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免疫学论文(热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8:10:07
2023年中医免疫学论文(热门14篇)
时间:2023-11-08 08:10:07     小编:纸韵

总结是一种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的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怎样写一篇有深度的总结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总结写作中,参考一些成功的经验和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写作的重点和技巧。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一

(6)采用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2.1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知状态认真备课,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具有承前启后作用或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适时提问,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让学生大胆发言;接着,教师对答案加以补充或纠正。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章节由教师事先布置,提出重难点,然后由学生上台讲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充分利用教学仿真软件和多媒体等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我们从专业的软件公司引进一套制药工程教学仿真软件,结合我们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习完一章内容后,使用多媒体播放仿真软件中的相关内容,形象生动地将工艺原理以及设备的结构特点动态展现出来,实现教学仿真软件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工艺学教学过程中形成理论知识与形象感受的交叉互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2.3以综合实验为载体,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仅靠课堂理论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必须借助实践教学并且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实验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按实验教师的.整体实验设计写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获得教师同意后,各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可分为课时内实验和课时外实验。在课时内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某些错误操作,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课时外实验由学生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由实验室助教跟踪实验过程,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2.4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努力做好工学交替。

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到生物制药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期间,除了有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进行指导外,专业教师也跟踪指导、现场授课。经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锻炼,能够真正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期。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可以增加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2.5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笔试成绩50分,平时成绩50分。平时成绩包括实验内容调研与汇报、课后文献综述与专题报告、课堂问题讨论等内容,课程设计单独计算学分。通过完善考核体系,使得综合成绩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学生“平时不来听课、期末搞突击却能得高分”的现象发生。学生在课上课下的学习效果均反映在总评成绩中,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平时成绩平均达到95分,期末成绩平均达到90分。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98%以上。

4结语。

通过加强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教学改革,克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的弊端,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制药生产技能的学习兴趣。本次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制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借鉴。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二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似乎并未引起大学生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将宏观形势教育与微观形势教育相结合;二是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大学生十分关心国际国内形势,但单纯说教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很难让他们接受。因此,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成为解决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效性的当务之急。

一、优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发爱国热情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因此,在课程内容上要把握方向,始终坚持不游离经济建设的中心,不游离改革发展的大局,不游离稳定工作,不游离学生健康成长的轨迹,为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服务。

(一)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关心时事政治,思维活跃,有着他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强调内容上的针对性。只有抓住了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大学生“青年文化”结合处入手,选择大学生始终关注的具有时效性的“焦点”问题,用符合大学生文化特征的演绎方式满足大学生“青年群体”的需求,寻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联结点。

(二)将宏观形势教育与微观形势教育相结合。

宏观形势指的是国内外形势,微观形势指的是市情、校情。

大学生既需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也需要正确把握身边发生的事情。从学生关注的社会重大问题开展教学,穿插市情、校情介绍。正确认识小范围与大环境形势,实事求是地考虑自身与国家,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世界的相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将政策宣传与热点关注相结合。

热点问题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兴奋点。在热点问题的'选择上,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应最强烈,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还应将这些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有正面效应的热点问题进行热处理,对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热点问题进行冷处理,使同学们能够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门针对性、效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落实其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以课堂为依托开展专题教育。

结合实际,请学院各级党政领导或党委负责人,一批理论水平高、形势与政策敏感的教师组成形势与政策巡回报告团,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用专题方式可以对专门的问题进行“聚焦”,一次课主要探讨一个问题,分析现象,说清原委,透视本质,道明真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三)大力倡导参与式教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从其性质而言,要求学生参与性较高,教师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和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如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次课堂教学中前5—10分钟由其中一组学生进行一周新闻热点扫描或热点解析,课前拟定正反议题,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抓重大节日、纪念日、事件发生时机开座谈会、研讨会等。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但能否在课堂上灵活驾驭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按照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路着力推进本课程的改革。在对每一个专题讲座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制作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而且还应该针对文、理科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差异,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主要的是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得以平衡。

(五)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通过课外教育弥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课时不足,实现多模式教学有效方式。一是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课程特点,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运用网络技术,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和栏目,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二是可以通过校园内的报栏、橱窗、黑板报、宣传园地、广播等进行宣传,另外,以学生公寓电视教育为渠道,加强学生收视电视新闻环节的管理,以丰富和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三

在中医院校,《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西医基础课程,必修考查,不易引起学生重视。但随着近年来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新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日益受到重视。本门课程与中医有密切的联系,如“正气与免疫功能”、“脾虚与免疫”;温病的发病原因与病原微生物,如“春温与脑膜炎球菌”、“夏温与乙脑病毒”、“湿温与伤寒、副伤寒杆菌”、“疫疹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烂喉痧与猩红热”、“霍乱与霍乱弧菌”等,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纽带之一。学好本门课程对于中医院校学生吸收现代医学成果、继承发扬传统医学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1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消毒与灭菌”,先让学生回忆“非典时期”的常见现象:带口罩、喷药、通风、空气过滤器等,然后引出消毒灭菌的目的和意义,使生活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另外,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中药抗微生物实验,同样的操作而结果不同,引出影响中药抗微生物效果的因素。那么,如何使结果具有可重复性?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答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深奥,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介绍免疫的定义时,比较抽象,学生一般会望文生义。为了打破惯性思维,从现实中接种疫苗和过敏现象切入,通过讨论思考,使学生掌握免疫的利弊,对免疫的概念有全面的理解。

2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微生物与免疫学》内容丰富,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将前沿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水平,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建立电子化教案和讲稿。有利于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在教学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把教师从重复的教案抄写中解放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改革和科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建立丰富多彩的资料库。通过互联网寻找国内外丰富多彩的数码资料,利用数码相机从其它教材、杂志、生活中收集生动的图片,使生活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对章节内容提纲挈领板书,结合幻灯片讲解,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合理调整授课内容顺序。

在中医院校,《微生物与免疫学》课时少,为了使内容由浅入深,传统的教学顺序是先讲授微生物学概论,然后插入免疫学基础,但结果并不理想。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考查科目没有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往往在学完免疫学基础后忘记了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而且,有些学生还将免疫误解为是由于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所以,我们吸收了西医院校的教学顺序,即先讲授免疫学部分后讲微生物学部分,使复杂的内容条理化,使初学者易于理解错综复杂的抽象概念,易于理清思路、提纲挈领地进行学习,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度和总体优秀率有明显的提高。当然,先讲授免疫学,对于学生而言入门较为困难,但只要在授课时不断强化免疫学的相关内容,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移情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育学中的移情(empathy)是指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审视教学;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体会他们的所思所行,体察他们的各种需求和感情;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及时妥善地调整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微生物与免疫学》所讲授的内容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把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放大、具体化。如把经典的实验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智慧;利用课间时间,交流教与学的心得,及时了解学生听课的体会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感情回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和角色是不同的,但在理智和情感上是平等的个体,教师通过移情,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差距,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水平和质量。

5运用行之有效的考查方法。

考查是督促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实施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设计不同的考查方法,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目前的考查方式是:理论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验部分占20%,平时的作业和课堂发言占10%。

当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考查方式,只要能够客观评价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6结语。

以上是我们对《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一些心得。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课程基础较薄弱,学生对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良好,而且很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愿意回头请教,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四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数有限。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中西医儿科学融会贯通,应用到临床实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1培养学生对中医儿科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爱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只有在求知欲很强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根据学生这一学习的生理特点,笔者在中医儿科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注意从培养学生对儿科的兴趣着手。因为儿科有一部分病证的内容与内科重复,内科会了,儿科自然没问题,如果在讲授时不能突出儿科特色,学生就会觉得有一种炒旧饭的感觉而索然无味。例如在讲授中医儿科学总论时,很多内容是单纯理论知识,讲起来比较枯燥,所以笔者将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儿科诊法特点等归纳为一些疑难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如:小儿是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是不是像麻雀一样虽小五脏俱全;为什么说小儿科为哑科;为什么古人说宁治十男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儿科有哪五难等,由此而激发学生对儿科问题的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用典型和具体事例讲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四诊特点及难点,使学生加深对儿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如在讲“小儿感冒”这一病种时,明确指出它与成人感冒都是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常见疾病,但小儿感冒有它自己的特点,即高、热、快、杂。也就是说小儿感冒发病率高;以发热为突出症状,且风热证比风寒证多见,纵有寒象也是寒包热居多;患病后变化快,若治疗不及时很快转变为咳嗽或肺炎喘嗽;证情复杂,多夹滞、夹痰、夹惊。这些都是由于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等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这样讲述,加深了学生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理解并提高了学习兴趣。

2注重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儿科学有共同的研究对象、科学属性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儿童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独生子女,备受宠爱,家长求愈心切。面对这种需求,除传授中医传统知识外,还应输送先进的现代化医学诊疗方法。对于在临床上中医治疗效果比西医治疗效果明显的疾病,可采用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授课方法;对于危急重症及难以接受中药治疗的疾病,授课时采用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授课方法。例如小儿泄泻,中医根据不同病因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和脾胃阳虚泻,而西医学则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这些都应按照各自的理论体系分别讲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清晰地理解和分辨,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来确定治疗方案。如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应采取抗感染和补液疗法及时治疗并改善脱水状况。而对慢性腹泻,属胃肠功能紊乱及饮食所伤等因素引起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别采用消食化积、疏风散寒、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等治则,可收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间的内在联系和互为利用,促进中西医融会贯通。

3联系临床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引进新的知识。

教学中联系临床实际可加深感性认识,我们可以把总论部分中小儿体检的方法和内容、如何具体应用四诊及步骤顺序、小儿生理常数的测定、正常值等安排在见习内容中去,这样既可在临床上结合具体患儿讲述,学生自己操作,加深印象,又可节省课堂时间用以讲述其他内容,一举两得,避免空洞乏味的课堂讲述。时行疾病在儿科较为常见,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在课堂讲授时,同学总觉得抽象,内容繁杂,不好记忆。在临床教学中笔者结合幻灯片及尽可能安排传染病中出瘆性疾病的`见习,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明确分辨出不同病种,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便于临床施治。

此外,现今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新的动向,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价值的素材,拓宽知识面,充实自己的信息量,这样才能在授课时传授学生新知识,满足学生多方位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经验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今后对中医的进一步学习与提高。同时,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中医儿科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五

1.1中医院校对电子商务发展重视不够。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电子商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医在这股春风下,发展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医药开始实现生产、质控、销售环节网络一体化,使得众多的中医药养殖户得到发展,同时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更有质量保证的药材;众多中医院开展网上问诊,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医等,这样的电子商务模式开始大量在中药行业发展模型。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医的特色:传承性、长久性等使中医发展相对封闭。中国的中医闻名于世,很多疑难杂症都有可能被中医治疗,但是在中医院校中,并没有开设相对应的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没有在电子商务发展相对应的专业中开设相对应的课程。

1.2中医院校对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意识不够。

在近几十年,中医没有良好的发展,也没有改革创新,导致中医没有西医发展的迅速。尤其是在我们的中医院校,学生只是一味学习中医学方面的课程,借助外面的发展来提升自己的思想。河南中医学院意识到该问题,开始在本校的中医专业培养学生的多维思想。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如何紧跟社会发展,在教学中结合中医院校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电子商务思想,让学生结合新的知识引导中医药的发展,是中医院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2、中医学院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2.1改革教学理念。

建立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在后期的工作中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推动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四个环节,让学生达到上述要求。在学生入校初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讲座,让学生对大学五年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道想学好一个专业,系列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工作需要从粗到细,首先“粗”介绍这个专业,从全局的角度,告诉学生整个课程体系是如何建立的,有什么样的课程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什么是前导课程,什么是后续课程,前导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知识结构上的什么帮助,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把握。然后细到每个课程,通过对每个课程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电子商务的课程介绍就需要在该过程中渗透进去,虽然电子商务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通过什么方式,采取何种途径,内部的运行机制是怎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运用到学习和工中医院校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设计文/王林景李晓康作中去。而本环节就是通过前期的“粗”说,到后期的“细”讲,让学生知道这门课是以后工作中能够用得到的知识;在教学初期,告诉学生该专业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期,既要向学生讲授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向学生讲解电子商务对本专业的辅助作用。本环节中,设计电子商务众多的发展以及模式,需要学院引进成套的实验软件,比如德意通电子商务实验室等,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或者让学生“走出去”,众多的中医学院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而医院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比较好,通过与医院的良好合作,让学生走进医院,去看看医院的变化,看看电子商务是怎么影响他们工作的。而如果这些实现不了,那就需要老师多找素材,多向学生展示;在教学后期,需要老师“走出去”,在寒暑假,走进企业,走进医院,去一些大的综合性院校看一看,跟毕业的学生多交流,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在教学初期及中期,因为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提供保证,一般都能做得到。但是作为整个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并且是一个相对来说长期的环节,就需要教师有一个良好的知识架构,对电子商务在中医方面的发展有良好的掌握,并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知识架构中的一道有力的砖墙。在这四个环节中,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学生入校初期和教学后期。前者是因为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学院、教学办、学科、学生办等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对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学习电子商务,如果没有前期的引导,容易使学生对该门课程大意。而后者实施起来困难的原因是,我们未建立教学反馈机制。老师应该能够“走出去”,到企业、医院中去。学生能够“走回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知道他们的想法。

2.2改革教学内容。

“因班制宜”教学方法,中医院校有众多的学科,根据不同的学科,让教师有侧重点的讲解电子商务在该专业中的使用。比如:针灸推拿学专业,作为中医的特色专业,在向学生讲授电子商务时,除了说明针灸推拿文化需要借助电子商务进行推广,同时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针灸推拿技能,需要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网上针灸推拿的案例,以及让学生实地参观网上诊脉的实验室等;对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该专业的发展对电子商务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授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甚至需要学生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来辅助对电子商务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说,该专业要求的电子商务知识比较多,讲的要专业、细致;而对于市场营销(医药贸易方向)专业,就需要大量的营销知识的讲解,加大对电子商务在医药贸易方面案例的讲解。对于中医学院的其他专业,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讲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医专业都需要开展,那些和电子商务联系不是非常大的,比如:中医诊断等,只是让学生在校园的生活中感受到电子商务气息即可。

2.3改革教学设施。

提高基础设施的发展,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对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而学校就需要向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加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建造一个优异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不仅方便教职工以及学生的生活,而且在提高学生认识方面有显著地成效。在教学方面,本校着力开展电子商务课程的同时,也在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建立中医远程问诊诊室,使得全校的师生都有机会去接触到电子商务给我们工作带来的便利;建立学生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自己后续的工作;购买各类电子商务软件,投入到教学一线上去,为了学生学习一点点知识,不惜花费更多的资源。

3.中医学院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教学内容设计上的总结。

在一个任何医院都在借助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学一线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电子商务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医来说,想要不没落,有一个长期繁荣的发展,更应该借助各种“东风”,而电子商务对中医的发展就是一股强有力的东风。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六

摘要:文章通过对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课程结构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整合方案。

进入21世纪,用科技手段辅助医疗诊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使得医学生物工程在医药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中医诊断都依赖于望闻切问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中医院校,我们在继承传统诊断方式之余,还需用科学的办法对现有模式进行升级发展学习,医学生物工程这一学科,结合中医的理论,在中医诊疗及教学上找到一条创新之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的学科。

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几乎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与医学分支,没有哪一个学者、哪一个学校(研究所)可以全部涉足。

因此,中医院校一定要找好自身与生物工程的结合点,不能贪大求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和中医理论进行有效结合。

1.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顺序。

课程体系是教学规划的体现,它对学生素养、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起决定作用。

现在的大学课程设置仍然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一“老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学生会感觉到所学课程中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专业知识的贯通上没有形成清晰体系,甚至在学完所有课程后不知自己能干什么。

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体系,必须打破常规,改变“老三段”的格局,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

同时有必要开设一门专业介绍课,介绍各个课程对本专业的作用和与本专业的联系,在实验中要能体现和应用到多种课程的知识,尽量消除学生对学习某门课程的无用感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在大一学年对生物工程的全面概述,结合中医药特色,让低年级学生对本专业的现时发展和未来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亲近感。

2.组建体现特色的核心课程群。

由于医学生物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在中医诊疗和医药需求上体现出对诊断和药物分析的两大行为的实现所需的科技手段,这些手段即为中医对医学生物工程的需求。

简单来讲就是使用科技手段分析中医诊断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何对这些信息加以精确细化然后通过中医诊疗的逻辑确定数学逻辑模型或者一个算法。

如果依据这一目的为专业侧重点设置核心课程,就可以革新“老三段”的布局课程分法。

按照课程的特点安排数门联系紧密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集中进行教学,以组成一个核心课程群,每个学期以实现一个既定目标为依据,这些课程群可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单位部署,在学期期末可以将所学的多个课程的知识综合起来部署一个具体的实验任务以巩固教学效果。

以大一第一学年为例,以完成对人体各种体征和特点及生病时的状态的了解为学习的目的,可以集中开设临床医学概论、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中医学基础、组织胚胎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首先让学生知道我们用科学手段收集的是什么事物。

然后在第二学年结合这些需要学习采集的手段,如果是通过电子设备采集,那么可以开设以模拟与电子信息转换和计算机处理为主的专业课程群,这样既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减少了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空间。

3.构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设计实验的'课程内容,让实验的内容更具实践性。

这些实验问题的来源应尽可能由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以实现实验项目和内容的更新。

如: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单片机等电子相关类的实验,则可以以医学的信息采集为数据模型,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作为实验目的,如采集脉搏信号,采集穴位信号,分析简单穴位信号的c语言算法,等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使教学和学科发展与社会产业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与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

医学生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可以不用到大四才开始,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忙着找工作,实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完全可以在完成一个核心课程群的学习后就进行针对性的实习。

这种模式既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将所学融入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了充分的准备。

5.展望。

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中医药院校开设非传统(传统专业指中医、中药等)专业变成一种必然的趋势,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手段也必然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

生物工程这一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使得在与中医的结合下拥有许多侧重方向,在教学设置上如果能把握学科侧重点,合理地设置好核心的教学课程,有效地将教学、研究、产业融为一体,必能为中医的发展插上科学的翅膀,让祖国医学取得更高的医学成就。

参考文献:

[1]余勤,刘文洪,郭莹项,海何洁.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教育ecm,.07,30(4).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七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病原生物学

论文摘要:病原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比较枯燥、难以记忆且容易前后混淆的特点,而且病原生物通常肉眼看不见。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很大难度。本文结合病原生物学这门课程探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及其效果。

1、让黑板“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枯燥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手段已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过去我们总提倡寓教娱乐,但具体谈怎样去做还没有现成的模式。而“多媒体”教学充分改善了教学气氛,它利用电脑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让黑板“动”起来,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激发灵感的动力”,学生们的兴趣可充分带动学生们的思维“活”起来。比如在讲授寄生虫中的蛔虫和晓虫的形态、生活史时,我们利用电脑制作了一组动画:首先画面上采用渐变式缓慢出现了成虫的形态,并在不同部位配上不同颜色及相应的解说,从而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然后,在每一种寄生虫的.生活史中,以人体为中心,从虫卵、幼虫到成虫的每一个演变过程中以环形排列在周围,再闪动出现每一个发育阶段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这样不但使学生记住了蛔虫和烧虫的形态和生活史,同时还能将两者进行区别。

2、让微观世界“大”起来

在微生物和寄生虫实验中,观察细菌等微生物时,显微镜的使用频率最高。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学生根本找不到细菌等微生物,更谈不上观察了;而且时常损坏仪器和玻片标本,在经济和教学上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首先我们把玻片标本制成幻灯片,利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这样真真切切的细菌形态就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便可加以讲解,加深记忆。微生物放大了,学生与它们的距离近了,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了。

3、让知识的函概且“广”起来

病原生物学的内容较多,而授课时数很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把主要的知识讲出来,而不能把一些延伸的知识讲述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使知识涵盖量“广”起来。在讲授细菌、病毒各论的知识和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时,就可以将各种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制成标本片和精美的动画,学习时将它们投射到投影仪上,并配以恰当的解说词,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加深了学生对各种微生物和常见人体寄生虫的辨别和记忆,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教师彻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素质教育是当前又一在教育界谈论的热门话题。然而仅1一2篇文章和媒体的宣传不够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把抽象教学转换成直观教学。但并不是说“多媒体”就是素质教育的形式,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可以尝试的手段,而且就目前来讲是比较可行的手段。“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等特点,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设教学情境,展现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信息,从而创造立体化的教学空间。使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能有更多的精力投人到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更新中。

5、让师生关系“融洽”起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通过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活动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差,教师讲课情绪不高,师生关系很紧张。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大屏幕增添一些新奇有趣的知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感染了教师,师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一个新生事物在实践当中被应用是需要过程的,一墩而就的事是没有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仅仅是刚刚开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减缓教学的难度和认知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八

藏象学说是和一定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关联的,在此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在各个发展时期医学家发展完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尤其是建国后通过与西医融会贯通,对藏象学说的也更加深入,同时也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治疗;藏象学说;脏腑辫证。

藏象学说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最为丰富宝贵的治疗方法就是将脏腑学说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脏腑辫证作为最常用、最实用的辫证方法,是祖国医学各种辫证方法中比较具体的辫证方法,辫治疾病,最终要落实到损及何脏腑,这样才可将病因病机阐述得更为透彻,更能明确地指导治疗;这样在用药时才能有鲜明的针对性。

调畅气化以治肝病。由于张锡纯强调肝主气化,肝病多关系气化,因此治疗肝病必须调畅气化。调畅气化的关健是个“通”字,肝虚补之以通,肝实泻之以通,疥则活之以通,疾则化之以通。万变之中,无非疏通气化,气化一通则诸病皆除,如肝虚助人生发之气,黄茂振奋肝气,补益肝气;肝郁以柴胡升举。不任升举,代之以茵陈、生麦芽条畅;若肝郁、肝火,则或培中宫,或位金平木,皆以条畅气化为务。

敛肝救脱。脱证系指阴阳相离,其气脱越,生命垂危的病理反映。张氏主张以山芡肉浓煎顿服以敛肝救脱,并立有既济汤,来复汤等方,皆重用山芙主将。山芙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湿滑脱”故善救脱。可见,张氏在救治脱证方面独具一格,在肝胆学说上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境界。

肝胆同治。施氏观察111例慢性肝炎患者,超声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增大者23例,胆囊壁增厚、毛糙者37例,胆囊区回声增强、出现光团者8例,胆囊s型扭曲11例,胆囊姜缩17例。根据肝胆同治、疏肝利胆原则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超声波检查所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严氏等发现3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64.02%,治疗结果显示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

蒲辅周认为凡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提出:察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先顾脾胃盛衰,如果脾胃生气受找,则损怯难复,所以治疗外感、杂病,处处要注意保护胃气。谆告:胃气的存亡是病者生死的关键,而在治疗中,能否保住胃气,是衡量一个医生优劣的标准。施今墨治内伤病,在崇尚东垣学说,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基础上,自拟治脾胃十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等。以上十法,临证时,当结合有关具体情况,可“数法并合”。务求辫证准确,方药无误,才能奏效。董德愚对脾胃学说深有研究,且多有阐发,治病以调理脾胃为主,以量老先生为代表应用脾胃学说自成一家。董氏执简驭繁,便于掌握,将脾胃病治疗分为益气、养阴、升举、温中、清热、理气、祛湿、攻下、消导、固涩十法。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十法以益气为首,针对脾胃气虚,首先当以益气为法,主以四君子汤。益气之为用,非止一端,及脾为生化之源,五脏之本,故益气亦可生血,益气亦生精,益气亦可固脱。益气之法,化栽活用,层出不穷。而后升举法,养阴法针对脾胃阴虚、以养阴为法,针对脾阳不足、以温中为法等十法。至于肝脾不和、心脾两亏、脾肾两虚、脾病及肺、肝气犯胃等脏腑相关病机,或调他脏以治脾,或治脾以调他脏,或两者并调,皆贵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标本先后,轻重缓急,均应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因“心本于肾”,故心血管系统中的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常出现肾阳衰、肾气不足,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等病理现象,可用温肾命,或滋肾阴,以及阴阳双补等治法。北京西苑医院综述肺心病治疗中指出:肾命虚型是常见的类型,而温补肾命等法,是治疗肺心病水肿、哮喘的常用方法。

运用肾命相火理论,在妇科许多疾病中,都可用益肾的方法治疗。有学者提出:月经不调、闭经、子宫功能性出血、带下、不孕、先天流产等疾病都与肾命有密切关系,而用滋补肾命的治法取得疗效。上海有人报导用地黄丸为主,治疗无排卵性功血100例,全部病例均获控制周期,有72.8%出现排卵,有23.2%怀孕。绝经期综合症,有人用温肾清上汤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从50年代开始已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当时以补气养血为主;60年代始从脾肾论治,至70年代摸索出以补肾为中心治疗疗效最佳。脾肾二者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需借肾中阳气的温煦;肾藏精气又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补肾为主治疗再障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脾的作用。若脾失健运,即使投以补药,药效也很难发挥效用,因为药物必须由脾来转达,补脾药既可使脾气健运,以增加药物的利用率,又可侠患者的食欲增加,精血生化有源。所以,补肾应兼顾健脾,投补脾药以多少为度,唐容川的“血家属虚劳门,未有不议补者也。当补脾者十分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的论述仍有实用价值。

此外,近年对老年性痴呆(sdat)的治疗,根据其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病因病机,而分别从心、从肾、从肝等论治,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以心为本,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邓铁涛教授认为,冠心病其病位在心,但与他脏相关密切,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此即张景岳五脏之气互为相使之意;邓教授治疗心衰的两个中药制剂-暖心胶囊、养心胶囊,就是在“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的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六病区运用邓教授上述方药,以理脾法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初步取得良好疗效,并成为治疗常规。

[1]吴华强,藏象学说研究进展述评[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05。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九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睡眠时间和时限。

1.1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2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处有风,应该急避开,尤其是体虚年老之人。《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就寝即灭灯,则目不外眩,神守其舍也。日光为阳气之精华,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处于优势,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亦为阳热之源,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3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道藏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觉贵舒”此即“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寝不尸”。《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4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渐非臆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1.

[2]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4]明道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478。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十

主证:经常出现胃里如同火灼一样的烧灼感,口干唇红,五心烦热,手足心热,知饥不食,或嘈杂似饥,舌质红,苔干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酸甘敛阴。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2、脾胃湿热。

主证:在脘中同样有火灼一样的烧心感觉,而且胃脘痞闷不舒,口干起黏,或吞酸嗳腐,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

方剂:越鞠左金丸化裁。

3、热物所伤。

主证:有明显的饮食灼伤史,自觉吃过某种热物质后即觉食管及胃脘部有烧灼样烫热感,因而惧怕饮食,特别是热的食品,服后加重,苔或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能够清咽利膈,对于清热解毒也有一定的作用。

方剂:银花甘草汤加味。

治疗烧心的食疗方。

1、赤小豆薏米粥。

将红小豆和薏米加清水,用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ml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荆下的100ml汁液。将2次的汁液搅匀。温饮或凉饮。

主治胃中灼热烧心感轻度者。

2、金针菜冬瓜汤。

要选用干金针菜20g.切段,用开水浸泡20分钟后与50g冬瓜一起放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梢。点几滴香油。

主治轻度胃中灼热烧心感。

3、素炒苦瓜。

选用新鲜苦瓜200g,切丝备好。先用开水浸泡片以去苦味。再人油锅烧炒至九成熟,出锅。勾芡浇汁。

主治胃热胃中火灼感、心中烦热者。主治轻度胃中灼热烧心感。

除了可以食疗以外,对于烧心的现象,我们日常生活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饮食应定时适量。

不宜吃得过饱和常吃零食。吃得过饱使得胃内压力过高,常吃零食则使胃液不停地产生,均易导致胃液反流。吃饭时应细嚼。减少食物对食管粘膜的刺激,保护食管粘膜。

2、少喝碳酸类饮料。

打开瓶盖就冒气泡的饮料进入胃内照样会生泡,使胃内压力迅速升高和气体增多,常致隔气和胃液反流,因此,应少喝起泡饮料。

3、少食油炸类等难以消化的食品。

难以消化的食物易在胃内长时间滞留,刺激胃液分泌增加,使胃内压力处于较高的水平,易致胃液反流,应少食这类食品,如油炸类、脂肪类、高纤维类食物。

4、睡前不进食。

睡前吃东西会刺激胃分泌胃液。,而睡觉后胃液易于反流。常致烧心。故睡前半小时不应进食,尤其不宜饱餐。

5、少吃甜食。

吃甜食过多。易刺激胃液大景分泌,常致烧心,应少吃为宜。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十一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该按照传统语文教学作为根本,同时依靠现代的教育理念作为引导,在教学中,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虽然这一个想法大家都是认可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必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多进行教学的设计和创新,才能逐步实现。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的核心主要是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的提高,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多数都是教师在课上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现代的教学改革要求必须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所以,现在的语文课应该是这样的,比如说,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这样学生可以观看到苏州园林的真实美景,也可以通过课文阅读,更加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然后再听语文老师的讲解,对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将会理解得非常透彻。所以,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收到非常好地效果,真正体现出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创新。

2.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应该合理。

对于多媒体教学,其特点为信息含量比较大,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要求,即把繁化为简单;把难化为容易;把静化为动,换句话说,我们要把平时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很难把握、理解的知识真正显示在学生的面前。以前在网络上了解到一些语文教师经常制作自己的课件,而我也经常利用课件来上课,但是整体来说,课件的好坏,往往不是教学内容多、全面、以及计算机技术难度高的,相反,一些设计单一、优美、量少、精确的课件,往往用于教学,这才是实用性的课件。在现实的教学中,对于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上常常倾向把单一的问题变得很复杂,而遇到复杂的问题,往往花费心思去思考,为了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动起来,可是,在课后,学生得到的收获不多,黑白颠倒。而有些老师,经常把以前的教学模式,即按照逐句、分段的方式去分析课文,而这种方式也引用到多媒体的课件的设计上,这样就不能把多媒体的优越性真正显示在教学中。所以,对于语文老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明白,对于一个教学的过程,往往需要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把课文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联系归类,即课文的结构需要分析、以及作品表达的中心思想需要很好的理解。

2.2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除了以上分析外,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不能彻底放弃以前的教学方式,对于两者来说,应是相互辅助、相互继承、取长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些内容,没有必要应用课件,比如,分析教学的目标、生字词、以及一些解释,这些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基础上解决;而一些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往往需要简明、一目了然,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记录。所以,对于大容量的文字、资料等,尽量不要展示在屏幕上,在教师讲课时,往往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往往走马观花,来不及做笔记。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解,使得学生印象深刻。

3.运用语文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师的综合素养有了更高地要求。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也带来了更多地便利。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无条件的进行偷懒了,只要做好一个课件,就能够完成教学要求了,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是给我们提供了教学上的很多方便,但是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1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于艺术的修养。

对于语文的专业学习,只是保持原状是不行的,必须要进一步的学习,加强专业知识。才能应对现代社会发展。我们以上一节音乐作文课作为例子来阐述。当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继而进行作文的写作。老师可以利用优美的歌曲让学生欣赏之后,启发学生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自己的联想进行写作。

3.2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意识。

对于语文与审美的教育,在其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而语文教师,往往需要具有较高的审美,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对这方面我们需要给予加强。比如,在语文多媒体课件中,一些制作人对背景的设置往往不是很在意,而有些课件,有时会走向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在设计《爱莲说》时,作者把一幅荷花图直接搬到屏幕上当作一个背景,而这个背景的设置,使得上面的文字辨识不清。对于这个现象仅仅是不多的几个,但这也说明了一点,语文教师的审美意识不高,换句话说,若从另一个方面分析,教师在好背景的设置下,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综上所述,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课堂的高效,这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初中语文教学的突破,就要本着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果的方向迈进,多关注学生的发展,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教学中来,同时也要完善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会遇到事情乐观向上,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进行创新的这样一个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在课堂中都是充满激情的,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得到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得自己的学习成绩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十二

中医理论既包括抽象的基础理论、独到的诊疗技术,同时现代医学的知识也应包含于其中。

传统中医理论研究和应用在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理论和内容应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注重临床的应用。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追溯其渊源,相当遥远。

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全面的健康科学的活动。

中药的现代化,因为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思维去理解的偏差,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的概念的局限性过程中不能完全实现。

抛开或偏离中医理论,不仅猛烈地冲击中医的基础地位,也使得它很难得到适当的中医临床的发挥,对传统中药在国内医药市场竞争产生严重影响。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中医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再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诸多学派、各家学说盛行于金元时期直至晚清,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

从一个或多个简单、粗糙理论,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包括如:阴阳,气血,五行,八纲,六经等。

在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也进入了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对一些列中医理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编辑,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珍贵古典医书,如《中药药理学》、《中医方法学》、《中医时间医学》、《中医心理学》等,使中医理论研究获得较大进展。

诸多学者在利用多种方法解释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表现出当代中医理论新的风格。

在诊断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脉诊和舌诊,脉诊仪或电脑绘图脉搏,研究脉冲机制等。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两种医学走向不同发展道路的基础和关键,二者无论在理论或实践各环节均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它们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和诊断治疗方法的不同,导致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始终难于沟通与融洽。

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

西医是随着解剖学与化学的发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起点远离了直接的生命体验,导致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机械主义倾向。

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

中、西医学在基本概念、理论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的、全面的、深刻的,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简单地判定其是非优劣。

其根本分歧在于: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上产生的医学,物质实体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范畴;相反,中医不重物质实体,而重关联实在。

医学的发展以适应人们抵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需求为前提,传统的中医理论创新,以解决中医临床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目前,中医药研究的基本理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抛弃了传统的中药和综合知识、方法,人体机能和病理外观被机械化隔离。

无论怎样,未来医学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结合中国和西方医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有中西医相互学习和有益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

临床研究,传统中医对一些常见的疾病,甚至一些重大疾病,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例如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功能紊乱等,中医疗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结合传统的方法,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

研究证明,中医疗法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使许多患者免除了手术的痛苦,并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在治疗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脑血管意外等,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在药剂方面,近年来逐渐由片剂、水剂、糖浆、冲剂、注射剂、栓剂等取代了传统的“丸、丹、膏、散、汤”。

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抗感染中药静脉注射的使用和中药大型输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在经络和针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功效享誉海内外。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

参考文献。

[3]任德全.中医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药现代化2002,4(1):1-5.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十三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模糊。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口生的基础课程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开设的学期、理论课课时数、实验课课时数等基本相同,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对口生医学基础课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服务性、应用性体现不充分,造成教学整体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低。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定位,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熟练的护理技能、良好的沟通水平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二)教学方法不当。“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想学,由此导致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学到的越少;如果教师讲得面面俱到,重点未突出,难点未讲透,学生就会感觉模糊不清,并且容易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因此,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该是统一的、互相依托和互相促进的,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二者往往是脱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先讲述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项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理论课时数多,实验课时数偏少,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衔接不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依旧采用试卷形式,且考试一般在学期末举行,学生考试的结束也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束,对于考试前和考试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和学生无法进行交流,教师从学生那里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质的飞跃,因此,要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日常教学,考核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并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章节课时分配的改革。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在疾病防治诊断中的应用的一门科学。它对疾病的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免疫学能够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应该增加免疫学的课时数。80%的临床疾病都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病原生物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了解病原生物引起疾病的原因、机理机制、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再结合临床实际及护理专业特点,强化护理学生在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增加了微生物的课时数。

(二)理论课结构比例的改革。

1.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例如:“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材中依旧有检测临床疾病的旧方法,对这部分内容可予以删减。

2.减少临床上比较少用或者未涉及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讲得面面俱到,只需要讲授细胞因子的`基本作用即可。

3.重组各章节内容。免疫学是非常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对细菌、病毒、寄生虫没有一个基本概念上的认识,多数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我们将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讲细菌总论、病毒总论、寄生虫总论,在学生对抗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再讲免疫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抗体、补体等抽象的知识点。

(三)实验课结构比例的改革。“病原生物与免疫”这门实验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实验课课时少,不利于学生无菌观念的强化和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因此,应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我们将微生物学的实验由两个学时增加到六个学时,让学生观察房间角落、自己手上的细菌等,使学生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非常必要,对于不同的教学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仅能满足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如病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媒体教学法,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或基础知识技能竞赛等,提高护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即卷面成绩60%+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20%+实验考勤和实验报告20%=100%,其中,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实验技术的重要手段,这种考核手段更能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也改变了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附属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本次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对课程章节进行了前后顺序的调整,增加了重要知识点和实验课的比重,减少甚至去掉了不重要的知识点,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展现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考核方式上,采用日常教学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考核从学期初跟踪到学期末,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中医免疫学论文篇十四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双方是对立消长、互根互用,还能相互转化,这些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正常变化,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只有阴阳双方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才能使人的精神活动正常,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阴阳与睡眠息息相关,渗透到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决定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活动。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其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节律。

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使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阳气,随气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

平旦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阴气生发而由里出外,阳气渐长,人起床活动,中午时分人体阳气盛于外部,黄昏则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上床休息。

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睡眠;阳气盛,阴气衰,则产生觉醒。

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于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阴阳调和,血脉通利,故昼精而夜寐,夜晚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白天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科学研究也提供了人体的阴阳日节律的相关论证,以内分泌来说,即表现出阴阳日节律的变化,如人体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肾素、醛固酮、促性腺激素、睾酮等等白天分泌增加,夜间分泌降低;而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血管升压素等夜间分泌增加,白天分泌下降。

现代睡眠学认为,睡眠与觉醒系统作用下,要使睡眠得以发生,力量相对较强的觉醒系统的活动应首先减弱,力量相对较弱的睡眠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以致进入睡眠。

觉醒系统活动过强,或睡眠系统力量不足,则不能发生睡眠。

觉醒系统活动增加,睡眠系统用作减弱,人就觉醒了。

这种理论,与阴阳睡眠学说如出一辙,觉醒系统比类为阳,睡眠系统比类为阴,阴阳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活动,这与阴阳理论异曲同工。

可以说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病的重要病机。

总之,阴阳学说解释了中医睡眠的生理与病理,指导着中医对失眠的诊断、治疗和调养健康。

2以神主学说论失眠。

现代许多研究显示,失眠不单是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伴有心理紊乱过程。

神主睡眠说也认为,睡眠和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安则人能进入睡眠,神不安则人不能入睡,张景岳说:“盖初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而《素问•灵兰秘典论》又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统摄协调五脏,主持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具有重要的地位,神充则身体强健,神衰则身体虚弱,神的活动,更反映了心主神明的功能,统领五脏六腑。

可想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而出现失眠、神志不安、健忘、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

3以气血盛衰论失眠。

气血的衰少或运行不畅,都会致使脏腑组织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灵枢•营卫生会》中就曾指出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是因为“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景岳全书•不寐》中又说到“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其中不只虚证有之,若血分有热,不仅扰乱心神,还使魂魄不宁。

如《温热论》中提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事实上气与血密不可分,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气能行血、而血为气之母。

气不得血,则血无依附,气布以血为根;血不得气,则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气为帅。

俾使气血充和,阴阳协调,则人康健。

故无论气病还是血病,最终都会形成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神失其常,使人体整体生理功能紊乱,产生包括睡眠障碍在内的各种疾病。

4讨论。

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关于失眠的`理论,所涉及的都是中医的基本原理与认识思维,同时紧密结合了生理与病理,这些理论相当程度的受到了中医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天人相应等理论,说明了除了人体生理病理之外,人体对外环境的应对方式与疾病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目前这些有关失眠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于与整理提高的阶段,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千百年来,中医解决了失眠中的许多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更多新的科学手段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如何在新的社会文化与科学中,为失眠的理论与临床创造有利的条件,给予失眠的研究有新的生机,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应注意随时吸取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尤其是结合现代临床科研方法与传统理论,累积更多的临床资料,将理论与临床妥善结合,定会带给学科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骄.中医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2196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