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测试论文(热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4:27:15
网络测试论文(热门16篇)
时间:2023-11-08 04:27:15     小编:雨中梧

写总结也是对自己工作和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和激励。编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以下是企业管理专家总结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每个人学习。

网络测试论文篇一

论文。

浅谈主动网络技术。

批改教师:。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完成日期2013.11.16

浅谈主动网络技术。

班级:学号:姓名:。

1引言。

主动网络(an)也称可编程网络(programmablenetwork),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网络的被动运输的全新网络计算模型平台。传统网络可视为被动网络(passivenetwork,pn),它只是将信息被动的从一个端系统传送到另一个端系统,网络一般不对传输中的用户数据进行修改。主动网络提出了一种允许配置更为灵活的网络服务体系,它使用一种可编程的分组交换网络,通过各种主动技术和移动计算机技术使传统网络从被动的字节传送模式向更一般化的网络计算模式转换,提高了网络数据传输、动态定制及提供新服务的能力。主动网络的基本思想是将程序嵌入数据包中,使程序随数据包一起在网络上传输;网络的中间节点运行数据包中的程序,利用其计算能力对数据包中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根据用户定制的要求,决定数据包的转发方式、返回的数据包类型及数据,从而将传统网络中的“存储-转发”处理模式改变为“存储-计算-转发”的处理模式。

主动网络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即用户可以直接向网络节点插入定制程序来动态配置或扩展网络功能,快速升级网络服务和部署原来不可能的服务,并可自主对其有关资源、机制和策略等进行优化。

3主动网络体系结构。

darpa主动网络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节点操作系统(nodeos)、执行环境(executionenvironment,ee)和主动应用(activeapplication,aa)。节点操作系统类似一般操作系统的内核,通过固定的接口为执行环境提供服务。执行环境实际上是一个与平台无关的透明的可编程空间,它运行在网络中各个主动节点上和用户终端节点上。多个执行环境可以同时运行在同一个主动节点上。执行环境为上层应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接口。主动应用是一系列用户定义的程序,它透过执行环境提供的网络应用接口(networkapi)获取运行程序所需的相关资源,实现特定的功能。

主动网络由多个主动节点通过数据传输信道互连构成。它还可以包括传统的ip路由器。网络中的主动节点既具有ip路由器的基本功能,还能够解析主动包,为主动包中携带的程序提供执行环境,当主动包到达主动节点时执行其中携带的程序,改变主动包自身的内容或主动节点的环境状态,从而实现报文处理或网络服务的配置。

3.1主动节点的结构。

主动网络由互连在一起的众多主动节点(activenode)组成,每个主动节点可以是路由器或交换器等网络设备,这些主动节点共同构成了主动网络的执行环境。主动节点是主动报文的执行环境,主动节点的结构是主动网络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用来定义节点应该具有的能力,如处理包的方法和本地资源的分配策略等。

ee负责用户-网络接口的所有方面,包括用户发送的主动报文的语法、语义,提供的编程模型和抽象地址和命名机制。每个ee向用户提供一些api,例如:一个扩展的java虚拟机。多个ee可以运行在一个主动节点上,nodeos管理可用的资源和控制资源竞争,ee访问节点资源都必须通过nodeos,nodeos还实现一个安全策略数据库和一个执行引擎(enforcementengine)来控制安全使用资源。另外,nodeos支持对ee有用的抽象,如路由表。用户通过与ee的交互来获取服务。一方面,用户可动态获取并组合ee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用户可通过ee提供的api来编写自定义的服务,并将新服务加载在ee上。

所有主动节点操作模型都是相同的。包到达物理链路后(如ethernet,atm),nodeos根据包头将包送到合适的逻辑通道,每一个逻辑通道做相应的协议处理(如tcp,udp,ip),然后将包递交给ee解释和处理或者递交给逻辑输出通道。

3.2主动包的处理方法。

主动节点希望保护自己的资源,不希望未经过授权的主动分组使用自己的节点资源,确保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可获得性,保护自己节点状态的完整性和保护自己状态反对未授权暴露。主动节点可能感觉受到的威胁来自执行环境,因为执行环境会消耗主动节点资源或更改节点状态参数等。作为主动节点必须能够安全有效地管理自己资源,以便分配给经过授权的主动代码使用,为主动应用提供服务此外主动节点必须能够识别邻居节点,这样能够确保将主动报文传送到可信任的相邻主动节点上。为了满足以上这些安全要求,主动网络应当采用下面方式来保障主动节点安全:(1)主动网络应当采用有效的安全机制保证主动节点安全;(2)主动节点执行主动代码时候必须能够对其发行者进行身份认证,并执行一种存取控制来实现其资源操作和安全控制;(3)由于主动节点中的执行环境需要安装主动代码、执行主动代码等操作,因此主动节点应当有安全审计功能来实时监视主动节点系统以及主动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发现威胁时,能够及时终止主动代码的执行并且保留不可抵赖和不可磨灭的记录。

4.2执行环境面临的安全威胁。

执行环境感觉其受到的威胁可能来自其它的执行环境、来自主动分组或者来自主动代码。因为在一个主动节点中可能存在着多个执行环境,如果其中一个执行环境过多的消耗主动节点资源,那么必然对其它执行环境的运行造成损害。同样一个恶意的主动代码在执行环境中运行的时候,该恶意主动代码可能更改执行环境参数、超额消耗执行环境所授权使用的资源、进行执行环境所未授权的存取控制操作,导致执行环境不能有效的或正确的为其它主动代码提供服务。

4.3主动分组面临的安全威胁。

不能保护自己防止受到执行环境和主动节点的安全威胁,因为主动代码不得不在执行环境和主动节点中运行。主动代码所能做的是保护自己确保它没有被传送到不信任的节点和执行环境上。主动分组应当不相互干涉,一些分组将基于下面几个标准安装新的代码和进行存取控制:(1)授权分组创始人允许安装新的代码;(2)代码被证明非干涉;(3)代码仅允许执行通过认证的创始动作;(4)代码被证明有边际影响,但仅影响信任使用者的代码。

4.4用户面临的安全威胁。

用户或源节点希望保护自己主动分组中的传输数据和代码,确保主动分组中数据和代码的完整性和机密性。因为其它非法或恶意的用户主动代码可能通过在主动节点上运行来查看其主动分组的数据、代码和运行状态等,所以主动应用用户会感觉威胁来自其它用户的主动代码或主动分组:主动应用用户还把执行环境和节点看作威胁源,因为防止未授权的主动节点查看和修改其主动分组的数据、代码和运行的状态。

5主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

与传统被动网络相比,主动网络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主动网络有很多优点,对于网络提供商,可缩短运用新协议/服务的时间;对于端用户或第三方,可动态引入、定制、配置服务及协同端应用计算;对于研究者,可在现有的internet上实验新协议/服务二不影响internet原有的服务。但主动网络方面的研究还不纯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涉及到的方向有:ee中的可编程计算模型;如何保证主动路由器在为用户提供自定义服务时并能快速路由转发ip包;能提供qos的nodeos;ee和nodeos的安全性;主动网络在可编程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管理、无线移动计算、分布式端到端应用者4个领域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张学平,陈晖等.网络新技术---原理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1.[2]邱航.主动网络技术研究[m],计算机应用,2003.[3]杜旭,黄家庆,杨宗凯,程文青.主动网络技术及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2(7):21-24.[4]邹显春,张伟群.一种主动网络管理系统结构的分析与研究[m],计算机科学,2006.

网络测试论文篇二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通过internet,人们可以极为方便地产生、发送、获取和利用信息。internet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网络安全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造成internet不安全的原因,一方面是internet本身设计的不安全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存在着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安全的发展落后于网络攻击的发展。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广、功能最强大的安全工具莫过于防火墙,但是防火墙的安全功能是有限的,它很难防止伪造ip攻击。因此,发展一种新的网络安全防御手段来加强网络安全性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入侵检测是帮助系统对付网络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的一种解决方案。入侵检测技术是当今一种非常重要的动态安全技术,它与静态防火墙技术等共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1.入侵检测的概念及功能

入侵就是指任何试图危及信息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行为。而入侵检测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网络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通常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另外,它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是对原有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入侵检测系统收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对被保护的系统进行安全审计、监控、攻击识别并做出实时的反应。

入侵检测的主要功能包括:(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2)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3)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进行相关人士报警;(4)模式的统计分析;(5)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6)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2.入侵检测的信息来源

对于入侵检测系统而言,输入数据的选择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操作系统的审计记录;(2)系统日志;(3)应用程序日志;(4)基于网络数据的信息源;(4)来自其他安全产品的数据源。

3.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

在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集中式、层次式和集成式三个阶段,代表这三个阶段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分别是通用入侵检测模型(denning模型)、层次化入侵检测模型(idm)和管理式入侵检测模型(snmp-idsm)。

3.1通用入侵检测模型

denning于1987年最早提出一个通用的入侵检测模型(如图2.1所示)。

该模型由6个部分组成:(1)主体(subject);(2)对象(object);(3)审计记录(auditrecords);(4)活动简档(activityprofile);(5)异常记录(anomalyrecord);(6)活动规则。

3.2idm模型

stevensnapp在设计和开发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时,提出一个层次化的入侵检测模型,简称idm。该模型将入侵检测分为六个层次,分别为:数据(data)、事件(event)、主体(subject)、上下文(context)、威胁(threat)、安全状态(securitystate)。

idm模型给出了在推断网络中的计算机受攻击时数据的抽象过程。也就是说,它给出了将分散的原始数据转换为高层次有关入侵和被监测环境的全部安全假设过程。通过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进行加工抽象和数据关联操作,idm构造了一台虚拟的机器环境,这台机器由所有相连的主机和网络组成。将分布式系统看成一台虚拟计算机的观点简化了跨越单机入侵行为的识别。idm也应用于只有单台计算机的小型网络。

3.3snmp-idsm模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复杂,攻击者大都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攻击某个目标系统,而单独的ids难以发现这种类型的入侵行为。然而,如果ids系统也能够像攻击者那样合作,就有可能检测到入侵者。这样就要有一种公共的语言和统一的数据表达格式,能够让ids系统之间顺利交换信息,从而实现分布式协同检测。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的felixwu等人从网络管理的角度考虑ids模型,突出了基于snmp的ids模型,简称snmp-idsm.。

snmp-idsm以snmp为公共语言来实现ids系统之间的消息交换和协同检测,它定义了ids-mib,使得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易于扩展。snmp-idsm定义了用来描述入侵事件的管理信息库mib,并将入侵事件分析为原始事件(rawevent)和抽象事件(abstractevent)两层结构。原始事件指的是引起安全状态迁移的事件或者是表示单个变量迁移的事件,而抽象事件是指分析原始事件所产生的事件。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的信息都用四元组来描述。

4.入侵检测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4.1入侵检测的分类

通过对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研究,可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如下分类:

根据目标系统的类型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基于主机(host-based)的ids。通常,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监测系统事件和操作系统下的安全记录以及系统记录。当有文件发生变化时,入侵检测系统就将新的记录条目与攻击标记相比较,看它们是否匹配。(2)基于网络(network-based)的ids。该系统使用原始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利用一个运行在混杂模式下的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测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所有通信业务。

根据入侵检测系统分析的数据来源,数据源可以是主机系统日志、网络数据包、应用程序的日志、防火墙报警日志以及其他入侵检测系统的报警信息等,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不同分析数据源的入侵检测系统。

根据入侵检测方法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异常ids。该类系统利用被监控系统正常行为的信息作为检测系统中入侵、异常活动的依据。

(2)误用ids。误用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已知入侵攻击的信息(知识、模式)来检测系统的入侵和攻击。

根据检测系统对入侵攻击的响应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主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入侵后,可自动的对目标系统中的漏洞采取修补、强制可疑用户(可能的入侵者)退出系统以及关闭相关服务等对策和响应措施。

(2)被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对系统的入侵攻击后只是产生报警信息通知系统安全管理员,至于之后的处理工作则有系统管理员完成。

根据系统各个模块运行的分步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响应都集中在一台主机上运行,这种方式适用于网络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

(2)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分布在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设备上,一般而言,分布性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模块上,如果网络环境比较复杂、数据量比较大,那么数据分析模块也会分布,一般是按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组织。

当前众多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基本上是根据检测方法、目标系统、信息数据源来设计的。

4.2入侵检测的分析方法

从入侵检测的角度来说,分析是指对用户和系统活动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及特征提取,以鉴别出感兴趣的攻击。这种行为的鉴别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事后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事后的进一步分析是为了寻找行为的责任人。入侵检测的方法主要由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组成。

误用检测对于系统事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活动是恶意的吗?误用检测涉及到对入侵指示器已知的具体行为的解码信息,然后为这些指示器过滤事件数据。要想执行误用检测,需要有一个对误用行为构成的良好理解,有一个可靠的用户活动记录,有一个可靠的分析活动事件的方法。

异常检测需要建立正常用户行为特征轮廓,然后将实际用户行为和这些特征轮廓相比较,并标示正常的偏离。异常检测的基础是异常行为模式系统误用。轮廓定义成度量集合。度量衡量用户特定方面的行为。每一个度量与一个阈值相联系。异常检测依靠一个假定:用户表现为可预测的、一致的系统使用模式。

有些入侵检测方法既不是误用检测也不属异常检测的范围。这些方案可应用于上述两类检测。它们可以驱动或精简这两种检测形式的先行活动,或以不同于传统的影响检测策略方式。这类方案包括免疫系统方法、遗传算法、基于代理检测以及数据挖掘技术。

5.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与发展趋势

5.1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

现有的ids系统多采用单一体系结构,所有的工作包括数据的采集、分析都由单一主机上的单一程序来完成。而一些分布式的ids只是在数据采集上实现了分布式,数据的分析、入侵的发现还是由单一个程序完成。这样的结构造成了如下的缺点:

(1)可扩展性较差。单一主机检测限制了监测的主机数和网络规模,入侵检测的实时性要求高,数据过多将会导致其过载,从而出现丢失网络数据包的问题。

(2)单点失效。当ids系统自身受到攻击或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保护功能会丧失。

(3)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如果系统需要加入新的模块和功能时,必须修改和重新安装整个系统。

5.2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主要主要表现在:(1)大规模网络的问题;(2)网络结构的变化;(3)网络复杂化的思考;(4)高速网络的挑战;(5)无线网络的进步;(6)分布式计算;(7)入侵复杂化;(8)多种分析方法并存的局面。

对于入网络侵检测系统,分析方法是系统的核心。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才是可行之道,将各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高性能的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去完善它。

参考文献:

[1]张宏.网络安全基础(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石志国,薛为民,江俐.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唐正军.网路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一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郭魏,吴承荣.[j]入侵检测方法概述.《计算机工程》,第11期.

[5]泰和信科.内网安全管理[m].重庆:泰和信科,.

[6]薛静锋,宁宇朋等.入侵检测技术(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叶中行.信息论基础(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杜虹.谈谈“内网”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第2期.

[9]崔薇.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第1期.

[10]金卫.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第4期.

网络测试论文篇三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通过internet,人们可以极为方便地产生、发送、获取和利用信息。internet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网络安全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造成internet不安全的原因,一方面是internet本身设计的不安全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存在着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安全的发展落后于网络攻击的发展。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广、功能最强大的安全工具莫过于防火墙,但是防火墙的安全功能是有限的,它很难防止伪造ip攻击。因此,发展一种新的网络安全防御手段来加强网络安全性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入侵检测是帮助系统对付网络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的一种解决方案。入侵检测技术是当今一种非常重要的动态安全技术,它与静态防火墙技术等共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1.入侵检测的概念及功能。

入侵就是指任何试图危及信息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行为。而入侵检测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网络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通常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另外,它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是对原有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入侵检测系统收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对被保护的系统进行安全审计、监控、攻击识别并做出实时的反应。

入侵检测的主要功能包括:(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2)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3)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进行相关人士报警;(4)模式的统计分析;(5)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6)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2.入侵检测的信息来源。

对于入侵检测系统而言,输入数据的选择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操作系统的审计记录;(2)系统日志;(3)应用程序日志;(4)基于网络数据的信息源;(4)来自其他安全产品的数据源。

3.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

在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集中式、层次式和集成式三个阶段,代表这三个阶段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分别是通用入侵检测模型(denning模型)、层次化入侵检测模型(idm)和管理式入侵检测模型(snmp-idsm)。

3.1通用入侵检测模型。

denning于1987年最早提出一个通用的入侵检测模型(如图2.1所示)。

该模型由6个部分组成:(1)主体(subject);(2)对象(object);(3)审计记录(auditrecords);(4)活动简档(activityprofile);(5)异常记录(anomalyrecord);(6)活动规则。

3.2idm模型。

stevensnapp在设计和开发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时,提出一个层次化的入侵检测模型,简称idm。该模型将入侵检测分为六个层次,分别为:数据(data)、事件(event)、主体(subject)、上下文(context)、威胁(threat)、安全状态(securitystate)。

idm模型给出了在推断网络中的计算机受攻击时数据的抽象过程。也就是说,它给出了将分散的原始数据转换为高层次有关入侵和被监测环境的全部安全假设过程。通过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进行加工抽象和数据关联操作,idm构造了一台虚拟的机器环境,这台机器由所有相连的主机和网络组成。将分布式系统看成一台虚拟计算机的观点简化了跨越单机入侵行为的识别。idm也应用于只有单台计算机的小型网络。

3.3snmp-idsm模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复杂,攻击者大都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攻击某个目标系统,而单独的ids难以发现这种类型的入侵行为。然而,如果ids系统也能够像攻击者那样合作,就有可能检测到入侵者。这样就要有一种公共的语言和统一的数据表达格式,能够让ids系统之间顺利交换信息,从而实现分布式协同检测。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的felixwu等人从网络管理的角度考虑ids模型,突出了基于snmp的ids模型,简称snmp-idsm.。

snmp-idsm以snmp为公共语言来实现ids系统之间的消息交换和协同检测,它定义了ids-mib,使得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易于扩展。snmp-idsm定义了用来描述入侵事件的管理信息库mib,并将入侵事件分析为原始事件(rawevent)和抽象事件(abstractevent)两层结构。原始事件指的是引起安全状态迁移的事件或者是表示单个变量迁移的事件,而抽象事件是指分析原始事件所产生的事件。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的信息都用四元组来描述。

4.入侵检测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4.1入侵检测的分类。

通过对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研究,可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如下分类:

根据目标系统的类型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基于主机(host-based)的ids。通常,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监测系统事件和操作系统下的安全记录以及系统记录。当有文件发生变化时,入侵检测系统就将新的记录条目与攻击标记相比较,看它们是否匹配。(2)基于网络(network-based)的ids。该系统使用原始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利用一个运行在混杂模式下的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测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所有通信业务。

根据入侵检测系统分析的数据来源,数据源可以是主机系统日志、网络数据包、应用程序的日志、防火墙报警日志以及其他入侵检测系统的报警信息等,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不同分析数据源的入侵检测系统。

根据入侵检测方法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异常ids。该类系统利用被监控系统正常行为的信息作为检测系统中入侵、异常活动的依据。

(2)误用ids。误用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已知入侵攻击的信息(知识、模式)来检测系统的入侵和攻击。

根据检测系统对入侵攻击的响应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主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入侵后,可自动的对目标系统中的漏洞采取修补、强制可疑用户(可能的入侵者)退出系统以及关闭相关服务等对策和响应措施。

(2)被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对系统的入侵攻击后只是产生报警信息通知系统安全管理员,至于之后的处理工作则有系统管理员完成。

根据系统各个模块运行的分步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响应都集中在一台主机上运行,这种方式适用于网络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

(2)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分布在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设备上,一般而言,分布性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模块上,如果网络环境比较复杂、数据量比较大,那么数据分析模块也会分布,一般是按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组织。

当前众多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基本上是根据检测方法、目标系统、信息数据源来设计的。

4.2入侵检测的分析方法。

从入侵检测的角度来说,分析是指对用户和系统活动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及特征提取,以鉴别出感兴趣的攻击。这种行为的鉴别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事后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事后的进一步分析是为了寻找行为的责任人。入侵检测的方法主要由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组成。

误用检测对于系统事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活动是恶意的吗?误用检测涉及到对入侵指示器已知的具体行为的解码信息,然后为这些指示器过滤事件数据。要想执行误用检测,需要有一个对误用行为构成的良好理解,有一个可靠的用户活动记录,有一个可靠的分析活动事件的方法。

异常检测需要建立正常用户行为特征轮廓,然后将实际用户行为和这些特征轮廓相比较,并标示正常的偏离。异常检测的基础是异常行为模式系统误用。轮廓定义成度量集合。度量衡量用户特定方面的行为。每一个度量与一个阈值相联系。异常检测依靠一个假定:用户表现为可预测的、一致的系统使用模式。

有些入侵检测方法既不是误用检测也不属异常检测的范围。这些方案可应用于上述两类检测。它们可以驱动或精简这两种检测形式的先行活动,或以不同于传统的影响检测策略方式。这类方案包括免疫系统方法、遗传算法、基于代理检测以及数据挖掘技术。

5.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与发展趋势。

5.1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

现有的ids系统多采用单一体系结构,所有的工作包括数据的采集、分析都由单一主机上的单一程序来完成。而一些分布式的ids只是在数据采集上实现了分布式,数据的分析、入侵的发现还是由单一个程序完成。这样的结构造成了如下的缺点:

(1)可扩展性较差。单一主机检测限制了监测的主机数和网络规模,入侵检测的实时性要求高,数据过多将会导致其过载,从而出现丢失网络数据包的问题。

(2)单点失效。当ids系统自身受到攻击或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保护功能会丧失。

(3)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如果系统需要加入新的模块和功能时,必须修改和重新安装整个系统。

5.2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主要主要表现在:(1)大规模网络的问题;(2)网络结构的变化;(3)网络复杂化的思考;(4)高速网络的挑战;(5)无线网络的进步;(6)分布式计算;(7)入侵复杂化;(8)多种分析方法并存的局面。

对于入网络侵检测系统,分析方法是系统的核心。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才是可行之道,将各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高性能的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去完善它。

参考文献:

[1]张宏.网络安全基础(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石志国,薛为民,江俐.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唐正军.网路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一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郭魏,吴承荣.[j]入侵检测方法概述.《计算机工程》,第11期.

[5]泰和信科.内网安全管理[m].重庆:泰和信科,.

[6]薛静锋,宁宇朋等.入侵检测技术(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叶中行.信息论基础(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杜虹.谈谈“内网”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第2期.

[9]崔薇.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第1期.

[10]金卫.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第4期.

网络测试论文篇四

3、按项目测试进度计划要求,保证测试进度;

1、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

2、大专以上学历,通讯类、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可接收应届毕业生);

3、熟悉电脑操作,熟练office等办公软件;

4、性格开朗,具备良好的'沟通和理解能力,有较强的责任心与进取精神;

5、无工作经验者,公司将先培训后上岗。

网络测试论文篇五

网络课程方面的设计应该要怎么进行相关的研究呢?当中有什么要点?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网络课程设计

论文

,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一

【摘要】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关键词】

网络 课程 教学活动 设计原则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

在我们对网络课程下定义之前,先要搞清楚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教学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包含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上资源:“教学计划”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哥哥教学环节拟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其中,教学内容是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指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从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来分析,网络课程基于网络运行的课程,在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指导思想和理论来分析,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与学的理论的课程。从学习环境来分析,网络课程提供自主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可以把网络课程作为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虚拟教室,它是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媒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于网络课程需要发布在网络上,自身需具备一定的教学支撑环境,从而保障网络课程能够被正常使用。从学习过程的特点分析,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至少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等。而这些学习活动的目的是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支持自主和和主动的学习,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异步的和实时参与活动和交流的各种机会,这种机会可以通过各种互动模式来达成,如专家、教师、咨询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知识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情境的互动等等。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1、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不仅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的开放、资源的开放、管理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主体的开放。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载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结构,适应社会需要。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是指网络课程在内容、空间、时间、资源等的开放性其中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的日益综合化和相互交叉,课程不再限于某一学科体系,而是处于开放的环境之中。课程空间的开放性指课程设计应汲取优秀课程的设计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课程时间的开放性指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时间安排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满足人们学习的不同需求。

2、网络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网络课程的系统性体现在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适应社会特点、科学知识的发展又要适应现代媒体技术的特点,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式,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要注重课程的整体教学功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因此只有系统、整体的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价值。

3、网络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要体现教学规律,既要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上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符合教学规律。网络课程应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起的作用。课程设计在体现教学规律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网络远程教育史开放式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来进行学习。而不需要一定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网络教育的这一特点,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内容的选择的权利。

4、网络课程媒体多样化的原则

网络课程是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同于文字教材、录音、录像等单一形式的教学资源,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围绕教学内容,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传达教学信息,使之有机配合达到教学要求。

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具有较高学科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熟悉远程教育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设计与制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将现代教育理论与先进信息技术相融合,才能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二

【摘要】

本文给出了《中小企业网络设计与构建》课程的全新课程设计,旨在解决目前网络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低,解决问题能力差的问题。本文以实际的项目为背景,围绕思捷公司网络组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布线与实施,直至最后的服务与管理展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针对岗位需求,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学习情境设计与工作任务的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

项目情景;课程设计;素质目标;考核

0引言

《中小企业网络设计与构建》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加课堂实验为主,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低,综合设计能力较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理论与实验相分离,各实验结合性较差,学生接受困难。

目前在中职也有网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按照要求配置设备的能力;校外培训班有网络应用工程师的认证培训,旨在短期集中培训上岗,培养学生对单种设备的配置调试能力;普通高校的此类课程,关注底层原理,注重培养学生深层开发能力;笔者对本课程进行了全新的课程设计,使课程与中职、培训班、普通高校皆有不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多种设备的配置调试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能力,及综合排错能力。

1课程目标设计

1.1项目情景

思捷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一个电器公司,总公司位于中关村,随着公司业务的开展,公司在丰台区建立了研发生产中心,包括研发楼一栋,生产厂房两座。公司招标网络项目。要求在研发生产中心的研发楼建立网络中心,达到全网互通,研发生产中心要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在研发成果保密的情况下与总公司连接。

本课程围绕思捷公司网络组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布线与实施,直至最后的服务与管理展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针对岗位需求,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学习情境设计与工作任务的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1.2能力目标

通过完成网络规划与设计项目,学生能够运用中小企业网络工程设计的方法与原理,了解用户需求分析,能够正确设计网络拓扑结构,熟练划分子网,书写简单的网络工程设计方案;学生能运用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规范,进行综合布线,并能够使用测线设备进行网络线路的测试。

通过完成办公室网络组建与管理项目,学生能够按照t568a/b标准,制作非屏蔽双绞线;能够正确配置windows的tcp/ip协议;能够按照办公室网络的实际需求,设计规划windows域网络,正确安装ad服务器,将成员计算机加入到域并实现域用户的基本管理;能够使用普通二层交换机连接网络,使用windows工作组,实现办公室网络的资源共享。

通过完成网络组建与管理项目,学生能够正确连接、使用可网管交互机、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能够按照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运用vlan、trunk、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单臂路由、nat、acl等技术概念,根据网络拓扑设计与规划,组建、配置、管理企业内部网络;运用企业核心网络的构架及internet接入的相关技术,能够将企业网络在可控状态下连接到internet。

通过完成网络服务与管理项目,学生能运用internet信息服务、文件服务、动态主机控制协议、域名服务等技术概念,能够在windows下正确配置iis服务器、ftp服务器、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

通过完成无线局域网项目,学生能够运用wlan的相关技术标准,按照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完成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无缝连接,组建办公室、会议室类型的无线局域网;能够利用ap的wds模式,组建无线干线,实现对大面积、多ap的企业wlan组建与管理。

通过完成网络安全项目,能正确配置、使用windows自带的防火墙、病毒防火墙、硬件防火墙等软硬件防火墙;能够按照中小企业实际需求,根据网络拓扑设计与规划,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网络访问控制。

1.3知识目标

掌握中小型企业网络工程设计的方法与原理;了解用户需求分析;了解常用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及技术规范;掌握t568a/b标准、tcp/ip协议、普通二层交换机的功能应用、网络资源共享;理解windows工作组与域对网络共享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windows域的架构及域用户管理;掌握可网管交换机、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应用及其ios配置;理解vlan、trunk、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单臂路由、nat、acl等技术概念及其应用实现;了解企业核心网络的架构及internet接入的相关技术与方式;掌握windows iis、ftp、dhcp、dns服务器的基本功能配置;理解internet信息服务、文件服务、动态主机控制协议、域名服务等技术概念;掌握无线网卡、无线路由器、无线ap的基本功能应用及其配置;理解wlan的点对点、基础结构、多ap、无线网桥、无线中继器和ap client客户端五种构建模式及其应用的实现;了解wlan的相关标准;掌握cisco、netgear、sonic wall等品牌硬件防火墙的设置;了解企业内部网络对internet访问及外部网络通过vpn方式访问企业内部网络的相关技术与方式。

1.4素质目标

能够认真阅读用户职责说明书,能够积极地参与和跟进项目,使学生能够形成职业认同感。

通过与客户沟通,并不断参照用户需求进行工作调整,通过定期项目汇报,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并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用户负责的工作态度。

通过在绘制拓扑图时进行地址、端口、协议详细标注,提高拓扑图的阅读性;通过分组完成任务,不同学生担任不同任务分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根据用户需求和任务要求进行方案制定和实施,编写方案设计书;在连接网络设备时,用特定的电缆;配置过程中要边配置边测试;配置完成后有测试报告,能够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

通过网络规划设计;通过配置过程中的排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项目的推进、按时交付作品、项目阶段汇报与点评,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内容分两个项目,课内项目思捷公司网络组件项目和课外项目校园网改造同时进行,课内项目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办公室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服务与管理、无线局域网、网络安全六个项目。课外项目因为是校园网络改造和课内项目稍有不同,如下图所示:

3考核方案

本课程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成绩的评定与管理。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考核。

总分为100分,共分为以下几部分:

1)考勤,考察学生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和上课表现(避免出勤睡觉、玩手机现象),由课程协调人协助打分。占总分的20%。

2)期末为闭卷书面考试,以客观题结合主观题的方式,考核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占总分的20%。

3)平时成绩,占总分的60%,按项目的子任务划分成6个评分模块,进行共16次打分(基本每次单元课后都有打分),按权重计算总分。打分主要依据平时课堂上和课后完成作业(不仅(下转第220页)(上接第175页)限于纸面作业)的情况,考核方式有小组评分、组内评分、个人作业评分等。

网络测试论文篇六

网络点击都知道,这一方面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样写论文的?看看下面的企业网络论文吧!

摘要: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针对计算机网络中的服务概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服务。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这种只有几台孤立计算机的典型环境是家庭和那些很小的非技术性的办公室,而典型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则是由技术人员操作大量的计算机,通过共享方便的通信、优化的资源等服务来互相联结在一起。

当一台家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或通过isp连接到因特网上,他就是使用了isp或其他人提供的服务才进入网络的。

提供一个服务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把硬件和软件累加在一起,它包括了服务的可靠性、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对服务的监控、维护、技术支持等。

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

1服务的基本问题。

创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服务是一个系统管理员的重要工作。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系统管理员必须考虑许多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设计和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

要和用户进行交流,去发现用户对服务的要求和预期,然后把其它的要求如管理要求等列一个清单,这样的清单只能让系统管理员团队的人看到。

服务应该建立在服务器级的机器上而且机器应该放在合适的环境中,作为服务器的机器应当具备适当的可靠性。

服务和服务所依赖的机器应该受到监控,一旦发生故障就发出警报或产生故障记录清单。

作为服务一部分的机器和软件应当依赖那些建立在相同或更高标准上的主机和软件,一个服务的可靠性和它所依赖的服务链中最薄弱环节的可靠性是相当的。

一个服务不应该无故的去依赖那些不是服务一部分的主机。

一旦服务建好并完成了测试,就要逐渐转到用户的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调试。

1.1用户的要求。

建立一个新服务应该从用户的要求开始,用户才是你建立服务的根本原因。

如果建立的服务不合乎用户的需要,那就是在浪费精力。

搜集用户的需求应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他们想怎样使用这些新服务、需要哪些功能、喜欢哪些功能、这些服务对他们有多重要,以及对于这些服务他们需要什么级别的可用性和技术支持。

如果可能的话,让用户试用一下服务的试用版本。

不要让用户使用那些很麻烦或是不成功的系统和项目。

尽量计算出使用这个服务的用户群有多大以及他们需要和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性能,这样才能正确的计算。

1.2操作上的要求。

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新服务的有些要求不是用户直接可见的。

比如系统管理员要考虑到新服务的`管理界面、是否可以与已有的服务协同操作,以及新服务是否能与核心服务如认证服务和目录服务等集成到一起。

从用户期望的可靠性水平以及系统管理员们对系统将来要求的可靠性的预期,系统管理员们就能建立一个用户期望的功能列表,其内容包括群集、从属设备、备份服务器或具有高可用性的硬件和操作系统。

1.3开放的体系结构。

有时销售商使用私有协议就是为了和别的销售商达成明确的许可协议,但是会在一个销售商使用的新版本和另一个销售商使用的兼容版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延迟,两个销售商所用的版本之间也会有中断,而且没有提供两个产品之间的接口。

这种情况对于那些依靠它们的接口同时使用两种产品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

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选择基于开放标准的协议,让双方都能选择自己的软件。

这就把用户端应用程序的选择同服务器平台的选择过程分离了,用户自由的选择最符合自己需要、偏好甚至是平台的软件,系统管理员们也可以独立地选择基于他们的可靠性、规模可设定性和可管理性需要的服务器解决方案。

系统管理员们可以在一些相互竞争的服务器产品中进行选择,而不必被囿于那些适合某些用户端应用程序的服务器软件和平台。

在许多情况下,如果软件销售商支持多硬件平台,系统管理员们甚至可以独立地选择服务器硬件和软件。

我们把这叫做用户选择和服务器选择分离的能力。

开放协议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并激起销售商之间的竞争,这最终会使我们受益。

开放协议和文件格式是相当稳定的,不会经常改动(即使改动也是向上兼容的),而且还有广泛的支持,能给你最大的产品自主选择性和最大的机会获得可靠的、兼容性好的产品。

2其它需要考虑的问题。

建立一个服务除了要求可靠、可监测、易维护支持,以及要符合所有的我们基本要求和用户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到一些特别的事情。

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让每个服务使用专门的机器,这么作可以让服务更容易得到支持和维护,也能减少忘记一些服务器机器上的小的服务的机会。

在一些大公司,使用专门的机器是一条基本原则,而在小公司,由于成本问题,一般达不到这个要求。

还有一个观念就是在建立服务时要以让服务完全冗余为目标。

有些重要的服务不管在多大的公司都要求完全冗余。

由于公司的规模还会增长,所有你要让所有的服务都完全冗余为目标。

2.1使用专门的机器。

理想的情况,服务应该建立在专门的机器上。

大网站应该有能力根据服务的要求来调整到这个结构,而小网站却很难做到。

每个服务都有专门的机器会使服务更可靠,当发生可靠性问题是也容易调试,发生故障的范围更小,以及容易升级和进行容量计划。

从小公司成长起来的大网站一般有一个集中管理的机器作为所有重要服务的核心,这台机器提供名字服务、认证服务、打印服务、邮件服务等等。

最后,由于负荷的增长,机器不得不分开,把服务扩展到别的服务器上去。

常常是在这之前,系统管理员们已经得到了资金,可以买更多的管理用的机器,但是觉得太麻烦,因为有这么多的服务依赖这机器,把它们都分开太难了。

当把服务从一台机器上分开时,ip地址的依赖最难处理了,有些服务如名字服务的ip地址都在用户那里都已经记得很牢固了,还有一些ip地址被安全系统如路由器、防火墙等使用。

把一个中心主机分解到许多不同的主机上是非常困难的,建立起来的时间越长,上面的服务越多,就越难分解。

使用基于服务的名字会有所帮助,但是必须整个公司都使用标准化的、统一的、始终如一的名字。

2.2充分的冗余。

充分的冗余是指有一个或一系列复制好的服务器,能在发生故障的时候接管主要的故障设备。

冗余系统应该可以作为备份服务器连续的运行,当主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能自动连上线,或者只要少量的人工干预,就能接管提供服务的故障系统。

你选择的这类冗余是依赖于服务的。

有些服务如网页服务器和计算区域,可以让自己很好的在克隆好的机器上运行。

别的服务比如大数据库就不行,它们要求连接更牢固的崩溃恢复系统。

你正在使用的用来提供服务的软件或许会告诉你,冗余是以一种有效的、被动的、从服务器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在主服务器发生故障并发出请求时,冗余系统才会响应。

不管什么情况,冗余机制必须要确保数据同步并保持数据的完整。

如果冗余服务器连续的和主服务器同步运行,那么冗余服务器就可以用来分担正在正常运行的负荷并能提高性能。

如果你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负荷超出性能不能接受的临界点,以防止某个服务器出现故障。

在到达临界点之前要为现存系统增加更多的并行服务器。

冗余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容易升级。

可以进行滚动升级。

每次有一台主机被断开、升级、测试然后重新开始服务。

单一主机的故障不会停止整个服务,虽然可能会影响性能。

如果你真的搞杂了一个升级那就关掉电源等你冷静下来再去修它。

参考文献:

[1]莫卫东。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

[2]吴怡。计算机网络配置、管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网络测试论文篇七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关键词】

网络 课程 教学活动 设计原则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

在我们对网络课程下定义之前,先要搞清楚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教学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包含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上资源:“教学计划”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哥哥教学环节拟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其中,教学内容是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指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从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来分析,网络课程基于网络运行的课程,在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指导思想和理论来分析,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与学的理论的课程。从学习环境来分析,网络课程提供自主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可以把网络课程作为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虚拟教室,它是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媒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于网络课程需要发布在网络上,自身需具备一定的教学支撑环境,从而保障网络课程能够被正常使用。从学习过程的`特点分析,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至少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等。而这些学习活动的目的是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支持自主和和主动的学习,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异步的和实时参与活动和交流的各种机会,这种机会可以通过各种互动模式来达成,如专家、教师、咨询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知识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情境的互动等等。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1、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不仅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的开放、资源的开放、管理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主体的开放。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载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结构,适应社会需要。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是指网络课程在内容、空间、时间、资源等的开放性其中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的日益综合化和相互交叉,课程不再限于某一学科体系,而是处于开放的环境之中。课程空间的开放性指课程设计应汲取优秀课程的设计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课程时间的开放性指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时间安排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满足人们学习的不同需求。

2、网络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网络课程的系统性体现在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适应社会特点、科学知识的发展又要适应现代媒体技术的特点,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式,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要注重课程的整体教学功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因此只有系统、整体的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价值。

3、网络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要体现教学规律,既要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上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符合教学规律。网络课程应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起的作用。课程设计在体现教学规律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网络远程教育史开放式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 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来进行学习。而不需要一定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网络教育的这一特点,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内容的选择的权利。

4、网络课程媒体多样化的原则

网络课程是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同于文字教材、录音、录像等单一形式的教学资源,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围绕教学内容,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传达教学信息,使之有机配合达到教学要求。

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具有较高学科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熟悉远程教育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设计与制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将现代教育理论与先进信息技术相融合,才能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

网络测试论文篇八

网络点击都知道,这一方面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样写论文的?看看下面的企业网络论文吧!

摘要: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针对计算机网络中的服务概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服务。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这种只有几台孤立计算机的典型环境是家庭和那些很小的非技术性的办公室,而典型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则是由技术人员操作大量的计算机,通过共享方便的通信、优化的资源等服务来互相联结在一起。

当一台家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或通过isp 连接到因特网上, 他就是使用了isp 或其他人提供的服务才进入网络的。

提供一个服务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把硬件和软件累加在一起,它包括了服务的可靠性、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对服务的监控、维护、技术支持等。

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

1 服务的基本问题。

创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服务是一个系统管理员的重要工作。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系统管理员必须考虑许多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设计和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

要和用户进行交流, 去发现用户对服务的要求和预期,然后把其它的要求如管理要求等列一个清单,这样的清单只能让系统管理员团队的人看到。

服务应该建立在服务器级的机器上而且机器应该放在合适的环境中,作为服务器的机器应当具备适当的可靠性。

服务和服务所依赖的机器应该受到监控,一旦发生故障就发出警报或产生故障记录清单。

作为服务一部分的机器和软件应当依赖那些建立在相同或更高标准上的主机和软件,一个服务的可靠性和它所依赖的服务链中最薄弱环节的可靠性是相当的。

一个服务不应该无故的去依赖那些不是服务一部分的主机。

一旦服务建好并完成了测试, 就要逐渐转到用户的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调试。

1.1 用户的要求。

建立一个新服务应该从用户的要求开始,用户才是你建立服务的根本原因。

如果建立的服务不合乎用户的需要,那就是在浪费精力。

搜集用户的需求应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他们想怎样使用这些新服务、需要哪些功能、喜欢哪些功能、这些服务对他们有多重要,以及对于这些服务他们需要什么级别的可用性和技术支持。

如果可能的话,让用户试用一下服务的试用版本。

不要让用户使用那些很麻烦或是不成功的系统和项目。

尽量计算出使用这个服务的用户群有多大以及他们需要和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性能,这样才能正确的计算。

1.2 操作上的要求。

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 新服务的有些要求不是用户直接可见的。

比如系统管理员要考虑到新服务的`管理界面、是否可以与已有的服务协同操作,以及新服务是否能与核心服务如认证服务和目录服务等集成到一起。

从用户期望的可靠性水平以及系统管理员们对系统将来要求的可靠性的预期,系统管理员们就能建立一个用户期望的功能列表,其内容包括群集、从属设备、备份服务器或具有高可用性的硬件和操作系统。

1.3 开放的体系结构。

有时销售商使用私有协议就是为了和别的销售商达成明确的许可协议,但是会在一个销售商使用的新版本和另一个销售商使用的兼容版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延迟,两个销售商所用的版本之间也会有中断,而且没有提供两个产品之间的接口。

这种情况对于那些依靠它们的接口同时使用两种产品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

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选择基于开放标准的协议,让双方都能选择自己的软件。

这就把用户端应用程序的选择同服务器平台的选择过程分离了,用户自由的选择最符合自己需要、偏好甚至是平台的软件,系统管理员们也可以独立地选择基于他们的可靠性、规模可设定性和可管理性需要的服务器解决方案。

系统管理员们可以在一些相互竞争的服务器产品中进行选择,而不必被囿于那些适合某些用户端应用程序的服务器软件和平台。

在许多情况下, 如果软件销售商支持多硬件平台,系统管理员们甚至可以独立地选择服务器硬件和软件。

我们把这叫做用户选择和服务器选择分离的能力。

开放协议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并激起销售商之间的竞争,这最终会使我们受益。

开放协议和文件格式是相当稳定的, 不会经常改动(即使改动也是向上兼容的),而且还有广泛的支持,能给你最大的产品自主选择性和最大的机会获得可靠的、兼容性好的产品。

2 其它需要考虑的问题。

建立一个服务除了要求可靠、可监测、易维护支持,以及要符合所有的我们基本要求和用户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到一些特别的事情。

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让每个服务使用专门的机器,这么作可以让服务更容易得到支持和维护,也能减少忘记一些服务器机器上的小的服务的机会。

在一些大公司,使用专门的机器是一条基本原则, 而在小公司,由于成本问题,一般达不到这个要求。

还有一个观念就是在建立服务时要以让服务完全冗余为目标。

有些重要的服务不管在多大的公司都要求完全冗余。

由于公司的规模还会增长,所有你要让所有的服务都完全冗余为目标。

2.1 使用专门的机器。

理想的情况,服务应该建立在专门的机器上。

大网站应该有能力根据服务的要求来调整到这个结构,而小网站却很难做到。

每个服务都有专门的机器会使服务更可靠,当发生可靠性问题是也容易调试,发生故障的范围更小,以及容易升级和进行容量计划。

从小公司成长起来的大网站一般有一个集中管理的机器作为所有重要服务的核心,这台机器提供名字服务、认证服务、打印服务、邮件服务等等。

最后,由于负荷的增长,机器不得不分开,把服务扩展到别的服务器上去。

常常是在这之前,系统管理员们已经得到了资金,可以买更多的管理用的机器,但是觉得太麻烦,因为有这么多的服务依赖这机器,把它们都分开太难了。

当把服务从一台机器上分开时,ip 地址的依赖最难处理了, 有些服务如名字服务的ip 地址都在用户那里都已经记得很牢固了,还有一些ip 地址被安全系统如路由器、防火墙等使用。

把一个中心主机分解到许多不同的主机上是非常困难的,建立起来的时间越长,上面的服务越多,就越难分解。

使用基于服务的名字会有所帮助,但是必须整个公司都使用标准化的、统一的、始终如一的名字。

2.2 充分的冗余。

充分的冗余是指有一个或一系列复制好的服务器, 能在发生故障的时候接管主要的故障设备。

冗余系统应该可以作为备份服务器连续的运行,当主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能自动连上线,或者只要少量的人工干预, 就能接管提供服务的故障系统。

你选择的这类冗余是依赖于服务的。

有些服务如网页服务器和计算区域,可以让自己很好的在克隆好的机器上运行。

别的服务比如大数据库就不行,它们要求连接更牢固的崩溃恢复系统。

你正在使用的用来提供服务的软件或许会告诉你,冗余是以一种有效的、被动的、从服务器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在主服务器发生故障并发出请求时,冗余系统才会响应。

不管什么情况,冗余机制必须要确保数据同步并保持数据的完整。

如果冗余服务器连续的和主服务器同步运行,那么冗余服务器就可以用来分担正在正常运行的负荷并能提高性能。

如果你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负荷超出性能不能接受的临界点,以防止某个服务器出现故障。

在到达临界点之前要为现存系统增加更多的并行服务器。

冗余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容易升级。

可以进行滚动升级。

每次有一台主机被断开、升级、测试然后重新开始服务。

单一主机的故障不会停止整个服务,虽然可能会影响性能。

如果你真的搞杂了一个升级那就关掉电源等你冷静下来再去修它。

参考文献:

[1]莫卫东。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4.

[2]吴怡。计算机网络配置、管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网络测试论文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

(总共20题,每题4分)。

1、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正确您的作答:a正。

确答案是:a得分:4。

3、每天坐在电脑前的时间不宜超过几小时?()正确您。

的作答:a正确答案是:a得分:4。

a、水地说b、五材说c、元气说。

d、五方说。

5、下列不属于心脏病突发的急救措施要点的是?()正。

确您的作答:d正确答案是:d得分:4。

a、乳酸所具有的杀菌作用b、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抗体d、sars病人痊愈后体内产生的抵抗致病病毒的。

()。

9、依据()开展健康教育。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等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4

a、病原体b、抗体c、抗原性物质d、自身物质正确您的作答:c正确答案是:c得分:

11、男人比女人长得高,这是因为()。

c正确答案是:c得分:4。

正确您的作答:

b、通风处c、日光照射处d、客厅内。

13、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结果。

正确您的作答:a正确答案是:a得分:4。

a、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b、腹泻c、头痛。

15、引起佝偻病最常见的病因是?()。

a正确答案是:a得分:4。

a、停车状态下开着发动机b、到正规车行洗车c、选择无铅汽油正确您的作答:

17、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是?()。

d正确答案是:d得分:4。

a、橘子正确您的作答:

c、绿茶d、红茶。

19、下列哪一项生活方式不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正确您的作答:b正确答案是:b得分:4。

a、“qs”b、“蓝帽子”c、“红帽子”d、条形码。

二、多项选择题(总共5题,每题4分)。

21、下列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中哪些药属于辛温解表药物()。

正确您的作答:a|c|d|e正确答案是:a|c|d|e得分:4。

a、高血压病的肾脏。

b、肾结核的肾脏。

c、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肾脏。

d、肾盂积水的肾脏。

e、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肾脏。

23、下列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痛风药哪些属于国家的基本药物()。

正确您的作答:a|b|c|d正确答案是:a|b|c|d得分:4。

a、氯苯那敏。

b、苯海拉明。

c、赛庚啶。

d、异丙嗪。

e、特非那定。

25、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采用去枕仰卧位的目的是()。

网络测试论文篇十

测试地点:续保部。

测试目标:因公司原网络电话设备不稳定考虑更换承建单位。

1、使用测试实体网络电话进行日常工作。

2、测试人员发现问题并反馈。

测试结果:经测试人员反馈信息如下。

1、新网络电话通话质量一般也会出现偶尔断线延迟和原网络电话相似。

2、新网络电话机显示功能不完善无法完成通话计时。

3、老版网络电话在测试期间使用基本正常极少出现断线等问题。信息部建议:更换网络电话代价过大,质量不能得到提升,推荐沿用原来的网络话机供应商。

信息部网管:xxx。

网络测试论文篇十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测试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网络测试人员,我有幸参与了一次网络测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体会,以期对广大网络测试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网络测试是指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的一项活动,旨在保证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网络测试的对象包括网络架构、网络设备、网络协议和网络应用等方面。在网络测试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各种测试工具和方法来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解决。通过网络测试,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最终保证用户体验的质量。

网络测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信息时代,大部分的业务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任何一个网络故障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网络测试可以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网络测试还可以模拟真实的用户场景,确保系统在高负载时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因此,网络测试是确保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和用户来说都非常重要。

第三段:网络测试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网络测试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如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各种各样的设备和应用、以及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等。在网络测试中,我们需要处理好这些挑战,保证测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首先,我们需要仔细准备测试环境,确保网络拓扑和真实网络一致,以模拟真实的用户场景。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所测试系统的架构和运行原理,加深对测试目标的理解。最后,我们可以应用一些成熟的测试方法和工具,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性能测试等,结合具体的测试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

通过这次网络测试,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首先,我意识到对于网络测试人员来说,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技术以及相关的测试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与时俱进。其次,我深刻理解到在网络测试中,耐心和细心是非常重要的品质。网络测试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和细节,我们需要耐心地进行排查和分析,以确保测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最后,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网络测试往往需要多个人协同工作,而良好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避免遗漏问题。

第五段:总结。

网络测试作为网络系统运维的一部分,对于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用户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在网络测试中,我们需要面临各种挑战,并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这次网络测试,我深刻认识到网络测试人员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注重细节和团队合作,以提高测试效果和质量。网络测试是一项辛勤而又有挑战的工作,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网络测试论文篇十二

在求职网站上注册写好简历后,大家还可以的通过求职网站上的招聘信息进行选择自己的喜欢的'地区,工作性质,招聘企业的类型进行选择。小编提供

游戏人物原画师个人简历范文

阅读。

姓名:文书帮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8岁(1988年5月15日)

居住地:武汉

电话:153******(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6个月]

公司:xx有限公司

行业:网络游戏

职位:测试员

最高学历

学历:本科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校:武汉工程大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网络游戏

目标地点:武汉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测试员

工作经验

2013/6 — 2014/12:xx有限公司[1年6个月]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测试部测试员

1. 依照策划提供的策划需求案,对所更新的版本进行上线前的测试工作。

2. 在测试需要的时候,编写相关测试用例,记录测试结果。

3. 负责公司产品的各个版本,各项活动上线前的相关测试工作以及日常更新、维护测试工作,记录bug。

2011/7 — 2013/4:xx有限公司[1年9个月]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测试部测试员

1. 针对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策划及程序部门进行沟通、协作解决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 对打包后的资源进行测试,保证游戏资源的完整性。

3. 配合相关部门需要,进行其他相关工作。

教育经历

2007/9— 2011/6 武汉工程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证书

2008/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懂服从,重配合、务实而不失灵活、善巧;具备良好的管理知识及技能技巧;具成本观念,重效率与效益;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适应能力;责任心强并能承受压力,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与人为善。

网络测试论文篇十三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测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一名网络测试人员,我在这个领域工作已有三年之久,这期间积累了许多经验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网络测试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网络测试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工作。一个成功的网络测试需要对测试工具的熟练掌握和对网络环境的深入了解。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各种网络条件对应用性能的影响,例如网络延迟、带宽限制和网络拥塞等。只有在充分理解网络环境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测试并发现潜在问题。

其次,我发现网络测试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领域。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新的应用和协议层出不穷。作为网络测试人员,我们需要不断关注行业动态和最新技术,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以便及时应对并适应变化。同时,也需要保持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另外,我了解到在网络测试中,团队合作至关重要。虽然我在网络测试中扮演的是一个个体,但网络测试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团队中,我们共同商议测试策略、分工合作,并及时交流和分享测试中的发现。团队协作能够提高测试效率,发现问题的速度更快,并且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共同进步。

此外,网络测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思考用户体验。作为测试人员,我们常常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测试应用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网络应用的用户往往对性能要求极高,一个微小的延迟都可能引发用户不满。因此,我们需站在用户的角度模拟用户行为,关注应用的响应速度和易用性,并及时反馈给开发团队,以使他们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

最后,我深刻体会到网络测试的重要性。网络测试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应用的稳定性和性能,更是为了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用户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容易被攻击者盗取。网络测试人员需要通过对应用进行安全测试,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漏洞,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

总之,作为一名网络测试人员,我深刻认识到网络测试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网络测试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与用户思维的意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测试领域也会不断改变和更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保障用户的网络安全和提高用户体验做出更大的贡献。

网络测试论文篇十四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测试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保障企业网络和用户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参与的网络测试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网络测试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历,分为需求分析、测试策略、测试执行、结果分析以及总结反思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网络测试心得体会。

首先,在网络测试的需求分析阶段中,明确测试目标非常重要。在我的经历中,我们所测试的网络系统是一个电商平台,主要测试目标是保证网站的性能和稳定性。因此,我们在需求分析过程中,首先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了解,并明确了测试的重点。通过深入了解系统的性能瓶颈和用户痛点,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测试需求。在实际测试中,这些明确的测试目标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测试,从而保障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其次,在测试策略中,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和方法也至关重要。在我们的网络测试中,由于系统复杂性较高,我们采用了多种测试工具和方法。例如,我们使用了负载测试工具来模拟高负载情况下的用户访问,以验证系统的承载能力。而在安全测试中,我们选择了漏洞扫描工具和渗透测试方法,以发现和修复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通过合理选择测试工具和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测试,我们有效地发现和解决了系统中的一些问题,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接着,在测试执行的过程中,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及时的沟通十分关键。在我们的网络测试中,我们组建了一个专业的测试团队,每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强项。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通过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和流畅的沟通,我们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测试进程的顺利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再者,结果分析是网络测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我们的网络测试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和性能分析。通过分析测试结果,我们发现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并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例如,在我们的负载测试中,我们发现了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响应速度较慢,于是我们对系统进行了性能优化,从而提升了系统的性能。而在安全测试中,我们发现了系统中的一些漏洞,并及时修复了这些漏洞,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结果分析不仅帮助我们发现和解决问题,还为以后的测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总结反思是网络测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我参与的网络测试工作中,我们在每一次测试结束后都进行了总结和反思。通过总结反思,我们发现了测试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例如,在我们的第一次测试中,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系统在高峰时段的承载能力,导致系统崩溃。但是,通过总结反思,我们改进了测试方法,并重点测试了系统的承载能力,从而避免了类似的问题。总结反思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指导我们在以后的测试工作中更加专业和高效。

总之,通过自身的网络测试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了网络测试的重要性,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以后的网络测试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经验,不断改进测试方法,以更好地保障企业网络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网络测试论文篇十五

由贵州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主办,贵州省科协、贵州省图书馆、多彩贵州网承办的贵州“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始于。该活动是以贵州数字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倡导和组织开展网络学习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全国首个以省为单位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的活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贵州百万公众成效测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测试论文篇十六

导语:你会网络布线测试吗?如果不会,那么就看一下整理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通断测试是测试的基础,是对线路施工的一种最基本的检测。虽然此时只测试线缆的通断和线缆的打线方法是否正确,但这个步骤不能少。可以使用能手测试仪进行测试。通常这是给布线施工工人使用的一般性线缆检测工具。

当线缆布线施工完毕后,需要对全部电缆系统进行认证测试。此时要根据国际标准,例如tsb67、iso11801等,对线缆系统进行全面测试,以保证所安装的电缆系统符合所设计的标准,如超5类标准、6类标准、超6类标准等。这个过程需要测试各种电气参数,最后要给出每一条链路即每条线缆的测试报告。测试报告中包括了测试的时间、地点、操作人员姓名、使用的标准、测试的结果。测试的'参数也很多,比如:ware map打线图、长度、衰减、近端串扰、衰减串扰比、回波损耗、传输时延、时延偏离、综合近端串扰、远端串扰、等效远端串扰等参数。

每一个参数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各个参数之间又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某个参数不符合规范,需要分析原因,然后对模块、配线架、水晶头的打法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重新压接。如果用的是假冒伪劣的线缆或者模块,造成很多指标不通过,甚至需要重新敷设线缆,这个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有些时候,即使有能力投入资金和人力,想换线也未必能够换得了,因为工程有很多工序是不可逆的,比如对于更换石膏板吊顶内的线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建议大家从公司声誉出发,为公司的验收和售后服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多多使用品牌产品,拒绝假冒伪劣。比如,安普、西蒙、康普等国际知名布线品牌都是很好的选择。

施工完毕,需要由第三方对综合布线系统进行抽测,比如质量检测部门。抽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收取相应的抽测费用,地域间可能存在差别,但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点要收50元检测费。综合布线系统抽测的比例通常为10%至20%。

在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情况。

接线图未通过 原因可能有:两端的接头有断路、短路、交叉、破裂开路;跨接错误(某些网络需要发送端和接收端跨接,当为这些网络构筑测试链路时,由于设备线路的跨接,测试接线图会出现交叉)。

长度未通过 原因可能有:线缆实际长度过长;线缆开路或短路;设备连线及跨接线的总长度过长。

近端串扰未通过 原因可能有:近端连接点不牢固;远端连接点短路;外部噪声干扰;链路线缆和接插件的质量、电气性能有问题或不是同一类产品;器件施工工艺水平有问题、打线不规范;阻抗不匹配。

衰减未通过 原因可能有:长度超长;周围温度过高;不恰当的端接;链路线缆和接插件的质量、电气性能有问题或不是同一类产品;器件施工工艺水平有问题、打线不规范;阻抗不匹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1446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