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15:56:11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1-08 15:56:11     小编:文轩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这些教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的思路和参考,加强教学效果。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一

通过对本问题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学习重点是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不过,要上好这堂课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次,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搜集既能够体现时代特色又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料。因为,有些文化的具体内容,光靠老师说是达不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学生无法真正的得到体验和感悟,也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目标。

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学生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既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又使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同时也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二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20分钟)。

1、老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4、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作者、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较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水浒传》施耐庵。

(3)《西游记》吴承恩。

二、戏剧的繁荣(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讨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课后习题。

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板书。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承的含义、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认识中国丰富的文化历史中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看p44,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的`两种看法,谈谈你们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继承的目的不在于束之高阁,或者拿来供奉景仰,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服务于当代社会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动的承袭文化,而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扬弃,发展文化。

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有其糟粕和消极之处,也有着思想的精华和合理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回归。如“孝道文化”,因此,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实现文化繁荣,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但是,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若要实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恐怕我们用一两本书都难以详细归纳,这里我们只能以最为重要的几方面来认识。

1.社会制度的更替。

文化是由一定经济和政治所决定,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文化随之取代旧的文化形态。这里新旧文化力量的斗争,就有力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说历史上每次制度更替都会带来文化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启蒙运动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四

了解古典小说创作到明清时代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艺术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得出他们的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他们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教学难点:培养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欲望。

多媒体工具。

多媒体展示四部电视剧的图片。

相信同学们对这四部影视剧并不陌生,20实际80年代以来,古典四大名著拍成电视剧搬上荧屏,引来国人的追捧,称为经典的剧作。仅20多年后,20xx年又掀起四大名著的翻拍热潮,为什么古典名著长盛不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明清文化殿堂,一起品味古典文学和艺术的璀璨多彩,体会它们具有怎样的鲜明时代特征。

1、特点:————的成熟阶段。

2、内容:反映当时的——,表达人民——、——的意愿。

3、代表作:(1)《三国演义》:作者——,是最早的——————(2)《水浒传》:作者——,是第一部——————。

(3)《西游记》:作者——,是充满———————。

(4)《红楼梦》:作者——,具有高度的——和——,是我国——的高峰。

1、汤显祖:代表作————。

2、京剧:——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以——和——为基础。

书法:

明朝的书法以——、——见长,书法家——,兼有“————”之美。

绘画:

1、特点:以——、——居统治地位。

2、代表:明末的——,清初的“——”。

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说明历史著作和历史小说的不同所在。

课后习题。

1、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曹操煮酒论英雄。

2、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d、《西游记》。

3、明清小说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都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b、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

c、都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d、都揭示了封建社会崩溃的必然性。

4、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你知道它是什麽时候形成的吗?()。

a、18世纪末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5、《红楼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重要文献,作此评价的最主要依据是()。

a、它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b、它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c、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

d、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6、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

a、关汉卿b、汤显祖c、马致远d、王实甫。

7、作品有“颜骨赵姿”之美的明代书法家是()。

a、柳公权b、董其昌c、徐渭d、颜真卿。

8、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请回答: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什麽时候创作的?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3)《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五

1.明朝文学的主流是()。

a.散文b.杂剧。

c.诗词d.古典小说。

2.下列哪部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a.《红楼梦》b.《水浒传》。

c.《三国演义》d.《西游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书于明朝中期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明朝末年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d.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4.明朝著名剧作家及其最负盛名的.鞭挞封建礼教的作品是()。

a.关汉卿的《窦娥冤》。

b.李清照的《如梦令》。

c.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d.汤显祖的《牡丹亭》。

5.明朝绘画居于统治地位的是()。

a.山水.宗教画b.山水.花鸟画。

c.宗教.花鸟画d.民俗.花鸟画。

能力提升。

1.明清时期,______________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a.诗b.词c.曲d.小说。

2.下面作品中,不属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是()。

a.《水浒传》b.《三国演义》。

c.《聊斋志异》d.《红楼梦》。

3.“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这应是______________塑造的英雄人物所说的话()。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红楼梦》d.《西游记》。

4.下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a.长篇历史小说。

b.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长篇神话小说。

d.长篇爱情小说。

5.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句话说明了()。

a.诗歌不再重要。

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人们应该去读一读。

知识空间。

《三国演义》的原著作者浮出水面。

有媒体披露《三国演义》的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它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不朽杰作,而罗贯中充其量只能算是这集体中的一员而已。

据称,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明代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是现在所见到的明清时期《三国演义》的所有刻本中的最早刻本。这个版本上自始至终没有题写作者的名字,可见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这一传统说法靠不住。《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实际上是由从北宋到明朝中叶的说书艺人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该书在明朝中叶被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下层文人整理写定。

知识空间。

梁山与《水浒传》。

梁山,在今山东省梁山县。宋明时,那里有八百里水泊,故又名水泊梁山。水泊梁山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山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北宋末年,宋江结天下英雄好汉,凭借水泊天险,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声震天下。虽经八百多年历史沧桑,英雄好汉的踪迹仍历历在目。梁山风景区景点星罗棋布,梁山民风淳朴,武术表演、斗鸡、斗羊别具特色。

c.读《红楼梦》是很时尚的。

d.中国所有的诗书都不如《红楼梦》好。

拓展探究。

1.有一本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请回答:

(1)这部书的名字叫什么?

(2)本书的作者是谁?如何评价它?

(3)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你能说出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吗?

2..读图解析题。

(1)请写出每幅插图应出自哪部作品?

(2)写出每部作品的作者。

(3)说出明清时期小说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4)文化上的这种特点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六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通过对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古建筑群中的杰作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

3.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多媒体资料(故宫、长城),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城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如何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3.在学生对三位科学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制表格,从多方面归纳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难点:科技成就如何体现时代特色。

处理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特别是故宫概貌,使学生从形的方面抓住其布局特点和建筑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磅礴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比较明长城和秦长城的不同。

2、充分利用教材,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自制表格,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又能形成师生间的互动。

3、明清科技成就反映的时代特征是难点,应从北京城的布局及紫禁城的建筑风格入手,认识它们反映了明清时期皇权至上、唯皇帝至尊的时代特征。

教法。

1.情景设置。在导入新课时,利用教材的导入内容,设置到嘉峪关旅游的情景,然后补充:“俗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讲紫禁城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午门、皇极门、三大殿、角楼、琉璃瓦顶、汉白玉栏杆、高大的城墙等实物形象,使学生形成紫禁城建筑特色的感性认识。

3.讲解。注重总体布局,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的传统。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等内容。

4.自学讨论。对于三部科学巨著及其作者,可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讨论,看能从中得到什么。

学法。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2.自主学习与讨论法相结合。

3.探究性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一、建筑。

1北京紫禁城。

2明长城。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嘉峪关。

同学们,甘肃的嘉峪关和河北的山海关遥相对应,雄居于明长城的东西两端,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于两山之间,地势极为险要。关城略呈梯形,城墙高约十米。城上四面阁楼高耸,飞檐凌空,雄伟壮观。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诗中写到:“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据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那么,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的?除了长城,还修建了什么伟大工程?明朝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多媒体演示:明朝北京城。

教师设问:明朝北京城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北京城是古代建筑的杰作,明朝的北京城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宫城、皇城和京城。其格局特色是:宫城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京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整体格局。北京作为数代都城的所在地,其格局也是都城营建的最终结果。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定的原则造就了古代的北京城,那就让我们来游览一下北京城,看看标志性的建筑故宫的宏伟气势。

多媒体演示:故宫。

承天门。

多媒体演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教师讲解: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格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多媒体演示:乾清宫内景。

教师讲解:这幅图大家熟悉吗?

这是乾清宫内景:正中为宝座,其上方悬“正大光明”横匾。清代自康熙皇帝以后,在位皇帝生前不宣布皇位继承人,而是将内定的继承人名字写好封于密匣,放置匾后;一旦皇帝驾崩,即当众开匣,宣布皇帝继承人。

乾清宫宝座这是整体贴金并镶嵌若干红、绿宝石的金椅,其扶手和靠背均由金龙缠绕面而成;座后为金漆屏风,屏风正中钤镌刻着“惟天、惟圣、惟臣、惟民”八个金字,为皇帝的律已格言。

教师引导:为抵御北方蒙古族南下,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中期,花了近200年的时间修建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反映了明朝社会什么时代特点?提示:从明清加强君主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闭关自守等来考虑。

多媒体演示:秦长城和明长城。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请大家注意秦明长城的不同。

教师过渡:谁到过长城?到长城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是明清的建筑,除了建筑方面的.成就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三位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他们分别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下面请同学们自制表格,从作者、朝代、巨著名称、内容、共同特点等几方面归纳比较。

教师概括:明朝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当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师引导: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往往都具备相同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再了解一下另外两位科学巨匠。让学生了解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的写作情况。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摘自这部书里的一句话,完成“动脑筋”。

和宋应星同时的科学家徐光启,也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理一理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探究活动:寻找家乡的古建筑。

仔细阅读教材第111页,得出结论。明成祖时修建的北京城,城市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学生展示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故宫的概况。

(1)明成祖时修建的。

(2)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

(3)故宫建筑风格:造型雄伟,布局严整,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的杰作,内外装饰精美豪华,让游览过故宫的同学作介绍。

根据图示让学生展示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讲解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建在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殿高35.05米,面宽11间,深5间,外有廊柱一列,殿内、外立大柱84根,飞檐重脊,黄琉璃瓦覆顶,装饰雍容华贵,气势非凡。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祝寿以及重大庆典和出兵征讨等活动,都在此举行。

太和殿之后是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亲临太和殿参加大典之前暂坐之所,皇帝在此翻阅奏书和表彰,并接受内阁大臣、内务府、礼部、翰林院、侍卫和各府堂官员及执事人员的跪拜行礼;稍事休息之后再到太和殿升座。中和殿呈方形,在它的顶上嵌有一府鎏金宝顶。整个殿堂长宽各五间,占地580平方米。明初时称为华盖殿,清朝嘉庆年间改称中极殿;到顺治二年(1645年)才更名为中和殿。每逢参拜太庙、社稷坛之前,皇帝都要到此演习典礼;在耕作之季,皇帝也要到大殿内察看农具和谷种,以表现自己关心农事,心系天下的姿态。

保和殿是三大殿的最后一座,是一座重檐九脊式的建筑,仅此太和殿的殿顶低一个等级。保和殿初称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初改称保和殿。它广九间,深化五间,面积为一千二百四十多平方米,在建筑方法上采用了宋元以来的减柱建造法,省去了大殿内的六根金柱,殿堂空间更为开阔和明朗。保和殿供皇帝在大典时换穿礼服使用,也用于皇帝设宴款待王公及文武大臣。在清代,保和殿还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回忆明清时期皇权加强的措施,不难想到这些建筑体现了当时皇权至上、唯皇帝至尊的时代特征。

学生对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的知识记忆忧新,认真看图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修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但是用修长城的办法来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用这些钱物来发展科技、改进军事技术以增强国力,效果会更好。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闭关自守。

(1)介绍长城著名的旅游景点(2)长城旅游开发带来的问题(3)处理好旅游业的发展与文物保护、环境的关系。(4)学生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收集图片、门票、邮票、文字资料等等。

学生活动:中国明朝。

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后形成自己的答案。如:刻苦钻研、勇于冒险、献身科学的精神。

认真阅读教材《天工开物》史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对照注释了解其意义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引导将历史与现实结合。

经过讨论,容易得出结论:排气管。

积极准备,根据本组特长进行小结。

预期效果。

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图片,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许多感兴趣的问题要问,教师不要限制问题的范围,而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学生惊叹于古代的能工巧匠能够设计并建造出如此雄伟壮观的建筑,教师要把握时机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引导对本课重点内容进一步了解的同时,老师要明确故宫是北京城最中间的一部分,以防止学生误认为故宫就是北京城。

学生争先恐后的要展示准备的资料或就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向大家交流,教师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鼓励学生互相补充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生感兴趣又较熟悉的知识做简单介绍,活跃气氛,培养兴趣。

到过故宫的学生更想介绍他们影响中的故宫,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影响。

关键是老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回答,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从修建时间、起址、长度、跨越地等方面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应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归纳分析能力强的同学能顺利完成,稍差一点的学生由老师辅导完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

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谦虚好学、不畏艰险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想到今天由于人类乱砍乱伐、破坏水土合理结构、过度开发自然,而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如北方的沙尘暴、特大洪水灾害、地球温度升高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联想到现在有些煤矿发生事故,许多是因为瓦斯爆炸而引起,学生讨论时会有许多合理化建议,教师应给予肯定。

多种形式的小结,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而且帮助学生理顺了本课知识。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七

学生的体会: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封闭自守,应该几级的吸收别国的先进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淘汰。当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我们应当发展经济,积极加入世界的竞争中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变。

通过历史情景的再现和感悟、分析和讨论,学生认识到“开放”必然带来繁荣,“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的道理,实现学生情感升华,达到学史明智的目的。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注重完成课时内容,没有注重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没有注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而是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成。

2、有些问题提出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和对学生回答急于纠正。

3、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肢体上的动,只有学生思维动起来,才是具有实质意义的活动。

总之,生命化课堂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施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赋予了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作为教师,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需要在课堂上不断的自我完善和探索。我们在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大潮中,应谨记诗人屈原的一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指导学生把四大名著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它们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和高尚的情操。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明清时期文学和艺术的突出成就,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难点是初一学生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多,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说评书等获得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名著,有关书画的图片,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明朝出现了哪些科技巨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明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二、新课教学: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学生阅读127-128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哪些同学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主要内容?(由学生简介)。

2、请同学们动手制作表格。

3、根据上表,你说说喜欢这些人物的理由?(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4、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你能说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吗?

5、学生完成130页“练一练”:下列哪项是正确的?(b—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

过渡讲解:这时的艺术大师还有戏剧界的汤显祖,书画界的董其昌和徐渭等人。

(二)戏剧的繁荣。

学生阅读129页本目课文,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明朝后期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哪一部?(《牡丹亭》)。

2、19世纪中期京剧形成时的基础是什么?(徽剧,汉调)。

(三)书画的成就。

学生阅读129—130页本目课文及其插图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兼有“颜骨赵姿”的明朝书法家是谁?(董其昌)学生临摹,实物投影。

2、用“泼墨”技法作《墨葡萄图》的明朝画家是谁?(徐渭)。

3、“扬州八怪”中,作《兰竹图》的是谁?(郑板桥)学生可以仿画,实物投影。

三、巩固小结。

学生来谈学习这课以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故事擂台赛。

请每位同学从明清四部著名长篇小说中选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故事来讲一讲,看谁讲得好。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九

1、文化的先进性的判断标准。

4、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必要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指导思想。

难点。

教学过程。

国情导读:古往今来,先进文化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人们的心灵,像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气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思考:1.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出现过的思想大师灿若繁星,为什么马克思能独占鳌头?

答:1.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2.对这次“千年思想家”的评选结果,你有什么感想?对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有何新认识?

答.感受到了先进文化的魅力所在。先进的文化能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国情导读:

1、文化的先进性的判断标准。

3、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在当代社会,有先进的文化,有落后的文化,也有腐朽反动的文化。文化是否先进,在于是否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和维护先进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精神力量。

3、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这关系到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巩固练习。

阅读与感悟:。

请问近代中华文化何以无法应付西方文明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害的成分以及拒不接受别国优秀文化的态度,导致了文化的落后,进而导致国家的落后和挨打.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十

听了我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之后秦主任和孔老师对我的课进行点评,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尤其是不足。我对何为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认为一节高质量的历史课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把握好重难点,大胆放手学生。

只有把握好重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有所侧重,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通过认真备课,我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定为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中“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经过和评价是重点,本课的难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第一个知识点只是背景性的知识,而且学生把握起来并不难。我在处理三个知识时,并未突出重点和难点,而是均匀用时,导致讲完重点知识“闭关锁国”时学生没有时间去消化、吸收。秦主任指出了我的不足,并且耐心指导。她首先安慰我说:“新教师分不清重难点是常有的事情。”这句话使我的内心涌出一股暖流。长辈在指出后辈不足的时候,不熄灭他们前进的动力,是智者之举。秦老师指出“明清经济发展”不仅知识简单学生易掌握,而且不是考试重点考察知识点,可以完全放给学生: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归纳总结出明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表现;教师稍作点拨就可以。而我却在此环节大讲特讲,事倍功半。

锤炼好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我在讲授过程中,多以陈述句为主,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使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并且我的课堂语言过于啰嗦琐碎,缺乏生动、简练和准确。秦主任和孔老师也耐心地指出我语言方面的缺点。因此我认为以下的课堂语言能深深吸引学生:

1、课堂教学语言要多呈现问句。问句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唤起学生求知欲,能在学生和课本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中深层的知识,让历史知识由单维变为多维,使其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而缺乏问句的课堂缺少活力,使教师难以监控学生的听讲情况。

2、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简练明白。历史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要求历史老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简练明白,废话连篇的历史课堂必然完不成教学任务,更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会将语言训练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能用一个字表达明白的,绝不用两个字或更多字,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用好史料,使历史更加鲜活生动。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说过,历史学即是史料学。没有史料做支撑的历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史料的历史课堂,一切的结论都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课堂中必须运用史料,这样才会让死的历史知识鲜活生动起来。我在讲授闭关锁国的原因中出示了大量的史料,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对闭关锁国政策出现的原因有更加立体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闭关锁国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我通过漫画和文字史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分析闭关锁国的影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掌握此知识。但是我在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过程中,就缺乏充足的史料,使学生对此知识点难以理解。当然补充史料并不是滥用史料。我认为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用史料。

此外,秦老师还指出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这样的课堂才环环相扣,融入一体。

总之,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除了自身要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外,更重要的是不放过每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认真听取长辈谆谆教诲,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欣赏到更加美丽的风景。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史为鉴,通过讨论、分析“闭关锁国”的严重后果,明确实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英明。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精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周杰伦歌曲《青花瓷》导入新课。

师:大家熟悉刚才听的这首歌吗?是谁演唱的?歌名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二、自定目标。

学生:由两名学生通过课题来说一说这节课想要学习什么内容?

教师:出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导学案)。

四、展示交流。

活动一:你来描述我来猜。

(教师提示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本课知识点来描述)。

第一组:土豆、向日葵、晋商。

第二组:青花瓷、南京、闭关锁国。

(两组同学上台展示)。

活动二:连连看。

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北京、南京。

中国瓷都景德镇。

明清全国性商贸城市苏州、南京。

活动三:大家来找茬。

出示新《水浒传》穿帮镜头。

师:新《水浒传》的第一集中,宋江和公孙胜在打斗时是在一片玉米地里。实际上原产于美洲墨西哥一带的玉米,大约在16世纪中期才被中国开始引进,宋朝时中国还没有玉米,新《水浒传》让中国玉米至少提前生长了5。

要学好历史,不然要闹笑话,对待历史要科学严谨。

活动四:

出示材料:材料一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材料二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思考:引进农作物的意义?

(学生回答略)。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十二

**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是从开始抓起的,在全省各县区中起步较晚。几年来,在省、市绿办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培育、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产品,为发展全区高效种植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一定贡献。

回顾以往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宣传地方优势,坚定发展信心。

在20以前,由于我们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宣传不够,致使全区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从宣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入手,争取各级领导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重视,坚定了广大群众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

我区地处**省中南部,境内山低岗缓,川阔谷坦、沿河两岸土质肥沃。丰富的森林资源对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着巨大作用,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蓝天碧水的生态条件。区内无客水注入,境内又无污染型工业企业,这一切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省农业环保检测部门对我区大气、水体和土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完全符合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要求。

因此,区委、区政府从“十五”开始,就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发展高效种植业的重要途径来抓,先后成立了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区绿色食品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区编委于正式批准成立了**区绿色食品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各项工作。

二、科学规划布局,分批推荐申报。

在各级领导认识得到提高、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区绿办依据**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分批申报和成熟一个申报一个、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后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到目前为止,全区共认定了一个绿色水稻基地、**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了*个绿色大米、*个绿色甜糯玉米和**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几年来,基地无公害蔬菜总面积达****亩,绿色水稻面积****亩,绿色甜糯玉米产量达***吨。这些无公害、绿色品牌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产品档次。

我区自20申报、认证、认定全区第一个绿色水稻基地,第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来,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基地及其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和形象。

一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区绿办主动协调执法办、工商、公安、食品药品监督、技术监督等部门,从源头上严控假劣农资、高毒、长残留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禁用、限用农资流入基地,切实保护生产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合法权益。

二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每年我们都结合冬春培训和各主要农时环节的技术现场会,对基地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并印发技术资料给每一个基地农户,使每个农户都至少有一名掌握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明白人。

三是加强对基地的监管力度。每个基地都成立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组织,并对生产全过程实行档案管理。我们还于去年4月,初步整合了农业、牧业、水利等产品监督检验资源。编制了**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开展了部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其中无公害蔬菜市场质量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就进行了*次,抽样**余份,对促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对基地和产品的年检、审查工作。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省、市绿办要求,对基地和产品及时进行年检和审查工作,对不能按规定时间年检,长时间拖延年检的产品及时进行了除名处理。

几年来,由于我们扎实、认真地狠抓了全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今后,我们将在国家和省、市各级绿办的指导和扶持下,创造性地做好本区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朝着快速、有序、协调方向发展,争取在不远的将来,使我区绿色食品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让全区农民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来源于范文搜网,欢迎阅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十三

(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在繁荣,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步伐。“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深切体会;“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城市为体、文化为魂”,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充电”、“考本”、“学习型”、“知识型”,成为社会时尚;“三下乡”、“村村通”、“手拉手”、“心连心”、“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百县千乡文化工程”,进一步深入展开。这些情况表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二)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把广义的文化称为“大文化”,把狭义的文化称为“小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文化”。“中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主要是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与其对应的是经济和政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成其为人。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记录着文化产生的经历;社会从古到今的演变,镌刻着文化进步的印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命迁衍和岁月推移的历史,更是文化进步和文明传承的历史。(三)一部人类文化史,记载了文化发展进步的历程,也反映了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半部《论语》治天下”,先秦诸子的学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部《神曲》,开文艺复兴之先河,敲响欧洲中世纪的丧钟;一篇《共产党宣言》,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昭示民族命运处在最危险的关头,鼓舞着中华儿女投入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拓展着人们的视野,激励着人们的斗志,锤炼着人们的品格,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了巨大力量。(四)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的伟大创造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画廊增光添彩,老子、孔子、屈原、蔡伦、毕n、祖冲之、李白、关汉卿、李时珍、曹雪芹、鲁迅等文化巨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诉说着华夏儿女的剑胆琴心。诗辞歌赋、科技教育、典章制度、文化遗存……这些意味深长的文化符码,筑起了中华民族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壮丽的日出,它所带来的思想文化的深刻革命,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注入了勃勃生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集体的智慧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我们党关于文化的一系列科学认识。第一,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给经济、政治以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开辟新的领域;文化建设以政治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文化为依托,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经济的发展。第二,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受用的主体。第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文化哺育和传承民族精神,滋养民族的生命力,激发民族的创造力,铸造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反映着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四,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丰富性的重要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使世界绚丽多彩。不同的文化,应当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继承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第五,文化产品就其大多数而言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与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益紧密。商品属性是普遍性,意识形态属性是特殊性。不能用特殊性否定普遍性,也不能因普遍性忽视特殊性。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第六,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第七,文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人越是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第八,文化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机所系。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不可能保持其先进品格。文化创新,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遵循规律、鼓励探索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九,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总是同落后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第十,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文化建设,重在建设。中国共产党致力建设的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七)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任务,指明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六大对文化建设的深刻论述,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成熟和历史自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更加凸显了文化建设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使我们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发展先进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八)文化的发展总是与时代条件紧密相联。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先进文化的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应当看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但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但文化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但文化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世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但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与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极其繁重、极其艰巨。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我们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长处,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九)科学理论是先进文化的灵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行动指南。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那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那种淡漠“二为”方向、远离群众生活的倾向,只会使文化建设偏离正确的方向,不能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向上的力量。(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锻造出来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它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挺立的基石。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和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古希腊斯巴达人争取自由的英勇反抗,到现代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伏尔加大草原土尔扈特人的东归,到中国工农红军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征,从各民族世世代代抵御外来入侵的悲壮史诗,到今天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潮流……每一个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进程都凝结了自己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每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都充实着世界文化的.宝库。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存。这是我们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根深才能叶茂,有魂才有力量。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把民族精神进一步弘扬起来,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十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相辉映,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同样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渐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在神州大地回旋激荡。生活如大浪淘沙,在涌动的前行中总会有污浊和逆流。一切向钱看,一切为自己,不讲诚信,不讲公德,不讲文明的现象还大量出现。先进文化的争奇斗妍与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生机勃勃的文化创造与荒诞无聊的文化垃圾,健康高雅的精神追求与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在社会上同时存在着。人民群众既受到鼓舞又感到不满,既充满信心又不无忧虑。美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建设先进文化,就要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就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和发表,深得党心民心,顺应时代要求,令人振奋鼓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上亿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基础工程。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人人尽一份责,个个出一份力,为祖国培育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十二)优先发展科学教育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战略。当今世界,科学和教育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学实力与教育质量的竞争。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发展科学和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功能,努力发挥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大张旗鼓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人们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更有成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育水平提高了,科学精神弘扬了,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也就失去藏身之所、立足之地。(十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扶持和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多种方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在这方面尚处于落后状态,必须知难而进,奋起直追,抓紧发展,做大做强,尽快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与竞争,尽快形成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朝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个目标,促进由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由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双轮驱动,比翼齐飞,我们才能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占得应有的地位。(十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如果不加快改革和发展,就有既打不出去也守不住的危险。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着眼发展、着力创新,在革除制约文化发展体制性障碍上探索新的路子,在建立促进文化发展机制上采取新的举措,在增强事业发展活力上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灵活高效,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十五)建设一支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敬业奉献、勇于创造的高素质文化队伍,是先进文化建设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文以人兴,事在人为。一切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都应当勇敢地担当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坚持祖国高于一切、人民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第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知难而进、精益求精、团结协作。没有历史积累的文化是“化而不文”,没有现实活力的文化是“文而不化”。既要珍惜宝贵遗产,发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使文化创造活动充满生机。成就越大,名气越高,越要谦虚谨慎,德艺双馨,永不自满,展示良好形象,永攀文化高峰,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中造就文化的进步,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十六)先进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民族奋进的号角、先进政党的旗帜。背倚五千年厚重历史,过往先贤为我们创造了辉煌的过去,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们应该也能够续写文化新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我们以科学的指导,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给我们以坚实的依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给我们以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给我们以丰富的素材和充分的自信,我们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十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20分钟)。

1、老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4、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作者、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较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二、戏剧的繁荣(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讨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课后习题。

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课后习题。

板书。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明清文化的发展教案篇十五

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也必须充分依托和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它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产业,在国际上通称为服务业。第一,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经济国际化的先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服务业具有广泛的服务特性。市场经济是通过需求和供给的结合来实现的,它的核心是交换,它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交换,还包括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知识、信息的交换,交换就是服务的内容和过程。市场经济就是在不断增强其服务的情况下,不断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信息、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先导产业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必须加快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先导性的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第二,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现代化的标志。目前,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所占比重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10%,比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低20%,比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低40%。我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不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我省就难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同时也将严重制约一、二产业的发展。当前我省农业的突出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低,缺乏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专业化服务,没有将其与市场联系起来。因此,买难、卖难,既影响了农产品价值的实现,也影响了农产品生产适应市场的程度。工业企业大多数是橄榄型结构,在整个经济活动各环节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少,从事制造的人多,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人少。而国外大多是哑铃型结构,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多,制造阶段的人少,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人多,产前、产后的服务高度专业化,为产品制造提供全面服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专业化分工越细,生产性的服务需求也就越多,服务业也就越发达。我们工业产品质量低、效益差,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与研究开发落后,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金融服务以及营销不发达有直接关系。第三,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实现跨越式结构调整目标的战略要求。我省《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确定为,从目前的一、二、三产业比例25:42:33提高到的15:45:40。按照这一目标要求,今后我省服务业要提高7个百分点,二产业要提高3个百分点,显然要实现结构调整的优化和升级,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如果不加快发展服务业,就难以实现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也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第四,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人才、发挥和利用人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部大开发,对外大开放,需要通过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如果不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型服务业,就留不住人才,只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智力水平的服务业,才能不断创造出高薪、中高收入的就业机会,才能稳住、留住人才。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性选择。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3733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