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可以发现自己的成长轨迹,从而更加明确目标和规划。写总结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将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最后是一些总结的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一
同志们:我县在按板镇开展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林改办的指导、支持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再有几天,试点工作将圆满完成。今天在这里召开这个总结会,主要目的是总结交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成果和经验,研究部署全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确保基本完成全县改革任务。总体上看,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改革试点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预期效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关心、支持、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概况。
我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对各乡(镇)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按板镇作为全县的改革试点。一方面是基于按板镇的硬件设施,有宽敞的办公场所,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另一方面是按板镇有很好的干部基础和群众基础;特别的是股份林场改革试点,就是在按板镇做的,在当时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虽然由于生产力还不适应先进生产关系的原因,使现在的股份林场也处在一个需要改革的时期,但必竟它是作为一个集体林权管理体制的试点,所以现在选择在按板镇来搞这个试点,还是有其优越的一面。
改革试点选好后,县林改领导小组充分考虑了按板镇的基本情况和各乡(镇)干部队伍以及林业技术人员情况,最后确定由没有调整以前的11个乡(镇)各负责1个村,林业局机关负责1个村,这样就将实施试点的12个村安排下去。在安排负责各村林改工作的时候,县林改领导小组也作了慎重考虑。首先由与按板接壤的乡(镇)负责其接壤的村,这样就将恩乐、勐大、振太、田坝、古城5个乡(镇)安排下去。其次,除上述乡(镇)负责的村外,按板镇负责了最远的罗家村,考虑到林业局的技术人员都安排到各个工作组的实际,所以安排林业局机关负责工作量较小的社区居委会。最后,再安排与按板镇不相接壤的三章田、者东、九甲、和平、里崴乡。负责各村的乡(镇)安排好后,按各乡(镇)抽调人员的不同情况,将县级各部门抽调的工作队员安排到各个工作组,最终形成了后来开展工作的工作队。
(二)改革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改革试点工作,从6月6日召开全县动员及培训大会开始启动,6月12日全体工作队员进村开展工作,到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共有301个工作队员奋斗在林改第一线,共投入工作车辆96辆,其中个人投入的吉普车有14辆、摩托车70辆;外业共投入笔记本电脑24台、gps45台、手持罗盘30台、皮尺30个、测绳30根。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完成了12个村151个组的宣传动员、调查摸底、村组方案制定、确权踏勘、签订合同等阶段的工作;共召开村级动员会12场(次),召开组级动员大会166场(次),召开其他村民会议场(次);发出林改通知书份,收回原始山林证份,调处林权纠纷起,其中县际起,乡际起,村际起,组际起,户与户起,发出勘界通知份,区划小组宗地宗,区划农户宗地宗,签订承包(管护)合同份。后面的工作紧接着将进行输机发证、建立档案等工作。
以上工作的完成,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我们这支强有力的队伍长期奋斗的结果,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林改工作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那不是量田量地,那不是平地,那是量山量地,那是陡坡山地,田地有路,山多无路,又是雨季作业,晴时一身汗、雨时一身泥。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我们这些工作队员,不言苦、不叫累,亲人辞世不能守孝,家人有病无法照顾,摩托车烫伤了脚,甚至摔断了手、摔断了肋骨,等等等等,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但是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党不会忘记你们!对磨庆组许光荣的事迹,市委高书记已经作了批示,你们的工作作风值得弘扬。
(三)改革试点工作的初步成效。
通过实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各级领导、我们的工作队员在思想、认识上得到了进一步统一,各级各部门通力配合的氛围逐步形成。通过认真落实国家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激活林业经营机制,我县林改试点已初见成效,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社会投资造林积极性明显提高,村集体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林农收入稳步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一、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二是形成了各级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林改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事关“三农”问题乃至全社会的一项大工程,不是单靠某一个人、某一个部门能完成的。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是做得比较好的。应该说是举全县之力,抽了大量的工作队员,县级除林改办外还抽了63名工作队员,各乡(镇)也抽出了94名工作队员,加上按板镇抽取的工作队员,共有301个工作队员参加了林改试点工作。各乡(镇)、县级部门单位及社会各界也高度重视、积极支持这次林改工作,分别给予了精神鼓励,给予了资金、物质上的支持。广大林农群众、基层干部的积极响应、主动参与,使我县林改试点工作形成了各级各部门、上下通力配合的良好氛围。
三是增强了林农发展的信心。通过落实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明晰产权,签定合同,发(换)林权证,实现“耕者有其山”,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在林改的主战场,我们随处可见拉树苗的、挑树苗的、栽树苗的群众,这是我们林改试点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林改的一大亮点,我们的林农群众已经深刻认识到谁造谁有谁受益,已经认识到这是他们的绿色银行,他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已从过去的要我种树向我要种树转变。
四是强化了林农爱林护林意识。通过实施林改,明晰山林产权归属,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强化了林区群众护林意识。在林区,乱砍乱伐现象明显减少,林农护林防火意识明显增强,再者,采脂农户已意识到,他所采的树是他自己的,采割的强度已经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宽割面深割沟向减小割面减浅割沟转变。
五是解决了部份历史遗留问题。以林改为契机,通过大力宣传林改法规政策,耐心向群众做过细的思想工作,解疑释难,化解矛盾,调处纠纷,有效解决部份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工作细致,处理得当,在改革试点工作xxx调处各类纠纷起亩,其中县际纠纷起亩、县内纠纷起亩。
六是维护了林区的社会安定稳定。在实施林改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管严生态公益林,稳定落实自留山和责任山,放活用材林。特别是对集体山林的转让、租赁和承包行为,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操作,坚决杜绝暗箱操作、低价转让承包等损害集体经济利益的行为,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明白放心,有效避免了矛盾纠纷的发生。自林改后,我县林改试点工作按程序办事,依法操作,到目前为止,没有由于不规范而引发新的矛盾纠纷,没有出现集体上访,未收到一封(含上级)批转的林改告状信,林区社会秩序稳定。
七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树新风、强作风、兴思茅”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林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还权还利于民”的惠民政策,牢固树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亲民爱民意识,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扎实的作风、过细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满意。林改工作通过民主决策,民主决议,提高了群众对政策的理解以及参与林改工作的热情,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林改试点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少数领导和工作队员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厌倦情绪,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一些村组的宣传工作不够到位,群众参与意识不够强;三是工作进展不够平衡,部分村组进度偏慢。等等这些问题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研究采取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
自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从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规范动作等方面加大各项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好机构建立、人员配备、宣传培训、经费措施等工作,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综合起来看,我县林改试点主要采取了十个方面的措施。
(一)、成立机构,确保组织到位。
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和联系林业副书记、分管林业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林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全面负责全县林改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及组织协调、目标规划、督促检查和落实工作。改革试点按板镇也相应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机构,成立林改办公室,建立起了村、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二)、制定方案,确保指导到位。
我县在认真摸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全县实际的《实施方案》。林改方案从林改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任务、范围、工作方法、实施步骤及时间进度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地阐明和叙述。林改试点按板镇也在深入到12个试点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后,制定出《试点方案》。
(三)、加强领导,确保人员到位。
为确保林改试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切实加强林改工作的领导,以组织部、人事局文件形式抽调了县级部门单位领导、干部68人,责成除按板镇外的其他乡(镇)抽调了工作人员94人,投入了林业系统全部技术人员,加上按板镇工作队员在林改前线实际参加林改工作人员达301人。在抽调的人员中,我县重点抽调有丰富乡镇工作经验和懂林业业务技术的人员,其中,有大部分是从事乡镇工作多年的领导。
(四)、宣传到位,确保认识到位。
县委、政府及试点党委、政府坚持舆论先行,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林改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政策,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调动了广大林农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为顺利推进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强化培训,确保技术力量到位。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林改工作队伍的建设,不但及时抽调人员参加市里举办的林改研讨班、培训班,还通过召开了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暨培训大会,对抽调工作人员进行了有关林改的政策法律、工作程序、业务技术规程等方面知识的集中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林改知识的认识,加深对有关法律政策的理解,熟悉林改业务。林改试点按板镇也举办了培训班,对工作队员进行计算机、gps等设备使用和业务技术实地操作培训,并在试点中探索出“滚动培训”林改技术人员的方法,扩大了培训面,提高了林改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
(六)明确计划,确保经费到位。
为了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我们编制了林改工作经费列支计划,实行报批程序。林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在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共投入资金145万元,基本满足了林改所需要机器、设备采购和工作经费开支。给每个村安排了1万元的工作经费,加上市上补助的1万元,共安排了2万元的工作经费,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七)、依法依规,确保政策到位。
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严格按《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办事,保证林业经营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防止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八)、分类实施,确保措施到位。
在这次林改中,我们吸取82年林业“三定”的教训,不搞一刀切,对不同的村实行不同的改革模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集中讨论林改方案出台后,均以专栏形式公布,最后交付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林地林木落实产权登记后,再次张榜公布,无异议的依法签订集体林承包合同书,确保林农的合法权益。
(九)、严格程序,确保质量到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全新的工作,为确保此次林改试点工作质量,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在改革试点工作中,我们重点把好了方案制定关、外业调查关、林权流转关、政策法规关和质量督察关,后面工作将严格把好确权发证关。同时,县林改领导小组及林改办领导通过定期不定期检查指导,及时发现林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改革按时保质推进。
(十)、分组包干,确保经验到位。
在林改试点工作中,我们采取了由没有调整以前的11个乡(镇)各负责1个村的方式开展工作,这样就等同于每个乡(镇)都实施了一次林改工作,这样有利于积累经验便于下一步全县林改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统一思想,再接再厉,为完成我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而努力奋斗。
我县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目标:一是通过林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把万亩林地的经营权落实到户、到人,明确产权,确立经营主体;二是通过林权登记发证,落实林农的处置权、收益权;三是通过配套改革,建立林业要素市场和服务平台。到xx年3月,只是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后面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各级政府一定要切实增强加快林改进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正视困难,继续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具体讲,必须做到“六个继续强化,两个加快”:
(一)继续强化思想认识。实践证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是建立健全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确保林区安定稳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要以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再次组织学习《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条例》和市、县《实施方案》,《技术操作规程》等法规文件进一步加深对林改有关法律政策的理解,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扎实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鉴于目前整个林改工作已从试点转入全面推进阶段,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林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克服畏难和厌战情绪,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继续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林改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安排,分管领导要督阵指挥,建立起“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要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在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要建立正常的工作汇报调度制度,有关领导要亲自主持研究林改的配套政策,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在推进工作中解决问题。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工作组、督查组人员,抽调懂法律、懂政策、懂技术、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工作第一线,加强相关政策、法律和业务的培训,加大改革经费的投入和监管,切实解决人员不到位、经费落实的问题。林业主管部门要继续把林改工作当作当前的主要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切实做好政府参谋助手和各项服务工作。
(三)继续强化宣传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是这次林改工作的真正主体。各乡(镇)要通过标语、广播、召开各种会议等宣传方式,掀起新一轮宣传高潮,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林改政策,充分认识林改所能带来的好处,消除群众的思想疑虑,增强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法律政策的指导,积极为广大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服务,提高他们依法维权、守法经营的意识。
(四)继续强化改革质量。质量是改革的生命。总体上,林改要保持进度,但进度要服从质量,确保不走过场,不违反法律和规定程序,不违背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我县各乡(镇)、村和民情、林情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不能照搬照套一个模式,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针对性措施,扎扎实实地把林改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做好。村级林改方案要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等讨论审议,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要加强督查指导,把重点放在村一级林改的政策法律指导和林改质量的监督上,并将事前指导与事后检查、日常督导和专项检查、阶段性检查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确保改革的质量。
(五)继续强化任务落实。要确保改革如期完成,关键要切实强化责任,狠抓工作的落实。各乡(镇)要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以文件或责任书的形式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落实到具体的人,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确保责任到位。县林改办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季或每月汇总一次改革进度,及时通报情况。
(六)继续强化检查验收。市里近期将出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方案,并组织对完成改革的试点镇进行验收。试点按板镇要及时对现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村开展检查验收工作,其他乡(镇)也要对照检查验收方案对逐步完成的阶段性工作开展检查验收。在检查验收的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完善措施,确保改革进度和质量。
(七)加快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步伐。开展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加快林权登记发换证步伐,依法明晰和落实森林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对巩固改革成果,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法、及时、顺利地向林业经营者发放林权证,是检验改革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只有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才算真正完成。因此,按板镇要依法规范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将登记发证的程序、条件和期限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按时发证,依法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八)加快相关配套改革步伐。在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要加快相关配套改革步伐。一是深化商品林林政资源管理和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二是建立木材等林产品交易市场和森林资源转让市场;三是成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并逐步健全完善。通过建立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推动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逐步建立起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
同志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力措施,是我们实现资源增量、财政增收、村财增长、百姓致富的关键,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树新风、强作风、兴思茅”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勇担重任,进一步统一思想,再接再厉,努力完成我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任务。
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苏明星。
(xx年8月18日)。
同志们。
今年6月份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统一部署,按照《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切实从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规范运作、资金使用和配套改革等方面加大各项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目前,林改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鉴于从8月初开始各乡(镇)已全面启动了林改工作,为合理调配使用现有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了全面作好全县林改工作的指导,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改革试点总结会议,其目的是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再总结,从理论上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总结经验、认清方向,全面推进这项改革。
刚才,郑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我县改革试点工作的概况,全面总结了我们改革试点的主要做法和采取的工作措施,明确提出了全面开展林改工作的任务要求。按板镇镇长朱向阳和县林改办副主任、林改技术负责人王永刚同志分别介绍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做法和今后打算,讲得很好,相信对大家都有启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在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了七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健全了工作机构。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试点按板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改革过程中,12个试点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二是强化责任制度。县林改办设立了综合组、政策宣传组、纠纷调解组和技术指导组,明确各自职责、任务。试点工作中,结合试点实际按乡(镇)及抽调工作人员情况分设12个组分别进行包干,明确责任和任务。三是及时贯彻落实省、市林改会议精神,据统计自4月以来,我县先后召开了多次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研究布置林改工作。另外,县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林改工作专题会议3次,研究解决各阶段遇到的林改工作问题。四是深入开展调研。县主要领导带队到试点按板镇及各村多次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专题调研,认真分析各阶段改革的态势,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解决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先后组织相关人员督导检查林改工作4次。五是强化经费保障。采取上级补助与县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多方筹措工作经费。县级共筹措林改资金近145万元,分别用于购置电脑、gps、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档案柜等,用于外业补助、各种培训宣传。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二
xxx决定,11月1日零时为第x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人口普查前的户口整顿工作是人口普查的基础性必须工程,因此户口整顿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口普查的成效。
周密部署,在县府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4月28日至5月5日,在规定时间内抓紧抓实,全面完成了入户核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省厅厅会议后,市局刘俊副局长率市局相关部门到我县召开了户口整顿试点工作安排部署会和试点所的现场办公会。县局党委在向县委、府汇报的同时,及时召开了专项工作筹备会,积极协调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相关工作。成立了由县府副县长、局局长范晓斌任组长,县xxx、县财局、县民局、镇党委、府等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及局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试点工作综合办公室;组建了后勤保障、业务指导、宣传报道、入户核对、检查督导等五个工作专门班子,明确了工作任务;依据实情,从方法步骤、策原则、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保证了我县镇户口整顿试点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在户口整顿试点的准备阶段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五个积极”,“三个强化”,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五个积极”:
(一)召开专门会议,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为保证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得以落实和顺利进行,及时召开相关会议,早研究,早部署,早工作。一是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3次;二是召开工作专门班子的筹备会6次;三是指导人员、业务人员和村、社干部工作动员会4次;四是由全县10个派出所抽调的民警和镇街道办事处、串丝村、冷水村的村(居)委会干部的培训会1次。
(二)多措施,广宣传,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为在试点区域全面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户口整顿工作的目的、意义、内容深入民心。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电视讲话1次、电视公告1次、办户口整顿宣传专刊黑板报3块、拉横幅10条、书写标语50条、召开群众宣讲动员会16次、发放“致群众的一封公开信”份,组织治安积极分子和热心群众为入户调查带路63人次。
(三)实地踏勘、全面摸底,积极找准试点区域。市、县局和镇府、派出所为在镇选择能充分体现农村人口分布结构的试点区域,在对日常掌握情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勘,摸底排查,确定在镇的集镇大河社区、冷水村、串丝村的3个居民小组和27个村民小组共1856户、5903人开展户口整顿试点工作。在选定试点的基础上,借助镇、村、社干部力量,切实开展摸底排查,核对清理门牌,进一步全面掌握试点区人口居住地的基本情况,并对三个区域分别规范绘作了工作平面图。
(四)调集购买工具,设制印刷资料表册,积极做好物资保障。物资保障是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全局本着“集中物力办大事”的原则共调集各部门手提电脑6台、照相机9台、打印机2台和警车6辆等设备集中使用;对涉及户口整顿业务工作所须的台帐表册、工作手册、胸牌、笔、笔记本、便笺、工作袋、订书机、别针等物品落实制作、采购和配置,先期投入资金20余万元。
(五)落实便民服务措施,积极推进“三项建设”。户口整顿的目的是为机关严密人口管理,是为人口普查提供翔实的数据。在入户调查工作中,核对人员将《公民落户申请表》、《公民基本信息项目变更、更正申请表》和相关户业务办理事项须知随身携带,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在群众家中据实处理户口问题,入户调查以来共处理户籍业务184户、583人;帮助群众运送物品2次;调解纠纷2起;大走访40户,收集到治安信息2条;采集指纹39人。
“三个强化”:
(一)选调骨干,强化业务培训。为保证达到户口整顿试点工作找准问题、总结经验的目的,为下步全县全面实施户口整顿工作培养骨干和业务能手,局党委和业务部门通过认真研究,从全县十个乡镇派出所抽调30名民警作为试点实战人员,明确划分了各自负责区域范围,于5月3日下午和晚间召开了安排部署、表册填写、策界定、问题解答等为内容的业务培训会议;5月4日在各村、社干部的引领下各业务小组到各自的“耕作区”开展线路踏勘、细化任务工作。
(二)入户核对,强化实战检验。业务指导组根据试点各区域的住户情况将入户调查核对分为9个工作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于5月4日、5日,采用预约、错时的入户方法,以口头宣传、问询、走访的调查方式,按照“先易后难、先远后近、先散后集和户口整顿与其他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了逐户入户以派出所人口信息登记表为基础与农户户口簿、身份证核对的逐户、逐人、逐项目的调查核对登激作。共调查核对登记702户、2570人(其中外出人员1121人,占核对人数的)。在调查核对小组开展工作的同时,业务指导组随即跟踪开展复查核对,进行了实地的检查和检验。
(三)针对存在问题,强化解决更新。通过入户调查核对,针对策性和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更正和变更,共纠错副项信息519条,对采集的信息开展了新信息录入和纸制、电子文档的建设。
(一)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各业务小组工作进展不平衡。二是部分民警对户口待定、非婚生育落户、人户分离等情况存在界限不够清楚。三是入户方式上不统一。由于在摸索阶段,各入户调查核对小组在入户的方式上不统一,没有按照先易后难的方式将入户调查核对作为一项逐渐熟悉的过程来把握,存在一定的质量和效率问题。四是设备设施还需加强。户口整顿试点的综合工作办公室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几十人同时办公;计算机未能达到人手一台,使电子文档建设滞后,非主项信息纠错不及时。
(二)户口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人户分离(有户无人)的统计中,存在部分群众举家外出,无法有效收集查实流出的祥细地址。二是部分群众存在拥有两处或多处房屋,其中有的房屋空置,导致入户核对时难度大。三是由于我县为农村县区,流出人口多,流出在外所生子女的落户及其人口基本信息很难全面收集。四是农村事实婚姻较多,由于岁数达不到结婚年龄,无法办理结婚证,婚姻关系为未婚,但与户主关系就存在与现实不符和逻辑错误。五是农村地区出生未落户小孩大多数是在家中出生,没有出生医学证明,根据省厅要求需其出具亲子鉴定方能落户,费用昂贵,群众无法承担,落户手续又不能简化。
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完善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争取为全县、全市、全省农村地区的户口整顿工作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三
各位领导,同志们好:
我们xxx街辖区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建有1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居民万余户,47000余人,区域内商贸繁华,交通便利,是全区政治、文化、活动场馆中心地区。
我们自2004年11月4日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根据津辰党法(2004)15号文件的指示要求,结合我街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xxx、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区司法局、街党工委的关怀指导下,紧紧围绕“依法开展社区矫正,做大做强工作基础”这一工作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下面我就基本情况、具体做法、工作体会、今后打算四个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自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管6名社区矫正对象。到目前,1人转到其他社区,1人已解除矫正,有4人正在接受矫正,案件类型分别为:挪用公款犯罪1人,贪污犯罪1人,交通肇事犯罪1人,放火犯罪1人。刑罚种类全部为缓刑。涉及我街东升一社区2人。朝阳里社区2人。按照社区矫正流程的要求,全部建立了矫正工作站。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到目前,上述矫正对象未发生重新犯罪现象。
二、具体做法。
按照社区矫正工作三个有利于的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我们主要是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建立组织,做强工作。根据区、街的要求,首先,我们建立起二级矫正组织,一是街成立由工委书记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街主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二是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站。组成人员分别为片警、社区管理人员、矫正对象亲属及社区志愿者(主要是邻居),组成了共14人的帮教监管队,帮教队组成“一帮一”“几帮一”的帮教对子,积极做好教、引、管工作。教,就是给帮教对象在政治上、思想上做好工作,使他们辨别善恶,分清是非。引,就是想方设法引导矫正对象,摆脱内心阴影摆正生活姿态,过上正常人生活。管,就是加强矫正对象的监管,防止其外出滋事重新犯罪,及时做到“五走访”即新接收的要走访,家庭出现纠纷的要走访,生活有困难的要走访,重大节日前要走访,有疾病时要走访。其次,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的宣传力度。利用法制宣讲员队伍,成立街矫正宣传队,主要是宣传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社区矫正工作的好的做法。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营造工作氛围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做大做强基础工作。到目前,组织矫正咨询2次,出专项宣传板报3期、90余版,组织社区志愿者座谈会2次,参加人员20余人。再次,是认真制定矫正个案。由于被矫正对象的罪名、刑种、年龄、工作情况的不同,接受矫正的心理、态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因人而宜,制定矫正个案。按照“三谈一归”的方法,达到“四心”的效果。“三谈”,即与被矫正对象谈话,谈悔罪的话;与家属谈话,谈帮教的话;与邻里谈话,谈表现的话。“一归”即将谈话内容归纳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尔后制定有针对性矫正个案。有针对性的个案加上有针对性的工作,使矫正对象树立了“四心”即接受矫正的诚心,弃恶从善的决心,重新做人的信心,立志回归的恒心。
第二、坚持制度,规范工作。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坚持各项行之有效的制度,是规范工作和做好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我们在认真落实十三项工作的同时,建立了符合我街特点的一检查二回访三调研的制度。一是检查制度。每季对矫正对象个人档案检查一次,做出评估,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补正。二是回访制度。对解除矫正人员,定期进行回访,目的是检验工作成效,总结有规律性的做法,指导今后工作。三是调研制度。我们坚持每半年,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向有关部门上报一份调研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以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三、帮扶解困,巩固工作。
我们在工作中注意到,在依法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对这一特殊群体,联合有关部门对其实际困难给予帮扶解困,是一条曲线帮教的有效措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矫正效果。2005年初,被矫正对象徐某,因没有正式工作,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其孤独自闭,情绪不稳定,工作站发现后积极为其联系零售《每日新报》的批发点和零售点,进而以帮其经营为名义,了解掌握他的思想动态。徐某在感激工作站同志们的同时,积极配合工作接受矫正,工作开展非常顺利。
第四、完善队伍,引伸工作。
一是完善矫正队伍。基层司法工作承担着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九项工作,任务繁杂而繁重。我街司法所原有一人,为适应工作需要,街办事处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抽调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员充实到矫正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的完成。二是提高队伍素质。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保证社区矫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我们坚持加强对矫正工作站的人员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采取聘请辅导员授课、开座谈会、体会交流等形式,学知识,学方法,促能力。同时,我们注重发现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楼门长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本质的提高。社区矫正的工作档次在不断提升。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四
前进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356户,1236人,全村有党员63名。耕地面积6482亩,人均5.3亩。有机井37眼,西干渠三、四、五支渠覆盖全村,全村有各级渠道84公里,已衬砌46公里,基本实现了渠井混灌;有村社道路12公里,已硬化8公里;建成户用沼气180座,配套改建暖棚圈舍110户,400间,改厨222户,改厕180户,架设太阳能热水器152户,累计新建高标准住宅204户,绿化街道6.8公里;有村级小学1所,卫生服务站1个,合作医疗参合率94%。农资、商业服务网点配套,可满足全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根据县环保局和乡政府的统一要求和村委会年初制定的实施方案,现就我村今年的“三统筹”试点工作完成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主任任副组长、社长任组员,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村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2、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三统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顺利实施,我村非常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利用党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有线广播、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广大党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我做起,形成讲卫生、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气,使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对农村“三统筹”试点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发动,村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3、制定实施方案。
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广泛听取农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将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建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综合配套,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实施方案既有针对性,又有指导性。
4、建立规章制度
为了抓试点工作,村上制定了《村规民约》,与村民签订了卫生责任书,强化村民保持村容整洁的意识,引导和规范农民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
2
针对村上养殖户较多,畜禽养殖污染较重的实际,村委会积极多方筹措资金537万元进行了各项工程建设,其中向畜牧局、农办、社保局、商务局、林业局、财政局、人大办募集资金总计7万元,以上资金保证了各项工程建设的实施。
1、小康住宅建设方面。今年共建成小康住宅30户,至目前,共完成小康住宅建设户数290户,危房改造户数50户,铺设村社油路8公里,以上任务的完成极大的改善了全村的整体面貌。
3、人饮工程建设。多年来村上始终把人饮工程建设当成全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至目前全村各个村社都已开通架设了自来水,架设自来水户数达356户,使大家喝上了清洁安全的水。
4、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村上制定了环境卫生定期检查制度,成立全村环境卫生保洁队伍(保洁队伍由全村低保户组成,分成6个组),每月对全村各主要道路、各村社道路和各居民点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清扫。
两侧进行了清理,做到村干部包片、党员组长包组、农户包前屋后、保结员包道路两侧,通过清理使全村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工作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实施,村内生活垃圾、作物秸秆、人畜粪便(三废)基本做到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转变成肥料、饲料和燃料(三料),乱堆、乱弃和露天排放现象得到彻底改观,农田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达到80%以上,农业投入品等废弃物全部集中回收。
二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统筹”试点工作可以从多个环节促进农民增收。首先是推广新型能源技术,通过“一池三改”,特别是沼气池,太阳灶作为辅助,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经预测,每户每年节煤节柴节支1200元左右。其次是推广农业生态新技术,通过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增加农作物单产。
源沼气、太阳灶直立炊事转变,实现了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向大量施用沼肥等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提高农产品质量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的传统农业生产向秸秆养畜+沼气+肥田的农产品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的转变,实现了畜牧业发展由原来的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的方向转变,实现了广大农村农民由原来的自给自足经济向商品市场经济转变,实现了由原来农村脏乱差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新农村建设转变,实现了农民由原来的散漫无人管束向村规约束自我竞争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破坏环境向保护环境转变。
四、今后工作打算
虽然我村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认识到这只是初步阶段,对照上级的要求和村民的期望还相当的差距,比如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村民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一部分村民乱倒垃圾现象依然存在等,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种设施,加强宣传,落实责任,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理清思路、明确工作重点。以基础实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加快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全面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美化。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村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七日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五
_____县作为全省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长的亲自包扶下,在省委指导检查组的有力指导下,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以广大党员为主体,抓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突出实践特色、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的基本原则,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坚持做到五个结合,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稳步开展,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较好地完成了省委交给的试点工作任务。
一、坚持开展活动与_____经济区建设相结合,做强沿海经济。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牢牢抓住_____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县,特别是_____经济区被确定为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这一大好机遇,坚持开展活动与_____经济区建设相结合,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突出解决好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比照先进,深刻反省,我们认真剖析了_____县在发展上存在的“怕”字当头、眼界狭窄、思路不宽、小富即安、工作方法落后等十大深层次问题,进一步认识到_____县_____经济区要想有个大发展,建设思路必须调整,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彻底解决在_____经济区建设上思路不够明晰、眼界不够开阔、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按照省长的指示精神,我们重新理清了发展思路,突出了_____县_____经济区与河北交界处的这个起点,把原有的万家、高岭两端的平方公里起步区,集中调整到西部临港工业区,面积扩大为23平方公里,作为_____县_____经济区的起步区,实行优先发展。并对_____经济区进行了新的目标定位:用10—20年的时间,使_____县_____经济区人口达到20—30万人,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把_____县建设成一个中等发达城市。按照这个目标,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我们完成了_____经济区的总体规划,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碣石大型遗址保护规划、产业规划以及供水规划。搭建了融资平台,成立了_____县投融资有限公司,加强了与金融机构的密切联系。建立健全了招商、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机构,组建了_____经济区党工委和管理委员会,面对社会公开招聘了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招商人员。完成了土地调规,制定了征地拆迁补偿、被征地农民安置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调整了鼓励企业投资和奖励引资人的优惠政策,赢得了广大客商的青睐。与北京中关村达成了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搜狐、清华科技园有限公司、碧水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成功对接。组织专门人员到天津_____新区、天津宝坻开发区、京津新城项目区、山东临沂、沈阳沈北新区、开原开发区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已有129家企业有明确投资意向,其中,已签约企业30家,有明确签约意向企业27家,初步达成投资意向企业72家,预计总投资亿元,共涉及土地约5050亩。
二、坚持开展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以“3451”工程为载体,以50个试点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全县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累计达到亿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实现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粮食、水果、水产品、蔬菜、肉蛋奶产量稳中有升,农业总产值实现48亿元,比上年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进行,设施农业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提升了档次,特别是棚菜生产取得了新的突破,新建棚菜小区563个。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饮水安全工程120处,完成水利骨干工程51项,连续九年夺得省“大禹杯”。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新建沼气池2,000个,改厕、改厨、改圈15,700个,安装路灯500盏;新建标准化村党支部17个,文化体育广场37个,文化活动室42个。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完成各类专业培训485次,培训农民万人次,初步建立了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术培训为主体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三、坚持开展活动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全力造福于民。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以“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解难题促和谐”、“环保攻坚惠民”三项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坚持开展活动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突出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造福于民。全县参加活动的6636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一进行了对接,每名党员干部均走访困难家庭三次以上,累计为贫困家庭资助现金320多万元,为困难群众送去棉衣2668件、棉被1243床,为985户农村贫困户、1515户城镇低保户和450户特困职工家庭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办好事、实事9300多件,使贫困家庭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感受到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明显成效。同时,我们还下大力气整治群众反应强烈的空气污染问题,强力推行集中供暧工程,取消了80个中小锅炉,城区冬季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还大力推广了桔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太阳能灯具、热水器等节能环保设备,提高了我县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四、坚持开展活动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坚持开展活动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从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采取领导干部大接访和机关干部大下访的办法,实行县党政班子领导包案制,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全县17名副县级以上领导按照指定接待日期进行接待,每位领导都做到亲自接访,亲自化解、亲自研判、亲自跟踪处理。成立了信访指挥中心和矛盾调处中心,优化了信访接待和矛盾调处工作运行机制,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建立健全了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全年共接待上访群众110案次、1,300人次,一大批疑难老案得到解决,结案率达77%;一些不能马上解决的案件也都采取了重点稳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机关干部大下访”活动,积极稳妥地处置了“退养民师”、“蚁力神”养殖户等难度较大的信访案件,集中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了_____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坚持开展活动与转变作风相结合,提高领导能力。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结合参加活动单位党员干部的特点,坚持开展活动与转变作风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领导能力。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率先垂范,既站在前台抓活动,又摆正位置受教育,既带头学习调研、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又联系实际躬身实践、示范引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切实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上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全县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五观”教育,教育每名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谐的群众观、务实的创新观、开放的全局观和紧迫的机遇观,着力解决我县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强化党风政风,改变工作方式,将思想认识上的飞跃转化为践行科学发展的实际动力,使科学发展理念既深入人心又体现于行。
在近半年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紧扣实践深化学习,通过学习推动实践,把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索贯穿于全过程,取得了明显实效。广大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是拥护的,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是满意的,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一些深刻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理论武装,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受教育是基础。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到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创新学习载体,讲求学习效果,不断加深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把学习实践活动变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实践证明,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上下工夫,不断地深化学习,真正使科学发展观在头脑中扎根,形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共识,才能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真正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实践特色,把解决问题、完善制度贯穿始终。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全县工作实际,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做强沿海经济、推进强县富民”这一实践载体,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集中整改,立足当前着力办好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的实事好事,放眼长远努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实践证明,只有把坚持实践特色、解决突出问题和完善体制机制有机衔接、有效统一起来,加快解决那些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当前具备整改条件的突出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找准学习实践活动的着力点,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三是必须坚持探索创新,把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贯穿始终。探索创新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活力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尊重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创造,鼓励基层党组织既认真做好规定动作,又积极创造自选动作,引导、鼓励广大党员对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实践证明,只有紧密结合县情和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特点,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保证学习实践活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是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把发扬民主、开门搞活动贯穿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群众看得最清楚、体会最深刻。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学习调研、分析评议、整改落实,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评判,体现了服务群众和让群众满意的要求,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好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开门搞活动,真正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整改,依据民意看效果,学习实践活动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保证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才能把广大党员、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五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把两手抓、两促进贯穿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方法和基本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县委把抓好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围绕_____经济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找准对接点,开拓新思路,把学习实践活动中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才能做到既把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又把各项工作抓得有板有眼,既保证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度和质量,又提高做好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六
20xx年我县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将在县国营林场、森林经营所、林场3个林业企事业单位和20个乡镇范围内实施。为了确保人工商品采伐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县林业局于-月-日召开了全县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实施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专题会议,对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
坚持强化领导,严把责任关县林业局及各采伐试点单位相继成立了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实施工区、乡(镇)林业站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县林业局分别与实施单位签订了采伐试点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了责任机制。为加大对采伐试点工作监管力度,县林业局同时成立了以分管副局长为组长,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采伐工作监督领导小组,并落实了两个领导小组各成员分片管理监督责任制,确保了采伐试点工作规范实施。
坚持规范运作,严把作业设计关市、县两级林业勘测设计队,严格按林木采伐技术规程和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提交了人工商品林试点采伐施工作业设计说明书,做到了无超限额设计、无改变采伐类型、采伐方式和采伐对象设计,使全县人工商品林采伐作业设计做到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体现了注重实效,有效监管的原则。
坚持依法采伐,严把审批关各采伐实施单位的采伐作业设计必须坚持经省、市林业主管部门评审批准后,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并由市、县林业主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划拨伐区,方可凭证采伐。
坚持精心实施,严把监督关各采伐实施单位严格按人工商品林采伐实施方案及作业设计要求,精心组织,谨慎实施,坚持“四不采”(天然林不采、人工防护林不采、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区重要地区的林木不采)、“四不超”(不超限额、不超范围、不超伐块、不超时间)、“四台帐”(采伐登记台帐、青山检尺台帐、运输销售台帐、木材检查查验台帐),坚决杜绝“拔大毛”、“开天窗”、“剃光头”等违规现象发生,确保全县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
坚持规范经营,严把木材流通关凡20xx年的人工商品林木材,坚持凭采伐单位出具的采伐证号、伐块号、检尺码单等相关材料,由采伐单位派专人到县林业局办理林木运输证和检疫证,进行凭证运输销售,坚决杜绝乱收乱购和无证运输,确保木材流通环节和销售市场规范有序。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七
20xx年我场在市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市林业局要求,遵照上级下发森林抚育实施方案,阶段性的完成了20xx年森林抚育试点工作,现就20xx年森林抚育试点工作做如下阶段性总结:
一、基本情况:
20xx年市林业局确定我场为森林抚育试点单位。接到任务后,场领导带领全场技术骨干,对我责任区的.林班进行了全面调查。对符合条件的林班进行精准测量、圈定大界,确定作业对照区。并对砍伐木进行每木检尺、每木挂号。最后经集体研究,确定生态疏伐1500亩,透光抚育1500亩。之后对其形成调查设计,并进行上报。上级批复备案后,我场随即组织人员按照森林抚育方案立即展开工作。在局领导的督促指导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完成20公顷的抚育任务。
二、管理情况:
为确保安全、圆满的完成森林抚育工程。我场对现地施工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组织领导:成立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实行层次管理,即林场与现场员签订责任状。现场员与现地施工人员签订作业合同。做到层层把关,责任直接明确到个人。
实行现场员跟班作业制,保证每台油锯都有一个现场员负责,并对施工全程跟踪,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随意砍伐的现象。真正的做到不采好、不短材、不漏材、不开天窗。
人员选用:本着非专业人员不用,年龄偏大不用的原则,对施工人员的选择进行严格把关,并召开招标会,重点选择我场有经验的职工进行施工。这也间接的为场区创收提供了条件。
资金管理:严格管理和拨付补贴资金,并进行详细核算。对抚育产生的木材实行单独核算、单独记账、单独销售。保证了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程账目的透明度。
档案管理:对试点工程实行档案管理制度,并实行档案员岗位责任制和档案管理监督制度。对抚育试点工程资料全部归档入册。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擅自变更作业区,隐瞒虚报的现象。也为安全、圆满的完成抚育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由于今年雪大、雪早,给施工带来了一定难度,从而推迟了工程完成的时间。
1、施工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体力消耗大,病号也随之增加。这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非战斗减员”。
2、由于连续降雪导致作业区内个别伐木伐根过高,未及时运出少数伐木掩埋在雪里。
3、抚育工程与防火戒严期时间有冲突,导致抚育工程不能在雪前完成,从而使作业费用大幅提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八
建国路社区成立于20**/年7月,东起东风路,西至新兴南路;南靠人民东路,北依民生东路。面积0.3平方公里,有居民3493户,10479人,其中青年3815人,团员313人。辖区有居民小组8个,企、事业单位19个,金融机构5个,集贸市场4个,学校1所,是办事处辖区内面积最大,人口、单位最多的多功能型社区。社区先后荣获全省“充分就业先进社区”、“市级文明社区”、“市级创卫先进社区”、区级“先进基层党支部”、“敬老模范社区”、“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1、高度重视、上下联动,不断深化试点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社区团委被团中央确定为城市社区试点单位后,团市委、团区委、街道党工委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团市委试点指导员任组长,团区委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任副组长,其它人员为成员的试点领导小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试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组织机构。
(2)理清工作思路。准备阶段认真学习了《陕西省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方案》,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和试点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研究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目标明确、切实可行、责任明晰的试点工作方案,并针对方案中所罗列的活动内容,制定出了详细的活动开展时间表,明确目标、夯实责任、认真实施,为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合理设置工作机构。为了提高共青团在社区的覆盖面,不断扩充基层团组织的影响力,经社区团支部研究决定,上报街道团工委和团区委审核批准,将共青团渭城区新兴街道建国路社区支部委员会,升格为共青团渭城区新兴街道建国路社区委员会。同时,公开招募辖区内热心于公益事业、责任心强、积极上进的团员青年,义务担任团的兼职干部,不断为团的组织队伍输入新鲜血液,有效壮大了社区团建力量。
(4)健全工作机制。为了切实加强对团的工作领导,深化试点工作,不断建立健全试点工作的各项制度。修订完善社区“党建带团建”运行机制,确保党建带团建制度的落实。并针对试点工作小组成员各自不同的分工,制定出市、区、街道团组织领导联系包抓社区试点制度、学习制度、例会制度,明确个人职责,有效推进社区试点工作的开展。
2、突出重点,落实“三抓”,大力推进试点工作。
(1)抓组织建设。在街道和上级部门的鼎力支持下,社区团委着力加强了团干部和团员队伍建设,每周召开团建示范点创建专题工作会议,讨论、安排、部署团建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在非公企业建立团组织的工作思路。在组织建设过程中,团委书记亲自带领委员,分片、逐门店进行调查走访,按照“属地管理、以点带面、及时跟上、不留空白、增强功能”的建团原则,坚持因企制宜,蹲点指导,在原有支部建设的基础上,又分别在子君商务酒店、龙腾火锅、秦妈火锅、三原小吃等9个餐饮门店建立了团支部。同时也总结出了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团支部和开展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的这条主线,才能达到团与企业的互促互建,从而实现团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双赢”。下一步考虑在社区团委班子中,吸纳一些非公企业团组织人员,参与社区团建工作。
(2)抓青年信息库建设。在辖区内广泛发动志愿者,深入各小区、单位、餐饮门店及市场等地方,开展团员青年大走访活动,在调研的基础上,设置专用表格,详细了解团员思想、兴趣爱好以及团员青年的需求等方面情况,建立了3143人的社区青年信息库,共收集青年信息便于对团员的管理和联系,为下一步在团员青年分布较为集中的商业网点建立团组织,有针对性的开展团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3)抓资源整合。我们将辖区内企业、学校、工商、民政、司法等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各种行政资源。目前,已举办师资专业培训50多余次,解决青年就业38人,为7名青年争取到小额贷款约21万。同时与咸阳市公安消防武警支部联系,经常性的在辖区餐饮门店、各小区开展居民火灾预防讲座,并利用消防科普训练基地,对我们的团员青年、社区居民、青年志愿者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大家广泛了解消防法规,熟知火灾的预防常识,建立我们的消防志愿者队伍。
3、循序渐进,巩固成果。
我们充分发挥“一中心”(即青年服务中心)作用,拓展“六服务”功能(健康教育、青年读书、维权、文化娱乐、就业信息和培训),社区团建服务功能进一步体现。社区团委积极联系获得支持,依托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义诊活动,教师节前我们进校园对教师进行了义诊,并针对职业特点举办专题健康讲座;以青年志愿者为依托,通过大走访活动,开展对辖区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如老人照顾、学生学习辅导;依托社区阅览室,全天向青年开放,通过读书大讨论、以书会友等活动,在团员青年中树立良好的读书氛围;与市志愿者联盟联系,学习他们的经验,使志愿者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起来,如与其他团组织开展互动活动,外出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印制发放团员青年联系卡,向学校、非公企业发放团员青年联系卡,让团组织时刻与团员青年在一起;积极争取上级培训资源、主动联系邀请职校老师进行就业技能专题培训。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经费不足,社区团委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团员的团费收取存在较大的问题。
2、团员的流动性大,团员意识不强,团的活动组织难度大。
3、社区团干部兼职太多,专门用于团的工作精力不足。
4、非公企业主和两新组织负责人对团的工作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建立团组织的必要性不足。
5、关心支持重视社区团建的氛围不浓。
6、社区团的资源匮乏。
1、切实加强党建带团建,从人力物力等多个方面给予团的工作支持,尤其是在服务青年,通过团的工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方面,给予项目支持。
2、要选择有工作激情,热爱青年工作、协调能力强、有个人魅力的青年人担任社区或下辖团支部的工作负责人。
五、工作建议。
1、对社区及下辖的团干部要进行大面积的培训,增强工作责任感,学习工作方法,掌握工作技巧。
2、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重视、支持、配合团的工作的社会氛围。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九
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明确,将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通知指出,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根据安排,首批试点的13个地区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通知要求,各地编制的规划必须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通知称,试点地区要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要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
通知还明确,试点地区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了解,在实际工作中,上述试点地区不少已经开展相关工作。其中,杭州正在抓紧编制《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日前已完成前期调研及初稿撰写工作。深圳市也已经形成了该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初稿方案。
此外,一些试点城市则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行动措施。重庆市发改委称,为推动低碳经济,重庆将大力发展7大新兴产业:能源生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led产业、风电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建设节能产业。预计到2015年,7大新兴产业的产值可达1.2万亿元。
发改委要求,试点地区要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抓总的工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负责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在试点过程中,要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十
今年,我处根据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年初的工作计划,突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要求,认真贯彻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着力加强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推广并使用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常态化,进一步提升绩效评价与资产管理工作水平。
一、财政绩效评价工作
(一)及时开展对扩需项目及重大项目绩效评价,努力完成列入2014年省政府重点工作“推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制度”任务。
对扩需项目及重大项目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是省政府主要领导结合时势而交办的重要任务,“推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制度”是今年省政府50项重点工作之一。我处以省政府和厅党组高度重视财政绩效评价工作为机遇,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开展了对2014—2014年江苏“调结构、扩内需、促增长”及重大项目投入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
根据潘永和厅长批示 “请绩效评价处根据罗近期对财政专项资金都要进行绩效评价,并按评价的实际效果安排2014年乃至今后的专项资金的项目和数量的要求,研究提出全面进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方案,并通过评价与预算安排相衔接,并向省政府作出专题报告。”以及厅长办公会会议纪要第6号精神,我处牵头着力开展了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选择了2014年度已经完成预算支出和2014年预算执行早、基本完成支出的“调结构、扩内需、促增长”项目以及省级财政年度预算支出部分重大项目,全面开展项目投入资金实效的绩效评价。
评价工作从2014年10月下旬进入工作准备阶段,我厅联合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有关专家研究制订了评价指标和数据报表,并召集省级有关主管部门业务专家进行了修订论证。11月下旬,我厅召开了省级15个主管部门和本厅17个业务、综合处室参加的评价工作布置与培训会,分管绩效评价工作的张美芳副厅长亲自布置评价工作,提出了要求,有关专家讲解了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思想、理念和体系结构,评价工作由省财政厅绩效评价处负责组织实施,省级部门和厅业务处室联动。评价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快节奏展开,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内完成选定的22个项目、138亿元投入资金的绩效评价,并进行了数据抽样复查和项目再评价,年底向省政府作出专题报告。
2.推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组织开展城市社区卫生和职业教育等全省联动项目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加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库建设,启用“江苏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等核心内容。为此,我们制订了详细绩效评价工作计划和工作序时进度表,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按时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1)全力完成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职业教育”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两项工作任务。全面启动实施了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完成了评价指标体系、基础报表及相关准备工作,分别与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共同印发了开展有关项目评价工作的通知。召开了评价工作布置会议,并培训市、区财政和卫生、教育部门以及中介机构业务人员300余名。开展两个评价项目的数据填报、审核、汇总、问卷调查和评价报告等工作,年底前将形成评价报告报厅领导和省政府。
此外,还确定了2014年26个省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计划,印发到各部门各单位实施。
(2)加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库建设,并在各评价实施中得以充分运用。自2014年以来,我省开展了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就业再就业工程、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积累了几十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几千个单个评价指标,为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我厅联合江苏省教科院、上海财大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心、用友软件公司等省内外研究机构,搭建了由专家、业务能手和软件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小组,联合研发了包括多个行业、涉及多个、包涵多种类型的一期指标库,初步建立了江苏省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库。
(3)对已开发使用的“江苏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我处联合用友软件公司研究开发了江苏省财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对原使用的“江苏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完善和升级。新系统在今年全省联动的城市社区卫生和职业教育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以及“扩需”项目和重大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正式启用。系统特点:一是建设在我厅门户网站平台上,被评价部门、单位或项目用户不需要增加投入。二是用户不需要安装应用软件,登录财政绩效管理系统即可完成评价工作。三是数据信息集中管理。所有评价数据信息均保存在财政部门的服务器上,加强了财政统一管理,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这是全国唯一开发的财政绩效管理系统,得到了财政部预算司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财预字[2014]76号文件,推进工作创新。
财政部财预字[2014]76号文件下发后,我省及时将文件转发省级单位以及各市县,同时,结合绩效评价各项工作的开展,学结各地绩效工作的实践经验,推进工作创新,探索开展省级专项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试点。
1.在2014年度省级部门预算编制中,积极实践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前评价)。
今年8月,在深入基层专题调研后,向厅长提交了推进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建议方案,提出了积极推动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前移,将事后评价前移到预算编制和执行环节,进行“事前绩效论证、事中跟踪管理和事后绩效评价”的财政绩效管理新思路。我们的方案得到高度肯定,潘永和厅长批示:“绩效评价处提出的绩效评价工作由事后评价提前到事前评价(从预算编制环节开始)、事中跟踪、事后再评价的想法具有创新性。考虑到面广量大的资金事前评价的复杂性,同意选择有代表性的部门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再全面推开。” 在2014年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会议上,我厅要求:“在编制2014年部门预算时,选取一定金额以上、具有明显社会效益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并逐步将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以此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0月,厅长办公会会议纪要第6号明确,财政绩效评价要逐步从事后评价延伸到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在2014年先选取一个部门的重点专项资金项目做试点工作,注重实效,积累经验,逐步推进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试点工作。选定省科技厅、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为实行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试点的部门和项目。具体要求,2014年开始起步,在2014年度省级部门预算编制中(二上环节),对省科技厅主管的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实行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前评价)。具体工作流程分为:
(1)省科技厅实行厅长负责制,并由财务处牵头有关业务处组成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编制申报工作。
(2)省科技厅在编制2014年部门预算(二上)时,须同时编制《江苏省省级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申报表》及立项可行性论证等材料;在报送2014年部门预算(二上)的同时,报送省财政厅。
(3)省财政厅负责绩效目标管理项目的评审和意见反馈。省财政厅(主管业务处)负责项目资金可供量和项目目标之间的匹配性的初审。省财政厅(绩效处)负责组织专家进行会综合评审,提出评审意见。评审意见是厅领导、预算处及业务主管处审定部门预算的依据。
2.实施绩效拨款跟踪管理(事中评价)。
从2014年预算执行期开始,我厅对试点的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专项支出,根据项目绩效目标完成进度,实施绩效拨款跟踪管理。
3.开展绩效评价(后评价)。
2014年度预算执行完成后,我厅负责对试点的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绩效开展综合评价。
(三)密切结合工作职责,将财政部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精神体现于各项业务工作之中。
1.根据我厅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结合财政绩效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在我厅《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中,我处提出了“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推进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落实措施。
2.在修订和完善各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中,按照逐步建立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新思维,提出了体现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和强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的工作要求。如,对我厅起草的《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送审稿)、《江苏省省级预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就其中涉及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其中提出的“对年度预算安排的专项支出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制度,省级部门申报专项资金项目,应提出达到的绩效目标和设立绩效评价指标,并按照要求编入当年部门预算。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开展自评价和财政再评价。”等意见均被吸纳。
3.配合厅人教处,就机构新一轮机制改革中我厅财政绩效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表述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并被采纳。
(四)深入开展工作调研,加强工作和决策的科学性。
1.完成了厅领导牵头的省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课题任务,对江苏财政绩效管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实施战略,已报省政府。
2.结合贯彻财政部财预[2014]76号文件精神以及潘厅长批示要求,赴财政部、广东、上海以及省内苏州、无锡进行了工作调研。形成了有关调研报告和工作情况报告,向厅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其主要内容是:(1)介绍了财政部财预[2014]76号文件的出台背景。(2)汇报了我省绩效评价工作的情况以及苏州、无锡开展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论证的做法和经验。(3)提出了近期我省贯彻财政部文件精神的工作建议及工作思路。(4)拟定了实施2014年省级部门预算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的工作方案及审核流程。
3.加强了与财政部以及其他各省的工作联系和交流。以财政部预算司来我省专题调研财政绩效管理工作为契机,专题向财政部作了工作汇报,我省开展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情况受到了预算司领导的充分肯定,财政部预算司《情况反映》第30期介绍了江苏省预算绩效管理的做法,在全国推广“江苏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同时,我省绩效管理的有关经验在今年12月17日财政部预算司召开的全国预算绩效管理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共安排6个省市)。
(五)注重抓好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亟需的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库、专家库和社会中介库“三库一系统” 基础工程。
1.建立健全财政绩效工作管理制度。
一是顺应工作需要,行文转发了财政部财预[2014]76号文件,及时向省级部门和各市县提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新要求。二是印发《江苏省2014年度省级部门预算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试点暂行办法》,为推进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试点,提供操作管理规范。三是制定了《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规范中介机构参与省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办法(试行)》,为保证评价结论和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和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四是积极配合厅预算处和税政处制定《江苏省省级预算管理办法》和《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绩效理念渗透到预算编制、执行等各个环节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全过程,并在两个办法中分别单列出一章,专门对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同时,明确从编制2014年省级部门预算开始,选择重点单位在预算编制环节对重点项目支出建立绩效目标管理机制,推进预算流程再造。
2.构建财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着重建设绩效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和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系统,构建绩效评价数据库。以我厅财政“金财工程”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基本实现与预算管理系统、部门预算编报系统和专项资金项目滚动库管理系统的对接。
3.着力研发绩效评价指标库,初步搭建了参与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社会中介库。
一是加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开发工作,逐步建立汇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财政收支分类明确、分项清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库的基本框架。二是组织中介机构申报、资质审定工作,初步搭建第三方评价中介库,实行专门管理。三是会同江苏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上海财大对中介机构推送的220名注册会计师进行绩效评价理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
(一) 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
制定了《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电子废物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完成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法制办和发改委等部门的会签,省政府办公厅召集我厅及相关部门对该办法再次听取意见,拟在机构改革后出台。完成了《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与备案管理办法》和《江苏省省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出租出借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工作,拟将提交审签。此外,还参与了财政部《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管理办法》起草的相关工作。
(二)全面完成了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专项清理工作。
1.完成了清理统计工作。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33184家行政事业单位共有房屋面积26752万平方米,用于经营面积1074万平方米,2014至2014年6月收入32.3亿元;省级2209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面积3945万平方米,账面价值594亿元,用于经营的房屋面积174万平方米,2014年至2014年6月,收入7.12亿元。
2.向省政府作了专题报告。对省级单位清理的情况及存在问题作了重点汇报,并提出了整改建议。同时,下发了《关于做好省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清理存在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对省级单位清理的整改工作提出要求。
3.与省纪委共同牵头组织完成了对全省13个省辖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清理整改情况的检查验收工作。检查验收的有关情况正在汇总之中。
(三)在全省推广使用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工作,已在省级单位启用,并在部分市、县开展了试运行。
年初,下发了《在省级单位启用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和《在全省启用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召开了信息系统启用工作会议。基本完成对省级单位的培训工作,培训人员1500余名。同时,对已开始启用和准备启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市、县财政信息中心系统管-理-员和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专管员共60余名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配合信息系统的使用,启动组织开展了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配置设备(条码打印机和扫描枪)的政府统一采购工作。
此外,参加了财政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培训和外国政府公共资产管理培训;就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衔接问题赴外省学习调研;组织开展了对财政部修订的《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征求意见工作,召开了座谈会,并将有关意见汇总上报财政部。
(四)开展了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日常工作。
(五)进行了事业单位改制信访事件的处理工作。
在省政府及事改办的领导下,我厅与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信访局及上访人员原主管部门省建设厅、省科技厅多次共同协商研究,对省社保厅《关于部分原省属事业单位以及苏锡常三市事业单位改制前退休人员上访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要求解决退休管理补助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五项处理意见,通过耐心细致的政策宣传和安抚工作,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及时迅速、积极妥善处理和解决了改制事业单位退休老同志的利益诉求,尽快落实了赵克志批示(《克志办464号》)要求。此外还对原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离退休人员的信访件进行了妥善处理。同时,对涉及国有资产管理的厅长信箱的有关咨询进行了答复。
第二部分 2014年工作打算
2014年,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化,以及财政科学化、精细要求的提高,财政绩效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将推入新的阶段。我处将深入贯彻实施财政部和我省制定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以及《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绩效管理工作
(一)加快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1.研究制定《江苏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效能,2014年,我们将研究制定财政部财预[2014]76号文件实施细则,修订完善我厅已出台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办法规定,制定《江苏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并将其列入我厅重要政策法规建设规划,提请省政府颁布实施,提高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及依法管理的水平。加快推动我省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建设的法制化进程,在条件成熟时,将此办法列入省人大立法规划。
2.研究制定《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省级预算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两个管理办法出台后,我们将以此为依据,研究制定《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为全面推进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3.研究制定厅内预算绩效管理操作规程,规范各类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具体的操作方式,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质量。
(二)继续以“调结构、扩内需、促增长” 及重大项目投入资金实效绩效评价为工作重心,推动全省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开展。
按照省政府领导有关财政专项资金都要进行绩效评价要求,以及厅长办公会会议纪要“要高度重视。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专项扶持政策进行绩效评价,是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财政绩效管理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财政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各业务处室要按照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切实加强财政绩效管理。” 的新要求,继续以我省2014—2014年“调结构、扩内需、促增长”及重大项目投入资金实效的绩效评价为工作重心,全面推动全省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开展。
1.全面开展重大支出项目绩效评价。
研究制订省级财政全面进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方案,对我厅2014年下达的26个重点项目及2014年新安排“调结构、扩内需、促增长”和部分重大支出项目,进一步开展绩效评价。
2.协助我厅预算处实施省级财政扶持政策的绩效评价。
主要是协助预算处做好研发绩效评价指标,委托中介机构承担评价工作,组织省统计局、商务厅等相关部门参与评价工作等。发挥我处的特长,充分运用指标库、中介库和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为实施省级财政扶持政策绩效评价工作服务。
3.指导市县扩大预算绩效论证和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全面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工作。
无锡、苏州市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域,经济发达,社会进步,财力雄厚,他们通过引入预算绩效管理先进理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化解财政供需矛盾的试点经验,对我省苏中以及经济欠发达的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等市有积极促进作用,淮安市财政局也已尝试财政专项绩效管理,2014年徐州市将在多个部门推行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省厅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其他市县加入扩大试点行列。
(三)全力抓好全省专项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工作,逐步推广,积极推进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新机制。
按照厅长办公会会议纪要要求,遵循“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积极推进”的原则,全力抓好省科技厅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进省级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绩效目标——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相结合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新机制。设想的工作方案:
第一步,从2014年起,厅绩效评价处会同科教文处、省科技厅全力抓好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实行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试点。以成功的试点经验,为推广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扩大试点部门和项目提供经典范例。
第二步,从2014年起,进一步扩大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试点面。扩大试点工作的范围:扩大试点部门,从一个部门增加到多个试点部门;从两个项目扩大到省政府已确定的重点支出项目、省财政拟安排单个项目资金数额大或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具有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项目;环节前移,与编制2011年省级部门预算同步(一上)环节,布置试点的部门编报项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申报表。(扩大试点有两种方案:一是辐射所有部门的个别项目;二是选几个试点部门一定金额以上的所有项目。根据中央部门及外省市经验,第一方案效果好,目的在于让各部门、单位提高绩效意识、理念,同时减轻各部门各单位试点工作量。)
(四)整合优化绩效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绩效评价指标库功能,着手组建专家库。
充分运用专业化、信息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实现集约化管理,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指导思想贯穿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始终。
1.整合优化绩效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绩效评价指标库功能。
对绩效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系统、绩效评价指标库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将分散的多个系统升级为统一的财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加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发力度,建立指标库二期研发立项,提升绩效评价指标库应用功能。
2.着手组建绩效评价工作专家库。
我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以来,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省政府政策研究机构及省社科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成果,以及话语权等,在指导和帮助推进绩效评价工作上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我厅将着手组建专家库,建立一支按学术研究领域、专业学科类型细分的财政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需要的专家队伍。
3.搭建汇集多方力量的综合评价专家组。
组建由省政府政策研究中心、人大、政协专业委员会、部门业务专家和高校科研院所教授多方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绩效目标设立与评价指标设计的客观性、针对性、全面性进行科学论证,对重大项目评价实施方案可行性和结果进行公开评审,保证评价的公正、公平和权威性。
(五)充实核心骨干力量,加强财政绩效管理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一支既懂财政、绩效管理理论,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务实能干和扎实肯干的高素质高效率干部队伍。厅党组在近期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时,已提请省编办将绩效评价处改为绩效管理处,增加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职责。以充实核心骨干力量,加强财政绩效管理队伍建设。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
(一) 加快资产管理各项配套制度建立和完善。
出台《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暂行管理办法》、《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与备案管理办法》和《省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出租出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资产管理的配套制度。
(二)重点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偿使用的管理规范。
在全面完成公有房屋土地专项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专题报告,报、省政府,提出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使用管理的意见。
(三)适时试行对省级部门预算编制新增资产配置审核工作。
参照中央和广东的做法,拟从2014年开始试行将资产配置预算纳入2011年省级部门预算,对新增车辆、房屋、土地和大型设备进行专项编制审核。即在2011年省级部门预算报表中增加《省级事业单位资产存量情况录入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新增资产配置录入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表》等表,界定新增资产审核范围,明确审核原则,确定审核依据、方法和流程等。
(四)抓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工作,推进资产的动态管理。
1.加强对省级单位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的督查,加紧信息系统在各市、县的全面推广使用工作。
2.加强资产管理动态信息为部门预算管理服务的运用功能,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3.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信息系统各项功能。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工作衔接,以及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网络连接工作。
4.完成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配置设备(条码打印机和扫描枪)的政府统一采购工作,配发到所有省级单位并投入使用。
(五)做好资产日常处置工作,进一步规范厅内部资产管理工作程序。
1.制定《江苏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操作规程》、《江苏省省级党政机关公务车辆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办法》。
2.做好资产日常处置管理工作,推进资产处置事项网上批复工作,及时更新系统信息。
(六)推进资产配置标准一系列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组织力量开展有关资产的配置标准实物费用定额、资产报废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增强资产配置、处置的规范性、科学性。
三、加强工作指导和宣传,开展业务培训,抓好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财政绩效管理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宣传;进一步加强财政绩效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理论与业务培训。对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全省财政系统绩效管理与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分级、分层次、分类别的多种形式的理论与业务培训。建设好财政绩效“设计、管理、评价”三支队伍;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与资产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入开展工作调研,有效指导工作实践。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绩效考核试点工作总结。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十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20xx年7月,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明确了新时期下我市“两个百年”的愿景和“五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实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实施路径是共同缔造,即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海沧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个试点区之一,海沧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委常委、市委王蒙徽书记关于“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的要求,始终坚持美丽厦门的“新城区、新社区”的试点定位,注重将对城的治理和为人民服务相结合,以美好环境为基础、以惠民利民为切入、以同驻共治为核心、以“网格化·微自治”为支撑,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难题,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让社会治理的触角真正延伸到社区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构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的社会治理新体系,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协调、群众参与”的“共同缔造、互动共治”新格局,推进海沧成为“社会共同缔造、老百姓欢迎的新型城镇化城区”,打造美丽厦门的“新城区、新社区”。
经过台商投资区25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行政区10年以来的建设,海沧从一个闽南小渔村发展成为厦门的宜居新城,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20xx年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区”第20位,人均gdp、人均工业产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全省第一,其中人均gdp达到13万元。
海沧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2011年以海虹社区为试点创造了网格化管理的“四化”模式,2012年率先全省实现“四化”管理的城乡社区全覆盖,20xx年率先全省实现“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勤联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九个、海西首个“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0xx年7月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中期工作总结交流会在我区召开,“5+1”政务综合体模式入围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奖,文明城区创建位居全省第二,以全市第一成绩上报“全国和谐示范社区”。
20xx年年初,海沧区率先在全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先行先试工作,是福建省唯一的先行先试(县)区,同时也是福建省委第一督导组唯一一个区级联系点。率先全省提出16项先行工作(主要包括“开展一次‘四问自己’思想大讨论、实施四项民生工程、启动五个‘马上办’项目、做实六个中长期载体等),并提出了“四个四”活动(“四下基层”照镜子、“四个自问”正衣冠、“四个评议”洗洗澡、“四项措施”治治病)成效明显。《人民日报》以《厦门市海沧区:群众满意,就是奋斗目标》对我区用“网格”解决社区难题、用制度“逼”干部深入基层、用真情帮扶困难群众等做法进行深入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政治权利意识的觉醒,对政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我们感到原来以抓经济建设为主,对社会发展“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已经面临困境,社会治理中的“最后一公里”现象逐步显现:
1.外来人口迅速膨胀,社会治理面临挑战。随着海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海沧人口剧增,特别是外来人口比例迅速提升。台商投资区初创时期海沧人口不足10万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曾赋诗一首:“茫茫细雨登海沧,星星点点几村庄。鹭岛再展新宏图,赤子渡峡报梓桑。”2003年区划调整时海沧常住人口数不足13万人,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海沧区人口数为288739人;到了20xx年,这个数字暴涨到了4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近30万,是户籍人口的2倍。辖区内共有各类企业达6800余家,个体工商户突破1.2万个,数量庞大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来人口对本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急需引导,凝聚这部分力量参与城市、社会建设平台载体有所缺失,如何科学治理面临挑战。
2.新城区新社区迅速崛起,公民主体意识面临缺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海沧行政区成立短短10年间,建成区面积达50几平方公里。社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目前共有19个社区(含村改居),建成历史最长的也只有7年多;有各类社会组织205个。社区居民中,绝大多数为外来人口或失地失海农渔民。兴旺社区居民90%为外来务工人员;海虹社区居民来自天南地北,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份;9万多失海失地农渔民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洗脚进城”成了新市民。由于互不相识,邻里“隔门如隔山、对门不相识”,居民群众对社区、城市认同感低,影响了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民众往往只看重权利,不重视责任和义务的付出,对政府等靠依赖;对社会心存戒备。比如:征地拆迁或医疗纠纷因担心个人吃亏而激发负面情绪,出现了“坐地起价、漫天要价”等过激行为,大大增加了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本。
3.公共服务政府长期包办,基层组织自治面临弱化。随着经济发展,海沧财政收入逐年递增,20xx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40亿元,比建区时增长近16倍,比设立台商投资区时增长上千倍,持续位居全省84个县区前三名,此前我们已连续三年将财政支出七成用于民生,对基础设施建设、城区管理、民生保障各项工作样样“包办”,一直以来习惯了当“全能政府”,“一竿子纵向到底”、“包打天下”。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某种程度上成为“二政府”,存在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带来空壳化、官僚化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集体土地分配改革之后,社区失去经济来源,无力办理社区公益事业,在居民群众中凝聚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下降,出现许多管不好、治不了、理不顺的问题,滋生了影响治理稳定的潜在因素。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试点以来,我们立足于海沧的实际情况,做到“四个突出”,即:突出新城、突出城乡、突出一体、突出对台,力争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发展,凸显海沧特质,为社会治理的“厦门模式”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本。我们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着力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城市社区突出自治,农村社区突出自强,通过协商民主、互动共治,实现对城的治理和为人民服务融为一体,着力破解社会治理中社区“最后一公里”现象。
1.突出微社会治理,变“纵向到底”为“纵横交错”。以往我们比较重视建制社区的管理,自上而下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比较完善,但“自下而上”的协商民主缺失,这次试点,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便于宣传发动、便于自治的原则,在社区基础上下沉一级进行实验和探索治理经验。一是农村社区突出自然村的治理。自然村是宗亲和熟人社会,便于发动宣传和达成利益共同体,我们通过培育自然村村民理事会非营利组织,让他们参与村庄自治,构建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的沟通互动平台,解决政府解决不了的村庄矛盾、居民服务等问题。分别在山边村的东坂社、寨后村的西山社、洪塘村的洪塘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比如,西山社村民理事会通过道德评议,解决了六年多一直不能解决的村庄猪舍搬迁问题。二是城市社区突出小区的治理。试点的兴旺社区,周边企业较多,我们就在兴旺居民小区设立社企同驻共治理事会,对名仕阁无物业小区,把居民选举产生的业主委员会作为小区自治主体。利用海沧网格化、信息化城乡全覆盖的优势,探索建立“格主”模式。即,在全区39个社区划分299个城乡单元网格(城市社区106个网格,农村社区193个网格)的基础上,每一网格的社居民自行推选该网格内的一位热心群众作为“格主”,负责收集和处理该网格居民对社区事务的诉求,并由网格员担任“格主”助理,协助“格主”开展工作。这一机制在网格内部建立起横向联系,改变了以往由居委会简单主导社区事务安排,社区居民被动接受的局面,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处理社区事务的效率。试点四个月后,出现了兴旺居民自发给王书记写信并到市里上访表达对“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肯定和赞扬的奇特现象。三是外来人口突出居住区的治理。兴旺社区海新阳光公寓居住4500余名企业工人,我们在公寓里面设立“新厦门人服务综合体”,并专门设有会议室、办公室,鼓励外来务工人员成立“同乡会”,反映居民诉求,参与小区治理和居民服务。通过微社会治理的探索,较好地解决了横向到不了边的治理难题。
2.构建多方参与机制,变“单一管理”为“多元治理”。一是构建三级互动平台。我们着力打造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调解中心、应急中心、求助中心及协商中心“五大中心”一体的“政务综合体”;同时通过建立区、镇(街)、村(社区)各级牵头协调机制,创造性地将区级网格化指挥中心与区级政务服务中心联合设置,将“五个中心”纳入其中,实现全方位服务,及时响应百姓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为落实基层服务搭建坚实的机构载体。在区统筹、镇(街)组织、村(社区)为主体的工作体系下,各级机构各司其职,将共同缔造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二是激活社区自治组织参与。设置党代表工作室和党群服务窗口,分别在3个镇街及党代表比较集中的3个村居设立6个党代表工作室,在海虹、兴旺社区等4个比较成熟的社区广泛吸纳辖区非公党支部成立大党委。兴旺社区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居民自治“孵化器”“四民家园”,并在其中成立“社企同驻共建理事会”、“社区同驻共建理事会”,已召开17次会议,议事35项,推动解决27项,参与群众5600多人次;东孚镇山边、西山、洪塘的“乡贤理事会”已召开议事会49次、研究讨论议题44个、落实解决35件;海虹社区“同心合议厅”已开展议事52场,涉及28项议题,已解决22项。三是带动八大群团组织参与。充分发挥640余家基层工会、巾帼文明岗、青年团员等作用,搭建“家长里短妇女互助会”、新市民关爱联盟、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志愿队、邻里守望平安促进会等创新载体,进一步发挥工、青、妇、侨等各类群团组织、协会人员的力量和作用,有效互动,参与共同缔造。积极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登记与备案相结合的管理制度,采取“先发展、后规范,先备案、后登记”的办法,大力扶持和培育兴趣类、互助类、公益类、维权类、服务类等具有导向作用的社会组织,在这些社会组织的带动下,全区群众自发性活动蓬勃发展,仅广场舞一项,辖区内已有70多个固定的跳舞点,参与群众上万人。
3.打造人性化互动平台,变“生人社区”为“熟人社区”。为了破解城市社区居民对门不相识的难题,让他们迈出家门、融入社区,我们通过打造社区公共交流活动空间、开展各类活动,把“生人社区”变为“熟人社会”。一是拓展公共空间。试点工作以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先后推进了兴旺广场、海沧湾公园、山边湿地公园、西山风水塘、洪塘榕树公园、新厦门人服务综合体文体馆等公共空间建设和57个纳凉点建设,对这些公共空间的打造,让老百姓做主,听老百姓的意见,大家出工出力,建成后认养认管,群众也在共谋共建共管中彼此熟悉了解,增进互信。二是倡导志工行动。外来员工聚集的兴旺社区依托辖区内长庚医院和台资台企,建立“台胞义工培训基地”,实行“台胞志工+社工+义工”服务模式开展志愿服务。而酝酿于社区自治组织“社企同驻共建理事会”、为稳定企业外来员工的社会化“四点钟”学校建设项目,也探索了由“奶奶团”、“妈妈团”轮值的办法解决外来儿童的托管问题。在台胞义工精神的引领下,在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里,海沧湾公园、公共自行车系统集聚了150多名志愿者参与管理服务,“共建共管我们的美丽家园”成为志愿者们的共同语言。三是实施“四个关爱”。建立健全关爱弱势群体、外来人员、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四大特殊群体的长效机制,为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兜住底线,夯实基层群众基础,使和谐因素尽可能增大,把消极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先后举办专场技能培训13期、惠及外来人员896人,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达成初步意向150多人,并免费为11万多名外来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完成13个环卫工人休息点的标准化建设,并统一配备药柜、图书等设施;开展“关爱公交司机志愿服务行动”20多场次,为761名公交司机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志愿服务。对全区80户城乡贫困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启动“四下基层送健康”巡回送医送药服务,连续12周利用假日在23个村(居)开展服务,累计出动医疗专家337人次、接诊咨询群众4143人次、发放免费药品23357.3元、健康巡讲受益群众1393人次。
4.持续项目活动,变“观望关注”为“共同参与”。从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入手,立足百姓需求的身边小事、房前屋后环境,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共梳理出公共自行车系统、绿道与慢行系统等12大类160余个项目,通过待续的项目活动,不断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一是选准社会关注热点,激发共谋共管。试点启动伊始,我们首选了一批社会关注度高、能迅速激发各界参与热情的项目,通过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群众参与民生实事。如,海沧外来务工人员多,骑车族多,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设想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全市首条公共自行车系统从“要不要建”到“怎么建”都反复征求群众意见,通过网络、现场等方式征求意见人数达近10万人。9月1日首期系统开通后又向社会发出倡议,政府机关干部、企业老板和员工、社会团体、市民群众积极响应,踊跃捐赠,各界认捐公共自行车达946辆,共建站点13个,合计214.4万元;招募公共自行车义工36名。目前系统投放的所有自行车都是社会认捐的,建成的所有站点都是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建的。目前累计参与骑行人数6万余人次,已为市民办理6000多张自行车e通卡,日均骑行人数超过700人次,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相比,使用率最高。二是找准群众所需所盼,激发共建共享。农村社区是宗族聚集地,也是熟人社会,房前屋后身边小事都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我们立足群众房前屋后的小事,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赢得群众认可,让群众切实感受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带来的变化。主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让群众自强自立参与美好环境营造上来。如洪塘村榕树纳凉点的建设,洪塘小组无偿让出土地300多平,建设过程中投工投劳近100个工时,工程费折价约6万多元。寨后村的西山社主要进行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在西山社乡贤理事会的蒋水旺、吴水全、谢永良、李全成和蒋火奔的“五老”带动下,全村106户人家都敞开了家门,和施工队一起拆旧墙,建花台,修村道,先后主动让出房前屋后的土地及房屋2058平方米,果树73棵,加上出工出力累计折价达46万元。福建实华油运公司也捐赠5万元,村集体经济投入30万元,村民自筹达81万元。看着西山美丽大变样,村民们用“千年等一回”的朴实言语,道出了对共同缔造的拥护支持。三是瞄准群众矛盾焦点,激发共评共议。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解决了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如洪塘村榕树纳凉亭建设,通过老人协会动员、“乡贤理事会”现场议事,几栋影响景观、多年无法拆迁的房子,通过共同缔造,居民自己拆除了。而低保户票决更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应退不退、人情保、关系保”的难题,通过社区举行的民主评议票决会,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宣讲政策、介绍情况、现场评议、宣布结果、签字确认五个环节,如山边村对32户低保申请对象进行票决,通过票决的有21户,未通过票决的有11户,主动放弃申请的有7户。票决活动获得了低保申请对象和村(居)民的一致好评。
5.创新机制保障,变“自动自发”为“法治同行”。我们坚持“共同缔造”与法同行,通过创新机制,及时把居民群众的创造创新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防止社会治理的“形式主义”和共同缔造行动“一阵风”;同时也为了防止自动自发导致的部分群众“过度参与”,甚至出现“多数人的暴政”的情况,保障社会治理创新在法治的规范下、在机制制度的框架中,稳步推进、不断完善。一是完善参与机制,夯实共治基础。在群众参与方面,城市社区以自治章程总领规范居民自治,建立了社区居民理事会、“四民家园”等组织章程;农村社区以村民自治章程规范村民参与机制,建立了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制度,拓宽村民参与渠道。在社会组织参与方面,通过出台《志愿者管理办法》、《社区发展协会章程》等制度激发社区组织活力;在企业参与方面,通过在社区建立社企理事会、吸收企业代表参与居民议事,通过建立认领认管的机制,发动企业参与绿地认养、公园认管,让企业参与社区自治。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共治动力。通过建立“以奖代补”、“典型示范”等一系列机制,促进政府、企业、群众三者互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展现自治自强的精神面貌,塑造新厦门人精神。全市率先出台《“以奖代补”试点项目操作实施暂行办法》、《“以奖代补”试点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按照群众建议,选取了西山社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海虹社工纳凉点、兴旺广场水池改造等23个群众参与度高、体现“五共”突出的项目作为首批项目,奖补资金占54%,同时明确资金向成效突出的社区或项目倾斜,改变了以往“政府大包大揽、花钱找骂”,“政府唱戏、群众看戏”的被动局面,有效地调动了基层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着力培育参与精神,我们以区委区政府名义授予了100个新城区、新社区“共同缔造热心企业”、“共同缔造热心组织”、“共同缔造热心居民”,单位授予铜牌,个人发给荣誉证书;在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车辆、站点认捐、认管中给予企业、社区、机关单位乃至个人在车身或站点上“冠名”权;在山边村、洪塘村建立“好媳妇”评定机制;在志愿者服务中建立星级义工评价体系……依托原有的办公场所,建设区-镇街-村居三级“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教育走廊”,展示试点成果,形成良好的模范带动效应,培育海沧居民作为新厦门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群众的家园情怀,参与共建美丽厦门。三是巩固服务机制,加强共治保障。依托“四化”管理城乡全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的网格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区级—镇街—村居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推动简政放权、还权于民。把社会服务输送到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同时通过信息化、网格化手段形成互动的回路,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各种诉求,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的社会治理服务机制。围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立足海沧作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借鉴长庚医院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引入台湾志工精神,推广“台胞志工+社工+义工”的志愿服务模式,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在全社会弘扬义工文化、志愿服务精神,使参与或接受志愿服务的居民都有自足感、荣誉感、归属感。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开展五个多月来,我们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深化、提升,对“共同缔造”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共同缔造不仅是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理念指针。短短的五个多月试点,我们主要有以下收获和体会:
1.信心和信任增强了。一方面,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信心增强了。试点之初,镇街、村居干部听说要让群众参与,都没信心,也感到在厦门不太可能。现在,群众见到干部笑脸相迎多了,打招呼多了,比较典型的是西山社村民,刚开始到村里没人理,现在一见到各级干部,主动跟随,拉着干部到家里泡茶,展示自己房前屋后清理成果;城市社区企业、居民参与公共设施的认捐、认养形成风尚,热情提供志愿服务。这些变化让党员干部用共同缔造理念方法做群众工作的信心增强了。另一方面,群众对政府、对干部的信任度提高了,据统计,在短短五个多月试点时间里,全区参与各类试点项目建设的座谈、征求意见人数过20万人,共征集意见4万余条,采纳1500多条。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献计献策,就是一种对党委政府信任并寄予希望的表现。
2.作风和民风转变了。在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中,全区党员干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后走访基层群众8000余户,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800余个。重点联系困难户、拆迁户、信访户、能人户等四类对象,共结对1014户困难户,208户拆迁户,挂钩60户重点信访对象,416户能人户。走访企业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活动3300余场次,与企业共渡难关。居民、企业从最初的“观望关注”到现在的“共同参与”,已确定或有意愿参与公共绿地、公共设施共建共管的企业、社会团体达60余家。大博颖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200万元慈善基金参与社区互动共治。已有社区居民、文艺舞蹈队、中小学生、青年志愿者、社会义工等800多人参与共建共管活动,并逐步建立了轮值机制。
3.自治和自强激发了。据统计,试点工作以来,村(居)民捐款捐物合计达245.2万元,社会人士捐款捐物29.1万元,单位企业捐款捐物229.1万元,还出现兴旺社区居民排队等着认养的火爆场面。区里梳理下放85项事权至镇街村居,并给予“共同缔造”起动金补助,村(居)职权得到进一步明确,“以奖代补”又有效的调动了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让村(居)有钱办事、有权做事,村居干部参与社区事务热情得到激发,兴旺社区居委会主任经常把饭碗都端到居民家中边吃边议事;几个村书记、主任平时都在村民家中泡茶研究工作。干部晒黑了,群众脸笑了,一些群众形象地说“干部脚沾土、群众心不堵”。
4.你和我融合了。通过对共同缔造理念的大学习、大讨论以及探索实践,全区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得到“大洗礼”。施政理念已经悄然从“替民当家”向“让民做主”、从“大包大揽”向“共同参与”转变。同时,通过群众房前屋后、身边小事的项目活动,群众的主体意识得到重塑,“你”和“我”变成了“我们”。我区首批“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共计23项,计划资金806.42万元。其中共建资金384.92万元,占计划资金的47.73%,节省近一半的财政资金支出。村(居)民义务投工投劳已达2014个工日、其中由社会贤达协助组织的有600个工日,折合工款119.4万元,村(居)民拆除旧房、猪舍、牛棚等272.02平方米,村民让出土地5170平方米,极大地降低了财政支出。
自市委全会现场会以来,我们不等不靠,做好总结提升,继续争当全市示范。一是系统总结。主动对接民政部、中央编译局、国家行政学院以及华中师大徐勇团队、中山大学李郇教授、厦门大学卓越教授,多方面、深层次加强合作,将我区的具体实践提升到更高层面,营造更为广泛的示范效应。二是全面铺开。组织基层干部群众观摩试点社区并进行业务培训,在全区范围全面铺开共同缔造活动。持续做好百姓故事“写画讲唱”系列活动,组织群众宣讲团走进区委中心组学习会,走进社区、走进企业,用自身参与的亲身经历,展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带来的巨大变化,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持续保持浓厚的共同缔造氛围。三是深化提升。将共同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破解征地拆迁等难题,建立长效机制。紧紧把握社区是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组织群众最有效的基础层次,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活动,组织全区所有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和镇街1200多名在职党员全员参与到进社区服务工作。四是拓展经验。市委全会后,区主要领导带区、镇街、村居全体缔造办人员,专程赴思明区学习交流,我区近期还相继接待了思明区、湖里区、同安区、翔安区等兄弟区,市委办、市委党校等市直单位同志及香港中西区青年考察团共16批次、640人次到海沧参观试点,为全市共同缔造的全面推开提供全方位的借鉴。
虽然五个多月的试点工作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共同缔造的理念还需不断深化;一些基层探索实验的制度机制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全区性的社会治理架构还需改革创新;社区营造活动、公民主体意识还需要持续培育。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借脑借智,继续探索共同缔造这一社会治理的厦门模式,共同缔造美丽的新城,共同缔造美丽的厦门,为把厦门建成展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范城市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十二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主办任务,至2006年3月,各项工作已结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涉及编办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成乡镇撤并任务情况:
根据《。
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
和
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复〔2005〕。
号)及《。
委、人民政府关于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发〔2005〕。
号)文件精神,在2005年区划调整中,全区共撤销4个乡镇(镇、乡、乡、乡),其中。
镇撤销后,新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撤并后,全区共有。
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精简10。涉及撤销的4个乡镇的所有机构全部撤销,所有人员按区划调整分流。第1文秘版权所有!
(二)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情况:
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中共。
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
机构改革的批复》(复〔2002〕。
号)文。
名减为。
名,精简10,实有人员由。
人减为。
人,精简7;事业编制由。
名减为。
名,精简20,实有人数由。
减为。
名,精简16。上划整合后,乡镇事业机构由17个减为4个,精简76;乡镇行政机构由8-10个减为1-2个,精简80以上。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和规范机构设置,基本实现政企分开,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
年的12个减为3个,精简75,事业站所由。
年的17个整合为7个,精简59;乡镇行政机构由。
年的10个减为3个,精简70。
(三)乡镇行政事业站所整合情况:
个。公安派出所、工商、法庭、税务由区直部门垂直管理。
2002年机构改革,按照理顺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管理,精简压缩事业机构和人员的要求,设置综合性服务机构。乡镇事业机构除管理体制改革职能上划外,设置“三个中心两个所”,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国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中心、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所、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服务性的事业单位,承担原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水管站的职能及企业办的部分职能;国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中心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承担原土地管理所、村规办的职能及企业办的部分职能;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承担原文化站、广播站、成人技校的职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所承担原计生办的职能,仍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保留党校,其机构归并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保留林业站、司法所、卫生院、中小学校,其机构上划区直主管部门管理。乡镇行政机构设置1-2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财经社会办公室。对原有的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人大办公室、农业综合办公室、经贸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教育办公室)和分设的小部门(民政办公室、统计办公室、老龄办公室等)全部撤销,并按职能划入相应办公室管理。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按照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十三
据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关于下达全省扶贫移民搬迁计划的通知》(赣扶移字〔〕23号)和《中共遂川县委遂川县人民的政府关于印发遂川县“移民进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遂字〔〕6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以贫困群众得实惠为目的,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对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及退耕还林区的贫困群众,积极稳妥地、有计划地进行移民搬迁。
通过转变搬迁群众思想观念,引导移民搬入试验区,改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实现就业创业,提高综合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对于居住在边远高寒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和退耕还林区的群众,认真做好引导工作,激发群众移民搬迁的愿望,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自愿接受移民搬迁扶贫,深知移民扶贫政策的好处。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项政策要宣传到位,工作要做深、做细、做实,特别要注重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必须是群众自愿申请,自主决策,自愿搬迁,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2、坚持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
对符合搬迁条件的地方,坚持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实行整体搬迁。
对贫困状况相对严重、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居住点,优先列入规划并先行实施。
采取灵活多样的安置形式,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原则,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的移民全部安置到县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退耕还林区生态移民根据自身意愿,可在乡村分散安置。
3、坚持量力而行,合理布局的原则。
应根据资金筹措能力和安置条件量力而行,合理确定移民规模和范围,要注重安置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着眼于科学规划、配套建设、合理布局、长期受益。
选择具有良好的人居和发展环境的地方,避免迁入易涝、易旱、易洪和缺水地区,做到一次安排就绪,不形成二次搬迁。
既解决当前脱贫,又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三、目标任务
今年,我县移民搬迁扶贫计划为人(其中:移民进园计划1900人和生态移民计划100人),下达到各乡镇(详见附件1)。
四、移民条件
1、移民迁出条件。
深山区移民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人均基本农田少,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较差,社会发展程度低,就地扶贫难以改变贫困面貌的边远山区在册农户(201月31日以前登记的,以户口簿为准),必须是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实行整体搬迁。
地质灾害区避灾移民搬迁对象必须是已遭受严重地质灾害或受严重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且必须具有国土部门的论证书。
生态移民按照《遂川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组织实施。
2、移民安置地条件。
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移民对象统一规划安置在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具体地址为县工业园区东区),试验区配套学校、医院、市场、商店、社区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由相关部门同步规划建设。
退耕还林区生态移民对象安置地必须选择近路、近电、近水、近学校、近医院,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也可选择安置到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
3、移民安置方式。
选择安置到县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的,实行成本价安置,套房均价为1350元/m2,共设计有60m2(两室一厅一卫一厨)、90m2(三室一厅一卫一厨)、120m2(三室二厅二卫一厨)和140m2(四室二厅二卫一厨)四种户型(均含公摊面积),采取大、小户型插花方式建设。
五、审批程序
移民对象的逐级审核、审批,必须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
严格履行以下程序,方可确定为搬迁对象。
1、农户本人自愿申请;
3、县扶贫和移民办进行核实审查,地质灾害户由国土部门审查;
4、将核实审查后符合条件的农户再次张榜公布;
5、填写移民搬迁扶贫有关审批表格(见附件2);
6、属地派出所审核户籍;
8、移民户与所在乡镇签订移民搬迁协议。
六、资金管理
为确保实现移民扶贫的工作目标,对实施深山区、地质灾害区、退耕还林区移民搬迁的农户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3500元,其中上级安排3400元/人,县财政配套100元/人。
补助资金以户为单位发放,按照涉农资金“一卡通”拨付要求,移民扶贫资金实行专户封闭管理,由县扶贫和移民办根据上级的资金到位情况和建房进度,将移民扶贫资金直接拨付到移民户“一卡通”银行帐户。
七、工作步骤
今年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从2013年3月开始启动,至1月止,按前期准备和宣传发动、对象审批和工程建设、移民选房和搬迁入住、检查验收和办证四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和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3月至7月上旬)
1、编制规划。
县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完成本项目整体规划(包括移民安置房和学校、医院、商贸市场等周边配套设施),县工业园区办完成好征地和土地“三通一平”工作。
2、项目立项。
县扶贫和移民办、县发改委将本项目向上申报,争取上级立项。
3、用地审批。
县国土资源局将本项目向上级申报,落实用地指标。
4、宣传发动。
印发县移民搬迁工作方案,出台移民搬迁相关政策,各乡镇组织开展移民搬迁宣传动员工作。
5、对象申报。
贫困地区尤其是边远高寒深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退耕还林区群众自愿申请移民搬迁,经村委会、乡镇初审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
(二)对象审批和工程建设阶段(2013年7月中旬至12月中旬)
1、确定对象。
县扶贫和移民办按照移民对象审批程序确定移民搬迁对象。
2、工程建设。
按规划设计要求,500套移民住房7月上旬开工建设,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及房屋装修,启动公共设施配套、小区绿化等工程。
分散安置的自行建房,至少完成一层房屋建设,并搞好必要装修。
3、移民建档。
对批复的移民对象进行建档。
4、预交第一批购房款。
移民户在8月20日前将第一批购房款缴入指定帐号。
购买60m2、90m2、120m2和140m2户型,分别预交2.5万元、3.5万元、5万元、6万元。
(三)移民选房和搬迁入住阶段(2013年12月下旬至201月上旬)
1、发布房屋信息。
坚持成本价销售原则,将移民房幢号、层号及相对应的价格进行公开发布。
2、移民户选房。
移民户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需求,通过摇号方式进行房屋选购,并办理相关手续。
3、交清购房款。
移民户筹措资金,将剩余购房款交齐。
4、搬迁入住。
在年1月上旬前,移民入住新居。
(四)检查验收和办证阶段(2014年1月中旬至1月下旬)
1、检查验收。
县扶贫和移民办组织有关部门人员会同各乡镇对移民入住新居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填写移民新房验收单。
2、办理证件。
制定办证时间安排表,通知移民户分期分批到县房管局办理房产证。
八、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今年的移民扶贫工作,就是举全县之力抓好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建设。
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全县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工作领导和组织协调,研究制定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安置有关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机构,负责做好本乡镇移民搬迁工作组织领导、政策宣传、对象选择、协调服务工作。
2、提高思想认识。
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工作,是破解“三农”问题,加快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重大创新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就业难、致富难的有效途径,也是破解园区企业招工难的金钥匙。
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革创新,通过把移民搬入试验区的方式,更直接地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带动园区企业发展,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
各乡镇要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工作深入人心,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移民试验区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形成全力抓好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工作的浓厚氛围。
3、加强部门配合。
各乡镇、各单位要密切配合,扎实推进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工作。
县扶贫和移民办要负责编制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项目总体规划,研究相关优惠政策,负责督促政府委托的有资质公司代建移民房;县工业园区办要完成征地和土地“三通一平”工作,移民入住新居后,要组建移民社区,完善社区管理;县国土资源局要落实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项目用地指标及协助办理相关证件。
县城乡建设局要进行移民套房设计,把试验区移民户全部列入危房改造或土坯房改造对象,并规划建设好园区商贸市场;县财政局要将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项目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上级要求足额配套移民经费,优先满足移民工作的需求;县民政局要审核成立移民社区,并负责移民户中特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的救助工作。
县教育体育局、县卫生局要同步立项建设容纳2万常住人口就读、就医的学校、幼儿园和医院。
县水利局、县供电公司要对试验区用水、用电进行规划、设计并安装。
县房管局要负责房屋产权证办理工作,并减免相关规费。
县人民银行要协调县内各商业银行为移民户购房落实按揭贷款政策。
县公安局要为移民户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同时,为减轻移民搬迁负担,县直各相关单位要落实《遂川县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优惠政策》,兑现有关政策措施,为移民扶贫工作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支持。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十四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根据市民政局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现就我院开展社工试点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积极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氛围,利用社工力量促进儿童福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向民间社工组织购买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工作原则。
际的社会工作人才岗位设置、评价、使用、激励体系。
三、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引入社工岗位。
1、儿童福利院青少年的特点和需要。
青少年期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反叛”、要求独立以及不断面临“心理断乳”而带来的震荡,是这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成长的主要状态。目前我院青少年既有与普通青少年成长的共同性问题,也有机构养育所特有的特殊性问题,如:情绪与行为、网络成瘾、与寄养家长冲突、厌学逃学、不务正业、对前途没有信心、无法正视孤残的特殊身份、自杀倾向等。因此我院青少年教育、就业、心理、社会适应和娱乐等方面都需要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需要他们以专业的社会服务去具体解决青少年问题。
2、社工岗位人员配置。
目前,我院14岁以上儿童有71人。以每10名青少年需要配置1名社工计算,共需要配置7名社工(3名社会工作师、4名助理社会工作师)。
3、社工岗位主要工作内容。
(1)思想道德品格辅导。
福利院的儿童来源复杂,由于被家人遗弃,情感受到严重创伤,在社会上流浪沾染了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多种形式协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建立自我控制能力和较强的行为管理能力。
(2)心理及认知辅导。
福利院的儿童很多进院时年龄偏大,错过了早期教育开发的最佳时期,他们的心理情绪问题十分复杂,对社会和成2年人几乎都充满了敌意和不信任。同时,又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身份,产生自卑感,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和斗志。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很难融入正常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社会工作者协助青少年开发认知能力,促进个体新知能、创造力、思考判断力的全面提高,协助各相关部门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减低情绪性紧张和非理性反应。
(3)生涯发展辅导。
每个人的才能是不同的,在生涯辅导过程中发现并发掘个人的潜能,给予个人充分的机会,以独特的方式去发展及表现他的才能,还可协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与职业环境,以实现个体生涯的发展目标。
(4)人际交往辅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我院青少年与寄养家长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日益突出,社会工作者面对青少年问题时,不仅要解决青少年本身的问题,也必须从其寄养家庭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有效的介入。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让青少年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使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沟通交往技巧等得到提高。
(5)行为偏差矫正服务。
目前,我院部分青少年有厌学逃学、好吃懒做、求新求异、不务正业等现象,并对自己未来前景的预期较为模糊,信心不足,成为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社会工作者强化青少年对政府的信任感和对社会的3认同程度。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眼于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发因素。
(6)残疾青少年的医疗、教育、社会、职业康复残疾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身体残疾的原因,导致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存在困难,很多不能进入学校学习。需要社会工作者积极为青少年创造就学、就业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意识,妥善处理学业、职业压力,促进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二)在残疾儿童康复领域引入社工岗位。
一个专业的康复团队,是由康复治疗师、引导员、医生、护士、家庭主要照顾者和社会工作者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其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儿童福利院残疾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儿童福利院的残疾儿童,大部分都表现为生理、心理和身体组织构造或功能方面的缺损和丧失,需要生理、心理或精神方面的治疗和康复。残疾儿童像健全儿童一样也会经历生命历程,有着共同的需要和发展,在各个发展阶段会有一些特定的问题需要给予关注。例如:有的残疾儿童由于生理(组织)的缺陷、损伤而难以像一般人那样生活;有的残疾儿童由于智力或精神方面的缺损或异常,不具有常人一样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更严重的是,残疾儿童因为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而遭受社会的歧视和排斥,遭遇的是双重痛苦和不幸。
2、社工岗位人员配置。
4务对象,以每10名残疾儿童配置1名社工计算,需要配置社工6人(其中社工师2人,助理社工师4人)。
3、社工岗位主要工作内容。
(1)医疗康复。
在医疗康复方面,社会工作者通常会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专业人员组成小组,协同工作,同时也会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开展康复辅导。
(2)教育康复。
帮助残疾儿童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教育康复工作可以促进残疾儿童智能的增长,最后能进入社会生活并参加工作,对许多残疾儿童来说,他们虽然有残疾,但头脑是健全的,智力是正常的,因此应该有和正常人一样受教育的权利。
(3)社会康复。
社会康复是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儿童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儿童享受与健全儿童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4)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是残疾人康复辅导的重要工作之一,社会工作者根据职业康复内容与工作程序,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儿童给予辅导,帮助他们获得就业的机会,并稳定地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5)组成“社工+义工”的联动模式。
5务需要我院工作人员统筹管理和服务培训,在目前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很难腾出人手带班服务。因此,建立“社工”带“义工”制度,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模式,构建社工、义工联动发展的机制。建立健全义工招募、建档、培训、表彰、激励机制,开发和规范义工服务基地和项目,使义工真正成为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和专职社工的补充力量,逐步建立一支参与面广、服务功能强、作用发挥好的义工队伍。
(三)社工岗位总体设置情况。
综上所述,我院在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及残疾儿童康复社会工作领域中,共需设置社会工作岗位13个,其中社工师5人,助理社工师8人。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院将成立社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各股室主要负责人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社工试点工作管理办公室,附设在院办公室内,安排专人负责与社工机构协调管理事务,并负责社工岗位的日常工作管理,确保上下协调、信息畅通,促进各项试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十五
古县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20xx年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20xx年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古县县委办公室古县政府办公室
20xx年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工作部署,根据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指导意见》(晋政发〔20xx〕29号)、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xx〕82号)和《关于印发山西省20xx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xx〕83号)和古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现就全县20xx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确瞄准、创新机制,县级落实、乡村实施”的要求,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确需同步搬迁农户实施易地搬迁。
加大政策措施支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明确各级责任分工,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发展问题。
(二)基本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灵活安置方式,合理布局安置点和人口规模。
1.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以县城和全省规划建设的重点镇为主要安置地。
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整合各类资源,同步统筹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五通五有”(通水、通电、通路、通车、通网等,有医疗机构、有学校、有便民超市、有金融服务点、有敬老院或福利院等),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让搬迁群众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2.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县城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要与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相结合,与发展二、三产业相结合,化农为工。
积极发展非农产业,统筹考虑安排搬迁户数与就业岗位,力争消除“零就业”家庭;重点乡镇安置的移民,建房工程与产业开发项目同步安排实施,确实满足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
3.坚持与旧村开发、村庄撤并相结合。
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村宅基地和土地,按照不同的开发形式,分步拆除旧村山庄窝铺,建设规模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实施宜林宜草开发和恢复性生态保护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乡村旅游。
切实解决行政村过小过散问题,聚集整合资源,调整配置生产要素。
4.坚持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类认定情况,做好迁出村养老、救助对象、残疾人的安置和供养工作,做到“四落实”(即按不同的人员分类,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标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保障标准调整机制。
二、目标任务和搬迁对象
(一)主要任务
20xx年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工程涉及7个乡镇、96个村、778户、2601人。
计划建(购)住房778套,建房总面积6.5万平方米。
按照安置方式:集中安置496户1618人,分散安置282户983人;
按照贫困类型:建档立卡贫困户742户2500人,同步户36户101人;
按照安置地点:行政村就近安置138户373人,新建移民新村安置87户257人,依托已有配套设施安置135户521人,货币化安置418户1450人。
(二)搬迁对象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的在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要优先瞄准无劳动能力、无自筹能力、无安全住房的“三无”特殊困难户,尤其重点解决“土窑洞”问题,对搬迁规划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五保户和丧失劳动力的特别困难家庭要免费提供住房。
因合户(以公安部门出具的户口簿为准)造成易地搬迁的人口数变动的,按照建档户和非建档户区分,非建档户与建档户合户的,以建档立卡数据库中的贫困人口人数为准;建档户与建档户合户的,以合户后的人口总数为准。
尽量实现自然村整体迁出,确需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可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易地扶贫搬迁与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对象重复的,只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
在上述范围内,各乡镇根据工作规划和实际情况,在农户自愿前提下,自下而上核定搬迁对象范围。
搬迁农户自愿购房的,由个人提出申请,提供购房合同等证明材料,报村委会审核公示,村委会统一申报乡镇政府审查,乡(镇)政府报县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领导组审核确认。
三、安置方式
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城镇化进程及搬迁对象意愿,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
对采煤沉陷区贫困村、地质灾害贫困村、重要水源地贫困村、农林交错区贫困村要实施整村搬迁。
根据实际确定抗震区域贫困村安置方式。
其余类型贫困村人口根据情况,选择整自然村搬迁或者部分搬迁。
(一)集中安置主要方式和要求
根据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符合以下条件即为集中安置(迁入原移民新村、新建移民集中安置点、自然庄并入中心村、迁入县城同一座小区3户以上的)。
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
依托靠近交通便利的中心村,引导本行政村内的'搬迁对象就近集中安置。
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
依托新开垦或调整使用的耕地,规划建设移民新村,引导搬迁对象就近集中安置。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县城、工业园区附近建设集中安置区,安置周边有一定劳务技能、商贸经营基础的搬迁对象,沉陷区、涧河工业园区限制区等范围内不能迁入。
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
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或旅游景区,引导周边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发展乡村旅游。
依托已有配套设施安置。
依托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空地、空置房屋等资源,可由政府统一组织回购空置房屋,配套相应耕地、商铺等资源,安置部分搬迁对象,严格控制价格,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五保”集中供养安置。
属于农村“五保”对象的搬迁对象,实行集中安置和供养。
集中安置的工程项目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建设,由县政府或者乡镇政府按照国家住房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中心村安置要整体规划建设,可拆除危旧住房,分期建设新房。
集中安置小型规模可统规自建。
统规自建的集中安置点由村、乡(镇)出具证明即可认定;农户自行购买首套商品住房可凭县房管部门或有资质的开发商出具的购房手续认定。
(二)分散安置主要方式和要求
货币安置。
支持搬迁对象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安置,给予易地扶贫搬迁货币化补助,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在户籍转移、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购买现房的原则应为手续齐全的商品房或正在相关职能部门完善手续的水电暖气设施齐全的现房(各乡镇政府与住建部门沟通后落实),享受分散安置补助;购买二手住房、中心村镇农村宅院需提供有效购房手续或接收地政府出具的证明,享受分散安置补助;易地搬迁贫困户享受城镇居民购买保障性住房同等待遇,给予安置补助;符合条件的危房改造户,由村、乡镇签署意见,报县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领导组核实同意后实施。
四、建设内容
(一)主要任务。
围绕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建设住房和必要的附属设施,以及水、电、路、气、网、暖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注重后续产业发展。
搞好迁出区土地整治和生态恢复。
(二)建设标准。
严格控制建房面积,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新建住房人均不得超过25㎡;宅基地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购置现有住房杜绝贫困户因移民搬迁产生额外债务而返贫。
确需同步搬迁的其他人口安置住房建设,县政府可根据居民生产生活习惯和农户自筹能力,自行确定面积控制标准。
各乡镇要认真研读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指导意见》晋政发〔20xx〕29号)、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xx〕82号)和《关于印发山西省20xx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xx〕83号。
(三)建设方式。
移民建房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
1.修建多层住房:规划3层以上住房的,由乡(镇)政府要统规统建,市场运作,严格招投标程序,严把住房标准关、安全监督关和工程质量关,要吸收移民户代表全程参与工程监督。
2.修建低层住房:乡(镇)政府摸清底数,分类规划,分类修建,在统一规划设计基础上,可由移民户自主建房。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乡镇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施工建设。
(四)建设期限。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期为二年。
具体指标要求是:当年做到集中搬迁安置工程开工率100%,分散自主搬迁对象全部审核、确认,工程投资完成率达到60%以上;第二年要实现集中搬迁安置建房工程完工、逐步入住,分散自主搬迁对象补助到位、落实安置,工程投资完成率达到100%。
(五)补助标准。
根据中央、省、市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的相关规定,对于集中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建房补助2.5万元,配套基础设施户均补助2.1万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户均补助1.77万元,配套设施资金统筹集中使用。
对于分散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建房补助2万元。
对于确需同步搬迁的人口,人均建房补助1.2万元,配套设施可以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享。
县政府可根据财政状况,适度提高同步搬迁人口的补助标准,但不能高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补助标准。
除上述补助外,剩余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解决,对于确实没有能力自筹资金的困难户,可免于自筹,具体由县政府或乡镇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把握。
县政府根据搬迁成本、贫困程度实施差异化补助,统筹安排到户,重点向特困户、贫困残疾户倾斜。
同时,县政府可根据工作实际,调剂使用建房补助、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助。
其中:建房补助与基础设施补助调剂比例控制在10%以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补助调剂比例控制在20%以内,公共服务设施补助不足部分,通过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解决。
土地整治、迁出区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资金,县政府可根据规划要求和实施项目资金需求,在建档立卡贫困搬迁人口每人不超过1.62万元的额度内提出贷款需求。
五、资金及项目管理
(一)资金规模
20xx年易地移民搬迁工程总投资8437.9万元,其中:建房补助5879.7万元,基础设施补助966万元,公共服务设施补助814.2万元,农户自筹778万元。
集中移民建房补助:1517人×2.5万+101人×1.2万=3913.7万元
集中移民基础设施:460户×2.1万=966万元
集中移民公用设施:460户×1.77万=814.2万元
分散移民建房补助:983人×2万=1966万元
移民户自筹:778户×1万=778万元
总投资:3913.7+966+814.2+1966+778=8437.9万元
(二)资金管理
县政府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共管账户,根据《山西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省、市级下达到县级的建房资金、统筹资金、贷款和群众自筹等建设资金,以及土地出让、商业开发收益资金全部集中到共管账户,由县财政部门、扶贫部门共同管理,共同签字核报、拨付资金。
1.建房补助资金:应全部用于购建住房,直补到户,不得直接以现金的方式予以发放;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助资金:全县统一统筹集中调配使用。
新建移民集中点乡(镇)制定实施方案,工程开工后,按进度按一定比例分批次申请补助资金,项目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拨付完毕。
3.财政资金负担相关费用:县财政负担移民户住房第三方机构验收,移民集中点物探、规划、设计、工程监理等相关费用。
(三)验收办法
可由县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工程进行验收。
县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领导组按20%抽查无误后,拨付建房补助资金。
原则上移民户自建房主体完工补助资金拨付一半,移民户入住后全部拨付。
购置住房入住后全部拨付。
(四)后续措施
根据农村宅基地“一户一证”的规定,搬迁户享受扶贫补助政策后,原宅基地使用证由国土部门按相关政策办理。
组织对搬迁后的偏僻自然村或整村搬迁的自然村的旧宅基地、房屋进行调查摸底,实行住新拆旧,在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书后进行复垦,对搬迁户宅基地和房屋合理作价补偿;复垦面积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易地搬迁复垦土地置换,土地级差收益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搬迁对象,以激励移民拆除旧房。
搬迁户对搬迁旧村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交易获得的收益,全部返还搬迁农户,让搬迁群众分享资源开发、生态建设成果。
保障搬迁户各项权益。
尊重搬迁户意愿,在县城安置的可申请将户口迁入城镇;在农村安置的可申请将户口迁入新的农村。
子女上学、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政策随户口迁移,由迁入地政府负责协调落实。
切实保障搬迁群体中适龄儿童少年教育权益,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为移民安置点合理划分学区。
所在地政府要根据安置点的人口数和周边学校容量情况,对规模较小、容量有限的学校进行改扩建。
对成规模的移民安置点,要规划建设相应规模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保障移民搬迁群体中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义务教育。
探索实行不动产登记制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领导组的领导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主抓,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最艰巨的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县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领导组要充分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发改、财政、国土、住建、环保、林业、民政、农发行等单位和各乡镇要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形成合力。
(二)明确责任分工
1.县易地扶贫搬迁领导组。
负责组织动员、方案制定、细化政策、落实规划设计、搬迁用地、推进实施、迁出区生态恢复、统筹资源力量、质量监督管理等全面工作。
2.县直部门工作任务。
县扶贫办、发改局会同县财政、国土、人行负责全县规划编制、政策衔接、任务下达、考核评估等工作,统筹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县扶贫办会同各乡镇提出有搬迁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模及其分布,对搬迁后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销号。
县发改局负责申请易地扶贫搬迁中上级资金和专项建设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组织落实。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地方政府债券支持政策,并研究出台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其他支持政策,加大对上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用于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县发改局、财政局共同做好专项建设基金与地方政府债券的衔接工作。
县国土局负责研究制定我县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具体落实措施、操作办法,优先保障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用地。
县住建局负责项目建设规划,并就县城回购房源做好摸底、调查协调。
县林业局负责迁出区经济林、生态林建设。
县民政局负责积极稳妥实施村庄撤并。
县人行负责研究出台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信贷资金筹措方案,并协调县农发行做好服务。
县农发行负责编制出台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落实所需资金,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县人行报告。
3.乡(镇)党委、政府主要任务。
结合县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方案,制定本乡(镇)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方案,同步规划旧宅基地拆迁、旧村复垦、生态修复等规划。
将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人,通过图片、影像、文字资料等形式建立档案造册登记,也要录入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做到线上与线下双落实。
每月20日按时向县领导组上报报表,每年可以对搬迁人口进行一次动态调整。
稳妥做好建档立卡与非建档立卡人员、新搬迁和旧搬迁政策的衔接工作,及早做好化解矛盾方案。
各乡(镇)书记、乡(镇)长是本辖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第一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项目。
4.村两委班子。
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汇总申请、审核移民户资格、建(购)房真实情况,督促进度,协调其他事宜等。
(三)加大政策宣传
各乡(镇)政府要进一步出台政策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要重视发挥包村领导、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三支队伍”的帮扶作用和村级干部群众的参与作用,过细做好群众工作,做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家喻户晓,贫困户充分了解国家政策。
(四)严肃纪律
严格资金管理,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督检查。
下达的扶贫搬迁资金要直补到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手段,代领、冒领、截留、挤占、贪腐、挪用移民户的建房补助资金,对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违纪、违法现象要严肃问责,并对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予以党、政纪处理,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贫困群众身上。
(五)监督考核
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监督、奖惩兑现的原则建立工作监督考核机制。
明确主体责任,要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作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定期组织督查推进、跟踪问效,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工程项目进行跟踪评估,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监测调查和搬迁户满意度调查,对群众满意、成效明显的乡(镇)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不按规定时序要求开展工作,搬迁效果差、群众满意度低、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和单位,按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追究和问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十六
根据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工作部署,为确保移民安全、顺利、和谐搬迁,圆满完成我市第二批移民搬迁任务,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搬迁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部署,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以搞好服务、保障安全为重点,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统筹社会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实现“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和安全无事故”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的原则;坚持以迁入地为主、迁出地配合,各有关部门服务,各包乡联村工作组参与的原则;坚持按照“尊重民俗、平抑高峰、市内提前不等不靠稳扎稳打”的原则;坚持集中统一搬迁的原则;坚持严格按照搬迁入住条件成熟一个村搬迁一个村的原则;坚持先批准后搬迁和规模适中、鼓励轻装搬迁原则。
三、职责分工
(一)迁出地:
1.组织制订移民搬迁总体方案。
配合迁入地制订详细的搬迁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好移民个人和集体财产搬迁运输工作;
2.负责做好移民手续交接前的各项工作。
4.协助移民搬迁物品,负责移民物资看护。
5.负责搬迁前移民健康排查,以及学生、随迁教师情况摸底工作。
负责提供危重病人、高龄老人等特殊人员花名册及其搬迁物品种类和数量清单。
8.负责完成临时搬迁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做好水运摆渡船只的协调、组织和安检,确保移民搬迁需要。
搬迁停车场地要有专人指挥协调,并佩戴袖标或胸卡,保障搬迁车辆有序通行。
9.做好人口核定。
11.负责组织举行移民搬迁欢送仪式;
12.配合迁入地组织好移民搬迁欢迎仪式;
13.负责做好移民库区房屋拆除、库底清理及移民搬迁后遗留问题处理工作;
14.负责县内安置和出县投亲靠友移民安置及随迁人口的搬迁工作
15.负责做好移民村搬迁期间社会治安、信访稳定工作,严防盗窃、哄抢、打架斗殴、乱砍滥伐等事件发生。
负责做好搬迁稳定隐患的排查化解、拒迁户搬迁动员及留置人口的思想教育工作;
17.做好移民搬迁其它工作。
(二)迁入地:
1.配合迁出地制订移民搬迁总体方案,负责制订本辖区移民搬迁实施方案和详细搬迁计划并组织实施。
做好移民个人和集体财产运输工作,负责移民搬迁车辆编号、编制乘车安排;
2.搬迁前全面完成移民新村建设并达到搬迁入住条件。
提前做好移民生产用地调整划拨工作;
4.按照迁出地提供的用车计划,提前做好搬迁车辆组织调配工作,每批次加派一辆客车、一辆货车、两辆警车、一辆救护车、一辆消防车同时向迁出地提供每批次移民乘车人员座次表。
每辆客车应派一名干部护接,护接干部要佩戴标志明显的袖标或胸卡,并为每位移民准备一顶帽子、一朵光荣移民胸花。
严禁临时在淅川县内组织车辆搬迁。
5.负责搬迁途中的交通安全、医疗保障、饮食供应及饮食安全。
每批次搬迁应派出足够交警、巡警、医护人员和车辆维修人员全程跟踪服务。
每批次搬迁车队由一辆警车带队、一辆警车盾后护送。
搬迁前车辆安全监测部门要对搬迁运输车辆进行一次安全监测,并出具合格手续,确保每辆运输车和驾驶员证照合法有效、手续齐全。
做好防暑、防雨工作;
7.提前上报每批次搬迁申请和搬迁预告;
9.负责做好移民接收工作。
10.负责协助移民做好物品卸车搬运工作。
成立移民物品卸车服务队,帮助移民及时、安全卸车并协助做好搬运工作;
11.组织好移民欢迎仪式。
在本县市区高速公路出口处或移民新村组织锣鼓乐队、燃放鞭炮、张贴标语。
到达移民新村后,要举行隆重、热烈、简朴的欢迎仪式;
12.负责安排好移民搬迁后临时应急生活必需品。
13.负责做好随迁人口的安置工作;
14.负责提前为每个移民办理一份搬迁途中的人身、财产保险;
15.制订移民搬迁应急预案,预防和妥善处理搬迁途中突发事件,确保顺利搬迁;
17.做好移民搬迁其它工作。
(三)市直有关部门:
市移民安置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移民搬迁的统一协调,组织制订全市移民搬迁实施方案;收集掌握移民搬迁工作的具体情况,编排全市移民搬迁日程,负责组织上报和发布每批次搬迁预告和搬迁指令;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处理搬迁工作中的具体事宜,对搬迁各项工作进行督查、指导。
市移民局——积极筹措资金,及时下达投资计划及下达移民搬迁费和搬迁奖励经费,确保移民搬迁顺利推进;协调做好移民有关手续转接办理和人口复核工作,及早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准备工作;负责随时解答、咨询移民政策;协调解决移民搬迁中遗留问题处理;及早做好移民生产用地手续办理工作。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指导各有关县市区交通运输部门,组织运输车辆并负责车辆安检,做好水路转运船只筹备和安全检查;负责协调物流公司组织运输车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租车费用;对移民搬迁运输车辆技术性能按成本价进行检测,确保技术状况良好;负责搬迁道路整修、抢修、巡逻,确保道路畅通;负责移民搬迁运输途中车辆的应急维修保障工作;协调高速收费站点开辟绿色通道、免除移民搬迁车辆通行费,积极开展服务和支持移民搬迁活动。
市公安局——负责移民搬迁期间社会治安,维护好交通秩序,加强运输线路车辆疏导和管理,建立畅通的交通信息通报渠道,必要时对关键路段实行交通管制,保障搬迁运输畅通;按成本价对参运驾驶员进行体检、驾驶资格审查、培训和安全教育;做好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确保移民搬迁途中的安全保卫;及时为移民办理户口迁移和户口本、身份证等证件。
市卫生局——负责移民搬迁医疗保障工作,制订移民搬迁医疗、公共卫生保障预案;做好搬迁过程中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防止传染病流行,保证移民搬迁期间的公共卫生安全。
对每批次搬迁协调迁入地选派医疗专家和护士组成专门医疗队伍,配备救护车和必备药品、医疗器械,做好移民搬迁过程中的医疗救护、救治工作;组织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搬迁移民健康排查、特殊人群搬迁的特殊护理;组织做好搬迁前移民住房、参与搬迁车辆的集中防疫消毒工作和移民食品检测、降温防暑等工作,预防和妥善处置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协调做好移民新农合手续迁转。
组织好库底清理卫生防疫工作;组织做好移民新村卫生室检查验收工作。
市教育局——组织做好移民学校检查验收、移民学生转学、就读和随迁教师的安置工作,解决好暑假前搬迁移民学生的学习问题;做好移民学校设施配套、师资力量配备和教材征订工作,确保移民学生按时就学。
市民政局——做好移民搬迁后军烈属、残疾人、五保户、低保等优抚对象手续的迁转等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指导库区淹没线上成片林园地处置;做好移民搬迁期间林木运输检验和库底清理服务工作,负责移民林木采伐运输手续办理。
市气象局——负责为移民搬迁提供相关区域天气预报与预警,每周一提供未来7天预报,逐日滚动提供未来3天预报,遇灾害性天气时随时提供预警预报。
市供电公司——负责移民搬迁期间用电安全,保证移民村用电供应。
组织专门移民搬迁供电服务队,配备足够的移民照明应急设备,确保移民搬迁用电安全。
市直包乡联村工作组——按照督促检查、协调迁安、对口帮扶的职责,配合所包乡镇做好移民搬迁相关工作,参与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移民搬迁工作,承担搬迁具体职责,完成所在县市区、乡镇安排的搬迁任务;受市移民安置指挥部委托,对所包乡镇移民搬迁申请审查提出意见。
市直其他委局:结合各自职能,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四、总体安排
(一)搬迁任务:我市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市内计划搬迁54658人,其中淅川县内集中安置10415人(省市考核9个集中安置点安置5257人,其他县内后靠集中安置点安置5158人),分散方式安置2386人。
我市丹江口库区第二批外迁移民集中搬迁涉及淅川县7个乡(镇)46个移民村,10206户,47114人,规划建设外迁移民集中安置点55个;安置在我市7个县市区,涉及35个乡镇。
我市各有关县市区的集中搬迁任务是:邓州市计划集中安置移民3783户17327人,涉及移民村13个,安置点16个。
唐河县计划集中安置移民2070户9539人,涉及移民村7个,安置点9个。
社旗县计划集中安置移民1477户7021人,涉及移民村10个,安置点9个。
新野县计划集中安置移民486户2083人,涉及移民村1个,安置点3个。
宛城区计划集中安置移民466户1881人,涉及移民村2个,安置点2个。
卧龙区计划集中安置移民913户4006人,涉及移民村2个,安置点6个。
淅川县计划集中搬迁移民2212户10415人,集中安置在8个乡(镇)34个安置点(省考核9个集中安置点为1011户5275人)。
(二)搬迁时间:我市第二批移民统一搬迁时段为:2011年5月4日零时至8月31日24时。
移民在此时段搬迁,免缴路桥通行费,开辟绿色通道,开展服务帮扶活动。
凡在2011年8月31日24时前完成建房搬迁的移民给予奖励。
(三)搬迁安排:我市第二批外迁安置集中搬迁移民10206户47114人。
计划分60个批次完成。
总搬迁车辆11492辆次,其中客车1685辆次、货车8746辆次、工作用车1061辆次。
8月31日前完成集中搬迁任务。
淅川县内后靠集中搬迁1201户5158人、分散搬迁2386人,分别由淅川县组织实施。
(四)完成标准:移民个人完成搬迁的标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需搬迁的个人财产必须全部搬入迁入地,并自行拆除库区房屋或出具委托迁出地乡镇政府拆除清理的承诺书。
同时移民户籍、学籍、党团关系及农村低保、新农合、各种涉农补贴等在规定时间内转移到迁入地。
五、工作安排
(一)搬迁准备:
1.制订搬迁实施方案。
在迁安双方充分沟通对接的基础上,市及迁安双方县市区、乡镇分别拟订搬迁实施方案,并报上一级指挥部进行审查。
方案要将责任分解到岗,落实到人;时间要细化到天,明确到时。
并要组织完成方案评估、模拟演练、搬迁培训等工作。
2.搬迁申请与批准。
县市区移民安置指挥部对第二批移民新村建设验收合格后,向市移民搬迁指挥部提出搬迁申请,经市移民搬迁指挥部对拟搬迁移民新村复验、审查搬迁实施方案和搬迁后续工作安排后,凡达到搬迁条件的方可批准搬迁,同时向省移民安置指挥部备案,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搬迁。
3.搬迁物资准备。
提前组织筹备搬迁物资、搬迁车辆,确保足额、及时到位。
同时备好移民搬迁后一周的生活必需品,包括米、面、油、肉、菜、调味品、炉具、暖水瓶、鞭炮、对联等,同时要考虑民族习惯,确保移民到新家就能生火做饭,开始新的生活。
4.制定奖励措施。
鼓励移民“轻装”搬迁或限定每户携带物品数量,有效减轻搬迁运输压力。
5.及早落实搬迁基础性工作。
迁出地提前对搬迁移民特殊人员(老、弱、病、残,憨傻、痴、呆、鳏、寡、孤、独)、学生、教师和特殊物品等进行登记造册;做好集中搬迁移民确认书的签订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好移民相关债权债务及其他手续、证件等工作;完成移民建房缺口资金收缴划拨、移民淹没线上成片林园地处置和集体财产分割、移民人口和实物指标错漏登复核、债权债务处理、移民“两会”存款兑付等影响搬迁的工作。
6.确保移民房屋建设达到入住条件。
对移民房屋交付使用前,组织县建设部门、监理部门、移民迁建组织和移民代表逐户检查验收,同时市移民搬迁指挥部组织全面检查,并报经省移民安置指挥部抽检合格后,组织移民看房签字确认,确保移民满意、达到入住搬迁条件。
(二)搬迁组织
1.移民乘车和移民物品装卸、看护。
由迁出地分安置点按批次统一组织移民及移民物品,在规定时间内集结到指定的乘车、装车地点,并按照车辆编号、座次号,人物分开、人畜分乘,对号乘车、按号装车,确保移民不漏一人、移民物品不漏一件;货物运输使用厢式货车,不是厢式的要用防雨布捆严扎实,确保移民物品安全、不丢不掉一件;严禁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物品乘车;迁出地要提前统计好棺材等特殊物品数量,安置地备好专用车辆;迁入地要制作移民标志证,迁出移民必须佩戴,迁出地负责发放移民标志证,迁安两地要安排专人分别在迁安两地帮助移民装卸、看护物品。
移民物品搬迁、装卸、看护工作,在出发前由迁出地负责,出发后直到安置点由迁入地负责。
2.搬迁车辆通行。
迁安两地在搬迁道路的各个重要部位设置专门交警指挥岗和指示标志,加强运输线路的疏导和管理;在迁安两地停车场均设置指示标志,安排交警进行指挥;按照既定搬迁日程和搬迁计划分批次组织搬迁,每批次搬迁车辆要于搬迁之日前一天下午统一组织进驻到迁出地指定的停车场,到达后即开始组织货物装车,第二天上午统一组织车队返回安置地。
车队进入迁出地,按先远迁点后近迁点的顺序依次进驻;车队返回时,按先近迁点后远迁点依次驶出迁出地。
各迁入地搬迁车队在库区期间,要服从淅川县的统一指挥。
3.搬迁规模确定。
为错峰搬迁,原则上中、小型移民村一次性完成搬迁,大型及以上移民村可分批次搬迁。
每批次搬迁车队根据安置点和迁出地移民居住分布情况,合理排列组合车辆,确保有序停放、有序通行、有序装卸物资。
4.影响按时搬迁问题的处置。
在整个搬迁阶段,如遇恶劣天气不宜搬迁或发生其他特殊情况不能如期搬迁的,要逐级上报,经批准后,影响搬迁的移民村另选择时间组织搬迁,其他移民村按原计划正常实施搬迁。
车队到达迁入地如遇降雨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卸车,迁入地要妥善解决好移民食宿问题。
(三)搬迁运输:
1.搬迁车辆按照xx县市区xx号,由迁入地县(市、区)级移民安置指挥部在车队出发前统一编号。
2.迁入地负责移民搬迁运输车辆组织及运输,实行人、物分离运输,客车在前,货车在后,特殊人员派救护车运送,警车前后引领护运。
3.迁安两地协同清点乘车移民、装车物品。
种类、数量,确认无误后,由迁入地带队领导下达发车命令。
4.车队沿预定行车路线按规定时速行驶。
其间根据路程远近可选择途中停靠点休整,并准备好茶水、食品等。
车辆中途停放按原行车顺序排列,保持人员有序上下车,并适时清点人数、物品,防止发生混乱、出现事故。
5.西峡县政府配合省、市移民搬迁指挥部成立指挥中心,错峰调度车辆,确保搬迁车队经过西峡县境内有序畅通。
(四)迁后安置:
从移民搬迁到迁入地之日起,迅速开展以下后续帮扶工作:
1.移民搬迁到迁入地当天:搬迁车队到达迁入地指定地点后,迁安两地共同清点移民人数及物品等,确认无误后,迁出地乡镇政府与迁入地乡镇政府办理交接手续;迁入地移民物品卸车服务队负责配合做好移民物品卸车工作,做到及时安全、搬运到位;迁入地负责逐户发放移民基本生活用品,为移民提供一周内必要的临时生活保障。
2.搬迁后第一周:迅速落实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干部“一对一”帮扶措施,帮助移民熟悉环境,解决搬迁后遇到的有关问题,尽快适应生活。
3.搬迁后第一个月:及时启动房屋维修、供水、供电、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好移民村生活必需品供应,及时解决移民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组织按月发放过渡期生活补助,弥补因搬迁对移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做好对移民脆弱群体的慰问、心理抚慰和重点照顾,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4.搬迁后第二个月:完成各种关系和相关证照的办理,做好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延续,确保移民群众利益不受影响;着手谋划拓宽就业门路,开展技能培训,加大转移二三产业就业力度。
5.搬迁后第三个月:组织开展移民资金结算,完成资金兑付;帮助移民群众发展生产,开拓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
在此基础上,各地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8月底前,按照“移民小学生就近入学、中学生同等从优”的原则,做好移民学生转学、入学工作,确保新学年移民学生在迁入地就学,并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好随迁教师的工作;暑假前搬迁的要妥善处理好移民学生转学、考试、升学等问题。
麦收前搬迁的要帮助移民做好麦收工作;9月底前,做好生产用地划拨、移交,对需要整理的土地,完成整理任务;要制订生产用地分配方案,及时将土地分配到户,确保移民按时种上小麦。
同时,移民搬迁后,迁出地要严格按照库底清理办法组织实施建(构)筑物清理、卫生清理。
林木清理待水库蓄水前再实施。
移民房屋、附属物等可由移民自行拆除,也可委托统一拆除。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搬迁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县市区、乡镇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成立南阳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搬迁指挥部,负责全市移民搬迁组织、指挥、协调、检查、指导工作。
市指挥部下设9个工作组,在淅川县设置前线指挥部。
各有关县市区、乡镇要成立相应规格的移民搬迁指挥部。
同时实行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和指挥部领导包县制度、安全稳定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移民搬迁指挥部要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有力的工作体制、机制,要明确一名副指挥长具体负责本地整个移民搬迁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充分准备。
分级分部门制订详细周密的搬迁计划和实施方案,包括搬迁总体方案、搬迁运送方案、保障实施方案及突发应急预案。
要对搬迁启动时间、运送批次及数量、交通运送工具及数量、运送路线、交接地点、护送组织及职责、运送责任人等全面部署,周密安排,细化到户、到人、到车、到批、到时。
特别要做好军烈属、五保户、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孕及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运送工作,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加大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处理力度,确保移民安全顺利搬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强劲的舆论声势。
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优势,重点做好抗迁拒迁户的思想转化工作。
组织好迎送仪式,迁出地在每村第一批搬迁时,举行适度规模的欢送仪式;欢迎仪式各县市区原则上组织一次,其它由乡镇组织,但迎送仪式不超过30分钟,确保仪式隆重、热烈、简朴。
(三)强化沟通。
为保证移民搬迁的顺利实施,迁安两地要切实加强协调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实现“无缝对接”。
一是实行联络员制度。
迁安两地各确定一名专职联络员,具体负责移民搬迁的上下沟通,横向联系工作。
二是实行24小时值班、日报告和搬迁预告制度。
第二批移民搬迁工作启动后,迁安各地要实行24小时值班和日报告制度。
每批次搬迁前72小时,要向市指挥部报告搬迁计划,从5月5日开始每日17时前上报移民搬迁进度和问题。
包括搬迁户数、人数等有关情况。
重大问题要随时上报,不得迟报、虚报、漏报、瞒报,否则要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精心组织。
搬迁期间正值高温天气和汛期,要密切注意移民群众降温防暑、防汛和饮食安全,严格执行人货分离规定,做好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员和少年儿童的搬迁。
针对移民的民风习俗,迁安双方都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灵活安排,通过多种形式做好慰问和帮扶工作。
(五)严格奖惩。
严格按照《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督查办法》和《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奖惩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强化督导检查和奖惩,确保2011年8月31日前完成搬迁任务。
对搬迁中表现积极的移民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努力营造良好的搬迁氛围;对于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因工作不力、推卸责任、影响移民搬迁并造成重大事故的,要追究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对抗迁、拒迁和破坏移民搬迁的组织和人员,视其情况按有关规定及时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确保稳定。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做好移民信访稳定工作,全面排查第二批移民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努力做到积极主动搬迁、平安和谐搬迁。
迁出地要切实做好移民人口核定、分房到户、建房资金缺口收缴、债权债务处理、集体财产分割、线上林园地附着物处置等工作,特别要做好淹没线上留置人口思想教育工作,为移民顺利搬迁创造条件;迁入地要保质保量及时完成移民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移民房屋完成后要经移民签字验收,同时要做好当地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制订好应急预案,预防和稳妥处置突发事件,维持好搬迁秩序,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十七
为进一步做好我镇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加强对人普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于3月初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双林镇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主任,具体负责人普各项工作事宜。同时,为了加强镇人普办的工作,在镇原统计办人员的基础上,从村(社区)和有关部门分别抽调了4名工作人员充实到镇人普工作小组,实行统一集中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并于4月底完成了村(社区)人普工作小组的组建,共成立37个村(社区)人普工作领导小组,为人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积极贯彻《关于认真做好人口普查两员选聘工作的通知》,以及《南浔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考核办法》,精心组织,认真做好第六次人普工作“两员”选调,通过村(社区)人普工作小组,对各村(社区)辖区内的人员进行详细摸底,选择文化程度较高,对统计工作有一定认识,年龄适当,在村(社区)具有一定威信的人员进行筛选和考核,从而担任人普工作的指导员与普查员,经过为期两周的人员筛选,根据每300户一名普查员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精心挑选了普查指导员56名,普查员311名。
整个人口普查工作期间,全镇共召开工作会议9次,参会人员360人次,开展人口普查业务培训会议4批次,参会人员362人次。期间,全镇人普业务人员主动放弃休息天,照常上班,积极完成人普各项工作。
根据区人普办的统一部署,我镇积极组织普查指导员和人普办的业务骨干力量,共60名,参加了全区组织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业务培训。培训期间,大家认真学习了人口普查的小区地图绘制,入户摸底,户主姓名底册填写,长表抽样,短长表,死亡表,境外表的填写,普查表的审核,过录汇总,入户交谈等等一系列业务知识,通过做题,讨论,深入了对问题的了解,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随后,镇人普办组织了全镇37个普查区共计311名普查员进行人普业务培训指导。通过镇人普办业务骨干分片分批次详细的业务指导以及普查指导员根据具体普查事务作更深入的分析指导,肢解了人口普查的难度,使普查指导员对人普工作的具体工作程序和操作有了详实的了解,保证了普查数据的真实性。
7月21日,我镇组织召开了全镇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动员大会,同时由派出所负责,召开了户口整顿工作培训布置会议,对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的人普指导员进行户口整顿工作方面的业务培训,并对业务和入户方面作了重点指导。于7月22日在辖区内组织了包括指导员在内的313人,全面展开户口整顿工作。按照“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工作要求,对辖区内33个行政村、4个社区进行了逐户逐人逐项的实地调查,于8月16日全面完成户口调查整顿工作,数据全面汇总,共收集常住人口信息68000余条,暂住人口信息10000余条,并组织精干力量,于8月底圆满完成户口整顿数据录入工作,为下一阶段人普工作的正式入户登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根据区人普办关于人口普查“五落实”的工作要求以及孙根祥副区长在南浔区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我镇积极组织,全力筹资,抓好经费的落实。同时,秉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原则,已预拨双林派出所3万元,购置8台电脑用于户口整顿工作的信息输入,确保户口整顿工作顺利完成。结合人普工作各阶段的工作安排,我镇预算人普工作经费35万元(不包括户口整顿经费),另外“两员”经费方面分为两部分,村“两员”经费预计16万左右,由各行政村自行承担;社区经费10万左右,镇付社区指导员5万。
在我镇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全面展开期间,我镇人普办严格按照区人普办的要求充分做到周报、日常信息等及时上报,并积极组织宣传发动,通过发送宣传页、悬挂横幅,发送短信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我镇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普查氛围,共张贴标语1500多条,悬挂横幅38条,出刊墙报40期,发放宣传信25000多条,发放预约单4500多张。
1.绘制小区地图根据上级部门提供的全镇各行政村的航拍地图,镇人普办和各村(社区)普查指导员实地勘察普查区边界,指导普查区边界的划分,其中特别走访了居住人少容易遗漏的死角、普查区和社区边界交叉的地方,让各普查区指导员明确各自普查范围,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普查时不重不漏。各普查区根据各自的情况,划分普查小区边界,标注工厂、学校、单位,河流、道路等明显的地理标识,按从西北角顺时针方向编制建筑物编号。镇人普办也协同各普查区“两员”走访了普查小区边界,让普查员明确各自普查小区的范围。37个普查区共划分245个普查小区。
2、入户摸底清查,填报户主姓名底册入户摸底时普查工作各环节中相当难的一个环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较大,人们对各自的私人空间和隐私比较注重。所以入户难,脸难看,不配合的情况在所难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普查员要穿戴整齐,佩戴普查员证,拿好《一封信》,请普查小区的熟人引导入户。同时,要求,普查员要面带微笑,注重礼貌用语,对脾气不好的普查户要有耐心。根据普查小区地图和建筑物编号,切实做到入户到位,做到不多登一户也不漏登一户。对空挂户和全户外出户的情况要与派出所的户籍做到一一比对,摸清家庭成员情况,按时上报普查户的家庭信息。
3、入户登记,填写长短表根据入户摸底的情况,总结了高效入户登记的方法。一是通过入户登记,留便条登记、晚上登记、休息日登记等方式,提高了登记效率;二是寻求热心老年群众的帮助,有助于抵消居民的抵触情绪,顺利完成普查登记工作。
4、过录汇总、复查和编码为了更好的掌握我镇人口流进、流出、常住人口等情况,充分细化过录。各普查区不仅上报总户数和总人数,也要分开上报长短表户数。同时,由镇人普办组织业务骨干在每个普查区随机抽取一个普查小区进行入户走访的方式进行复查,充分验证普查区信息的真实性,将数据误差基本控制在要求范围以内。并在编码工作开始之前,由镇人普办组织并利用四天时间集中各普查区的对口检查,确保编码工作更加顺利进行。之后为了更好的严格编码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由镇人普办充分组织人员,从各普查区选调200多名文化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做事认真的人员到镇政府集中办公,利用七天时间对全镇245个普查小区,23972户普查表进行统一编码。镇人普办人员利用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编码的准确性和效率,规范普查表的填写。
虽然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已接近尾声,我们圆满完成了人普的阶段性工作,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因为之后就是人普数据的校对校验工作。我们将秉承一丝不苟地工作作风,脚踏实地,积极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后续的各项工作,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真实可靠地数据依据而不断努力。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十八
为指导德保县20xx-20xx年扶贫移民搬迁农户建(购)房补助工作开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xx〕9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补助对象。
补助对象为具有农村户口,到各乡(镇)政府填写搬迁申请表格并经过审核的、列入年度扶贫移民搬迁计划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及同步搬迁对象。
二、补助标准制定原则。
(一)全县基准补助标准。
根据自治区的有关文件要求,德保县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基准补助金额每人不低于2.4万元。
实际基准补助标准由县政府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评分结果、安置区域和安置方式、当地平均建设成本等因素测算确定。
(二)安置点住房建设标准和建设成本。
按照“保障基本”原则,纳入中央和自治区搬迁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需要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其中:单人户每户不超过40平方米、5人户以上的不超过120平方米),户均宅基地占地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
人均和户均建(购)房成本分别控制在4万元和14.4万元以内。
(三)根据建档立卡搬迁对象贫困程度确定到人到户补助标准。
以县政府精准识别划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数线为基准,将搬迁对象按一般贫困、中等贫困、特别贫困、极端贫困四种情形进行分档补助,上下档之间补助标准相差不超过8%。
实际补助金额不得高于控制面积内的实际建(购)房成本。
对差异化补助后仍无法筹措缺口建(购)房资金、又不具备申请移民搬迁建房贷款条件的搬迁对象,经县扶贫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同意后,可在控制建设标准内按照方案标准给予全额补助。
(四)人口较少民族到人到户补助标准。
属于自治区认定的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京族、仫佬族)的搬迁对象,在相应档次补助标准基础上每人增加0.1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资金;属于德保县认定的人口较少民族(苗族、瑶族)的搬迁对象,在相应档次补助标准基础上每人增加0.1万元,资金来源为县财政配套。
(五)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住房补助标准。
在规定的住房建设标准内,纳入“十三五”全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由县政府按不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搬迁户基准补助标准执行,其中属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搬迁对象,在相应档次补助标准基础上每人增加0.1万元。
所需的补助资金由县政府通过统筹自治区、市、县财政安排的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等专项助资金解决。
三、安置方式及住房价格。
(一)在县城集中安置。
一种为县政府投资建设的以“老乡家园-德保县某某移民安置小区”冠名的安置住房,另一种为经过县政府认可的市场现有房源。
具体户型、面积、套数根据各年度实施方案确定。
购房价格以各年度公布的购房指导价为准。
(二)在乡镇就近安置。
乡镇安置点的选址必须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尽量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尤其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在乡镇就近安置的安置点建设用地由搬迁村屯农户自行协商解决,建设用地无法解决的,不列入年度计划。
由住建部门向安置农户提供统一的规划图和设计图,农户自行建设,住房建设价格由住建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对施工图纸及实际建设情况进行预算,报财政评审中心审定,并作为住房建设补助的依据。
(三)投亲靠友安置。
列入年度计划的搬迁对象可以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安置。
选择投亲靠友方式安置的搬迁农户需获得亲友住房的部分或全部产权,通过审核后方可获得补助,实际补助金额不得高于控制面积内的实际建(购)房成本。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十九
为改善我镇深山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确保20**年度深山区扶贫搬迁工程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以贫困群众得实惠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决定和指示,努力改变深山区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稳妥地实施扶贫搬迁,通过深山区扶贫搬迁与集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逐步改善我镇深山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基本原则。
1.自愿搬迁原则。
居住在离公路3公里以上的深山区居民,必须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本人提出申请。
2.整体搬迁原则。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坚持整体搬迁。
以农民居住点或自然村为整体搬迁单元实施搬迁。
3.集中安置原则。
实行集中安置原则,每个安置点不少于10户,户与户之间间距在10米以内。
(一)搬迁计划。
我镇20**年深山区搬迁计划指标总数是43户164人。
凡是离公路3公里以上并自愿要求搬迁的深山区贫困群众都属于搬迁对象,具体条件规定如下:
1.20**年12月31日前在册农业户口的常住人口;。
2.本人自愿提出书面申请搬迁;。
5.下列人员不得享受补助:(1)家庭户籍内非农人口;(2)人户分离人口;(3)死亡、离婚的人口;(4)已享受其他移民补助人口。
(三)搬迁项目管理要求。
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期为1年,凡纳入计划的项目,应如期建成。
1.搬迁项目申报。
村委会根据政策规定与本村实际,提交经农户签字同意的自愿搬迁证明等材料进行申报。
2.搬迁对象确定。
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
3.项目规范性管理。
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相关规定,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帐制和项目公示制。
4.项目阶段性要求。
截止到20**年10月底以前须最少完成房屋主体工程一层。
四、实施精准扶贫。
落实精准扶贫要求,优先考虑扶贫到户的贫困群众,每个安置点必须落实20%以上扶贫到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五、方法步骤。
1.核实搬迁对象。
村委会组织人员对急需并自愿搬迁的深山库区群众进行核查,同时对安置方式、安置点的接收能力和建设条件等开展调查摸底。
根据农户提出的申请确定搬迁对象。
2.确定移民安置点。
选定移民安置点要符合我镇土地利用规划,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3.提交申请。
由移民户自愿提出申请,填写《铜鼓县深山区扶贫搬迁分户审批表》。
村委会收到申请后,对移民户进行资格审查盖章后推荐到镇政府审核。
4.第一次张榜公示。
村委会对拟搬迁对象在迁出地和安置地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吸纳群众合理意见后进行名单修改、调整后,提交更改报告和公示照片送交县扶贫和移民办。
5.第二次张榜公示。
在县扶贫办逐户核实经镇政府审核无误后,张榜公布移民户名单。
6.县级审批。
六、组织建房。
1.搞好集中安置点规划和设计。
由村委会牵头实施,对整个安置点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为移民户提供房屋和施工设计图纸,保证每个安置小区美观和房屋质量安全。
2.搞好移民建房。
可采取分户自建和集中统一建设两种形式,需集中统一建房的,要严格实行工程公开招标和质量监理制度,集中安置点要成立由移民户代表组成的移民建房理事会,负责协调和处理日常事务,参与移民建房监督管理。
七、检查验收。
20**年12月由镇政府组织搬迁验收,逐户填写验收表报县扶贫和移民办。
同时督促移民尽快进行房屋装修,原则上在春节前完成搬迁入住。
2.移民户入住前须按补助金额30%的标准交纳移民搬迁保证金,并签订旧房拆除承诺书。
移民户搬迁入住后,其老宅基地必须拆除并实施“增减挂”项目,方可兑现移民补助,保证金予以退还。
若未能及时实施“增减挂”项目的,其保证金转为罚金,不予对房屋进行验收,移民新房不得享受任何补助政策,相关部门不予办理有关证照。
八、发放移民补助。
移民户履行完搬迁手续,交清搬迁保证金后,按县扶贫和移民办核定的移民补助人数,通过惠农补贴“一卡通”,将移民补助款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九、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有移民搬迁任务的村委会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深山库区移民搬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人具体组织实施。
2.集中安置点建设。
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要坚持“五统一”。
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时间建房、统一理事管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竣工验收。
在建设住房方面,要求“三统一”即:统一外形结构,统一外形颜色,统一外形层高。
移民安置点使用“梦想家园xx小区”作为安置小区名称,并要在明显位置设置与建设工程环境协调的永久小区名称标识。
3.补助资金严格管理。
移民户个人建房补助款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移民户。
4.规范档案管理。
移民户的搬迁审批表、移民的公示、移民搬迁资金文件等,要做到一户一档,档案整齐、规范。
5.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实施贫困群众搬迁移民扶贫工程的宣传引导,宣传政策,总结推广工作经验,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十、优惠政策。
1.移民搬迁至集镇,可自主选择城镇户口或保留原居住地户口,均可享受安置地居民同等“国民待遇”。
2.允许移民户按“离乡不离土”的办法搬迁安置。
移民户对原承包经营的土地和落实林改政策后的山林可以自愿选择经营方式,其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变。
鼓励移民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流转。
3.移民搬迁建房可免交耕地占用税和防洪保安资金,建造自用居住房可免交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建筑安装营业税由建筑施工单位或施工工匠缴纳,不得直接或变相向移民户征收。
4.移民搬迁建房占用林地可免收林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
5.移民搬迁建房需用木材的,由本人提出申请,逐级按规定报经当地林业部门批准后,使用自用材采伐限额指标在指定的山场采伐。
6.移民建房免征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建筑行业上级管理费、招投标管理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含政府基金)和水、电上户开户费,其他各种经营性收费减半收取。
7.公安户籍管理部门为移民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只收取户口工本费;房管、国土部门对移民户办理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只收取证件工本费,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二十
20xx年我校被确定为全区首批教育资源信息化应用试点学校。全程参加了专家讲座、观摩学习、课堂交流、校长论坛等系列培训,对谋划学校信息化资源应用工作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学校在接受试点任务后,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学校信息化资源进行了认真梳理,在全面掌握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工作方案。
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亲身体会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然后知不足,使我们的教师感受到落后就要被淘汰的紧迫感。学校及时组织集中和分散培训,提高了培训效率。20xx年全校共有54人次分别参加了各级各类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有26人次被派往江苏、深圳等地参加一对一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对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目前所有教师都能够制作简单地课件,都能较为熟练地使用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为了解决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学校筹措资金安装了较为先进的录播教室,以硬件的现代化推进和带动教学观念转变。20xx年,学校认真总结了教育信息化使用的基本现状,研究了改进和加强的具体措施。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的推进和应用关键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投资到位让教师使用方便,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常规工具,就像教室黑板一样方便,决不能是资源的使用成为教师的负担。
二是教师培训和使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必须提高,会使用是先决条件。
三是信息资源必须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力工具,整合必须要到位。研究发现,许多教师把课件当成是教学设计,上课时教师跟着课件跑,学生跟着教师跑,教学结构完全被课件决定。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纸空文。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有效性明显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录播教室的投入使用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至于摄像之中,教师自己可任意查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参与评课的老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20xx年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分组进行了观课议课活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观课议课,达到了课堂教学与资源的有机整合。在使用过程中老师们对于课件、资源、教学设计反复讨论,针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反复比对,那些环节适合使用电子白板,那些不适合使用过多的课件,分学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们在推进工作中发现,只有经过老师自己整合后的资源才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是资源应用的关键。
信息是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谁拥有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谁就具有核心竞争力。现代学校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加强的工作。学校管理信息、使用信息、掌握信息、拓展信息、交流信息的水平决定了现代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进工作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原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已经不适用教育发展的形势,推进工作引起了校园制度的重建。因此,学校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思考,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学校不事立的个体,它是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约束下开展工作的。仅靠一所学校的力量很难有大的改观。目前我们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价在全县是一把统一的尺子来衡量学校的发展,评价学校的工作。学校发展规划不能不考虑全县教育发展的全局和教育局的安排部署。在推进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压力很大。
1、试点推进工作对学校的整体工作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
2、试点推进工作高瞻远瞩,切中了学校发展的要害,切实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3、试点推进工作改变了教师教学观念,使信息技术深入人心,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
x证书试点工作总结篇二十一
农村税费改革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乡镇富余人员,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深入贯彻省第四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和市xx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税费改革工作方案的任务分解,编办作为税改工作的成员单位,主要承担撤并乡镇的协办任务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主办任务,至xx年3月,各项工作已结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涉及编办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成乡镇撤并任务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复〔xx〕++号)及《++委、++人民政府关于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发〔xx〕++号)文件精神,在xx年区划调整中,全区共撤销4个乡镇(++镇、++乡、++乡、++乡),其中++镇撤销后,新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撤并后,全区共有++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精简10%。涉及撤销的4个乡镇的所有机构全部撤销,所有人员按区划调整分流。
(二)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情况:
xx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发〔xx〕+=号)文件精神,结合++乡镇实际,在xx年10月,就xx年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开展了调研,就涉及改革方面的有关问题与各乡镇党政领导、部分事业单位负责人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区乡镇、区级政府机构改革中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人员编制调整方案”初稿,并征求了区直各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区委常委会讨论审批通过并予实施。在实施中严格审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三定方案”,严格按照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推进政事分开和综合设置的要求,合理设置党政机构,精简整合乡镇事业站所。改革至xx年3月已全部结束,改革后,乡镇党政机构由++年的12个减为3个,精简75%,事业站所由++年的17个整合为7个,精简59%;乡镇行政机构由++年的10个减为3个,精简70%。
(三)乡镇行政事业站所整合情况:
xx年机构改革前,乡镇事业机构设置:党校、农经站、农科站、水管站、水产站、文化站、广播站、畜牧兽医站、成人技术学校、计划生育服务站、计划生育办公室、教育办公室、企业办公室、村规办、农机站、土地管理所、林业站、财政所、司法所、卫生院、中小学共21个。公安派出所、工商、法庭、税务由区直部门垂直管理。
xx年乡镇机构改革,按照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事业机构设置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广播)服务中心、村镇(社区)建设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党工委)党校,简称“一校一站四中心”,在++、++两个乡设海事所,++、++两个办事处设计划财政管理所。“一校一站四中心”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海事所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农业服务中心包括原(xx年前)农经站、农科站、水产站、水管站、农机站职能,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包括计划生育服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劳动和社会保障职能,文化服务中心包括原文化站、广播站职能,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包括原村规办、路政管理职能。乡镇行政机构设置3个综合性办公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科学技术办公室)。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23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