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上的总结,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总结的内容要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帮助读者得出有效的结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一
实证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包括什么?实证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如下,请看:
(一)实证研究方法较为精确和科学,符合会计的本质要求。
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到假设再到假设的操作化,主要依靠定性、概念化的逻辑分析,而分析实际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主要依赖于数量方法。
由于采用定量分析的种种技术,使得实证会计研究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这与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趋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实证研究方法紧密结合会计实务,可以考虑到会计主体的行为动机。
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得到的实证理论,不仅对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解释,说明现存会计实务程序、方法在应用程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而且还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实务和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
实证会计研究将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视为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对各种利益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会计准则呈现出的态度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得出了许多规范会计研究所不能认识的有益结论。
(三)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往往以偏概全,时效性差。
实证研究方法往往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偶然性。
另外,实证研究方法过分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经常由于忽略某些想当然或是次要的因素,结果有时会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陆偏差。
在实证研究中往往需要分析大量的会计数据,而对与具体某项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总是在会计准则公布之后若干年,其时滞性与会计的及时性形成矛盾。
(四)实证研究方法过分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序和变化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仅仅以会计理论研究中主要的因果关系就得出正确结果,显然就难免会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
例如,不少研究者在研究企业经营行为时,往往把企业中复杂的利益关系简化为股东和管理者的单一利益关系,提出股东利益对企业管理行为影响最大的假设,而简化了债权人、政府、立法机构、税务机关、工会等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这种简化倾向实际上违背了他们遵循的科学主义原则,表明研究尚未摆脱传统决定论观点的束缚。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二
8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几种新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中,最引人注目和应用最广泛的就是eva(economicvalueadded)方法。eva是指企业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更具体地说,eva就是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包括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和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是正数,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反之,则表示企业发生价值损失。如果差额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
在eva评价系统中,eva为其核心指标。该理论认为无论是会计收益还是经营现金流量指标都具有明显的缺陷,应该坚决抛弃;会计收益未考虑企业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难以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而经营现金流量虽然能正确反映企业的长期业绩,但却不是衡量企业年度经营业绩的有效指标。相反eva能够将这两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是一种可以广泛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业绩评价指标。
eva研究的是公司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利润。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但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想要增加他们的股价,而且大多数的私营企业也想方设法地促使它们的未来价值高于现在的。eva本身衡量的就是公司获取的利润究竟是高于还是低于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报酬。这种最低报酬指的是“资本成本”,因为这是企业为了使用投资者的资金而必须为投资者获取的最低量。超过这个最低量的所有收益称之为“超额收益”。这种最低报酬率依据每个公司的风险级别而不同。例如,高科技公司就是比电话经营公司风险性更高的行业。相应地,高科技公司的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报酬率就要比投资电话经营公司的高,因此高科技公司具有较高的资本成本。
eva的应用创造了使经营者更接近于股东的环境。经营者甚至企业的一般雇员开始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权益资本不再被考虑为“免费资本”,他们不再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而开始注重企业的长期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现金流量的增加,以此来改善企业的eva业绩。
reva(jeffrey,)是在对eva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指标认为公司用于创造公司利润的资本价值既不是公司的账面价值,也不是公司资产的经济价值,而应该是其市场价值。所以,衡量股东的收益应该用公司的年度净利润减去以公司年初市场价值计算的资本成本。reva相对于eva指标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无论何种情况下reva指标只要为正值,股东的价值肯定会增加,这是因为reva是按照公司的市场价值来进行计算的,而eva指标为正值时股东的价值不一定会增加。其次reva既可以单独用所有者权益为基础进行计算,也可以把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一起进行计算,而eva指标则不可以直接计算。
(二)主要以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
1.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
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在1995年前后写了大量文章,说明企业组织搜集其主要竞争对手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强调每一个企业组织,都需要一个核心能力:“改革”。因此,他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帮助企业记录和评价其改革方面。
根据德鲁克的观点:评价一个企业改革的出发点不能仅从其自身业绩出发,而应仔细评估其所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改革,以及企业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业绩评价系统必须首先突出管理部门的思想意识,通过设计一系列特定性质的问题,提醒雇员注意真正需要重视的方面,再提供一个内在的组织机构,使雇员能够重视并发现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鲁克的观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但他对竞争与改革的理解为非财务指标进入业绩评价系统提供了基础。
2.霍尔的“四尺度”论。
罗伯特.霍尔(roberthall)认为评价企业的业绩需以四个尺度为标准,即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质量尺度。霍尔把质量分为外部质量、内部质量和质量改进程序三种。外部质量是指顾客或企业组织外部的其他人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它是产品和服务的精髓。具体指标包括:顾客调查情况、服务效率、保修及可靠性等。内部质量代表企业组织的运营质量,包括总产量、生产能力、检验比率以及残品和返工率等。质量改进程序是企业组织采用的确保高水平的内在和外在质量的程序或一系列的公式化的步骤。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质量改进就是明天的内、外质量。
作业时间尺度。霍尔认为作业时间是把原材料变为完工产品的时间段。具体包括:工具检修时间、设备维修时间、改变产品和工序设计的时间、项目变更时间、工具设计时间和工具建造时间等。
资源使用尺度。该尺度用以计量特定资源的消耗和与此相关的成本。如直接人工、原材料消耗,时间利用和机器利用情况。前两项指标是制造产品和提供劳务的直接成本,后两项既包括直接成本因素,又包括间接和机会成本因素。
人力资源尺度。霍尔提出企业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贮备和能恰当评价和奖励雇员的管理系统。
霍尔把质量、时间和人力资源等非财务指标导入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并认为企业组织可以通过对上述四个尺度的改进,减少竞争风险。霍尔把作业时间作为业绩评价标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作业时间的衡量有助于帮助企业关注潜在的增值区域,发现非增值活动。第二,作业时间的衡量提供了有关企业灵活性的有用信息。在今天的市场中,顾客是上帝,产品和服务满足特殊需要的能力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为完成这一目标,企业必须以订单为导向从事业务活动,而作业时间的衡量恰恰反映企业是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
霍尔同时承认,要求企业作出全方位的改变是困难的,企业通常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四个方面的逐渐改进。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指标的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指标为代价,如作业时间的改进不应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同样,在质量方面的改进也不应以牺牲资源为代价。但霍尔的“四尺度”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没有提出更具体的建议,这也是其缺陷所在。
(三)公司业绩的综合评价方法。
1.卡普兰和诺顿的综合记分卡。
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和大卫.p.诺顿(david)的综合记分卡是一种综合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它既包括财务指标又包括非财务指标。综合记分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企业的业绩:(1)财务方面;(2)企业内部营运与技术方面;(3)客户导向方面;(4)学习、创新与成长。
财务指标用来反映企业组织如何满足股东的需要,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典型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利润预测的可靠性等。
企业内部营运与技术指标用来反映企业组织是否较好地完成了其核心工作。具体的指标有:产品制造周期、单位成本、收益率、废品率、机器利用率、生产准备时间、生产能力利用率等。客户导向指标用来反映企业组织如何满足客户的需要。代表性的指标有:客户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产品交送货率等。
学习、创新与成长指标用来反映企业改进与创新的能力。具体指标有:员工满意程度之员工流动性、员工培训次数、员工建议数量等。
以上几个方面的信息对企业组织的不断发展十分重要。正如卡普兰和诺顿指出的:成功的组织管理,要求管理部门和经理具有不断调整构成业绩评价标准的信息的能力。
一个设计优良的综合记分卡能够满足企业组织的使命、战略和内外部环境的需耍。卡普兰和诺顿的综合记分卡在帮助企业改进和强化管理部门的计划和控制能力方面取得了实际效果。许多企业已开始采用综合记分卡作为其业绩评价标准,如苹果电脑、新西兰电信公司等。
综合记分卡的主要缺点是在学习、创新和成长方面,业绩指标体系常常前后矛盾,缺乏明确的分界。例如,卡普兰和诺顿认为员工满意程度、员工建议数量以及每个员工的收入水平等均属学习、创新和成长方面的指标。然而,员工满意程度作为企业内部营运和技术指标也未尝不可,同样,每个员工的收入水平作为财务方面的指标似乎更为合适。实际上,创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单独界定为一个方面的指标似乎比较困难。
2.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
凯文.克罗斯(kelvincross)和理查德.林奇(richardlynch)提出了一个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为了强调总体战略与业绩指标的重要联系,他们列出了一个业绩金字塔。
在业绩金字塔中,公司总体战略位于最高层,由此产生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并向企业组织逐级传递,直到最基层的作业中心。有了合理的战略目标,作业中心就可以开始建立合理的经营效率指标,以满足战略目标的要求。然后,这些指标再反馈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制订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基础。
在业绩金字塔中,战略目标传递的过程是多级瀑布式的,它首先传递给单位水平。由此产生了市场满意度和财务业绩指标。战略目标再继续向下传给企业的业务经营系统,产生的指标有顾客的满意程度、灵活性、生产效率等。前两者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的市场目标,生产效率则构成财务目标。
最后,战略目标传递到作业中心层面。他们由质量、运输、周转时间和耗费构成。质量和运输共同构成顾客的满意度,运输和周转时间共同构成灵活性,周转时间和耗费共同构成生产效率。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三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由于科技人员以脑力劳动为主,且工作的共性较少,因此其业绩衡量一直是理论的焦点。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方面构造科技人力资源业绩评价体系,并设计出具体的业绩评定方法,可以为科技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力资源;业绩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与资本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工业社会,资本“雇佣”知识,知识是资本的附庸,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于是,拥有先进知识和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便应时而生,并逐渐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生产的主要载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凸显人力资本价值,在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商品的价格更取决于商品中的技术含量,而不再是其中的原材料。一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企业价值的增长又能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科技人力资源的提升,正是这种人力资本价值和企业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了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但问题在于,如何对科技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评价,这不仅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更关系到高科技企业如何通过良性循环保证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一般认为,科技人员是指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的人员,即所有正式或非正式从事科技工作,并能在其领域做出一定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在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特指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为科技知识的产生、促进、传播和应用做出贡献的人。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特殊群体,科技人力资源除了具有人力资源的共性,诸如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性、再生性、周期性、增值性等之外,还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征。
(一)工作以脑力劳动为主,且工作过程难以实施有效监督
科技人力资源所从事的创新性工作需要大脑思维来完成,主要依靠科技人员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同时,科技人员的工作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工作的流程、步骤和时间因人员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受科技人员本人的支配,因此,管理者很难对其工作过程实施有效监督,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被弱化。
(二)工作的共性较少
科技人员的职责在于完成企业的研发任务,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每个工作任务一般都具备独特的个性,共性的工作日趋减少,科技工作者总要面对不同的问题,工作的唯一性逐渐增大。因此,企业必须调整传统的组织方式,增加管理的柔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决策的权力下放给基层的科技人员,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另外,由于共性工作的减少和工作独特性的增加,企业的管理应该以任务为中心。
(三)科技人员流动较为频繁
科技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要素,因此人才的争夺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这种客观环境为科技人员的流动创造了条件,企业愿意为需要的科技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科技人员更加忠于自己的专业而不是某一个企业,他们会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或提升专业能力而选择新的工作。
(一)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业绩考评的对象是既定的工作成果,即被评定人员达到工作目标的程度,所以考核指标的选择依据是工作目标,即达到目标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另外,从考评的操作角度来看,指标的选择还应考虑信息的来源、成本的高低、考评人员素质等问题。所以,在设计科技人员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由于科技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其业绩评价也比一般企业员工更加困难。考评产生的费用因考核的范围、详细程度也将产生较大变化。总体上来说,因考评而产生的费用不能超过考评带来的收益,否则就失去了考评的意义。
2、系统优化原则。评价对象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业绩评价指标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的。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这些评价指标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通过各项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和合理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对上述各种关系的统筹兼顾,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客观、全面地评价系统的输出结果。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既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又能在客观上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无论采用什么定性、定量的方法,还是建立模型,都必须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对客观实际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的`模型越好。
4、目标导向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最终通过业绩评价,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全面反映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督促科技人员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应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对科技人力资源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工作表现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财务进行评价,以便促使他们加强团队合作和科研攻关。非财务指标则主要针对科技人员个人,从态度和能力两方面展开评价,这样就能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其同时兼顾企业的长短期发展目标.财务效益状况。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两项评价指标。分析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时,通常要与该企业前期、同行业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进行比较,这是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反映。资产运营状况。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通过分析这两个指标,可以说明科技人员利用企业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偿债能力状况。包括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作为财务杠杆,不仅反映了企业的长期财务状况,也反映了科技人员的进取和冒险精神,这都是科技人力资本的体现。发展能力状况。包括销售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说明科技人员开发产品的能力及是否有市场和效益。其次,非财务指标简单分析如下:工作能力指标。包含知识总量、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科技人员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掌握着某一领域的最新知识,其知识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水平。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科技工作者两个重要的能力素质,通过对企业具体问题的分析,找出改善方案,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指标。包含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和钻研精神。一些重大的技术难题需要企业技术人员集中公共力量,发挥各自专业领域的专长,互相合作,勇于奉献,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
科技资源要素的主体是科技人员,科技人员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受托从事企业研发工作,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对称,其工作的进度和成果水平不能完全受委托人(即上级管理层和投资者)监督,故如何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根据科技人员资源的特性,构造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并根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测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的业绩评价是个综合系统工程,故还需进一步研究。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四
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是股权投资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衡量公司经营绩效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上市股票中长期股价和收益率的变动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基于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的综合分析比较方法。
股票价格包含了市场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信息。投资者作为公司的股东,其权益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本,即股东投入到上市公司的本金;另一部分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它是一种预期的收益,可以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这个数值进行估计。在实践中,权益价值常常以公司的市场价值代替,对上市公司来说,这一价值可以从股票价格得到体现。公司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未来收益的大小、取得的时间与对应的不确定性,因而从整体上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
但是,这种事后的股价变动分析法有一个依赖的基本前提,即资本市场要达到强式或半强式有效,股价的波动才能衡量企业财富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利用股价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从属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在成熟市场,股票价格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公司价值的无偏估计,但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新兴市场,股价并不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因为它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外部制约因素包括法律体系、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公司内部的管理因素包括公司的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等。因此,在新兴市场,利用股票价格来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
综合评价法则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都得到比较满意的运用。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大・沃尔,他在其《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把若干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其评价体系见表1:
表1沃尔比重评分法。
财务比率权重标准比率流动比率25%2.00净资产/负债25%1.50资产/固定资产15%2.50销售成本/存货10%8.00销售额/应收账款10%6.00销售额/固定资产10%4.00销售额/净资产5%3.00在我国,自以来,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综合评分,其方法为综合指数法,所选取的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和全部资本化比率。各上市公司的最后得分是在各项单项指标考核的基础上,乘以每项指标的权数,然后相加得到总评分。其评价体系见表2:
表2诚信公司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净资产收益率55%资产总额增长率9%利润总额增长率13%负债比率7%流动比率7%全部资本化比率9%此外,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四部委于6月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其中,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也采取综合评分的方法,涉及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沃尔评分法、中国诚信公司的综合指数法,还是财政部颁发的评价体系,这些方法计算较为简单,且要求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但从上述三个评价体系所应用的财务指标看,评分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大,从而会导致评价的重复;其次,人为主观地给定权数,一方面会导致对某一因素作过高或过低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会诱使上市公司粉饰或片面地追求权数大的指标。因此,这几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五
现有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的,虽然近年来设置了非财务指标,但占的比重较小,而且都是评议指标,没有给出计量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强。这种只注重财务要素和反映企业财务结果的指标体系,不利于对企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影响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财务指标在评价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1.财务指标评价系统过分重视取得和维护短期财务结果,助长了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利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企业的经营者必须集中精力提高季度和年度的盈利数字,因此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盈利能力。为了追求较高的会计账面利润,管理者很可能利用他们手中拥有的经营权来作出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增加,但长期利益受损的经营决策,即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追求短期目标如通过削减研究与开发经费、广告经费和机器维修来增加当年利润等,都明显地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评价体系中利润成分越高,企业的短期行为就可能越发膨胀,因为会计利润只能反映过去的事实而无法充分显示企业的未来潜力。
2.弱化财务指标的监控作用。财务指标大多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这样,会计数据在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那些不足均会带入财务指标当中,从而导致财务指标“监控”作用的弱化。因为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的应计项目调整,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盈余数字。也许一些财务指标通过仔细的调整,可消除会计信息中存在的扭曲,但是,这将导致指标本身趋于复杂。而指标越复杂,就越难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指标的导向作用和监控作用就越低。
3.容易导致利润操纵行为。特别是仅以少数财务指标作为考核标准时,更容易被操纵。由于业绩考核往往是制定报酬、决定聘任、提升与否等契约的依据,为了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目标,经理有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动机,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通过关联交易来粉饰报表美化财务绩效。
4.财务指标评价系统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用其来指导和评价信息时代的企业显得捉襟见肘。因为信息时代的企业要投资于顾客、供应商、员工、工艺、技术和革新以完成创造未来价值的任务,这使得企业绩效评价中不可计量的、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经营行为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难以涵盖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财务指标在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缺陷,恰恰是非财务指标所欲弥补的。非财务指标可以不受会计信息局限性的影响,以用来评价各种经营行为,而同时又避免财务指标进行货币化计量时存在的困难。它还可以对现有经营行为进行直接的“描述”,从而使它能够包含现时财务指标没有包含的、却能在未来财务指标上反映的企业价值信息。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六
建筑企业的安全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关系到建筑行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尽管在实践中已开始重视安全管理,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措施,但建筑安全事故仍然频繁发生,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一直位于非煤矿山之首。
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建筑企业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进行了的研究。
首先对风险源的辨识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挖掘工序、扎钢筋工序、吊重工序、搭棚工序、拆卸工序、搭建和拆卸临时支架等不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工序,研究了每个工序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从经济损失与非经济损失、固定损失与变动损失、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内部损失与外部损失、社会对事故损失的负担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建筑安全生产事故的损失。并分析了事故原因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建筑环境与建筑安全制度的关系。
者与决策分析者难以相互沟通的现象,而且克服了主观判断上的个人偏好,有效地保证了元素赋值的一致性,使决策更加科学可靠。最后,对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一些探讨。在分析了安全管理制度系统模式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现代化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原则,研究了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并分析了其组织和体制。分析了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要素内容,并从建筑企业公司总部和建筑工程项目两个不同层面对其安全管理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分析了安全管理要素及模式的整合,并分析了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
abstract6-10。
1.1.2研究意义目的11。
2.1.2风险源的划分19。
2.2.1挖掘工序23。
2.2.2扎钢筋工序23。
2.2.4搭棚工序24。
2.2.6搭建或拆卸临时支架25。
3.1.1建筑企业安全特点及评价意义43。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七
201x年共完成审计项目97项,其中年度财务收支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12项,专项经营考核审计1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2项,投资企业财务收支与资产负债审计3项,基建工程项目预算审计38项,基建工程项目结算审计41项,为完善集团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
1、预算执行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并轨同行。
预算执行结合财务收支管理、自保效益并轨进行审计,在进行预算执行的过程审核时,针对财务收支、资产管理、内控制度执行、内控流程操作等情况进行符合性检查,发现各种问题,及时与各单位沟通,针对审计报告的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指导整改。201x年度完成上年度财务收支与预算执行审计12项,发现问题41项,提出建议36项。10-11月份审计部对年度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与逾期应收账款催收进行审计回访,特别是针对整改不到位单位,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敦促其切实执行。通过审计,严肃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与财经纪律,为下一年预算执行储备了动力。
2、开展专项经营考核审计。
201x年7月,公司为扭转xx汽车租赁公司年年亏损局面,重新任命总经理,并与之签订经营考核责任书。为配团经营管理,审计部精心研读文件精神,深入企业了解经营情况,与相关单位反复磋商,报请主管领导审核,最终确认xx汽车租赁公司的经营绩效考核结果,维护公司经营考核严肃性,同时也肯定了二级企业勤奋、积极的经营成果。
3、完善投资企业审计,提供投资评估依据。
为评价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效果的需要,根据集团公司领导安排对投资企业进行审计,对201x年度省深汕、粤深、太壹等三家公司财务收支与资产负债审计,深入、综合评价投资公司的管理效益。特别是太壹公司经营合同到期,需对今后一段时间进行经营预测,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4、加强离任审计,提供人事管理参考。
201x年,宝xx原总经理、新x湖副总经理岗位变动,根据集团公司安排进行离任审计,对其任期内经营目标的完成、经营、资产管理等进行全面评价,为集团人事考核提供参考。
5、完善基建工程审计。
201x年,基建工程项目多,现场监管频繁、预结算审计任务繁重。工程审计人员深入工程项目现场,开展现场工程监督、材料审计等,纠正相关部门流程方面存在错误,做到实施事前项目审查、事中监督管理和事后造价控制的系统化工程审计模式。201x年完成基建工程项目预算审计38项,预算金额843.44万元,核减金额286.84万元;基建工程项目结算审计40项,结算报审金额1,392.40万元,核减金额384.39万元。
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对工程结算超过百万的基建项目,引进外部脑力与市场信息,公平、公正进行工程结算审核。201x年引进外部力量进行工程造价审核1项,结算报审金额228.13万元,核减金额119.93万元。为集团降低了工程造价,节省大量的资金。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八
绩效(performance),也称为业绩、效绩、成效等,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种活动所产生的成绩和成果,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绩效,指的就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企业的绩效包含着两层意思,一个是组织绩效,就是组织最终运营管理的成果;一个是个人绩效,就是个人是否按照规则去做事。
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5-1:
图5-1绩效矩阵。
个人绩效是由员工个人的职业化行为所决定的,主要考察的是员工达到目标的行为是否达到职业化的标准、是否在按照职业化工作程序做正确的事情。个人素质是决定个人职业化行为的主要因素。团体绩效主要是由团队合作的程度所决定的,团队建设、跨团队跨职能合作、知识经验共享、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等团队“素质”是团队高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则将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绩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绩效管理本身代表着一种观念和思想,代表着对于企业绩效相关问题的系统思考。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持续改善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改善企业绩效而进行的管理活动,都可以纳入绩效管理的范畴之内。应该说,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渗透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涉及企业文化、战略和计划、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激励、统计与控制等各个方面。比如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等,都可以纳入到绩效管理的范畴之中。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主旨有两个:系统思考和持续改进。它强调动态和变化、强调对企业或者组织全面和系统的理解、强调学习性、强调不断的自我超越。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待绩效管理,很容易使绩效管理掉入机械、僵化的陷阱。
目前的绩效管理中,因为理解的片面和局限,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现在很多企业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各个部门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不错,但是公司整体绩效却不好。这些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年末由各个部门提出部门下一年度的目标,报公司审核,审核通过后就依次签订部门责任书。各部门更多考虑的是本部门的设想、能力甚至是利益,很少去关注公司的战略和整体的经营绩效以及公司发展对部门提出的新要求。公司审核时,也只是就部门的工作讨论部门的目标。部门努力工作的结果,可能对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价值。
2。绩效管理仅仅成了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
这是关于绩效管理所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之一。当人力资源部门组织业务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时,总会遇到很大的障碍,业务主管往往会强调业务工作的重要和复杂,认为绩效考核工作是不产生增值的行为,浪费业务部门的时间、分散业务部门的精力。在进行考核时,业务主管往往根据自己对下属的印象,进行评价,简单快捷地完成这项“任务”,给人力资源部门交差了事。而这样的绩效评价,是不可能准确反应员工的实际绩效的,最终只能使绩效考核工作遇到员工更大的抵触。绩效管理实践中,各级管理者责任缺位、人力资源部门定位不清成为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3。绩效指标设置过于繁琐或单一两种现象并存。
结果是绩效指标一再地修改,仍然无法满足要求。人力资源部应该为企业内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提供不同的人力资源产品,包括考核指标,这样才可能真正适应企业绩效管理的要求。
4。过分关注企业短期绩效而忽视长期绩效。
很多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完全用财务指标进行考核。而采用单一的财务指标进行绩效评价,过于强调短期利益,势必会引发公司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短视,这样的企业不可能走向未来。
5。绩效考核结果仅仅服务于奖金分配。
这种做法使得员工只有根据奖金数额的变化,方能模糊地判断上级对于自己本月工作的评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都无从知晓,继续发扬或者改进更不可能谈起。假如奖金数额没有发生变化,员工可能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些问题上注意改进。绩效考核应用于物质激励,仅仅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部门,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经营检讨,寻找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短板”并予以改进,最终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高。
6。沟通不足造成绩效管理遭遇抵触。
绩效考评因为涉及价值评价,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分配,所以成了一个公认的敏感问题。很多管理者正是因为绩效考核的敏感,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不予公开,对于沟通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和清醒的认识。
许多企业投入了较多的资源进行绩效考核的尝试,很多管理者认为公平的评价员工的贡献,为员工薪酬的发放提供基础信息,激励业绩优秀的员工、督促业绩低下的员工是进行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当然上述观点并没有错误,但是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作用就是为薪酬发放提供依据这种认识还是片面的,绩效管理不仅能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提升、而且促进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最终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绩效管理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和个人绩效目标为组织和个人指出了努力方向;管理者通过绩效辅导实施及时发现下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下属提供必要的工作辅导和资源支持,下属通过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的改进,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在绩效考核评价环节,对组织或个人的阶段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明确组织和个人对企业的贡献,激励高绩效的组织和个人继续努力提升绩效,督促低绩效的组织和个人找出差距改善绩效;在绩效反馈面谈阶段,通过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被考核者分析工作中的长处和不足,鼓励下属扬长避短,对绩效水平较差的组织和个人,考核者应帮助被考核者制定详细的绩效改善计划和措施,同时在绩效反馈阶段,考核者应和被考核者就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新的绩效目标,在企业正常运营情况下,新的目标应超出前一阶段目标,激励组织和个人进一步提升绩效。
企业管理涉及对人和事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主要是约束激励问题,对事的管理就是流程问题,所谓流程,就是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业务如何运作,涉及到因何而做、由谁来做、到哪里去做、做完了交给谁的问题。上述四个方面都会对产出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极大的影响着组织的效率。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各级管理者都会从公司整体或本部门角度出发,尽量提高事情处理的效率,会在上述四个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使组织运行效率逐渐提高,一方面提升了组织的绩效,另一方面逐步优化了管理和业务流程。
3。绩效管理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个成熟的企业一般有比较清晰的发展战略,已经制定出企业发展的远期及近期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内部条件制定出年度经营计划及投资计划,这也就是企业整体的年度经营目标。企业管理者将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向各个部门分解就成为部门的年度业绩目标,各个部门向每个岗位分解核心指标就成为每个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当然,年度经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有各级管理人员的参与,让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证了公司目标可以层层向下分解,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同时也使目标的完成有了群众基础,大家认为是可行的,才会努力克服困难,最终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九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成效,更好为社会服好务,各个医院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并引进人才。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在降低成本和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上下大力,确保医院的资金运转的正常进行。本文将对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的工作进行分析,指出一些医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改进策略。
医院成本核算绩效管理
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尤为重要。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而言,主要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耗费进行分类、记录、归集、分配和分析,提供相关成本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对医疗服务、药品销售、制剂生产过程中所发生费用进行核算,其目的是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此基础上,医院要分析开展各种医疗服务的具体成本,合理配置医院拥有的各种资源以达到预期的运行效果。绩效管理是对一个企业的员工进行约束与激励的必要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医院的绩效管理是以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为主要依据,便于对医院整体工作情况的掌握。绩效管理能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使用效果,使医院能够快速稳定地发展。
一、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的工作方法及内容
(一)成本核算。
1.全成本法。全成本法一般是一些一级及以下的医院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因为这些医院没有医疗研究项目,没有科研花费。这种方法一般是按照科室进行直接成本的归集,再按照分摊的方式具体到每一个开销的部分。这里面包含了管理成本、医疗辅助成本以及公摊费用三个方面,实际的成本中还会包含日常消耗、行政后勤等支出。
2.项目法。项目法主要是一些级别较高的医院采取的成本核算方法,这些医院有科研项目,所以就会有一定的科研花费。项目法一般是按照各个科研项目的评级来进行成本预算的,即根据科研项目的大小来进行所需成本的计算。当然对于这些医院来说,行政后勤和日常消耗等需要的资金相对而言太少,所以一般都不进行分析。
3.病种法。病种法也适用于一些级别较高的医院,这些医院一般都分为具体的病种进行日常工作的开展。在成本核算的时候,就按照各个病种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成本计算。与项目法一样,一些十分少的开支都不会影响到整体的成本核算,所以也不对其进行分析。
(二)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的主体。根据医院的具体运作情况来确定其绩效管理体系,明确参与主体的不同作用,这是医院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医院的绩效管理一般由绩效管理责任小组、职能部门、科室和个人组成。责任小组由医院的主要领导组建,职能部门则是由医院的财务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组成,科室就是具体的每个科室,最后是医院全体员工。
2.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医院来说,可能涉及的绩效管理事项会很多。其中每个科室的科研任务或是自主研发创新,还有日常运行中的工作质量等等,都应在绩效管理中有所体现。这就要求医院在制定绩效管理计划的时候要以医院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制定出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确保医院的绩效管理公平、公正、公开。
3.在成本核算的预计范围内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而言,必须要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之上。因为成本核算是对医院整体的'财务进行的规划,不能因为绩效管理而将成本核算的工作打乱,不然会导致成本核算工作无法开展。对于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预计范围外的情况,可以直接报批到下一年度的成本核算中,确保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内部服务混乱的问题
医院各个科室之间互相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是必然的事情,这也有利于医院各个科室的交流合作和医院的整体运行。但在科室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时候,服务价格就会成为医院的大问题。对内部的人员而言,收太多会影响感情,收少点又会影响医院的成本核算。所以医院要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内部服务价格,大家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执行,就能保证内部服务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工作不透明的问题
医院在成本核算完成过后,会将具体的指标发放到各个科室,让其自主分配。而在各个科室的成本预算中,科室负责人会全权掌握资金的分配,如果他不说,就没人知道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这对成本核算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绩效管理的问题就影响很大。因为绩效是医务人员平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是他们赢得的奖励。所以在医院的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问题上,要严格按照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确保所有员工对结果都没有疑虑。
(三)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一些医院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只顾做好对医院有利的,很多时候会忽略员工的感受。对于一家医院来说,绩效管理其实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一个交流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让员工通过努力获得自己应得的报酬,也可以让管理者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让反馈意见能及时的传达,以便于管理者根据反馈信息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反馈的信息一定要真实可靠,这样才能保证管理者制定的改进计划符合实际情况。
三、总结
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会阻碍医院的正常发展,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医院就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既符合国有医院承担社会公益性事业职责要求,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系效率的绩效管理办法。同时,要建立相应配套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将绩效管理落实到成本核算中去。这样可以保证医院的医疗资源按照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分配,从而让医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实现医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丹梅,刘立善,奚晓鸣,高一红,徐磊.基于绩效管理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26-129.
[2]郝夏青.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3:49+51.
[4]朱慧娟.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探析[j].中国外资,2013,03:1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十
通常,税后利润额被用作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由于利润是收入与成本的差额,而现行的会计制度,在损益表中费用支出并未考虑股权资本的成本,其隐含的意思是使用股权资本是免费的。因此,用会计报表中的税后利润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将会使企业绩效状况产生扭曲。事实上,只有股权资本的成本像所有其它成本一样被扣除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利润。
eva(经济附加值economicvalueadded的缩写)就是真正利润的度量指标。它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再减去资本(包括债权和股权资本)的成本。
eva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工业化国家(以美国为主)的很多公司中得到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包括如何调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相关处理办法,不同行业和企业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原则和方法等。但在我国,eva的观念近年来才得到关注,eva理论在企业中的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我国,当前引进eva理念和相关的运作办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观念上,要使企业认识到资本是有成本的,要消除资本免费的误解。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资本成本的问题,认为筹集的资本既不用还本付息,也没有任何风险,风险都由投资者自己承担。如果通过eva作为评价企业绩效的指标,就能使上市公司形成一种观念,就是资本是有成本的,能不去圈钱就不去圈。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债务的成本可能要更低一些。
其次,公司作为一个法人实体,既要考虑债权人的利益,更要考虑投资人的利益。现行的会计制度更多的是考虑债权人的利益,相对忽视了投资人的利益,推行eva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公司行为,维护了投资人的利益。
再次,根据国外的经验,eva不仅仅可以作为度量企业绩效的指标,并且可以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模式,用以指导公司的每一项决策,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战略谋划、收购兼并或出售的决策等。同时,eva理论还可以变革公司的薪酬制度,使员工利益、管理者利益更好的与股东利益结合起来。
最后,在我国对于大量的非上市公司,对于实事求是的评价国企脱困以及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对于垄断企业的加快改革,eva理论都可以是一项得力的工具。
随着我国对eva理论的引进和逐步推广应用,需要研究探讨相关的各种问题,譬如eva理论中讨论资本成本时,还区分为债权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这里的债权资本是否意味着债权是一种资本?会计学的传统理论认为:债权和资本是对立的。两者在理论上怎样协调?实际上,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并非不能理顺,可以想一下人力资本的提出,以致广泛的应用这个观念,而原本劳动和资本也是对立的。
又如,在eva理论中,为了计算资本的成本,需要对传统的会计项目作出调整处理,据国外相关著作报道,为计算eva,须对传统会计项目作出上百项的调整处理。当然,企业不能在公开的财务报表中用eva取代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利润”,但不影响企业内部用来评价绩效水平。因此,这里就须较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和对接问题。
另外,eva不仅可以作为一项评价指标,还有向管理领域进一步延伸的问题。这在方向上没有问题,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但在操作上,应该逐步推进,并在对企业绩效评价方面起步,比较合适。当前,对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问题议论纷纷,如果运用eva理论,认识到股权成本比债权成本还要高,从而通过“股转债”来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应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以形成相关的政策。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十一
随着近两年的经济发展,笔者所遇到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咨询需求越来越多,对于刚刚度过生存期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在规范的约束下保持公司的高速增长是在管理上面临的新的问题。中小型企业一般具有如下特点:规模一般在百人左右;多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公司最为重要的资产是人;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初见端倪;人员管理尚未处于人事管理中,未走向规范化管理等等。
针对这样的企业,要进行内部的管理变革,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企业尚处于人治理念中,还未转化到法治管理的观念中。
企业在发展创业初期取得较快的增长和较大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企业的领导者和创始人的思路和理念,甚至,在一些企业里面,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领导人的行为方式和个性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处事风格。对于这样的企业,唯创始人马首是瞻,即使有不正确的地方,仍然会不折不扣的执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人治的局面。
二、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型员工为绝大多数,规范管理存在困境。
企业在生存期时,作为高学历的企业员工,往往带有较多的创业激情,对于未来的企业和个人事业空间发展存在很多遐想空间,因此主人翁意识很强,有的企业甚至采用全员持股的方式来作为挽留知识型员工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创业初期,此种做法利大于弊,但是随着企业迈入正轨后,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员工往往不愿意接受,甚至认为企业抛弃了之前创业的元老,导致埋怨、离职情绪不断,企业很难推进规范管理。
三、企业沿袭业务重于管理的传统,管理者往往是技术骨干,无法发挥管理应有的作用。
科技型企业的创始之路往往源于核心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创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围绕核心技术的往往是技术骨干,技术尖子,在企业创业的时候懂技术、重技术,认为技术在企业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往往忽视或者轻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技术骨干对于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的应用并非得心应手。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进行内部管理变革时,往往可能会产生不理解甚至误解,阻扰了内部管理变革。
四、企业疲于应付外部市场,很难静心进行管理变革。
作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外部市撤境的变化,甚至只要一单业务出现波动,公司财务数字都会由锦上添花变为迅速恶化,究其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抗风险的能力也低一些,这个时候,企业领导者往往更为关注如何稳定市场占有率,如何进行技术二代开发等等,一旦有风吹草动,马上会从公司的战略上进行调整和变化,而管理变革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积累才能看到明显的收益,如果仅仅制定一套方案而不去执行,很难有成效。中小型企业往往会因为突然的危机而对管理变革失去关注,最终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障碍,很多企业选择忽视不见,低头做事的企业多,但抬头看路的企业很少,温饱尚未解决,何来小康生活?但是笔者认为,此类企业在发展阶段仍然非常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但应该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和原则开展一系列的变革活动,其中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是其中比较复杂,同时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现通过说明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关键六步骤,展示中小企业构建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独特之处。
注重企业当下发展,灵活制定总体目标。
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员工考倒,或者为了年终分配奖金,最终目的是通过绩效考核这种手段,将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员工的绩效发挥体现在企业利益逐步提升,企业目标最终实现上来。因此,一般会制定企业的目标,进行至上而下的分解,分摊到部门和员工身上,最终形成绩效指标。这种方式也就是日常常用的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的方式。鉴于篇幅,笔者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但是作为中小型企业而言,很难制定出未来三年或者五年的战略重点,也有可能在一年内会有整体的业务转型,整体的目标都不一样了,因此,平衡计分卡下的三至五年的战略目标不太适合企业的.发展。运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当年度企业发展的重点以目标的方式罗列出来,注重“事”与“实”的结合,也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和当下的实际情况结合,确定公司的目标。比如公司在的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些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需要哪些重大的业务活动,进行这些重大活动若达成不了目标的原因在哪里,进行一一描述。例如公司的目标是加强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则可以一一分解如下:
一、凸显指标的层层关联,把握考核重点。
公司的总体目标和重大业务活动指定后,就要形成相应的指标,将可能完成的活动化解为层层的指标,同时要指标之间有关联性,指标考核有重点。比如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作为公司当年度的一项重大目标,在此目标下,人力资源部和其他业务部门都负有帮助绩效管理体系实施落地的责任,因此若绩效管理体系实施无法完成,则可能有几种情况,从而形成不同的指标,最终落在不同部门。示例如下:
其中要考虑的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是什么部门,应该去思考活动未完成绩效考核的话,造成的负面影响,哪种更大一些,哪一种是在当年度更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是绩效考核体系刚刚建立,那么“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质量评价”这一指标显然意义更为重大,如果绩效管理体系运行几年,效果不理想,都在于各部门漫不经心的态度,那么要求“考核数据提交的及时性”应该成为考虑重点。
二、部门考核主体明确,避免互相推诿。
在完成指标体系之后,确定了当年度的指标,就应该明确谁去考核各部门。企业往往认为,这些都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考核都是人力资源部门在考核我们,出了篓子肯定是他们的责任。因此考核的时候,往往走形式,爱打分什么样不管,等到分奖金的时候就举着条子找人力资源部门“算账”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人员不多,人力资源部门相对人员较少,绩效考核一旦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往往就演变为员工之间的猜忌和无端的矛盾。自然,绩效管理体系也无法推行下去。
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之后,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明确提出各部门、各员工的考核主体,而且最好考核主体之间不交叉,由分管部门的领导进行考核,核分。即使存在定量指标,比如销售额、费用等指标,也应该是由财务部门提交相关数据至分管部门领导,部门领导按照约定的绩效考核标准进行核分后得到分数,提交人力资源部门。而不能由人力资源部门越俎代庖进行分数的确定,保障考核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三、员工考核重操作,复杂指标不要多。
完成部门考核之后,落实到员工头上,如何保障员工的考核合情合理又不大费周章呢?这个也是中小企业考核的难点。绩效考核犹如给员工上的紧箍咒,过松起不到效果,过紧难免怨声载道。一方面要把部门承担的指标落实下去,另外,也需要考虑操作的简便,不要复杂化,一个员工有十几项考核指标太过繁杂,否则为了考核而考核,管理成本太高,各部门也不会接受。
笔者推荐的方式是工作计划考核加年度能力考核的方式进行。以下是给某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薪酬岗位做的绩效考核表,分为四大项,各项中既涵盖了日常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也保证了出现临时任务进行考核的要求,既与部门的考核指标相衔接,又保证了考核核算过程不太复杂。该表单即可以作为工作计划考核的一种方式来推行。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该考核表。考此外,在工作计划考核的基础上,要关注员工未来绩效完成潜力,就需要对员工的能力和态度上进行年度考核,这个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去设置相应的能力态度项进行考核,就像国企的“德能勤绩”一样,不同企业不同做法,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四、制定考核周期适宜,降低考核工作难度。
完成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相当于完成了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大部分工作。除此之外,要根据企业特点来设置考核周期,一般认为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的考核周期与指标本身的周期性、企业的业务特点等都有关系。作为中小企业来说,部门月度考核太频繁,年度考核时间太长,一般建议半年度或者季度考核加上年度考核为宜。
而作为员工考核,如果为了更好的规范管理,可以采用先严后松的政策,即在绩效管理体系考核之初,采用月度考核的方式,待员工考核走上正轨、工作计划性更强后实施季度考核;当然此种方式也存在弊病,即如何给员工较好的导入绩效考核意识,如何帮助各部门考核者高效率的完成考核表的填制等方面都需要摸索。若是为了更方便推行新的绩效管理体系,建议采用季度考核为宜,给大家一个适应过程。
五、绩效结果要兑现,操作灵活更方便。
绩效管理体系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一般企业用来发放绩效奖金或者年终奖,发放的时间视绩效考核的周期而定。在实操层面,很多人担心切入绩效管理体系时,会不会减少既有的工资,给员工一种“需要自己掏钱来做考核”的感觉。这就要求,一方面对薪酬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合理分配,另外一方面要给员工做好绩效考核的宣导工作。此外,绩效奖金或者年终奖的兑现时间一般在下个考核周期开始的第一个月末,保障激励的及时性。
除了物资激励外,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可以配合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培训的内容相挂钩,逐步引导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规范。比如通过绩效分析,让直接上级与被考核者进行绩效沟通,寻找绩效不佳的原因,进行年度培训需求上报。绩效管理体系除了绩效考核是关键环节外,绩效整体实施过程中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还依照传统的上传下达,上考下效的方式进行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体系对企业人力资源提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是企业往往抱怨绩效管理没有用的原因之一。而如何推进绩效管理体系,发挥绩效沟通的积极作用,正是保障企业规范化管理、扩大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十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国内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前那些仅靠企业老板正确的思想与方法决策,抓住市场机会而获利和发展的做法,如今已不再适用,现在企业间的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争,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向企业内部管理要效益。绩效管理正是通过提高员工绩效,从而增强企业效益、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法。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企业的绩效成果能够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目标实现的过程,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通过“目标制定、过程辅导、业绩评价、反馈改进”的不断循环,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并成功达到目标。整个过程的核心是沟通,高层管理者需要沟通来传达组织规划和目标设定等信息;中低层管理者需要沟通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宣贯企业的目标计划,一方面了解员工绩效并给予指导;员工需要沟通来发现不足并得到帮助,从而提高绩效。因此,绩效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1.将绩效评价等同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只是对绩效管理的前期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如果只把员工钉在绩效评价上面,忽略辅导、改进等其他沟通和反馈过程,结果员工得不到应用的指导和改进意见,绩效和能力都无从提高,如同学生仅关注测试结果而忽视平时学习和知识提高一样荒谬。不仅如此,缺乏沟通和共识的绩效管理必然会造成员工和管理者之间认识的分歧。员工反对,进而产生抵触情绪,管理者难以管理,无形之间给双方带来压力,从而远远偏离实施绩效管理的初衷,甚至有越做越糟的可能。绩效管理没有真正得到实施,实际上从源头上就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一提到绩效管理,有些管理者总认为这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这也是绩效管理得不到有效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绩效管理实施中主要扮演方案的设计者、流程/程序的制定者、工作表格的提供者和咨询顾问的角色。至于是否推行、用多大力度推行则更多取决于高层领导的意愿;推行过程中具体实施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坚持有效沟通、能否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改进等,又取决于中层管理者;员工能否理解并接受目标计划、考评结果以及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也有一定影响。因此,绩效管理需要全员全过程参与。
3.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当。
设计考核指标时,一方面存在为了省事,力求能适用于所有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万金油”指标,导致考核指标过于粗放,仅片面关注某些工种或岗位的某一环节,从而使得考核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也存在片面强调考核目标的全面性,费尽心机寻求一切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指标,导致考核指标分得太细,失去考核重点,从而使得考核指标不能突出工作重点,达不到体现业绩、改进工作的目的。
4.重形式,轻实质。
不少管理者本末倒置,过分追求管理形式,反而忽视了重要的管理过程。总想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方案,通过他们解决一切问题,因此,绩效管理方法改了又改,绩效表格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结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终不得其法。频繁的调整反而增加了员工对绩效管理体系的不信任感,以及体系本身的不稳定性,而到真正的实施过程时,却轻描淡写,走马观花。
1.设定指标,建立体系。
开展绩效管理之前,应充分准备,进行规划和方案设计,明确指导思想,确定流程和方法,设定有效的考评指标和周期,规定考评结果如何运用等等,建立规范系统的体系,使绩效管理的执行有切实的依据和基础。
这个环节的重点与难点是考评指标的设定。设定前最好成立专门委员会,编写岗位分析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责、权、利及隶属关系等,然后再结合企业目标计划、生产特点等因素设定关键业绩指标。岗位职责不同,设计的考核指标也应各异,切忌面面俱到,从而导致员工把握不住工作的重点与关键。
当然,无需所有涉及指标都一一列出,因此,在列出重点指标后,再设“安全生产”指标囊括其他未单独列出而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工作,从而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了有责任却无从评价的空白。此外,还可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增加相应指标,如为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加强培训,可增加培训考核指标等等。
发电厂有其特殊性,有些工作虽然重要,但在短期内却不能体现,比如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和发现缺陷,正常情况下设备是安全运行,没有隐患和缺陷的,而一旦产生不能及时发现,进而引发事故时,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需要员工时刻关注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状态分析,以便隐患和缺陷能尽早发现,及时处理,从而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安全生产。为此,需设定“发现缺陷次数”、“设备运行分析次数”等指标激励员工。但这些特殊情况毕竟少有发生,如果每月考核肯定不合理,因此,又设有年度考核。为保持考核的延续性,年度考核指标是在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短期内不能体现结果的重要指标。
2.实施前组织动员和培训。
实施前广泛组织动员和培训,让广大员工明白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等,他们才乐意接受,并积极参与和推动,这个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重要性甚至超过方案设计本身。尤其各级管理者,他们才是绩效管理实施的主体,起着桥梁的作用,上对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负责,下对下属员工的绩效提高负责,在整个过程中兼任“教练”和“裁判”角色。如果他们不能转变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执行,其教练的辅导作用无从发挥,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帮助,绩效改进和提高无从实现。而且,在“裁判”过程中,如果“误判”,轻则给员工造成利益损失,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整体认同感,重则造成不公正的管理作风,给企业以后的管理埋下隐患。如此以来,再好的绩效体系,再好的绩效政策都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
3.全过程沟通辅导。
沟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贯穿于绩效方案设计、目标制定、过程辅导、考核结果运用的全过程。绩效方案制定前需要与员工沟通收集大量的信息。制定员工个人绩效计划时,管理者与员工充分沟通,计划才不会脱离实际,员工才乐于接受,才有完成的动力,否则,只能纸上谈兵。绩效计划设定后,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辅导沟通,关注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进展及遇到的困难等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实现预期的绩效目标,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绩效考评提供了考评依据,考核结果也会客观公正。最后是考评结束后的反馈沟通,肯定成绩,分析问题,寻找原因,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
值得强调的是,沟通有正面沟通和负面沟通。员工表现优秀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扩大正面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强化员工的积极表现。员工表现不佳,没有完成工作时,也应及时真诚地予以指出,以提醒员工需要改正和调整。
当然,沟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注意沟通技巧和方法,沟通前做好准备,沟通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采取有效的方式,尽量避免员工表达意见的机会少;肯定少,批评多;说服员工接受考核多,真正解决问题少;不顾员工感受;对抗和冲突等不良现象发生。
4.持续改进完善。
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实施环境的不断变化,执行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绩效考评结束之后,需要定期做绩效管理诊断,进行有效分析,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办法。只有持续地改进和提高,绩效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才能持续不断地推动企业管理向高水平、高效率方向发展。否则,就像人得了小病“讳疾忌医”,最终危及生命。
比如,某发电厂利用绩效得分在全厂范围内分配绩效工资,执行一段时间后,发现由于不同部门管理者考核尺度把握不一,使得绩效得分差距较大,从而导致员工收入差距较大,与实际业绩差距不符。员工因此愤愤不平,部门管理者只有纷纷抬高各自员工的评分,结果部门间相互攀比,使得考核不但无法体现员工实际业绩,而且增加了部门间的矛盾,不利于工作的协调开展。经分析,调整为先按照统一标准将绩效工资划分各部门,然后在部门总额不变的基础上,利用员工绩效得分进行分配的方式。如此以来,即便部门间员工得分差距增大,也不会因此加大收入差距,而部门内员工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从而既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又合理避免了部门间因主观原因造成的差距。
总之,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要想充分利用其功能、发挥其效能,必须从前期的准备、制度的建立,到有效地实施,从目标的制定、过程的辅导,到结果的运用,环环相扣,节节入手,有效地将绩效管理过程中目标制定、过程辅导、绩效评估、结果应用四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过程的辅导与沟通,逐步形成促进员工良好作业、激励管理者与员工共创佳绩的绩效管理模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十三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w.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
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steen(1996)和经合组织()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十四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促使民营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企业自身的绩效。员工绩效的高低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创造企业高绩效最直接的一环。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实施了员工绩效考核,以期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受发展历史、规模实力和人员素质的影响,在绩效考核上还存在诸多不规范和不科学的问题,从而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不仅没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还给企业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员工绩效考核未取得良好绩效的原因
此外,民营企业没有对考核者进行考核培训、考核频率不适当、考核指标选取不当也导致绩效考核绩效不彰。
二、民营企业提高员工绩效考核的绩效的途径
另外,民营企业要对考核者进行培训,使他们在考核中避免陷入各种各样的考核误区。考核频率要适当,不要每月都考核,那会使员工陷入数字游戏中,疲于应付考核而无心工作,也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在业务繁忙时,不要以没有时间为理由,延长考核周期,甚至停止考核活动。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民营企业绩效考核论文。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十五
内容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论,在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整个企业发展中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其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员工发展和组织绩效改善,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的。本文对绩效管理的目标设定.绩效评价及工资体制三个环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绩效管理;目标制定;绩效评价;工资体制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被公认是一个组织的的“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的环节就是绩效管理。有效地绩效管理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的保证。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在绩效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总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企业的发展。
(一)绩效管理等于绩效考核。这种误解使得许多企业只看到了绩效考评,而忽视了对绩效管理全过程的把握。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它实质上反映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的绩效;而绩效管理更强调未来绩效的改进和提升,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战略。
(二)绩效管理等于薪酬管理。这种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在于激励手段单一所致,绩效常常只是和工资、奖金挂钩,误以为绩效管理就是员工薪酬分配。实际上,其他形式的柔性激励,如员工个人发展、职位提升、工作培训等等都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
(三)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绩效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更是全员的管理,要求全体员工、各部门充分参与到绩效管理之中并发挥积极作用,否则绩效管理就很难实现预期的目的。
绩效管理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包括:界定、评估及在强化员工的工作行为及结果。绩效管理过程包括设定目标,绩效评价及其工资体制各方面的实践及方法。目标设定是专门设定符合要求的绩效种类;绩效评价是评价工作绩效成果;工资体制是为确保这目标绩效成果能够持续提供强化剂。在一个组织的绩效管理中,企业战略,工作环境、技术及员工参与这些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绩效管理对其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高水平的员工工作绩效往往是当目标设定、绩效评价与工资体制这三个方面均和以上三种关联因素相一致时而产生的。
(一)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使管理者及其下属共同来设定和明晰员工的绩效目标,在一些情况下,如目标管理,也能向员工咨询相关情况,获得他们的支持。目标设定能从几个方面影响绩效,它通过强化员工行为受目标指引来影响员工的'所想及所为。目标为行为注入活力,它激励着人们努力达到那些可接受的较难的目标。.许多组织都实施目标设定的管理方式,如通用电气公司、3m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全球卡公司以及西方石油公司等。
1.目标设定的特点。(1)建立挑战性的目标。目标设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要建立恰当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具有挑战性,但又同时得具有现实性,组织成员对其具有高度认可并接受。只有在可行的前提下,难度大的目标往往导致付出更多的努力并获得更高的绩效。但如果目标设定的过高,则可能失去激发员工潜力的作用,员工由于不可能实现目标而放弃努力。(2)目标测量明晰化。目标设定过程必须具体化,明晰化。减少员工期望的模糊性,使员工集中精力来寻求合适的工作行为。2.目标实施步骤。
(1)诊断。第一步骤是对工作团体进行一次彻底的诊断:员工需求分析和三个互相关联的因素分析。这一步提供以下信息:设定目标的性质及难度、合适的的员工参与方式及程度,以及必要的支持体系。(2)为目标设定进行预备。这一步使员工及管理者投入到目标设定的工作当中去。通常采用以下方式:员工与管理者增加接触及交流,提供关于目标设定方法的正式培训。(3)设定目标。在这一步,要建立挑战性的目标,并要使目标测量的方法明晰化。员工的参与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互相关联的因素是否支持员工参与以及参与的员工能否比管理人员制定更高的目标。(4)回顾。在最后一步,需要评估目标设定的全过程和完成必要的修改,目标设定成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目标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支持企业战略、是否与员工的行为相关。
(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一个反馈机制,它包括由上级主管、同行或同事对个人或团体的绩效进行直接的评价。大多数组织都有用于绩效反馈、薪酬管理、甚至咨询以及协助员工的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绩效评价是目标设定和工资体制间联系的纽带。绩效评估体系的实施过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组织发展推行者可以通过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来确定由谁来执行绩效评价、什么决定绩效、如何测量绩效以及绩效反馈频率如何等问题。设计一套有效地评价体系的指标包括及时、精确、可接受性、易理解性、关注严格控制点以及经济上的可行性。1.时性的指标认可了信息的时间价值。个人或工作团体需要在评价和回顾之前得到关于绩效的方面的信息。得到的信息有助于改善那些存在问题的行为以改进绩效、提高满意度。2.含在绩效反馈中的的信息务求精确。不精确的信息妨碍了员工的评价其绩效是高于还是低于目标绩效,阻碍了问题的解决。3.反馈被传达到其行为者个人并且确保被其接受,参与目标设定过程有助于确保对绩效评估体系的认可。4.体系中包含的信息如果有问题解决的价值,则应确保其被理解。许多组织通过培训来帮助员工理解。反馈给他们操作性、经济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资料。
(三)奖励机制。组织的工资对改善员工和工作团体的绩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组织发展传统上依赖于工资去激励员工绩效,近年来,组织发展实践者已经将他们的关注点扩展到更广泛的外部奖励:如股票期权,奖金以及拥有股份、晋升和福利等。
根据弗洛姆期望理论,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的管理过程。企业实施绩效管理必须认识到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建立一套符合企业本身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系统。才能改善企业的管理面貌,引导和促进企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十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国内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前那些仅靠企业老板正确的思想与方法决策,抓住市场机会而获利和发展的做法,如今已不再适用,现在企业间的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争,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向企业内部管理要效益。绩效管理正是通过提高员工绩效,从而增强企业效益、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法。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企业的绩效成果能够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目标实现的过程,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通过“目标制定、过程辅导、业绩评价、反馈改进”的不断循环,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并成功达到目标。整个过程的核心是沟通,高层管理者需要沟通来传达组织规划和目标设定等信息;中低层管理者需要沟通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宣贯企业的目标计划,一方面了解员工绩效并给予指导;员工需要沟通来发现不足并得到帮助,从而提高绩效。因此,绩效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1.将绩效评价等同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只是对绩效管理的前期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如果只把员工钉在绩效评价上面,忽略辅导、改进等其他沟通和反馈过程,结果员工得不到应用的指导和改进意见,绩效和能力都无从提高,如同学生仅关注测试结果而忽视平时学习和知识提高一样荒谬。不仅如此,缺乏沟通和共识的绩效管理必然会造成员工和管理者之间认识的分歧。员工反对,进而产生抵触情绪,管理者难以管理,无形之间给双方带来压力,从而远远偏离实施绩效管理的初衷,甚至有越做越糟的可能。绩效管理没有真正得到实施,实际上从源头上就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一提到绩效管理,有些管理者总认为这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这也是绩效管理得不到有效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绩效管理实施中主要扮演方案的设计者、流程/程序的制定者、工作表格的提供者和咨询顾问的角色。至于是否推行、用多大力度推行则更多取决于高层领导的意愿;推行过程中具体实施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坚持有效沟通、能否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改进等,又取决于中层管理者;员工能否理解并接受目标计划、考评结果以及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也有一定影响。因此,绩效管理需要全员全过程参与。
3.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当。
设计考核指标时,一方面存在为了省事,力求能适用于所有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万金油”指标,导致考核指标过于粗放,仅片面关注某些工种或岗位的某一环节,从而使得考核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也存在片面强调考核目标的全面性,费尽心机寻求一切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指标,导致考核指标分得太细,失去考核重点,从而使得考核指标不能突出工作重点,达不到体现业绩、改进工作的目的。
4.重形式,轻实质。
不少管理者本末倒置,过分追求管理形式,反而忽视了重要的管理过程。总想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方案,通过他们解决一切问题,因此,绩效管理方法改了又改,绩效表格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结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终不得其法。频繁的调整反而增加了员工对绩效管理体系的不信任感,以及体系本身的不稳定性,而到真正的实施过程时,却轻描淡写,走马观花。
1.设定指标,建立体系。
开展绩效管理之前,应充分准备,进行规划和方案设计,明确指导思想,确定流程和方法,设定有效的考评指标和周期,规定考评结果如何运用等等,建立规范系统的体系,使绩效管理的执行有切实的依据和基础。
这个环节的重点与难点是考评指标的设定。设定前最好成立专门委员会,编写岗位分析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责、权、利及隶属关系等,然后再结合企业目标计划、生产特点等因素设定关键业绩指标。岗位职责不同,设计的考核指标也应各异,切忌面面俱到,从而导致员工把握不住工作的重点与关键。
当然,无需所有涉及指标都一一列出,因此,在列出重点指标后,再设“安全生产”指标囊括其他未单独列出而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工作,从而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了有责任却无从评价的空白。此外,还可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增加相应指标,如为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加强培训,可增加培训考核指标等等。
发电厂有其特殊性,有些工作虽然重要,但在短期内却不能体现,比如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和发现缺陷,正常情况下设备是安全运行,没有隐患和缺陷的,而一旦产生不能及时发现,进而引发事故时,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需要员工时刻关注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状态分析,以便隐患和缺陷能尽早发现,及时处理,从而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安全生产。为此,需设定“发现缺陷次数”、“设备运行分析次数”等指标激励员工。但这些特殊情况毕竟少有发生,如果每月考核肯定不合理,因此,又设有年度考核。为保持考核的延续性,年度考核指标是在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短期内不能体现结果的重要指标。
2.实施前组织动员和培训。
实施前广泛组织动员和培训,让广大员工明白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等,他们才乐意接受,并积极参与和推动,这个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重要性甚至超过方案设计本身。尤其各级管理者,他们才是绩效管理实施的主体,起着桥梁的作用,上对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负责,下对下属员工的绩效提高负责,在整个过程中兼任“教练”和“裁判”角色。如果他们不能转变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执行,其教练的辅导作用无从发挥,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帮助,绩效改进和提高无从实现。而且,在“裁判”过程中,如果“误判”,轻则给员工造成利益损失,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整体认同感,重则造成不公正的管理作风,给企业以后的管理埋下隐患。如此以来,再好的绩效体系,再好的绩效政策都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
3.全过程沟通辅导。
沟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贯穿于绩效方案设计、目标制定、过程辅导、考核结果运用的全过程。绩效方案制定前需要与员工沟通收集大量的信息。制定员工个人绩效计划时,管理者与员工充分沟通,计划才不会脱离实际,员工才乐于接受,才有完成的动力,否则,只能纸上谈兵。绩效计划设定后,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辅导沟通,关注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进展及遇到的困难等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实现预期的绩效目标,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绩效考评提供了考评依据,考核结果也会客观公正。最后是考评结束后的反馈沟通,肯定成绩,分析问题,寻找原因,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
值得强调的是,沟通有正面沟通和负面沟通。员工表现优秀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扩大正面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强化员工的积极表现。员工表现不佳,没有完成工作时,也应及时真诚地予以指出,以提醒员工需要改正和调整。
当然,沟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注意沟通技巧和方法,沟通前做好准备,沟通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采取有效的方式,尽量避免员工表达意见的机会少;肯定少,批评多;说服员工接受考核多,真正解决问题少;不顾员工感受;对抗和冲突等不良现象发生。
4.持续改进完善。
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实施环境的不断变化,执行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绩效考评结束之后,需要定期做绩效管理诊断,进行有效分析,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办法。只有持续地改进和提高,绩效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才能持续不断地推动企业管理向高水平、高效率方向发展。否则,就像人得了小病“讳疾忌医”,最终危及生命。
比如,某发电厂利用绩效得分在全厂范围内分配绩效工资,执行一段时间后,发现由于不同部门管理者考核尺度把握不一,使得绩效得分差距较大,从而导致员工收入差距较大,与实际业绩差距不符。员工因此愤愤不平,部门管理者只有纷纷抬高各自员工的评分,结果部门间相互攀比,使得考核不但无法体现员工实际业绩,而且增加了部门间的矛盾,不利于工作的协调开展。经分析,调整为先按照统一标准将绩效工资划分各部门,然后在部门总额不变的基础上,利用员工绩效得分进行分配的方式。如此以来,即便部门间员工得分差距增大,也不会因此加大收入差距,而部门内员工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从而既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又合理避免了部门间因主观原因造成的差距。
总之,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要想充分利用其功能、发挥其效能,必须从前期的准备、制度的建立,到有效地实施,从目标的制定、过程的辅导,到结果的运用,环环相扣,节节入手,有效地将绩效管理过程中目标制定、过程辅导、绩效评估、结果应用四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过程的辅导与沟通,逐步形成促进员工良好作业、激励管理者与员工共创佳绩的绩效管理模式。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十七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土地资源问题不断涌现。土地资源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开始发挥明显作用。土地资源绩效评价作为衡量土地整理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被日益重视。
当前,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科学的审计评价。与其它领域相比,土地资源审计起步较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在具体对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的选择运用上,国内外存在一些差异,如国际上逐渐开展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在不同的国家,称谓,方法选择有所不同。在澳大利亚称为“污染土地审计”,在美国为“房地产交易评估”(pta)中的一部分内容,在加拿大为“环境现场评估”(esa)中的一部分[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已逐渐形成两大流派,即以美国为主的pta三阶段说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sca四阶段说。英国学者black(布莱克)认为[2],传统的土地绩效审计关注法律规章的遵循,但当土地绩效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它应更多地关注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杜冰清[3]主要从如何审计土地出让金(现称土地出让收入)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对土地资源开展审计,以及为避免缺审漏项,审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方式。王秀华在研究了国际自然资产审计的方式、内容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包括审计的主体与对象,审计的依据、方法,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等重要问题,文章提出审计可以再利用会计信息的的基础上,发挥资金审计和绩效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优势,对自然资源管理情况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王建刚[4]在年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关于土地污染如何实施审计的程序及其发展的历程,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当时针对土地污染开展的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炼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王瑷玲、赵庚星[5-6]等人从反映土地资源项目审批、决策、实施、验收至后期维护全过程的`角度,建立包含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环境效益。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十八
调整绩效思维:人穷就是心穷,企业落后首先是思维落后,要是一个企业连思维都不愿调整改变时,唯一的结局就是关门大吉了。所以,多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多在外接受一些培训,多接受专业人士的建议就是最好的思维提升途径。
树立绩效目标:目标有经营目标、市场目标和管理目标之分,也有期限之别,缺乏目标的企业永远是小企业,没有方向的人一辈子可能也到不了彼岸,目标就是绩效的基础。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运营现状,制定自己的绩效目标。
列举改善内容:小企业几乎处处都需要改善,但是一口又吃不出胖子。所以,企业必须罗列出内部“最急于改善”的问题,按照abc法则分类并做成改善计划,然后再化为绩效任务,一步步去改善。
分解绩效指标:指标是考核评估的标准,任何事不是在做就行了,而是需要“做到一定程度”,做过了浪费资源,半途而废还不如不做。“恰到好处”才是绩效的最好结局。
实施绩效培训:培训是一切管理改善方案实施推行的最有效手段,所以,系统化的绩效培训必不可少,更需要有措施保证培训效果,促使培训顺利消化和转化。
创新绩效模式:常规的绩效模式都是扣分制,但小企业的绩效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先不扣分也不扣钱,而统一实施绩效奖励,每月统一发布绩效目标,月底统一考核,根据绩效得分实施奖励,引导下属自我改善和提升。
绩效总结与改善:绩效提升就是一个“矮子爬楼梯”的过程,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的一部分,考核之后必须及时总结,将总结出来的问题列入下月的绩效计划持续加以改善,这才是绩效的终极目的。
谢谢观赏。
企业业绩评价论文篇十九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08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