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8:45:15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热门18篇)
时间:2023-11-08 08:45:15     小编:书香墨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突出亮点,吸引读者的眼球;在读完以下的总结范文后,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一

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

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

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要求有标题、引言、正文(至少3个部分)和结论。

(论文的具体格式详见电子版范例。)

导师主要由法方教师担任,具体安排由法方学校负责。我系教师负责论文的最后评阅和评审。

2)引用必须合理,符合论证逻辑,但一般不应长篇引用文献;

3)对资料中的事实或观点,可以根据论文论证的需要,在说明来源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但所有参考资料均应列入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论文要求交稿一式二份,并用3.5寸软盘上交word格式电子版。

每份论文必须包括下列各页:

1)封面(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年级、导师姓名、日期等);

2)提纲或目录(包括各部分的页码);

4)参考文献,要求至少列出2份参考文献,包括:作者、题目、版本、日期等;

5)note;

6)如有必要可加annexe(附件)。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比较》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1, 1百年轮回;

1,2 30年的断层;

1,3 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 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2, 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

2,2 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

2,3 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

2,4 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

3,1 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

3,2 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

4,1 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

4,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 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

5,1 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二

摘 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照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 文本细读 情节 主题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三百多个短篇小说,描写的主要是拉丁美洲和美国大都市中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万象。

欧亨利的小说立意深刻,语言诙谐,构思新颖,尤其是小说的结局自成一派,常常笔锋陡转,令人拍案称绝。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主人公苏比是一名流浪汉,试图进入监狱以躲避严寒而艰难的冬季,但他六次故意犯罪都未能如愿;最后,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感化,决定洗心革面,努力开始新的生活,可惜的是,警察出现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监狱。

对于这一小说,国内学者已经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解释小说情节的设计,探讨其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大家对这一名篇的认识和理解。

苏比为进入监狱,共进行了六次尝试,分别是:(1)妄图进入豪华饭店享受饕餮大餐(未能得逞);(2)扔石头砸碎商店的玻璃;(3)成功地进入一家小店吃霸王餐;(4)调戏少女;(5)偷盗一位绅士的雨伞;(6)在大街上大吵大叫,扰乱公共治安。

这六次失败的尝试,加上文章最后(7)苏比决定洗心革面但却无端被捕入狱这一情节,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在这里值得思考的是,欧亨利为什么选择这七个情节,而不是其他的设计,难道是随心所欲、任意为之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七个情节的安排,恰好勾勒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图景,刻画出其中的典型人物,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

在(1)中,苏比计划进入一家豪华饭店,免费大吃一顿,然后因无力支付账单被送入监狱。

然而,衣衫褴褛的他刚到饭店的门口就被“训练有素”的侍者识破并扔到了门外。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苏比审时度势地进行了另一次尝试(3)――选择一家不起眼的饭店,白吃了一顿。

同样是到饭店蹭吃蹭喝,居然在一个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这是作者的无心之失吗?当然不是,吃饭在这里指代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两个情节成功地构成了对比,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在资本主义社会,有钱人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穷人无法享受的,甚至是无法接触的。

普通大众只能在固定的圈子中挣扎生存,妄图走进有钱人的圈子,即使是以不惜入狱为代价,也是不可能的。

资产阶级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奢侈糜烂,令普通民众望尘莫及,在社会上还享有广泛的特权,为所欲为。

在(6)中,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

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但是令他惊讶的是巡逻的警察竟然为他寻找理由,向公众解释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为庆祝球队的胜利而欢呼,不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警察与苏比素不相识,为什么帮助他解围,并断定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呢?这一情节看似匪夷所思,但细想一下,却寓意深刻。

苏比选择大吵大闹的原因是这一行为对于普通人而言,足以导致被捕入狱,但是,如果对于资产阶级,情况则大相径庭――这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至于警察断定苏比是耶鲁大学的学生,更是这一情节的隐含注脚:耶鲁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历来是美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头面人物的后花园,这里作者通过警察之口告诉我们:只有资产阶级才胆敢堂而皇之地触犯法律,也只有资产阶级逍遥法外。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享受着奢侈的物质生活,享有广泛的特权,那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果真如同宣传中描述的那样道德高尚、智慧过人、勤俭努力、不断进取,并最终获得成功吗?在小说中,欧亨利尖锐地揭露了这一谎言。

在(5)中,苏比决定偷走一位绅士的`雨伞,结果发现这把伞竟然是那位“绅士”偷来的。

衣着光鲜的绅士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满口仁义道德,表面道貌岸然,其实背地里使用偷窃等下流和见不得光的手段来聚敛财富。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通大众又是一群怎样的人呢?欧亨利同样给了我们具体而形象的回答。

无论是(1)中的大饭店,还是(3)中的小饭店,侍者都不可能是资产阶级,而是与苏比一样是普通的民众,受着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剥削。

但是,可惜的是,他们选择的不是与阶级兄弟牵手,与资产阶级对抗,他们成了资产阶级的鹰犬和打手,将苏比这样的难兄难弟“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更有甚者,有些女人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在(4)中,一个“衣着简朴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就因为金钱成为妓x。

在资本主义社会,衣冠楚楚的资产阶级是强取豪夺的伪君子,受剥削遭压榨的普通民众懵懂无知,整个社会泛滥着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铜臭气味,这导致了美德沦丧,虚假当道,正义无处安身。

在(2)中,苏比扔石头砸碎一个商店的玻璃,然后主动向前来探视的警察承认自己的罪行。

出人意料的是,“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砸橱窗的人没有谁会留下来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于是警察抽出警棍,追赶一个跑着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

当然,普通大众之中还是有许多人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像主人公苏比,虽然是个贫困的流浪汉,但也知道自重和尊严。

“他可去的地方多得是,有市政府办的,有救济机关办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但是,苏比是“一个灵魂高傲的人”,在监狱和救济院之间,他宁愿选择前者,原因就是要保证他仅有的尊严。

在(7)中,苏比听到教堂传来的赞美诗,“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

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

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

这时,苏比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朝着善良和美德大踏步的前进,但是警察毫无理由地逮捕了他,牢狱生活猝然来临,所有的希望灰飞烟灭。

这是一个奇峰突起的结尾。

小说这一悲凉的结局,显示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彻底失望。

需要指出的是,小说的结尾一向以出人意表收到广泛的好评,但如果对情节(2)进行细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那个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才是文中第一个无辜受害的不幸者,这样荒诞的情节在苏比身上重复,告诉我们的是,这不是偶然,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这七个主要情节联系起来考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众生相就跃然眼前了: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这是一个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社会;这是一个荒诞悲凉的社会。

综上所述,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评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4):89.

[2]杨建玫.《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

[3]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三

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

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二、国际合作办学(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

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要求有标题、引言、正文(至少3个部分)和结论。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四

一、英美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

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在评估过程中,进一步淡化其艺术性及故事性的重要性,而是更侧重于作者的思想深度,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可以说,一个作品是否具有社会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标榜了其文学价值。比如《飞蛾:象征的创造性力量——论佛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中飞蛾的象征意义》和《大众的反叛》两本书,虽然一个是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对现代理论进行补充,一个是对西方现代化历史的反思,但都是通过对一件小事或一段时期的分析,来对社会发展提出值得借鉴的建议,故而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褒扬,在社会舆论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就连各种奖项也对其抛出了橄榄枝。

二、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对我国文学的启示

1.研究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原因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现代文学就涌现了大量的新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大众口味,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涩难懂,同时,出现了职业作家、明星作家、业余写手等各种身份,这促进了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文学的发展孕育了新的体裁和思想方式,以及文学研究的变化,而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转变又反过来衍生出更新颖多样的文学形式。而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又是与这一系列的变化相辅相成的,文学的现代化为文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促进着后者的发展,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成果则可以给新文学更多的思想、手段,纠正文学发展中的错误,促进文学更好的发展。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开始,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一再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改良社会、教育人心的作品成了主流,又加之文学创作人一般也身兼这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要求就更高。分析借鉴英美文化研究现代化的方法和成果,是加快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2.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启示

自john教授因图书馆管理使用繁琐,而提出了以网络远距科技来解决始,文字的计算机化就开始深远的影响着英美文学的发展。让图书馆走进网络,不但使图书馆的存储空间无限扩增,也解决了它的取放问题。由此衍生的是,整个学术研究中的数据取放问题都得以解决,新形式的出现,也改变着文学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可以说,以网络分析类化为主的科学思想主导了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反映出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科技发展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这表明作者更多的注意到了一种人文关怀,并且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对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而更是将计算机和网络及其相关技术全面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些发展和对科技的敏感反映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文字从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再变成数字化的文字,这才是应有的变革。我国学者一则对计算机网络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一点的反映不够敏感,二则对运用方法也处于摸索之中,故而,发展空间还很大,一方面要培养懂技术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借鉴学习英美文学研究的成果,利用网络加强文学和科学的关系。同时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学与科学相联系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只有将这个思想深植脑中,才能令我国的文学研究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表达,而灵活的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去进行文学研究则是对这种表达的检测、管理和促进,同时文学的国际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五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六

摘 要: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课程的出现,其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面对当前的形势,作者试图从兴趣着手,结合教学实践,对文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看法。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的出现,一直处于主干课程地位的文学课逐渐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此,本着“兴趣”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英美文学史及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大模块为主要内容。

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往年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而毕业生的工作也从国家分配变成了自谋出路。

所以说,知道浪漫主义时期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此期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是哪一年代的人,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等,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

另外,即使有些同学想学好文学课,但是老师课堂上对于文史及作品时代意义的长篇大论,也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兴趣。

经典作品为辅,同时并配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导入”这一框架。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以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呢?因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

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经典作品,学生将很难把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共鸣。

另外,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常较为晦涩难懂,而这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进一步失去兴趣。

然而,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它们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投入。

有人担心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的优秀,课堂上引入这些作品会导致学生不能欣赏最经典的语言。

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有很多荣获过诺贝尔奖(nobel prize)、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等各种奖项。

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就可以被选进文学课堂。

另外,迈克尔的《时时刻刻》(荣获普利策奖)也可以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

同时,还有一些华裔文学作品,诸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女勇士》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

而至于为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佳作带进课堂。

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其次,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文学理论的教学呢?在我国高校中,西方文学理论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

很多大学在文学课的讲授中根本不会涉及理论的内容。

对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曾经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失是令人深思的。

”“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意识到经典作家要比过去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

”确实,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20世纪后,更是百花齐放,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最传统的授课方法都是“老师台上说,学生台下听”,文学课更是如此。

这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

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要去思索新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因为对文学的认知其实无所谓对错,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诠释,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释放,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

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刘润清,)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此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文学课恰是最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科目之一。

因为文学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时代背景性也很强,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简单明了地突出重点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很好的感官上的认识与了解。

例如,对于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作者的图片,所反映时代的图片等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

不仅如此,在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大量运用由作品所改编的影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因为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分析文学作品。

例如,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的讲解,像《简・爱》、《傲慢与偏见》、《飘》、《哈姆雷特》等均采用了影片授课,而对于当代的一些作品,如《喜福会》、《时时刻刻》、《美食祈祷和恋爱》等也都通过电影进行讲授。

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探讨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与行为。

所以我认为,影视教学在当今社会的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

所以,我们要从兴趣着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得学生喜欢文学,重视文学,而不再使其边缘化。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1).

[2]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2002,(5):5-7.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七

摘要:简・奥斯汀的婚姻家庭观的里有女权运动的思维在游动,她认为爱情要建立在尊重与理性的基础上,爱情和金钱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

简・奥斯汀认为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女人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婚姻家庭观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在继承英国18世纪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于19世纪初期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扫除了英国文坛庸俗无聊的阴霾,由此奠定了其著名古典女作家的地位[1]。

简・奥斯汀有着大多数女性具有的优雅气质和知性之美,同时有具备可与男人媲美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切入点,旨在分析出她反应在文学作品中的婚姻家庭观。

一、爱情要建立在自尊与物质的基础之上。

不管处在何种年代,位于何种阶层,人们普遍认同物质是构建爱情城堡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尊作为爱情的前提。

小说《傲慢与偏见》创造的人物,如简、宾利以及伊丽莎白和达西,在她们的婚姻里,男人占有着足够的财产,只有这样的婚姻才在小说中获得了圆满的结局,似乎想要传递出“以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才值得女性同胞的追求”。

翻阅简?奥斯汀一生当中所有的创作,似乎每个作品都要表达出这样的思想。

比如简・奥斯汀早期作品《诺桑觉寺》(1797-1798)中的女主人公瑟琳・莫兰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乡村牧师的女儿,她自幼受到哥特式小说思想的熏陶,幻想自己的婚姻也能如小说中女主人公那样幸福。

后来一位富有的朋友邀请瑟琳?莫兰出去度假旅游,在这次旅行中,她结识并爱上了一位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公子亨利?蒂尔,在哥特式小说思维的影响下,她幻想可以与亨利・蒂尔不受社会阶层的限制而在一起,不过亨利的父亲得知瑟琳・莫兰出身卑微后,拒绝并阻挠两人的交往。

简・奥斯汀创作这部作品时年仅26岁,她对当时充斥着英国文坛的哥特式小说不以为然,遂以自身作品中的残酷结局讽刺主流哥特式小说。

简・奥斯汀以现实的生活与美好的小说情节作了强烈对比,以一股清新之气吹醒受哥特式小说影响严重的人们,试图告诫人们要懂得自尊自重,不能妄想没有物质条件就能获得美满的婚姻生活。

在简・奥斯汀所有的小说中,始终以理性的优雅风趣为风格,显示出现实的生活残酷[2]。

二、婚姻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非常平庸而且古板,不过他善于阿谀奉承,以此借助权势人物坐上牧师的位置,通过继承伊丽莎白家的财产变得富有。

当他拥有财富和地位之后,向班纳特太太坦露出自己对于吉英的爱意,而吉英的.母亲因为吉英的婚姻已经有所归属,建议柯林斯追求她的另一个女儿伊丽莎白,没想到遭到伊丽莎白的坚定的拒绝:“我的拒绝是完全严肃认真的,你不可能让我幸福,而且我也完全相信,你也决不可能让我得到幸福”[3]。

科林斯没想到以自己的身份向一无所有的伊丽莎白求婚,会直接遭到一次拒绝,他感到十分羞辱,为此他决定报复伊丽莎白,转而立即与伊丽莎白的闺中好友夏洛特成婚。

伊丽莎白觉得不可思议,跑去质问夏洛特为何与没有爱情基础的科林斯成婚。

我们知道伊丽莎白其实代表着简・奥斯汀,她对爱情理智而认真,不会为了金钱和地位就向爱情屈服,她接受不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把它当成可怕的怪物。

其实,每个女人都期许自己能有一个美满而幸福的婚姻,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为爱坚持到底,最终为了现实或非现实因素而向爱情低头,她们承受不了现实带来的生存压力,宁愿选择一个自己不爱的男子结婚,以此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这是简?奥斯丁与夏洛特的不同。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形势如何变化,人们总是乐意将爱情穿插在生活之中,体现在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里,人人向往获得真正的爱情,但是他们的婚姻大多向爱情低了头,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能很好地生活,而简・奥斯汀不能,在她的价值观念当中,爱情必不可少,没有爱情她宁可不嫁。

实际上,简・奥斯汀也是这么做的,她终身未嫁,孑然一身。

三、家和万事兴。

1.对长辈和父母的尊重。

当时英国的绅士和知书达理的小姐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尊敬长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男人享有首先继承上辈的财产的权利,由此奠定了男人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

在一个家庭中,大到达官显贵小到乡野村夫男子拥有的地位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动摇不了的。

女儿要想与某个男子结婚,必须先征得父亲的同意,否则就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所以莉迪亚背着家人与维克汉姆私奔,音信全无后,全家人都觉得非常痛苦,因为婚姻没有经过父亲的同意,人们对莉迪亚的行为指三道四,令全家人蒙受不白的羞辱,另外担心维克汉姆在占有莉迪亚后会把她抛弃。

无论古代英国还是中国,父权的根深蒂固还体现在男女婚姻制度的不公平上,男子可以凭借着权贵和地位娶多名女子,女子却必须从一而终;在家族里面,父亲是一家之主,享有决定家庭大事的权利,女子只有选择接受的份;财产继承上也是子承父业,女儿没有继承父亲基业的权利。

其实对待长辈并不是盲目的迷信和听从,通情达理的长辈理应得到晚辈们的尊重和爱戴,但是倚老卖老凭借着自己长辈的身份侮辱和利用晚辈的长辈,我们也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

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应该体现在相互尊重上。

小说中,贝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嫁给科林斯立马破口大骂,在她看来伊丽莎白为了追求爱情的美满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且不为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的生活考虑。

不得不说贝纳特太太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们都能找到一个富有的丈夫,不必受生活所迫,因此她告知科林斯姐姐吉英可能将与收入殷实的彬格莱订婚后,立即向科林斯推荐妹妹伊丽莎白,希望伊丽莎白也能嫁入一个富有的家庭。

但她没想到伊丽莎白会断然拒绝科林斯求婚,她跑出去追奔出家门的伊丽莎白,试图劝说女儿改变主意,甚至把班纳特先生搬了出来,让他给伊丽莎白施加压力接受自己不爱的科林斯。

班纳特先生了解女儿的心意,他不想强迫女儿接受不爱的丈夫,因此得到伊丽莎白的感激,一直把父亲放在心中崇高的位置上。

相反班纳特太太固执愚蠢的做法只能让女儿心生厌烦。

参考文献。

[1]徐丹.简・奥斯丁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3]梁承玉.《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叙事艺术[d].郑州大学。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八

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论文【1】

摘 要: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内涵,并论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价值观;现实意义

引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

文学是利用语言的途径去反映社会现象、表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艺术形式。

1.文学的内涵

人类的劳动是文学的起源。

比较早的有记录的文学是中国的《诗经》、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印度的《罗摩衍那》等作品。

文学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或者呈现一个阶段内的社会生活及感情活动的艺术。

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文学和人生的关系:人生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文学就有多么的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文学起源于生活经历,因此文学是随着人生的丰富性而变化的;人生有丰富精彩的可能,那么文学就有丰富精彩的可能,人生的状态呈现多样化,文学能够把人生的多种多样的状态描述出来,有完美的人生、戏剧化的人生等多种形态都能一一描述。

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他人的人生经历。

2.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

2.1英美文学的理性主义

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是英美文学理性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阐述了拜金主义的根本原因,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所表现的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及因此埋藏下的精神隐患。

索尔·贝娄揭示了工业时期人们的所面对的困难。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该作品为读者展现的是工业后期社会的消费面貌,体现了“把消费作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后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讽刺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同时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

例如作品《赫索格》,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社会后期的异化的物质化,体现了人类与自己、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等的异化物质化联系。

在作品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一种消费的联系,人和人之间不再有亲情和爱情。

《赫索格》充分体现了对这种不和谐关系的深深悼念。

揭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因此导致的种种悲剧。

在一个由gdp控制所有的时期,以gdp来体现生产力的先进性,体现社会是否进步的时期,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的时期,索尔·贝娄的作品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缩影。

所有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为了功名而活着,这样值得吗?电视媒体也在大肆宣扬明星名人,基础劳动人民成为了贫苦和愚昧的代表,这能体现进步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推动gdp的增长,可以对gdp起到影响作用。

索尔·贝娄的作品阐述的人价值观被物质化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剧。

索尔·贝娄的观念是科技的大幅度提高也不一定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

他对科技的批判与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弱化、人们的幸福程度低这一状况相符合。

同时,他还反思了工业时代后期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演变和文化的弱化之间的关系。

这两部作品都深深体现了值得人类思考的哲学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命运、精神面貌等重要问题的重视,例如自我认识、道德和真理、个人与团队等问题。

索尔·贝娄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是他对工业社会后期消费主义和物质观念做出的反应和回答,同时也是对工业社会后期的没有深度、情感流失现象的一种拯救方式。

向读者反映了工业社会后期的荒凉社会现状,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对工业社会后期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他拥有一种情感支撑,整个作品都散发着乌托邦情感,展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文学。

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玩乐至上、道德沦丧的时期,索尔·贝娄对精神的重视、对精神乐园的追逐和勇于面对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以及他提到的拯救计划,都体现了著名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情怀。

2.2英美文学之黑色幽默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一部现代版小说流行起一种情感模式,并且称之为黑色幽默。

这在西方文学领域内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在二战之后。

黑色幽默有两个别名,一是大难临头的幽默,二是绞刑架下的幽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感。

黑色幽默能够以一种痛苦、无奈的苦笑取代了传统戏剧的嬉笑,并且用荒诞的方式消除戏剧的话记性;而这种荒诞也将传统悲剧中的严肃情感有利缓解;悲愤的情感使用大学来表达,替代传统悲剧的触痛感;而传统悲剧中过于悲痛的情感用一种无奈但是又认命的精神来代替;黑色幽默中比较凄惨的感情都用大笑来替代,而这种悲剧情感也被用荒诞的方式宣泄出来;因此形成了一种新型艺术,与传统的喜剧和悲剧情感都不同。

这种情感有笑,但是笑声却透漏着悲伤和凄惨;也有悲伤,但是却用笑声来表达。

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具有丰富雄厚的物质和资金财富,但是情感和精神相对比较缺失。

社会意识如同大海般狂风不止,惊涛拍岸,沸腾不止。

当时有著名的文学学术的学者评论,那个时代的美国是历史上最为荒诞的阶段。

那个阶段的美国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未来的发展感到不安,情绪较为焦躁,并且这种现象愈来愈严重。

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很多作家选择一种较为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使用一种自嘲、可笑甚至病态的幽默来表达内心的绝望。

如今的世界环境仍然不是很平静,对于黑色幽默小说要做出新的评价,对人民的社会意识和对战争的不利面都有很大作用。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曾经发布了名为《第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学派的著作。

而实际上“第22条军规”可以看做成圈套:军人如果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就必须本人向上级提出停飞的书面申请;而这样的军人能够判断自己精神有问题而无法正常飞行,又一方面说明军人本人头脑清晰,不允许停飞。

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地想摆脱,但是都无法成功。

虽然“军规”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如具体的规章制度等,但是却无形的存在于军人之间。

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又都无法清晰的了解它。

而军规如果转型为实际的具体内容变化性就很强,但是又没有人能够掌控它。

它描述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当代的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争等,其迫害力和杀伤力很强,甚至翻天覆地,将个人生死荣誉、官僚的政治性、虚伪的道德和所谓的郑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也就是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彻底毁坏了伊拉克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已经被打碎的玻璃想要恢复原样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目前情况来说,即使是布什或者布什政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无法脱离第22条军规的约束。

而第22条军规能够原封不动地体现出美国的腐坏性质。

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中,能够看到社会、官僚、政府和战争的多么疯狂、腐坏和荒诞。

而我们实际所生活的环境中,也未必不是黑色幽默啊。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加说过人类社会共有两种现象比较荒诞:第一就是生命体看起来愈来愈和机器相似,第二就是机器又更像具有生命的物体。

人类对异化也就是对机械化会提前表现出忧虑的心情。

而黑色幽默利用一种夸张的笑让人们做出警觉,以此激发人类对生活的看法;更加希望人类能够挽救社会,或者在出现震惊的时候能让人类对美国的现状有个更理性和清晰的认识。

甚至是全国每个国家的现状。

3.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

西方国家的作家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对生命或者生活进行描述和体验方式就是英美文学,而文学作用几乎都是作家经历过丰富的生活,然后所自己所经历、听过、体验过和西靠的.观点进行整理,并且进一步加工和创新,对社会、家庭、人生的一种记录。

而英美文学是利用一种有特色的方法对西方的现实进行描述,曾经有人说文学源于生活,但又远远高于生活,不能仅仅在历史中保存,可能真实性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它所描述的事物和生活,是让没有经历过的读者能看到一些无形的内容。

英美文学能够让学习英语的人对英语更有热情,学习者在阅读那26个字母的各种组合中,在文中描述的各种经历和痛苦中,在对人物或生活的命运坎坷体会中,英美文学完全能够激发出学者的真实的没有丝毫虚假的渴求。

另外,英美文学对人的自我提高也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其存在的有利基础。

如果文学创作中描述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或人物性格,这对读者就会有很大的激发,能够对其进行效仿。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九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教育中更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文学课程的比例不断增大,这对于学生自身修养及关注人文、热爱生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校英语专业对于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也较为重视,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可能更好地对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从而为自己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高校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自身所养的不良英语使用习惯进行纠正。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为高校开展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背景的了解,从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到政治经济,从而为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失去了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意义。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不够完善,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式比较古板,因循守旧,毫无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导致英语教学水平不高。

在僵硬的教学模式下,有些学生认为以后不会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工作,所以对英美文学的学习自然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地挑选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来学。

而部分为了以后的学业考虑的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美文学,但是由于学习的出发点以及教师授课方式限制,在英美文学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以应付考试的方式来学习,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现状制约了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急需改进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完善教学模式,为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各高校英语专业所采用的英美文学教材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无论是采用哪种教材,基本都是由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构成,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与实际授课时间之间存在冲突,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时间不够及分析不足等问题。

在实际的课程讲解过程中,由于教材设置的内容过多,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全部讲完,更不用说将知识点讲透。

所以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大部分内容都是采用一带而过的方式,不仅学生无法理解,并且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二者之间本身就是互相映衬的关系,通过文学史的讲解,为学生了解英美文学打下理论基础,而通过文学选读可以加深对文学史的理解。

但是有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授课方式或者授课时间的限制,却将二者分开来讲,导致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出来,失去了教材布置的合理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了解,熟悉其中的知识点,然后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针对英美文学各个时期的特点整理出清晰的脉络,然后有重点、有层次、有目的向学生进行英美文学知识的介绍。

而针对授课时间不充足的问题,可以对时间分布进行调节,将文学成就较高及影响更大的文学时期重点讲解,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对一些成就不突出的时期则可以简要介绍或是不讲。

在英美文学的课程安排中,因为英国文学比美国文学的研究更加细致,研究内容以及时间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可以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多分配一些时间在英国文学的讲解中。

对授课内容进行精简,做好取舍,将重点突出出来。

三、设计艺术的文学课堂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接触译文版的英美文学小说,但这对于研究英美文学是远远不够的,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学时代的划分及文本的含义都具有庞杂及枯燥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记忆的难度,缺乏兴趣。

所以在教师系统和深刻的对文学知识进行讲授时需要对文学课堂进行设计,使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一)打破单一教师的授课模式

英美文学课程内容较为庞杂,授课任务量较大,教师由于受制于课时的限制,很难深入、全面地进行讲解。

而且在课前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课堂的互动环节进行设计,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授课过程中较为单调,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同时还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较强的新鲜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加大“文学选读”的分量

正如在上文提到的,英美文学课程是“文学史”和“文学选读”的结合。

但这两方面却不可能完全对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史”轻“选读”,教师侧重于对文学发展历史的介绍,只留下极少的时间带领学生浏览文本。

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记忆文学和文本的特点,没有时间在具体的文本中求得证实,所以笔者提倡相反的重“文本”轻“史”的方式。

根据现在教材的编排方式,文学史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自主提炼某一特定时期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共同特点,但让学生自己阅读具体文本是相当有难度。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加大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选读”的分量,扫除学生在理解文本语句上的困难,并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欣赏独特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入文学术语的讲解,将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在给本科生讲授英美文学课程时,适当地引入简单的文学批评理论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通过加大“文本选读”的分量,可以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活生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个文学时期的特点,有益于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

(三)适当加入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

文学现象多种多样,互文现象时而有之。

比较文学是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学生对某一个文本的记忆可能很单薄,但通过与另外一个文本的对比学习就会加深印象。

学生可能对英美文学文本很陌生,但却对中国文学相对熟悉,因而可以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将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对应比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通过这种对比,能够拉近学生和陌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四、巩固教学效果,着重课后反馈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就是准确找到教学活动的切入口,而最好的学习活动切入口往往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此,教师迅速、恰当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当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根据反馈的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难度、教学进度及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个人认为可以通过写读书心得和自我创作的方式进行反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一)要求学生写文学鉴赏心得体会

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或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或作家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指出作家在其作品中所暴露的不足之处。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冯梦龙及三言著作概述。

第二节奇遇故事分类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三章色欲考验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四章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五章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一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一般重点。

论文用途:硕士。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

冯梦龙“三言”奇遇故事研究。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冯梦龙及三言著作概述。

第二节奇遇故事分类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三章色欲考验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四章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五章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二

第二节奇遇故事分类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三章x欲考验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四章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五章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三

1.1百年《孟子》比喻的研究成果。

1.1.1《孟子》比喻类型与喻体选材。

1.1.2《孟子》比喻特色。

1.2《孟子》比喻研究的缺憾.

1.3语料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第2章中国传统比喻理论下的《孟子》语用比喻研究.

2.1中国比喻研究概况.

2.2《孟子》比喻的类型.

2.2.1词句类比喻.

2.3《孟子》比喻的特色。

2.4小结.

第3章《孟子》语用认知性研究.

3.1认知隐喻研究概述.

3.2《孟子》比喻认知性研究的切入点—水喻。

3.3《孟子》比喻的两种认知类型.

3.3.1实体隐喻.

3.3.2结构隐喻.

3.4小结。

第4章《孟子》比喻的相关比较.

4.1《孟子》比喻与《庄子》比喻的比较.

4.1.1思想目的比较.

4.1.2比喻特色比较.

4.2《孟子》比喻与《韩非子》比喻的比较。

4.2.1思想目的比较。

4.2.2比喻特点比较.

4.3小结.

结论。

范文二:

引言。

第一章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一节作为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的流行歌曲。

第二节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修辞与修辞学。

一、古典修辞学的“说服论”

二、新修辞学的“认同说”

三、修辞与选择。

四、修辞与修辞学。

第四节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二章流行歌曲的文本修辞学。

第一节怀旧。

一、流行歌曲的怀旧模式。

二、怀旧作为文本修辞。

三、怀旧对于当代文化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爱情.

第三章流行歌曲的运作修辞学.

第一节明星及明星制。

第二节演唱会.

第四章流行歌曲:当代社会的文化修辞学。

第一节流行音乐场的形成。

第二节场内部的`分化。

第三节流行歌曲对当代文化矛盾的修辞表达。

第五章京剧采茶戏的音韵修辞特色。

第一节戏曲音韵研究。

第二节采茶戏五音.

第三节采茶戏韵辙.

第四节《毛洪记》选段舞台音韵修辞分析.

第五节采茶戏字音音韵规律小结。

结语。

范文三:

《文学言语的美学构建》。

引言。

一、文学语言的修辞学研究。

二、文学语言的形式主义研究。

三、文学语言的生命本体论研究。

四、文学言语美学构建的研究宗旨----以文学私有性为例。

第一章“私有之美”----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哲学目的与论证方法。

第二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实质辨析。

第二章美学构建与个人化表达.

第一节私人感觉的生命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私人感觉:文学言语活动的渊薮.

第三节文学言语的美学特征特征: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第三章私人之美与文学言语。

第四章第一节文学言语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

第二节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

第三节“自我”的完善: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审美后效.

第五章文学的突围:美学构建个人化表达的话语衍生。

第一节“立象尽意”——内在情感的自我赋形.

第二节“言外之意”——内在情感私密性的保留.

结语.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四

英国自从有了茶,便有了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1662年,凯瑟琳公主嫁入英国皇室,带来了茶叶。1663年,英国政治家埃德蒙沃勒便创作了英国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诗歌《论茶》。西方茶文化不断发展,英国的'文学作品也在不断折射着西方茶文化中凝结的药用价值、美好时光与历史变迁。3.1折射茶叶的药用价值17世纪初,英国的水手在中国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几包“树叶”可以治疗病人的昏迷与虚弱。英国的水手将茶引进,并作为药物在商店售卖。茶在英国最初就以药物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凯瑟琳皇后将饮茶习惯带入了英国,也十分强调其药用价值,认为时常饮茶可以永葆青春。因此,英国有许多文学作品展现了茶文化的这一侧面。英国剧作家、诗人纳厄姆.泰勒的诗歌《灵丹妙药:茶诗两篇》便是这其中典型的一篇。该诗强调了茶作为药物的重要属性。诗歌不遗余力的赞颂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称茶为健康之饮,也是灵魂之饮,既能够治疗疾病,也能帮助人们变得更加美丽优雅。诗歌想象丰富,瑰丽奇绝,通过具有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展示了茶的药用价值。英国著名作家彼得莫妥的诗歌《赞茶诗》也十分强调茶叶的药用价值。整首诗歌将茶与酒做对比,最后希腊青春女神赫伯建议人们用茶取代酒作为日常饮品。彼得莫妥赞颂茶是甘露与缪斯,是自然的财富与令人愉悦的药物。茶是健康的承诺,又如初恋之美好。茶与酒不同,酒只能越喝越醉,对人们伤害很大;茶却是越喝越快乐,越喝越健康。最后,茶战胜了酒成为了赫伯推荐的饮品。英国的文学作品折射了茶作为药物登陆英国的最初属性。3.2折射茶饮的美好时光在英国,饮茶的时间基本固定在上午的10点到11点以及下午的4点到5点。这一段时间称为“茶歇”,以疏解紧张的工作带来的疲惫。大家品着红茶,吃着点心,精神放松,谈天说地,共度美好时光。英国的文学作品对于这种闲适温馨的时光也多有描述。乔治.吉辛的散文集《四季随笔》中便有这样的片段。“每天,我最快乐的时候,无疑是喝下午茶的时候,闲适而温馨。”“红茶的香味悠悠然飘进了书房,我放下书本,走向了客厅。”“管家走进来了,她端了茶盘与果盘,肃穆中带有几分微笑,看起来心头暖暖的。”这些文字回忆了下午茶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展现了“我”对下午茶的认可与喜爱。人们喝茶不为解渴,不为治病,心中无丝毫牵挂,忘却一切烦恼,穿着舒适衣服,吃着甜美茶点,享受恬淡的氛围。英国的散文家约翰.普利斯特里在他的散文《为乏味的客人辩护》中也有类似的描写。“黄昏时分,我点燃了炉火,也拿出了茶叶与点心。温暖的炉火映照在你我的脸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与舒适。”我们可以想象下午茶的美好与惬意,心中充满着温暖与憧憬。这种惬意的时光的描述与散文最为搭配。作家们往往通过散文的隽永展示饮茶的惬意,二者相得益彰。3.3折射茶事历史变迁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茶叶从17世纪中叶进入英国,已经走过了三个半世纪的历程。西方茶文化在300多年中不断发展,不断演变。这些发展与演变可以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直接的证据。最早的时候,茶叶仅为英国皇室与贵族饮用。茶叶可以作为贵族之间馈赠的礼物,甚至可以作为女性的嫁妆。在19世纪代之前,茶叶尚未在英国平民家中普及。那时,茶叶以及与茶叶相关的茶具均被平民视为奢侈品,可以作为女性的陪嫁之物。我们看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客外传》中描写老劳伯斯对于各类茶具的态度。每到节庆、典礼等盛大场合,老劳伯斯肯定会拿出银茶壶、奶油罐、糖罐来擦拭干净,放在桌面上,美美地看着。有时,他会说,等女儿结婚了,这些美好的茶具就都是女儿的财产了。老劳伯斯十分喜爱这些精美的茶具,将其视为珍宝,并作为女儿陪嫁的一部分。然而,1826年,英国人在印度发现了大量茶树,并予以种植,使得英国茶叶进口数量大大增加且价格大幅下跌。到20世纪初,即使非常贫困的家庭也能够喝得起曾经是贵族专属的茶叶了。茶叶作为曾经的稀缺产品,飞入了英国的寻常百姓之家。这一过程在约翰.普里斯特利的散文《大众化价格》中有着清晰的描述。“只要花几个铜板,一千把锃亮的茶壶当中的一把,你便可以享受它一个小时。”“在19世纪,这些人要去昏暗的小咖啡馆,或者是小饭店,这种奢侈与闲适是他们这类人享受不到的。可是现在是20世纪,这是一座豪华的建筑物,你可以在里面喝茶,吃糕点,对谁都不羡慕。”我们看到这些文字,体会20世纪初英国平民的饮茶乐趣。

4结束语。

茶既是英国的饮品,也是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渗透于英国人民的方方面面,也展现于英国的文学作品之中。透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几百年来西方茶文化的温馨美好与历史变迁。

参考文献。

[1]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五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标。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浅论英美文学与英语阅读教学。

一.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定位。

(一)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程爱民(:17)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

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大英语学习者。

因此,在高中阶段,一方面,教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

另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高中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当代的高中生,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好奇,内心感情丰富,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能力。

事实上,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他们尤其喜爱原版小说,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

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渗透,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跨文化意识,要求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初步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高中阶段将英美文学设置于英语阅读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丰富语言知识,拓宽国际视野。

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有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input),而不是一味地把句子拆开,逐一分析。

如果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研习”,按语法程序安排的课程不仅不必要,而且不足取。

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更应该着眼于句子、文章,了解它在表达什么,再通过大量的积累去总结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律。

例如,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文章,学生就记住了“alltheword’sastage,andallthemanandwomenmerelyplayers.”(世界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演员),学生便将此句用在演讲结尾时,不但升华思想的深度,而且还会与听众引起共鸣。

阅读《傲慢与偏见》,学生牢牢记住书中第一句话“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goodfortunemustbeinwantofawife.”(这是一个世人通晓的共识: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定想娶个好老婆),它的引申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以“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的句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背下来。

写作文时,他们经常借用这个句式,不但有气势,而且便于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

学英语,并非学习语言本身,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工具,利用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动地收获快乐。

这样的教学渗透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文学知识的普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最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标。

如白可和白德铭(:91)提出,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建构以教师言语解读文本为主,以视听解读文本为辅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可以保证文学教学相对稳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作品的时代主题和意义,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分组合作,利用网络等资源,搜索相关影像资料,翻阅相关评论报导,更深入挖掘作品的价值。

例如,对作家和作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时,利用powerpoint将演示型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覆盖、隐藏、层叠等技巧,并加以精练的文字介绍,形象直观,使学生易于记忆和掌握。

另外,很多英国文学名著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版本,例如,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的《简·爱》(janeeyre)这部作品就被改编多个版本,而由乔治·c·斯科特(georgecscott)和苏珊娜·约克(susannahyork)饰演的版本被认为是最好的。

该片忠实于原著,故事结构更加紧凑,爱情主题更加突出。

乔治·c·斯科特的精湛表演,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

饰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外表沉静,含蓄内敛,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原著的精神气质。

这些多媒体元素的加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

当堂呈现,资源共享,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得到有效融合,教师用较少的语言就帮助学生领悟到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英语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能用艺术的语言去滋润每个求知的心灵,学生才会被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展现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张春开:11)。

例如,笔者在讲解雪莱(percybyssheshelley)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时,先当堂诵读这首诗歌,当提到学生最熟知的最后一句“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时,要求学生一起背诵,顿时激起学生对这首诗歌学习的期待。

接下来,让有准备的同学介绍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

师生互动,课堂和谐。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杂志投稿,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学生也用更大热情和动力去学习英语。

当然,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如果以历史为脉络要求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而文字生涩的文学作品,学生不但理解起来困难,而且学生也质疑作品本身与他们生活的联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丧失兴趣,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大打折扣。

另外,考虑到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课程在一个学期总课时占有课时量较少,教师只能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作家和作品,选读篇章不但要最富代表性,而且篇幅适中、内容生动,学生们更有乐趣去阅读。

三.结束语。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条更有意义、更有效的教学途径。

本文基于高中生的英美文学学习现状,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做法,就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讨。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六

所谓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

名词分类。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

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可以顺利进行。

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写作方法。

主要方法。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写作要求。

关键词:

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

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

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

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写作标准。

·页码:封面不编页。

·从目录开始编页,目录使用阿拉伯数字编码,页码编号要求居中。

·用a4纸单面打印。

上、下各为2.5cm,左右边距为2cm;装订线为1cm。

·对页眉没有固定要求。

四、字体设置说明。

·一级标题使用“宋体、三号、加粗”

·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加粗”

·三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

·四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

·建议标题最好不要超过三级,否则适得其反,格式太乱。

·正文一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1.5倍。

重要原则【2】。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

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

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

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

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

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

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编写步骤【3】。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

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

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

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

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

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

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

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

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

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

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

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

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七

尊敬的社团领导:

在xxx这个美丽的城市,有所远近闻名的学校:工业学校。为了满足同学们的文学爱好,成立了文学社,现正招收一些喜爱文学的学生。我希望加入文学社,请容我自我介绍:我叫张依格,今年xx岁,是xx管理服务(4)班的学生。

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写作,但是对课外书籍感兴趣,因此我学会了很多词句和课外知识。以前我觉得写作太麻烦,太费脑筋,总是跑题。后来经过老师和爸爸的指点,掌握了一些诀窍:如:每次看书时,我会把好词牢牢记住;每次作文,我会先列一个提纲,再把草稿写完,边写边看提纲,可以避免跑题。

我喜欢阅读一些名着,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凡尔纳《海底两万里》、还有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历险》,以及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等,我还阅读一些科技类的书和一些科幻小说。我之所以加入文学社,是因为我还想跟有同样爱好的同学交流、沟通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加入文学社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让写作更上一层楼。如果我能够加入文学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1.提高阅读量,博览群书。2.学会编故事,而不是抄袭别人的故事。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走多看,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细小的事情,可以做大文章。以上是我的申请书,希望老师能让我加入文学社,我相信一定会为文学社增光添彩。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八

百年《孟子》比喻的研究成果。

《孟子》比喻类型与喻体选材。

《孟子》比喻特色。

《孟子》比喻研究的缺憾.

语料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第2章中国传统比喻理论下的《孟子》语用比喻研究.

中国比喻研究概况.

《孟子》比喻的类型.

词句类比喻.

篇章类比喻。

《孟子》比喻的特色。

小结.

第3章《孟子》语用认知性研究.

认知隐喻研究概述.

《孟子》比喻认知性研究的切入点—水喻。

《孟子》比喻的两种认知类型.

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

第4章《孟子》比喻的相关比较.

《孟子》比喻与《庄子》比喻的比较.

思想目的比较.

比喻特色比较.

《孟子》比喻与《韩非子》比喻的比较。

思想目的比较。

比喻特点比较.

小结.

范文二:

第一章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一节作为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的流行歌曲。

第二节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修辞与修辞学。

一、古典修辞学的“说服论”

二、新修辞学的“认同说”

三、修辞与选择。

四、修辞与修辞学。

第四节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二章流行歌曲的文本修辞学。

第一节怀旧。

一、流行歌曲的怀旧模式。

二、怀旧作为文本修辞。

三、怀旧对于当代文化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爱情.

第三章流行歌曲的运作修辞学.

第一节明星及明星制。

第二节演唱会.

第四章流行歌曲:当代社会的文化修辞学。

第一节流行音乐场的形成。

第二节场内部的`分化。

第三节流行歌曲对当代文化矛盾的修辞表达。

第五章京剧采茶戏的音韵修辞特色。

第一节戏曲音韵研究。

第二节采茶戏五音.

第三节采茶戏韵辙.

第四节《毛洪记》选段舞台音韵修辞分析.

第五节采茶戏字音音韵规律小结。

范文三:

《文学言语的美学构建》。

一、文学语言的修辞学研究。

二、文学语言的形式主义研究。

三、文学语言的生命本体论研究。

四、文学言语美学构建的研究宗旨----以文学私有性为例。

第一章“私有之美”----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哲学目的与论证方法。

第二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实质辨析。

第二章美学构建与个人化表达.

第一节私人感觉的生命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私人感觉:文学言语活动的渊薮.

第三节文学言语的美学特征特征: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第三章私人之美与文学言语。

第四章第一节文学言语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

第二节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

第三节“自我”的完善: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审美后效.

第五章文学的突围:美学构建个人化表达的话语衍生。

第一节“立象尽意”——内在情感的自我赋形.

第二节“言外之意”——内在情感私密性的保留.

结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2298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