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必经之路。逻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按照因果关系和前后顺序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一
摘要: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课程的出现,其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面对当前的形势,作者试图从兴趣着手,结合教学实践,对文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看法。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的出现,一直处于主干课程地位的文学课逐渐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此,本着“兴趣”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英美文学史及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大模块为主要内容。
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往年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而毕业生的工作也从国家分配变成了自谋出路。
所以说,知道浪漫主义时期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此期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是哪一年代的人,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等,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
另外,即使有些同学想学好文学课,但是老师课堂上对于文史及作品时代意义的长篇大论,也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兴趣。
经典作品为辅,同时并配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导入”这一框架。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以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呢?因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
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经典作品,学生将很难把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共鸣。
另外,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常较为晦涩难懂,而这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进一步失去兴趣。
然而,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它们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投入。
有人担心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的优秀,课堂上引入这些作品会导致学生不能欣赏最经典的语言。
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有很多荣获过诺贝尔奖(nobelprize)、普利策奖(pulitzerprize)等各种奖项。
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就可以被选进文学课堂。
另外,迈克尔的《时时刻刻》(荣获普利策奖)也可以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
同时,还有一些华裔文学作品,诸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女勇士》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
而至于为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佳作带进课堂。
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其次,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文学理论的教学呢?在我国高校中,西方文学理论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
很多大学在文学课的讲授中根本不会涉及理论的内容。
对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曾经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失是令人深思的。
”“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意识到经典作家要比过去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
”确实,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20世纪后,更是百花齐放,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最传统的授课方法都是“老师台上说,学生台下听”,文学课更是如此。
这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
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要去思索新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因为对文学的认知其实无所谓对错,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诠释,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释放,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
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刘润清,)。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此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文学课恰是最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科目之一。
因为文学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时代背景性也很强,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简单明了地突出重点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很好的感官上的认识与了解。
例如,对于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作者的图片,所反映时代的图片等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
不仅如此,在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大量运用由作品所改编的影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因为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分析文学作品。
例如,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的讲解,像《简・爱》、《傲慢与偏见》、《飘》、《哈姆雷特》等均采用了影片授课,而对于当代的一些作品,如《喜福会》、《时时刻刻》、《美食祈祷和恋爱》等也都通过电影进行讲授。
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探讨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与行为。
所以我认为,影视教学在当今社会的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
所以,我们要从兴趣着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得学生喜欢文学,重视文学,而不再使其边缘化。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1).
[2]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2002,(5):5-7.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二
一、背景介绍。
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michelle1900-1949)生命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飘》于1936年发表后即刻风靡全美,话为传奇。至今问世已逾半个世纪,《飘》之魅力却仍历久弥新,堪称世界永恒的经典。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南方两个庄园的兴衰历程以及几个人物之间的爱情波折,从而生动地塑造了一名意志坚强,追求独立的女性---斯佳丽奥哈拉,而其既富有女性柔情魅力又颇具男性阳刚之气的性格更成为了小说的特殊亮点。
注:本部分应该介绍小说或研究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information)。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诸多外国文学评论家都曾指出《飘》既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美国内战史;既可谓是一部玛格丽特的个人自传,也不乏为一部种族主义小说。半个世纪以来,《飘》中所涵盖的广泛深刻主题:如南方文化的变迁,土地的重要性以及女性个性魅力和价值观等都被无数国内外学者研究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集中收录了十多篇有关《飘》主题、人物、以及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的相关评论。在《飘》也收集了许多学者所作评论的相关节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小说的不同侧面。
三、课题研究内容。
《飘》中的主人公斯佳丽是世界文学中具有鲜明意义的人物形象。她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精神,顽强的生活能力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而所有的这些精神,态度及能力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透过作者所选择的特定视角,更趋于被概括诠释为一种由男性化性格而折射出的女性魅力及价值观。
本文将致力于分析斯佳丽身上所潜在的独特男性化性格,通过结合小说内战及南方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并借助于对斯佳丽与小说其他主角的性格对比参悟,从而展现其刚柔并济的人格魅力。
注:本部分应说明本选题的研究重点或者此论文的论点以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即:斯佳丽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种种生活侧面,对土地的莫大重视,以及对未来的个性认识,从而侧重反映其显赫的男性化性格及独特的刚柔兼并式的女性魅力。
注:文学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细读,如果使用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文本请在此说明。语言学论文须注明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做实验、展开调查、数据分析和统计,等等。
1.引言。
1.1《飘》的简介。
1.2斯佳丽人物简介。
2.斯佳丽的性格特征。
2.1斯佳丽的座右铭。
2.2斯佳丽的乐观和独立。
3.斯佳丽人物形象的矛盾面。
3.1传统与反叛。
3.2爱与恨。
4.结论。
六、日程安排。
序号各阶段名称起止日期
1收集资料。
2完成初稿2012/12-/3/5。
3第一次修改2013/3/6-2013/4/1。
4第二次修改2013/4/2-2013/4/30。
5完稿2013/5/28。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三
摘要:简・奥斯汀的婚姻家庭观的里有女权运动的思维在游动,她认为爱情要建立在尊重与理性的基础上,爱情和金钱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
简・奥斯汀认为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女人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婚姻家庭观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在继承英国18世纪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于19世纪初期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扫除了英国文坛庸俗无聊的阴霾,由此奠定了其著名古典女作家的地位[1]。
简・奥斯汀有着大多数女性具有的优雅气质和知性之美,同时有具备可与男人媲美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切入点,旨在分析出她反应在文学作品中的婚姻家庭观。
一、爱情要建立在自尊与物质的基础之上。
不管处在何种年代,位于何种阶层,人们普遍认同物质是构建爱情城堡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尊作为爱情的前提。
小说《傲慢与偏见》创造的人物,如简、宾利以及伊丽莎白和达西,在她们的婚姻里,男人占有着足够的财产,只有这样的婚姻才在小说中获得了圆满的结局,似乎想要传递出“以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才值得女性同胞的追求”。
翻阅简?奥斯汀一生当中所有的创作,似乎每个作品都要表达出这样的思想。
比如简・奥斯汀早期作品《诺桑觉寺》(1797-1798)中的女主人公瑟琳・莫兰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乡村牧师的女儿,她自幼受到哥特式小说思想的熏陶,幻想自己的婚姻也能如小说中女主人公那样幸福。
后来一位富有的朋友邀请瑟琳?莫兰出去度假旅游,在这次旅行中,她结识并爱上了一位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公子亨利?蒂尔,在哥特式小说思维的影响下,她幻想可以与亨利・蒂尔不受社会阶层的限制而在一起,不过亨利的父亲得知瑟琳・莫兰出身卑微后,拒绝并阻挠两人的交往。
简・奥斯汀创作这部作品时年仅26岁,她对当时充斥着英国文坛的哥特式小说不以为然,遂以自身作品中的残酷结局讽刺主流哥特式小说。
简・奥斯汀以现实的生活与美好的小说情节作了强烈对比,以一股清新之气吹醒受哥特式小说影响严重的人们,试图告诫人们要懂得自尊自重,不能妄想没有物质条件就能获得美满的婚姻生活。
在简・奥斯汀所有的小说中,始终以理性的优雅风趣为风格,显示出现实的生活残酷[2]。
二、婚姻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非常平庸而且古板,不过他善于阿谀奉承,以此借助权势人物坐上牧师的位置,通过继承伊丽莎白家的财产变得富有。
当他拥有财富和地位之后,向班纳特太太坦露出自己对于吉英的爱意,而吉英的.母亲因为吉英的婚姻已经有所归属,建议柯林斯追求她的另一个女儿伊丽莎白,没想到遭到伊丽莎白的坚定的拒绝:“我的拒绝是完全严肃认真的,你不可能让我幸福,而且我也完全相信,你也决不可能让我得到幸福”[3]。
科林斯没想到以自己的身份向一无所有的伊丽莎白求婚,会直接遭到一次拒绝,他感到十分羞辱,为此他决定报复伊丽莎白,转而立即与伊丽莎白的闺中好友夏洛特成婚。
伊丽莎白觉得不可思议,跑去质问夏洛特为何与没有爱情基础的科林斯成婚。
我们知道伊丽莎白其实代表着简・奥斯汀,她对爱情理智而认真,不会为了金钱和地位就向爱情屈服,她接受不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把它当成可怕的怪物。
其实,每个女人都期许自己能有一个美满而幸福的婚姻,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为爱坚持到底,最终为了现实或非现实因素而向爱情低头,她们承受不了现实带来的生存压力,宁愿选择一个自己不爱的男子结婚,以此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这是简?奥斯丁与夏洛特的不同。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形势如何变化,人们总是乐意将爱情穿插在生活之中,体现在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里,人人向往获得真正的爱情,但是他们的婚姻大多向爱情低了头,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能很好地生活,而简・奥斯汀不能,在她的价值观念当中,爱情必不可少,没有爱情她宁可不嫁。
实际上,简・奥斯汀也是这么做的,她终身未嫁,孑然一身。
三、家和万事兴。
1.对长辈和父母的尊重。
当时英国的绅士和知书达理的小姐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尊敬长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男人享有首先继承上辈的财产的权利,由此奠定了男人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
在一个家庭中,大到达官显贵小到乡野村夫男子拥有的地位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动摇不了的。
女儿要想与某个男子结婚,必须先征得父亲的同意,否则就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所以莉迪亚背着家人与维克汉姆私奔,音信全无后,全家人都觉得非常痛苦,因为婚姻没有经过父亲的同意,人们对莉迪亚的行为指三道四,令全家人蒙受不白的羞辱,另外担心维克汉姆在占有莉迪亚后会把她抛弃。
无论古代英国还是中国,父权的根深蒂固还体现在男女婚姻制度的不公平上,男子可以凭借着权贵和地位娶多名女子,女子却必须从一而终;在家族里面,父亲是一家之主,享有决定家庭大事的权利,女子只有选择接受的份;财产继承上也是子承父业,女儿没有继承父亲基业的权利。
其实对待长辈并不是盲目的迷信和听从,通情达理的长辈理应得到晚辈们的尊重和爱戴,但是倚老卖老凭借着自己长辈的身份侮辱和利用晚辈的长辈,我们也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
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应该体现在相互尊重上。
小说中,贝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嫁给科林斯立马破口大骂,在她看来伊丽莎白为了追求爱情的美满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且不为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的生活考虑。
不得不说贝纳特太太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们都能找到一个富有的丈夫,不必受生活所迫,因此她告知科林斯姐姐吉英可能将与收入殷实的彬格莱订婚后,立即向科林斯推荐妹妹伊丽莎白,希望伊丽莎白也能嫁入一个富有的家庭。
但她没想到伊丽莎白会断然拒绝科林斯求婚,她跑出去追奔出家门的伊丽莎白,试图劝说女儿改变主意,甚至把班纳特先生搬了出来,让他给伊丽莎白施加压力接受自己不爱的科林斯。
班纳特先生了解女儿的心意,他不想强迫女儿接受不爱的丈夫,因此得到伊丽莎白的感激,一直把父亲放在心中崇高的位置上。
相反班纳特太太固执愚蠢的做法只能让女儿心生厌烦。
参考文献。
[1]徐丹.简・奥斯丁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3]梁承玉.《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叙事艺术[d].郑州大学。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四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五
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
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
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要求有标题、引言、正文(至少3个部分)和结论。
导师主要由法方教师担任,具体安排由法方学校负责。我系教师负责论文的最后评阅和评审。
2)引用必须合理,符合论证逻辑,但一般不应长篇引用文献;。
3)对资料中的事实或观点,可以根据论文论证的需要,在说明来源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但所有参考资料均应列入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论文要求交稿一式二份,并用3.5寸软盘上交word格式电子版。
每份论文必须包括下列各页:
1)封面(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年级、导师姓名、日期等);
2)提纲或目录(包括各部分的页码);。
4)参考文献,要求至少列出2份参考文献,包括:作者、题目、版本、日期等;
5)note;。
6)如有必要可加annexe(附件)。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比较》。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1,1百年轮回;。
1,230年的断层;。
1,3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2,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2,2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2,3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2,4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3,1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3,2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4,1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4,2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5,1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六
摘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照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文本细读情节主题。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三百多个短篇小说,描写的主要是拉丁美洲和美国大都市中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万象。
欧亨利的小说立意深刻,语言诙谐,构思新颖,尤其是小说的结局自成一派,常常笔锋陡转,令人拍案称绝。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主人公苏比是一名流浪汉,试图进入监狱以躲避严寒而艰难的冬季,但他六次故意犯罪都未能如愿;最后,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感化,决定洗心革面,努力开始新的生活,可惜的是,警察出现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监狱。
对于这一小说,国内学者已经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解释小说情节的设计,探讨其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大家对这一名篇的认识和理解。
苏比为进入监狱,共进行了六次尝试,分别是:(1)妄图进入豪华饭店享受饕餮大餐(未能得逞);(2)扔石头砸碎商店的玻璃;(3)成功地进入一家小店吃霸王餐;(4)调戏少女;(5)偷盗一位绅士的雨伞;(6)在大街上大吵大叫,扰乱公共治安。
这六次失败的尝试,加上文章最后(7)苏比决定洗心革面但却无端被捕入狱这一情节,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在这里值得思考的是,欧亨利为什么选择这七个情节,而不是其他的设计,难道是随心所欲、任意为之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七个情节的安排,恰好勾勒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图景,刻画出其中的典型人物,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
在(1)中,苏比计划进入一家豪华饭店,免费大吃一顿,然后因无力支付账单被送入监狱。
然而,衣衫褴褛的他刚到饭店的门口就被“训练有素”的侍者识破并扔到了门外。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苏比审时度势地进行了另一次尝试(3)――选择一家不起眼的饭店,白吃了一顿。
同样是到饭店蹭吃蹭喝,居然在一个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这是作者的无心之失吗?当然不是,吃饭在这里指代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两个情节成功地构成了对比,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在资本主义社会,有钱人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穷人无法享受的,甚至是无法接触的。
普通大众只能在固定的圈子中挣扎生存,妄图走进有钱人的圈子,即使是以不惜入狱为代价,也是不可能的。
资产阶级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奢侈糜烂,令普通民众望尘莫及,在社会上还享有广泛的特权,为所欲为。
在(6)中,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
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但是令他惊讶的是巡逻的警察竟然为他寻找理由,向公众解释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为庆祝球队的胜利而欢呼,不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警察与苏比素不相识,为什么帮助他解围,并断定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呢?这一情节看似匪夷所思,但细想一下,却寓意深刻。
苏比选择大吵大闹的原因是这一行为对于普通人而言,足以导致被捕入狱,但是,如果对于资产阶级,情况则大相径庭――这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至于警察断定苏比是耶鲁大学的学生,更是这一情节的隐含注脚:耶鲁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历来是美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头面人物的后花园,这里作者通过警察之口告诉我们:只有资产阶级才胆敢堂而皇之地触犯法律,也只有资产阶级逍遥法外。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享受着奢侈的物质生活,享有广泛的特权,那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果真如同宣传中描述的那样道德高尚、智慧过人、勤俭努力、不断进取,并最终获得成功吗?在小说中,欧亨利尖锐地揭露了这一谎言。
在(5)中,苏比决定偷走一位绅士的`雨伞,结果发现这把伞竟然是那位“绅士”偷来的。
衣着光鲜的绅士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满口仁义道德,表面道貌岸然,其实背地里使用偷窃等下流和见不得光的手段来聚敛财富。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通大众又是一群怎样的人呢?欧亨利同样给了我们具体而形象的回答。
无论是(1)中的大饭店,还是(3)中的小饭店,侍者都不可能是资产阶级,而是与苏比一样是普通的民众,受着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剥削。
但是,可惜的是,他们选择的不是与阶级兄弟牵手,与资产阶级对抗,他们成了资产阶级的鹰犬和打手,将苏比这样的难兄难弟“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更有甚者,有些女人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在(4)中,一个“衣着简朴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就因为金钱成为妓x。
在资本主义社会,衣冠楚楚的资产阶级是强取豪夺的伪君子,受剥削遭压榨的普通民众懵懂无知,整个社会泛滥着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铜臭气味,这导致了美德沦丧,虚假当道,正义无处安身。
在(2)中,苏比扔石头砸碎一个商店的玻璃,然后主动向前来探视的警察承认自己的罪行。
出人意料的是,“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砸橱窗的人没有谁会留下来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于是警察抽出警棍,追赶一个跑着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
当然,普通大众之中还是有许多人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像主人公苏比,虽然是个贫困的流浪汉,但也知道自重和尊严。
“他可去的地方多得是,有市政府办的,有救济机关办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但是,苏比是“一个灵魂高傲的人”,在监狱和救济院之间,他宁愿选择前者,原因就是要保证他仅有的尊严。
在(7)中,苏比听到教堂传来的赞美诗,“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
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
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
这时,苏比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朝着善良和美德大踏步的前进,但是警察毫无理由地逮捕了他,牢狱生活猝然来临,所有的希望灰飞烟灭。
这是一个奇峰突起的结尾。
小说这一悲凉的结局,显示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彻底失望。
需要指出的是,小说的结尾一向以出人意表收到广泛的好评,但如果对情节(2)进行细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那个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才是文中第一个无辜受害的不幸者,这样荒诞的情节在苏比身上重复,告诉我们的是,这不是偶然,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这七个主要情节联系起来考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众生相就跃然眼前了: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这是一个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社会;这是一个荒诞悲凉的社会。
综上所述,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评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4):89.
[2]杨建玫.《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
[3]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七
摘要:17世纪中叶,茶叶由凯瑟琳公主带入英国,成为英国贵族的饮品。几百年来,茶饮已发展成英国的全民饮料,由此也形成了熠熠生辉的西方茶文化。一方面,英国的文学作品推动了西方茶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文学作品也折射了西方茶文化的各个侧面,包括茶叶的药用价值、茶饮的美好时光以及茶事的历史变迁等。
西方国家第一次接触“茶”这一概念始于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所著的《中国志》。其间记述了这样的文字:“如果有人造访某个体面人家,那习惯的作法是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cha)的饮料”。至今葡萄牙人仍然将这种饮料的发音称为cha.这是西方国家首次接触中国的“茶”文化。此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的基督远征中国史》也记述了中国的饮茶习俗。该书风行于欧洲,较大规模地向欧洲传播了中国的茶文化。荷兰人真正地将茶叶实体输送至欧洲各国,促使欧洲产生并发展出绮丽多姿的茶文化。17世纪初,荷兰商人凭借航海优势,将茶叶从中国的厦门运至印尼爪哇,并转运至欧洲各国。到17世纪中叶,茶叶已经在荷兰、法国、德国、葡萄牙等国家作为贵族饮料流行开来。在英国,茶最初作为治疗昏迷、虚弱的药物所使用。直到17世纪60年代,英国才开始将茶作为一种饮料看待。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同时,她将一小箱茶叶作为陪嫁的一小部分带到了英国。很快,英国王室喜欢上了这种新奇的饮料,饮茶成为宫廷中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9世纪代,英国开始在其殖民地印度大批种植茶树,加工后运送至英国,茶叶价格不断下降,茶叶走入了英国百姓之家。几百年的沉淀使得英国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茶叶种类的选择上,英国人偏爱红茶。这与当地海洋性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英伦三岛常年阴冷潮湿,需要用红茶的暖性进行中和。在饮茶时间上,英国人不同于中国人随时冲泡茶叶,他们一般只在上午10点-11点与下午4点-5点饮用上午茶与下午茶。这种安排是将饮茶作为休息,以舒缓上午与下午工作的疲劳。同时,饮茶时配有糕点,具有正餐前补充能量之用。在茶道精神上,中国追求的宁静与和谐,英国追求的是高贵与优雅。英国人通过饮茶彰显生活品味与精神格调。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八
所谓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
名词分类。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
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可以顺利进行。
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写作方法。
主要方法。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写作要求。
关键词:
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
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
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
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写作标准。
·页码:封面不编页。
·从目录开始编页,目录使用阿拉伯数字编码,页码编号要求居中。
·用a4纸单面打印。
上、下各为2.5cm,左右边距为2cm;装订线为1cm。
·对页眉没有固定要求。
四、字体设置说明。
·一级标题使用“宋体、三号、加粗”
·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加粗”
·三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
·四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
·建议标题最好不要超过三级,否则适得其反,格式太乱。
·正文一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1.5倍。
重要原则【2】。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
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
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
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
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
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
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编写步骤【3】。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
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
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
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
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
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
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
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
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
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
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
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
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九
百年《孟子》比喻的研究成果。
《孟子》比喻类型与喻体选材。
《孟子》比喻特色。
《孟子》比喻研究的缺憾.
语料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第2章中国传统比喻理论下的《孟子》语用比喻研究.
中国比喻研究概况.
《孟子》比喻的类型.
词句类比喻.
篇章类比喻。
《孟子》比喻的特色。
小结.
第3章《孟子》语用认知性研究.
认知隐喻研究概述.
《孟子》比喻认知性研究的切入点—水喻。
《孟子》比喻的两种认知类型.
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
第4章《孟子》比喻的相关比较.
《孟子》比喻与《庄子》比喻的比较.
思想目的比较.
比喻特色比较.
《孟子》比喻与《韩非子》比喻的比较。
思想目的比较。
比喻特点比较.
小结.
范文二:
第一章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一节作为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的流行歌曲。
第二节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修辞与修辞学。
一、古典修辞学的“说服论”
二、新修辞学的“认同说”
三、修辞与选择。
四、修辞与修辞学。
第四节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二章流行歌曲的文本修辞学。
第一节怀旧。
一、流行歌曲的怀旧模式。
二、怀旧作为文本修辞。
三、怀旧对于当代文化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爱情.
第三章流行歌曲的运作修辞学.
第一节明星及明星制。
第二节演唱会.
第四章流行歌曲:当代社会的文化修辞学。
第一节流行音乐场的形成。
第二节场内部的`分化。
第三节流行歌曲对当代文化矛盾的修辞表达。
第五章京剧采茶戏的音韵修辞特色。
第一节戏曲音韵研究。
第二节采茶戏五音.
第三节采茶戏韵辙.
第四节《毛洪记》选段舞台音韵修辞分析.
第五节采茶戏字音音韵规律小结。
范文三:
《文学言语的美学构建》。
一、文学语言的修辞学研究。
二、文学语言的形式主义研究。
三、文学语言的生命本体论研究。
四、文学言语美学构建的研究宗旨----以文学私有性为例。
第一章“私有之美”----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哲学目的与论证方法。
第二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实质辨析。
第二章美学构建与个人化表达.
第一节私人感觉的生命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私人感觉:文学言语活动的渊薮.
第三节文学言语的美学特征特征: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第三章私人之美与文学言语。
第四章第一节文学言语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
第二节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
第三节“自我”的完善: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审美后效.
第五章文学的突围:美学构建个人化表达的话语衍生。
第一节“立象尽意”——内在情感的自我赋形.
第二节“言外之意”——内在情感私密性的保留.
结语.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
尊敬的社团领导:
在xxx这个美丽的城市,有所远近闻名的学校:工业学校。为了满足同学们的文学爱好,成立了文学社,现正招收一些喜爱文学的学生。我希望加入文学社,请容我自我介绍:我叫张依格,今年xx岁,是xx管理服务(4)班的学生。
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写作,但是对课外书籍感兴趣,因此我学会了很多词句和课外知识。以前我觉得写作太麻烦,太费脑筋,总是跑题。后来经过老师和爸爸的指点,掌握了一些诀窍:如:每次看书时,我会把好词牢牢记住;每次作文,我会先列一个提纲,再把草稿写完,边写边看提纲,可以避免跑题。
我喜欢阅读一些名着,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凡尔纳《海底两万里》、还有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历险》,以及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等,我还阅读一些科技类的书和一些科幻小说。我之所以加入文学社,是因为我还想跟有同样爱好的同学交流、沟通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加入文学社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让写作更上一层楼。如果我能够加入文学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1.提高阅读量,博览群书。2.学会编故事,而不是抄袭别人的故事。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走多看,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细小的事情,可以做大文章。以上是我的申请书,希望老师能让我加入文学社,我相信一定会为文学社增光添彩。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一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
第一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现状分析。
第一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内涵界定。
一、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概念。
二、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特征。
三、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功能。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现状分析。
第二章汉语言类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创新。
第一节陌生化理论应用下的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
一、“陌生化理论”概念解读。
二、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对陌生化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节目题材内容的创新。
一、创作理念的突破和革新。
二、节目定位的鲜明和精准。
三、文化符号的`引入和传承。
第三节节目结构形态的创新。
一、赛制悬念重重,设计扣人心弦。
二、专家权威上阵,诠释锦上添花。
三、选手引爆收视,策略各有路数。
四、主持人加互动,展现经典文化。
五、视听元素综合,摆脱传统录制。
第三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创新。
第一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渠道。
一、电视媒介把握汉语言文化节目推广方向。
二、多平台多形态传播优势互补。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效果。
一、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效果调查问卷及分析。
二、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效果调查结论。
第四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品牌创新。
第一节品牌的概念综述。
一、品牌的含义。
二、电视节目品牌化概念。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品牌化意义。
一、品牌化有利于增加节目知名度、美誉度。
二、品牌化有利于形成忠实的受众群体。
三、品牌化有利于节目的第二次生长。
第三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品牌化途径。
一、坚持本土化原则,创新文化品牌。
二、坚持专业化制作,发展文化品牌。
三、坚持多样化探索,坚固文化品牌。
第五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反思。
一、“传承”与“创新”割裂。
二、“生产主体”与“接受主体”割裂。
三、“当下创新”与“可持续创新”割裂。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展望。
一、坚守“文化使命”绝不动摇。
二、台网沟通机制的合理优化。
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二
第二节奇遇故事分类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三章x欲考验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四章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五章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三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一般重点。
论文用途:硕士。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
冯梦龙“三言”奇遇故事研究。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冯梦龙及三言著作概述。
第二节奇遇故事分类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三章色欲考验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四章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五章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四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冯梦龙及三言著作概述。
第二节奇遇故事分类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三章色欲考验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四章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五章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五
1.1百年《孟子》比喻的研究成果。
1.1.1《孟子》比喻类型与喻体选材。
1.1.2《孟子》比喻特色。
1.2《孟子》比喻研究的缺憾.
1.3语料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第2章中国传统比喻理论下的《孟子》语用比喻研究.
2.1中国比喻研究概况.
2.2《孟子》比喻的类型.
2.2.1词句类比喻.
2.3《孟子》比喻的特色。
2.4小结.
第3章《孟子》语用认知性研究.
3.1认知隐喻研究概述.
3.2《孟子》比喻认知性研究的切入点—水喻。
3.3《孟子》比喻的两种认知类型.
3.3.1实体隐喻.
3.3.2结构隐喻.
3.4小结。
第4章《孟子》比喻的相关比较.
4.1《孟子》比喻与《庄子》比喻的比较.
4.1.1思想目的比较.
4.1.2比喻特色比较.
4.2《孟子》比喻与《韩非子》比喻的比较。
4.2.1思想目的比较。
4.2.2比喻特点比较.
4.3小结.
结论。
范文二:
引言。
第一章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一节作为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的流行歌曲。
第二节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修辞与修辞学。
一、古典修辞学的“说服论”
二、新修辞学的“认同说”
三、修辞与选择。
四、修辞与修辞学。
第四节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二章流行歌曲的文本修辞学。
第一节怀旧。
一、流行歌曲的怀旧模式。
二、怀旧作为文本修辞。
三、怀旧对于当代文化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爱情.
第三章流行歌曲的运作修辞学.
第一节明星及明星制。
第二节演唱会.
第四章流行歌曲:当代社会的文化修辞学。
第一节流行音乐场的形成。
第二节场内部的`分化。
第三节流行歌曲对当代文化矛盾的修辞表达。
第五章京剧采茶戏的音韵修辞特色。
第一节戏曲音韵研究。
第二节采茶戏五音.
第三节采茶戏韵辙.
第四节《毛洪记》选段舞台音韵修辞分析.
第五节采茶戏字音音韵规律小结。
结语。
范文三:
《文学言语的美学构建》。
引言。
一、文学语言的修辞学研究。
二、文学语言的形式主义研究。
三、文学语言的生命本体论研究。
四、文学言语美学构建的研究宗旨----以文学私有性为例。
第一章“私有之美”----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哲学目的与论证方法。
第二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实质辨析。
第二章美学构建与个人化表达.
第一节私人感觉的生命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私人感觉:文学言语活动的渊薮.
第三节文学言语的美学特征特征: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第三章私人之美与文学言语。
第四章第一节文学言语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
第二节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
第三节“自我”的完善: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审美后效.
第五章文学的突围:美学构建个人化表达的话语衍生。
第一节“立象尽意”——内在情感的自我赋形.
第二节“言外之意”——内在情感私密性的保留.
结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516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