写作有关的工作似乎有点冲突,但仔细分析,不冲突,前面说的是找一份能促进你写作的工作,比如工作中因为专业而容易获得素材,这是能促进,那么有的工作可能跟写作无任何瓜葛,但是因为时间自由,让你有很多时间去看书学习,大量输入了就会有输出,所以这也算是能促进你写作的工作,而有的工作,确确实实跟写作有直接挂钩,但如果影响了你心情,不但不能促进写作还阻碍了,那么这就不能算是一份好工作了。

哎,总而言之,看情况吧!如果这2个月写作能让我有收入,那么我就会再接再厉,全力以赴的去学习去写,如果暂时还没有收入的话,那也只能先好好的找一份工作了,找一份能促进写作的工作。既然已经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能放弃,不管什么时间,不管年纪多大,既然喜欢,就一直坚持,总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要相信自己!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写作要求中,保留了“注重写作过程”这一关键性概念。这必定为进一步研制科学合理的写作课程,制定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案,开发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的《七十二堂作文课》中很好的重视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将作文作为一种科学的、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讲授。

我们知道,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往往会开设“写作学”课程,而中学语文教学则很少另辟课时来系统地讲授作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板块,本是极好的作文教学内容,可惜向来利用率极低。本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及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因此,作者在撰述过程中时刻关注三点,一是文章形式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全面,“预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二是知识点的讲解是否能为读者所喜爱,于是例句搜集过程中,“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材”;三是重视学习文章写作的未来效应,作者认为,“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建构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作文知识体系,从外在形式入手,每周一课,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突破一个能力目标,三年下来刚好能初步形成完整的读写能力。学生作文水平的上限或许与个人天赋有关,但要想合乎规范,写得有模有样,则离不开老师悉心的形式讲授。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取。课绝不能只围着中考,只为应试强说愁,还要顾及“他们的将来”。

(二)提倡“下水作文”

近年来,“下水作文”的概近年来,“下水作文”的概念愈发引起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追源溯流,“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法可谓源远流长,然较早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叶圣陶先生。他曾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此番言论即便时隔几十年,也仍然给人以启发鼓舞。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真实的写作体验,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效果往往会有天壤之别。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师,哪怕是把某个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会一筹莫展。当前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懒于动笔,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教师示范性作文的潜在教学效果。倘若就此而论,则《七十二堂写作课》的作者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如上文所言,二位先生皆文学大师,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因此对材料选取极为丰赡,对例句的文本解读亦深得文心,对抽象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不仅让读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第十讲“记叙和叙述”,作者声称,“记叙文是静止的照片,叙述文是活动的电影。静止照片所表示的是事物一时的光景,电影所表示的是事物在许多时候中的经过情形”,接着又通过“写一个人”“写一处地方”两个具体案例来予以阐释。所下结论简单明了,容易被读者接受,其效果绝非照本宣科者所能比拟。语文教师积极地参与写作体验,与学生同题作文,为学生作文提供某种示范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调动其作文积极性,也有利于其自身知识储备的完善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者,语文教师通过“下水作文”的方式,对调整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诉求、缩短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上的客观隔阂等,皆有积极的意义。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一

1、弄懂原作。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真实自然。

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总结:如果做到“弄懂原作”,“认真思考”,“抓住重点”,“真实自然”,就能写到一篇好的读后感了。

其他人还看了: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美德花园》读后感范文。

《孝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二

《大师们的写作课》是写手训练营里一位同学介绍,她看完了,也写了读后感。学渣的我也在看完后写了这篇超短的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前也买过不少改善文笔、提高写作的书籍,像《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使》《怎样写作—跟大师学语文》《文章作法—跟大师学语文》等书籍,这些书籍真正从头看到尾的没几本,要么是翻译文,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要么是古文,更加看不懂了;再加上懒,书买回来是为了看的,可懒惰的我看了封面就束之高阁,只有打扫卫生时拿出来擦一擦。买了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以为会像之前几本书一样的待遇,可最终在今天凌晨2点多读完了,持续半个月的阅读终于结束了。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是知乎大咖舒明月的作品,关于舒明月本人的信息只在知乎上看了她的图片就没过多关注了。不扯作者了,说回这本书,这是一本教写作小白如何学习写作的,书的内容分三部分:内容篇、技能篇、拓展篇。每篇内容下面又有很多小篇来进行讲解。

第二部分:技能篇——深入解码,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写一篇是真正的技术篇,就像it工程师刚开始学习必须先学c语言,因为它是基础。这部分包含的内容分别为:标点、造语、比喻、通灵、情感、血书、匮乏、节制、雅俗、收束。

第三部分也是本人最喜爱的部分:拓展篇——为写作开辟每一种可能。内容分别是:传承、译语、互文、模仿、新秀、社会、文艺。这部分内容是师傅带进们,修行在个人的中心思想。

这本书看完后,虽然明白了写作天赋是第一,可经历、广泛的阅读各种经典书籍、翻译异国文章、学习多种技能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三

读后感切忌泛泛而谈,而要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部分,深入地展开。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引用原文以及自己的感想,要比例适当,切不可成篇抄写。要以感想为主,所引用的文字,是为表达感想服务的。

读后感或观后感,既要写“读”或“观”的内容,如读某篇文章、某本书等,又要写读后或观后的“感想”,重点不是读或观,应该是“感”。可是,我们有的小朋友,往往抓不住这种文章的写作重点,一写起读后感或观后感来,就把读的内容、看的情景写得很多,到了“感”的时候,就没有话可说了。例如,有一篇《养花》的读后感,全文都是关于《养花》这篇文章内容的`介绍和复述,直到结尾还是这样,很少写到“感”。结尾这样写道:

“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养花的乐趣,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文章读完了,我的感想太深了。”可是,感想是什么呢?没有写,只有“感想太深了”一句话,更谈不上感想深刻了。要克服这种毛病,只有把“读”的内容少写,“感”的内容多写,写深写透,怎么想就怎么写,这样才有说服力。请看下面另一段写读《养花》的感想文字:

“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了知识和乐趣,并从中引出了一个哲理―――‘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的,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给人带来幸福、欢乐。我们的学习钻研是在进行脑力劳动,如果不劳动,做懒汉,整天贪玩,学习成绩会从天上掉下来吗?当然不会,因为你没有劳动嘛!这就是真理。”

这段文字也出自习作的末尾,显然是以感想为主,而且“感”得深透,富有哲理,给人启迪,就是抓住了“感”这一重点。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c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c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c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c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一、直接命题。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二、主副标题结合。

向着明亮那方。

――读《》有感。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四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鲁滨逊漂流记》。

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了,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却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等,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就像在发现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的温暖,当他经历完千辛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另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以一个精彩的故事吸引着读者,同时暗含着丰富的哲理,虽然现在还没能够完全解读它,但是其中我已知的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已经能够背出来了呢!这使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总之,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老师,让我们学会生活。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五

读完毕飞宇的《小说课》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毕飞宇对小说的解读如此深刻?虽然之前也写了读书笔记进行总结,但是总感觉自己总结的是皮毛,还是没有深入的洞悉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直到读了《写作课》之后,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才深刻了些。

《写作课》这本书是美国作家艾丽斯·马蒂森所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为了便于读好这本书,我对作者也进行了一下了解,艾丽斯·马蒂森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并常年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出版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可以说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作家和写作课教授者,这本《写作课》的副标题是“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清晰明了的向我们交代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作品,为何我们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写不好,如何能写好作品,本书也是从三个大方面对写作进行讲解的。全书有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内容(包括五部分)、致谢。结构清晰,语言平实质朴、幽默诙谐。下面就谈谈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受。

一开始听闻要读《写作课》,主观上觉得这一定是一本艰涩难懂,理论性特别强的一本书,心里怀揣着一些抵触情绪和忐忑心理,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能读懂这本书,但是当我翻开书的引言部分立刻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了,《打扰一下,我们是否在哪儿见过?》就像一位刚认识的朋友在和你聊着天,述说着我们曾经可能的擦肩而过,不仅抵消了自己曾经预设的种种消极情绪,还让自己喜欢上了她的文字,喜欢听她讲关于写作的种种故事,种种理论,那种内心深处不自然的放松是以前阅读从未体验到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语言平实质朴,让你感觉像和一位老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听着低缓美妙的音乐,聊着天,放松而惬意,在这平实质朴的语言中,作者也会偶尔的幽默诙谐一下,适当的调节气氛,带动着你的阅读体验,和她一起会心微笑。所以在整本书的一开篇,作者就以自己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娓娓道来,把读者带入到了她的世界。

艾丽斯·马蒂森不仅在语言风格上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而且在文中的叙述中,我们也能看到,作者总是很细心的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指出很多年轻作家现在正在经历的困境或是提出未来有可能面对的问题,尤其讲到全职作家和兼职作家各自的困境,前者承担着他人审视的压力,因未承担社会职位而感到荒废时光,后者承担着自我审视的压力,还可能因为工作和写作精力分散迟迟写不出来。女性作家可能承担比男性作家更大的压力,除了工作和家务本身的压力以外,女性的自我审视更严重,更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可能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作品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放弃。作者在提出写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时,不是直接而尖锐的指出,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是她周围学生、朋友的经历来呈现。让你不至于会无地自容或是羞愧难当,而是达到了心灵的共鸣,进而继续阅读下去,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困境的,这也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周围朋友、学生的写作问题,来和你一起,深度剖析问题,之后作者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告诉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仅让读者面对写作问题时有情感的共鸣,还能让读者因为寻找到办法而豁然开朗。

一直以来我对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觉得就是由篇幅的长短决定的,直到我读完《写作课》中的分析,我才知道,真正的长篇和短篇的区别是什么,它们的本质差异并非篇幅,而是结构。短篇小说一般需要两三个事件,带动读者情绪随着情节起伏,最后收尾;而长篇小说则需要作家更清醒,构筑更多完整情节,更丰满的人物,不断推动事件发展,有些小说虽然篇幅很长,却不能成为一篇长篇小说。如果说短篇小说可能是过山车般的刺激,长篇小说更像是长满钩子的地毯,读者上了钩就别想甩脱,总是吸引着读者读下去,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在叙述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差异过程中,为了让读者有更深刻的体会,举了大量的小说的例子,在对例子分析的过程中,让读者体会到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不同,具体而形象。

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在本书的讲解过程中,作者一直在强调一个和写作看似无关却又关系重大的因素,就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自信心,有可能我就是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所以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在第四章《敞开心扉》这一章中作者列举了很多由于作家自身不够自信导致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取舍上,对句子的选择,悬念的设置,过分沉溺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刻意打乱的时间顺序,创作动机不明,更甚至是无益的脱离现实,这些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的与作家自身自信心不足有关,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创作之前强大的自信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在创作上,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我们也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希望这也是你得到的一个启发。

作者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好的作品,也向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写不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能写出好作品的方法。除了这些更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是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还告诉那些年轻的作家如何摆正心态,如何投稿以及在哪里投稿,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一个长辈对一个刚学会写作的晚辈的殷殷教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读《写作课》这本书好像在和一个朋友聊着创作的苦恼,也好像聆听一个慈祥的长者在谈她的创作经历和感悟,如沐春风。

或许我们最终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一叶知秋,至少《写作课》让我们管中窥豹,了解了小说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小说教学有了新的启示和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路还很长,带着自信,勇敢的面对各种问题吧,不仅是小说教学!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六

写作课上亲切的玛格丽特让朱迪放下了心理防御,开始频繁聊天交往。课上的另一位同学,康妮,则和玛格丽特是另一个极端:消瘦、说话(相对)刻薄,一个妖艳的黑女巫形象。

康妮还有一点是,她喜欢把身边人(尤其是课堂上的同学)的故事写进作品里面。她的大声朗读,都是对被写进作品里的原型的“公开处刑”。

写作导师杰弗瑞却还蛮欣赏康妮的作品的。不知道是因为惺惺相惜(杰弗瑞出过很多书却一直不火。康妮空有写作梦想却没有出版商主动要求帮她出书),还是因为公开的秘密的情人关系。康妮一直都以杰弗瑞的一些肯定而继续她的写作。

课堂上的异样出现在一次康妮的作品朗读上。她的作品透露出来的原型就是她最要好的朋友玛格丽特。作品里,女主把丈夫的救命药换成普通的面粉粉末。这样一来,丈夫在紧急救命关头却因为无效药效而无力回天。

这是真相,是公开的匿名指控还是虚构情节?一连串的怀疑和间隙都在玛格丽特和康妮之间产生。杰弗瑞似乎也嗅到了一些能为自己所用的信息。这时,他和康妮的情人关系也走到了尽头。他急切想摆脱康妮,回到妻子的身边。

朱迪被玛格丽特邀请去给康妮拍自费出版书的封面。朱迪答应了。没想到的是,康妮整个人挂在绞索上死去。

这是自拍事故还是有人有意为之?康妮的死是个迷,对某些人来说,是个好消息。警方调查这宗案件,却牵扯到了一系列跟写作课和康妮写作作品相关的事情。

究竟康妮作品里女主人公的原型玛格丽特有没有谋害自己的丈夫?谁才是康妮的死这个事情的最大受益者,玛格丽特还是杰弗瑞?朱迪并不相信温柔贤淑的玛格丽特是康妮笔下的那个杀夫女子。她认为杰弗瑞是背后黑手。直到了她收到了玛格丽特的绝笔信。

康妮的死没有给杰弗瑞多大困扰,反而成就了他。或者,杰弗瑞从康妮的作品得到了启发,加上妻子克莱尔的幕后加持,再次美名远扬。

新书的作品更是让人咋舌。杰弗瑞那时还特地提醒玛格丽特看书的39页。新书里面提到的白天鹅和黑天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杰弗瑞写的是玛格丽特和康妮。

写作课上,谁是谁的写作素材。谁又该隐藏自己的真实故事?警方说得好,“倾诉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尤其是不能跟作家倾诉”。

作者在书中借着每个角色的口来说自己的观点,比如机器翻译能否取代人工翻译,喜欢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kindle能否取代纸质书)。还有就是作者把自己对国外作家的喜恶也置之台面上:不喜欢丹·布朗的场面描写(觉得描写太平面);喜欢阿加莎小说的设置,还特意提到了壁炉(这是不是把故事设置在英国小镇的最大原因);不大喜欢jk罗琳,还调侃了她的《布谷鸟的呼唤》首印量很低。

并非说作者不能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到别的作家,只是这种带有个人情绪的喜恶在读者看来是没有共情的也不是幽默调侃的。稍有不慎,这些关于作家的提及部分会引来一些不好的观感。请作者谨慎对待这样的调侃。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七

按照《白鲸》的写法,我要在开头说明,这本书是我这两年读到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当然我的阅读十分匮乏)。读这本书花了我13天零6小时,前13页用了13天,后面200多页用了6个小时。在读引言部分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艰深的介绍写作技巧尤其是写小说技巧的书,可能是通俗版的《文学概论》,所以看完引言就再没有理会。过了13天,到了不得不看正文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用大量丰富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剖析写作中的一些技巧,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写作的刻板印象,甚至让我想起了很多久远的事情,所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作者对小说的深入解读,对创作案例的分析已经十分到位,我不想梳理作者的观点,想谈一谈那些触动我的地方。

作者说“有很多不是作家的人坚持认为,作家是稀有高贵的物种”,我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在《写作课》的第一部分,谈及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让我想起了那些自己写作的艰难时刻。我曾经是一名有小小文学梦的少年,因为小时候写作文屡屡被表扬,就以为自己还不错。我创作的小火苗从13岁燃烧到17岁,在高二的一次语文课上彻底熄灭。那时我们学习现代诗歌的选修教材,老师布置周末写一首现代诗。那个周末,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如学诗的香菱。而现在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写了什么,只记得老师表扬了我同桌的作品。而那一首小诗给我的震撼,让我过了11年依然记得那个让人昏昏欲睡的下午,老师读的那首诗的结尾“小虫儿你不要叫,难道你也有自己的情歌?”在那个瞬间,我明白了,上天真的给了一些人名叫“天赋”的东西,而我不是其中之一。我很喜欢读我同桌的练笔的小文章,她情感细腻,同样的词句在她的排列下就那么动人。像她一样出色的人都未必能成为作家,更遑论我这等凡夫。通过不断的学习,不停地练习,或许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但是写出那种非凡的,深深地打动心灵的句子,是要有天赋的。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要自信,但作者也承认自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读了这本书我依然认为成为作家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才华横溢,他们都是天选之人。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刻板印象。

我曾经以为从事文学创作(不算粗制滥造的网文)是很神秘的事情。我以为作家的工作与任何工作都不同,他们不必按部就班、事先安排,他们的创作如滔滔江水、气势磅礴,写作往往一气呵成。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作家写作小说也一样要排兵布阵,甚至伟大的作家也有灵感枯竭、绞尽脑汁的时候,和我等上班族也有相似之处。作者写艾略特的采石场,艾略特的采石场里有地图、人物关系图、事件年表、分章概述等等,像一个取之不竭的宝藏。艾略特不停的从“采石场”采“石头”丰富自己的小说,顺利完成了《米德尔马契》。这让我认识到原来写作并不神秘,作家是如此创作作品的,作家们的创作方式如此有趣。在加上作者对小说写作方式,如叙述视角、叙事顺序等的解读,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感,拉近了创作与普通人的距离。甚至让我也产生了转瞬即逝的创作冲动。

除此之外,作者在想象力的部分讲到真实和虚构也触动了我。作者常常为自己的学生不能发挥想象力,而是仅以自己的真实生活创作而遗憾。写作需要想象力,作者也写到怎样获取灵感,可以取材与身边的人事物,但不要囿于现实,要展开想象。真希望那些将作家的作品和作家真实生活一一对照,挖空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作品蛛丝马迹的人们(如红学的索隐派)好好理解一下这个部分。记得在《围城》的最后,杨绛谈及钱钟书《围城》的创作,提到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比如小说中的赵辛楣原型是邻居家的五岁小男孩。而有的人却认定杨绛不是钱钟书的唯一挚爱,在钱老的生活里一定出现过一个“唐晓芙”,真是无稽之谈。这些人就是混淆了虚构与真实,或者说他们忘记了“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

我想这本书一开始的目标读者是兼职从事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即使作者在书里反复鼓励人们大胆的写作,我也知道这里不包括我这种凡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每本书里汲取营养。作者对写作方法的解读,对一些写作误区的剖析,可以从反方面帮助我们理解经典作品。比如讲到情节中的铺垫和伏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偷听等的设置就是铺垫与伏笔的教科书。我们读过的很多经典作品的创作思路,使用的技法在这本书中都能够得到印证。这本书让我们可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对我们的写作和阅读教学都有所助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0095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